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半月谈评论文章实时更新

时间:2019-05-14 13:2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9月9日半月谈评论文章实时更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9月9日半月谈评论文章实时更新》。

第一篇:2013年9月9日半月谈评论文章实时更新

惠民政策好事变坏事 折射出什么? 对代课教师进行补偿,政策本身是好的,可究竟是什么,让年近六旬的代课教师竟死在了好政策面前?当地要求代课教师自证教龄,对年老体衰的代课教师而言,这无异于人为设置障碍。当程兴贵拿着盖了当地教委公章的教案,想要证明自己时,审核人员却说,“这不过一张废纸。”吊诡的是,等到程兴贵自杀身亡,他丢失的8年教龄竟然不证自明了。

据《南方周末》报道,2013年3月,云南省出台实施细则,对中小学代课教师的补偿终于进入实质性阶段。云南10余万代课教师将获得人生最重要的一笔补助,同时被要求自行举证证明代课经历。但他们普遍缺乏物证;证人也大多年老或死亡。在艰难的自证前,58岁的代课教师程兴贵叫喊着“我有证人,我有证据”,从近50米高的瀑布跳下。

代课教师身份是沉重的历史符号

读罢新闻,心情格外沉重。作为一名教师,本应该是“生命教育”的践行者,不该在高瀑上一跃,画完人生的句号。这让人情何以堪!然而,面对这样的归宿,我们实在不忍心去作太多的指责。

翻开历史,“代课教师”是个沉重的时代符号。毫无疑问,代课教师为我们的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历史的天空中应该为他们写下庄严的一笔。将近一个世纪来,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公办教师一起挑起了民族的脊梁。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通过“辞、退、转”等措施解决了民办教师,宣布已没有了民办教师。然而,由于各地财政吃紧,需求很大,又有一大批“代课教师”被返聘重返讲坛,特别是在那些落后贫困地区,代课教师的贡献不可磨灭,也一时不可代替。

随着教育条件的改善,代课教师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我们对这些燃烧了自己,奉献了青春的代课教师们应该予以政策性补偿和人性关怀。2013年3月,云南省出台实施细则,补偿进入实质性阶段,这应该是这一政策性补偿的体现。按说,相对于这点标准的补偿,根本无法补偿代课教师的付出,但他们的奉献精神决定了他们不会有太多的苛求,会乐意接受,只要能够体面地退出历史舞台就心满意足了。可是,程兴贵老师的无奈自杀实在不该发生。

要证明程兴贵老师的教龄本不会很难,25年来兢兢业业在教育一线,有村里人,有学生,有同事,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如果细查,甚至根本不用查就能很容易证实他的教龄。难道查明他的教龄身份,要比破获一个大案要案还要难?只能说明教育管理部门的失职和冷漠!程老师自己拿出了自己的教案记录,还有教育主管部门公章和领导的检查签名,却被拒绝。

按说,教育局和本地中心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应该有代课教师的档案,何须他自证身份?这些只能说要么是当地部门漠视了代课教师的存在,也疏于管理。要么是想有意克扣一笔补偿费用。他死后,居然不用他自己证明了,予以25年的肯定,又该作何解释?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代课教师程兴贵所“缺”的8年教龄,算起经济补偿来或许是一笔大数字,对一个贫寒的家庭来说是很重要,但与生命比起来又值几何?何须用此绝路来自证清白!可见在他的眼里,名节声誉比生命更重要。说实话,早些年来我们对教育的投入确实很少,对老师特别是代课教师有着太多的亏欠,“再穷不穷教育”并没有真正地落实。现在国家不断加大了教育投入,在代课教师退出舞台的节骨眼上,发生了这样的事件某种程度上是戳痛了曾经的教育伤疤。社会应该让这些代课教师光荣地告退,给予他们应有的待遇和尊严。(重庆晨报 徐大发)让代课老师“自证教龄”太悲怆

这是一则没能登上门户网站首页的新闻,虽然其中有自杀、含冤、上访等刺激眼球的新闻元素。用生命“自证教龄”的程兴贵,因为没有“工资条”丢失了8年教龄。他四处奔波,为了寻找证人,花了400元包车,这笔费用相当于他和妻子一年收入的五分之一。而他想要拿到的这笔补偿款,也仅仅是每年补助830元,8年的补偿,算下来也只有6640元。对很多人而言,可能是不值一提的数字,却相当于程兴贵家庭3年的收入。

对代课教师进行补偿,政策本身是好的,可究竟是什么,让年近六旬的代课教师竟死在了好政策面前?当地要求代课教师自证教龄,对年老体衰的代课教师而言,这无异于人为设置障碍。当程兴贵拿着盖了当地教委公章的教案,想要证明自己时,审核人员却说,“这不过一张废纸。”吊诡的是,等到程兴贵自杀身亡,他丢失的8年教龄竟然不证自明了。

“自证教龄”的荒唐之处,在于当地教育部门在聘任、清退代课教师的时候,本来理应有备案,否则代课教师的微薄工资就无法发放。程兴贵用生命“自证教龄”,对有关部门不啻为警示,别再让“自证教龄”的悲剧重演,就必须尽到尊重和重视代课教师的责任,事后发放杯水车薪的补偿款根本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

程兴贵的遭遇,也是无数代课教师人生的真实写照。勤恳踏实、兢兢业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回报。他第一次登上讲台,是在1977年,面对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大潮,当其他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赚钱时,像程兴贵一样的代课教师,甘守三尺讲台,结果反而因教育返贫。

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像代课教师程兴贵这样,社会亏欠过的人群有很多。代课教师、农民工、老兵„„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没有他们无私付出,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但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生活的改善,他们却成了被遗忘的人群。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公,无人问津。就算是公共舆论,似乎也失去了对焦的耐心。掌握话语权的人们,对于此类题材,不愿跟进,面对厚厚的申诉材料,往往以一句“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来应付。

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的幸福程度,不能简单地做加法,把个别人被无限放大的幸福,与多数人卑微的不幸累加在一起,得出整体幸福的结论。更应该多做除法,看看有多少国民的幸福指数达到了及格线,又有多少人举步维艰跑不到幸福跟前。

社会的亏欠究竟什么时候还,历史的欠账究竟什么时候还?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前提应该是不要再让被亏欠者活得如此悲怆。(新华每日电讯 刘晶瑶)“艰难的自证”到底有多难

尽管付出与收入严重失衡,但于乡村一隅,代课教师们曾坚守在讲台上,持续点亮着那盏知识之灯,给孩子们带去希望。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恐怕不是国家补偿所能完全体现的。更何况,国家的补偿款并不多。因此,对于代课教师而言,这笔补偿款最大的意义不在经济上,而在于对他们劳动和价值的肯定。

明乎此,也就不难体悟程兴贵老师的话:“国家没忘记我们,还有一点补偿”。那么,就是这么“一点补偿”,为何不能让程老师领得更方便、更有尊严呢?程老师到底陷入了多么艰难的自证中,乃至于被折磨得选择自杀? 由新闻可知,为了自证一段8年的教龄,程老师先找到了“盖了公章的教案”,但工作人员否决了其效力,且称“上面并无什么内容,不过一张废纸。”之后,程老师又找曾共事过的正式教师给自己开证明。可按照“面对面填表,背对背审核”的原则,工作人员要求程兴贵将证

人带来当面作证。而证人已82岁,因患病而难行。代课教师之死的引线,在此被触发。

盖了公章的教案为何不能作为依据,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将一位教师精心保留下来的教案称为“一张废纸”,无论如何有失尊敬。更何况,程老师已是年近六旬的老人。即便按照规定,教案不可作为证据,审核人员也应耐心礼貌些,跟程老师好好地解释沟通呀?相反,审核人员粗糙不敬的工作作风,让程老师“感到屈辱”,深夜难眠。

至于要求证人当面作证,虽是按规定执行,但让人无法理解是的,审核人员为何不提前将此告诉程老师,乃至让其白跑一趟呢?难道,工作人员之前没有开展任何宣传工作,向代课教师们解释哪些证据有用、该怎样证明吗?在此,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若程老师已告知审核人员,证人因高龄、患病而无法到场证明,那么,只要审核人员亲自走访,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程老师“艰难的自证”有多艰难?我觉得不难。如果工作人员能够多一些事前宣传、多一些耐心解释,多一些尊敬,化被动为主动,程老师的自证之路上不会生出屈辱和荆棘。要知道,他们的名字是代课教师,那一群甘于贫苦,曾为乡村教育付出了无数心血和青春的人呐!在教龄认证的工作上,他们难道不值得我们的公务员们考虑得更周全一点,工作开展得更人性化一点吗? 程老师已走,但别处还有很多代课教师,他们也将面临自证教龄的问题。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乡村教师们普遍缺乏物证,证人也大多年老或死亡。如果政府希望悲剧不再重演,希望代课教师们领取补偿领

得更顺利,那么,请更周全人性地部署“教龄认证”的相关工作,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尽职尽责地为代课教师服务,为他们的代课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对于代课教师,我们欠的已经够多了。这笔欠单上,不能再添上“尊敬”二字。(红网 张隐曜)

新型城镇化不是一窝蜂撤县设市

彭真怀

最近半年多,由于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出现偏差,各种五花八门的说法、做法加速蔓延。全国酝酿设市、设区的县有上百个,仅广东、贵州、云南和陕西4个省就有60多个县提出撤县设市、设区。我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政绩冲动,与加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意图背道而驰。其中的胡作非为如不明令禁止,耽误了发展不说,还会严重冲击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安全是社会安全的基础。一窝蜂撤县设市、设区,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除了盯着农民的土地,抠土地财政,已经没有心思搞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了。今年上半年,我在山东、河北和广西等地了解到一些实际情况,感觉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搞行政造城。有一个地级市,把城镇化指标逐级分解到县、区、乡镇,弄得官不聊生,民不聊生,怨声四起。“撤县设区”把权力上收到地级市,“撤县改市”在名分上有了升格,这种翻烧饼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挑战最为敏感的社会安定底线。

新型城镇化的大方向是盘活三农全局、引领四化同步和统筹五位一体,但很多人对全局缺乏常识性判断,仍在大兴造城运动,借新城之名,行夺地、争地和占地之实,抬高房价和地价。我非常担忧的是,如果不打破城乡分治的制度障碍,如果不能实现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相互叠加的复合转型,新型城镇化就会演变成为一场灾难。这种情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城市买不起房、找不到工作、享受不了公共

服务,想回农村又回不去。土地上长出的是一座座高楼,他们在不安中生活,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公共资源向县城和小城镇转移。从我这些年跟踪调研的情况看,农民有权作出进城还是留村的选择。如果进城,要有相应的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制度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现有农民工2.62亿人。按每年转移1000多万人考虑,这是一个特别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他们的父母、妻子和儿女是不是同时转移,没有人进行这方面的专项研究,更谈不上拿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有的大城市搞所谓积分制,看税收贡献等等,本质上是嫌贫爱富。对那些选择进城的农民,也要为他和他的家人设立3~5年的过渡期,保留他们在农村的土地,便于平稳完成起步阶段的过渡。

现在,农村空心化严重,青壮年农民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都不种地谁来养活中国?都不当农民谁来保证粮食安全?建议给县城和小城镇30年培育期,让有条件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就近市民化,在户籍、医疗、教育和就业等生活生产方式上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待遇,实现共同富裕。

最近10年,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喊土地指标不够用,认为这是他们目前最难做的工作,也是他们与农民之间最尖锐的矛盾。其实这种想法反映出执政本领短缺,仍然是要地不要人的惯性思维。今天搞新型城镇化,就是要面对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在农村没有土地,在城市贡献的是自己青壮年时期的劳动力。城市所需要的,不是一个个完整的人,而仅仅是每一位农民兄弟苦脏累工种的劳动付出。

新型城镇化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这件事如果一拖再拖,搞不好就会演变为历史上的“流民”问题。事实上,每一位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在县城和小城镇大约为5万元,在地级城市大约为10万元,在大城市大约为20万元。这个成本,并没有超出中央和地方财力的承受范围。中央一定要下决心,带头动刀子割肉。

早在1997年,国务院就作出暂停审批县改市的决定,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很多地方盲目追求县改市,冲击了以县制为主要特色的传统行政管理系统,造成很多县级市出现“虚假城市化”弊病。比如,市区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郊比例失调,城乡概念模糊等等。现在,这些老毛病又发作了,简单地把县一撤了之,搞硬生生的“拉郎配”,甚至让农民“被上楼”,实际上背离了新型城镇化的初衷。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新型城镇化研究小组负责人)

