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叙文阅读题解答高分策略(大全)
记叙文阅读题解答高分策略
每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一般都是试题的“重头戏”,分值大都在10—20分之间,设题5—6道,所选材料多是课外阅读材料,往往关乎人的情感世界,如父母亲情、人间友爱等主题,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其中不乏开放性试题。
记叙文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⒈记叙文的六要素;⒉记叙文的记叙顺序;⒊记叙文选材的详略;⒋记叙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⒌注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常考的能力点有:⑴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⑵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⑶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⑷理解文章的思路和特点;⑸体会一些重点句子、段落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⑹续补、仿写某些句段。
由于记叙文阅读题基本上都是简答填空题,出题的角度又比较丰富,可以概括、填写、分析、诠释、解说、标记、描述、品析,可以联系、比较、探究、自由表达等,涉及角度比较全面,因此教给学生一些独立解答记叙文阅读题策略才是我们必须做的。
议论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议论文阅读的解题,通常可以这样来进行:解题顺序与说明文、记叙文基本相似。
但更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切记在通读全文之后再动手,如有必要可读两遍,直到读懂才可解题。
一、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二、分析论据: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理清论据有助于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把握解题的要领。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看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这样一来,文章的结构就很清楚了。
五、分析语言特点: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和严密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是解题的关键。议论文阅读【内容】
一.议论文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1.分清论题和论点。
2.注意论点的位置:头尾、自己概括。
3.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能统摄全文、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三.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1.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明确论据时,要格外注意概括的事实。例如: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突破思维定式的结果。非欧几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史丰收的速算法等等,无一不是如此。据说在一般飞机发明之前,很早就有人设计了直升飞机,但直到定翼飞机飞了几十年,直升飞机也没能上天。因为根据反作用原理,螺旋桨转动起来,机舱就要向反方向旋转,坐在里面谁受得了?直到四十年代,这一难题才得以解决,而解决方式却又大出前人意外的简单:给机舱加一条长长的尾巴,端点放置一个向侧方旋转的小螺旋桨。
2.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四.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1.举例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4.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五.结构、层次:
1.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2.常见结构:总分式、层进式
3.理清层次的方法:先了解各段内容,归纳段意;然后根据邻近段落在内容上的联系,进行合并;最后弄清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论述层次
说明文阅读考点分析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阅读说明文,了解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适应怎样的生活需要;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二、考查要点
(1)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科技说明文中的关键词能正确理解、判断及阐释。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准确把握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义及作用。
(3)能够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4)能够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阅读对文章的观点、说明对象等能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5)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
科技说明文阅读能力测试,主要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考查的角度是语言信息和图表信息的捕捉能力,而不是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明确考查对象和要求,便于我们复习备考。
三、解题指导
(1)、整体感知材料
整体感知阅读材料,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内容要点;
②、抓住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贯通全文内容;
③、联系试题,突出整体把目的性和针对性。
(2)、筛选整合信息 筛选和整合信息要注童如下几点:
①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
②归纳、整合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归纳、整合应从该确定范围内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进而发掘其隐含信息。
③根据阅读试题的要求,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辨别时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
(3)、借助逻辑知识
科技说明文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借助逻辑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文意。
①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②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一般有如下关系:统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③弄清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4)借助语法知识
只要方法得当,加以强化训练,定能在中考阅读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骄人的成绩。
语文中考知识点答题技巧整理
一、要点概括类
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
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二、感想启迪类
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三、词句品味类 1.词语品味:
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B.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2.句子品味: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四、献策举例类 1.问题献策分类
A.自然环境问题:大气水体污染、生态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问题等等 B.社会环境问题:农村城市差别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辍学问题、文明问题等等 2.问题献策举例类解题注意事项
A.看清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
B.所提出的方法措施必须是可行的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忌纸上谈兵空想主义。C.主张创新
五、句子仿写类
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仿写。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1.要保留“没有„ „,可以有„ „”2.可以考虑用” 大地、高山、海洋” 等来替换蓝天。3.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六、语言准确类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答题方式: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七、文段结构类
(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环节并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类解题模式 1.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
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等。2.概括段意
★答题方式:段意+作用
(二)段落能否删掉或者段落能否调换类的解题模式 1.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一般不行)
2.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总分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删掉),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删掉)后不合逻辑。
八、修改病句类(1)用词不当
①感情色彩不当。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②关联词用错。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2)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②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⑧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④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3)成分残缺
① 缺主语。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 作用,所以,应删去。)②缺宾语。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4)语序不当
① 逻辑语序不当。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②关联词语序不当。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5)前后矛盾
①前后不统一。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②否定多余。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不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不”。)⑧范围不清。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它图片”。)(6)重复罗嗦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7)表意不明(歧义)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牛吃草”:应改为“牧童牵着牛,牛在吃草。”)2.认识了病句的这些基本类型,我们要把握病句修改的基本方法。
(1)检查病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求。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提。
(2)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份一一加以改正。
(3)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其它字词)。不能另造新句。
九、修辞手法作用类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8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9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 „....(作用)论述了„ „(内容).十、说明方法作用类
1.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2.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3.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4.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征。)
5.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
6.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特点突出。(答题要结合内容)突出了„„(寻找比较点)7.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8.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9.摹状貌:(类似于描写)比较生动形象 10.作引用: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
★答题方式:这一句(段)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起到„ „的作用。
十一、概括议论文论点类
方法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十二、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类
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十三、论证手法及其作用类类
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2.道理论证: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论点
3.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的论证论点 4.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有力的论证论点(答题要结合内容)
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十四、环境描写的作用类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2.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悲凉气氛)B表现人物„„的心情。
(《我的叔叔于勒》)“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C暗示社会环境。
(《变色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沙皇统治的黑暗)
D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例:《驿路梨花》中关于“梨花树林”的描写)。
E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十五、表达方式作用类
常见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说明: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描写: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记叙文中的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记叙: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例:《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到“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一句交代了时代背景。)
★答题方式:本段采用了„ „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 „感情,起到使读者„„的作用.十六、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类
塑造人物手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十七、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类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在中考动员会上的讲话
同学们:
在这里,我首先祝贺你们克服种种困难,走到了出征的这一天。我也预祝大家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愿考入自己心仪的学校。
作为带了大家四年的老师,在这关键的时候,有几个问题,我一定要嘱咐大家。
一是要平常的心态。我一直强调:学习是讲求水到渠成的。对于“有一分付出,就有一分回报”,大家一定要深信不疑。要相信通过平时努力的学习,是一定能考出自己最好成绩的。千万不能在考试过程中一遇到难题就患得患失,因为越是这样,你就会越发丧失信心,你就会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远。在这个时候,有点阿Q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要鼓励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要宽慰自己:“我不会做的,别人也未必会做”。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体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快感。必要的时候要懂得放弃,别为了一朵玫瑰,而忽略了整个春天,千万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二是要懂得减压。别被自己的理想,父母的期望所压倒,要深信轻装上阵才能登高望远。这就正如一个杯子装水,装多少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你举杯子的时间,如果你举一分钟,500克的水也不成问题,但如果举一小时,20克的水也会让你手臂酸疼,如果举一天,恐怕就得找救护车了。同一个杯子,举的时间越长,它就会变得越重。这就正如压力,如果我们总将压力扛在肩上,压力就会越来越重,早晚有一天,我们将不堪其重。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就是放下水杯,休息一下,以便再次举起它。生活的压力也应该常常放下,使我们有时间焕发精神,挑战压力。所以同学们,请放下压力,为了明天!
三是要交流互助。还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看看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他先来到地狱,地狱里的小鬼正在吃饭,但奇怪的是,他们一个个面黄肌瘦,饿得嗷嗷叫。原来他们使用的筷子有1米多长,虽然争先恐后夹着食物往各自嘴里送,但筷子比手长,就是吃不着。“地狱真惨呀!”这个人想。他又来到天堂,天堂里的天使也正在吃饭,一个个却红光满面,充满欢歌笑语。但奇怪的是他们也用的是1米多长的筷子,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相互喂对方。由此可见:能否有交流合作的态度和精神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当我们懂得付出、帮助、爱和合作时,我们就生活在天堂,我们就会离目标很近很近。
四是要细心再细心。这个细心有几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考前细心准备考试工具,包括:笔是否吸足了墨水,2B考试铅笔是否准备好了,作图工具是否准备齐全了„„二是考试开始信号发出前,就要正确填写密封线内的考生信息,正确涂写机读卡的粗横线以上的内容。三要在考试过程中细心读题,集中全部注意力认真解答。四是在做好试题后一定要反复提醒自己认真检查,眼睛要仔仔细细地看,精神要全部集中,要心无旁骛。
五是要遵守纪律。有纪律的队伍不一定有战斗力,但没有纪律的队伍肯定不会有战斗力,我深信这一点,我希望你们也要相信这一点。从走入中考考场的那一刻起,你们就不仅仅代表了你们自己,你们还代表着我们的学校,代表着红旗几千父老。我相信,你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我肯定,你们会成功!一定会成功!全校师生、数千父老,等待你们凯旋!
