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政热点:“高考满分零分作文”为什么总有人信
时政热点:“高考满分/零分作文”为什么总有人信
高考结束一周了,早已被证实为谣言的所谓“高考满分作文”和“高考零分作文”依然在微博和朋友圈内热闹地传播。似乎辟谣也无法阻止对高考作文议论的热情。其实,无论是所谓“高考满分作文”还是“高考零分作文”的谣言,每年都在传播,而且传播的套路漏洞百出。试想,高考刚结束,阅卷尚未结束,这类作文就已经在网上铺开了,可能是真的吗? 即便如此,这些作文依然在网上被大面积传播。有人明知是谣言,还是转载收藏,称为自己的孩子留下作参考,为将来高考作文“加码”。
网络文章传播的基础是重视和认同,不重视就不会点开,不认同就不会转发。先说重视。一方面,高考作为全国性统一考试,无论从参加人数,还是社会对其的重视程度,都是其他考试所不能比拟的。高考既是分水岭又是分岔路,而高考作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社会热点的晴雨表、引领思辨精神的指南针。因此每年的高考作文题多数是社会所关心和期待的话题。
另一方面,参加高考的学子实际上代表着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怎么看待我们这个社会,有什么话想说吗?从这个层面上讲,作文既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渠道,也是社会认识他们的桥梁。
事不关心,关心则乱。在舆论的重视与期盼下,谣言已经作好了出发的准备,但它还飘不起来。它还需要一阵“风”,这阵“风”叫做认同。
不可否认,确实有些流传于网络的高考“满分作文”写出了水平。这其中既有一些语文老师所作,也不乏文学爱好者的优秀作品。这些文章里有含而不露的感情,有岁月深沉的积淀。有些营销号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为博取大众眼球毫无底线,招募写手仿佛流水线般“生产”出一篇篇所谓“高考满分作文”和“高考零分作文”。这些作文或看似富有哲理,实则无病呻吟;或对社会发展中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大肆批判,文章看似针砭时弊,实则拒绝承认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努力。
在阅读趋向碎片化的今天,匆忙阅读导致的不辨真假和即便看出假来也“看热闹”的心态,使其得以广泛的传播。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满分作文”中的“哲理”还是“零分作文”中的“诚实”,确实迎合了一部分网民的期待。帕特里克·亨利在著名的演讲《不自由,毋宁死》中提到,人们总是容易沉迷于希望的幻想之中,痛苦的现实来临时,我们往往会紧闭双眼不敢面对。同时,人们又只愿意相信对自己有利的事实,例如,“看到最新的高考满分作文了吗?祖国的下一代,对某某问题也有怨言”。这种将现实扭曲折射的“哈哈镜式”的作文表达,刚好迎合了这部分网民的口味。但迎合读者的口味,就是可以造假传谣的理由吗? 古人文莹理,后人工作文。文工理愈暗,纸札何纷纷。早在古代,诸如此类工于作文,而轻于实理的例子就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无非是“迎合”二字:迎合考官、迎合低俗、迎合大众猎奇的心理。作文如同做人,一味讲求迎合,就容易失去真实的自我,如果不能文以载道,至少不要文以载“盗”。
第二篇:2018银行招聘考试时政热点:“高考满分零分作文”为什么总有人信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高考满分/零分作文”为什么总有人信。
高考结束一周了,早已被证实为谣言的所谓“高考满分作文”和“高考零分作文”依然在微博和朋友圈内热闹地传播。似乎辟谣也无法阻止对高考作文议论的热情。其实,无论是所谓“高考满分作文”还是“高考零分作文”的谣言,每年都在传播,而且传播的套路漏洞百出。试想,高考刚结束,阅卷尚未结束,这类作文就已经在网上铺开了,可能是真的吗? 即便如此,这些作文依然在网上被大面积传播。有人明知是谣言,还是转载收藏,称为自己的孩子留下作参考,为将来高考作文“加码”。
