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

时间:2019-05-14 13:0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

第一篇: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姓名:王德明

单位:陕西凤县双石铺中学

电话:*** 邮编:721700

内容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健康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过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现象,尝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调节自我,引导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克服和预防不良心理障碍,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思想品德 渗透 从众 调适情绪 心理压力 在长期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观察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表现千变万化,如意志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与同学和老师甚至与自己的父母关系冷漠,无法与人和谐相处、孤僻、经不起挫折、报复心强、对一些事情过分苦恼和担忧、做事情容易恐慌和紧张、考试焦虑、盲目的从众、攀比、过于自负或自卑、敌对情绪高、厌学、单相思等等。究其原因,除了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之外,与学校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方法不当、教育引导不到位等,也有很大关系。严峻的现状警示着我们,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同时不良的内心心理可能会扭曲了孩子们的纯正心灵,阻碍着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我认为可做如下尝试:

一、课堂中合理运用从众心理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个人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面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从众可以帮助一个人很快适应陌生的环境,从而迅速地融入一个新的团体中。如果一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保持与群体和社会主导倾向更多方面一致时,他的心理与群体和社会是和谐统一的,这种和谐统一有利于保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因此,可以说从众对个体的生存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利用好人的从众心理呢?

1、努力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强凝聚力。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特别是民主宽松的班级氛围,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依赖这个团体,从而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当他们感到与集体密不可分时,就越愿意采取与集体相一致的行为,同时还会自觉维护集体的形象和利益,从而能自觉地约束自己。

2、树立积极的舆论导向和行为榜样。

积极的舆论导向和行为榜样有时是无声的语言,学生在这种导向和群体压力下,会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趋同于一致。在思品课教学中,科任教师针对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评议导向,确定应该遵从的行为榜样,并且让大家意识到自己在类似的社会情境中的正确的社会角色,从而按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3、培养个性,避免盲从。

当对环境不了解或出现认知偏差时,此时的从众就是“盲从”。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不足,更容易由认知偏差导致盲从。研究表明,具有独立个体良好自我观念的人,自我评价较高,自信心较强,具有较强的判断果断性,他的从众率较低。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有助于避免盲从。

二、释放学生的压力

1、开展健康心理标准讨论,激发学生人格的自我发现。健康的个性心理是什么?这是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尤其在健康心理测试之后,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问,我算是个心理健康的人吗?明确心理健康标准,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依据、我们认为,一股脑地将现成的答案交给学生,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发现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完善,是一种释放心理压力使之升华为正确观念的过程。

2、开展自我展示活动,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自我展示是以自我优势抵消自身弱点,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为目的的,是以自我认识为前提又以自我设计为终结的。它能够从正面的角度消除人们的心理压力。为此,学生就要消除自卑感,坚信“我能行”。

自我展示内容:自身性格特征,自身的良好品质,自身的能力与弱点,等等。可以模仿中央电视台“非常6+1”的形式,让学生走上舞台,尽情地展示自己。在自发性的自我展示中,使学生认识到,有爱好、脾气好、生气时不轻易发泄、做事有一股火热劲、对学习充满信心、„„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三、调适不良的情绪

1、初中生的情绪特点

人的情绪在相同的年龄阶段有相同的特点。初中阶段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一方面,沉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班内、校内竞争,使他们的心理超负荷;另一方面,又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灵的悸动,使他们茫然无所适从。因此,初中学生的情绪有发生快、变化多、控制差等特点,多变情绪常使初中生难以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生活也因此而受到干扰。有时放任的情绪还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团结和友爱,甚至使自己形成孤僻、郁郁寡欢、讨厌自己的性格。面对这些问题,许多初中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任由情绪来主宰。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调控情绪,学会排解不良情绪。

2、如何调节不良情绪

如果强行压抑不良情绪的外露,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尤其是对性格内向的人,光靠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还是不够的。可以找亲人、知心朋友、明白事理的人或自己信赖又善于开导他人的人,把自己的心事向他倾诉,求得别人的帮助和开导。

