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4 13:4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

第一篇:山东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

山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276号

《山东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2月24日省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省长 郭树清

2014年3月28日

山东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和管理,保障避难场所功能的正常发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地震灾害事件,按照规划和相关标准建设的可用于居民应急避险和疏散,以及用于临时安置、具有应急避难基本生活服务功能的安全场所,包括应急避险场地、临时疏散点。

第四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与管理,实行政府领导、统筹规划、平灾结合、因地制宜、属地为主、分类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托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操场、人防疏散基地等场所,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备相应的标志标识和基础服务设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应急管理、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公安、民政、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1—

体育、人防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共同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开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启用、运行演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应急管理、教育、公安、民政、卫生计生、人防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避难、自救互救宣传教育,指导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居委会(社区)进行应急疏散演练。

第七条 开展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试点。依托体育馆、学校校舍等建筑,探索建设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第八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赠、资助等形式参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应急管理、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民政、人防等部门组织编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当与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并纳入城乡总体规划。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十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编制背景和依据;

(二)编制原则、指导思想和目标;

(三)现状分析与指标设计;

(四)总体布局与应急疏散分区;

(五)疏散通道规划与指引标志设置;

(六)应急设施配置与应急物资储备;

(七)基本条件保障与其他配套设施;

(八)建设计划与投资估算;

(九)与相关规划衔接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应急管理、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民政、人防等部门,共同做

—2—

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技术审查工作。

通过技术审查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当结合城市相关公共场所建设同步实施。

第十二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选址应当符合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的功能设置应当满足地震应急避难需要。在编制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前,建设单位应当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设置方案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进行功能性技术认定,通过认定的功能设置方案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征得原认定部门同意。

第十三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设置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概况;

(二)规划依据;

(三)类型与定位;

(四)抗震设防要求;

(五)功能设置与分区;

(六)应急供电、供水、排污、厕所、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广播、通信、指挥管理等基本配套设施;

(七)疏散通道与指引标志;

(八)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设置相关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 可以用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其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服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需要,支持用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用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标准,完善应急供水、供电、排污、厕所等基本设施,并设置相应的标识标志。

第十五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

用作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程,必须依法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其抗震设计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相关抗震设计规范,施工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

第三章 日常维护与管理

—3—

第十六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由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负责,所需经费列入本单位预算,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第十七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确保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随时启用;

(二)负责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确保应急通道畅通和应急设施正常使用;

(三)负责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的管理;

(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的设施、设备的产权单位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不一致的,双方应当协商确定日常维护与管理主体。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定期更新数据。

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确定的应急疏散分区,组织相关单位编制地震应急疏散预案。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民政、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人防、地震、供电、供水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保障工作。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检查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规划编制;

(二)建设概况;

(三)管理制度、协调机制与职责分工;

(四)设施配置与条件保障;

(五)应急物资储备;

(六)资金保障与使用;

(七)预案的编制与修订;

(八)应急演练;

(九)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管理相关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 应急启用与管理

—4—

第二十一条 发布临震预警或者发生灾害性地震事件后,需要启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启用公告。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地震应急疏散预案,组织和动员居民进行应急疏散。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及时开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报告启用情况。

第二十二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预案做好下列工作:

(一)民政部门应当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设置应急物资供应点,保障避难人员的帐篷、食品、饮用水等基本生活需要;

(二)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建立临时医疗点,负责避难人员的紧急医疗救治和避难场所的卫生防疫,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三)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预防和打击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供水单位应当保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供水;

(五)供电单位应当保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供电,配备移动供电设备;

(六)通信部门应当保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通信;

(七)市政、环卫部门应当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应急移动厕所和垃圾收集、排污设施,并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环境卫生工作。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和动员地震应急志愿者参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志愿服务工作。

第二十四条 地震应急工作结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发布公告,停止使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停止使用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撤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备的检修维护。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

—5—

不改正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或者给予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不符合相关标准;

(二)不执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决定;

(三)不依法履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维护职责;

(四)因管理不当,致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以及其他依照本办法规定行使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二)未履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监管职责;

(三)未按照规定履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后的保障职责;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经济损失:

(一)扰乱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秩序;

(二)损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标识或者设施;

(三)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发生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启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6—

第二篇: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

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

为提高政府和社会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增强镇综合防灾功能,扩大镇域安全空间,保证镇居民在发生地震等突发性的灾害时,能迅速、安全、及时撤离灾害地区,不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现在我镇规划建设两处应急避难场所,其规划建设如下:

