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灾人祸里喊出自己的声音
国际传播期末论文
天灾人祸里喊出自己的声音
——从重大突发事件看中国对外传播的进步与不足
重大突发事件历来是全球媒体的关注核心,它像一把双刃剑,对它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形象与利益。而长久以来,国际舆论场上的声音一直是“西强我弱”,作为传播弱国,在我国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做好对外传播,不仅是为了抵御西方媒体对我国的误解与污蔑,重塑国家形象,还可以借此机会,提升我国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重大突发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本文将主要以抗击“非典”、“
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5.12”汶川地震和“7.5”新疆暴力事件为例,回顾近年来我国媒体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对外传播工作的进步与不足。
一:时效:先发制人,抢夺话语权。
但对于媒体而言,突发事件可谓是“福祸相依”,若能及时地抓住时间,先发制人,往往是媒体造就辉煌、夺取话语权的重要机会。二战的报道造就了BBC的成功,海湾战争成就了CNN,“9.11”事件让半岛电台异军突起。而对于在国际舆论上本就较弱的中国媒体而言,抓住本国内部突发事件的机会,及时抢夺话语权,提升媒体及国际形象,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利用好本国优势,最重要的就是讲求时效性,要快。然而,如果做不到先发制人,便会落得“后发制于人”的困境,让国家形象也随之受损,2003年的“非典”就是实例。“非典”最早于2002年11月就已在广东爆发,但官方媒体却直至2003年4月中旬才正式开放报道,此时疫情已在全球多地爆发。这使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进行了密集、大量的负面报道,自2003年3月31日至2003年4月12日的202条报道中,负面报道占了65%,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国家形象。
随着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进步,对2008年“5.12”地震的报道,则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措施。在5月12日14点28分地震发生后,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分别在14点47分和15点,播发了有关震中和震级的详细信息。《纽约时报》、《泰晤士报》BBC、CNN邓国际主流媒体大量引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华社、国际传播期末论文
中央电视台提供的信息和画面,篇幅、规模、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当时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政府的评价也大有提升。
二、姿态:广纳质疑,坦诚相待。
像“非典”那样延时了4个月才做报道的情况,表面是时效问题,实质上却归咎于媒体理念、政府姿态的落后。长久以来,我国媒体都有着“遮羞”的理念,遇到祸患先想到“家丑不可外传”。但在网络如此发达、信息如此流畅的今天,“不外传”显然是不可能的。与其让国外媒体肆意猜测,到不如自己开诚布公,体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008年3月14日,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我国媒体的形象就是遮遮掩掩,大量限制外国记者的进入,结果使得以CNN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对我国政府横加猜测,搬用尼泊尔等地的僧侣照片,对我国西藏警民问题、汉藏关系大加污蔑。没有确切新闻源就妄加猜度固然不对,但我们更应当反思: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不是也与我们没能及时透明对外界进行报道有关?不能首先把最准确的信息告诉外媒,就很难责怪CNN乱用新闻源。
相比之下,当2009年“7.5”事件爆发时,我国的反应就成熟了很多。事发后迅速在乌鲁木齐设立了“新闻中心”,第一时间开放外国媒体到当地进行采访。新华社也立即启动应急报道极致,在全球媒体中率先对外播发了英文快讯,成为国际舆论的重要信息来源。使许多大部分国际媒体的报道基调相对于“3.14”都有所好转。
不断成熟的姿态一方面表现在报道速度上,对国外记者的开放程度上,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对敏感问题的应对态度上。如今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后,政府都是尽快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正面记者提出的许多敏感问题,虽然对于很多问题还是不会直接回答,还是会用“不了解”搪塞,但是能把问题摆到桌面上谈,已经是坦诚相待的第一步。
