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素养类试题题库
1、()是指个人对职业的看法和想法,他是职业生活的最初动力。(2分)A.职业意识 B.岗位评估 C.职业生涯规划 D.自我评价
2、()具有合作性强、性情温和的典型特征,善于调和各种人际关系,在冲突环境中其社交和理解能力会成为资本。(2分)A.实干者 B.创新者 C.凝聚者 D.完美者
3、()不好的人往往在个人形象展示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被人们误认为气质不好。(2分)A.心理素质 B.人格魅力 C.交往态度 D.沟通能力
4、下列选项属于正确的求职择业心理的是()。(2分)A.自卑畏缩 B.盲目从众 C.正视挫折 D.过度依赖
5、()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2分)A.组织 B.文化 C.制度 D.环境
6、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能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这个共同体被称之为()。(2分)A.群体 B.团队 C.公司 D.社会
7、当你出来压力之下时,注意力不集中、优柔寡断、记忆力减退、判断力减弱,这是压力发出的预警信号,此预警信号是()。(2分)A.生理信号 B.情绪信号 C.精神信号 D.行为信号
8、()是约定俗成的大家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2分)A.社会公德 B.社会责任 C.社会文化 D.社会价值
9、()具有效率高、责任感强、守纪律但做事比较保守的典型特征。(2分)A.实干者 B.协调者 C.推进者 D.创新者
10、团队是一个协作互补的群体,他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建立相互()的关系,他是合作的基石。(2分)A.讲究诚信 B.尊重对方 C.宽容谅解 D.理性信任
11、岗位工作环境包括()。(2分)A.大环境和小环境 B.同事环境和领导环境 C.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D.硬环境和软环境
12、在自主发展中,()是自己知道而他人未知的部分,通常是我们所说的隐私、个人秘密以及不愿意或不能让别人知道的事实或心理。(2分)A.开放我 B.隐藏我 C.盲目我 D.未知我13、()主要是指满足员工的精神世界需求,形成企业凝聚力与和谐的企业环境。(2分)A.岗位文化的价值特征 B.岗位文化的品牌特征 C.岗位文化的人文特征 D.岗位文化的禁忌特征
14、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是()A.心理素质 B.人格魅力 C.交往态度 D.沟通能力
15、我们将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一切符合职业要求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称之为()。(2分)A.职业道德 B.职业技能 C.职业行为 D.职业意识
16、()是职业人最为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是从业人员在生产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2分)
A.岗位道德素养 B.岗位担当素养 C.岗位服务素养 D.岗位安全素养
17、下列选项属于班组形象的是()。(2分)A.生产安全形象 B.服务水平形象
C.班组成员的员工形象
D.班组成员员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作风 E.工作环境形象
18、团队工作常用的方法有()。(2分)A.尝试赏识别人 B.进行良好的沟通
C.站在团队目标上定位自身发展 D.超越自我,挑战高端 E.勇敢地面对团队责任
19、好的职业心态体现在()。(2分)A.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决心
B.强烈的终身学习和不断充电的意识 C.自信的信念
D.顽强的毅力和耐力 E.感恩的心
20、压力的管理策略有()。(2分)A.培养积极心态 B.提倡理性思维 C.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D.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E.学会自我调整
21、组织文化的功能有()。(2分)A.激励作用 B.辐射作用 C.约束作用
D.产生凝聚力的作用 E.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
22、团队与群体的差异有()。(2分)
A.团队与群体没有差异,团队就是群体,群体就是团队 B.群体强调群体中每个人的绩效,团队则强调集体绩效
C.群体的作用是中性的,有时甚至是消极的,而团队的作用是积极的
D.群体强调责任个体化,而团队的责任即可能是个体的,也可能是共同的 E.群体的技能是随机的或不同的,而团队的技能是互补的
23、团队是积极的,群体是消极的,因此一个团队是不会向群体转变的。
A正确 B 错误
24、职业技能是指从业者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2分)A错误 B正确
25.自我的发展只有自己能把握,做好自己的主人,不能屈服于名誉,更不能自卑。(2分)A错误 B正确
26.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人们可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2分)A错误 B正确
27.职业待遇就是薪酬待遇,是人们在从事相关的劳动活动后获得的合法收入。(2分)A错误 B正确
28.职场适应能力是一个人职业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内在素质的外化。(2分)A错误 B正确
29.竞争是把“双刃剑”,只有科学的、公平的竞争才会产生积极的发展价值。(2分)A错误 B正确
30.任何岗位都有潜在的发展因素,是否能够得到岗位发展关键是是否能够发现岗位的发展因素,是否能创造性地工9作。(2分)A错误 B正确
31.职业和工作是相同的,有了工作,就等同于有了自己的职业。(2分)A错误 B正确
32.团队有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和提升组织竞争力等多种价值。(2分)A错误 B正确
33.计划不如变化快,在自我管理中,可以先做事情,不必做好计划再去执行。(2分)A 错误 B 正确
34.竞争只需要我们的硬实力,即工作技能。(2分)A错误 B正确
35.团队与群体之间关系密切且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群体可以慢慢培养成团队,逐步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2分)A错误 B正确
36.自我发展的前提是自我选择发展,而不是被动发展。(2分)A错误 B正确
37.亲身经历的才是真的,因此亲自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获取的就业信息就是绝对可靠的。(2分)A错误 B正确
38.控制自己的情绪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2分)A错误 B正确
