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赤兔马之死

时间:2019-05-14 13:3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作文赤兔马之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作文赤兔马之死》。

第一篇:高考作文赤兔马之死

高考作文《诚信》——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简评】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得分:60分。

语文成绩123

他被破格录取了

第二篇:赤兔马的自述小学作文

赤兔马的自述小学作文

当一缕阳光照得我睁不开眼的时候,我出生了。

我艰难地站了起来,迎来了周围人的一阵唏嘘:“这真是一匹良马!是个好种,长大以后一定可以当军马来用!说不定把它卖给哪个将军,可以得到不少赏赐呢!”

正值东汉末年,各路诸侯并起,每一个都能称得上是地方大佬豪杰,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逐鹿中原,一统天下。

历史给了我一个登场的机会,作为一匹良驹,我被献给了一个叫李肃的起义军领袖,他一见到我,就大声称赞:“这可是百年不遇的赤兔马啊!”他对我倍加珍惜。

在一个决定历史的下午,当我正悠闲地在马棚里休息时,突然号角吹起,士兵们身披战甲,手持金戈,李将军将马鞍披在我的身上,飞身而上,我知道,该我出征的时刻到了!而此时的我,只是一匹刚满八岁的年轻小马,从未经历过战场,也未见过生与死,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让我不寒而栗,尸横遍野让我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恐惧,但是慢慢地,李将军挥刀斩杀于乱军之中,竟然让我万分激动,血脉喷张,我载着李将军在敌军的阵营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但是,悲剧还是发生了。突然,一支暗箭射来,李将军应声倒下,我慌忙转过头去,却发现他再也醒不过来了……

我被董卓俘虏了。董卓第一眼看到我的时候,和李将军几乎一样,不禁啧啧赞叹起来“真是一匹好马!好马应该配英雄!”于是,他将我赠给了自己的义子——吕布。

一晃就是十几年,我跟着吕布东奔西走,并助他成就了“天下第一勇士”的美名,可是就在吕布春风得意的时候,却大意败给了曹操,当白门楼的钟声响起的时候,我低下了头,我知道,我又要换主人了……

经历了两个主人的调教,经历了无数战场的厮杀,我早已不再是那初出茅庐的小马,而成长为一匹饱经风霜,看惯了生死的老马,确实,我老了。速度也没有过去快了,但是我依然迎来了自己第三任主人——关羽。

关羽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武将,我们一起击溃庞德,杀退于禁……好不风光!可是,最后还是因为我的步伐不再轻快,体力不再强健,而被吴军俘虏了……

不能再换主人了!在绝食的几天里,我又回忆起过去的一幕幕。但愿,世间再无战端,世间再无良马赤兔!

第三篇:李清照之死

李清照之死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当作于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的秋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实在是条极不吉祥的预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条法老的诅咒,“谁要触动了我,谁就不得好死”那样,其应验之灵之准,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际遇,那难以自主的命运,果然脱不开“花自飘零”四字谶语。

李清照作此词时,正芳龄二十,是与赵明诚婚后的第三年。花样年华,新婚燕尔,应该是女人最好的岁月、然而,正是从这首词开始,被流水不知带往何方的飘零命运,也就开始了。这位才女,其命运不济的一生,其不知所终的结局,既是一个女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文人的悲剧,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无辜女诗人的悲剧。

故事得从1100年(元符三年)说起,这年正月,哲宗驾崩,赵佶嗣位,是为徽宗。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昏君,一上台,便倒行逆施起来。

1102年(崇宁元年)夏5月,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人,被藉为“元祐奸党”。

7月,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宋史》),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顺藤摸瓜,在劫难逃。7月乙酉,定案“元祐奸党”17人,李格非名列第五,罢官。

