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色金融论文
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绿色金融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中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粗放的发展方式等方面。所以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本文首先解释绿色金融的含义并积极学习国内外发展经验,并从中发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 绿色金融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in China's economy gradually exposed, especially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In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green finance has unique advantages.In this paper, we learn the meaning of green financ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ound in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proposed.Key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Green Fin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极大成就。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速度愈是呈现蓬勃向上的状态。但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看到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巨大挑战。即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事实上我们所取得发展大部分依靠的是粗放型的增长,对环境的极端污染和掠夺式的开发资源,使得我国经济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整个经济的增长靠第二产业的支撑,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
而在“十二五规划”中,其中着重强调“未来五年内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等”。
因此,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的政策下,要优化产业结构,使经济转型,而金融作为整个经济的“大脑”,处于经济圈的核心地位,在此背景下更应充分发挥其作用,运用各种措施支持低碳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金融内涵及其实践 1.绿色金融的概念
绿色金融,是一个新型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又可以叫做“环境金融”或者“可持续金融”。2000年,《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将其定义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最主要有以下几类:(1)是指金融机构把“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纳入本机构的基本政策中, 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 并以此来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1]。(2)是指金融在投融资行为中要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其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2]。(3)是指金融业在经营活动中要体现环保意识,即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 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投融资行为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协调[3]。
2.绿色金融的国内外实践
西德和波兰是世界上比较早设立环境银行的国家。西德在1974年就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环境银行,在1991年,波兰也成立了环保银行,通过低利率、延长期限等手段支持国内的环保投资项目,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上世纪80年代,美国“超级基金法案”就明确要求企业要为其造成的污染负责,这样就间接要求银行要支持环境保护项目,以免由于潜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的信贷风险。
除了各国政府,世界国际组织、民间金融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积极参与绿色金融的建设。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声明》签字成功。同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主要银行成立自律组织,积极推广和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10月份,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银行的国际会议上,荷兰作为发起银行之一提出了一项企业的贷款准则,即赤道原则。它主要内容是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签订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遍布世纪各地,占融资项目市场的90%以上。
我国国内对于绿色金融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最初是“可持续发展”成为国策,以应对经济日益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20世纪初,证监会、人民银行和发改委等陆续公布一系列的文件,其中明确指出要发展环保产业,并且要求上市公司的融资招股说明书中有环保的内容。2007年12月,环境保护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环境保险制度的建设已开始启动。2008年2月,环境保护部会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相继推出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金融等新政,绿色金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4]。而在银行方面,兴业银行成为我国银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8年10月份,兴业银行在北京正式宣布,该行将采纳作为项目融资管理全球准则的“赤道原则”,从而成为国内首家采纳该原则的银行。至此以后,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也开始普及绿色金融理念,并推出一系列的绿色金融理财产品。
3.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于1972年提出来的,主要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生产过程的生态化,经济发展的生态化,消费模式的生态化,这也是绿色金融的基本功能。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就是要求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等时,要分析和识别企业融资项目的潜在环境污染风险,对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不给于贷款。消费模式的生态化,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创新绿色金融理财产品,引导普通民众购买环保产业的理财产品。因此,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都是一样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
