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绿色金融 助南溪经济腾飞

时间:2019-05-14 05:5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绿色金融 助南溪经济腾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绿色金融 助南溪经济腾飞》。

第一篇:建绿色金融 助南溪经济腾飞

建绿色金融 助南溪经济腾飞 南溪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张明明

近年来,南溪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服务金融、助推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奋力推动经济金融共同发展。经过几年努力,全县上下逐渐形成了关心金融、支持金融的氛围,特别是在着力打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上,坚持按“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市场主体受益”原则,在机制建设、舆论宣传、平台发展、制度配套,资源整合等超常举措支持金融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金融的大力支持下,前三季度,全县GDP完成38.57亿元,增长19.2%,增速位居全市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71亿元,增长42.6%,增速位居全市第2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33亿元,增长53.6%,增速位居全市第2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4亿元,增长45.4%,增速位居全市第5位;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5.27亿元,增长82.3%,增速位居全市第4位。其中,GDP增速位居全省59个扩权试点县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59个扩权试点县第2位。

一、完善机制,优化金融生态政策环境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坚持把金融作为县域经济的血脉、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市场主体的生命线来抓,积极为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一是建立了领导服务机构。成立金融工作领导组,并明确职责,同时,在全市率先筹建金融办,为打造省级金融生态示范县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建立长效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和金融工作汇报会制度,将发改、经商、财政、招商等部门列入例会成员,定期对全县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情况及重点工业企业和招商引资等情况互通信息,求得共识。三是建立目标管理正向激励机制。从2007年起县委政府对金融机构实施目标管理考核,突出以有效新增信贷投入为重点,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对完成目标考核任务的金融机构实行重奖,以形成持续的正向激励机制。2009年对金融机构奖励突破50万元。今年重新修改完善《2010年南溪县金融机构考核奖励办法》,并提出了增加金融创新、支付结算环境改善、执行货币政策情况等内容例入考核范围。四是出台和完善了《南溪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案》、《南溪县农村信用体系实施意见》、《2010年南溪县金融机构考核奖励办法》等制度。特别是,刚出台的《南溪县银行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我们将主动与银行站在一起,共同分担风险。

二、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坚持从宣传教育入手,倡导金融助推发展的社会认识,积极普及金融知识,引导全民关注金融、支持金融,共建金融生态格局。紧紧抓住南溪作为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示范试点县”的机遇,全面加强群众金融理念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的金融知识水平,提高金融理财能力,增强运用金融产品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实效。通过各种会议、媒体和每年举办高规格的南溪县《金融论坛》,以及深入开展“塑造诚信政府、培育诚信市民,打造诚信企业,建设诚信南溪”等活动,全面立体地开展金融生态建设宣传,为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搭建平台,打造互利共赢的发展环境

县委、政府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加强银政沟通,增进银企合作,努力构建银企双赢、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一是发展壮大政府性融资平台。我们整合全县国有资产,搭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融资、投资的平台。早在1998年11月,注册资本100万元组建了“南溪县资产经营投资有限公司”,通过近年来不断的发展壮大,目前,财源国资公司注册资本已达5.9亿元;同时,充分借助市县共建罗龙工业集中区的契机,注入资本金5000万元,组建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投资公司,充分发挥集中区产业集聚地、招商引资平台、县域经济增长极的功能。二是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2009年初县政府率先与宜宾和正担保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平台,为中小企业担保向银行融资近4000万元;同时,拟定《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和构建中小企业绿色通道的意见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落到实处。三是增强项目推介融资实效。以项目为抓手,促进银企深度对接,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介入,做好项目储备、推介和信贷投放。在此基础上,每年在市上举办“融资项目推介会”,将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融资项目分政府性融资和企业融资推出,同时,成立重点项目贷款小组,使项目对接成功率大大提高。2009年,获得泸宜高速公路(含长江大桥)项目贷款8.5亿元,罗龙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投入近1亿。四是健全金融生态体系。市商业银行已于2008年底在我县设立了支行并正式开业,有效地解决了我县国有银行支持不足、农村信用社支持有限的问题,目前,贷款规模已达到2亿,其中直接发放贷款9800万元,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积极同市建设银行对接,争取到市建行在我县设点。

