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归自然 回归童真
回归自然
回归童真
四年级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四月份,四年级组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主题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
活动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讨论确定学习内容,组合活动小组,小组选择一个内容,共同制定目标、设计方案,拟出草案并交给老师审核指导。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发挥个人特长,进行组内分工。小组内讨论确定研究的方式有网络搜索、报纸杂志资料搜集、问卷调查、亲友访谈,实地调查研究等。
组别和调查内容分别是:
动物组:调查动物的相关启示。植物组:调查植物给人们的启示。
自然现象组:调查常见的一些自然现象给人的启示。环境调查组:调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环。
发明创造组:调查大自然的启示给我们带来的创作设想和小发明。
第二阶段:将各小组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了解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提出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收获及受到的启发。
第三阶段:组内学习成果展示,同学间相互交流调查研究成果。第四阶段:班内学习成果展示。
1、将搜集的资料办一期关于大自然启示的手抄报。
2、写一份呼吁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的建议书或写一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的短文。
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走访询问等方式展开活动。能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初步整理。活动成果很显著。
古人云:“师法自然,”的确,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它不但使我们得到启示,懂得了发明创造,同时还告诉我们如果不遵循自然之道,将会受到严重的惩罚。我们不但要把“大自然的启示“告诉给自己,还要告诉给周围的人,让大家都行动起来。漫步大自然,将启示播洒人间。
第二篇:回归自然
回归自然
大地因为赋有了生命而变得生机勃勃,河流因为有了流水而变得充满活力,而穷人也因为有了自然而变得富贵。回归自然,贫穷也会富贵,再穷也会是幸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生活充满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山水之情,充满传奇的色彩。父亲的提问,儿子的回答,父亲的儿子只是为了让儿子看到乡村的贫穷,然而,儿子的回答却体现了一种现象,一种真理,一种超然脱俗的自然之情。自然永远那么美好,人们饿眼光却是那么的渺小。
回归自然,看一方水土,一箱人情,明一方事理。灯笼的华丽却比不过星星的闪烁;拥有硕大的水池却比不过享受河流的自然,生活中,并不是拥有就是富足,并不是华丽就是美好。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生活更有色彩,同一片蓝天下的阳光也会显得更贾灿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戴望舒的思想或许也是回归自然,从哪里来回那里去,什么也没带走,什么也没留下,自然,始终不变。这不是庄子的观点么,自然始终是他,我们的到来或许不意味着什么,但最终也要回归自然,虽说唯心,却也体现出她的超然心态,对事物的理解。这是一种解脱后的幸福人生。“桃花潭水深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唉,李白笔下的自然竟是如此的现状,如此的神奇,原来自然也别有一方情调,回归自然,平凡的词调也会是人间绝唱,空谷传响。“而世之奇伟龟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不用说那是自然中一幅充满传奇色彩,让人怦然心动的世外桃源景。然而这一图景,却让我们懂得:信念,坚持,勇敢,享受斑斓的风景才是现实。欧阳修,难道就没有回归自然,享受自然吗?
当然,自然是死的,人是活的,而在这里我偏说自然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动物,他有思想,有抱负。人与自然唇齿相依,谁也离不开谁,因为人类的自私,激怒了自然地无情,因为人们的无节制,触发了自然地洪水,自然,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回归自然,请相信我星星装点的斑斓会比华丽的灯笼更加美好;喝清泉会比喝河水更甜。刚刚好自然,贫穷也是一种富足。
第三篇:回归自然(推荐)
回归自然,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感悟生命的真谛!——题记
忙碌了一个学期,本想假期能放松一下,不免因补课而烦劳。于是,我再次来到乡下的奶奶家,去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感悟自然。
现在,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来到乡下,总是嫌弃这里条件简陋。的确,乡下的条件自然比不上城里,好在我每年都来这里好几次,也就习惯了、适应了,甚至还有些享受。这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孔子云:‘何陋之有’”
每天,在静谧优雅的晨曦,在舒适惬意的午后,在炊烟袅袅的黄昏,我与伙伴们回归自然。在晶莹的露珠陪伴下,再斑驳的树影嬉戏下,在迷人的晚霞目送下,奔跑在林中,难道这不是一个惬意的事情?
