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人长安,回归自然”
西安健康休闲业协会、西安市户外运动协会倡议书
“天人长安,回归自然”
——节约土地从我做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向全社会发出的倡议书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是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山地多,平地少;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大。特别是近些年,我国的土地资源面临着耕地减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三大危机,严重的制约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为了广泛倡导树立公众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惠及民生的意识。西安健康休闲业协会、西安市户外运动协会根据国家土地现状和大量墓地和墓园占用耕地现实情况,率先在全国提出“天人长安,回归自然”节约土地的宣传口号以及创新的回归自然的绿色殡葬理念。从我做起,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将自己或亲人的骨灰抛洒或埋在大山、森林、戈壁、沙漠等大自然之中,不占用一寸土地,将更多的土地留给子孙后代。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为国家节约土地可以做到的力所能及的贡献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促进中国绿色殡葬发展最理想的道路和未来模式。西安市户外运动协会也将联合全国各地的户外运动和登山协会共同为这项倡议的实施做出积极的努力。
倡议提出的这种“天人长安,回归自然”的绿色殡葬模式和目前国家广泛推广的海葬、树葬、草坪葬完全不同,具有很多优点,通过宣传也更容易让人接受。海葬之后在大海之上就不会留下任何踪迹,也没有任何实际的地理标记,后人更不能前来祭奠。树葬和草坪葬等还是要占用少量土电话:***QQ:16313623Email:xw10k@163.com
地用作墓穴或留下墓碑,只是比传统的墓地占用的土地少而已。在第21个土地日来临之际我向全社会倡议的“天人长安,回归自然”的绿色殡葬模式,将不占用一点点土地,还可以让后人有机会前来祭奠,并且解决了大众目前遇到的印买不起墓地而“死不起”的困难。
我国是唯一延续下来的四大文明古国,拥有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十分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的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共生的理念。近年来,墓地价格十年涨了十倍,国内有些城市的价格甚至已被炒至每平米超过10万元。扶摇直上的墓地价格,让普通民众望而却步;很多百姓喊出了“死不起”的呼声。特别在国家已经明确墓地只是租赁关系,20年或几十年租赁期满不续费就不能永久使用的形势下,让更多的人担心几十年之后先人的墓地会不会存在?能不能实现永久安葬“入土为安”的理想。即使是自己百年之后,也会遇到这样的疑问和困惑。而我们国家大力提倡生态殡葬的方式,我们提出的这种回归自然的生态葬方式成本不高,经济适用。既能顾及到市民“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又不造成土地的浪费。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文明、环保的回归自然的绿色殡葬方式是我们未来的必然选择。利用广阔的大自然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绿色、文明的回归自然绿色殡葬方式,满足中国人“入土为安”的传统理念和愿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节约土地,生态环保,创新和改变传统的殡葬习俗,降低大众在殡葬方面的支出和负担,实现中国人真正意义上的“入土为安”的传统理念和追求,满足人们对殡葬服务不断提升的需求,我向全社会倡议,从我做起,以一种全新的文明、环保、永久的殡葬方法和模式来为国家发展做贡献,这不但可以为我国的绿色环保、殡葬事业做贡献,更可以为国家节
约大量的土地,为大众在殡葬服务方面获得更多实惠和选择。同时也可以极大限度的抑制疯涨的墓地价格,也必然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绿色环保形象,促进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实现传承中华文明,保护和充分利用土地和大自然的目的,因此这种创新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现实社会的迫切需求。
中国人历来把生死看得很透,老子说:“出生入死”,本就是很平常的事。李白更形象地把人生比做“过客”,他说:“生者如过客,死者如归人”。归人,就是回家的人,很平常,很自然。篆书的“塚”字就是“家”。但同时中国人又很重视死亡。孔子说:“慎终追远”,因为人是既有感情又有理智的生命体,既要有尊严的活着,又要有尊严的死去。因此出现了种种丧葬礼仪及风水理论。这些都是尊严的象征。古人对“寿”有很独特的理解。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对死亡的生命表达了深深的敬意。
古人把墓园称“陵”,陵就是山的意思。山离天最近,是灵魂的最好家园。因此,筑墓要堆坟山,要讲风水,正是来自这个传统文化基因。汉朝霍去病的墓堆土象征祁连山,既符合传统,又表彰了墓主生前的功绩,是一种别有新意的做法。到了唐代,“依山为陵”成为帝王的时尚,高山仍然是最高最好的归宿。“冢”和“家”:组成这两个字的笔划完全一样,只是那一点的位置不同。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认为,人活着的时候是住在家里,而死了之后就埋在“冢”里,“冢”就是人的另一个家,也是一个人最终的“家”。冢是活着的人对过去的告别。冢又是生后的一个开始。不是让人欣慰的一件事情么?让人永远安静的埋在大山之中,不就是新的开始吗?