四、突出诚信,构建重信践诺的诚信环境

坚持以诚信创建为载体,弘扬诚实守信风尚,营造重信践诺环境。一是政府带头守信、主动践诺,对市政基础设施等政府性银行债务全面做到按月结息、定期还本、取信于社会;二是全力配合金融机构对公职人员拖欠银行贷款本息的清理工作,涉及贷款本息共280万元,效果明显。三是县财政、发改、人行、银监等部门对融资平台进行清理,认真研究县财源公司的整改方案,印发了《关于规范国有增产经营有限公司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实现华丽转身,最大限度降低金融风险,这一举措得到市人行、市银监等部门的高度认可,并将作为典范推广。四是启动模范守信中小企业培植计划。开展“模范守信中小企业培植计划”,全县有22户企业入选全省首批培植计划,截止年末共有13户获得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5661万元。五是建立健全金融风险保障体系。出台《南溪县金融风险预警制度》,把银行、企业和政府的三方利益融为一体,并把对银行重大资产安全的指导上升到了政府层面,有利于维护辖区金融稳定,为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是我县致力打造诚信政府的一大创新举措,得到上级行的肯定。

通过南溪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打造诚信企业,塑造诚信政府,建设诚信南溪,南溪的金融洼地效应已逐步显现。目前,我县已拥有8家金融机构,建设银行南溪支行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我县已成为全市金融机构最多、网点最健全的区县之一。近三年来,我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已成功实现翻两番,由2007年末的8.1亿元增加到2010年11月的32亿元。我县还吸引了国开行四川省分行、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等市外金融机构对南溪经济投入贷款2.98亿元,有效地实现了金融业服务于南溪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篇:力推金融创新 助推经济腾飞

力推金融创新 助推经济腾飞

涟源市财金办副主任 肖志凌

本土成长起来的三一重工,把“一切源于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之魂。以创新支撑跨越。从2005年销售收入58亿,跃增到2010年的500亿。世界500强索尼公司以“不断变革和创新技术为人类带来快乐”为价值目标。2010年销售收入796亿美元。足见创新魅力。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命脉的核心,“金融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最早实施金融管制放松的美国,以“金融创新”,至今吸收全球75%的金融资源。2010年,全市新增贷款8.6亿元,其中4.5亿元是靠创新组织和产品产生的。

去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前不久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紧扣“主题”、“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重点,强力推进“四化两型”进程,打造“三基地二中心”。要理解好、把握好、落实好中央及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首先必须研读政策,研判形势。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个人理解,既不是从紧,也不是从松,而是回归常态。研读政策,要把握“四个基本”,基本思路是中央采取总量对冲,增量控制与适度升值、谨慎加息、适当控制流入资本等对策,控制通胀性、收缩流动性,促进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基本任务是调结构、防通胀、保增长。基本要求是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阐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对中央的货币政策,要辩证看待,科学应对,既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要妄自悲观。中央政策表面来看,越来越紧。从09年的“宽松”到10年的“适度”,再到今年的“稳健”。信贷总量2009年10万个亿,2010年8万个亿,2011年专家预测7.2万亿元。但同时应该看到,中央政策具有宏观性,实行的是无差别管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仍可以看到具体操作上犹存的“曙光”。从基本思路看,强调了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针对哪些地区、哪些产业,不言自明;从基本要求看,提出了“调节有度”,要求把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这里的“更多”,我的理解是比往年“多”,比其他行业多;从基本取向看,“灵活”与“审慎”相提并论;从基本任务看,“调结构”是目标,“防通胀”是底线。从这里的分析我们不难判断,中央政策出台的初衷还是要把经济搞活搞好,而不是搞乱搞“死”。对于涟源,不应是政策调整的重点地区,甚至还可成为受益地区。

2011年,中国仍将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防控“上涨”物价,打压“高涨”房价,放在货币政策调控的突出位置。流动性过剩是当前金融调控面临的最大挑战。特别是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性矛盾。