9月,宋徽宗御书奸党人名,凡百有二十,刻石京师端礼门,以示儆尤,李格非名列其中,充军广西象郡。

1103年(崇宁二年)4月,毁司马光、吕公著等绘像,及三苏、秦、黄等人文集。

9月,令天下监司长吏厅各立“元祐奸党碑”。党人碑刻309人,李格非名列第26。

1104年(崇宁三年)诏御书所书写之奸党,不得在汴梁居住,凡亲属,无论亲疏,遣返原籍。

1106年(崇宁五年)春正月,慧星出西方,太白昼见,沼求直言,方有毁碑之举。

1108年(大观二年)春正月壬子朔,宋徽宗大赦天下,党禁至此稍弛。(据上海古籍出版社令李清照集笺注》)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有过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得杀净臣,不得杀读书种子。刻石铭碑,藏于禁中,是否如此,未见正史,不敢断言。但赵姓皇帝对待知识分子,在历朝历代中,尚属礼遇,大体而言,刻薄是有的,残暴还说不上。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做官,做到部长级,国务委员级,副总理级的高层职务,也就只有宋朝的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和苏轼等人达到如此官位。他们出入宫禁,位列中枢,掌握机要,筹谋决策,真正受到帝王重用,那才真叫当官,绝不是当摆设,充玩意儿,起花瓶作用的闲差虚位。有职有权,有威有势,足够让今天已做官的,想做官的作家,或者诗人,艳羡不已。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非等闲人物,以礼部员外郎,拜提点京东刑狱、作为河南、山东一带的 “司法厅长”,“警察总监”,官也做得不算小的。所以,平心而论,混账如赵佶者,尽管修理文人,不遗余力,通过“党人案”,大搞宋朝的政治运动,倒没有开过杀戒,没有砍人脑袋,总算不违祖宗规矩。不过,他先打“元祐奸党”,后打“元符奸党”,雷厉风行,严惩不贷,斗争从严,处理也从严.充军发配,妻离子散,打得大河上下,京师内外,杀气腾腾,鬼哭狼嚎,也是蛮恐怖的。

北宋白神宗变法以来,到徽宗的“双打”,知识分子就不停地被“翻烧饼”,烙了这面再烙那面,烤焦这边,再烤那边,今天把这拨打下去,明天把那拨抬上来,后天,给打下来的这拨昭:写,再后天,又将抬上来的那拨打下去。这过程,正是李格非所受到免官、下放、复职、再谪的政治遭遇。他在哲宗朝元祐年间,因蜀党被起用,到了徽宗朝崇宁年间洛党抬头,又遭被打下去的噩运。

可是,“元祐党人”都是正直的知识分子,都是有才气的文人,而对立面“元符党人”,几乎无一不是小人。知识分子的本性,土可杀而不可辱,辱比杀更能挫折识文断字之辈。宋徽宗这种铭刻在石板上的“元佑奸党碑”,可以算是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比西方的耻辱柱,不知早了多少年?当代历次政治运动中,出现过的大字报、戴高帽、批斗会、“喷气式”,追本溯源,都是借鉴宋徽宗的这一手。

现在已经找不到李格非到广西以后的情况资料,但他女儿却因为是奸党的亲属,在开封的日子,不怎么好过。第一,她不能不挂念谪放远方的老爹;第二,她不能不犯愁自己要被遣送的命运。株连一说,虽然出自秦朝,但是各朝各代的统治者,无不奉为圭臬。宋朝,不可能有“可以教育好子女”的“给出路”政策,但不可能没有以蔡京为首的“双打办公室”,以高俅领衔的“清查奸党工作组”。在中国,只要一搞运动,整人者,层出不穷,告密者,纷纷出笼,检举者,望风捕影,打小报告者,如影随形,立刻就是小人辈出,奸佞纷呈,恶狗满村,爬虫遍地的兴旺景象。一个诗词写得如此出色,人品生得如此出众的女诗人,能逃脱得掉这么多“业余警察”的眼睛吗? 我真为当代那些受到无微不至呵护的美女作家额手称庆,她们幸亏没有生在宋朝,而托福生在有如此众多好色之徒的中国当今文坛,才有这份好运气的。

幸好,李清照的先生赵明诚很爱她,是她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里,惟一的精神支柱。这位在大学“读研”或者“考博”的丈夫,既没有跟她真离婚或假离婚以划清界限,也没有立时三刻大义灭亲把她扫地出门,而是四处求情,辗转托人,送礼请客,以求宽容,挨一天算一天,尽量拖延着不走。

