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议行合一——政治制度
议行合一
议行合一是一种国家机关工作的决定和执行高度协调一致的政权组织形式,有时也被看做一种政权组织原则。其政权组织为拥有立法权的议会在最上位,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从属于议会。由于实行的国家大多同时实行一党制,被认为较容易形成集权与专制。中国、越南、朝鲜、前苏联、前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均被普遍认为实行这种政权组织形式。在一些实行独裁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实体中,如训政时期的中华民国、苏哈托时期的印度尼西亚也实行议行合一的体制。
基本特征其基本特征是:
1.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的代表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机关产生,各自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并受其监督。
被普遍认为是与三权分立体制相对立的一种政治组织架构。
起源
一般认为,有关“议行合一”想法在近代最早是由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也叫《民约论》,Du Contrat Social)中阐述的。在此书中他提出了有关“主权在民”和立法权、行政权统一于一种主体的学说,被传统的赞成“议行合一”的学者看做是“议行合一”思想的近代渊源。后来,巴黎公社、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均被普遍认为采用了这种政权组织形式。现今,有学者对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体制归类为议行合一体制有争议。
与三权分立体制的比较
(此条目仅具有一部分地区的观点或资讯,无法完整表达普世通用,并包含广泛区域的观点。请协助补充以避免偏颇。)
相同点
议行合一体制与三权分立体制按其机构设置和职权范围分析,有其相同点: 国家管理机构分立两种政权组织形式均分设了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比如在实行成熟的议行合一体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人大常委会是立法机构,国务院是行政机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则同是司法机构,国家主席作为国家元首,职位本身并无实权(不过由于国家主席经常兼任中共总书记一职,故仍可能掌握实权)。在同样实行议行合一的前苏联,也分别设立了不同的立法(苏联最高苏维埃,包括联盟院和民族院)、司法(苏联最高法院、苏联最高检察院)和行政部门(苏联部长会议)。
在实行三权分立体制的国家中,一般分为总统制和议会制。实行总统制的美国,其立法机构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美国国会,行政机构是美国总统,司法机构是美国最高法院。而实行议会制的日本,立法机构同样是国会(包括参众两院),行政机构是首相领导的内阁,司法机构则是由最高裁判所,天皇则作为国家的象征和国家元首,无实权,也非国家权力机构。所以,虽然世界上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著名的如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分为总统制和议会制,但权力部门的机构设置则大同小异。
国家机构分别拥有一定的独立处理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人大常委会拥有立法权、人事任免权、对国家生活中重要问题的决定权;国务院行使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行政领导权、经济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军事权;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行使对现行法律、法令的部分解释权和最终审判权;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最高检察机关,拥有检察权。
而在美国,国会拥有立法权和人事批准权;代表行政机构的总统拥有行政权、立法倡议权、外交权和军事权等;最高法院享有解释权和司法审查权。
所以按现代政治学观点,三权分立和议行合一体制并非是完全矛盾的,在分权和国家机构设置方面是具有统一性的。
不同点
(此章节的中立性有争议。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
法律地位有异这是议行合一和三权分立制度之间的最大区别。在前苏联,苏联最高苏维埃是苏联的最高权力机关,苏联部长会议、苏联最高法院、苏联最高检察院均从属于最高苏维埃。印度尼西亚的人民协商会议也属于这种政治架构。从权力结构看,只有一个权力中心——全国人大、最高苏维埃或者是人民协商会议,司法和行政机构是最高权利机构的派生,从属于该最高权力机关(实际上是立法机构)。因此,机构在法律上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由国家(中央)纵向向下延伸至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地、州),县(区、市)各级行政区划,横向上均按照以下机构进行设置:同级中共党委、同级人大、同级政府、同级政协,以国家(中央)一级为例,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按照前述议行合一的分析,在以上设置中,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军事委员会都从属于它,可权且作为“议行合一”制与“三权分立”制在理论上的区别例证。但如果不采取避重就轻态度,切实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实践,很容易进一步分析可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及其下设各级党委,在同级别机构设置中是作为实权机构存在,各级政府作为执行机构(即行政机关存在),各级人大、政协为虚设机构。以省(直辖市、自治区)及中央分别为例分析:省一级国家机构设中国共产党省委员会(省委)及该中华人民共和国省人民政府,省委最高级别官员为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最高级别官员为省长。省委设常务委员会,成员为省委常委,该省省委书记、省长、省纪委书记、省政法委书记一般均为省委常委。省委书记一职通常为中共中央委员(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中共中央级别授权保证实际权力大于省人民政府省长,在制度上确保该级党委在结构上的实权,而同级人大和政协官员均为党委和政府官员在退休前3年退出该级中共常委并调任,自上而下的保证人大和政协的权利在体制上的虚设,从而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国家机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通过逐层上级党委授权,并通过当级党委常委会内部权力牵制,确保掌握在中共党委手中,而国务院(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法院和各级人民检察院均从属于它。