4.我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不断攀升,2012年,甚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更应该认清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大而不强”,即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庞大,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三大产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的日益枯竭等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产业发展的格局并没有太大的改观。2005年,第一产业比例最小,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比例最重。到2010年产业格局依然如此,虽然第三产业规模有所扩大,但第二产业仍然占据“半壁江山”。
我国产业结构从规模上看,大概达到了发达国家80到90年代的水平,工业已经占据国民经济的一半,但我们离发达国家真正的水平还有一大段距离。生产力水平低下,效率不高,同时各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浪费严重等等问题。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如图:
从图一看,1952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由于那时中国工业基础落后,工业不够发达,所以环境污染事件呈现低态势。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工业设施大力兴建,造成的环境污染事件也高密度发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污染问题愈加突出。这从表一也可以看出来,虽然我国GDP和人均GDP渐渐增加,但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比率甚至快于GDP的增长。
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金融业,作为社会经济的枢纽和核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以往的环境污染处置中,我们更依赖比如行政处罚、关厂整顿等这类行政手段,但我们更应该运用绿色这只手去调节,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很大不同,它把环境利益放在首位,金融业为环境服务。绿色金融可以调节资金的流向,把资金引导向环保产业。由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环保产业,把它们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政策对节能减排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二、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
绿色金融,在我国还算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在我国发展历程也不长,直到2008年兴业银行宣布其在项目融资管理采用全球标准的“赤道原则”,我国金融业才真正算是步入绿色金融的门槛。由于起步较晚,所以我国绿色金融业面临诸多问题。
1.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且各地发展状况大为不同,十分不均衡。
表列出了我国2005年到2009年的GDP和绿色GDP的具体数字,其中绿色GDP很大部分是由绿色金融所贡献的,所以很直观的发现,我国整体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低下,除了广东省的绿色GDP占到整个GDP的80%以上,前三位广东、北京、上海的比率达到50%上,其他省份的比率都较低,都没有达到一半,也就是全国发展的都不尽人意。再次就是各省份的差距也很大,如第一位的广东省和最后一位的青海省相差极大,青海绿色GDP的比重还没到2%,都可以几乎忽略不计了。从表中也可以看出,绿色GDP发展程度较高的地方大都在东部地区,而绿色GDP发展程度较低的都是些中西部地区,所以说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4]。
2.涉及面狭窄,达不到约束企业的效果,也就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绿色金融主要卡的是企业融资的“脖子”,也就是对那些需要资金流动的企业,金融机构对其项目审核,以免出现潜在的环境污染的信贷危险。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很难对其进行约束。我国的污染很大部分是由这些中小企业产生的,但其由于各种限制性条件根本得不到银行的贷款,它们的资金很大部分是来自民间借贷和自筹资金,所以金融机构根本无法对这些数量众多、涉及面广的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制约。同时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是一些高污染、高能耗小作坊式的。而没有对这些的企业进行约束,我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会打个很大的折扣。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没有对这些企业进行升级重组,那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就没有意义了。
3.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
在我国,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他的都是商业性质的股份制银行,都是追求以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即便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都完成了公司的改革,所以追求的也是公司利益最大化。可对绿色金融来说,其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公共物品的属性。所以,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时需要在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做出选择,而很多时候起更加注重本机构的利益,再兼顾公共利益,这就间接的对绿色金融健康持续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4.信息的不对称制约绿色金融发展
在我国,地方环保部门负责对本辖区的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监管与处置,所以企业的环保信息都掌握在地方环保部门,这也正是金融机构进行绿色贷款的必要参考指标。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5]。环保部门有信息,但发布不及时,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效率;而金融机构虽然想积极进行贷款,但苦于没有及时的信息反馈,为了避免潜在的风险,也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这就会直接约束绿色金融发展。
5.制度欠缺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不到位
自绿色金融进入中国以来,我国监管机构虽然屡有提及,但却未有相应的具体的实施条例的出台。如2007 年 7 月 30日,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这是从信贷领域出发,意通过信贷手段遏制高污染企业的项目进行盲目扩张,但这只是一个政策性的纲领文件,没有具体的措施。所以这就导致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只能根据本机构制定的标准来对企业项目进行评估。缺乏对企业项目环保情况的审查和评估,风险控制系统没有建立起来,这都是我国制度建设的欠缺。同时相应的法律法规也相当的不到位。
三、发展我国绿色金融的建议措施
绿色金融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早,发展速度也很迅速,支持的各项企业项目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位居榜首。在2009年哥本哈根的全球环境气候会议上,我国做出承诺到2020年,我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可在绿色金融的发展方面,我国绿色金融市场比例在2009年还不足1%,这是相当大的差距。所以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绿色金融是势在必行。以下就给出几点建议。
1.加大政府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支撑力度