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寻觅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韵味,追寻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寻找那“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的意境。聆听清风喁喁低语,聆听松涛娓娓吟唱,聆听蛐蛐儿嘻嘻鸣唱,聆听山中鸟儿欢啼„„
在大自然中,没有了城市的喧嚣,我仿佛心灵受到了洗涤,思想受到了沐浴,无数缕金色的阳光照射进我内心的阴霾。在大自然中,我感悟到:人类之所以进步,那是大自然的恩赐。自然给予我们智慧,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给予我们生命的繁衍。
到大自然中去,回归自然,我不仅得到了大自然的沐浴,得到大自然的欢愉,还得到大自然的智慧与启迪。回归自然,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第四篇:回归自然
回
归
自
然
走在田埂中央,旁边金灿灿的野菊花在向我微笑,流水潺潺,淌过宽阔的稻田,流过长满水草的沟涧,流过小青石板下面,叮咚叮咚,在欢快的打架、调皮的歌唱。自然,是个有灵性的天使,可以给人带来安逸、闲适的享受,回归自然,是在眼前的生活中遍布压力,跳出重围之外的心灵的解放,我爱这片自然风光。我是幸运儿,生活在望城这片秀美的土地上。
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在极端化,工作向快节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里伸入,生活倾向于回归自然。在工作上,我们一路只记得不停的奔跑,有时甚至忘记我们出发的初衷,也搞不清所要到达的方向,就是这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毫不停息的只为跟上前面的脚步,不停地去追求别人眼中所谓的圆满。可那真正是我们自己所需要的吗?回归自然,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片思考的天空,思定之后,毅然前行,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
每当工作忙碌、身心疲惫之余,我会回到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家中,去享受属于自己的这片闲情逸致。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如龙的车流,没有拥挤不堪的人群,有野菊花,有狗尾巴草,还有一吹就慢慢飘扬的蒲公英,它们可真是有灵气的,伴随着小孩子们度过了岁岁年年。冬去春来,看着一批批小孩子告别童年,接着又有一批批小孩子从咿呀学语到稻田间玩耍得满身泥土,然后回家讨打。
端起一杯用甘甜的古井水泡过的清茶,茶香怡人;搬一张小靠椅,坐在家前面的坪里,暖暖地晒着太阳,微风徐徐地穿过竹林,掠过桔子树,送来桔子花香,很浓郁,醉人。广袤的天空,有几朵白云悠然飘着,慢慢地舒展着自己曼妙的身姿,它应该是也摆脱了喧嚣城市的粉尘乌烟而心情大好吧。左邻右舍,从家门前经过,热情的打着招呼,看着我回来了,都想把自家最好的小菜捎一点给我吃。唠叨着家长里短,感叹着人生无常。那份浓浓的乡土、乡音、乡情,总是让人无法割舍。有多少次在车水马龙中焦躁不安的日子,我回到这片热土后,又回归平静;有多少次看尽人间冷暖后,听到家中这淳朴的话语。在农忙时节,看秧苗青青,那是播种的希望;看稻穗澄澄,那是收获的喜悦呀!看我们劳作时,挥汗如雨,此时我们才能更加明白“粒粒皆辛苦”,那是坐在高楼大厦、行驶在人流车流中,永远都感受不到的生命的真谛呀。
有时,生活还是回归自然的好。望城,就是这样的好地方。
文印室 尹芳
第五篇:回归自然,发展天性
回归自然,发展天性
———读《爱弥儿》有感
上大学时,曾经翻阅过卢梭的《爱弥尔》,由于没有什么教育实践,很多地方懵懵懂懂,最终囫囵吞枣,未食其味。这学期,我重拾《爱弥尔》,感觉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我不禁为卢梭的教育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和教育方法的粗糙而深感羞愧。读完《爱弥儿》,我的心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处于近代社会转折点上,是法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一生动荡不安,颠沛流离,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通过长期勤奋的自学获得了渊博的学识,写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如《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这些作品对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诸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和改革,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在其诸多论著中,尤以构思二十年、撰写三十年,融哲学、教育和文学于一体,提出自然教育理论,塑未来社会新人的《爱弥尔》振聋发聩。这是极富内在意蕴,具有历史和现实价值、颤栗中世纪社会的一本书。
在《爱弥儿》中,卢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其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tonature),即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他反复强调,在教育中要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去对待学生。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真正的 1
人,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传统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发展特点, 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 总是把儿童当作成人看待强迫儿童接受成人才知道的东西,其最终结果是儿童成为成人的牺牲品。“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读卢梭的这段话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我们应该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然而,由于人口激增,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让孩子们参加各种训练班,忙得不亦乐乎;为了使自己所教成绩高于其它班级,老师让孩子们淹没在题海中,而不顾及个性差异来进行因材施教;为了减少孩子出事故的机率,本该让孩子们参与的诸如春游等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被取消,孩子们失去了受教育、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如果要问谁生活得最累?我想,只要留心的人都会说,现在是孩子最累。早晨天蒙蒙亮的时候,呼吸着新鲜空气的是孩子,傍晚伴着夕阳的余晖匆匆赶路的仍是被书包压低了肩的孩子;吃完晚饭后,当大人们在观看电视悠闲自得、享受生活时,可怜的孩子们却不可以„„大人们在孩子身上寄托着自己未达成的心愿或理想,随意支配着下一代。现在的孩子正在承担着他们这个年龄所不需要承担的责任,他们身上背负着太多太重的期望。没有了伙伴间的游戏、阳光下的歌唱;
忘记了在野外放风筝的乐趣、玩泥巴的快乐。孩子的天空,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还充满生机和活力呢?是不是还拥有自己的天性和个性呢?
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怎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呢?他们有着属于他们年龄阶段特有的成长特点,我们不能苛求他们个个都像“小大人”。蛹未必就一定能变成蝴蝶,而蝴蝶却一定是由蛹变来的。当蝴蝶还潜在蛹的形态之中的时候,我们任意的要求蛹长了美丽的翅膀,要求蛹也像蝴蝶那样翩翩飞翔,这种要求不过分吗?不滑稽吗?
在卢梭看来,人生来是自由的,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便是自由,他坚决反对压抑儿童的封建教育,反对严酷纪律摧残儿童个性、束缚儿童自由的旧教育。主张在教育中应排除顺从和命令的词汇, 还儿童个性自由、思想自由和活动自由。当然,以儿童为中心,既不是束缚儿童,也不是溺爱、纵容儿童,而是给儿童以主动性,促进儿童自然、自由地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希望的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发展天性。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爱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