而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其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是平行的,互相制衡的。比如美国宪法规定,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既平等又独立,不存在依附和从属关系,也不存在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因此,三机构无权力中心,处于相对独立又相对分散的状态。[6]总统制和议会制之间的区别则并不在于是否有最高权力机关,而是国家资源的主导权在政府还是在议会。
人民授权方式差别
议行合一体制反映的是单一授权方式。选民通过一次性投票把管理国家权力授予最高权力机关,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大,再由全国人大授权给司法和行政部门。地方授权方式也相同。
三权分立体制是一种复合授权体制。选民在同一或不同时期授权给不同的对象(行政部门的总统和立法部门的议员)。地方授权方式也是相同的。
权力部门间的活动方式与功能体现有异议行合一体制,由于法律地位不平等,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各机构的活动方式与功能体现,比如,中国的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受到全国人大节制的,相反,国务院、最高院、最高检是无权对全国人大进行相应的或交叉性制约的。管理权与责任主要集中于全国人大,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只有部分管理权与责任,权力不交叉,各自本身是一个权力主体,据此,可以将议行合一体制这些特征概括为单向式、集中式。
三权分立体制内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平行的,同时,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的权力又有交叉性,因此,三个权利部门存在着双向或多向制约,并且,制约是平等的,有互补性。管理权与责任分散于三机构之中,三权分立体制特点可概括为双向(多向)式、分布式。
因此,从国家机构的效率方面而言,议行合一是比三权分立模式效率高的。不过,三权分立模式在权力制衡方面比议行合一模式更均衡。
权力部门的产生渠道不同
一般而言,议行合一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采用的是非直接民选的办法“选举”产生,而三权分立国家的议会和政府一般而言则采用选民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的方法产生。不过近年来这种区别逐渐变得相对模糊。
军事体制的差别
和实行三权分立体制的国家相比,议行合一的国家在对军队的领导却显得更多元。中国的军事力量归属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军事力量的具体行动则由中央军委下属的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参谋部和总装备部制定。国务院国防部则是行政机关的军事工作部门,基本职能演变为:统一管理全国武装力量的建设工作,如人民武装力量的征集、编制、装备、训练、军事科研以及军人衔级、薪给等,总体而言是军事力量后勤的一部分,无权调动军队和指挥作战行动。而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是苏共中央、最高苏维埃和部长会议。国防会议是平时的最高决策机构,战时是军事最高领导机关。国防部是武装力量的中央领导机关,总参谋部是主要指挥机关,总政治部是武装力量中党的领导机关。
而美国和其他实行三权分立体制国家的军事力量一般是直接由国家行政部门直接进行领导,行政部门下属的国防部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美国的国防部下面还有参谋长联席会议对总统和国防部长的作战方案和行动计划提供咨询。
优势与弊端
议行合一体制在国家机构的设置和权力的分配方面比三权分立制度更有效率,但由于相应的权力制约机制的缺乏,导致官僚主义、机构重叠的产生等等,从而造成许多社会和政治矛盾。
第二篇:思行合一,慎独自律
思行合一,慎独自律
廉政故事宣讲活动通过公园系统的12位宣讲员分别讲述了11个不同廉政小故事,其中既有伟人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故事,也有普通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故事;既有古代政客勤政廉政、为民服务的故事,也有当代官员坚守岗位,一心为民的故事。这些廉政小故事提醒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要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反腐力度,有很大一部分党员干部在反腐中落马,大多数落马官员在刚踏上从政之路时也是廉洁的、也想好好干事、并且许多也确实是能干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忘却自己的职责使命,走向腐败堕落的深渊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官本位思维的影响,现有的监督机制的缺位,尤为重要的是我们部分党员干部自我修养不够,思想腐化堕落。因此,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增强防腐抗腐能力,牢记党的宗旨,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做到思行合一,慎独自律。
思行合一,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动决定思想的价值。思想放松必然导致行为偏差,方向偏轨,只有先树立廉政勤政的思想,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思想上的警惕。无论多么美好的思想,没有行动的支撑都只能是空想,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的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切实践行廉政勤政的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四行合一,才能真正做到廉洁奉公,才能真正为民服务。
慎独自律,自律是慎独的基础,慎独是自律的升华。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约束的意思。提倡自律意识,就是要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依照党纪国法或单位规章制度去做,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坚持“积小善而成大德”。所谓“慎独”就是在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其行为更应当谨慎,不做任何违背党纪国法的事。慎独是一种自律,更是一道屏障,是在人们心中提升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个警钟,只有做到慎独,才能把握好自己的行动,才不会陷进泥潭、掉下深渊,甚至走入坟墓。