三、提高公信力,让中国声音更有说服力
在国际传播中,仅仅是有所报道还远远不够,信源的可信度、媒体的公信力往往更能决定传播效果。国际传播期末论文
在西方,媒体与政府间存在着“不合作”的传统,西方民众在看待信息源的可信度问题上,首选专家学者和非政府组织,其次是媒体,再者才是政府。而中国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大多数的信息都来自新华社与中央电视台,他们以政府为背景,报道内容也多是官方信息,自然很难让外国受众信服。所以在“3.14”事件中,外国公众普遍不相信中国媒体的辩驳,对待“7.5”事件,外国媒体也是怀疑多于肯定。
这是中国媒体的性质决定的,而这种性质又是不能改的,那就必须在采访内容上有所革新。比如,尽可能地多采访非官方人士,最大限度地容纳社会上的“各种声音”,避免“异口同声”“众口一词”的报道现象,适当情况下可增添国内外人士的辩驳、评论情况。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很难,这也恰是阻碍中国媒体增强国际影响力的症结所在。
四、内外有别,用国际习惯做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的最大不同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而是思路。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两点,很多传播便是无效的,甚至有负效果。
语言上的问题是比较基础的问题,要注意不同词汇在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效果,关注受众的理解情况。比如,在西藏问题中,我们常提到“分裂主义者”,这在汉语中是贬义,在英语中却是中性词,“分裂”只是一种选择,体现的是选择的权利。过分谴责分裂分子,会显得中国过于强权。这时,如果我们强调藏族人民在中国政府领导下生活水平日益上升,再对比**统治下的藏民生活,外国受众可能会更好接受。
比语言更难把握的是国际受众的习惯。面对突发事件,中国媒体习惯于关注事件概况,强调政府对时局的把控,而忽略对细节的真实描述、对个体的人文关怀。而西方受众往往更关注“人”的情况,对出动多少部队、调动多少资金等宏观数字并不感兴趣。在“5.12”地震时,有关抢救伤员、挽救生命的报道就是进步,总理深入灾区真情流露的亲民形象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一大突破,但这样的报道整体上说还是太少了。比如在“3.14”、“7.5”事件的报道上,我们多数篇幅在强调政府已控制局面,多数在谴责分裂分子的不良行径,可人民受惊的情绪、家人和亲属的反应,国家对人民安抚情况却报道较少,报道中每采访到受害者,国际传播期末论文
就选取他们感谢国家、感谢政府的话语,这就很难让我们的新闻符合国际受众的习惯,很难体现以人为本的政府宗旨,凸显我们在人道主义关怀方面的作为。
五、比“软实力”更重要的是“硬实力”
舆论之争、媒体之战,说到底都是“软实力”的较量。纵然“5.12”报道得到了国际上的好评,但随后国际社会还是会把焦点转到中国的房屋建筑质量等问题上。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7.5”事件,当报道完了人员伤亡,政府应对措施之后,更多的目光投在了中国的民族问题上。可见,拂去宣传与报道的表层,硬性的发展问题才是影响国家形象的根本。
所以,相比于提高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自由民主进程,只有把这些做好了,才能在源头上减少重大突发事件,更能在突发事件出现时把对外传播做得更有“底气”。
重大突发事件对于我国对外传播工作而言,可以说是“祸福相依,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时机、摆正姿态、增强自身可信度,以国外受众最能接受的形式去报道,才能有效提高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在加强软实力的同时,增强我国的硬实力,中国的国家形象才能有突破性的进步!
第二篇:声音里的故事
声音里的故事
——习作讲评 祁县示范小学 袁静荣
一、聚焦文题
同学们,上周我仔细欣赏了你们合情合理想象出来的一个个完整、具体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场景。老师想先请你们猜一猜,我拿到那么一摞作文本时,是怎么看的。
生交流。
我是先看题目的,谁的题目吸引我,我就把谁的习作放到一旁。我摘录了些题目——这些题目,那个最吸引你?为什么?
出示题目:
风雨雷电交响曲 郭嘉凯 大自然的“歌” 吕佩璇 风雨变奏曲 梁亚昭 老天发脾气 任炫蓉 厨具交响曲 曹兆霖 人蚊“大战” 李诗琪 夏日午后 渠焱婷 “变脸” 孙佳明 雷雨 王思璇 生交流吸引自己的题目。
这些题目这有意思,或新奇,或有趣,让人充满阅读期待。这些精彩的题目,作者是谁呢?老师读题目,大家大声喊出作者姓名。请作者站起来。(逐个出示作者姓名)好题文一半。精彩的题目,让人眼前一亮,很有吸引力。但有些题目就很一般,如《早晨的声音》、《我喜欢的一上午》、《中午的故事》。今后大家一定要在拟题上也下点功夫。
二、欣赏精彩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同学们精彩的故事、鲜活的场景中。
常用的汉字那么多,有的人能将简单的汉字组成不简单的句子,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这次,谁是高明的魔术师呢?
