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鸟之死赏析

时间:2019-05-13 11:1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鸟之死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鸟之死赏析》。

第一篇:白鸟之死赏析

原文

白鸟之死

-席慕容

你若是 那含泪的射手 我就是 那一只

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

只等那羽箭破空而来 射入我早已碎裂的胸怀

你若是这世间唯一 唯一能伤我的射手

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 所有不能忘的 欢乐和悲愁 就好像是最后的一朵云彩 隐没在 那无垠澄蓝的天空

那么 就让我死在你的手下吧 就好像是

终于能死在你的怀中。

赏析

《白鸟之死》是台湾著名画家、散文家、诗人席慕容的诗歌,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我会不由的想,诗人一定是懂爱的人。

这首《白鸟之死》是我前些日子寻另一首诗时偶然看到的,初次读着时就感觉特别震撼,为白鸟与猎人之间凄美的爱情,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

我就是 那一只

决心 不再躲闪的白鸟。

你若是这世间唯一

唯一能伤我的射手

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

所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

。诗中含泪的,不再躲闪的,唯一的,所有的,不能忘的,几个形容词让人似乎看到了铭心的爱,刻骨的伤,寥寥数语,道尽了白鸟与猎人之间的绝世恋情,读来让人心碎!

鸟与射手原本是一对不该相遇的天敌,为什么他们之间就产生了爱情呢?白鸟与猎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他是琉璃国一个远近闻名的猎人,箭术神奇,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琉璃国的王子,他喜好游猎,常畅游在山水间。在一片幽谷密林中,他靠在一株树下,慵懒地擦拭着玄铁弓驽,微微侧耳,他知那不是风声,是飞鸟掠过林间的的轻微异响,他抬起手臂,狭长的眼眸微眯,箭矢精准的对准了前方一棵树的高枝,微微一怔,只见一只美丽的白鸟,停在一株绿枝上,通体都是纯美的白色,连长长的咀都白得发亮,然,射杀猎物是猎手的天职,就在羽箭飞出的一刹那,白鸟已惊飞。这是他游猎生涯中的第一次失手!

它是一只美丽的白鸟,就在它停在枝桠上小憩之际,它看到了他冷俊的面孔,一袭黑色玄衣裹着伟岸的身躯,冷酷的表情,心中一阵惊恨,一阵疼痛,那一天一场浩劫血洗了它的族人,族长用它们族的圣物灵珠将唯一幸存的她幻化成鸟,她永远忘不了族长慈爱而又忧伤的眼神,就在它成为鸟的那一天起,它才听说了他箭术的神奇,就在成为鸟的那一天起,她把那情愫深深埋起,然而她并不知道,那场浩劫非他本意。冷酷的表情,冷冷的箭羽,他整个人如同一座千年不化的冰山,让人顿生寒意,让她不由的多看了一眼。同伴告诫的话语响在耳边,在他的羽箭对准它的那一刻,它已振翅高飞,它庆幸自己反应机灵,在他的魔箭下逃生!

这只是一次意外,然而在他往后的几次游猎中,总会想起那只逃脱的白鸟,想起那个异族,想起那白鸟守护的灵珠,想到那个绝决地消逝在他眼前的女子。他胸中一痛。手抚胸口冷冷一笑,掩去眸中的忧伤。他知道有一天他还会碰到它,下次,他绝不会再失手!

幽谷密林处处苍松翠柏,泛着淡淡的青草气息和着泥土的清新,他跃下马背,任由马儿自在地在林间空地上啃着青草,闲散地往前走去,前方溪水潺潺,不时能听到小鸟叽叽叽喳喳的叫声。他诧异的抬眸,只因为那悲绝的啼鸣,不同于往日的鸟鸣,却赫然看到了那只白鸟,在溪边的一棵绿柳上,那如泣如诉的歌声处处透着哀伤,原来,鸟也会有伤心的事?

就在它垂眸之际,它也看到了他,它停止了鸣唱,它本应第一时间飞走,许是泪水模糊了视线吧,在看到阳光照射到他玄铁箭上折射出的光芒,它才惊飞。他看着那一抹白影消失在密林深处,将羽箭收起。他自嘲的笑笑,或许他的游猎生涯该结束了。

三个月后,王公贵族狩猎的日子,选在了这片幽谷密林,今天的气氛不同以往,林间弥漫着肃杀之气,白鸟小心翼翼的飞到溪边的大石上,因为它必须来!每个月的这天,它都要在这里半个时辰,吸收日月之精华,山石之灵气,维持仅剩不多的元气。

在狩猎场上是人人平等的,在这里都是猎人,一片欢呼声中,猎手们再一次目睹了他们琉璃国第一猎手的风采。这里的珍奇猎物不少,只是今天似乎鸟类不多。猎手们手执箭弩,各自追寻着自己的目标!溪边大石上,一位白衣少女盘膝而坐,面朝着潺潺的清溪,微闭着双眸。四肢渐暖,再有一刻钟,她就可以离开这里了!