网络文章传播的基础是重视和认同,不重视就不会点开,不认同就不会转发。
先说重视。一方面,高考作为全国性统一考试,无论从参加人数,还是社会对其的重视程度,都是其他考试所不能比拟的。高考既是分水岭又是分岔路,而高考作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社会热点的晴雨表、引领思辨精神的指南针。因此每年的高考作文题多数是社会所关心和期待的话题。
另一方面,参加高考的学子实际上代表着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怎么看待我们这个社会,有什么话想说吗?从这个层面上讲,作文既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渠道,也是社会认识他们的桥梁。
事不关心,关心则乱。在舆论的重视与期盼下,谣言已经作好了出发的准备,但它还飘不起来。它还需要一阵“风”,这阵“风”叫做认同。
不可否认,确实有些流传于网络的高考“满分作文”写出了水平。这其中既有一些语文老师所作,也不乏文学爱好者的优秀作品。这些文章里有含而不露的感情,有岁月深沉的积淀。有些营销号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为博取大众眼球毫无底线,招募写手仿佛流水线般“生产”出一篇篇所谓“高考满分作文”和“高考零分作文”。这些作文或看似富有哲理,实则无病呻吟;或对社会发展中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大肆批判,文章看似针砭时弊,实则拒绝承认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努力。
在阅读趋向碎片化的今天,匆忙阅读导致的不辨真假和即便看出假来也“看热闹”的心态,使其得以广泛的传播。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满分作文”中的“哲理”还是“零分作文”中的“诚实”,确实迎合了一部分网民的期待。帕特里克·亨利在著名的演讲《不自由,毋宁死》中提到,人们总是容易沉迷于希望的幻想之中,痛苦的现实来临时,我们往往会紧闭双眼不敢面对。同时,人们又只愿意相信对自己有利的事实,例如,“看到最新的高考满分作文了吗?祖国的下一代,对某某问题也有怨言”。这种将现实扭曲折射的“哈哈镜式”的作文表达,刚好迎合了这部分网民的口味。但迎合读者的口味,就是可以造假传谣的理由吗? 古人文莹理,后人工作文。文工理愈暗,纸札何纷纷。早在古代,诸如此类工于作文,而轻于实理的例子就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无非是“迎合”二字:迎合考官、迎合低俗、迎合大众猎奇的心理。作文如同做人,一味讲求迎合,就容易失去真实的自我,如果不能文以载道,至少不要文以载“盗”。
第三篇:2016江苏高考满分零分作文
我言秋日胜春朝
无意中翻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
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像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陈,甚至不沾半点墨。全卷意蕴于是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无限。
留白是与前人的叫板。南宋马远与夏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尤善留白。而宋前的山水画师,大多是事无巨细,皆一一列举下来。怕是远处草丛中几块石子、几块污秽的牛粪,前人也会一丝不苟的记录下来,装裱以登大雅之堂。布满画纸的山水,自也有它的美,碧水蓝天,枯藤怪石,强烈的视觉冲击,喂饱了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仿照古人的《清明上河图》,一千多人物,雕梁画栋,飞桥屋檐,美、大气。但马远与夏圭,偏不爱这耗尽精力、体力的活儿。再者,前人已留下大量如此详尽的山水,再走这条路,恐怕历史上只会多两个无名的山水画师,却少了“马一角”“夏半边”!
