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个被误读最深的名言锦句
8个被误读最深的名言锦句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爱情诗篇吗?
情人节时,总有人写这句送给你吧?别傻了,其实这根本不是说男女的爱情。
原文释义:歌颂战友之情,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
如今常被情人间用于海誓山盟,但这话原是歌颂战友之情的,“契阔”的本意是“勤苦”,整段话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词名句,出自《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全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诗经》保留至今最早的注解“毛诗“和“郑笺”中,这段话是歌颂战友之情的,“契阔”的本意是“勤苦”,整段话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山盟海誓说”实际上出现非常之晚,是当代学者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所提出,尽管言之凿凿,可纵观《击鼓》一诗,描写的的确是战斗场面,两相比较,似乎“毛诗”和“郑笺”稍稍靠谱些——不管谁靠谱,至少写什么唐穿、宋穿的千万别让男主、女主对唱这段“情歌”,那时候的人可是只知道毛诗、郑笺,没读过啥《管锥编》的。
现常被情人间用于海誓山盟,或各种狗血武侠、言情、架空小说用于充作男欢女爱的助兴道具,甚至有三流小说作家狗尾续貂地给补上了肉麻的几段序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是劝读书!老师常用这句话激励你吧?其实大错特错!
原文释义:鼓励人们抓紧时间玩乐、不要没事就埋头学习。
诗句出自《庄子.养生主》,后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实在傻得没边了!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养生主》,在这两句之后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实在是傻得没边了啊!原文出自《庄子*养生主》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有些“误读”最初是成心的,比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舞学习者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但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养生主》,在这两句之后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实在是傻得没边了啊。也就是说,这段话本来非但不是鼓励人们抓紧时间学习的,反倒恰恰是鼓励人们抓紧时间玩乐、不要没事就埋头学习的,很显然,最初利用这个典故的人出于自认为的善意,把这个原本的“偷懒格言”加以剪裁,包装成了“励志金句”孔子从没让你“以德报怨” 小时候我们被教育要“与人为善”“以德报怨”,其实孔子从来没说过这样的意思!
/ 7
原文释义:献出恩德,去面对已有负于你的人,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
原文出于《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他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孔子的治国方略,提倡“德主刑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讲道德,没有刑罚。以德治国、治家、治人,以讲究礼仪为主,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标准,教化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达到高雅、高尚、和谐。对少数为非作歹,顽固不化的人,对道德不屑一顾的人,就不要一味讲究宽容,要辅以刑罚。孔子讲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一味姑息忍让,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孔子提倡以两者以外的第三种态度对待报怨的问题。他提倡“以直报怨”,即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也就是说:讲道德要有一个标准,一不能冤冤相报,互相残杀;二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以直报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治来解决不公正的问题,也是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和普法教育。法律就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人们不能偏离太大。“孔子摄行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就是一个很好的以直报怨的例子。
“言必信,行必果”不是夸人的!
多少人拍着胸脯子说这句话啊!其实根本就不懂,这句话根本就不是夸人的!原文释义:指这个人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算稍差一等的人才。
此语现被后人当作美德来肯定、赞扬,甚至自我标榜,可孔子在说完这六个字后却加上了“硁硁然小人哉”(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的评价。
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①,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②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③,何足算也?” “言必信、行必果”,现常被后人当作美德来肯定、赞扬,甚至自我标榜,可这个典故最早的意思却不怎么样:《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孔子在说完这六个字后却加上了“硁硁然小人哉”(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的评价。其实纵观全文,这个评价是有背景的——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认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比上面两种人才逊色得多,但“抑亦可以为次”(也还是可以算稍差一等的人才),比被他鄙薄为“斗宵之人”(器量浅薄的废物)的“今之从政者”(当代官员),那还是强很多的。说你“铁中铮铮”不是好事儿
如果有人说你“铁中铮铮”,先别高兴!好好看看是什么意思吧!
/ 7
原文释义:比一般铁器响一点,比一般废柴强一些。
“铁中铮铮”,如今常被用于形容一个人才能出众,但原文是“铁中铮铮,庸中佼佼”,意思是比一般铁器响一点,比一般废柴强一些。
此句出自《后汉书·刘盆子传》:“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这种原本是有褒有贬、很有节制的称赞,却被后世误读为大事褒扬的典故为数不少,如“铁中铮铮”,如今常被用于形容一个人才能出众,但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刘盆子传》,系汉光武帝刘秀接受赤眉军投降时,认为赤眉军将领徐宣回答得体,所给的当面评价,全文是“铁中铮铮,庸中佼佼”,意思是比一般铁器响一点,比一般废柴强一些,这位徐宣投降后被“待以不死”,赏赐了一些田宅,稀里糊涂过完下半辈子,很显然,刘秀对此人的才能评价,也就不过如此,用这句话称赞他人的才能,对方如果明白典故出处,弄不好会给您个耳刮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究竟是啥意思?
总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你以为你真的明白它是什么意思?
原文释义:主张该战时必须坚决抓住战机、慎重开战、做好充分准备。
许多后人解读为“孙子主张尽可能避免直接战斗”,事实上读完全部十三篇兵法就会明白,孙子不仅主张该战时必须坚决抓住战机。
此句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①;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②;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种望文生义并无大错,结合前后文就满拧的典故误读是很多的,比如《孙子兵法》中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被许多后人解读为“孙子主张尽可能避免直接战斗”,甚至认为孙子有“和平思想”,事实上读完全部十三篇兵法就会明白,孙子不仅主张该战时必须坚决抓住战机,还是世界上最早系统提出“因粮于地”(在敌占区筹措给养,说通俗点就是烧杀抢掠)的“总体战专家”。不过孙子兵法是一部哲学性很强的军事理论书籍,十三篇各自成篇,分别阐述军事哲学的不同侧面,上面这段话见于《谋攻篇》,谈得就是战争准备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在这里提出慎重开战、做好充分准备是顺理成章的——但硬把这几句单独拎出来,当作《孙子兵法》甚至孙武思想的内核,就有些扯了。“空穴来风”不是毫无依据
这句话一直被理解为“毫无根据”的意思,其实却是恰恰相反!
原文释义: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比喻事出有因,确有来头。
“空穴不来风”本意是“这事有点影子”,如今却被用作“空穴来风”,意思正好相反,“空穴来风”的准确含意是事出有因的意思呢!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此语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师屈原的话:因为枳树(枳)弯曲(句),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呢。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
所以,以“空穴来风”比喻不存在和没影儿的事,是不够妥当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确有来头,则比较恰当。若怕用错,可将“空穴来风”同“未必无因”连用。例如,“说她对丈夫不忠,大概不是乱讲。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丈夫不在时她浓妆艳抹迎客送客,不是迹象?”
“愚不可及”不是骂人
如果有人说你“愚不可及”,先别生气哦!因为这句话不是坏话!
