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2013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及点评
2013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 善待错误,人生境界顿开
面对《咬文嚼字》的挑错,著名作家积极以感谢和理解回应,令人为之动容。我总以为,唯有积极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挑错,人生境界才能不断升华,生命才能日益趋向不朽和伟大。
挑错的必要性,来自于主观世界的狭隘与片面。我们常常沉醉于自己超于常人的流光溢彩,而忘了在骄傲的同时保留一份面对不足的谦卑。
所以善待别人的挑错,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理性的灵魂,它让人清醒,让人自如。智者如曹禺,也深谙这一哲理。当美国剧作家蒙特来华拜见这位剧作大师时,交流正酣,曹禺拿出黄永玉对他的批评信:“我不喜欢你后来的戏,一部也不喜欢,你丢失了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如此辛辣,一针见血,指出曹禺“重政治,轻创作”的错误,曹禺硬是让翻译一字一句译给蒙特听„„可见曹禺的伟大,除了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还体现在了对挑错的理性面对和坦然接受。
然而,若一味妄自尊大,对别人的挑错“充耳不闻”,人生之路只会越走越窄,甚至不可避免地接受失败的苦楚。李经纬,在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健力宝”公司,创造了可与百事可乐比肩的商业传奇。可是,面对前无古人的成功,李经纬却对别人的挑错一概拒绝,面对公司上至领导下至员工的批评与阻挡,他不管不问,集巨资在广州建造健力宝大厦,最终超出公司的承受能力。面对业界好友对他“不考虑商业规律,一味拉广告招商”的挑错,他拒绝诚恳吸收,最终让健力宝暗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他自己也身陷囹圄。那么,如何善待批评以追求完美自我呢?
首先,面对别人尖锐的挑错,要保持一份淡定平和的心态,不急不躁,不躲不藏;如季羡林所说的那样:“别人说的话是鼓励是批评是鞭策,都是对我好。”其次,要学会甄别“有价值”的挑错与“一味为了挑错而挑错”,也就是说,在面对别人挑错时,不是固定的屈从,而是要保持一份起码的信任。如演员于是之一辈子都在接受观众的挑错与批评,但必须经过“审视——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把一个个鲜活的角色演到了人们心中„„
人生逆旅,每个人都会犯错,迷失甚至被异化,而往往一份善待别人挑错的胸襟,能够带领你欣赏更旖旎的风景。
【名师点评】阅卷组专家认为,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首先题目拟得好——“善待错误,人生境界顿开”,把善待错误上升到人生境界的高度,这就远远高出了那些只知就事论事的考生,这说明一个好的标题可以激活全篇。当然,作者在选择论据上也费了一番心思,曹禺一例是正面的例子,论述了“善待别人的挑错,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理性的灵魂,它让人清醒,让人自如”,李经纬一例则是反例,从反面论述了“别人的挑错‘充耳不闻’,人生之路只会越走越窄,甚至不可避免地接受失败的苦楚”。文章最后指出了对待批评和挑错的正确做法。可谓层层递进,水到渠成。
正视批评,成就谦谦君子之风
在《咬文嚼字》杂志开辟专栏,专门为名作家著作挑错之后,这些作家纷纷表示感谢,诚恳承认错误,可见,接受别人的指正与批评,正视自己的错误,是消除谬论的好方法,显示了一个人大度谦和的君子之风。胡适一生名满天下,也谤满天下,赞扬和批评他的人都表现到了极致。他有一句名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从不以激烈的言辞攻击自己的反对者,而是正视别人的批评。这不是懦弱卑下的表现,恰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之风。他年老时身居台湾,大陆人民不认可他,他坦言:“我这一辈子做了百分之六十的事对国家有益,剩下百分之四十我是不怕骂的。”并说:“允许别人说话是形成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人之老矣,仍保持一份平和谦卑的心态,正视别人的指责,他的谦和君子之风永远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而与此相对的,是其好友陈独秀。两人初为同道,后因政见不同而成为政治上的死敌,然而私人的友谊仍在。陈独秀主张激进革命,拒绝接受渐进改良派的任何批评建议,最终因自大而决策失误,致使无数共产党人被杀害,其本人也被开除党籍。然而在其穷困潦倒之时,发动北大全体教授营救他的却正是胡适。接受别人的指责,正视自己的错误,是成功路上必备的态度。“文化大革命”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正视群众的指责,及时修正错误,做出正确决策,迎来了开放口岸的汽笛声声、交易所的铃声阵阵„„
在当今中国,青年们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他们敢于对混乱的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我想说,青年人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好声音,首先要练就一副好嗓子,选择那些有可能对现实造成危害并要继续危害下去的事,以慷慨激昂之音为促进社会的调整和改变发声。而我们的国家,只有正视来自各方的指责,才会让这个几千年来以智慧、谦和而著称的国家,不失应有的谦谦君子之风。
正视批评,让我们一起做出努力,成就谦谦君子之风,消除谬 误和浮躁之气。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意蕴深厚、条理清晰、比较规范的考场议论文。文章直接截取材料,由此引出自己的观点:接受别人的指正与批评,正视自己的错误,是消除谬论的好方法,显示了一个人大度谦和的君子之风。这样入题迅速,点题明确,又能避免偏题,使文章干净利落。结构严谨、清晰,由材料起,引出话题和中心,再到选取胡适、陈独秀一正一反的例证,相互对照,同时例证之间又相互关联,形成正反对比论证,深化了主题。最后一部风,表达对国家之关怀,结尾处从青年人的角度发出号召,有气度,有担当,情深意切。首尾相扣,一气呵成。对人物素材的娴熟运用,对文化名人的中肯评价,将话题演绎得机警而成功,使文章立意深刻,思想卓然不群,意蕴丰富,具有不可抗拒的思想力量。
腹有雅量气自华
我喜欢门外的那条河。
它平和静谧地流过时光,将所有的杂质一一沉淀,白云苍狗之间,仍清澈见底。偶有桀骜不驯的一次,人们为它加固堤坝后,它就继续温顺地滋润农田。
河流有如此雅量,那些被《咬文嚼字》指出错误的作家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雅量,是一种直视错误的大气魄,是一种虚心聆听的大胸襟。有雅量的人,可通往精神的罗马,可到达花开的彼岸,亦可安然走过黑夜里的山路。
直视错误,腹有雅量,气自芳华!
金銮大殿上,群臣惶恐,惧怕天威。她读完骆宾王将她骂得狗血喷头的《讨武檄文》后,莞尔一笑,大赞此人才华。臣子们面面相觑,她却责备宰相不能早日发现这一人才。
这是何等的雅量啊!面对批评和指责,作为天子的她不仅不愠,反而欣然接受。她敢于直视自己的错误,如玫瑰般铿锵的她从不为自己歌功颂德,而为自己留下了一块无字碑。她深知,无字,方能不朽;无言,方能万言!
雅量,让一代女皇,托起日月当空!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而雅量,却如同那幽谷芝兰,香飘千年,至今仍在。
坚净斋里,他挥毫泼墨,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启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他有着博大精深、无所不容的学问,也有着隽秀洒脱、卓尔不群的书法。可即使如此,他仍常常虚心请教于人,每当别人指出他的不足时,他便欣然如一个得到礼物的孩童。
这便是雅量。对待不足敢于直视,胸怀如天地广。雅量,让一代大家山高水长!