第二篇:初中数学解答题解题策略
垫江县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研讨会资料二
1浅谈中考数学解答题的解题策略
重庆垫江九中蒋正琼
解答题在每年的中考中是拉距离的题型,现在已经进入第二轮复习了,为了学生在做解答题时减少失误,方法上有所突破,应试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这个时候很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点拨。变第一轮复习的“补弱为主”为“扬长补弱”。一般,成绩居中上游的学生,应以“扬长”为主,居下游的学生,应以“补弱”为主,处理好“扬长”与“补弱”的分层推进关系,是大面积丰收的重要举措。为了处理好这个关系,个人认为完成解答题应让学生把握好以下各个环节:
(1)审题:
这是解答题的开始,也是解答题的基础,一定要全面审视题目的所有条件和解题要求,以求正确全面的理解题意,在整体上把握试题的特点,结构,以利于解题方法的选择和解题步骤的设计。审题时要注意各种数学语言的识别,要注意捕捉所有的信息,特别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训练。当试题的叙述较长时,不少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抓不住关键,从而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就是阅读分析能力低。解决的途径是: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作图、识图、强化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题中的指导性,强化变式,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阅读材料,利用所给信息解题等。在当今信息时代,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2)寻求合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破除模式化,力求创新是近几年中考数学试题的显著特点。解答题体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切记套用机械的模式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而应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识别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认识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图形的几何特征与数式的数量特征的关系,谨慎地确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当思维受阻是,应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并重新审视题意,注意挖掘题目隐含的已知条件和内在联系,要防止钻牛角尖,又要防止轻易放弃。
(3)设计有效的解题过程和步骤
初步确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后,就要设计好解题的过程和步骤,切忌盲目下笔,顾此失彼,解题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要做到推理严谨,言必有据,演算准确,表达得当,及时核对数据,进行必要的检查,注意不要跳步,防止无根据的判断,防止只凭直观,以不存在的图形特征做为条件进行推理,有些单纯的数式计算步骤可以适当省略,但要注意不要因此而出现计算错误。
(4)力求表达得当:
所答与所问要对应,且不要用不规范的语言,不要以某些习题中的结论为依据(定理除外),只写结论,不写过程。2013-5-30
(5)画好图形:
做到定形(状),定性(质),定(数)量,定位(置),注意图形中的可变因素,注意图形的运动和变换,画好图形,对理解题意、寻求思路、检查答案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切忌只求示意,不求准确。
【典例精析】----解答题的常见题型
1、代数计算题(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会实数的计算、三角函数、方程、因式分解、不等式/ 组、代数式的求值,数轴题等,)
例1:计算
例:
2、先化简,再求值,(1a212),其中a31.a1a1a
12、图形题(作图题/平移,中心对称、轴对称、相似变换、位似变换等一般只有1题,6~8分左右)。这类题目估计一般在格点中作图,平时在教学中,我们应多演示,让学生有个感观的认识,并在考试时,注意要求学生想好后再作答,以免失分)
例3.在正方形网格中建立如图9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xoy.△ABC的三个顶点部在格点上,点A的坐标是(4,4),请解答下列问题;
(1)将△ABC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画出平移后的A1B1C1,并写出点A1 的坐标;
(2)画出△A1B1C1关于y轴对称的△A2B2C
2(3)将△ABC绕点C逆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的△
A3B3C。
3、函数/方程/不等式应用题(与生活实际联系的一道应用题,应加强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强调)
例
4、近期,海峡两岸关系的气氛大为改善。大陆相关部门对原产台湾地区的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扩大了台湾水果在大陆的销售。某经销商销售了台湾水果凤梨,根据以往销售经验,每天的售价与销售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设当单价从40元/千克下调了,销售量为y千克; ...x元时..
⑴、写出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
⑵、如果凤梨的进价是20元/千克,若不考虑其他情况,那么单价从40元/千克下调多少元..2013-5-30
时,当天的销售利润W最大?利润最大是多少?
⑶、目前两岸还未直接通航,运输要绕行,需耗时一周(七天),凤梨最长的保存期为一个月(30天),若每天售价不低于32元/千克,问一次进货最多只能是多少千克?
⑷、若你是该销售部负责人,那么你该怎样进货、销售,才能使销售部利润最大?
4、统计与概率题(画统计图、填统计表、计算极差、平均数、方差、众数,方案设计,概率统计,经常与方程联系起来考利润问题,盈亏问题,)这类题目一般会出来两个图的信息,条形图,折线图,直方图,扇形图,注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统计图(表),从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例5:“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民间历来有吃“粽子”的习俗.我市某食品厂为了解市民对去年销量较好的肉馅粽、豆沙馅粽、红枣馅粽、蛋黄馅粽(以下分别用A,B,C,D表示)这四种不同口味粽子的喜爱情况,在节前对某居民区市民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将调查情况绘制成图7-2-8的两幅统计图(尚不完整).
图7-2-8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本次参加抽样调查的居民有多少人?
(2)将两幅不完整的图补充完整;
(3)若居民区有8 000人,请估计爱吃D粽的人数;
(4)若有外型完全相同的A,B,C,D粽各一个,煮熟后,小王吃了两个.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的方法,求他第二个吃到的恰好是C粽的概率.
5.几何证明题(一般是线段的和差证明,应加强辅助线的总结)
例
6、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为BC、AB上两点,且BE=BF,过点B作AE的垂线交AC于点G,过点G作CF的垂线交BC于点H延长线段AE、GH交于点M.
(1)求证:∠BFC=∠BEA;
(2)求证:AM=BG+GM.
证明:(1)在正方形ABCD中,AB=BC,∠ABC=90°,在△ABE和△CBF中,AB=BC ∠ABC=∠ABC BE=BF,∴△ABE≌△CBF(SAS),∴∠BFC=∠BEA;
(2)连接DG,在△ABG和△ADG中,AB=AD ∠DAC=∠BAC=45° AG=AG,2013-5-30
∴△ABG≌△ADG(SAS),∴BG=DG,∠2=∠3,∵BG⊥AE,∴∠BAE+∠2=90°,∵∠BAD=∠BAE+∠4=90°,∴∠2=∠3=∠4,∵GM⊥CF,∴∠BCF+∠1=90°,又∠BCF+∠BFC=90°,∴∠1=∠BFC=∠2,∴∠1=∠3,在△ADG中,∠DGC=∠3+45°,∴∠DGC也是△CGH的外角,∴D、G、M三点共线,∵∠3=∠4(已证),∴AM=DM,∵DM=DG+GM=BG+GM,∴AM=BG+GM.
6、函数图象题(一般都会与三角形、四边形联系起来,通常求交点个数及坐标、平移后的解析式、长度问题,面积问题,与坐标轴夹角及夹角的三角函数值,)
例7.如图, 已知抛物线y12xbxc与y轴相交于C,与x轴相交于A、B,点A的2坐标为(2,0),点C的坐标为(0,-1).(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点E是线段AC上一动点,过点E作DE⊥x轴于点D,连结DC,当△DCE的面
积最大时,求点D的坐标;
(3)在直线BC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ACP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5题图备用图
7、压轴题,几何动态问题。(动点问题与四边形、三角形,涉及到面积、相似、点的存在问题等等,当然还常有函数的综合应用题)。此题通常是全卷最难的题目,而且放在最后,时间紧张,心理压力大,不容易集中精力,往往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平,但每个小题的难度却不相同,往往(1)小题可能比前面的题目要简单很多,而(2)小题、(3)小题的难度会逐步以较大幅度增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改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要求不一样,对于中等水平的考生,可以放弃这些题目的解答,将时间用在前110分的题目上,完成这些题2013-5-30
目的解答后将剩余的时间用来检查前面题目的解答是否正确,保证将会做得题目做对,将分拿到手。对于平时程度较好的同学,在保证前面分能够拿到手之后还有时间,不妨完成在最后这道题目的前面的小题,争取做对,多拿一些分。
对于数学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完成前面的题目用不了很多时间,会留下很多时间,但不应急于解答压轴题,也应该先检查前面解答题目的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确保前面分拿到手,然后集中精力完成最后一题的解答
例题8:如图(1),将Rt△AOB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90°,∠AOB=60°,OB
=A90,AOB60,OBOB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A在第一象限,
AOB的平分线OC交AB于C.动点P从点B出发沿折线BCCO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O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沿折线COOy以相同的速度运动,当点P到达点O时P、Q同时停止运动.