/ 7
原文释义:装傻充愣的意思,指人为了逃避眼前不利局面而假装糊涂逃避责任。
现多为愚蠢之意,但原意却是装傻充愣的意思。
诗句出自《论语 ·公冶长第五》,原话为“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宁武子这滑头,国家有道时丫就展露智慧,国家无道时丫就装傻充愣。
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孔子的意思是: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国家政治开明,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君主昏暗无度,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装起糊涂,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很有见地的说,他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的到,但他那种装糊涂就不是一般的人能做的到了。可见难得糊涂早已成为政客们的一种权术了。结语:典故误读的情况有不少一直流传、影响至今,如《诗经》中许多露骨的情诗被古代文人曲解为歌颂“不嫉妒后妃贤达”的马屁诗,无独有偶,同样是情诗的《旧约.诗篇》也在西方遭遇相同命运等等,其中一些是习惯用法发生了变化,一些是被后人故意变通,还有些最初不过是误用,结果习惯成自然,只得将错就错了。
/ 7
健康谣言知真相
微波炉热菜会致癌吗?
谣言:吃微波炉加热过的食物,容易导致癌症、荷尔蒙失调、淋巴和消化系统紊乱、血液和免疫力异常。原理:食物加热是因为使用了微波辐射导致食物自身分子相互摩擦产生的。
微波炉加热食物的原理
微波并不是加热器,而是构成一个高频变换的电场,而食品中总是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当微波辐射到食品上时,水分子将随微波场产生微观分子运动。由于食品中水这种偶极子的运动,以及相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类似摩擦的现象,使水温升高,食品的温度也随之上升„详细>>
让我们从水说起。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氧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很强,所以水分子中的电子比较集中在氧原子那一头,相应的氢原子那头就少一些。整体来看,水分子就有一头带着正电,另一头带着负电。在化学上,这样的分子就被叫做“极性分子”。
在通常的水里,水分子是杂乱无章地排列的,正电负电冲哪个方向的都有。当水处在电场中的时候,正电的那头就会转向电场的负极,而带负电那头会转向电场的正极——所谓的“异性相吸,同性相斥”。
如果是一个静止的电场,水分子们排好队也就安静下来了。如果电场在不停地转,那么水分子就会跟着转,试图和电场保持一顺儿的队型。如果电场转得很快,那么水分子们也就转得很快——摩擦生热,水的温度就升高了。
电磁波就相当于这样一种旋转的电场。用在微波炉上的电磁波每秒钟要转二十几亿圈,水分子们以这样的速度跟着转,自然也就“浑身发热”,温度在短时间内就急剧升高了。一旦微波停止,旋转电场消失了,水分子们也就重新恢复了杂乱无章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并没有被微波改变。
不仅是水,其它极性分子也都可以被微波加热。通常的食物中都含有水和其它极性分子,所以在微波作用下可以被迅速加热。而非极性的分子,比如空气,以及某些容器,就不会被加热。我们平常热完食物后觉得容器也热了,往往是被高温的食物给“烫”热的。
微波可以降低致癌物的产生
因为微波是一种辐射,所以许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它会致癌。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跟收音机、电报所用的电波、红外线以及可见光本质上是同样的东西。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频率的不同。微波的频率比电波高,比红外线和可见光低。电波和可见光不会致癌,自然也就不难理解频率介于它们之间的微波也不会致癌。其实,这里所说的“辐射”,只是指微波的能量可以辐射出去,跟X光以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辐射是不一样的。后者的能量太高,所以能让生物体产生癌变。
微波不会使人致癌,也不会让食物产生致癌物质。甚至,它还有助于避免致癌物的产生。对于鱼、肉等食物来说,传统加热尤其是烧烤炸等方式容易导致肉变焦,从而产生一些致癌物。2004年发表的一篇科学综述介绍了这类致癌物的产生以及致癌性,最后指出:用微波炉加热可以有效降低这类致癌物的产生。
50cm之外,人畜无害
太阳光是比微波更高能的电磁波。太阳光,安全吗?
微波的安全性跟太阳光一样——是否伤害人体取决于能量的强弱。和煦的阳光让人舒爽,烈日暴晒则可以造成严重的皮肤灼伤。微波也是如此——既然能够加热食物,自然也能加热人体。问题的关键在于:到达人体的微波还有多少能量?
/ 7
科学家们已经为我们作了大量的研究,找到了对人体产生伤害最小的微波功率。完好的微波炉,泄漏的微波功率距离伤害人体的强度还很遥远——美国的规定是,在距离微波炉大约5厘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的功率不超过5毫瓦;而我国的标准更加严格,是1毫瓦。而且,微波的能量是按照距离的平方减弱的。也就是说,如果5厘米处是1毫瓦,50厘米处就降低到了百分之一毫瓦,更是“人畜无害”了。
所以,对于微波炉来说,只要是合格产品,使用中没有损坏,就不会泄漏出能够伤害人体的微波来。真相:致癌的不是微波炉的辐射,而是因温度过高而产生的有害物质。
不管是使用微波炉还是其他方式加工食品,如果加热温度过高,超过120℃,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反应可能产生丙烯酰胺类疑似致癌物,如:煎炸烤制各种面食、饼干点心、薯条、薯片、咖啡豆等食品都会产生;超过200℃,则蛋白质可能产生杂环胺类致癌物...详细>> 被手机长时间辐射会致癌? 谣言:由于手机贴近耳朵,所以手机辐射会损伤脑细胞,引起DNA突变,导致某些脑部肿瘤的高发。
原理:手机的电磁辐射是非电离辐射,目前尚未发现它与癌症有关联。
电磁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手机所产生的辐射恰恰属于后者。我们知道,电离辐射对身体有害,比如过多暴露于X射线可能引起癌症。对于手机等装置所发射的非电离辐射,现有的科学研究尚未发现它与癌症具有某种关联...详细>> 真相:日受非电离辐射超过2瓦特/千克才有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按照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的规定,一般公众的射频暴露限制值为0.08瓦特/千克,峰值为2瓦特/千克,低于这一数值时,人们完全可以放心使用手机。手机是一种低功率射频发射器,最大发射射频功率为0.2~0.6瓦特。而随着手机制造与通讯技术的提高,这一数值还会降低...详细>> 天冷不穿秋裤容易得老寒腿?