实际上,赵明诚完全可以求他的父亲赵挺之,这位官至尚书左丞除中书侍郎,相当于副首相的高级干部,只消说一句话,谁敢拿他的儿媳怎样。然而,此人很不是东西,“炙手可热心可寒”,就是李清照对这位长辈的评价。

赵挺之不会为“双打分子”的子女李清照缓颊的,一方面是亲不亲,路线分;另一方面便是一种阴暗心理了。此人几乎诌不出几句像点样子的诗词,很生闷气,这和当年江青死整20世纪30年代文化人一样,对他的儿媳,有妒火中烧的文人情结啊!

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外部因素,李清照相当不是滋味,才有这首前景渺茫,后果难料的《一剪梅》。明人王世贞评说此词:“可谓憔悴支离矣”(《弁州山人词评》)。这四字评语,可谓大奇。只有笛中人,过来人,才能作此等语。因为其父王仔,藏有《清明上河图》,严东楼想要,王仔不敢不给,但又舍不得,只好搞了一份赝品送去。谁知被人揭发,由此忤怒严嵩,便找了别的藉口,将他关进大牢。王世贞营救无计,眼看其父瘦毙狱中。这种相类似的感受,从时代背景这个大的角度,来忖度李清照写作时的心态,是说到了点子上的。

李清照崛起于北宋词林,实在是个异数。

她有一篇在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直言无讳的批评文章,开头处先讲述了一个故事。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名姓,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日:‘表弟愿与座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日:‘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阙,众皆泣下,罗拜,日:‘此李八郎也。’”(《词论》)这位突兀而来的李八郎,凌空出世,满座拜服的精彩表演,其实也是她震惊京师征服文坛的写照。

当这位小女子由家乡山东济南来到开封的时候,词坛好比那曲江进士宴,无人把她放在眼下。斯其时也,柳永、宋祁、晏殊、欧阳修、苏轼、张子野、晏几道、秦观、黄庭坚„„词藻纷出,华章迭起,一阙歌罢,满城传写。凡歌场舞榭,盛会宴集,三瓦两舍,游乐醵聚,啸歌唱赋,非苏即柳,不是“大江东去”,就是“晓风残月”,莺莺燕燕为之一展歌喉,弦索笛管为之喧闹嘈杂,词坛光彩悉为须眉夺去,文学风流尽在男性世界。

这位新人不能不煞费踌躇了,性别歧视是不容置疑的,更主要的,来晚了的她,发现这桌文学的盛宴,已没有她的一席之地。文学,有时比政治还势利,比经济还现实,错失时机,淹蹇一生,满腹才情,萤草同腐,完全是有可能的。得先机者,善哄抬者,抢风头者,敢弄潮者,比较不那么要脸的硬充数者,往往倒得到便宜。因此,一旦别人捷足先登,后来者就只有站着看热闹的份儿。况且,在文坛上,蹲着茅坑不拉屎的家伙,尤其不识相,哪怕连个屁也放不出来了,决不提溜起裤子,甘心给别人让位的。所以,必如李八郎那般,穿云裂石,金声玉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举点中众人的死穴,目瞪口呆,哑口无言,才会被人承认。

李清照本可以打出美女作家的招牌,在文坛那张桌子上,挤进去一张椅子。我揣度她会觉得那很下作,因为她说过的:“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富贵”是物质,在李清照笔下的这个“富贵”,却是百分之百的精神。以色相在文坛讨一口饭吃,那是巴尔扎克所嗤笑的外省小家碧玉才干得出来的肮脏勾当,这位大家闺秀肯定不屑为之的。

尽管有关她的生平记载,缺乏细节描写,更无绘声绘色之笔墨,但从她这篇藐视一切,睥睨名家的《词论》推断,可以想象得出她的自信。本小姐不写也则罢了,既要写,必定以惊世骇俗之气,不主故常之变,初写黄庭之美,出神入化之境,让开封城大吃一惊。

