第一篇:写与心灵对话的作文900字
写与心灵对话的作文900字
与心灵的对话
与心灵对话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就经常与心灵对话。对话中,心灵鼓舞我的信心,心灵教会我学习方法,心灵还教会我做人做事„„在与心灵的对话中,我不仅尝到了与心灵对话的甜头,而且还感受到了心灵的力量。
2009年暑假前的期末考试时,我心里非常紧张。心灵对我说:“李纪昕,我坚信你一定能考好。考试吗,只是检验一下你近来的学习情况,这很正常。没事,不要紧张。”
在心灵的鼓励下,我信心十足地来到了考场。一会儿就发卷子了,我先快速地浏览了一下卷面,感觉试题并不难。这时,心灵又一次对我说:“李纪昕,你一定要克服马马虎虎的坏毛病!字要写得清晰、工整,别忘了爸爸妈妈嘱咐你的话:认真,认真,再认真。”听了心灵的话,我认真地答起题来。经过一天的努力,考试终于结束了。
一周后,该返校了。在上学的路上,我还担心自己考得不好,可心灵对我说:“李纪昕,我相信你,你一定会考得很好。”到了学校,我发现迟到了。一开门,班级里所有目光都盯在我的身上。“糟糕,要挨批了。”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正要说:“对不起!老师,我迟到了。”“啪啪啪„„”一阵热烈的、雷鸣般的掌声传人我的耳中,不知所措的我困惑地抬起头看着老师和同学们,只听老师高兴地对我说:“恭喜你———李纪昕,你考了个全班第一。”
还有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去书店买书,坐在公共汽车上津津有味地观赏着路边的美丽景色。到龙岗站时,上来一位戴着老花镜、白发苍苍、满脸皱纹,还拄着拐棍的老奶奶。公共汽车上已经没有一个空位了。汽车慢慢开动了,老奶奶站在一个离我座位不远的地方。“老奶奶没有站在我旁边,不用我给她让座。”我自言自语着。突然,我听到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幼小生灵对我说:“李纪昕,这样一个上年纪的老奶奶站在那里,而你却坐着,好意思吗?你能坐得住吗?你的爱心哪里去了?”听了心灵的话语,感到我的脸滚烫起来。
我立刻站起身,走到老奶奶身边说:“老奶奶,请您老人家快坐我那里吧。”说完,就将老人家扶到我的座位坐了下来。老奶奶拉着我的手,连连夸奖说:“谢谢你!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听了老奶奶的话,我心里美滋滋的,真比吃了蜜还甜,脸上的滚烫也一点点降了下来。
回头一看,站在不远处的爸爸,也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
第二篇: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900字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900字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900字
(一)近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凯兹博士写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这是我渎过的所有专著中最精辟的一本著作。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的是'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讲述的是'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粗读该书,发现随处可见基于实践的理论阐述和基于理论的实践反思。作者将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让我们在轻松阅读中领悟着作者对>幼教事业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
本书中让我感动的地方很多:
一、自尊VS.自恋
举例1:作者在参观一所学校时发现孩子自制的'我的书',里面装满一页页复印的成绩单。标题包括:我的家庭、我喜欢的食物、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喜欢收到的礼物、我想去度假的地方等。
评价:将幼儿注意力摆在满足自己的事物上,将儿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费者,是食物、娱乐、礼物、度假的消费者。这些学习单并未鼓励幼儿向外探询以求了解或引导幼儿探究值得探究的现象,只是将幼儿的注意力转向自己,使他们只注意自己。没有一页学习单上要求幼儿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好奇的事情、我想探究、解决、想清楚的问题、我想制作的东西。
举例2:参观农场后,老师要求幼儿说出他们的感想,并将幼儿的感想列举出来,贴在教室墙上。这些句子都是以'我喜欢'起头的,如我喜欢乳牛、我喜欢挤牛奶机器。却没有如:令我惊奇的是……我觉得奇怪的是……我还想知道的是……农场最重要的事是……
评价:鼓励幼儿专注于自我的满足,却未鼓励幼儿观察思考周围的现象。相信农场一定有一些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与行动。
反思: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制作的幼儿个人档案,我们往往会在档案的第一页例举该幼儿的一些信息,我喜欢的食物……、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喜欢收到的礼物……、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信息却蕴藏着作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可见作者对幼教工作的细心。
二、慎用行为改变艺术
举例:假设在幼儿园里有3到4岁的幼儿出现同样的扰乱行为(如摔掷积木和玩具),那么我们可以说这3个幼儿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都差不多,但是他们之所以表现出扰乱行为的根源或动机可能不同。作者将问题行为的原因归结为3种:制约型、情感型、社会型。继而又将这3种类型找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反思:对于3到4岁的幼儿出现扰乱行为,我们会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既然已经将之定性化,当然也不会去研究造成该行为的原因。但是作者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外显行为差不多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不同的个性,要纠正其行为必须先研究不同幼儿的个性,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我们该学习的地方。
三、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
举例:一位教师带着20个4岁的幼儿到户外活动,因为全园只有两辆小三轮车,幼儿便常为'该谁骑'而争吵不休。这一天,一位叫宝宝的小男孩跑到老师的面前抗议道:'小利不让我骑三轮车'这时老师应该如何反应呢?