(1)OC、BC的长;
(2)设CPQ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3)当P在OC上、Q在y轴上运动时,如图(2),设PQ与OA交于点M,当t为何值时,OPM为等腰三角形?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值.
我相信:通过以上这样的教学,我们能让学生领悟到“舍得”的道理,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就是让他们尽量减少基础题失误,中档题和难题尽力争多得分,但不要抱着得高分的思想包袱,只要该得的得了,可得可不得的也得一部分,不该得的没有得分也没关系,不会影响自己的考试心情,这样就能轻松考试,结果往往是超常发挥,至少正常发挥。2013-5-30
第三篇:公务员面试材料题高分策略
公务员面试材料题高分策略
材料题在2006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中首次出现,2009年全面爆发,近半数岗位在面试中采取了这种形式,虽然2010年有所回归传统的面试题型,但一些部门仍然采用了材料题形式。另外,2011年——2012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的面试中很多部门也采用了材料题这一形式,材料题显然成为一种潮流,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2012年各省市公务员考试顺延这种趋势的可能性极高,建议考生务必加强对材料题这一题型的学习和掌握。
面对这种变化,相信很多考生的疑问是:材料的引入对我的复习备考和临场答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实际上,材料的引入更加有利对考生真实能力的考查。这种给出材料的形式,使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可以更有针对性,考生可根据题目材料所给出的具体情景进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出题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常规的结构化命题考生背答案、泛泛而谈的弊端。这更有利于选拔出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考生。
为此,提出了以下三大解题方略,希望能够对广大的考生有所帮助。
方略一:入情入境,人题合一
解答材料题目,尤其是案例性材料题目,考生一定要深入题中,能够结合给定材料中的设定的情景,在具体的情景中解决给定的任务。
如:2011年2月25号下午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厦门边检、辽宁统计局直属调查队)中的第三题:
小张是借调到某单位的年轻职工,他和该单位领导及该单位职工老赵一起去某县调研。该县是领导以前工作过的地方。在调研中小张发现该县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他对老赵说要向领导汇报,老赵建议小张谨慎点好。调研结束后还没等到向领导汇报,两人就被邀请去吃饭,席间小张对该县情况插话较多,而且把他发现的问题直接提出来了,导致当时现场气氛尴尬。
问:你觉得小张做的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本题中,小张的问题至少有这么几个:一是不听老赵的建议;二是在饭局中插话过多,发言把现场气氛弄的很尴尬;三是也是最主要的,小张这种做事的方式不符合组织程序,未经汇报就发表意见。考生只有把自身融入到以上场景中,才能够有自己切身的体会。
方略二:认清角色,扮演得当
解答材料题目,必须做到认清角色,到位不缺位,得体不越位,牢牢树立权责意识,做好自己的工作,把给定角色扮演的得当、得体、得要领。
同样是上面提到的那道真题,其中第二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是一种角色扮演,考生要答出自己的特色来,就必须认清注意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本材料中有小张、老赵、领导、参加聚餐中的该县同事,其中显性人物有:小张和老赵,别的人物在里面可以归为隐形人物。特别需要注意给出的角色,小张是“借调到单位的年轻职工”,注意“年轻”字样,同时,注意小张只是“借调”来的,而非本单位的在编职工。在问题中,考生的角色既作为“第三者”,又作为“第一者”,因此,角色“转化”在答题过程中一定要迅速跟进。
方略三:寻找措施,圆满解决
对于材料中给定的故事冲突,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题目经常以“你怎么办?”来考查。考生首先要分析问题有哪些,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的解决措施,要使问题最后得到圆满解决。解决矛盾,是材料题的宗旨所在。
从材料中提取对策、运用材料和相关知识思考加工,形成对策,将其归结为四种方法:就材直取、转因成策、归纳整合、演绎成策。
1.就材直取
即从材料中直接提取对策。材料是对策生成的源泉,有时材料中会直接谈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意见、思路、办法等,而这些往往可以直接引用。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时事背景类的材料题中。
2.转因成策
即将原因转化成对策,立足对原因的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破解思路或办法,即为对策。很多时候,原因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一些会揭示问题原因的材料中,就可以根据这些原因,得出对策。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因有果,措施得当。
3.归纳整合即归纳零散信息,把分散在材料中的对策信息梳理、整合,形成系统而有条理的对策,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材料的有价值信息有时会较为零散,甚至是潜藏在不同的材料中,此时就要善于挖掘,善于抓住不同材料反映问题的共同点,在比较合理与否、重要性大小及价值高低的基础上,选出备选对策项目,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形成内容合理、逻辑严密的对策。
4.演绎成策
把普遍适用的原则、方法、经验具体应用到某一领域的问题上,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具体方法,即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当材料中的信息量不足,难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时,就需要启用背景知
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在以上的章节中充分的阐明了面试五大题型的解题方略,材料题中当然可以拿来运用。
在这三大方略中,入情入境是关键,角色意识是保证,解决问题是核心,三者缺一不可,自成体系。掌握此三点,再有一双慧眼,能够透过材料看本质,方法运用得当,高分定能夺得。
第四篇:高考作文高分策略
六个高考作文高分策略
策略一,工整的书写
阅卷老师在看到这样的试卷时,可能自然会产生厌烦感,并可能在潜意识中产生疑问:连字句行款都有问题的人,会写出好文章吗?由于第一印象不好,即便你的文章内容再充实,他也可能不愿细读,更不愿研读,下笔误判,岂能怨人?实行作文网上阅卷后,考生的作文要经过扫描程序,一般来说,扫描后的试卷清晰程度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文面不整洁,字迹不工整,更容易导致模糊不清。因此,我们必须练就一手漂亮的字,让阅卷老师产生对你作文的怜爱,让他有兴趣一口气读完你的文章,在愉悦的欣赏中给你高分。
策略二,鲜亮的标题
标题拟写的技巧很多,我们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
引用化用法。指的是引用或者化用大家所熟悉的诗词、歌词、名言、俗语、书名、影视剧名等作为文章的题目。这种标题往往温文典雅,言简意赅,使人回味无穷。如“读书”话题拟题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思念”话题拟题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诚信”话题拟题为“诚信价更高”,等等。
妙用修辞法。是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反诘等修辞手法拟题,使题目生动、鲜明、美妙、贴切。如“诚信”话题拟题为“守住你的金矿”用的是比喻,“与诚信签约”用的是拟人,“诚信岂可抛?”用的是反问;“读书”话题拟题为“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人”用的是对偶,“躺着读书,站着做人”用的是对比,“别了,漫画书!”用的是呼告。
巧用算式法。这是巧妙运用数字或者运用数字构成数理化算式的形式来设计作文题目。这种标题往往能够准确概括出文章的内容,简练精当,并且形式新颖,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给人以启示。“诚信”话题拟题为“7-1=0”,强调了诚信举足轻重的地位;“团结”话题拟题为“1+1﹥2”体现团结的力量;“质量”话题拟题为“99+1=0”,99代表产品合格率,1代表不合格率,通过这种荒谬的计算式,揭示了质量意识的重要性。
设置悬念法。在拟题上设置一个诱人的悬念,或表明一个异乎寻常的结局,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探求内容的强烈愿望,引导读者去追寻。如“人与自然”话题拟题为“两只流泪的爱情鱼”、“一只老鼠的手记”等,都具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物象点染法。就是选取生活中震撼过自己心灵的物象,并从声音、色彩、形态、情感等方面进行点化,以色彩鲜明、情味浓郁、动感强烈,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物象作为标题。如2006年高考上海考生拟写的“流泪的日记本”“滴露的康乃馨”,河北考生拟写的“别让雨下进灵魂里”等。
巧用词语法。拟题时可以充分利用相似词语的颠倒、谐音、形近等产生的独特魅力使标题靓丽起来,以激发阅读兴趣。如《打假与假打》《要我学与我要学》《优质与忧质》《秋天里的春天》《向前看与向钱看》。