39.择业与就业的目标一旦确立就要坚持,不论面对怎样的严峻就业形式与环境,都要坚持不放弃。(2分)A错误 B正确
40.组织文化都是好的,都能催生组织的发展和创新,使组织不断发展壮大。(2分)A错误 B正确 41.职场礼仪,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守的一系列礼仪。(2分)A错误 B正确
42.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每一种职业都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不同的社会成员必须在一定的社会构成的不同职业岗位上工作或劳动。(2分)A错误 B正确
43.()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众多的职业中做出最终选择的过程。(2分)A.职业意识 B.职业抉择 C.职业生涯规划 D.素质准备
44.()是满足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2分)A.职业生涯规划 B.职业素养 C.职业技能 D.职业道德
45.岗位文化的核心是()。(2分)A.岗位员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行为 B.岗位员工所受到的公司的培训 C.岗位员工所受到的公司的奖励
D.岗位员工能够在公司所获得的报酬
46.影响岗位关联中的组织内部与岗位在生产或工作中的互动效果的因素主要是()。(2分)A.现有岗位的拓展性和新技术
B.新产品的潜在性对岗位能力的要求 C.技能的潜在要求 D.非专业能力或技能
47.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能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
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这个共同体被称之为()。(2分)A.群体 B.团队 C.公司 D.社会
48.()就是对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一边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倾向。(2分)A.职业意识 B.自我评价 C.职业生涯规划 D.自我评价
49.劳动者在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有()。(2分)A.建成平等自愿的原则
B.合同内容必须合法,不得与相关法律法规相冲突
C.合同就是一种形式,没有多大的用处,可签可不签
D.合同条款的表述要规范,语言表达要清楚,避免产生歧义
E.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合同要认真推敲
50.良好的职业意识包括()。(2分)A.责任意识 B.顾客意识
C.团队意识
D.自律意识
E.学习意识
第二篇:浅谈职业素养
浅谈职业素养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核心就是职业化水平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很大差别就在于职业化。众所周知的百事和可口、麦当劳和肯德基、沃尔玛和家乐福,这些外资企业里面的员工大部分是中国人,可大家为什么就是对这些品牌比较信任呢?这就是企业员工职业化的综合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职业化的体现已经超越了产品本身。我认为职业化就是要求处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的职业人员,在良好的职业意识指导下,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以合乎职业规范的做法,专业地将工作做到位并做得好的过程。职业化意味着以专门从事某类工作为业的人形成独特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一个职业化的人,一定是一个有远大目标和崇高理想的人;一个职业化的人,一定是懂得如何发挥自身能力并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的人;一个职业化的人,也一定是全身心投入工作且能时刻为企业利益着想的人。
我认为,职业化的内涵在于: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职业化的工作形象、职业化的工作道德和职业化的工作态度。
首先,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职业的工作技能是职业化的最基本的要求。职业是基于不同行业及职位的划分,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行业要求,不同职位也会有不同的任职资格要求。人们从事一项职业,就必须掌握完成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一个人享有的专有才能,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每一个部门或岗位都要有必须具备的能力(技术)。当客户的知识、经验与需求超过我们所能供给的能力(技术)时,他很容易地就会放弃我们。
其次,职业化的工作形象。客户往往从公司的名片、招牌、员工的穿着和仪表就大致可以想象这家公司的产品。各个行业有各个行业的行为规范,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行为规范,每一职业都要有自身的职业规范,一个职业化程度高的员工,他能在进入某个行业的某个企业的较短时间内,严格按照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语言、动作形成职业化的工作形象。避免因随意性和主观性对工作造成负面影响。职业化行为规范更多的体现在做事情的章法上,而这些章法的来源一是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形成的,二是在企业规章制度要求的,三是通过培训、学习来形成的。很多企业都搞CIS(企业识别系统),CIS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区隔你这家公司与其他竞争者表面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还要体现你这家公司的专业档次。
第三,职业化的工作道德。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职业化的工作道德,就是对一个品牌的坚持,对一个品牌信誉的坚持。
第四,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职业意识的专业化,要求职业人要有良好地职业觉悟,以本职工作为事业,身心合一,在工作本身中,寻找乐趣,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自觉地履行岗位职责,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思考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从这方面来说,“职业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神,是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精神!