企业创利不及银行该反思什么? 卞广春

《2013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中,银行业大唱独角戏,掩盖了服务业结构性失衡的发展轨迹。银行业占服务业500强的企业数量比重为7.8%,但其创造的利润却占服务业500强利润总量的67.5%。换言之,中国服务业500 强中,银行业用仅有的39家企业,即不足一成的企业数量,贡献了近七成利润。“银行业一家独大”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发展,亟须调整!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说。(9月2日《人民日报》)银行和实体经济,一个利厚一个利薄的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其实,银行的资本利润率不仅大幅高于工业,而且高于石油和烟草。我们都说烟草是最暴利的,石油勘探开采也很暴利,而现在银行业比这两个行业利润还要高。所以,我们在声讨银行暴利的时候,要寻找银行暴利的原因及业务范围,也应关注和总结银行暴利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与影响,同时,又要寻找处理和制约银行暴利的途径。

银行暴利的来源,七成是存贷款利差,其次是其他收费项目增加。利差大,对银行是滚滚而来的财源,对中小微企业,则是融资成本增加。银行好比一条虫子,直接吃掉了实体经济的利润。

实体经济,尤其是那些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的中小微企业,都是靠银行贷款或者社会融资维持正常运转的。企业利润率低,银行暴利,恰恰反映了存贷利差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大,也表明了中小微企业使用银行贷款的成本在财务支出中的比重较大。即使企业不从银行贷款,而通过社

会融资,也是参照银行贷款利率。这是企业连喊吃不消、伤不起的关键因素。

利率市场化以后,获得利率优惠的主动权,从来没有被企业抓在手里,反而成为一些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的经营手段。经营业绩和前景好的企业,能够确保不上浮或者上浮少一点;而自有资金不足,产品积压或者生产加工季节性产品的中小微企业,银行往往以降低贷款风险为由,加大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进而进一步扩大实体企业的经营成本与风险。

暴利银行成中小微企业克星,中小微企业睁大眼睛,期待有好政策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并不符合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的常态,也不符合政府规划与管理的常情。中小微企业自己加压,改善经营状态,加大自我投入,减少融资成本,改变经营质态,凝聚全员人心,永远是中小微企业克敌制胜的法宝。企业不能改变银行,只能委屈地改变自己。

警惕伤童案频发背后的社会失序

易艳刚

日前,备受关注的山西临汾“8·24”男童被挖眼案有了新进展。警方综合侦查调查和刑事技术DNA检验结果认定,6岁受害男童斌斌的伯母张某系该案犯罪嫌疑人,其动机疑为老人赡养问题。斌斌的父母与张某一家共同赡养瘫痪的老父亲,两家曾因赡养问题发生过矛盾。8月30日,张某已在自家院内跳井自杀。

斌斌双眼被挖的新闻刚传出时,很多人还曾以为他是非法器官买卖的受害者,结果这起触目惊心的恶性伤童事件,竟源于家庭纠纷。按照常理,斌斌这个年纪的孩子应是被大人精心呵护的对象,可他在现实中却变成了成人恩怨的牺牲品。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种用暴力手段残害儿童的行为都必须被谴责和惩处,因为它已经洞穿正常社会的人伦底线。

然而,只要检索媒体报道就不难发现,类似的暴力伤童案并不鲜见,仅今年就发生过好几起:3月,吉林一男子盗车后将车内婴儿埋入雪中致死;7月,北京一男子与人发生停车纠纷后将对方的女婴摔死;7月,河南一警察酗酒后将路人的婴儿当场摔昏;前不久,黑龙江出生仅56天的女婴被父亲扎了数根钢针„„

所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剧,都能击中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让人顿生恻隐之心。每当出现一例暴力伤童事件,很多人都会探究导致这些悲剧的原因,比如现代人普遍敬畏生命的意识,再比如人们越来越容

易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动怒。但在我看来,这些分析其实共同指向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社会失序和人心失序。

要检验一个社会的机体是否健康,非常核心的一项指标,就是看人们遵循公序良俗的程度。比如,不伤孩子,就是人类文明最起码的一条底线。文明社会的人,会将保护孩子作为一项理所应当的共识,但在一个社会失序的环境中,人们会轻而易举地将暴力加诸无辜的孩子。至于他们施暴的原因,往往并非什么深仇大恨,有时仅仅只是因为言语不和,甚至纯粹只为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无辜的孩子频频成为暴力行径的受害者,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视为一种预警信号。这种反常现象说明,社会转型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心态和思维习惯,并冲击那些维系社会秩序的文明共识和伦理底线。如果陌生的路人可能在下一秒变为施暴者,如果连朝夕相处的亲人也能因不足挂齿的纠纷而举起屠刀,我们的安全感以及我们对良善社会的预期,恐怕将无处安放。

应对暴力伤童案频发的问题,筑牢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围墙固然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失序和人心失序的修复。毕竟,法律只是一个社会的最后准则和行为底线,而我们对良善社会的预期必然在底线之上。只有让公序良俗成为规制我们言行的尺度,重申人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让那些郁积在心中的不公平感、被剥夺感等负面情绪有效得到纾解,最终才能避免它们暴力伤害的方式呈现。

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被动“灭火”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生活已悄然进入全媒体时代,各种价值冲撞,可谓无处不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力牵引”,也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外力牵拉”。

王天德

有调查数据显示,98%的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表示基本了解,83%表示喜欢,91%的青年认可古人的道德准绳,对于“是否将‘仁义礼信忠孝廉耻’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这个问题,54%的青年选择“是”,25%选择“偶尔”,12%选择“一点点”,只有1.9%选择“从不”。这现象,值得思想政治工作者警惕和及时补位引导。

目前,西方文化渗透的态势有增无减。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前沿应抢先一步,主动站位,不能被动的“灭火”,而是要主动地“校正”,把控住当代青年的文化价值观。

当代青年面对高度开放且极其复杂的网络环境,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深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因此要加强网络技术自主性研究。同时,还要推动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使网络主流成为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平台。

当前,大众文化传媒的迅速扩张、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化信息量剧增,使国人思想更加活跃、视野不断拓展以及认识能力持续提高,人们对信息选择的自主性加强,并日益注重交往和文化交流中的互动与

平等,表达个人意见和个性主张,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文化环境的这些重大变化。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增强对自身内在文化特性的感受和认知,引导当代青年既有文化认同又有国家意识,既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敏感与亲近,对西方文化的开放和戒备,又不做情绪过于亢奋而失控的狭隘民族主义者和全盘西化者。

当代青年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果教育与现实社会脱节、与教育者本人的行为举止脱节,那么教育就会与教育效果脱节。因此,应借鉴并建立“借助文化潜移默化影响”模式,通过无声的对比和事实,使当代青年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化成个人的精神特质。

东方文化中有糟粕,西方文化中也有“臭烘烘的牛粪”。要引导当代青年增强自身鉴别力,就要引导当代青年要守好民族文化的“根和本”,要做到包容而非排外。应以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

当代青年作为中国青年一代最优秀、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应把眼光放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中,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事业,审视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择班大战”凸显校内资源分配不公

孩子开学了,家长却皱了眉。近日,不少家长反映出门经常被问到孩子被分到“重点班”还是“普通班”。“重点班”的学生家长抬起了头,“普通班”家长则是一声苦笑。尽管教育部连年下发文件,禁止中小学设立“重点班”、“普通班”,但屡禁不止。到底是谁给学生戴上了“重点”“普通”的帽子? 《山东省对违规从事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办法》明确规定,禁止设立“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笔者询问多家学校的学生发现,许多中小学以“实验班”、“培优班”等名义变相设立重点班。而且,学校和家长的热情远远要高于学生。每到寒暑假,孩子的日程就被各种特长班、辅导班占满。有学生家长反映,虽然知道孩子累,但学校都是按照学生成绩高低编排“重点班”和“普通班”,只好如此。

显而易见,面对强大的升学压力,“重点班”不仅成了学生挥荆斩棘踏进大学校门的利刃,也成了学校排名评优、赢取升学率的有力武器。把优越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水平集中设置在某几个班,孩子们挤破了头只为争夺有限的名额。这一方式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明显剥夺了“普通班”学生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严重伤害了“普通班”学生及任课教师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对于分入“重点班”的学生来说,也容易产生优越感、自私自利等心理障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择班大战”引发了家长焦虑,提高了全社会的教育成本,拉关系、找门子的现象随处可见。

归根结底,“重点班”屡禁不止,是在升学压力下,由学校和家长需求以及权力寻租共同助推。而当前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禁止设立“重点班”的规定,往往强调“严禁”,却没有出台配套的惩罚措施,难以起到监管和约束作用。在执行中,一些热点学校借力行政资源形成“保护伞”,查处难度增大。

遏制择班乱象,学校应该承担责任,家长也不能盲目跟风。必须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中小学招生、分班的公开透明,保障每一个学生公平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取消“重点班”,代之以“混合班”,有利于减缓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愿有更多的学校加入“混合班”的行列。

第二篇:2013年9月10日半月谈评论文章实时更新

如何打破教师节送礼潜规则

杨涛

每到教师节,学生大都会以各种方式感谢恩师。今年,一种可等同于现金使用的教师节礼品卡格外火爆。在大部分家长看来,为了孩子不吃亏,少不了必要的“人情世故”;大部分老师在收礼与不收礼之间,也有各自的为难和坚持。家长和老师都似乎有种“人在江湖,不得不送,不得不收”的无奈。专家呼吁,应尽快完善相关监管制度,打破无奈的“潜规则”。(《京华时报》9月9日)平时给老师送礼太突兀,教师节正好给家长们一个送的借口,也给某些老师一个收的借口;直接送钱又太显眼且“庸俗”,所以商家顺势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教师节礼品卡,大型超市推出“贴心”的教师节购物卡,面值从200元到1000元不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师收礼同样涉嫌受贿。

我国刑法规定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教师作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利用工作便利,收受家长们的金钱或者礼品、礼品卡等“财产性利益”,为对方子女的学习、生活提供各种便利,数额较大,就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生活中,老师收受家长的金钱也好,礼品卡也罢,通常是几百元到几千元,单笔数额往往并不大,但次数较多,加在一起,就完全可能达到量刑数额。

目前,老师们收受家长金钱和礼品的行为,大多只是作为一种不正之风来对待,往往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自己牵头来治理,并没有上升到打击刑事犯罪的高度,这并不利于遏制给老师送礼的恶习。

当然,治理这种送礼乱象,也不能指望用刑事手段毕其功于一役。家长们并非都想送,但在目前环境下又不得不送。一位从澳洲回国定居的家长就说,“一开始不太适应国内的习俗,老师对孩子比较冷漠,甚至带给他一些负面情绪。后来听别的家长建议,买了三张卡登门拜访,之后老师就经常鼓励、表扬他了。”教师收礼乱象有复杂原因,一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导致家长不敢不送。因此,必须公平分配教育资源,不让教育资源成为一种“寻租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受到的外部监督比较少。如果学校要受家长和社会人士组成的相关委员会的监督,相信教师刁难学生的现象就会少得多。

普遍而言,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并不高,教师的执业荣誉感并不强,社会往往会在教师节这天才想起教师这个行业。即便是送礼的家长,他们也不见得是发自内心地尊重教师,只是急功近利地想要老师照顾自己的子女而已。因此,只有全社会真正形成“尊师重教”氛围,切实提高教师待遇,才能让教师有执业荣誉感,他们才会不屑于收受学生家长礼物。

审批权下放要警惕“数字出政绩”

国内公共管理一向重决策、轻绩效评估。放权的数量是一回事,是否实际解决了问题,各方面反应如何,需要认真研究,在决策与效果之间建立“反馈”。

新京报社论

今年4月以来,国务院多批次宣布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拉开了新一轮简政放权的大幕。而在一些地方,宣布下放之后,落实怎么样?据新华社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放权的成功之处不少,但“放权”放出的尴尬也多。

可以证明放权效果的一个事例是,有媒体发现,自6月25日迄于8月末,国家发改委网站上项目审批与核准栏目已2个月未更新。询之发改委,回答是:已减少60%投资项目审批。

一些省市放权出现的尴尬是,上边放的,不是下边要的;而下边要的,上边并没有放。义乌市接到的省级权限下放清单中,有浙江省经信委下放给义乌的煤炭开采类许可事项、省农业厅下放的草原类许可事项、省交通厅下放的水路和船舶经营许可等部分权限,因为跟义乌无关,所授之权无用武之地。

