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技巧—七年级
阅读技巧一
紧扣文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要扣住其主要特点,具体方法有:
1.找六要素。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物+事件”的形式进行表述。如莫怀戚《散步》的主要内容是“我们”一家人在田野散步并解决分歧的事。
2.提关键句。即提取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总结句等关键性的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拓展标题。即结合文章的内容把标题拓展成一句话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如郭超人的《登上地球之巅》的主要内容是记述了王富洲等几名登山队员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故事。
4.合并段意。先写出文章中的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再把这些段落大意进行综合概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技巧二
深入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一篇文章,作者总要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白居易曾经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是无比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态度呢?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
作品中的关键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有深刻含义。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显示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如杨绛的《老王》最后提到的“愧怍之情”。
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
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因为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联系主旨来理解。
2.依据词句色彩,推敲情感态度。
词句色彩主要指文中词句的感情色彩,这些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往往能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可以作为我们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凭借。
3.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
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时也能帮助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清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表现与之相同或相似、相关、相反的情感。我们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阅读技巧三
结合概念,判定文章的记叙顺序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不是字词的随意堆砌,而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记叙文的记叙顺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四种,阅读记叙文,要学会判断四种顺叙并理解其作用。
1.顺叙:按事情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作用是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分明、印象深刻。如莫怀戚的《散步》就是按顺叙来写的。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就是按倒叙来写的。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与主题相关的事。作用是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插入了万芳与“我”的情谊。
4.补叙:就是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是补充交代故事情节,让情节更完整,让人不会产生怀疑。如马及时的《王几何》最后补叙王玉琳是父亲马仁海的马根儿朋友。
阅读技巧四
总管全文,寻找文章的记叙线索
文章的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文章的线索主要有以下类型:
1.以人物为线索。如杨振宁的《邓稼先》以“邓稼先”为线索。
2.以事件为线索。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以“课前—课上—下课”为线索。3.以物品为线索。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4.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以“对蔡老师的回忆、依恋、思念”为线索。
5.以时空为线索。如郭超人的《登上地球之巅》。
线索的作用就是贯穿全文,把文章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那么,怎样寻找文章的线索呢?
1.看文章懂得标题。如张之路的额《羚羊木雕》,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2.查找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或物。
3.注意议论抒情句及表示时间和空间变换的词语。
阅读技巧五
分清类型,了解人称极其作用
人称是作者写文章时的叙述角度。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阅读记叙文,要了解这三种人称极其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就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适用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惹怒我形象及性格特征,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事件。使用第二人称的文章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抒情和感情的交流。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情的经过告诉读者。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作用:显得客观,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便于叙事和议论。
阅读技巧六
抓住主线,梳理补充故事情节
情节是 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记叙文阅读,常常要求梳理补充故事情节。那么,怎样梳理补充故事情节呢?
1.借助行文线索(时空转换、实物、中心事件、人物情感辩护等)梳理补充故事情节。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查问木雕—赠送木雕—去取木雕—取回木雕”四件事。
2.按照故事情节的基本思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次梳理补充。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一文,记叙了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的故事。
阅读技巧七
辨析修辞,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为了增加文学色彩,文章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阅读记叙文,要学会辨析这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初中阶段,要掌握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1.比喻: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喻另一种事物。作用: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生动形象地表现某一事物的特点。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赋予物以人的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事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情感。4.夸张: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作用:突出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5.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6.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作用:强调某一特点,突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自问自答,使人注意,引人深思。