策略三,精彩的开头
高考好文章开头的一般技巧有:
开门见山法。开头就点题,说明文章的主旨要义,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省去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挑选关键句的麻烦,干净利索,毫无拖泥带水。如前文《站在老家的门口》《这样的会风好》等。
环境烘托法。开头适当进行环境描写,以展现人物活动的场景,烘托人物形象。如前面赵丽宏的记叙散文《雨中》。
人物介绍法。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体,在开头可以对人物进行三言两语的勾勒,让读者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前文《摆渡手》《科长与教授》。
巧用排比法。排比是高考作文中为语言增光添彩的有力武器,它能给人一种气壮山河的气势。把排比用在文章的开头,更会强化这种效果。如前文《他们》。
材料引述法。在文章的开头引述材料,主要作用在于引出观点,这种方法在议论文中应用普遍。如前文《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执子与通子》。
策略四,响亮的结尾
高考作文常用的结尾方法有:
斩截法。主体结构说完就完,斩钉截铁,戛然而止,没有多余拖沓的废话,没有过多不必要的修饰或补充,能给读者以主体鲜明的印象。
呼应法。通过对文章的题目或开头进行回顾或照应,是使文章结尾生动、富有意蕴、首尾圆和的一种结尾方法。
卒章显志法。对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进行清晰明朗的总结,甚至是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恰当的总结和归纳往往会使文章增色。
引申法。利用结尾引申出一层新的意思,略加交代,或由个别而到一般,由此及彼,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策略五,选用新鲜典型的材料
材料新鲜最好的办法是从教材中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材料不仅典型,而且丰富多样,可以运用在不同的主题上,同一个材料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运用,这些材料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熟知,容易唤起阅卷老师的共鸣,因此,我们提倡考生在写作材料匮乏的情况下,尽量多从教材中选用材料。
材料新鲜另一个重要的办法是积累新鲜素材。同样主题的材料,别人常用的素材我就不用了,我用别人不常用的材料,让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因此在平时积累素材时,就要特别重视对新材料的积累。
策略六,锤炼语言
写几个富有思辨的句子。作文有几个富有思辨的、具有强烈的思想刺激力的句子,不仅可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而且可以打破平铺直叙的单调,增加文章的思想含量。如2008年上海卷唯一满分作文《他们》,文章“蕴含的情感力量、人文精神乃至一种可贵的社会责任感”,深深地感动着阅卷者,感动着全社会所有的人们。
用几种有特色的修辞。锤炼高考作文语言,使用修辞是可行的办法,比喻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拟人可以让文章具有亲切感,排比可以让文章有气势,引用能让文章更厚重和更丰富。当然,修辞手法的选用,要做到“精”而不要多而杂,“精”则生辉,“多”则杂乱花哨,适得其反。一般而言,同一篇文章中,有三种修辞法足够了。
第五篇:记叙文写作策略
记叙文写作策略 记叙文常用的开头方法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又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文也是如此,尤其是记叙文。开头是在给文章造气氛、定调子,要给读者第一印象,因而十分重要。作文开头如果能恰倒好处,常常能一下子抓住读者,也能增加文章的亮点。所以,能否灵活自如地、独特精当地写好作文开头往往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记叙类文章的开头方法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直接交代人物或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等的描写点题;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一开头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背景,进入主题。如:
1.夕阳的窗前,一个漂亮的少女站在那儿,凝视着外面初春美丽的景色。她叹了口气,低下头,端详着手中的那朵插在蓝白瓷瓶里的粉色玫瑰。她闭上眼,回想着以前的事。(《粉色玫瑰》)2.那天,鲜花店门口贴了一张大红告示:母亲节预定鲜花。哦!母亲节快到了,我该为母亲准备节日礼物了。(《母亲节的礼物》)
二、写景状物,渲染气氛文章的开头从写景状物入手,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以此烘托人物,展开故事。如:
1、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做伴;春花开了,绿叶为它映衬;鸟儿鸣唱,蟋蟀为它拉琴……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关爱的故事。(《关爱永远》)
2、太阳落山了,昏黄的光晕渲染了半边天,我寂寞地趴在阳台上。窗外那棵老杨树上,不知名的大鸟仍在不知疲倦地喂食它的小宝贝。它那绿豆般的眼睛温柔而慈爱地注视着意欲飞出温巢的小鸟。这画面,这眼神,让我想起了母亲……(《面对母亲的目光》)
三、总领全篇,提示要点这种开头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看便知文章的要点,如:
1、郑振铎《猫》的开头‚我家养了好几只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一句提纲挈领,表示全文主要内容就是讲自己家养三只猫的经过。
2、‚我有一个习惯,妈妈说,这个习惯好。‛(《我有一个好习惯》)这个开头既开门见山,又统领全篇,文章主体部分就着重介绍了自己拥有的一个好习惯。
3、‚回首岁月碾过的痕迹,发觉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是生活的风雨无法抹去的。‛(《轻叩记忆的门环》)这个开头用简洁的语言提示了文章的要点,让人一看便知作文要写的是生活中使人无法忘怀的一些事情。
四、抒情议论,确定基调用几句恰当的议论抒情做文章的开头,或感染读者,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
1、伴着年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踩着原野初融的残雪,你姗姗走来,明眸含情。你用爱的温馨,使我腊黄的脸庞 泛起红晕;你用爱的吟唱,唤醒我迷茫的信念。我,不再忧郁、沉闷、彷徨,也不再坐等、观望、祈祷,我要振作,寻觅、追回你以及你给我曾经编制过的那个七彩的梦幻!(《情寄春风》)
2、生日是一根线,一头是我,一头是外婆;生日是一个圈,圈住外婆的笑,圈住我的记忆;生日是一条河,那匆匆的流水,把我的思念带到外婆身边。(《生日寄语》)
五、设臵问题,引出下文用问题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
1、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你才义无返顾地投落这峭壁?(《峭壁上的树》)
2、朋友,你听说过鳄鱼是怎样哭泣的吗?你听说过猩猩吃人的故事吗?你知道外星人是怎么来到地球的吗?……哦,你摇头了。可别急,全是它——《世界奇闻怪事》告诉我的,它使我体会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的乐趣》)
六、引用诗文,突现中心以诗文妙语、名言警句开头,既能激发读者兴趣,也能提高文章的品位。同时,也能揭示文章主要内容,突现人物、事件。如:
1、‚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个世上。‛巴尔蒙特的这句话,自从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几乎一天也没有忘记过。诗人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伤害的人一样,如此诚挚、欣喜、宁静地歌颂大地、阳光和人欢马叫、喧腾不息的世界。(《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个世上》)
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无拦天空的荫蔽?‛每当读到冰心女士讴歌母亲的这段话,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我那矮小瘦弱却独自一人挑负全家生活重担的慈母。(《母爱无边》)
七、对比映衬,烘云托月这种开头通过对比或铺陈,能使要表现的内容在其他事物的烘托下显得更加突出、醒目,从而给人十分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如:
1.窗外阳光明媚,几只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叫着,但我却无论如何也打不起精神来,因为爸爸妈妈分居了,而且正在闹离婚,这对我是个莫大的打击。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使爸妈和好,因为我想有个完美的家。(《我想有个完美的家》)
2.当你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排排生机勃勃的绿树,你也许回情不自禁地赞叹大自然那非凡的创造力。绿树是美好的,枯树也有其可爱之处,虽然它青春已逝,生命衰朽。(《枯树》)