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美。有些话,别人也说过,我便不必再附庸风雅;只有别人无话可说时,才是我的主场,我的黄金时代。国学大师陈寅恪不正是这样的人吗?面对一个妓女,他不似别人一样心怀芥蒂,以别样目光看她,而是在目盲情况下口述了百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这是个性与创新,也是对人性的敬重。同样,韩干,那个画马的宫廷画师,亲身入马厩,与马儿共同生活,不听从老师的劝诫,才成就了《照夜白》。韩干的马,大多腰体肥圆,怒目圆睁,没了以往画师的瘦马,病不啦唧的。鲁迅先生的话犹在身边萦绕,“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了,只有于杂草丛生处辟蹊径,才能避免在他人的康庄大道上流于平庸,才能成为为人记住的开路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个体,才能成为马远、夏圭、陈寅恪和韩干……
只愿在不断流淌的长河中,尽管洪流碾过,巨山平偃而下,我却依旧能听到“我言秋日胜春朝”抑或更响亮、更不同于他的啼鸣。
亮剑无声处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句话很令人回味。“不要在喧嚣处歌吟,否则,你的歌声也将成为那喧嚣的一部分。”
细细思索,此言余谓为信然。也许,在众人经过的大道上我们的声音纵使再高亢也无人知晓。我们惟有亮剑无声处,才能不合大流,唱出自己的旋律。
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历来为文人墨客推崇赞赏。然而细想,倘若没有那“前人之述备矣”的走出大流,而仅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之泛泛言谈,又怎会有《岳阳楼记》的成功。惟有在众人无声处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真心慨叹,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
且看鲁迅先生那激昂的文字,听听那不朽的声音。在万众沉默的恐怖气氛中,鲁迅先生第一个喊出了他的心声,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剑。“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他在民族的沉寂中亮出的声音,宛如警钟般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世界。
亮剑的背后,往往是一颗不拘于时、独立于世的心。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仍在今人的耳畔回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声音未曾消逝。别人已说处,自然不必再附和;别人无声处,需要的是我们的亮剑精神!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真的做到亮剑无声处的又有几人?王开岭先生在《古典之殇》中曾无奈地感慨:“我们唱了一路,却发现无词无句。”喧嚣匆忙的社会中,我们歌咏的究竟是什么?能唱出自己的歌词与心声的,究竟能有几人?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不能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何不在众人袖手旁观之际打破冷漠的沉寂,用行动诠释自己内心的声音?何不在众人口口声声、模仿作秀的网络世界,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新时代中,亮剑无声处需要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海子那份“众人都要将火熄灭,而我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的坚持,抑或是斯巴达克斯为心中的太阳城而挣断绳索的激情。惟有亮剑无声处,方能无愧于己,无愧于心。
人生易逝。惟有于众人无声处亮出自己的声音,方能不枉此生。
John leo officepowered
®
all rights reserved 李张瀚
专家意见
立新论 语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或云: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于有知之处,吾可默而不语,亦可附和诺诺;于无知之处,吾或略有所得,可短话长说,抛砖启发,亦可言语唯唯。话之长短,表象之别。默默与长说较之附和与唯唯,姿态性格之异。其本如何?
于彼有知之处,默而不语;于彼无知之处,长考不倦,言语切切,发人深思。是谓立足有知而不止于有知。庄周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有知之物微光也,未知之处霄汉也。是以微光窥宙宇,滴水探瀚海。此谓之见微知著,开拓创新。
何谓之新,较之往昔,异于常理。《太史公书》有言: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羊皮、诺诺谓之常,谓之旧;狐腋、谔谔谓之异、谓之新。羊皮与狐腋表象之差,犹话之长短、人之姿态之别,差之不过十里百里;若论羊皮狐腋之质,犹话之有物无物之别,千里万里也。新者发明义理,旧者因循固执。
新者何来,立足往昔,见微知著。昔古人赋风骚,开一代风华。汉兴大赋,有张班扬司马①;隋唐尚诗,有李杜王刘②;宋词,有苏柳李陆③;元尚曲调,有关白郑马④;明清兴小说,有罗施吴曹⑤。纵观艺文之类,赋诗词曲,长短之别不言而喻。曲调韵味之变真真其然也。以赋为诗,以诗为词,以词为曲。凡前者莫不后者之根基,后者莫不前者之流。观李诗之大气,可得汉赋之铺陈华丽。品司马赋之恢弘,可料宋词之磅礴。古人好书,莫不临摹、描红,王右军⑥自得一体,“天下第一”,自是有源。
新者何来,破旧立新。《韩非子》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此谓,不拘常势,破旧立新。
晓新旧之别,而后方可立足往昔,见微知著,破旧立新。不至于形于“长短”“性格”“姿态”表象之别,而失之新旧真实之异也。
2016年江苏高考零分作文:爆笑中的悲哀
寒风呼啸的帝都,万千灯火中的一点明亮下,一个孩子正拿着数学作业立于书桌一旁。
“孩子,真抱歉,”已埋头于书桌前许久的父亲,抹了抹额上渗出的汗珠,“现在的题目,比以前真难了不是一点点......”
“爸,你可是北大毕业生啊......” 父亲尴尬一笑,笑中有愧。
这时,家中的保姆恰巧经过桌前,一瞥桌前的卷子,顺手抄起一支笔,文字、数字像蝼蚁一般在草稿纸上排起队。
“你还是继续去忙你的吧......”父亲不耐烦的挥了挥手,脸上带着不屑。保姆不答,面上毫无表情。
须臾,题得解,父亲看着草稿纸上精妙而富有条理的解题,面上满是惊愕,“莫...莫非,你老家是......?”