8.反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阅读技巧八
多法连用,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就是对文章中的人物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阅读记叙文,要学会分析和概括文章中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具体方法有:
1.借助故事情节。文章中的人物都是通过故事情节塑造的,所以热你想人物形象应把他们放在具体的情节中,从情节中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如鲁迅的《社戏》,通过月夜航船、船头看戏和午夜归航几个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2.借助描写手法。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外貌都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所以,分析人物形象,就要抓住这些描写手法进行分析归纳。如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通过外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贝多芬刚毅、坚强的性格特点。
3.借助评价语句。如杨振宁的《邓稼先》,通过“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这一评价性的语句,就可以知道邓稼先忠诚纯正的性格特点。
阅读技巧九
身临“两境”,体会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描写,一般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类型。阅读记叙文,要学会身临“两境”,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具体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渲染气氛,展示人物性格。
(3)表现人物身份,烘托人物心理(如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暗示人物命运(悲剧命运、戏剧命运)。
(4)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做铺垫或制造悬念(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
(5)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等。
(6)酝酿诗情画意,揭示(深化)作品的主题。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时代背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场所。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描写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就是社会环境描写,目的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答题模式:这一句话(这段话)写了„„(写出环境的具体特点)的环境,有„„(指出具体类型)的作用。
阅读技巧十
参考位置,确定文章句段作用
分析某一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1.结构方面要看句段在文章中的位置。(1)在文章开头。
开门见山,点明主旨。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描写景物,渲染气氛;交代背景,明确社会环境;开篇抒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如冰心的《观舞记》。
(2)在文章中间。
或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或承上启下,具有过渡作用。
(3)在文章末尾。
或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或照应题目,首尾呼应,时结构完整。
2.句段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的中心来分析,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结尾的议论抒情句深化了怎样的中心。
阅读技巧十一
着眼全篇,分析文章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了解这些表现手法,对为我们分析文章有重要作用。记叙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
1.象征: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如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象征着弱小、丑陋、身处逆境,但有崇高理想和追求的人。2.欲扬先抑:先贬抑在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作用是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使行文有波澜。如小思的《蝉》。
3.对比:把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做比较,以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特征。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阅读技巧十二
根据要求,拓展延伸个性表达
在记叙文阅读的题目中,最后一道题往往是不同类型的拓展延伸题,即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现实,谈自己的感想和认识。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感悟主题型: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文章主旨,并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比如是结合文章内容,还是结合个人经历或联系生活实际,明确了这些,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
2.人物评价型:要求对文章中的人物行为作出评价。做这类题目,只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明确赞成还是反对,然后阐明理由,做到有理有据就可以了。
3.判断分析型:这类题目一般会列出几种说法或选项,要求从中作出选择并分析。做这类题目时,往往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只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4.材料链接型:对链接的材料加以感悟、发表见解等。做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链接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然后去同存异,写出答案。
5.心理补写型:补写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活动。做这类题目,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当时人物所处的环境,发挥想象,采用适当人称,补写心理活动。
阅读技巧十三
深推细敲,理解标题含义作用
有人说“题好一半文”,可见标题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在做现代文阅读练习时,常常会遇到分析、理解文章标题的题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1)分析标题字词。
就是从理解标题中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2)分析标题修辞。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3)分析内容主旨。
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4)背景、线索。
就是从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2.标题的作用
(1)概括文章所叙之事。
很多记叙文的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2)表明文章行文线索。
以文章的行文线索作为文章标题的记叙文也很常见。文章的标题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这篇记叙文的标题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如《背影》就是以“父亲的背影”作为文章的线索。(3)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有的记叙文就是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文章的标题,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4)吸引读者关注。
一篇好文章的标题要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从题目中产生遐想,随之饶有兴趣地看下去。3.拟写标题
根据文章线索、主要内容、中心事件等拟写标题。
阅读技巧十四
理解内容,提取文章说明信息 提取文章说明信息,就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对说明信息进行挑选和取舍。阅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学会提取文章的说明信息。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2.认真审题,选准范围。3.抓关键句,科学提炼。4.精雕细刻,准确无误。