谣言:天气寒冷若不穿秋裤,则会导致腿部无法获取温暖,容易致使老寒腿。
原理:老寒腿隶属关节炎,乃是体内钙平衡失调,导致钙在软组织中堆积,引起的肌肉疼痛。
酸性体质和年龄偏老的人都会造成大量的钙流失,钙平衡的失调会导致钙在软组织中堆积,引起肌肉疼痛,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骨骼末端会接合,甚至融合在一起,因此一旦受风遇寒便会刺激到关节中软组织运作,导致腿部异常疼痛„详细>> 真相:关节过度疲劳和膳食不平衡会导致酸性体质,降解软骨浸泡,最终导致关节炎。
健康的关节中含有滑液的囊,则保护骨骼的末端不会受到相邻骨头和软骨的冲击,因为滑液可以有效地润滑关节。而关节过度疲劳和膳食不平衡会导致酸性体质,软骨浸泡在酸性体液中就会降解,滑液的润滑效果也会变差,损失的软骨成分同时存在于软骨和骨骼中,导致骨骼末端变得不平并形„详细>>
味精吃多了人会变痴呆? 谣言:味精是工业合成的,吃多了会掉头发、会变痴呆。原理:味精并非是工业合成,味精的提取和酱油、米酒等食物酿造方式一样。
味精的提取和酱油、米酒等食物酿造方式一样。它跟酱油、葡萄酒、米酒等等传统食物的生产方式没有本质区别。它的化学结构是谷氨酸钠,而各种蛋白质中一般都含有谷氨酸,被水解释放出来就会形成谷氨酸钠,典型的例子就是酱油、豆豉、奶酪等等...详细>> 真相:鸡精主要成分还是味精,之所以比味精鲜主要功能在其增味核苷酸。
味精是单一的谷氨酸钠,而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料,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在40%左右。鸡精中除了味精之外,还有淀粉、增味核苷酸、糖、其它香料。跟味精混合之后,所得的鲜味会大大超过二者单独的鲜味之和。这就是所谓的“协同作用”...详细>>
瓶装水放车里的会致癌吗? 谣言:瓶装水放置在温度较高的后车厢内时,热能和塑胶瓶子相遇在一起会产生强烈的化学致癌物质。
原理:瓶装水的瓶体要产生毒物质需在100℃以上,而汽车内最高温度只能达到74.6℃。
/ 7
瓶装水的瓶体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融化温度超过250℃,要发生化学变化至少要在100℃以上。而在晴天的情况下,车前挡风玻璃处的温度最高只能到达74.6℃。汽车内显然达不到这样高的温度,热能和塑胶瓶两者遇在一起就产生有毒物质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详细>> 真相:瓶装水的瓶体PET中一般不添加增塑剂这种物质,这是由PET的制作工艺决定的。
瓶装水的瓶体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结构相当稳定,其融化温度超过250℃,要发生化学变化至少要在100℃以上。而在晴天的情况下,车前挡风玻璃处的温度最高只能到达74.6℃,汽车内显然达不到这样高的温度„详细>>
喝可乐真的会杀精吗? 谣言:可乐中的碳酸能杀精,因为其中的糖分能“引爆”精子。
原理:喝可乐是不可能杀精的,因为精子本身的生命力非常强。
台北荣民总医院的洪传岳,用了2种品牌5种不同配方的可乐。通过跨膜迁移实验方法,将混有精子的可乐滴在薄膜上,薄膜下方放置生理盐水。一小时后发现:至少七成精子活力依旧,能成功穿越薄膜,不会被可乐杀死...详细>> 真相:每日喝7杯咖啡、饮用2甁可乐压根不影响精子的数量。
2001年-2006年间,丹麦医生詹森对2554名年轻男子的精子质量和咖啡因摄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每日饮用7杯咖啡(咖啡因总量低于800mg)、饮用2甁可乐(每天两瓶500ml装)压根不影响精子的数量、活力与形态„详细>>
/ 7
第二篇:被中国人误读的七句名言
被中国人误读的七句名言
来源: 刘晨的日志
中国拥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产生了众多文学和思想权威,他们所说的话,往往被人民当成指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不二准则,但谁能想到,我们所说的和所推崇的,也许并不是圣人们本来的意思,甚至和他们的原意背道而驰。闲话少叙,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七句被误读了千年的圣人名言吧。
1.以德抱怨。
这个我们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含义相信也不需要解释,但就是这句话完全背离了孔夫子的原意。也许有的人会问,这么明白的一句话,根本没有曲解的可能啊,就是教导我们应该用德行和爱心去感化别人嘛。但要是听了这句话的完整版,也许你会目瞪口呆。老夫子说的是什么?是“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说,别人对你好,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捋袖子揍他就是了。这才是孔夫子的原意,那半句话完全是断章取义了。但这半句话的影响可是相当之大,这甚至养成了中国人谦逊坚忍、逆来顺受的性格。究其原因,和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不无关系。他们有意曲解了孔子的话,意图让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们都变成“顺民”,以便推行和巩固他们的统治,浇灭民众的反抗心理。这养成了中华民族懦弱的思维惯性,近代中国备受列强的欺凌和这个也不无关系。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真的是孔夫子的本意吗?这真的是试图用一生置身于教化天下民众的孔子想表达的意思吗?我们还是到原文中去寻找答案。在这段里,孔子压根就没提国家统治的问题,就是说了很多诗礼乐的问题,然后就出现了这句话。孔夫子的本意是什么呢?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那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弄不明白,我们就要去教他们,让他们弄懂。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孔夫子的本意。这句话被歪解的始作俑者也是统治阶级,他们把孔子的这句话随便一摘,对民众大肆宣传,声称圣人说的不要让民众知道太多,这就是被统治阶级奉作至宝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浑浑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用心不可谓不恶毒,它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让一个拥有四大发明的民族渐渐落在了西方民族的后面。
3.无毒不丈夫。
很多人把这句话奉为人生哲理,要干点什么卑鄙的事情就把这句话亮出来做心理安慰。但这句话和中国数千年的价值观大大背离,大丈夫应该是襟怀坦荡,怎么会做些恶毒阴损的勾当?原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里的度是指高度的度,就是说大丈夫要有点气度,别和别人一般见识。本来很好的一句话,传来传去,竟然成了“无毒不丈夫”,这也给我们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某些程度上甚至影响了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好多人都是在这句“无毒不丈夫”的鼓动下铤而走险,直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这句话是众多女权主义者攻击的对象,说这就是中国男人歧视女性的起源。