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我大学学习单片机的一点经历(给后来者一点启示)
谈谈我大学学习单片机的一点经历(给后来者一点启示)
两年以前,怀着复杂的心情我踏入了大学的校门。刚入大学的我,因为换了一个不同的环境,而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人不知所措。时间悄悄地流逝,而我依旧不知道大学究竟学什么,自己这个专业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也许,这一段时间就是别人常常说的迷茫期吧。一个很看似偶然的其实必然的机会,让我结识了“单片机”这个东西。记得那天,我和往常一样去图书馆一楼看杂志。在2007年第十一期的无线电杂志上有一篇介绍单片机入门的专题文章。从小对电子有兴趣的我,马上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记得那时看的时候我很激动,有一种感觉就是,我终于知道了自己大学要学的东西是什么了,自己这几年大学生活的奋斗方向是什么。尤其是书中作者的一句话更是让我铭记在心“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对单片机的向往”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从图书馆走出来的那一刻,我认定了自己大学这两年一定要把单片机学精通。那时候,我对电阻和电容的作用一无所知,对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更是零基础(这些课要到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才开)。凭着对单片机的兴趣,我开始到图书馆找相应的书籍学习。由于没有基础,又没有老师和同学的指引,我只能自己一个人摸索着学习,那时候,我身边好多同学都知道我在学习单片机,但是没有一个人加入进来,独自一个人,常常抱着几本书默默的看,默默的想。那些单片机里面的概念,让一无所知的我痛苦了很长的时间。找了几本入门级的书,好好的看了一下,但是脑子里还是一团糟,根本没有能够建立一个单片机的模型起来(毕竟是第一次接触,而且是没什么基础)放寒假的时候,又从图书馆借了几本单片机方面的书籍回去好好看了一下。回到学校后,终于对单片机有一点了解了。寒假的时候,跟爸妈提出过要买电脑,因为要学习单片机,没有电脑可以说基本上学不了什么。
大一下学期开始了,三月份的时候,终于买电脑了。开始练习写程序。刚开始的时候用汇编语言,那时候,晚自习我基本上都没怎么去上了,独自一个人在宿舍练习程序的写法。依稀记得第一次成功让单片机运行自己写的程序时候的兴奋。点亮一个LED。虽然现在看来,那个程序简单的根本提都不值得提,但是正是这个程序的成功让我入了单片机的门。入门之后,再学习就相对简单多了,而且进步也快。那些独自在寝室写程序的晚上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感觉很温馨。后来,经常和班上的一位同学聊起单片机,他模拟电子方面确实胜过我许多。他也是从小就玩电子,抓烙铁。后来他也开始学习单片机了。终于不再一个人学习了。呵呵,终于有人可以和我一起聊聊单片机了。5月份的时候,学校有一个“毕昇杯”电子设计大赛。我毫不犹豫的报名了。确定的题目是环境监测系统。主要是实时检测温度,光照强度。刚开始确定题目时我还想加一个湿度的检测上去。离比赛越来越近了。究竟是用汇编语言写程序,还是用C语言写程序。我想了很久,用汇编的话,我已经有一点基础了。如果用C语言的话,没有什么把握,以前的时候只看过一点C语言方面的书籍,没有正式用C语言写过单片机的程序。想了很久最终决定用C语言来写这个程序。想好之后,计划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完成这个程序。于是向老师请假(其实有时候根本就没请假,直接就旷课了,感觉对不起老师~~)那些天,同学们白天都去上课了,我就一个人在寝室用C写这个程序。先是1602液晶,然后是DS18B20温度传感器最后是DS1302时钟芯片,这几个芯片差不多花了我三天的时间去搞定。那个时候有不懂的问题根本就不知道去问老师,根本原因是不知道问哪个老师,只能自己一个人到网上到处去搜索问题的答案。
因为好多东西不知道,譬如光线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有哪些器件可以选择。最后迫不得矣,放弃当初的想法,做一个实时温度监测报警系统。在最后做菜单界面的时候卡壳了,完全不知道该如何用C语言去实现。那两天很苦恼,看了别人不少的程序,依旧是一点头绪都没有。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我不甘心。好好的休息一下之后,我又开始向这个难题努力。一有什么新的想法,就马上写出来,然后写成程序烧写进单片机看看有没有效果。失败,失败,一次又一次,不记得有多少次了。终于我试出了一种完全可以实现我要的功能的方法。很快,程序的主体框架全部完成了。剩下的任务就是完善一些其它的附属功能,测试程序的BUG。一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那一个星期,我没有去班上上过一节课。对着满屏幕的代码,一次次的改,一次次的实验.......最后比赛的时候,因为离题目规定的完成范围有点远,所以最终拿了一个省三等奖。
比赛已然离去,可是从那一个星期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在那个星期之前我没有用C语言写过单片机的程序,从那个星期之后我正式转向C语言写程序。可以说经过这次比赛让我对单片机的理解和应用有了一个质的提升......以上就是我从进入大学到现在的学习单片机的经历。写这么多,只是想告诉那些还在犹豫不决,没有奋斗方向的朋友们,只要你努力,一切都会成功。
希望看过这篇文章的朋友,如果你爱好单片机或者电子或者编程,那么让我们走到一起吧,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同学和朋友,麻烦你们告诉他一声,让他加入我们
我知道一个人学习的痛苦,因为我经历过那个过程,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我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朋友一起学习单片机。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同学和朋友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大学的时间很短,转眼间一年就已经过去了你是觉得又浪费了一年的时间?还是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回首过去,我奋斗过,我无悔,以后的日子,我依旧会为了我的单片机而不断努力下去。
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识,环境改变不了,那么就改变自己。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让我们拒绝沉沦,拒绝堕落,拒绝无聊,在大学里,不管我们剩下的时间还有多少,趁年轻,多学习一点东西!
我们的单片机,我们的嵌入式。你还在犹豫吗?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对单片机的向往,你还在犹豫?