阅读技巧十五
揣摩语句,辨别文章说明方法
作者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明得更清晰、准确,往往采用一些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2.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所要说明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3.列数字:列出数字进行说明。其作用是使说明具体化,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4.作比较:通过对比突出作者所要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鲜明的形象。
5.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做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阅读技巧十六
理清思路,确定文章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是说明文材料的组织顺序。常见的说明文顺序有三种,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理清文章思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内容定顺序。
介绍事物及事物发展变化类的文章,往往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介绍事理类的文章,往往采用逻辑顺序。
2.抓标志性词语。
时间顺序,往往采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往往采用表示空间方位变化的词语;逻辑顺序,往往采用表示逻辑层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等。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作文--叙事技巧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记叙文是以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种文体,是写作训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文体。记叙文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情景,组织语言材料,编写成文。一般说来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六要素,写作时要表达清楚。记人时,要注意介绍人物的身世、经历和事迹等;叙事时要描写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前因后果等。
【写作指导】
叙事类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突出事件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在写这类记叙文时要做到:
①要认真审题。弄清题干的每一个字,明确要求我们写什么。②要精心选材。无论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还是别具特色的偶然事件,都必须具有典意义。
③重组材料,确定要点。要分清主次。主要材料要详写,对次要材料要学会概括。
④要学会推波助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切忌平铺直叙。
⑤要有真情实感。有叙事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字里行间,在适当之处或议论、或抒情,使主题得到升华。
⑥要有新颖别致的开头和结尾,注意段落的过渡和呼应,特别是要写好每一段的首句。
⑦人称统一、线索明确。记叙文可用‚你、我、他‛三种人称,但如果题目要求你使用某种人称,则必须遵循要求;叙事类记叙文一般按照事件发展的前后顺序进行叙述。
⑧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一般的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文当然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却并不排除使用其他手段,只是,对它们的使用要特别慎重,可用可不用时,坚决不用;必须用到时,也尽量简省笔墨。千万不能下笔滔滔,掩盖或扭曲记叙文的文体特征。
▲事情是由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做出来的,事情本身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因此,记事应把六个要素交代清楚;
▲交代要素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一般说来,记叙真实的重要的事情,六个要素都要交代清楚。不需要作者交代,读者就明白的,可以省略;
▲在记叙的几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构成记叙文的主要内容,这部分要着重写,写具体,写充实,以突出中凡思想。
▲记叙的要素,要详略得当,突出中心。(含盖前三点)
【常见问题】
1.要点不全。要点是否齐全通常决定文章的档次。书面表达要上档次,要点齐全是关键。要点提示类书面表达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看图作文则常会由于学生观察不细心等原因遗漏要点。
2.线索不清。有些短文条理混乱,主要原因是没有确定好写作线索。叙事类文章一般按时间顺序来写。
3.时态不明。叙事时时态混乱是学生常犯的错误之一。叙事类记叙文所记的一般是过去发生的事,原则上用过去时,有时也用现在时。
4.主次不分。有些同学写作时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写出来的东西主题不突出,显得呆板乏味。
【重点攻克】
一、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1、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2、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二、如何过渡衔接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1、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2、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3、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4、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三、如何设臵波澜跌宕的情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展开的过程讲求波澜起伏、摇曳生姿,我们除了注意记叙顺序的安排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虚实法如李乐薇的《我们空中楼阁》,实写小屋的风景,虚写寄托于小屋的生活志趣。
(2)抑扬法如唐弢的《琐忆》,开头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这是‚抑‛,它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思索。接下来讲述几个故事,通过故事表现鲁讯先生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的特点,以及他对那些攀附阔佬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满嘴昏话的骗子、烧杀抢掠的屠伯的‚脾气‛和‚骂‛,这些都是‚扬‛,先抑后扬,很好地表现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
(3)离合法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主要是怀念藤野先生,开头却用很大篇幅描述上野的樱花、‚清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会馆、仙台几个职员的操心、居室的变换等等。这些似乎‚离题‛的文字,却显示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突出了师生之间关系的深刻意义。在记叙了藤野先生对‚我‛在学习上的种种帮助之后,文章又插进日本学生轻视、嘲弄的一场**,‚我‛看电影后的变化。这又一次的‚离题‛,实际上将‚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推向高潮,使文章的主题表现因为这些材料更高层次上的‚合‛更显深沉和厚重。
【他山之石】考场佳作展示
2003年全国卷考的是话题作文,面对‚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思辩色彩很强的话题,好多考生写出了记叙体裁的佳作,兹录三篇于后: 例文一:
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河南考生
远远的我望见一个笨粗的身影倚在墙上,脚点在叠成的砖块上,费力地用一竹竿挑着一扇关闭的窗。我知道,又是她在为我开窗,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想: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她是我的房东大娘,我因为在学校里老睡不好觉,才搬到她这里。刚来时,她给我的印象很不好,笨粗的身子,木讷的表情,还有……总之,不好。
记得刚来的那天中午,天气很热,我跑到水龙头旁大洗了一通,又猛灌起凉水,正感到‚淋漓尽致‛的时候,她晃着身子,摇着扇子来到我面前:‚孩子,不能这样,会病的。‛‚关你什么事儿?水费我一个子儿都不会少的。‛我瞟了她一眼又继续我的‚冷水计划‛——大洗,猛灌。她只是木在那里一动不动,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笑:老人也贪财啊,为了点水费,唉!