其实孔子说这句话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年孔老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参观学习,在这期间,卫灵公的老婆南子,为了抬高自己的声望,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怒了,收拾行李就离开了卫国,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烂事儿,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他骂的人是那种“被养”的女人和小人,有一个特指的对象,就是卫灵公那位老婆南子。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的女人和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她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作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总之是非常麻烦。本来只是个就事论事的话,却被后来的统治者断章取义,为推行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做了理论依据,让广大妇女受了上千年的压迫,孔夫子也稀里糊涂地背上了歧视妇女的骂名,真是够冤枉的了。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话可是励志的名句,生有涯,知无涯,多崇高的目标啊,这比什么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都来得有气势多了,不知道多少学子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奋发图强追求上进。但真相说出来,往往会让人哭笑不得,庄子的这句话其实是这样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就是,我庄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面对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我以本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种永远看不到边的尽头,我才不干这种傻事。庄子是一个追崇顺其自然,清净无为的洒脱人物,他认为人吃饭饱了就行,穿衣别冻着就行。同样,学问也是如此,学够了就行,学以致用也就可以了,用不到的学问学了意义也不大。不过这句话的误传却没带来什么反面的效果,因为毕竟读书是必须的,掌握一定的知识也是必须的,只不过掌握个度,别学来学去自己大半都用不上就好了。
6.相濡以沫。
这也是庄子说的,千年以来被夫妻们视为座右铭,产生了许多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但这根本就不是庄子的原意。他说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身体,互相扶持,互相依赖。但与其在死亡边缘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所以他的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也就是说人家老先生的意思是与其苦苦支撑着,还不如痛快放手,各自去追寻更广阔的天空。想想这句被断章取义的话让许多没有感情的夫妻支撑着浑浑噩噩的过了一生,甚至产生了不少的爱情悲剧,我们也只能一声叹息了。
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话是老子说的,许多愤青把这句话作为指责政府,指责权威的工具,你看,天地和圣人都如此不仁,把万物和百姓看作猪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把百姓看得低微卑贱,我们为什么还要对这种不公平视而不见?但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它说的是一个公平的道理,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这也反映了老子追求众生公平和平等的理想。
以上这七句话被国人误读了多年,其中有些是断章取义,有些是以讹传讹,还有些就是纯粹的误解误读了。这些话有些被统治者可以利用,成了维护统治的工具,有些改变了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这也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最好不要想当然地去理解它的意思,否则很有可能会领会到相反的意思,被人笑话还在其次,如果因此办错了事情可就会悔之晚矣了。
中国常见外国不常见的几桩大小事
中国人常说,外国有的,我们都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集在国内外工作生活的切身体验,这里就说一说中国常见,外国不常见的几桩大小事。
在办公室扫地擦桌子 先说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国内的机关学校企业商店,不论蓝领还是白领每天早晨上班开始看报纸之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扫地擦桌子。可不要小看扫地擦桌子,组织上对新职员或者年轻人的考验往往就从这样的小事开始的。有道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几乎有办公室场景的国内影视剧都有男女主角或配角顺手扫地擦桌子打开水的长镜头。读者中哪位谁见过外国影视剧里有类似的场景?我在几个不同国家的机关学校企业都有过工作经历,我倒是见到过同事们早上来了以后先看报纸上网浏览新闻,但是从来不曾见过他们扫地擦桌子。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国外机关企业的办公室的门后没有放着一把苕帚更没有擦桌子布。为什么没有苕帚?因为扫地擦桌子有专门的清洁员负责,一般是在下班时间以后开始打扫办公室,所以不会影响机关工作。如果哪位职员自己动手扫地擦桌子,那么清洁工们一定会感到很纳闷很郁闷。各司其责,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各尽所能,不越雷池一步,这是生活和工作的最基本准则。想起我八十年代初刚到法国念书的时候,每次课间都要为法国教授擦黑板,引起法国同学侧目。多年后自己在国外当了老师才意识到,擦黑板是老师的事,因为擦布擦、擦什么不擦什么、什么时候擦,只有老师自己清楚。
六十之前耳顺
说来惭愧,我在国外大学工作没有升到教授,在官僚机构也没有当处长,但这并不是说没有人叫我“教授”、“处长”。我当老师的时候,是Assistant Professor,同事们叫我自然是直呼其名,学生们叫我尊称我“博士”,只有国内访客来了学校才叫我“教授”,而且容不得我解释。后来到了当了国际公务员,虽然算是高级专业职称,但决不是处长,连副处长也不是,因为没有副处长这个位子。可是来了国内访客,他们一定叫我“处长”。这次有一个解释,照我的资历,在国内好歹也是个副处长。国内不是讲同等学历嘛,这叫同等官历。如果相当于副处长,就可以按惯例叫处长。国内的官,除了姓“付”的,就再没有被称为副什么的官儿了,不管正副,党内外一律称处长、局长、司长、部长甚至更高的职位。叫的人透着尊敬,听的人感觉舒服,这叫六十之前耳顺。也是,不在退休之前过把瘾,到了六十退休了还能有耳顺的机会吗?记得几年前的一次人大会议朱总理作了报告,随后开分组会议讨论。温家宝副总理到河北代表团列席作了讲话,随后就有代表说“听了温总理的讲话”如何如何,当时在场的外国记者如获至宝,认为温家宝政治行情大涨。至于歪打正着,纯属巧合,已是后话。难怪外国人误会,在西方的机关和企业里面,下级一般不会叫自己上级的职称,所以也不存在隐去“副”字的问题。只要是相互间认识,一般都是直呼其名,连姓都不必叫。不信,你有机会结识盖茨,尊称他为“董事长先生”,八成他会说:Call me Bill(叫我“比尔”吧)。
官本位的新闻联播