第二篇:我学习单片机的经历和毕业的烦恼
我学习单片机的经历和毕业的烦恼
大家好,很感谢您阅读本帖!我是一名地方性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我的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2006年5月下旬,原本并不打算那么早出去工作的我突然决定出去工作,经过2个星期的找寻之后,我发现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现实面前,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不得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下面的一些文字,是我对自己在过去的2年学习电子技术的经历的一次回顾。在这里我声明,我发此帖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在这里得到各位前辈的指点和与大家交流经验,如果可以给初学单片机的读者提供一些借鉴的话我将十分高兴。
2003年,我读大二。那时我在图书馆勤工俭学,我的工作就是将读者还返的图书重新上架。因为我负责的库是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类的,所以我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到单片机这一类图书。在整理图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关于单片机的书是最受欢迎的一种,而且读者大多数是电类专业的。因为我从小就对电子电路很感兴趣,看到那么多学电的人在学单片机,自然就好奇的去了解什么是单片机。不看不知道,一看一发不可收拾--自幼就对电子喜欢的不得了的我发现了新大陆!从此,单片机的走进了我的世界,也可以说我的大学生活乃至人生道路由此而改变。
因为是大二,我们还没有相关的课程,所以我只好自学单片机。一开始在图书馆借了本入门书《手把手教你学单片机》,这本书使我对单片机有了初步的认识,至少知道什么是单片机,单片机拿来干什么的,有什么功能、特点等等。网上丰富的资料也很大程度的帮助了我入单片机这个门,那时我觉得最有用的就是磁动力工作室这个网站,正是她,使我知道学习单片机需要那些工具,一般选择哪种型号的单片机入门等等。我天生就对电子有特殊的爱好,所以越学越来劲,于是我就想法设法去学。虽然我们学校有专门的单片机实验室,但由于是90年代的机器,落后得不得了,只能用汇编而且只能在DOS环境下使用,相当地不方便。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筹备了2个月之后,2004年国庆,我登上了上广州的汽车--我的目的地是新赛格电子城和陶街二手市场。去赛格主要是买入门芯片ATMEL89C51和那时网上很流行的做仿真器的芯片SST89C58,还有就是一些基本的如MAX232,AT24C02等等。那时候我下了很大决心,那是我第一次去广州买东西,以前都是路过。当我在经过一番周折到达新赛格时,门口的告示让我心凉了半截--国庆放假3天!我只好直接去陶街。陶街是我一个广州的同学绍给我的,后来我在那里买了一些蓄电池,工具等,然后就回学校了。这次去广州没买到我要的芯片,所以很遗憾。那时候歌手刀郎刚刚走红,当我走在街上、坐在公车里、进到店铺里,耳中充斥的几乎都是刀郎的歌声--《冲动的惩罚》,所以,现在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那次去广州的情形,心中荡起的自然是阵阵辛酸。因为去广州的车费来回要80多,所以我每次去广州都要仔细计划,从而缩减成本。
钱用完了,我又筹备了一个月。我筹钱的方式只有一种--做家教。2004年11月,我再次来到广州。因为有上次的经验,这次我的行程就轻松一点,不会担心走错路,眼中再也不会有初来乍到的民工一样的迷茫和焦急。另外,我这次去广州得到了学校电子电工实验中心材料科的老师的指点,她给我介绍了一个专门卖单片机等芯片的铺头。还好,这次赛格的门是打开的!在新赛格,我沉浸于电子零件的世界中,每个柜台我都要逗留一下,看看有什么卖的。在逛了3个小时后,我买了元件清单上大多数的零件。其实,我心中想买的东西何其多啊,只是我口袋里的钱不够了。但是,那时心里还是满足的,充满希望的。坐在地铁里的时候还会美滋滋的拿出新买的实验板来看看,看一看,身上的疲倦就消散了许多。这一次,我买到2块AT89C51,一块AT89S52,还有2块实验裸板和一些外围零件。一回到宿舍我就马不停蹄的开始焊接实验板。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令我哭笑不得的经验。在实验板焊好之后,我写了个流水灯程序。我在试验时发现芯片总是正常运行一下就又不行了,在瞎折腾了几天以后,我的发现让我啼笑皆非――实验板上的EA脚没有接高电平!我想这个问题好多初学者都会遇到。弄好了实验板,我就开始参照书上的例子做实验。从流水灯到串口通信、液晶显示……慢慢的,我走进了单片机的世界。
随着岁月的增长,我学的越来越深,实验也越做越多,我对单片机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刻。这样心中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想法。
2004年,12月份,一次偶然的机会,触发了我一年的奋斗的开始。
某一天,我在本地一个准二手市场看到一个废旧的电话计费器,是广州自动化研究所的产品。上面有26个LED数码管。我的直觉告诉我,那个机器里面有我需要的东西。最后我以十几元买下的那个计费器(当时的想法是一个数码管要1元,即使只有数码管可用那也有26个,合算!)。回到宿舍,我马上通电试了一下,发现数码管是可以显示的,接着就马上把它拆了。打开机壳,我看到的是一个灰尘掩盖的电路板和一个变压器(后来发现是97年左右的产品,所以电路板比较旧)。这时,我紧张的呼吸都屏息了。我用刮彩票似的心情用手擦去一个很像C52的芯片上的灰尘。当那几个字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是何等的激动!--INTEL 80C31BH @1982!几乎所有教科书上的样板芯片!然后,激动一波随一波,我依次发现了8279D、MC146818、MT8880、74hc373……。从此,这块电路板开始霸占了我长达一年的时间。
2005年,我把一年的精力都放在研究那块电路板上。从读懂板上各个芯片的数据手册,到电路原理图的绘制,然后到电路原理的分析,到编写程序控制板上各个芯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并实践了单片机总线的原理,数码管的驱动等,并从汇编语言过渡到C51。在抄板的时候,由于是双层板,特别不好画,我要在阳光下或日光灯下才能完成(足够的亮度才能从下面透过板看到上面的布线),这个板我抄了足足一个星期。后来,我根据那块电路板的特点,决心把它改造成一个电话报警器。由此,我开始了一轮关于电话报警方面的研究。因为一开始学的是汇编,我就用汇编语言编写了一个基本的驱动程序,这个驱动程序实现了对板上各个芯片的基本功能的测试,还好,所有的芯片都正常!后来有用程序量大,所以就转而学习KEIL C51。学习了C51后我就将所有的驱动用C51改写,当成功过渡后,我体会到了C的强大功能,于是就有给板子做个可视化的菜单操作的LCD系统的想法。这样,我就开始了液晶驱动程序的编写,字库原理,菜单原理的学习,第一次接触FLASH芯片……
2005年11月,我参加了学校的电子设计大赛。我一个人一组,而其他都是3个人以上,然后我同时有2个作品进入决赛。我的作品一个是基于isd4003的智能语音系统,一个是电话报警器。事实上基于isd4003的智能语音系统的产生是因为我在做电话报警器时要用到语音芯片我才去研究它的。我这人喜欢玩技术,于是就把ISD4003这个芯片的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我那个语言系统功能真的强大,有液晶显示界面,功能类似于MP3,以致评委老师说:这么强大的功能往哪用?而我的电话报警器则是花了我大部分心血。这个电话报警器上,我模仿手机构建了一个强大的菜单。这是我的认为最得意的地方。里面有200多个菜单项对各个参数进行设置。就一个菜单,花了我不知多少时间,其中包括C语言的学习,字库的构建,菜单算法的实现,板上芯片的IO地址的重新分配等。另外,我把人机交互界面做的尽可能的友好,主要是仿照文曲星的模式来做的,例如实现弹跳对话框等。因为要实现智能化,例如要判断输入的数字是否合法,前面的数字对后面的数字有何影响等,看起来简介单单的一个修改时间日期的功能也就变得复杂了。所以,软件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最后,我的两个作品都只得了三等奖。为了这次大赛,我足足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在那3个多月里,我没有周末,也没有黄金周。每天都是下课后匆匆忙忙回宿舍,有时在兴头上时直接就旷课。那时不知有多少次忘记了吃午饭,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是想着程序、电路板入睡,不知有多少个清晨是想到程序、电路然后从床上蹦起来。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为单片机痴迷和疯狂的日子,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我参加比赛的前几天,我的同学跟我说:“你现在这么疯狂,在比赛结束后你就会感到莫名的空虚!这是我的参加“高校杯”的经验!”一开始我不相信,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话是对的。比赛是在晚上进行的,比赛完后,当我躺在床上时,一种莫名奇妙的空虚突袭而来,几乎使我感到惊恐,那时我感到好像要崩溃了,以致我都不敢去想那方面的事情。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共同的现象,到现在我都还不清楚其中的缘由。
在比赛完后,正值期末考试和春节,我暂停了3个月时间。
2006年春节回来,我又重新开始了新的学习。并下决心要把那个报警器改造为一个家居监控器。到现在,改造工作仍然在进行。
期间,我又学习了单片机操作系统SMORT RTOS51。
到现在,我即将毕业了,我的努力还在继续……
现在我把我的能力描述如下:
1、对MCS51系列单片机架构有较清晰的认识
2、c51语言编程水平有一定的深度,对KEIL软件有深入的了解,懂得KEIL在编译方面的特色。
3、从小就抓电烙铁,有很好的焊接水平,动手能力出色
4、学习了单片机操作系统
5、学习并实践了单片机串行主从多机通信,IIC通信,spi通信协议,菜单编制,液晶显示技术,led显示屏技术,单片机字库原理,单片机usb数据传输,基于2262/2272的遥控器,单片机总线技术,逻辑加密ic卡的读写等等,(凡是有条件实践 的我都努力去做)
6、懂得PROTEL DXP/99的使用。
7、有相当的求知欲,有志于在嵌入式方面发展。
8、有VB编程的基础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是就业,在这里,我想请教各位前辈,我想在嵌入式方面发展,那么应选择怎样的公司?我现在需要做的是什么?
