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合集)

时间:2019-05-14 13:2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

第一篇:中国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

中国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

(2016–2030年)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供应能力显著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世界能源格局深度调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加速、国家间技术竞争日益激烈、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制约不断强化等挑战。为积极应对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作出了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科技决定能源的未来,科技创造未来的能源。能源技术创新在能源革命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摆在能源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精神,围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性能源技术创新和对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领域,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能源技术创新的工作重点、主攻方向以及重点创新行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特制订本行动计划。【一】能源科技的发展形势 1)世界能源科技发展趋势:

当前,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正在孕育兴起,新的能源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正在并将持续改变世界能源格局:

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在北美率先取得突破,页岩气和致密油成为油气储量及产量新增长点,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作业水深记录不断取得突破;

主要国家均开展了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研发工作,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增压富氧燃烧等技术快速发展。

燃气轮机初温和效率进一步提高,H级机组已实现商业化,以氢为燃料的燃气轮机正在快速发展;

三代核电技术逐渐成为新建机组主流技术,四代核电技术、小型模块式反应堆、先进核燃料及循环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

风电技术发展将深海、高空风能开发提上日程,太阳能电池组件效率不断提高,光热发电技术开始规模化示范,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多元化发展;

电网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不断深化,电气设备新材料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储能技术已实现商业化应用。

可再生能源正逐步成为新增电力重要来源,电网结构和运行模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主要能源大国均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采取行动加快能源科技创新:

美国发布了《全面能源战略》等战略计划,将“科学与能源”确立为第一战略主题,提出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最终市场解决方案的完整能源科技创新链条,强调加快发展低碳技术,已陆续出台了提高能效、发展太阳能、四代和小型模块化核能等清洁电力等新计划。

日本陆续出台了《面向2030年能源环境创新战略》等战略计划,提出了能源保障、环境、经济效益和安全并举的方针,继续支持发展核能,推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新储能技术,发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循环等先进煤炭利用技术。

欧盟制订了《2050能源技术路线图》等战略计划,突出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智能电网、碳捕集与封存、核聚变以及能源效率等方向的发展思路,启动了欧洲核聚变联合研究计划。

纵观全球能源技术发展动态和主要能源大国推动能源科技创新的举措,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启示:

一是能源技术创新进入高度活跃期,新兴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对世界能源格局和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二是绿色低碳是能源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集中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能源互联网和大规模储能以及先进能源装备及关键材料等重点领域。

三是世界主要国家均把能源技术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抢占发展制高点,增强国家竞争力和保持领先地位。

2)我国能源科技发展形势:

近年来,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升,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能源技术示范工程:

初步掌握了页岩气、致密油等勘探开发关键装备技术,煤层气实现规模化勘探开发,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船等装备实现自主化,复杂地形和难采地区油气勘探开发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千万吨炼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天然气液化、长输管道电驱压缩机组等成套设备实现自主化;

煤矿绿色安全开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型煤炭气化、液化、热解等煤炭深加工技术已实现产业化,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正在进行工业化示范;

超超临界火电技术广泛应用,投运机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大型IGCC、CO2封存工程示范和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攻关顺利推进,大型水电、1000kV特高压交流和±800kV特高压直流技术及成套设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智能电网和多种储能技术快速发展;

基本掌握了AP1000核岛设计技术和关键设备材料制造技术,采用“华龙一号” 自主三代技术的首堆示范项目开工建设,首座高温气冷堆技术商业化核电站示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实现自主化;

陆上风电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海上风电技术攻关及示范有序推进,光伏发电实现规模化发展,光热发电技术示范进展顺利,纤维素乙醇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虽然我国能源科技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提高,但与世界能源科技强国和引领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是核心技术缺乏,关键装备及材料依赖进口问题比较突出,三代核电、新能源、页岩气等领域关键技术长期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燃气轮机及高温材料、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等长期落后。

二是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重大能源工程提供的宝贵创新实践机会与能源技术研发结合不够,创新活动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科技人才培养、管理和激励制度有待改进。四是缺少长远谋划和战略布局,目前的能源政策体系尚未把科技创新放在核心位置,国家层面尚未制定全面部署面向未来的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战略和技术发展路线图。

3)我国能源技术战略需求:

我国能源技术革命应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一方面为解决资源保障、结构调整、污染排放、利用效率、应急调峰能力等重大问题提供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质量等多重国家目标提供技术支撑和持续动力。

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能源安全技术支撑。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阶段,能源需求在很长时期内还将持续增长。这要求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加快化石能源勘探开发和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常规和非常规、化石和非化石、能源和化工以及多种能源形式相互转化的多元化能源技术体系。

围绕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提供清洁能源技术支撑。

我国正在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这要求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大幅减少能源生产过程污染排放,提供更清洁的能源产品,加强能源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构建清洁、循环的能源技术体系。围绕二氧化碳峰值目标提供低碳能源技术支撑。

我国对世界承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早日实现。这要求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技术体系。

在可再生领域,要重点发展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灵活的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制氢、供热等技术。在核能领域,要重点发展三代、四代核电,先进核燃料及循环利用,小型堆等技术,探索研发可控核聚变技术。在二氧化碳封存利用领域,要重点发展驱油驱气、微藻制油等技术。

围绕能源效率提升目标提供智慧能源技术支撑。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这要求通过能源技术创新,提高用能设备设施的效率,增强储能调峰的灵活性和经济性,推进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强整个能源系统的优化集成,实现各种能源资源的最优配置,构建一体化、智能化的能源技术体系。要重点发展分布式能源、电力储能、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技术。

围绕能源技术发展目标提供关键材料装备支撑。

能源技术发展离不开先进材料和装备的支撑。根据重点能源技术需要,重点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石墨烯等关键材料;重点发展非常规油气开采装备、海上能源开发利用平台、大型原油和液化天然气船舶、核岛关键设备、燃气轮机、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大型空分、大型压缩机、特种用途的泵、阀等关键装备。【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能源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突破能源重大关键技术为重点,以能源新技术、新装备、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工程和试验项目为依托,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实现我国从能源生产消费大国向能源技术强国战略转变。

2)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把自主创新摆在能源科技创新的核心位置,加强能源领域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促进创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坚持重点突破。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制约能源发展和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的关键和前沿技术,依托重大能源工程开展试验示范,推动能源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坚持统筹协调。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重大技术研发、重大装备研制、重大示范工程和技术创新平台四位一体创新,坚持统筹国际国内能源科技开放式创新。

3)总体目标

到2020年,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能源技术装备、关键部件及材料对外依存度显著降低,我国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到2030年,建成与国情相适应的完善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能源技术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撑我国能源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进入世界能源技术强国行列。【三】重点任务

1)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 加快隐蔽致灾因素智能探测、重大灾害监控预警、深部矿井灾害防治、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实现煤炭安全开采。

加强煤炭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研发井下采选充一体化、绿色高效充填开采、无煤柱连续开采、保水开采、采动损伤监测与控制、矿区地表修复与重构等关键技术装备,基本建成绿色矿山。

提升煤炭开发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研发高效建井和快速掘进、智能化工作面、特殊煤层高回收率开采、煤炭地下气化、煤系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技术,重点煤矿区基本实现工作面无人化,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

2)非常规油气和深层、深海油气开发技术创新: 深入开展页岩油气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油气藏工程、水平井钻完井、压裂改造技术研究并自主研发钻完井关键装备与材料,完善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实现页岩油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的高效开发,保障产量稳步增长。