(PPT.出示,生读,下同)
A
1、“噼里啪啦”,雨点试图破窗而入。(渠焱婷)
2、滚烫的油灼烧着它的身体。(卢信汝)
3、“啪啪啪”,我将蚊子碎尸万段。我胜利了。(范凯越)有时候,一个词会让人忘不了。“破窗而入”“灼烧”“碎尸万段”就是。B
1、油锅里发出“刺——”的一声响,那是大白菜在尖叫:“哎呀!你慢点呀!看把我闭月羞花的美貌给毁了!”(周梦璇)
周梦璇,你的表述角度很新,把白菜当做人来写,把油炸白菜的声音想象为白菜在尖叫,新颖!写作,就是要找到与众不同的角度,你找到了。
再看类似的句子:
2、水龙头“哗啦啦”地唱起动听的小曲,它一边唱,一边给嫩绿的白菜洗了个冷水澡。(曹兆霖)
3、“叮叮当当”,铁铲在和锅底亲热地打招呼呢。(曹兆霖)
4、尽管洋葱苦苦哀求,但冷面冷心的菜刀毫不理会,“咔嚓”一刀下去,疼得洋葱眼泪直流。(卢信汝)C、再看下面一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呢?
1、云,低了;天,暗了。风像先头部队一样“呼——呼——呼”赶来了。瞬间,空中尘土弥漫,飞沙走石。
短句,让读的人更轻松。短句,是习作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还有:
2、下午放学后,我迅速跑回家,顺手推开门,换上鞋,跑进房间,摊开书本,坐下来开始写作业。(王宾先)
王宾先用一连串表示动作的词组成了一组短句。请读画线的字。(生读)我们对自己的动作常常熟视无睹。(师拿起讲桌上的教案,让学生说动作)不是生活中没有一连串的动作,而是我们太熟悉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人做的每一个简单的动作,其实一点儿也不简单。关键那是你没有细化动作的心。
D、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小鸟们都躲进了茂密的树叶丛中,“叽叽喳喳”叫着,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说什么呢?(生交流)出示:“我要空调房, 我要冰凉的甘露.”
我读的时候笑了。你的句子,能让读的人发出会心一笑,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作者。谁带给我这样的感觉?(出示——张琳慧)
E、如果我们能在文章中恰当运用俗语、歇后语,也会使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呢。如郭丁榕在写《乡下的生活》时,把“狗撵鸭子——嘎嘎叫”拆开来这样写:(出示)
不知怎么回事,爷爷家的小狗“汪汪汪”狂叫起来,它光叫也就罢了,可偏又满院子追赶着鸭子,可怜的鸭子一边“嘎嘎嘎”叫着,一边四处逃窜。
读后是不是有如临其境之感呢? F、结构相似的几个句子排列在一起,可以增强文章语言的气势。比如这两个句子:(出示)
1、风婆婆“呼呼呼”吹起了号,树叶“刷啦啦”跳起了舞,一会儿,雷公公就“轰隆隆”敲起了鼓。(任炫蓉)
2、瞧,路边的树叶晶莹透亮,在雨中摇曳;看,地里的庄稼舒枝展叶,在雨中欢笑;听,调皮的雨点噼噼啪啪,在尽情撒欢。(孙佳明)
其实,我们刚才欣赏的这些句子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幽默、有个性。写作文,就要寻找自己语言的个性。再看下面两个句子:(出示)
1、对于蚊子,你是不是也有恨之入骨的感受呢?每当纱窗出现蚊子,便“手到擒来”,将它碾扁,顾不上血腥、“涂炭生灵”了。
2、蚊子的“嗡嗡”声钻入你的耳膜,它会像一架F—117隐形战斗机一样低空盘旋,寻找“战机”,瞄准一块“风水宝地”,“哧”地叮上去。与此同时,你身上必有0.00……1的血液不翼而飞,飞进蚊子的肚子。
这两段话把成语、诗句这样用进去,读后让人很想发笑。这就是幽默。作者是谁?(出示:袁静荣)生读。
如果那位同学觉得自己永远都无法超过她,就抄到自己的摘抄本上。平时的习作,如果你能恰当借用别人的优美词句,也会使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但切不可大段大段地抄。
这些同学能把如此精妙的语言呈现给我们的秘诀是什么呢?(生交流,师总结,板书)
留心观察勤思考,生活细节多体会,博览群书重积累,千修百改出佳品。
三、帮你修改
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那我们就一起改两个句子。(出示)
1、外面的小草被风吹得又跳又唱,唱的是“沙沙”歌。“咔嚓”,这是什么声音?原来是大树断了一根长毛。小河“哗哗哗”地流着。
2、“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大家都着急地跑回教室,脚底发出“啪啪啪”的声音。不好!小明滑倒了,发出了“扑通”的声音。
用拟声词来表现当时的场景,这不错。但好的作品,拟声词可不是这么用的,应有“随风潜入夜”的效果,而不是赤裸裸地呈现与读者面前。
(实验)拿出一小勺盐,请一位同品尝。(生尝)
你们平时在家,吃盐是不是一勺一勺吃?对,要把盐溶在水里。“故事”、“场景”好比是“水”,“象声词”是“盐”。盐要溶进水里,象声词也要溶进你的故事中、场景中。
现在,我们把这些撒在外面的盐都溶进水里,让句子读起来感觉更自然。(四人小组讨论修改,师巡视指导)
改的时候要加一些词语、句子,使它们变通顺。指名修改,生说,师改。
这样一改,这两个句子读起来就感觉自然多了。
同学们,课后把你文章里类似“发出***的声音”的句子进行修改,让象声词自然地溶进你的故事中、场景中。
下课!