雅量让铁凝与莫言真挚感谢为他们挑错的人,让他们的作品更上一层楼。于人如此,于国家,未尝不是如此。
遥想百余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攻破了我“天朝上国”的美梦,我泱泱大国就这样跪倒在了《南京条约》之下。但是面对闭关锁国的错误,我们敢于直视,敢于面对。
于是,有这样一群人站了出来,他们以年华为桨,涉万里河疆。自此,辛亥革命的旗帜飘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井冈山的杜鹃开出血与火的颜色,南海边的渔村也地覆天翻,北京奥运火炬点亮中华„„
雅量,让一个民族屹立东方!
而我当代青年,更要直视错误,虚心改正,不计过往,意气风发,铿锵前行,因为——
腹有雅量气自华!
【名师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先咏他物,然后引出所咏之物”的起兴手法。由眼前河流的雅量写起,由物及人,古今结合,联想到武则天、启功以及铁凝、莫言等人直视错误的气魄、胸襟,再由个人上升到国家,叙述一代代直视错误并虚心改正的国人的雅量,层层深入,结构紧凑,过渡自然,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这也是获得阅卷老师青睐的一个主要原因。再者,此文题目“腹有雅量气自宽”很有特色,使得文章主旨鲜明,让人耳目一新,可见考生无论是在对文题的理解上还是在选材上都高人一筹。另外此文诗一般的语言,流畅通顺,夹叙夹议,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也为作文增色不少。
闻吾过,心窃喜
三闾大夫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万物皆有其不足,人生在世,也难免有过失。就算是圣贤,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么,圣贤和庸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关键就在于对待过失的态度上:闻过则怒,是为庸人;闻过则喜,是为圣贤。
孔老夫子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且不说改正错误,单说知错,便已是不易。对于别人提出的批评,是恼羞成怒,还是虚心接受并对别人表示由衷的感激?
闻过则喜,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事业。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勃初任校长之职时,流言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这位年仅30岁的年轻人,出身低微,阅历浅薄,顿时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面对那些如山崩落石般打在他头上的批评,他没有灰心丧气,更没有恼羞成怒,而是认真收集那些批评他的语言,反省自己,并一心扑在芝加哥大学的管理工作上,终成该校历史上最著名的校长之一。试问,假如罗勃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退缩怯懦了,或是冲动恼怒了,那么他又如何能名垂青史,成为芝加哥大学的骄傲呢?面对批评,我们应有的不正是这样一种谦逊的低姿态吗?
闻过则喜,可以带领一个集体走向胜利。纵观历史风云,哪一次战役的作战计划不是经过了一次次的修改、审议,再修改、再审议才最终制定的?如果作战计划的制定者没有闻过则喜的胸怀,何来一次次战役的胜利?如果他一意孤行,又会有多少士兵的生命白白葬送?又会有多少无谓的牺牲?面对批评,我们要学会冷静,冷静地去思考,到底是不是我们的错,有则改之,并做出改进,为多数人的利益去奋斗。
闻过则喜,可以兴盛一个王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对于魏征直截了当的批评,他没有以皇帝的威严震慑他,而是欣然接受。正是唐太宗这种闻过则喜的品质,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才有了仓廪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的空前盛况。
闻过则喜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胸怀。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面对“咬文嚼字”的纠错所表现出的,不正是闻过则喜的胸怀吗?闻吾过,心窃喜,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人所崇尚的道德修养。
闻过则喜,助你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名师点评】在考场上,难见这样一篇颇具杂文风格的好文章——睿智深刻而不消极,语句锤炼彰显生动。考生匠心独运,题目用“闻吾过,心窃喜”一语,句式工整,既概括了文章主旨,更彰显了考生的文言文功底。考生以三闾大夫的名言做开门之句,引人入胜,用孔老夫子的名言过渡,承上启下,借唐太宗的话收束全篇,这些名言的引用彰显了文章的厚度。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的是,文章多处反问连用,增强了气势,大大增强了论证的效果。此外,文章开篇提出论点,并逐层深入摆事实讲道理,可谓精彩。
文字留香
我没有尊贵的身份,但我仍以虔诚之心敬畏汉字的丝丝留香——题记 五月湛蓝的天空下,樱花早已一片片的纷落,浓郁的树荫下,我摊开双臂上漫卷的书,书香萦萦将我围绕。稀疏投影下的阳光交织着野蔷薇的芳香,撩人的是那书上的文字精灵。我知道,这方方正正的汉字已成为我血液流淌着的气息,烙下芳香。
曾几何时,我倔强地写了又划,划了又揉,揉了又扔,扔了又写。我惊讶于那一个“永”字,老师教我们练了如此之久,四面白墙,曾经年幼的我,烦躁地听着知了的叫声咬着笔杆,恨不能将那一笔捺写得赏心悦目。
一纸深秋,遍地深沉的金黄。暮雨如画中,我们吟着离愁,将吟诵之声绘入这纸深秋。笑那红雨瓢泼中人生只如初见的情愁,笑那泛黄史章中曹操还贪慕着小乔,羡那《诗经·小雅》中“呦呦鹿鸣”的闲适,恨那旷古离骚中竟无人懂你屈平的无奈。“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曾经惆怅得令人心痛的文字,伴我渐渐成熟,我抚摸着这些汉字,生怕自己才疏学浅,误解了这博大精深。汉字留香,我不敢轻浮地一嗅。
岁月带走了我的最美韶华,却带不走这汉字留下的芳香。时光荏苒,等我终于到了可以摊开一本厚厚史册之时,我不知该以何种表情,何样心情来容忍那简单的错字。当看到“蒜薹”被写成“蒜苔”之时,当看到“启示”被写作“启事”之时,我的心竟像被黄蜂狠狠地螫了一下。我没有尊贵的身份,不能纠正这不堪的错讹,无法表达对汉字的敬畏,我却依然在心底里偷偷哭泣。
挑灯夜战,我揉着发涩的眼睛,却执拗地不肯潦草一笔,这汉字的方正,我难以将其扭曲,我看着作业本上红笔勾画的地方,我又将“翱翔”写成了“遨游”,抬头对着老师的目光,我将嘴角上扬。老师您放心,我将以虔诚之心敬畏汉字。
我不是作家,没有人屑于纠正我的错误,没有人会因我将“启示”写成“歧视”而指责我,但指尖触碰着的笔杆,余温烘托出汉字的芳香,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嗅觉贪婪地吮吸这香气,唯有沉浸其中,心生敬畏。
汉字留香,敌得过这清晨中蓬勃的泥土香。汉字留香,值得我守护这一抔中华香。【主题点评】 考生从“咬文嚼字”中提取“文字”,围绕“汉语文字”进行写作,写成了一篇中国汉字的颂歌,歌颂了汉字的美好。汉字传承的美好。考生的表达感情是独特的,立意的角度也是独特的。【选材点评】 考生选用自己练习汉字的独特经历以及汉字误写的相关材料来写,增强了真实性和亲切性,同时也选用了汉字所承载的汉语爱恨情愁,来抒写自己对汉字的敬畏心和热爱情。
【结构点评】 这篇文章先写一句题记,为整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开篇写景,渲染美景,抒发美情。然后以时间为序,先回忆幼时练字的情景,然后写读书时汉字所传达的爱恨情愁,写读书遇到错别字和自己写错别字,暗扣了材料内容,最后点出考生写作之依托,文章结束时,独立成段,抒发感情。
【语言点评】这篇文章情美文美,通篇弥漫着汉字馥郁的香气,这得益于考生的语言美。题记中作者化抽象为形象,让“汉字”“丝丝留香”,开头“湛蓝的天空”“浓郁的树荫”“萦萦的书香”“稀疏的阳光”,将“汉字”书写成“精灵”,多美富有诗情画意。
“写了又划”几句将幼时练字的情景再现,“咬”笔杆的描写极为精到。“一纸深秋”用字简洁洗练,然后一组排比将汉字所承载的爱恨情愁抒写得淋漓尽致。一个“嗅”,有李清照 “却把青梅嗅”的味道。当作者写道遭遇错别字时,作者说“我的心竟像被黄蜂狠狠地螫了一下”,一个比喻写出了自己的心痛。
最后将汉字之香与泥土之香作比,进而升华为“中华香”极尽歌颂之意。
人言可敬
古人常言“人言可敬”,诚然,谣言与诽谤着实可畏,不单可畏,而且可恨,有一种人言却是可敬的,它让我一心遮掩的谬误与瑕疵曝晒于阳光之下,让那些见不得人的龃龉无所遁形,它比三人成虎的谣言更可畏,但正是这可敬可畏的人言让我们在光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我曾感慨于北宋的党派之争,王安石感于百姓生活的苦楚与政事的壅蔽,决心改革;司马光看见权力斗争的复杂与利益的波流暗涌,保守拒进。势不两立中,这两位后世声名显赫的文学家无愧于其君子之质,以谏为剑,以劝为刃,相促相进,使北宋在这谦谦君子之争中获得长久的安宁。犹记得王安石去世之时,司马光悲痛不已,涕落满襟,这其中,也因那可敬的人言从此不再有了罢!