评价:作者对于此问题展开了思考——此情景可以教导孩子什么?这里作者总结了多个方面的培养:1.社交技能;2.语言技能;3.社交知识;4.气质的培养;
反思:幼儿教育有别于其他人群的教育,因为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小年龄的幼儿。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随机教育的素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景,当遇到案例中的情景时,我们很少会在一刹那之间想到那么多的教育契机,作者的分析和总结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我们要象凯兹博士学习的东西还要很多很多……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900 字
(二)在网上无意间发现了《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这个题目,顿时吸引了我的注意,让我迫不及待的打开想看个究竟,结果打开网页后,发现只是一个介绍,不过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极高,于是我就下载了这本书看个究竟。
本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教授写的。通过文字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观察与看法。她希望我们能借肋阅读与思考,仔细聆听她的见解,并通过与凯兹博士的心灵交流,得到专业上的启迪,迈向专业的成长之路。书中对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一些教育现状或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例子都是凯兹博士所亲身经历和看到的真实问题所写,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发了我心中的共鸣,让我的心常常有触动、有检讨、有反思、有争辩,在检讨与反思之后,又有收获的喜悦。
接着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
接着便进入了第二章:'自尊与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凯兹博士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书中举的例子,很值得我深思。面对的是同样的年龄段幼儿,开展的是同样的主题 '我自己',一名教师通过让孩子自制'我的书',标题包括:我的家庭、我喜欢的食物、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喜欢收到的礼物、我想去度假的地方等。
另一名教师在布告栏贴着一个大标题'我们一班都是人',底下接着一行字:'我们的分析'.布告栏的展示空间贴满了长条图与圆形图,显示班上所有幼儿的年龄、体重、身高、眼睛的颜色、缺牙的数目、鞋子的尺寸等等。为了这个活动,幼儿组成若干小组,有的整理大家从家里带来的资料,有的负责在班里测量,然后汇总个别资料,在教师帮助下加于分析,共同制作图表,把所分析的结果展示出来。
两名教师的教育意图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自尊,然而不同的教育行为,引发了不同的教育结果。第一个教师将幼儿注意力摆在满足自己的事物上,将儿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费者,是食物、娱乐、礼物、度假的消费者。这些学习并未鼓励幼儿向外探询以求了解或引导幼儿探究值得探究的现象,只是将幼儿的注意力指向自身,使他们只关注自身的利益。有导向幼儿自恋的倾向。而第二个老师创造了一个研究平均值、趋势、范围的研究气氛与研究群。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自尊,同时也把幼儿关注的目光引向自己所在群体的众多成员,让幼儿关注他人的同时,也关注自身,而不是鼓励幼儿过多专注于自己或满足于自己;另外,也维护了幼儿对老师的尊敬。
联系自己的工作,这样由培养自尊演变为鼓励幼儿自恋的例子,在我们的工作中时有发生,更可悲的是我们竟丝毫没有觉察自己行为的不当,甚至还沾沾自喜于活动的创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已开始从关注群体转向关注个体,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欣赏孩子的独特之处。但究竟如何有价值地去欣赏、欣赏孩子的哪些品质,思考真是不多。
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同时,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第三篇:让生命与心灵对话
让生命与心灵对话 ——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一、自我成长分析
每个人生命轨迹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开始于生的本能,终结于死的本能;而每个人生命中间的过程轨迹又有所不同。回首我三十岁的人生,它的轨迹好比是数学里的正弦曲线,高峰和低谷交错出现,似乎是冥冥中的某种安排。而对于我来说,正如哲学家赫曼·赫塞曾说过的:“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并非我的责任,但是怎样安排此生却是我的责任。”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我都认真地努力地度过,这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
