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论文农民工问题
陕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题
目 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
专
业
法律
准 考 证 号
010402522240
姓
名
李侃
2006 年 8 月
论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
【摘要】太多200字以内,简明扼要说明文章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目前,我国大约有1.4亿农民工,并且每年这个数字还在增加。然而,已经进城的农民工,出于种种原因,与城镇居民相比,他们根本无法享有许多由《劳动法》规定的权利,地位十分低下,他们被无情的推向了城市体制的边缘,成为“亦工亦农”的边缘弱势群体,而这种边缘性则直接导致了他们就业、工资、福利等人身合法权益被严重侵害的局面。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还是被任意侵害,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我们和谐社会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所以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既是广大农民工的迫切需要,又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关键词】
农民工
权益
法律保护
在现阶段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广大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形成了我国的一个特殊的劳动群体——农民工。他们是一种保留农民身份的城镇务工者。1984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张雨林教授给这一特殊的群体起了这个颇有概括性的名字“农民工”,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当改革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当户籍制度的紧箍咒松动时,当中央文件用一个个“可以”“允许”开启了城市之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镇寻找出路,他们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用自己的辛勤劳作丰富了城市生活,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并没有改变其农民的固有身份,农民工现象由此而存在。所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现阶段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连年大幅度增长,土地对农民的束缚逐渐削弱,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亦由此进入高速成长时期,这样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与高速发展的社会工业化、城镇化所缺少的人员形成了互补,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高速发展的新兴城镇成为农民工。据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到2005年进城的农民工总数已达到1.4亿,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如果加上本地城镇中已离开土地的农民工,则人数超过2亿,接近中国的城市人口。「1」虽然有这么多的农民工,但是我们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要求,我们发现当前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现状令人堪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建立劳动关系方面,由于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对签订劳动合同的强制性以及劳动合 同的程序等方面的不足,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即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尤其在非公有制企业中,雇佣无合同、劳动无保险的问题十分严重。据国务院研究室近日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调查当中,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的农民工仅占53.70%,没有签订的占了30.62%,有15.68%的农民工居然不知道什么是劳动合同在被调查者中,认为用工合同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农民工占20.86%和40.67%,认为没有用的占13.95%。「2」
2、在劳动合同期限方面,用人单位往往会利用短期的劳动合同对农民工施加压力,如 利用劳动合同试用期等方面,使农民工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敢怒不敢言。
3、在劳动工资方面,农民工得不到相应的加班工资、且农民工工资十年来基本原地踏 步,增长缓慢。早在上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很多企业的月薪已达到600—1000元,但到现在基本上还是这个水平,而其他行业的工资都涨了,再加上通货膨胀,生活成本提高,这无疑都加大了农民工的生活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最近12年来珠江三角洲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仅增长了68元”“据广东省总工会2005年1月19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76.4%的农民工工资水平处于1000元以下,1000—1500元的占17.5%,500—1000元占63.2%,500元以下的占13.2%。「1」现在珠江三角洲农民的生活成本已达到每月500元左右。”从这项调查我们便可看出有13.2%的农民工每月工资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63.2%的人也不会攒下什么钱。
4、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培训的参加率低。“四川全省3827万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 时间仅为7.14年,文盲和半文盲占15.7%,高中文化程度仅占3.3%。而农民工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情况更差,仅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8.1%,760多万出川农民工中,持有职业技能证书的仅有5%。”「1」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严密、准确、科学、创新的工业文明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无法适应现代工厂的工作。
5、劳动安全防护措施差,相关部门监督不力。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今年发生的诸多 工伤事故中,农民工占到了80%以上。2004年9月21日,南京浦口某工地,一名建筑工人在作业时从10多米高的脚手架上掉了下来,摔成重伤。这是自9月17日以来南京发生的第十起安全事故。据悉仅在7月30日至8月5日这一周内,南京建筑工地共发生六起事故,死亡六人,这种事故密度罕见。「1」这些仅仅是偶然现象吗?为何在同一行业在这短短的一周内事故频发?这里边我们的相关监督部门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吗?
