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部新编)八年上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
11.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反响巨大。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党员人数从一大时的50多发展到十九大时的8700多万。这一数据以及我党90多年的奋斗和建设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不忘的“初心”是: ①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②追求“三民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目标 ③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赤胆忠心 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用2B铅笔将正确答案涂写完整)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阶段考试
八年级历史科试题
1.近代史上,“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曾被作为清政府的“义务”写进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正当权利和自由,这一规定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2.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园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茄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这里的“两度昆明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 ②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辩”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三次突破”直接相关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提倡实业救国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提倡民主、科学
4.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5.“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自强求富梦”——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变法强国梦”——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民主共和梦”——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实现中国历史第一次巨变 “民主科学梦”——促进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 6.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选项中属于他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有: ①组织兴中会 ②建立中国同盟会 ③创办黄埔军校 ④组建南京国民政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近代中国面 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A.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B.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8.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标志着中国:
A.近代史的开端 B.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还我山东 D.拒绝和约签字杀
“上海小楼,南湖游船,开天辟地,谱写新篇”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中华民国的建立
C.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1页(共 6页)
12.从国民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3.“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其中“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共产党诞生地 B.南昌起义爆发地 C.长征胜利会师所在地 D.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4.总书记用“五个创造性地”总结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所做的重要贡献,强调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其中的“创造性的革命道路”是指: A.资本主义道路 B.社会主义道路 C.井冈山道路 D.俄国革命道路
15.2014年2月21日,武警甘肃森林总队陇南支队200多名官兵兵分两路赴腊子口和哈
达铺开展了“重温红色之旅,激发强军活力”活动,领悟和传承长征精神。红军长征
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其中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指:
A.遵义会议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16.“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
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长征途中,毛泽东率领红军出奇制胜,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 A.四渡赤水 B.强渡大渡河 C.飞夺泸定桥 D.翻雪山过草地 17.1937年,冼星海在家书中写道:“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的印象,当我还没有忘记的时候,如今又遭到更大的浩劫。”“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产生的起因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七七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8.“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这句话表明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A.阴谋夺权 B.炫耀武力 C.逼蒋抗日 D.投靠日本 19.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意大利热马可波罗在他的尤吉利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明: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中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D.中华民族的全国性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0.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奉命改编成为 A.八路军、解放军 B.新四军、解放军 C.解放军、志愿军 D.八路军、新四军 21.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了取得抗战的胜利,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其合作的形式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 B.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C.组成民主联合战线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2.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A.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 B.南京大屠杀惨案
C.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 D.重庆大轰炸惨案
第2页(共 6页)A.C.A.B.C.D.9.10.23.右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迁徙路线图(局部)。东北大学迁入关内的原因是: A.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B.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C.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形势所迫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24.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战役是:
A.万家岭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太原会战 D.徐州会战
25.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被李宗仁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指的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 D.淞沪会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26小题13分,27小题12分,共25分。)
26.从1921年到2017年,96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从幼稚到成熟,从在野到执政,探索出了革命和建设两条辉煌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材料二 人民军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总书记说:“建设一支听党指挥、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人民军队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材料三 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的。”
(1)材料一中的“她”指的是什么?“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哪次重要会议?(3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是谁领导建立的?中国在这时期走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4分)
(3)长征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伟大的传奇,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什么?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怎样重大的历史意义?(5分)
(4)结合你所学的知识说说什么是长征精神?(2分)
27.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概念的函》,要求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战”的字样,全部改为“十四年抗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3页(共 6页)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部分爱国官兵和各阶层群众,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命
令,相继组成各种名目的抗日义勇军,抗击侵略者。其间,中国共产党迅速派出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魏拯民、冯仲云等重要干部到东北,组建东北抗日联军,与自发组织起来的东北义勇军一道,在白山黑水间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从而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
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材料三
材料四 中国抗击的日本兵力最多。按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历年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陆军,平均每年占76.4%。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陆军主力仍分布在中国战场上。
——摘编自刘大年《抗日战争时代》
材料五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教科书中,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就是要强调反映局
部抗战期间东北、华北、上海等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把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连接起来,以完整地论述中国人民的抗日
战争史。——朱汉国《试论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
(1)材料一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于哪一事件?该事件爆发于哪一年?(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两度合作”的原因。西安事变是由哪两位爱国将领