结合市情,就是要引导金融机构,把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重点关注涟源支柱产业——煤炭工业。以金融创新推动涉煤企业优化重组,支持优势产业做强,传统产业做精。2011年,市政府提出新增贷款10个亿,这个目标是可行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一、要着力金融理念创新

金融创新首要任务是理念创新。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需要金融企业不断创新才能生存发展。金融发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源于创新。创新包括金融体制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管理创新和金融理论创新等等。创新需要金融企业确立创新理念,扩充想象空间。要想“无缝对接”金融政策,既要“红灯亮了绕着走”,也要“等来绿灯放心走”,更重要的是“创造绿灯快步走”。我们过去的许多“土”政策在有了普遍意义后,许多变成了政策,过去的许多政策有了稳定的基础后变成了法律。这就是创新思维。涟源金融业既要吐故纳新,更要弃旧扬新。

二、要着力金融组织创新

社区性新型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资金互助合作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目前我市新成立了2家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即源方小额贷款公司和鼎盛汇祥投资担保公司。源方注册资本5000万元,自2010年4月26日开业,至2010年底,公司累放贷款148笔,贷款金额1.335亿元。实现贷款收入659万元。鼎盛汇祥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自2009年12月开业至2010年12月底,共为47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18205万元,实现担保收入481万元。当前政府要为新型金融机构的引进和市场准入创造便利,要巩固壮大现有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有力补充”和“拾遗补缺”作用。尽快提高小型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覆盖率。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抢抓机遇,积极筹建村镇银行。要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鼓励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促进三农产业做大,金融事业做强。

二、着力金融产品创新

一是继续加强“银煤联手”,做活“煤业”文章。我市素有“煤炭之乡”美称,已形成了“煤矿”、“煤机”、“煤电”、“煤焦”、“煤化”、“煤贸”为一体的涉煤产业。2010年,全市95家煤矿,实现工业产值22亿元,上缴煤炭税费1.6亿元。全市煤炭机械规模企业17家。实现工业产值15亿元。上缴税金1.2亿元。继2009年市工行、市建行打破向煤矿贷款禁区,去年市工行与担保公司合作支持煤矿技改扩能;市建行向煤焦企业成功办理14500万元贷款业务,实现银行与“煤业”的有效联姻。为农村经济播散“及时雨”,为农户和企业构筑“聚宝盆”。

二是以“联贷联保”为推手,创新金融产品的投放。“联贷联保”即企业“组团”,联合贷款、联合担保,无需抵押、质押。去年,市建行在全市率先推出“联贷联保”新产品,为我市的锦源煤业、大华福利煤业、湖南腾达煤焦实业、安立煤业四家企业联合贷款8000万元。市信用联社以“库存产品”为质押,创新贷款4000万元。各金融机构可以此为借鉴,在巩固小企业动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等信贷产品的基础上,推行中小企业联贷联保、订单农业贷款、林权质押贷款等新型信贷品种,满足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多元融资需求。

四、着力金融服务创新

现代金融更注重“民生金融”。我相信,我们在场的绝大多数,都可以切身地感受到“刷卡消费”带来的便利和便捷。这说明,现代银行电子化程度的实施,带来了金融技术创新和服务管理方式的创新。金融创新,服务先行。一方面要简化信贷流程。推广“信贷工厂”模式,推行“平衡作业”模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缩短办贷时间;另一方面要改善支付环境。服务手段电子化、信息化和规范化。通过增设ATM机、POS机,发展和普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做好网上税费扣缴和民生资金直达“双服务工程”。大力推动农村惠农卡、信用卡、直补一卡通等业务发展。使金融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

商业银行应大力开展手机银行业务。随着3G服务的兴起,手机银行技术的不断成熟,手机银行与“三农”市场更加贴近。从农村地区看,金融成本过高和金融网点覆盖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手机银行可以帮助银行解决建立网点和处理小额交易两大成本问题,降低低收入人群和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们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从而实现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五、着力融资主体创新