现代人对丧葬的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可以放弃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土葬方式接受火葬,但大多数人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做法。如火花后
进入墓园,称作“入土为安”。其实这种做法并没有真正“入土为安”。一旦20年或几十年之后没有后人为墓地续费,或者土地租赁期到期墓地被迁建或其它原因不能继续服务,那么埋葬在墓园的这些逝去的人,要么被作为无主墓被清理,要么还要被后人迁移,甚至有可能多次发生迁移的事。想想我们身边的每个人,还有多少人家的祖坟存在?还有多少人能够知道自己三、四代之前先人的墓地在哪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土地被开发利用,传统的墓地和墓园很难保证能存在几十年和或几百年了。也根本实现不了中国人延续几千年的“入土为安”的理念和愿望了。因此我们也必须改变观念,与时俱进,走回归自然的道路,实现天人长安的梦想。这样的做法正如老子所说,应是“和其光,同其尘”,不折不扣地回归到大自然中去。
我们倡议的这种丧葬方式既可以满足“葬我于高山之巅兮”,又可以满足“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还可以满足“慎终怀远”使后人尽孝的目的,又能环保和不与活人争地,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做的利国利民的好事。
当前生态葬已成为殡葬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民政部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1年,进行生态葬的人数逐渐上升,土地被占用的面积也日益增多。
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积极推动中国绿色殡葬产业结构调整,倡议提出的“回归自然绿色殡葬”模式,将骨灰抛洒或埋在人迹罕至的大山等大自然中,不占用一寸土地,只留下GPS地理坐标和环境照片,得到了西安市民政局和西安殡葬管理处的认可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陕西省民政局的大力支持,西安健康休闲业协会、西安市户外运动协会和天堂网还将在民
政部门的指导下大力宣传和积极推广并实施回归自然的绿色殡葬,并希望将陕西作为回归自然生态葬的推广者和开拓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即是自然,“人”即是社会,“长安”是中国几千年来常用的吉祥语,更是中华民族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现实期许与理想追求。“天人长安”所包含的文化历史元素、自然元素、创意元素,正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我考虑使用“天人长安”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天长安”,即自然生态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逝去的人长安”,也就是让逝去的人永远的平平安安的回归自然,永不被扰动,实现真正意义的“入土为安”;第三层含义是“活着的亲人长安”,让逝去的人永远保佑现实中的人永远平安幸福,也不会给后人带来担心和不安。
中华传统文化十分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占用耕地的绿色殡葬所实现的“天人长安”,寓意了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理念,与人文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虽然民政部表示“十二五”期末,将向所有居民提供免费的基本殡葬服务。但墓地不属于殡葬基本需求之列,也就不属于国家必须要去保障的范围。因此推行回归自然的绿色殡葬是利国利民的。
打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依山为陵,是自先秦以来帝王将相的共同追求和愿望,并成为中华殡葬文化的主要内容。在古代先人选择“依山为陵”的同时,“依林而息”的殡葬观念伴之而来,并成为人类与大自然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景观。
不占用土地的“回归自然生态葬”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殡葬文化的精华,充分满足了现代人返璞归真、寄情山林、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宁
