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1课《唐诗四首》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时间:2019-05-14 13:2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第21课《唐诗四首》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第21课《唐诗四首》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第一篇:语文:第21课《唐诗四首》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唐诗四首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樽()菜肴()投箸()岱宗()决眦()笛赋()凄凉()珍馐()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⑴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 直:

⑵造化钟神秀。

造化: 钟:

⑶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

⑷乱花渐欲迷人眼

乱花: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⑶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4.文学常识填空。

《行路难》作者____,__代诗人。《望岳》作者___,__代诗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__,__代文学家,哲学家。《钱塘湖春行》作者____,__代诗人,名篇有_____,______。5.背诵默写这四首诗。点击思维

1.注意“肴”和“淆”读音的区别,“眦”不要误拼写为“cǐ”。

2.要注意古诗文中的文言词语通假现象,如此处的“羞”同“馐”,味美的菜肴;“直”同“值”。3.用现代汉语翻译古诗句的含义主要是为了加深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为背诵、默写打基础,不必字字落实。

4.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有《刘宾客集》。

5.学习古代诗词,背诵默写是最基本的方式,也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好方法。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昂扬激越豪迈乐观)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 三四句写泰山高耸云端的高伟雄俊 五六句是想像之辞

结尾两句写由望岳而引起的决心 首联:直抒胸臆——愤激之情 颔联:运用典故——感叹之情 颈联:千古名句——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坚忍之慨 孤山寺 水平云底

贾公亭 莺争燕啄 白沙堤 乱花浅草(最爱)西湖早春图 2.语言特色:

《行路难》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望岳》诗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的“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钱塘湖春行》,语言浅近平易,读起来琅琅上口,充分体现出白居易诗歌浅显易懂的特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抓住了初春景物的特点,语句朴实,易于理解。3.把握重点: 内容综述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望岳》: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4.攻克难点: 诗歌大意

《行路难》: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望岳》: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边,湖水上涨与云相接。在向阳的枝头上有黄莺争相飞落,不知谁家新落的燕子在衔泥筑巢。繁多的野花渐渐让人迷眼,初长的浅草刚刚没过马蹄。最爱之处是湖东游赏得还不够,(以及)杨树阴影下的白沙堤。5.质询疑点:

⑴《行路难》中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⑵应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主干知识

1.zūn yáo zhù dài zì fù qī xiū

2.⑴羞:同“馐”,味美的菜肴。直:同“值”。⑵造化:大自然。钟:聚集。⑶长:增添,振作。⑷乱花:杂乱的花朵,各色各样的花朵。

3.⑴乘风破浪展宏图,自当有机会,径直挂上高高的船帆去渡过大海。⑵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山顶,举目一望,群山都变得那么渺小。⑶今天聆听你赠我的一首歌曲,暂且凭这杯酒来振作精神吧。

4.李白 唐 杜甫 唐 刘禹锡 唐 白居易 唐 《琵琶行》《长恨歌》 5.略

第二篇:语文:第12课《名家小传三则》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名家小传三则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讣告()

韬奋()

失怙()

奠基()熏陶()

仕途()

言辞()

奖券()2.根据拼音写汉字。

缺hàn___

赞yù___

è____要

hú___口

qí___岖

wù___农

出bǎn___

散suì___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我便义不容辞的写了这一篇简而短的自述,聊尽抛砖引玉的任务。抛砖引玉:

⑵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不求甚解:

⑶因无衣锦还乡之欲,便没“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衣锦还乡:

4.文学常识填空。

邹韬奋,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5.读了三位作家的自传,向你的朋友、同学口头介绍一下他们吧。

点击思维

1.注意“怙”不要拼写成“gǔ”;“券”不要拼成“juàn”。2.注意“赞誉”不要误写为“赞语”,“出版”不要写成了“出板”。

3.要结合词语所在文中的具体语境推测揣摩,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如“抛砖引玉” 这里是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4.1928年开始,邹韬奋正式用“韬奋”这个笔名发表文章。他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方面要韬光养晦,一方面要奋斗。

