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

时间:2019-05-14 13:3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申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申论》。

第一篇:申论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专题卷

自己的大作文

给经济发展穿上生态的绿衣

河西走廊是闻名于世的“西部金腰带”,是中华民族西部文明的见证。然而,近几年来这里却陷入了困境:沙尘暴天气成为一种常态。这里的人们忍受不了“风儿吹吹,沙儿飞飞”的天气,纷纷迁移。沙尘暴的出现主要在于沙漠化,而人类对沙漠化的严重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们为了经济利益而追求“黑色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陷入了“沙逼人走”的怪圈。因此要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携经济与生态同时上路,给经济发展穿上生态的绿衣。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统一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会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人们过度追求“黑色发展”,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除此之外,还在于技术层面,企业的环保技术水平不够高;法律层面,环保法律不够完善,难以发挥本身应有的效力。因此,给经济发展穿上生态的绿衣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增强民众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不只是苍白的条幅和标语,还切需把它落到实处。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手关掉电源、水龙头,不乱扔垃圾。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不仅有利于提升国民形象,而且还会为自己构建一个优雅健康的环境。经济发展是大事,培养习惯是小事,只有把小事做好了,才能集中力量干大事。唯有增强环保意识,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才能让经济发展穿上生态的绿衣。

第二,提高企业环保技术水平。由于我国缺乏相应的环保技术,近些年来我国出口产品屡遭绿色壁垒的堵截。为了保证我国出口业的发展,首先要提高我国的环保标准。而提高环保标准的关键在于提高环保技术。高超的环保技术离不开自主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唯有创新,才能不断刷新我国的环保技术和成绩,才能促进经济的永恒发展。企业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与高校科研机构形成互助合作关系,为创新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第三,完善环保法律制度,发挥环保法律效力。法律是一种保障,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离不开的保护武器。环保法律法规也是为生态保护而设的一道屏障,任何人都不可以逾越它。保护环境需要法律保障,需要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设立详细的法律条例,确保生态保护有法可依。李克强总理说:“环保法不是棉花棒”,各环保部门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公正处理环保案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人员严惩不贷,树立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发挥环保法律的效力于作用。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国需要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技术,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发挥法律的作用,告别黑色发展,给经济发展穿上生态的绿衣,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

作答综合评语:【水平测试提供以下评分、范例指导和优秀习作,在备考方案中将提供1对1的精确评分、详细评语及专业写作指导。】本题是一道申论大作文写作题。从你所答来看,围绕“生态”这一中心进行阐述,是没有偏题的。且整体行文涵盖了总结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的内容,结构完整,重点突出。能够联系河西走廊案例进行阐述,契合题目要求。但综合你作答的具体情况来说,还需要注意: 第一、所拟写标题可以进一步优化。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不论是题目要求、材料信息,还是你的具体行文,不仅仅是凸显了“给经济发展穿上生态的绿衣”,而是针对整体发展,应推进生态建设。因此,建议从告别黑色发展,推进生态建设这一角度立意。第二、应引述问题时,应注意避免拘泥于个例。就你行文首段,你能够结合河西走廊案例阐述,不错。但在明确案例之后,上升到中国整体生态问题(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然后再提出总论点。当然,你首段关于河西走廊的概述需要更加简洁,以避免出现“头重脚轻”的协调性问题。第三、就分论点设立与论证而言,一者,应注意上下文内容在逻辑上的对应,梳理清楚答题逻辑。针对“人们过度追求‘黑色发展’”等信息,更多体现的是政府观念,更为准确的表述为“部分地方政府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因此,你在具体认识(分论点一)中,应该就政府发展观念转变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另外,你行文第二段与具体分论点中均就原因进行了分析,导致了行文层次逻辑的不清晰。你需要将其加以整合,置于对应分论点中。二者,应注意申论模拟行政的基本要求。要求站在行政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国家的政策解决问题。如你所答“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手关掉电源、水龙头,不乱扔垃圾……”等,是从个人的角度思考,不符合要求。这部分信息需要从社会教育等角度阐述,如加强社会教育,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决定性意义,引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三者,就你所答来看,忽略了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因,即“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转变,削弱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建议最好能够有一个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角度设立的分论点。你可以新增,也可以将技术方面的分论点整合到其中,毕竟可以从以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这一角度把握。总而言之,从本题作答来看,你需要更加注重每一层次论述的要求,同时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加强对材料的准确把握以及日常积累,从而丰富你的行文。

参考范文

告别黑色发展之路 建设绿色美丽中国

近年来,由于受“黑色发展思维”的影响,河西走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耕地大片沙化,呈现出沙进人退的态势,昔日民勤、金塔、武威等走廊上的“明珠”,如今成了有风就起尘的主要策源地。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警醒我们告别黑色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迫在眉睫的挑战。当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没有完全贯彻执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转变,削弱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且环境生态保护制度建设、落实不够到位。因此,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势在必行。