培养自身的职业化素养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对企业(组织)要有责任感,一个具有职业化素养的人也一定是一个有团队合作意识的人。现在社会是一个抱团打天下的时代,单打独斗显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一只狼的力量虽然难以与一只老虎抗衡,但是一群狼的威力却能让老虎胆怯;我的老家是著名的中国竹乡,竹子是一种群生植物,它不能单棵存活,而是要一丛靠在一起与其他植物争受阳光并共享才能生存下来。
同时,我们要树立学习意识和危机意识。学习是一个职业人永恒的话题,不学习就会遭到社会淘汰,学习是我们成功人生的催化剂。“物竞天泽,适者生存”,以前在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随着社会、公司的发展,当发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过时就需要及时学习,这样才能让我们实现公司价值和自我价值。
一个职业化员工,同样是一个对职业、对公司文化、对同事和朋友热忱的人。一个人对待职业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职业高度。对待工作你是百分百投入,还是认为做得差不多就行,决定了你在职业上的成就大小。我有一个做销售的朋友,他的学历只有高中文化,但是他说,“尽管我学历不高,但是我对待我的这份工作我是全力以赴,在个人利益上我从不计较,而且我牺牲了自己所有的周末,我自己没有任何怨言,因为我对这份职业布满无比的热爱,我爱我的公司,爱我们的产品,爱我们的同事们。”,而他也同样得到了公司给予他的热忱,他现在已经被公司提拔为管辖全国6个省区的销售区域经理了。
所以,一个具有职业化素养的员工,一定是一个有敬业精神,有责任感,有学习观念,有团队合作意识,有坚定执行力,能积极主动、自动自发做事,对待本职工作布满无比热忱的人。
第三篇:职业素养
导言:邢军老师,一个专注于企业员工职业素养培训的专业讲师。2016年3月1日起,我有幸参加邢老师组建了“职业素养”微信课堂,共计21次主题分享,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学习21次课程后,自己学习心得体会的一个粗线条框架!
一、第1次课---学习的力量 对我的启示:
1、成年人学习的类型;囚犯型,度假型,海绵型(插入图片)
2、看一个企业有没有未来,要看这个企业是不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插入学习型组织图片)
3、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虚心若愚(插入乔布斯的照片,加入这句话)
二、第2次课---如何学习对我的启示:
1、不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逼迫自己,而是内心有多想去完成它(插入乔丹的图片,加入这句话)
2、三个有效的问题“为什么学习?”“学什么?”“怎么学?”
三、第3次课---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管理者)对我的启示:
1、我是一切的根源
2、个人使命宣言---你越早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成就什么样的事业,你的生活效率就越高
四、第4次课---先定目标后采取行动 对我的启示:
1、甘地的两个小故事,关于“吃糖”与“三小时的演讲中,不看演讲稿”(插入甘地图片)
2、目标的设定应该符合smart 原则
3、所有的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心智的第一次创造与行动的第二次创造
五、第5次课---学会问正确的问题,让思路更加清晰 对我的启示:
1、错误的问题没有正确的答案,学会问对的问题,是一种能力。
2、彼得.德鲁克经典五问:
A、我们的事业/任务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来是什么?)
B、我们的顾客是谁?
C、顾客的认知与价值是什么?
D、我们追求的成果是什么?
E、我们打算怎么做?