可是那天晚上,我的坏运气来了。上吐下泻,一个晚上上了十几趟厕所,当我正‚奄奄一息‛躺在床上的时候,她推门进来了。我没有好气地说:‚以后进门记着敲一下。‛她又木在那里了,左手搓着衣襟,右手在口袋里摸了一会儿,伸了出来:‚药,药,治拉肚子的药。‛她把药放在桌子止,默默地走了。这时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也曾经在我进行‚冷水计划‛的时候阻止我,而我却认为母亲是为我好,现在房东大娘也是如此,而我却误解她,伤害她,感情的亲疏对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的根本原来如此重要。
从吃了那包药以后,我对房东大娘的印象开始好转,但仍然对她提防着,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嘛,毕竟她不是我妈,可是……
那天我课间回来取东西时,发现她正站在砖头上,拿着竹竿挑我的窗户,难道……我喝了一声:‚你干什么!‛她吓得掉了竹竿,从砖头上跌了下来:‚我只是想为你开窗,因为电视上说‘非典’时期,要经常开窗,可你……‛我惊了,感到惭愧,我扶她起来:‚对不起。‛她布满皱纹的脸露出了笑容。起来后,她坚持要先给我开窗。窗子开了,不仅是房上的,还有我心灵上的。
她现在还在为我开窗,我的泪淌在脸上,滴在心里:明天一定记着开窗。【点评】本文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作者审题准确,通过记叙‚我‛和‚房东大娘‛的一段经历来表现话题的内涵。本文突出的特点是情节曲折,由‚印象很不好‛到‚觉得好笑‛再到‚误解她,伤害她‛直至真相大白,作者一步一步展示房东大娘的精神世界,欲扬先抑,波澜迭出,很是吸引读者。其次是精当的描写,作者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栩栩如生。再次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
时光的河流过春天,流过夏秋,穿越寒冬,消失在远方,似乎不再回还。
然而,当春天如约而至的时候,那遥远的一幕却总是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往事轻轻叩开我的心灵之门,引心泉汩汩而出„„
小时候的我有点与众不同,胆小敏感,不喜欢和其他的小朋友交流,天生喜欢和虫鸟花鱼打交道,老是在村里的小树林里与各种各样的昆虫玩耍。忽然就到了上学的年龄了,我还是喜欢那些各种各样的虫子,常年的独自玩耍虽说找到了自我的快乐,可是缺少了与同龄人的交流竟变得有些自闭了。于是,在教室里,我感到一种恐慌,我不知如何是好,最终还是一个人走到教室外面去寻找熟悉的“朋友”去了。我逐渐地孤单了自己,而同学们看到我经常和虫子说话,除了感到怪异,还多了几分冷落。我感到无比的孤独。
美丽的刘老师就是在这时候注意到了我,一天课间操的时候,刘老师找到了我,把我叫到办公室,她告诉我,有一个着名的昆虫学家叫法布尔,他非常喜欢昆虫,每天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记录昆虫的生活,后来写成了一部伟大的科学着作。听了老师的话,我十分兴奋,大声地向老师说“老师,我对虫子可熟悉了,我知道很多事呢!”刘老师说“是啊,我早看出来了,你是一个小昆虫学家呢!你的肚子里一定有许多昆虫的故事呢!”我一听刘老师这样说,立刻骄傲地说“那当然!”刘老师说“既然这样,可不可以把这些故事告诉同学们呢?”听了老师的话,我心头的喜悦与骄傲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变得吞吞吐吐起来,“这„„这„„”刘老师又说“你不知道,好多同学都跟我说想听你讲昆虫的故事呢,怎么,你不愿意讲给同学们听吗?”听到老师这样说,我的心头涌起了一阵热意,“老师,同学们真的愿意听我说吗?”“那当然,同学们都盼着呢。”刘老师说。不明就里的我最终犹豫着答应了刘老师。
就这样,在刘老师的安排下,我们班组织了一次班会,由我给大家讲一些昆虫的故事,说实话,那次班会我的表现实在不怎么样,也许是太紧张了,也许是很少和大家交流,也许是„„总之,我感觉讲得一点儿也不精彩,不过刘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掌声还是打开了我自闭的心门,逐渐地,我不再孤单,而我的昆虫故事也讲得越来越好,我终于融入了大家庭。
事情过去很多年了,可我的心里还是热乎乎的。
例文二:
路是月的痕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光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啊,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一晃一悠。父亲很疼我这个唯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的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回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心,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点评】本文是一篇非常出色的记叙文,以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展示了我读懂父爱的过程:小时候,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很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父亲,父亲的笛声如怨如慕;到外地求学几年后,我才真正地读懂父爱。笛声,是‚我‛选定的作为父爱的一种载体。笛声的变化(从最美到如怨如慕到哽咽)载着我对父爱的认识过程,紧扣作文要求。本文语言优美,佳句迭出;构思精巧,仅取三个片断和‚几点‛笛声,就把凝重的父爱和我感受父爱的心理历程,表达得淋漓尽致,情真意切,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例文三:
喝茶
河南考生
老李是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他有两大爱好:一是品茶,二是逗宝贝孙女玩。
说起品茶,老李是行家,怎么辨茶、闻茶、敬茶怎么区别各种不同种类的茶,什么信阳毛尖啦,清香茉莉啦,牡丹绣球啦,他能跟你说得一套一套的。
说起孙女,老李有两个,大的叫大兰,小的叫小兰。虽然两个女孩一样乖巧可爱,衣着打扮完全相同,但老李私下里更喜欢小兰。不仅仅因为大兰不是他的亲生孙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小兰嘴更甜,手脚更勤快。每天老李回家,小兰总是为爷爷捧上一杯浓香可口的茶,而大兰不是正在看书就是躲在房里。‚到底是亲生的孩子疼爹妈呀!‛李老想。
一天下午,老李紧皱眉头一边思索着工作中的难题,一边往家里走去。刚一进门,就见小兰捧着冒着热气的茶迎上来,脆生生的喊:‚爷爷,您喝茶!‛然后一边把茶杯捧到爷爷手中,一边把他扶到沙发上。老李打心眼里高兴,工作中的烦恼一下子烟消云散了。他一边抚摸着小兰的头,一边问:‚大兰呢?‛‚她呀,看书呢。‛小兰不以为然地朝里屋呶呶嘴。
老李不再说什么,细细地品起茶来。第二天上午,老李突然回到家中取资料,一进门就见小兰正看电视,见爷爷回来了,小兰习惯性地端起茶几上的杯子,甜甜地喊着:‚爷爷,您喝……‛这才发现杯子里什么也没有。她忙倒上茶叶去拎茶壶,只见她晃晃悠悠的举起硕大的茶壶,那壶嘴就像个左顾右盼的蛇头,突然‚呼‛地一下叶出一股热水,直扑杯底,杯里少得可怜的几片茶叶全被扑出来了。小兰忙放下茶壶,捡茶叶,捡好茶叶却又打翻了壶盖。老李诧异地看着这一切。大兰一声不吭地从里屋走出来了,她默默地洗好杯子,熟练地倒入茶叶,又仔细地倒好了水,然后轻轻吹了吹,把杯子递给小兰,看了爷爷一眼,又默默地转身进屋了。小兰高举着杯子,欢天喜地地喊着‚爷爷,爷爷,您喝茶!‛
李老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每天为自己泡茶的,不是自己视为掌上明珠的亲孙女小兰,而是一直被自己冷淡的大兰。而自己却……老李木然地接过杯子,却再也品不出先前的味来。他突然找到了那个这几天一直困扰着自己的社会学难题的答案:‚感情亲疏不能代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释然地便放下茶杯,匆匆向所里赶去。