据新华社报道,在浙江省东部某县级市,2012年浙江省级部门下放行政审批和管理事项406项,但与当地有关的事项仅158项,占总事项38.4%。

出现此类尴尬的原因,一是认识问题,二是部门利益作祟。中国的市场经济脱胎于计划经济,权力倾向于下指导棋,以为没有行政机关的严格“管理”,市场将乱成一锅粥。

同样关键的是,简政放权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改革,行政审批权暗含着太大的部门利益和掌权者私利,放权不仅需要勇气,更是自我革命之举。所谓部门利益,涉及某些管理便利、掌权者的地位、威信和面子等。所谓私利,可以从“跑步钱进”一说中体会,刘铁男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剖麻雀”的机会。

于是上有放权的政策,地方就会有假放、空放的对策,出现“数字出政绩”的放权政绩工程。省市部门可能于审批权篮子中挑几样无关紧要的凑个数下放,留着“含金量”高的。“假放”的情形包括:下放一半环节,留着一半环节;先放权,再以审核或备案为由变相收权。

但政府职能转变,下放权力已是历史潮流,容不得半心半意,更不能容许阳奉阴违。现在政府权力还是太大,管得过死,压抑了市场活力。放权,目的是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强调,审批权“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该整合的整合”。

放权是一项自上而下的改革,从“上”来说,不能光讲放权的好处、只提原则要求,“下指标任务”可能也不够,还应有实施细则。按简政放权的要求,有些权不是放的问题,而是要予以取消。但哪些审批权应予取消,哪些审批权应保留或重新配置,要有全面检讨,然后拿出可操作的方案。

有了实施细则,各层次在放权时再“按需供应”。放权者少了自由裁量权,地方授权的尴尬将会少很多。

现在各省市放权的数字很亮丽,但实效如何,要有绩效评估。绩效评估在经济上是一个普通管理流程,在发达国家的公共管理中也很常见,但国内公共管理一向重决策、轻政策执行的绩效评估。放权的数量是一回事,是否实际解决了问题,各方面反应如何,需要认真研究,在决策与效果之间建立“反馈”。

放权放到位,简政放权才会释放改革的红利。

权力勾兑的网络敲诈更可怕

权力勾兑的敲诈者更可怕,它的可怕之处在于,这种敲诈者更隐秘,不容易辨识。而一旦被曝露,更会重创权力的公信力。

王石川

近日,江苏警方破获系列网络敲诈案件,被打掉的4个团伙,有犯罪嫌疑人16名,查实的120起案件涉及7个省27个市县,涉案金额达300多万元。在办案过程中,警方查处专门用来实施敲诈勒索的“今日焦点网”“社会焦点网”“环球视点网”等网站11个。

像其他被曝光的网络敲诈团伙一样,这几个团伙的敲诈手法几乎如出一辙,比如虚张声势,刻意虚构“显赫身份”,以证实“来头不小、能量很大”,还把自建的网站冠以“中国”“社会”和“焦点”等名称。再比如,形成了黑色的产业化链条:爆料人爆料、枪手加工材料、网络推手炒作、网站管理者发帖删帖、幕后策划者实施敲诈勒索。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两个团伙更有“神通”——有权力的勾兑。有一个团伙的主犯叫樊宇肖,向其3次爆料的蒋文强,被刑拘之前的职务是无锡下属某市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协助分管新闻外宣工作;另一个网络敲诈团伙的主犯仲伟,其同伙叫窦玉刚,他的身份是徐州开发区政宣办工作人员,负责舆情处置,利用其在宣传部门工作的便利,多次向仲伟爆料,并以中间人的身份出面“摆平”,参与敲诈后分成。

蒋文强、窦玉刚本是监督者,却摇身一变成为为虎作伥者,甚至是主使者。没有蒋文强、窦玉刚等内线,樊宇肖、仲伟等人不会那么容易掌握被敲诈的信息;如果不是蒋文强等人的撑腰,樊宇肖等人也不会那

么底气十足。更可怕的是,窦玉刚还以中间人的身份出面“摆平”,参与敲诈后分成。那些被敲诈者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所谓的中间人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敲诈者,那些被敲诈者也许一边感激,一边帮窦玉刚数钱,何其悲哉!敲诈者可怕,权力勾兑的敲诈者更可怕。它的可怕之处在于,这种敲诈者更隐秘,不容易辨识。而一旦被曝露,更会重创权力的公信力。

警方提醒,遇到网络敲诈时,受害人要切实提高法律维权意识,认真核实嫌疑人的网站信息、单位情况与个人真实身份,并及时报警。蹊跷的是,被敲诈者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报警,这也许折射出“苍蝇不叮没缝的蛋”的道理。不管怎么说,压缩敲诈者的生存空间,被敲诈者应积极维权,而警方也不能放松打击,尤其是依法严惩那些权力勾兑的敲诈者。

把带“毒”的供需两热打回原形

燕农

这个中秋,“很受伤”的不仅仅是月饼生产企业,关联产业链也受到波及,月饼上游企业的日子很悲催很难过,订单减少三到四成。以月饼纸盒厂家为例,利润减半,此前备受青睐的大包装遇冷,一些饼盒厂不得不多做鞋、牙膏的包装生意维持生计。(9月8日新华网)天价月饼、奢华包装,每年都会在中秋节前重复上演,回溯过往,简直成了顽疾沉疴。2005年,国家首次发文整顿月饼过度包装;2008年,新的国家标准出台,强制要求月饼外包装不得超过三层,并建议包装成本占总价值的比例为12%以内;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月饼销售包装计量检验规则(试行)》,遏制过度包装。但是,一系列标准和规定,并没有阻止住月饼价格和包装的疯狂。

与月饼市场的前世今生如出一辙的,还有年年在中秋节前“耍酒疯”的茅台酒。2011年中秋节前,53度飞天茅台的零售价涨至近1800元,比限定价高出近50%,比619元的出厂价高出170%。但今年上半年贵州茅台的净利润增幅创下了2001年上市以来的历年最低,营业收入的增长则是上市以来第二低。

此前若干标准和规定,限制不住月饼的天价和包装;一系列限价令也拿“醉醺醺”的茅台没有办法,原因其实很简单:此前的市场对这种奢华的消费有着强劲需求。有需求就会有供应,在需求和供应的中间,立几只制度的“稻草人”,根本无济于事。今年茅台的经销商售卖方便面、饼盒厂无奈做牙膏盒,道理也不复杂:中央“八项规定”和限制三

公消费的政策,以及多条禁令严禁公款送月饼,将此前打了鸡血般的中秋节前的市场,打回了原形。

需要反思的是,无论是此前的天价月饼和过度包装,还是曾经一再“耍酒疯”的茅台酒,表面上表现为市场的供需两热,市场活跃火爆,但内质里腐败所烘托出的热度占了很大的份额。一方面,天价商品直接拉高了消费物价和消费心理,最终加重民生负担;另一方面,腐败的成本绕来绕去也需要民众来埋单——也就是说,在那些被腐败烘托的畸形市场中,民众没有任何利益可言,相反却是真正的受害者。这样的市场,即使再火热,也不是健康社会所需要的。

天价月饼和茅台酒的前世今生告诉我们,即使在行政审批上不过多干预市场,但只要权力不清廉,依然有可能让某一个市场“疯狂”和畸形。从这个意义上说,期待一系列廉政肃贪政策持续发力,并逐渐固化成制度常规,将那些被腐败烘托的市场打回原形,还市场以秩序、还节日以淳朴、还民生以安然。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饼盒厂做牙膏盒乃至月饼企业重新洗牌不值得大惊小怪,老百姓买得起月饼才是最重要的市场结果。

交通拥堵费是让政府从错误中受益

曹林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的“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中提到的拥堵费引起广泛热议。

从这次关于拥堵费的舆论背后,看到的是地方政府亢奋的收费冲动。一些地方在公共管理上已经养成了懒政习惯,遇到问题一拍脑袋首先想到的就是收费,对收费形成了强烈的依赖。而且总喜欢拣软柿子捏,拿没权没势的人欺负,不敢向垄断寡头们收费,不敢向大企业大集团开刀,最喜欢从没啥话语权的车主身上拔毛。

所以,每次治堵治污,最终的成本都落到了车主身上,一辆车上已经叠加了无数重复的、不正当的税费,因为这个软柿子最好捏!交通拥堵费,实际上是让车主为政府的错误埋单,让政府从自己的错误中受益。一个基本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原则是,不能让任何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受益,犯错者必须付出代价,如果一个人犯错了不仅不受到惩罚,还会因错受益,这等于是鼓励人犯更多的错。一般情况下,犯错者都会受到惩罚,可由于政府掌握着决策权和惩罚权,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很多时候政府拥有“犯错了却让别人埋单”、“不仅不受罚还受益”的特权,比如这个交通拥堵费,就是典型的“从错误中获益”:先把城市弄堵了,然后再收费。

跟不少地方官员打过交道,他们对本地的拥堵都不当回事,甚至引以为豪,真有“堵车是城市繁荣的象征”之想法。据说要想成为国际大都市,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房价要足够的高,一是城市要拥堵。房价

不高,城市不堵,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国际大都市。于是,一些官员为官一任后,常引以为豪的政绩是:房价终于被我搞起来了,面上特有光。城市终于堵起来了,这是多大的政绩啊。大拆大建,乱规划乱建设,没有长远眼光,只有短期政绩;只看GDP,不看幸福感,城市怎么可能不堵!城市在大拆大建摊大饼的过程中,GDP上来了,官员收获了政绩。大工程大项目的上马过程中,一些官员腰包也鼓起来了。只顾建设不顾城市承载力,只看短期政绩不顾长远发展,加上吝啬于公共交通的投资,加剧了城市拥堵。好了,城市堵起来了,然后开始收拥堵费。把城市弄堵的犯错过程中,政府和一些官员受益了,治堵的纠错过程,收费,又是让政府受益。政府两头受益,而车主两头受损:堵,受害的是车主,治堵,拔的还是车主的毛。交通拥堵费不一定治得了堵,政府却有了一个新的收费项目。

城市越来越堵,公众没有见过一次官员因拥堵而丢官,车主却一次次地被拔毛。治堵的政策不断地出台,限号限牌,提高停车费,治堵效果不知几何,对治堵者缺乏约束,似乎可以无限制地试错,无限制地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广大车主。

城市拥堵有多方的责任,政府、企业和车主都有责任,可如今车主承担着无限的责任,所有的治堵政策都在打车主的主意,作为重要的责任方政府部门不仅没有担应有之责,甚至想从治堵中获益,这怎么治得了堵?要治堵,一方面需要对政府治堵进行考核,不能无限制地错了再试;另一方面需要对治堵的权力进行限制,防范地方借治堵敛财。不能

出现这样的逆向激励:城市越堵车,反而对政府越有益,因为可以冠冕堂皇收更多的费。

以深化改革助民资破“门”

面对民间资本当下遭遇的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除了明确政策导向、加大市场开放,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打破原有体制和惯性的滞阻

徐立凡

激活民间资本的政策信号十分清晰。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为民间投资参与市场竞争进一步“松绑开路”,提出尽快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等领域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符合产业导向、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全面清理和修订有关民间投资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一系列措施。

向民间资本开放市场,是既定政策方向。自2005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非公36条”、“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措施,并放开了一部分垄断领域。但是,由于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仍然没有消除,民间资本的市场行为还是遭遇了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的阻碍。

事实证明,打开这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门”,除了明确政策导向外,还需要配制有针对性的钥匙。抑制民间资本活力与合理流动的因素是什么,就配什么样的钥匙。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四缺”:一是缺乏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细节,民间资本不知如何“叩门”;二是缺乏适用性强的制度保障,民间资本不敢“叩门”;三是缺乏审批和监管的清晰划界,民间资本不愿“叩门”;四是缺乏既得利益的退出机制,民间资本“叩”不动门。

激活民间资本的新措施,既是有针对性的补缺,也有很强的操作性。在垄断性较强的领域向民间资本推出项目,是“量化开放”,这对于固守地盘的惯性无疑具有警示之效。全面清理和修订相关法规条文,是“量化修法”,对于开放民间投资形成阻碍的规章制度,不存在保留死角之说。制订操作性强的市场准入规则,既能消除开放民资的模糊地带,也是对姿态性开放、文件式开放的有力纠偏。