5.初步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开篇直述写这篇小传的原因 表明自己写传的态度

介绍自己工作生活的简要经历 介绍家庭情况和自己的性格特点

生活经历

忠厚 善良 幽默 不功利

写作成果

介绍了自己的名字 介绍了家庭境况

介绍家乡的情况和自己的志趣 介绍了经历和著作情况 2.语言特色: 《著者略历》语言特点:朴实而且富有幽默感。“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贾平凹小传》语言特点:朴实、深沉,具有醇厚的风俗气息。“五谷都长而不丰,山高水长却清秀,离家十年季季归里;因无衣锦还乡之欲,便没‘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这三篇文的共同特点都是言志,表现作者的“潇洒机智幽默”,区别在于《韬奋自述》带有隐讳,如“性急,牛性发时容易得罪人”隐1936年曾因进行抗日救亡运动被国民党逮捕入狱;《著者略历》中“不求甚解”“往往吃亏,亦不后悔”“甘于寒贱”等表现作者温厚幽默;《贾平凹小传》中“祖孙三代平民百姓,我辈哪能显贵发达?”等体现醇厚的风俗气息。3.把握重点:

⑴自传:自述生平的文章叫自传。其核心在于“自述”,而不是别人写的。自传的作用在于让别人了解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为达此目的,作者就要把自己的经历系统而又有重点地介绍出来。

⑵小传:小传即人物小传,就是人物的传略,它是再现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性的一种简短的传记。它既可以写自己,也可以传他人。⑶《韬奋自述》中作者其人

文中第三段说自己还是个孩子,能感觉到作者的一种自嘲,一种看待自己的机智。“目前被推任本店经理,也是出乎意料”,袒露不慕功名的平常心态。最后一段写到自己性急,牛性发作时容易得罪人,体现他不屈的气节。4.攻克难点:

老舍的《著者略历》讲到自己的读书生平:“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这段文字,形象地概括了老舍的读书经历。他七岁读塾,十岁入市立小学。旧式的教学使他厌恶,敬而远之。后来。他进中学念书,只读了半年,因为付不起学费,转考免费的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上了教书先生。如果按常规走下去,他终究只是个人云亦云的教书匠罢了。但老舍不!他从传统的文化模式中跳了出来,用他那支生花之笔刻划出多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多么斑斓纷纭的社会风情。这依赖于他独特的读书方式。首先,广读,泛读。凡是他觉得有用的知识,都尽量广泛地涉猎。正象他说的,“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其次,快读,跳读。老舍读书常“读得很快,而不记住。”这实际是一种适应短期吞吐大量信息的快速读书法。对此,他曾幽默地说:“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再次,广读,泛读,快读,跳读,并不意味着不细读,精读。他曾把但丁《神曲》的几种英译本,无论是韵文还是散文,都仔仔细细地读过一遍。不光读原著,还读评论,并且搜集了许多关于但丁的论著。他顺藤摸瓜,读过名家的一本名著,便又找来他的另一部,一直追寻下去。除读书外,老舍还十分注重向社会学习,“熟读社会人生”,从社会中获得各种直接的经验与知识。他的名著《骆驼祥子》,就是他深入人力车夫中体验生活,直接从小茶馆与大杂院,以及车厂汲取原材料,从而创作出的作品。5.质询疑点: 《韬奋自述》《著者略历》这两篇文化名人的自传有何异同点? 《韬奋自述》《著者略历》这两篇文化名人的自传,有共同的特点,即以非常俭省的文字,概括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著述情况。两文也各有自己的风格,前者写得严肃,后者写得幽默;前者注重把个人的经历放在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冷静的叙述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后者不仅写自己40年的人生经验,还写到自己的生活态度、思想抱负和性格爱好。

主干知识

1.fù tāo hù diàn xūn shì cí quàn 2.撼

3.⑴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⑵不求甚解: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⑶衣锦还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

4.新闻记者

政论家

出版家 5.略

第三篇:语文:第3课《春风》教案(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春风》教案

【教学目的】

1、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初步揣摩、赏析精彩的词句,体会本文拟声词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感受自然美、语言美,领会作者感情。

2、体会拟声词的用法。【教学难点】

快速阅读,初通文意,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教法设想】

1、对比阅读教学法:联系朱自清的《春》展开比较阅读,分析北国春风的特色。

2、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在讨论、回答中学习本课。

3、启发法:教师引导,适当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点到为止。

4、朗读指导法:通过对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练习强化法:结合教学重点设计练习,强化对拟声词用法的体会与运用能力。

6、读写结合法:结合写作指导,通过课外练笔等形式,体现课文的“例子”作用。

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设想宜针对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法指导】