【点评】‚大题小做‛又能‚以小显大‛是这篇作文的特色。考生面对‚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充满哲理的话题,成功地将其‚转化‛为‚喝茶‛一件小事;又能以老李‚喝茶‛为线索,通过老李对两个孙女认识转变的切身感触,艺术地表达了主题:感情亲疏不能代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演练平台】
1.请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为线索,精选事件,写一篇叙事性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
(2)字数不少于800。
2.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故事中,成长在自己的故事里,同时也在历史的故事中不断地接受营养,这些故事或许在你的心底留下了浓重的痕迹,使你难以忘怀。请记叙一个这样的故事。
要求:(1)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2)题目自拟。
(3)字数不少于800。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类型归纳及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分析题类型归纳及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分析题是历史中考中的一种主要题型,也是最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它具有综合性强、灵活性大、逻辑性严密等特点,成为中学历史考试中最有生命力的题型之一。因此,受到历史中考命题者极大推崇。
说它综合性强,是由于它既能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还能考查学生如何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既要求学生具备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基本能力,一定的阅读史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史论结合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见解、感悟的能力,并能反映自己的价值取向。说它灵活性大,是由于材料题中的材料来源极为广泛,命题者只须设计一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既可以从课本中选取一段文字,一幅图片、表格或示意图,也可以从众多的历史典籍、历史文献、名人论著、统计资料、图表中选择截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远远地摆脱教材。因此,每一道材料题都可以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设计新问题,充分体现了灵活性大的特点。说它逻辑性严密,是指材料题的设问层次化。材料题所引用的几段材料或图文之间,联系紧密,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事实的本质,共同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因而在题的设问上层次性强,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逻辑严密。
正因为材料题具备这样的题型特点,如果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练习不到位或解答时不得要领的话,在考试中将会无所适从、思无头绪、无从下笔、不知所云,成为学生中考得分的“瓶颈”。
笔者以为,解答材料题可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读:带问阅读、审清题意。读题是解题基础。任何人做材料题都必须做好这个环节。当然,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材料难易程度不同,因此读题也因人而异,有人一遍即可,有人须读两遍,也有人就须更加用心地读上三遍或要更加细致的阅读、揣摩。但在读题的过程中须注意的问题却基本相同。(1)阅读一段文字,除了读懂文字的中心内容外,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这往往是我们后面解题的目标或参照物。
(2)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两则、三则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同时又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3)读题不仅要认真地阅读材料,更要认真地审读设问,有人可以先读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因为这样有目的阅读就如同“有的放矢”了。实在不行,先读材料有了一个大致梗概、轮廓后,也要认真读设问,再带着问题细读材料,这样才能保持头脑冷静、思维清晰。
(4)阅读时一定要注意文字的出处、注释、出自何人之口,图片、图表、图示则一定要先读标题。这些内容往往能带给我们一些背景知识、提示,好比行路时看路标一样,不可视而不见。
二、思:建立联系、找准中心。读完或读懂了材料后,这时就要根据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比如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子,或者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联想大脑中记忆的有关知识信息,找出一些联系,如材料与教材知识有何内在联系,这一段材料究竟与哪一个知识点相联系;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的不同材料虽然各自联系着不同的知识点,但这不同知识点之间可能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这种相似性或相关性即是要找的中心;材料或材料的中心与设问之间又有何内在联系,以及设问之间有哪些联系;材料反映的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外历史之间的一些联系等等。这一环节所建立的各种联系,找准的中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前一环节阅读的升华,又是后一环节答题的铺垫。
三、答:按问作答、直奔主题。完成了前面两个环节再进入第三环节就好比稼穑的农夫有了播种和耕耘马上就要收获了。但笔者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常有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死抠课本。有的学生作材料题不太读材料及题目就开始翻课本,以为课本是万能的,希图从课本中找到现成语句、段落成为理想答案,有如胶柱鼓瑟!一种是信马由缰、漫天飞舞。这样的学生做材料题根本不管课本上知识点,材料的中心也把握不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却往往不得要领,有的所答非所问,还有的虽与所问有联系,但只是沾沾边而已,不能抓住实质,有如疯子打拳!这两种现象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原因,既有读题环节不到位、思考环节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答题没有养成按问作答,直奔主题的习惯。其实答题必须坚持“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语言精炼准确、逻辑严密,对问题作出准确地说明,严密地论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并有意识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掌握了这些步骤及答题技巧,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几类常见的历史材料题型。通常我们把材料题按材料展示的不同形式分成文字类材料题、图表、图示类材料题,混合类材料题三种主要的类型。