金融市场发育情况,是一个地区金融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培育优质融资主体,激活金融要素,提升经济自主增长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银保合作”力度。保险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经济补偿,这实际也是一种融资方式。要在保险领域里,通过整合资源,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多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现“银”“保”共享、双赢局面。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企业上市是建设现代企业的必由之路,也是财源建设的重大举措。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可实现“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结合。省政府已出台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的政策,政府应积极鼓励,切实引导。江苏省江阴市,人口118万,有上市企业18家,融资100亿,这与政府的扶持与引导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地方只要成功推出1家上市企业,可拉动地方1/5的产业。其融资效果,地方品牌效果,比几届招商引资效果还要突出。目前,我市已推荐远扬煤机和湖南回春堂制药两家企业入选湖南省上市企业后备库,争取年内,入选省级上市企业后备库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篇:绿色金融

低碳经济发展,绿色金融先行

绿色金融是指以信贷等金融工具为手段,以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目的经济调控政策,狭义上的绿色金融是指通过金融促进环保和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广义上的绿色金融还包括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前者较为常用。金融与实体经济互为作用,相辅相成,低碳经济呼唤与之相应的绿色金融,当今世界进入了“低碳”、“绿色”时代,我国政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吉林省响应中央号召,计划将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省内各金融机构也纷纷把“低碳”、“绿色”的理念融入到信贷中,如兴业银行提出只要企业自发推进节能技改或立项实施温室气体减排等,银行就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工行把污染治理标准和对生态的保护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严格控制对“两高一资”行业的信贷投放;建行、中行、农行也主动积极介入低碳经济领域,提前布局;招行、浦发成立了绿色金融服务团队,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绿色金融产品。总的来说,东北亚地区(除日本)的“绿色金融”较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该区应利用地理、文化(儒家文化圈)上的便利,学习先进国家经验,广泛开展合作,实现区域协同效应。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够加深低碳经济、绿色金融理念,各国、各界人士充分交流、学习,将吉林省的“绿色金融”事业推上新的台阶,恭祝大会圆满成功!

第四篇:展地税服务能力 助环鄱经济腾飞(范文)

展地税服务能力 助环鄱经济腾飞

摘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自2009年12月12日得到国家正式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备受社会关注。这对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税部门,在此大背景下,如何发挥地税职能,展现地税服务能力,助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围绕“展地税服务能力,助环鄱经济腾飞”这一主题,论述地税要创新税收理念,提升地税服务能力,全力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关键词:地税 服务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发展

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已经正式列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列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一、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站在协调区域发展、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高度,做出的事关全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正确战略决策。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二、辨正看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税收的关系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决定税收,税收又反作用于鄱阳湖生态经济

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总量决定了税收的总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质量和经济结构的好坏决定了税收质量和税收结构的好坏;同时税收政策发作用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税收政策引导和制约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好的税收政策助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反之,不适应的税收政策制约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总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税收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鱼水关系。

三、创新税收理念,落实地税优惠政策,提升地税服务能力,全力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税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地税作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执法部门,在税收这一重要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责无旁贷,应当在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方面先人一步,发挥应有作用,实现更大作为。全力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工程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新型工业产业基地建设、服务业重点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工程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项目等,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添砖加瓦。

(一)创新税收理念,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地税部门要牢固树立税收经济观、税收服务观、税收生态观等理念,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一是增强税收经济观。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税收说到底是只有经济发展了,有了税源才会有税收。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经济的调节器和助推器,以税收促进经济,支持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税收的快速稳定增长。二是增强税收服务观。要用税收的职能作用来服务经济的发展,来支持企业度过难关,把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有关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方式的转变、科技创新的政策使用到位。三是增强税收生态观。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特色是生态,地税部门要主动融入规划要求,通过用足用好现有税收政策和积极争取国家配套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通过税收政策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努力促进我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经济和特色经济的发展,努力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落实地税优惠政策,积极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配套政策支持是关键。税收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改善民生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杠杆作用,地税部门要用足用好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全力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

区建设。

一是用足用好国家现有税收政策。省地税局已出台了《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60条》,涵盖了通过减税、免税、缓税、退税或加速折旧、税前扣除、投资抵免等多种方式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有效刺激企业投资、居民消费和就业创业,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税收政策支持。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区一平台”的功能定位,积极争取国家税务总局对我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经济和特色经济等给予相关税收优惠,争取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有力的税收政策支持。