突破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展先导钻探和试采试验。

掌握深-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勘探开发埋深突破8000米领域,形成6000~7000米有效开发成熟技术体系,勘探开发技术水平总体达到国际领先。全面提升深海油气钻采工程技术水平及装备自主建造能力,实现3000米、4000米超深水油气田的自主开发。

3)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创新:

加强煤炭分级分质转化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先进煤气化、大型煤炭热解、焦油和半焦利用、气化热解一体化、气化燃烧一体化等技术,开展3000吨/天及以上煤气化、百万吨/年低阶煤热解、油化电联产等示范工程。

开发清洁燃气、超清洁油品、航天和军用特种油品、重要化学品等煤基产品生产新工艺技术,研究高效催化剂体系和先进反应器。

加强煤化工与火电、炼油、可再生能源制氢、生物质转化、燃料电池等相关能源技术的耦合集成,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利用。

研发适用于煤化工废水的全循环利用“零排放”技术,加强成本控制和资源化利用,完成大规模工业化示范。

进一步提高常规煤电参数等级,积极发展新型煤基发电技术,全面提升煤电能效水平;研发污染物一体化脱除等新型技术,不断提高污染控制效率、降低污染控制成本和能耗。

4)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新: 研究CO2低能耗、大规模捕集技术,研究CO2驱油利用与封存技术、CO2驱煤层气与封存技术、CO2驱水利用与封存技术、CO2矿化发电技术CO2化学转化利用技术、CO2生物转化利用技,研究CO2矿物转化、固定和利用技术,研究CO2安全可靠封存、监测及运输技术,建设百万吨级CO2捕集利用和封存系统示范工程,全流量的CCUS系统在电力、煤炭、化工、矿物加工等系统获得覆盖性、常规性应用,实现CO2的可靠性封存、监测及长距离安全运输。

5)先进核能技术创新:

开展深部及非常规铀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实现深度1000米以内的可地浸砂岩开发利用,开展黑色岩系、盐湖、海水等低品位铀资源综合回收技术研究。实现自主先进核燃料元件的示范应用,推进事故容错燃料元件(ATF)、环形燃料元件的辐照考验和商业运行,具备国际领先核燃料研发设计能力。

在第三代压水堆技术全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基础上,推进快堆及先进模块化小型堆示范工程建设,实现超高温气冷堆、熔盐堆等新一代先进堆型关键技术设备材料研发的重大突破。开展聚变堆芯燃烧等离子体的实验、控制技术和聚变示范堆DEMO的设计研究。

6)乏燃料后处理与高放废物安全处理处置技术创新: 推进大型商用水法后处理厂建设,加强先进燃料循环的干法后处理研发与攻关。开展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地质处置及安全技术研究,完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理论和技术体系。

围绕高放废液、高放石墨、α废物处理,以及冷坩埚玻璃固化高放废物处理等方面加强研发攻关,争取实现放射性废物处理水平进入先进国家行列。

研究长寿命次锕系核素总量控制等放射性废物嬗变技术,掌握次临界系统设计和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建成外源次临界系统工程性实验装置。

7)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创新:

深入研究更高效、更低成本晶体硅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关键配套材料。研究碲化镉、铜铟镓硒及硅薄膜等薄膜电池产业化技术、工艺及设备,大幅提高电池效率,实现关键原材料国产化。

探索研究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开展电池组件生产及应用示范。

掌握高参数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全面推动产业化应用,开展大型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示范,实现太阳能综合梯级利用。

突破太阳能热化学制备清洁燃料技术,研制出连续性工作样机。研究智能化大型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及微电网应用、大型光热电站关键技术,开展大型风光热互补电站示范。

8)大型风电技术创新:

研究适用于200~300米高度的大型风电系统成套技术,开展大型高空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研发100米级及以上风电叶片,实现200~300米高空风力发电推广应用。深入开展海上典型风资源特性与风能吸收方法研究,自主开发海上风资源评估系统。突破远海风电场设计和建设关键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MW级及以上海上风电机组及轴承、控制系统、变流器、叶片等关键部件,研发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海上风电场集群运控并网系统,实现废弃风电机组材料的无害化处理与循环利用,保障海上风电资源的高效、大规模、可持续开发利用。

9)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

研究基于可再生能源及先进核能的制氢技术、新一代煤催化气化制氢和甲烷重整/部分氧化制氢技术、分布式制氢技术、氢气纯化技术,开发氢气储运的关键材料及技术设备,实现大规模、低成本氢气的制取、存储、运输、应用一体化,以及加氢站现场储氢、制氢模式的标准化和推广应用。

研究氢气/空气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技术、甲醇/空气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MFC)技术,解决新能源动力电源的重大需求,并实现PEMFC电动汽车及MFC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示范运行和推广应用。研究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技术,实现示范应用并推广。10)生物质、海洋、地热能利用技术创新:

突破先进生物质能源与化工技术,开展生物航油(含军用)、纤维素乙醇、绿色生物炼制大规模产业化示范,研究新品种、高效率能源植物,建设生态能源农场,形成先进生物能源化工产业链和生物质原料可持续供应体系。

加强海洋能开发利用,研制高效率的波浪能、潮流能和温(盐)差能发电装置,建设兆瓦级示范电站,形成完整的海洋能利用产业链。

加强地热能开发利用,研发水热型地热系统改造及增产技术,突破干热岩开发关键技术装备,建设兆瓦级干热岩发电和地热综合梯级利用示范工程。

11)高效燃气轮机技术创新:

深入研究燃气轮机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机组设计、高效清洁燃烧等关键技术,开展燃气轮机整机试验,突破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和设计技术等燃气轮机产业发展瓶颈,自主研制先进的微小型、工业驱动用中型燃气轮机和重型燃气轮机,全面实现燃气轮机关键材料与部件、试验、设计、制造及维修维护的自主化。

12)先进储能技术创新: 研究太阳能光热高效利用高温储热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大容量储热(冷)技术,研究面向电网调峰提效、区域供能应用的物理储能技术,研究面向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及微电网、电动汽车应用的储能技术,掌握储能技术各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完成示范验证,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国际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

积极探索研究高储能密度低保温成本储能技术、新概念储能技术(液体电池、镁基电池等)、基于超导磁和电化学的多功能全新混合储能技术,争取实现重大突破。

13)现代电网关键技术创新:

掌握柔性直流输配电技术、新型大容量高压电力电子元器件技术;开展直流电网技术、未来电网电力传输技术的研究和试验示范;突破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高压海底电力电缆关键技术,并推广应用;研究高温超导材料等能源装备部件关键技术和工艺。

掌握适合电网运行要求的低成本、量子级的通信安全工程应用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

研究现代电网智能调控技术,开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发电并网关键技术研究示范;突破电力系统全局协调调控技术,并示范应用;研究能源大数据条件下的现代复杂大电网的仿真技术;实现微电网/局域网与大电网相互协调技术、源-网-荷协调智能调控技术的充分应用。14)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

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业态。

推动能源智能生产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智能化生产,以及多能源智能协同生产等技术。

加强能源智能传输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智能网络的协同控制等技术,以及能源路由器、能源交换机等核心装备。

促进能源智能消费技术创新,重点研究智能用能终端、智能监测与调控等技术及核心装备。推动智慧能源管理与监管手段创新,重点研究基于能源大数据的智慧能源精准需求管理技术、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智慧能源监管技术。

加强能源互联网综合集成技术创新,重点研究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的高效集成与智能化调控、能源大数据集成和安全共享、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与管理以及需求侧响应等技术,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及标准体系,引领世界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