国内访客叫我“处长”是一种定位,一种以“官”定位的方式。在国内,不论你是在国防、科技、金融、教育、工业、农业等等哪个领域工作,你所在的单位总有相当的一个级别:省部级、司局级、处级等等。我与国内编辑打交道,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透露他们的出版社、报社属于部级单位还是司局级单位。当一个司长自然要比在一个副部级单位当一个司长的含金量高一些,发新闻排名次的时候当然要在前面。我过去在非洲的一家国际金融机构工作,总裁访华时被国内有关单位定位为“副总理”级接待,不光有警车开道,还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新闻联播是很讲究官本位的,比如美国国务卿访华,受到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的接见,不管是谁先见谁后见,电视新闻的报道顺序一定是按照级别大小而来的。如果碰到一天中来了两拨重要客人,比如说美国国务卿和吉布提总统同日访华,并分别受到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的接见,那么当天晚上的新闻联播的播出顺序就有这么两种可能:一种是按照访客的官职大小来排,先报道“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分别会见吉布提总统”,然后才说“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分别会见吉布提总统”;另一种方式是按照主人的职务大小来排:“国家主席分别会见吉布提总统、美国国务卿”、“国务院总理分别会见吉布提总统、美国国务卿”。但不论如何决不会把一个部长活动的新闻放在一个总统前面,因为那不符合我们广大观众的心理定位习惯。那么国外的电视碰到同样的情况会如何报道呢?吉布提国家电视台会怎样处理该国总统访华我说不上,但是如果是中国商业部长和厄立特里亚总统访问法国并受到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总理分别接见,那么我估计法国电视台可能会有这样两种处理方式:(1)不报道,因为法国总统、总理与这两拨客人的会见没有透露出任何有可能让法国人感兴趣的讯息;(2)在“中国订购N架空中客车”的新闻短片中包括法国总统和中国部长在爱丽舍宫大门口握手的镜头,而且是一闪而过的镜头。
大山现象
说到电视,不能不提到中央电视台的“外国人才艺大赛”和“同乐五洲”节目,几乎每个星期都可以看到。在这些节目里,在中国的外国人用熟练或不熟练的中国话唱歌、演小品、说相声甚至当主持人,节目收视率长盛不衰。为什么中国观众会喜欢这样的节目呢?我琢磨这里面可能有两个原因。如鲁迅所言,“中国人或把外国人当成鬼,或把外国人当成神,鲜有将其视为同类者”。第一个原因就是把外国人当成小鬼子了,看他们在台上出的洋相,就像京剧里的丑角,所以感到很可乐很开心。第二是把外国人当成神了,连神都来学说我们的语言,说明我们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所以感到很骄傲很自豪。其实老外们既不是鬼,也不是神。像大山这样的加拿大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是什么精神?不是国际主义精神,更不是共产主义精神,其实就是因为在中国好挣钱。老外们看准了中国人的上述两种心态,说相声,演小品,拍广告,你想听什么就说什么,随时可以伸出大拇指,连声说OK,只要你给钱。我把这种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归纳为“大山现象”,决非贬低我们的大山兄弟,只是想告诉国人:大山现象,只有中国有。我在国外二十余年,曾在亚、非、欧四个国家长期生活,会说两门外语,但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才艺大赛”,也没看见任何一个因为会说当地国家语言而走红了的其他外国艺术家,真的没有。
谁懂了你的“客户”
在海外每天看CCTV-4,每天都可以看到这一条公益广告: 孤独的老母亲在家里为儿女准备好了饭菜,这时电话响了,儿子说:“妈!说好今天要回家看您的,可公司要请客户吃饭,新买的微波炉好用吗?家里还缺什么吗? 母亲说:“什么都不缺。”一会儿孙子和女儿都来电话,有事不回来了。最后母亲自言自语地说:“都忙!忙!忙点好啊!”这则广告的主旨是“常回家看看”,但我每次看到这条广告的时候都忍不住想替母亲质问儿子一声:“谁是客户?客户是什么?客户比妈妈还重要吗?”我真的搞不懂什么是“客户”,在我出国的时候还没有这个词,那时候要么就是进商店现买现卖的“顾客”,要么就是参加广交会的“客商”。不知从那一次回国开始,国内的朋友开始用某种神秘但又分明是神圣的语气使用“客户”这个词,可是谁也不明说客户到底指的是什么,好像大家都心照不宣。忍不住上网Google一下,把“客户”和“小姐”放在一起有600,000个结果;把“客户”和“吃饭”放在一起,有408,000结果;把“客户”和“送礼”放在一起,有108,000个结果。那次回国见了已成了商界大腕的朋友,给老婆打电话熟练地说:“我在陪一个客户,晚点回去。”原来,客户不一定要买东西也不一定要卖东西,我也可以是客户。
一整天不说“你好”、“谢谢”、“对不起”中的任意一句的能力
上次回国,在北京的一辆出租车上我看见这样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ISO9001质量认证。我们必须做到说好五句话:您好,请问您去哪儿,请带好您的物品,谢谢,再见!”我觉得这段文字很有意思,所以特意用数码照相机照了下来留念。一路上司机谈天说地嘴就没有停过,可就是没有说上面那五句话。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能力,可能算不上“才艺”,不好去特别展示,但是明眼的老外不可能不注意到:那就是可以在一天之内或者更长的时间之内不说“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中的任何一句,而不会感到任何不适或者不妥。和我合著《十二亿火星人、六千万火鸡人》的法国人伯纳.圣—若弘(中国名“大恩”)这样写道:如果你和中国人说:“谢谢!”那么标准回答是:“别客气”、“不要客气!”或者“用不着客气”。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讲究礼貌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不是说“不要客气”吗,说得太对了,中国人完全是按这四各字的本义严格照章行事。中文字典里有些词似乎完全是给外国人预备的,除了外国人谁介意向收款员说一声“谢谢”?除了刚到中国的外国人,谁会不识相地向火车售票员问一句“你好”?如果中国盲人听见有人说“你好”、“谢谢”、“对不起”、“请”这些词,那一定是撞见“鬼”(香港人对外国人的称呼)了。
胆敢和女同事说荤段子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男人,死活说不出“你好”、“谢谢”、“对不起”这类的礼貌用语,却能一口气说出好几个荤段子。中国人讲荤段子历史悠久,《笑林广记》里面就有不少荤段子。经过与时俱进发扬光大,现在已是满城争说荤段子。在中国,说荤段子不分年龄阶层,白领说,蓝领说,知识分子说,劳动人民说,领导干部也说;而且也不分时间场合,上班的时候说,上网的时候说,有饭局的时候说,下班了发个短信接着说。荤段子在国内流传之广,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我在国外都收到过国内辗转发来的荤段子:“窗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看来中国的荤段子的影响超出了国界,不仅为国内电信运营商赚钱,而且还顺便让国外电信捞一把。说黄色笑话本是世人通病,在这一点上中国人与外国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中国男人竟然敢于而且专门喜欢在女同事面前说荤段子,却是举世无双。在中国男人看来,讲荤段子是男人幽默智慧的体现,还美其名曰: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殊不知,按照西方国外大公司关于Sexual Harassment的定义,在女同事面前说荤笑话100%属于性骚扰。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富有同情心的外国男人一定会对中国男人大声疾呼:就算丢得起人,你们付得起性骚扰的赔偿金吗?哥们,你危险了!