6、在劳动时间方面,农民工的劳动时间被无限期延长。农民工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劳动 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每天工作大多超过8小时。国务院研究室近日发布了《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对正在城镇务工和返乡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者中,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以内的仅占13.70%,8至9小时之间的达到40.30%,9至10小时之间和10小时以上的分别占23.48%和22.50%。「2」在很多的地方,农民工的日常生活是这样的,除了中午一个小时休息、下午几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外,他们通常早上八点上班一直干到深夜九十点才下班,算下来一天工作八小时以上,而且一个月下来难得休息一天。“有记者采访一些企业,没有一家是不需要加班的,每天工作十小时已经算少,大部分都在十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十五六个小时。同时,只有一家企业表示执行了五天工作制,别的工厂都是每周六天。”「1」在这些不太规范的中小企业打工的农民工基本没有休息权这一概念。
7、在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及保险方面至今还没着落。按照规定用人单位要向劳动保障部 门交纳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和保险金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去年的调研显示,全国外出务工农民的参保率普遍偏低,医疗保险的平均参保率为10%左右。「3」但往往是企业为了不出或少出这笔钱,有人就瞒报、少报人数,以达到少交或不交这部分钱。
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困难很大。现在的市场竞争激烈,一 些实力较弱的企业不顾一切的压缩成本,这必然对农民工就业及待遇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镇,再加上大量的城镇下岗职工,这就使得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岗位之间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农民工放弃自身合法权益而服从企业主,这更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增加了难度。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因某些单位执法不公和某些城市政府出台的限制性政策甚至于剥夺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一些规章制度给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带来的困难。
大量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及时和有力的保护产生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当前进城务工的多为青壮年农民,他们容易冲动,忍耐性差,很容易走上极端产生反社会的叛逆心理。近几年来我们社会上的多起恶性案件的发生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不得不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这一问题。
二、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是由多方面引起的,其中既有我国 社会的历史原因,也有当前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利益关系的原因。在此我认为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其内部原因和外在因素这两个方面。
1、内部原因
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仅是身份角色的转便,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由于农民工受农村原有观念和文化及生活习俗的影响极其深刻,与城镇居民相比它们受教育不够、自身技能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组织涣散,缺乏竞争力。因此农民工常常很难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农民工自身存在以下原因。
⑴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我们的大多数农民工受教育时间短,多为小学或中学水平,且大多没有经过任何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缺乏劳动技能。由于不高的文化素质,农民工缺乏竞争优势,他们只能在低级的劳动市场找工作,从事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脏、累、险的职业,而且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生活和保障条件恶劣,受工伤、职业病或者其他疾病困扰的可能性非常大,他们有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却拿着很低的劳动报酬。
⑵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强。农民工的总体文化素质较低,传统观念强,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淡薄。“中国的基层社会尤其是一个乡村社会,至今基本上仍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长期在一个地方或者同一个单位生活,形成了各种相互牵连、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人们不愿意为了一般的权力纠纷而严格依法处理波及这种社会关系,倒是愿意放弃一些权力,赢得一些情理,以改善同周围的社会关系。”「4」据国务院研究室近日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打工主要依靠传统的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通过“资深”农民工介绍,一轮带一轮地以滚动方式进城。据调查,通过熟人或亲戚介绍的比例达到60.37%,而通过中介机构介绍和自己应聘的仅占14.20%和12.10%。正是这种原因和传统的观念使我们的农民工为了能保住自己的饭碗而自愿放弃自身合法权益。甚至宁愿忍受加班加点、劳动环境恶劣以及搜身、打骂、下跪等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我们也有部分浓农民工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他们大多数并不是通过法律手段,而是采取自认为合理的手段来解决权益问题,往往这使他们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变成它们自身的违法。由于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使他们在事先不能预见风险进行自我保护,权益受损后又不知道怎样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因此在现阶段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还是靠企业的自觉性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来实现,这就使有些企业有了可趁之机。
⑶农民工的组织性差,农民工很少加入政党、工会等正式组织。工会虽然是代表工人阶级的组织,但由于农民工亦工亦农的特殊性,在实际操作中造成了很多困难。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代表农民工权益的正式组织出现,而且党团、工会等组织对城市农民工群体的引导屈指可数。现实中由于农民工中党员极少,党组织也很少在农民工中发展党员,因此农民工群体缺乏相应的政治参与权,也就无法表达自己的心声。在生活中,工会组织对农民工的吸纳程度也较低,一些三资企业和私人企业甚至拒绝设立工会。正式组织的缺失,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通过集体力量来解决。
⑷农民工有自卑心理和封闭心理。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这其中的种种变化使他们不适应,再加上城市居民的冷眼与歧视,农民工的自卑感油然而至。自卑的心理使农民工抱着谨慎的态度,自觉不自觉地回避与城里人的交往,把自己的社会交往多局限在“老乡”的圈子里,也将自己封闭起来。这使农民工的生活与城市生活隔离开来,阻碍了农民工接触、吸收新的文化与新的价值观念,使他们无法融入到城市社会的生活中去。很大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家还在农村,自己不过是这个城市里的过客,城市再美也不是自己呆的地方。这样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自己的合法权益问题不太关心,只是得过且过。
2、外在因素
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除了农民工自身的内在原因外,还与社会现状等外在方面有重要关系。
⑴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将会处在一个供大于求的时期,农民工由于缺乏相应的竞争能力而被无情的淘汰。由于当前社会的现实情况以及农民工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等与等原因,使农民工往往以牺牲自己的合法权益来屈从企业主,从而造成大量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频有发生,这从无形中增加了以法律来农民工维护合法权益的困难。
⑵我国原有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传统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工很难取得城镇居民资格,在这种条件下许多面向城镇职工的优惠政策农民工无法享有,如: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农民工无法获得合法的城镇居民身份,享受不到与城镇职工同等的权力,相比之下城镇职工得到的是特权,农民工受到的是歧视。在社会保障方面,大多数企业忽视农民工而只给正式职工缴纳保险,我们各级的政府也没有强制规范企业的行为,从而在社会保障工作中出现了地方保护主义,使我们有关的部门各行其是、企业逃避责任、互相推诿。二元的社会结构将农民工排斥在城市就业体制之外,它限制了农民工平等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权力,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农民工的歧视,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护。
