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军训的作文——回归
关于军训的作文——回归
时间过的可真快啊,一眨眼,三天的苦训结束了。我们穿的迷彩服,十足个小军人。教官今天穿得也格外英俊,深绿色的衣服,再加上一顶帽子,太潇洒了!我们坐着车回到学校,在途中,每一个同学都静静的回味着军训中的酸甜苦辣。回到学校,看到了我的好朋友,廖胜达。个个同学都向他拥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句话说得真是没有错啊!
我们来到了操场,准备表演我们三天训练中的成果。“第一项,升国旗!向左转!”“一二!”这个洪亮的声音在操场里回荡,回荡„„这时,竟没有一个人说话,在场的老师都竖起了大拇指。只见我们的教官向前跑,和其他的教官一起站成了三排,“齐步走。”带队的教官说道。走着走着,在一瞬间,教官突然说道:“正步走!”教官的脚步就变成了正步走!这时全场的家长都给与热烈的鼓掌声。本还以为自己踏正步踏得还不错,一看,哎,真是自叹不如。
“第二项,阅兵式!”我们迅速站好了训练方队,我们的校长需要经过每一个班级向同学们问好。“同学们好!”校长问道。“首-长-好!”这个声音把我给吓住了,这个声音真是惊天动地啊!“同学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这个声音比刚刚那个还响!当到了五(3)时,校长突然改变了顺序,弄得三班的同学手忙脚乱的。慢慢的校长来到我们班的面前,我们站得都非常直,而且没有一个人动。要是平常,不知道说话声又多大。“同学们好!”“首-长-好!”我几乎喊破了喉咙。不过校长对我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之后校长又到了别的班的面前,“同学们好!”„„
“第三项,起步,正步,表演!这就是我们三天训练的主题。教官把我们领到跑道上,然后教官自己又向我们正前方跑去。
“齐步-走。”我们踏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向前走去。“立正。”我们赶紧站好。“这可是最关键的环节,大家一定要打起精神来!”教官对我们说。“起步走。”我们全班迈着整齐的步伐,向主席台走去。走到主席台旁,教官对我们说:“立正!”“正步-走。”我们把手举在胸前,脚踢得高高的。“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刻苦学习,为校争光。1234,1234。”我们全班拚了命的喊,我们把手摆得很整齐,脚也踢得很高。听,“啪、啪、啪、啪、”的声音多么整齐,这就是我们军训的成果。当我们走过主席台时,想起了一片掌声。我们感到很骄傲。
接着是广播体操表演、交警指挥操表演、我们表演的都非常整齐,赢得了领导们的掌声。最后是评奖。当念到“黄芷瑶获得了优秀标兵”时,我可激动了。啊!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我拿着奖状,站在主席台时,我无限的喜悦都已在脸上。而万子颖,陈璀等人获得优秀学员。
军训是艰苦的,军训是劳累的,但军训也在磨练我们的意志。这次军训让我锻炼了自力能力,还懂得了团结就是胜利。只要有一个人做不好,所有人都要重做。在军训时,我和同学们一起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从此,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有多了一笔色彩。
第二篇:作文,呼唤真情回归
作文,呼唤真情回归
商丘市民权县人和镇第一初级中学
王玉梅
内容提要:
一、给学生讲明作文的意义——言为心声
二、要说的话很多,要注意用真情这把尺子去选择。
三、教学生做生活的主人,注意留心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四、结合语文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和提高。关键词:
真实
真情
真话
记得叶圣陶先生给《学作文报》题词:“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叶老的这段话强调了作文的真实,可以说真实是文章的灵魂,没有真实就没有作文。可是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中真情的失落业已成为很难治疗的顽症。特别是九年级学生的中招作文,出于应急之用,几乎很少有考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多为保险起见而不敢创新、不敢求异。说一些假话、空话、套话,记一些伪事,抒一点虚情。这样的作文怎么会得高分,他们的写作水平又将如何提高?在平时的记叙文写作中,有些学生凭自己的想象去编故事、造情节。结果脱离了实际,使本来取材真实的记叙文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故事。
我曾经布置一篇命题作文《父爱》,在批改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他们的爸爸送他们到外地求学,他们在车站伤