静的渴望,让大自然成为一个天然的墓园,让逝去的人不占用生者一寸土地,为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大山重峦叠嶂,山山巍峨,峰峰秀美。这里苍松翠柏成行,芳草萋萋满山,奇花异草争艳。春日百花齐放,生机盎然。夏日浓枝密荫,秋天金叶红枫,温馨浪漫。冬天傲雪梅花,独领风骚。人们来到这里,来到大自然中,在尊祖敬宗,追思怀远之余,沉侵在一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祥和气氛之中,将是一种多么惬意的梦境呀。
人类从森林中走出,又向山林中归去。参天大树是人类生命的延续,它的每一条枝杈给后人以时代的福荫。它的每一片绿叶又寄托着后人不尽的思念。先人融入在这生机盎然的绿色之中,使逝者化为林木,长伴青山,融入自然。
倡议全社会关注和加入到“天人长安,回归自然”的绿色殡葬行列之中,希望我们都能在百年之后回归到大自然之中,不留一点痕迹,不占用一寸土地,让唯一燃剩的骨灰回归自然,滋养草木和大地。
西安健康休闲业协会
西安市户外运动协会
天堂纪念网
服务热线:029-86699205
第二篇:回归自然
回归自然
大凡一些小生灵,对人类都有依赖性,特别是从“光腚猴”开始喂养起来的鸟儿,对主人更是充满了依赖和信任。它们和主人的关系极为融洽,不亚于父子或是父女关系,那种超乎寻常的“亲情”也着实让人感动和难忘。
我从小就喜欢养些小动物,特别是对养鸟情有独衷。我养鸟与别人不同,不是从集市上去买那种成年的鸟,而是从野外的树上掏一些身上还没长全毛的小光腚猴来喂养,因为这种鸟能喂熟化了,不会再跑,它会随时伴在你左右,几乎与你同吃同住同睡。
记得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一个在村子果园里住的同学掏了一窝“滴滴水”鸟,送给我一个,我如获至宝,便精心喂养着。这是一种常年生活在我家乡山野里的一种羽毛灰色头上腹部有白色羽毛的小鸟,这种鸟身体如麻雀般大,叫声却比麻雀好听。几个月后小鸟长大了,浑身羽毛整齐光洁,没有丝毫损伤和污浊。那时我家的院里种着很多花木,有石榴树、梧桐树、丁香花、刺玫瑰等。吃饱后的小鸟便整天在花木之间玩耍。那时也有很多野鸟和麻雀在花木间追逐、嘻戏,小滴滴水也常常加入过去一起取乐。野鸟毕竞是野鸟,玩一会就飞走了,可我喂得小滴滴水却不为所动,只限于院子里的花木之间,从“不越雷池一步”。我和家里人都十分放心,它饿了渴了便会飞到我们身上扇着翅子张着嘴不住地叫,吃饱喝足后便又飞去了。
小滴滴水仿佛成了我们家庭的一员,不,它就是我家的一个成员了。
那时我跟父亲常到我家北面的一个荒草坡里去玩,如果逮着个小蚂蚱之类的,便打打忽哨,小滴滴水要是听到忽哨声便展翅飞去,落在我们身上,张着嘴等待美味,吃完蚂蚱后便随我们回家。有时母亲用箥箕选粮食时,小“滴滴水”也会飞到箥箕里用爪子刨着粮食粒,还用嘴叼着粮食玩耍撒欢;有时在我吃饭的时候小“滴滴水”会一下子飞到我的筷子上,歪着小脑袋,用鸟语和我对话;有时母亲到商店买东西,它也会飞到前面跟着去……多好的一只小鸟啊,多通人性多可爱呀!可是就在一个深秋后大雨滂沱的夜晚,小鸟从屋门框的帘子上被风刮下来淹死了……
连着多少天呀,我总也忘不掉那死去的鸟儿,我对我的粗心大意和不负责任而深深懊悔。
前年夏天,一对“白头翁”鸟在我家的刺梅上孵了窝小鸟,共四只,前三只顺利成长,先后随大鸟飞走了,窝里只剩最小的一只了,不知发生什么变故,大鸟不来喂食了,小鸟饿得“嗷嗷”直叫,可能饿得实在受不住了,便从窝里爬出来,不小心又掉到地上,小鸟无助地扭动着身体,叫声悲切,让人心疼。我实在不忍心了,便把小鸟收养了。我赶忙拿来鸟食喂它,它大张着嫩黄的小嘴连吃了四五口食,吃饱了,便踡缩着身体睡着了。数日这后,小白头翁巨然也长大了,象孩子一样调皮、可爱,它有时飞到我的肩上,有时飞到我头上,晚上睡觉时还钻进被子里。这只小鸟极乖巧听话,仿佛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长大后的白头翁,极懂事,它会看人的脸色行事。主人高兴时,它会尽情撒娇,任意“妄为”,我吃饭时它会飞到桌子上或是干脆站在碗边上任意吃喝,有一回我喝着酒,它毛头毛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从酒杯里喝了一口酒,辣得它直扑愣头,少顷,又飞起来在我身上头上乱琢一通,我急忙用手挡着,嘴里说着:“是你自家喝的,不怨我,不怨我。”有时我外出时间久了,乍回到家,白头翁恣得忽闪着双翅,匍伏下身子,伸着勃子,张着嘴,“啁啁啾啾”一个劲地欢叫,你此时上前抚摸它,它就会“嘤嘤嗡嗡”靠在你的手上做出一种极温顺极服帖的乖巧样,让人心里不免生出一丝温情,如果有意识不到跟前“亲近”它,它就会一下子飞到我的头上或是身上,用嘴啄,用爪挠……
鸟儿,是种极为吉祥的小生灵,它不只是点缀了人们的生活,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情趣,增添色彩,同时它还代表着“和平”与“安祥”,代表着诚实与善良,就象“鸽子”代表和平一样,民间不是早就流传着:“行下十辈子好,才能脱生一只鸟”的说法吗?说什么我也不能让这只白头翁再有任何闪失了,我决意把它放归到大自然,让它重回大自然的怀抱,去追寻、去探索、去开拓属于它自己的生活。