发动的?中国共产党派出哪位重要人物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4分)
(3)材料三国共双方发表通电与哪一事件的爆发有关?双方达成怎样的共识?(2分)
(4)依据材料四尝试归纳作者对中国人民的抗战所持的观点。(2分)
(5)材料五认为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有何重大历史意义?(2分)
第4页(共 6页)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阶段考试 八年级历史科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5 CDDBC 6——10 ABCAD 11——15 BADCA 16——20 ACCDD 21——25 DBCAA
二、综合题
26.(1)中国共产党;中共一大;(2分)
(2)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4分)
(3)会宁会师;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5分)(4)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等(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27.(1)九一八事变;1931年;(2分)(2)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 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4分)(3)七七事变;决心一致抗日(2分)(4)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2分)(5)有利以完整地论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2分)
第5页(共 6页)
第6页(共 6页)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
八年级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史林判断(1-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A.西周B.唐朝C.宋朝D.明朝
2.1949年某天的英国《泰晤士报》用四个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这样写到:“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种族群体的政府。”你知道所报道的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D.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C.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结束了中国被侵略、被压迫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4.63年前,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从歌词中你了解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主要原因是()
A.干预朝鲜内战B.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英勇C.保家卫国D.因为朝鲜是中国的友邻
5.1956年1月2日,上海50万人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他这一宣告表明上海完成了()
A.“ 一五”计划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土地改革D.对国有企业的改革
6、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誉为“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是因为这次会议通过了()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第一个五年计划D、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将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1984年3月,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呼吁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推行公司制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废除国有制 9.2006年,时任我们广西区党委书记的刘奇葆,在“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提出了广西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M”型战略,即形成一个类似“M”型的、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轴两翼大格局。可你知道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A.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0.民主政治是全人类不懈的追求。在我国民主建设成就中,直接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B.多党合作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爱国统一战线政策
11.在 “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和澳门,其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主权归属B.经济制度C.社会制度D.社会生活
12.历史的瞬间,永恒的记忆!下列是记录了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图片,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②周恩来率团出席日内瓦会议—中国首次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以五大国身份亮相国际舞台
③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④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④①D.④③②①
13、改革开放后,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的一条新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人民公社C、发展乡镇企业 D、包产到户
1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贸易,吸引外资B、广交朋友,发展旅游
C、发展经济,增强国力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5、他对工作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这位是()
A.王进喜B.焦裕禄C.向秀丽D.雷锋
16、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C.“改革开放” D.“一国两制”
17、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我国外交事业的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④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④③①②B.①②③④C.④①②③D.①③④②
18、目前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前提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平等互利的原则
C.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D.求同存异的原则
19、学完中国现代史后,小华同学得出这样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下列叙述能够体现这一认识的有()
①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②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我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开始进入小康水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我国拥有核武器的意义在于:①加强了弱小国家的军事防御力量 ②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③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④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在中美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22、下列外交活动中,最能反映当今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重大外交活动是()
A、中国参加万隆会议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D、中美建交
23、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24、人民解放军部队进驻香港、澳门最能体现中国政府()
A、对港澳行使主权B、向港澳显示强大 C、让港澳人民放心D、对港澳特别保护
25、邓小平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前提是()
A、一国两制B、和平谈判C、对等协商D、一个中国
二、史林释义
26、“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反映了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和平相处的和谐中华。(10分)
(1)、新中国建立后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3分)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2)、西藏和平解放后,在西藏地区实行了怎样的制度,以确保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近年来拉萨极少数人企图将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你怎样看待这些人的行为?(2分)
坚决反对。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一部分。藏独分子应立即放弃分裂活动,共同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同其他各族和谐共处。
(4)、为实现祖国统一,我国出台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请你为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标语言之有理即可。
27、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重大举措。据所学知识回答:(12分)
(1)我国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有何突出特点?(4分)
特点: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在变革生产关系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为发展经济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2分)
(3)在外交上采取的重大措施有哪些?(4分)
外交:组织抗美援朝,签订《朝鲜停战协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发挥积极作用;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会议圆满成功。
(4)上述措施围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2分)
核心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地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举行两党和平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能让外国插手,那样只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1)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目的是什么?(3分)
目的 :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2)、“一国两制”构想产生了哪些实际效果。(6分)
(3)“万万不能让外国插手”体现了中国政府什么原则?(3分)
原则:独立自主的原则。
三、史林探究(16分)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报纸报道“早稻产量36900斤”。
材料二人民公社时期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在湖南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吃饭靠‘两平’,一靠搞责任制的邓小平,二靠培养杂交水稻的袁隆平。”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我国农业生产上的失误。其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4分)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侵害农民的利益,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困难。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能促进农业的发展?(4分)