我亦感慨于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与耶律楚材的悲悯情怀。当成吉思汗发誓要为枉死的国人报仇雪恨时,我看见耶律楚材眼中的敬佩与向往;当成吉思汗的铁蹄向着更远的西方踏进时,我看见他眼中的忧虑与疑惑;当成吉思汗所过之处哀鸿遍野,繁华散尽之时,我看见他眼里的坚决与痛苦。他站在成吉思汗面前,不卑不亢,指责他对人格的违背与尊严的伤害,他毫不顾虑这可畏的人言,是否会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他只知道必须要说,惟其如此,那沉浸于征服与杀戮的帝王才能幡然醒悟,改正自己的过错。
人言可敬,汉武帝因有东方朔的直言不讳成就千古英名;唐太宗不辞魏征的直言进谏方成太平盛世,是他人的挑错成就了自己的伟业,那光彩逼人的身后正是可敬的人言。
人言可敬,商纣王剖出比干的七窍玲珑心,以封其谏;刘阿斗不顾诸葛孔明的劝谏而乐不思蜀。不听挑错人言,终使他们坠入师心自用的泥潭和贪图享乐的陷阱,毁掉了他们紧攥手中唯恐丧失的权柄和地位。
正如莫言所说,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方式,接纳人言,当是自然的,就如磨破的袖口缝上补丁,在流血的伤口敷上草药,丑陋和疼痛在所难免,但也唯有丑陋和疼痛,才能使人刻骨铭心,规避前车之鉴,在光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人言可敬,在那苛刻地审视看你的目光中抬起头吧,因它铸就的是你潮平两岸阔的锦绣前程。
【主题点评】考生运用逆向思维,结合对导引材料的阅读——将“挑错批评”视作人言,从“人言可畏”的反面入题,写成“人言可敬”。一个“敬”将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挑错,作为一种信仰,显然立意是独立高标。【选材点评】考生选用司马光与王安石、成吉思汗与耶律楚材、汉武帝与东方朔、唐太宗与魏征、商纣王与比干、刘阿斗与诸葛亮等材料,材料虽多,却不显繁杂,这得益于考生叙述的详略得当,前两个材料作者进行详写,后面几则材料略述,详者密不透风,略者疏可走马。
【结构点评】这篇文章开篇引用常言,由“可畏”入“可敬”自然妥帖。“我曾感慨于北宋的党派之争”“我亦感慨于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与耶律楚材的悲悯情怀”两则材料过渡衔接自然,后面两个段落以“人言可敬”打头,一正一反,构成对比,然后“点”一下材料并展开说理,最后发出号召。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成,如行云流水。
【语言点评】这篇文章行文自然流畅,简洁明快。在开头由“可畏”过渡到“可敬”,由北宋的党派之争到大汗和楚材君臣恩遇,语言自然流畅,由汉武帝、唐太宗到纣王、阿斗,用语简洁明快,最后作者将“挑错”比喻成缝补丁和疗伤口并展开叙写,说理形象生动。
我看“咬文嚼字”之回归
古人赏花,形香俱在为上品,由此拓展“形”可视为文学作品的文字载体,香可视为文学作品表现出的内在气韵,一部好的作品也需要形与香相辅相成,以致《咬文嚼字》专栏的开设让我不禁拍案叫好。
“咬文嚼字”一词古代就有,它代表着一种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它穿越千年的旷世风华,破空而来,为这个世界荒芜的世间注入了甘霖,为痛苦呻吟的中国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机。“咬文嚼字”之回归,首先是读者意识的觉醒,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三纲五常压抑人性,专制皇权高高在上,人民早已失去了自我意识,多半是权威的应声虫,随风而倒的墙头草,只会唯上、唯权与唯书,独独失去了唯真。而读者为当代作家的作品挑错,指出一些语言和文史知识的差错,是读者求真求实精神之回归,像王朔叫板金庸,观众对“嬛嬛”两字读音的微博之争让我看到了读者意识的回归,此乃叫好原因之一。
“咬文嚼字”之回归,其次是作家责任意识之回归,这一点才令我看到了“大家”的风范,铁凝作为中国作协的主席,莫言作为中国获得诺奖的第一人,面对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挑错,首表感谢之情并诚恳接受了指摘,让我知道真正的学者不在于他权威的论断或厚厚的著作,而在于他们心中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一种对文字的虔敬,同时我也相信,读者审美品味挑剔目光的提高也会成为他们不断创新完善的动力。中国文学会迎来一派醉人的风光,我想国外影视界“金酸莓奖”和中国影视界的“金扫帚奖”的设立,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吧,由此来激励影视界人士创造出抒写真情的高水平之作,此乃叫好原因之二。
“咬文嚼字”之回归,从深层次上是民族敬畏意识之回归。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是守护民族文化家园纯净的决心,郁达夫曾言:“有了伟人出现而不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们呼唤民族文化的复兴,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咬文嚼字”之精神岂能缺少?文化敬畏之回归,此乃叫好原因之三。
“咬文嚼字”之精神内涵,不应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它要渗透在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让我们一起发扬这种精神,此刻我仿佛看到求真的种子在萌芽!