第三篇:罐子里的声音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2、引导幼儿根据指示牌要求行动,并能随音乐较有节奏的表演。
3、让幼儿体验声音给人带来的快乐。活动准备:
1、罐子32个、红豆若干、核桃若干、米若干
2、指示牌红豆、米、核桃
3、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空罐子,摇一摇
师:看看今天顾老师带来了好多好多的罐子? 师:罐子里面有东西吗?(幼:没有!)师:你怎么知道没有?(幼:没有声音)
师:没有声音可能罐子里没有东西,打开罐子看看到底有没有东西哦!
2、老师转身在罐子里放进一个核桃,摇一摇
师:顾老师要来变魔术了,你再来听听里没有声音? 师:现在里面有东西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幼:有声音所以有东西)
3、师小结:有声音了,有声音就是里面有东西了对吗?
二、听一听、猜一猜。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1、游戏挑罐子——教师请幼儿用耳朵找一个有东西的罐子玩一玩。师:我这儿呀有这么多的罐子,考考小朋友的耳朵谁的最灵?找一个里面有东西的罐子。罐子都封住的不可以打开的噢!今天用耳朵找一找哦!
师:谁的罐子里有东西的? 师:大家都有的啊!
师:罐子宝宝保护好,罐子宝宝一直发声音声音也会哑掉的哦!
2、听辨声音,为自己的罐子找声音相同的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成三组坐下。师:罐子宝宝都有声音对吧?里面的声音一样吗?听听,你的东西和他的东西一样吗?那我们来给罐子宝宝找找朋友。
①选出一名幼儿找声音相同的罐子宝宝。注:先请一个罐子里是核桃的宝宝上前,因为核桃的声音最容易辨认。
师:我们先来请一个朋友,给你罐子里的东西找一个好朋友,找不到好朋友很孤单的哦,仔细听哦!师:先听听他的,他来给你找了,谁是他的朋友?是他好朋友赶快站上来。
②教师拿大米罐子找朋友,因为大米与核桃声音差别大。师:顾老师来和你们找朋友了,谁和我是好朋友站上来!③剩余的就是红豆宝宝,教师请剩余的孩子一起摇一摇。
④请声音一样的孩子坐在一起,然后声音一样的罐子放在一起。
3、让幼儿了解每一个罐子中的材料,并认识红豆、核桃、米。①师:你们知道吗,今天顾老师在这三个罐子里放了这三样东西!②出示指示牌,依次认识红豆、核桃、米 A:出示米指示牌 师:这是什么?
B:出示红豆指示牌 师:这是什么呀?(红豆宝宝)C:出示核桃宝宝指示牌 师:还有一种是……?
4、感知不用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鼓励幼儿将物体与声音对上号 师:看了这三种东西你猜猜谁是核桃宝宝?(教师一一摇一摇请幼儿辨别)
师:你刚才是拿了什么宝宝的?核桃宝宝拿回去。XX小朋友你们拿的是什么宝宝啊?你们呢?