心的流下了眼泪。还有一篇写同学的命题作文,也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自己的同学在上学的路上拾到钱包,等候失主的事。在课堂上总结作文时,我让那些在作文中写分别时父子抱头痛哭的同学说实话,结果90%的学生没有一个真正的痛苦过。可有的学生还振振有词:朱自清在《背影》中不也是哭过好几次吗?那都是真实吗?为了使同学们对这种虚假做法的不合理有更深的认识。我就把《背影》这篇文章读了一遍并给同学们分析了当时作者哭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作者的这种哭真切、自然,毫无虚伪的造作之态,不是乔装打扮得来的。因此读来让人感动。同学们露出了信服的微笑。由此看来,文章要真挚动人,是以合情合理为基础的,不能凭想象去编造情节、夸大其词,这样不仅不能感动读者,反而让人觉得弄虚作假,产生厌恶之感。
由此可见,真情的回归是当今学生写作文的当务之急。众所周知,写作应是真实情感自由的释放。对学生的写作自由应加以必要的正确的引导。对他们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表述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因此,对于初涉文墨的孩子,要首先告诉他们作文应讲求率真、崇尚真诚。只有真情回归了,只有说真话,抒真情,我们学生的作文才会别出心裁、百花争艳,才会是另一番天地。那么作文中如何启发和指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做到真情的回归呢?
一、给学生讲明作文的意义——言为心声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和经验信息的一
种手段,一种需要。用叶老的话说就叫“作文就是说话,用笔说话”。他还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我们的实际作文,皆有感而发,如作书信,起草报告,写总结,乃至因事陈诉新见,对敌斥其谬论,言各有的,辞不徒作。平时学生的作文是一种语文实践,一种“语文技能训练”,不是“完成任务”或是“准备考试”。古人说”言为心声”、“感人心者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自己心灵的表白、心声的呼唤,只有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的真情文章才能感人。
二、要说的话很多,要注意用真情这把尺子去选择。
生活是一部五彩缤纷的教材,当你用心去读这本书时,你才感觉你想说的话很多,写的事太多。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来选择作文题材,进行写作训练。在这方面,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真情:当你怀着喜悦的心情挎着书包迈进中学校园,当你和几十位素不相识的同学组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当你打开眼前这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本时,你难道心中没有真情的涌动,不想对老师说什么?对父母说什么?对同学说什么?于是他们说出了上中学后的真实的见闻感受,谈了入学前的由衷的打算,来到新校园的发自内心的感想。最后,我让他们把这些内容加以分析,能抒发真情的详写,没有真情实感的略写。总之,要使学生用真情选材,围绕真情选材,无关痛痒、不关真情的材料舍去。
三、教学生做生活的主人,注意留心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初中学生作文易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作文受小学模式影响,写的内容单
一、空洞、毫无感情。老师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应是发自内心的、想说的话。如《老师,我想对你说》、《我做错的一件事》等,老师要教会学生做生活的主人,注意自己身边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以及它蕴含的感情。如同样写《读书》,有的同学想到的是用知识武装头脑,将来成为祖国的建设人才;有的同学想到的是一个故事,表达出来一种求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有的人想到的现在有些目光短浅的人不读书;有的想到的是贫困地区的孩子因贫困而不能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多思考,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立意高、材料新,具有真情实感。
四、结合语文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和提高。
第二课堂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在活动中老师要针对教学实际及学校实际,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如每周第一节语文课前15分钟的“新闻发布会”,既培养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认识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又为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还可以把作文课堂建立在春游、踏青、祭扫、参观等实际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样学生才能有真实的感受。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