童年经历:恐惧到平衡、邻居关系 我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妈妈和爸爸都是公司的普通职员。由于妈妈是从老家那边迁移到我们居住的村镇的,所以小的时候村里的部分邻居对我们家的态度并不是很友好,觉得我们不是本地人,经常也会刁难我们家,外公外婆也都和我们居住在同一个村子里,妈妈也会经常和我说要努力学习,要为家里争气,妈妈是个好强乐观的人,不会去和邻居起正面冲突,爸爸是属于好说话,情商不是特别高的男人,还是会和村里的一些曾经陷害我们家的人一起聊天,而我从小因为邻居的问题很少和村里的人说话,出门也会有一些恐惧,有时候面对这种情况内心会开启自我防御机制,并且潜意识里会有一种自己是不能够被别人侵犯的,压力也特别大,经常会告诉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只有这样才不会遭邻居轻视,而且对于他人的攻击行为内心的反抗情绪也会非常强烈。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童年的我是不大快乐的,与一般孩子相比,我更像一个大人。妈妈每次对我说这种话的时候也交给了我一份责任,这份责任让我的童年充满了压力,但也培养了我追求独立、追求完美的性格,父母遗传给我的那种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童年的经历,是我人生的巨大财富,它奠定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苦乐观的形成。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能输,对于邻居的恐惧感多少年后都能清晰地记起。但是我感到幸运的是妈妈是个很积极的人,爸爸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善良人,说话实在,也总是在用行动证明自己,虽然我对邻居的事情一直无法走出来,患得患失,但是在妈妈身上我看到了宽容的力量,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别人怎么对待你那是别人的事,我们不要去做恶人,妈妈经常会这么宽慰我,也是因为这样让我内心的恐惧和攻击性减弱了,我开始觉得妈妈都不害怕,我更应该去找回自己的自信,我不该让妈妈,爸爸失望。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从妈妈爸爸身上学到了他们对邻居关系的认知,这也使我年少的心灵没有偏离正常的轨道,为我奠定了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基础。
从少年到青年:起伏的轨迹、自卑与自信、自省
回顾我的学生时代,高峰与低谷相接相继,就像好运、厄运在交替轮回一样:读小学时我的成绩还不错,也经常会受到老师的表扬,我是个求知欲很强的女孩子,在班里也比较争强好胜,争当班干部,总体来说小学时代优越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也算是对自己小小的肯定,但是在小学升初中参加重点中学考试的时候,我并没有如妈妈所愿考上那个心仪的学校,上了一个很普通的初中,这样的优越感一下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里出现了第一次低谷,班级里学习优秀的人有很多,我也不再是老师的掌上明珠,但是我骨子里是一个要强的女孩子,不容许自己输给别人,再加之妈妈爸爸给的嘱托,我告诉自己我必须成功,虽然在初中生涯成绩并没有非常冒尖,但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受到了老师的青睐,经历了青春期的躁动,内心也不再那么浮躁,后来也算是考上了一个中等的高中,高中的前两年我一直在普通班,成绩平平,爸爸妈妈给我压力的同时也给了我很多鼓励,后来在高三分班的时候分入了重点班,我也开始变得更加自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也成了我人生小阶段中的小高峰,所以我相信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考验,后来妈妈也买了电脑作为我的奖励,但是后来我的成绩从年级第二下滑到了年级倒数第二,妈妈一直认为是电脑害了我,那段时间心情有些压抑,又临近高考了,我的内心非常着急,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内心仍旧保持着那股积极的信念,虽然在整个过程中有灰心的时候出现,最终冷静的思考还是战胜了压力和恐惧,因为从小不服输的信念也一直陪伴着我,虽然听起来是一个不太好的标签,但是确实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后来成绩又慢慢好起来,但是填报志愿的时候被调剂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不算是我人生中的低谷,我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学,虽然学校普通,专业从英语调到了别的专业,但是让我认识了更多的人,在大学里我参加了各种类型的俱乐部和比赛,也积累了与人相处的经验,心情也不再会出现大起大落,以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使人格达到了成熟:开朗而不放肆、活泼又有稳重、有爱心并且宽容,这时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了。
在大学里我并没有放弃我想成为一名翻译的梦想,我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渠道联系翻译工作,最终如愿以偿走上了口译的道路,在做翻译的过程中我也逐步发现一个人的心态是相当重要的,我也便在工作之余进修心理学,想通过心理学来更多地完善自己,为此我觉得自己着重需要加强的五个方面是:习惯自省、持之以恒、修心养性、不断学习、帮助他人。
在我看来,自我觉知,自我鼓励是我从青葱懵懂的时代逐步成熟起来的标志。总结成长经历中的波折,我会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的东西也都是被自己吸引而来的。总体来说,我是一个多血质类型的人,在积极地环境里我会迸发出我的能量,我身上豁达、积极乐观、敢拼敢闯的特征和品质使我收获了友谊和成功,虽然自己身上会有一些缺点:急躁,容易烦恼,但是正是这些缺点的存在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使我能够在成败起伏的经历中始终保持一份恬淡和热情,父母面对邻居的态度也让我学会了不断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放下心中的那份恐惧。成长的经历也让我更加了解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