⑶城市对农民工的疏离和戒备。由于农民工不具有城市户口而整体上被排斥在城镇居民之外,使进城谋职、就业的农民工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不能被城市接纳,仍处在城市的边缘,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工就业的积极性,造成了城镇居民对农民工歧视。由于生活与自身原因很多农民工的不规范行为和违法行为给城镇居民带来了影响,形成了城镇居民对他们的偏见与戒备,因为缺少城镇居民的关心与理解,农民工的行为就走上了这种“偏见戒备—违法影响—偏见戒备„„”的恶性循环。
⑷不公的执法和疲软的社会救济系统。一些城市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考虑最多的仍是城镇居民的利益,没有切实考虑和解决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权益问题。同时一些城市管理部门在执法的过程中,任意留着城市主位的倾向,只重视农民工创造的价值而忽视农民工的权益等方面的现状,只想着农民工有利的一方面,而不愿意承担相应的代价。此外有关部门的执法人员也对农民工存在歧视并时常出现对农民工执法不公的不良行为。例如:许多企业故意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即使签了,合同的内容保护的也仅仅是企业主一方的利益,对于这些相关的部门视而不见。这也给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疲软的社会救济系统,如:失业保险,失业的主体仅限在城镇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农民工连续工作满一年后失业的只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而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的失业保险待遇。养老保险,农民工累计缴费15年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但我们知道,农民工不可能在一个地方连续呆上这么长的时间,探们是在不断地变换工作单位的,因此他们一直在投保退保,又怎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最为重要的是医疗保险,能外出务工的大多数是疾病很少的青壮年,他们现阶段极少报销医疗费用,但等年龄大了疾病多了他们已经回到农村,还是被挡在了医保的门槛之外。即便是这样,企业还千方百计的逃避为农民工投保,使他们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无法实现。
⑸企业方面的原因。企业出于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用农民工法律观念淡薄、急于挣钱的心理,逃避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这无疑给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带来了极大的不利,使企业和农民工之间的劳动关系缺乏法律凭证,增加了维权的难度。另外一些企业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造成近几年来“农民工爬上吊塔讨工资”的事件不断发生。据国务院研究室近日发布了《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工资领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方式是按月领取,为60.37%;另一种方式是按年领取,为28.02%。在被调查者中,基本能按时领取工资的达到47.78%,有时延期和经常延期的比例达到35.68%和15.68%。「2」此外,一些企业主法制观念淡薄,不配套或完善工厂的安全卫生设施,也不在制度上督促劳动保护而给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存在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法律救济的效率缓慢,例如从劳动争议的解决到土额前工资的追讨,如果通过正当途径解决,一般要经历几个月时间。另外法律救济的高成本使得很多农民工望而却步。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了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的状况每况愈下。
三、农民工权益保护的解决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强调要“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国家也出台了部分法规来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许多地方政府将农民工问题的解决纳入了政府工作的日程,许多非政府力量也开始关注农民工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努力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局面。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仅只靠一两种手段,而是要从我国的制度改革、思想观念、法律、监督及农民工自身的努力这几个方面来解决。
1、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的根本在于改革有关制度,完善配套措施。要 真正保护好农民工的权益,我们必须从根本的政策制度上着手。①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居民不平等现象,让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处于一平等的地位。在制度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在竞争起点上处于平等地位,受同等规则的约束和限制。②改革劳动就业制度,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就业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让农民工在市场经济规则下自由择业,同时健全执法、仲裁机构,使农民工在遇到各类纠纷后能在这些机构的帮助下正确的处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外要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求职行为,让所有用人单位必须与农民共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接受有关部门监督。③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们对农民工的社保工作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应当针对农民工的特点,优先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然后应建立农民工的疾病医疗保险尤其是大病保障机制。因为疾病不仅会使农民工失去工作,而且也有可能使其陷入贫困的境地,因此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十分重要。最后我们还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金制度,制定强制性法规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加大监督力度并为农民工提供相应的社会救助。④改革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工的劳动素质和法律意识。2003年9月农业部等六部委颁布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宣布我国将用八年时间培训2亿多农民工。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采取政策和财政方面的支持,鼓励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的竞争力。⑤ 配套措施的改革。对农民工的保护不能只是一个浅层面上的问题。要真正保护好农民工的权益,必须提高农民的地位,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如前所述,城镇只有提高农民的待遇才能吸引农民工入城,同时城镇的发展也必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反之,农村政策不合理,农民不合理地流向城镇,不但增加城镇的压力,而且农民工权益保护也将是空谈。因此,对农村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逐渐降低农业税率;第二、控制农民生产资料价格,对农资生产部门进行扶持;第三、鼓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第四、减少农业管理成本,加强农业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措施只能以立法的形式通过宏观调控予以实现。着力发挥基层政府的服务功能,限制缩小其管理功能,农业才可能按市场要求合理布局,真正向现代农业方向迈进。同时,国家也要改革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各项不合理的制度,城市必须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的限制,禁止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待遇。
2、改变思想观念。我们应统筹地考虑农民工和城镇职工的利益要求,从根本上消除对 农民工的歧视,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给与农民工合法合理的待遇,把他们视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提高他们的地位,清理各种歧视、限制性政策,重视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同时我们还应提高用人单位的利德守信意识,减少因用人单位的欺诈、不守信用等行为给农民工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