一、地点:XX小学(三级标准)

XX广场(一级标准)

二、建设规模:

XX小学占地面积1.5万㎡,可容纳2万人次;XX广场占地面积2万㎡,可容纳3万人次。

三、建设标准:

(一)、主体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及防洪应满足相关部门制定的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设防标准。

(二)、应配备应急供水,照明设施和厕所。

(三)、应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避难场所四周通道宽度不少于5米。

(四)、设置避难场所标志。标志设置于避难场所周边的道路,标明前往或进入避难场所的方向、距离和避难场所类型、名称等类容。

(五)、增设无障碍通道与盲道。

第三篇:乡镇应急避难场所维护管理制度

乡镇应急避难场所维护管理办法

为提升我镇应急管理水平,提高应急能力,充分发挥应急避难场所在突发事件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功能,加强我镇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和管理,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平灾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平时服务于本身原有功能,在遇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性重大灾害时,由政府部门批准启用。

(二)谁投资谁负责维护管理。应急避难场所的所有权人应按要求设置各种设施设备,划定各类功能区并设置标志牌,建立健全场所维护管理制度。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单位或部门,应制定场所使用应急预案,明确指挥机构,划定疏散位置,编制应急设施位置图,并向社会公示。

(四)各村(社区)、单位和部门编制的单项应急预案应与镇总体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相衔接。

(五)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应急物资由政府统一采购、贮存和调拨使用管理。

(六)建立一套规范的应急避难场所识别标志。应急避难场所附近应设置统一、规范的标志牌,提示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及距离,场所内应设置功能区划的详细说明,提示各类应急设施的分布情况,同时,在场所内部还应设立宣传栏,宣传场所内设施使用规则和应急知识。任何人不得破坏场地内的各种应急避难建筑设施。

第四篇:公共广场避难场所应急预案

公共广场避难场所应急预案范文

1.总则

1.1编制目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为加强并提高xx区城区公共广场预防和控制各类灾害性天气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游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稳定,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各种自然灾害及各种突发事件,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切实保障广大游客和市民的生命安全与国家的财产安全,确保公共广场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xx区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工作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范围为xx区中心城区内的(xx路街道)公共广场(公园)各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工作。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决筑牢生命安全防线,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风险和损失。

2.以防为主,防抗结合。坚持预防与救援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统一,落实公共广场(公园)范围内突发事件的救援处置准备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各部门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2.公共广场(公园)危险性现状

2.1公共广场(公园)财产安全

公共广场(公园)内大树枯枝下坠,容易对游客造成意外伤害,故要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及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

2.2拥有大量的健身器材

虽然器材自身都具有安全保障系统,而且公共广场(公园)在安全管理上,有着严密、完善的安全检查保障制度,但由于广场游园人数较多,有可能存在危害游客人身安全的情况发生。

2.3室外活动区域易受恶劣天气影响

作为市民日常活动及大型集会场所,公共广场(公园)在遭遇恶劣天气时(如雷电、冰雹以及其他影响运营的特殊天气),容易导致游客惊慌。公共广场(公园)需对这种情况采取有效的控制办法,及时疏导、合理安置游客,避免危害人身安全及产生其他不良影响。

2.4常规性安全预防措施

公共广场(公园)由于人员密集、混杂,也应采取措施预防和避免治安事件等其他各类危险事件的发生。

3.指挥机构

3.1区城市管理安全应急[公共广场(公园)]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

总指挥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常务副指挥由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局长担任,副指挥由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分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xx、区水务局、区商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气象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广播电视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区消防大队、xx市交警支队xx大队、xx市公安局xx分局、xx供电有限公司、联通公司xx分公司分管负责人,xx路街道办事处、xx路街道办事处、xx街道办事处、xx街道办事处、xx街道办事处主任组成。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下辖x个城市公共广场(公园)抢险专业突击队。办公室承担指挥部日常事务。值班电话:

3.2指挥部职责

主要职责:指挥部在区应急委的领导下依法开展工作;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有关应急工作精神,执行上级命令和重要决定;负责城区内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应急防御全面工作;当遇到自然灾害、人为等非常态下并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时,全面指挥抢险救援行动,调用救援所需器材和人员。组织协调各部门和人员实施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3.3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负责督办落实指挥部作出的各项决定,协助指挥部指挥和调度公共广场(公园)抢险救灾工作,协调调动成员单位、专业突击队等参加城市公共广场(公园)抢险救援。承担指挥部日常工作。