15)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创新:

加强现代化工业节能技术创新,重点研究高效工业锅(窑)炉、新型节能电机、工业余能深度回收利用以及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工业系统节能等技术并开展工程示范。开展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住宅,以及高效智能家电、制冷、照明、办公终端用能等新型建筑节能技术创新。

推动高效节能运输工具、制动能量回馈系统、船舶推进系统、数字化岸电系统,以及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交通运输系统等先进节能技术创新。

加强能源梯级利用等全局优化系统节能技术创新,开展散煤替代等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对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形成有力支撑。

以上各项重点任务分解为若干具体技术创新行动,详见附件。

【四】政策保障

1)完善能源技术创新环境:

建立健全能源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及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等配套政策法规。加强能源技术创新文化建设,培育多元包容、尊重创新、宽容失败、良性竞争的科研文化。

完善能源新技术、新模式等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机制。完善能源技术标准体系,推动能源自主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

建立健全能源技术装备标准、检测、认证和质量监督组织体系,保障能源技术装备质量。加强能源技术创新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强化对能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

完善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能源技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能源技术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评价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突出创新绩效评价。

2)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

建立健全企业主导的能源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技术创新领军企业,推动企业成为能源技术与能源产业紧密结合的重要创新平台。

健全国有能源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技术创新在国有能源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切实推动国有能源企业成为重大能源技术装备研制和工程应用的主体。

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能源技术创新,积极承担国家能源技术创新任务。

完善能源领域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等创新服务体系,鼓励能源领域中小微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局面。

鼓励围绕重点和新兴能源技术领域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夯实能源技术创新基础。深化能源领域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源头创新主力军地位,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依托骨干能源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能源技术创新平台,探索建立新型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能源领域军民技术融合政策制度,加速核能、航空航天等领域符合条件的军用技术向能源领域转化应用。

组织实施能源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抓好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引进和培养一批站在世界能源技术前沿、勇于创新的技术带头人。

培育一批具有宏观战略思维和市场思维的复合型管理人才。4)完善技术创新投融资机制:

加强中央预算内资金和政府性基金对能源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深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改革,强化对能源重点领域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的支持。

推动企业成为能源技术研发投入主体,鼓励企业自主投入开展能源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研究设立能源产业科技创新投资基金,支持能源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支持能源技术创新。

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拓宽能源技术创新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能源技术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5)创新税收价格保险支持机制:

实施有利于能源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完善能源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切实减轻能源企业税收负担。

研究按照“一案一策”的原则,针对能源技术创新示范工程落实资源、能源、土地等要素和产品价格优惠政策,促进先进能源技术创新成果的工程应用。

完善首台(套)重大能源技术装备支持政策,推进保险补偿机制,研究使用首台(套)装备的优惠政策,加快重大能源技术装备自主化。

6)深化能源科技国际合作交流:

制定能源技术创新国际化战略,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能源技术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能源技术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我国对全球能源技术战略资源配置的掌控能力。

相关部门在国际合作交流中,注重在技术合作、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等方面为企业搭建沟通和对话平台。

鼓励能源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联合技术创新。

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依托重大能源项目,推动我国先进能源技术、装备和标准“走出去”。【五】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发挥国家能源委员会在能源技术创新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和完善工作会商制度和协调机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加强协同配合,确保行动计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发展改革委、能源局重点负责组织实施能源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各有关部门根据职能做好相关支持配合工作。

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区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文件,为能源技术创新及相关示范工程建设提供有利条件,切实推动本地区能源技术进步。

2)组织开展工程试验示范 针对重点技术创新行动,研究设立国家能源技术创新试验示范依托工程,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通过竞争性机制确定示范工程牵头承担单位。

建立国家能源技术创新示范项目跟踪监测和协调服务平台,对示范项目开展全过程、全周期跟踪和服务。

按技术领域建立专家组和咨询服务指导机制,对示范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和总结,并提出推广应用建议。

3)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动态评估机制,强化《国家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实施的跟踪监测、科学评估和督促检查,定期对相关战略目标、计划执行等情况进行科学评估评价,及时协调解决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能源技术发展形势动态修订行动计划。

4)做好配套衔接工作。

在实施《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要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科技专项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规划的衔接配合,积极推荐重大能源技术创新项目列入国家相关创新专项规划,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形成共同推进行动落实的良好局面,切实推动我国能源技术革命。

第二篇: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摘要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决能源问题是我国需要面对的尖锐和紧迫的问题。阐述中国能源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面对国内国际形势,提出了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能源现状、能源结构、未来新能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064(2008)06-0009-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煤炭开采的安全、利用率、深加工的研发,石油对国外进口的依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煤层气等个别气体产业化建设问题等等都在制约着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发展在20a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GDP翻2番,能源消费翻1番,完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1〕

1对中国能源现状的认识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资源储量的勘探也越来越清楚。中

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储量为:石油248972.1万t、天然气28185.4亿m3、煤炭3326.4亿t;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中国却是资源贫瘠国,2006年人均石油储量只有1.9t,人均天然气储量

2168m3,人均煤炭储量256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中国的人均资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2中国能源存在的问题 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占主导地位,偏离了世界能源结构以油气为发展趋势的主流。落后的用煤方式、生产设备、管理方式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中国经济现代化正面临能源的严峻挑战:能源供需矛盾尖锐、转换方式落后、能耗高、效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2.1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21%,能源矿产人均探明储量

相对较少,煤炭资源可以满足较长期需求,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需要以国外资源作为重要补充,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求。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2.2能耗强度高,效率低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与管理技术上的落后,尽管 在能源消耗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大量使用高耗能的落后技术和产品,现有的近400亿m2建筑中,99%属于高能耗建筑。

中国发电、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消耗全部一次能源的80%左右,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30%[2]。2.3结构不良,污染严重

能源资源决定了中国能源长期以来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

构,不论是火力发电还是工业用煤,都会造成大量污染排放。SO2和CO2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必须在发展的同 时,下大力控制排放,开发新能源。3解决能源问题的基本战略

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能源供应来 保证现代化建设。因此我国现阶段能源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快研发低能耗或者无污染的新能源的同时大力节能,减少能源的损耗,合理控制污染能源的使用量,增加绿色能源的使用。将“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经济效益”的“两高一低”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两低一高”模式。其次,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对煤等能源加大洁净化技术的推广。要以保护环境为首位,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政策。适当调整好能源结构,实现结构多元化,加大对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4中国未来能源

在未来,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次能源的供应越来越少。

必须找到更多的、合适的能源来保证祖国的经济建设,在本世纪内,以煤、石油等作为主要能源的同时开发更多新的能源。4.1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将作为中国未来的新能源,有常规天然气和煤层气、甲烷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国土资源部等5部委下发《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办法》,将煤层气列为国家一级管理的矿种;煤层气已列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国务院发布加快煤层气利用意见,对煤层气抽采利用实行税收优惠,2020年前可减免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项目建设用地予以优先安排;国家发改委2006年颁布《全国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计划2010年全国煤层气产量100×108m3,其中地面开采50×108m3。中国煤层气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已经在个别地区实现了商业化,国家也出台了鼓励煤层气的利用,不仅能提供更多油气能源,还降低了矿井瓦斯灾害的发生。4.2油砂与油页岩资源

