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教案分解

时间:2019-05-14 13:0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教版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教案分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教版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教案分解》。

第一篇:科教版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教案分解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 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反思: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三、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 日心说 教学反思:

3、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目的:

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教学重点:摆的特点。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摆的特点:

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

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 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

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

二、认识“傅科摆”: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 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三、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四、解释:

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

板书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地球自转

教学反思:

4、谁先迎来黎明

教学目的: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

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

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

4、阅读教科书P80页。

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

四、认识时区及时差:

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

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

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

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24小时。

六、课外作业:观察北极星和北斗星的位置。板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周期为24小时(一天)教学反思: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教学目的: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3、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4、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5、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谈话: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

1、看图:(P82页两副图)这两副图有什么相同之处?(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2、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1)小组交流

(2)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么?

(3)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

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4)观察陀螺运动,想象:陀螺转动时,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能想象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5)模拟实验三:在一个球上贴几个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让球自转的同时,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教室一面墙上的“北极星”不动。

(6)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三、拓展:

1、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倾斜的

2、交流: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点?填写P83页的表格。板书设计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教学反思:

6、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反思:

这样的一节课

旁白:有这样一位老师和这样一群学生,共同演绎了这样一堂课。(老师走进课堂,瞧,他戴着一副金边眼镜,头发收拾得油光可鉴,穿着一袭笔直的黑色西装,橘黄色绸质蝴蝶结依然沉睡在他粗肥的脖颈上,矮矮的个头…哦,原来这就是闻名不如见面的“根号2”老师,呵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他的风采吧!)

学生们(一齐起立)喊:“老师早上好……!” 老师(愤愤地)说:“只叫早上好?那我下午就不好吗?(于是学生们又一齐)喊:“老师下午好……!”(老师说道):“坐下!(老师无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反义词的抢答练习,我说一句,你们大声说出反义词。(现在开始)

老师:“今天天气很好。” 学生(胆怯地):“今天…天气很…坏。” 老师:“到处阳光明媚” 学生:“到处阴云密布” 老师(赞许的目光):“年轻” 学生(自信地):“年老” 老师:“站立” 学生:“躺倒” 老师:“有个年轻人站立在路上。” 学生:“有个年老人躺倒在路上。” 老师:“我捡到一元钱。” 学生(调皮地):“我丢了一元钱。” 老师:“我捡到一元钱,交给老师。” 学生(不假思索地):“我丢了一元钱,去偷老师。” 旁白:老师一陈不变的本本教条训练,机械重复,把学生固定在了死板僵化的思维定式里,灵动变通的想象慢慢消失了。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老师(愕然):“啊,错误,不能这样说!” 学生:“哦,正确,应该这样说!” 老师(惊慌地):“这不行,这是违法行为!” 学生(更加自信地):“这可以,这是合法行为!” 老师(无奈地劝解):“听老师的,老师说的才是正确!” 学生:“听我们的,老师说的都是错误!” 老师(略带愤怒地):“你们愚蠢。” 学生(兴奋地):“我们聪明。” 老师:“停止!” 学生:“继续!” 老师(无语):“你们现在停止!别说了!” 学生:“我们现在继续!还要说!” 老师:“你们这些傻瓜,我说停止!” 学生(沉浸在练习中):“我们都是天才,我们说继续!” 老师(大声地喝):“你们听老师的!” 学生:“老师听我们的!” 老师:“学生都得听老师的!” 学生(毫不犹豫地):“老师都得听学生的!” 老师:(很生气地)“现在你们停止练习!” 学生:“现在我们继续练习!” 老师(怒不可遏):“你们没完没了了吗?” 学生:“我们有始有终的呀!” 老师(抓狂):“那你们就停止!傻瓜!” 学生(很有成就感):“那我们该继续!天才!(之后老师怒气冲冲地抱着书本走出了教室,学生恐慌,“怎么了?”……)旁白:哈哈,傻瓜天才原来就是这样诞生的啊……。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教学目的: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

3、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

4、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学重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小木棍(火柴或者大头针),地球公转、四季成因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环往复。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呢?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2、交流。

二、探究四季的成因:

1、古代人们是怎样探究四季的形成的。

(1)出示古人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来观测四季:一年中,春秋季影子长短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

(2)讨论:为什么一年中影子长短不同?影子长短不同说明了什么?