3.4城市公共广场(公园)抢险突击队职责

按照指挥部命令,进入城市公共广场(公园)抢险救灾一线,进行突击抢险作业,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它工作。

3.5成员单位职责

各成员单位按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公共广场(公园)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预案中已明确(未明确的,各成员单位按照本单位职责开展相关工作)应准备和应实施的工作任务,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它工作。

(1)区气象局:负责气象监测预报和暴雨的监测与预警,密切监视雨情,及时发布天气实况和天气预报,向指挥机构及全区各街道等相关单位提供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做到信息发布准确、及时、快捷。

(2)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按指挥部要求负责组织编制修订城区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预案,对预案进行风险点评估和评审,保证预案的实用性、可行性、合法性。对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所需应急物资(设备)按需采购和储备。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公共广场(公园)日常监管,对公共广场(公园)设施进行抽查,对抽查不合格的设施进行督查整改;为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修提供技术服务。

(3)xx市公安局xx分局:负责维护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秩序和社会治安工作。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群众转移,保护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xx市交警支队xx大队:负责维护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交通秩序,确保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物资运输车辆优先通行,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群众转移。

(5)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监督组织城区内物业公司做好小区内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应急抢险工作。

(6)xx供电有限公司:负责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期间的供电安全,必要时及时切断危险地区的电源,编制重要用电单位双电源供电方案,指导协助有关单位配备足够容量的自备电源。

(7)区应急管理局:协助调用抢险救援队伍参加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工作。负责灾情核查、统计、报告工作。

(8)区卫生健康局:负责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期间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

(9)区财政局:负责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经费预算,优先提供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所需(物资、设备、)及生活保障等资金,监督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资金的使用。

(10)联通公司xx分公司:做好应对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通讯准备工作,负责城区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期间通讯设施的通信安全,确保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期间通讯畅通。

(11)区广播电视台:负责协调做好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期间的宣传工作,宣传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导,总结并宣传亮点工作。

(12)区交通运输局:负责组织和提供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物资、人员、设备的运输工具;确保抢险救灾物资运输车辆优先通行。

(13)区xx、区消防大队:遇公共广场(公园)自然灾害、火灾等紧急情况,协助组织群众撤离和转移、营救群众、转移物资、抢险救灾、保护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

(14)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应急抢险工作;一旦发生有关公共广场(公园)安全事件或接到上级指令,在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调查了解情况,积极组织抢险救援行动,将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其它有关单位、部门,有责任在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期间负责其本行业(辖区)的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工作,同时应按照指挥部统一部署调度进行应急抢险工作。

指挥部下设紧急疏散救援组、健身器材事故救援组、消防抢险救援组、治安突发事件处置组。

1.紧急疏散救援组

组长: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分管副局长

组员:建设路、公园路、xx、兰河、萧乡街道办事处分管副主任

2.健身器材事故救援组

组长:区应急管理局分管副局长

组员: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分管副局长、区卫生健康局分管副局长

3.消防抢险救援组

组长:区消防大队副大队长

组员:区交通运输局分管副局长、xx市交警支队xx大队分分管副队长

4.治安突发事件处置组

组长:xx市公安局xx分局分管副局长

组员:区xx分管副部长

4.灾害分级标准

4.1公共广场(公园)健身器材事故专项灾害分级标准

按照健身器材故障程度和对游客造成伤害的程度将事件分为三级状态:

三级状态:器材轻微事故,未对游客造成伤害。

二级状态:器材事故较重,对游客造成轻微伤害。

一级状态:器材事故严重,对游客造成较大伤害。

4.2公共广场(公园)治安突发事件专项灾害分级标准

按照治安突发事件的事态严重情况将事件分为二级状态:

二级状态:治安突发事件不严重,影响范围小,参与人数不多。

一级状态:治安突发事件严重,影响范围大,参与人数多。

5.应急响应

5.1紧急疏散专项预案响应行动及措施

1.当发现灾情后,发现人员首先向附近人员发出报警信号,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向消防部门报警;报警时要讲明灾情地点、灾情大小、被困人员情况。并立即报告指挥部办公室。

2.指挥部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启动应急预案,指挥部应急救援有关负责人应立即赶赴现场,各专业组人员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到位展开工作。