首先,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各地方政府应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要用科学发展观取代“竭泽而渔”的唯GDP增长观念。既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决定性意义,也要充分认识可发掘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要加快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促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念,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其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走绿色崛起之路。一方面,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另一方面,落实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带动战略,突破传统“黑色”发展模式的束缚,构建绿色经济体系。比如借鉴山东胶南市大场镇的成功经验,通过设立生态工程化养殖基地,实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开发、系列化服务发展战略,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最后,推进生态法制建设,加大治理力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并将制度真正落实到位,发挥其刚性约束作用。同时,严格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项目进行审批,严格控制扩建、改建等高能耗项目,对高能耗企业实行重点监控。

总而言之,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中国式冤案与司法公正专题卷

参考范文(做题过程在打印的材料后面)

完善司法体系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近年来,类似河南省赵海案件、浙江张氏叔侄的强奸案等冤假错案在媒体上频频曝光,折射出法院在审判时存在证据不足、草率结案等不负责任的司法作风,不但严重侵犯了部分公民合法权益,同时,也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因此,杜绝冤假错案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显得尤为重要。

杜绝冤假错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需要转变错误的刑事司法理念。部分公安机关在“命案必破”的要求下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办案,影响到取证的权威性。同时,司法机关“有罪推定”、“疑罪从轻”的执行审判理念缺乏科学性。为此,公安部门在侦查案件时应树立打击犯罪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并重的理念,重视客观证据,不轻信口供,坚决杜绝刑讯逼供,不一味追究破案率和有罪判决率。同时,审判机关方面应切实树立“无罪推定”、“疑罪从无”刑事司法理念,坚决破除“有罪推定”、“疑罪从轻”以及“留有余地判决”的错误理念,避免类似赵海及张氏叔侄强奸案件的冤假错案出现。

杜绝冤假错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需要完善司法监管制约体系。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凌驾于司法机关之上,出现被监督者实际上控制了监督者的诡异现象,这影响到司法程序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为此,应建设科学合理的刑事诉讼结构,强化法院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及其对公检的制约职能,打破审判与控诉“重配合,轻制约”的局面。同时,完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诉讼制度、机制,建立抵制各种不正当干预、媒体审判等错误做法的有效机制,以保障司法程序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此外,要完善律师辩护制度,保障律师依法充分行使辩护权,以保障法庭审判效果,与此同时确保取证、质证、认证的准确、合法,使被告人的“人权”和各种诉讼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杜绝冤假错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需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共同防范。专业法官的认识的局限和能力的不足是造成冤假错案频发的原因之一。为此,司法机关在坚持依法独立公正审判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和建议,积极争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新闻媒体的理解支持,充分重视专家学者的积极作用,一些重大、疑难、争议较大案件的审判,可以考虑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代表、媒体代表、基层群众代表组成观审团旁听观审,并以适当方式听取他们对案件处理的意见;可以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论证、提供咨询意见。以有效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同时,新闻媒体在此环节上更应充分发挥引导社会舆论正确方向的功能,不盲目制造社会舆论给公安司法机关施压,影响案件的审理质量。

公正的司法体系是防范冤假错案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及审判机关应各自发挥好自身职能,在办案的整个系统工程中坚持公正、公平的办案原则,共同提高侦查、起诉、审判等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有效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切实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第二篇:申论

1.保护湿地,保护地球之肾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伴随左右的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是洁净、活力的象征。水集合在一起就成了江河、湖泊、溪流、沼泽、池塘等等,这些水的存在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湿地。(概念内涵 引出话题)

湿地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为6%,却蕴藏着地球上40%的已知物种。它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而且还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承前启后 原因分析)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湿地,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尤其是湿地带给人类的美感。湿地之美,美在作为景观存在的水和水生植物组成的风景;美在湿地中生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成千上万的物种,它们以各自的形态支撑着人类视线中的自然和谐;美在湿地带给人精神的愉悦和传承,无论是文学还是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都传递着人类的思想。(具体表现 意义概括)同时,湿地不仅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而且能够有效地储存水资源,解决城市饮用水供水紧张的难题。湿地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当有降水或者融雪的时候,能够有效地进行吸收,防止别烈日迅速蒸发,也防止发生洪涝灾害。因此湿地不仅有存水、净化水的功能,还有防洪防涝的功能,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自然财富。(指出问题 进行剖析)

保护湿地,保护地球之肾,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就是波阿虎人类自身。我们要高度重视湿地保护,改变以往对湿地掠夺性的建设和开发方式,维护湿地正常的自然功能。要更好地保护湿地还应该建立相关的立法、建立更加科学的区域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成立湿地城市区域合作组织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力图让城市全面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湿地保护和民生改善三者同步。(揭示症结 解决措施)

美而不俗谓之秀,内外兼善谓之美。要追求城市秀美,更要保护湿地与生态平衡,以湿地突破生态困局,以生态突破转型瓶颈,以转型突破城市发展谜题,湿地与诚实互哺、互济、互利,全面加速“蝶变”过程,尽快完成资源型城市转型,建成“生态小康”城市。(总结思路 美景展望)

2.从人民健康高度,切实保护农村的“碧水蓝天”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曾是人们对农村最深刻的印象,而现在,许多地方的农村正在告别“世外桃源”、远离“鱼米之乡”,成为污水横流、黑烟四散、土壤含毒的污染重灾区。(点名主题)

