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还原童真,感悟童话
还原童真,感悟童话
——《去年的树》教学例谈
《去年的树》是一个美丽而感人的童话。导入、揭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在我的充分预设下顺利进行。到了潜心会文,展开对话时,我决定使用角色转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交流,体会角色的心理,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读中感悟,读中内化情感。因此,我出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学生开始在我的引导下认真地读,边读边体会:鸟儿为什么“看”了又“看”?学生读完之后有的开始相互交流,见此情景,我趁热打铁:“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下。”
讨论声渐渐平息后有学生勇敢地举起小手,瞧小家伙那自信满满的样子,我示意他站起来回答,他人还没站好就已经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可能第一眼看到灯火,可能不太相信灯火就是大树变成的。他第二眼看到灯火,好像就感觉到,这个灯火就是大树。当他认出来的时候,他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 他的回答果然没有令我失望,我继续引导:“当他认出来的时候,他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后来他为什么看了一会儿,要飞走了又看了一会?”他回答:“因为一旦火柴点燃的火烧完了,就证明大树的生命结束了。他想对他最好的朋友离别之前,再看一眼。”我带头为他鼓起掌来,并不失时机,赶忙引导:“你说得真好。两个‘看’当中包含了小鸟多少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你们刚才尽情的交流和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同学们,如果你是那只鸟儿,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呢?你要走了,却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
我正极力渲染着气氛,一只高举过头的小手拼命摇着“老师,我有问题想问。”我一看,原来是向来“语不惊人问不休”闻名的刘同学。他一边挠挠头做出很疑惑不解的动作,一边说:“老师,工厂里有那么多根木头被切成细条,做成火柴。小鸟怎么知道哪一根火柴才是它的好朋友树做的啊?”
语惊四座,教室忽然安静下来,同学们面面相觑,继而七嘴八舌,好像就看我怎么来收拾残局。好一个刘同学,你不进入到故事里边来也就算了,为何还要来搞破坏呢!我再也耐不住性子了,有点严肃地说:“这是童话,不是科普类读物,童话就要用童话的角度去看。我们继续。”学生们的发言很快就掩饰了刚才不快的一幕。有的学生说:“大树啊,大树,我们是好朋友。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我们永远是好朋友。”„„同学们畅所欲言,可我的心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课后反思】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四年级的孩子为什么就没有童真了?
课后,我的心里依旧不舒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堂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珍视他们的独特感悟、理解和体验,积极提倡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教师至上,一切跟着老师走”的现象少了所以课堂上才有如此出格大胆的声音。然而,与此同时我又深深感慨,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固然好,但如果不加节制,那课堂成什么了?可是,我的方式是不是专断与霸道了些?我陷入了沉思。【再度反思】
再次回顾此课,重新梳理我的教学思路,不禁汗颜:如果把课堂败笔都强加于这个“出格”的孩子,不是与新课程基本理念“以生为本”背道而驰吗?那么,这失“真”的究竟是童话还是童心呢?
思考一:教学方式要适应每个孩子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提出要“因材施教”。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在课程设置、课程性质、教学建议、教学评价上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完善,如正确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等。我们所关注的大都是小学语文学科和孩子的共性问题。而每一节课每个孩子是否适应孩子的共性规律往往忽视了。我上《去年的树》采用“变换角色体会角色心里”教学设想时,也是站在学生、文本的实际立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深入语言文字,从而感受小鸟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但我忘了问自己:“你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适应每个孩子吗?每一个孩子都喜欢你这样情境转换吗?如果有一两个不喜欢,我应该用什么方式也让他在快乐地学习呢?”