果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飞鸿掠影,石破天惊,“当时文土莫不击节赞赏”(明人蒋一葵《尧山堂外记》)。

阮阅《诗话总龟》后集《丽人门》云:“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言甚新。”

陈郁《藏一话腴》甲集云:“李易安工造语,故《如梦令》‘绿肥红瘦’ 之句,天下称之。”

黄升《花庵词选》云:“前辈尝称易安‘绿肥红瘦’为佳句,余谓此篇(《念奴娇·萧条庭院》)‘宠柳娇花’之句,亦甚奇俊,前此未有能道之者,”

据研究者言,同时代人对于李清照的评述,大都近乎苛刻。对其生平,尤多訾议。但从以上宋人评价,可以想象当时的汴梁城里,这位新出炉的诗人,肯定是一个最热门、最流行的话题、如曹植《洛神赋》所写:“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那样令人感到新鲜,感到好奇。她的端丽形象,恐怕是北宋灭亡前,那末世文坛的最后一抹亮色。

《一剪梅》中,远走之苦,恋念之深,绮丽的离情,委婉的别绪,无可傍依的忧愁,无计排遣的惆怅,字字句句,无不使人共鸣。全词无一字政治,但政治的阴霾,笼罩全词。这还不过是她飘零一生的序曲,嗣后,靖康之国灭,南渡之家亡,逃生之艰难,孤奔之无助,更是无穷无尽的与政治扭结在一起的悲剧。甚至直到最后,死在哪年?死在哪里?也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

尽管,她很不幸,但她留给文学史的不多的词,很少的诗,极少的文章,无一不精彩,无一不出色。甚至断简残篇,只言片字,也流露着她的睿智。在中国文学的天空里,李清照堪称是女性文人中最为熠熠发光的星。

“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

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

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明人杨慎《词品》)。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张端义《贵耳集》极推崇其元宵《永遇乐》、《声声慢》,以为闺阁中有此文笔,殆为闲气,良非虚美。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也”(清人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一个作家,一个诗人,能给后人留下充分的话语余地,说好也罢,说坏也罢,能够有话好说,那就不简单,可谓不虚此一生。作品问世,不是马上呜呼哀哉,不是转眼烟飞焰灭,而是说上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像李清照这样,才是所谓真正的不朽。至于时下我等厕身之文坛,耳闻目睹,恭逢其盛的“不朽”,无论个人吹出来的,还是哥们儿、姐们儿捧出来的,无论怎样厚颜无耻,大言不惭,至多,只能说是一种乐此不疲的文学手淫而已。

李清照的这首很政治化而无任何政治蛛丝马迹的《一剪梅》,长期以来,是被看作一首闺情诗,一首思妇词,被人吟哦传诵。在最早的版本上,甚至还有编辑多情加上的题注。“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甚至还有更艳丽的演义,那块锦帕,也就是李清照手迹的此诗真本,到了元代,还被画家倪云林所收藏云云。如果真是这样罗曼蒂克的话,那倒是适合拍好莱坞爱情电影的上好素材。

其实,这是面对政治迫害的恋恋不舍之歌,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那是很痛苦的诀别。不能抗命的无法逃脱,难以名状的凄凉情绪,无可奈何的强迫分手,心碎郁闷的长远相思,就绝非泛泛的离情别绪所能涵括,而是更深层次的悲恨怨愤。要真是“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归花,水归水,各走各的路,倒相安无事的。可是,落花无意,流水有情,“双打办”也好,“清奸肃党办公室”也好,频频敲开她家的大门,不断关切她何时启程。于是,“远游”的,只能是她。告别汴梁,沿河而下,回到原籍齐州章丘,也就是山东济南,饮她飘零人生的第一杯苦酒。