写作水平不好,见谅。谢谢大家!
补充1:小时候跟电的故事
读幼儿园的时候和小孩子一齐玩,看到邻居家的电线断了一根,因为我那时知道他的电是从哪到哪的,于是我就逞强跟我的同伴们说我敢摸那根电线,我拿起那根通往邻居家的而不是从电源方向来的就用手去摸,结果我一下子失去了控制能力并且知觉变得模糊,整个人像被一个东西牵引着一样东倒西歪,后来还掉进水沟里。那时手不知为什么会紧紧抓住电线不放。后来是大人救了我。从此,我对电有一种怕的感觉。后来我才知道我被电的原因:虽然我摸的不是电源那端,但由于断的这根是零线,火线没断,然后邻居家至少有一个灯的开关是打开的!然后,从小学2年级玩电动机,把他装在泡沫底,再用铁皮剪个螺旋桨,装上
舵,就成了电动船了。四年级的时候,我的姐姐买了把电烙铁给我,就开始了焊接的历史。到初中,我都不知道电阻电容的作用。到了大学,我才用电脑,以前一直以为电脑就一个显示器,根本不知道有主机这回事。
补充2:我压缩学习成本的方法
大家都搞过硬件,都知道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成本是比较大的,例如买实验板,买芯片,买电子元件。就我来说,在开始学单片机时我平均每个星期都要花70多元在上面。还好,我有稳定的家教收入以支持我的这一兴趣和爱好。现在,在我的宿舍,我的电子零件能装几箱,那些电路板堆成一个小堆。别看我那么多电子类的东东,其实有一半以上是二手的。买二手的零件或电路板是我压缩学习成本的最有用的方法!
江门有条街是专门卖二手货品的,那里的东西很杂,有些是垃圾,但运气好的话就会碰上好的东西。到现在为止,我觉得在我学习中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如下几件东西:一台电话计费器(2004年买的),4台电子支付密码器,一台超市收银机。其中那台电话计费器是我学习单片机的最大助手,这在前面已经讲述。然后是电子支付密码器,这个东西是银行用的,但到底怎么用我也不知道,同样的,我根据PCB手工将电路图画出来,然后分析原理后就进行修改。因为那个电子支付密码器是手持设备,单节电池供电,上面带有4×4键盘,SSD1815液晶显示器,然后板载有29LE010,外扩32K RAM,实时时钟芯片DS1302,所以我就把它改装成类似于PDA的东东,在上面构建贪吃蛇游戏,构建菜单,构建万年历,构建电子书等,还同时学了VB,写上位机软件,以用PC进行资料下载。就学这个东东就花了我3个月的时间。不过,就是这个电子支付密码器给我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知道如何进行手持设备的设计例如1.5V升压到3V,如何选用低压芯片,如何设计单键开关机电路。顺便指出,这个电子支付密码器是深圳一家大公司生产的,质量不错,所以改装起来容易。另外一个是超市的刷卡机。这部机器给我带来的好处是让我拆到一个质量一流的液晶显示器。我以前也买过128×64点阵的,但质量远不如它好,可惜的是那个液晶不自带负压驱动,所以我必须自己做过负压,于是又对照的原配的电路板做了一个。在这部机上拆到很多有用的芯片,最有用的就是上面的防雷电路,一流!后来我把它的防雷电路移植到我的电话报警器上,我好不得意。这里再说一下我的那个电话报警器。一开始真的是想做报警用,我还为此设计了2个从机,一个播放语音信息&采集防区信号,另外一个是继电器模块,负责家电的控制。为了设计的报警器的功能符合市场的要求,我还走遍了江门城区大部分卖监控器材的店铺,去了解他们的产品信息,向他们索要宣传彩页等。后来终于在11月份有了雏形并参加了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尝试使用GSM通信,于是又玩了西门子的手机(3518i)一个月,学习了手机的AT指令集。
尽量找二手的有用的电路来分析改装是我学习单片机的主要方法。实实在在的,我的2年时间就是在不停地拆旧电路然后查找资料分析原理最后是改装并总结别人的经验。我觉得这样可以省下很多银子并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毕竟那些都是成熟的产品,技术也应该可靠。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1年前买到的ISD4004实验电路板。那个二手市场可以说是我看着她成长的,因为从她的成形到现在的比较繁荣,我都是几乎每个星期去一次。有一次到一个档,我看到有一堆的电路裸板,上面只标有元件的形状但没有型号,突然间,我天才般发现有块电路板很可能是用于ISD4004的,于是就1块钱买了2块。回去一查ISD4004的数据手册和对比电路板,我发现这个电路板居然是数据手册上给出的典型驱动电路。当时的兴奋真的难以形容。后来我从那个电路板上学到一个知识:ISD4004的数据手册说,为了保证音质,最好数字电路的地&模拟电路的地分开并在离电源不远处汇合。结果N个月以后我才发现我的那个电路板严格遵守了这一建议!从此,我对电磁干扰书上说的数字地&模拟地的分开有了直接的认识。
最后,我突然想起我当初学单片机时最大的梦想:做一个智能机器人。一开始我是冲着机器人&工控类的应用而来,但现在我接受了消费类电子。
补充3:入门时的一些自制装备
在我初学时,用的单片机是C51系列,需要用到烧录器,因为没钱买,我就参照网上的例子做了一个,网上有很多类似功能的,我用的是聂宗强老师的,这个烧录器使我入门时想尽办法做出来的,它的成功给了我很强的信心,也为我后来学习和实践创造了条件。再后来,我改用S51/52系列的芯片,用下载线下载程序,相当方便。而现在,我就用SST的芯片,用串口下载程序。至今,我都没买烧录器。另外,我的仿真器也是根据网上的资料做的,功能一般,但足够我用了。现在我都建议我的师弟们用SST的芯片或ATMEL的S51系列的芯片入门。
现在觉得时间都不够用,很多东西想学,例如cpld,arm等,也想玩射频卡,单片机控制网卡等。
我做了2年的家教,赚了8000多块,但大多数钱都用到单片机身上了。买电路板,买芯片,买零件,买书...除了生活费以外,我从不向家里要钱。
2年了,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心情相当的复杂。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每个周末,其他人在上网,看电影时,我往往是在一阵阵松香烟中……
心太高,到不了。
第三篇:谈谈我青少年时代学习数学的一些经历和感想
谈谈我青少年时代学习数学的一些经历和感想
2008年6月6日 20:53 阅读次数: 2079
默认字体 谈谈我青少年时代学习数学的一些经历和感想
(大连理工大学,徐利治)
我很高兴(2007年12月4日)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也很愿意谈一谈与数学教育有关的事情。因为文化教育是国家大事,而数学教育是文化教育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要谈的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简历;其次谈一谈青少年时代学习数学的印象;第三,经验;第四,一点感想;最后谈谈我人生的格言,学数学的经验总结。
1.我的成长经历
1920年9月,我出生于江苏省沙洲县(今张家港市),沙洲属于常熟县,解放后改成沙洲市。再后来又改成张家港市。我的小学时代就是在老家沙洲度过的,1937年我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江苏省立洛杜乡村师范学校,是以培养乡村小学教师为目标的,全部公费。
这段经历对我人生来讲非常重要。假如我没有机会进江苏省立洛杜乡师的话,可能我就没有生存机会。因为家境清贫,中学的学费很贵,一般地讲半个学期中要60到70银元,当时我父亲去逝了,学费无论如何是凑不出来的。