三是切实加大税法宣传力度。纳税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国家有税收优惠政策,但没有享受到。因此为将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地税部门要加强税收政策宣传力度,重点宣传中央和我省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支持创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政策落实倒逼机制。要健全税法宣传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短信等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的媒介优势,针对纳税人最关心的问题,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政策解读、纳税辅导、咨询答疑。加强税法宣传需求分析,细分宣传对象,开展个性化宣传,满足不同类型纳税人的办税需求。

四是抓好税收政策跟踪问效。税收政策的好坏只有经过实践检验后才能下结论,税收政策也只有检验后才能改进和完善。要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税收政策执行的监督、管理、检查和指导,开展重点执法检查和效能监察,健全税收政策执行反馈机制,动态掌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及时解决税收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税收政策全面、准确落实到位。

(三)提升地税服务能力,全力助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腾飞

税收服务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地税系统在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要起领头羊作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2010年在全省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提升地税服务能力,营造文明执法氛围,融洽征纳和谐关系,全力助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经济腾飞。

1.提升组织收入能力,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雄厚的财力支持。

地税部门要通过大力组织收入,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雄厚的财力支持。地税部门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牢固树立“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收过头税”的理念,强化税收收入分析与预测,准确把握收入增减情况和发展趋势,及时研究和落实应对措施;要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税收的关系,不断提升税收征管质效,实行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征管,做到既抱“西瓜”又捡“芝麻”,做大做强地税蛋糕。

2.提升纳税服务能力,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优质的税务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立服务型政府,要求税务部门树立和落实纳税服务理念。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纳税服务是地税系统主动融入、积极而为的题中之义。省地税局于2010年2月3日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纳税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赣地税发〔2010〕20号),对纳税服务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在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地税系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导向,以征纳平等、征纳互信为原则,以服务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为使命,确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服务和服务流程、服务平台一体化的理念,进一步优化办税流程,简化办税手续,努力实行联合审批,大力推进多元化纳税申报,积极推进网上审批,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努力提供“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深化依法稽查、文明执法,规范稽查处罚行为,构建各级各部门合力推进纳税服务的大格局,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经济腾飞提供优质的税务环境。

3.提升服务项目能力,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项目支撑。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规划提出要建设四大体系、十大产业,安排了“两核一控”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作为重要的经济执法部门,地税部门服务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责无旁贷。地税系统要牢固树立“抓项目促发展”意识,以服务重大项目、产业项目为抓手,全力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一是加强内外协调,营造服务项目的和谐环境。切实加强与国税系统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积极向国家税务总局汇报,争取项目税收政策,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全面整治“办税不廉、服务不周、承诺不兑现”现象,不断提升项目服务质效;二是建立项目税收服务机制。推行“税收服务直通车”制度,实施重大产业项目跟进服务和领导挂点服务机制,全面推进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定点联系和协调制度,开通重大产业项目服务绿色通道,对重大产业项目的涉税事项,做到即时办理即时办结,实行提醒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为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提供便利快捷的税收服务。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地税部门要紧抓历史机遇,主动、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之中,提升服务能力,全力助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腾飞。

第五篇:绿色金融论文

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绿色金融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中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粗放的发展方式等方面。所以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本文首先解释绿色金融的含义并积极学习国内外发展经验,并从中发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 绿色金融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in China's economy gradually exposed, especially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In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green finance has unique advantages.In this paper, we learn the meaning of green financ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ound in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proposed.Key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Green Fin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极大成就。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速度愈是呈现蓬勃向上的状态。但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看到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巨大挑战。即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事实上我们所取得发展大部分依靠的是粗放型的增长,对环境的极端污染和掠夺式的开发资源,使得我国经济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整个经济的增长靠第二产业的支撑,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

而在“十二五规划”中,其中着重强调“未来五年内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等”。

因此,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的政策下,要优化产业结构,使经济转型,而金融作为整个经济的“大脑”,处于经济圈的核心地位,在此背景下更应充分发挥其作用,运用各种措施支持低碳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金融内涵及其实践 1.绿色金融的概念