中国油砂资源也很丰富,在柴达木等地已发现了大量高品

质的油砂矿,这能极大地补充中国石油供应不足的状况。中国油页岩资源丰富,探明资源量315×108t,预测资源量4520×108t,其中所含页岩油资源量476×108t,排第2位(2006年),主要集中在东部区、青藏区和中部区,其中东部区页岩油资源量占全国的35%。目前,页岩油探明储量20×108t,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广东省、辽宁省[3]。4.3天然气水合物

在中国南海海域资源潜力最大,11个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分

布区有效分布面积约为125833km2。南海的调查程度相对较高,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证据和一系列地质、地球化学异常标志,初步圈定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范围及其厚度。

4.4绿色能源 4.4.1地热资源

中国地热资源丰富,利用广泛据中国地调局统计,2000m以浅可采热水量68.5×108m3/a,折合标煤3285×104t/a[4]。4.4.2太阳能资源

全国2/3地区日照小时数大于2200h/a,理论储量折合标

准煤达17×1011t/a。丰富区位于吐哈、柴达木、二连、银额盆地;较丰富区位于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松辽及渤海湾盆地[5]。目前利用太阳光光能发电已成为主流,中国也在加紧研发光伏电池和如何降低成本等问题。4.4.3风能

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全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总量为

10×108kW。其中陆地上离地10m高,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 有2.53×108kW,海上7.5×108kW。东南沿海、山东、辽宁沿海及其岛屿年平均风速达到6~9m/s;内陆地区如内蒙古北部,甘肃、新疆北部以及松花江下游也属于风资源丰富区[6]。4.4.4生物柴油

目前中国生物柴油发展以民营企业为主,已经建成了一些

小型生产装置,总产能11×104t/a,主要以地沟油、植物油脚为

原料。大型企业正积极扩大生物柴油产能建设,中粮集团“十一五”期间,规划利用地沟油等建设10套生物柴油生产装置,总产能达55×104t/a[7]。4.4.5氢能

人类利用氢能的方式有利用其化学能直接燃烧,放出热量 和产生水,其过程为:

2H2(g)+O2(g)圯2H2O+483.20kJ 这种单位质量的氢不仅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产物中没有任何污染,大量的氢气不是很容易得到。但是如果将其用于氢能,氢核聚变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放射性,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其理论基础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解释了太阳的能量释放过程,即4个H原子聚变成一个He原子,在质量上He原子比4个H原子减少了0.711%,这个差额称为质量亏损,从而释放出能量。,氢核聚变能也属于氢能,氢核聚变的原料是氢的同位素氘,氘的资源比较丰富,在海水中氘和氢之比为1.5×104:1,地球上海水总量约为1018t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氘,经过计算,1L海水中提取出的氘,进行氢核聚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00L汽油燃烧释放的能量。地球上的海水几乎是“取之不尽”的,因此受控氢核聚变的研究成功将使人类摆脱能源危机的困扰。利用氢能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受控氢核聚变,这也是“氢能源”利用的终极目标[8]。尽管现在世界限制核能的发展,但是核能小型化,如核动力汽车等等,都是很有潜力的。4.4.6水能

水能具有资源可再生、发电成本低、生态上较清洁等优越性,中国水能资源丰富,总量位居世界首位,但中国水电能源开发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积极谋划水电能源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路,是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三峡水电站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水电能源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次海洋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环保能源。潮汐能、海浪能发电将在未来起着更重要的位置。5结束语

通过对中国能源现状和能源结构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了我国能源利用状况,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明白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英明之处。我国有着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能源结构,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在为能源斗争,能源危机时刻存在,国际形势时好时坏。中国必须依靠本国自身的能源来支持经济建设,适当进口国外能源,找出一个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参考文献

1陈清泰,等.中国能源战略构想.财经界MoneyChina,20052杜祥琬.中国能源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求是,2006(22)3张金川,金之钧,袁明生.页岩气成藏机理和分布.天然气工业,2004,24(7)4我国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 部,2006 5罗振涛,霍志臣.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2006年发展概况.太阳能,2007(2)6 李景明,王红岩,赵群.中国新能源资源潜力及前景展望.天然气工业, 2008,28(1)7吴明作,黄黎,张百良,等.国内外木本生物柴油的应用研究现状及我国 的研究展望.西部林业科学,2007(2)8胡亚范,马予芳,张永贵.绿色能源--氢能.节能技术,2007(5)

3、新能源国内总需求情况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未来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我国对新能源产业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未来新能源势必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其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开发利用新能源从实际出发,努力推动节能环保建筑的建设,以及低碳减排产品的研发,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打造清洁现代化国家。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从未来的市场前景看,若按“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8%—9%、电力弹性系数接近于1来测算,2015年全国电力需求将达到约5.5万亿千瓦时,要达到电力供需基本平衡,相应约需发电装机12.5亿千瓦。按此继续推算,到2020年全国约需发电装机16亿千瓦,而到今年底,全国总装机预计达到8亿千瓦,这说明新能源具有长期非刚性的需求,它的发展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现实的市场竞争力看,受技术、设备等因素及新能源自身分散性、不稳定性特点的制约,新能源要在成本上与常规能源并驾齐驱还有待时日,加之新能源的关键设备要依赖进口,成本更进一步被推高。这说明高成本、高价格、低效率导致的新能源市场竞争弱势是制约新能源商业化和产业化的最直接因素。

4、新能源国内开发利用现状

不同种类的新能源在资源分布、技术难度、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在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势头良好,已经进入或接近产业化阶段,尤其是太阳能热水器、风电以及生物燃料,已经形成较大的商业规模,成本也降至可接受水平。核能技术已经成熟,核电在国外已过发展高峰期,在我国则刚刚兴起。核聚变、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海洋能仍处于研究和发展之中,距离商业化还有较大距离。

截止到2009年2月,全球核电装机已达3.72亿kW,年发电量2.6万亿kWh,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约为6%左右。相比而言,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以2006年为例,其在全球一次能源供应量中的比重仅为1%左右,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仅为8%左右。2007年,全球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为1.65亿kW,相当于全球电力装机总容量的3.7%(见表2)。德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其市场规模和装备制造水平跟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我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大国,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和保有量、光伏电池产量、地热直接利用量以及沼气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不过,我国对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供暖和制热领域,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方面跟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仅为905万kW,占全球5.5%,远低于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占全球16%的比重。

三、新能源产业基地演进的制度要素分析

新能源的发展主要依赖制度的推动,而如何将其达到一个平衡稳定是尤为重要的,由此新能源产业从制度和政策方面应充分形成推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顺应国家倡导的节能环保政策,有效的达到能源利用效率高涨的目标。国家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上应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宏观角度

1、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

中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严重,新能源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目前,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我国重点产业。新能源一方面作为传统能源的补充,另一方面可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以年均超过25%的速度增长。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正式生效后,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来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中国新能源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我国已经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部门和地方地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国家级的规划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kW,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kW,而事实上,1000万kW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kW的目标也可能提前于2012年左右实现;二是缺乏设备制造产业和资源评价方面的目标。

国家有关部门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我国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和政策措施并不比国外少,但这其中有许多已经不再符合我国的实际,应立即对不合时宜或相互矛盾的规定和措施进行清理,制定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高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

2、环境保护制度

随着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各国更重视各产业的环保性。环境保护制度对于一个国家长期内产业基地的发展会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例如东北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了风力发电建设项目专项检查。环保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风力发电项目是否履行了环评审批手续;在建项目是否认真按照环评批复的要求落实了生态恢复措施,各项污染治理设施是否同步建设;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项目是否履行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手续,各项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等。

3、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影响到产业基地的实际成本与收益,因此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提高新兴产业基地的效率,带动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的积极性。