扎堆情结
为什么中国人说荤段子不怕被诉性骚扰呢?因为人人都说荤段子,法不责众。这就涉及中国人的“扎堆情结”。中国人自古以来好扎堆,不仅市井中的家庭妇女如此,而且饱读圣贤书的知识分子们也未能免俗。这是有史可证的,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畅叙幽情,品头论足,即席赋诗。然而,这次聚会的诗作没有流传下来几首,但记述这次扎堆的《兰亭序》却因为王羲之的书法而流传至今。中国人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不管是什么层次的中国人,只要出了国以后就往中国人堆里扎,说好听点这叫“凝聚力”强。吃饭扎堆,结婚扎堆,买房扎堆,做买卖扎堆,不管世界哪个角落都可以搞出一个唐人街,出国二十年也不会说流利的外语。扎堆的另一个外在表现就是凑热闹,而且越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就越关心,“外行看热闹”嘛。在国内,假如一个人蹲在地上看蚂蚁,很快就会有人围观,围成一圈又一圈。鲁迅有一篇专写看客围观的小说(《彷徨》一书中的《示众》),写的是北京西城一条马路上,有一个犯人被巡警拉出来示众,很快就围了四层人观看。在这篇作品中,被鲁迅拉出来示众的其实并不是这个犯人,而是那些麻木不仁的围观者。但是,中国人扎堆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聚得快,散得也快。围观的人群中只要有一个人大叫一声跑走,余下的人也会跟着作鸟兽散,不知道刚才在看什么,也不明白现在为什么又要跑走,这是因为中国人就怕孤独,跑慢了就剩下自己最后一个多难看。所以外国警察在唐人街办案很头疼,明明案发现场有那么多看热闹的华人,可是到该找证人指证的时候,个个都成了缩头乌龟,再没有人挺身而出,搞不懂啊。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快乐
台湾作家龙应台写过一篇流传甚广的小文,叫做”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龙应台这样说自然有她的道理,所以她在文章的末尾呼吁读者说:“你受够了,你很生气!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但我总觉得,中国人不是不生气,而是不快乐,很不快乐。在国外,上了出租车司机会和你说说:What a lovely day!(多好的天!)而到了北京,出租车司机会这样和你打招呼:“今天真冷(热)啊!”中国人从根子上说是个忧心忡忡的民族,用外国人的话说就是扑克脸孔,不苟言笑。国际上多次进行快乐指数调查,无论怎样定义快乐指数,中国老百姓都是排在最后的“老不幸”。2001年有一家对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台湾、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和泰国的青少年作了调查,结果发现香港、台湾和大陆的华人青少年自我感觉快乐的比例分别排在倒数一、二、三位,远远低于高居榜首的菲律宾人。难怪年年春节联欢会笑星们用尽浑身解数,观众就是不能开怀大笑。想想也是,中国人怎么笑得出来呢?从小就听老人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即使少壮努了力了,长大后又听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人生不满百,却要常怀千岁忧。中国人的忧心忡忡,还表现在神经非常敏感,感情特别容易受到伤害,最怕外人嘲笑自己。前一阵子章子怡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对华人来说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只因为她英文讲得不够流利,让很多国人感到丢了面子,所以很不开心。也许有读者会说,中国人那么喜欢听荤段子,每每哄堂大笑,不证明中国人也懂得幽默吗?我认为,荤段子在中国的超常规流行,恰恰反映出了中国人的长期压抑感,借荤段子发泄一下而已。当然能够这样也很好,只要是不惹她人不快,我真的希望国人能够说:“你受够了,你很快乐!你一定要很大声地笑”。
最后一桩事情是……
我虽然模仿龙应台文章的结尾大声地呼吁国人“大声地笑”,但却还不是我这篇文章的结尾,因为你数一下,前面列举的中国常见外国不常见的大小事情,总共才说了九桩,怎么也得凑他一个“十大中国常见外国不常见的事”才像话嘛。这“十大”正是我要说的最后一桩事情,在国外除了年底各大通讯社评选当年十大新闻和书店里面的十大畅销书以外,一般来说有几桩事情就说几桩事情,而在中国则不论什么事情一定要凑他个“十大”才舒畅。说来这“十大”也是由来已久,所谓“例不十不立,例不十不破”。早在武王伐纣、楚汉相争的时候都不忘给对手扣上“十大罪状”,以便师出有名。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杭州雷锋塔倒掉,西湖十景少了一景,多少人为之唏嘘不已,只有文化旗手鲁迅却拍手称快。盛世之下,雷锋塔得以重建的同时,“十大”之风也愈演愈烈,充斥各类媒体。有“十大体育热点”、“十大高校”、“十大汽车”、“十大风景名胜”、“十大男歌手”、“十大女歌手”、“十大软件”、“十大富豪”、“校园十大美女”、“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流行语”、“十大风景”、“十大猛片之十大败笔”、“十大文化遗产”、“大学十大怪像”、“十大经典菜色”等等,甚至还有人关注“男人撒娇十大关键词”。对于这类的“十大”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看法,只是偶尔琢磨怎么什么事情都能正好凑成十件呢。再想想又觉得自己未免天真,就像幼时想不清楚为什么昨天发生的事情正好可以在半个小时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内播完。前年有十四万多人参与的“二十世纪十大文化偶像”评选揭晓,结果曾经讽刺过“十大”的鲁迅先生高踞榜首,一同入榜的还有作家金庸、钱钟书、巴金、老舍,核物理学家钱学森,表演艺术家张国荣、梅兰芳、王菲,以及雷锋式的革命战士—雷锋本人。数一数,刚好十位。
第三篇:教育名言锦句--关于为人师表
教育名言锦句--关于为人师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 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 欲明人者自先明。-----王夫之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我们每一们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的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本身。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从我们身上看到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成为及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乌申斯基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
教师也是人,但同时他又是教师,而教师这职业要求每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自制。
-----赞科夫
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马卡连柯 做教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车尔尼雪夫斯基
第四篇:《丑小鸭》:一个被误读的经典童话
《丑小鸭》:一个被误读的经典童话
《丑小鸭》:一个被误读的经典童话
作者:叶军彪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丑小鸭》,是世界童话史上的经典之作,也因此成了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篇经典的童话作品,在语文课堂上却一直是以被误读的面貌出现的。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选了这篇作品,在阅读提示中,编者是这样说的:“作者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你我都能成为一只天鹅,你会成功的,不过有很长的路要走……”(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很明显,编者将这篇作品解读为:就像丑小鸭通过奋斗最终能变成美丽的天鹅一样,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只要始终不屈地奋斗,就能取得成功。编者的解读如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的确是根据这样的“提示”来理解作品,并把这种理解当做主要的教学目标来落实。然而,细读文本,我们却不禁要问:作品是在讲一只丑小鸭如何通过“不屈地奋斗”最终成为天鹅的故事吗?