随着追寻猎物的脚步,很快就有人发现了她,今天这里是禁地,怎会有人大胆闯入,几声喝斥,几把羽箭同时对准了大石上的那道纤弱背影,听闻背后突如其来的声音,她一惊,旋身而起,愕然回头,只见她轻纱掩着大半的脸,只露光洁的额头,一双明眸惊慌的扫过四周,轻风吹来,衣袂随风飘动,眨眼间似被一圈光团围绕,一只白鸟展翅欲飞!

妖孽!不知是谁喊了声,几支羽箭破空而来。。白鸟微颤的身形刚刚飞起,便被一只大掌捕捉,原来竟是他!白鸟低低的悲鸣!她早已见识了他的残忍,她只余一颗破碎的心,他看着它染血的洁白羽毛微微蹙眉,随后将它带回了皇宫。刚才只是惊鸿一瞥,已足以让他疑惑顿生!可能是她吗?

它被囚禁在一只华丽的鸟笼,他看着它良久,似在深思该如何处置它,才能挡住众臣要杀它的呼声,所谓的妖孽恐怕另有隐情!看着它不食不鸣一日日消沉,他竟心生不忍,带着它来到花园,郑重的告诉它,只准在这里玩耍!若敢飞走,他的羽箭定不留情!夕阳余辉中他伟岸的身影走近,眯着眼眸看着草地上悠闲的白鸟,不自觉间唇角扬着笑意向它伸出手,它乖巧的停在他的掌中,这几日来他已习惯了它的存在,总是不觉间追寻着它的身影!听它婉转的歌声。

这日他将它带到花园就离开了,他们之间有着一种无言的情感让他放心,他知道它不会飞离他的视线的。白鸟的心绪复杂酸涩,从她成了鸟的那一天起,她知道他们注定是敌人,她望着他离去的身影眸中泛起泪光,她的伤还未全愈,可是她想离开了,她怕再呆下去,她会迈不开离去的脚步,她飞出花园,飞过重重殿宇,随着一声惊喊,妖鸟!有人执起弓箭对准白鸟,住手!他从远处飞快的掠过来,看着停在一棵枝桠上喘息的白鸟,厉声道,过来!此时他已完全确定它

爱恨痛交织成烈焰,焚炽着他的心!只是片刻的对峙在这静默中好似一个轮回已过去,白鸟振翅飞起,他心中一痛,她终究是要离去,他眸中含泪拉开玄铁弓弩,羽箭对准白鸟,或许他该一箭射杀它来结束这情之煎熬!白鸟缓缓回头,这次她没有再害怕,只是心痛的快要不能呼吸,它悲鸣一声,向着远方飞去!

一只羽箭带着破空的异响向着白鸟直奔而去,没想到有人先他射出一箭,那人一脸肃然,想琉璃国立国数百年来一向清明,怎能容忍妖孽的存在,就算要搭上他这条命,他也要清理这只妖鸟!很快的,另一支羽箭带着银白的光芒破空疾驰,这一瞬他差点停止呼吸,紧紧盯着紧随在白鸟身后的箭矢,生怕救不到它!在利箭触到白鸟的那一刻,两只羽箭带着火花飘然落地。看到白鸟的身形微微一滞,他心痛的无法自矣,它还是受伤了!

他策马疾驰寻遍了幽谷密林也不见白鸟的身影,想到它带着伤飞离,他焦急不矣!

他不眠不休追寻着它,翻遍了几座幽谷密林,派出去的人手有几次带着白鸟回来,他只消一眼就知道那不是它,几个月过去了,他由焦急到愤怒到沉默!可是他无法说服自己放弃!寂静的月光下,偶尔会听到他的叹息,不知道它要怎样度过白雪皑皑的冬季!

白鸟忘饥,任林间云去云来云来云去;青山无语,看世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

三年后,在一片宛若世外桃源的密林清幽地,疏影花红映衬着绿色的草地,溪边一块青石上,一位飘逸出尘的女子无声叹息,这恐怕是她最后一次坐在这里,那次的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已耗损了她本已不多的元气,从此,她将彻底归为鸟类,想起那伟岸的身影,她的手抚上胸口,早已分不清是伤痛还是心痛!她缓缓倾倒在大石上。

他的身影穿过密林往前走来,突然停住了脚步,瞪视着石上的女子他竟呆了,他悲喜交加,将她抱起紧紧的揽在怀里,看到她胸口的一抹血迹,他淌下了泪,她面容苍白,气若游丝,他的泪滴在她的伤口,他喃喃自语,若你死去,我定随你,上九天下黄泉我都会陪你。她瞌着的双眸淌下泪珠顺着颊畔落下!

三日后,溪边一幢木屋里,她缓缓的醒来,她不知睡了有多久只知隐约间有低沉的耳语,似伤心至极!是他吗?她惊奇的发现她的伤已痊愈,她的元气已恢气,原来是

他的眼泪化解了灵力,只是她不知道,为救她他倾尽了一半的功力,来到

溪边远望,疏影花红依旧,绿草茵茵,溪水潺潺,她唇角含笑,听着远处

靠近的脚步声缓缓转身,三千发丝随风舞动,衣袂翩然,似乘风而来又

似要御风而去,他就站定在那里望着她,眼眸含泪,似悲似喜似嗔似怒,她的泪滴落脸畔仿若落进他的心里!他们四目相对,眼神胶着,似承载了 千年的爱恋,这一刻天地之间只剩彼此,他终于将她拥入了怀里!(你若 是那含泪的射手

我就是 那一只

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解开我最神 秘的等待,星星坠落风在吹动,终于再将你拥入怀中,两颗心颤动。天地,山石,花草,清溪,见证了他们的爱情,白鸟与猎人的绝世爱恋在天地间永存!