与此同时,北宋当局的腐败政权,也开始江河直下地向灭亡走去。宋徽宗在位25年,宠用奸宄小人,残害忠臣良将,搜刮民脂民膏,大肆挥霍浪费,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强敌逼境,只知贡币求和,以得苟且安生。在中国,人人都能当皇帝,人人都想当皇帝,但不是人人都能干好皇帝这差使的。宋徽宗赵佶,其实应该当一名画家,一名诗人,一名风流公子,与李师师谈恋爱,也许是此中当行的风头人物。治理国家,经营政府,内政外交,国防军事,他就是一个地道白痴了。

到了公元1125年(宣和七年),实在干不下去了,赵佶退位了。李清照也就跟着大倒其霉,虽说是个人的命运,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无关宏旨,但随着异族侵略者的金戈铁马,步步南下,一个弱女子,也不能不与家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如果说“花自飘零”的话,在她40岁以前,犹是在薄风细浪中回转,那么40岁以后,便跌落到一劫不复的深渊,永无平稳之日了。

李清照先受到其父,后受到其夫之父,两起截然相反的政治**牵连,也曾饱受冷遇,尝尽白眼,也曾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不知哪一天又有什么祸事光临?但她终究不是直接当事人,花虽飘零,还只是萍踪浪迹,波回岸阻,中流荡漾,无所凭依罢了。尽管“红藕香残玉簟秋”有点凄冷,尽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有点孤独,然而,她与赵明诚,那两相爱恋着的小环境,还是温馨的;共同之好,积20年之久的金石收藏,那意气相投的小气候,还是很融洽的。那些年月里,有过痛苦,也有过欢乐,有过挫折,也有过成功,有过碰壁,也有过收获,有过阴风冷雨,也有过鸟语花香。

接下来的1126年,赵佶的儿子赵桓继位,是为靖康。第二年,金兵破汴梁,北宋政权便画了句号。这年,李清照43岁。

“靖康丙午岁,侯(即其夫赵明诚)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已有矣。”(《金石录后序》)

残酷的战争,迫使他们不得不过起浪迹天涯的逃亡生活。胡骑南下,狼烟四起,烽火鸣镝,遍野而来。那看不到头的黑暗,擦不干净的泪水,永无休止的行色匆匆,没完没了的赶路颠簸,便一直伴随着这位“花自飘零”的诗人。

疾风险浪,波涛翻滚,云涌雾障,天晦日暗,可想而知,飘零在水里的花瓣,会有什么结果了。

现在,很难想象900年前,一为书生,一为弱女的这对夫妇,将至少有两三个集装箱的文物,上千件的金石、图画、书籍、珍玩等物,为了不落入侵略者手里,追随着败亡的逃跑政府,如何由山东青州的老家启程,一路晓行夜宿,餐风饮露,舟载车运,人驮马拉,辗转千里,运往江南的? 他们总是追不上逃得比他们还要快的南宋高宗皇帝赵构,他们追到江南,高宗到了杭州,他们迫到浙江,高宗又逃往海上;中国知识分子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尽管意识到最后那一无所有的结果,然而,面对这些辛苦收集的文化瑰宝,不保护到最后一刻,不敢轻言放弃,无论如何,也将竭尽全力保全,不使其失散湮没。

可他们的苦难之旅,有谁能来分担一些呢?无能的政府不管,无耻的官僚不管,投降主义者看你的笑话,认贼作父者下你的毒手,然而,这也阻挡不住他们,铁了心跟随着奉为正朔的流亡朝廷,往南逃奔。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独有的苦恋情结了,可死也不敢将收藏品丢失、放弃、转手的这对夫妇,一定要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尽到绵薄之力,你可能嘲笑他们太愚,太腐,但你不能不尊敬他们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要没有这样一份忠忱之心,竭诚之意,哪有51300年来中国文化的辉煌?