这些新举措,有利于打消民间资本的忧虑彷徨。也要看到,仅仅削平市场准入的门槛,还不足以完全激活民间资本的活力。踏进门槛后的民间资本,能否适应新的开放态势实现转型升级,能否在公平透明的竞争秩序中获得平等竞争地位、能否在可预见的投资损益和风险管控等方面获得相应保证,对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健康发展轨道同样至关重要。这也就意味着,在市场开放的同时,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打破原有体制和惯性的滞阻。

事实上,激活民间资本的举措,本身就是以开放促进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之所以牢固,是因为在其构成中既有行政的材料,也有市场的材料。行政职能与市场职能的混淆,使其成为民间资本合理使用的障碍。让民间资本能够在市场中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能够普遍成长为市场良性竞争主体,开放和改革,须臾不可分离。市场开放,倒逼着从市场准入到市场审批和监管的改革,而这些改革的叠加,就是政府与市场权力的清晰划分。

从这个角度看,激活民间资本的新措施,具有改革的“涓滴效应”之用。事实上,国务院首次请全国工商联开展第三方调查,评估民间投

资政策落实情况,这本身就是一项有力的改革举措。将这样的改革推进下去,以“涓滴效应”汇流成河,市场才能形成共赢生态,经济增长才能获得永不衰竭的内生驱动力。

“输液大国”的背后是什么? 从病根而言,过度医疗是过度市场化的结果—医院运行过度市场化、医生待遇过度市场化。由此分析,要想予以遏制,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的公益定位,不能再让他们背离使命,在赚钱的道路上继续沦陷,也有必要改变对医院的考核体系,不是看你的分院开了多少家,进了多少先进设备,而是要看患者康复率、满意度,其次要构建更合理的医生收入构成体系,加强基本保障,弱化经济考核,遏制“创收”冲动。

有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大输液市场容量在100亿瓶(袋)以上,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其中,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保守估计,每年我国最少有10万人在输液后丧命。(9月8日人民网)探究“人均8瓶输液量”还宜多向归因

每当秋冬季节,感冒高发时节,去医院看病的人,总会吊上几瓶水。而从效果上来说,输液也确实比吃药更快。几瓶水下来,晕乎乎的头立刻就清醒了。由于现代社会,人们工作节奏普遍比较快。吃药这种方式,虽然更加有益于健康,但由于疗效慢,并不为人们所乐见。

当然,也有人会说,国外生活节奏也快,怎不见他们“人均8瓶输液量”?其实,造成这种迥异现象,离不开我国科普程度不足的现实。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非常低。更谈不上多读一些科普读物。而在这有限的阅读量里面,所谓的“大师”养生读物、“励志”读物就占了大半壁江山,剩下的那点可怜的阅读量,也都让给考试了。因而,又怎能奢望,打点滴比吃药对身体的副作用更大的类似常识能够普及给大多数中国公民? 此外,形成“人均8瓶输液量”的局面,部分医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民众对于输液的危害认识不足,但医生对此仍清楚无疑。在“输液依赖”这件事上,医生完全拥有自由裁量权,可吊可不吊,完全可以不用吊。但实际行医时,想到输液可能带来的利益回报,不少医生总会倾向于选择输液的方案。更有甚者,还会额外再多开一些药,以增加利益空间。

一面是患者医学常识匮乏,另一面是医生被经济利益绑架。来自医患关系两端的负能量,推动中国成为“人均8瓶输液量”的“吊瓶大国”。不能再纵然这种局面扩散。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医生爱输液,尚可归结于医药事业起步晚,医生数量素质不足。市场经济的当下,医生数

量与素质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滥输液的部分医生还有什么理由再给自己开脱? “中国梦”,也是“健康梦”。一个过分依赖吊瓶的国家,难以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国家。而一个没有健康的国家,也难以实现其繁荣富强的美好梦想。百余年前,“东亚病夫”的称呼曾刺痛我们的双眼。百余年后,“吊瓶大国”的现象亦警醒我们铭记历史的耻辱。再不能等下去了,对政府相关卫生监管机构而言,破除医院潜在的灰色经济链,给日益攀升的国人输液量踩一脚紧急刹车,应该成为时下政府纠偏不正常医患关系中的一个必选事项。

探究“人均8瓶输液量”还宜多向归因,政府除治理部分医院、医生的“利益行医”外,还应努力推动民众医学常识的普及,鼓励媒体多办一些真正富有科普质量的节目,为民众掌握基本的医疗常识提供更多更广的渠道,推动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使民众掌握基本的用药判断能力,从而避免过分依赖医生,切断滥输液的需求根源。而唯有从患者、医生等多方面综合出手,顶在我们头上的“吊瓶大国”称号才有可能被我们甩进历史的垃圾堆。(红网 杨兴东)过量输液的背后是医疗生态的恶化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让人无奈的局面,报道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其中,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保守估计,每年我国最少有10万人在输液后丧命。

这也就是说,滥用输液的情况实际上普遍存在。支撑其存在的巨大动力就在于可观的回扣上面。所以从常识的角度,如果不能彻底打破上述利益链条上的纠葛,那么解决问题的难度会相当之大,一方面,对利益的索求及相应的供给,在市场条件下随时都有可能存在,二是在道德环境整体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很难对医生这个职业做超出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因为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医生与教师、法官等职业一样,只能承受他们职业范围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现实情况则是,每一个行业所出现的问题,都不仅仅是这个行业自身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医生们越来越偏离自身的职业属性,市场与道德又如何在医疗领域统一起来形成良性的循环。

医生在满足自身基本生存条件下,救死扶伤是一种职业属性,也是一种职业理想,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自身生存条件与更好地置身于公共健康的进步很容易产生冲突。因为一为私利一为公益,当二者产生冲突的情况下,私利往往会压到公益。而且个人的生存条件的好与坏是个相对的概念,人的欲望无穷,对生存条件的改善就有着水涨船高的要求。而公共健康的进步作为满足个人欲望之后的附属结果,在其不能成为医疗、医学,乃至医生职业的存在目的的时候,想获得这样的结果基本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已经想了很多办法,要么国家包干、要么由市场来平衡,或者采取市场与国家包干相结合的办法。我国采取的就是后一种,既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目的在于维护医疗的公益定位的基础上,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实践过

程中,市场机制基本呈压倒性优势,反倒挤压了公益性的发挥空间,与我们最初设想的效果形成强烈的反差。

而且这样的情形也不仅仅在医疗方面,很多领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将这种情况视为一种基本的行业性生态。在这个生态背景下,单独的解决某一个问题对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而言,作用不大,而是需要从整个生态变革的角度来做一些基础性工作。这些基础性工作一需要着眼于长远,二需要有切实的动作,三要做综合性布局。具体的办法是对医疗行业加大公共资金的投入,为保证公共资金的使用效果,强化对公共卫生事业的监督,尤其在细节上,参照科学、合理的的标准对异常情况进行追责,比如如果个别医生、医院的输液使用情况异常,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进行约谈,严格控制,对于违规及过度医疗情况进行严肃处理,这样假以时日,即便依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亦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城市晚报)每年10万人输液丧命背后的“利益病”

这边是有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大输液市场容量在100亿瓶(袋)以上,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那边是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其中,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保守估计,每年我国最少有10万人在输液后丧命。“输液治疗”究竟是在治病,还是在害人? 应该说,我国成为“输液大国”的说法早引起公众的警惕,然而,我们到医院看病,输液似乎仍然不可避免。这固然有患者的自身原因,有些输液就是患者强烈要求的,但更主要的是医院和医生给“惯坏”的。患者之所以青睐输液,是因为患者医疗知识的匮乏,和静脉输液较快的治疗效果,但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医生的“诱导”。现在许多医生根本不会问你要不要输液,而是直接让你输液,患者也只能照着医生的方式治疗。其实,现在许多患者已经严重到不输液就治不好病的程度。

“输液”治疗存在诸多的危险,这一点,患者或许不太清楚,但医生应该是清楚的。但事实上,医生更清楚自己的利益。能够让患者接受输液治疗,不仅能够完成医院下达的“指标”,而且还能够增加不少收入。在利益驱使下,医生自然把患者引向“输液治疗”。“输液大国”背后是巨额利益。如业内人士所说,哪怕换一个瓶塞——都意味着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市场。

迷信输液见效快,却又不知道不安全。患者不懂医学知识,固然可悲,但知道了“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的常识,又能怎样?医生开的药方就是“输液”治疗,难道能不听医生的话转身就走吗? 在美国的医院里,输液的人很少;在英国,去医院的话,医生通常也只给开出三四天的口服药量,而这最多只会花费3到5英镑,相当于30元到50元人民币。花最少的钱就能够治好病,患者也是最想拥有的。可是否输液治疗,患者是作不了主的。

据了解,国外医院有着一套较为完善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如果某位医生的输液量过高,就立刻会有人与其交谈,让该医生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医疗保险机构也会介入调查,一旦医生不能作出符合医疗原则的解释,该医生很可能面临吊销医疗执照或者其处方不能得到医保报

销的窘境。正因为在这样严格的制度监管之下,医生才会谨慎行事。可我们有对医生输液方面的严格监控和严厉惩罚吗?恐怕是很罕见的。一言蔽之,管不住医院,管不住医生,管不住输液背后的“超级利益”,那人均输液量只会只增不减。(四川新闻网 滨兵)“输液大国”背后的“过度医疗”魅影

种种数据和案例说明,“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一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在我们的医疗界已被颠覆。就拿输液来说,其疗效快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输液是一把典型的“双刃剑”—医学研究表明,输液超过一定的程度,就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并且可能让患者产生耐药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重症感染无药可用”的危险境地。可是,在有的医院和医生那里,就连普通的感冒,最终诊断往往是“建议”进行输液,即使开了口服药,他们仍会“循循善诱”地以一个专业人士的口吻告诉患者,如果选择只是服用口服药,很可能达不到快速治疗的效果,抓住患者病急心理,最终选择输液。

与过度输液类似,非合理用药、非合理检查等“小病大治、大病久治”屡见不鲜,过度医疗在不断坑害广大患者。过度医疗,除了会让患者身体受损、钱包受伤,恶化国人体质状况之外,也给基本医疗保险(放心保)基金造成了巨大浪费和流失。据估算,医疗机构滥开药、滥检查等现象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在20%至30%,如再加上药品回扣、药品虚高定价、乱收费等现象,医保基金浪费和流失比例不低于50%。可以说,过度医疗百害而无一利。

从病根而言,过度医疗是过度市场化的结果—医院运行过度市场化、医生待遇过度市场化。由此分析,要想予以遏制,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的公益定位,不能再让他们背离使命,在赚钱的道路上继续沦陷,也有必要改变对医院的考核体系,不是看你的分院开了多少家,进了多少先进设备,而是要看患者康复率、满意度,其次要构建更合理的医生收入构成体系,加强基本保障,弱化经济考核,遏制“创收”冲动。在这方面,德国的办法是将门诊和住院系统分开,医院仅提供住院,收入主要来源于床位费,门诊医生仅提供医疗服务,不从事药品经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妨在深化医疗卫生体质改革过程中,予以借鉴。(广州日报 李光金)“吊瓶大国”背后有多少“张悟本”

就输液治疗方式而言,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对于现代医疗的贡献不可低估,由于其具有“给药直接”、“见效快”、“不过敏”等优势,迅速被人们接受,很快便替代了肌肉注射。但“过犹不及”,一个因输液引发的过度医疗和过度“输液”现象就不容低估。我们以国外发达国家的输液数量为标准,也就是说我国约有600亿瓶液根本不需要输,或可输可不输的。

为什么大量患者在可输可不输之间,或根本不必要输液的时候输了液,有自身对医理不了解原因,更有医师群体中存在大量的“忽悠者”有关。这些医生利欲熏心,以谋求患者最大限度治疗为目的,最终为自己和医疗机构获得巨额暴利,表面上这些医生和医疗机构是正规单位、有执业资格的群体,但性质上和“忽悠”人喝绿豆汤敛财的骗子张悟本、李一道长有什么区别呢?正是这些“廉医”、“德操失守”之医,进一步放大了国内医疗输液乱象,让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多年保持了“输液大国”的“光荣桂冠”。

打击和遏止社会上的“张悟本”们简单,拿起法律武器狠狠整治即可,但整治医疗行业内、披着合法行医资格的“张悟本”们恐非简单。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真正发力,从医德重塑方面真正剔除无良者和界内的“张悟本”;其二,还必须辅于治本的制度性举措。真正持续深入开展医疗卫生改革,真正实现医疗资源机制合理、配置科学,真正实现“医药分家”,以提高诊查费、手术费、医事服务费等技术手段,使医疗价格足以体现医生劳动价值,打消医生牟利冲动。

当然,最根本的还要取决于患者。“张悟本”是人们“神化”出来的,迷信出来的,人人打消输液迷信、自觉科学医疗,放弃不切实际的治疗方式,也会形成对过度医疗、“过度输液”的抵制。医生群体中忽悠人的“张悟本”不可怕,可怕是有许多患者盲从盲信,更可怕的是监管者的麻木不仁。相关监管部门应以“输液大国”为耻,该好好清醒清醒,彻底反思和“摘掉”输液大国的“桂冠”了。(新华每日电讯 毕晓哲)

第三篇:实时评论

再见,乔布斯!创新中国再来!