其实,作文的开头往往并不是某种单一的形式,有时它是几种形式的组合,如:‚‘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是唐代诗人李白三上九华山后留下的诗句。早就知道,‘叫谷交错’‘银瀑飞泻’‘奇峰异石星罗棋布’等词都是用来形容九华山奇美景象的,但这仅是听闻,想要真正领略美景,自然还得身临其境一回,于是暑假便参加了学校的九华山之旅。‛(张磊《九华山之旅》)这个开头既有引用诗歌,又开篇点题。又如:‚冬末春初,天空很纯净,纯净得像一块没有灰尘的玻璃,仿佛敲一下就可以听到很清脆的声音。没有风,开着窗,那一串风铃静寂无声,仿 佛是沉睡了。伫立窗前,我抬头看那一串风铃,绿色的丝线连缀着淡黄色的橘皮——这是一串很特别的风铃,想知道它是怎样诞生的吗?‛(《聆听幸福的声音》)这个开头既用细腻生动的描写烘托了一种静谧美好的气氛,又设臵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来统领全篇。因此,选用什么样的开头既要看作文的需要,也要结合自己的表达能力,切不可好高鹜远或为标新立异而弄巧成拙。
好的作文开头应做到:一简、二新、三美。
1.所谓简,就是开头力求简洁明了,不罗嗦重复。本来只需要用一句话就能写清楚的内容,不要在前面加上罗罗嗦嗦的叙述,要把废话尽数删去,使文章显得直截了当,干净利落。如: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简女贞《夏之绝句》)
闻鸡宜起舞,对酒可放歌,伤怀堪酹月,感慨当临风。(张嵬《临风》)
2、所谓新,就是开头不落俗套,新颖别致。如: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一只被剪断翅膀的小小鸟,我扑腾在凄 迷的风雨中,却不想因此迷失方向。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我要飞,要高飞……—题记‚(《我要高飞》)
作者以题记的形式写出发自内心的呼唤,‚要高飞‛,要当学习的主人,从不堪重负的作业堆里寻找回丢失的个性。这样的开头令人眼前一亮。
3.所谓美,就是开头力求给人以美感,让人能够得到美的享受。要达到这种效果,往往需要用形象的描写、优美的抒情或恰当的修辞手法。
⑴运用形象的描写,如:透过窗口,我看到槐树花又开了。开得依然那样洁白、晶莹、清香。(《槐树花》)
终于,在茫茫一片昏黄的路灯光里,出现了51路公共汽车那臃肿的身躯。在夜幕里等了一个钟头的人们开始活跃起来。(《挤车》)
⑵运用修辞引用诗文。如:阵阵凉风拂过了窗栏,轻轻扳动着风铃儿,叮铃铃地奏出美妙的旋律;池畔柳树迎风摇曳着,款款地摆动水蛇般的腰身,千丝万缕的柳条羞答答地尽往四边躲;微风吹动着白色的窗帷,波动得如风帆一样。(《雨的组曲》)
母爱像长河一样源远流长,像清泉一样清澈甘甜。我也是一个沐浴在母爱阳光里的幸运儿。(《无尽的母爱》)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每当我想起这句诗,眼前就不禁会浮现起那圆圆的脸,那笔下流动的圆,耳边又想起那钱氏英语。(《良师》)
俗话说‚小曲好唱口难开‛,要写好作文开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既需要我们用心灵地去感受生活,也需要我们学习、积累写作知识,更需要我们有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大海,写作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只有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海洋里,不怕风浪,敢到海底探宝,才能撷取写作领域里那朵最美的浪花。
记叙文常用的结尾方法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 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1)、自然结束法
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例文:
妈妈的毕业文凭
4年来,多少个日日夜夜,妈妈从来没好好休息过。头上渐渐出现了银丝,脸上的皱纹增多了,加深了;可是她的毅力却越来越顽强。夏天,闷热的晚上,人们都外出乘凉、散步,妈妈却躲在像蒸笼一样的屋子里,不声不响地学习。冬天,寒冷的早晨,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妈妈就悄悄地起来看书。她总是说:要把耽误的时间夺回来!真 10 是功夫不不负苦心人!妈妈终于自学完了没有学过的课程,取得了合格成绩。
我拿起毕业文凭。看了又看,爱不释手。我珍视它,因为我知道它的分量!它是妈妈心血和意志的结晶。我看着,看着,眼睛模糊了,毕业文凭好像变得火红,那红色渐渐地凝聚起来,终于凝集一个又圆又大的大红校印。我挑了一个最大的最红的苹果,递给妈妈…… 简评:
本文的小作者深切感受到妈妈的毕业文凭来之不易‚4年来,多少个日日夜夜,妈妈从来没好好休息过。‛‚它是妈妈心血和意志的结晶。‛‚我‛深深地敬佩妈妈,并为她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毅力所感动,于是以‚挑了一个最大的最红的苹果,递给妈妈‛,自然结尾,以表示自己对妈妈辛苦学习而取得的毕业文凭的赞美和祝贺。
(2)、画龙点睛法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3)、抒情议论法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回忆我 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议论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4)、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前文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也是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的。不仅又一次回答了文首提出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这个问题,而且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5)、委婉含蓄,点化主题
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同时要提示读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给读者。例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如此:这黑夜,我做了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里所说的‚梦‛,就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们可以通过某人的‚所梦‛,推断他的‚所思‛。因此,读者从这个梦里,可以了解到作者十分赞赏、推崇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渺小‛‚却又多么高尚‛的品质,并且愿意身体力行,向蜜蜂学习的愿望。而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不过,它不由作者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经过作者的‚点化‛,读者领悟到的。
(6)、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
如《花市》结尾写:‚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作者用‚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比喻姑娘美好的心灵。
记叙文写法:兴波技法,写出事件的波澜
一、悬念法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
设臵悬念的方法有:
1.抑制法,即有意识地控制住解开悬念的触发点,使读者期待的心情逐渐加深,最后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叹。
2.大小连环套,即开篇设臵一个总悬念,在发展过程中派生各种小悬念,形成大小结合的环扣,一个悬念解决,另一个悬念又产生了,使情节波澜起伏,险象丛生,高潮迭起。
3.间隔法,也就是突然中断读者关心的正在发展的故事情节,转移话题,适当时候再接上原来的情节。
设臵悬念时要注意:
1.制造悬念的目的是有利于事件的展开、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自然合理,不可滥用。
2.制造悬念,要不着痕迹,切合情理,切不可故弄玄虚,否则会弄巧成拙;要适时释‚悬‛,解开悬念既不能过于匆忙、简单,又不能枝蔓横生,致使读者眼花缭乱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例文一:
魂
听老人讲,人是有魂的。但我不信世界上会有什么魂儿。
可最近我却看到了。
我乘坐的火车呼啸着开出了石家庄市。车厢里人挨人,人挤人,满满登登。
刚上车的一个小伙子,看到一个座位上放着本又脏又破名叫《野女艳史》的书,抄起来,扔到茶几上,旁若无人地坐下。
邻座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说:‚对号入座,这儿有人。‛
那小伙子眼一瞪,鼻子一抽,脸上肌肉一抖,怪怕人地望着对面座位上的一位穿红上衣的十来岁的小姑娘,问:‚是吗?‛
小姑娘点点头说:‚是。那也是一位大哥哥,他好像是去打开水了。‛
话音刚落,那打水去的精壮的小伙子已经回来了,他凶煞地吼道:‚狗杂种,滚起来!‛ 坐着的小伙子连头也不抬,一只手在裤兜里摆弄着,那分明是一把匕首。一会儿,他眼睛往上一翻,说:‚少犯嘎!老子有票。座空着,就要坐,坐定了!‛
火车的轰鸣声夹杂着不堪入耳的争吵与漫骂,像冰水一样灌入耳中,让人肌寒血凝,连心都凉了。我暗自想,假如人有魂儿的话,那有些人大概仅只有一个躯壳了。
四只手揪巴在一起,一场厮打迫在眉睫。
没有人劝,也没有人去拉。
忽然,那个穿红色上衣的小姑娘站起来,眨眨有着双眼皮的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声儿像银铃似地说:
‚别打架啦!我要下车了。你们过来一个人坐这儿吧。‛
四只手松开了。一个小伙子坐到小姑娘让出的座位上。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这才把目光集中到那小姑娘身上。她那胖乎乎的白净净的,好看的脸刹那间红了,红得跟苹果似的。她抿抿嘴,甩了一下脑后的油黑油黑的头发,提着一个不大的旅行袋向车门走去。
火车在保定站停了。我想,她肯定在这一站下车了。
这趟车终点站是北京。车站到了,我下了车,在河样的人流中穿行。出了站口,我快步走向公共汽车站。
天啊!我忽然看到了那个小姑娘:大眼睛、双眼皮儿、好看的脸、油黑的头发、红上衣……
她不是3个小时前在保定站下车了吗?
难道我看到了魂儿?我不信。难道是看花了眼?绝不会!那么,她是躲在别的车厢,一直站到了北京?