到了钦宗靖康二年,也就是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他们的全部积累,不但成为他们夫妇的负担,甚至成为她不幸一生的灾难。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地,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

次年(建炎二年),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存放在故土的遗物,悉被胡骑付之一炬,千辛万苦随身运来的,又不得不再次割爱。当这些穷半生之力,倾全部家产,费无数心血,已是他们生命一部分的金石藏品,无论多么珍惜,也只有忍痛抛弃,那真是难舍难分。当时,还要面临着丈夫赴任,只剩下她茕孑一人,远走他乡,孤灯残烛,凄凉驿路,“时犹有书两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独自照管着这一大摊子家当,她肩上所承担的分量,也实在是太重了。

而她更想不到的沉重打击,接踵而至,丈夫这一去,竟成死别。

(明诚)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抱负,与身俱存亡,勿误。”

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痞。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素性急,奈何病痞?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苓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六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至今读来,那段惆怅,那份追思,犹令人怦然心动。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文人,为这个民族,为这块土地,可以有所作为,可以施展抱负的领域,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然而,中国文人,无不以薪火相传为己任,无不以兴灭继绝为己责,总是要为弘扬文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庶不致辜负一生。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节衣缩食,好古博雅,典当质押,搜罗金石,本来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大敌当前,危机四起,殚思竭虑,奔走跋涉,以求保全文物于万一,这在他人眼中,更是愚不可及的书呆子行为。到了最后,她的藏晶,失散,丢弃,遗落,败损,加之被窃,被盗,强借,勒索,“何得之艰难失之易也”,“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爱惜如护头目”,连诗人自己也忍不住嘲笑自己,“何愚也邪!”

经过这场生命途程中,最漫长,也是最艰辛的奔波以后,又是一系列的麻烦,不幸,官司,谣诼,包围着她,使她在精神的夺力下,消耗尽她的全部创作能量。她本来应该写得更多,然而,她只能抱憾。

最不能得到宽容的,是太出众的才华;最不能得到理解的,是太超常的智慧;最不能得到支持的,是太完美的成功。所以,凡才华,智慧,无一不是在重重阻断下难产而出;凡成功,凡完美,无一不遭遇到嫉妒和排斥。她付出了一生,她得到了文学史上的辉煌,然而,她在这个小人结群,豺狼当道,精英受害,君子蒙难的时代里,除了“花自飘零水自流”之外,简直别无生计。

身心疲惫的她,神劳力绌的她,既生错了时代,又生错了地方,也就只有凋落沉没,无声无息,不知所终,无影无踪。

李清照(1084-1156?)卒年不见载籍,故而具体死亡日期和地点,湮没无闻。一个曾经美丽过,而且始终在文学史上留下美丽诗词的诗人,大才未展,大志未尽的退出,其飘然而逝杳然而去的形象,其落寞之中悄然淡去的身影,给人留下更多的遐思冥想。

再回过头去品味她那首《乌江》诗: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无论她怎么样死,如何的死,她那双诗人的眼睛,是不肯闭上的。

若是假以时日,给她一个充分施展的机会,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女性,也不至于只留下一本薄薄的《漱玉集》给后世了。

然而,悔则何益?“花自飘零水自流”,对于文人无奈的命运,也只能是无聊的空叹罢了。

摘自:《传记文学》2004年11期 作者:李国文

第四篇:《项羽之死》说课稿

说课题目:《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及分析

吉化一中高一语文组 庞博

一 分析本课教材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科书中第四单元自主赏析中的一篇古文。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过《鸿门宴》以及翻译过这篇文章,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读课文、合作探讨等过程,结合教师的引导,把握项羽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项羽褒贬之情,培养不人云亦云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鉴赏项羽的人物形象(2)探讨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四.教法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

五.教具准备:课件 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霸王别姬》 刚才一曲荡气回肠的《霸王别姬》仿佛让我们又再次回到了那么金戈铁马的年代,也似乎让我们看到一幕生死离别的悲剧。歌中所唱的项羽似乎与我们在《鸿门宴》中所看到的项羽不太一样。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司马迁的《项羽之死》。

二.文学常识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 过程

全文共叙述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1)垓下之围

比较项羽的《垓下歌》与刘邦的《大风歌》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 项羽的《垓下歌》是英雄在穷途末路下的一种悲叹。刘邦的《大风歌》体现的是他在统一天下平定叛乱后的张狂。两者比较不难发现,曾经的西楚霸王是那么的不可一世,但此时通过他的歌声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身高八尺的英雄好汉心中的悲凉。

比较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与项羽和虞姬之间的爱情有何不同?她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从《长恨歌》不难看出唐玄宗因为美色误国,虽然不至于把全部的过错归咎到杨贵妃一个人身上,但是她也确实有一点责任的。但是虞姬在项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牺牲小我让项羽了无牵挂,从这点上看,一个弱女子面对自己的爱情是何等的崇高和伟大啊!