中本093班 曾露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史蒂夫 乔布斯 如果不是乔布斯最初允许微软使用自己的图形界面技术,那我们现在还在背dos命令;如果不是苹果做出第一个商用鼠标,那么现在我们还只能靠键盘输入;如果不是苹果定义了现代笔记本电脑,很可能你只能蹲在家里用台式电脑。你也许没有觉得这个人对你,实际上你没有意识到他到底多伟大。现在乔布斯走完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回顾他的一生的事迹,为什么他会成功?他成功的秘诀在什么?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乔布斯是苹果的创始人,他创立的苹果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创新!是对新鲜事物的不断的探讨!这种不闭门造车的做法,广开交流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辉煌!他的苹果是优美的设计,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没有特定的用户群,信奉招招式式的细节严谨完美主义,超前的洞察力他相信电脑将最终变成消费品。坚信极简主义,雇佣最好的人,仔细琢磨细节,否定底质作品,全局思考等等从马克思主义去分析对我国的发展也很好的启发!

首先是乔布斯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就是发挥了意识的能动性作用!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等形式,反应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造,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能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乔布斯的创新改变了世界,让上网变成冲浪!这不也说明了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对改变世界的重要性!我国限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迅猛发展,现在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世界排名第二,但只要看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会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只要是靠加工出口,这种经济是粗放型的,是低端的没有核心技术的会处处受制于人的,在和其他国竞争中处于下风!所以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创新精神!其次乔布斯的苹果设计从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考虑到苹果的外观,时尚等。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这是遵循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客观世界出发,事实就事!乔布斯从用户体验感受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出的产品也是符合大众的要求自然得到用户的追捧!要是乔布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研发苹果我想他也不会取的这么大的成就!根据这点我们国家的发展也可以受到启发,我国的高新科技的研发也是要根据大众的需要去研发,在现在我国有一些科技的研发是脱离了实际不是符合大众的需要,比如我国的高价的奢饰品,高价酒,高价烟,保健品等等这些东西以高端的价格出售,标含有高科技但事实时很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不常用的。这些就是浪费了很多的科技资源,脱离了老百姓的实际需要。不从实际出发其结果是不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最后,乔布斯的苹果设计信奉招招式式的细节严谨完美主义,超前的洞察力他相信电脑将最终变成消费品。坚信极简主义,雇佣最好的人,仔细琢磨细节,否定底质作品,全局思考这种做法是资本主义的成功做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这是一种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促进作用的,这种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不是姓资的,但凡能促进生产的都可以用来我们社会主义。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都可以用来发展我们经济的发展!

乔布斯留给我们后世的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伟人的功绩就是在于我们怎样去发现它!对与我们社会主义也很好的借鉴!

第四篇:半月谈热点评论

2012年半月谈第1期半月评论

心态也是一种力量

我们经历了“更复杂”的2011,又迎来了“更严峻”的2012。

我们是否还能保留一份清醒的定力,还能拥有一种健康的心态?

弃浮躁焦虑而理性把握形势,弃投机泡沫而回归实体兴业,弃路径依赖而强力推进转型。这应是我们的正确抉择。

毋庸置疑,经济增速正呈明显的放缓之势。这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我们是否已经告别两位数的增长时代?社会争议着,怀疑着,甚至悲观着、背后,有一种浮躁和焦虑在。

我们已经习惯了跨越发展,习惯了一枝独秀。现左怎么看这放缓之势?

增长是硬指标,发展是硬道理。所以,2012年的主基调是“稳中求进”。

只是,我们应当清醒,市场自有其规则,经济自有其周期,我们可以去利用规则,去调控周期,但不能去扭曲、篡改规则,无法去熨平、消灭周期。当出口面临世界经济增长下行,金融市场风险增多,保护主义倾向突出,国际贸易增速回落,我们不能抱有奢望;当投资规模一再扩大,所占GDP比重超过50%,我们实难重复4万亿带动18万亿的投资故事。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速成长的大趋势中,一厢情愿地寄望于政府干预和拉抬速度,只会导致投资效益下降,产能过剩加重,通胀压力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更加严重,从而收获倍加苦涩的发展主义之果。

其实,经济增长的放缓也是宏观调控取向中的适度调整,也是发展方式转型中的自然回落。把通货膨胀降下来,把资产泡沫挤出去,恰恰是为更健康的成长清除隐患,开辟道路。

而且,我们有信心,“稳中求进”的增长,9%或8%的速度,放在国际背景中去看,仍然是一个很可观的成绩。

比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紧的,是保障和激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创造和尊重经济自我调节的能力,积蓄和催生发展方式转换的推力。比稳定出口稳定投资更要紧的,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拉动消费,这是中国经济的战略基点。这就需要我们把发展的注意力更多地聚焦于收入分配改革,聚焦于社会民生建设。

我们还当看到,产业“空心化”现象日渐蔓延,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向资本家靠拢,逃离实业投机暴富扭曲着创业兴业的社会心态。

实体经济的健康和繁荣,始终是国民财富和国家强盛的根基。我们不是不要发展虚拟经济,但是,首先要夯实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必须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应当紧紧围绕壮大实体经济来发展虚拟经济。

看一看楼市: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和开发商牟取暴利的契合中,房价被一再推高,终于积聚起风险重重的市场泡沫。看一看股市:上市公司圈钱无度,不知回报股民,恶化股市生态,挑战监管制度,导致市场炒作风气盛行;创业板时闻高管纷纷闪电辞职疯狂套现,演绎转瞬间千万富翁的“造富”神话。看一看钱市:击鼓传花的炒作游戏和食利人群的急剧膨胀,先后衍生出一个个民间借贷的危机。不知何时,我们的心底都多了一个气泡,都想把它尽快吹大,不惧吹暴。财富路径的扭曲,加剧贫富分化,污染社会风气,戕害创业精神,将使得经济与社会变得愈益脆弱起来。

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让市场和政策、改革和调控更多地向中小企业着力,向民营经济着力,向新兴产业着力,真正为实体经济拓展发展环境、未来市场和利润空间,让更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专注于实业,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财富,吸纳就业,造福社会,已是当务之急。

中国经济更广阔的前途还在于创新,在于转型。

可是,历经30多年发展,路径依赖已经成了不少地方政府领导的心理定势,经济形势越是严峻,这一心态越是强烈。

资源约束愈来愈紧,不少地方恨不得一个早上把它全部开发成一个个闪着金光的数字。可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又靠什么来发展呢?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当年的“宁可毒死,不可穷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权益的扩大,这样的口号还能再喊下去吗?招工难度愈来愈大,为了保住劳动力廉价优势,一些地方政府想尽办法限制职校生外地就业,组织实习生无偿打工,甚至直接补贴企业主用工成本……释放比较优势,依靠要素驱动,这条路子已经越走越窄。

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城市已铿锵明志:壮士断腕,义无返顾,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回望改革之初,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依,没有事先的蓝图设定,我们正是凭借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才创造了高速增长奇迹。如今,积累更丰富了,实力更雄厚了,一些地方怎么反倒背起了包袱,束手束脚,患得患失,有意无意地回避着风险?打破路径依赖,需要直面深层矛盾,承受转型阵痛。经济增速放缓,恰恰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的难得契杌,这“机会之窗”不可能永远向着我们敞开。我们错过了,耽误了,流失了,那就是危险降临的时刻。

心态紊乱失衡的深层,是制度激励的倾斜,是社会价值的误导,是利益关系的纠结。如何在改革的勇敢前行中,在文化的整合创新中,在社会的公正追求中,保有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一份定力,一份锐气,一份智慧,是在更严峻的2012年里一道更沉实的日常课题。

2012年半月谈第2期半月评论

深化改革: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中求进”作为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强调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可以看出,要应对美欧债务危机冲击和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领域改革的实质性推进至关重要。深化改革,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1978年至2010年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接近10%,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成就的取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始终能抓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坚持渐次深入的改革,不断释放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大幅度滑坡的压力。国家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扩内需、保增长的同时,一方面推进了住房制度改革、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等,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入WTO,深化对外开放,经济增长在经过了1998年至2001年的调整后迅速回升,新世纪的头10年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0.5%。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正是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为此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当前,受美欧债务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我国出口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国内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前一阶段的高速发展后进入调整阶段,人口结构、劳动力供求等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在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通过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同时,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新的竞争优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国民经济结构的一系列重大调整。就其战略重点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简而言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就是要建设消费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经济。建设消费型经济,需要改革现行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以提高广大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购买能力: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有效增加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需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建设服务型经济,需要在文化、教育、医疗、交通、通讯等领域加快改革,彻底解决民营企业进入服务业领域面临的“玻璃墙”“弹簧门”等问题;需要建立更加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需要改革财税、金融体制,通过结构性减税和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等,为中小服务业企业的成长壮大创造良好环境。

建设创新型经济,需要改革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使其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引导增长动力从要素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需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十二五”时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深化改革;应对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需要深化改革。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坚定改革信心,凝聚多方共识,破除各种阻力,建立新的改革推进机制。深化改革,既要强调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又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积极探索;既要遵循试点、总结、推广的渐进式改革原则,又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2012年半月谈第3期半月评论

留住消费力

展望全球欲振乏力、水波不兴的市场,正有一种力量在聚集,一种消费在涌动,它就是中国人的奢侈品购买热。媒体多有报道:今年春节期间,中国人境外奢侈品消费高达72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世界奢侈品协会又有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

在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不散、产能过剩更见严峻之际,在中国经济增幅明显回落、扩大内需亟待升温之时,中国人向市场传达的信息,无疑,是一个灼人的亮点,是一缕耀眼的希望。

只是,我们如何引导这消费力、留住这消费力呢?

长期以比较优势形成的出口依赖,以政府强势主导的投资驱动,都已进入历史性的转折期。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启动新型消费力量,实现以消费为主动力的发展方式转型,这是中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再续高速增长的必由之路。改革30多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等收入群体崭露头角,广大民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另一番情景:一是先富者投资转移,二是奢侈品消费转移。出境采购火热一时,给众多国外商家带来一片惊叹和欢呼,纷纷兴起针对庞大中国游客消费群的特别服务。这两个转移,两头在外,无可厚非,自是全球化背景中的正常现象。但是,我们也应清醒思考,它对中国经济增长、发展转型和社会融合,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冲击?