友谊力量:携手前行
一路的成长,我的朋友并不算多,但交的也都是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最让我感动的是高中和大学时代结交的挚友,我是一个很珍惜友情的人,这些也都成为了我的知己,我们会分享彼此的故事,在他们眼里,会觉得我是一个很正能量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是冲在前面,有活动的地方就会有我的身影,乐于分享,当然我也有我的缺点,周围的朋友也曾这样评价我:有时太追求完美,偶尔有些固执,比较敏感。我觉得朋友不仅仅是朋友,更像是一盏明灯,让我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更客观的自己,这也是自我觉知的另外一个层面。
展望人生:目标,蜕变
回首走过的人生路,每一步虽然走的艰辛,但是每走一步都会有新的发现。现在的我更注重追求自我的实现,也开始报名参加各种类型的心理工作坊和心理课程。随着自己的成长,一直保持着努力进取的性格,也开始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邻居带给自己内心的创伤,一步步完善自己的人格: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心态都能够相对平衡,我给自己确立了奋斗目标,我希望去帮助身边更多的人去摆脱心理的困扰,找到人生真正的价值,那就是:转型成为一个出色的心理咨询师。
二、职业行业分析
早期接触心理学
最早接触到心理学是在大学校园里,那时候我们并没有心理课程,意外的一次在逛街的时候发现有心理培训机构在招心理咨询师培训,那个时候就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通过去心理机构实地的考察和老师的讲解,我报名了心理咨询师考试,那个时候班里的同学也知道我报考了,就经常会有情绪不好,考试失利或者孤僻,爱情受挫,对职业生涯茫然困惑的同学来找我谈心和分享他们的故事,我很享受这种彼此交流的感觉,而且慢慢地我也发现心理的疏通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环,有了这份共情作基础,他们都给了我更多的信赖,把我当成最诚挚的倾诉者。这个人生体验也让我更加感受到技能是可以短期内学习到的,而心灵层面的修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很好地去面对自己的内心,也让我看到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在心理这一关上战胜自己。
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原因
想要从事心理咨询并不是一个偶然的过程,大学里就接触了相关的心理培训课程,也通过了心理咨询师三级的考试,那个时候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选择期,压力也很大,包括看到自己身边的很多小伙伴都承受着学业的重压等,让我的内心对心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有了更深的渴望,我希望自己能够运用自如地去解决我人生中的问题,培育自己健全的人格,然后去帮助更多有心理压力的人健康地成长,这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是我在心理咨询行业的做出的第一步尝试。
后来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虽然本职不是心理咨询,但是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越发觉得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太强劲了,尤其是当前,社会上有相当多的心理问题,婚姻家庭情感,认知困惑,工作压力焦虑社交问题,个人成长规划等等问题,急需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与疏导,却往往由于没有寻找到正确的心理疏导方式而错失了自己的情感,婚姻和发展机会。这是我想要从事心理咨询的一大原因。
另外,从情感方面来说,在走入社会谈感情的阶段,刚开始我的感情并不顺利,我并不能很好地知道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相处,每段感情到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感情路上的一次次波折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审视自己的那段时间,我接触了大量的恋爱心理学的知识,后来为我的感情之路打开了窗口,也为我后来的感情带来了转机,可以说是心理学让我重获新生,在探索情感心理学的道路上我也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忍受着情感的困扰,迷茫,受伤害,但却一直没有人给她们合适的心理帮助,帮助她们真正地去面对自己内心的问题,我也看到了很多原生家庭创伤给周围人带来的伤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就开始了情感问题的研究,当时从网上看到情感专家冷爱,绛妖精的博客很受启发,自2015年也开始尝试从事情感咨询这方面的工作,后来也有幸加入了绛妖精情感咨询师团队,阅读了大量情感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参加了多期情感类工作坊,在情感咨询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让我越发热爱这份助人的事业,这份给他人传递幸福的事业,也更加坚定了我做一名合格的情感心理咨询师的决心,这对于我来说,既是跨越专业的挑战,又是丰富生活、充实自我的契机。
在接触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审视自己是否适合做一名心理咨询师,也一直在努力尝试转型成为一名全职心理咨询师,每次目睹情感中的伤痛和泪水如何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内心充满快乐,而我想把这份快乐分享给更多处于心理焦虑和感情困扰中的人。