由于我国的绿色金融各地区、各行业发展很不平衡,因此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要把绿色金融的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可以从财政、税收、信贷政策方面给予落后地区一定的支持。财政方面,可以设立专用财政,专款专用,用以发展各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发展。追踪每笔款项的用途,保证每笔款项的有效利用。政府要运用财政政策积极引导鼓励扶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开发促使低碳经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6]。同时可以对相应的绿色产品给予税收倾斜。“比如,为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对特别的绿色商品给予减免税收,使其在市场流通上价格更具竞争力,也更有利于绿色消费的发发展。
2.完善和建立健全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
法律法规的建立是任何事情发展的根据与基本,绿色金融也如此。只有不断追求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基本的相关制度,绿色金融才会大胆的健康的发展。健全的制度,可以对金融机构建立档案,每年或者每个季度对其进行考核和评级,使其更注重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7]。而考虑到庞大数量的社会资金时,更要制定政策进一步引导社会资金向环保型产业转移,大力支持低碳产业的茁壮成长,以实现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
3.成立政策性的环保银行
绿色金融项目具有收益高、前景好但风险大、期限长等特点,所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都有所开展绿色金融通道,但这些商业机构对绿色金融项目的支持并不足,所以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政策性的环保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项目给予利息补贴,以支持绿色环保项目的实施。德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设立了环保银行,通过低息和低利率等政策成功了一系列的环保项。
4.建设和完善我国以绿色金融为核心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要积极借鉴国际市场特别是欧洲碳排放量交易市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我国的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建设我国的碳排放制度。比如碳排放权的确认、环境容量的确认等。成立我国自己的碳交易平台或者引入比较成熟平台[8]。这可以有效地使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绿色发展。
5.加大力度绿色金融的专业人才等基础建设
绿色金融对我国的银行界来说不算是新鲜概念,但真正既懂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又了解国家环保法律规定的人才相当的稀缺,所以应形成绿色金融的政策,培养专门人才,增加人才的储备,为开展绿色业务打下高效人才的基础。而这又可以从专门的金融机构或者高校招聘人才,通过专业机构培训,再到金融机构实习,或者到各大银行交流;也可以邀请一些国外特别是欧美等绿色金融发展比较好的工作人员来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这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积极引导资本市场资金发展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现阶段,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大部分都是面对的企业,很少关注到家庭和个人,所以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把全社会都纳入绿色发展的范围内。发行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积极引导资本市场的资金来发展环保产业。发行绿色证券就是要把环境评估质量作为企业上市的重要一项考察指标,评估不过关的企业不允许其上市融资。绿色信贷就是在金融机构要把环境因子考虑到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的各个阶段,对有严重污染的项目不给予贷款或高贷款利率,对绿色环保产业给予适当的利率支持等措施。
结 论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社会在新时期以来取得很大的进步,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各项指标也正在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伴随着这些向好趋势,是我们周围不断减少的耕地,污水废气的肆意排放,雾霾席卷大半个中国,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和对环境粗暴的污染等等问题。因此现亟需解决的是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升级,而绿色金融无疑是一条符合我国基本情况和实际情况的捷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掌握环保技术,高效的利用资源,积极地解决好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建良.“绿色金融”与金融可持续发展[J].金融理论与教学,1998(4).[2]王军华.论金融业的“绿色革命”[J].生态经济,2000(10).[3]李心印.刍议绿色金融工具创新的必要性和方式[J].辽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4]谭太平.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0(6):60~63.[5]于文天.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决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1-31.[6]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办公室课题组.绿色金融:国际经验”启示及对策[J].浙江金融,2011(5).[7]冷静。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J].时代金融,2011(8).[8]汤伯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9(9).
第二篇:完善我国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论文
近年来,全国各地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大自然向粗放型发展方式亮起了红灯。人类发展遭遇着来自资源与环境多方面的巨大威胁与挑战,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己提上日程,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为适应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金融应运而生,成为新形势下的客观趋势。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与血液,不仅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在优化资源配置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金融主要依靠金融资源的导向作用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绿色金融对环保产业和环保技术的支持,带动了资金与资源向该产业转移,从而使低能耗、高能效的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由于没有金融资源的支持而逐渐萎缩,进一步使环保产业吸引更多的其他生产资料,经济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间得到重新配置,绿色金融在助推环保产业中发挥着启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绿色金融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出发,研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环保产业的政策建议。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绿色金融政策日趋完备我国绿色金融政策己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以来,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完善绿色信贷的政策文件。2007年,《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将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与严格信贷环保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标志着绿色信贷全面进入我国节能减排领域。2011年9月27日,“三部门”联合启动“绿色信贷”评估研究项目,并计划建立“中国绿色信贷数据中心”,为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管理和评估风险提供权威的信息支持。2013年12月18日,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指导全国各地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督促企业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推动了环保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