三、游戏——“警察叔叔 红 绿 灯”
1、幼儿了解游戏规则:看标记牌,轮流摇自己的罐子。
师:警察叔叔这样子(教师将标记反面红色的展示给幼儿看),看到红灯,就不好出声的哦!警察叔叔反过来就你来出声,会不会?罐子宝宝保护好!先来试试看。
2、教师出示指示牌 相应指示牌的宝宝摇一摇(练习两到三次)注:见红色便是停止
3、教师清唱《幸福拍手歌》,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标记牌依次摇罐子演奏。
师:顾老师要唱一首歌和警察叔叔一起让你们发声音,这个声音会很好听的。
注:教师清唱,幼儿伴奏。
4、随音乐练习
师:顾老师请来了一个乐队,音乐很快的所以宝宝的眼睛耳朵要特别亮哦!我们一起来试试。
四、延伸探究活动
1、师:听听想想,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东西吗?
2、出示装有纸的罐子,摇一摇。师:没声音,为什么?
第四篇:倾听自己的声音
倾听自己的声音
我孤独的站在山的那头,一声空灵清澈的声音响彻天空,“我要倾听属于自己的声音”。
多少次迷茫,残留下一颗困倦的心仍在原地等候。
多少次艰辛努力,换来失望与沮丧。
多少次漫无目的的奔驰,错过了,才知一切的一切本就不是自己所求。
生命在延续,时光在无情的“溜”走,既然我无法抓住它们,那就让我听着自己的声音,义无返顾的走着属于自己的路吧。追塑历史,多少伟人,因为一路倾听着自己的声音,经风雨,历坎坷,久经磨难,终于大写了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自己的声音,是一种人生航向,是一种精神指引,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少的内心的呼唤!
我要倾听自己的声音!
第五篇:聆听自己的声音
1.我们为什么会焦虑。
之前我在《你唯一能把握的是变成最好的自己》里说:“我们会觉得焦虑,无非是因为现在的我们,跟想象中的自己,很有距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别人”。社交网络是让人无比焦虑的原因之一,因为大部分人都会把精挑细选的照片放在网上,人们也只会把到处旅行各种美景的照片放在网上,所以总有人比你工作好,比你漂亮,比你丰富多彩。总会有一种错觉让你觉得好像别人不需要怎么努力就可以过得很好,而你自己怎么做也做不好,于是你开始着急,开始焦虑。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每个人都不是你看的那个样子,实际上,那些你看起来觉得毫不费劲的人,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你被他们的光芒所吸引的时候,你没能看到他们付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代价。即使是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如同神祇一样的牛人,也会有看书看不进去写论文写到要抓狂的时候,只是他们都不会表现出来,也不会抱怨。那些闪闪发光的牛人跟你的不同其实只是,他们已经学会了不去抱怨,把用来抱怨的时间做该做的事。
而你因为怕来不及,你开始拼命地买书,买单词书,有人说考研有前途,你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准备考研;过了几天你看到别人上传的旅行照片,你又开始幻想去旅行。
只是一本书买了不看也不过是印着字的纸而已,单词书买了不背充其量就是26个字母的排列组合,下载的演讲公开课不去听也只是一堆无用的影像,可能你只是随手下载了,就再也没有去看过。于是有一天你发现,堆积的东西已经看不完了
你看着一个个公开课,你看着一本本单词书,无从下手从而越发的焦虑。拖延和等待,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压垮一个人斗志的东西。
你想要一个人去旅行,却又想要跟朋友好好聚聚;你想要考研,却又想先工作几年;你想要好好背上几天单词,却又想要去参加社团活动。有时候,你会不会问自己,你想要的是不是太多了?你的生活是不是太忙碌了?你是不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想要让自己忙碌起来,好给自己一些心理安慰,好让自己看起来不被别人落后太多?
多少人过着这样看似忙碌,实则焦虑的人生?
2.旅行能解决所有问题?