【主题点评】 考生从《咬文嚼字》杂志社为作家“咬文嚼字”入手,挖掘了“咬文嚼字”的深层意义,这在五十万考生中绝无仅有,有幸的是考生作文被质检组专家、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常庆教授遇到,避免了遗珠之憾。
【选材点评】 考生选用国人读书的唯上、唯权、唯书的特点和王朔叫板金庸、甄嬛传,国内国外影视界最差影视剧评奖,郁达夫纪念鲁迅文章里的话语等内容来写,选材都是细细碎碎的,能把这细细碎碎的内容连缀起来,全靠作者的见识。【结构点评】这篇文章开篇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是为起兴手法,写赏花到赏文学作品,进而到咬文嚼字。然后用“‘咬文嚼字’之回归”引起三个主体段落,每个段落“此乃叫好原因之”收束,这样一步三回头的顾盼生姿是最让阅卷老师喜欢的结构,也是最容易获取高分的。【语言点评】这篇文章语言具有古典的韵味与雅致,让人读起来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高度融合,感受到考生深厚的学养。开篇由花起兴,紧接着追溯“咬文嚼字”之渊源,谈读者意识兼及古代与现代,谈责任意识触及国内与国外,谈敬畏意识,升华为民族复兴。语言上典雅大气。
文字安好,便是晴天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典籍为依托,生生不息的精神以文字为载体,一个个方块字,融汇着我们的古老,我们的文化。
现如今,一些著名作家和学者会在作品中出现文字和文史知识的差错,被指出后积极改正固然很好,但事情不该就此结束,这反映出文化缺失理应被进一步揭示。有一个词,叫“国学”,国学之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晚清的暮钟与新时代的歌声同时响起,有这样一些人,给了中华文化自由和希望。辜鸿铭留学11年归乡,将“四书”中的三书译成英文传播中国文明,他推崇西方的先进,却不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王国维瘦弱的身躯,独自挺立在北大国学院的讲台上,他用自杀的方式捍卫自己的清洁,捍卫他对国学不易的信仰;而刘文典的激愤与刻薄,却是对传统文化最绝望的保护,当他骂沈从文不值四毛钱的时候,已经依稀看到一种文明渐行渐远的背影,胡适之和陈独秀等人的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但又在不经意间,把国学生生撕开一个缺口。
曾经看过一个访谈节目叫“民国范儿”,正如王学斌曾言的“民国底气”,而这股孤傲之气,在当今已很难找到,因为文字褪色,文化远走。没有了文字,我们就是漂浮一族,是王开岭所言的“从石头缝里蹦出的人”。
许多人所不齿的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却是让我深深震撼的人,无论他是否颠倒黑白,是非不分,但他那对日本传统文化精髓的坚守,以死祭古的豪情,那么真,那样美。现代人正是缺了这样一种坚守,一种守护,一种“民国范儿”。
世界已然掀起一股“孔子热”,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去当了“汉学家”,可不管中国文化多么普及多么热,它是我们的,始终是,永远是。若我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已将文字抛在现代科技的身后,用“图”替代字,用“打字”替代书写,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会不会真的断掉,断在我们面前。
文字,是文化的魂,我们的楷如泰山稳重,行如浮云流水,草如龙飞凤舞,隶如燕头蚕尾,美丽的方块字镌刻着对国学的守护,书写着对文化的向往。若文字一切都好,好在我们新一代的研究与书写中,中华文化便会褪去阴霾,文明古国将迎来有一个文化的晴天。
愿你渐远的背影即将回头,愿你曾经的笑容重新绽放。
【主题点评】 考生从“文字”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切入,论述“咬文嚼字”所反映出的文化缺失问题,运用仿写拟制了“文字安好,便是晴天”这样一个标题,颇富韵味。虽然这不是阅卷组所提供的几种立意方向,无疑它是切合所供材料含义的,是合题合意的。受到作文阅卷组长、山东大学博导王小舒教授的赞赏是在情理之中的。
【选材点评】 考生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掌故了如指掌,信手拈来。辜鸿铭、王国维、刘文典、王学斌、王开岭等等,还有国外的三岛由纪夫。显示了考生非凡的阅读视野和思维视野,纵使一般的本科毕业生也未必能有如此广博的知识视野,所以文章内容的充实,材料的丰富自不必言。其中流露出的对国学的热爱、对国学现状的忧思,对高三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透露出考生的“国学功底”自然让博导激赏。
【结构点评】 这篇文章开篇如坠巨石,突兀而来,紧接着点出材料,设置问题,引发思考。考生在晚清的暮鼓与新时代的歌声中将思绪聚焦于辜鸿铭、王国维、刘文典身上,笔锋一转谈及“民国范儿”,然后由中而外,论及三岛由纪夫,由时下的孔子热表达自己的忧思,最后用对汉字的赞美,发出自己美好的宏愿。【语言点评】这篇文章磅礴大气,可谓2013年山东高考作文的顶尖之作。开篇看似套语,实为文章奠定基调,一个“文化缺失”让考生独具只眼,在第三段中对辜鸿铭、王国维、刘文典,虽片言只语,但他们傲然“挺立”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论及汉学热是,多用短句,字字铁,句句钢,“它是我们的,始终是,永远是。”在对汉字进行描写时,运用排比对“楷行草隶”进行比喻,一气呵成。
听听那冷雨
行走在纷杂的世间,成长中我们并不是那样完美,所以总会听到击打在我身上的雨声,看到淋湿的衣帽,实则洗去了一身泥泞。不妨俯下身来,听听那冷雨,冷雨不冷。
潇潇冷雨看似冰凉,打在身上却是热的,面对“语林啄木鸟”《咬文嚼字》杂志的纠错,铁凝、莫言等作家大度地表示理解,并表达了对挑错者的感谢,那毫不留情的纠错,就好似道道雨丝,打在这些作家的身上,维护那文字的严谨,消除了谬误。
一代明君唐太宗遭受冷雨的洗礼似乎比历代帝王都要多,所以他的贞观之治也为大唐奠定了盛世的基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他俯察民意,倾听谏言,以谦卑的姿态面对他人的批评,成就了他千古明君的盛名,也成就了繁荣昌盛的大唐。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看到了繁荣,也看到了衰败。李唐后主李煜,才华横溢,文采超群他听惯了群臣的赞美与歌颂,却不能忍受那些劝谏他励精图治的大臣,最终在一片虚假的“吾皇圣明”声中,葬送了自己的国家,将祖宗留传下来的千古基业拱手让人。不经冷雨的击打,一味蒙蔽在自我满足之中,只能在“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怅恨和惋惜中走向生命的尽头,这是何等的悲凉。
不经冷雨击打,怎知天气寒冷!近日,饱受世人诟病的红十字会,算是真正领略了冷雨的温度。一起郭美美事件,让红十字会颜面扫地,面对公众凝结血汗的善款,红十字会给出了模棱两可的交代,在善款不知去向,红十字会内部腐败成风的情况被曝光后,社会各界的批评像洪水般涌向红十字会,作为官方机构,红十字会的不作为让老百姓寒透了心。伴随着那萧涩(瑟)的冷雨,红十字会或许应在这场冷雨中听出民意,让百姓凝结着希望的冷雨冲刷掉积淀多年的泥垢,听听那冷雨,改正自身的问题。否则,有何颜面面对充满爱心与希冀的百姓。
冷雨虽冷,但打在身上心里却是暖的。面对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我们在厉声断喝中听到那热切的关怀和殷殷的期待,在那些指责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听听那冷雨,让我们更加成熟。
冷雨打在身上,声音柔和不似打在窗上那般凄(利)厉,这冷雨虽冷,却帮助我们改正错误,完善自己。
听听那冷雨吧!