1、“温故知新”法:要求学生在比较阅读时,能够从横向纵向联系旧知识,感悟新知。

2、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解,在自学,快速阅读后能初通文意,自主、自觉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

3、研究学习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发问,积极讨论,学会分析、整理、归纳,养成研究性学习,积极动脑的好习惯。【心理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音频、视频有利手段,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放松学生的紧张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迅速融入学生主体,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扫清心理隔阂。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克服胆小、怕羞、自卑等不良心理。

4、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赞同学生的积极表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认同感。

5、带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德育目标】

通过领略本文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江南春风轻柔、温暖的特色,联系朱自清的《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素材,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2、编印教材,设计有关练习。

3、布置学生准备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

4、教师尽量多了解学生。【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师生互动:

教师配合媒体演唱《望春风》,感受春风轻柔、和煦的特色,放松学生紧张心理,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迅速与学生融为一体,为本文学习创设一个有利情境,为下文对比阅读教学作铺垫。

二、导入(导语设计):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展现的是姿态各异的大千世界。古往今来,人们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吟咏着大自然的伟大,创作了许多写景名篇。比如第三单元的 朱自清 先生的《春》就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

三、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学生集体背诵教材《春》第五段“春风图”。明确:教材《春》中春风的特点:轻柔、温暖、充满爱抚。

四、师生讨论“春风”及与“春风”有关的成语、诗句,为学习《春风》,对比北国春风的特点做铺垫。

明确:“春风”—— ①春天的风。如“春风送暖”。②比喻和悦的神色。如“春风满面”。

成语—— ①春风满面(形容人满脸喜色,和蔼舒畅,十分得意的样子)。②春风得意(形容遇事顺利,心情非常得意、畅快的神态)。③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和影响。也用以称颂师长的教诲)。④春风夏雨(春风和夏雨能够养育万物,故用以比喻及时的教益或帮助)。⑤如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师的培育)。

诗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王安石《船泊瓜洲》)

表示又一个春天来临了,现用来比喻新的政策、措施等所带来的新景象。②“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出塞》)

旧以形容边塞苍凉,现用来比喻某种思想、影响到不了某一地区或单位。

五、教师播放(或演唱)歌曲《北国之春》(片段),渲染北国早春春寒料峭,春风雄浑豪迈的气氛,引入新课学习。

六、学生课堂快速阅读,查工具书,利用课文注解,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对难懂字句大胆质疑,发问。教师适当答疑,强调,总结。

七、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描写北国春风的重要语句。

八、师生讨论,对比朱自清《春》之“春风图”及本文写江南春风的句子,领略本文描写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的特色。

九、德育渗透:

不管是轻柔、温暖、景色宜人的江南,还是粗犷、豪迈、气势雄浑的北国,我们的祖国到处同样可爱。同学们应该人人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十、教师指导朗读描写北国春风的重点句子、段落,学生揣摩,朗读,品味。

十一、学生找出描写北国春风的拟声词,体会拟声词在听觉描写上的表达作用。讨论问题设计:

1、把“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改为“哄哄吹号,呜呜呼啸”好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呜呜”在这里用以形容低沉的拖长声音的风声,与“吹号”(拖长声音大声叫)搭配较为恰当。“哄哄”指发出巨大的响亮的声音,与“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搭配也比较恰当。

2、“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中的“轰”与“嘎”对调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轰”用以形容河冰开裂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嘎”形容病枝折断时短促而响亮的声音。

3、体会“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中“呼哧呼哧”一词的表达效果。明确:“呼哧呼哧”形容喘息的声音。用拟人手法称赞春风也像勤劳的人们一样,在播种的季节辛勤劳作,非常形象生动。

十二、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描写北国春风的重点句段,特别注意读出拟声词、动词的表达效果。

十三、学生口头作文,注意观察,进行说话训练,强化对拟声词用法的运用能力。练习设计:注意观察,展开想象,运用3个以上的拟声词,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由媒体播放)

教师提问,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

十四、教师总结,再次强调本课学习重点。

十五、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再请学生质疑、提问、讨论。

十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运用恰当的拟声词,描写校园的早晨。字数不限。

第四篇:语文:第22课《鱼化石》教学设计(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鱼化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感受鱼化石形象。2分析重点语句,理解其含义。3通过朗诵,培养学生朗诵能力。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初步感知诗文,掌握基础知识 2通过诵读、分析,理解诗意。教学过程:

一、查背诵《唐诗四首》:1齐背唐诗四首一遍;

2默写每首诗的第一句,同时写出作者。

二、导入:

今天咱们继续学诗《鱼化石》。哪个同学会画鱼?画出来就行,让人一看是鱼就行!找六七个到黑板上画鱼,我一一点评,表扬为主: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化石?