3.及时公布灾害发生地点,需要疏散的范围,及时准确将各种指令、情况及信息上传下达,统一向外界发布信息。

4.迅速检查是否切断灾害现场电源、火源和气源,检查是否存放有易燃、易爆物品,利用就近配置的灭火器、消火栓等灭火器材进行扑救,转移重要物资和危险物品。同时对现场实行警戒,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维护好现场秩序,避免人员伤亡。

5.紧急疏散救援组应立即疏通紧急疏散通道,疏散现场员工,避免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在到达指定集中地点后,由紧急疏散救援组成员维持秩序,保持人员安静,并清点人数,稳定人员情绪并等待进一步指令。

6.迅速调集所需物资、设备,为完成疏散、救护任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7.事故现场得到有效控制,并充分做好现场保护措施;所有游客全部疏散完毕。无关工作人员撤离现场,应急工作结束。及时做好事后总结,针对发生此次事故提交分析报告。

5.2公共广场(公园)健身器材事故专项预案响应行动及措施

三级预案响应:器材不能正常运行;且不会对游客造成伤害,则属于三级状态。现场指挥是公共广场(公园)所属负责人,负责统筹、调度现场员工,启动三级预案。

二级预案响应:器材故障较重,部分游客受到轻微伤害,属二级状态。此时应急处理则升级,现场指挥是指挥部总指挥,及时报告区应急委,在区应急委统一指挥下启动二级处理预案。

一级预案响应:器材故障严重,游客受到较大伤害时,则状态升级为一级状态,现场指挥是区应急委主要负责人,区应急委向市政府、市应急委报告,在市政府、市应急委统一指挥下启动一级处理预案。

5.3公共广场(公园)消防专项预案响应行动及措施

1.火灾事故发生时,现场先知人员应立即报警,并在电话中说明以下内容:单位名称、位置在哪里;燃烧物是什么;报警人的姓名、电话。

2.知情人应通过各种方式报告公共广场(公园)工作人员,并向其确认是否已报警,如未报警,由接警人立即报警,并通知指挥部办公室。

3.根据火灾具体情况,由指挥部办公室请示指挥部后,请求有关部门支援。

4.公共广场(公园)负责人接到通知后立即派人员接应抢救车辆和人员入园,安排好车辆和驾驶员待命,并及时报告指挥部办公室,确保与各方通讯畅通。

5.火灾发生后,公共广场(公园)应立即切断火灾地区电源,现场员工使用各类灭火器材,及时扑灭初起火灾,防止火灾扩大。

6.紧急疏散救援组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现场组织人员,合理、迅速引导游人疏散到安全地带。

7.治安突发事件处置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组织人员维持现场秩序、保护现场、留置人证,以便于调查取证,配合120急救人员及时抢救输送伤员,防止因恐慌造成人员的进一步伤亡。

5.4公共广场(公园)治安突发事件专项预案响应行动及措施

一级预案:各保安点安保人员发现治安突发事件,应第一时间通知110并报指挥部办公室,同时维持好现场秩序,确保非相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现场,保证现场不被破坏。指挥部办公室接报后立即安排人员赶赴现场,根据现场情况对治安事件进行协调并同时上报区应急委,在区应急委统一指挥下进行现场应急救援。

二级预案:各保安点安保人员发现治安突发事件,应第一时间通知110并报指挥部办公室,同时维持好现场秩序,确保非相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现场,保证现场不被破坏。指挥部办公室接报后立即安排人员赶赴现场,根据现场情况请求有关部门支援同时上报指挥部。

1.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应随时报告工作情况,以便指挥部尽快掌握情况,进行决策。

2.在基本情况没调查清楚前,不得接受新闻采访和表态。

3.请求公安、消防、卫生部门支援时应说明:什么单位、在什么位置;发生什么事情、请求支援什么;报警人的姓名、职务。同时派人接应抢救车辆和人员入园。

5.5紧急疏散后期处置

事故现场得到有效控制,并充分做好现场保护措施;所有游客全部疏散完毕。无关工作人员撤离现场,应急工作结束。及时做好事后总结,针对发生此次事故提交分析报告。

5.6应急响应的组织工作

5.6.1信息报送

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详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详细情况随后补报。