第二篇:白鸟说课稿

《白色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白色鸟》是省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文章富有哲理、极有深度,根据学生特点、程度合理安排这个“度”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此文放置七年级上学期,目的不在于深刻地理解文革背景下,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们(外婆她们的)世界之间的反差,构织出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哀、以及整个个类的悲哀;也不是让学生掌握何立伟当时开创性的小说情节淡化的写作风格。从本册书的选文角度不难看出,这本教材注重孩子在成长中的各种精神命题,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包括精神世界)。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他心底还保留着多少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美好情怀、幻想与生活乐趣。那么在教学中应把着眼点放在感知“白皙的少年”和“黝黑的少年”几乎游离于那个时代之外幸福玩乐的独特感悟;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是面对文革这样的背景,对他们比较生疏,又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小说的要素,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和场景。②了解白描手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和场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明确白色鸟的象征意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小说营造的意境、氛围,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和扬景,揣摩作品对于一黑一白两个小年的描绘。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2 体会小说当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3 小说独特的表达主题的方法。了解十年“文革”给人民正常生活所造成的冲击,形成对十年“文革”的正确认识。

5、体会文章象征手法的应用,把握主题。【教学重点】

1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2感受小说中一黑一白两个少年欢快的生活,美好、自由在在的童心。【教学难点】

小说主题的深刻性,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会有难度。

三、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引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激发感情共鸣,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 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探究反思”的教法,运用归纳概括——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学法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课外有关文革的资料。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既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也是根据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的特点,试图培养学生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味、体验,培养语感;教学模式的制定则是根据情意原理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情,安排一个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Flash《童年》,情感导入。(播放歌曲《童年》)

听了这首歌曲,你想到了什么?同学们,你的童年是怎样的?能形容你的童年? 一首轻松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那久违的时光。无独有偶,一句不经意的歌词,也同样拨动了作家何立伟的心弦。(播放幻灯片《夏天的回忆》)“夏天到来,令我回忆。”记忆中的那个夏天就这样向我们款款走来。那里有蓝天、碧水,有绿葱葱的芦苇,还有天真烂漫的孩童,还有一对雪白雪白的白色鸟。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小说《白色鸟》,品味那优美隽永德意境。

二、通读概括

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大意。

概括少年的生活,可用哪两个词形容?小说写了哪些事件和场景来表现少年的生活的?

提示:宁静、美好。

事件、场景:①在沙堤旁扯霸王草。②采写齿苋。③在沙堤旁歇憩(扔石子,白皙少年教黝黑少年地理知识)。④划水(划到河堤的对岸)。⑤在河对岸抓蛇。⑥共同观看两只白色小鸟在水草边美丽、安详、自由自在。

三、分析环境描写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1)设若七月的太阳并非如此热辣……云和风,统不知蜇到哪个角弯里去了。

(2)然而长长沙滩上,不久即有了小小两个黑点;又慢慢晃动慢慢放大。……盈满了阳光,盈满了从堤上飘逸过来的野花的芳香。

(3)而那河水,似乎有了伤痛,就很匆速地流。粼粼闪闪。……卵石好洁净。

(4)并且这边的岸,景致又不同。是泱泱的一片水草咧。……恰如了少年的梦想。

(5)雪白雪白的两只小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显眼耀目的羽毛。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

(6)四野好静。唯河水与岸呢呢喃喃。软泥上有硬壳的甲虫在爬动,闪闪地亮。水草的绿与水鸟的白,叫人感动。

(7)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的影子。……浑然的简直如一画图了。

(8)惊飞了那两只小鸟,从那绿汪汪里,雪白地滑起来,悠悠然然地远逝了。

(9)天好空阔。夏日的太阳陡然一片辉煌。

四、分析明暗线索

现实是残酷无情的,那锣声、那喊声打破了孩子美好的一切,文中暗写了十年**的残酷、荒谬,这一信息是怎样通过文字传达出来的?

其中穿插了“外婆”的一段情节。

从外婆打起包袱到乡下和打发两个少年去玩,“莫出事,没断黑不要回来”等片言只语,以及“斗争会”的锣声几处传达出来。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们(外婆她们的)世界之间的反差如此强烈地体现出来,我们从中看到的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哀,看到人类的悲哀。作者将残酷的现实掩藏于两个孩子幸福玩乐之中,这样处理“文革”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更加突出了它的悲剧性。

五、分析象征手法

文章在创作手法上采用了象征。那片河滩象征童年,那股野花芳香象征童年,那片“汪汪的”、“无涯的”的绿芦苇林象征童年,那轮“陡然一片辉煌”夏日的太阳象征童年。这些象征中,最核心的一处便是以“白色鸟”来象征两个少年,象征人的童年,象征童年的心。