农村环境失守,意味着粮米等食品安全命根子的失守,人民的健康福祉将成为空谈。

造成农村环境失守,是农村环境保护长期缺位的结果。由于城市污染相对集中、治理技术工艺成熟、治理效果容易显现。长期以来,国家及地方污染治理项目、资金的倾斜,使城市环境有了较大改观。相较之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许多乡村甚至没有基本的垃圾、污水收集设施,更谈不上就地处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十分普遍。更让人忧心的是,农村污染防治机制还没理顺,资金保障、监管力量都还很缺乏,致使污染状况持续恶化。(二、三段说明农村失守原因)

农村环境失守,也是一些地方忽视农村污染防治、对污染转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目前,农村既有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还有工业点源污染。随着城市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被城市拒绝的重污染工业,又成了不少农村招商引资的香饽饽。这些重污染工业吞噬、蚕食着青山绿水,造成农村环境质量急速下降。客观地说,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以奖促治”等政策措施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不小进步。但由于资金有限,目前多停留在示范阶段,难以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居民一样,广大农村群众也有权利获得质优的环境公共产品。这是保障数亿农村群众身体健康的需要,更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从更大的视野看,农村环境并不只是农民的环境权益问题。农村环境质量是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保不住这个底线,百姓的健康福祉都将成为空想,而各级政府承诺的“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商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也难免沦为一句空谈。(进一步分析,呼应首段论点)

遏制农村污染加剧的趋势,固然要加大投入、加大查处力度,搞好末端治理;也要设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加大组织协调和落实推进力度,确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护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同时,强化党政“一把手”的生态环境意识。通过“一票否决”等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建立,促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措施)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乡村,生活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只有改变当前一些地方环境保护重城市轻农村、重治理轻预防的现象,提速农村环境治理,才能有农村的“青山绿水”,才能有全国的“天天天蓝”。(总结升华)

3.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大气污染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诗中如画般的景色,现在却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深受雾霾之害,不少传统工业城市在世界污染最严重榜单上“榜上有名”,垃圾围城甚至死猪漂河成为困扰居民的难题。不久前,《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吹响了向污染宣战的号角,必须下大力气调整落后的经济结构,治理群众关心的污染问题,还山青水净天蓝。环境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优良的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环境既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又受到人的生产生活深刻影响。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了一己之私而肆无忌惮地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攀比并炫耀般的过“高品质”的生活,向大自然排放大量废气、毒气,导致了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在华夏大地上导出肆虐的雾霾,与粗放型发展方式有关,根本在于重型化、“两高一低”的经济结构,因此,治理污染也必须着力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整治大气污染需要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当前,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在我国生产结构中占据着相当大的部分,并且低水平重复生产,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而符合低碳环保型、高技术特征的战略新兴产业却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调整生产结构,调整跟高耗能、高污染为主的产业结构为低碳环保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如此,既可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又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整治大气污染需要调整产品需求结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一些不文明的消费方式刺激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如一些人驾驶大排量高耗油的汽车,住高耗能不节能的建筑。因此,政府应当调整需求结构出台措施抑制奢侈品的生产和销售,并倡导低碳节能环保的消费方式。不仅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上承天意又下顺民心。

整治大气污染需要调整资源投入结构。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物质能源消耗的大幅增长为支撑的,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样的增长格局难以长期保持下去。因此,促进经济增长应由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费,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既有利于建设创新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可以节约能源,为整治大气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心意,功乃天成。” 整治污染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也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明智之举。只要政府与企业、社会合力,共同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一定能让举国人民拥有生态环保、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第三篇:申论

加强道德建设 道德贵在“知行合一”

助人为乐者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者挺身而出,在社会中诚实守信、在岗位上敬业奉献、在家庭中孝老爱亲……317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事迹,勾画出一个时代的道德天际线,也唤起人们对高尚的渴求与

向往。

人皆可以为尧舜。无论是捐赠240毫升“熊猫血”的职员,还是送还走散雇主货物的“棒棒”;无论是扎根华山之巅18年的气象站副站长,还是36年如一日照顾6位老人的农村妇女,这些道德模范的候选人,都是身边的普通人,并不生来比我们更高尚。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以更加宽阔的胸怀对待名利和得失。他们不平凡之处,是在帮助别人中得到内心喜悦,在奉献社会中获得成就感。他们是高尚的,更是快乐的。

这种高尚可望可及可敬可学。

观念与行动,只有一步之遥。对于道德,每个人都有感触和思考。然而,仰望星空,仍需脚踏实地。我们感慨社会冷漠,却是否也在陌生人社会中奉行以邻为壑的准则?我们喟叹道德不彰,却是否也在他人

伸手求援时犹豫不决?说到底,道德的目的不是感动,而是需要更积极、更主动的践行。

读一读这些候选人的事迹,让他们成为我们校准人生方向的航标,让他们成为社会不断前行的灯塔,这或许才是评选道德模范最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申论

理论热点透析:城镇化 化什么 怎么化

稳步推进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那么,“十二五”的“城镇化”,“化”什么?怎么化?这是亟待人们考虑和破解的重大现实问题。

城镇化,化什么?