前两天有人给我邮件说,旅行了一圈回来发现自己还是很焦虑,好像旅行没有那么大的作用。的确,旅行无法为你要面对的现实带来多大改变,你要做的论题还是那么多,你的上司还是哪一个。如果你没能清楚地认识到到最后你都是要回来的,那么旅行对于你可能并没有那么大的功效。去旅行就能一定能够发现自己?别信这句话。如果你只去最热门的景点,只看最美丽的景色,同时又在不停地上网,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没能有所成长。
什么叫在旅行中有所成长?我认为,旅行最重要的是学会独处,旅行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够让你找到自己内心的节奏,但这前提是你要意识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你身处喧嚣中太久了,你才会想要去别的地方,然而如果你在旅行的同时又在不停地害怕孤单害怕寂寞,那这样的旅行不过只是从一个你呆腻的地方去一个别人呆腻的地方而已。你终究是要回来的,你回来之后要面对因为旅行而落下的工作,你迟早要面对生活的不如意,如果你没能培养出一个平和的心境,那么回来之后你只会觉得生活更加的不如意。
苦逼了就想去旅行?难过了就想要离开?那你只会觉得越来越糟。旅行不是你逃离的借口,它应该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所以我希望所有旅行的人,都能够来一场自己一个人的旅行,学会怎么面对孤单,怎么面对寂寞,以及怎么面对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妨就带着几本书,几首歌上路吧,去一个你不熟悉的地方,不要去追逐那些景点,我想你一定会更有收获的。
3.你不是一个人在苦逼。
我知道你会说自己过得不如意,但是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你过得并没有那么的不如意,或者可以说,其实大家都一样。
你觉得自己爱错了人,可是谁没爱错过几个人渣呢;你说自己做的事情总有人不喜欢,可是又有谁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呢。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一步登天一蹴而就,哪怕是那些你无比羡慕的人,他们背后也付出了百般的努力。请不要太在意了生活里的那些苦逼,牛逼跟苦逼其实只是一墙之隔。
其实在你羡慕着别人的同时,不妨看看你自己。是不是也会有人说别人总说你的生活真好啊,看你的照片过的很滋润。然而没有人知道你忙到半夜三点才睡觉,第二天一早又得爬起来。有人看到你满是浮肿的眼睛问你怎么了,你以为找到了救星想要好好倾诉一番,可几句话之后就又变得无话可说。
不管昨夜你是多么的泣不成声,早晨醒来城市依旧车水马龙。
你我都一样,别抱怨,也别难过,在这个世界上能有那么几个人懂你,就是无比幸运的事情了,而那个跟你无比契合的人,别着急,还在未来等着你呢。不要因为今天的一点点不顺心,就随便把今天输掉。
你跟别人的差距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大,每个人都会焦虑,每个人都会不如意,你不是一个人在苦逼。
4.世界太吵,听听自己。
不要总想着和别人比较,想着要过的比他好,你的生活只有你自己明白,个中滋味也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未来是你自己的,又不是他们的,何必为了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也许你最后也没能牵到那个女生的手,但是你付出了就不会有遗憾;也许最后你也只是默默无闻,但你曾经为了将来努力奋斗了一把;也许你最后也没能环游世界,可是你却在实现梦想的途中找到了自己。那是能够为了一个目标默默努力的自己,不去抱怨,不浮躁,不害怕孤单,能很好的处理寂寞,沉默却又努力的你自己。说不定你想要苦苦追寻的梦想,已经握在你手中了。
所以别人眼里的成功是什么样子,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打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情。书堆了很多不知道看哪本?就安静下来挑一本静下心来看;公开课太多不知道从而开始?那么就进行分类,筛选,行动起来;单词老是背不完?那么你只有静下心来背,不停地背,不要想着去旅行,不要玩手机。
不要问,不要等,不要犹豫,不要回头,既然你认准了这条路,就不要去打听要走多久。
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就静下心来,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就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吧。我希望你能经受住所有的物是人非,然后依旧故我,从而找到那些真正珍贵的东西。那些东西,是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寻找的。我也希望你能经受住所有的不顺心不如意,不再觉得苦逼是那么难熬的事情,从而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意义。如果让我说这样的一种意义是什么,我会说是一种自由和平和。
这样的一种自由和平和,是一种安全感,是你自己给自己的安全感,无需害怕它的流失,也无需害怕世界的改变。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有内在的丰富,和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这就是我们一路奋战的原因,我们一路奋战,为的不是变成别人,为的不是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不让这个世界改变,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平稳地站在大地上,并且尽可能地保护身边的人。
要记得,所有的牛逼后面都是一道道苦逼的高墙,所有的苦逼背后都是一次次别人看不见的坚持。再强大的焦虑,也会败在行动力和坚持面前的。如果你问我时光和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那么变成更好的独一无二的自己,便是时光和努力的全部意义。
就像我常说的:“孤独无助的时候,永远不要逃避,也不要立马找别人倾诉。最好的办法是静下来,对着镜子问问自己想要什么,你一定能找回你自己。”
世界太吵,听听自己。
人长大的标志就是试着去听从内心的声音,而不去在乎外面的掌声,所以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初衷。电影明星约翰·巴里莫尔说过:“人不会老去,直到,悔恨取代了梦想。”以此共勉。因为梦想是一条单行道,在这条路上走着的人,从来没有想过要回头。所以,世界太吵,听听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