我想追上她,真诚地对她说一声:‚你真好,我不如你。‛可终于没有追上,她提着那只不大的旅行袋挤上了公共汽车,门关了,车开走了。
我久久伫立着,目送那远去的汽车。心中又忽然想起,老人说,人是有魂儿的。
我相信了:人有魂,国有魂,民族有魂……
「简评」:一个‚让座‛的故事,写得如此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完全得力于悬念的设臵。文章一开始就巧设悬念:‚我不相信世上有什么魂儿。可最近我却看到了。‛朗朗乾坤见到了并不存在的人的魂,一下子就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这样的悬念下再细细穿插故事情节,最后解开悬念,原来作者所说的魂,是指我们时代的奉献精神。
二、误会法
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花。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臵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又如《三国演义》第28回,刘备兵败,与关、张失去联系,曹操乘机收买关羽。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来与刘、张相会,谁知张飞误认为关羽已背叛桃园结义之情,挺起丈八蛇矛直刺关羽,迫使关羽斩了曹操老将蔡阳,误会才消除。这场冲突运用误会法,将张飞嫉恶如仇、赤胆忠骨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运用误会法有时把底牌交给读者,让读者带着清醒的认识观看因误会而形成的矛盾冲突,有时使读者和误会人物同时误会,直至误会解决才恍然大悟;也可使读者陷入迷津,产生疑团,在‛误‚与‛不误‚之间徘徊。
例文二:
错 觉
今天第五节是体育课。第四节一下课,我便把饭盒放进食堂,算计着体育课可以提前几分钟下课,以便买份好菜。
体育课果然提前了几分钟结束。刚解散,我便一溜烟跑到食堂,从成排的饭盒中拿出那个方形的,跑到窗口买了份排骨。
当我走出食堂时,才看到一群群学生冲向食堂,食堂里转眼便排起了一条条长龙。我得意地大嚼着排骨,看着那排成的长龙,心中十分得意。
当我向空中吐出第四块骨头,并一脚把它踢得远远的时,发现食堂门口有个女孩看着我。那不是隔壁班上那一个姓沈的么?反正挺漂亮,平时常听同学们提起她。我也看了她几眼,但终究觉得不好意思,便跑到运动场上,避开她的目光。
我坐在运动场上,一边吃饭一边想着刚才那女孩。短头发、大眼睛,可我和她根本不认识,她怎么总看着我?我抬起头,却看见她也到运动场来了,就坐在对面的看台上,仍旧看着我笑。我越发不自在了,想不出她为什么总看着我。难道她……?这不可能,我又黑又瘦,一头鸡窝似的乱发,穿着一身旧运动衣,踩着一双已有一周没洗的脏球鞋。实在没有哪一点儿值得她看的。我赶紧几口扒完饭,站起身准备回教室。这时她也站起来,笑着跑了过来。
她笑的时候更漂亮了,一对小酒窝,风中飘逸的黑发……我有些呆了,看着她,想不出事情的原因,便转身想走。
‚哎!等一等!‛她喊出声来。声音甜甜的,像一串银铃。啊!她找我讲话了,这可是条新闻,下午我又可以向同学吹牛了。我转过身,看着她白皙的脸,全身感到不自在,麻木地挺起一张笑脸问:‚有什么事吗?‛这一刻我觉得全身在发烧,猜想着她要说什么,但怎么也想不出。
终于,她跑过来了。‚没什么。‛她又开口了,那声音使我有些陶醉。她又低头抿嘴笑了一下说:‚我只想问问你吃完饭没有。因为——因为你用的是我的饭盒!‛
「简评」:《错觉》是一篇典型靠误会制造喜剧效果的佳作。因为想买份好菜,‚我‛便把饭盒提前放进食堂;又因为急着打菜,‚我‛才没有仔细辨认饭盒的真正主人。这一连串原因导致了此后事件的发生,是整个误会的动因。当‚我‛吃完饭,想回教室时,女孩竟跑过来,主动与‚我‛搭话。至此,误会达到极致。当女孩揭穿误会,期盼与现实间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真实地再现了青春少年的朦胧情感。
三、巧合法
巧合法是利用生活的偶然事件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正如鲁迅的《药》中,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恰好是蘸了革命者夏瑜的血,这就是巧合。作者利用了这种巧合有机地组织全篇材料,加强了故事情节的悲剧色彩,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思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沧州遇到李小二也是巧合。
误会巧合法能激起读者无穷的回味,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但在使用时一定要把条件写足,巧合得真实,误会得合情合理。让读者感觉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切不可漏洞百出,哗众取宠。例文三:
天 职
林医生是在刚刚经历婚姻裂变之后,报名奔赴抗‚非典‛第一线的。
然而,偏偏冤家路窄,她竟然遇上了她——那个夺走她丈夫的女歌手——从病历卡上她印证了一个让她伤心的名字。此刻,女歌手已被确诊为‚非典‛病人,正躺在床上,等候看做切喉插管手术。她稍一迟疑,几乎想夺路而逃,然而,现实却不容她犹豫逃避,护士已做好了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回见到女歌手,是在影剧院。那时,丈夫出差没有按时回来——出差晚一天回来也是常有的事。她就领着 女儿去影剧院排遣寂寞。虽然影剧院放的是旧影片《人到中年》,但是出于职业上的偏爱,她迁是去了。电影刚开映,她忽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坐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他的肩膀上扛着一张轮廓柔美的脸。开始,她以为看错了,还暗笑自己多心。电影放了一半,女儿要上洗手间,她起身携着女儿轻步从那个黑暗的角落走过。那情景让她脑子里不由轰然一声,丈夫的肩膀上倚着一张艳丽的脸,那性感的嘴唇和乖巧的鼻翼不时地在丈夫的脸上来回蹭着。世界顿时漆黑一片,胸口堵得发慌,几乎喘不过气来,她硬撑着身子走开了。上完洗手间,女儿说她脸色难看,她才离开影剧院。
她爱丈夫,就像电影里陆文婷那样爱得刻骨铭心;她爱事业,也像陆文婷那样一心扑在医学科研上。然而,男人的心,无底洞呀,丈夫在外贸部门工作,一年有一半时间出差在外。后来,丈夫又一次出差去了,她却与同事在影剧院找到了他。没想到丈夫索性摊牌了。那个女孩是城南玫瑰夜总会的女歌手。
平心而论,女歌手比她年轻漂亮,但她就永远不会老吗?她同丈夫曾谈过这样的话。此时,女歌手即使穿着隔 离手术服,也遮盖不了她的青春气息。再次见到她,是从法院办离婚手续回来的路上,心里有多少次咬牙切齿地恨过她,如果没有她勾引,丈夫全变心吗?多少次她这样问过自己。
上手术台前,她换上隔离服的时候,有一个念头涌在她发沉的心头不愿离去:不理她,多等些时间,她就会从这世界上消失……她狠心夺走心爱的丈夫,自己还要救护她?刀尖挨近女歌手的喉管的刹那问,她几乎像触了电似的缩了回来,胸膛里的心剧烈地跳动着,几乎要蹦了出来,她像做贼心虚一样,扫了一眼身边的护士,惧怕她们觉察到自己不纯的企图。
她定定神,停顿了一下,仰头深吸了一口气。心里颤了一阵,又抖一阵,没有人知道她的眼底里浮上了亮光……
切喉插管手术获得成功,女歌手被移入了隔离病区。女歌手能够说话的时候,就给家里打手机,说:‚是一位姓林的医生及时给我做了切喉插管手术……她像电影《人到中年》里的陆文婷,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你要来看我,不,你就把鲜花送给林医生吧。‛
女护士打断她:‚别送了,林医生因为抢救你,感染了…‛
‚她还好吗?她叫什么名字?‛
女护士没有回答她,倒是一个男医生说了:‚林医生已离开了我们,但她祝福你……还有你丈夫!‛
‚……‛女歌手一脸疑惑。
男医生说出了一个女歌手熟悉的名字。
女歌手的泪水夺眶而出。
「简评」:这篇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法,从而深刻地表现了林医生的美好品德。
四、衬托法
衬托是记叙文常用的技法之一,即用描绘相类的其他事物作为陪衬,来充分反映所写的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绿叶扶花‛‚烘云托月‛则是人们对衬托的一些形象化说法。
一般说来,‚绿叶扶花‛多是用来形容‚以人衬人‛这一类衬托手法的运用的。如《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这一节,为了突显诸葛亮的形象,作者就极其巧妙的运用了‚绿叶扶花‛的表现手法。先有徐庶、司马徽介绍,后遇崔州平、诸葛均、黄承彦等。这些人都道貌非常,才气不凡。刘备几次把他们当成诸葛亮,然而他们只是知亮者,比不上诸葛亮。写诸葛亮的朋友、兄弟、岳父正是从正面衬托诸葛亮有超群之才貌。一个未出场的诸葛亮通过如此衬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正面写隆中对策,诸葛亮的形象就越发突出了。在这里,刘备、关羽、张飞对突出诸葛亮也起到了陪衬作用,尤其写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佩服,更说明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
要运用好‚绿叶扶花‛这一衬托手法,首先,必须研究处理好衬托者和被衬托者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既不喧宾夺主,也不戕枝弱干,主次一定要分明。如《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用众将的无能,华雄的嚣张,袁绍的平庸,来衬托关羽的英勇果敢、武艺超群。这里衬托与被衬托之间的关系很是分明,处理精当。如果描写对象之间,只有互相联系而没有主次之分,就不能构 成衬托。其次,不要顾此失彼,作为衬托方与被陪衬方之间常是相辅相成的。比如‚三顾茅庐‛中,刘备之行衬托诸葛亮才貌非凡,反过来,诸葛亮的难遇难请也衬托刘备礼贤下士,求贤如渴的心情。写张飞不耐烦,衬托刘备耐心和孔明难请,反过来,也衬托张飞粗鲁莽撞的性格。这样主次人物的形象都会在衬托中变得越加丰满起来。再次,要善于根据主次人物的特点与相互间的关系,灵活巧妙的运用正衬与反衬。如《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一节,除了以刻画鲁肃的老实反衬诸葛亮的机智外,更以描写周瑜的聪明机智正面衬托诸葛亮的计高一等。这样正反映衬的交互运用,不仅可以使诸葛亮的形象显得更加突出,还可以使行文灵活,富有动态感。更次,不论是些衬托者还是被衬托者,都必须抓住他们的特征,对所有人物的刻画必须符合其性格逻辑,真实可信,既不拔高,也不故意贬抑。通常情况下,写一个人和他周围的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时,不能搞‚水落石出‛,而要设法搞‚水涨船高‛,‚树一个贬一群‛是运用衬托行文的讳忌。
另外,记叙文写作时还有一种特殊的衬托形态,这就是‚烘云托月‛。这是从侧面加以点染以达到烘托所要描 绘事物的一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通常是以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描写渲染来突出描写的主要对象的,所以有人又把这种手法叫做‚以境衬人‛。比如鲁迅的《故乡》里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烘云托月‛的典范用例,为了有效的衬托少年闰土机敏活泼、充满活力的形象,作者在这里特地描绘了一幅深蓝的、金黄的、碧绿的能给人以美感,色彩明丽的画面,这个画面为少年闰土提供了‚用武之地‛,这样闰土的形象就比单纯的正面描写要丰满充实得多,同时也为写中年的闰土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对照蓝本,可以更好的突出作品的主题。再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里‚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一部分,就以大量的笔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自然环境之恶劣,在这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不仅衬托祥子一样的人力车夫生活的艰辛,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社会黑暗。由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为了突出主要描写对象,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描 30 写有时只需要寥寥数笔,稍加点染;而有时则需要用墨如泼,反复渲染。文字的多少没有定式,全在作者的匠心。
另外,有时通过对次要人物的描写或借助于旁观者的评议来突显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烘云托月‛手法的一种运用。比如乐府诗《陌上桑》里,诗人仅以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感受,就从侧面烘托出了罗敷的美貌,虽未有一字从正面着笔,却已活画出罗敷光采夺目倾国倾城的美丽形象。再如鲁迅在《社戏》里为了突出双喜、阿发等一群农家孩子的欢快心情和摇船的本领,除了运用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样童话意味十分浓厚的比喻进行正面描写之外,更以‚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从侧面进行烘托,尽管看上去只是轻轻的一笔,却很好的实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里不论是写罗敷的美丽,还是写双喜他们的聪明能干,都是通过对他人的神情、表现、反应等的描写来实现的。但这显然与通常意义上的以人衬人的衬托手法的运用又迥然异趣。