【主题点评】 考生拟题为“听听那冷雨”用“冷雨”比喻“冷嘲热讽”的批评,文章立意为认真听取别人的批评,是切合题意的,笔者质检过另一篇《听听那冷语》,也是高分之作,但略逊一筹。
【选材点评】 考生选用了经典素材,如唐太宗李世民、李煜,也运用了鲜活素材,如郭美美事件等,还有切近实际的生活素材。素材不多但作者善于运用,将李世民、李煜糅合在一起,构成对比。
【结构点评】文章开篇从生活场景入手入题,然后引述材料,既点材料,又做论据。然后论及唐太宗的接受批评和李煜拒绝批评,然后转入“近日”,最后联系考生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实际,最后点明冷雨的作用,收束全文。整篇文章“冷雨”反复出现,贯穿全文,即使再马虎的阅卷老师也不会判为跑题。【语言点评】这篇文章开篇颇有苏轼《定**》的意味,第二段 “冰凉”与“热” 构成对比,“道道雨丝”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在文章主体段落中,同时李唐,对比鲜明,叙述事例兼有引用,叙写郭美美事件则很详细,联系实际颇为简略,最后一句,崭截有力。
2013年高考开头不好的作文
1.《挑错》:挑错之后而改之,方能使我们在春天踏青,感受“风乎舞雩”的惬意;使我们在夏夜谈心,感受蛙声一片的怡然,使我们在秋日登高,感受落木萧萧的壮美,使我们在冬夜神游,感受“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你或许潇洒,我或许淡然;你或许腼腆,我或许豁达;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然而,只有以诚挚的心,以感谢的态度,请别人为自己挑错,我们人皆可成就华美篇章。
2.《成功因否定而熠熠生辉》:阳光,从树林中穿过,留在树干上圈圈年轮;溪水,从河流中淌过,映出粼粼波光;我们,从山峰上跃下,留下一抹自信的身影,因为敢于否定,可以从容自信。
3.《消除谬误》:一杯水是什么?如果你是化学家,也许你会告诉我它的分子构成;如果你是物理学家,也许你会告诉我它的质量;如果你是生物学家,也许你会告诉我它的循环过程。没有人会百分之百的说明白水究竟是什么,接受别人的指正会更加趋于完美。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只有肯于接受别人的建议,夏花才会一直灿烂开放。
4.《虚心助你前行》:山,遇上春天就山花烂漫,因为它懂得虚心,虚心接受春天所赐予的改变;山,赶上夏天就百草丰茂,因为它懂得虚心虚心接受夏季带来的雨润;山,邂逅冬天就银装素裹,因为它懂得虚心,虚心接受冬天所给的漫天飞雪。山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它懂得虚心接受。
人亦然,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作用,我们应虚心接受,丰富自我,虚心助你前行。
第二篇:2012年高考山东卷两篇优秀作文点评
2012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 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孙中山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优秀作文
汀州梅花香
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一个天朝沉醉的迷梦,四万万人民的眼泪映不出神州的方向,天安门前学生们的怒吼唤不醒一个早已枯朽的中国。但唯有一些人,用他们的身与心,用他们的意志与精神,撼天动地,共三光而永光。
一枝梅花落在你的眼睛里,可这本该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之一。实在不敢想象:你这个戏称自己是“一佳顶双目”的男人,在临刑时该是怎样的豁达,怎样的英气逼人。
你手挟赴刑场的那半支香烟还燃在历史的光影里,你沿途高唱的国际歌还响彻在长河公园的刑场上,你奋力去照亮社会前进的道路甚至不惜举全身而自燃,一颗灿星从此陨落,秋白不朽。
孙中山说:“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而你,是即使此身不存、此心也不死的人。你在临刑前的从容与对中共的坚信激励了后世不知多少志士,你心中的“大丈夫文武忠孝,求仕为国”的豪言始终像鞭子抽在你瘦弱的身躯上,于是你宁肯倒下,也要去铺平中国革命的道路。
你从不灰心,也从不因困难而缩步。哪怕你被王明驱逐出了中共中央领导集团,哪怕你后来被捕、被国民党危逼利诱,你一直很坚定地走革命,与你同时代的好多人却做了软骨头,在刀剑下乞怜。
你是真正的、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时操起菜刀去救国救民的人,用自己柔弱的身躯又偏偏演出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
你是文人,信奉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本该在书斋里实现自己的文化价值,本该将“瞿秋白”这三字镌刻在文人榜上,可你没有。
你将自己的全部都倾注在了中国革命上,一路披荆斩棘,遇刀剑水火而不退缩。
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终瞿秋白一生,你也未留巨著传世,然而我却在你喝破魔界、吼震浊世的声音中听到了真正知识分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你内心的为中国发展而献身、为世界进步而陨命的理想贯通了天香楼到罗汉岭,以至后世白衣苍狗几度变迁,你永不朽。
“此地甚好,开枪吧。”你盘膝坐下,笑容温和恬静,一如数年前,你刚加入中国共产党时露出的那个笑容。汀州何其有幸,从此抱紧了一个坚强伟大的灵魂。点评:
这篇散文主要以第二人称的形式,追述瞿秋白的一生,歌颂其敢于担当的意志与壮举。从内容上看,该生对瞿秋白相当熟悉,且符合题意,可谓匠心独运。文章以“汀州梅花香”为题,由梅花导入对瞿秋白个体的赞美,最终以汀州结束,可谓行文天成。同时,该生对文字的驾驭水平极高。在引用作文材料之后,巧妙地过渡到本文的核心人物;在歌颂瞿秋白的伟大业绩时,自然引用陈寅恪的“共三光而永光”;此外,排比、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也值得细细品味。(马艳文)
黎明是黑暗铸就的辉煌
我不知道我已经在这里沉睡了多久。
那一天,我从母亲身上跌落,宣告了自己的成熟,而后,一只满身羽毛的大东西落下时看见我并带走了我,御风飞行的感觉让我晕眩,然后,我被丢在这里。两边的岩石不复母亲怀抱的柔软香甜,薄薄的尘土覆盖了我,我的周身充斥着黑暗。
我是一颗松子。
秋天阵阵的风吹,我感觉自己身上的土尘越来越重,我几近窒息,再也看不见春日环绕香花覆飞的蝴蝶,汲不到清晨甘美的露水,听不到夏日懒散鸣蝉的欢叫,闻不到叶子兄弟身上散发的阵阵松香。我要绝望了,我哭着,却再也没有多余的水分供我当作泪水流淌,我不敢大口喘息,害怕我此死去,再见不到那美好的太阳。
冬风凛冽了整个世界,我在岩石和泥土中瑟缩着,再没有一点温度,我累了,渐渐合上了疲惫的双眼,眼前,依稀是妈妈和蔼的音容笑貌,她说:“孩子,无论多苦多累多冷,别放弃活着的希望。”我想再叫一声妈妈,扑进她的怀里,可我很累,真的很累,意识开始模糊,思绪也渐行渐远。
我不知道我已经在这里沉睡了多久。
有一天,我被一种奇异的,仿佛来自远古的声音唤醒,我在一片黑暗之中睁开了双眸,一滴水忽至,滋润了我几近干涸的心,温暖包围了我,我感觉全身充满着力量!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挣脱这身外壳的束缚。我疯狂地汲取水分,积蓄力量,“让我出去!我想念那明媚的阳光!”蓦的,外壳被我挣脱裂开,我感觉自己伸长了臂膀!