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
(3)据材料四,概括促进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主要因素:党的正确政策和科技的发展。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4分)经验教训: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既要维护农民利益,又要符合生产你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坚持科技兴农、科技兴农。
第三篇: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B)
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B)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1.1953年,中共提出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规定这两大任务:
A.同时进行B.先改造后工业化
C.同时完成D.先工业化后改造
2.1953年,三大改造偏重于
A.思想改造B.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
C.生产技术的改造D.生产方式的改造
3.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有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②阶级结构③主要矛盾④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4.我们通常所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过渡时期”是指
A.从解放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
B.从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到新中国成立
C.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
5.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完成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6.《人民日报》连续发表题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小麦亩产5000斤” “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宣传各地大放“卫星”。这一现象发生于
A.1956年B.1958年C.1960年D.1962年
7.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取得初步成果是
A.召开“八大”并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
8.在“文革”中的1975年,国民经济迅速回升,其原因主要是
A.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B.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批林批孔”运动1
C.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着手调整国民经济
D.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9.人民公社化运动本质上的错误在于
A.偏离了当时的工作重心B.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势
C.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0.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 ①经营管理体制②产品分配权利③土地所有制形式 ④生产经营的权利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不包括
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规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2.“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对社会主义认识不足
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先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分别在A.广东、福建B.广东、广西C.广东、海南D.广东、浙江
14.我国特区与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A.主权归属不同B.经济政策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D.外交方针不同
15.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遭到最严重的挫折和破坏是在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16.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A.中共十四大B.十四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
1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
A.江苏、山东B.安徽、四川C.安徽、福建D.广东、四川 18.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指出,判断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应当是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
③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9.目前,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 ①全方位 ②多层次 ③宽领域 ④成熟完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0.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对经济进行调节的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特点。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B.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C.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D.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2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A.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B.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农民的积极性比较高B.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C.农村经济体制僵化D.农民生活水平低劣
23.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下列符合十五大会议精神的是
A.公有制经济是我国惟一的经济成份
B.国民经济要在数量上起主导作用
C.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5.请你判断,在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是
A.北京B.上海C.南京D.广州 26.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
A.轿子B.人力车C.自行车D.汽车
27.公共汽车在我国运行较晚,最早出现公共汽车上路的城市是
A.上海B.北京C.南京D.广州
28.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
有线电报的开端。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A.广东省B.福建省C.台湾省D.江苏省
29.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B.新中国C.民国D.清朝
31.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反映了
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B.不缠足运动风糜全社会
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
32.影响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
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②新文化运动③新中国的成立 ④改革开放
⑤外来文化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33.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民族资本主义的丢失”
34.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在()
A.民国成立后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D.1949年以后
35.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是下列哪种服饰
A. 西装B.列宁装C. 制服装D. 中山装
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B)答题纸
二、问答题(共计16分)
36.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列举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8分)
⑵概述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趋势?(6分)
三、材料解析题
37.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
题的决议》
材料二: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实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① 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各4分,共计8分)
②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8分)
第四篇:第二次月考试题
八年级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内。)
1.读下图,再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2.《清史纪事本末):“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下列历史人物,不属于材料中“志士”的是()
A.严复
B.
康有为
C.梁启超
D.邓世昌
3.“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是指中国近代的()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4.“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与上述材料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林则徐
B.左宗棠
C.康有为
D.洪仁玕
5.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深剧创痛,空前的民族危机,把中国人民惊醒了。”以下属于“中国人民惊醒了”的表述,错误的是()
A.台湾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统治的起义
B.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C.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
6.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材料中的“有识之士”最有可能属于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地主阶级顽固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7.“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燃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
A.实现了民族独立
B.改变了社会性质
C.结束了封建帝制
D.推翻了封建制度
8.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和全面的是()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②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③革命派想以此限制袁世凯的独裁 ④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种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写作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下列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是()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变法图强,维新变法”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1.1917年世界发生的一件大事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并由此预言“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此事件是()
A.