六、第6次课“刺激与回应”、7次课“情情管理”、8次课“识别情绪模式的重要性”、9次课“生命的三种状态”----课程内容均与“情绪管理”相关
对我的启示:
1、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仍然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维克多.弗兰克尔;刺激与回应之间,停顿6秒钟,做出理性的回应。
2、视频中以斯拉面对客户如此挑衅的刺激时,依然回答“先生,感谢您致电夏宴肉业”。
3、反向镜、长焦镜、广角镜
4、四种情绪模式:喜悦、愤怒、悲伤、恐惧
5、亚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有什么难的,但是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插入亚里士多德图片)
6、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用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七、第10次课程“时间管理”---自我管理的开始、11次课程“信任”---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对我的启示:
1、插入时间管理四象限图片
2、插入明智的信任矩阵图片
八、第12次课----成功的人际关系 对我的启示:
1、认同德鲁克先生关于正确的人际关系的描述---一个组织中,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意味着人们相处融洽,一团和气,如果不以“绩效”为标准,往往是脆弱的人际关系。
2、插入人际关系那张图片
3、感情银行账户(插入那张图片)
九、第13次课---如何正确的跳槽 对我的启示:
1、不要让错误的离职阻碍了你的发展---世界很大,没有谁会在意庸庸碌碌的人;世界很小,任何一个领域到了高端层次,人脉资源都是相通的,不要让“错误的离职”成为职业生涯中的“败笔”,因为凡事都有“因果”,上帝会看得见!
十、第14次课---作为人,何为正确? 对我的启示:
1、人生等式三角---“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知行合一”
2、事业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思维方式不是从0到100分的过程,而是-100分到0分再到100分的过程,因为如果思维方式不正确,所有的热情与努力都只有苦劳,没有功劳。
3、《致加西亚的一封信》---做自己生命中的“罗文”
十一、第15次课、16次课、17次课、18次课---有效沟通 对我的启示:
1、沟通不是会说话、沟通不是口才好、沟通不是天生的、沟通不是说服别人。沟通是人或团体通过符号向其它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或情感的过程。
2、沟通漏斗--如果不重视沟通的有效性,常常会出现的情况是“您心里想的100%→您嘴上说的80%→ 别人听到的60%→别人听懂的40%→别人行动的20%”。
3、有效沟通的四大原则:沟通是一种感知;沟通是一种期望;沟通产生动机;信息不是沟通
4、乔哈里视窗理论中4个区域: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潜藏区,除非别人愿意敞开心扉,沟通中不要轻易的去触碰别人的“隐秘区”。
5、倾听的三个层次:自我聆听,表面聆听,倾心聆听
6、学习正确的“说话”方式:
A、培养使用商量、赞美、鼓励语言的习惯。因为人都有一个共性,当别人感受到你中肯的、发至内心赞美的时候,你给予对方的是一种正向的暗示,被赞美者都会积极的维护这样一份荣誉。
B、你希望对方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把他描述成什么样的人 C、学会使用“三明治”式的表达方法
7、自尊的自我循环强化过程(插入图片)
8、一个人在与人沟通交流时,如果能够做到忠于自己的价值观及承诺;能够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并且还能够让自己拥有富足心态而非缺失心态,那么他/她几乎根本不需要用到什么技巧,就能获得极佳的沟通效果。
十二、第19次课、20次课、21次课---九型人格 对我的启示:
1、学习九型人格,目的不是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精准地指出每个人的性格,更不是用“性格”来作为工作低效、沟通不善、不良情绪的借口
2、九型人格是研究性格的一种科学的工具,掌握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及他人性格的局限;增强对人性的洞察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己及他人的优势;让我们工作更加卓有成效,生活开心幸福。
3、《玫瑰花的哲学》---每一支玫瑰都有刺,正如每一个人的性格里,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爱护每一朵玫瑰,并不是得努力的把它的刺根除,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刺伤,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刺伤别人。
结语:非常感恩和群里的200多名伙伴一起学习。我深知自己不够优秀,也不够聪明。每次我写的浅薄的心得体会,总能得到你们一次次的鼓励,让我在迈向卓有成效管理者的道路上,不觉得孤单!