“思行合一、慎独自律”是自我思想修养的良方,是抵制腐败的指路明灯。我们应铭记格言,牢记宗旨,认真做到“思行合一、慎独自律”,做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和品德风范的共产党员。
第三篇:学习陶行知“行知合一”体会
“行”、“知”合一的教育潮流
记忆中我最早知道谁是陶行知,是在步入大学校门时,迎面屹立在眼前的陶行知像,问身边迎接我们的学长,才知道的。之后接触陶行知及事迹,对其有了一定了解,是在我读大一的时候。当时,为了参加学校元旦文艺汇演,而由自己所在的人文学院编排的一部话剧——《陶行知故事》,我在其中扮演了陶行知的一个学生——华栋。话剧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是各位耳熟能详的《三颗糖的故事》,这里就不累赘了;第二部分,陶行知来到了华栋的家里,发现华栋和他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进而慢慢走近了华栋的内心世界,也让其他同学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同学,华栋不为人知的一面;第三部分,我们很多同学在求是学校门口举行“元旦文艺汇演”活动时,陶行知被伪军强行带走问话的场景。此幕中,表现了陶行知与学生们之间深厚的感情,也表现了陶行知自身崇高的爱国情怀。
而此时,我的身份又转变了。现在的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了有关陶行知的一些书籍后,我发现,陶行知,远远不是我之前了解到的那样只是关心学生,热爱国家,他的思想与理念让我顿时产生自惭形秽的感受。
虽然我进入教师队伍才不到2年的时间,但自己心中仍然存在着当初在未进入或者准备进入此行业的设想:我想和学生打成一片,和他们能敞开心扉的交流,能在课上好好教与学,课下好好玩与乐,让他们在学校里能快乐健康向上的学习。直到如今,我班里教室墙上仍然挂着KT板,上面写着“亲爱的你们,我需要你们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学习与生活”,这正是我对学生的期望,我不要求他们的成绩多么的优秀,他们的表现多么的成功,他们的想法多么的新奇,我只希望他们在这人生珍贵的三年里,是快乐的,然后再做事情。当然,这快乐不是虚假的快乐,不是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快乐,而是真正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热爱学习而获取的真正的快乐。
可是,事情总不是那么随人愿的,班级里的问题很明显,师生之间的关系好像并不像我所期望的那样,他们的学习生活状态也并不是我希望的那样:学习不主动且容易放弃,对于老师的话,也是由着自己的心情选择性的听或不听,手机等问题时而出现„„自己也曾问过自己,是自己做的很不够吗,还是和他们的沟通出了问题,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总之,有时候自己也会有随意的念头,有想放弃的冲动。
直到„„
直到前段时间学习了陶行知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如: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尤其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更是让我明白了自身的不足,才觉得自己这想要放弃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多么不值当,多么对不起自己这份职业。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在当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绝对是超前的,其目的是为了启迪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教育的关注,对学生的培养。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那么,在如今社会背景下:在中国多少年才出个诺贝尔奖,总是被人调侃科研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强,不懂创新、却在制造这山寨货„„在如今,被人担忧着成长的80,90后,学校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师德师风渐行且危等的教育环境下,我们伟大先哲陶行知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理念是否使用,它对于我来说,又是否能给我内心注入新的思想活力,让我这个也许对教育微不足道的人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崭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这份工作中去„„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生活教育”理念到底是什么。它的基本内涵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即第一,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不能脱离教育,教育最根本的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也必将反作用于教育,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就如哲学中讲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知道方法论,方法论来自世界观。因此,只有适应生活,在生活中成长的人,才能在教育或被教育中收获成功。第二,社会即学校,这里的学校是个广义的含义,不仅仅是几亩地,几幢楼的狭义上的学校。它把社会定性为一所大学校,旨在说明,一个人在学校里学知识,学技能,走出校园,社会将有更多的东西值得你去学,这也更加密切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不至于把两者分离,至出现在校园里是高材生,一旦走出校园却成了“文盲”。所以这告诫我们,我们学东西要从学校学,也要向社会学。而且我们要努力把学校建设的与社会更接近,更融入。这个接近,这个融入不是指地理位置,方位距离上的接近,而是这两者内在含义、主旨的接近于融入:让学习者真正接受社会型学校的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第三,教学做合一,教即教育别人,学即向别人学习,做即动手实践。故而在教育中,意味着学生要认真学,学会后可以认真教;教师悉心教,并不断学;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不断实践,不断学与教。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需要我们做到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并悉心教会学习者。综上所述,理解了“生活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我们才能知道在如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陶行知的这份想法能带给我们怎么样的希望与启迪。