绿色金融规模结构初具规模我国绿色金融初具规模,但产品结构发展不平衡。随着全球在环境保护等问题上不断形成共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日益受到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实现与推广。政府相继推出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等金融产品,掀起了一场大范围的绿色金融风暴。三种金融产品中,由于后两者刚刚起步,国内相关市场欠成熟,形成了以绿色信贷为主的产品结构模式。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全国五大行绿色信贷规模累计达1.36万亿元。清洁能源、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电厂脱硫除尘、河湖整治等环保项目得到了重点支持。同时,各银行全面收紧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等行业信贷规模,加快了其退出市场的速度。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国内唯一的“赤道银行”一一兴业银行,截至2013年3月末,在全国已累计为节能减排领域提供融资2432亿元,融资余额达到1269亿元。此外,兴业银行推出“绿金融?全攻略”方案,实现了从产品、模式到解决方案的多层次服务,能有效满足企业客户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多种金融需求。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一、绿色金融现存问题
1.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积极性不高
绿色金融的外部性问题是导致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的内在原因。由于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品,绿色金融服务具有特殊的正外部性。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对公共环境具有正的溢出效应,但其所提供的正外部性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合理的补偿,经济主体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不足。针对这种现象,政府往往采取直接颁布相关政策法规的手段约束金融机构行为,缺乏实质性的约束激励机制,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金融机构内部约束激励机制欠完善是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中国金融行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以经济指标为主,环保相关指标几乎未纳入考核范围。在利益的驱动下,各金融机构主体基本很少考虑服务对象的生产或服务是否具有生态效率,为了完成经济考核指标而忽视了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绿色信贷政策推行较好的建设银行,截至2012年底累计发放环保相关的贷款2396.37亿元,仅占全行贷款总额的3.37%。金融机构内部的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意识,被繁重的经营考核压力和诱人的经济效益所冲淡。同时,绿色金融业务往往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进一步导致了金融机构偏向于选择传统金融业务,绿色金融市场难以扩大。
2.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备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以间接融资市场为主,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十分滞后。完备的市场体系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欠完善,限制了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在绿色金融间接融资市场中,绿色信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未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缺乏创新的绿色金融产品,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环保企业的有效需求;
另一方面,单纯的银行信贷模式,无法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金,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资金利用效率低。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具有“新兴+转轨”的双重特征,存在结构性问题,导致资本市场弱式有效。在直接融资市场中,政府未引起高度重视,缺乏相关政策安排,绿色证券举步维艰。一方面,绿色证券的市场准入机制尚未成熟,环保企业通过上市融资难度十分大;
另一方面,证券监管部门缺乏完善、高效的环保监管体系,导致一些企业在上市之后不兑现环保承诺,绿色证券效果大打折扣。
3.相关政府部门配合不到位
绿色金融的健康长效发展离不开政府、金融机构和环保等多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现今,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环保部门的政策支持,金融机构的业务推动,多为单兵作战方式,未充分发挥三者的协同效应。政府、环保和金融部门没有明确的分工,彼此间未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严重影响了绿色金融服务效率。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行业,国内对该行业的了解和研究都还不够充分,在环保质量评估、项目收益与风险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并未形成统一标准。由此发展起来的绿色金融,更是集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和高操作要求于一身。金融机构缺乏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企业环保信息,必须依靠环保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并协助审核,借助政府平台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强大的资金支持,集三方共同的力?量,高效地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助力中国环保产业。
二、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1.健全绿色金融约束激励机制,提高市场主体积极性
合理健全的约束激励机制是推动绿色金融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约束激励机制,解决好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的外部性问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政府可采取出台相关优惠、补贴政策,适当放松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的相关要求,对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效果实施奖惩政策等措施。在绿色金融发源地之一的德国,政府出台的相关环保政策中,政府支持给予清洁、环保的节能项目和企业一定额度的贷款贴息,由此产生的利率差,由中央政府以贴息的方式补贴。