“素质冰山”理论:人的个体素质就象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可见,基本的经验与技能(当然这也是公司刻意要求与培养的)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公司更关注的是你要有基本的职业操守:很强的责任意识、很强的客户意识、忠诚度、信誉、客观等等。
第四篇:职业素养
职业基本素养征文
坚持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求真务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其认识论的精神实质的精辟概括。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求真与务实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党的思想路线集中而鲜明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特点和实质。“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固有特征,是每个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
论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求真务实必须结合新阶段的新实践,并努力贯彻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之中,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突出强调了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极端重要性。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求真务实是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求真务实的艰辛探索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战略和策略,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紧接着又经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基本是“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理论,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党80多年的历程充分说明,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
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分重要而紧迫。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任务光荣而艰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利的,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种种困难和挑战。正确认识和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与此同时,我们党的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现状,也迫切需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坚持的科学精神和优良作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地看,广大党员干部在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方面做的是好的。但也必须看到,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有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作风漂浮、工作不实;有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追名逐利;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明哲保身、患得患失;有的贪图享受、奢侈浪费,以权谋私、与民争利;有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如此等等。这些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现象,违背了党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格格不入。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全部历史充分表明,什么时候求真务实坚持得不好,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就缺乏朝气和活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不良风气如果任其蔓延,不仅会严重削弱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危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且将从根本上毁掉党和社会主义事业。
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坚持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求真务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其认识论的精神实质的精辟概括。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行、去实践。求真与务实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革命的、科学的理论对于社会变革的指导作用。但是,它尤其重视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泽东同志也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人们认识世界,要落实到改造世界的行动上。人们当然要用思想来支配自己的行动。但是“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需要有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神圣家族》),需要人去实践、去实干。只有这样,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认识、美好的理想,才能逐步变为现实。所以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对于科学理论指导下的革命实践的特别看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显著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在“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的同时,也赋予工人阶级政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使命。党的思想路线集中而鲜明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特点和实质。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固有特征,并构成其核心内容。如果说“实事求是”作为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所着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和认识任务的话,那么,将“求真务实”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所着重突出的则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科学精神和实践任务。在党的思想路线的阐述中对“求真务实”的强调,可以说是进一步突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感和实践精神。
在新形势下,胡锦涛同志紧扣现实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从端正工作作风入手,把工作作风和思想路线联系在一起,将求真务实视为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这既抓住了当前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推进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同时又将这种全局性的工作估量和思想指导置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基础之上。
机电1133班
高帅
第五篇:中职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中职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伴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持续增加,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退伍和转业军人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再就业等多峰叠加局面同时存在,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有效需求并未明显增加,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竞争亦将日趋激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临此种局面,大学生要想争取更多就业机会,顺利进入职场,并迅速实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必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竭力培养、提升自身“恭、宽、信、敏、惠”等方面的职业素养。