六、讨论主题

请同学们谈谈以“白色鸟”为题的含义。

“白色鸟”象征了两个少年的美好,自由自在的童年,但是现实是残酷无情的,那锣声、那喊声便是现实与成人世界的象征,它们“惊飞了那两只水鸟”,也打破了两个纯洁少年的童年梦幻,他们的童年似乎随那白色鸟一道“悠悠然远逝了”,等待他们的是现实,是成年人的社会,他们在一年年地长大,一年年地远离童年。

七、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童年的生活本是美好快乐的,然而那特殊的年代给美好的生活蒙上了阴影,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虽然“文革”已离我们很远,但那段残酷的历史是永远不能抹去的教训,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八、布置作业

想象小说中的两个少年的命运以后会怎样?为文章写一篇结尾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着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理解主题的含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学生的概括能力,诵读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第三篇:戏剧赏析《推销员之死》读后感

戏剧赏析课程论文

幻 想 的 破 灭

——《推销员之死》赏析与感悟

一、亚瑟•米勒与《推销员之死》

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是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因创作《推销员之死》、《熔炉》、《不合时宜的人》等经典剧本而曾多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纽约剧评家奖”和“纽约戏剧音乐奖”,被誉为“美国得奖最多的剧作家”。

亚瑟•米勒一生创作甚丰,除舞台剧本外,还著有大量的戏剧评论,并写过广播剧、电影剧本,以及报告文学和短篇小说。亚瑟•米勒一贯反对西方商业化、纯娱乐性的庸俗戏剧,认为戏剧是一项反映社会现实的严肃事业,舞台应该是一个比单纯娱乐更为重要的思想传播的媒介,应为一个严肃的目标服务。他的作品多反映家庭、道德和个人责任的问题,主题通常涉及当代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各种被扭曲的灵魂以及父子兄弟之间爱恨交织的矛盾关系。

《推销员之死》是亚瑟•米勒戏剧创作上的巅峰之作,它刻画了一个家庭的各成员间令人心痛的矛盾冲突,剖析了人们因为盲目信奉“美国梦”所付出的代价。故事由两幕和尾声三部分组成,通过推销员威利•洛曼一家在一天两夜间的生活场景,全景式地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中一个普通人悲剧式的生活。

《推销员之死》于1949年发表,之后以话剧的形式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742场,历久不衰。1966年,英国著名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又把它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并邀请世界著名影星达斯汀•霍夫曼全力加盟,主演悲剧人物威利•洛曼。电影《推销员之死》以其新颖的风格和真挚的情感引发了世界性的争论,并在数十年后激起了世界各地的文学评论家对该剧的深入研究。《推销员之死》被认为是美国战后的戏剧经典,时至今日,在美国和世界各地,《推销员之死》仍颇受观众欢迎。

二、威利的悲剧

该剧的主人公是住在布鲁克林区的一个普通的推销员。他从未发过财,从未出过名。他不可能像希腊和莎士比亚剧中的主人公那样“一落千丈”,因为他从未高居要职。况且,他的目标也不是那种为人称颂的、高尚的类型。他希望自己能讨人喜欢、赚点钱,希望两 戏剧赏析课程论文

个儿子也如此。他主要是一位抱有世俗理想的“普通人”,与那些不同寻常的、拥有激动人心的大智大勇的传统主人公截然相反。然而,正因为这是关于一个普通人的悲剧,它才更易引起老百姓的强烈共鸣,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剧本一开头写威利提着两个沉重的装样品的大箱子,像一匹负重的牲口走上了舞台。他第一句话说:“别担心,我回来了。”接着他又说:“我累得要死,我干不了啦。琳达,我就是干不下去啦。”这为公司干了三十多年推销工作的人现在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无法驾驭自己生活的方向了。严酷的现实已经使他感到他周围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周围的一切都是失败的见证。过去的老相识一个个地去世了,几周前在非洲的嫂子来信通知他哥哥本也故去,就连他喜爱的瑞士奶酪也吃不到了。以前盛开着丁香、紫藤的小院子,现在连草都不长。这儿曾是阳光灿烂,现在“这儿什么也看不见!这一片地方全叫他们用大楼封起来了!” 他不止一次地在深夜时分在自家花园“撒种”。这一行为看似平凡,但却具有深刻的心理动机,它反映了威利的性格本质。威利身处闹市,为周围林立的高楼大厦所包围“挤压”,而他却执意在自家的花园里开出一小块地,非要种点什么,尽管这块地几乎不见阳光。为什么呢?因为他想在这世上有所收获,他要留下些什么,“种”下些什么。现实生活中,威利在工作中屡屡受挫,生意场上一败涂地,被老板解雇,两个儿子又没什么出息,尤其是寄予重望的大儿子比夫也是一事无成。可以说威利的一生一无所获。威利被赶到这块连阳光都照不到的地里来“撒种”,为的是种下他前途渺茫的“希望”。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亚瑟•米勒巧妙地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戏剧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将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当威利手拿电筒、锄头和几小袋种子,全身浸在夜色的蓝光中,仔细地读着种子袋上的说明,认真地用步子量着距离、专注地种着胡萝卜、甜菜头、莴笋时,当他努力想让他的小院子重新充满生机,绿意盎然时,威利挫败的意识到这种播种是没有收获的。这里不再有灿烂的阳光,种子再也结不成果子。这也正是威利·洛曼的生动写照。他一辈子奔波劳累,忙于播种,期待着金色秋天。如今,他年过六旬,到了人生的秋季,却凄楚地发现种子并没有发芽。他的生活也如他的院子,没有阳光,没有收获。