例如辽宁阜新市国税局把学习科学发展观落实在行动上,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风电发展,促进阜新转型。阜新联合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和阜新申华协合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坐落在彰武县,两企业是以开发利用风电项目投资为主体的外商投资企业,为助推企业帮大做强,市国税局利用现有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政策,针对该企业采购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市国税局积极向上级请示,主动向企业介绍办理类似业务的案例及税收政策,引导企业积累原始资料。

总的来说,国家应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在新能源发展初期,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开发资金,或在能源集中采购方面给予倾斜,或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设立专项的投资基金。但政府直接投入毕竟有限,政府投资的真正目的在于吸引商业资本进入,产生乘数效应。因此政府作为的重点应放在制度设计方面,以政策支持和导向为新能源“出海”护航。一是制定相应市场准入政策,为新能源发展创造持续稳定的消费市场。二是完善电力定价体系和价格补偿机制。三是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发挥政策杠杆作用,调动投资者积极性。四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比如在风电发展上,有些风能基地在没有详细测风资料的情况下上马,风电场规划粗糙,规划的容量也不科学,使很多风电机组无法达到设计出力。

(二)微观角度

1、创新制度

企业的活力主要在于创新,但创新若想与市场规律更好的协调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东北地区新能源产业基地内的企业不仅在企业制度上同时在企业管理上都十分重视创新。例如国电双辽公司实施了创新制度,在技术创新上,企业进行投入上的制度限制,特别是设置了最低科研资金的限定。在管理制度上,创新制度给予了运行环境及运行期限的制度保证。

2、竞争制度

东北地区新能源产业基地内的企业在竞争制度的引导下更好的与市场运行基本规律相一致,避免了企业经营者利益冲动而引发非市场规律下的竞争所形成的最终企业甚而产业基地的损失。

第三篇:中国能源人物

中国能源人物

主办单位

中国能源报

学术支持单位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

评选背景及意义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至关重要的一年。为了切实落实“十二五”发展纲要,推进我国能源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本着树立先进、服务行业的原则,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特举办“2011中国能源人物”评选活动,旨在塑造最具公信力的社会品牌,评选出2010年为我国能源事业发展做出杰出成就的人物。通过表彰先进,激励能源各领域领军人物锐意革新、积极进取,为“十二五”开创我国能源新局面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并且,通过发掘“能源人物”背后的感人事迹,鼓励能源领域各行业从业者及社会公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能源事业,踏实工作,创优争先。

评选标准

评选将依据“责任、推动力、影响力、引领力”四个指标进行评审。

评选范围

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能源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之人士,包括从事能源领域的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管理及研究人员。

评选流程

第一阶段:推荐、报名阶段

与能源领域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媒体,以及个人均可推荐。所有推选人都将填写正式的推荐表格,包括填写推荐理由及被推荐人在2010年为能源事业发展所作出的主要事迹和取得的成绩,方确认为有效提名候选人,进入下一轮评选委员会评审。第二阶段:初评阶段

组委会对推荐人材料进行核实考证无误后,提交评审委员会,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十位候选人物,并在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网站上予以公示。第三阶段:终审阶段 对公示无疑义的候选人,组委会将再次将候选人的评审材料上报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将依据“责任感、推动力、影响力、引领力”四个标准分别对每位候选人进行打分评定,得分最高者即为“2011中国能源人物”,并在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网站上予以公示。

2010中国能源人物获得者

张国宝 获奖理由

一、完善能源保障体系,能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在张国宝执掌中国能源的这11年,中国疾速成为世界能源大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跃居世界第一。

在张国宝同志任内,他主导建成我国首条特高压输电线路;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和支持煤电运一体化、“输煤与输电并举”加速资源产区战略调整。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突破9.5亿千瓦,创造了世界纪录;石油产量保持平稳增长,2010年首次在国内海域建成“海上大庆油田”,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亿吨/年,千万吨级炼厂达到18座;建成国内天然气骨干管线,天然气暖气管道总长度达到4万公里。国家石油储备从无到有,目前已建成一期项目4个基地,总规模达1640万立方米。这些措施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的基础能源供应,推动了我国电力工业和天然气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石油工业的稳产增储。

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得到快速发展

我国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他力主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关停技术落后、能耗高的小火电、小煤矿、小炼油厂,为建设大机组、大煤矿、大炼油厂,发展清洁能源腾出了空间,推进了产业升级。大力支持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其中核电结束过去五年无核电机组投产徘徊不前的历史;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五年翻番增长,打造多个陆上“风电三峡”。

为加快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在张国宝的领导下,国家能源局力排众议,推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建设大型风电场,打造若干个“风电三峡”,大规模使用风能,把成本摊薄,从而降低价格;二是通过规定国产化率70%的硬性指标扶持国产设备,重点扶持优势龙头企业;三是打破政府制定电价的传统,引入风电特许权招标制度确定电价,公开竞争。这三项措施,加上《可再生能源法》对补贴基金和全额收购可再生发电的规定,使得中国风电价格迅速降至每千瓦时0.5元左右,风电行业迎来爆发性增长。截至2010年底,我国风电装机总量达4182万千瓦,领先于美国,居世界第一。

三、能源国际合作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能源国际通道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陆上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境外能源资源投资并购和勘探开发也取得重大收获,初步建成了非洲、中亚-俄罗斯、南美洲、中东和亚太五个海外油气合作区;合作对象不断丰富,目前我国已与数十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能源合作机制;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从石油、天然气逐步扩展到铀、煤炭、风能、太阳能、能源装备等多个领域,从单一的上游勘探开发逐步发展到上下游一体化的多方位、全领域合作;合作方式不断创新。在“走出去”中通过独资、合资、参股、并购、工程承包、技术服务等方式,在海外能源勘探、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中国能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大增强。

四、能源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在张国宝同志任期内,能源科技化程度大幅攀升,建成了一批主要的能源基地,供给能力明显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异军崛起,能源结构和生产布局显明优化,能源装备水平获得长足提高。

在国家能源局的推动下,国家发改委连续出台多项鼓励和扶植政策,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起到了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2001年中国发电设备产量仅为1300万千瓦,到2008年则已超过1.3亿千瓦,跃居世界第一。装备制造业对全国工业总产值、就业的贡献率均超过25%,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率更是超过50%。

其中有关新能源装备制造的发展尤其显著。开发出了3兆瓦、5兆瓦风力发电机;核电设备国产化率从岭澳一期项目的30%,提高到了红沿河项目的85%,并成功掌握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核岛9大关键设备的制造技术;水电单机采用70万千瓦并推广应用,并在向100万千瓦迈进;坚定支持±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输电设备国产化工作,使我国输变电设备技术跃居世界先进水平;风冷发电循环流化锅炉,重型燃气轮机得到推广应用;成功建造14.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摘取了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

五、民生能源工程得到重视,城乡居民使用能源条件不断改善

张国宝在主持能源工作期间,十分重视民生能源建设,着重从农村能源建设、城市供热机组建设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三个方面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使用能源的条件。

在农村能源建设方面,实施农网完善工程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并在偏远农村地区推广利用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2009年农村人均生活用电比2005年提高了79%;在城市供热机组建设方面,在北方高寒地区建设了6000完千瓦热电联产机组,替代了大量燃煤小锅炉,解决了4000多万城市人口供暖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方面,力主建设青藏联网工程,解决西藏长远供电问题,加快新疆能源开发建设,实现了新疆电网与西北750千伏主网互联。在这些措施的引导之下,2010年,我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水平比2005年提高了32%,人均电力装机比2005年增加0.29千瓦,人均天然气消费是2005年的2.4倍。