3、从法律方面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法律是保护每一个公民合法权益的基础,当然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亦应受到法律的保护。①充分解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与执法的有效性。农民工的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问题启示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只有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才能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得到保护,农民工才会愿意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②继续完善现有法律,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的保护。现阶段我国保护劳动者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因此农民工也只能通过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但由于以劳动法为核心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是针对一般劳动关系而设立的,具有一般代表性,使劳动保护的一般标准,对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护缺乏针对性。因此我认为,应该抓紧修改现行的劳动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可考虑以农民工为保护对象建立起一套适应农民工的现实情况的法律法规及相应执行机制来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③完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及时处理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降低劳动争议解决成本,使农民工有能力通过它来解决问题。
4、加强社会监督,完善监督体制,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再健全的法律体系如果不去执 行、不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那么这种法律就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所以我们还应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的监督。由于关羽农民工方面的法律还不十分健全,起步也晚,因此执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公、违法不究”的现象普遍存在,使法律失去了尊严和权威。所以,一定要加强执法,严格依法惩处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企业和个人,是法律产生应有的威慑力。首先,在监督内容上,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问题应成为我们监督的重点,一方面加快欠薪催讨力度,一方面也要对企业克扣农民工工资、工作时间过长、不付加班费、劳动环境恶劣易引发职业病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其次在监督手段上,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先重点检查农民工从业较多的行业,对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及工资支付等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最后我们还应注意相关部门的劳动执法监察队伍的建设,要充实劳动执法监察队伍,增加执法机构和人员编制,抓好这些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劳动执法监察毒物的整体素质。
5、农民工必须通过自身努力来维护其合法权益。第一,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工要使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就必须结合市场经济的实践,注重学习、更新观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的努力来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和法律素养,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逐步消除城里人对农民工“土、脏、素质低”的这种看法,改善与城镇居民的关系,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第二、农民工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生活中形成遵纪守法、文明行事、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的良好习惯,彻底改变城里人对自己的偏见。此外还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按照法律及各种规章制度正确对待工作,诚实守信,不因个人利益而损害单位利益。第三、增强团队意识,提高组织化程度。目前在许多企业工会还没起到很好的作用的情况下,农民工要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加入工会等形式,充分依靠组织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四、努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促进司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依靠政府、人大、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等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促进和监督执法部门在及时、准确、合法、公正的原则下有效地开展工作,为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创造一个良好的维权环境。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在为“十一五”计划的实现努力奋斗的时候,我们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民工分布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同时促进了市场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我们必须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做好他们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工作,使他们能够安心的为我们的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注释
「1」本文有关数据来源于 蔡建文著 《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中国当代出版社
「2」新华网北京2006年4月16日电(记者 徐京跃、刘奕湛)国务院研究室近日发布了《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对正在城镇务工和返乡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
「3」2006年05月25日
人民网报道 《劳动保障部门力推农民工医保 今年力争突破2000万》
「4」刘广安著 《中华法系的再认识》
参考文献
【1】《走向和谐社会》王岗峰 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一版
【2】《农民工维权论》 陈民 等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一版
【3】《生存与发展—中国农民发展的社会时空分析》 严新明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一版
【4】《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 蔡建文著 中国当代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一版
【5】《关注民生—郑功成教授访谈录》 郑功成著 人民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一版
第二篇:大学生农民工问题论文
读后感
大学生,天之骄子,人人称赞,而农民工,社会最底层,人人都不愿意当,反差如此强烈的两种社会地位,如今却被同一个人背负,由于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已经自然形成了一个群体,被称为“大学生农民工”。看到这个名字,我先是好奇,变为惊讶,最后只剩为他们
惋惜和担忧。
大学生农民工,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拥有大专及以上的教育程度,有的有英语六级证书,有的可以用日语读写、对话,有的擅长计算机或网络应用,然而当他们走出大学校门想一展宏图时,迎接他们的却是残酷的社会,他们找不到对口合适的岗位,最终为了生存他们大多沦落为保安员、保洁工、快递员、卖串串香的小贩、建筑工地绿化员、街头兜售手机的游商、做凉皮和刨冰的店员、汽车贴膜小工、洗车工、胡辣汤小摊摊主......曾经的他们是全家人的希望,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和他们的父母看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激动、喜悦的心情,他们带着厚实的梦想离开农村进入大学,毕业后,他们怀着一腔热忱走出了校门却被挡在了城市的大门之外,多么让人寒心和无奈。
这些有着大学文凭的年轻人奔波城乡之间,大多没有固定工作,收入水平目前平均只有一千多元,甚至不如有一点技能的农民工,他们做着最低级的工作,领着最微薄的薪水,房租、饮食支出占个人支出比重很大,城市住房远无着落,饮食水平一般,类似于农民工的“漂移”生存状态,生活非常困难,举步维艰。他们由于出生在八十年代后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浪潮,并且在城市中上了几年大学,所以决定了他们和父辈的明显不同。他们虽然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也很低,但是他们的个人消费支出却快速增加,不再为攒钱而使自己变成“苦行僧”。据广东省统计局某次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民工平均每月挣钱1000元左右,大概存钱200元———将近八成的工资收入因为生活花掉了。他们把超过一成的收入花在了交房租和文化娱乐上。一些人崇尚享受,注重攀比,非理性的消费观念,这正是新生代大学生农民工的显著特点。
相比于生活上的压力,我觉得巨大的心理落差才是大学生农民工最难解决的问题。走出校园后,从“天之骄子”和社会精英一下子就变为了普通劳动者,真的是让人很难接受,这需要很长时间的心理调整。他们倾向于能展示知识价值的,或体力劳动量小的行业,但是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有限,提供给适合他们工作的岗位偏少,难以满足庞大的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普通工人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工人受到欢迎,为了缓解招工难,各个企业纷纷提高工人工资及福利待遇,农民工的工资达到甚至超过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工资,这与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大学生觉得自己知识明显高于农民工,不想做普通工人,而是想把知识运用到高科技的工作中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还有一个就是这些普通岗位要求非常大的劳动量和较长的工作时间,一般的大学生身体根本吃不消,所以对其望而却步。但是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为了生存,大学生们只能选择了他们曾经根本不会考虑的普通工作,这是何等的无奈。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都应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农民工在城市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新生代农民工渐变新生代市民,用制度建设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进城。