好了,看看艾青面对鱼化石这样的一个物体怎样写出了诗。

三、检查预习:

1蓝皮78页一、二题,查生字和文学常识:

2.让学生提出质疑:(重点记一下,特别是教学要点,黑板右侧标出)老师不解答,请学生带着问题听讲。

四、老师介绍艾青有关内容,特别是有利于本诗理解的部分:如艾青的人生经历,别人对于《鱼化石》的分析和评价。

五、让学生自己出声读,按自己的感受读。

六、分男女生隔句交叉朗读,老师指导。

七、逐节分析,使学生透彻理解本诗内容(穿插诵读): 1节:描绘活鱼形象:跳跃、浮沉

2节:“你”的人称,诗人的视角;“失去自由” 3节:鱼化石被发现。

4节:后两句该如何理解?下节课分析。

八、目标检测: 绿皮51页1、2、3(考查基础知识)

九、作业:朗读全诗。

板书设计:学生画的鱼若干条,用各种颜色的粉笔,有点诗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4-7节;2诵读全诗,分析诗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一起读到我们上次留下问题的地方,谁也不要告诉谁。看谁读得准!(学生朗读)上节课的问题谁能讲讲自己的理解?

二、分析4-7节

4节:“沉默”““不能动弹”鱼的感受? 5节:“听不见浪花的声音”简析 6节:凝视中感悟到什么? 7节:表明作者怎样的态度?

四、写作特点

1. 运用隐喻:鱼——人

2. 语言(朴实)采用(第二人称),让学生归纳第二个写作特点。

五、讨论解决未讲到的问题(目的:学生深入理解全诗,感受诗韵)

六、目标检测:1蓝皮78——79页课内阅读题

2一起朗诵蓝皮79——80页三首诗,老师讲授大致背景,师生一起完成练习。

七、作业:无(主要原因:下一课内容简单,不用预习,)板书设计:左边是几条学生画的鱼;

右边:写作特点填空:1语言(),人称转换: 2隐喻:鱼——()二十三 咏物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三首诗的意境,品味诗中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同目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鱼化石作者是?原名?作品有?

二、预习检测1蓝皮儿81页二题、一题,考察文学常识和生字

三、诵读分析本诗 1老师范读《炸弹》;

2分析本诗,中间穿插学生诵读:

“炸弹”的特点?用诗句回答(沉默、平生说一句话)为什么“沉默”?(学生大笑:不沉默就炸了)“你”是第几人称?为什么这样用?(第二人称)和“新国”有何联系?“新国”的含义?(引出主题)那么炸弹象征什么?爆炸象征什么?(革命、革命爆发)炸弹献身的目的?哪句表明?(诞生了幸福的新国)

四、目标检测:

1蓝皮检测81——82页 的三题(考察课内阅读)。老师订正 2指导朗诵82页课外阅读1,并作练习。

五、作业:

1. 熟读《咏物短诗三首》

板书设计:(与下两首诗共一个板书)

《炸弹》—— 陶行知 —— 教育家—— 重点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继续学习本课后两首诗;

2增加课外诗的阅读量,激发学生对于诗的喜爱之情。

一、学习分析《泥土》

1. 男女生穿插朗诵一遍,自读一遍; 2. 提问分析:

(1)1-2句提示我们什么?“珍珠”有什么特点?自认为是珍珠呢?提醒人们不要自持特殊,追逐名利,自寻烦恼。

(2)3-4句又提示我们什么?泥土有什么特点?自以为是泥土会有怎样的心态? 提醒人们要甘于平凡,踏踏实实为大众服务。(3)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手法?对比。

(4)你觉得自己应该拥有怎样的心态?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回答的基本靠近主题,老师适当引导即可)3齐读全诗

二、诵读分析《镜子》

1导入:接着学习《镜子》。没有见过镜子的举手?(同学们都笑了,气氛活跃起来)那咱们看看写镜子能写出什么? 2齐读

3知识点:“别伤心”说的谁?“镜子”和“眼睛”有何共同点? 镜子为什么“珍贵”?