一、城镇化要化以投资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向以消费为内核的经济发展动力机制转化

工业化创造供给,而城镇化的最大经济效能则是创造出持久增长的需求。从长远来看,城镇化在培育消费需求,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以城镇化为主要动力的非农化过程,正是有效需求增加和市场扩大的过程。

我国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消费依然是国民经济的短板,而影响需求不足的群体则是农村消费。目前7亿多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很低,农村人均消费能力不到城市的30%。把农民留在农村不可能解决问题,因为农民的新增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依赖于农业收入,而是在城市中获取的非农收益。如果能在接下去几十年里,将7亿多农民中的4.5亿人转变为城市人口,那么中国的内需市场将有一个极大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和非农化,农民的总收入显著提高,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90年的20%上升到2008年的接近40%。如何提高农民进城就业的可行能力以及就业机会,如何保障他们的就业权利,是增加新内需的关键。

近30年来,中国城镇化水平以年均约1%的速度提升,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组织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但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从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看,大部分国家人均GDP3000美元时,城镇化水平在60%—65%,而目前中国在46%左右,滞后15—20个百分点。如果在未来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从现在不到40%,提高到75%,那么,年均社会消费额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而且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可以维持 20年。因而,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将扩大内需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内需持续扩大的良性互动。

二、城镇化要化从注重政府投资的短期刺激机制,向注重民间投资的长期驱动机制转化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资本是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稀缺的资源之一。民间投资作为新生的投资方式,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在增加供给、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同时,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推动地方经济的开发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及“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格局正处于新一轮的调整和重新排序,中国面临的不仅是对原有经济结构的简单恢复,而且要对新的经济结构进行重新构建。尽快启动民间投资,实现从政府投资拉动向社会投资拉动转变,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稳定回升,也关系着未来更长时间经济发展的路径和质量。以城镇化激活民间投资的创新思路在于:通过调结构、扩内需,消化过剩生产能力,形成新的民间投资热点,培育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先进生产能力。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消除投资领域中对民间资本的进入壁垒,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铁路、航空、电信、电力等行业;制定税收、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加大城乡保障住房建设,激活房地产投资,这样既有利于房价回到合理水平,从而刺激住房消费,也有利于增加房地产投资。

三、城镇化要化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产业结构转型的推进,进而实现经济的服务化

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将在中国未来形成的新的消费热点和产业层次,对城市公共产品产生很大需求,推动以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健康、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将加快城镇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测算表明,如果政府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到位,居民消费率至少可以提高 4—5个百分点。同时,城镇化也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集聚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业还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发展阶段,产业集聚化不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城镇化发展步伐能有力推进农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农业产业化,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促进了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的共享。

城镇化,怎么化?

一、以农民市民化为切入点推进城镇化,开展以人为本的人口转移和流动的政策设计

城镇化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引致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的空间过程,涵盖了城镇和乡村两大地域空间的转型历程。在城乡二元体制尚未完全打破的背景下,城镇化肩负着突破城乡二元分割、协调城乡发展的历史使命,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而人口城镇化的主旨,实际上就是保障进城农民的权益,与农民共享城镇化的利益。因此,按照实现以人为本、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目标设计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农

做好群众工作,应当实现“五个新转变”

在群众工作理念上,实现从传统管治型向现代服务型的转变。群众工作理念就是关于群众工作的理性认识,它是用以指导群众工作的目标、宗旨和根本原则等。党的群众工作理念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群众工作的宗旨、目标和价值追求;二是为实现群众工作的宗旨、目标和价值追求而选择的路径、方略和基本方式。在第一个层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反映和体现了党的群众工作理念,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这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在第二个层面,“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等体现了实现群众工作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的路径、方略和基本方式。可以看出,不管是从哪个层面来讲,服务群众都应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根本理念。我们应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统治、管制理念,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组织下移工作重心,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和宗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真诚周到的服务推动管理目标的实现和加强,才能使基层工作逐步形成“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工作格局,才能让人民群众从具体服务中,切实地感受到党的存在、党组织的存在、党员的存在,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力量。

在群众工作的目标定位上,实现从保稳定向促和谐的转变。工作目标就是未来的工作方向,这是我们行动的依据。有了清晰的目标,才有坚定的信念和行动。当前一些地方的党委政府仍有意无意地把群众工作的目标放在保稳定方面,这种目标定位是导致许多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维稳的工作目标自然带来维稳的工作思路,这种思路重心放在“堵”上,而不是“疏”上,因而更多的靠权力而不是靠法制,靠高压而不是靠疏导,靠封闭思想、堵塞言路而不是靠民智开启,靠我压你服而不是心悦诚服。现实中,这种工作思路对于地方党委政府来说耗时耗力耗财,收效甚微且问题愈来愈多;对群众来说,只会更多感到压力、愈发敏感,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因此,群众工作定位应加快从保稳定向促和谐的转变。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状态是指社会各阶层、社会集团、各部分人群之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等关系协调、和睦相处。这种和谐表现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其基础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政治权力关系的合理适当,一个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合理适当。群众工作的定位向促和谐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群众工作重点转到协调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和经济利益方面。因为利益被侵害和利益关系不协调是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根源。群众工作的核心就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稳定是把重心放在矛盾产生之后的消解和处理,关注焦点在于矛盾之“现状”;促和谐的重心是放在消除矛盾产生的根源上,关注焦点在于矛盾之“成因”。从根本上来说,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树立促和谐的目标定位,努力维护群众利益,消除矛盾成因。促和谐,在政治权益保障方面,要求必须有效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使公共权力的执掌者保证把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促和谐,在经济利益关系协调方面,就要求在利益不断实现、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建立利益调节均衡机制。其重点一是培育独立自主的市场利益主体,健全和完善反应灵敏的市场自我均衡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政府的利益导向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