成为合格心理咨询师的条件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首先需要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情绪不能大起大落,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省察,这样才能避免将不良情绪投射到求助者的身上,并且也需要接受一定时间的督导,包括自己担任来访者的角色,进一步理清自己的症结,更好地认识自己。在自己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也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所以我具备一名出色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
同时我也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我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首先,我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考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仅是迈出了咨询路上的第一步,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还需要实地锻炼心理咨询的技能,参与到更多的心理工作坊当中去丰富自己的咨询经验。广泛阅读心理学书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吸收理论精华。其次,要遵循心理咨询师工作的原则,改变原有工作中的沟通模式,学会去倾听求助者的声音,不仅仅是倾听,更要去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模式。
另外,在以后从事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期待求助者能够给予我信任,帮助求助者真正地成长起来,拥有健全的人格,期待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情感咨询师,帮助更多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期待采访一批从原生家庭创伤中走出来并获得一定成就的人,帮助更多人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变得更加自信。
学习和体验心理咨询师工作的感悟与从业优势和方向
从对自我职业生涯的探索,包括深入系统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后来感情受挫,不断研究情感心理学带给我脱胎换骨的变化,从一开始的茫然想要逃避到找到了自救的方法来疗愈自己,慢慢转化为积极正面的能量,我的内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打算做心理咨询师以来的日子里,我有针对性地、深入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心理咨询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同时也感受着自己深埋于内心的伤痛与泪水;目睹着这份伤痛与泪水如何慢慢转化为勇气、力量与行动。于是,从当初的犹疑不决到现在开始爱上这一职业,我内心发生着空前的变化,从情绪的困顿到情绪的释放,从收获完美爱情到成就他人的幸福,在这个过程中,让我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前提,而自己早年所受的创伤能够更好地让我去自我化解自己的情绪,享受快乐,更好地帮助他人。
我今年认真参加了冯特培训学校组织的二级心理咨询师全部培训课程学习,并参加了NLP工作坊,TA沟通技术等工作坊积累了很多在咨询实操方面的经验,这些学习为我成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奠定了理论基础,今年也加入了绛妖精情感咨询师的团队
第四篇:沟通,与孩子心灵对话
《沟通,与孩子心灵对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家长明白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2、让家长了解亲子沟通的基本策略。
3、学习将沟通技巧用于实践中。教学重点:了解亲子沟通的基本策略。教学难点:在现实生中运用沟通的技巧。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家长朋友们,首先感谢你们来参加本次的家长会。游戏:由孩子联想到的„„
请家长们按照顺序,按“孩子像„„,因为„„”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总结:从家长们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对孩子都充满了浓浓的爱,让人感到温馨。
二、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一)故事分享
应该说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每个做父母自己不一定都知道如何去爱孩子。也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真正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
下面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主持人:有这么一所学校,一位新老师来给同学们上课。在极为融洽的课堂里,老师看到了一个和这个气氛格格不入的男孩。他让新上任的唐老师感觉心疼。