一、文字类材料题
传统类型的材料解析题主要是文字类型的材料题。其文字材料来源广泛(前面已有论述)。其中尤以文言文和外语翻译文字的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及相应的背景知识(如地理知识等)。例:阅读下列材料。(荆州市2007年历史试题中考)
材料一 应准添设下列各处,定为通商口岸,以便**本从事商业工业制作: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摘自《马关条约》
材料二 **本方面痛感**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摘自《中**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
回答:(1)与《南京条约》中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马关条约》中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2分)
(2)在材料二中,中**两国政府达成了哪些主要共识?(2分)
(3)回顾中**两国近现代的处交史实,你得到的主要启示是什么?(2分)对于这一道材料题,第一步“读”,首先注意材料一出自《马关条约》,材料二出自《中**联合声明》及时间“1972年9月29**”等说明,结合材料一主要内容:允许**本在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材料二的主要信息:“**本”对“战争”“表示反省”、“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等,这时再阅读设问,就进入第二步“思”,《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各有什么特点?这要结合必要的地理知识;第二问中有“材料二中”字样,明确答案应在材料中归纳;第三问要联系中**关系的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第三步作答:
①《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地区。
②**本对侵华战争进行了反省;中**决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之间的问题。
③勿忘历史,以史为鉴,热爱和平,开创中**友好关系的新局面;中国与**本都是亚洲强国,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等。
二、图表图示类材料题
这一类的材料题的材料包括图片、图表、图示、地图、漫画等内容,形式新颖,信息容量大,综合性强且跳跃性大,因此这也要求学生读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清楚准确地理解材料中反映的各种信息,解读这一类材料时注意要将“标题”与材料结合起来。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49-1985年我国粮食产量统计表 单位:亿斤(1)与1949年比较,1957-1985年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
(2)从农业方针方面分别说明1957、1960、198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3分)(3)材料给我们的主要历史启示是什么?(2分)
这一道材料题的材料看似平常,实际上时间跨度大,综合性强。它以粮食产量这一结果折射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读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懂得该柱状图反映的是粮食产量的变化,再结合时间及设问(1)和(2)了解到1957年、1960年、1985年的粮食产量既要依次比较又要参照1949年的产量来对比。这时再结合1957年、1960年、1985年这三个时间之前中国农村发生了什么样历史事件,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变化。回答启示时,必须围绕“粮食产量”(即生产的发展)这一中心来谈。思考到这里就开始答题了。答:①粮食产量得到增长。
②农业合作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适合农业国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三、混合类材料题
这一类材料题指材料由图片、图示、地图一类材料与文字材料结合起来。其读题与思考的方法步骤出用前两类材料题的方法步骤结合起来,大同小异。在此也就不再举例了。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尚春文科组 徐怀海
在中考历史题型中 ,材料解析题是最具有历史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 ,它本身既源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 ,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 ,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 ,摒除了过去传统的死记硬背 ,更将开卷形式充分发挥。如何把握好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提高解题能力,对于中考考生来说尤为重要。一、正确阅读历史材料是解题的基础。
历史材料解析题都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材料部分 ,二是设问部分。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 ,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和观点。因此 ,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 ,了解和掌握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 ,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在阅读材料时 ,要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 ,将材料读懂、读透。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 ,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 ,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这样既避免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如 2009 年泸州市中考题中给出这样的设问 :(1)据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实现了怎样的转移?