歌罢刎颈以别,为的是让项羽颓然的心再次振奋,断了牵挂,激起雄心壮志。舞已尽,人去矣,殒落在英雄的怀抱。这样壮阔惨烈的历史背景下,兵戈铁马,风云叱咤;却上演了这样极尽缠绵的爱情悲剧。“悲剧美”是美学的一大分类,因为它美得持久、美得动人心魄、美又得让人感悟更多生活的美。

衬托作用,为写出项羽的铁骨柔情。在垓下之围的文段里刻画出这样的一个女子形象,更见项羽的多愁善感。《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明确:

“莫敢”表现了众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莫能”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

(2)东城快战:

第二段中,“愿为诸军快战”。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里,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好在哪里? 明确:

项羽说快战,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像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结束,为了畅快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全住一世的英雄之名。而“决战”表达不了这样的意思。

项羽对自己的评价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刘邦对他的评价是: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明确:

刘邦这样评价对手,显然是说他不能知人善任,结合《鸿门宴》中的情节分析,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人。

司马迁对他的评价: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明确:

司马迁把项羽当作是悲剧英雄来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对其失败表示惋惜,怒其不争。

(3)乌江自刎: 明确: 拒渡:知耻重义 赠马:心地仁善 赐头:视死如归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她对项羽的态度是:赞扬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

他对项羽的态度是:惋惜 乌江亭(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

他对项羽的态度是:贬 讨论:如何看待项羽这个人物? 四 总结:

项羽在人性上的缺点决定了他注定要失败的,在《鸿门宴》中我们似乎就已经看到了故事的结局。但是在项羽的身上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激情澎湃,人性张扬中的那种痛快淋漓。也许这就是埋藏在人类心中最本质的冲动与渴望。项羽在乌江边上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是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丽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在一生中波澜壮阔的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所以,项羽是一个真英雄。

第五篇:《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第二课时)

泉州五中

吴菊平

(开课时间:2007年12月21日上午第3节 地点: 101电教室)【教学目标】

1、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评价历史人物。

【教辅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齐声朗诵《垓下歌》。感受项羽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

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

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评价历史人物

1、请学生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

(1)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李清照的评价: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王安石的评价: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5)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四、课后作业:写作训练:话题《性格与命运》 要求:

1、不少于800字;

2、以《项羽本纪》中的有关情节为事例;

3、至少引用一句名言;

4、可联系当今社会现实或自身实际来写。

下载高考作文赤兔马之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作文赤兔马之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第一课时) 2、结合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 3、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

    《项羽之死》 教案

    项羽之死 教学目的: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

    《童年之死》读书笔记

    《童年之死》读书笔记在看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后,马上选择再看大卫·帕金翰的《童年之死》,一方面是因为原本以为这本书也是讲电子媒介,或者说视觉文化对于人们,尤其是......

    《黛玉之死》教案设计

    《黛玉之死》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熟悉黛玉之死的情节过程,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把握人物心理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的变化,探究发生这些......

    神枪手之死观后感

    神枪手之死观后感《神枪手之死》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大名鼎鼎的神枪手和一群青年枪手一起犯下了许多惊天动地的案子,后来他们洗手不干了、散伙了,由于复杂的人物关系,这位神枪手......

    白鸟之死赏析

    原文 白鸟之死 -席慕容 你若是 那含泪的射手 我就是 那一只 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 只等那羽箭破空而来 射入我早已碎裂的胸怀 你若是这世间唯一 唯一能伤我的射手 我就是......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文章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特别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两类现象。 2、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特别是人物对话、人物等......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目标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运用所学文章进行片段写作训练。重点 片段写作训练;基础知识。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