一、恭。所谓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尊重自己,二是尊重别人。国际著名培训大师、哈佛大学博士后、牛津大学博士后余世维曾说过,“一个人靠IQ闯入职场,凭EQ获得发展与进步。”所谓EQ(情商)就是要善于觉察自身情绪,控制和利用他人情绪,就是善于与人沟通,与人合作,有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增强自身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首要前提就是学会自尊与尊重他人。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尊重是人生高层次需求之一,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要获取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信任与尊重首先必须学会自尊,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素养,提升个人魅力,竭力发展完善自我。孔子云,“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自身修养提高了,眼界开阔,知识丰富,待人正直、诚实,长此以往,就会逐渐赢得他人与社会青睐、认可与尊重。在此基础上,再学会尊重别人,才能被别人所接纳,才能融入团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会在尊重自我的基础上,尊重、了解、接纳他人,富有同理心、感恩心,尊重他人的信仰与风俗习惯,营造有利于自身与别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才能成为各用人单位接纳、欣赏的“抢手货”。
二、宽。所谓宽,就是海纳百川,拥有宽广的胸怀,宽容、理解他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与长处,有自身的缺点与不足,都会犯错误。只有学会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学会扬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能争取最大限度的人和,获得提升。这就需要一种大度,一种宽容,学会吸纳他人精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展自我。这是社会规律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利踏入职场,获取他人认可与尊重的必要条件。当代大学生必须培养以恕己之心恕人,责人之心责己,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这会为你赢得好人缘,极大提升个人品牌价值。
三、信。所谓信,就是诚实、讲信用。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圣经》里说“诚信比财富更有价值”,西方谚语中亦有“诚实是最好的政策”的说法,由是观之,诚实守信,是全世界公认的做人基本准则之一。在我国,诚信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石之一,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证。诚信也是海尔集团、宝洁公司、微软公司等知名公司克敌制胜的法宝、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也曾总结到:“做事先做人,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的事业,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人格第一要素就是诚信。”当代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着力培养自身诚信价值观,长期遵守诚信原则,逐步建立和维护自身信誉和品牌,才会在将来职场中受到青睐并委以重任,才能获得不断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四、敏。所谓敏,就是行动敏捷、做事果断,是一种积极主动、不折不扣、高效率的执行力。制订正确目标和详细周密行动方案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而眼观全局、抓住机遇、果断行动、坚持到底的执行力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执行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兼职、社会实践等方式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升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应利用一切条件,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言必行,行必果,潜心培养积极主动、勤奋拼搏、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执行力,才能在职场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惠。所谓惠,就是学会分享成果,学会服务他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社会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国内乳业巨头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非常重视“惠”,正是他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人生信条,坚持“惠及”同事的做法奠定了事业成功的基础。现代社会,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一个团队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立足,每个成员必须识大体、讲奉献,善于“惠及”他人,才能众志成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就会不断地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就须培养“惠及”他人、服务他人的高尚情操,才能在将来职场中尽快融入职场、融入团队,取得成功。
素养决定习惯,习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结果影响人生。素养是成功的前提与保证。面临当前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须早动手、早准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恭、宽、信、敏、惠”五方面着力培养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就会给成功增添砝码,在激烈竞争中获取不断胜利。
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大学阶段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一、意识层面的培养
1.大学生秩序意识的培养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群居动物。人们必须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才能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人们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为了使人们的公共活动成为可能,相应的公共秩序开始形成。但是共同秩序的形成并不意味着社会就能够正常的运行和发展,只有秩序内化为人的意识并转化为具体现实行为的时候,这一过程才能实现。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秩序意识的培养是获得良好职业素养的前提。但是,如何才能培养这种秩序意识呢?
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对于所担当角色的自我认同。秩序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角色自我认同的过程,学者於兴中在《法律文化研究文丛:法治与文明秩序》中曾经提到:“一个文明秩序的意识指对该文明秩序的认同,包括对其中的权威系统、概念范畴和制度安排的认同。认同有强制性的,也有自愿性的;前者往往不能持久,而后者才是真正的认同。”於教授在这里所提到的认同,实际上是一个角色或规范的认同过程,而其所讲的自愿性的认同也即角色的自我认同。马克思曾经提到,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良好社会关系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一个组织来讲,每一个成员都是构成这一系统的有机部分,要想在这个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每个个体就必须遵守这个组织所要求的游戏规则。然而在现实中,传统的秩序理念仍旧在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思想里活跃着,在以“己”为中心的秩序意识指导下,将与用人单位的签约看作仅仅是自己的退路;而把违约看作是“人往高处走”的必然代价;工作过程中,难以认同组织文化,与整个组织融合不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消极怠工,频繁跳槽等现象时有发生。应该看到的是,高等教育教给学生专业的操作技能,仅仅是满足职业岗位需求、承担组织秩序化分工合作的基本前提。然而,职业技能的社会发挥是以职业角色的充分认同为基础的,只有将所承担角色变为自己意愿的时候,才能使自己的心、体、才真正合而为一,才能使自身与组织真正融为一体,组织的目标也只有在此条件下才能有效地实现。
因此,使当代大学生真正具有一个组织人或是社会人的认同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认同组织,遵守组织制度是组织秩序意识内化的重要基础,只有将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置身于整个职业当中,才能完成对本职业角色的充分认同。
其次,必须培养学生认识差异、了解差异并接受差异的意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的发展犹如高速飞转的车轮,事先的预计永远不能完全与现实的发展相接轨,任何事物都处在时刻变化的过程之中,而有变化,就会有差异。相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这些差异包括:生存环境的差异、社会资本的差异、理想现实的差异、人性自然的差异、所学专业技术与现实需求的差异,等等。在走向社会、走向组织以及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了解与熟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了解差异、认识差异并且接受差异的过程。美国学者霍兰德在《性格分析学》中曾指出:现实中,每个个体都需要找回真实的自我,同时让自己了解别人,进而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后喜欢这个差异,让自己宽容别人,从而不断锻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够真正满足社会的要求。事实也如此,差异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一味强求事物的统一,这样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也便是一个秩序认同的过程。在“熟人社会”中形成的“以个人是非为是非”的为人处事原则,往往是不能接受这种差异的,现实中具体体现在缺乏宽容、恃才放旷、刚愎自用、目空一切。这样带来的后果必然是自身价值与社会认同的严重脱钩,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只能自我封闭、孤芳自赏。