再长大一些!我举着双臂向上,触及了与两边岩石一样坚硬的重量。我慌了,怎么这样重?!“不能放弃!”有个声音在我脑海里呐喊,于是举直双臂,我一次次向上,向上,累,刻骨的痛,我换用头去顶,一次,两次„„百次,一百零一次„„
终于,那股重量忽地消失了,滚落一边,我破土而出,就在那一刻,那疲惫不堪又满怀成功喜悦的一刻,我看见一轮红日,喷薄着,跃出了地平线,这是我无数个日夜梦想看到的,这是我流尽汗水泪水时时惦念的!
我热泪盈眶,伸长着臂膀去拥抱柔软的阳光,我这时才知道,那么多的苦痛折磨,冰凉绝望,走过了,都会圆满的,而能再次看见阳光,之前的黑暗对于我来说,就不算什么了。
现在,我是一颗松树,生在峭壁裂缝之中,看雄鹰翔越,为天地司晨!回忆那些绝望而冰冷压抑的日子,我含笑默立,我一直感谢,那些日子,它们成就了我。而我从未放弃,所以我的名字,唤作劲松!我一直记得:古之成大事才,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点评:
这是一篇难得的记叙文,又不乏象征意味。该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书写了松子从跌落、沉睡到唤醒、破土而出、成长为劲松的过程,在孤独、干渴、寒冷的困境中感受到了坚忍的力量,结尾自然点题。立意独特而巧妙。行文过程中,以成长为线索,将自我的感受、母亲的话语、外在的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且收放自如,思路清晰,内蕴丰富。第四段关于绝望的心理描写,倒数第五段向上生长的细节描写,真实细腻又富有想象力。(马艳文)
第三篇:2016年语文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范文)
2016年语文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
【高考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参考】
①做什么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把将来可能发生的事考虑全面些,许多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踏上征程,很可能发现困难重重,充分的准备会使你从容应对,有备无患。
②适当的的减负。总是带着沉重的行囊会加重负担,何况有的还是终生的负担呢。有的时候可以就地取材,或放开思路想想办法,谁能事事提前就考虑周到呢,有时候再大的困难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重新找到新的出路,使我们豁然开朗。
③保持好的心态,缺着不灰心,用着也不得意。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你敢走,很多时候“船到桥头自然直”。
如果仅仅把“行囊”理解为成功路上的知识储备或工具用品会显得很肤浅,边缘化的立意:扔掉多余的负担,轻装前进。因为谁又能知道那个是多余的呢?
【名师点睛】
今年山东卷作文仍然延续了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取自许顺居的散文《行囊》,在形式上选取了一段富有哲思的语言材料,体现了山东卷作文命题选材的一贯风格。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作文题立意角度更加宽泛,更方便考生扣题。本题所给材料最鲜明的特征是极富思辨性,即“准备好的却没有用到”“没有准备的却可能有用”,“有用”与“无用”等二元概念的分析恰好体现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
这里的“旅程”可指具体的出行计划,更可指人生中的前行。路途漫漫,可指现实中的路途,更可指代“漫漫人生路”。“行囊中的储备”可以指比较务实有用的东西,如知识技能、处事技巧、健康体魄等,这些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曾让我们用力准备,却可能在旅行的某些时刻被弱化或弃用;也可以指精神层面的东西,如理想、信仰、乐观心态、诗意情怀等,这些务虚的东西看似无用,没有刻意准备,却可以濡养人的精神气质,伴随整个旅程,“无用之用”,终为大用。行囊中的东西,也可以在一定情境下建立联系或互相转化。
行文过程中考生需要着眼全篇,抓住关键词,分析概念,探讨关系,同时也要重点突出,谈及个人体悟写出真情实感。也可以贴近时代现状,写一篇闪烁思想火花、凝聚理性智慧的文章。
【审题误区】 在这个作文的要求中,其实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就“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来说,很多考生可能会忽视后面列举的几种可能,较多地关注材料开始部分地背景提示,导致审题不准,角度出错;“自拟题目”这个环节,可能会忽视行囊与旅程的关系,导致简单采用“行囊”这一词眼作为题目,失去了立意上的针对性和思辨性,导致写作方向发生“质”地偏移,最后主旨和写作重心发生偏转,文题跑偏,失去分数;虽然本题排除了“诗歌”文体,但是由于很多学生文体意识不强,依旧可能会导致“四不像”的作文出现。这些都是领悟写作要求不到位而可能出现的低级错误。
从隐性要求上看,文中的“行囊”“新的旅程”和“有的东西”都有很强的隐喻性,必须把它具体化才好展开,比如“行囊”可能是我们做的各种物质准备或精神准备,“旅程”可能是未来美好的人生阶段,这一阶段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希望,常常是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是“新”的内涵;“有的东西”可以是具体的一件物品,比如伞、鞋子、砂砾,也可以是比较虚的事物,如精神毅力、苦难挫折、人性美德、法律规则等。最后一点,就是不能忽视行囊与旅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忽视了这点,也会导致写作上的偏斜,最终留下考场遗憾,不可不防。
【优秀作文】
我的老爸,我的行囊
午后的阳光肆意地打在他的脸上。
车突突乱响,霹雳哐当。
“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都是孩他爸了。”我坐在车后,看着他的背影,胡思乱想。
是啊,我都这么大了。这么些年,我们始终都是那个羽翼未满的孩子;而他始终都是那个给我一片天空的英雄。
抓着手中的行囊,我想起了过往。
那年,初夏的阳光已经有些热烈,有些浓重。
回家的路上,安静的出奇,鸟儿也似乎被熏晕了头脑,老老实实的睡去了。脑子里乱乱的,有点害怕,害怕他那威慑力十足的一脚两巴掌。其实我也不知道不明白:跳着去抢球,怎么就把人家的门牙顶下来了?我该怎么和他说明呢?
进门的时候,他正在修理那辆年代极其久远的三轮车。他满头大汗,满脸都是油,像是一个刚刚挖煤回来的工人!脸上的胡子也不知道长了几天,毛烘烘的;两只胳膊甩着扳手,手上的青筋尽显,嘴里还不是嘟囔着“我就不信治不了你”。
我停下自行车的时候,他才发现了我。
“怎么回来了?不是星期天呀!”他惊异地询问。
“惹事了,把„„俺,俺同学的门牙顶下来了,班主任明天让你去一趟!”我嗫嘘着。心里虚虚的。他曾经不止一次的教训我,别打那个球。
“哦,啥时候去啊?”说话的时候,手里的扳手并没停下来。语气似乎也平静下来了。
“明天!”