具体来说,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首先要解决他们对教育培训的需求。
第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还需要区域联动、部门协作,解决好他们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
第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还可尝试为这一群体“量身打造”住房政策,缓解安居难
题。
总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农民工也可以成为城市的主人,真正享受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权利,为城市的建设和国家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的毕业取向:在大学刚开始我就下定决心想要考研,现在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考研的方向是英语翻译,学校打算考华东师范大学。我知道在考验的路上还有很艰难的事情考验我,但我并不害怕,既然决心去做,就要把它做好!
第三篇: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论文doc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
摘要: 农民工是我国逐步城市化、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庞大的亦工亦农的特殊群体,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生力军,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农民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农民工问题成为各级各界政府必须面对的大事,尤其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但从当前的现状来看,社会保障水平很低,相关制度设计与政策方案还不完善,各地的认识和做法不统一.当先现状也要求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这则不仅可以为农民工解决工伤、疾病、养老等现实问题,也有助于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之间建立起一个连接的通道,帮助农民完全向产业工人转化,逐渐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 键 词:农民工、社会保障、城市化、社会主义新农村
正文:由于我国社会和经济体制固有的“二元结构”,使得我国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上,也实行了城乡有别的格局。当前,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建立健全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更为迫切,就业形式多样化使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进入城镇,这就是所谓的城市农民工。农民工,一个不同于而又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群体,具有农民身份的产业工人。他们为城市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固有的经济社会制度,就使得农民工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一个急需破解的难题。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大约有1.2亿人,进城农民工约为1亿,长期以来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其社会保障程度较低。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到2003年底,中国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只有33.7%、10.3%、21.6%、31.8%和5.5%。而农民工的企业补充保险、职工互助合作保险、商业保险的参保率就更低,分别只有2.9%、3.1%和5.6%[i]。据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份最新调研显示,在“五大社会保险”中,已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但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左右,医疗保险的平均参保率为10%左右,此外,绝大多数农民工未参加失业保险,而生育保险农民工也基本未参加。具体来讲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过窄。在现有的户籍制度下,民工进城后没有正式身份,在婚嫁、幼托、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困难,而办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都要求有本地户口。另外,在日常谋生过程中,还有名目繁多的暂住费、管理费等各种费用,增加了农民工的务工成本。几乎没有任何用工单位像对待城市工人那样,为民工办理基本的社会保险。在陕西的一份调查中显示,265位被调查者当中,只有21人参加了劳动或医疗保险,而其中劳务单位代为缴纳保险费的仅有1人.这使民工在遭遇疾病等天灾人祸时只能束手无策。
第二、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危险度大。很多城市人所从事的工作,农民工不是不能干,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户口而不允许干,大量农民工只能从事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福利低劣的工作。民工主要集中在城市的非传统就业部门,即城市人不愿干的脏、累、险、差及一些社会排序低、收入低的职业,有的学者概括为“3D”(险、脏、难的英文第一个字母)职业岗位,农民工每天工作的时间较长,月平均收入也较低。
第三、城市农民工经常面临失业的窘境。76%的农民工在城市中都有没活儿干的经历,从“失业”时间上看,失业在3个月以下的居多,占89%。当然,一部分民工的失业情况还非常严重,在有失业经历的民工中,失业4个月以上的占13%.就业过程突然中断对于农民工的打击比下岗对于城市职工的打击更为沉重。因为下岗职工还有稳定的住所,有一定数量的生活保障金,有家庭的直接支持,而农民工几乎一无所有。农民工可能会因为突然失业而出现全面生活危机。
四、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经常发生。由于没有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相当数量的私营、民营、“三资”等企业没有依照法律法规规范用工行为。同时,这些企业主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少数经营者唯利是图,有意克扣、拖欠工资。近几年来,各地农民工因工资被拖欠而上访、投诉的现象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原因
之所以造成农民公社会保障制度有所缺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管是从国家立法以及制度来看还是从社会人文以及社会保障条件、保证制度成熟度等方面来说都不尽人意,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体现。
首先,从就业保障方面看,保障制度执行不力。《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上,许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与外来的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造成一旦发生纠纷难以调查取证的后果。另外,大多数的城市民工由于就业受到限制,没有平等的就业权,很难伸张基本的权益要求,劳动力市场上巨大的供过于求的压力迫使他们明显地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不敢对自己的工资、劳保等权益提出意见,而不得不接受极低的劳动力价格的现实,和诸多的“不平等条约”。城市有关劳动监察、城管、公安、工商等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对农民工存在歧视,时常出现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或面对民工权益损害时的行政不作为,使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其次,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规范。现行的社会保险法规政策中,至今没有一部综合的关于民工社会保障的全国性专门法律、法规或规章,全国性立法中对民工社会保险的规定也很少且很笼统。如1991年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对民工社会保险作了较为具体却不完整的规定;1999年,国务院发布施行了(社会保障费征缴暂行条例),首次将非公有企业职工和外来劳动力纳入养老保险统筹。《劳动法》颁布后的一系列全国性劳动立法中,在适用范围上大多未对职工作明确列举,缺乏可操作性。而各地关于民工社会保险的地方性法规也差别很大。2000年,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细则》、《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明确提出了民工应参加社会养老和工伤保险的问题;2001年,北京市颁布了《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与民工签订用工合同,并为其办理养老保险手续;2002年,南京市出台了《失业保险办法》,也对民工的养老保险作了明确的规定;同年9月,上海市推出了《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规定凡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办理综合保险;2003年,成都市下发了《成都市非城镇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暂行办法》。这是各省市迄今为止已出台的所有相关条例和办法中针对民工内容最全面的社会保障条例。其中,明确规定民工可以享受老年补