(3)小结:由于四季太阳高度不同,同一个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就不一样。太阳斜射,影子长,是冬季;太阳直射,影子短,是夏季;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也适中,是春季和秋季。

2、模拟实验探究四季的成因

(1)谈话: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方向。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2)模拟实验:

在地球仪上垂直竖一根标杆,在教室里放一盏灯当作太阳,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A(春分)、B(夏至)、C(秋分)、D(东至)四个方位分别测量标杆影子的长短。

(3)学生做模拟实验,并在教科书P87页的表格里做好记录。

(4)研讨:在A、B、C、D四个方位测量的结果能不能判断地球所在的季节?

(5)讨论: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吗?

(6)研讨:一年中地球上同一个地方被阳光照射的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地球上不同地区被阳光照射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是什么季节?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垂直的,地球上还有四季吗?

三、小结:

地球上为什么会形成四季?把我们的认识填写在P87页下的空格里。

2、作业:课后收集关于地球运动和四季关系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教学反思: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目的: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教学反思:

第二篇: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地球形状:月食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投射在月球上的地球影子总是圆的;往南或往北作长途旅行时,则会发现同一个星星在天空中的高度是不一样的。一些聪明的古人从诸如此类的蛛丝马迹中就已经猜测到地球可能是球形的。托勒密的地心说也明确地描述了地球为球形的观点,但是直到16世纪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才真正用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椭圆球体,夸张地说,有点像“梨子”,称之为“梨形体”。地球的赤道半径约长6378.137Km,这点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十分微小,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仍可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

第 1 课

思考:什么是昼夜现象?什么是昼夜交替现象?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

1、昼夜现象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交替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第 2 课

思考:“日心说”和“地心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第 3 课

思考:摆有哪些特点?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 球在自转)。注意:傅科摆不是根据等时性原理做的测量地球自转仪器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7.哪些证据能说明地球在自转?

①“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 ②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都东升西落的现象;

③地球上南北方向水平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西的现象。第 4 课 我们周围的方向怎么辨别? 什么是相对运动?

什么是顺时针什么是逆时针?

地球的经纬度是什么? 什么是时区?

北京、乌鲁木齐、东京、伦敦哪个最先看到黎明? 为什么同一时间地球什么各个地点的时刻会不相同? 地球上各国新年钟声会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为什么? 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自西向东)或(逆时针)。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 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 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 度经线)。从 0 度经线向东 180 度属东经,向西 180 度属西 经。经线每隔(15 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1 小时。

第 5 课

什么是北极星?什么是恒星?什么是行星?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原来,地球是围绕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北极星就 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并且地球始终围绕地轴在转动,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因此,地球仪也都是做成倾斜的样子。

15、地球自转时的特点:1.地球是围绕地轴自转的,2.地轴是倾斜的、3.地轴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第 6 课

什么是视觉偏差?为什么早晨和傍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看到的太阳要大?

因为人类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会不自觉的跟边上的事物进行对比。

早上或者傍晚看到的太阳,我们会与房子啊,树啊,山啊,而不会与浩瀚的天空对比; 中午看到的太阳,我们只能与如此美丽动人的太阳进行对比咯。

假如你身处宇宙,看到如此浩瀚的宇宙里面只有个太阳,你觉得它大么; 而有个地球在边上呢。

14、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1年)。

15、(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6、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 在(视觉位置差异)。第 7 课

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角)?

四季和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什么关系? 地球上面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四季的特点是什么?

17、(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8、四季的成因: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 律地变化,形成四季。

第 8 课

什么是极昼极夜现象?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会怎样呢?