课标提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有时流于形式,有时置之不理。如“你喜欢读哪句就读哪句,你喜欢学哪段就学哪段”类有追求形式主义而无实效的嫌疑,而更多的是在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实行一刀切,让每一个都做同样的事。如在《桂林山水》一定会让全班同学都转身变成一个个游客去游览桂林山水,在教《触摸春天》时会让在场的每个孩子都模仿盲童触摸春天,以前我从没觉得不妥,现在不得不让我思考几个问题:“如果也有学生不感兴趣,不当游客,不做盲童你怎么办?”“语文是让每一个孩子都适应你,还是你要适应每一个孩子?”“我们的教学方式如何适应每一个孩子呢?”我为什么不能因材施教呢?这个问题要永远问下去。
思考二:教学流程要巧于调整
“语文课程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教授形象而精辟阐明了语文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生成的理念烂熟于心。遗憾的却是“知道并不等于能巧妙调控”。当发现大部分学生进入角色研读课文,体会表达小鸟的心情,龚洪德却质疑举手时,我应该大胆停滞原来的方案,调整有效的方法,即让其他孩子继续交流“如果你是那只鸟儿,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呢?你要走了,却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中的第一个问题,对刘同学说:“是呀,那么多的树都给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了,小鸟怎么就确定这一根火柴就是它的好朋友树做的啊?如果你是那只鸟儿,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呢?”然后还可引导孩子们想象展开小鸟和灯火的对话,“灯火是怎么说的,所以接着鸟儿就对他唱起去年唱过的歌?”这样的进展不是很好吗?可惜我什么都没做,也许也曾积极想过该怎么处理这个意外的声音,最终以“这是童话”的“合理”的借口自欺欺人往下教学。认真推敲当时情景就是最好的一个动态教学资源,只要我敢大胆调整原来的方案,或许可以避免那尴尬的一幕,或许还能产生不可预约的精彩。
失“真”的既不是童话也不是童心,而是我的教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应当是儿童的舞台,教师要以课本为载体,通过课堂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充满童趣的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潜在的智慧得以释放,让“童真”在灵动的语文课堂上大放光彩,使学习效果最优化。
第二篇:读中感悟,还原语文课堂本色
读中感悟,还原语文课堂本色
——《桥》说课稿
枣阳北城东园小学 朱春艳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的四篇课文都是感人至深的故事。《桥》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他沉着镇定、无私无畏,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赋予了课题“桥”新的内涵。这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的重点定为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来感受老支书崇高的品质,感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在了解老汉精神品质的基础上,理解“桥”所蕴含的深意。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理解、思考和感悟能力,像《桥》这样内容简短又感人至深的文章,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都可以通过读来感悟,通过读来抒情,通过读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学习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的思,合作地议,探究地读,体会人物情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师生接读,配乐读,评价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思,有所悟,在读中还原语文课堂的本色。
这一课的教学我分为两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读中感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这是一群怎样的人们;第二课时品读课文,感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设计的是第二课时,我准备分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读出洪水的凶猛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已经通过读书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无情和人们的 惊慌失措。第二课时开课伊始,我就创设情境,师生接读描写洪水和人们的语句,再现当时令人惊恐的一幕。这样的读,学生很自然地回忆起上节课所悟得的感受,也为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老汉作了铺垫。
二、探究读书,读出老汉的品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倡导探索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探究读书这一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读书,感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1、自主合作探究,分享感受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 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首先是自主学习,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读书、感悟,并记录自己独特的读书感受。然后才是合作探究,在每个学生都自主地、充分地读书感悟后,学生才能充分地交流各自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无关的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理念,我在安排学生读书探究时,出示了学法指导:1〉读一读,自读课文7-23自然段。2〉画一画,画出描写老汉的语句。3〉写一写,在画线句子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4〉议一议,小组交流各自的读书感受。