绿色金融,是一个新型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又可以叫做“环境金融”或者“可持续金融”。2000年,《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将其定义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最主要有以下几类:(1)是指金融机构把“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纳入本机构的基本政策中, 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 并以此来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1]。(2)是指金融在投融资行为中要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其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2]。(3)是指金融业在经营活动中要体现环保意识,即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 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投融资行为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协调[3]。

2.绿色金融的国内外实践

西德和波兰是世界上比较早设立环境银行的国家。西德在1974年就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环境银行,在1991年,波兰也成立了环保银行,通过低利率、延长期限等手段支持国内的环保投资项目,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上世纪80年代,美国“超级基金法案”就明确要求企业要为其造成的污染负责,这样就间接要求银行要支持环境保护项目,以免由于潜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的信贷风险。

除了各国政府,世界国际组织、民间金融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积极参与绿色金融的建设。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声明》签字成功。同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主要银行成立自律组织,积极推广和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10月份,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银行的国际会议上,荷兰作为发起银行之一提出了一项企业的贷款准则,即赤道原则。它主要内容是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签订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遍布世纪各地,占融资项目市场的90%以上。

我国国内对于绿色金融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最初是“可持续发展”成为国策,以应对经济日益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20世纪初,证监会、人民银行和发改委等陆续公布一系列的文件,其中明确指出要发展环保产业,并且要求上市公司的融资招股说明书中有环保的内容。2007年12月,环境保护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环境保险制度的建设已开始启动。2008年2月,环境保护部会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相继推出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金融等新政,绿色金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4]。而在银行方面,兴业银行成为我国银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8年10月份,兴业银行在北京正式宣布,该行将采纳作为项目融资管理全球准则的“赤道原则”,从而成为国内首家采纳该原则的银行。至此以后,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也开始普及绿色金融理念,并推出一系列的绿色金融理财产品。

3.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于1972年提出来的,主要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生产过程的生态化,经济发展的生态化,消费模式的生态化,这也是绿色金融的基本功能。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就是要求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等时,要分析和识别企业融资项目的潜在环境污染风险,对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不给于贷款。消费模式的生态化,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创新绿色金融理财产品,引导普通民众购买环保产业的理财产品。因此,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都是一样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

4.我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不断攀升,2012年,甚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更应该认清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大而不强”,即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庞大,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三大产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的日益枯竭等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产业发展的格局并没有太大的改观。2005年,第一产业比例最小,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比例最重。到2010年产业格局依然如此,虽然第三产业规模有所扩大,但第二产业仍然占据“半壁江山”。

我国产业结构从规模上看,大概达到了发达国家80到90年代的水平,工业已经占据国民经济的一半,但我们离发达国家真正的水平还有一大段距离。生产力水平低下,效率不高,同时各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浪费严重等等问题。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如图:

从图一看,1952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由于那时中国工业基础落后,工业不够发达,所以环境污染事件呈现低态势。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工业设施大力兴建,造成的环境污染事件也高密度发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污染问题愈加突出。这从表一也可以看出来,虽然我国GDP和人均GDP渐渐增加,但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比率甚至快于GDP的增长。

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金融业,作为社会经济的枢纽和核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以往的环境污染处置中,我们更依赖比如行政处罚、关厂整顿等这类行政手段,但我们更应该运用绿色这只手去调节,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很大不同,它把环境利益放在首位,金融业为环境服务。绿色金融可以调节资金的流向,把资金引导向环保产业。由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环保产业,把它们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政策对节能减排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二、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

绿色金融,在我国还算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在我国发展历程也不长,直到2008年兴业银行宣布其在项目融资管理采用全球标准的“赤道原则”,我国金融业才真正算是步入绿色金融的门槛。由于起步较晚,所以我国绿色金融业面临诸多问题。

1.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且各地发展状况大为不同,十分不均衡。

表列出了我国2005年到2009年的GDP和绿色GDP的具体数字,其中绿色GDP很大部分是由绿色金融所贡献的,所以很直观的发现,我国整体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低下,除了广东省的绿色GDP占到整个GDP的80%以上,前三位广东、北京、上海的比率达到50%上,其他省份的比率都较低,都没有达到一半,也就是全国发展的都不尽人意。再次就是各省份的差距也很大,如第一位的广东省和最后一位的青海省相差极大,青海绿色GDP的比重还没到2%,都可以几乎忽略不计了。从表中也可以看出,绿色GDP发展程度较高的地方大都在东部地区,而绿色GDP发展程度较低的都是些中西部地区,所以说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4]。