另外,被认定为环保、节能绩效好的项目,可获得不到1%贷款利率,持续周期为10年。结果表明,德国出台的利率补偿政策,促进了环保节能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杠杆效应”十分显著。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应逐步建立起符合绿色金融发展需要的公司约束激励机制。在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体系中增加环保因素,使绿色金融的服务效果与每一位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内在地激励员工能动地开拓绿色金融服务市场。
2.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拓宽环保产业融资渠道
完善、有序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核心所在。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健全绿色金融间接融资市场,培育和发展绿色金融直接融资市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首先,要创新绿色信贷等直接融资品种,扩大绿色金融间接融资市场规模;我国间接融资市场相对比较完备,将承担绿色金融发展主力军的角色。其次,大力发展PE、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机构,规范中小板、创业板的上市标准,鼓励、支持有实力的环保产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环保企业前期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投资风险较高的特点,决定了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更适合该类企业。最后,可适当放松企业债券市场的限制,健全债券市场的担保、信用评级等制度,支持与鼓励环保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3.加强各政府部门的协作,提升环保产业配置效率
加强金融机构与各政府部门的协作是绿色金融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发挥协同作用,第一,政府应统筹全局,制定绿色金融长期发展战略,配套出台相关政策安排,建立高层次的协调管理机制;
第二,金融机构与各政府部门应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
第三,金融机构与各政府部门应该明确分工,明晰权责,提高整个绿色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第四,重视环保部门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环保产业属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含量高,环保部门的审核作用是相关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的前提,是确保绿色金融政策切实准确地支持到节能环保项目的保证。
第三篇:金融论文
呼伦贝尔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学
阶段考试论文
题目关于信用卡风险管理的论文
专业
姓名
指导教师 杨波
塔娜 学号 20111517172011级会计学专业本科3班
关于信用卡风险管理的论文
作者:塔娜
摘 要:信用卡风险管理措施一般有风险的回避、风险的预防、风险的分散转移和风险的事后补偿等。为了在信用卡风险发生前,发卡机构能以较低的成本得到最佳的风险控制效果,在风险发生后能保证发卡机构稳键经营,发卡机构应在分析各种风险管理手段的成本、收益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尽量避免或减少信用卡风险的发生,实现发卡机构经营的稳定增长。
关键词:信用卡;信用卡风险;风险管理 ;风险由来; ;经济分析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信用卡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用卡风险问题的由来及现状
自从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在国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卡银行、发卡数量、交易金额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信用卡的用卡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信用卡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最为盈利的部门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卡业务是许多国际大银行的主要业务和主要利润的来源。如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益就占其利润总额的三分之一,美国运通公司的运通卡业务利润业务更占了其公司全部利润的7成。
但是,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信用卡风险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在信用卡的发行、使用、结算的诸多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而且随着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的增多,信用卡风险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发卡行的利润逐渐减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损失都是用银行的利润去弥补的,因此,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信用卡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发生具有涉及面广、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等特点,使得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对发卡行具有重要作用。不论是在信用卡风险发生前还是在风险发生后,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都很有必要。
1.我们知道,信用卡风险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卡行自身所造成的。发卡行自身操作上的漏洞为信用卡违法人员提供了许多机会,从而导致风险的发生。
2.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是维护银行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风险的发生大大增加银行经营的成本,从而影响银行利润的增加。
3.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能维护银行自身形象,进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用卡环境,达到最佳社会效益。
4.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也是维护特约商户及持卡人利益的需要。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另一大原因是由于特约商户的违章操作、疏忽大意以及持卡人没有按规定使用信用卡等所造成的。
三、信用卡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成本、收益分析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达到利润最大化。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发卡行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一代价就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本。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其执行成本、机会成本、声誉成本及风险成本等方面。
(二)信用卡风险管理手段的具体分析
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也就是说,发卡机构在对从事该项业务可
能因风险而引起的损失及冒这种风险可获得的利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认为利益小于损失,则设法避免。可以说这是最简单的风险处理方法。如在信用卡申领过程中,由于发卡机构难以对申请人的资信状况作全面的调查或不能确信申请人所提供的情况的真实性,为避免以后风险的发生而主动拒绝授予该申请人信用卡的行为就属于风险回避。
2. 风险预防
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策略与回避策略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策略,由银行主动通过采取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次数和损失规模。当前风险防范的手段大体有对持卡人风险防范、特约商户风险防范、发卡机构内部风险防范以及对利用信用卡诈骗的风险防范等。