如何留住民间消费力,社会已有各种各样的求解: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增开免税商店,减少流通环节,强化政府调控,加大市场监管,等等。应当有效,但也有限。全球化,地球村,这样的市场启蒙已有多年。人员流动,疆界已经突破,出国旅游购物,已是寻常百姓之事;网上交易,也已畅通无阻,城市白领中青睐海外网站购物的“海淘族”已越来越多;文化辐射,更是无远弗届,各种消费时尚、消费新潮,正以令人艳羡的现代生活方式的标志被推销到世界各地。刚刚从温饱中解脱出来的中国人,眼界大开,正带着热望放开脚步争相搭上消费时尚的特快列车。

换一种视角,从消费理念、价值取向和社会意识去寻找吸引回流民间消费力之道,如何?估计有效,但也很慢。放眼世界,韩国人一直保持发扬民族“身土不二”的传统,“韩国土生土长的东西,最适合韩国人的身体”。日本的农产品保护堪称严密,大米作为日本“国米”“政治米”的象征,更有政府精心构筑的贸易壁垒,而日本国民高价食用国产大米,也已成为一种消费习惯。就连自诩是“最为开放”的美国人,也未能免俗,对其国内的就业岗位倍加呵护。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新年国情咨文,特别呼吁美国企业应该停止将就业机会转移国外。多家美国主流媒体近日也纷纷跟进,指责苹果公司“将大量就业机会输出中国”。我们呢?既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中国视角,不可头脑晕眩,先自做起世界公民的美梦。

市场是没有国界的。但是,资本是有旗帜的,经济是有竞争的,国家是有利益的,民生是有指向的。扩大内需,既要提高居民收入,也要开拓市场空间,既要开掘潜在消费力,也要留住现实消费力。在市场规律、国际规则的约束中,在民生权益、消费自由的保障中,更为现实的应对,更为有力的引领,还是靠中国制造的创新和升级,靠中国企业的转型和进步。

升级消费是其一。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跃升和现代消费文化的传播,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在转换,城乡二元结构的消费鸿沟在跨越,农村消费城市化,城市消费现代化,已是大势所趋。麦肯锡所做的中国消费者调研报告中称,2008年到2009年,中国零售市场增长中有一半来自消费升级。这是对中国企业产品创新最有力的倒逼和激励。绿色消费是其二。为什么洋奶粉在中国市场能够横行无忌迅猛扩张、能够连番涨价攫取暴利?为什么一些国际资本大鳄紧紧盯住中国的现代农业不放,争相把食品全产业链作为他们的下一个投资金矿?本土企业的市场伦理建设、社会责任提升,亟应摆上重要议程。文化消费是其三。从实用消费,到品牌消费,价值消费,这是一个趋势。从文化历史中不断探寻品牌价值,并结合精致的做工,是欧美国家奢侈品遵循的创新之道,却也是中国奢侈品牌的软肋所在。苹果前CEO 乔布斯曾将他的经营哲学描述为试图生产出处于“艺术和科技交汇点”的产品。正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他把苹果转变为世界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还有长期为世人称道的瑞士钟表业的“工匠精神”。员工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对待每一款产品,专注于手表制作的每一个细节,其中凝聚了设计师与制作者的灵魂和思想。这种“艺术思维”和“工匠精神”,恰恰是我们最需要学习和进步的。

时下,在全球资本的凝望中,在政府战略的蓝图中,中国不仅是活力四射的“世界工厂”,还将是魅力无限的“世界市场”。世界将中国看好,向往着并追逐着。中国本土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更当奋起直追,去深耕这一片肥沃的土地,去征服这一方辽阔的疆场。

第五篇:《半月谈》半月评论2008——2009

2008 ~2009【半月评论】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半月谈》2008年第1期 【半月评论】

200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5年的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安排部署200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显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基本方向,当务之急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关键之举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根本之策是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立足当前,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是突出亮点;长远来看,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始终是“三农”工作主调。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看,过去几年成为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实惠最多、干群心气最顺的时期之一。但农村与城市相比发展滞后,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效益偏低,农民与市民相比收入偏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一段时期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持续出现结构性上涨。为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通货膨胀,必须稳定农产品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稳定农产品市场,进而稳定人心、稳定社会。中央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强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表明中央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农业自身发展来看,现代农业是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必须强化基础建设,发展现代化装备的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是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必须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成为高效农业;现代农业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必须保障13亿以上人口的粮食安全,并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途径。我国农业面临资源约束越来越大、质量建设,狠抓农业机械化发展,狠抓生态保护和建设。不仅指明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抓什么,而且指出了应该怎么抓。中央强调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具体措施是“五个加大力度”,即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力度,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持力度,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加大国家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既讲明了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方向,又讲明了投入的要求。

———完善新农村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配套政策。中央继续强调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等;特别强调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和干部配备等方面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

干部换届要树正气刹歪风

《半月谈》2008年第2期 【半月评论】

按照中央的部署,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副省级城市的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在今年上半年将换届完毕。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在开展市、县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为保证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央新近印发《关于认真做好2008年省级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的通知》,对换届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纪委和中央组织部还联合召开严明换届纪律做好选举工作视频会议,明确提出了“十个严禁”的要求。包括严禁采取打电话、发短信、请客、送礼等方式拉选票;严禁托人说情、打招呼,搞串联、做工作;严禁私自散发各种宣传材料,赠送纪念品;严禁以同学、同乡、同事、战友等联谊活动的名义,搞拉帮结伙;

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模范执行党的纪律,严格贯彻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各级组织也要切实负起责任来,“禁令”一旦定出来,就要坚决、严格执行,做到“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能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各地在执行中央规定时,不妨再规定得更详细、具体一些,比如说,什么叫“跑官要官”、什么叫“拉票贿选”,查出来“跑官要官”、“拉票贿选”应如何处理等等,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规范。

做好这次换届工作,最为重要的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是中国历朝历代惨痛经验的总结。在封建社会中,权力被少数人所垄断,要想在用人上不腐败也是不可能的。而今,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谋幸福,用人腐败与共产党的宗旨水火不容。

从根本上说,要使这次换届真正做到树正气刹歪风,提高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社会对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把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交给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实现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的常态化。

冰雪无情人有情

《半月谈》2008年第3期【半月评论】

暴雪、冻雨、低温„„连日来,近50年最严重的雪灾席卷我国南方诸省,受灾人

中的大救援在不断上演,乘车返乡的旅客邓坚一家被冰雪封堵,这时孩子突发重症,一辆正在巡查的警车马上将孩子紧急送往湖南省儿童医院救治,在许多好心人的关照下,孩子得救了;湖南省公安厅与湖南省通信管理局协调,每天定时向全省100多万台大客车、大货车的驾驶员免费发送路况信息,省公安交警总队还紧急制作30多万份《恶劣天气安全行车手册》,发放给各个服务区、收费站、执勤岗亭,提醒过往司机注意安全。

“爬冰卧雪,为的是万家灯火”。在千里铁道线上,在条条公路上,在崇山峻岭间高高的塔架上,在漫天风雪中,战斗在抗灾第一线的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武警、民兵预备役官兵,为了每一个旅客的安全,为了千家万户的温暖,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批批支援人员从全国各地赶赴灾区,一车车抗灾物资驰援灾区,特别是有的受灾省份和地区,在自身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以大局为重,把电力和大批物资输送到更困难的省份和地区,书写出团结协作的动人篇章。

危难之中有真情,大灾面前见精神。当危难来临的关键时刻,我们总是有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众志成城、团结奋战的精神;总是迸发出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种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总是洋溢着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高扬起互助友爱的精神。这一切,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当前抗击冰雪灾害、夺取救灾全面胜利的信心所在。

随着灾情的发展,已经在抗灾一线奋战多日的干部群众依然需要发扬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打好抗灾救灾的攻坚战。

“雪凝血热”、“抗凝冻、保民生”、“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冻了我一个,温暖千万人”———这样一些豪迈口号,响彻在风雪严寒中。在巨大的自然

心态会严重影响领导干部的执政绩效,进而损害我们的事业。

那么,什么样的执政心态才是我们事业所需要的、领导干部应该去努力培养和保持的呢?

首先,良好的执政心态应该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我国社会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所处的环境很复杂,担负的任务很艰巨,面临的问题也很棘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此起彼伏,要想实现改革的深化,发展的健康,事业的拓展,领导干部一定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像广东、山西等省的领导干部高扬解放思想的旗帜,向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但越来越影响科学发展、越来越阻碍事业进步、越来越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些观念、做法、行为做出了深刻的反思与强烈的抨击。这充分反映了积极进取的执政心态。

其次,良好的执政心态应该是一种清醒稳健的心态。中国社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开始进入了盘点调整期。我们固然希望还能一如既往地快速发展,但面对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我们必须意识到没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没有经济结构的根本调整,发展最终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停滞乃至倒退;面对日益凸现的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我们还必须意识到没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相应跟进,经济建设不可能永远一枝独秀。对此,领导干部一定要养成并保持清醒稳健的心态,不急于求成,更不好大喜功。前一段时间,云南省省长提出,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守护好云南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江西省省长强调,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否则百姓健康都不保,还谈啥为民造福?这反映的就是清醒稳健的执政心态。

再次,良好的执政心态还应该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心态。我们的事业就像一场接 的老“毛病”依然相当严重,而且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而逐渐发作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和谐、不安全的新“毛病”也日益严重。其次是这种粗放而失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面遭遇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社会冲突增加等生态环境、贸易环境和社会环境恶化的阻碍。因此,经济发展方式非转不可。

客观地说,过去我国经济发展患的这些老“毛病”,跟过去我们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技术水平低下、经济总量小、经济社会长期“紧运行”和人们对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忽视有关系。在一个温饱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的人口大国,不可能不要高速度,在技术水平不高、环境意识不强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不靠高投入、高消耗进而也难免高污染。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国家经济总量的扩大,中国进入了经济宽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些老“毛病”就必须要改了。

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也做过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换取高增长的发展惯性依然严重,从思想上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生态环境成本的倾向还相当严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出口,过度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过度依赖物质投入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从投入和消耗来看,投入大、消耗多仍是当今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例如,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5%,而消耗的资源总量却达到了15%以上。特别是由于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名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大量低价开发自然资源甚至严重的环境污染来换取微薄的加工利润,进而成为任发达国家“剥削和无理指责”的低端产品“加工厂”。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2006年公布的全球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拥有50个,欧洲拥有38个,亚洲占有11个,而我国却没有一个。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芯片大都依赖进口。我们不得不把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

1价的核算体系来衡量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只有这“四个关键”一起抓,才有利于解决部分地区发展方式转而不变的问题。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一场革命

《半月谈》2008年第6期 【半月评论】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高票通过,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着力点越来越清楚,这就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之所以把转变政府职能提到如此的高度,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现实需要。

政府只有转变职能,才能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我们谈政府职能转变,并不是否认现有一些政府职能的历史合法性与历史必要性。只是政府职能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必然对应着不同的政府职能与职能的侧重点。

以经济建设为例,在全社会经济发展意识不强、发展手段不多、发展主体缺乏的情况下,政府集中精力发展经济,集中精力做大GDP,为之去招商引资,去争取项目,是必须做的工作。这也是对社会、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市场主体的发育与壮大,政府如果还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搞经济建设,直接参与微观经济运行,就会产生与民争利的现象,就会“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时,就要求政府把主要精力用到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上去,把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尤其是重点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这并不是说政府就完全不关注经济发展,只是不要再去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不要代替企业决策招商引资上项目,而是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引导和调控经

3坚决不去管,不能因为有利益就去与民争利。值得指出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当政府把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满足了,在城乡范围内、在全体群众中逐步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自然会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在某种意义上讲,相当于政府自身的一场革命,革根植于政府工作人员头脑中不合时宜的思维观念的命;革依附于政府工作人员身上多少年来习惯了的行为模式的命;革虽是不自觉形成但已经让政府工作人员不当受惠的利益格局与利益框架的命。这就势必会有阻力,有障碍乃至有交锋。要化解这些矛盾,除了靠提高认识,提高觉悟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法律保障。我们要通过法律的建设,让政府不能发生“错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缺位”———有什么不想干的就不去干;更不能“越位”———为部门利益和官员利益所驱使。这就是为什么服务型政府、人民满意的政府同时也是法治政府的原因所在。新时期领导干部要有新作风

《半月谈》2008年第7期 【半月评论】2008年04月10日

在3月18日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坦言:“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哪儿?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增多,难在物价上涨过快、通胀压力增大,难在如何在经济发展和抑制通胀之间寻找平衡点„„面对经济运行中的多重困难和突出矛盾,中央近一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措施更加灵活、有效。尤其针对南方冰冻灾害和华北、东北干旱对当前春耕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及时出台了一项项惠农政策,无疑会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中央的各项精神、任务、要求已十分明确,5的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经验、新知识,并转化为行动力,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促进事业的发展。

第三,树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良好工作作风。领导干部不仅要当运筹帷幄的指挥者,还要当身先士卒的实干家。新时期改革发展建设任务繁重,尤其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控制物价上涨,要破解一系列民生难题,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要促进社会和谐,等等。这些工作中央有明确的要求和部署,领导干部必须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不能让既定目标只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而要扎扎实实地落到实际工作中。

第四,树立民主、亲民的领导作风。领导干部是决策者,要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就必须虚心听取下属和群众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刚愎自用、妄自尊大,只会祸害工作。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的领导权是人民赋予的,所以必须亲民、爱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带领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五,树立艰苦朴素、情趣健康的生活作风。一个人的生活作风是其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反映,生活作风与其他作风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说,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已不是个人的私事。领导干部是社会的骨干力量,是现代化建设的领头人,领导干部的行为举止在社会上具有示范带头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这16个字,应成为我们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行为准则。

总之,领导干部的作风不仅关系到干部自身的形象,还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良好的作风,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才能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形成共建和谐的强大力量;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各项工作,完成目标任务。