于是,我实施了自己的“放飞”计划。可是连着几次放飞都没有成功,白头翁无论如何也不走,咋办呢?我无计可使,最后一个专门从事鸟类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一个办法,他让我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也就是到了鸟类的繁殖季节,到野外去放飞,也许会成功。于是,我便按朋友指点,又实施了一次放飞计划。这次似乎有门,我回到家里,白头翁没有跟回来,谁曾想,过了两个多小时,它又回来了,又回到食槽水槽那里去吃喝。它吃喝完了,我灵机一动,把食物和水都给它拿了,我又把它重新带到野外放飞了,你别说,这次很成功,虽然白头翁又回过几次家,可是寻不到食物和水,便也无可奈何,最后一次回家时还跟来了三只与它一般大小的白头翁,它在院子里飞了一阵子,又在院子的周围盘旋了几圈,便飞走了。我断定它已
第三篇:回归自然(推荐)
回归自然,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感悟生命的真谛!——题记
忙碌了一个学期,本想假期能放松一下,不免因补课而烦劳。于是,我再次来到乡下的奶奶家,去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感悟自然。
现在,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来到乡下,总是嫌弃这里条件简陋。的确,乡下的条件自然比不上城里,好在我每年都来这里好几次,也就习惯了、适应了,甚至还有些享受。这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孔子云:‘何陋之有’”
每天,在静谧优雅的晨曦,在舒适惬意的午后,在炊烟袅袅的黄昏,我与伙伴们回归自然。在晶莹的露珠陪伴下,再斑驳的树影嬉戏下,在迷人的晚霞目送下,奔跑在林中,难道这不是一个惬意的事情?
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寻觅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韵味,追寻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寻找那“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的意境。聆听清风喁喁低语,聆听松涛娓娓吟唱,聆听蛐蛐儿嘻嘻鸣唱,聆听山中鸟儿欢啼„„
在大自然中,没有了城市的喧嚣,我仿佛心灵受到了洗涤,思想受到了沐浴,无数缕金色的阳光照射进我内心的阴霾。在大自然中,我感悟到:人类之所以进步,那是大自然的恩赐。自然给予我们智慧,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给予我们生命的繁衍。
到大自然中去,回归自然,我不仅得到了大自然的沐浴,得到大自然的欢愉,还得到大自然的智慧与启迪。回归自然,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第四篇:回归自然
回归自然
大地因为赋有了生命而变得生机勃勃,河流因为有了流水而变得充满活力,而穷人也因为有了自然而变得富贵。回归自然,贫穷也会富贵,再穷也会是幸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生活充满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山水之情,充满传奇的色彩。父亲的提问,儿子的回答,父亲的儿子只是为了让儿子看到乡村的贫穷,然而,儿子的回答却体现了一种现象,一种真理,一种超然脱俗的自然之情。自然永远那么美好,人们饿眼光却是那么的渺小。
回归自然,看一方水土,一箱人情,明一方事理。灯笼的华丽却比不过星星的闪烁;拥有硕大的水池却比不过享受河流的自然,生活中,并不是拥有就是富足,并不是华丽就是美好。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生活更有色彩,同一片蓝天下的阳光也会显得更贾灿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戴望舒的思想或许也是回归自然,从哪里来回那里去,什么也没带走,什么也没留下,自然,始终不变。这不是庄子的观点么,自然始终是他,我们的到来或许不意味着什么,但最终也要回归自然,虽说唯心,却也体现出她的超然心态,对事物的理解。这是一种解脱后的幸福人生。“桃花潭水深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唉,李白笔下的自然竟是如此的现状,如此的神奇,原来自然也别有一方情调,回归自然,平凡的词调也会是人间绝唱,空谷传响。“而世之奇伟龟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不用说那是自然中一幅充满传奇色彩,让人怦然心动的世外桃源景。然而这一图景,却让我们懂得:信念,坚持,勇敢,享受斑斓的风景才是现实。欧阳修,难道就没有回归自然,享受自然吗?