排除不良情绪,可以找个适当的场合大哭一场,这也是一种释放能量调整机体平衡的方法。当我们生气、大怒时,可以去爬山,找个合适的地方,放声大叫或大声唱歌,都能有力地缓解不良情绪。

作为教师,只有细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真切地体察他们的情绪,培养他们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才能使我们教育和培养的策略和措施更好地符合孩子们的发展,才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平衡学生的受挫心理

1、当学生犯错误时

学生犯了严重错误,一定要大胆地当众批评他。此时,学生心理暂时“失衡”是必要的。但过后一定要细细地观察他,先不急着找他谈话,为的是让他反省错误,在心理上战胜它。而过两天后,就要找他单独谈话,形式不限。可在走廊、操场、办公室等。从学生这方面,他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自然惴惴不安,担心老师有成见,在同学中降低威信。一旦老师找他谈话,他会感到出乎意料,同时也会觉得温暖。谈话时内容要中肯,可以从为什么要批评“你”入手,在批评他的同时,要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为当众批评请他原谅。谈话后,教师还要利用课堂 3

找机会表扬他,肯定他某方面的优点,让大家知道老师没有因为批评过他而嫌弃他。

2、在课堂互动中

有的老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总盯住那几个好学生,使大多数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产生不平衡心理,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应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精心对待学生,力求在师生之间搭起心灵的桥梁,使学生迸发出比以往十倍乃至百倍的求知热情。

在思想品德课上,我们从来就“没有”学困生,那些让其他老师头痛的学生,在品德课上找到了自信。在课堂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故事会、辩论会、“非常6+1”等,抓住了他们的心,让他们在思想品德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当整整齐齐的作业交上来时不失时机的打个笑脸,加上几句鼓励的话语,一段时间后,那些所谓的学困生在课堂上就会成为思维最活跃、回答问题最踊跃、小组合作中最积极主动的学生。在教学中,老师只有善于不断的调节学生的心理,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保持长久。

五、教学生学会做人

1、尊重

尊重人是崇高道德的表现,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如果能够很好的理解别人,尊重别人,那么他一定会得到别人百倍的理解和尊重。所以未成年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要时刻本着“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思想,去理解别人尊重别人体贴别人,切不可骄傲自满、恃人傲物,更不应该用语言去嘲讽羞辱他人。因为你在漫骂别人的同时,实际上也在贬低自己的人格。教育者必须教会孩子尊重人,用敦厚心灵善待人。

2、赞美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待人处事,与人交往,适度的赞美他人是很重要的。赞美人,是现代社会人格魅力的具体表现。赞美人,是激励人前进的最佳动力。一个善于发现和欣赏别人优点的人,一个善于理解和肯定别人的人,他的人生会更加开阔。学会赞美,不仅对未成年人协调人际关系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被赞美者将产生无法估量的价值。

3、鼓励

人生难免会有挫折,此时,人最需要的是他人的鼓励。学会鼓励,是学会做人的重要内容。鼓励能够帮助别人走出困境,鼓励能够引导别人走向成功。当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他的心灵布满荒芜,他需要心灵的播种者来播种希望之种,他盼望获得朋友的温暖和鼓励。这种鼓励表明了坚定的支持态度,他能使人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4、宽容

宽容对未成年人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不可或缺的阳光和水源。宽容意味着无私的给予,给予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富有。宽容也意味着善待别人,善待别人的同时也善待了自己。宽容具有神奇的道德内化力量,他能让邪恶的灵魂变的善良,让浪子回头金不换。宽容是一种美德,它像催化剂一样,能够化解矛盾,使人们和睦相处。

5、合作

合作是人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也是人通向成功的阶梯。知识经济时代,合作无处不在,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离开合作,寸步难行。神州六号上天,是很多科学家合作的成果.“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出现,标志着学习革命的开始。未成年人一定要懂得,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放弃合作,就如同放弃了成功,合作的精神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有人说,未来的国际竞争,不但是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也必将是人的“心灵”的竞争。帮助我们的下一代塑造更坚强、更广博、更健康的心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是责无旁贷。我相信,只要我们树立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心理医生》,易法建编著,重庆出版社