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有了真情,他们对生活原来不敏感的心就会变的敏感起来,就会在心底涌动起喜怒哀乐之情,精美华章自然会奔赴笔端。“文学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感情厚,我们一定能叫普通的话变成很有力量的话”(老舍语),这样即使不去着意雕琢言辞、安排技巧,作文也会尽显情真意切的迷人魅力。
第三篇:让作文回归生活
让作文回归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指导他们感受生活,写作时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写自己想说的话,从而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每当上作文课,都是许多同学最纠结的时候。许多学生只能对着作文题目发呆,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与其绞尽脑汁的指导学生遵循何种模式进行作文,不如教会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作文写作中来呢?要引导每个学生张开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开启体味生活的心灵之窗。为此,教师首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很重要。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小学生对自然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对此,我们应予以肯定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到问题的答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记得开学初期的时候,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广播体操比赛。我觉得这是一次不错的作文契机。于是,在比赛开始之前,我就对同学们说:“这就是我们这次的作文题目”。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我坐在孩子们中间,告诉他们要仔细观察,用眼睛捕捉住最美的镜头。那一次,同学们表现得特别兴奋,比赛才刚结束,同学们就迫不及待的拿出作文本来,投入到写作中。教室里,只能听见孩子们“沙—沙—”的写字的声音。我环视教室,发现就连平时最害怕写作的几个同学都在一边写,一边微笑,好象有写不完的情趣似的。毫无疑问,那次的作文,全班大多数同学都写得很不错。我还特意把一些优秀的作文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展示。孩子们似乎也尝到了作文的甜头:作文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啊。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炎热的夏天——
那天下午,天气十分酷热。我象往常一样来到教师准备上课。可是,我发现教室里,同学们有的无精打采;有的在摇扇子;有的在抱怨天气;还有的„„正当我在犯愁的该如何让学生集中精力上课的时候,窗外响起了轰隆隆的雷声,还不时有闪电划过。接着,就下起了倾盘大雨。凉爽的风夹杂着雨滴飘进了教室,也飘进了许多学生燥热的心里。他们再也按捺不住了,眼睛不由自主地望向了窗外。此刻,我也意识到,就算我把同学们困在教室里,也留不住他们的心。何不让他们与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呢?于是,我宣布:全同学10分钟,到走廊看雨!教室的走廊上,一片雀跃。随即,我让学生们回到教室写一篇作文,题目就是《雷雨》。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后,他们都写得得心应手。在孩子们的眼里,普通的雨滴成了顽皮的孩子,在空中欢快的舞蹈。甚至他们还闻到了雷雨的味道„„这些,都是孩子们走近自然,走进生活,用心体验的结果。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若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作家,那是不可能的;但请不要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拥有发现的眼睛,而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这样,让作文回归生活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
第四篇:《回归》观后感
《回归》观后感