2.涉及面狭窄,达不到约束企业的效果,也就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绿色金融主要卡的是企业融资的“脖子”,也就是对那些需要资金流动的企业,金融机构对其项目审核,以免出现潜在的环境污染的信贷危险。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很难对其进行约束。我国的污染很大部分是由这些中小企业产生的,但其由于各种限制性条件根本得不到银行的贷款,它们的资金很大部分是来自民间借贷和自筹资金,所以金融机构根本无法对这些数量众多、涉及面广的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制约。同时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是一些高污染、高能耗小作坊式的。而没有对这些的企业进行约束,我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会打个很大的折扣。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没有对这些企业进行升级重组,那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就没有意义了。

3.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

在我国,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他的都是商业性质的股份制银行,都是追求以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即便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都完成了公司的改革,所以追求的也是公司利益最大化。可对绿色金融来说,其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公共物品的属性。所以,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时需要在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做出选择,而很多时候起更加注重本机构的利益,再兼顾公共利益,这就间接的对绿色金融健康持续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4.信息的不对称制约绿色金融发展

在我国,地方环保部门负责对本辖区的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监管与处置,所以企业的环保信息都掌握在地方环保部门,这也正是金融机构进行绿色贷款的必要参考指标。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5]。环保部门有信息,但发布不及时,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效率;而金融机构虽然想积极进行贷款,但苦于没有及时的信息反馈,为了避免潜在的风险,也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这就会直接约束绿色金融发展。

5.制度欠缺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不到位

自绿色金融进入中国以来,我国监管机构虽然屡有提及,但却未有相应的具体的实施条例的出台。如2007 年 7 月 30日,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这是从信贷领域出发,意通过信贷手段遏制高污染企业的项目进行盲目扩张,但这只是一个政策性的纲领文件,没有具体的措施。所以这就导致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只能根据本机构制定的标准来对企业项目进行评估。缺乏对企业项目环保情况的审查和评估,风险控制系统没有建立起来,这都是我国制度建设的欠缺。同时相应的法律法规也相当的不到位。

三、发展我国绿色金融的建议措施

绿色金融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早,发展速度也很迅速,支持的各项企业项目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位居榜首。在2009年哥本哈根的全球环境气候会议上,我国做出承诺到2020年,我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可在绿色金融的发展方面,我国绿色金融市场比例在2009年还不足1%,这是相当大的差距。所以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绿色金融是势在必行。以下就给出几点建议。

1.加大政府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支撑力度

由于我国的绿色金融各地区、各行业发展很不平衡,因此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要把绿色金融的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可以从财政、税收、信贷政策方面给予落后地区一定的支持。财政方面,可以设立专用财政,专款专用,用以发展各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发展。追踪每笔款项的用途,保证每笔款项的有效利用。政府要运用财政政策积极引导鼓励扶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开发促使低碳经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6]。同时可以对相应的绿色产品给予税收倾斜。“比如,为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对特别的绿色商品给予减免税收,使其在市场流通上价格更具竞争力,也更有利于绿色消费的发发展。

2.完善和建立健全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

法律法规的建立是任何事情发展的根据与基本,绿色金融也如此。只有不断追求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基本的相关制度,绿色金融才会大胆的健康的发展。健全的制度,可以对金融机构建立档案,每年或者每个季度对其进行考核和评级,使其更注重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7]。而考虑到庞大数量的社会资金时,更要制定政策进一步引导社会资金向环保型产业转移,大力支持低碳产业的茁壮成长,以实现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

3.成立政策性的环保银行

绿色金融项目具有收益高、前景好但风险大、期限长等特点,所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都有所开展绿色金融通道,但这些商业机构对绿色金融项目的支持并不足,所以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政策性的环保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项目给予利息补贴,以支持绿色环保项目的实施。德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设立了环保银行,通过低息和低利率等政策成功了一系列的环保项。