《丑小鸭》这篇童话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只丑小鸭——事实上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因为他生在一个鸭场里,并且出生时个头和别的小鸭比“实在太大”,显得与众不同,就被鸭子和其他动物认为长得“丑陋”,于是“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不仅在鸭群中是如此,连在鸡群中也是这样”,“成了全体鸡鸭的嘲笑对象”,直到最后被赶出家门。丑小鸭在外面的日子也没有好过多少,野鸭、大雁、母鸡、雄猫、猎狗等也都因为他的样子“丑陋”而鄙视和嘲笑他。丑小鸭受尽了“不幸和苦难”,生活在苦恼、孤独和寂寞中。直到有一天,丑小鸭看到一群漂亮的大鸟(天鹅),他本能地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有一种飞向他们的渴望,于是怀着宁愿被这些美丽、高贵的鸟儿弄死也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的念头,飞到水里,向这些高贵的鸟儿游去。而这些鸟儿不但没有弄死他,相反也竖起羽毛向他游来,这时他才从水中的倒影发现,自己原来是这些大鸟的同类——美丽的天鹅!这只新来的天鹅,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并被认为是这群天鹅中最年轻最漂亮的一只。这时的“丑小鸭”才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
从作品的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着重叙述和描写的是丑小鸭因为“丑陋”受到动物们(包括鸭子)的种种排挤、嘲笑和打击,以及这种排挤、嘲笑和打击所带给他的悲哀、沮丧、难过和自卑。而面对“迫害和讥笑”,丑小鸭所能做的就是沉默、忍受和逃避,“只要别的鸭儿准许他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他就很满意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奋斗”的愿望和行动。这就不免让人怀疑编者在阅读提示中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对《丑小鸭》这个文本解读的结果,而仅仅是依据某种思维定势所作出的价值推论,那就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或者是在逆境中,“丑小鸭”唯有通过“艰苦的奋斗”,才可能变成美丽、高贵的“天鹅”。其实,丑小鸭最后之所以变成了一只天鹅,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只天鹅,随着时间的推移,冬去春来,自然要显露出他的本相。当然,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在自身美丽还没有展露之前,他不得不忍受打击和嘲笑。
那么,作者在《丑小鸭》这个作品中想表达什么呢?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这篇作品是安徒生在心情不大好的时候写的,那时他有一个剧本《梨树上的雀子》正在上演,像他当时写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它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安徒生曾在日记里写道:“写这个故事多少可以使我的心情好转一点。”这就是说,安徒生是在用这个作品安慰和鼓励自己,同时也是对那些不公正的批评的批评,对那些嘲笑他的世人的嘲笑。安徒生坚信,他的才华最终会获得世人的认可,他的作品将会为他赢得荣誉,只是在当时,人们还看不到他在创作方面所具有的天赋,看不到他的作品的伟大,而他也不得不忍受众人的批评和嘲笑。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经常会出现的。特别是一些天才人物,当他们还没有被发现之前,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得到应有的尊重,也不会有人去精心培养他,让他发挥自己的所长,相反却被看做是“丑”的化身,遭到社会的歧视和人们的冷遇。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许多天才人物往往命运多舛,中途夭折。而经过苦难和折磨活下来的,便像“丑小鸭”最终现出“天鹅”的本来面貌一样,美丽的光焰四射,这才引起人们的注目,受到大众的追捧。正如安徒生对自己的画像引起人们极大的热情时曾说过的那样:“许多夫人都围绕着画像,坐在椅子上拿着看戏用的小望远镜,仔细地端详着这位看上去确实才华横溢的作家!我发现这一场面真是太可爱了。”
正因如此,《丑小鸭》这篇童话一般都认为是安徒生的一篇自传,描写了他童年和青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他经历重重苦难后所得到的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出身于鞋匠家庭的安徒生把自己看做是一只“丑小鸭”,曾遭到许多精神上的打击,这和《丑小鸭》中的丑小鸭被其他动物认为“丑得出奇”而处处受到歧视的境遇非常类似。难能可贵的是,丑小鸭虽然处处受到排挤、歧视和打击,却具有嘲笑他的那些动物所缺乏的东西和精神境界,即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这种境界是与生俱来的,是高贵天性的显露,也是一般动物所不具备的。他不会像母鸡靠下蛋和雄猫靠咪咪叫那样去讨得主人的欢心,获得自己的地位,他渴望的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在天空飞翔,在水里游泳,而这恰恰是别的动物无法了解的。现实生活中的安徒生对自己的才华的确是颇为自诩的,对成功也抱有极大的信心。他曾预言:“当我变得伟大的时候,我一定要歌颂奥登塞;谁知道,我不会成为这个高贵城市的一件奇物。那时候,在一些地理书中,在奥登塞这个名字下,将会出现这样一行字:一个瘦高的丹麦诗人安徒生在这里诞生!”安徒生的这个预言后来实现了,一个鞋匠的儿子以他童话故事的魔力征服了世界,让世人看到了天才的伟大。正是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才使得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显得那样的生动感人,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可以说,《丑小鸭》这篇作品表现出安徒生在同世俗偏见抗争中的性格和信念:“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他相信只要你是天才,只要你有才华,总有一天会被人们所认识,而最后受到嘲笑的,将是那些嘲笑天才的无知和短视的世人。安徒生创作的其他一些作品,如《坚定的锡兵》《野天鹅》《没有画的画册》《夜莺》等,也都表现出这种信念:真理总会战胜虚伪,爱总会压倒恨,善总会淹没恶,美总会克服丑。在这一类的作品中安徒生总是满腔热情地歌颂那些为真、善、美而献身的人。他们也可能受到委屈、蒙受冤枉,甚至遭到灭亡,但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启发人们向着生命的最高境界前进。
教师在教学中之所以把这篇童话作品的主题限定在“通过努力奋斗就能取得成功”上,并把它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加以落实,除了受教材编者的影响,个人缺乏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之外,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这个似是而非的主题“符合”许多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道德说教的任务,教师视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有意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己任。“即使环境恶劣,但只要我们不懈奋斗,就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这样的主题,显然是我们认为正确的有意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是我们觉得非常需要向学生说教的内容。因此,尽管这样的主题已偏离了《丑小鸭》这个作品本来的深刻内涵,但教师认为它对学生来说是“有益”的,只要完成了这个主题的说教,也就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至于主题是否切合作品之类的问题反倒是可以置之不顾的。
这就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阅读教学的“说教化”倾向。指的是教师习惯于把阅读课上成道德说教课,把课文当做说教的载体。在具有“说教化”倾向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关注的重点是道德说教,而不是文本本身的阅读体验,作品仅仅是教师手中的工具,是为教师所用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无视文本,远离文本,甚至歪曲文本的道德说教便频频出现在语文课堂之中,学生在接受这样的说教的同时,也就丧失了和作品展开精神对话、获得审美体验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本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可不可能依靠说教来实现?应不应该以牺牲文本的正确解读为代价?实际上,当我们仅仅把所谓的主题思想“说教”给学生,并且这种主题思想又是脱离文本抽象地甚至错误地存在的时候,我们已经远离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浙江省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318000)
第五篇:名言哲理句
名言哲理话人生
不点燃智慧的火花,聪明的头脑也会变为愚蠢;不践行确立的目标,浪漫的理想也会失去光彩;不珍惜宝贵的时间,人生的岁月也会变得短暂;不总结失败的经验,简单的事情也会让你办砸。
没有激情,爱就不会燃烧;没有友情,朋就不会满座;没有豪情,志就难于实现;没有心情,事就难于完成。
我们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对机遇的把握;我们缺欠的不是财富,而是创造财富的本领;我们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学而不厌的态度;我们缺少的不是理想,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
人可以不美丽,但要健康;人可以不伟大,但要快乐;人可以不完美,但要追求。
走路的时候有伴就不觉得路远,吃饭的时候有伴就吃得香。
对前途要看得乐观些,对人心要看得悲观些。
明明灭灭的人生,我愿作一盏灯,温暖你的寒冷,关照你的一生。
没有水的地方就是沙漠,没有声音的地方就是寂寞。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荒唐;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阵叹息。
安乐给人予舒适,却又给人予早逝;劳作给人予磨砺,却能给人予长久。
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
不怕路远,就怕志短;不怕缓慢,就怕常站;不怕贫穷,就怕惰懒;不怕对手悍,就怕自己颤。
人生需要一点冒险精神,否则就抢占不了“高地”;人生需要一点风险意识,这样才能有效保护自己。
如果你想快点成名,那么就得慢点睡觉;如果你想快点长智,那么就得慢点骄傲。如果你想慢点老化,那么你就得快点学习;如果你想慢点淘汰,那么就得快点迈步。
生活加减法:知识要递增,烦恼要递减;友情要递增,怨恨要递减;善心要递增,灰心要递减;自信要递增,失信要递减;肚量要递增,妒量要递减。脚步要递增,烟酒要递减。
如果事前多些思考,那么事后就会少点遗憾;如果少年多些努力,那么年老就会多点欣慰;如果人生多点自信,那么事业就会多点成功;如果头脑多点创意,那么生活就会多些色彩;如果对别人多些爱心,那么你就会多些朋友;如果在谈笑中多点幽默,那么朋友就会多点笑 声;如果对事业多点奉献,那么你就会多点伟大。
走近原野,才能饱赏春天的美色;融入江河,才能感知夏水的温柔;采摘硕果,才能品尝秋天的味道;走过寒冬,才能感知春天的暖容!