“江苏。”保姆答,脸上依旧毫无表情。北风像野兽一样继续敲打着窗户。你当年高考多少分?父亲问,保姆看看父亲:您呢?父亲喝口水:290分,我来自边疆。
保姆默默开始收拾桌子的东西,父亲看着她:你? 保姆回头:我625分。那年高考我差了差了五分!孩子他妈在门外听得真切。想当年自己400分进北大,多亏有个北京户口,要不然现在可能与保姆互换角色了。暗自庆幸:感谢教育部
北风像野兽一样继续敲打着窗户,咚咚地响着!第二天,保姆带来一个本子,递给孩子:去看吧,也许有用。孩子接过来一看,昨晚的那道题用十八种不同解法,分步骤详细满满写了一本,还有各种扩展的训练题。父亲惊呆了:这是?保姆答:这是我老公写的。我老公江苏盐城的。看,在那边楼下卖烧饼的那个男人就是我老公。
第四篇: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17篇 零分700篇
广州日报讯 记者昨日从广东高考评卷场了解到,高考各科已基本完成评卷,目前正陆续开展登分等后续工作。语文科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柯汉琳透露,今年共有17篇满分作文,比去年少了1篇。近期将选出10篇优秀作文向社会公布。
柯汉琳介绍,今年的零分作文有700多份,比去年减少了100余份。一分未得的主要原因是交白卷。此外,今年语文卷中考察语言应用能力的第22题“难倒”不少考生,13万人得零分。
文/记者黄茜
五种作文铁定“吃鸭蛋”
在700多份零分作文中,绝大部分是空无一字的白卷,只有两篇是写有内容的。“其中一篇只有两三句话,不仅不能成段,每句话本身也不太通顺;另外一篇大概有400来字,但是完全离题,只是考生随便写下的一段话。按照要求根本无法给分。”柯汉琳介绍。
今年语文科的评卷员人数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达到1300余人。柯汉琳表示,交白卷可能是因为考生的时间不够。柯汉琳详细列举判“零分作文”的几种情况:“一是空白卷;二是只写了标题;三是开头写了几句话;四是写了一段话,但毫不切题,没有形成一点论述;五是抄袭。”
“满分作文比去年的更好”
“满分作文虽然比去年少了一篇,但满分作文中的好作文的水平超过去年。”柯汉琳指出。
他同时明确了“满分作文”的具体含义:“满分作文不一定就是毫无缺点的完美作文。但如果确实达到了高考作文的评分要求,我们就会按要求给分。”柯汉琳说,今年作文题目的引题已经明确给出了“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的立意方向,所以大多数考生都是依此方向写。得分在48至60分之间的第一类作文数量也比去年少。
柯汉琳谈到,有一篇“颇富文化含量”的满分作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文章从常识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两个角度来论述。考生论述,‘常识’之所以称之为‘常’,必然有其稳定性、公理性;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常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柯汉琳点评道,这篇作文引用了很多古人的精彩论述,如《易经》、《老子》中的言论;而且运用得非常准确、论述非常深入。
针砭时弊也可拿高分
近期,网上盛传的部分所谓“高考零分作文”,其题材往往都是“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对争议很大的名人的恶搞”、“揭露社会黑暗面”等内容。是不是写了“反面内容”就会得零分?柯汉琳否认了这种观点:“事实上,只要写得好,言之成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论述就可以。”
柯汉琳举了今年的一篇作文为例。考生指出,有一些医生向病人索要红包,并将此视为“常识”。“考生提出要‘反常识’,这是对社会问题的暴露,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他表示:“这篇文章观点清楚,论述也完整,写得不错,还拿到了较高的分数。”
一道题13万人得零分
“有13万考生在一道语言应用题目上得零分。”柯汉琳表示。
据介绍,这是语文卷中的第22题,也是语言应用部分的第一题。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的调查”图表,补充文段中的空缺内容,要求不能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这道题要求考生首先读懂图的含义,然后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再用文字表达出来,还要注意给出的一段话中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填入准确的缺失词组。”柯汉琳说,很多考生不懂得通过数字去归纳,比如说文化程度与电视获取科技信息之间的比例,这是数字能反映出来的,但学生却不懂得转换为“语言”并表达出“相互辩证关系”。
“13万的考生在这道题拿了零分,充分说明很多考生在整合信息并运用语言概括信息内容方面的能力还不高,同时把图表含义转换为文字的语言应用能力急需提高。”
对“甲骨文作文”怎么看?