在实践中,银行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很多,如加强对特约商户的培训工作、对持卡人用卡知识的指导、加强对透支和挂失止付工作的管理等等。这里仅对透支和挂失止付管理进行具体分析。
1)透支风险管理。“信用卡透支实质上是发卡行发放的一种贷款,但是与其他贷款不同,它一般是在支付结算与授权过程中形成和发现的。”信用卡透支可分为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善意透支是正常透支,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并经发卡行催收无效的透支行为。恶意透支造成的损失直接构成信用卡业务成本。特别是我国电子化手段发展滞后,止付名单传递速度慢,自动授权设备不完善,加上业务管理部门管理的漏洞、特约商户审单不严等原因,恶意透支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但是,透支业务的开展是有利于发卡行的,纵然透支风险确实存在。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取消客户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关键是要正确区分合理透支与恶意透支。
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信用卡止付是在信用卡业务中因持卡人信用卡遗失、被盗、恶意透支以及违反信用卡章程等,由发卡行实施的,为保护持卡人及发卡行自身利益的行为。止付可以提高发卡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有效降低信
用卡风险。实践中容易出现纠纷的是挂失时间的确定以及挂失止付后的风险责任承担问题。
3.风险的分散转移。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风险转移的对象一般是保证人、持卡人和保险公司等。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出这种策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风险的分散转移必须要以有人承担为条件。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分散转移应该是正当合法的。
参考文献
[1]上海银行卡产业发展提速[N],上海:《文汇报》2003年4月15日第14版。
[2]卫容之:上海百亿打造银行卡产业[N],上海:《国际金融报》2003年3月26日第5版。
[3]单惟婷: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与案例[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03页。
[4]吴腾华、吕福来:现代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5]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6]马春峰: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运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7]姜丽勇:信用卡挂失的风险责任[S],北京:北大金融法研究中心《金融法院》第26期。
[8]转引自吕忠梅、刘大洪:经济法的法学与法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页。
[9]郑顺炎:如何确定信用卡担保责任的范围——评一起信用卡透支欠款纠纷案
[S],北京:北大金融法研究中心《金融法庭》第10期。
[10]马春峰: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运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155页
第四篇:金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方法和内容
【摘要】商业银行会计的对象是商业银行的资金及其资金运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通过银行的各项资金往来业务进行核算,并以此为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它和一般的会计核算内容大体相同,具体体现在会计的六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但是银行一般是负债经营,因此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方法和内容来来阐述其特点。
【关键字】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方法;内容
一、商业银行概述
金融企业是指执行业务需要取得金融监管部门授予的金融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包括执业需取得银行业务许可证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财务公司等;执业需取得证券业务许可证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执业需取得保险业务许可证的各类保险公司等。
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我国《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等。
二、商业银行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的方法主要包括:会计科目的设置、记账方法的确定、会计凭证的设置以及账务组织的设定。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主体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核算方法既有相同点又有其本身的特点。
三、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内容
(一)存款业务核算
1.单位定期存款业务的核算
(1)单位定期存款存入款项的核算
借:吸收存款——单位活期存款——××户
贷:吸收存款——单位定期存款——××户
单位定期存款支取款项的核算
(2)到期支取的核算
借:吸收存款——单位定期存款——××户
应付利息——单位定期存款应付利息户
贷:吸收存款——单位活期存款——××户
2.个人储蓄存款业务的核算
(1)个人活期储蓄存款的核算
借:库存现金
贷:吸收存款——个人活期存款——××户
活期储蓄存款支取的核算
借:吸收存款——个人活期存款——××户
贷:库存现金
(2)个人定期存款的核算
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的核算
开户存入的核算
借:库存现金
贷:吸收存款——个人活期存款——整存整取××户
到期支取的核算
借:吸收存款——个人活期存款——整存整取××户
应付利息——个人定期存款应付利息户
贷:库存现金
过期支取的,按规定计算过期利息,其余手续与到期支取手续相同。
提前支取的,储户应提交本人身份证件,验证后将发证机关、证件名称及号码记录在存单背面,并由储户签章或证明,然后再存单上加盖“提前支取”戳记,办理付款手续,并按期提前支取计息规定计付利息。
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的核算
开户存入的核算
借:库存现金
贷:吸收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零存整取××户
续存的核算
其核算与活期存款手续基本相同。
支取的核算
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办理到期支取、提前支取或逾期支取,除按规定计息外,其余核算手续比照整存整取的相应手续办理。
(二)贷款业务的核算
1.信用贷款的核算
信用贷款是指凭借借款人的信用而发放的贷款。其特点是贷款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而以其与银行长期交往中的信誉来取得的贷款。
(1)信用贷款发放的核算
借款单位申请这类贷款时,应填写借款申请书,经银行信贷部门同意后签订借款合同,并填制借款凭证(一式五联),第一联(借方传票)应加盖借款单位公章及预留印鉴,第二联为贷方传票,第三联为收帐通知,第四联为放款记录,第五联为到期卡,连同申请书经信贷部门审批盖章后送会计部门。会计部门经审核后,为借款单位开立贷款分户帐,并将存款转入借款单位存款帐户。会计分录如下:
借:短期(或中长期)贷款——××单位贷款户
贷:吸收活期存款——××单位存款户
借款凭证第一、二联分别为借、贷方传票,第三联盖章后退回借款单位,第四联由信贷部门留存,第五联为到期卡专夹保管。
“短期贷款”帐户:是资产类帐户,用以核算银行发放的期限在一年(含一年)以内的各种短期贷款。该帐户应按贷款单位进行明细核算。
(2)信用贷款收回的核算
贷款到期前3天,由银行信贷部门通知借款人按期归还。借款单位在归还贷款时,应填写还款凭证和转帐支票,会计部门收到还款凭证后,与原借款凭证核对相符即可办理转帐。会计分录如下:
借:吸收活期存款——××单位存款户
贷:短期(或中长期)贷款——××单位贷款户
借款单位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的,应于贷款到期前向银行申请贷款延期,提交“贷款展期申请书”,说明展期原因,经信贷部门审批。如属担保贷款展期,还应有保证人、抵押人、质押人出具同意的书面证明。
