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第4课《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
导入
欣赏歌曲:北京胡同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萧乾。
2.体会作者在描写北京小胡同过程中所寄寓的感情。3.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
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教学过程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你能说说怎样划分吗? 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总写自己对小胡同的印象。
第二部分(4-10)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11-13)拿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表现出对故乡小胡同的留恋。2.作者回忆了北京小胡同哪几方面的事情呢?
明确:一是胡同里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则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然有间歇——有的还挺长。二是儿时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三是捉蛤蟆,逮蛐蛐。
3.作者写到了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这样比较着写更突出了作者对小胡同的怀念与留恋。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的?说说吧!
明确: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就是对家乡的感情,尤其是儿时的回忆,更容易引起人的怀念。作者走南闯北,辗转他乡几十年,更易生思乡之情。
另外,北京的小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状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也正是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感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5.请你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有较强的说明性,简单的勾勒,却于平淡中现出真情。
例如文章第4段,短短百余字,就简要地把母亲去世后寄养在堂兄家,半工半读,上高中因学运被变相开除,后又回北平上大学等走南闯北的几十年经历叙述清楚了。也就在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中,“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的怀念之情流露出来。主题思想
本文以回忆北京小胡同的情感为线索,忆及当时的风物人情,充满了留恋和向往之情。小胡同仅仅是家乡的一种象征,作者真正怀念的还是家乡的人和往昔岁月。拓展延伸
汪曾祺《胡同文化》(播放文章录音,然后做练习题)
播放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图片、视频以及有关胡同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感受胡同文化的魅力进而去关注身边的事物。
第二篇:《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北京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关于胡同的知识、作家作品知识
2、积累若干词语:羊倌褡裢萦绕转悠黏糊糊徐缓饽饽逮蛐蛐狮城弄堂
(二)能力目标
1、逐渐培养从文章中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2、逐渐养成理清文章结构、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3、逐渐培养辨别和鉴赏文章表现手法的作用及其好处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3、养成对于胡同等传统物质文化的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集中表现在口语与书面语的交错运用上(重点)
2、着力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难点)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深情导入
1、欣赏歌曲《北京胡同》,营造感悟课文思想情感的情境。
2、导入语: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那么,萧乾笔下的北京胡同是怎样的?又寄托了作家怎样的情感,体现了作家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学习《老北京的小胡同》这篇散文。
二、了解作家,关注文化
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三、学习理解课文,鉴赏作品美质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你能说说怎样划分吗? 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总写自己对小胡同的印象。
第二部分(4-10)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11-13)拿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表现出对故乡小胡同的留恋。
明确:一是胡同里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则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然有间歇——有的还挺长。二是儿时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三是捉蛤蟆,逮蛐蛐。
第三篇:老北京的小胡同优秀教案
老北京的小胡同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字词:褡裢
萦绕
转悠
黏糊糊
徐缓
饽饽
逮蛐蛐
狮城等;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选材的角度,了解作者回忆中老北京小胡同生活的特点;
3、把握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难以割舍的恋乡情怀以及保护胡同、保护文化传统的愿望,养成对于胡同等传统物质文化的科学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难以割舍的恋乡情怀以及保护胡同、保护文化传统的愿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
褡裢
萦绕
转悠
黏糊糊
徐缓
饽饽
逮蛐蛐
狮城 仲夏
二、交流与指导
1、导入
播放视频《北京胡同水墨画》,营造理解课文感情的情境;
胡同是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北京胡同绝不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大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蕴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生活的印记。那么作家萧乾笔下的北京胡同是怎样的,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北京的小胡同》
2、交流与指导具体过程。
请同学默读文章,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
(生大部分找到胡同叫卖声或儿时游戏的部分。)师:(以叫卖声为例)说说你喜欢的这个句子说的是什么内容?
——夜乞者的乞讨声。
师:夜乞者是在哪里乞讨?——小胡同里。
作者还有没有写小胡同里的其他声音?请找出来。——各种叫卖声。师:生齐读5到8段的内容,那么这几段的内容我们可以怎样概括?——胡同里的各种声音。(板书)
作者在写胡同里的声音时第一句话写了“胡同里从早到晚都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这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胡同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胡同里的叫卖声比作交响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交响乐具有声音宏大、演奏乐器多,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但又悦耳动听,此起彼伏的特点,小胡同里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不间断,各种叫卖声融汇在一起,声音丰富,并且听起来和谐动听,因此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来小胡同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丰富和谐的特点。师:作者写小胡同的声音是怎样的方式来记叙的?——回忆。除了回忆小胡同的里各种声音,作者还回忆了什么事情? ——玩具、捉蛐蛐、放风筝等。
玩具、捉蛐、放风筝都是小孩子的什么生活?——游戏生活、因此这几段我们可以概括为? ——回忆儿时的游戏生活。(板书)
师:第10段最后一句话“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这句话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大摇大摆”使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筝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也表现出了作者兴奋与满足的心情。
师:齐读9、10段内容,体会作者回忆中儿时的游戏生活是怎样的?