“放心吧,别害怕,我明天去。”他似乎找到了修理车子的门路,动作麻利了许多。
吃晚饭的时候,妈妈不停地给我添菜加饭;而他只是在旁边自顾自的吃着。第二天一早,妈妈忙碌着给我做饭,送我上学;而他一直是沉沉睡着。
我不知道他啥时候去的学校,也不知道他在办公室有没有遇到刁难和讽刺。只是,那天正巧还是体育课,我蹑手蹑脚不敢动的时候,他却已来到操场边,笑着说“放心玩吧,没事了,不用害怕!以后小心些就是了,千万别冲动。”那天他刮了胡子,初夏的阳光也格外靓丽,照着他干净稳重的面庞。我只记得,他超级帅。
那个宁静的夏天早已悄然过去。如今,我手抓行囊,要去做一个高飞的风筝。
昨晚,妈妈给我包里添加着各种零食,重复着那些早就准备好了的唠叨。他静静地磕瓜子,看电视,时不时地冒出那么一句“别忘了拿么啥,忘了可没人给你送。”
我嚷嚷着换书包,因为书包带拔丝了。妈妈抱怨我说得晚,又重复起节俭的话。
早上起来,我一眼看到我的书包带缝上了,一针一针,像模像样。我扯了扯,“哟,这么结实!”弟弟说,是爸缝的。
“霹雳哐当!”我转回神来。车依旧突突乱响;他依然冷峻,胡子乱竖,稀疏的额头上,白发刺眼。
一道阳光泼洒过来。我眼里湿润润的,抓起了行囊,背在身上。沉甸甸的,是父亲的力量和慈祥。
【点评】
主题鲜明,详略得当,情感真挚。文章精心选取父亲呵护我的故事,详略得当,眉目传神,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一个关心孩子、沉默刻板、低调博大的父亲形象,钦佩感激之情流露字里行间。
作者以坐车上学、阳光照耀为背景,串联起回忆与现实,构思巧妙;语言流畅生动,善于描写,符合记叙文的特点。尤其是对父亲修车、临行前的动作描写,细腻准确,美好深沉,文句表现力很强。文章前后文照应较好,太阳光既推进情节转换,又服务于思想认识的转变,独具匠心。
有个性色彩,在生活中感悟父爱,作者不仅写出了父亲的个性深沉内敛,也写出了他博大乐观而又满怀期待的人文情怀,写出了父亲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境界。
享文化之繁华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用一指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文化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扎植于我们的心田,镌刻于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雄伟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元素。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
把文化作为生命的行囊,便让灵魂与文化一道,穿行在历史的音符与文字墨香之间。
文化,流淌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文化,也弥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叹尽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转于锦瑟之间,轻拢慢捻之间净化内心的污秽。本无生命的乐器与乐曲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寄予着心灵的世界,承载厚重的文化。
不仅仅在丝竹间,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张大千伏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诉说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白石着手画出的自然风物,亦传达着生命的灵动;壮观的《清明上河图》,也刺激着美的神经。中国画中的水淡云轻,妙手丹青的一点一描,拓开的不仅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之魂由笔底传承。
同样,龙飞凤舞的字亦为文化之腑脏;颜真卿规正而又洒脱的笔锋,王羲之隽秀玲珑的字体,张风子如带般拂过的清新之风,无一不是文化的符号。那挥洒自如之间掩盖不了中华文化之含蓄内敛,那笔锋回转之间亦彰显着文化之典雅深厚。亦深潭微澜,亦雪底苍松。
文化如辽远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张翰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飘渺烂漫。那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世人一片芳华。
文化之美常浮荡于我心间。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至臻服饰的绣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那是中华之精髓,炎黄子孙之傲骨。它如枝头的梅花,傲吐芬芳。
愿乘文化之舟,度文化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挚真,低吟文化之妙语,歌吟一生,幸福一生。
这样的行囊,希望我们共同拥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
[名师点评]
1、怎样才能享受文化之繁华?自然是将文化作为一生的行囊。文章用丰厚的历史底蕴引出文化是生命的行囊,然后在音乐、美术、书法、诗词、建筑、戏曲、服饰等之间穿行,具化了文化的内容,写出了它们对生命的意义。最后两段点题,照应题目。
2、文采飞扬。文章一开篇就是诗意盎然的呈现,后面写音乐,美术、书法,无论是人物,还是艺术的表达,都充满诗情画意。在句式上,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古色古香。
(得分点:立意准确,排比修辞)
文化行囊
彭丽媛说:“传统文化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生于斯,长于斯,浑金璞玉,天然美质。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摄了你的魄,卒成丰富的内在。
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风度,也曾大碗喝酒,畅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文化熏陶渲染、陶冶心性,养育情怀。情感丰富来源于文化的底蕴。
如古语“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风,不知不觉文化融在了品性里,成为一生的底色。
就好比沙龙孕育了林徽因这样的奇女子,骨子里都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好似山里的黄鹿,从不想痛苦的事,从不发怒,从不伤心。”眸子里显现着山水的灵性。这种无法否认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会让异域之人赛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养育她的中国,带着一种文化的忧伤。
文化是一个人的魂魄,无论是信天游还是沂蒙小调或是闵音,都在生命里唱响。
《雅舍谈吃》中,梁先生大谈令他魂牵梦绕的正阳楼的烤肉,薄如纸的烧饼和一鸭三吃的北平烤鸭。老北京的文化符号连同胡同与冰糖葫芦刻到了他的脑海里,在内心中未然成杯。抑或是叶子说她发了疯地想念南京,想念路边摊的虾皮小馄饨,想念夜晚柏油马路上油沆气混着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将车站修在周围绿得不像话的群山。这是石头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让生活丰富且安详。
所以说,鸿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了地域的灵气。
传统教育中《颜氏家书》更是以“令熟读经史子集”为教育目标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我们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文化成为自我的内在。而这种巨大的影响,是夏怀骂虫,玩物成痴的王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从文念念不忘的凤凰古镇,是莫言传奇魔幻的山东高密乡。今生今世,定时和骨子里的文化白首相依,不离不弃。
罗素感概“参差百态是幸福本源”,那就和鲜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恒。
[名师点评]
1、主题突出。文章围绕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写出了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文章开篇以彭丽媛的话作为引子,指出文化浸润了人的魂魄,成为人生成长的一种底色。然后例举林徽因、翠翠、赛珍珠等为例,说明各种文化对人的影响。再以梁先生为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个人的生命的作用。最后点题:与文化行囊一起,直到永远。
2、文化底蕴。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化作文,与山东丰富的地域文化非常匹配。文章有大量的历史底蕴、名著底蕴、饮食底蕴、民俗底蕴、名言底蕴等,共同组成了文化方阵,加上语言优美,文采飞扬,自然成为阅卷场的亮点,获得高分。(得分点底蕴深厚文采飞扬)
行囊的故事
曾经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尘世的繁华,年少的心中总有些牵挂,总是忘不了诗与远方的花儿。
我不是去流浪,行囊里有我爱的人,爱我的人,我的梦想,还有些许不甘。人生旅程,你知道起点和终点,却无法预知沿途的风景,更不知道谁会陪你走完这段行程。那些一直紧随你左右的,可能提前下车;另外一些看似随时都会离开的人,最后却陪你走到终点。在车上,你会遇到很多人,每个人都背着行囊,我们比较、交换、争夺毛囊里的物品„„
我们虽然赤条条来,但是没有人能够四大皆空,没有人会甘心行囊空空。前半生,我们拼命向行囊里塞东西,走啊走,不要停;拾啊拾,不拣选,当你实在累得走不动了,后半生才刚刚开始。
后半生,你要学会舍得、放下,要把行囊里的东西取出一些,可是哪一样东西没有青春的印记?哪一样东西你捡起时可曾想过最终要放下?可是你不得不抉择——最难的决定不是选择要什么,而是选择放弃什么,这就犹如Sophie的选择:残酷的纳粹让她在儿子与女儿之间只能选择一个活下来,每一个都是亲生骨肉,这种选择本身就是残酷的,可是我们必须选择,因为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生活本苦,可我们却要苦中作乐;生活本来充满不测——行囊里准备好的东西用不上,该死的救心丸却落在了窗台上,但我们依然前行,如履薄冰,矢志不渝。旅程风景如梦如幻,人生阅历如露亦如电,可是有些东西,我们一直不会丢:孔子说是“仁义礼智信”,孟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王阳明说是“为善去恶”„„对于今人来说,那就是我们的理想与情怀——理想不能因贫贱而放弃,情怀不能因失意而忘怀。