总之,在张国宝同志领导下的能源局,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制定能源法规、规划、政策和标准,谋划重大项目布局,引导和服务能源行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张国宝同志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敢于碰硬,不计较个人得失,为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不懈努力,扎实工作,为我国能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能源行业当之无愧的典范人物,也是中国能源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首届颁奖典礼论坛主题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研讨会

主办方简介

《中国能源报》是人民日报社2008年组建成立的一家以报道能源领域相 关新闻信息为主的一家报纸,其前身为创办于1978年的《市场报》,现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为宗旨,全力打造国家能源政策、宏观管理与企业运行的综合信息发布平台,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最具价值的产经新闻。

《中国能源报》(邮发代号1-6)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与国家能源局合作创办的能源产业经济类报纸,承担国家能源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的机关报职能,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以整个能源产业为服务对象的专业媒体。作为国内最权威的能源产业经济媒体,《中国能源报》服务于国家能源战略,作为国家能源政策与宏观管理的信息发布平台,为能源产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能源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为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提供信息依据,为广大的能源产业领导者、从业者提供最具价值的产经新闻。

《中国能源报》的目标读者定位于能源及相关领域的党政官员和公务员、能源企业家及高层管理者、能源领域投资者、研究者、咨询者和服务者、能源的重要用户、全国各大高校能源专业师生、国际能源行业企业从业人员。这些读者拥有国家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决策权,具备能源企业各项运行、重大投资、重大采购行为的决策权和影响力。

《中国能源报》为对开瘦报,彩色印刷,每周一出刊。版面分为新闻和专刊两个板块。新闻板块包含国内要闻和国际新闻,专刊板块涵盖石油天然气专刊、煤炭专刊、电力专刊、新能源专刊、科技装备专刊和节能减排专刊。

评选组委会主要负责人

组委会主席

李庆文 组委会秘书长

解树江 组委会副秘书长

潘仁飞 组委会副秘书长

第四篇:中国能源概况

中国能源概况

一、能源禀赋

我国传统化石能源资源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等优质化石能源相对不足。我国煤炭剩余储量居世界第3位。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处于早、中期阶段,未来还有资源储量增加的潜力。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水电技术可开发量为5.4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二、能源生产

我国已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和 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

(1)煤炭生产:煤炭是我国的基础性能源,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四省(自治区)。

(2)石油生产:我国石油产量近年来保持平稳增长。我国是世界第5大石油生产国(前4位分别是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美国和伊朗)。西部和海上是我国未来石油开发的重点,处于勘探的早期和产量的上升期,是保持我国石油稳产的主要区域。

(3)天然气生产:我国天然气生产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产量增长较快。供应格局已呈现出“西气东输、海气上岸、北气南下”的局面。产量居世界第7位(前6位分别是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伊朗、卡塔尔和挪威)。

(4)电力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能源生产增速。我国是世界第2大电力生产国。

三、能源消费

(国家的电气化水平衡量指标:一是发电用能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二是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

(1)一次能源消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及立足国内满足需求的能源方针,决定了我国将长期保持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2)终端能源消费: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优质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明显加快,比重逐步增加。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石油和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大幅提升。终端煤炭消费逐渐向工业集中,交通行业是最大的终端石油消费行业,工业用电结构呈现明显的重型化趋势。

四、国际能源合作

随着国内能源需求的增长,我国由能源净出口国逐渐变为能源净进口国。能源进口的不断增加促使我国能源供应保障策略从自给自足逐步走向立足国内和利用国外资源并举,国际能源合作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油气领域,我国能源企业不断加快海外投资步伐,主要投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协议或竞标的方式直接获得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权;第二种是通过企业并购的方式获得海外油气资产;第三种是通过贷款或其他援助方式获得资源国提供长期油气资源供应的承诺。在煤炭领域,我国能源企业主要通过投资开矿的形式获取海外煤炭资源。在电力领域,我国能源企业积极开展跨国输电和电力贸易。此外,我国能源企业还通过工程承包、企业并购、资产运营、技术装备出口、管理咨询等方式进入海外电力市场。

第五篇:创新党建工作行动计划专题

南长区加快创新党建工作行动计划

(2011-2015年)

征求意见稿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于全面落实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奋力开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局面,加快实现建设最有魅力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全面推进我区党的建设创新发展,根据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关于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全面贯彻‚六个注重‛、全力推进‚八项工程‛的要求,以及市委关于争创全省党建工作最佳实践区的意见,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的部署和要求,以及区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把党的建设纳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南长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保证。

2、总体目标。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南长党的建设走在全

市前列。全区党建工作创新实践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加强,党(工)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密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事业紧密相联、相互促进,以党的建设新进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人民群众对党的建设创新成果和党领导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成效充分认可。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

(一)思想理论武装创新行动计划

坚持把理论武装摆在首要位置,与时俱进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引导党员干部坚持不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全面建设最有魅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区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1、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理论,认真抓好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教育,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科学发展能力为目标,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

围绕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区两级党(工)委中心组学习,深入学习研究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领导班子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推动工作的整体水平,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12次。进一步抓好各级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专题调研工作,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南长加快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有效做法和先进经验,不断提高统揽一方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各基层党组织学习情况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力度,并适时组织经验交流,逐级推荐、形成一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示范点。

3、大力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普及。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宣传教育,围绕国家、省、市、区重要方针政策,结合基层实际深入开展各类教育宣讲活动,进一步推动南长新一轮的思想解放,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群众。有效发挥基层党校、市民学校等阵地作用,坚持常年定期举办以政治理论、党性党纪、形势任务和有关业务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干部培训、轮训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重大战略决策进基层、进群众、进人心。加大‚‘建设创新南长、魅力南长、幸福南长’‛和‚内学一汽锡柴、外学张雷盛群‛等主题宣传教育力度,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个人自学、专题讲座、报告会、专题片、主题教育等学习教育方式,努力满足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党内民主建设行动计划

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发展党内民主,有效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广泛地凝聚党员意愿和主张,努力使全区各级党组织

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1、健全完善班子决策工作机制。按照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具体制度和办法,形成更加科学规范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和规范领导班子决策咨询制度,重大决策事先充分征求党员、群众、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和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健全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制度,保障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各项制度落实。进一步明确区委全委会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健全区委全委会成员缺额递补、民主推荐重要干部、重大事项票决等制度,充分发挥区委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认真落实区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健全和规范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落实区委委员、纪委委员对常委会进行询问、质询制度。

2、积极探索党代表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按照省市委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党代会常任制和代表任期制工作,定期向党代表通报区委工作情况,探索建立党代会代表提案提议处理和回复制度。完善区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制度,在认真总结基层党代表工作站经验的基础上,试点开展党代表接待日活动,不断拓宽党代表联系群众渠道,充分反映党员的意见建议。逐步建立党代表参与重大决策的工作机制,有序安排党代表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区委有关会议,进一步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的环境。五年内,建立区、街两级党代表联络工作机构,健全党代表经常性工作机制,保证党代表各项权利的有效行使。

3、进一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以维护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重点,不断创新党内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改进基层选举制度,在普遍推行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公推直选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规范基层党组织直接选举工作,逐步开展其他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试点。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建立组织提名与党员或代表联合提名制度。完善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任职承诺、定期向党员报告工作及接受党员评议等制度,拓宽党内意见表达渠道,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内生活制度,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的有关规定,健全完善党员干部定期党性分析制度,充分发挥民主生活会开展思想交流、提高党性修养、增进班子团结的重要作用。