在具体运用这一方法的时候,有这样的几点必须注意:一要处理好‚云‛和‚月‛的关系。画云的目的在于托月,31 因此,描写‚云‛时,心中要有‚月‛这一重心。
二、描绘‚云‛要适度,既不可‚过分‛,又不可‚不及‛。过分了,就会云遮月暗;倘不及,就不能为月增辉。只有‚云‛绘得适度,‚月‛才会显得动人。
三、为了衬托‚月‛这一主体,可以从正面烘托,也可以从反面进行渲染。上文鲁迅写少年闰土的形象就是正面烘托的典范,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则典型的属于反面映衬的例子。总之,读者只要细心揣摩并在练习中注意反思,便可以获得应用的精妙。
例文四:
珊珊的红裙子
‚吱一—吱一一‛蝉躲藏在树叶里声嘶力竭地唱着一首古板的、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歌。屋里热得简直就像蒸笼。‚啪!‛珊珊烦躁地把钢笔扔到桌上,无力瞟了一眼手腕上那被汗水浸得直往下滑的表。表啊!她已在‚题海‛中泡了整整两个小时。唉!什么时候才能上岸呢?
‚嘻嘻,哈哈哈!‛窗外飘来一阵欢快的笑声,珊珊不由得探头望去:又是她们,那群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她们多快活呀!珊珊突然感到和她们相比,自己就仿佛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小鸟,一只得不到自由和欢乐的小鸟。珊珊羡慕甚至嫉妒地望着她们——她们全都穿着今年街上最流行的红裙子。乍一看,伤佛是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美丽极了。珊珊本来也有一条如他们穿的一样的红裙子,那是她阔别八年的舅舅从广东回来给她买的,可妈妈却把它压在箱子的最底层。说什么裙子太大,等长高些再穿。可珊珊早已偷偷地试过了,裙子合适极了,妈妈为什么不让自己穿呢?珊珊实在想不通。昨天下午数学竞赛,珊珊以优异的成绩一举夺魁。捧着大奖状,她心里乐滋滋的,因为她可以借此机会提出那个她想提、但又一直没敢提出的要求一—穿上那条红裙子。可回到家,妈妈高兴地给了珊珊一张‚大团结‛。珊珊低着头,小声地说:‚我不要钱,我想穿那条红裙子。‛‚什么?‛妈妈的脸上立刻‚晴转多云‛。珊珊低垂着头,手不停地揉搓着衣角。‚不行!‛妈妈的口气不容臵辩。珊珊委屈极了,自己是那种只讲吃穿的人吗?眼泪,顺着面颊滴在了她俗气的洗得发白的花衬衫上……
晚上,珊珊带着眼泪进入了梦乡。她做了一个彩色的梦,梦见自己穿着那条红裙子。和伙伴们在绿色的草地上快活地追逐着。嬉戏着……(河南
程芸)
[简评]:这篇作文通过泡在题海中的烦躁,见到红裙时的眼馋,受到压抑后不满流泪,以及结尾处一个彩色的梦,来反衬珊珊对充满青春活力的生活以及美的追求。这篇文章的亮点之一,就是作者多处成功的运用了‚衬托‛的方法:文章开篇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烘托了一个令人烦闷的气氛,衬托出主人公心头的‚烦‛和‚躁‛。接下去对窗外一群穿着红裙子的欢乐少女的描反衬了‚我‛生活的单调枯燥。当‚我‛企图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从妈妈那里换取自己羡慕已久的那条红裙子时,妈妈与小主人公之间的神情态度、语气声量之间的反差既是一种对比更是一种衬托,充分的写出了‚我‛的可怜与委屈,尤其是‚眼泪,顺着面颊滴在了她俗气的洗得发白的花衬衫上……‛这一句,更是很巧妙的突出了‚我‛平素的生活状态,衬托出此时‚我‛内心那特有的悲伤。夜里的梦,是以虚衬实的手法运用,让人们看到了珊珊一颗渴望自由自在成长的心。
整个文章的情节很简单,但由于小作者多次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灵活巧妙的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不仅使文章里的人物‚我‛的形象得到充分的显示,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技法指导
一篇文章,就好比是一架机器,每一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不仅要相互照应,而且大零件还需要那些小零件连接而成,才能建造成一台完整的机器。同样,文章也需要各个段落相互照应,自然链接,即过渡与照应,这样才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否则,就会显得支离破碎,不能称之为文,那么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一、过渡
在文章中,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
致发生间隙或阻隔。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记叙文的过渡,其过渡的情况和主要作用是:
① 开头与正文间过渡。
在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而引出与之相关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
例如:《繁星》一文首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铺垫。又如,《背影》一文,一开头就有这么一句‚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起到了总领全文,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 不同事件或场景间过渡。
一幅优美的画卷,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文章当然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
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绝句,内容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第一句写树阴下(‚古木阴中‛),第三四句写‚杏花雨‛与‚杨柳风‛,诗人又是怎样过渡的呢?‚杖藜‛扶着诗人由‚古木阴中‛来到‚桥东‛,完成了地点的转换。‚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拟人化的写法,更是自然过渡的典范。
③ 叙述顺序转换间过渡。
有些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一些与之有关的情节来补充,然后再回头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如:
在《故乡》一文中,‚我‛在与母亲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37 这篇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④ 人物转换、表达方式改变用过渡。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转换人称,或需要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也往往要使用过渡。
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过渡,由我换为战士)
二、照应
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具体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点化中心、渲染
气氛能起一定作用,从而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冰心的《小桔灯》可以说是照应手法运用的典范。
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
文章的照应,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 文题照应。
也有两种:一种是开头与题目照应,如《白杨礼赞》开头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全文就是紧紧围绕着这句话开展的。另一种是行文中与题目照应,如《往事依依》的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段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同时,在文章的第2至第5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依依‛。
② 首尾照应。
《往事依依》一文第一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和第六段结尾的‚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 39 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相互照应,这样使文章贯脉相通,结构完整,也更好地突出主题。
③ 前后照应。
也就是,上下文间的照应,有段、句和词语三种情况的照应形式。还是以《往事依依》为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已与时代更加贴近了‛,进一步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再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中三组对比中的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响晴的天气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在第三组对比之中,之所以要指出‚在北中国的冬天‛,是因为‚北中国的冬天‛隐含了‚照例应该是北风呼啸、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跟上文的‚奇迹‛与下文的‚宝地‛相呼应。
④ 重叠照应。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于反复中得到加强,这种照应我们可称之为重叠式照应。《背影》一文中‚背
影‛出现了四次。《白杨礼赞》一文中‚不平凡‛前后一共出现四次,相同的段落出现了两次。《十三岁的际遇》一文多次写到‚我是‘不系之舟’‛,其中都有深层的含意。这些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文赏析
一条红色的发带
张辉/文
许多女孩子都喜欢戴发带,使自己充满活力。我也有几条发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条红色的发带。它时常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家住乡下的小姨带着她四岁的小女儿来我家作客。我是个独生女,家里突然多了个活泼可爱的小表妹做伴,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过了几天,小姨说:‚我领你们小姐俩上街去玩玩,你们想买些什么呀?‛我听了赶忙说:‚我要《渴望》里小芳头上戴的那种发带。‛
小表妹也跟着嚷:‚我也要,我也要!‛小姨笑着说:‚好吧,一人买一条。‛
小姨领着我们一连走了几家商店,也没有看到我中意的那种发带。忽然,眼前一亮,我不禁叫道:‚多好看的发带呀!‛前面不远处,一位阿姨正领着一个年纪和我相仿的小姑娘,小姑娘一边走一边舞弄着手中的一条发带。小姨三步并做两步赶了上去,对那位阿姨说:‚同志,对不起,请问这发带您是在哪儿买的?我看看行吗?‛那位阿姨笑吟吟地回答说:‚在新益商店买的。‛说着,随手从小姑娘手中拿过发带递给小姨,并指点着新益商店的方位。这是一条红色的发带,上面有许多白色的小圆点,金线镶边,漂亮极了!小姨刚把发带还给那位阿姨,我就拉着小表妹快步向那家商店走去。
我们到了柜台前一问,非常遗憾,这种红发带只有一条了。小姨交完款,无可奈何地问我俩:‚怎么办?你们谁要哇?‛小表妹一下子跳起来:‚我要!我要!‛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发带,几天前的一件事又浮现在脑海里:那一天中午,小表妹看见了邻家给我的一条红绳子,张嘴就要,我舍不得给她,可妈妈说,妹妹小,又是客人,应
该让给她。结果那条红绳子我还没来得及玩一次,就归了小表妹了。想到这儿,我的心一下凉了。小表妹是小姨的宝贝心肝儿,这条发带肯定又是她的!我正在胡思乱想时,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地把发带戴到了我头上,同时‚哇‛的响起了小表妹的哭声。就这样,我怀着无限的内疚,踏着小表妹委屈的哭声,不知所措地随着小姨走出了商店。
几年时间过去了,这条红色的发带我一直珍藏着,没有舍得戴它。每当看到它,心头就涌起一股暖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加感到它的珍贵和美好——它告诉我要像小姨那样去做人。(选自《读者文摘》有删改)问题:
1.第一段中的‚它时常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一句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文章虽然短小精悍,但波澜起伏,出现了几个转折点,请找出来?