19、(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20、(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21、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 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 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3、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交替),(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 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4、(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 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第三篇: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

表。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

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

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

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

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后记: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三、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

日心说

教学后记:

3、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目的:

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

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摆的特点:

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

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

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

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 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

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

么?(地球自转)

二、认识“傅科摆”: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

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三、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四、解释:

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

板书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地球自转

教学后记:

4、谁先迎来黎明

教学目的: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

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

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

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

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

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

4、阅读教科书P80页。

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

四、认识时区及时差:

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

阳呢?

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

少小时?

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 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24小时。

六、课外作业:观察北极星和北斗星的位置。

板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教学后记: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教学目的: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

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

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3、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4、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5、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谈话: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

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

1、看图:(P82页两副图)这两副图有什么相同之处?(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

(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2、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

(1)小组交流

(2)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

象中能想到什么?

(3)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

动”呢?

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

(4)观察陀螺运动,想象:陀螺转动时,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能想象地

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5)模拟实验三:在一个球上贴几个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让球自转的同时,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教室一面墙上的“北极星”不动。(6)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三、拓展:

1、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倾斜的

2、交流: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点?填写P83页的表格。

板书设计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教学后记

6、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

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

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

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

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

斜不变的。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后记: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教学目的: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

3、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

4、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重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小木棍(火柴或者大头针),地球公转、四季成因挂图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环往复。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呢?

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2、交流。

二、探究四季的成因:

1、古代人们是怎样探究四季的形成的。

(1)出示古人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来观测四季:一年中,春秋季影子长短适

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

(2)讨论:为什么一年中影子长短不同?影子长短不同说明了什么?(3)小结:由于四季太阳高度不同,同一个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就不一样。太阳斜射,影子长,是冬季;太阳直射,影子短,是夏季;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也适中,是春季和秋季。

2、模拟实验探究四季的成因

(1)谈话: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方向。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

(2)模拟实验:

在地球仪上垂直竖一根标杆,在教室里放一盏灯当作太阳,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A(春分)、B(夏至)、C(秋分)、D(东至)四个方位分别测量标杆影子的长

短。

(3)学生做模拟实验,并在教科书P87页的表格里做好记录。(4)研讨:在A、B、C、D四个方位测量的结果能不能判断地球所在的季

节?

(5)讨论: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吗?

(6)研讨:一年中地球上同一个地方被阳光照射的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地球上不同地区被阳光照射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是什么季节?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垂直的,地球上还有四季吗?

三、小结:

地球上为什么会形成四季?把我们的认识填写在P87页下的空格里。

2、作业:课后收集关于地球运动和四季关系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教学后记: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目的: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

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3)全班交流。(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

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

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第四篇:五下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五下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4.1昼夜交替现象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例如:①太阳不动,地球自转;②地球静止,太阳绕地球公转;③地球自转,同时太阳绕地球公转;④地球自转同时地球绕太阳公转等。

2、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①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②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著作《天体运行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2、(“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3、托米勒的地心说的主要证据:云彩、鸟类在自由运动;人们每天看到日月星辰绕地球东升西落。

哥白尼的日心说的主要证据:船驶离海岸会逐渐降低最后消失;天空无法再24小时内转动一周。4.3证明地球在自传

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3、(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4、1851年,傅科根据他研究摆的规律时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傅科摆证实了地球在自转。因此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所有解释中可以将有地球自转的一类保留下来,将地球不动的一类排除掉。

5、傅科是如何通过实验证实地球自转的?答:傅科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地盘上,将摆摆动起来并且慢慢地转动圆底盘时,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圆盘的转动而转动,而是基本不变,这就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4.4谁先迎来黎明

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5、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6、北京在东8区,乌鲁木齐在东6区,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比乌鲁木齐早两个小时迎来黎明。

7、北京在东8区,巴黎在东1区,纽约在西5区,所以北京比巴黎早7个小时迎来黎明,比纽约早13个小时迎来黎明。

8、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加以说明。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一位同学代表“北京”“东”,在他右手边的同学代表“乌鲁木齐”“西”,再请一位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当“太阳”;大家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结果:北京先看见太阳;乌鲁木齐后看见太阳。(见课本79页)4.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1、夜间观星时,北极星看似不动,其他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转动。这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2、北极星不在头顶正上方,而在我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天空)。