看完《回归》,不仅在情感上有着很大的冲击。而且总有一种欲望去回想影片中的种种细节。首先,“回归”这影名,就像梦,梦里心想事成,梦醒一切皆空;影片的父亲也是这样,从无到有,再到无,就像完成了一次回归。然后,影片中的弟弟小伊万在情感上还是很想要一位父亲的,或者说他很想长大,因为他在伙伴里常被嘲笑欺负,而安德烈虽然是他哥哥,却并不能帮他阻挡那些嘲笑与欺负,还反过来帮他们和自己打架,虽然,他母亲也保护他,可那种保护是不一样的,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里,总是男强女弱的,一个男人无法保护自己,反要让一位女性来保护,那只会被同性的伙伴更加看不起。所以可以理解他是很想要一位能保护他的父亲的。终于,现实中的父亲出现了,可是这位父亲跟他设想的实在大不相同,他不但没保护自己,反倒处处跟自己过不去,于是他拒绝叫他“爸爸”,这时他父亲的形象形存实亡;直到影片最后,父亲为救他而意外掉死了,他才想起他的好,看到他的尸体沉下去,要消失了,他才从心底真切地叫出“爸爸,爸爸”,这时他父亲的形象是形亡实存,永远存在了他的记忆里;他也在这一刻长大了。从渴望父亲——父亲到来,他并不接受,情感上没有这位父亲的存在——父亲失去,但他终于承认了这位迟来的父亲,情感上接受了他,情感上实现了回归。另外,他渴望长大,到最后,他也真的长大了。从哥哥安德烈的角度去看,影片的开始以及影片的大部分,安德烈的“哥哥”身份其实是不称职的,相比伊万,安德烈的性格显得懦弱,容易屈服,让人觉得伊万才是“哥哥”。而经过与父亲的旅行,经历父亲的到来、与父亲的相处,直至父亲的死去。安德烈到最后实现了“成长”,起到了长兄为父的职责。在我看来,影片中兄弟俩的成长所体现的“回归”即是影片《回归》最想表达的。
第五篇:《回归》观后感
美术学院 朱虹达 2007162006
伊凡与安德烈的心理结构类型比较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内心形成于并体现在他与其他人的关系中。各种他人和各种关系引导人形成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并习惯性地运用这一模式与他人相处。两个人在处理他们的关系上发生冲突,其内在原因往往是他们(对这个关系)各自认同的关系模式发生了矛盾。
因此,在讨论伊凡与安德烈的心理前,我要先描述一下他们的父亲的心理,因为影片大部分时间在呈现他们与父亲的关系。
这位父亲所习惯的人际关系模式我将其概括为“发出命令的上级与服从命令的下级”。他的内心需要是儿子对他作为父亲以及家长的身份的认可和尊重。因此他采取强硬的态度让儿子叫他爸爸并且听他的话。
可伊凡所期待的爸爸完全不是这样,他认为与父亲的相处模式应该是 “包容可靠的家长与被爱护的孩子”,这大约可以归咎于他长时间与母亲的相处。伊凡内心最强烈的需要是安全感和爱,这解释了为何他最后与父亲发生剧烈冲突时他不再畏高爬上塔顶,事实上他依然害怕,只不过在他看来父亲比高塔更加不安全,这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他考量父亲的标准是感性的,当他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也多诉诸于情绪的爆发。同时,他受到玩伴欺负的经历使他内心还有这样一种关系模式——“不可信任的他人与孤立无援的自己”。于是他一直小心翼翼地观察这个陌生的父亲。当他看到父亲因为安德烈找餐馆耽误了时间而“不近人情地”责骂安德烈时,他便开始生产负面情绪。尽管当时父亲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可以说安德烈犯错挨骂一事跟他压根儿没关系,但他却由此排斥父亲。这是由于父亲的实际表现与他需要的“父亲在意儿子的感受”大相径庭。这一需要的落空使得他心灰意冷,并马上按自己的经验将这个父亲归为了不可信任的人。
而刚被训斥过的安德烈,这个乖乖认错得到父亲原谅的哥哥面对排斥父亲的弟弟则马上站到了父亲一边:“别管他,爸爸。他倔得像头驴。”这作为安德烈的人际关系模式,他和伊凡一起与玩伴们相处
美术学院 朱虹达 2007162006
时也得到了体现——他似乎也有那么点“应该保护弟弟”的意思,但当玩伴们集体表明(有几个或许是默认)了“不与胆小鬼说话”的态度,他选择了认同“大多数人”。因为他内心需要以此来换取“大多数人”的认同。所以安德烈常用的人际关系模式是“强大的他人与力求他人认可的自己”。这里说的“强大的”他人相对于“弱小的”安德烈,他几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擅长于以他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便是单独与被自己称作“矮子”、“胆小鬼”的弟弟在一起时也往往是顺从的态度;而当他处在发生冲突的双方周围,他便依附于“看起来更强势”的一方。我想这是他多年来没有强有力的庇护而自身又不够强大——如他在无法处理偷钱包的人时,面对父亲“你们俩真没种”的责骂所说的“我还没有准备好”。相比之下,伊凡反过来责怪父亲“你为什么不早点出来(保护我们)”,他至少已经在“准备”。这也说明了他已经不同于伊凡寻求他人保护,而是想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愿。
然而,父亲的突然死亡让他没有时间再准备了。伊凡崩溃了,他彻底失去了被父亲爱护的可能性。这时他的表现和《狮子王》中看见父亲死去的辛巴很像。无论父亲是慈爱的还是严厉的,作为失去父亲的孩子这一角色所体验到的都是惊惶无助。同时,安德烈也失去了一个可以让他顺从依附的势力。这个境地迫使他不得不选择自己的存在,于是他的价值观第一次在他自己的意志上显现出来。他冷静而理智地,带着伊凡把爸爸装上船,带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