贴、住院医疗费报销、工伤补偿或意外补偿等几项综合社会保险。然而,有的地方则还没有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在各地制定的法规中,有不少规定的险种不完整。由于这些法规和规章效力的层次较低,也很难保障民工的权益。
再次,思想观念上的惯性思维作祟是民工社会保障缺位的深层次原因。长期以来,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歧视农民的政策在民工社会保险权益保护上存在惯性作用,使得城市社会考虑得较多的是城市居民利益的获得与保护,出于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城市管理者还没有切实地考虑和解决这些“新来者”的权益问题,并且还会对这些“新来者”采取一些限制和排斥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民工各方面的基本权益自然就难以落到实处。城市社会由二元社会结构所形成的就业、医疗、教育、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制度也不可能立即得到改变。虽然政府管理部门也作出了相关反应,进行过一定的改革,但这些有限的改革与国家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要求来讲仍然十分不够。以户口身份为准入条件的就业、就学、人事、保险、福利、医疗等相关制度仍将民工拒之门外。
(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从农民工的现实状况出发来建立分层分类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从长远讲,就是在保障农民工最低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向保险型社会保障迈进,进而进入福利型社会保障,最终建立城乡高度统一、社会化、法制化、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构建过程中要有周详的谋划,仅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应该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只有扫清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障碍因素,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首先,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取消针对农民工制定的限制性就业政策,逐步改变农民工因为一个户口而丧失社会保障权利的现状。其次,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对不同的劳动力有不同的态度,导致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工作分工、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歧视。再次,改革土地制度,为了提高农村生产力,释放农
村剩余劳动力,必须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集中土地的可行办法是让土地自由流动。
第二、加强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尽快制定出一部全国性的《社会保障法》,或针对农民工的综合或单项社会保障的法律与法规,那么制定和实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时就会有法可依。在立法的过程中,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国际组织制定的规章和原则,规范和协调社会保障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能被公正、合理、有效地执行,并能达到社会保障的目的。第三、按照农民工特点对其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劳动保障部课题组完成的调研报告《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中指出:“将稳定就业(从事正规就业,建立劳动关系,以及事实劳动关系5年以上)的农民工纳入现行制度,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 而对于不稳定就业(签订短期合同,频繁流动以及从事各种灵活就业的)的农民工社会保障,调研报告指出,“引入过渡性的办法”,“在基础养老金实行全国统筹之后,再考虑如何将农民工逐步纳入统一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最后随着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建立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制度,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
第四、伴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立与完善,最终会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解决农村和城镇社会保障差别的根本途径。如果实现了社会保障体系的统一,所谓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参考文献:1杨思远: 《中国农民工政治经济学考察》,第2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李培林: 《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第16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彭恒军: 乡村——农村工业化与新型工资劳动者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8月版彭宅文: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效应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3
第四篇: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论文
关于如何解决现代农民工的问题的思考
摘 要:农民工的大量涌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国情的产物,并将长期存在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但在这融入的过程中他们与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便体现了出来。文章便从观念、体制、法制等方面从根本上来探讨解决农民工出来的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 问题 思考农民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就业,在这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就是我们的农民工大军。农民工的大量涌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国情的产物,并将长期存在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意识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调查如今全国进城务工和乡镇企业的农民工数量已有2亿有余。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名经济的各个行业,为是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了力量,如果说过去20年没有农民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不会那么迅猛,沿海地区新型产业和开放型经济就不可能有如今的势头。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农民工队伍的出现和壮大,是中国特色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正确抉择和有效途径。面对将长期突出的农民工问题,我们必须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比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有序转移。并保证农民工在农村的利益。
2·1 着力解决农民工收入低和生产、生活条件差得问题
这是农民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当前农民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必须下大力加以解决。一方面,要从体制上杜绝拖欠和克扣工资的现象,通过建立工资支付和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做到农民工工资发放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工约定执行,切实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规范农民工工资管理,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同时.要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企业必须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要依法保障农民工的休息权、休假权,监督用人单位严格执 行国家关于职工休假的规定,对于延长工时和占用休息日、法定假日工作的,必须依法支付加班工资。要多渠道地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保证农民
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标准,通过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