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
B.《新青年》刊载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2.上海的这次会议除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当时的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是,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这次会议()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引起了五四运动
C.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促进了国共合作
二、判断题(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史实或史论是否正确。
正确的标为T,错误的标为F,每小题2分,共6分)13.“打下了清王朝的大半江山……领导者内讧,加之清政府的围剿……最终以失败告终。”材料描述的是义和团运动。()
14.1913年春,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孙中山开始看清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了护国运动。()
15.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日,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成立100周年。()
三、综合题(本大题有3题,其中第16题4分,17题6分,18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总理遗嘱》
材料二
——《中国同盟会宣言》
(1)材料中的“余”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是什么?他领导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名称又是什么?(2分)
(2)我们应当学习“余”身上的哪些精神?(2分)
17.材料一
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材料二
英国公使朱尔典也大体同意我的看法……这场中国的民族运动基本上是合理的……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万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
——1919年美国公使芮恩施给国务院的报告
材料三
在这个运动中,数十万具有高度爱国热情的青年学生,充当了运动的先锋。觉悟了的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它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适倡导青年学习哪些“西洋近代文明”?(1分)
(2)材料二中“这场中国的民族运动”是什么运动?(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芮恩施认为这场运动“基本上是合理的”的理由是什么?(1分)
(3)据材料三回答,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关系?(1分)
(4)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难之际,青年人应担负起什么责任?(2分)
18.西方列强的侵略,迫使中国人民不得不思考和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在一过程中,中国社会在苦难中不断走向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李鸿章
材料二
材料三
民国早期……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当他们用民主和科学来概括欧美工业文明的精神的时候,已经超出了仿效某个具体建制的轨迹。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何屡屡失败……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西洋式的国家”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李鸿章等人的探索被称为什么?“学习外国利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宣传的是什么思想?(1分)
(3)
材料三中“中国的文艺复兴”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2分)
(4)
材料一中“民主社会……在中国……屡屡失败”具体指哪些史实?(2分)据材料指出“他们”认为民主社会在中国屡屡失败的原因。(1分)
(5)从中国人民近代探索中,你有何感想?(2分)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把所选答案填入答题卡)1.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品对联“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知对联揭示的问题是()
A.因吸烟,中国人民内部仇杀亿万千人 B.说明中国人民勇敢,不怕刀枪火炮
C.刀枪火炮都有较大危害 D.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2.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上面的浮雕再现了中华民族近代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辉历程。右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第一组浮雕,它反映的主题是()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
3.南京是近代历史的缩影。在此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结合《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请你判断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同一省份的是()
①广州 ②厦门 ③福州 ④宁波 ⑤上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4.右图再现了某条约的签字场景,该条约中破坏中国关税的条款是()
A.赔款2100万两 B.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C.割香港岛 D.英商进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魏源则被称为西学中用第一人,他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经典,成为拿来主义的开山鼻祖。他提出的“长技”是指()A.西方的先进技术
B.西方的政治制度 C.西方优秀的思想文化 D.西方开放的对外政策 6.为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同时也为了抢救圆明园十二兽首遗产,圆明园十二兽首纪念币首次铸币。圆明园十二兽首青铜尊在下列那次侵华战争中被掠走的()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甲午中日战争
7.我国当代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右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A.近代中国大门被打开 B.英法联军攻战北京 C.洋务运动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8.“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棹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9.“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役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事实在同一条约的是()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D.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0.通过图文结合的学习,请你判断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日《马关条约》的相似点是()
①都规定了割地 ②都有赔款 ③都规定了帝国主义在华设厂 ④都规定了开放通商口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11.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代史上,日本强迫清政府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割占右图中①地区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3.恩格斯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这个国家是()A.英国 B.日本 C.法国 D.俄国
14.浙江慈溪流传着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这里“红头军”是指()
A.红巾军 B.白莲教 C.太平军 D.捻军
15.“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列强在哪一次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6、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网上答题,她回答的题目是选择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她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17、2005年5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云南省得宏州某村庄有11户人家因吸毒而灭户。清朝后期,林则徐因禁烟而名垂千古.下列对林则徐禁烟活动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缉拿烟贩,销毁鸦片 ②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使英国再也不敢进行侵华活动 ④其禁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8、鸦片战争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B.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中国历史时期发生了变化 19、1997年,离家近百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怀抱。最早割占香港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0、“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这座世界著名皇家园林的殖民强盗是()
A、英德联军 B、德法联军 C、英法联军 D、美俄联军
二、读图与简答(共60分)
16.请你观察右图中的人物,回答下列问题:(9分)
(1)你知道图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是谁吗?
(2)他们各自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3)他们身上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材料二: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请回答:(1)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战争中?
(2)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材料二中的“树上的伙伴”都是指谁?“果园的主人”指谁?在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3)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4)西方列强一向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认识?
(5)12月4日是该“夏宫”罹难纪念日,假如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作为火烧该宫的见证人,你怎样用简练醒目的文字,富于感情的语言向世人报道这段历史
18.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义和团民谣:“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材料二:7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慈禧太后慌忙向外国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继续向北京进犯。8月中旬,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逃跑。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和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误国殃民”?、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什么?(2)材料一中法、英、俄“心胆寒”“势萧然”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材料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不足有哪些?
(3)八国联军中的八国指哪些国家?它们何时开始侵略中国?
(4)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看,义和团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5)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
19.从1840年-1901年短短几十年间,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四次侵华战争。签订了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得工具,中国逐步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得深渊。
请回答:(18分)
(1)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得第一次较量是哪次战争?结果怎样?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赔款最多的条约是什么?割地最多的条约是什么?
(3)在这部屈辱史中,作为一个爱国者,你看到的清政府的本质是什么?
20.十九世纪中期和后期,面对外敌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斗争,并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和爱国将领。请说出你知道的三位民族英雄或爱国将领的名字及相关的典型事件。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什么?(3分)
勇于献身的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