2、抓住重点语句,读出感受
在小组交流读书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这是一个 怎样的老汉?”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老汉的品质,同时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
句子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先请学生谈各自的感受,以及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出老汉的沉着镇定,然后抓住“他像一座山”这个比喻,探究“老汉和山有什么相似之处?”再次感受老汉镇定如山的形象。句子二: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朗读探究这一句时,我采用了评价朗读的方式,通过问“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老汉的什么?你认为应该读出老汉的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老汉喊话时的坚决、果断、焦急、镇定交织的情感。再通过探讨“桥窄”,感受木桥在人们心中是一条生命桥,是唯一的逃生希望,这时再究问“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在前边?越排在前边就越靠近什么?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在最后边?越排在后边就越靠近什么?”一连串的究问让学生感悟到了老汉的舍己为人,进而探究老汉这么做的原因,他是村支书,他把责任看得比山还重。从这一次次的读,一次次的究,一次次的悟中,老汉责任如山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鲜明起来。
句子三: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抓住“冲、揪、吼”引导学生读出老汉的愤怒,读出“凶得像只豹子”,再来探究“他为什么对小伙子这么凶?”联系上下文了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后,老汉这种不徇私情、铁面如山的形象就深入到每个学生心中。
句子四: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两句话体现了老汉与儿子之间的爱,引导学生抓住“推”与前面的“揪”进行对比,感受父子情深。通过分角色朗读,生生读,师生读,全班读,读出老汉父爱如山的形象。
3、配乐入情朗读,内化感受
在语文课堂上,图片、影视视频、音乐都是学生情感升华的催化剂。在桥塌了,老汉和儿子被洪水吞没这一场景,我配上了背景音乐,在悲壮哀伤的音乐声中,学生读的深情,我抓住“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这个契机进行说话训练,“他想对儿子说;他想对老伴说;他想对乡亲说;他想对党说”把学生此时心中的感动内化为语言。最后把文中所有“小伙子”换成“儿子”再次齐读,至此老汉那镇定如山、责任如山、铁面如山、父爱如山的形象鲜活灵动、深入人心,也感动了每一个人。
三、读写迁移,升华心中的感受
为了贯彻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原则,在老师深情地配乐朗读结尾四句话后,我设计了写话训练:假如你就是获救人们中的一员,你想对老支书说些什么?以“老支书啊,您像一座山,您更像一座桥„„”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这样的设计,不但注重了学生写的训练,而且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沉淀的感情全部释放出来,更关注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使学生对课题“桥”的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可谓“一箭三雕”。
四、读感人故事,把感动延伸课外
我设计了“搜集感人故事”的开放性练习,让学生把在课堂上的感动延伸至 课外,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
在板书设计时,我以“他像一座山”贯穿全课,引导学生归纳他镇定如山、责任如山、铁面如山、父爱如山这一系列如山的形象特点,突出了教学重点。
第三篇:感悟童话的语言美
感悟童话的语言美 ——以《巨人的花园》为例
摘要: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它主要是写给孩子们看的,能让孩子从中得到快乐,获得意义。本文主要是通过解读文本《巨人的花园》来探究童话的语言美:首先指语言的形象性;其次指语言的简短性;最后指语言的音乐性。这三者共同构建起童话语言的特色,使得这种文学体裁能够在孩子心中唤起最美的记忆。
关键词:形象性;简短性;音乐性
童话作为一种文字浅显的儿童文学体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简单的故事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告诉孩子们真、善、美的道理,教会他们如何去爱与宽容,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想象与启迪。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如今提倡教改新理念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促进语文教学。童话教学的意义在于:
(一)童话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与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和背诵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是学生理解语言、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朗读和背诵时,如果教师指导得当,学生就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童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
俄国小说家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考的答案,不由自主会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