4.建设和完善我国以绿色金融为核心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要积极借鉴国际市场特别是欧洲碳排放量交易市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我国的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建设我国的碳排放制度。比如碳排放权的确认、环境容量的确认等。成立我国自己的碳交易平台或者引入比较成熟平台[8]。这可以有效地使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绿色发展。

5.加大力度绿色金融的专业人才等基础建设

绿色金融对我国的银行界来说不算是新鲜概念,但真正既懂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又了解国家环保法律规定的人才相当的稀缺,所以应形成绿色金融的政策,培养专门人才,增加人才的储备,为开展绿色业务打下高效人才的基础。而这又可以从专门的金融机构或者高校招聘人才,通过专业机构培训,再到金融机构实习,或者到各大银行交流;也可以邀请一些国外特别是欧美等绿色金融发展比较好的工作人员来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这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积极引导资本市场资金发展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现阶段,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大部分都是面对的企业,很少关注到家庭和个人,所以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把全社会都纳入绿色发展的范围内。发行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积极引导资本市场的资金来发展环保产业。发行绿色证券就是要把环境评估质量作为企业上市的重要一项考察指标,评估不过关的企业不允许其上市融资。绿色信贷就是在金融机构要把环境因子考虑到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的各个阶段,对有严重污染的项目不给予贷款或高贷款利率,对绿色环保产业给予适当的利率支持等措施。

结 论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社会在新时期以来取得很大的进步,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各项指标也正在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伴随着这些向好趋势,是我们周围不断减少的耕地,污水废气的肆意排放,雾霾席卷大半个中国,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和对环境粗暴的污染等等问题。因此现亟需解决的是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升级,而绿色金融无疑是一条符合我国基本情况和实际情况的捷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掌握环保技术,高效的利用资源,积极地解决好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建良.“绿色金融”与金融可持续发展[J].金融理论与教学,1998(4).[2]王军华.论金融业的“绿色革命”[J].生态经济,2000(10).[3]李心印.刍议绿色金融工具创新的必要性和方式[J].辽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4]谭太平.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0(6):60~63.[5]于文天.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决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1-31.[6]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办公室课题组.绿色金融:国际经验”启示及对策[J].浙江金融,2011(5).[7]冷静。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J].时代金融,2011(8).[8]汤伯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9(9).

下载建绿色金融 助南溪经济腾飞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绿色金融 助南溪经济腾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绿色金融综合材料

    增加绿色金融供给,助力经济绿色转型 经国务院同意,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随着《指导意见......

    南溪社区绿色社区创建规划方案[5篇模版]

    南溪社区绿色社区创建规划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云阳县环境保护局、云阳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云阳县市政园林管理局《关于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云环发[2012......

    绿色中建

    “绿色中建”2014年上半年的工作总结2014年上半年项目部,响应武汉西四环总指关于绿色中建的文件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绿色中建”工程理念,把绿色中建的理念融入到施工生产、安全......

    展现上海世博风采再助中国经济腾飞 一

    展现上海世博风采 再助中国经济腾飞一、热点聚焦1. 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表达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

    建绿色家园从我做起

    建绿色家园从我做起 五.一劳动节的早晨风和日丽,妈妈带着我到荆河公园去玩。 刚走进公园的东门,我怔住了,原本清澈的小河怎么变得脏兮兮的!此时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微弱的‘求救声’......

    同建绿色家园

    同建绿色家园共享碧水蓝天 ——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 今年6月5日是第38个世界环境日,为践行“同建绿色家园共享碧水蓝天”的环境日主题,向地球家园表达敬意。 【指导思想】 以科......

    金融财税合力助企业抗

    金融财税合力助企业抗“寒冬” ——我市扎实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系列报道之八 人民币升值、要素成本上升、外部经济环境波动„„在绍兴大多数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时,在......

    助农金融汇报材料(小编整理)

    汇报材料 第一、 “助农金融服务点“布设情况: 为了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发展普惠金融政策的贯彻落实,巩固农牧区金融阵地,实现嘎查村“助农金融服务点”全覆盖。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