2.大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作意识的培养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日益分化的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来共同完成发展目标。因此,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团结合作。社会与各级组织已经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要与国际接轨,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是必备的人力资源。在培养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同时,合作意识或团队意识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的理念不是培养独立的个体,而是培养一批拥有独立意识的“社会人”。因而,合作意识理应成为现代人应有的内涵。合作意识是社会人重要的素养之一,每个受教育者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较强的社会合作的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化职业的要求。
首先,合作意识要求首先培养个体较强的操作能力。意识是属于思维方面的东西,它不可能独立于客观物质之外,因此,专业的操作能力是合作意识形成的必要前提。一个合作意识较强的团队,是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个体在团队中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才能最终使团队完成赋予自身的使命。这种操作能力,应该包括对工作流程和目标的充分认识,对操作环节的充分熟悉,以及操作技能的娴熟程度。只有满足了这种前提,合作才有可能,合作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团队精神才能得以形成,合作意识才能真正得以具备。
其次,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或责任心。责任心包括认真、负责的特质,还包括与意志相关的变量,如努力工作、成就取向以及坚持真理等。在工作中,无论员工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责任心是其必不可少的素质。因为,责任心是对工作本身的负责,同时也是对他人工作的负责。在团队合作中,出现多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是必然的,个体要能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同时,密切配合他人,支持他人,才能激发出集体更大的潜能,达到“1+1>2”的效果。“以私为始,以己为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其结果是不仅自己份内之事无法做好,甚至会影响整个工作的最终完成。
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正与国际接轨,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曾经讲到:“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要素是个人,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的”,而现代人的特点之一就具有可依赖性和信任感,也即“可合作性”。对生活的世界以及周围的人的积极相处,并获得他们的信任,使社会成为依赖人类理性力量和由理性支配下的社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应是这样一种高素质的现代人,因此,合作意识必然成为其重要的品质。
3.大学生尊重意识的培养
尊重,是对有价值的存在给予最充分的尊敬和重视。学会尊重是一个人成为有人格的人,并能享有做人尊严感的关键。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一就在于教人充分地学会尊重。可以这么讲,在人的内心中,如果没有了这种尊敬和重视之感,一切都会化为乌有。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具备尊重意识,是其获得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的前提,也是其必须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伦理理念。
在进人大学深造之前,因为学业成绩优异,一些“准大学生”就已经是家庭、学校、社会极力给予肯定或尊重的对象。随着高考的成功,他们个人的优越感、成功感在相对少的大学升学率中再一次获得肯定。于是在跨进了“象牙塔”的大门之后,个人尊严感的满足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遗憾的是,这种尊严的满足并没有建立在新的成功的获取上,也没有建立在对他人、群体的利益给予了充分的尊重而自然获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自我的存在本应获得尊重的一厢情愿的基础上。换句话来说,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以个人为中心来论及人的生命尊严的,也就是说,只想获得尊重而不想给予,或没有养成自觉地给予他人、群体有价值的存在以同样的尊重的品德。同时,生存环境的改变使得过去由于敬畏而产生的尊重意识逐渐消亡。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教育中,尊敬长辈是一种美德,也是经常用来教育晚辈的一项内容。而对长辈的尊敬源于对他们的生存敬畏。因此,在每个人的思维中,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的尊重意识。但是,当其跨入大学的殿堂时,每一个个体都会发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与周围的人处在同一个社会的定位点上,原始的敬畏感逐渐消失了,而建立在敬畏基础上的尊重也就开始逐渐地走向了衰弱。
事实上,由于大学生在尊重的概念模糊之后,部分人就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更多地接触,不与群体相融,在相隔绝中享有虚幻的尊严感。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始终处在与别人的对立之中,动辄怒目而视,拳脚相向。于是,孤独、寂寞、空虚、困惑、焦虑等相伴而生。或者,由过分的自尊而转化为自卑,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尊严感极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扭曲,大学校园里频频发生的恶性事件就是佐证。他们可能在学校时是个好学生,但在走向社会之后却在如何做人,做有尊严的人上成为了失败者。据调查,在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上,大学生处于社会各阶层之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没有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而造成的。这一问题成为了影响大学生作为合格的高等教育接受者走向社会、从事社会工作的瓶颈。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就成为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或任务。
首先,高等教育应该将树立大学生的尊重意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认真加以对待。我们认为,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自尊。因为尊重自己是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的起点和基础。尊重自己就要正确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每个人应该承认遗传、环境、条件的差异和影响,承认现实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善待自己、热爱生命,热爱生命存在的每一瞬间。其次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要让大学生明白,个人生命尊严的获得是建立在对他人生命尊严的充分尊重之上的,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我。尊重他人是在平等和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对他人人格尊严的尊重。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现实联系之中,才能发展出人的生命本质。自卑和自傲都不利于同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尊重别人要学会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善于助人、宽容大度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再次,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社会。尊重社会就是要有责任意识,社会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场所。这个场所需要共同的规则来规范,遵守规则就是尊重社会最基本的表现,权利和责任意识是尊重社会的基本内容,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尊重社会、遵守社会的共同规范,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勇于承担自己所应负的社会责任。最后,教会学生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是人类赖以生活的环境,每个人都应具有环境意识,通过保护环境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只有学会了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才能说是一个具备了尊重意识的人。因此,尊重教育应当是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追求。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应该遵循科学的认识规律。尊重的过程是一个接受、重视和赞扬“三位一体”的过程。接受,表现为承认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都具有其存在的意义,每一份劳动及劳动的过程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即便是存在差异,也须了解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接受这种差异。重视,表现为对他人存在、行为及其结果的关注,不仅要体现对于其他同时在场者的适度关心和谦让,还要对于体力和智力上较弱的在场者的适度照顾。赞扬,表现为对他人言语、行为方式和劳动成果的称赞和颂扬,即积极的肯定。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为基础,构成了整个尊重意识形成的三大环节。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应面向职业的需求。在现代职场中,尊重意识表现的非常必要。每一个组织人在社会中的活动都希望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之上,而这种平等的前提就互相尊重。没有或者缺少尊重意识的人,不仅不会在职业活动中受到他人的尊重,久而久之还会被排除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之外,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二、能力层面的培养