(三)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小学儿童的情感发展特点是:情感的表现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儿童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多变,激情占优势,心境的持续时间短;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高级社会性情感逐步发展。
(四)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是童话的突出特点,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没有童话。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是编写童话的主要核心。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利用图片,实物等直观的教具来引导他们先仔细观察,并教会观察的方法。
下面就联系我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巨人的花园》谈谈童话的语言美。
一、语言的形象性:
语言的形象性指通过想象、拟人、夸张、比喻等,使事物亲切、熟悉;增强动作感;增强色彩感、画面感。《巨人的花园》开篇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人间天堂: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这是由作者通过想象构造的世界,经过语言这一媒介,进而由读者进行再想象、再构造。而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乐于想象,也容易想象。乐于想象是因为孩子的天性,童话恰好可以满足他们对事物的美好遐想;容易想象是因为语言文字本身简洁而富有美感。这一想象的发挥对于学生产生的作用有三:其一,产生画面感。所谓画面感,就是看了文章像看了一幅画一样,和王维所说的诗中有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回顾“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白雪一片”这几个词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突出了对应季节中的重要景物。有了一定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孩子们,就能很迅速地在脑海中浮现四幅图景。对于优秀的孩子,也许还能在每一幅图画中增添自己感兴趣的景物。比如:在春天这副图景里,也许还能想象放风筝的趣事;在夏天,有荷塘月色;在秋天,有涨红了脸的高粱;在冬天,有干枯的树枝。这样的想象是富有童真和烂漫的,因而也是愉悦身心的。其二,增强色彩感。色彩是感情的语言,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千差万别。原文中的几个关键词“鲜花、鲜果、绿、白”传递给我们的恰是不一样的感觉。先看“鲜花”和“鲜果”,花儿之所以鲜艳,是因为由各种明亮、娇艳的颜色聚拢而来产生的视觉美;瓜果之所以新鲜,也是因为它的色彩是靓丽,而非单一的。这两个关键词传递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奔放的激情。而“绿”和“白”产生的色彩效果是一种反差美。“绿”代表青春、健康和朝气,“白”代表沉寂、纯洁和内敛。这样一种强烈的冲突,带来的感觉却是一种强烈的欢愉。其三,为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作铺垫。通过想象产生画面感和色彩感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花园本身是很美丽的,但如果有破坏力量来摧毁它的美,我们应该与之对抗和较量,一定要维持花园本身的美丽,因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坚持是应该保有坚定的信念的。有了这一层意思的理解,学生才能真正的明辨是非:巨人赶走孩子,不与孩子共同分享花园的美是错误的行为;后来巨人拆除围墙,与孩子共同分享幸福和快乐,这是正确的行为。最后,才能得出不要自私自利,要与人分享快乐的结论。
除了想象,《巨人的花园》里还善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此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提起这个小男孩,就想起《最后一片叶子》里的主人公贝尔曼,他用画笔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给重病患者营造了一个美好而感人的谎言。对比小男孩和贝尔曼这两位主人公,他们共同之处在于都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外界作出一定的改变,而且这样的改变都是出于一种善意的目的。而不同的是,小男孩被赋予了一种神力,这就是夸张所带来的效果。这样一来,小男孩的形象就变得高大起来,这正好满足了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因为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成年人,他们渴望自己能够像超人一样拯救世界。再仔细研读描写小男孩动作的词——“伸”。这个字非常简单易懂,做出这个动作也不难。它赋予小男孩的人物形象是天真,带点孩子气。把“伸”和后面的“绽出”、“开出”结合起来理解,还能得出以下联系:
一、“伸”是动作的实施,“绽出”和“开出”表示一个结果。
二、桃树绽出绿芽并开出花朵是一种神力的体现,而此种神力指向的并非神奇非凡的力量,它指的是一种崇高的美德——懂得与人分享快乐,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夸张的效果不仅仅突显童话语言本身的魅力,更把童话的内容和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语言的简短性:
童话适合孩子阅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语言的简短性。《巨人的花园》一文的段落中常用的开头用语有:从前、有一年秋天、不久、一天早晨和从那以后。这几个词和短语都非常简单明了。“从前”是许多童话故事中开头的常用词汇。它是代表过去的一个时态,往往能勾勒起孩子们对以往生活阅历的一个回顾,他们就会不自觉的在后面的故事情节中寻找和自身经历相似的一幕。这从心理学意义上叫做唤起记忆。通过记忆的被唤起,和想象的再现,孩子能产生一种模糊的意识:创作往往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去创作,才能真正践行大语文观。“有一年秋天”和“一天早晨”看似简单随意的语言,恰能突显童话的幻想色彩。这种叙事模式能让孩子的思维随之发散,甚至发挥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如果把“有一年秋天”改为具体的时间点,就少了童话的味儿,也会降低孩子的阅读兴趣。“从那以后”这组短语很明显将要引向童话的结尾,读了结尾,再回顾前面的因,才明白事物因果循环的道理。除了叙述的语言简洁明了以外,人物的语言同样如此。巨人一开始对孩子的态度是非常傲慢的,他连续说了三次“滚出去”,这样的用语是非常生活化,和契合实际的。联系课文内容还可以让我们清楚地明白:巨人不但自私,而且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爱护与疼惜。