情到深处人孤独,意到执著心不渝。当你修炼到能够以宽恕之心原谅一切施加于己身上的不公,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不畏浮云遮望眼,你的行囊即使半空,可也充满富足。当伫立生命的最高峰,你就能够看轻尘事,看浅人情,看淡得失,行囊轻快,一路前行。
在凡夫看来,行囊本是身外之物,可在佛看来,这具臭皮囊,又何止不是行囊呢?《心经》有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皮囊本是空空如也,后因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这具形体,可是世间凡夫又无比热爱这具皮囊,对它始终不离不舍,悉心照顾。
如何照顾身体这具行囊呢?我给大家推荐一款产品——莲开酵素。莲开怀着一颗对大自然感恩的心,匠心精选数十种果蔬,经四季轮回酵得一瓶琼液,千回百转,甘美清爽,般若莲开,为美好人生开端。
第四篇:点评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
命题出发点非常明确:与2008年的题目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有利于推进山东省素质教育的改革;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阅读社会、思考身边发生的重大社会现象,为高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倡导学生有个性的表达,命题非常有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话可说,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非常吻合。
《见证》这个题目可以这样理解:“见”看见或经历;“证”证明。因此这个题目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最好。如果写成记叙文,重点在“见”的记叙,“证”只是作为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如果写成议论文,重点在“证”,论述证明,“见”只作为材料或论据的一部分。因此,高考要求“文体特征鲜明”就表现在这里。
如果对这个题目还是理解不透,那么所给的那段材料表述十分清楚,既解释什么是“见证”,又指出写作的范围。这段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是解释 “见证”这个词的含义。“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明确指出“见证”既可指个人的经历,也可是社会人生历史的经历,这个“凝聚”一般指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第二句给我们指明了写作的范围,“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有成为历史的见证”,我们即可写现实人生,也可追溯历史人物或事件。可大可小,可远可近,可古可今,可实可虚。
今年毕业的这一届学生可以说见证了一系列重大事件:98年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金融风暴;免去了千百年来的农业税;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等等。这些事件无论是城市学生还是边远山村都会知道,对大家是公平的,更不要说历史人物和事件了。如果从一个方面写,可以这样命题:非典见证-----众志成城;如果从非典、地震、98洪水等几个方面写,可这样命题:非典、地震、洪水见证-----多难兴邦。
这个作文,虽然难度不大,但要想得高分非常不容易,人人都有话说,往往会庸俗化,大众化。要想得高分,必须注意:如果写成记叙文,必须把事件叙述得细腻充分,需有个人心灵的震撼;如果写成议论文,必须观点鲜明,详略得当,中心论点突出。否则,容易写的分散。
第五篇:2012高考优秀作文 山东卷
2012高考优秀作文-----山东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孙中山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满分作文
我爱这时代
我也偶尔会在文章里,畅想未来斑斓的图景;我也偶尔会在白日梦中,痴想如果我回到古代会有怎样的奇遇。但是如果时光穿梭真的能够实现,如果有人邀请我迁居到另一个时代,我一定会坚定地告诉他:我不愿意。因为我爱这个时代。
我爱这个时代,因为我的根在这里。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电视、电脑、洗衣机,习惯了和好友在电话上的闲聊或讨论,习惯了家门口的菜市场,习惯了人满为患的公交车。更多的,已经融入血液,成为深深的依恋。我无法想象,我该怎样与古人谈论维生素或是微积分,也不知如何才能使他们接受自由乃天赋人权。我也无法想象,未来的世界究竟会怎样发达,又会怎样问题重重?我接受了这时代的滋养与教诲,注定了我对这时代无尽的依恋。
我爱这时代,因为这时代充满美与机遇。虽然,这时代里有着像药家鑫杀人、小悦悦遭遇冷漠路人、动车事故、食品安全屡出问题等危机,但这时代里也有“最美妈妈”、“最美大妈”、“最美老外”等等真善美的典型。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投身社会公益,从争当志愿者到支教助学到为环保人权奔走呼吁,他们的身上彰显了品格精神之美,也让人看到,我们的舞台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追求梦想的自由。当我看到“菜花甜妈”站在舞台上羞涩而自信地唱出《送你葱》,当我看到18岁少年已经在华为基因中从事喜欢的研究,我知道,这个时代如此美好,这个时代梦想更近,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机遇无穷!
我爱这个时代,因为建设它的责任已来到我们的肩上。我们从降生之时起,就承载了家庭的期望、祖国的期望。我们也无数次构想过自己的事业,遥望过自己的理想。只有我们能继承父辈的事业,只有我们能为后辈的幸福奠定基石。这份光荣的使命让我们怎能不心潮澎湃,心怀自豪!这个时代,既是我责任所在,也是我心之所在。我为这个时代而激动自豪,我为这时代而梦寐思忖。纵然还有千千万万个别的时代,它们自由热爱它们的赤子。我爱这个时代,我的根、我的梦、我的责任所在!
满分作文
百年不绝的铿锵之声
回望百年前,在列强的鲸吞蚕食瓜分豆剖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无数冷酷的事实把一个异常尖锐的问题摆在中国人面前:中国是不是要灭亡了?它像可怕的噩梦那样,沉重地压在每个爱国者的心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山华岳低”,便是这种屈辱和愤懑的真实写照。面对亡国灭种的“时代问题”,孙中山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了中华民族埋藏已久的心声。
一个口号就是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的召唤下,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奔走呼号、殊死抗争,才有了清末志士仁人的放眼向洋,才有了辛亥革命的惊雷炸响,才有了帝制的结束、民国的诞生,才有了新主义新政党的崛起……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先辈未竟的理想事业,高擎真理的火炬,在荆棘丛生的密林中走出了一条直奔光明的大道,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如今,在中国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孙中山先生和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人的理想,日渐化为辉煌的现实,中华民族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保守走向改革,从贫穷走向富强,书写了历史崭新的篇章。然而,那一代人从心底里喊出的“振兴中华”的铿锵之声,那一代人苦苦思索和探索的历史轨迹,那一代人的理想信仰和精神追求,却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仍然那么强烈地扣人心弦、催人奋进。
一个民族是需要有一种精神来支撑的。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们对民主共和的信仰和追求,凝聚成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用鲜血和生命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甘为“四万万同胞受死”,以求“专制永不见于中国”,这种爱国情怀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永恒魅力,是我们血液里的铁和钙,是我们的精神脊梁和力量之源。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凡是有凝聚力、向心力、进取心的民族,都对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传统有一种光荣感和敬畏心,都会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加以褒扬和传承。
一个国家是需要在变革中展示作为的。孙中山先生总结19世纪百年历史并思考人类文明走向时,提出“百年锐于千载”的论断。他们所开创的历史伟业,犹如在荒芜原野上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虽然这条路不免坎坷崎岖,但它是通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门。大国自有大定见。作为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大国,中国不会跟着别人亦步亦趋,不会照搬其他模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振兴中华崇高理想的最生动实践,是对革命先驱的最好告慰。今天我们所走的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变革之路、创新之路、特色之路。
当年,孙中山先生如是寄语:“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只要我们志存高远,奋发努力,为了远大目标而心无旁骛,淡定执着,我们也会如先辈那样,在回应时代问题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