——有趣、安宁。
师:文中5至10节是作者在回忆小胡同生活的两个方面,各种声音和儿时游戏,那么作者与小胡同有怎样的关系?请大家自读课文1至4节。师:作者为何对小胡同生活的这些细节如此熟悉?
——作者在这里出生、长大并认识世界。师:课文1至4节是怎样的结构关系?
——总分。第一小节总写作者与小胡同的关系——在这儿出生、长大并认识世界。第2、3、4小节分别分写我出生的地方、长大的地方和开始走南闯北。
师:现在我们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内容。文章1-4节写了“我”与小胡同的关系,在5-10节分别回忆了小胡同里的各种声音和儿时游戏生活,文章似乎已经完整,那11、12和13节在写什么内容呢?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把北京的小胡同与其他城市类似的建筑作比较。在“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的想念和留恋。(学生第一次一般读不出来保护北京胡同的这层情感,在梳理完写作角度与抒情方式后再来点拨。)
师:文章最后这三段可以说是作者在直接抒发感情,从“想”、“舍不得”这些字词上就可以看出来。那文章中有没有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直接抒情的句子?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请找出来。
——(1)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2)„„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3)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
这三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老北京小胡同的思念、怀念,体现出了作者难以割舍的恋乡情怀。
师:再来看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在前4节叙述了与小胡同的关系,在叙述中又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接下来5至10节选取两个角度回忆了小胡同的生活,回忆的内容与前面抒发的思乡、恋乡感情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作者用细致入微的观察选取了两个胡同生活常见的内容,选材的细致与角度体现了作者对小胡同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他把平凡的叫卖声、儿时游戏生活描写得丰富又有趣,足见他对故乡小胡同的感情之深。回忆的内容是对前面直接抒情的延续和深入,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对作者的这种感情体会更加深刻。因此,在抒发感情的作文中,除了直接抒情外,深入细致地描写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感情,使读者的印象更深刻。
师:现在我们再来整理一下全文的脉络,1-4节写作者与小胡同的关系同时抒发恋乡之情,5-10回忆小胡同里的生活,11-13节通过对比抒发对故乡的怀念、留恋。再仔细读11-13节,看看是否只是表达了思念留恋之情。
生:从最后一段“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可以看出还表达了作者希望保留北京胡同。
师:只是保留北京的胡同吗?看看12段“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如果只是希望能保留北京胡同,那作者说“伦敦舍不得拆‘针鼻巷’”,评价新加坡城市现代化搞猛了又有什么用意呢?
——以“胡同”为代表的城市传统建筑是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传统文化,作者希望这种传统文化能得到保护而不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味地加以拆除。文章最后两段除了抒发作者的恋乡情怀以外还表达了对北京大肆拆除胡同做法的遗憾和希望保留传统文化的愿望。
三、课堂反馈
说说我国还有哪些传统物质文化,你认识应该怎样对待它们?