以上是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童话语言的简短性,另外还可以从语法结构上进行分析和理解。“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属于主谓短语,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最简单的。学生还可以仿照说出很多主谓短语:小鸟飞翔、汽车行驶、粮食丰收等。甚至可以在原文基础上进行扩展训练:五颜六色的鲜花绽开美丽的笑脸。“欢乐的笑声、刺骨的寒风、尽情地玩耍”属于偏正短语,这类短语难在“的”和“地”的区别:“的”是定语的标志,后面接名词;“地”是状语的标志,后面接动词。“绽出绿芽、拆除围墙”属于动宾短语,一般遇到这种类型的短语,可以让学生把主语补充出来,建立起完整的句式概念。除了这三种较常见的短语类型外,文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短语,在此不一一列举。
三、音乐性:
语言不仅包括意义层面,还包括声音层面(字音、语调、节奏、押韵)。文中一开始描写花园的词语“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鲜果飘香”,这些词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平声,读来非常响亮动听,给人带来听觉享受的同时,也能让人想象出花园的一幅幅美景。接着巨人回来后,他追赶孩子们,此时孩子们吓坏了,四处逃散。在这里的“坏”和“散”都是入声,使得矛盾双方冲突越发激烈,也让人感觉巨人的可恶和自私。这时,花园里北风呼啸,狂风大作。巨人开始疑惑道:“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此处连续两个“这么”的运用,使得语调变得缓慢肃静,也引起读者的深思。当巨人再次赶走孩子的时候,“纷纷逃窜、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这几个词的出现,更突出了巨人的自私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巨人在小男孩的指点下,终于领悟:“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被我永远赶走了。”这句里的“是”和“不是”的对比运用,使得节奏短促有力。同时我们也能通过这扇窗户,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传达的意义。因此,总观全文,它富有音乐的节奏感,能使学生易于吟唱,乐于吟唱。
结合童话语言的特点,在教学中的方法和策略如下:
(一)在想象中走进童话的神奇意境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童话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在思维和情感上走进童话的幻想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小女孩在擦火柴的过程中产生的幻想。
(二)大胆创新,激发质疑,不通讲课文,只讲关键处
很多童话作品,因为情节曲折的缘故,篇幅相对其他体裁的文章而言较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大胆创新,采“用长文短教”的办法。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理解课文。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或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只讲关键处,不需通讲课文。
(三)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尊重个人阅读感受
在“个性化”这个词日益被人们所关注的今天,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 来诊释“个性化”的内涵。但一般来讲,都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解释的:“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并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
(四)采取多种有趣的训练形式
1、续编童话故事
续编童话故事是诶样想象能力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根据童话的内容,学生通过想,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构思新的故事情节,在中年纪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童话的结尾可以用来给学生进行训练。最常用的以《狼和小羊》、《坐井观天》为多。
2、看图编童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动物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抓住这个特点,可以用直接出示图片或用幻灯片或用电脑演示出一制小动物,如白兔.然后有序地出现一些相关的画,如有顺序地出示草地、树林、太阳、蘑菇、小鸟、一条河.一只大灰狼.兔妈妈及一些动物.每增加一个画面,就让学生进行想象练说,到最后一个画面出现后,一个“小白兔与大灰狼”之间的故事救灾孩子们独特的构思中漫漫形成了。
3、仿写童话故事
学生的认识规律一般是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过程。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他们就接触到不少课本里的童话故事。这为训练提供了模仿的机会。以《小壁虎借尾巴》来仿写《小兔子借耳朵》......同时,也可以借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书、卡通片来仿写。
4、自由编童话的故事