3、《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郭念锋主编,民族出版社

注:本文于2011年10月获中国教育科研学会二等奖。

第二篇: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南海大沥许海中学 李顺霞

所谓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而且在身体上、以下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具体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达到以下八个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年龄符合特征。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的观念冲击下,青少年的思想心理日益复杂,负面影响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每一位任课老师应根据自己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其教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渗透、相结合,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师生自身的资源,达到教学与心育互相促进的一个良性循环,使全体学生受惠。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把我的几点做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深挖新教材中的心理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和心理双丰收。

数学新教材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例如:“每一节后面的读一读栏提供了有关的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等等,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长知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教材中有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计算繁琐,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新教材倡导学生合作探索,交流分享,如制作视力表,探索勾股定理,测量旗杆的高度,观察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等等需要学生一起合作才能完成的,寓教育于学习中。教师可以因地制宜,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合作才会把事情做好,将来出社会工作也一样的道理,都要讲究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加以挖掘,深化,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融合的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就必须挖掘教材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去吸引学生学习,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信,以情趣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地健康发展。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实施愉快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心态。

心理学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就变得迅速敏捷,加速知识的接收。如果环境能够给人体以长期满足,就会使个体产生愉快的情绪,促使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一个没有压力,和谐、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不仅能学生到知识,而且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态。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接受他人,善于与人相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之一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中主要是教师的认知偏差,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对抗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使师生关系会日趋紧张。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创设健康向上的教学气氛,启发思维,激励创造,从而使师生在愉快中完成教学任务。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用亲切友善的笑容,常挂在嘴边的激励语言,如:“你说得非常好“,你真棒”,“很好”,“你很聪明”,“再想一想”,“这么难的题你也做出来啦,你成功啦”等等,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得到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万倍的信心,自觉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使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2. 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

学生在学习时,每取得一点成就,如能及时肯定和鼓励,便会有一种经常的成就感,使他们从成功中品味到努力的价值,从而树立自信心和进取心。如果一个学生很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做事就会缺乏自信,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就很容易自暴自弃,产生自卑的心理。在课堂上要坚持以表扬为主,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感。这对学习后进生尤其重要。我们数学老师的的教学宗旨是:多一个学数学的人,就多一个60分。就算是批评,也是善意的,而不是嘲笑,挖苦,讽刺。有一个学生杨某,学习没有动力,不听教,行为有偏差。他在一次学习关于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在课堂练习中,他用了他姐姐教的十字相乘法(其他学生没有学过)来解,解法简便,而且又快做完,我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了他,并把他的解法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评,这不但鼓励这这位学生,还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此方法的欲望。而且这位学生后来变得积极大胆,有了自信心,其违纪也减少了。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 出现厌学情绪。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某些品行障碍。

3.多提供让学生表现的机会。

处于青春初期的现代少年,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迅速发展,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迫切,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希望获得成功。在教学中,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机会、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表现机会、多一些创造信心、多一些成功体验。“让全班同学的手都举起来,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是我的教学观点。我建议:(1)在课堂中多提问学生。只要我们把问题具体化,小步子引导,就会激发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表现的欲望。如在讲用用配方法来推导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的求根公式,其推导过程有一定的难度,若只是老师在讲解,学生不一定有兴趣听,也不一定听得明白。但我把其推导过程具体化,分成十多步,每一步都提问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听得认真,又想得积极,每一步都抢着回答。这样不仅学生懂得知识的来拢去脉,而且活跃了课堂。(2)多让学生上台讲解题或上讲台前板演。当学习一条例题或思考一道习题时,让我们的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可以请某一小组的同学上台讲解解法,或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上讲台前板演解题过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自信心。