生命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旅行。比赛在乎终点,而旅行在乎沿途风景。
人不能不长大,长大就像是赶路,一路风景常换常新。
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
都说人往高处走,可是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谁知低处纳百川!
走的桥多,不一定走的路就多。吃的盐多,不一定吃的饭就多。
人生有些事,错过一时,就错过一世。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置身何处,而是我们将前往何处。
大海的宽广在于汇集大大小小的川流,生命的汪洋在于包容深深浅浅的缘分。
心中有所牵挂,生命才会坚强。
如果人生是一段旅途,快乐与悲伤就是那两条长长的铁轨,在我身后紧紧跟随。
以感恩的心态面对一切、包括失败,你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精彩。
信念是一支火把,它能最大限度地燃烧一个人的潜能,并指引人们飞向梦想的天空。
人可以不上大学,但,不可以没有知识。无论处境和地位多么遭,只要心态放平,做好应该做的事,人就活得充实。不要想得太多,简单的心一旦复杂起来,幸福和快乐就会离我们而去。人做事情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就可以了。
头狮子领导下的100只绵羊,要比1只绵羊领导的100头狮子可怕得多。
每一种选择都有不同的结局,就如走不同的路就会有不同的风景。所以,如果想看灿烂的风景,不妨沉思片刻再做选择。
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容己之心容人。
把脸一直向着阳光,这样就不会见到阴影。
没见过草原,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没见过草原上的白云,不知道什么是空灵,什么是纯净。
没有幻想、没有期望,就如同鸟儿被捆住了翅膀。过多的幻想、过高的期望,就像鸟儿不知飞向何方。
要随波逐浪,不可随波逐流。
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长久的拥有就是珍惜。
人生总有许多偶然和巧合,两条平行线,也可能会有交汇的一天。人生又有许多意外和错过,握在手里的风筝,也会突然断了线„„
有一种缘,放手后成为风景。有一颗心,坚持中方显真诚。
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愚者等明天,智者看明天,愚者赚今天,智者赢明天。只有干今天,想明天,抓当前,思长远,才能把握未来,取得长盛不衰的主动权!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精神是无尽的能源,懈怠是隐形的危机。知足并精神的人,时间会带给他希望;奢侈并懈怠者,社会会把他遗忘。
希望可以寄托于明日,行动必须实践于现在。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实践告诉我们: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把命运交给别人,等于卖出灵魂;将问题交给明天,等于屈服投降。还是把昨天送给历史,把明天送给未来,把今天留给自己!
对没有金钱的人,城镇显得很遥远;对没有志气的人,路程显得很漫长。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感叹千难万难。
看不到自己短处的人,易自傲;看不到自己长处的人,易自卑。自傲的人,是自掘陷阱;自卑的人,是自灭志气!
对于稳步向前的人,道路并不漫长;对于坚忍不拔的人,荣誉并不遥远。与其让生命生锈,不如让生命发光!
有实力才有势力,有作为才有地位,财大就能气粗,落后就被挤垮。市场经济不照顾弱者,政治舞台不相信眼泪。与其与人生气不如自己争气!
可以不服老,但不能不知老;可以不服人,但不能不知己;可以不景气,但不能不争气。舒舒服服不是甜美,坐享其成不是快乐,饱食终日不是人生!
人可以失去童年,不可失去童心,人可以年华老去,不可言之无物。生命不在于活的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
用微笑去应付生活,不如用行动来改变生活。躺在床上想得很远,但毕竟没有前行半步。脚踏实地的向前一小步,胜过梦幻中的万里行程!
人生运算法则:求知用加法,自满用减法,机会用乘法,消极用除法。加减表明做人要掌握平衡机制,乘除表明事物由量变到质变递进。做人切记:一切都在变化中。
正确运用加、减、乘、除人生运算法则:报告成绩忌用加法,接受任务忌用减法,计算报酬忌用乘法,检查错误忌用除法。
人生如行船,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张满信心的风帆;人生如战场,无论是安是危,都要鼓舞奋发的斗志。不怕路远,就怕志短;不怕人穷,就怕没胆!
工作是点石成金的手指,会化腐朽为神奇;工作是营养调身的补品,会使人生充满生机;工作是锋利的慧剑,能斩断妄想的葛藤。一个人只要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就会永远照耀着他!
逆境,是磨练意志的大熔炉;困苦,是完成人格的助燃剂;理想,是建设人生的航标灯;信心,是到达目标的原动力!
对种子来说,收获是丰年的开端;对江水来说,入海是洋流的开始;对人生来说,生活中存在着无数个起点和终点。有志者总是把每一次太阳升起的一刻都看作生命起跑线!
在竞争中,幽默达观的心态,远比名次和奖品更为珍贵。赢得起,也输得起的人,才能够取得大的成就。
生活中难免要遇到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每次面临进退的选择,当你感到有恐惧和疑虑时,就如同面临一条拦路的小河沟,其实你抬腿就可以跳过去,在许多困难面前,人需要的,只是那一抬腿的勇气。
机会不会自动地找到你,你必须不断而又醒目地亮出你自己吸引别人的关注才有可能寻找到机会。但是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真的没有谁离开谁就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