唐老师:在语文课上,我看到了那个孩子——目光呆滞,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没啥反应,似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后来我知道了这个孩子叫奇奇。他平时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总是一个人坐在位子上。我想和他谈心,可他却始终闭着嘴,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你。好不容易孩子开口了,他告诉我前一段时间他和班级里的同学闹矛盾了,他一生气就把同学的文具盒摔坏了。老师找到他的家长。爸爸到校后没问前因后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他一耳光。奇奇在那个情况下愤怒极了,心理恨极了爸爸。一句话也没有和爸爸说,因为他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和他说的。奇奇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和爸爸好说的了,爸爸当着众人扇他的一耳光让孩子失去了很多,他觉得自己一点面子也没有了,以后怎么在老师、同学面前抬起来头来啊。想到以后要被同学们瞧不起,他就特别不想在这个班级再待下去了。
听了孩子的叙述,我很心疼,特地去拜访奇奇的爸爸,交流时我问孩子的爸爸为什么因为这样一件事就在班上打了奇奇。爸爸也很无奈,他告诉我奇奇以前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常犯一些错误。当时被老师叫到学校,他感觉很丢面子,因为当时太生气了,就动手打了孩子。
我又问了奇奇爸:当时打了孩子,心理怎么想的?奇奇爸说:当时打孩子也是一时冲动,心里想着对孩子要严格要求,没想太多就动手了。当时也没想到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自己的一巴掌就这样把孩子的面子打没了。从那次以后孩子彻底改变了,变得行为怪异起来,在班级里沉默不语,性格变得很内向,不再愿意跟别人交往,在家里也不愿意和家人说话了,问他总说要换班,再也不想去那个班了„„后来,奇奇爸也对自己的一耳光后悔不已。
我又问奇奇爸:有没有想过办法来弥补现状。奇奇爸说:事后家里人做了很多事情来帮助奇奇走出这个事件的阴影。当他不愿意和同学玩,不愿意跟同学讲话的时候,我们就专门邀请同学来家里聚会,还特地买了很多有关与同学交往的书给他看„„当他不愿意和家人讲话的时候,我们专门挑他喜欢看的电视陪他一起看,主动和他讨论电视情节,找了很多话题和他聊天,了解他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
交流后,我特地开展了一个《谁能成为奇奇最好的朋友》的活动。让同学们说说想和他成为好朋友的原因,上课时我们还和同学们约好用设计好的有特殊节奏的掌声欢迎奇奇在课堂上发言„„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奇奇和同学们的交流多起来了。他爸也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在家里笑容多起来了,也主动和家里人交流了。他还主动报名参加了班级的朗诵表演。
在一次谈心中,奇奇主动和我说:那件事情发生后,虽然当时很生气,但是事情发生那么久了,他也不生爸爸的气了,现在他和同学的关系也比以前好了,自己也不觉得在班级里没有立足之处了。
主持人:为了使奇奇走出心理阴影,唐老师前后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家长,教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却没有想到当着别人的面来数落孩子甚至动手,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结果让孩子心理上留下阴影,给孩子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
(二)讨论
听了这个故事,您有什么想说的呢? 组织家长讨论。交流自己的感想。
(三)总结
所以,当您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难题,当您越来越不知道您的孩子的头脑里在想些什么,当您的孩子不再能把您的话听到心里去,那您就要反思一下家庭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沟通。
在孩子的一生中,与孩子间的沟通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分析证明,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的克服、矫治,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家长经常与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沟通,是相互尊重,认可对方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对方的思想和意志,企图越俎代庖,包揽一切,以自己的价值标准代替对方的价值标准。作为家长应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活动的空间。
沟通,是彼此敞开心扉,进行心灵对话,真诚倾听和倾诉,既增进相互了解,更努力理解彼此的心境和思维方式,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于孩子,要以和蔼的目光唤起自己心中感受和困惑的愿望,并对他们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可。
(四)升华
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家庭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分不开的。沟通有助于孩子形成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品质。所以,各位家长朋友一定要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三、亲子沟通的三个问题。
(一)亲子间的相互认知问题
现在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虽然十分重视,但对自己孩子并不太了解,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严,看不到子女的优点;有的家长只注意子女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子女的个性发展„„