每笔贷款只允许展期一次,展期期限如下:
短期贷款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中、长期贷款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的一半,最长不得超过3年。
借款单位借款到期不申请展期或申请后未经批准,不按期归还贷款,则为逾期贷款。对于逾期贷款,银行应将其转入借款单位的“逾期贷款”帐户。会计分录如下:
借:逾期贷款——××单位逾期贷款户
贷:短期(或中长期)贷款——××单位贷款户
“逾期贷款”帐户:是资产类账户,用以核算银行发放的因借款人原因不能按期归还的贷款。该帐户应按贷款单位进行明细核算。
2.抵押贷款的核算
银行发放抵押贷款,应由借款人填交借款申请书,经信贷部门审批,签订抵押贷款合同,并办理相应的抵押物登记保管手续,将抵押品清单和保险单作为借款合同附件,交会计部门登记保管。
银行会计部门收到有关凭证后,记帐如下:
借:抵押贷款——××借款人户
贷:吸收活期存款——××存款人户
会计部门要对抵押品进行表外登记,并应经常对代保管的抵押品进行检查核对。
“抵押贷款”账户:是资产类账户,用以核算银行进行抵押贷款业而贷出的款项。该帐户应按贷款单位进行明细核算。抵押贷款按季计收利息,其核算方法与信用贷款相同。
(1)抵押贷款到期收回的核算
借款人在抵押贷款到期时须填交还款凭证,银行会计部门根据还款凭证办理转帐手续,记帐如下:
借:活期存款——××存款人户
贷:抵押贷款——××借款人户
利息收入——抵押贷款利息收入户×
办完还贷手续后,抵押品应交还抵押人并撤消抵押登记,同时应销记表外科目。
(2)借款人到期不能还款的核算
逾期抵押贷款的校算抵押贷款到期,如果借款单位不能按期归还,银行应将其贷款转入“逾期贷款”账户,并按规定什收罚息。如果贷款逾期1个月以上,借款单位仍无法偿还贷款,经催收无效,银行有权依法处置抵押品,届时按其公允价值,借记“抵债资产”账户;按其账面价值,贷记“抵押贷款”和“应收利息”账户;将其差额列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账户。并销记“贷款抵押品登记簿”。
银行出售抵债资产时,按实际取得的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账户;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抵债资产”账户;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应交税费”账户;将其差额列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账户。
银行取得抵债资产后,转为自用的,在办妥相关手续后,按转换日 “抵债资产账户”的账面余额,借记“固定资产”等账户,贷记“抵债资产” 账户。
“抵债资产”是资产类账户,用以核算银行依法取得并准备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置的实物和非实物抵债资产(不含股权投资)。银行取得抵债资产时,记入借方;处置抵债资产时,记入贷方;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企业取得的尚未处置的抵债资产的成本。
四、总结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同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关系十分密切。
商业银行会计有显著的宏观性和社会性。银行会计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活动紧密联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均可在商业银行开设账户,办理资金收付业务。商业银行
会计通过开户单位账户资金的增减变化和来龙去脉,可以反映和监督他们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资金流向、流量,充当社会总会计,为有关部门提供各种经济信息和统计资料。
商业银行会计联系面广、影响力大、政策性强。商业银行在办理各项业务时,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贷款政策、现金管理制度等有关政策法规。
银行具有严密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制度。由于货币资金具有极强的流动性,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管理上必须有严密的监督机制和制度。
第五篇:绿色金融综合材料
增加绿色金融供给,助力经济绿色转型
经国务院同意,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国将成为全球首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
一、《指导意见》出台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趋于恶化的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性金融模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重视。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的需求不断扩大。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从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局出发,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支持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国务院同意,七部委联合出台《指导意见》。
今年1月份,中国倡议、推动成立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央行担任共同主席,研究各国发展绿色金融经验,探讨建立全球绿色金融体系、推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G20央行行长及财长会议期间指出,今年第一季度,在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已占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约一半,相当于80亿美元。中国正在以身作则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于今年7月末向G20央行行长及财长会议提交了《G20绿色金融报告》,提出七点建议:提供清晰的战略性政策信号与框架;推行绿色金融的自愿原则;扩大能力建设学习网络;支持本地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开展国际合作以推动跨境绿色债券投资;鼓励并推动在环境与金融风险领域的知识共享;改善对绿色金融活动及其影响的评估方法。当前世界经济虽然不景气,各国财力有限,但是全球绿色低碳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全球经济转型过程中,绿色低碳产业很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点,中国引领世界绿色金融发展可谓正当其时。
二、《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
《指导意见》强调,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指导意见》提出了支持和鼓励绿色投融资的一系列激励措施,包括通过再贷款、专业化担保机制、绿色信贷支持项目财政贴息、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措施支持绿色金融发展。
《指导意见》明确了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的重要作用,要求统一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支持开发绿色债券指数、绿色股票指数以及相关产品,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发展绿色保险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按程序推动制订和修订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相关法律或行政法规,支持发展各类碳金融产品,推动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发展各类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
《指导意见》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等手段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同时,还要求广泛开展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继续在二十国集团(G20)框架下推动全球形成共同发展绿色金融的理念。
三、央行对《指导意见》的解读
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
问:制定《指导意见》的主要出发点和政策考量是什么?