7展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当然,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承受着自然灾害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从世界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扶持。要提高中国农业“见风使舵”的能力,在中国的现阶段,既要靠农民自身,靠合作社与协会,也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引导。

美国农业生产者今年对种大豆、小麦“感冒”,是因为去年下半年以来,期货市场这两项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期货具有规避风险与发现价格的功能,是农产品市场变化的“风向标”,对改变中国农民“去年什么涨今年种什么”的传统习惯为“未来什么涨种什么”将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已初步形成了小麦、大豆等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体系,让农民得了实惠,但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的期货交易还未正式推出,不利于避免生猪市场大起大落。因此,加速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刻不容缓。

即使知道种什么、养什么赚钱,一些农民还是顾虑重重。见了“风”不敢使“舵”,是怕风险太大容易翻船。例如生猪养殖,前年价格大跌,去年大涨,但是很多农民不敢养,担心价格跌,担心猪瘟,担心饲料涨得没边,忙乎一场后大亏。我国政府从2004年开始向农民发放多种种粮补贴,今年更是大幅度提高,而且坚持出台粮食收购最低价,对化解农民的种粮风险、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功不可没。然而,这和欧美国家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强力培育发达的农业保险相对照,还有很大差距。

提高农民“见风使舵”的能力,仅仅靠他们自身是不够的。今年南方发生冰冻灾害,交通堵塞,贩运户没法进出,导致湘西农民近来调整结构、大栽特栽的椪柑大面积滞销。尽管当地政府在找市场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但相当多的椪柑无法采摘,眼看着烂在地里,农民损失惨重。湘西农民的痛楚,实际上是当地椪柑加工能力弱、产业链短酿成的苦果,9表达的是对于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有如儿子对于母亲的那种发自心灵深处的热爱和依恋之情。如今,这种强烈的感情喷涌而出,并赋予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新的内涵,新的活力。

———爱国主义不再是弱者的抗争,而是一个站立起来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宣示。

翻开中国近代史,经济落后、国力衰微,中国始终处于一种落后挨打的屈辱地位。这使得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始终是一种以弱抗强的态势。而今,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力空前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面对一个欣欣向荣、和平发展的祖国,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充满了自豪和骄傲。因此,当 “藏独”分子和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奥运“圣火”传递之机侮蔑中国时,就从根本上伤害了中华儿女的感情,进而引发了一波波强大的爱国浪潮。

正如一位在伦敦亲历圣火传递的中国留学生的表述:“我们挥舞着国旗,内心从未像今天一样骄傲;高唱着国歌,声音从未像今天一样响亮。想到这里,又想到温家宝总理讲的那句话‘你们在外面记挂着祖国,祖国也记挂着你们’,就觉得一切的一切都很值得。”

———爱国主义不只是一种激情,也是一种清醒的责任和理性。

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热情如何表达?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爱国主义如何更有力?热情与理性怎样结合对国家更有利?我们欣喜地看到,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自发的爱国行动,是那么的睿智、那么的清醒、那么的理性和务实。他们的行动给人鼓舞、令人赞叹。

在护卫“圣火”、与“藏独”分子抗争的过程中,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并未诉诸暴力或卷入冲突,而是通过“旗海”和辩论等和平方式表达对北京奥运的支持,对干扰

《半月谈》2008年第10期 【半月评论】 天灾无情人有情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这一刻,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这一刻,以汶川为中心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栋栋房屋被夷为平地,一个个城镇村庄成为废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这次大地震灾害,其破坏之严重、人员伤亡之多、救灾难度之大都是历史上罕见的。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吞没了数以万计的生命,毁坏了无数家园。但是,它摧不垮中华民族凝聚不屈的力量与勇气,摧不垮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战胜灾难的斗志与精神。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立即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国务院迅速成立了以总理温家宝为总指挥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并设立由有关部门、军队、武警部队和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救援组、预报监测组、医疗卫生组、生活安置组、基础设施组、生产恢复组、治安组、宣传组等8个抗震救灾工作组,其后又根据新情况成立了水利组。

地震发生后不到5小时,温家宝总理就抵达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当天晚上,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号召大家“紧急行动起来,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抗震救灾工作迅速在灾区展开,近两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当天到达灾区开展救援,多支专业救援队和医疗队也同时赶到了灾区。

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抢险救灾的重大决策,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全国各方的救援力量奔赴第一线,在最短的时间内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展开了。这表明,我国自施行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后,快速应对突发灾难的机制和能力空前加强。

3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感天动地的举国驰援中,从爱心涌动的无私奉献中,我们看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灾难使人悲痛,灾难也能激发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一位网友说得好:“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全世界华人都心系灾区。大家的心在一起跳动、泪在一同流淌。来自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的捐赠款物,其数字每天都在刷新。救灾还在进行,捐赠还在继续„„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我们坚信,有党中央沉着冷静、卓有成效的坚强领导,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顽强拼搏,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夺取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这场硬仗一定能打赢 《半月谈》2008年第11期

废墟中,又见炊烟袅袅升起;道路旁,晾晒着刚下场的金黄麦粒;田野中,新栽插的秧苗透出一片生命的绿意。劫难过后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历经生离死别的父老乡亲,一双双曾经大悲大难的眼睛里透出的是坚毅,是信念:迎接新的一天,重建美好家园。

在刚刚过去的20余天里,面对一场罕见的地震灾害,中华民族进行了一场感天动地的生命大营救。世界见证了中国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守望相助、血浓于水的殷殷深情,见证了灾区人民面对灾难的坚忍、镇定和勇气。“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抗震救灾中迸发出的精神,已经成为全民族永恒的记忆,永远的精神财富。这是支撑我们重建家园、争取一个更好明天的信心所在。

如果说,地震灾难的生命救援是一场速决战,那么,涉及约十万平方公里土地、5望。损失严重的东方汽轮机厂复产了,从废墟中站起的东汽人,新接收了100亿元的订单,向世人昭示了灾区人的责任和力量。北川县曲山镇大水村妇女吴红,这位失去了至亲的丈夫和儿子、失去了家园的坚强农妇说得好:“我现在只想多做事,咱将来的大水村,一定要建得比从前更美、更富裕。”有这样自立自强的人民,什么样的灾难不能克服呢?

有对灾区重建的科学评估、科学规划、合理运筹、精心建设,这场硬仗一定能打赢。人们相信,震后的灾区,必将如浴火凤凰,在重建中新生,人们期待一个更加安全、更有活力、更富生态文明的新汶川、新北川、新青川„„而这一切,有赖于灾后重建的科学规划、合理选址、统筹安排。现在,国家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已经展开,将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评估、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人们希望,这样的规划和重建,要充分汲取汶川地震的惨痛教训,要充分采纳民众的智慧和建议,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有公开透明的全程监督,阳光赈灾,阳光重建,这场硬仗一定能打赢。这场抗震救灾全程的公开和透明,尊重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稳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彰显了中国党和政府的自信和坦诚。在今后的重建中,这种公开和透明,也是救灾资金安全有效运用、保证灾后重建干净进行的最有力保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胡锦涛总书记,在灾区一所小学的小黑板上,写给孩子们的这16个字,正是灾区重建家园的要旨所在。有全国人民的爱心和支援,有灾区人民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努力,在不远的将来必将变成美好现实。

什邡市蓥华镇镇长梁忠平失去3位亲人,但面对全镇95%的居民房垮塌,近万名群众受灾的重大灾情,他心里最先想到的是群众,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地震发生后,正在上课的什邡龙居小学党员教师刘继军从容面对,沉着指挥,使全班80%的学生得以安全撤离,最后刘继军和几名学生被压在了废墟下,3名被刘继军以身护卫的学生得救了,可他却永远离开了„„

这一组组镜头,令心灵震撼;这一幕幕场景,让泪眼模糊。地震中的每一处废墟上,鲜红的党旗为什么能够高高飘扬?共产党人的臂膀为什么能够力挽抗争?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着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坚强信念。抗震救灾战斗中,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央领导的亲临前线,体现着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深情。在抗震救灾这一特殊战场上,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始终站在抗震救灾的最前列,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群众,真正在抗震救灾中成为排危除险的先锋队。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四川全省各级党组织先后组建各类支援抗震救灾队2.68万个,其中受灾地区1.82万个、总人数151.9万人(党员118.3万人);非受灾地区组织各类支援抗震救灾队0.86万个、总人数56.3万人(党员52.8万人)。在受灾地区抗震救灾一线的党员干部176.59万人,其中副县级以上干部8.29万人,普通党员干部168.3万人。

这就是我们的共产党人,这就是我们的时代先锋,这就是我们的民族脊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最危险,他们就冲在最前面;哪里有困难,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出现,以坚强的党性、崇高的品质,诠释着舍生忘死的共产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对党的无限忠诚,书写下无愧历史的合格答卷。87年岁月如歌、信念如山;87载英雄辈出、风范永存。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只有五十几名党员的党发展为今天拥有7000多万

9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建设创新型国家,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奋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国际著名品牌。要坚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迫切需要体制机制创新。要以服务国家目标、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重要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既体现中国特色又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加强对重大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计划实施、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加快科研布局和结构调整,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促进科技资源有效配置。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优

目前,尽管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已达到48%左右,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美国高达81%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85%的成果转化率,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广大农民对科技的迫切需要,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有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目前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旱育稀植、平衡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节水灌溉四大关键农业技术,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诞生并开始在全国农村推广,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些关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技术推广了20多年居然还迟迟没有到位,结果形成了一种农民求之若渴、新技术却始终无法落地的奇怪现象。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技推广体系出现了问题。

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两类。一是体制性的。一些地方在对原有的农技推广体制进行改革时,使得农技推广体系在一些基层地方“线断、网破、人散”,服务功能被削弱,有的甚至已经名存实亡。体制改革目标不清,使得农技推广的主干力量受损,直接造成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困难。二是结构性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走向多元化,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由政府主导的单一农技推广方式已经很难适应这一现状。因此,构建适应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已成为科技兴农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从完善原有的农技推广网络出发,突出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即便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农技推广队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户以分散经营为主、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的农业大国来说,建设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是必不可少。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要加大投入,把已经断的“线”接起来,已经破的“网”修补好。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接与补,而是要与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联系在一起,3实现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推广形式,建立起一张适应农村实际的农技推广新

奥运见证中国

《半月谈》2008年第15期【半月评论】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主火炬在“鸟巢”点燃。这一刻,熊熊燃烧的奥林匹克圣火照亮了北京的夜空;这一刻,东方古都吸引了来自全世界惊叹的目光。从刘长春孤独一人跑进奥林匹克赛场,到今天中国组成639人的庞大军团参赛;从1908年《天津青年》提出“奥运三问”,到今天中国人真正实现百年梦圆,奥运见证着中国一步步由弱变强,从闭关锁国到全面改革开放,从彷徨失措到坚定自信的整个过程。

“国运衰则体育衰,国运兴则体育兴。”虽然体育运动成绩并不能和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直接画等号,但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精神面貌。在中国百年奥运史上,这一点体现得尤其明显。奥运见证了中国的觉醒和崛起。

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全面走向世界的起点。从那时起,几乎在所有领域,世界都能看到年轻而富有朝气的东方面孔,人们惊呼“中国人来了”!