近日,“四川高考出现甲骨文作文”的消息备受社会关注。据悉,经有关专家考证,该篇作文里有甲骨文、金文,还有小篆等字体。这种“非典型试卷”该怎么看呢?
柯汉琳首先认为“不可思议”。“据我所了解,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只有1000多个字,而且现代汉语里很多字都没办法在甲骨文中找到对应的。”一个高中生在短时间里组合千来字的甲骨文、并表达出现代观点,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如果这名考生真的准确使用了甲骨文写成作文,这表明该考生对甲骨文有相当的研究,非常熟悉,并不能将其判定为错别字,只是非现代文字。”
“但高考作文主要考察的是语言组织应用能力,考生没有必要这样运用文字。”柯汉琳并不主张考生们这样做,因为“当完全可以用现代文字表达时,并没有必要使用古文字”。“只能是这位考生的心态比较特别,有冒险的成分在其中,可能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某些方面的关注,或特别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其实是没必要的。”
第五篇:2017高考满分作文热点素材
2017高考满分作文热点素材:
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
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绵延古今的除了辽阔疆域、华夏子民、自然风情,还有灿若星河的文化瑰宝。四大文明源起于中国,孔圣先贤诞生于中国,一部部思想巨著代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然而,一场精神与文化的漠视正被滚滚发展的车轮碾压得喧嚣尘上。传统婚俗被贴上繁杂与落伍的标签,耳熟能详的歌谣变成耳畔不再响起的绝唱、古朴的贺兰岩画在时光中斑驳脱落……岁月失语,惟石能言。那些古老文明的碎片,言说历史、记载变迁,也传承民族的精神。因此,我们要科学保护、全民行动、去粗取精批判继承,三位一体保护文化遗产,守卫民族精神!保护文化遗产,全民行动是关键。文化是全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绮丽也恩惠全民,因此文化的拯救也自然意在全民。这个全民,是政府官员也是普通民众,是花甲老人也是蹒跚孩童。从阅读一本经典起,与思想巨匠、古圣先贤来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从学习一门手工技艺起,在环环相扣的过程中感受技艺的繁杂、精湛与叹为观止;从欣赏一次戏剧起,在情景与韵律间感受文化的庄重与唯美……保护文化遗产,全民捍卫自己的文化阵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保护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是手段。文化遗产的保护,精神与思想的重视是前提,科学的保护才是手段和落脚。菊儿胡同正是借由“有机更新”的理论,才找到了传统肌理与现代元素的完美交融,也才有了都市人难得的闲情逸致;上海豫园正是循着历史渊源与民族特色的藤蔓,而重遇发展的阳光,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芙蓉古镇也在原样原修、原貌原现的保护中,保留独特而可贵的原真性……文化遗产的保护战,绝不是无人问津的淡漠不为,更不是意气用事的盲目乱为,而应是科学保护的真正有所作为。
保护文化遗产,去粗取精、批判继承是态度。一如阳光多元的光谱有长短,各色的光种有利弊,文化遗产亦是如此。有传承民族精神的精湛技艺,如贺兰皮影、鹤溪缸窑;也有夹杂着陈腐败落的糟粕,如女人的裹小脚、男人的妻妾成群;还有不符合现代生活的陈词滥调……作为有思想的现代人,在汲取文化遗产给予我们精神食粮的同事,也应剔除不符时代潮流的陈杂。保护文化,去粗取精、批判继承,让优秀的文化遗产历经时空的雕琢和打磨,光照华夏。
历史更迭,时代变迁。我们在不断刷新经济面貌的同时,也别淡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别让它在悄然流失中,荒漠了民族的根、精神的魂。让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采取科学保护、动员全民行动,让文化遗产绽放耀眼的光芒。
为未来而镌刻历史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活动提升到国家和立法层面,其意义和影响不可估量。以国家公祭的形式告慰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的英灵,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并借此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历史一再证明,落后就要挨打。泊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的国家苦难记忆永不可忘。77年前,日本侵略者的战火焚掠中国大江南北,荼毒无辜苍生,日寇铁蹄所至,哀鸿遍野;六朝古都南京更是经历一场旷世浩劫,手无寸铁的30万同胞惨遭戕害,扬子江畔,血流成河,举国悲恸,世界震惊。种种暴行翻遍史书未见,罄天下之竹而难书。南京大屠杀堪称灭绝人性的反人类暴行,与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大屠杀一样,是军国主义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见证。这一残暴行径,经“二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早已世所公认,这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可能否认和改变的。