威利·洛曼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大家喜欢你,你就不会倒霉”。他一辈子辛辛苦苦就是让别人喜欢他,真心诚意地喜欢他。当他生意不景气、入不敷出时,他也认为“问题是人们好像不怎么喜欢我”。威利·洛曼的最高梦想是成为第二个‘戴夫·辛格曼’。戴夫84 岁时,在旅馆房间里穿着一双绿色的绒拖鞋,拿起电话就能做成一笔又一笔的买卖。而实现这一梦想的诀窍是具有“吸引人的个人魅力”。但冷酷无情的现实却给他当头棒喝。戏剧赏析课程论文

他向老板霍华德·瓦格纳表白自己在新英格兰声震遐迩、深受欢迎、举足轻重,可这番表白不但没有获得垂青,给他安排个市内的工作,反而被无情地如“扔桔子皮”般地被扔了,因为他再也不能为公司带来滚滚财源了。

威利·洛曼是“美国梦”的受害者。他和很多美国人一样,认为不管自己是个多么普通的小人物,只要自己努力干,就会成功,就会发财,就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只要努力,上帝就会帮助你,就会有好房子,好汽车。你的孩子就会前途无量,反之,上帝就会离你而去。这种信念已经成了美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出身寒微的威利·洛曼幻想通过人格力量来获得成功,认为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受人爱戴、讨人喜欢,要有“个人魅力”,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他命运的悲剧结局。时代不同了,戴夫·辛格曼只能是记忆中美好的回忆。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温情可言,“这是个无情无义的世界”。霍华德对钢丝录音机的关注就远甚于对威利生计问题的关注。人有了钱才能说了算,而所谓的受人喜欢分文不值。银行大王摩根“在澡堂子里他的模样就像个宰猪的,可是穿上衣服,口袋里有钱,谁都喜欢他”。威利的成功哲学在这简单的事实面前不值一驳。

然而威利不但至死不渝地信奉这一哲学,而且一直企图在大儿子比夫身上验证他的哲学。他经常对孩子们说,一个人一定要有好人缘,要讲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赚钱,才能发大财。“赚钱”这个词在剧中竟然出现了九次之多。所以,当威利发现比夫偷橄榄球偷木材后,不但没有责备比夫,反而称赞比夫有“主动精神”,因为比夫给家里带来了钱财。正是在这种教育下,比夫一错再错,弄得三十多岁的人,却连个固定工作都有没有。作为一个推销员,威利养成了吹牛、讲空话、自我欺骗的习惯,以至于后来比夫对他说:“在这个家里你从来没说过十分钟真话!”可以说,比夫是威利“美国梦”的牺牲品。

威利至死都一直沉溺于他营造的幻觉之中。他处世哲学的忠实信徒和积极鼓吹者——她的妻子琳达在他的影响下也极力地渲染这种虚幻的气氛。每当威利感到有人不喜欢他的信念而有所动摇时,琳达便马上巩固他那即将失去的良好感觉,向他举出种种事例来证明人们是喜欢他的。小人物的命运如此脆弱,全靠幻觉的支持。威利的梦想不堪一击,不可避免地走向破灭。威利“美国梦”破灭后的死亡,实际上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企图倚仗温情脉脉的人情获取成功的幻想的死亡。