在群众工作的制度设计上,实现从具体问题应对到系统化的转变。群众工作的制度化就是把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为党的群众工作制度规则的过程。群众工作的制度化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长久推动力。当前,我们在群众工作的制度设计上,往往是针对某种现象单打一,如,干部联系点制度、进村入户制度、民情恳谈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对当前党群关系某些突出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应急性制度多,目标性制度少;单一性制度多,整体性制度少;特定性制度多,普适性制度少;治标的制度多,治本的制度少等问题,因而制度的有效性受到限制。为适应群众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我们在群众工作的制度设计上,应注重向系统化转变。制度的系统化,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种制度构成,还是一种制度化的机制。作为目标,它要求制度科学、合理、规范;作为一种制度构成,它要求各个制度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界限清晰的制度体系;作为一种机制,它要求制度之间能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按照这种要求进行群众工作的制度设计,群众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扎实有效,才能发挥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作用。

在群众工作的内容上,实现从以满足群众经济利益为重点向维护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利益为重心的转变。党的群众工作最终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党群互动应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动,群众工作的内容也应以满足群众的利益为重点。群众的利益既包括经济的,也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的。以往,我们在群众工作的内容上,往往更多关注于满足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无可厚非,在当时的现实中也是正确可行的。因为,那时群众工作的矛盾和冲突焦点更多集中于经济利益上面。现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生活的发展,人民内部各部分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不仅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同时也表现为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和文化利益的矛盾。在政治领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议政意识要求我们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建立通畅的协商和对话渠道,要求我们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多元化相适应的联系群众、保持社会稳定的方式。这些要求同部分不适应形势发展的政治体制之间,同一些干部以权代法、压制民主、强迫命令之间会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冲突。在社会领域,主要表现为,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人们已逐步地从生存需要扩展到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因而对社会环境和社会服务提出较高的要求,现实中这些方面的发展又相对滞后,这也会引发一些矛盾。在文化领域,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已经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较为富裕的衣食住行,人们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准,这时人们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政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而我们当前所能提供的社会文化设施硬件和社会文化产品软件与这种追求相比都还存在一些差距。可以看出,新形势下群众的利益矛盾有了新的变化,从经济利益的矛盾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而,在群众工作的内容上,我们也应实现从以满足群众经济利益为重点向满足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利益为重心的转变。在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求解转变。调研中,常听到基层干部感叹,每到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时间节点,针对维稳和涉访工作,就会高度紧张,疲于应付。这种运动式的、灭火式的、被动应对式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愈来愈呈现出局限和弊端,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群众工作的发展要求。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求解的转变。第一,要主动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这就要求广大干部去同人民群众共甘苦,体验群众的疾苦,不当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者;去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把握群众的情绪和脉搏。第二,要全力帮助解决群众所困所需。这就要求我们现阶段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在发展中调节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三,要主动去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现实中,群众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群众的意见有是非之别,群众的情绪有积极与消极的不同。对待落后的群众、不正确的意见、消极的情绪,广大党员和干部不能听之任之,盲目迁就,而应主动去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启发引导群众前进,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乡村治理须加快转型

当今中国正处在一种从未有过的深刻历史变动之中,这就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以传统农业为支撑的农村很容易沦于边缘地位。为因应这一变化,中央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要适应这一战略举措,乡村治理必须进行重大转型,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以下两大转变。

一是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导力量。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农业税历史最长的大国。封建社会,政府的主要功能就是收税,通过税收满足专制统治和公共工程建设的需要。孙中山先生说:“人民对于皇帝只有一个关系,就是纳粮,除了纳粮之外,便和政府没有别的关系。因为这个缘故,中国人民的政治思想就很薄弱,人民不管谁来做皇帝,只要纳粮,便算尽了人民的责任。政府只要人民纳粮,便不去理会他们别的事。”

在传统乡村,民众大量“别的事”是由家族等基层社会组织来处理的。因此,孙中山说:“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对民众而言,纳税只是一种外在于他们生活和命运的义务,他们与主要承担收税任务的政府只是水与油的关系,政府只是漂浮于上层的“官府”,其治理方式也是一种悬浮式治理。