(1分)(2)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的背景。(1分)(3)并写出四项基本原则的任一项内容。(1分)带着设问去阅读材料 ,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另外 ,阅读材料时 ,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以及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一般情况下 ,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 ,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 ,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 ,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准确找出历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 ,也是思考历史史实的过程 ,从历史材料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相关历史信息 ,对于正确解题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 ,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 ,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 ,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 ,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 ,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 ,对号入座 ,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 ,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 ,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 ,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 ,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 ,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情况下 ,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 ,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 ,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 ,然后围绕这个中心 ,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 ,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三、精心组织答案是解题的归宿。
阅读和寻找是为了准确无误地答题。答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 第一 ,要按问作答 ,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 ,每问具体指向 ,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 ,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分值大的 ,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 ,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 ,更要慎重处理 ,想好再下笔。第二 ,语言要言简意赅。材料题不是问答题 ,一般设问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 ,分值一般不大 ,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即论从史(材料)出 ,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 ,由此依据而得出。
第三 ,要克服思维定势 ,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 ,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的能力。因此 ,在回答时 ,要克服思维定势 ,对材料作具体分析 ,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第四 ,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 ,多是原始史料,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 ,必须按照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一般来说 ,历史材料解析题基本上分为三种类型 :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和开放型材料题。下面就这三种类型的解题技巧作细致分析。1.文字型材料题。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 ,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 ,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按照前面的“一读”“二找”“三答”三步来入手即可。
2.图表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线)变化为信息载体 ,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 ,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主要有单纯表格型、单纯图片型和文、图、表混合型材料题等形式。变化性、对比性和直观性是历史图表材料承载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因此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 ,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 ,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 ,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所谓的开放性 ,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 ,尽可能的新颖 ,贴近生活 ,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 ,“不限定”范围 ,答案也非唯一性 ,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 ,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 ,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 ,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 ,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 ,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 ,一定要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随着中考制度改革的深入 ,历史中考中材料解析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务必理清知识线索 ,形成整体认识。