威利·洛曼不仅仅是一名推销员,更是一位父亲,一个人人都熟悉的社会角色。观众 戏剧赏析课程论文

看到的威利不是开着车四处兜售商品的威利,而是住在家里,与妻儿一同生活的威利,是一个充满矛盾与苦恼的父亲。威利和千千万万美国的父亲一样,希望他的两个儿子尊敬他、爱戴他,甚至崇拜他。他希望儿子们事业有成。而眼前他所真正喜欢并寄与厚望的大儿子比夫三十多岁了仍是个无固定收入的穷单身汉、一个农场的季节工人,小儿子哈皮只是一个公司小职员,生活放荡。威利和比夫的关系是典型的美国父子关系。威利把一切希望与梦想都寄托在比夫身上,相信比夫终有一天会成功,比夫也曾相信威利是最好的父亲,是完美无缺的。威利一直对比夫百般骄宠纵容。他把比夫比作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海格立斯神,伟大宙斯之子、灿烂阳光环绕的海格立斯神。即便当比夫一无所有地从西部回来时,他还自己欺骗自己,认为终有一天,时机来临时,比夫一定会成为自己梦想中的比夫。而比夫受威利的影响,也一直学会了欺骗自己。直到他去找奥利弗失败后,他才意识到他“从来没有给奥利弗当过推销员”,他“当时就是登记货运的小职员”,并且终于明白“糊弄自己什么也解决不了”。至此父子之间的关系已经相当糟糕,比夫不再崇拜、尊敬父亲。甚至当威利在弗兰克餐厅感受到不适时,他的儿子们竟弃他不顾,扬长而去。完美无缺的父亲形象的破灭,导致了人物心态的不平衡,导致了威利的精神崩溃。比夫小时候是对父亲充满崇敬之情的。比夫曾喜欢尽心尽力地把父亲的小汽车擦得锃亮,也曾为了父亲而要在橄榄球赛上来一次单人突破。当比夫高中毕业数学因差4 分没能及格时,他责备自己,这不仅是自己的失败,也是对父亲的打击,为了父亲,他一定要去上大学。为此,他准备去参加补习学校,也到新英格兰去找父亲求他跟老师说好话。他认为老师只要看父亲是什么样的人,再用父亲的办法跟老师一谈,“他准得对我高抬贵手”。然而当他半夜来到威利在波士顿停留的旅馆时,却听见洗澡间传来一个女人放荡的笑声。那显然是威利的情妇。尽管威利千方百计地掩盖,但那女人衣衫不整地从洗澡间走出并向威利要袜子的场景让比夫震惊。他心目中的偶像破碎了,止不住失声痛哭起来。当母亲为了节省钱在家里缝补破袜子时,父亲却把成盒的袜子送给他的情妇。虽然威利一再解释“她是个买主,代表西门子公司的采购”,他“对她没感情”,跟她在一起只是因为寂寞,“寂寞得要死”。但比夫已不相信父亲的话了,他痛斥威利为骗子、“虚伪、卑鄙的两面派”。从此比夫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他放弃了为4 分而努力,放弃了暑假补习,甚至烧掉了他珍爱的印有“弗吉尼亚大学”的橄榄球运动鞋,这意味着他也永远放弃了当一名橄榄球运动员,靠奖学金上大学的抱负。他永远不能原谅父亲,无法再接受威利,从此自暴自弃,四处漂泊,最终一事无成。

戏剧赏析课程论文

全剧的最后一场,比夫与父亲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想使威利觉醒,想使威利意识到他一直在欺骗自己并互相欺骗的事实。但可怜的威利至死都沉溺于梦幻之中。当他发现比夫为他落泪时,他竟然很振奋,他以为自己又恢复了往昔在比夫心目中的形象。于是,他决心自杀,以两万元的人寿保险来换取儿子的“前途”,也换取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威利之所以深陷在导致自我毁灭的梦中不能自拔,与其妻琳达的纵容与鼓励是有关的。例如威利每星期要挣120 美元才能维持家用。当他只能拿回70 美元而琳达也知道他无力再多拿时,她却对他说下星期就能挣更多的了。当威利对自己的一切产生怀疑、想跟兄弟本一起去阿拉斯加时,琳达却说“你在这儿人缘好,孩子们爱你,有朝一日„„很快就能当上公司的合伙人”,她把刚刚有点觉醒的威利又送回到了他的梦中,对威利的悲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琳达虽与威利共同生活了几十年,但她并不了解自己的丈夫。威利死后她甚至哭不出来。她说:“我不明白,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我想找原因。我找啊、找啊,可我还是不明白,威利,我今天付清了房子最后一期款项„„都清了,咱们自由了。”她竟然完全不了解丈夫的死。琳达是一个善良、温顺而又体贴的妻子,“她不仅仅是爱威利,她崇拜他”。她时时刻刻极力维护着威利的自尊,有时显得相当固执而盲目。当比夫与奥利弗的会面失败,父子三人在饭馆激烈争吵起来后,琳达不依不饶,几近残忍地谴责儿子们。她听不进去儿子们所找的任何借口,因为儿子们“让他丢尽了脸”,威利是她唯一关心的对象。幕启不久,琳达便发现威利有自杀的念头。他在煤气上接了根小橡皮管子,想以此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琳达却没有勇气把它拆掉,又不敢当面与威利说,任凭威利日日忍受着痛苦的折磨。琳达处处附和威利,无法与丈夫沟通思想。威利只能把所有烦恼禁闭在心中,以致思想混乱,成天自言自语,在虚幻的梦境中越陷越深,最后走上绝路。

威利死了。但他的葬礼并不是他所幻想的如戴夫·辛格曼死后那样盛况空前。葬礼上没有从缅因州、马萨诸塞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尔州来的他那些老相识,没有让儿子们看得目瞪口呆的挂着稀奇古怪的牌照的车,也不可能出现“好几个月后,大伙儿在火车上说起来还掉眼泪”的情景。葬礼冷冷清清,只有他的家人和邻居查利。比夫早已从梦中醒来,他认为威利“错就错在他那些梦想”,“这个人始终没有明白自己是什么人。”而小儿子哈比却不肯认输,“我要叫你,叫所有的人看看,威利·洛曼没有白死。他的梦是好梦,戏剧赏析课程论文