3、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是因为: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4、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5、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6、地球自转的特点:①地球是围绕地轴自转的,②地轴是倾斜的。4.6地球在公转吗

1、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东向西)移动,如北斗七星,着可以说明地球在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2、(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使用新制的望远镜进行观察,成功地测出了一颗恒星的视差。

3、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4、现在人们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5、地球公转特点: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地轴的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角度大小不变。4.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1、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四季形成的原因: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性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性地变化,形成四季。

3、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说明四季的成因。答:在地球仪中间放一盏灯当做太阳,在公转轨道上确定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四个方位,调整地轴倾斜指向北方,在北半球同一地点(徐州)上都立一根标杆,标杆正对太阳(正午时间),观察地球仪上标杆的影长。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地球公转过程中,影子的长短确实在发生变化,影子长,阳光斜射,气温变低;影子短,阳光直射,气温变高。从而造成了四季变化。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如果地轴倾斜角度再大一些,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将更大一些。

3、极昼极夜现象发生的范围更大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气温、气候、日照时间等将有较大变化,会极大影响地球上的生物。

4、用画图的方法直接解释极昼极夜的发生。(见课本89页)模拟实验:(1)、需要的器材:地球仪、手电筒(2)、操作方法: ①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

②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转,看北极、南极产生的现象。③ 用画图的方式作解释。

方式:绕地轴转动

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周期:24小时一周 特点:地轴倾斜

判断依据:傅科摆;天体东升西落;卫星观测 产生的现象:昼夜

5、地球两种运动形式的描述:(1)自转

(2)公转

方式:绕太阳转动

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周期:一年一周

特点:地轴倾斜方向不变,角度大小不变

判断依据:恒星周年视差、星座四季交替、卫星观测 产生的现象:四季;极昼极夜

第五篇: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1、我们吃什么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知道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不偏食、不挑食和注意食物多样性的意识。•培养关注自己饮食健康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按指定标准给食物分类。〖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时间〗 2015年11月18日 〖教学班级〗 四(2)班 〖教学准备〗

食物卡片分组——食物卡片,统计表,食品包装袋。〖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平时都吃些什么食物啊?(适当板书)

2、讨论:人为什么要吃这些食物?(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观点,以小组为单位)

二、自主学习

1、给食物分类

(1)讲述:我们每天吃食物有很多很多,老师这有些食物卡片,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你想按照什么方法来给这些食物分类?(2)在P77上写下你的分类方式(3)统计全班每一个人最爱吃的食物

提问:这么多食物中有没有你喜欢吃的食物?可以放到哪类食物中呢?

把你爱吃的三种食物名称填入表格一(见附录)小组长把组员的信息收集起来,看看组员最爱吃的三种食物是哪些 小组长汇报“组员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名称,添入全班每一个人最爱的三种食物“表格

2、了解各类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1)一看这个统计图表我就知道◎◎是大家最喜欢吃的食物了,有多少人喜欢的?

(2)谈话:我也喜欢吃,那我们回家后天天让妈妈烧这个给我们吃,喜欢吃嘛,每天只吃这个,好不好?为什么不好?我喜欢吃啊,天天就吃这个不行吗?会有什么问题?(3)讲述:中午我在学校值班,就发现有些同学不吃肉、只吃蔬菜,有的是只吃肉、不吃蔬菜,长时间这样有什么结果呢?缺少维生素,为什么会营养不良?

(4)人体到底需要什么营养呢?一起来看书上P43,看看书上告诉我们什么。

(5)提问:人的生长发育需要哪些营养成分?这些营养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老师出示对应填空,帮助学生记忆)(6)学会看食物营养标签

谈话:你们吃食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包装袋上有食物的营养标签,有什么作用?你们会看吗?(集体看饼干、燕麦片的标签)分组看自己带来的包装袋,并全班汇报

3、按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1)谈话:这次你们能按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吗?(很多食物含多种营养,告诉学生分类时按主要成分)(2)说一说大家分类的结果

(3)讨论:刚才统计了大家爱吃的食物,分析一下营养成分,有什么想法?