1912年结束帝制,建立民国,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政权下乡”,即国家政权由县向乡镇延伸,但这种延伸主要还是为了管制的方便和税收的获取。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农村政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取多于予”。进入新世纪以后,这种取向逐渐改变。国家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一个重大举措就是一举废除农业税。这是一个历史性转变。但这一转变也使得原有的政府与农民间的联系削弱了,新的联系又未能建立起来,由此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治理“真空”。

那么这种新的联系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服务。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农民对公共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政府职能急需向服务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我国近些年农村综合改革的方向主要是精简乡镇机构,对如何加强服务则重视不够,在新形势下,应该将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定位于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向下给力,着眼于服务,着力于基层。这方面,广东省云浮市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首先,是在乡镇“大部制”改革中,设立为农民服务的机构,如农情研判中心、民居办等,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其次,是在村一级设立服务性合作社,乡镇办事人员在村办理公务,做到“办事不出村”,由此实现服务性管理的“纵向到底”,并在这一过程中重建政府权威。这类权威与民众需要是相吻合的,因此更具有民意基础。

当然,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过程中,基层政府还需要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上级政府也需要更多地向下给力,增强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和财政基础。

二是社会向“组织化社会”转变。组织是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石。近些年,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家有了雄厚的财力,这是能够一举废除农业税的条件,也为改善乡村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国家治理除了经济基础,还需要社会基础。现在一些地方期望以简单的经济方式处理社会问题,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组织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经营体制,农村横向联系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呈现“分散型社会”特征。人员分散且处于流动之中,资源分散且处于外流之中,乡村治理缺乏组织依托。孤立的个人是软弱的,孤立的个人可能也是危险的,他们很容易以极端的方式应对问题,由此导致治理成本高昂。

当前仅仅依靠政府管理“纵向到底”是有限度的,政府无法包办也包办不了大量的社会事务。而村、组两级干部职数有限,也很难将所有社会事务都管起来并管理好。农村大量社会事务“无人管”,存在许多“空白点”“薄弱点”,这就需要建立各种新型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加强横向联系,吸纳更多社会成员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乡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这一精神同样适用于乡村治理。近年来,一些乡村探索建立了村民理事会、社区理事会、乡民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在党和政府主导下,以理事会为制度平台,将农村中有威望的各类人员积聚起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实行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兴办了大量公益事业,实现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横向到边”,成为“纵向到底”服务性管理的重要补充,为乡村治理转型拓展了新的方向。

第五篇:申论

1.“作业当堂清,书包不回家;我们快乐学,个个顶呱呱。”山东烟台中小学生中流传的这段童谣,反映了近些年来当地实施素质教育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喜人局面。同时,一项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现状的担忧和反思。这一正一反的例子说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破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教育改革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所有适龄儿童“不花钱,有学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达26.9%;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幅增加,2012年将实现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我们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同时,当前教育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特别是素质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不论是学生抱怨课业负担沉重,还是家长感慨为子女。

“择校”的奔波,不论是人们诟病各种“补习班”的畸形发展,还是老师诉苦在升学率面前“压力山大”,都反映了全社会共同的呼声——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实施素质教育。

3.素质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兴国必先兴学,强国必先强教。现在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申论分析:

一、素质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素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优质的教育短缺。

(二)素质教育改革进程迟缓以及在改革的过程中力度不够。

(三)素质教育的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和方式僵化和不合理。

二、解素质决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政府应该为主导。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事业,让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应加快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合理优化配置素质教育资源。

(二)、学校应该为关键。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树立正确办学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三)家庭应该为基础。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为根本,不能盲目地揠苗助长,甚至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社会应该作引导。社会机制和用人机制,应该倡导正确的人才观,改变单纯追求学历、追求文凭的倾向,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实际能力的观念。2013年青海公务员考试申论:如何坚守“中国制造”

职业培训教育网 2013-05-08 15:27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在实体经济中实现了原始积累的中国民营企业主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了回报率更高的虚拟经济行业。在成本增加、产能过剩、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资金正从实体经济向房产、证券、金融行业转移,短暂的投机行为不断上演。

曾令国人骄傲的“中国制造”正面临着无人坚守的隐忧。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与会的经济学家和业界人士也将目光聚焦在了隐忧重重的中国实体经济。

“办厂不如买房,投资不如投机”?

在博鳌亚洲论坛举行的民营企业家圆桌会议上,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被众多参会民营企业家视为未来5年看好的投资方向。而出现这样的选择其实并不偶然。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房价一路飙升,同时不断上升的还有制造业的人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在这种剧烈的落差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开始选择将从实体经济中积累的资金转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

“房地产行业圈钱速度快,3到5年一个周期,几千万元、几亿元的资金到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快钱。而做实业都是一分几厘积累下来的。”湖北省荆州市权晟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汪荣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越来越多的实体经济企业正在变成服务“快钱”的“壳”。“因为制造业企业融资快,房地产来钱快,拿企业融资来的钱做房地产,赚钱后再投实体,实体再融资,进而循环往复,已经成为现在比较流行的模式。”汪荣说。

而事实上,将实体经济获得的资金投向房地产在当下的中国已经算是一种相对“理性”的行为。更有一些民间资本,在短期利益的诱惑下流向了地下钱庄、农产品投机等风险极高但回报又极快的投机领域。