其实,孩子对父母也不了解,最突出的问题是孩子对父母期望的认知程度,也就是说孩子对父母的期望是否知道,是否了解,认知的深浅程度又是如何。
据调查,小学生在家长对自己学业、技艺、才能等要求方面的期望与家长一致的只占30%,主要原因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父母易于表达的期望,如父母对其学习的满意程度,他们能直接的感知,并且能与父母一致。而有些抽象的或不易于直接表达的期望,如父母希望他们长大后凭“一技之长”来“出人头地”,他们可能不能理解,其认知就很难与父母一致了。因此,要使孩子对父母的认知与父母对孩子的认知一致,则要求父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把自己的期望、要求,对客观事物的看法等传递给孩子,取得与孩子的共识,这样亲子关系在认知方面会比较和谐一致,家庭教育就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亲子之间的情感与态度
从目前显示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和态度表现为七种类别:1.过度保护型。2.溺爱型。3.专制型。4.理智型。5.期待过高型。6.严厉型。7.忽略性。在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与态度的教育环境影响下,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与态度也呈现为十种类别:1.顺从型。2.希望型。3.信任型。4.体谅型。5.协调型。6.理智型。7.无耐型。8.冷漠型。9.惧怕型。10.疏远型。亲子关系随父母的教养态度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具有怎样的教养态度,就有怎样的亲子关系。
(三)沟通应该是双向的
沟通,也应理解为双向的,既有父母对子女心灵活动的了解、理解和尽可能多的认同,也有子女对父母心理活动的了解、理解和认同。当然,在此过程中,父母要注意适时、适度地因势利导,巧妙地发挥引领和提升的作用。
四、交流亲子沟通的现状。
各位家长朋友,你们平时在家是怎么跟孩子沟通的呢? 请与坐在你旁边的家长朋友做一个交流。全体家长交流:
1、从沟通的内容、频率、主动性和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交流。
2、提出自己的困惑。
五、亲子沟通的策略 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件大事,但是如何沟通,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重的。
(一)试着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理解是孩子的最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的。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您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
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听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理解孩子也并不是娇宠孩子。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孩子,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父母对子女,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缺乏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会缩小。将心比心,孩子会对你更加信任。
(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孩子
在与孩子沟通时,还要能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天,我的一位学生放学后在该回家的时候还没有回家。家长开始想:这孩子,又贪玩了。继而是愤怒:都什么时候了,人影子都不见!不等她,我们先吃饭!心里想:她回来非得“好好教育”她一顿不可!左等右等还不回来,家长越来越焦虑:这孩子不会出什么事吧?越想越害怕,开始一个一个打电话询问女儿的同学。正在此时,门铃响了,母亲迫不及待地去开门,(接下来会怎么样?大家想一下),这位母亲是怎么做的呢?劈头一阵责骂:“你死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差一点没去报案......”女儿试图解释,但母亲此刻哪里容得下女儿的解释?劈脸又是一个巴掌,打得女儿捂着脸跑进自己的房间去呜呜地哭起来。这位家长用“责骂和巴掌”传达了自己对女儿的那一份刻骨铭心的关爱。
做父母的,原本出于“爱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这种不当的方式所遮掩。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往往被湮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时声称“我是为你好”,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孩子怎么看自己。我们的管教如果建立在孩子当时的对立情绪上,又如何能真正生效?我们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对他的关心和疼爱呢?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过于严厉、缺乏温情的养育方式与过分保护、过分干涉一样,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家长可以这样对晚归的孩子说:你回来得太晚了,我们都非常为你担心,我已经拨了十几个电话,还差一点要打110报案了!