(4)强调挑食的害处

(5)小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

三、课外拓展

1、提要求:努力做一个不挑食、偏食的孩子

2、制作宣传标语,号召全校学生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午餐粮食 〖板书设计〗

1、我们吃什么

食物

营养成分 粮食类

碳水化合物 鱼、肉、蛋、奶、豆类

蛋白质 油脂类

脂肪蔬菜

水 果

维生素、矿物质不偏食,不挑食

教学反思

2、怎样搭配食物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 做出自己一天的“食物金字塔”;

● 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午餐。

2、知识与技能 ● 知道如何科学搭配食物,通过搭配食物,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增进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时间〗 2015年11月19日 〖教学班级〗 四(2)班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纸餐盘、白卡纸、彩色笔。

2、教师准备: 自制课件——分别以咸食、甜食、肉类、油炸类食物为主的四份食物;膳食结构金字塔方案;各个年龄段人的健康饮食知识介绍等资料;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片断。〖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认识: 吸收营养要全面合理,不偏食很重要 1.激趣导入(放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里小燕子给纪先生背的“吃饭论”的一段)。

(1)引导学生谈谈对“男人要吃饭、女人要吃饭、老人要吃饭、小孩要吃饭、夏天要吃饭、冬天要吃饭、早上要吃饭、晚上要吃饭……”一段话的认识。

(2)再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算吃得好呢?你是怎样认为的?看看学生对“吃得好”的理解是否存在误区。

2.用多媒体出示教材中呈现的四份搭配好的食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份食物,最不喜欢哪一份,同时说明理由。

3.集体讨论: 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搭配食物?(问老师、问家长、同学讨论、问厨师、问饭店里的服务员、上网浏览、到图书馆查资料、自己尝试一下……)

4.确认:为什么不自己尝试一下?

二、指导学生开展趣味性的配餐实践活动 1.自己设计一份晚餐食谱。

(1)小朋友每人设计一份晚餐菜单,记录在《科学活动手册》上。(2)在小组里面交流、评价,并进行修改。

(3)每小组评选出一份最佳菜单,在全班交流。(以“合理、好吃、省钱”为标准进行全班评价)2.利用食物卡片来配餐。

每小组把评选出的一份菜单用食物卡片进行配餐。如果要用到卡片上没有的菜,自己用水彩笔简单地画出来。3.用实物进行模拟配餐。

三、指导学生认识食物合理搭配的原则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搭配才算合理呢?你的搭配合理吗?(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膳食结构金字塔基本方案”)(1)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① “金字塔”分为几层? ② 每层有哪些食物? ③ 各是哪类食物? ④ 一共有几大类食物? ⑤ “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⑥ 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

(2)小组交流讨论结果。(需要把几大类食物搭配着吃,而且下层的食物要吃得多,上层的食物相对要吃得少等等)

(3)学生对照比较自己的设计,看是否符合上述原则,作简要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记录下来。

2.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小结: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各种营养种类要齐全,数量要充足,营养素之间的比例要合适,各食物之间的搭配要合理而且科学,并举例说明。(如柿子和螃蟹不能同时食用;菠菜和豆腐也不能同时食用等)

四、指导学生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 1.阅读“饮食小常识”。2.修改自己小组的配餐。

3.课外延伸——继续关注家人和周围人的合理饮食,身体健康。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份可行的一周餐单,指导家庭饮食。

3、食物的消化

〖教学目标〗

1、品尝和“跟踪”小馒头,能对小馒头在体内的“旅行”和变化作出假设。

2、认识消化器官,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

3、知道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4、关注饮食消化卫生,自觉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时间〗 2015年11月25日 〖教学班级〗

四(2)班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小馒头、消化器官分解图、人体消化器官模型、小组探究记录卡。

2、学生准备:小馒头、搜集有关食物消化方面的知识。〖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300多年前,意大利有位桑克陶瑞斯教授曾做了一个很奇特,而又十分“舒服”的实验:把一只椅子挂在一杆巨大的称上,自己整天坐在椅子上,不时的记录下自己的体重。他发现,坐的时间越久,他的身体越轻。当他吃了一顿饭,体重又增加了。但是,再坐一会儿,体重又渐渐少了。(教师边讲边板画)吃下去的东西哪去了?