5.6.2信息处理

出现公共广场(公园)健身器材事故、消防事故、治安突发事件或其他重大险情后,指挥部办公室根据事件性质,迅速对事件进行控制和追踪,并立即与上级和相关部门联系。

5.6.3指挥和调度

根据现场的情况,及时收集、掌握相关信息,判明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并及时上报事态的发展变化情况。按规定的处置程序,指挥调度有关单位或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迅速采取处置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5.6.4安全防护和医疗救护

重视人员安全,调集和储备必要的防护器材、消毒药品、备用电源和抢救伤员必备的器械等,以备随时应用。

抢险人员进入和撤离现场指挥部视情况作出决定。抢险人员进入受威胁现场前,应采取防护措施以保证自身安全。

对转移的群众,由当地街道办事处负责提供紧急避难场所,妥善安置灾区群众,保证基本生活。

公共广场(公园)灾害发生后,应立即联系医疗人员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必要时,指挥部可紧急动员当地医疗机构在现场设立紧急救护所。

5.6.5信息发布

事故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抢险情况动态等信息,由指挥部统一审核和发布。涉及灾情的,由区应急委审核后发布。

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在基本情况没调查清楚前,不得接受新闻采访和表态。

5.6.6应急结束

事故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由指挥部宣布解除。

依照有关规定征用、调用的物资、设备、交通工具等,在应急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或者作其他处理。

紧急处置结束后,进一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工作秩序,修复基础设施,尽可能减少事故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6.应急保障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区电视台、联通xx分公司有依法保障信息畅通的责任。

在紧急情况下,应充分利用公共广播和电视等媒体,以及手机短信等手段发布信息,通知群众快速撤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6.2救援保障

对历史上重点易受灾区域,应提前编制应急抢险预案,做好应急演练工作,出现险情时,应派工程技术人员赶赴现场,研究优化除险方案。

受灾害威胁的其他单位,储备常规的抢险机械、物资和救生器材。

6.3供电保障

xx供电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公共广场(公园)的供电需要和应急救援现场的临时供电。

6.4医疗保障与治安保障

健身器材事故救援组:负责公共广场(公园)疾病防治的业务指导,抢救伤员及灾区防疫消毒工作;负责防疫药物及器械的供应。

治安突发事件处置组:负责做好公共广场(公园)的治安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救灾行动和工程设施安全的行为;负责搞好抢险应急时的戒严、警卫工作,维护公共广场(公园)的社会治安秩序。

6.5物资保障与资金保障

公共广场(公园)应储备足量的应急物资,本级财政在预算中安排公共广场(公园)抢险救灾资金。

7.培训和演练

为了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准确,有条不紊地处理,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必须做好应急救援的演练工作。

(1)落实应急救援组织、救援指挥部成员和救援人员,并按照预案分工,以便于集结和开展救援的原则建立组织。各负责人应根据预案规定落实好人员,每年初要根据人员变化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救援组织的落实。

(2)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按各自的职责及分工,每年训练一次,以提高指挥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

8.后期处置

组织有关部门做好生活供给、卫生防疫、救灾物资供应、治安管理、公共广场(公园)修复、恢复等善后工作。

8.1灾后救灾

民政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应及时调配救灾物资款物,组织安置受灾群众,作好受灾群众临时生活安排。

卫生部门负责调配医务人员,抢救因灾伤病人员。

8.2抢险物资、设备补充

针对抢险物料消耗及设备的损坏情况,及时补充到位。

8.3受灾工程修复

遭受毁坏的交通、电力、通信、市政基础设施及专用通信设施,应尽快组织修复,恢复功能。

8.4灾后重建

各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灾后重建工作。灾后重建原则上按原标准恢复。

8.5xx与补偿

此工作由xx部门明确xx与补偿的适用条件、承办机构职责和任务、工作原则、工作流程等。

8.6调查与总结

在事故正式宣告结束一周内将工作总结报送指挥部办公室,由指挥部办公室审核汇总。

9.附则

9.1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xx区城市管理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管理,并负责组织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每x年对本预案修订一次,视情况变化作出相应修改。

9.2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抢险救灾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和个人,由xx区城市管理安全应急指挥部联合表彰;对抢险救灾工作中英勇献身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对抢险救灾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9.3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xx区城市管理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修订并解释。

9.4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x年。本预案启动后,相关城市应急工作按照本预案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篇:滨海街道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汇报

滨海街道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以来,滨海街道办事处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防震减灾局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坚持“统一规划、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就近疏散、安全与通达”的原则,社会动员、共同参与,多方面地开展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提高了区域内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们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街道基本情况