小节:除了炸弹,泥土、镜子这样的事物,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个点,多思考,多联想,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诗!

测标:82-83页蓝皮练习,带学生读课外练习的诗句,简单说说老师的理解,学生猜含义。作业:1蓝皮儿81页一、二、三;2熟读《外国诗歌二首》 板书设计

《泥土》——鲁藜 —— 诗人及代表作—— 重点词 《镜子 》——王尔碑——诗人及代表作——重点词

第五篇:语文:第3课《风筝》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风筝课文精讲

〖主干知识〗 给加点的字注音。

丫叉()憔悴()()惊惶()诀别()瑟缩()肃杀()惩罚()堕.........落()根据拼音写汉字。

点(zhuì)___ 拾(duō)___(chuò)___学 精(zhàn)___(kān)探____ 造(yì)___ 和(xiã)___ 选词填空。

我即刻伸手____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____在地下,____扁了。(扔 踏 掷 撕毁 折断 抛)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_____》。鲁迅原名_____,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_____家、______家、_____家。

文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给同学听一听。〖点击思维〗

1、注意“j”“q”“x”和“v”相拼时“v”上面的两点要省略掉。

2、这几组字因为偏旁不同,所以读音字义都不同,要结合不同的偏旁,辨析其细微差别。

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辨析动词的不同用法。

4、鲁迅的小说集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坟》、《华盖集》等,你读过那些作品?

5、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心理感受。【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

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风 第二部分(3-4):回忆小时候在故乡 总

故意弄坏弟弟风筝的故事 筝 第三部分(5-11):中年想风筝,意 分

识到自己的过错,心中充满忏悔。第四部分(12):看北京的风筝,心情 总 十分悲哀沉重。〖语言特色〗 《风筝》的语言别具特色。如写早春二月故乡风筝季节的那一段文字,绘声绘色,创造了鲜明的意境。在作者笔下,似乎一切都活动起来了。我们好像从字里行间嗅到了大自然散发出的温暖醉人的春意。风筝、柳枝、山桃、喧闹的孩子们,这些富有特征的事物唤起我们联想,在想像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图画来。又如写“精神的虐杀”的那一段文字,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秘密被发现后,小兄弟是“很惊惶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风筝被无端肢解了,他独自“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其惊恐不安的内心,其悲苦无奈的神态,写得是多么真切,仿佛如见其人。“我”因为“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偷做风筝,便“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因被“瞒”而“愤怒”,只一笔,就勾画出了“我”的颇带几分“专制”色彩的心理状态,而一个“折”字,一个“掷”字,一个“踏”字,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一连串动作,十分具体地表现出了“我”的盛怒和狂暴,与小兄弟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平常的字眼儿,由于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产生了不寻常的艺术效果。〖把握重点〗 正确全面地理解《风筝》思想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在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1、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没出息,那气愤,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3、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4、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攻克难点〗 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此句对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看见风筝,人之常情应是愉快的,而“我”却感到惊异和悲哀,似乎不可理解。但是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早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要想正确理解此句,联系文章主题便知道本文是批判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而“我”作为兄长恰恰扮演了虐杀者的角色,不许小弟放风筝,认为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现在想来,游戏之于孩子实是天性使然。更为悲哀的是时过境迁,弟弟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法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心情更加沉重。鲁迅先生有着严肃的自省意识,并不因为当初的行为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而原谅自己。〖质询疑点〗

对文中“精神的虐杀”这一说法应如何理解?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当时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陈腐观念在我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记。表面上看来,我折断、踏扁的只是一个风筝,可受到伤害的是弟弟那纯洁无邪的心灵。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小弟对风筝着迷,自己肯动脑筋去做,本是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我却横加阻拦,不仅折断了蝴蝶风筝的一支翅骨,还掷在地下踩扁,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小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而自己的这种行为不是“精神的虐杀”又是什么?

〖主干知识〗

1.chā qiáo cuì huáng juã sâ sù chãng duò

2、缀 掇辍 湛 勘 诣 谐

3、折断掷 踏

4、野草周树人 文学 思想 革命

5、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所做的一件对弟弟“精神虐杀”的事。

下载语文:第21课《唐诗四首》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第21课《唐诗四首》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