担心孩子是家长真正的感觉,愤怒其实是由担心而产生的。直接地、坦诚地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孩子,不管她是由于正当的原因还是不正当的原因晚归,听到这样的话,多半都会感受到父母的深切关心,并且产生内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沟通为基础,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表达方式:
1、•避免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凭心而论,你的本意并非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总是如此”、“肯定如此”、“从来如此”。所以应避免。
2、避免笼统模糊。如果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的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你真正不满意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善于认错。家长也有无理的时候,认错时不要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
总之,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时,要避免指责,而是对她说出自己真实的感觉。
(三)耐心倾听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家长的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少说多听。倾听有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这就是倾听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评论,孩子在说的过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但是不要认为沟通需要用嘴去说,其实沟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听。可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来试着克制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当发现孩子有烦恼时,不妨耐心地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真实的、细微的想法,并进行恰当的鼓励,那你会发现与孩子更愿意跟你说心里话。
(四)丰富沟通的方法和内容
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可以给孩子写封信,给孩子发一封邮件,还可以定期开个家庭会议,专门用一本笔记本作为“连心桥”,也可以通过啊孩子最信任的小朋友或大人作为“信息传递员”。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还应该讲究更为丰富的内容。交谈的内容是很广泛的,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死沟通的内容,而在此过程中彼此都可以开拓视野,实现知识上的互构,思想上的互启,情感上的互通,彼此相得益彰。一般来讲,可以有以下的内容:(1)市场信息反馈。(2)讨论新鲜事物。(3)活动交际。(4)影视评论。(5)共同解决困难问题。
六、沟通,没问题(情境表演)
下面,我为大家提供了几个需要沟通的场景,请家长朋友们自由组合,可以谈一谈,也可以演一演。
1、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他的母亲:“妈妈最讨厌了,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你的反应是什么?
2、当你的孩子对你说:“老师偏心,别人讲话不批评,就批评我”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3.如果你对孩子过多玩电脑游戏不满意,你怎样告诉他?
4.老师反映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郁郁寡欢了,你会怎么跟孩子沟通呢?
七、结语
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希望家长们都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共同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当然,也要体会他们的难处,如果这样做了,孩子们定能敞开心扉,把大家当成最知心的朋友。谢谢大家!
第五篇: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900字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900字
(一)近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凯兹博士写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这是我渎过的所有专著中最精辟的一本著作。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的是“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讲述的是“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粗读该书,发现随处可见基于实践的理论阐述和基于理论的实践反思。作者将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让我们在轻松阅读中领悟着作者对幼教事业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
本书中让我感动的地方很多:
一、自尊VS.自恋
举例1:作者在参观一所学校时发现孩子自制的“我的书”,里面装满一页页复印的成绩单。标题包括:我的家庭、我喜欢的食物、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喜欢收到的礼物、我想去度假的地方等。
评价:将幼儿注意力摆在满足自己的事物上,将儿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费者,是食物、娱乐、礼物、度假的消费者。这些学习单并未鼓励幼儿向外探询以求了解或引导幼儿探究值得探究的现象,只是将幼儿的注意力转向自己,使他们只注意自己。没有一页学习单上要求幼儿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好奇的事情、我想探究、解决、想清楚的问题、我想制作的东西。
举例2:参观农场后,老师要求幼儿说出他们的感想,并将幼儿的感想列举出来,贴在教室墙上。这些句子都是以“我喜欢”起头的,如我喜欢乳牛、我喜欢挤牛奶机器。却没有如:令我惊奇的是……我觉得奇怪的是……我还想知道的是……农场最重要的事是……
评价:鼓励幼儿专注于自我的满足,却未鼓励幼儿观察思考周围的现象。相信农场一定有一些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与行动。
反思: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制作的幼儿个人档案,我们往往会在档案的第一页例举该幼儿的一些信息,我喜欢的食物……、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喜欢收到的礼物……、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信息却蕴藏着作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可见作者对幼教工作的细心。
二、慎用行为改变艺术
举例:假设在幼儿园里有3到4岁的幼儿出现同样的扰乱行为(如摔掷积木和玩具),那么我们可以说这3个幼儿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都差不多,但是他们之所以表现出扰乱行为的根源或动机可能不同。作者将问题行为的原因归结为3种:制约型、情感型、社会型。继而又将这3种类型找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反思:对于3到4岁的幼儿出现扰乱行为,我们会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既然已经将之定性化,当然也不会去研究造成该行为的原因。但是作者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外显行为差不多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不同的个性,要纠正其行为必须先研究不同幼儿的个性,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我们该学习的地方。
三、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
举例:一位教师带着20个4岁的幼儿到户外活动,因为全园只有两辆小三轮车,幼儿便常为“该谁骑”而争吵不休。这一天,一位叫宝宝的小男孩跑到老师的面前抗议道:“小利不让我骑三轮车”这时老师应该如何反应呢?
评价:作者对于此问题展开了思考——此情景可以教导孩子什么?这里作者总结了多个方面的培养:1.社交技能;2.语言技能;3.社交知识;4.气质的培养;
反思:幼儿教育有别于其他人群的教育,因为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小年龄的幼儿。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随机教育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