童话故事的情节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中,让孩子们的潜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训练的目的。孩子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所有的东西都有灵气,有生命。所以,在训练到一定程度上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想象王国自由遨游,怎样想就怎样写,鼻子、嘴巴、耳朵、牙齿、舌头会互相争功;铅笔、书本会捉迷藏;柳树会跳舞,花儿会唱歌;小鸟会变魔术;森林里会举行一年一度的音乐会......当你被孩子们带入童话世界时,你不得不惊叹,他们的世界是多么美丽。
以童话的形式打开写作大门,让学生用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感情,全部智慧去写作,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人生、热爱世界的情感。
总之: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教师只要能用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一定会让孩子们的心灵童话世界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赫尔岑.赫尔岑论文学[M].辛未艾,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35.[2]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4.[3]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4]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3.[5] 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8.209.[6] 卢卡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2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429.[7] 黄健.文学与人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8] 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7.[9] 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40.[10] 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469.[11] 北师大公共课编写组.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62.
第四篇:回归自然 回归童真
回归自然
回归童真
四年级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四月份,四年级组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主题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
活动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讨论确定学习内容,组合活动小组,小组选择一个内容,共同制定目标、设计方案,拟出草案并交给老师审核指导。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发挥个人特长,进行组内分工。小组内讨论确定研究的方式有网络搜索、报纸杂志资料搜集、问卷调查、亲友访谈,实地调查研究等。
组别和调查内容分别是:
动物组:调查动物的相关启示。植物组:调查植物给人们的启示。
自然现象组:调查常见的一些自然现象给人的启示。环境调查组:调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环。
发明创造组:调查大自然的启示给我们带来的创作设想和小发明。
第二阶段:将各小组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了解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提出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收获及受到的启发。
第三阶段:组内学习成果展示,同学间相互交流调查研究成果。第四阶段:班内学习成果展示。
1、将搜集的资料办一期关于大自然启示的手抄报。
2、写一份呼吁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的建议书或写一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的短文。
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走访询问等方式展开活动。能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初步整理。活动成果很显著。
古人云:“师法自然,”的确,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它不但使我们得到启示,懂得了发明创造,同时还告诉我们如果不遵循自然之道,将会受到严重的惩罚。我们不但要把“大自然的启示“告诉给自己,还要告诉给周围的人,让大家都行动起来。漫步大自然,将启示播洒人间。
第五篇:小学作文:童真
小学作文:童真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作文:童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作文:童真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有幼儿园时快乐甜美的梦,有小学时天真浪漫的梦,有成长中胸怀大志的梦……而我的梦非常有趣。
小时候,我是一位贪吃的孩子,最喜欢吃冰淇淋。所以,我的梦想就是发明一台自动冰淇淋机。有一次我梦到,当我一叫“冰淇淋”,冰淇淋就会自动从机器出来。我和所有喜欢吃冰淇淋的小伙伴们,都不用愁没冰淇淋吃了。不但白天可以痛痛快快地吃个够,而且晚上睡觉也可以甜甜地吃到天亮。你说,这个梦是不是很有趣?
三年级的时候,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老师,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教很多小朋友读书认字。所以,我天天都幻想着自己当老师的情景。结果“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字啊梦里,我当起老师,和“学生”边学边玩,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而现在,我的梦又不一样了,渐渐喜欢上辩论的我,希望成为一名律师。于是,我天天都在想着当律师的事,就连睡觉也频来入梦。课件,我想当律师已不可改变,所以每每梦醒,我都情不自禁地说:“我一定要当律师,为劳苦大众打官司!”