那个时候,江苏省从南京到上海,叫沪宁线,有四所著名的省立师范学校,南京的栖霞乡师,无锡的洛杜乡村师范,苏州有吴江乡师,上海的黄渡乡师,这四个乡村师范学校很难考,我就读的洛社乡村师范当时在四所乡村师范中是水平最高的。每年都有好几百人应考,每年只录取一个班,45人。如果考取以后,全部公费,连饭钱都不用花,甚至还有一些零用费。所以我要感谢乡村师范对我的培养教育。乡村师范的教育课程基本上相当于初中,而且考进乡村师范的学生都很优秀。我的同班同学基本都是小学第一名。跟我一起去考的人,第二名都没有考取。所以乡村师范的学生水平相当高。所以当年考乡村师范不见得比现在高中考大学容易。
1937年,日本的侵略战争开始了。这年冬天,我们五个同学,徒步旅行到安徽,安徽安庆的轮船把我们带到武汉,住江苏难民收容所。过了一阵,教育部流亡生登记,到贵州的中学去读书。我就到了贵州铜仁国立第三中学师范部学习,这是高中师范。刚好跟我的乡村师范学习接头。1940年参加到贵阳去参加大学统一招考,我就考上西南联合大学的数学系了。
进大学前接受的是师范教育,所以对师范教育有特殊的感情。如果没有抗战,我读不了大学。1938到1940年,我在贵州铜仁国立第三中学师范部学习,相当于高中阶段了。1941到1946年,我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学习和工作。
下面谈谈我青少年时代学习数学的印象。
2.青少年时代学习数学的印象
回忆起来有些人是我终身难忘的,他们是虞明礼,吴在渊,陈建功,何鲁,章克标和刘熏宇。这些人给我的青少年时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半个世纪过去了,我的印象依然很清晰。
我在洛杜乡村师范读的是虞明礼编写的代数课本。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讲得很清楚,例子也讲得很明白,有的东西自己就能看懂。
吴在渊是上海大同大学教授,他是自学成才。他编了几何、代数课本,也发表一些初等数学的文章。
陈建功和毛路真合编过一本《高中代数》,我进大学以前翻阅过,他的《高中代数》主要是参考《大代数》写成的,比大代数要精简,在一些大的老的图书馆说不定还能找到这本书。
何鲁早年留学海外,在抗战时期培养了很多学生,当时已经是中央大学等很多大学的教授了。何鲁出过一些初等数学的学习参考书。他编的书都是印得很漂亮的,有《虚数详论》、《行列式详论》、《二次方程详论》等等。我买了两本,分别是《行列式详论》和《虚数详论》。他的书是课外看的。
刘熏宇先生的《数学的趣味》使我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书是解放前开明书店出版的。初中时,我读了这本书明白了数学归纳法是什么回事。
章克标也出了一本《算术的故事》,讲很多数学家的故事,讲古代的数学家,阿基米德,拉格朗日,看了以后非常受启发。高斯,拉普拉斯都讲过,每一个传记前面都有照片。
还有一本,是陈文翻译的《查里斯密大代数》,对我的影响很大。那个时候在乡村师范,相当于初中阶段,数学老师不是数学系毕业的,是武汉大学理化系毕业的,所以数学教师很一般。但是教科书,还有课外一些读物比较好。我们在那个环境下有充裕的课外时间,一方面听听课,另一方面主要是看看课外书。有很多好处。
而且我还看到严济慈,写的一本几何教材。但我们没有用它作教本。老师是根据《三S平面几何》来教的。它的演绎证明对青少年很有好处。演绎论证方法给我当时印象很深,逻辑演绎的每一步都有所根据。
到了贵州铜仁,我又看了高等代数。在无锡买的《大代数》,我自学了一部分。因为高中师范不会讲太多的东西,都是我自己看,看得很费力。但是我的基本功得益于大代数。
十年前我到北京参加过一个会,碰到了我清华的一个老同事,年龄比我小两岁,叫周毓麟,后来是院士。他说:“我现在所以还能做计算数学方面的工作,实际上得益于高中时代的大代数,他说没有大代数的功夫啊,现在的计算是算不出来的。”我的体会也是如此。讲行列式,讲到拉普拉斯展开,用子行列式的展开,整个行列式的值。我都能看懂,看了很有好处。这些定理都是大学线性代数里讲的。可是在进大学之前我就懂了。棣美弗
1/n定理复数的开方根,(a+ib),很清楚。这个得益于大代数,所以后来,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大代数的底子,感到微积分容易,特别是初等微积分,我感到很容易,直接看就能看懂。微积分包括高等微积分,我都清楚得很。一些计算的难度还超不过大代数。这是我的个人经验啊。所以解放前我的印象是大代数的基本训练非常重要。
可惜解放后,看到我的孩子们的教材,相当于小代数。解放后的代数以小代数为主。解放前,我进大学以前,虽然读的是高中师范课,但是朱正青老师给我们讲解析几何,解析几何我也学得很懂,二次曲线的分类都基本明白的。椭圆、双曲、抛物,哪一个类。我们都基本会的。而且理由也会,也懂的。这些东西啊,在解放前,我们基本掌握,非常有益处。我在大代数里面学到初等概率论,排列组合,非常有兴趣,很好。还有级数论,无穷极数,根值判别法等,都弄懂了。高中生能弄懂的,并不难。方程中有一个定理是难的,给一个(a,b)区间,要求方程在这里面有多少个实根。这个我觉得很难,我当时花了很多时间。我进大学之前,我对代数很有兴趣。有一个定理弄不懂的,叫高斯的代数基本定理。根的存在性定理,《大代数》叫根源定理,根的来源。没有给证明,而且我看对高中生很难。真正弄懂代数基本定理是在读了大学之后。我觉得如果把连续性概念给高中生作了通俗地讲演之后,让高中生弄懂之后,我觉得代数基本定理可以在高中讲。可惜我在进大学之前。代数基本定理没有基本弄懂。这是第一个印象:小代数到大代数,得益于大代数。
第二个印象是兴趣很重要。前几年开会碰到了清华大学的同学,他跟我讲他之所以读数学系,是从几何学学出兴趣来了。几何学的演绎论证,严谨性好得很。我说你是从几何出发进数学系,我是从代数出发。虽然出发点不一样,但最后殊途同归。
第三,课外阅读对增强求知欲很重要。何鲁的书,科普读物,可以。读了非常有趣味。一定要让学生有时间课外读书。
第四个印象是习题自己做,平时不用交作业,没有负担。很感轻松自由。大家自己找题目做啊,做出来很有趣啊。做题由容易到难,先做容易的,一步步把难的做出来。做出来很高兴。从乡村师范,后来到贵州铜仁读高中师范,我的印象是老师不给我们批改作业的。一个学期,即使要交作业,只交一两回。老师不批改作业,所以我觉得那时的老师也轻松得很。只讲课,不批改作业。这些印象和经验,恐怕现在不能照搬。由于条件不一样,我只是把当年的情况提出来给大家供参考。
所以这是我的四点印象。
2.我的经验
下面我就总结五点经验。
第一条:经典数学,好教好学。老师也很好教,学生也好学。
第二条:学通例题,很有好处。把例题学通,书中的例题很重要。书中的例题一定要搞得很透彻、明白。书上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都是有启示作用的。
第三条:多做习题,没有必要。第四条:批改作业,可以精简。第五条:课外读物,很起作用。
对青少年学习数学有几忌.一忌教材教学内容中杂质太多。教材要力求“纯”。现在我看解放后的书,我翻一翻,杂质太多。理论联系应用是对的。但是很多应用题联系到社会生活、工厂车间的实际,联系到股票市场。那专门的名词要弄懂以后才能做数学题目。为了做这个题目,就要去了解那些与数学无关的东西。那些东西我觉得放在教材中就变成数学教材的杂质。杂质多有什么坏处呢?分散精力,分散注意力。我听说中学老师对那些名词都弄不明白,要解释半天。这种联系实际是让学生学经济科学呢,还是学生产实际呢?所以不应该有杂质。我们以前学的数学,大代数也好,平面几何也好,没有杂质。所以,第一要纯,让青少年学很纯的数学。有的人说数学枯燥无味,其实不见得,数学本身是优美的。几种形式,对称性、统一性、普遍性。杂质太多,把数学美都冲淡了、瓦解了、分散掉了。不应该让青少年在数学学科里分散注意去搞那么一堆与数学无关的名词、概念。假如当年我学数学,里面应用题讲了很多,而且烦躁得不得了。可能也对数学没有兴趣了。