4、深入推进基层党务公开。研究出台基层党务公开的实施意见,明确党组织党务公开的内容、方法、程序和范围。凡属党内规定要求公开的事项,都要在相应范围内以适当方式公开;对党组织制定的、不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事项,通过信息公开栏、网站、报纸等途径,主动向社会公开;对党员、群众要求公开的事项,经党组织研究认为可以公开的,通过党内会议、文件和通报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开。完善落实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改进和提升党组织新闻发言人工作,试点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双向述职‛,畅通党内信息沟通渠道,不断增强党务工作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行动计划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完善机制为重点,加快落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精神,实现党管干部与扩大民主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着力打造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1、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健全干部选任机制。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方式,统筹运用组织推荐、领导举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多渠道推荐干部,研究制定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办法。加大公开选拔、公推竞岗等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力度,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区管领导岗位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公推竞岗或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到2015年,新提拔副科职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不少于三分之一。大力推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探索完善全程差额选任制度,研究出台‚两推一决‛差额选任党政正职办法。加强以新提任干部素质与能力表现为主要内容的试用期考察,进一步完善干部选任机制。

2、围绕服务科学发展,选优配强领导班子。认真执行街道、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配备规定,严格控制机构职数,统筹做好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的配备工作。把党政正职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点,健全正职后备干部的多岗位任职交流办法,大力选拔转变方式、创新社会管理急需的高素质领导干部,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的知识、专业和经历等结构。加大后备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力度,规范开展区管领导干部机关与基层的双向交流工作,鼓励年轻干部朝下走,在一线磨练意志、锻炼能力,把选拔干部的重点向基层一线倾斜,努力形成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老、中、青‛合理配备。

3、建立科学考评体系,改进完善考核方法。建立更加科学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扩大考核民主,统筹运用实绩考评、作风效能考核、横向测评等考评方法,分类确立考核办法,逐步引入群众满意度测评和反向调查等体系,综合分析领导班子和干部实绩。健全领导干部

综合考察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探索‚德‛的细化考察办法,拓宽考察途径,加大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等急难险重工作中干部的德才表现考察力度。规范实施公务员考核办法,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使考核结果与奖惩、进退挂钩。加大治庸治懒力度,落实诫勉谈话和问责纠错,探索采取‚代理负责‛、‚待岗学习‛、改任非领导职务等举措,对不称职、不胜任干部及时进行调整,拓宽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渠道。

4、依法从严管理干部,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健全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干部晋升激励制度,继续推行高年龄段科员级优秀公务员晋升副主任科员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发挥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作用,加强重点岗位、重点领域、重点时期的监督,健全电话、信访、互联网‚三位一体‛的举报网络,拓宽干部监督信息来源。完善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的科学机制,全面推广‚三责联审‛(选人用人责任审查、机构编制责任审核、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党政主要领导用人、用编、用钱等权力的监督,逐步探索开展任中‚三责联审‛试点工作。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横向监督和对下指导力度,继续执行‚一报告两评议‛和列席基层干部任免会议制度,研究出台干部选任全程记实办法、区管干部任职前组织部征求纪委意见试行办法。

(四)提升干部能力素质行动计划

围绕南长‚十二五‛发展目标,把建设‚创新南长、魅力南长、幸福南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重要培训内容,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为推进南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1、全面实施干部能力素质攀登工程。制定并实施《南长区2011-2015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细化培训层次,合理配置培训资源,切实提高培训效益,努力形成具有南长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学分考核制度、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培训计划项目报告制度等各项制度,为顺利、高效地开展各类培训,全面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着力开展区管干部集中教育培训,根据南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形势的需要,积极组织开展重点岗位党政正职专题研讨出国(境)培训。联合各类优秀办学机构,组织区管领导干部到国内著名高校、培训机构和中央企业学习培训,探索运用菜单选学、小班教学模式开展专题轮训班,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区区管干部普遍轮训一遍,努力实现区管干部综合能力跨越提升。

2、大力加强年轻干部的教育培训。从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结合中青年干部成长的特点,把政治理论、理想信念和履职能力作为教育培养的主要内容,分层分类开展年轻干部队伍教育培训。高质量地办好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抓好‚305‛工程培养对象的培养,加大对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使用力度,通过理论学习、党性锻炼和岗位历练等方式,持续提升年轻干部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着眼打造具备国际化素质的领导人才,继续举办年轻干部BFT外语能力提升等培训班,帮助干部拓展视野、提升能力。注重加强对优秀年轻党外干部和女干部的教育培养,努力提升党外干部和女干部的能力素质。

3、更加注重干部基层实践锻炼。进一步完善年轻干部培养方式,多形式开展实践锻炼,积极开展基层与机关重点岗位的双向

挂职,到市级机关上挂锻炼,到先进地区外挂锻炼。持续开展年轻干部的上下交流、横向交流,坚持把基层一线和信访、稳定、经济建设等重点岗位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阵地,不断丰富各级干部的岗位任职经历,增强基层实践经验,提高干部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实际问题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积极推行新录用公务员、选调生和军转干部到基层任职制度,完善鼓励干部扎根基层的制度措施,继续做好社区主任助理的择优进编工作,健全从基层选调优秀干部到区机关部门工作办法,进一步畅通基层优秀干部的成长渠道。

(五)人才优先发展行动计划

以建设人才特区、人才高地为目标,围绕政策保障、体制建设、机制运行、资金投入、环境营造等,进一步创新思路和举措,力求做优做特,加快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关于更大力度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的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建设‚人才特区‛的意见》、《南长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建立党委、政府‚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发展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每年对人才优先发展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通报。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证,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不低于本级一般预算收入的3%,到2015年,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达15%以上。

2、推进实施重点人才工程。以物联网、精密机械制造、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高端商务服务等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领工程、战略性新兴产

业人才培育工程、高端服务业人才集聚工程、高水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高水准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攀升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以上、省‚双创计划‛人才5人以上。

3、大力实施高端人才系列引育计划。以深化实施‚530‛计划、‚无锡千人计划‛为抓手,依托无锡市‚530‛企业服务网、南长企业在线、南长人才金港等网络服务平台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引进培育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力争到2015年,全区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500人以上,其中国际国内顶尖人才5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530‛计划人才)100人、创业中介领军人才10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人;引进并重点支持50个物联网科技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培养500名以上物联网产业急需人才;引进培育高层次文化创意及旅游休闲产业人才300人、软件与服务外包高级人才500人、各类服务业高层次人才300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2万人,其中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达500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7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达0.18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1.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0.35万人;具有社会工作师职称的专职社会工作人才达400人,其中获得中、高级社会工作师职称的专职社会工作人才达150人以上。

4、优化人才综合环境。坚持服务优先理念,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区科技和人才工作体系,创新政府与社会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运作模式,加快推进‚三创‛载体、人才公寓建设和园区功能调整步伐,加快建设一支适应南长特色‚人才特区‛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工作队伍,提升人才服务效能,营

造高层次人才宜居乐业的良好环境,让海内外人才近悦远来。

(六)创新基层组织建设行动计划

以创先争优为统揽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各个领域有覆盖、有效提升,推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1、不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南长‛为主题,以‚堡垒工程‛、‚红旗工程‛为抓手,以深入开展‚五比五赛‛活动为载体,加强领导和指导,创新内容和形式,细化目标和责任,建立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为建设最有魅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加大力度培育和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简报等阵地,及时总结宣传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不断壮大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典型群体,形成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以教育、卫生、司法系统等条线单位和群团组织为重点,深化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创先争优活动,形成整体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局面。