只要我们能有效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题型中,材料解析题是最具有历史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在中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泰安历史会考卷,材料解析题占40分,如何把握好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对于即将中考的同学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如何解答材料题?总的而言可分三步:
一、读材料: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如何去读却有讲究。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找联系: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组答案:解题的落脚点。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白话。
第四篇:七年级
七年级(下)Unit6 Topic1 SectionB导学案 主备人 :XXX时间:2012年1月29日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There be 句型和方位介词.2, 学习家具和家居用品.3.能听懂对位置和存在的介绍.能和朋友谈论自己家的室内摆设和物体的方位.二.导学过程 Ⅰ.翻译下列词组
1.在---前面___________2.靠近____________3.上楼_______ 下楼______ 4.为什么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一看________________ 6.在第二层楼______________7.把---收起来_____________8.照顾_________ 9.飞机模型_______________10.与---玩耍_______________ II.Listen to 1a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1)Where’s the sof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What’s on the des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Where is the cloc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选择题
()1.There________a stone horse and several chairs on the second floor of this building.A.amB.isC.areD.be
()2.—_____ there two bedrooms and a small study in the house?—Emm.I am not sure.A.AmB.IsC.AreD.Be
()3.Are there _____ model cars on the desk?A.someB.muchC.anyD.a
()4.—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new book?
—There are _____ new words in it.It’s too difficult for me.A.littleB.fewC.so muchD.so many
()5.—Kangkang,how many apples are there _____ the tree?—Too many.A.inB.onC.nearD.under
()6.An old man lives _____ the _____ floor.A.in;twoB.on;secondC.under;secondD.to;second()7.We usually do our homework in the _____.A.studyB.washroomC.kitchenD.living room
()8.Aunt Li isn’t at home.Can you help her _____ her baby?A.look likeB.look afterC.look aroundD.look for()9.Let’s _____ the map of China.A.have a lookB.have a look atC.lookD.look after()10.Judy,don’t put your keys here._____,please.A.Put them awayB.Put up themC.Put them upD.Put away them IV.根据对话情景,在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单词,使对话完整通顺。W: I need my bag.1it in that drawer? M: Let me2.Yes,there is a bag.W: Is3a pencil-box in the bag?
M: No,there isn’t.But there are some books in it.W: Are they English books?
M: Yes,they are.Is it your bag?
W: No,it isn’t.There aren’t4English books in my bag.M: Oh,I’m5.It’s not your bag.V.根据汉语句意提示,完成英文句子。1.为什么不上楼看一看呢?Why not _____ _____ and have a look? 2.我的房子前面有一棵大树。
There is a big tree _____ _____ _____ my house.3.这是你的书,请把它们收起来吧!Here are your books,_____ _____ _____,please.4.妈妈正在厨房里做饭。
My mother is cooking _____ _____ _____.
第五篇:七年级
七年级(3)班节目串词
1.舞蹈《中国范儿》出的是中国气儿,吃的是中国味儿,穿的是中国样儿,写的是中国字儿,走的是中国线儿,我们是龙的传人,要的就是中国范儿!中国范儿就是这么这么帅!中国就是这么有气概!下面请欣赏七年级(3)班同学带来的舞蹈《中国范儿》。
2.歌曲《心愿》
我们都曾有过一张天真而忧伤的脸,手握阳光我们望着遥远,轻轻的一天天一年又一年。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许多美好的心愿,愿每一位在座的朋友,都能实现你们美好的心愿。下面请欣赏七年级(3)班和同学带来的歌曲《心愿》
3.小品《村长开会》
甲:小品是“笑”的艺术,让人在笑声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它透过表面现象,讽刺一些不公道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寓教于乐。乙:下面让我们欣赏七年级(3)班的同学带来诙谐幽默的小品《村长开会》,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