二忌教材中概念名词太多。概念名词太多,青少年没有兴趣。因为青少年思维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发展的。数学课一下子出现很多名词概念。而且叫学生背啊,那是扫兴。另一个,我认为数学本身是优美的,强调趣。趣是有趣,兴趣。不可以割裂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天然的桥梁,这种认识过程应该体现在数学教学和教材中。不要破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纯求美的天性。理论联系实际是重要的,但不可以严肃化。所以要利用中学生的好奇心,数学教材教法要体现这个精神。
下面讲讲我学数学的人生总结。真正数学学好的人都有这样类似的体会:
“兴趣使人忘却疲劳;志趣使人坚毅持久;乐趣使人精神充实;三趣俱备,自学必有所成,能享健康长寿,且能成为后辈成才的明镜。”
很感谢他们把它收藏进中华名流格言里去。我在长春中国人民大学(改成吉林大学),教了几十年的书,感到人生非常愉快。教学科研精力持久。数学教学跟科研结合,教学相长,通过教学,通过科研,我在吉林大学数学系教了十七门不同名称的数学课程,增长了很多知识。教学相长。我提倡我的研究生,我的助教,鼓励他们多教课,不要选择课,代数几何分析什么都教,要把兴趣扩大。提高水平,做研究最后就能够集大成。我现在八十七周岁加一个月,一点病都没有。我的健康得益于搞数学。我从事数学学习、教学、科研、实践,已经把我身体搞得很健康了。所以前几年吉林大学数学系邀请我去开会。我没有去成。我就写了一封信,总结数学与我的关系:数学使我快乐,数学使我健康,数学使我长寿。我相信,再过两年、三年我到九十岁,我讲这个话就更有资格了。附:答老师同学问王昆扬:(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解放后,近些年数学教科书杂质比较多,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答:我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我想啊,解放后提倡大家政治学习。政治学习里边提倡辩证法唯物论,这个我觉得是完全正确的。搞辩证唯物主义是对的,其中有一条,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得非常厉害。
特别有些政治运动。不联系实际不行,而且我们搞理论经常受到批判,我本来也受到过批判。说我们理论不联系实际。因此呢,理论联系实际就成了大家了挡箭牌和护身符。写教科书的人一定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开会一定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并不错啊,我现在还赞成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它严肃化了,严肃化了的程度,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清华大学编的一本两毛钱能买到的微积分书。一把大锉通往微积分。但是联系实际严肃化了。中学老师、编中学教材的一些人、教育界的一些人都要强调实际。强调联系实际是对的,但是偏了,他们对联系实际的意义不了解,对联系实际的理解不深刻。其实数学理论联系实际啊,有一个人跟我讲的话我很赞成:“数学是联系联系实际的学科。”,工程科学、物理科学联系实际近了,我们数学科学可以联系这些东西,他们需要用到数学。两个联系啊,前面是动词,后面的联系是一个形容词。它是间接联系,数学联系实际是间接的。你不能说你学了数学,马上到生产车间去,马上到实践去。这不可能啊,不容易的。运筹学当然是另外一个分支,也是很起作用的。
所以有些教材,讲联系实际可以到高年级。到大学,搞应用数学、经济数学、生物数学当然联系实际了。这个一步一步来,而不能在中学教材里把这些东西变成杂质搞到教材里面去。我们以前学的东西都是很纯的,有趣的东西。基本东西学到手了,根深蒂固、终身难忘。(这些知识)学到手以后再解决实际问题不就方便了吗? 代钦:(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徐先生讲到当时学生作业很少,但现在一般的高中里面,学生的作业太多。如何解释这种情况?
答:不用做那么多题目,培养数学人才也好,非数学人才也好,都不用做那么多题目,浪费。
搞数学的人不用做那么多题目,大多数人更不应做那么多题目,这是我的经验。
王昆扬:我听了徐先生的报告,我是晚辈了啊。我们相差不到30岁,但我也64了。您说的兴趣、志趣、乐趣,没能体会得深,我也很有体会。我学数学也是得益于这些东西。我觉得许多事情没有是非判断,唯独数学,对就对,错就错。你也没法儿给我较真,对不对?我学数学,学到后来,我也喜欢下棋啊,一做数学难题,我觉得比下象棋还有乐趣。这个是天生的,这就是乐趣,有了乐趣才有志趣,对不对啊?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大学的招生简章就是培养科研人才,当时我就想我是不是得研究点什么,有了兴趣,那么接着就有点志趣。这个志趣正值运动中破灭了,然后花了12年,把青春献给革命路线。后来还是得到了乐趣,回到北师大,又教了差不多30年书,刚才他提到了一些具体问题啊,这个说起来话就长多了。我非常赞成您的非常深的一些体会;您说数学的“纯”,我就喜欢纯数学。国外的数学系有的就叫Pure Mathematics,我还是比较喜欢“纯”。学纯数学的人并不都是那些不会应用的人。
答:谢谢!这是我们数学家的一些共同体会。
王昆扬:2000年,我们讨论新课标,当时有那段文字,我不知道删掉了没有啊。说汽车在前面走,下了雨,从雨水的反光里看到车牌号。这跟数学有什么大的关系啊?这不美啊。这样数学就不太严肃化了。它不是这么回事儿。您说的一个理由、一个推导。数学它最大的功能是什么?您总结的它是联系联系实际的学科,间接联系。我教给你的是那个本事,教的是你的素质,推理的、应用的。我不是学你的半导体,但我学完数学后,对你的半导体会学得更好。对你的话,我是坚决地拥护。答:你学好了数学,再去联系实际的话,你的实际能力反而强了。孔凡哲:(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弗赖登塔尔提出“学数学实际上是学‘数学化’。”,您能不能谈一谈“数学化”? 答:“数学化”的概念非常广,这个要解释起来很多。陈省身先生,西南联大的,跟华罗庚先生同时代的,几年前,他说他在欧洲留学时,到德国,后来到法国,他说国外的数学家都是强调数学是追求简单化。Mathematics is for simplicity.追求简单,简单作一个名词用。例如微积分基本定理就是基本的、核心的东西,是简单的。如果没有数学,物理中的力学要表示运动规律,话就说不清楚。数学使物理学简单化。数学,它实际上是使其它学科简单化。你们想想看,假如没有数学的话,没有微积分的话,非用微分方程表示的力学运动规律就不能实现。数学使别的学科简单化,简单化,就是数学化。我提一个RMI(Relationship,Mapping,Inversion)原则,是方法论上的。用的是一个方法模式,模型化的方法。很多例子都可用这个原则解决。我们发现一些很难的问题,如高等微积分,通常用这个原则两回。还没有发现需要用三阶的。如果一个问题非常难的话,要用n次。这个原则物理学家可以用,提示物理运动规律。物理问题,变成数学问题,求解,繁衍下去,从而解决物理问题,数学模型化的方法也是一个例子。所以这个原则带有普遍性,这不是我发现的。我只是把它介绍给大家。概念映射是把实际问题概念化,也是一个映射。
代钦:为什么不叫论数学方法,而叫数学方法论?