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重返奥运赛场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甫一登场便显示出新兴体育强国的风采。许海峰手起枪落,获得那届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实现了中国在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一雪百余年来“东亚病夫”的耻辱。奥运见证了中国融入世界的决心和努力。

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以来,举办奥运会,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竞赛,给各国人民提供了体育、文化、不同思想和观点、不同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交流机

5曾遭遇过不解和疑虑。面对抢夺火炬的暴力行为,美丽的中国女孩金晶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护佑圣火,表现出过人的勇气和力量,也传递出我们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在北京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灾难和不幸。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5月19日至21日,奥运火炬暂停传递,举国哀悼。3分钟的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上,无数国旗在人们手中飞舞,汇成红色的海洋,“中国加油”的声音连绵不绝。“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迅速转化为筹办奥运的实际行动。

奥运也见证了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丰富与贡献。

在中国举办奥运会,不仅使奥林匹克精神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得到空前普及,也为当代奥林匹克运动增添了新的内涵。

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口号;从奥林匹克教育“同心结”交流活动,到“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大众参与,人们都能看到奥林匹克精神闪耀光芒,深入人心。

2001年北京申奥时,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申奥报告的评语是,“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将为中国和体育运动留下一笔独特的遗产,国际奥委会也相信北京能组织一次出色的比赛”。而现在,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北京奥运会为中国留下一笔巨大遗产的同时,也为奥林匹克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兑现了庄严的承诺

《半月谈》2008年第16期【半月评论】

经过百年期待、7年艰苦筹办,8月8日~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和6个协办城市成功举行。在中华大地上,中华文明和奥林匹克文明令人瞩目地“握手”,7开放包容中不断接纳西方文化的先进因子,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人在精神面貌、思想观念上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北京奥运会能够成功举办的内在动力。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还是中国文化魅力的充分体现。北京奥运会是体育的盛会,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会。经济全球化令资本和技术在全世界的空前自由流动逐渐成为现实,让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上形成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世界正在成为“地球村”。然而同经济因素相比,文化交流更会让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变得活跃、持久和有效。古老的东方文化在盛会中大步走向世界:历史悠久的都城、幽静的四合院、蜿蜒的长城,令人震撼的开幕式———四大发明、五音中国古乐甚至《论语》,中国的民族音乐、戏曲、饮食、建筑、绘画„„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现,不仅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和中国人,而且用传统文化追求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世界和谐的价值观,给这届奥运会打上了鲜明的“中国印”。

北京奥运会精彩落幕,“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一奥运口号已深入人心,中国通过了“世界大考”,奥林匹克精神广泛传播,东西方文化广泛交流。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的激情相拥,让世界对北京和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筹备和举办过程中,北京奥运会形成了“五种精神”: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些精神保证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必将促进全国人民今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丰厚的“奥运遗产”,不仅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奥运会在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举办,是世界对中国的信任,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奉献。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荣誉属于国际奥

9就提出了要“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天下大同”思想。这一传统美德,深深蕴藏于民族精神之中,虽历经岁月沧桑而薪火不绝。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高度重视人权保障事业,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中,为残疾人提供生活保障和制度安排,致力于维护残疾人的各项权益,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鼓励、帮助、组织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就是中国改善、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既能帮助他们康复,也给了他们向社会展示自身才能、促进交流与理解的机会。

残疾人体育,无疑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个“坐标”。自1984年以来,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先后举办了7届,并已正式列入国务院审批的大型运动会系列。在国际赛场上,自1982年起,我国组团参加了6届夏季残奥会、2届冬季残奥会、7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6届夏季特奥运动会、4届冬季特奥运动会、4届夏季聋奥会和多项世界锦标赛。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不畏困难、奋勇拼搏,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也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目前,我国残疾人业余运动员超过200万人,其中参加残奥运动的有150万人,参加特奥运动的有70万人,参加聋奥运动的有60万人。

包括大力发展残疾人体育在内,国家为改善残疾人状况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通过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摸清了基本情况;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残疾人就业条例,制定实施残疾人事业的5个五年规划和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设立政府残疾人工作机构;建立新型、统一的残疾人组织;进行宣传和公众教育,发展残

1长预计将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经济趋冷的苗头,可能会从多方面影响到居民的消费信心,改变居民的消费预期。考虑到目前买房需求的变化,油价提高和用车条件的变化对家庭买车需求的影响等,应该注意未来消费需求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放缓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发生,其影响链条很长,会从终端需求逐步向上游产业传递,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比较长时间的调整。

在重视需求总量的同时,还要重视需求的结构,这对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可以提高抵御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冲击的能力,有助于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当然也要看到,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是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际分工的客观表现之一。我国当前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还要高度重视外需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要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投资形成生产能力,提供就业机会,形成收入;消费则形成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二者之间能否保持动态协调,对于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非常重要。

近年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2000年为61.1%,2007年降低到50%。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的共同演变规律之一是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相对下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双加速的发展阶段,投资率提高,消费率降低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要注意到,我国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中,投资增长率一直很高,2003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25.8%。

在资金流动性过剩、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热情十分高涨的情况下,投资扩张的冲动十分强烈。加之财税体制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投资反弹的压力始终很大。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投资增长高位攀升,引起总需求加速扩张、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就会出现经济过热。还要注意到,历史上多次投资扩张的结果,往往导致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和产业发展出现严重困难,社会资源大量浪费。因此,对脱离消费支持、导致经济较大波动的投资反弹,必须始终予以高度警惕。

目前,扩大消费的重点首先是保持必要的就业和收入增长。要注意把握好总量政策的力度,针对出口增长的回落,要注意适时调节投资增长速度,稳定总需求增长;要注意企业困难的发展,努力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以及其创新升级的政策、市场和体制条件,注意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另外,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控,抑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和各类社会公共事业,构建基本生活保障线,减少后顾之忧,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

总而言之,消费、投资和出口是社会再生产活动中互为条件、紧密联系的几个方面,其比例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考虑,当前的重点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进而提高我国经济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进一步理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中国农业迎接“资本时代”

《半月谈》2008年第19期【半月评论】

在粮食主产区并购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民合股建立柑橘果园基地、兴建农场、收购养猪场„„近期以来,国际资本在中国农业领域的一系列动作,引起了国内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3产业,控制重要农产品定价权。近几年,跨国公司已掌握我国植物油定价权,教训深刻;下一步,在粮食流通流域也有类似风险,必须及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比如规定其股份份额、进入领域等多种办法,防患于未然。

30年来,我们在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税费制度、乡镇机构制度、财政补贴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稳定的基本农村制度;今后,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研究农业如何开放,向资本开放、向人才开放、向管理开放„„向一切有利于中国农业发展的要素开放,则是一篇值得认真探索的大文章!三看新一轮农村改革

《半月谈》2008年第20期【半月评论】

2008年金秋10月,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嘹亮号角,随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吹响,给广袤的田野带来希望,给亿万农民和全体国人带来憧憬。

和30年前的农村改革相同的是,这一轮改革将进一步释放农村生产力,施惠广大农民;所不同的是,改革目标已经从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上升为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使农民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并全面维护其各种权益。

推进这场改革,对于执政党而言,既是实践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兑现其实现全面小康,将中国带入现代化的执政诺言。尽管这场改革充满艰难险阻,但中国展现了自信姿态,因为30年农村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因为快速发展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国家财力来支付改革成本。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这一轮改革的目标、原则、关键所在,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古人云“上下同欲者胜”。现在,国家层面的改革蓝图已定,人们非常关心、期待的是实践中各方如何参与、探索,可概括为“三看”:

——新一轮农村改革能否大力推进,要看各级地方政府如何落实中央改革要求。

农村改革初期流行一句话,“上通下通中不通,中间有个顶门杠”,意思是说在中央支持、农民拥护的情况下,“中间”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脑海里“姓社姓资”的筋没转过弯来,惧怕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成为改革的绊脚石。现在,少数地方政府有没有可能再度扮演“顶门杠”的角色呢?人们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这是改革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可是有的地方政府认为粮食安全是中央的事,总是琢磨着把耕地腾出来办工厂、搞地产。据国土资源部调查,近年来非法批地案件中,地方政府和涉及政府为违法主体的案件占80%。

比如,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已是人心所向的改革共识,但是有的地方领导还只是专注于城市如何靓化,有钱往城市堆,贪大求洋。有的地方全市一年投入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还不及市区一条大马路多。

——新一轮农村改革能否大力推进,要看社会各界是否充分动员起来。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各群体利益平衡而不是巨大失衡的社会。农村改革之初,主要是农民和政府在唱戏。现在的有利条件在于,经过30年改革发展,“三农”问题的化解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和城乡各阶层的利益紧密联系,而农民之外社会各阶层的财富、智力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各界参与这场需要足够资源的改革提供了机会与基础。

在这场改革面前,社会各界都可扪心一问。我们的大中小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可自问,是否为农村履行了培养合格劳动力和人才的职责?我们的媒体可自问,是否把版面、镜头、页面更多地对准了“三农”? 我们的金融部门可自问,是否按照国家要求创新农村金融,改变过去从农村“抽血”的做法?

5不重走东部地区的弯路,在高水平、高起点上承接产业转移,同样是坚持科学发展,对产业在转移中实现提升这一发展规律的尊重。

———因地制宜,走科学发展之路,这是检视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

其实这些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因地制宜,走出了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科学发展的好路子。去年以来,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国18个地区进行调研。结果表明,这18个地方之所以能取得突出的科学发展的成果,就在于所走的发展路子都有各自鲜明特色。他们有的率先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有的发挥后发优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快速崛起,还有的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通过埋头苦干实现脱贫致富,也有的以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重围、实现经济振兴等等。我们仅举两个例子:

浙江省温州市,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以市场取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以促进就业推动全民创业,以商贸兴盛带动工业繁荣,以产业集聚支撑城镇崛起,以构建营销网络创新经济业态,以差异化经营打造品牌经济,以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从贫穷落后的海港小城发展成为富裕发达的沿海大市,形成了独特的温州发展模式。

山东省寿光市,发挥初始的农业比较优势,由农业起步,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提升经济,靠农业富民,靠工业强市,实现工农互助、城乡互动、工业和农业共同繁荣、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上述两地的做法可以说是迥然不同,但说明的就是一个道理,反映的就是一个事实,这就是科学发展可以通过因地制宜来实现,科学发展也只能通过因地制宜来实现。

———因地制宜,走科学发展之路,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现在全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中央提出这次活动关键在于突出实践特色。如何突出,就是要动脑筋、想办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发展的实践中。人云亦云,照抄照搬是对实践科学发展观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偷懒的行为。我们鼓励党员干部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因地制宜地体现出来。

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是看把中央文件的条文背得有多清楚不拗口,也不是看对典型地区的做法模仿得有多逼真不走样,而是看是否真正吃透了本地区的特有情况,找准了本地区的特殊问题,用足了本地区的特别优势,顺应了本地区的特定需要。而所有这些“特”,同样需要因地制宜去实现、去解决。

所以,能否因地制宜走科学发展之路,是检验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是否真正动了脑筋、真正见实效的试金石。

《半月谈》2008年第22期 【半月评论】 坚定信心保增长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实现这个目标,是贯彻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障,既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

7百分点。如次集中、大规模,以政府投资作引导和示范,无疑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一记重拳,向世界发出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力保增长的强烈信号。

“准”就是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加快扩大投资的同时,还必须在好中求快,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做到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上述7个建设重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和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对于改善民生、拉动消费、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大意义。

“实”就是要抓好落实。

抓好落实需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经济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以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抓好落实还要加强协调。把中央确定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落实到位,建立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加强督查,切实抓出成效。要加强投资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保证资金用好,发挥效益。

抓好落实更要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敏锐地发现和把握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下载2013年9月9日半月谈评论文章实时更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9月9日半月谈评论文章实时更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实时评论

    ‘3.01’昆明事件”实时评论 “3月1日21时,歹徒一伙人蒙面持刀,在昆明火车站的广场、售票厅等地方砍杀路人,砍伤多名路人,4名歹徒当场被击毙,1人被抓获。” 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

    申论复习资料(人民网实时热点评论文章)

    这是我自己在人民网上找的文章,涵盖了中国梦、转变工作作风、群众路线、全面改革等热点,我觉得看这个有利于打开写申论作文的思路,希望对咱们有用哈,加油!! 人民日报评论部:“转作......

    2008年半月谈评论第4期

    养成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执政心态 随着省级领导班子换届结束,一大批领导干部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开始了新的执政历程。我们的领导干部来自党的培养和人民的选择,政治立场、政治品......

    半月谈1-5月半月评论

    一、倾出“洪荒之力”,减贫1000万人 文/李松 2016年是我国向绝对贫困发起攻坚的开局之年,从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相继传来佳音:全年1000万人的脱......

    2010半月谈1-8期半月评论01

    《半月谈》2010年第1期 【半月评论】拒绝“城市二元化 城市化,在当下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着特别丰富的想象。 它是引领现代化巨轮远航的飘扬的旗帜,它是撬动全球化大国崛起的神奇......

    2013年半月谈理论热点面对面评论

    半月谈2013年第3期半月评论:戒奢何难 戒奢是一个老大难。 尤其在这些年来的官场,严控楼堂馆所,整肃“三公消费”,治理公务接待,一波接着一波,但是,成效如何?马路边的,车轮下的,舌尖上......

    半月谈2013年第20期 半月评论

    不能用形式主义反“四风” “向我看齐,对我开炮!…„不遮不掩,真刀真枪”。民众从新闻媒体上看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领导带头示范,亲自督导,各地官员高调宣示,自我解剖,推......

    半月谈2014年第4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2014年第4期半月评论: 除了移民,我们还能做些什么?“生活在别处”。这曾是法国天才诗人兰波一生动荡不定的生命寻觅,也曾是捷克著名作家昆德拉笔下饱含哲理的激情人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