于是,中国的市场上开始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大量制造业企业陷入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蒜你狠”“豆你玩”等看似荒谬的投机现象此起彼伏。

持续的资产泡沫和“去实业化”现象,是否会对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构成根本性威胁? 博鳌论坛嘉宾、德勤全球常务董事罗格。达森认为,这种趋势对实体经济构成的风险是必然的。一方面,没有人能预测金融行业和房地产业这种高收益到底能繁荣多久。另一方面,企业若要加强国际竞争力,实现做大做强,必须长期在实业上谋求创新。

实体经济困境的背后是转型的需要

“我现在做的布料行业,随着东南亚劳力越来越便宜,出口量急剧下降。也直接导致企业订单减少,利润率下降。”在谈到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前景时汪荣并不乐观。

类似汪荣的担忧在中国许多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业企业当中都普遍存在着。在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下,习惯了低成本、低质量、大市场的中国低端制造业大多都如履薄冰地在寻找着新出路。

“金融危机时期,出现了很多企业外迁的现象,广东东莞最明显,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都从事于低端贴牌,缺乏核心竞争力,丢掉订单就相当于失去了业务。”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在博鳌论坛上说。

遗憾的是,在寻找新出路的过程中,更多的企业选择的是回报高、见效快的虚拟经济行业或是投机市场,而不是将积累的资金投向技术革新和内需市场的开拓。

“世界不可能为中国提供一个无限大的市场来满足中国企业出口的需要。”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看来,苦练内功、转型升级已经是中国制造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业立国需要我们做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博鳌论坛上表示,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高级发展阶段,本应是实体经济有效的助力,但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带来的只能是泡沫而不是繁荣。

“各地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改革将参照天津滨海新区模式进行,建立覆盖城乡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一位消息人士8日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三定方案(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已形成并在内部传达,只等国务院相关部门签署就能公布于众,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改革也将紧锣密鼓地展开。

记者了解到,2010年至今,四个地区进行了食品安全监管改革试点,即将食品、药品监管职能整合在一起,解决食品监管“九龙治水”的局面。

广东深圳、顺德在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设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起草有关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承担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及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和食用农产品(5.56,-0.30,-5.12%)(含食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责任。

陕西省渭南市将农业、畜牧、质监、商务、工商、卫生等部门有关食品安全的职能和人员划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整合上述部门行政许可事项、执法职能和技术资源。

天津市滨海新区搞职能整合,明确将食品监管从四段式精简为两段,滨海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和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

“顺德和深圳模式将所有产品的安全放在一个市场管理局里监管,而对食品划出的部门太狭小。渭南模式将所有涉及食品的部门全整合在一起、动作很大,但要让全国照搬这一模式比较难。”上述消息人士说,天津滨海新区模式获得了国家不少部门的认可,也与两会公布食药监管大部制改革的步调一致。目前,各省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都前往滨海新区调研,参照天津滨海新区模式进行改革。

据天津市滨海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张铁军介绍,2010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将原来由卫生部门负责的餐饮服务环节、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管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质监部门负责的食品生产环节和工商部门负责的食品流通环节监管职能划转到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其次,建立完善食品药品来源追溯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市场流通和消费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做到来源清楚、去向明确、过程连续,发现问题可及时追根溯源。

“改革后,机关内设九个处室,下设六个分局;成立新区食品药品监督所,加挂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牌子,在编和聘用人员加起来一共300人。”他说。

除了整合外,天津滨海新区的一大特点是设立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

张铁军说,滨海新区27个街(镇)设立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设专职协管员;在351个居(村)设立了食品药品安全监控点,设兼职信息员。“全区垂直管理、区域局队合一(行政管理机构与专业执法队伍结合)、监管派驻街镇、覆盖延伸村居的网格化监管模式,使食品药品监管在最基层得到有效覆盖。”他说。

天津市滨海新区常住人口为248万人,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占全区人口配比达到了万分之一点二左右。

“没有最基层的食品监督人员,小作坊、小饭店根本无法管理。”江苏省南京市一区药监局人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该区药监局与街道办事处合作,街道派出协管员巡查各个食品店和商贩,“协管员一句话顶上一堆文件材料”。

同样,在食药改革试点的城市也都建立了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记者了解到,渭南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1915人,在所有基层乡镇设立96个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使得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占全市人口配比达到了万分之三点五左右。

但是,专家指出,天津滨海新区模式在全国推广可能将面临四大挑战。

首先,能否配备大量从业人员。张铁军指出,承接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后,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面临的辖区范围大、行业领域广、相对人数量多、生产经营者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等现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不同机构特点,采取灵活措施,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建设,但目前人员仍然不足。

其次,滨海新区政府投巨资,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食品药品“智慧监管”工程建设。全国各地财力不一地区,是否都能利用信息化监管手段?