答:这个要说明一下,数学方法不等于数学方法论。数学方法,归纳法、演绎论证是数学方法;数学方法论不等于数学方法,它是对方法形成理论,它更高地概括总结一切方法,找出一切方法的共性。
一女老师问:
兴趣对孩子发展很重要,我有一个困惑,我理解,觉得您产生数学兴趣有两个,一个是获得“结论-理由”的纯的数学;还有一个是何鲁和刘熏宇他们的数学科普有关。我认为他们一个是纯美,一个是丰富的美。在孩子的发展中,有没有对孩子影响一个先后的顺序。反思的就是在现在中小学教育中,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点什么?纯正美现在大家都认可,而科普呢现在孩子都很缺。
答:我认为解放初期,国家曾经出了一些科普的读物,包括华罗庚都写科普的书。有一点仿照苏联,因为苏联的一些专家都写科普读物。早期的苏联数学家写的科普读物对高中生、大学生都起很大作用,都翻译成中文。我也见到几本,后来我们中国在北京有一些专家写一些科普读物。这个非常好。科普非常重要。我对数学发生兴趣,一个是学大代数,学平面几何,另一个科普读物对我是很有启发的。科普读物对有些数学方面的问题,它的观念是更高的,它还讲究趣味性。比如说我记得刘熏宇讲归纳法,他举了个例。他说火车啊,火车头一动,由于中间有联结,第一节动,第二节就动,第二节动,就传到第三节,第三节传到第四节,第n节传到第n+1节,那么整个火车就动了起来。虽然火车节数是有限的,自然数是无限的。但他这比方很生动。讲函数概念的时候,也讲了许多充实的例子。我觉得这些例子读了很有意思。对青少年很有好处,我赞成写出版大量的科普读物。应该让专家、中学老师提供科普读物给中学生,我很赞成。而且要有正规教育来完成,因为正规教育讲纯的东西。但是科普读物和杂质不一样,它有趣味性,趣味性不算杂质。例如七桥问题,通过概念映射,它转换为一笔画问题,再翻译回去,从而解决七桥问题,这种问题它有趣味性,它的启发性很强啊。它与给中学生讲车间的生产,讲股票的投机是两码事。它不是杂质。认为数学界应该多出一些象高士其这样的人物。大学老师、如果是有经验的中学老师都可以写,研究生如果文笔很好也可以写。
张英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现在教辅材料很多,科普读物少。您对现在的精英教育有何建议?对于现在的博士生的培养,可以说是高层次的精英教育。您有什么建议?
答:我不是很赞成精英教育。因为教育是面向大众的Education is for majority,教育有群众性。美国的教育直到硕士研究生都是通才教育。到博士生才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很重要,不可缺,但是整个教育来讲特别是基础教育来讲,还是要面向大众的。所以我并不是很赞成把少数天才儿童集中到一个学校去培训。以前,科技大做过这么一件事,据说事后效益不太好,好多人转行。所以我不是很赞成精英教育。有一次乘火车到广州去,同火车有一个人,他是搞体育的。他说体育有竞技体育和国民健康体育。对国家来讲,竞技体育当然要搞,但是作为国家富强来讲是靠国民健康体育。他讲的话对我有启发。所以我对精英教育不反对,但不提倡。
关于博士生的成才问题,我鼓励博士生面向名家原著学习,这样对发展自己的水平很有利。
(衷心感谢《数学通报》编辑部提供的发言稿)
第四篇:谈谈我的磨课经历
谈谈我的磨课经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就是“认识你自己”。现在,这句话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民间格言,它仿佛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一定要学会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才能够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才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事业与生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独特的艺术。作为这门独特艺术的演绎者,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努力把握自己的特点,上出属于自己的课堂。以下结合这些年的教学经历,谈谈我的“磨课”心得。
一、寻得真知——形成正确独特的教学主张
意识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意味着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同样的一篇课文,不同的执教老师,不同的讲课方式,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有自己正确而独特的教学主张至关重要。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于永正老师“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质朴扎实;王崧舟老师“衬、托、扬、抑”,沉稳厚重;窦桂梅老师“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三大板块,激情灵动„„不一样的教学设计,却不约而同地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源于三位名师始终身体力行“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本”正确的教学理念,更得益于在正确理念观照下的“简单语文”、“诗意语文”、“主题教学”等颇具特色的教学主张。
清晰记得两年前执教福建省“语文实践为基础的教与学的研究”课题中期会议观摩课《爱如茉莉》的情景。《爱如茉莉》可以说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堂“代表作”。导课伊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文中描写茉莉的词语,扫除初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带着“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这一问题默读课文,并给课文做批注;接着师生交流,品读相关语段;最后让学生模仿课文,也给自己眼中的爱打个比方。薛法根老师的经典设计想必很多老师都烂熟于心,如何突破“名师模式”,上出自己的理念主张——成了我和我的备课团队最大的困扰。
通过反复的推敲比较以及与学生交谈,我们终于找到了比较可行的教学思路。借鉴薛法根老师的初读指导方式,但是出示的是文中分别写茉莉、妈妈、爸爸三组生字词涵盖面较大的四字词语,引导学生读出感觉,并想像词语所表现的动作、神态,再通过描述场景的方式梳理课文脉络,进而提炼“爱”的主题,最后再引导学生抓住爱的细节进行品读,此为第一课时教学。第二课时则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为什么“爱如茉莉”,并适度拓展。《爱如茉莉》一课的教学,既是我和我的备课团队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也是我本人一贯坚持的语文课应该“读悟结合”教学主张的一种实践与解读。
二、珍视个性——彰显回归本我的风格特点 何谓个性?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比如性格的内向、外向,待人处世的热情、健谈、直爽乃至脾气好坏等,这些都属于个性的一部分。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或“诗如其人”,意谓文章、书法和诗词等艺术作品能反映其作者的个性。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老师,所呈现的课堂感觉也是大相径庭。就拿前面提及的几位名师来说,于永正老师的质朴风趣,王崧舟老师的沉稳儒雅,窦桂梅老师的激情洒脱,给我们展现出风格独具的课堂。
我也曾尝试着把窦桂梅老师的感觉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一厢情愿“狂轰滥炸”的结果却是启而不发;我也曾模仿王崧舟老师,精心“克隆”他的设计执教《长相思》,却与王老师演绎的诗意课堂相去甚远„„我们或许可以模仿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模仿甚至盗用别人的课件,但永远无法模仿的是课堂的灵性与感觉。作为一名老师,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教材与学生特点的同时,恰到好处地融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课堂风格。
回想起应中央电教馆之邀,拍摄北师大版《三峡之秋》录像课的情景,至今依然感慨良多。我不喜欢喧闹,当然也希望我的学生懂得在课堂上静静思考;我并不健谈,所以总喜欢以轻松聊天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我喜欢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独特的内心感悟,当然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在文本诵读中感受乐趣、提升自我。于是,从最初的串讲串读,到引导学生展开“问答式”学习;从对比式阅读,到不惜花费大半节课引导学生静心批注,而后师生交流感受,自选优美句段诵读;从以热闹的小组学习为主线到引导孩子以不同的视角、轻松的语调畅谈品悟三峡秋天独特的美景„„我是多么希望我的个性能够恰到好处与课堂完美融合。因此,本课的教学,与其说是一个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的磨课过程,毋宁说是我回归个性的课堂经历。我终于找回了我的所谓“温文尔雅”,找回了个性中的“诗意纵横”,找回了课堂上轻松而真实的自我——我的教学也自此完成了一段“由外而内”蓦然回归的个性旅程。
三、巧用特长——运用扬长避短的教学艺术
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执教《月光启蒙》一课的经历,从某个角度而言,也是一个不断找回并发挥我个人特长的过程。
《月光启蒙》是当代作家孙友田的一篇写人散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等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初步品读母亲对我启蒙的四种方式: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其中“唱歌谣”部分的教学最难突破,原有有二:其一,这是作者写作的重点,篇幅最多;其二,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课铺垫情感、渗透学法的关键。对于如此重要的部分,以什么形式进行教学为好呢?备课团队中,大家众说纷纭。“先默读批注,再引导抓重点词句赏读。”“先交流阅读感受,再学唱歌谣。”“先弄懂歌谣意思,再跟录音学唱”„„最后,还是省普教室丁何如老师语惊四座:“既然朗诵是智文的优点,这部分的文本又如此之美,为什么就不能以教师配乐朗诵的形式,重现月下美妙的启蒙呢?”我们这才恍然大悟,于是也就有了课堂上我深情诵读课文第一到第四自然段,再配以女声清唱歌谣,而后让学生闭眼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的这一环节的“新鲜出炉”。
从《月光启蒙》的磨课经历中,我再次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方面,作为教师,巧妙地融合自身长处运用于课堂,适当地扬长避短,就能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有吸引力。
四、融合兴趣——感受快乐美妙的课堂体验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就会很投入,并表现出心驰神往,而且印象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融入课堂,以趣激趣,以情激情,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我应邀执教展示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本课的教学,经历了一个“难产”的过程。光就课前谈话就“五易其稿”。因为课前教师不接触学生,所以,我最初的课前交流初步定位为“放松紧张气氛”,于是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猜字”小游戏,之后感觉这个游戏与课文关联不大,有“哗众取宠”之嫌,因此调整为给学生介绍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读城记》。之后因为文本难易的问题,这个思路又再次调整为与学生“聊音乐”,为此我还翻阅了不少音乐书籍,也请教了不少老师。第一次静静聆听了不下百首的古典音乐,感觉出乎意料的好。事后我心里老在琢磨:不管这节课是否上出了我的特点,这音乐细胞倒是增加了不少!