(三)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许多学生存在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在我校的数学教学课堂中,全面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以4人为小组,4名学生中有上,中,下三层的学生,主动权下放到学生,每组都有由一名组长负责,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与讨论。上课时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取长补短,你教我学,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收获。在小组学习中,通过小组内互教互学,培养学生宽容友爱之心: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培养学生交往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使新课程充分得到表现。

(四)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目前许多家庭都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许多同学自幼娇生惯养,吃苦精神差,独立能力低,有的没有自信心,心理素质差;有的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有的自制力差,对自己他人不负责,一遇到困难,便怕了,不愿前进了。如果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就会关生焦虑,甚至颓废的情绪,可能发展到以后在各个方面也会出现小小的挫折就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产生忧郁的心理,阻碍学生健康发展。增强耐挫意识,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人一生中总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学习和适应遭到反对和不成功,学会接受有益的批评。(1)从解题中增强耐挫能力。G。波利亚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通过学生在解题中受挫或尝误中提高耐挫能力。例如:有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数学题计算是过于复杂的,费时费力,考试一般不会出这么复杂的数让学生去计算的,当学生遇到这么复杂的数运算时,心情会比较烦燥,意志薄弱者则不想做了。这时,我就说:“这是考验同学们意志力的时候了,若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好。看那一位同学取得成功的,就是一个最有毅力的学生了。”在数学过程中,解题的成功会使学生以更高昂的斗志和巨大的勇气向新的目标迈进,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都能以一种顽强的意志去学习与工作。在学生受挫时,应教育学生在受挫之后,不要一蹶不振,而是要冷静分析受挫的原因,在困境中奋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解题策略,努力将“山重水覆”转化为“柳暗花明”。(2)从小组竞争失败中增强耐挫能力。在小组教学中我们采取一些小组比赛,评选优秀学习小组活动对学生进行激励,同时也是对落败的小组的同学是一种打击。此时,应该教育学生:人生中总会遭遇到挫折的,要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以平常心坦然面对,唯有更努力是最好的方法,只有去努力,胜利的机会总会有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不仅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同时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得到良好的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人格。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使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应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对学生起良好的教育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态度就会端正。作为一名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

获2005年佛山市心理论文三等奖

第三篇: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冀家沟学校

谷建旗

当代小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革德时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德特殊性(独生子女),常常使他们长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事情。在新的体育改革下,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健康的体育行为的产物。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我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个关心。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的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太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

二、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照顾他们的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过大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

三、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互助的快乐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叫我的过程中完成教育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跟发进取的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有关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

四、课后小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

2、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 别。

3、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教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

4、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时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具有竞争性的比赛或游戏,在竞争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这些学生证一定时间内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成功。

另外,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全面的健康。

第四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毛泽东曾把身体比喻为“载智之舟”和“寓德之舍”,认为“无体即无德智也”,而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无心即无德智也”。一个人只有先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健康”的人,也才会成为高素质的真正的人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而中学历史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一、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和前提,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历史学科教学除了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历史课堂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孔子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者,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作用”;又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育人

先自育”。作为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涵养,加强道德修养,以良好的情感资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健全与发展完善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培养出创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学也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利用历史教材故事情景多、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鲜活起来,给学生描绘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和耐人寻味的结束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精心直观性教学,再现历史场景;适当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或进行课堂演讲,活跃课堂气氛;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自身素质等。

总之,要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充满热情、积极探究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必须以有效地激发其兴趣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抗挫折能力,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三、加强情感教育,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氛围对人的生活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

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用一颗诚挚的爱心,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对学生始终保持平和、宽容、理解的心态,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以爱心和平等心对待学生,信任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真挚的爱,播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让他们在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去感受、去体验人间的温馨,去创造人生的幸福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人才华和魅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历史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中,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巧妙的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因素,找准切入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以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情绪调控力和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地站在讲台前,可使学生精神为之振奋,注意力迅速集中;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言、扣人心弦的讲解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时时注重用真心体察学生,用真情感动学生,用爱心抚慰学生,以引发与学生感情的共鸣,唤起他们的自尊自爱之心,使他们成为一个懂自尊、知自爱、健康向上的学生。