四、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与老北京小胡同的关系,回忆了小胡同里的各种声音和儿时的游戏生活,表达了作者难以割舍的恋乡情怀,以及希望保留以胡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愿望。
教学反思:
在新杨中学任教几个星期以来,在了解了学情和教材的基础上经过摸索找到了一些教学规律,能够更多地将自己的教学想法融入到课堂中去。本课教学的设计是在阅读教参了解重难点之后完全独立设计的,当自己一字一句打完这篇教案时颇有成就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推进比较顺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重点。不足之处在于难点的教学时间分配不够,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没能真正体会。本课将教学的难点设计为“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初衷是出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懂得如何通过描写来抒发情感,希望能以阅读带动写作,但没有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下次上这篇课文我会增加课堂仿写的环节,甚至作为一个课时的安排。
第四篇:语文:第3课《春风》教案(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春风》教案
【教学目的】
1、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初步揣摩、赏析精彩的词句,体会本文拟声词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感受自然美、语言美,领会作者感情。
2、体会拟声词的用法。【教学难点】
快速阅读,初通文意,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教法设想】
1、对比阅读教学法:联系朱自清的《春》展开比较阅读,分析北国春风的特色。
2、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在讨论、回答中学习本课。
3、启发法:教师引导,适当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点到为止。
4、朗读指导法:通过对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练习强化法:结合教学重点设计练习,强化对拟声词用法的体会与运用能力。
6、读写结合法:结合写作指导,通过课外练笔等形式,体现课文的“例子”作用。
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设想宜针对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法指导】
1、“温故知新”法:要求学生在比较阅读时,能够从横向纵向联系旧知识,感悟新知。
2、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解,在自学,快速阅读后能初通文意,自主、自觉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
3、研究学习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发问,积极讨论,学会分析、整理、归纳,养成研究性学习,积极动脑的好习惯。【心理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音频、视频有利手段,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放松学生的紧张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迅速融入学生主体,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扫清心理隔阂。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克服胆小、怕羞、自卑等不良心理。
4、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赞同学生的积极表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认同感。
5、带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德育目标】
通过领略本文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江南春风轻柔、温暖的特色,联系朱自清的《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素材,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2、编印教材,设计有关练习。
3、布置学生准备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
4、教师尽量多了解学生。【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师生互动:
教师配合媒体演唱《望春风》,感受春风轻柔、和煦的特色,放松学生紧张心理,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迅速与学生融为一体,为本文学习创设一个有利情境,为下文对比阅读教学作铺垫。
二、导入(导语设计):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展现的是姿态各异的大千世界。古往今来,人们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吟咏着大自然的伟大,创作了许多写景名篇。比如第三单元的 朱自清 先生的《春》就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
三、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学生集体背诵教材《春》第五段“春风图”。明确:教材《春》中春风的特点:轻柔、温暖、充满爱抚。
四、师生讨论“春风”及与“春风”有关的成语、诗句,为学习《春风》,对比北国春风的特点做铺垫。
明确:“春风”—— ①春天的风。如“春风送暖”。②比喻和悦的神色。如“春风满面”。
成语—— ①春风满面(形容人满脸喜色,和蔼舒畅,十分得意的样子)。②春风得意(形容遇事顺利,心情非常得意、畅快的神态)。③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和影响。也用以称颂师长的教诲)。④春风夏雨(春风和夏雨能够养育万物,故用以比喻及时的教益或帮助)。⑤如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师的培育)。
诗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王安石《船泊瓜洲》)
表示又一个春天来临了,现用来比喻新的政策、措施等所带来的新景象。②“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出塞》)
旧以形容边塞苍凉,现用来比喻某种思想、影响到不了某一地区或单位。
五、教师播放(或演唱)歌曲《北国之春》(片段),渲染北国早春春寒料峭,春风雄浑豪迈的气氛,引入新课学习。
六、学生课堂快速阅读,查工具书,利用课文注解,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对难懂字句大胆质疑,发问。教师适当答疑,强调,总结。
七、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描写北国春风的重要语句。
八、师生讨论,对比朱自清《春》之“春风图”及本文写江南春风的句子,领略本文描写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的特色。
九、德育渗透:
不管是轻柔、温暖、景色宜人的江南,还是粗犷、豪迈、气势雄浑的北国,我们的祖国到处同样可爱。同学们应该人人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十、教师指导朗读描写北国春风的重点句子、段落,学生揣摩,朗读,品味。
十一、学生找出描写北国春风的拟声词,体会拟声词在听觉描写上的表达作用。讨论问题设计:
1、把“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改为“哄哄吹号,呜呜呼啸”好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呜呜”在这里用以形容低沉的拖长声音的风声,与“吹号”(拖长声音大声叫)搭配较为恰当。“哄哄”指发出巨大的响亮的声音,与“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搭配也比较恰当。
2、“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中的“轰”与“嘎”对调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轰”用以形容河冰开裂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嘎”形容病枝折断时短促而响亮的声音。
3、体会“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中“呼哧呼哧”一词的表达效果。明确:“呼哧呼哧”形容喘息的声音。用拟人手法称赞春风也像勤劳的人们一样,在播种的季节辛勤劳作,非常形象生动。
十二、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描写北国春风的重点句段,特别注意读出拟声词、动词的表达效果。
十三、学生口头作文,注意观察,进行说话训练,强化对拟声词用法的运用能力。练习设计:注意观察,展开想象,运用3个以上的拟声词,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由媒体播放)
教师提问,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
十四、教师总结,再次强调本课学习重点。
十五、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再请学生质疑、提问、讨论。
十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运用恰当的拟声词,描写校园的早晨。字数不限。
第五篇:六年级下语文教案第4课
4*顶碗少年
3月4日 第一周 周五 总第5课时
教学目的: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教学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2.课文最后一段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题: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1──7自然段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
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