再次,农村食品安全点多面广是监管难点。

四是能否坚持政策的可持续性。“滨海新区模式是参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管的一种模式。如果政府全国推广这一模式,是否能坚持十年不变、二十年不变、甚至三十年不变?这样才能让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具有延续性。”一位业内人士说,地方食品监管经历了地方防疫站、卫生监督、药监局等不断变动时期,造成了人员、政策等方面的不连续性。

铺张浪费问题:日前,一同事向我诉苦说,她上月参加了5场婚宴,礼钱花了3000多。问其缘由,她讲,现在人们办婚宴都奢侈得很,她参加的婚宴,最好的一家给来宾发中华烟,喝茅台酒,其他4家档次也不低,礼钱少了根本不行。婚宴铺张浪费由此可见一斑。仔细想来,其他角落的铺张浪费也并不少见。

铺张浪费的危害,一是耗费宝贵资源,加重环境污染,损害生存环境。二是助长不正之风,影响事业发展。但为何有些人还要“逆势而行”?最主要一点就是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错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少人艰苦奋斗思想日渐淡化,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乘虚而入,体现在行动上,讲虚荣、摆阔气、争面子,奢华婚宴就是明显例证。一些人把节俭视作“小气”,对奢侈却十分追捧。如此一来,铺张浪费风气怎不盛行?

如何制止铺张浪费之风?笔者认为,办法有三:一是强化学习,努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通过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大力宣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思想、好传统,教育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造福后代。二是各级政府机关带头。在严管“三公”消费的同时,对小事的节俭也记挂心上,比如说,开会现场写字用环保笔,纸张提倡两面用等,引导和带动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三是严格监管。可由相关单位或部门组织定期举办节俭单位和个人的模范评比活动,并给予奖励。同时,对发现的铺张浪费行为,要给予批评教育甚至罚款处理。从而营造出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舆论氛围。

就业问题:伴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而且,自2007年美国次贷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地的经济都出现了一定的衰退现象,各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方面都有所减少。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成为了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的更加不容乐观。

(一)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整体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二)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流向

伴随我国沿海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以及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伴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而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的企业全部选择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从毕业生主体自身来讲

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一步到位的想法,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企业是就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只是打工,因此,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去就业,更谈不上到边远地区工作。而且,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期望的找到一份轻松高薪的工作,既不愿从事高付出的工作,又想获得高收入;既想获得高薪工作,又对自身能力了解不足。而社会现实往往与毕业生的想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二)从毕业院校来讲

首先,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来,我国社会的人才需求量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就业市场。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地区的经济开始衰退,社会已经不可能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骤然加大,就业难现象凸显。

其次,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也不够强,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另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有些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三)从社会用人单位来讲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用人也处于成熟稳定期,吸纳的人才有限,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主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所需要的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主要以接纳毕业生为主的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而生存下来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地减员,进而造成了就业困难。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建议

(一)切实了解用人需求,不断增强毕业生综合能力

如何更好的利用仅有的不到四年的时间来完善自我直接影响了大四的就业形势。因此,大学生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来关注了解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大学毕业生。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四年去学习相关知识,考取相关等级证书,进而在就业招聘中占据优势,获得一份好工作。

(二)调研就业形势,合理进行就业指导

由于当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就业办公室等应不断深入调查当今的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广大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及时的完善知识储备,调整就业心态,获得就业信息,加快并改善大学生就业。

(三)网罗校友资源,多渠道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比较成功的校友手里拥有一些资源,可以帮助师弟师妹们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建议充分调动和利用专业教师及校友的社会资源,为毕业生争取更多的招聘机会。针对专业特色,利用校友、老师的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专业的小型专场招聘会,以便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四)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创新就业招聘形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捷,人才市场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招聘会一种模式也逐渐跟不上毕业生就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使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更近距离的接触,通过形势研讨会、专场招聘会、专家报告会、师生座谈会、心理咨询会等一系列措施来拓展就业领域。

下载申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申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申论

    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公职人员“上班”≠“坐班” 对于机关单位来说,人们习惯将上班谓之“坐班”。一个“坐”字,生动形象地诠释出上班时的姿态——— 一把椅子,一张办公桌,......

    申论

    主要问题:这几段文字主要说明了政府职能转变、规划和企业投资方向应该依据市场来进行,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投资方向根据大众需求,合理的......

    申论

    【背景材料】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强调,搞好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点......

    申论

    申论范文:雾霾中还藏着多少秘密 去年底到今年初,京津冀等一些地区严重雾霾频发,表明治理措施必须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拿出“显微镜”“望远镜”,对雾霾的发......

    申论

    用守望文化擦亮城市名片 文化,是一个城市活的魂灵!一座城市是否伟大,要看她的历史,而她的历史,正是由文化所凝结;一座城市是否伟大,要看她的现在,而她的现在,正是由文化所滋养;一座城......

    申论

    申论范文:权力上网的质与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信息传递时代已经过去,在互联网成为信息发布的集散地的同时,微博的使用也成为了个人和国家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然而......

    申论

    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万里残阳山河无疆,五千年汉唐高风激扬。时光的流逝,消却了奕耀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光芒,却也为我们留下了“能言”的......

    申论

    申论范文精解80篇 20天,行测83分,申论81分 (适合:国家公务员,各省公务员,村官,事业单位,政法干警,警察,军转干,路转税,选调生,党政公选,法检等考试)———知识改变命运,励志照亮人生 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