2·2 加强农民工就业的劳动合同管理 关键是要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各级政府都要把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不得违反劳动约定,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特别要依法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严格禁止使用童工,对介绍和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应从严惩处。2.3 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也是各方面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抓紧建立符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既涉及维护农民工权益,也关系稳定农民工队伍。要根据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首先着力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险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要适应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大的特点,保险关系和待遇能够转移接续,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要
兼顾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实行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当前,要加快推进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采掘等行业参加工伤保险。要采取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办法.重点锯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农民工也可自愿参加原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4 改善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
农民工输入地政府要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在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 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逐步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当前,子女上学是长期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2.5 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目前,涉及农民工的侵权案件屡屡发生,由于多种原因使得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困难重重,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至关重要。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工人 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严禁打骂、侮辱农民工的非法行为。要加大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执法力度,健全农民工维权举报投诉制度,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应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2.6 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我国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指导方针。据调查,目前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在县域经济范围内吸纳了65%,主要是在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省内就地、就近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都达到90%左右。实践证明,这种就业模式和途径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一定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容量。要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要提高小城镇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特别要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这是降低农民工在城市失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2.7 着力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由于农民工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劳动大军的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关系到整个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因此,一定要用极大的努力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素质的教育。
一: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二:提高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 三:接受正规职业技能培训;
四:重视心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五:增强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农民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素质的提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要摆脱自己廉价的劳动和不平的处境只有亟待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更好的姿态融入这个社会集体。在此希望农民工能得到广泛的关注!
第五篇: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探究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班级:06级法学二班 姓名:王慧芳学号:20064010222 课程论文题目: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探究 课程名称:农业法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
1日
关于农民工权益问题的探究
学生:王慧芳
(人文学院06级法学二班,学号200640102222)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社会、人身等方面的权益严重缺损,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农民工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善、自身维权意识不强、城市政府政策不合理、利益组织失缺。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分类分层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民工;权益保障的一项系统工程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在新构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改革生产关系,推 进生产力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不同社会阶层的和谐,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阶层利益的实现和保障既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也是急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问题。探讨保障农民工权益,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农民工权益的保障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从理论上说,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级成员各尽所能,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究其本质,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构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各主要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
我国独特的农民工体制是依靠我国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而形成的,它是在改革开放后二元经济社会体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形式。因此农民工体制的破除,必然会有力地促使我国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的彻底改变。农民工权益的保障, 为我国广大农民顺利转移为市民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由于农民工体制的存在,使得广大农民工与市民很难在一个城市融为一体,农民很难向市民转化。农民工体制的破除,必将会使广大农民工与市民之间消除政策等外在客观环境的差距,有利于广大农民工较快地成为一个城市的居民, 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本质上是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农民工是农民中比较先进、比较积极的部分,他们是带头和开路的,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也就是解决了农民问题。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使农民工真正成为二、三产业的工人和职员, 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并融入城市社会, 这就为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工人、职员, 转变为城市居民开通了道路,最终有利于加速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实现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民问题,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民工权益缺损的现状及其表现