师:我们推测食物是被消化了,这与科学家们的研究结论是一样的。(板书:食物的消化)

(二)初步认识消化器官

1、说说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2、出示人体消化器官模型,教师讲解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及位置。

3、说说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在身体上指指它们的位置。(教师适时板书消化器官分解图)

(三)了解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1、学生活动:

细细咀嚼一口小馒头,体会小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师用“看看谁嚼的时间长”等语言引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亲历小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过程。

2、学生交流嚼馒头的体会。

3、学生活动:

推测馒头在体内是怎样“旅行”的?它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小组讨论,并做好记录。

4、交流对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及变化的推测。

5、学生观察食物消化流程图,验证自己的推测。

6、教师小结。

(四)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教育:

1、交流日常的饮食习惯。

2、讨论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有利于保护消化器官,并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引导其就书中及搜集到的饮食健康谚语或知识进行讨论)

(五)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包括问题)。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调查加工食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科学知识: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利弊,知道安全饮食的常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安全饮食的意识,关心食物安全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好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教学重点〗

认识加工食品中的色素,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加工食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时间〗 2015年11月26日 〖教学班级〗

四(2)班 〖教学准备〗 教师—— 分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老师手上拿了包什么?(薯片)喜欢吃吗?喜欢吃什么样的零食?(展示课件各种食物的照片)

3、谈话:各种各样的食物是我们身体所必不可少,零食只是我们吃的众多食品中的一种。可是,你们在吃食物的时候,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吗?(板书课题)

3、讲述:有兴趣研究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色素的作用及危害

(1)提问:对了,老师刚才在放图片时你们为什么发出惊叹声?从哪知道好吃?(2)谈话:很多食物因为有诱人的色彩而吸引我们,你知道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什么?

(3)教师介绍:使用色素包括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4)P50图片,观察这个小女孩喝了含色素的胡萝卜汁和汽水后,舌头有什么不同。

(5)教会学生如何区别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

(6)讲述:制备或烹调食物时所添加的对健康无害的色素,主要是用来增加食物的美观,促进食欲。但多吃含有人造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

2、调查加工食品里添加了什么

(1)谈话:在我们吃的食品中除了添加色素外,你知道还添加了什么吗?

(2)(投影P51图片)看看饮料标签上写了些什么。(3)对带来的食品包装袋和饮料瓶标签进行调查、记录。(4)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5)提问:通过调查食品配料,你们有什么发现?

(6)讨论:每种食品中都会添加各种添加剂,使食物好吃、好看。可是你们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吗,食物中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安全吗?

(7)讨论门口小摊贩的食品为什么不能吃,教育学生不吃“三无”食品。

3、讨论新鲜食品安全吗(1)谈话:家长总是教育我们少吃零食,吃好每天的一日三餐。可是我们吃的鱼肉、蔬菜等新鲜食物安全吗?(2)学生讨论

(3)谈新闻:有毒的金华火腿;加雕白粉的粉条等(4)汇报讨论结果。

4、讨论怎样吃才安全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有什么问题吗?(2)讨论:应该怎样吃才安全?(3)汇报讨论结果

三、巩固总结

1、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研究的?

2、扩充知识面:常见食物变质现象。

四、布置作业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有关食品方面的问题,展开课后调查,并出一份小报。〖板书设计〗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天然色素 食用色素

人造色素(少吃)注意安全饮食

下载科教版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教案分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教版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教案分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 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食物来源,初步认识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利用感官观察、记录生活中的食物。 3、愿意在观察生活中的食物来源过程中合作交流,......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测试卷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测试卷 一、填空: 1.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 ( )理论。他认为,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所有的日月......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1身 体 的 结 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

    地球运动教案

    1.3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学目的】 1、了解地轴空间指向,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2、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轨道形状、方向、周期、速度。......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分解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各种各样的岩石 •科学概念 、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

    地球自转运动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 主讲人:关淑梅 授课班级:初一(3)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方向、周期。 2、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