我的梦不断在变化,是因为我不断地成长。但愿在我的努力下,我会梦想成真!
小学作文:童真2恋,那美好的童真依稀记得童年时,朝霞里欢歌笑语,暮云中追逐嬉戏,总想摘下树梢上的.月亮,总想珍藏天上的星星,儿时的想法是多么古怪稀奇。
都是那么天真顽皮,都是那么无邪淘气,都有自己的小秘密,都有自己的心欢喜。
岁月流,人也长大,旧时的小伙伴为生计各奔东西,潇潇洒洒走在茫茫人海里。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我的心感悟了许多,是呀,童年的生活总是最美好最令人回味的,童年的生活总是最天真无邪的。
繁花落尽,茂树无叶时,我们的童年都将结束。
哗哗流水流尽,鸟儿不在歌唱时,我们的童年都将结束。
朦朦胧胧中,那遗失的童年在像我们招手。
朦朦胧胧种,那丢失的童真会在我们眼前。
哦,是我们变了,是我们忽略了眼前的童真,是我们被眼前的事物麻痹了。
真的,或许有许多的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感受,那我只能说,我们都长大了,我们都更成熟了,我们都被眼前的事物迷失了童真。都被眼前的好处遗忘了那美好的回忆。
哦,对了。一定是上天在考验我们。一定是他在考验我们的真。
小学作文:童真3我有一个如画如歌充满童真的校园,就在美丽的绣湖小学。
我们的校园似花园,绿色充满每个角落,四季都有鲜花盛开。校园又像果园,樱桃、柚子等许多种水果成长在校园里。校园又像公园,宽敞的活动空间,整齐的健身器材,给我们课间的游戏提供了场所。每次课间,教学楼间的大厅总充满天真烂漫的笑脸,同学们可以尽情的玩着自己喜欢的游戏,在欢声笑语中迎接下一个40分钟。
校园像一首歌,同学们是就五线普上快乐的音符,老师如升降号,指挥着我们唱出童真的歌。上课时,老师会用趣味小游戏、我们喜欢的卡通图、简明易懂的话给我们解释,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们爱上学习。老师常给我们推荐好书,和我们一起快乐阅读。
每年,学校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们在学习中玩耍,在玩中学习。体育健身节,让同学们在操场上放飞激情,增进友谊。春游、秋游,让我们走出校园,奔向大自然。诗歌朗诵、集体舞等比赛,让我们懂得集体的荣誉需要每一个同学的努力。
在这充满童真的校园里,我们的童年能不幸福吗?我爱我的校园。
小学作文:童真4“哈——”百般无聊中我打了个哈欠,然后合起书,懒洋洋地约了同学去了广场。呵!
已经到了放风筝的季节了呀!
1、2、3……真多呀!
数也数不完。我坐了下来,看着眼前或是小男孩或是小女孩跑过,手里拉着或黄的或红的风筝线,嬉笑着跑过。还有些小孩子在滑梯上玩耍,爬上去,而后滑下来,爬上去,又滑下来,反复反复,永远不嫌腻……。
在这里,大人们好像变笨拙了,孩子们却反而显得灵巧,他们无忧无虑。
在这里,小男孩和小女孩之间没有任何隔膜,一会在同一个跷跷板上上下下“跳动”,一会在同一只风筝下嬉笑,一会在同一只蝴蝶后奔跑,一会在同一片草坪上打闹……噢!
他们无拘无束!
眼前的孩子们正在奔跑,在飞舞,在跳动……尽情的享受金色童年的纯真与幼稚;而我的童真却在多年前风筝轰然落地的一瞬间消失了,在时间的流水流至青春那阶段时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尽管已经拥有了青春,可还是很想回到童年,在滑梯上爬上去,再滑下去……可现在即使我真的爬了上去,还有勇气滑下来吗?阳光洒在身上好温暖,仔细瞧瞧,我和那些小孩子们晒到的阳光是一样的呢!
好了,现在,爬上去,然后再滑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