3.文章第二段写道‚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最后一段的‚几年时间过去了‛,是不是重复了,要不要删去,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文章一开头就用‚它时常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一句自然过渡到下文的主要事件。同时设臵了悬念,耐人寻味,‚美好‛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在行文中,为更好地推进,‚忽然,眼前一亮,我不禁叫道:‛多好看的发带呀!‘‚使故事情节有了转机,场景进行了变换。还有‛几天前的一件事又浮现在脑海里‚一句,又自然过渡到与之相关的另一情节,这一插叙,既为后文赞美阿姨作铺垫,也间接的赞美了母亲。这些虽是简单的一笔,但它却使行文流畅,过渡自然,给人一气呵成之美感。
3.不要删去,表面上看,第二段写道‚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和最后一段的‚几年时间过去了‛,有重复的味道,但这是在叙述完故事后又回到现在,抒发情感,这
样前后照应,使文章前后完整,结构缜密,同时结尾也交代了开头所说的‚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的原因,深化了主题。
阅读训练
飞彩流辉的满月
佚名/文
月,总是那样静谧、安详。它历尽了无数的沧海桑田,却总是默默地把人间多少往事记在心田。我想,她一定会记得那年中秋的。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夜晚啊!
岁月总似水流去,月又圆在中秋。时间已经很晚了,我走出紫竹院公园大门,仍觉得热情涨满心胸,刚才的景象历历在目:月色,如纱如绸,如梦如幻,同学们围在月光下跳起了集体舞,快乐得如同刚冲出笼的鸟;跳累了,唱个歌,歌也轻,舞翩跹,欢声在夜色中飘散。那情景引得游人们纷纷驻足:好欢乐的学生哟,月影娟娟,人影朦 45 胧,茂林修竹,雅致玲珑。我被这样的气氛烘烤着,似乎都熔化了,几天的紧张、烦恼都已烟消云散了。
深夜,月光清寒,秋凉如水,我们仍处于亢奋之中,一路车铃叮当,飞奔向前。
我兴奋极了,骑着车也不老实,眉飞色舞地和同伴聊个正欢。毕竟已是中秋,深夜寒气袭人,我抑制不住想咳嗽几声,可哪知越咳越不对味。我赶紧跳下车来,马上觉得眼前发黑,我明白由于兴奋,老毛病又犯了。可现在我已经站立不稳,旁边的同学忙扶住我,团支书杜平从后面赶上来,搀我到路边。我感到浑身发麻,好一阵子,才觉出这是在黑黝黝的街上,同学们都静静地围着我。
‚你怎么了?‛话语带着焦急。
‚唉,吓死我了,你还好吧?‛有人尖着嗓子叫着。
‚我们还是去医院看看的好。‛一个老成的声音。
‚哎,瞧你的样子,求求你把难受分给我一点吧!‛有人小声地问。
‚班长呢?不知他们已骑车走到哪了?‛有人小声地问。
我还有些昏沉,可这些话却都听得真真切切,我的心暖暖的,耳畔竟响起了刚刚才同学们甜美的歌声。我觉得舒服了许多,同学们默默地望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我分明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妙。在这种氛围中,我略一仰头,这月竟如此皎洁,华光四射。在它的照耀下,夜很清亮,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桂子的馨香,月光,缓缓地从每一个人脸上流过,同学们的脸色都有些苍白。一阵冷风吹过,我不禁打了个寒噤,有人说:‚还是想想怎么送她回去吧。‛同学们马上窃窃私语起来。杜平马上扶着我,沿着银龙似的路灯缓缓地走。
月,依旧静悄悄,我抬头望着她,她笑着望着我。明亮的月光把天空映成多情的深蓝色,仿佛是嵌着一颗璀璨宝石般的天鹅绒,在轻轻移动。这时迎面驶来两辆自行车,是班长和桑鲁。他们在前面数人数时发觉少了人,便寻路找来。说明情况后,班长提出应让人带我回去。开始,我有些不情愿,可看到同学们诚恳关切的眼睛,我终于答应了。真的,我永远忘记不了那五双双眼睛。
月光下,他们那么清澈,因激动而使睫毛不断抖动,眼睛里充满了爱护,充满了真诚,溢满了最浓最醇的温情。大家那么注视着我,我真想掉眼泪──我被深深地感动着。噢,我的同学哪!
我们又出发了,大家左右前后拥围着我。我们又像刚才一样,一路车铃叮当,长街上留下了串串笑声,这时,我也想像同学一样来一次开怀大笑,可我怎么也笑不出来,只觉阵阵暖意盈怀。嗓子里像堵上棉花团,我有些哽咽,眼睛里水滋滋的,于是我抬起头。我看见了,那使星辰失色的月是那样恬静地看着我们,笑盈盈的,梦一般的轻风停在身边;我也像在做梦,心儿飞得很远很远啊,好一轮飞彩流辉的满月呀!
(选自《时文选萃》)问题:
1.找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并分析其作用。
2.发病是‚可现在我已经站立不稳‛,可后来‚我们又出发了‛,这是什么缘故呢,请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
3.文中两次提到班长,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示例: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夜晚啊!(过渡,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又把读者带入回忆,自然引出正文。)
2.作者在文中写‚我‛的病;犯病时就写到‚我明白由于兴奋,老毛病又犯了‛;接着又写道‚我知道我一会儿就会好‛;最后定到‚我们又出发了‛。这样写,既合理,又严密:病来得急,但是‚老毛病‛,‚ 一会儿就会好‛;当然就较为顺利──‚又出发了‛。
3.文章两次提到‚班长‛,一次是‚我‛刚犯病时有人问:‚班长呢?不知道他们已骑车走到哪儿了?‛另一次是‚这时迎面驶来两辆自行车,是班长和桑鲁‛,并解释了他们刚才为什么不在,现在又赶回来的原因。这既表现了作为活动组织者对同学的关心,又因前呼后应而取得了行文脉络贯通、无懈可击的效果。
记叙文中如何做到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要写好细节描写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细节描写的一般方法
1、摄取细小动作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不是克制或是做作出来的话,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如《我的老师》中蔡老师‚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敲在石板上‛的细小动作,极富情趣地表现了蔡老师假怒实热的品性。《分马》中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