农民工是传统的户籍制度与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从职业角度讲,他们是工人,从身份上讲,他们是农民。这种职业与身份的矛盾使他们并没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而真正融入城市的主流生活,而是演变为一个日益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休。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新的城市群体,他们的经济利益、政治权益、人身保障和社会权益等都难以保障,其维权道路漫长而艰难,甚至在某些城市农民工被作为最廉价的劳动力遭到漠视, 其恶劣的生存状态和环境, 不能得到的尊重和信赖, 如此等等引发了大量的劳资冲突, 甚至出现了农民工因讨要工资无方而自杀等极端行为,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农民工权益缺损的现状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 “进城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休,是向我国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工人群体。但这个过渡状态的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特殊性, 其应享有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甚至处于缺损状态。
1、农民工的经济权益缺损严重。
农民工进城的首要目的是要从经济上获得比在农业领域多的好处。他们的期待只是用自己的辛苦换得稳定的生活, 他们期望能按月发工资,待遇能稍高一些。这些在城市职工看来理所当然的要求,在具有很强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的农民工那里, 变得十分困难。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内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随意克扣工资的情况司空见惯。许多企业工作时间长, 没有休息日, 工人加班领不到加班费, 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 有40%多的农民工不能按时领到工资。除拖欠工资报酬外, 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的调查, 一些企业每月扣留员工20%-30%的工资作为 “风险抵押金”, 要求农民工必须在本企业工作满三年且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否则这部分工资就被扣除。
2.农民工的人身权益保障不力。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劳动力的供给,使得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是我国当前劳动力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也是农民工在巨大就业压力下其人身权益得不到尊重和保障的重要因素。农民工作为城市就业岗位的竞争者,其文化素质、技能等致使他们常常只能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 而这些工作不仅报酬低, 还常常受人歧视,遭人打骂,被人骚扰。初到城市的陌生感、恐惧感,加上各种各样的限制,使农民工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如有些农民工所在的企业,进厂就扣押身份证和一个月以上的工资,如果对工作不满意,也难以离职。3.农民工的社会权益得不到尊重。
主要表现在:(1)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由于流动,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成为问题。法律规定我国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在当前,由于现行户籍政策的限制,还有一些地区规定对农民工子女到城镇上学要收取农民工家庭难以承受的赞助费,有的地方干脆拒收农民工子女入学。这样,大多数农民工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家乡就读,生活上寄养在亲戚家, 或者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 成为“留守儿童”。也有的则过早地辍学,随父母在城市里“闯社会”。
(2)社会歧视。农民工虽然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却得不到城市社会的尊重,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依然存在。据社会学者的调查,在被接受访谈的315位农民工中,有67%的人认为在与城市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着令农民工感到疏离的社会气氛—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在某些人的眼里 , 农民工已经成为一种歧视性的称谓。这种疏离氛围的存在 , 加深了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鸿沟”, 同时也加剧了农民工对城市的某种报复心理。
(3)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 , 农民工几乎享受不到。调查显示 , 中国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是33.7%、10.3%、21.6%、31.8%和5.5% , 如此低的参保率 , 给农民工当前和未来的工作、生活 , 也给社会稳定都留下了较大隐患.三、农民工权益保障对策探讨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体系改革现行的人事劳动制度, 消除户籍歧视, 打破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 建立城乡统一标准的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势在必行。身在城市的农民工受到不公正待遇最首要的原因是户籍, 为此, 应当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不合理的歧视性制度。户籍制度在我国推行已40多年, 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扩展。由于住房、医疗、福利、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制度均与户籍制度挂钩, 户籍制度在本质上已远远超出了人口管理的范畴, 成为以户口管理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 也正是这些制度把农民工排斥在国民待遇之外。
(二)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政府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首先,大力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环节和场所,应当为农民的充分就业提供信息和服务。目前,有些城镇的劳动力市场还不发达, 而且部分劳动力市场秩序混乱,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准确、服务水平差的情况。这种就
业方式使农民工在就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择业范围也受到了很大限制。其次,监督和规范用工单位的用工行为。用工单位是农民工的劳动场所, 也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最直接、最主要的环节。对其用工行为进行规范是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
(三)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一般来说是农村中素质较高的人口,但是相对于城市人口来说,按城市工商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说, 农民工素质普遍偏低, 特别是缺乏现代文明的熏陶和法制观念。这是造成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可以采取就业培训和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四)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农民工权益易受侵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己的维权组织,因此,应当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其维护自身权益的力量。一是党团组织和工会等正式组织应当加大在用人单位建立基层组织的力度, 将农民工吸纳为组织成员,提高其组织化程度。二是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成立农民工协会等农民工自治组织。三是动员和培育其他社会力量,主要包括各种民间组织、志愿者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 参与农民工权益保障事业。
四、结束语
在农民工自身来看,要对农民工的进行法律意识的启蒙与教育。所以,在国家“送法下乡”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送思想,送观念,而不仅仅是送制度和送规范,在教育、启蒙农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以往普法的经验教训,必须要把真正的法律精神和现代法律意识告诉农民,努力培育他们具有现代法律所必须具备的“平等意识”而非“专政意识”,“公民意识”而非“百姓意识”,“权利意识”而非“义务意识”。在农村具体的普法过程中,我们不一定要让每个农民懂得法律的具体规则、规定是什么,但一定要让农民懂得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什么,权利受到侵犯后,救济的办法和保障在哪里,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有多高。
农民不论缺乏法律保护意识还是法律监督意识,都会放纵违法犯罪行为。一旦合法的权益缺少了法律之剑的保护,那么还会有多少人担心自己犯法后的后果呢。所以,强烈的法律保护意识、维权意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2]王春光.农民工: 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J].学习与探索,2005,(1).[3]熊若愚,董结琴.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J].中国国情国力,2002.[4]邓伟志.论“和谐社会”[M].学习时报,2005-01-03.[5]张英洪.给农民以宪法关怀[M].北京: 长征出版社,2003.[6]吴洁.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现状与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