陈雨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需求持续扩大。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发挥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的重要举措。
出台这一《指导意见》,一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实践表明,声誉效应可以激励绿色投资。一些绿色投资者,包括今年以来的我国绿色债券发行人,在追求商业回报的同时,也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重视“声誉”的、负责任的投资者正在增多。政策层面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绿色投融资,会得到积极响应。
二是政府在适当领域运用公共资金给予激励。许多绿色项目由于其正外部效应没有被完全内生化,收益率略低于市场水平,社会资本可能不愿介入。因此,有必要通过贴息、担保、再贷款、PPP模式等办法来降低其融资成本或提高其收益。同时,提升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三是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积极稳妥地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通过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解决绿色投融资经常面临的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产品和分析工具缺失等问题。
多维度创新满足绿色产业投融资需求
问:《指导意见》在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推出了哪些创新性的工具和手段?
陈雨露:《指导意见》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总结了近一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成功实践,研究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融资工具和激励约束机制,一是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中央财政整合现有节能环保等专项资金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发起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这就向社会各界发出了政策层面支持绿色投资的积极、重大的政策信号,有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
二是通过央行再贷款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到通过再贷款等措施来支持绿色信贷和绿色金融发展。这里说的“再贷款”,应该从广义上去理解。它可以是央行给商业银行利息较低的贷款,也可以是支持商业银行购买绿色债券或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也可以是抵押补充贷款。央行会选择合适的具体操作方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绿色金融发展。
三是发展绿色债券市场为中长期绿色项目提供新的融资渠道。许多绿色项目是中长期项目,让银行发行中长期的绿色金融债券、让企业发行中长期的绿色企业(公司)债券,可一定程度缓解期限错配带来的融资难问题。
四是发展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产品。我国已经宣布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的碳金融业务将有助于大幅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碳交易价格的有效性,并可为绿色企业提供一系列的融资工具。
五是强化环境信息披露。在《指导意见》中,特别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对绿色投资构成的制约。
为未来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问:绿色金融已经成为今年G20的一个重要议题。如何看待中国在绿色金融议题上的国际影响力?
陈雨露:在我国的倡议下,绿色金融今年首次被纳入G20议程,并形成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明确列举了发展绿色金融的七条可选措施,为未来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国是全球仅有的三个建立了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经济体之一。2016年以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国将成为全球首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
《指导意见》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广泛开展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将继续与其他经济体一道,在G20框架和双边合作框架下,努力推动全球绿色金融的发展。
问:下一步央行等部门将如何贯彻好《指导意见》?
陈雨露:构建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互相协作和配合。下一步,人民银行等部门将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密切关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对激励和监管政策进行跟踪评估,适时调整完善。加强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和统计数据共享,建立健全相关分析预警机制,强化对绿色金融资金运用的监督和评估。
二是鼓励各地区从当地实际出发,以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积极探索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三是完善与绿色金融相关监管机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对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的监管协调,综合运用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统一和完善有关监管规则和标准,强化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四是加大对绿色金融的宣传力度。积极宣传绿色金融领域的优秀案例和业绩突出的金融机构和绿色企业,推动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广泛共识,形成共建生态文明、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