当然,自然是死的,人是活的,而在这里我偏说自然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动物,他有思想,有抱负。人与自然唇齿相依,谁也离不开谁,因为人类的自私,激怒了自然地无情,因为人们的无节制,触发了自然地洪水,自然,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回归自然,请相信我星星装点的斑斓会比华丽的灯笼更加美好;喝清泉会比喝河水更甜。刚刚好自然,贫穷也是一种富足。
第五篇:回归自然
回
归
自
然
走在田埂中央,旁边金灿灿的野菊花在向我微笑,流水潺潺,淌过宽阔的稻田,流过长满水草的沟涧,流过小青石板下面,叮咚叮咚,在欢快的打架、调皮的歌唱。自然,是个有灵性的天使,可以给人带来安逸、闲适的享受,回归自然,是在眼前的生活中遍布压力,跳出重围之外的心灵的解放,我爱这片自然风光。我是幸运儿,生活在望城这片秀美的土地上。
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在极端化,工作向快节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里伸入,生活倾向于回归自然。在工作上,我们一路只记得不停的奔跑,有时甚至忘记我们出发的初衷,也搞不清所要到达的方向,就是这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毫不停息的只为跟上前面的脚步,不停地去追求别人眼中所谓的圆满。可那真正是我们自己所需要的吗?回归自然,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片思考的天空,思定之后,毅然前行,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
每当工作忙碌、身心疲惫之余,我会回到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家中,去享受属于自己的这片闲情逸致。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如龙的车流,没有拥挤不堪的人群,有野菊花,有狗尾巴草,还有一吹就慢慢飘扬的蒲公英,它们可真是有灵气的,伴随着小孩子们度过了岁岁年年。冬去春来,看着一批批小孩子告别童年,接着又有一批批小孩子从咿呀学语到稻田间玩耍得满身泥土,然后回家讨打。
端起一杯用甘甜的古井水泡过的清茶,茶香怡人;搬一张小靠椅,坐在家前面的坪里,暖暖地晒着太阳,微风徐徐地穿过竹林,掠过桔子树,送来桔子花香,很浓郁,醉人。广袤的天空,有几朵白云悠然飘着,慢慢地舒展着自己曼妙的身姿,它应该是也摆脱了喧嚣城市的粉尘乌烟而心情大好吧。左邻右舍,从家门前经过,热情的打着招呼,看着我回来了,都想把自家最好的小菜捎一点给我吃。唠叨着家长里短,感叹着人生无常。那份浓浓的乡土、乡音、乡情,总是让人无法割舍。有多少次在车水马龙中焦躁不安的日子,我回到这片热土后,又回归平静;有多少次看尽人间冷暖后,听到家中这淳朴的话语。在农忙时节,看秧苗青青,那是播种的希望;看稻穗澄澄,那是收获的喜悦呀!看我们劳作时,挥汗如雨,此时我们才能更加明白“粒粒皆辛苦”,那是坐在高楼大厦、行驶在人流车流中,永远都感受不到的生命的真谛呀。
有时,生活还是回归自然的好。望城,就是这样的好地方。
文印室 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