1.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人的认识的升华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发展,社会上的用人观念也在转变,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要看求职者的文凭和学历,而且要看其能力,看其是否有真才实学。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么,作为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呢?
首先,从实践的理念来讲,正确实践意识的确立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此首先需要强化参与意识,要积极参加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使自己在活动中经受锻炼,要重视实践参与的过程,而不要过分计较实践参与的结果;其次要强化创新意识,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要勇于解放思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打破常规,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上下苦功;再次要有竞争意识,竞争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带来压力和动力。大学生要通过各种实践机会,培养竞争意识和挑战意识,不怕失败,不怕挫折,永不言败,经受各种磨练和考验,使自己百炼成钢,成为一名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最后要强化精品意识,无论参加什么实践活动,都要精益求精,善始善终,扮演成功的角色,力求做到不干则已,干则一定干好干出名堂来,而不要滥竽充数或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其次,从高校角度来讲,合理的教学实践过程的安排是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课、计算机操作课、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内容。大学生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学习轻动手能力培养的错误观念,强化实践意识,重视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教学中要力求做到严细认真,一丝不苟,把知识学习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将自己的知识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使自己的人才价值不断升值。
最后,从学生角度来讲,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自身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大学教育中学生有很多科学研究的机会,但大都限制在课程论文的范围之内,只有在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参与社会竞争,例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科研竞赛等活动可以让在校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余学术研究活动,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则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社会实践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三下乡、科技和教育扶贫、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等活动。大学生要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2.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知识、信息正逐步取代劳动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任何一种职业的发展,都有赖于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一扇“龙门”。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任何一多高等院校都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从整个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模式的改革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不仅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力,而且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今天这个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其不良后果尤为明显。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
其次,从学校师资来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事实证明,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并加以正确引导,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在他们之中将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发明家。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就会通过潜移默化有效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反之,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思想僵化,缺乏活力,学生就会变的循规蹈矩,无法创新。
最后,从学生角度来看,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主观努力各不相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智力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主体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性的差异。然而,传统教育所实行的是集体教学、同步发展,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点,很少为学生的个性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自主思维意识和独立创新精神,影响了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挥,造成发展上的平庸,处事上的千篇一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不再是整齐划一的行动,而是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工具,而是个性鲜明,有独立意识的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专才专用,注重个性发展,提倡标新立异,即提倡创新教育。只有允许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他们的潜能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才可能发现新问题、作出新成果,孕育出真正的创造力,成为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要求的人才。
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在此背景下,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就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和凸显功能。
作为职业素养的意识层面,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是当代大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所必须拥有的“三大法宝”。这三者之间互相关联,互为前提。只有将“秩序”内化为主体意识的时候,个体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才会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社会,才会具有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只有具备较强的合作精神,个体才能做到遵从秩序,以大局为重,才会懂得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只有学会了尊重,个体才会学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大职业素养构成: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
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
如厦门博格管理咨询公司的郑甫弘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