“仿佛冥冥之中上天的一个安排,让奥地利这个国家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更是集中展现了城市独特的音乐个性。今天,就让我们乘着语言的翅膀去旅行。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音乐之都维也纳》„„”
课堂就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穿行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足迹中缓缓展开,孩子们的身份也在不断变化着:市长、导游、市民、游客,在不同的角色中,孩子们感受着维也纳城的音乐魅力,而我,就像一个“文化导游”,引领他们在文字的天地中寻觅、思索、品位„„
融合自己的兴趣,并将其付诸于课堂实践,我收获着快乐美妙的绝佳体验。我的“磨课”经历,由此也就多了一份全新的心灵触动。
第五篇:我在大学的学习经历随笔
1982年3月的一天,我正在车间工作,车间领导找我谈话。
说是,“因工作表现好,且先前在市工业学校培训成绩优异,经支部和厂领导研究决定,派你到重庆大学进修。从此刻起,全脱产在工艺组或试制组,自学温习功课。”
谈话完毕,然后交给我一份招生简章,一份重大孔繁聪老师亲笔信函,内附需学习温习的功课资料。[由整理]
记得只要求具备大学物理,化学和数学知识,说穿了,就是不上基础课,只上专业课。
这个消息对只具小学文凭的我,能够说是喜悦惊惧,百感交集。
喜悦的是能在文荒辍学十多年之后,居然还能有机会重捧书本,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真是喜从天降!
惊惧的是,我的文化底子太薄,不知能否跟上学习进度?
待回倒家中言及此事,父母亲皆喜于言表,望子成才殷殷之情彰显,妻亦表态大力支持。
我遂潜下心来,开始了入学前数月的自学生话。
转眼到了8月。临行前,龚人杰厂长与我谈话,叮嘱好好学习,回厂后为工厂更好地工作。
最后,我带着领导的期望和亲人们的嘱咐,怀着忐忑不安的情绪,以带病之躯,出发前往那尚属陌生的山城和重庆大学校园而去。
记得是花了8块5毛钱在成都火车站买了一张去重庆的火车票,摇摇晃晃坐了一夜的慢车,清晨才抵达菜园坝车站。
那时觉得菜园坝车站很奇特,火车抵达至车站后,再发车则需调换方向退出车站。
山城重庆長江、嘉陵江两江环抱,建筑高低错落有致的,行路必爬坡上坎,路上也无蓉城常见的自行车,倒也觉得新奇。
家居重庆的妻妹专程到站接车,一路还甚为顺利。
进入重庆大学校门,就见宽阔的广场上也有一尊全国常见的立式雕象。
记得重大那时共有七幢大楼。
一大楼(校办公楼),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二大楼(工科专业楼),石条垒砌而成,似建成于39年;三大楼(教学楼);四大楼(教学楼);五大楼(主教学楼),中式仿苏大楼,气势恢宏;六大楼似为重大图书馆(记不真切了);七大楼是机械系综合楼。
五大楼前侧,有寅初亭,还有团结广场、民主湖、露天运动场。
学生一舍为研究生舍,二舍三舍为男舍,四舍为女舍。
汉渝路小学设在重大校内一隅,前大门路对面为重庆建工学院。前门外路似乎可至磁器口。
重庆大学有一侧,紧邻嘉陵江边。
为期一年(1982年至83年)的重庆大学进修,是“全国高等学校焊接专业统编教材进修班”,属机械二系(热工专业)。
进校后,先到七大楼焊接教研室,领取了十数本既大又厚的教材,心里不由得又是一惊:这么多书一年咋学得完哦!
其后事实证明,我居然学完了所有的教材。
凭记忆似有:《金属学与热处理》、《熔焊原理》上下册、《弧焊电源》、《焊接方法与设备》四册、《焊接结构》、《焊接材料》、《焊接检验》等。
初上课很不适应,就强行让自己安下心来,全身心进入到学习中来。
其时上课的教学楼、教室均不固定,必须要看课表,弄清楚上什么课,在几大楼哪间教室上课。
甚至有前两节课在五大楼,后两节课在二或三,四大楼。
所以,每逢下课,校园路上携包,夾书熙来攘往,到也是一景。
上课全为两节课连上,100分钟,每一天上午四节课,下午全为自习。
对学工科的,这个下午可不白给,你自己都要好生温习或预习功课。
每周晚上有一天,老师在五大楼或七大楼统一答疑,有疑则去,无疑自便。
晚上也曾安排过不超过50课时的补习,资料大容是电学,力学以及化学。
每逢考前近月,重大图书馆人满为患,经常只得在露天运动场自温自习。
也好在我们都来自工厂一线,有充分的感性认知,缺少的只是理性知识,一旦结合起来,掌握的倒也牢固。
这也常常博得老师们的赞许。
夏日重庆之炎热,实难想象,即便到了秋季,也是持续的高温不断,气温均在35度以上,甚为煎熬。
记得那年是在9月5日的一场大雨之后,天气才稍许凉爽了些。
至今回忆起来,那样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烈日炎炎,在绝少树荫的校园路上不断地奔走;在那无吊扇,也无空调的教室里,一坐数小时的课堂学习;吃饭犹如打仗冲锋,汗流浹背。
晚间,躲进蚊帐内,近乎彻夜不停的挥动着扇子,摇啊摇啊,通宵似眠非醒,那才真叫一个味道长……
一晃30多年了,彼时在重庆大学一同进修的同学,几乎都失去了联系。
越近晚年,越发思念那时的同学们,不知你们都还好吗?