我们举行国家公祭日,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牢记战争悲剧,追求共同和平。“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习近平主席在国家公祭日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近代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无数次经历了战争磨难,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合作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我们要把和平视为须臾不可或缺的阳光空气雨露,珍惜和平,维护和平。
我们举行国家公祭日,是为了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权的尊重。“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无依。”30多万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他们都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曾经温暖的家庭。反观日本右翼分子打着“尊重死者”的幌子,借口所谓“死者即神”,不顾国际社会的一再谴责,一意孤行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缺乏对被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屠杀的南京30万生灵最起码的忏悔和尊重,完全背离其鼓吹的“尊重人权”的口号,彻底暴露了他们的虚伪本质。
我们举行国家公祭日,是为了反思历史教训,激扬民族精神。公祭活动把人民的普遍精神诉求上升并锻造为国家意志,将这段历史的集体记忆镌刻入每个公民的心中。一寸山河一寸血。面对日军侵华罪行,中国人民捐躯洒血、共御外敌,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最终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硝烟虽已散尽,警钟还需长鸣。牢记国耻,勿忘国殇,我们绝不能让历史再重演。
铭记苦难,砥砺前行。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行,中华民族发展前景无比光明,将源源不断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扶老人险——道德背后的阴影
近日,支付宝平台推出了一款“扶老人险”的保险产品。“扶老人险”保费仅为3元,保期一年,投保人投保后,如不幸发生“好心扶起受伤老人反而被讹”的意外事件,最高可获得2万元的法律诉讼费用赔偿,且全年提供法律咨询。该产品在线上发售10天已售出8.5万份,其中超90%的购买人为80后和90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销量最高。
该保险推出后,引发的争议不断。有人认为,这是用商业模式破解道德痛点的“创新”,2万元的保险能让人们有扶起老人的“底气”和“勇气”。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带有炒作性质的营销,让人根本上去忽视了道德。人民日报记者对老人采访时,问到扶老人险,让老人非常气愤,感觉“被打了一耳光”。
在这样的有人觉得靠谱,有人觉得离谱的情况下,买与不买这个保险都觉得尴尬。其实,扶老人险的背后反映的实实在在都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更是隐藏在看似道德问题背后的阴影。
当下,对于“扶不扶”问题早成为老生常谈的社会问题。扶老人遭受讹诈,在每个月的新闻中总要有上个几起,让老百姓不禁谈“扶”色变。而这样的社会现状跟我国长期以来宣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大相径庭,让一些老人不禁感叹人心不古。其实关于“扶不扶”看似是一个道德问题,归根结底是信任危机、社会保障不足等一系列社会的阴影。
首先在于陌生人社会下不信任,导致不敢扶,更不想扶,希望通过“老人变坏”这一论调让自己不必背上道德谴责。
其次在于法律的不完善,以往法律上对于老人诬陷的行为基本上以批评教育为主,惩戒力度太轻会让其他人以为诬陷的违法成本很低,这种破窗效应会让更多的人产生“反正诬告不犯法”的心理,从而导致扶人成本过高,讹诈成本过低而使问题愈演愈烈。
最后在于社会保障的不足,老人缺乏医疗、养老相关的各项保障,只能通过讹诈的形式来解决自身各项疾病问题。
只有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才能实现根本上的“保险”。要让扶不扶不再难以抉择,所要做的还有很多,尤其是政府部门更要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予以实现,比如,进一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调查取证渠道等。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任重而道远,人心扶起来,道德自然也扶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