在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即“教育是为了学生”。联系自己所在学校,我校课改(导学案与小组化相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能让学生主动的学,一改传统教育“满堂灌”的模式,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而这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即“教育是为了学生”。
结合“生活教育”理念,联系当下我校课改实际,综合自己教育感受,陶行知“生活教育”对我们的启迪在于:
一:转变教育教学方式。
(1):转变以前学生被动受教,确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教育过程是学生学,教师教的过程,而最主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所以在这过程,要始终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主动发言等的习惯。如在我们课堂上,设有“自主预习案,课上讨论案,课后巩固案”,在学生完成预习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他们的思考、合作探究、展示发言是课堂的核心部分,希望借此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独立性思维也有合作性探究,培养自己成为善于学习的人,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2):转变教师对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多为“满堂灌、一招走遍天下”的习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位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应该是一位发现者,发现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继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更好的专业化发展;也应该是一位赏识者,在现今教育背景下,赏识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认同,较之以前的棍棒、严厉,学生更能接受。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才会尝试去转变学习方式。如我校推行导学案,首先就必须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科学设计导学案,合理运用导学案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导学案多以问题导学为主,即把教材中的内容问题化,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会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二:转变教学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机制。
传统意义上,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基本来自于考试的成绩、分数、排名,与其他方面基本没有涉及。而多样化发展的今天,此机制也应该发生转变。如,我校“导学案与小组化”相结合道路进行以来,我们一改以前单纯用成绩说话的习惯,引入小组化的评价机制,个人融入组内,小组管理个人,最终的评价除了个人成绩的好差,还与小组的优差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很到锻炼。正如,我班之前实行过的小组进阶制度,用各方面的表现综合在一起,分出“斗者、斗灵、斗王、斗皇、斗宗、斗尊、斗圣、斗帝”的进阶制度,期中的评价包括,大考成绩、平时量化、好人好事、特殊贡献、比赛活动等等一系列的评价因素,而不单出看成绩,这也是“生活教育”提倡的“生活即教育”观点,要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社会进步发展到今天,此“生活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趋势,已然形成一个潮流,召唤着更多地志士仁人投身到真正的教育中去。
“行”即实践,“知”即理念,规律。我们要学习“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到我校继续实施的“导学案与小组化”道路上来,做到“行、知”合一,才能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吴江市震泽一中
张玉昆(此文于2004年获吴江市陶行知研究会学陶论文一等奖)
王玮,威坪中学,***
第四篇: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认知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认知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陶行知认为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教学。服务学习便是适应国家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根据学校高职学生特点开展的知行合一教育方式。学校自2012年下半年全面铺开服务学习工作以来,逐步形成了12345服务学习管理模式和体系,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到理念接受再到行为改善,实现了知行融合递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行入心同步进行。
第五篇: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有感
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有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常常在思索,究竟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
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我体会到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只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合肥市宿州路(南国花园)小学 祝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