人只有这一个梦好做——压倒一切,天下第一。他这一仗是在这儿打的,我就要在这儿替他打赢”。威利是对还是错?威利·洛曼并不是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一个没有价值观的人;恰恰相反,他有强烈的理想和抱负。正是由于他想得到的太多,理想太高,才使他无法超越强烈的失落感,才使他陷入困境。在安魂曲中,作者借查利之口告诉观众:“可不敢怪罪这个人,你不懂啊,威利一辈子都是推销员。„„推销员就得靠做梦活着,孩子。干这一行就得这样。”

三、威利•洛曼梦幻破灭的原因

威利•洛曼死了,他的悲剧不仅仅在于那自杀的瞬间,而在于他沉重的一生。究其自杀原因,通过冷静、全面、客观地分析当时的美国社会,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社会对人性的压制是导致威利•洛曼死亡的根本原因。而美国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在戏剧中又体现在三个方面:

1、美国拥有的是纯粹的商品经济,在美国社会中,劳动力也是商品。威利•洛曼老了,不中用了,不能再为公司老板创造价值了,于是他就被无情地如“扔桔子皮”般地扔了,一脚踢开。“你们不能把人剥完了皮就扔掉,人不是水果!”是戏剧中主人公经典的台词。当人老了,不能创造价值了就一脚踢掉,是美国千千万万个资本家的思维,他们从来没有把雇员被辞退后的生活艰辛纳入考虑范围。养老问题没得到解决,老雇员吃不上饭、睡不上觉,缺衣少食,露宿街头,这本身就是对人性的一种压制。

2、威利•洛曼把“金钱至上”的“美国梦”作为判断自己价值的唯一取向,对威利而言,没有了财富,也就没有了尊严。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他最终的精神崩溃和自杀行为。因此,“美国梦”是导致他自杀的直接原因。在美国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让雇员们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惜推行金钱至上为主要内涵的“美国梦”,这种“只要钱”的价值观只能给广大老百姓造成一种误导,那就是“富者王侯,穷者寇”,发财的时候得意忘形,破产的时候穷困潦倒。威利当年就是被推销员大卫•辛格曼的“成名经历”所倾倒,才选择了推销这一行业。而当他对身边的一切失去信心时,则选择了自杀。如果说威利的死是死于一种心态,莫不如说他是死于一种被扭曲的价值观,是“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扭曲了他,杀害了他。

3、伴随着经济浪潮的冲击,今天的美国已经变得充满了铜臭气。锐意进取的创业意 戏剧赏析课程论文

识早已被不择手段的巧取豪夺所取代。按照资本主义社会“适者生存”的游戏法则,在事业上失败的人是没有权利生存下去的。威利不懂这个法则,他盲目乐观、不切实际,是自己悲剧命运的创造者。“不懂法则”是导致威利•洛曼自杀的个人原因。

四、结语

六十年后的今天,亚瑟•米勒已经渐渐淡出了年轻人的脑海,甚至他的《推销员之死》也已成为昨天的故事。然而,当我们合上这本沉重的剧作时,我们会发现,威利•洛曼梦幻的破灭暗示着“美国梦”在美国人心目中的破灭,威利•洛曼之死也以点代面地映射出一个事实:有多少美国人在美国社会的压制中命丧黄泉。

一个随处可见的小人物,因为一点点个人弱点和一点点生不逢时,铸就了要付出生命代价的悲剧。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命运。谁没有一点点虚荣、一点点不甘失败呢?无数评论文章分析着威利的前世今生,社会背景与文学价值,然而面对这种看得到却躲不开的命运,或许只有默默摇一摇头了。这或许就是这部剧作最为令人动容之处了。

第四篇:《项羽之死》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项羽之死》文言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项羽之死

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羽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羽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羽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羽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羽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羽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羽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羽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羽,项羽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羽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羽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羽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羽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羽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羽也。”项羽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羽,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

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时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而现在(公元前二〇二年),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接下来是第二场——东城快战。

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与后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互相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死,意犹未平。钱钟书说:“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锥编》)“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田父把他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田父绐之曰:‘向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人家骗他,指向左边,他便不假思索地驰向左边,表现了他从来不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这里两“左”字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犹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仿佛那五千骑追兵已从征尘滚滚中风驰雨骤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尽蓄笔端。

写阴陵迷道,目的在揭示这位末路英雄丧失人心;写东城溃围、斩将、刈旗,则着意于进一步展开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此刻,他丝毫不存幸胜突围之心,只图打一个痛快仗给追随他的残部看看,确证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在这位英雄心目中,死,从来就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要死也死个痛快,死在胜利之中。这种心态,可笑而又可悲。在这场“快战”中,司马迁再一次运用细节描绘,写项羽的拔山之力,不世之威:“于是项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侯……追项羽,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里,仍用虚笔,集中写他的声音。一呼则汉军披靡,一叱则不仅人惊,连马也吓得后退数里,这是何等的声威力量!他像一尊凛然不可犯的天神,一只被猎犬激怒了的猛虎,须眉毕张,咆哮跳踉,谁也不敢靠近他一步。特别是他“复聚其骑”后,“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何如”二字,写得意,写自负,声口毕见,活活画出项羽豪迈的性格。在这一瞬间,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甜蜜,哪里还曾意识到自己是千枪万箭追杀的目标!