2008年512大地震,不由自主地念及映秀电厂工作的陈德霖同学,平安与否?算来也该退休在家了。
唯愿地震之时德霖同学已未在映秀居住,天佑平安!
记得那时一齐进入重大学习的同学来自西南数省区,达70多人。
年轻的20来岁,年長的已50岁左右啰,文化学历参差不齐。
老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苦,但教学都很努力,认真,则是肯定的。
至今,在重大所学的一切都还是记忆深深。
那时,除几位女同学住在学生四舍外,其余的全部住在汉渝路小学的教室,校舍。床叠桌架,甚为简陋拥挤,也加深了同学间的交流和情谊。
记得我们同宿舍有十一人:分别是来自自贡鸿化厂的王伟才,王世平,王明渊,王立平;映秀电站的陈德霖,南川的夏烈武。
还有長寿化工厂的柳铸,钟汉杰,十八冶的徐权平以及云南开远电厂的汤平(?)。
当然还有来自成都的我。
同宿舍同学还搞了一次大聚餐:购得鲜活黄鳝二三十斤,大蒜数斤,鲜蔬几许,调料若干,数斤炒花生。
当然白酒是不能少的,外加啤酒。
大家就开始忙乎起来,有的剐黄鳝,有的剥蒜,有的理菜。
在汉渝路小学龚老师处借得锅灶,由伟才老兄主厨,世平老兄帮厨。
中午,烹饪好的数盆(真是洗净之小脸盆)鲜美大餐呈放在宿舍長桌上,众同学就围坐在一齐。
大家品着小酒,啖着美食,摆着天方夜潭,自是面红耳酣,酒足饭饱,自得意满!也成就了我而立之年一段完美难忘的记忆。
虽然已经过去35年了,那时学习情景亦时常在脑海中浮现。
龚教授、艾雍宜、许先果、郭开奇、程(焊接结构)、孔繁聪、吕晓东、叶延洪、沈天异等诸位老师深进浅出的教学情景,不厌其烦的答疑解惑场景,其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时时萦绕在心!
重庆大学的老师们教学严谨,学究气十足(年轻老师亦如此)。
记得82年的冬季,车间领导一行数人,出差顺路到渝,还专门探访我和小付学习生活状况。
那时他们就住解放碑会仙楼宾馆十多层楼上,我也就有幸进入鼎鼎大名的会仙楼。
就见豪华酒店的里面,奢侈装饰,我留意翼翼地四处张望着,真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
领导们还陪着我们一齐到南岸,途经弹子石,四公里等,游览了南山公园,还在南温泉泡洗了人生第一次温泉。
说来虽是小事一桩,思来却倍感温馨……
斯人已去多年,后人则怀之永远。
做人做事不理当如此吗?
那年11月,妻携两岁幼女来学校探望我。
因妻事前未有告知,我完全不知晓,谁料在汉渝路上,我与妻竟鬼使神差般相遇,却不敢相信、相认。
妻怀抱之女都那样大了,妻也憔悴了许多。
我也长胖了,达140多斤,也不是离蓉时的那般病容、瘦削。
因我在成都时患鼻衄,流血达数小时,近深夜方在省医院止住流血,也算大病未愈即起程赴渝。
那时年轻,胃口极佳,恢复也很快。
加之重庆大学学生食堂饭菜尚可,价格还算便宜,一日三餐,能吃一斤六两。
每到夜晚之时,汉渝路小学外,一大黄桷树下,都有流动摆摊的卖重庆小面的。
隔三差五,我就要花一角钱,来上一碗小面宵夜。
回忆起那小面,就是碗中少量猪油,葱花,酱油,极少的花椒面,味精,再加上少许瓢儿白,即成。
海椒面(酱油调制),芫荽是必备需自行添加,最大特色就是绝无肉绍可加。
此刻风糜成都的重庆小面,则是改良又改良,发展又发展的美食啰!
重庆的九宫格火锅,是典型的平民饮食大餐。
熊熊燃烧的煤球或蜂窝煤炉灶上,放置大锅九宫格。
三五好友,或素不相识之人,围桌而坐,各守其格。土碗饮酒,大口啖菜,谈笑言欢,有如美宴大餐。
亦或一人独食独酌,细品慢咽,有如成都之冷淡杯般随意。
品此火锅者,有文化名人,贩伕走卒,也有含情脉脉的帅哥靓女,自有一番山城市井生活情景。
腹中尽饱美食,志得意满,结得帐来,两个字:相因!
如此花钱不多,吃得热火之食,自有别样的惬意,必定下次还要来。
无论其间饮酒与否,出得门来,个个是面含桃花,红光满面(其中当然有一氧化碳的功劳)。
到得重庆,时逢朝天门过長江索道缆车刚开通。
国庆放假,与几位同学一道,坐索缆过江,票价一角。
过江在南岸小游一番,又乘缆车而归朝天门,也可顺便游逛邻近数条街道,百货大楼和商场。
记得之后闻名于世的“吕紫剑”,也蜷缩居住于解放碑左侧一小街陋室铺面(相似于东华门的“铁檺杆”)。
重庆劳动人民文化宫,七星岗,鹅岭公园,重庆动物园,人民大会堂,红岩村,江北观音桥等也多有涉足,记忆颇深。
因重庆大学在沙坪坝,对沙坪坝的记忆则更深。
初次和同厂同学付放明一道,同往歌乐山,中美合作所,烈士墓,渣滓洞,白公馆,松林坡(杨虎城殉难处)游历瞻仰。
感觉和《红岩》书中描述甚远,不似那么狰狞,恐怖,倒觉山水清明,风景秀丽。游历下来,细思也才有了《红岩》中描述情景相似之感。
那是失去自由甚至行将失去生命之人的感受。
初到沙坪坝公园,曾偶入了“红卫兵”陵园,几百座大小坟茔,形式参差不齐,高低各异的碑身,铭记着时代烙印的碑文。
想想那葬于坟茔下年轻的生命,真的触目惊心,悲哉惜哉。
愿得長久保留,这是民族的记忆。
82年9月30日,机二系焊接专业教研室的所有老师和我们全体70多名同学,举办了一场茶话联欢会。
老师们各显才艺,迎新,庆双节,真的文才、艺才十分了得。
同学们也踊跃发言,表达心声,其乐融融之气氛,至今难忘。
故,在时过几十年之后,尚有82年中秋国庆是同一天的记忆。
进入83年盛夏,我们又开始了结业前近一个月的实习。
前往自贡高压阀门厂考察了高压容器的焊接。
在中国焊接材料厂,实地了解参观了焊条、药皮配方和生产工艺。
在成都电焊机研究所和成都电焊机厂,同学们认真学习、参观了各种弧焊电源和各式的特种焊接。
最后在西金厂学习熟悉了不同材质的各种厚钢板,采用不同弧焊电源、焊接材料的焊接工艺和过程。
实习期顺利完成后,在草堂寺举办了简单但又隆重的结业仪式,每人都领到一本由校长江泽佳签章,内载各科成绩的重庆大学结业证。
这结业证饱含了同学们一年来的心路历程和艰辛付出,捧在手中自有沉甸甸的份量。
结业仪式上,老师宣布我以总平成绩位居第二名(第一名是来自广西的在读电大生),我是既高兴又欣慰,如释重负,这一年真的没有白过!
后记:
回厂不久,因工作需要,我担任了车间计调工作,这时又恰逢讲文凭、讲学历年代的到来。
无奈,我又踏上了温习功课之路,参加了全国成人高考统考,并于84年考进了成都大学,在企管系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学习,尔后勉强地混得一大专文凭。
至此,最后结束了我一生的课堂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