2、扎实推进统筹共建基层党建工作。顺应‚十二五‛发展新形势,分层建立基层党组织建设协调机构,明确工作责任,健全协调机制,落实专项资金,形成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按照组织建设互帮、党员干部互动、党建阵地互用、扶贫帮困互助、和谐稳定互促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统筹共建基层党建工作,打破条块党组织间体系分割、运行封闭的工作模式,整合党建资源,增强组织功能,推动各领域党组织加强交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多渠道、多层次健全党内关怀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党内

关爱基金,深化结对帮扶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探索建立困难党员生活救助和就业帮扶机制,推动幸福社会建设。

3、大力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实践。围绕创新社会管理新要求,全面启动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创建达标工作,着力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夯实党的工作基础。围绕推动转型发展新要求,以三区三带九街(区)和商务楼宇建设为重点,坚持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不断创新新经济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方式和管理体系,到2015年,全区95%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都有党员,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全覆盖。围绕现代化城区建设新要求,积极探索区域性大党建工作有效途径,试点设立社区党委,加快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委员会(社工站)、业主委员会、物业和辖区单位为成员,党员广泛参与的工作模式,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幸福社区建设的管理优势、服务优势。

4、着力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围绕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综合运用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等方式,强化履职成效和目标考核,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研究制定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意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党员特点,分别明确教育重点和管理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推广和运用信息化新技术,依托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和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大力推进基层电子党务平台建设,努力使网络、手机等信息媒介成为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载体。以优化党员队伍构成和分布结构为重点,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结合我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宏观指导,创新工作理念,倾斜发展指标,进一步加大在‚530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和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

这类人员中党员比例有大幅提升,为实现我区新经济社会组织党的工作和组织全覆盖注入源头活水。

5、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把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时代性和规律性,从各领域的实际出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社区要拓宽选才渠道,创新选拔方式,增强岗位吸引力,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到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的配套政策,探索建立社区党支部书记激励保障机制,到2015年,全区社区党组织书记 “职业化” 比例不少于60%。‚两新‛组织要以党工、党政干部兼职为主体,积极探索区域化设置、社会化配备、职业化管理党组织书记队伍的新路子。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要按照宜兼则兼、宜专则专的原则,走出一条建设专兼职结合、精干高效的党组织书记队伍的有效途径。

(七)弘扬优良作风行动计划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建立行风作风评议长效机制。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引导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路线和立场,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在各项工作中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努力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引导党员干部特 13

别是领导干部树立权力就是责任、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

2、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认真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和‚服务企业促发展‛百日大走访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克服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坚决反对作风飘浮、敷衍塞责,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勤俭办事,防止铺张浪费。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创业上来。

3、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人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专项治理的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小金库‛、公务用车和庆典、研讨会、论坛清理规范工作,建立健全禁止公款出国(境)旅游长效机制。严格按照《南长区作风效能投诉处理办法》,强化作风效能投诉件的办理及责任追究。完善办理群众咨询、建议、投诉、举报的工作程序和规范。着力解决征地拆迁、住房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的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4、建立健全作风效能和政风行风评议长效机制。探索党政机关绩效管理,完善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制定科学的行政效能评估和目标考核办法,促进机关改进服务、提高效能。完善群众评议、目标考核和干部考核相结合的机关作风评议机制。继续深入开

展好政风行风评议、基层站所评议以及机关作风与效能评估工作,强化监督制约,推动作风效能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不断提升群众对行风作风建设的满意度。

(八)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行动计划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确保反腐倡廉建设取得实际成效。

1、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作为对各级主要领导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抓党风廉政责任的主体意识,根据工作分工抓好分管部门和单位反腐倡廉的组织、督查和指导,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做到‚一岗双责‛。切实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维护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严肃性。注重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落实责任制的水平,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

2、不断完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健全完善具有南长特色的惩防体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机制,完善项目化推进平台,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监控、预防腐败、纠风、作风效能和惩治腐败‚六大机制‛建设。继续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家庭活动,不断丰富充实惩防体系内容。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创新,积极参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堵塞制度漏洞,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建立健全干部经常性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干部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对干部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行使过程的制约和监督,不断健全完善具有南长特色的惩防体系,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充分运用电子监察平台等监督检查手段,强化对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12345‛服务平台事项等办理工作的监管,真正做到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和运行。

4、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强化办案措施,拓宽案源线索,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充分发挥信访主渠道作用,健全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加强舆情监测,探索及时揭露、发现和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新途径新办法。充分发挥反腐败协调小组的作用,提高科学化办案水平,增强突破疑难、复杂案件的能力。加强案件管理和监督,做到有案必查、有案查好,严格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积极研究发案规律,注重案件查处成果的延伸拓展,从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及时发现体制、机制、制度及管理上的漏洞,做好查案后续工作,促进惩治成果向预防成果转化,不断完善案件管理的各项机制。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加快创新党建工作行动,是十二五时期我区加强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抓手,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的组织保障和工作推进机制,努力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工作格局。

1、构建职责明晰、齐抓共管的管党机制。健全区委统一领导,区委组织部牵头,区纪委、组织、宣传、统战等党委部门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共同参与的党的建设协调机构,切实加强对党 的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建立健全区委和区直属党组织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及时解决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层建立党建工作考核制度和述职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在全区上下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健全理论研究制度,整合党建研究资源,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工作研究的指导作用,加强党建工作理论研究,推动党的建设的创新实践。

2、构建共同分担、经费到位的投入机制。完善财政支撑的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资金制度,建立区级党建工作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50万元,机关及其它单位党组织按每名党员每年不少于100元的标准,建立党建工作专项资金;各街道每年按不少于10万元的额度设立党建工作专项资金。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千分之五的的比例作为企业管理费在税前列支。加大党费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支持力度,用于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培训基层党务干部、培育党建工作先进典型等。

3、构建分类指导、措施有力的推进机制。要根据创新党建工作各项任务,分类制定实施方案、分别明确工作举措、分层抓好推进落实,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发扬敢闯、敢试、敢于争先的精神,围绕党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在遵循总体要求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努力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要注重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创新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区上下进一步浓厚创新氛围、激发创新热情。

4、构建体系健全、功能完善的保障机制。以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整合服务资源,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形成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市基层党务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各级党建网站建设和管理,积极发挥网络党建效能。加大对基层党务干部的关爱激励力度,重视从基层培养干部、选拔干部、重用干部,努力营造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的良好环境。

下载中国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0年11月27日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切实增......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 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鼓励驻泰高校学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产生一批科技水平较高、有产业......

    北京市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

    北京市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从“十二五”时期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 根据行动计划实施进展情况,分地区、分计划、分项目,开展行动计划专项督导,三年内对各地实施情况至少进行一轮督导检查;在此过程......

    2020年中国能源展望

    2020年中国能源展望 随着中国重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钢铁、水泥、汽车、房地产、煤炭、电力等国民经济重点产业高速发展,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中国能源消费总......

    中国能源外交何去何从

    中国能源外交何去何从 传统的能源安全观,以能源的充足供应、持续和价格合理为重点内容,反映的是石油、煤炭等高碳经济时代特征。2006年7月,胡锦涛主席出席八国峰会时首次提出新......

    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班级:11级地理教育 学号:111508124 姓名:幸赟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本方针,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强调对环境的保护,而且应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