第三场:乌江自刎。

其中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细节。项羽马到乌江,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悲剧的大幕即将落下,司马迁偏偏在这最后时刻打了一个回旋,为他笔下的英雄形象补上了最后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设计了“乌江亭长舣船待”这个细节。文如水穷云起,又见峰峦。项羽本来已无路可逃,司马迁却写成他有充分的机会脱逃而偏偏不肯过乌江,好像他不是被追杀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江边慷慨陈辞,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那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子,临了反而笑了。“项羽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自惭无面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对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因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五年来无数胜利的回忆,猛然兜上心头。今昔如此,情何以堪!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完气足,司马迁颊上添毫,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项羽终于自刎了,他是站着死的。帝王刘、项,将相萧、曹,对于两千年后的我们,本来无所轩轾。但当我们读完《项羽本纪》,特别是读完“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时候,总不免咨嗟叹息,起坐彷徨,这就见出司马迁传写人物的艺术魅力。在这最后一幕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场次之间的节奏变化,起伏张弛,抑扬徐疾。第一场重在抒情,节奏纡徐,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徵之音形成了呜咽深沉的境界。第二场重在叙事,全用短节奏,进行速度,铁马金戈,声情激越。第三场江畔陈辞,羽声慷慨。“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连用两反诘句,顿挫抑扬,极唱叹之胜。此外,还用了许多形象生动,蕴涵丰富的细节,其中必有不少出于传闻、揣度,但无不使人感到可感可信、人情人理。清刘熙载《艺概》所谓“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钱钟书《管锥编》所谓“马(司马迁)善设身处地,代作喉舌”,都是赞扬他设计的细节情理兼胜,妙合无垠。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全凭细节传神,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在传记文学中,不说绝后,至少空前。

第五篇:美术教案《黑白鸟》

美术教案《黑白鸟》

中三班毛玉芳

活动目标:

1、在感受黑白装饰画特点的基础上,产生自己装饰物品的兴趣。

2、初步学习画黑白装饰画,尝试运用点、线、面来装饰小鸟。

3、通过欣赏黑白装饰画,感受点、线、面是构成图案的基本元素。

活动准备:

1、黑白装饰画若干;人手一支记号笔;作品展示板;教学课件。

2、幼儿座位排成半圆形。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黑白装饰画,引导幼儿初步完整地欣赏。观察、分析黑白装饰画,了解点、线、面等构成元素。

1、出示四棵大树,比一比哪棵树身上的花纹最丰富。引导幼儿观察欣赏,感受点、线、面装饰物品带来的美感。

2、根据幼儿的表述,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地欣赏画面。教师:画面上都有哪些颜色?什么地方是白色的?有哪些地方被涂满了黑色?是什么形状的?找一找哪些地方有点?哪些地方有线?是什么样子的线?

3、课件逐步出示大树绘制过程,使幼儿明白黑白装饰画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4、教师小结:黑白装饰画。

三、激发幼儿用黑白色装饰小鸟的兴趣。

1、教师给幼儿发学具,引导幼儿装饰小鸟,教师:请帮小鸟穿上美丽的黑白衣服,好吗?

2、提出作画要求。

四、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重点观察幼儿能否运用点、线、面大胆装饰。

五、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并进行评价。

1、教师引导幼儿评价作品:你觉得哪只小鸟的衣服漂亮?从哪里感觉到的?

2、教师总结评价幼儿作品。

3、幼儿在音乐声中模仿小鸟飞出教室。

下载白鸟之死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鸟之死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白鸟依衣 老师的推荐

    白鸟依衣 老师的推荐书名作者/编者一年级:《狼大叔的红焖鸡》 庆子•凯萨兹 《鳄鱼哇尼》 卡娜柯•尤西 《五个小怪物》 萨拉•戴尔 《相遇白色鸟》 金波 《......

    浅谈祥林嫂之死

    浅析祥林嫂之死因及《祝福》的深邃意蕴 【内容提要】:关于祥林嫂之死因,主流观点一致认为是以鲁四老爷代表的政权,柳妈、四婶那些人代表的神权,祥林嫂初婚的婆婆、贺老大代表的......

    李清照之死

    李清照之死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

    乌鲁木齐开发区白鸟湖新区招商引资开门红

    乌鲁木齐开发区白鸟湖新区招商引资开门红核心提示:近日,开发区(头屯河区)提前着手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储备的34个招商项目,则全部集中在了白鸟湖新区,投资额约201亿元。 新疆网讯(记者......

    高考作文赤兔马之死

    高考作文《诚信》——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70岁的那个年头,被人控告不敬神灵和蛊惑青年。面对这种莫须有的指控,苏格拉底并没有逃走,还是接受了。在辩护中,苏格拉底大义凛然,刚......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 郧西三中 刘家舜 授课地点 :沙市五中 主讲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郑志雄 师:激情导入,走进英雄末路的内心世界,英雄人物穿越千年,太史公笔下的英雄个......

    名优之死读后感

    浅谈话剧《名优之死》《名优之死》是田汉先生于1927年创造的一部现实主义的话剧,短短三幕,道尽了无尽心酸。 名优指的是刘振声,用左宝奎的话来讲,“老板最讲究戏德,戏品”,就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