四、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通过丰富的历史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净化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中学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博大而精深。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世界史那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坎坷的历史进程等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等生存环境能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教学中,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丰富的史实、众多名人伟人的嘉言懿行来滋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读史使人明智。比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浸润了辛酸血泪的屈辱史,但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挫折的抗争史。它记录了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再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从未被挫折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奋发图强、奋勇前进。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又如廉颇负荆请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都为宽阔学生的胸怀、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再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碳丝灯泡;居里夫妇在设备极其简陋、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努力,终于成功制取了氯化镭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好素材。

总之,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科渗透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第五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许昌市襄城县库庄二中 田变

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人才得培养不仅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为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化注入新的活力,也是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寻找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学校心理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语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它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上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那么,怎样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于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呢?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都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图像、图表、音响内容的了解,以及色彩的烘托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了解学生心理加强心灵沟通

1.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2.坚持因材施教,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存在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学生,搞一刀切和平均教育是不可取的。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3.实施情感教育,埋藏爱的种子。

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另外,作文是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进行作文,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精神状态,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作文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心理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三、结合教学内容,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各种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之中,犹如珍珠镶嵌在课本中熠熠生辉。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凭借点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

接触最多的便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他的每个文字里无不发散着爱国的气息了,老师应结合此类文章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前辈的伟大爱国精神及积极向上的爱国热忱,并将此发扬光大。

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促进语文教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一方面可以获得审美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心理及其需要。一个因矮小而自卑的同学,如果他看了《拿破仑传》,他就有可能变得自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结合学生心理,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语文教学。

五、结合学生心理,组织语文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语文课外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教育前提下进行教育,如名言敬语收集、演讲、辩论等。

如语文活动“名言敬语的收集和整理”,我不仅让学生收集,让他们就某一条名言讲它的含义与喜爱的理由,更让学生背诵其中一些。每一条名言警句对学生的思想都是一次震动,学生在品味、诵读中自然会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演讲比赛,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此外,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如三分钟自我介绍,在同学演讲后,再组织4 小组里的同学剖析讨论,就可让学生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对自己的个性做出客观理性的评判,培养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完善自己的性格。开展辩论赛,可以收到演讲的效果,但是它对语言的准确性、推理性、逻辑性要求更高,更能考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如现在的中学生多半比较早熟,异性之间的交往是一个较敏感的问题。针对学生之间的早恋现象,我们可以举行以“青苹果该不该摘”为主题的辩论赛,在肯定高尚健康的爱情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时候应该把精力放到学习上,而不应该过早涉足爱情;针对部分学生不思进取,不愿努力,对什么事情都抱着侥幸心理的情况,我们可以举办“运气和努力,哪个更重要”的辩论赛,教育学生要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去谱写生命的新乐章。中学生的一大特点是喜欢娱乐,喜欢玩,甚至贪玩,因而在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课堂氛围中,他们的兴趣更大,积极性也更高,当然教学效果会更好。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语文教师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中去。可以肯定,只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完全可以将心理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将提高,其语文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对中学其它各科教育产生良好影响,给学校素质教育带来巨大促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决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5 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

下载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大全)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时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不良思潮影响着在校的小学生,再加上现在大多数是独身子女,诸多的心理问题困扰着学生。学生中常出现嫉妒、自私、自......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得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梨树中心校 刘 成 明 2010.1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活动的场所,他们在学校活动的时间远远......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陈晓如 文章来源:中山小学 点击数:1179 更新时间:2010-4-19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教学纲要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能使学......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30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屈静 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 摘要: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逐渐趋于稳定的一个阶段。作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关注。这里所指的健康应包括心理、生理两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这表明,如果人们只讲求生理卫生,是根......

    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州市第三中学 何基海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政治学科教学除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做人之外,还要教会他们怎样去面对将来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