我们滨海街道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南郊,总面积9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0公里,下辖30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3.3万人口,大学科研区和国家重点工程都在辖区内,204国道、海滨大道从辖区穿越。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加强领导,认真组织落实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滨海办事处地处黄岛区新区腹地,人员密集,人多地少,这给我们抓好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增加了困难。但是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使办事处防震减灾工作能够协调、有序、高效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办事处成立了街道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个办公室和6个应急工作组,即指挥部办

公室、抢险救灾组、医疗救护组、灾民安置组、社会治安组、物资供应保障组、宣传教育组。从组织上保证了防震减灾职能的有效履行,保证了上级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在街道的贯彻落实,并制定了《青岛市黄岛区滨海街道办事处地震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震等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有秩序的组织避难群众进入避难场地,妥善安置避难群众。

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明确了滨海中心小学和滨海中心中学为办事处和驻地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东山张社区广场为东山张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凤凰社区广场为凤凰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海军希望小学操场为六和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黄石坎社区广场为黄石坎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杻杭村委大院和大新庄村委大院为杻杭大新庄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高峪村委大院为高峪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二是加强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防震减灾工作是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发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投入到防震救灾的活动中去。为了进一步搞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近年以来我们结合平安社区创建活动,以每年举办的唐山、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进行宣传。其间,各社区认真筹备和积极组织宣传日活动,向每户居民发放了应急包和公众安全手册。为机关干部职工和社区居民、相关单位播放地震知识读本,使大家对地震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增强了人们对突发性地震灾难的心理素质和应对

能力,大家的安全防范意识、遇险自救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和位置无明显标志牌,无应急设施位置图。宣传力度不够,社区居民没有应急避难场所的概念,部分社区对抗震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意识淡薄,抗震防灾的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对抗震防灾工作认识不到位。

四、工作建议

一是建议制定出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标准、数量和规模,以及投入建设管理的经费来源等相关内容,便于各社区更好地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是建议明确要求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规划之中,并与各公共场所的建设实行“三同时”,从而切实达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三是建议投入应急避难场所维护和管理经费,制定相关的场所管理规定,明确指定相关的维护管理单位,及时更换场所标牌等。

五、下一步工作落实

1、我们将按照上级只能部门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工作,加大推进滨海街道办事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2、根据抗震防灾规划确定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充分利用现有公园、绿地、市民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人防工程和

大型露天停车场设施,通过规划增设必要的应急设施,规范统一标牌、标识和平面图设置,使其达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满足居民避难疏散需要。

3、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制定相关的联席制度,明确抗震防灾工作要点内容,定期开展避难场所的检查和维护工作。

4、针对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的特点及周边环境,科学制定城市避难场所的疏散方案,确保在灾情发生时,居民在第一时间内能够快速有序的到达指定场所,最大限度的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5、通过学习和广播电视等不同形式,积极开展有关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和作用的宣传工作,使各社区和广大市民能够认识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上级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开展经常性、普及性、群众性地震应急活动。继续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积极认真地完成好上级地震主管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黄岛区滨海街道办事处

2014年7月30日

下载山东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避难场所工作总结

    云门山街道城市避难场所工作总结为保证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后人员快速、有序疏散安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增强我街道抵御灾害事故的整体能力,确保城市安全和稳定......

    XX街道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XX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汇 报尊敬的调研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谨代表XX党工委、办事处对调研组莅临XX指导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各位多年来对......

    2015年山东省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选择应急避难场所试题(合集5篇)

    2015年山东省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选择应急避难场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关于火灾防治的途径,下列说法......

    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管理办法

    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管理办法 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管理办法是地震应急工作检查应当遵循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及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促进地震应急工作的落实。 第一章 总 则 第......

    山东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山东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山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176号 《山东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已经2005年1月4日省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南湖应急避难场所工程竣工验收总结报告(精)

    南湖应急避难场所工程竣工验收总结报告 由我公司承建的南湖应急避难场所工程于 2009年 4月 20日正式 开工以来,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严格要求及质监、安 监部门......

    晋江市英林中学应急避难场所启动预案1[精选五篇]

    晋江市英林中学应急避难场所启动预案 根据《泉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南》(试行)要求,为更好地管理和使用应急避难场所,在地震或其它灾情发生时能够顺利启用,确保灾民安置工......

    游泳场所管理办法

    游泳场所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对游泳场所的管理,保障游泳者的健康和安全,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