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浅谈《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摘要] 《三国演义》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诸多历史小说中的开山之作,在我国的历史文学领域中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小说塑造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其中,作为小说主人公之一的关羽,更是为中国人民所赞赏和推崇,关羽智勇双全,忠贞不二,也得民间留下了“关帝”信仰,当然,关羽也不是万能的,他心高气傲、刚愎自用也导致了他败走麦城,殒命东吴。综合《三国演义》对关羽的塑造,我们在这里将从正反两方面对《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 《三国演义》,关羽形象,全面客观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走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又经历了古老的奴隶社会,还度过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越过了短暂的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生机蓬勃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段丰富多彩而跌宕起伏的历史中,涌现了许多的历史人物和许多优秀的历史作品,他们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还原一些历史故事,为后世子孙对前朝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真实的材料。而且作为文学作品得它们,与真实的历史资料又是不尽相同的,文学作品可以夹杂作者的个人情感,可以将人物塑造地更加丰满,刻画地更加形象生动。《三国演义》就是众多优秀历史小说中的典型代表,主要讲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兴衰历程,以三国的兴亡作为写作线索,生动描绘出了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塑造出了一大批生动丰满的形象,至今仍为世人所熟知和称颂。《三国演义》在人物的塑造上成就最高,在战争场面的描绘上也十分优秀,让读者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为《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生动的人物形象之一,关羽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称颂,并最终赋予了他“武圣”的美称,与孔子的“文圣”并称于世,也被许多人视为财神的化身,在民间也有了逐渐有了拜“关帝”的信仰。但是这毕竟是经过小说作者集大成的塑造,再加上人们其赋予的情感色彩,才形成这样的局面。从《三国演义》来看,关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有他异常杰出地方,也存在一些不足取的地方。
二、关羽在《三国演义》形象中值得肯定的一面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有很多值得人们肯定和学习的地方,比如:有勇有谋、忠贞不贰、义薄云天等。
1.有勇有谋,有万夫不当之勇。
关羽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武圣”,是因为他武艺出众,而且相当高强,当关羽还是十八路讨伐董卓的联盟均里面的一个小小弓马手的时候,就敢于在众位优秀将领面前表现自己,在董卓大将华雄先后打败盟军先锋孙坚,斩杀盟军两员大将的情况下主动请缨(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话音刚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斩下华雄的脑袋”),并说出“如不胜,请斩某头”和“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如此的豪言壮语,终于,不一会,关羽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也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关羽的勇武,也正是因为这个,才有了“温酒斩华雄”的佳话传说。除了关羽“温酒斩华雄”外,关羽还是不失为一位不折不扣的孤胆英雄,在得知大哥刘备去处后,立马挂印封金,辞别曹操,甚至不惜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去寻大哥刘备,这也使得关羽勇武形象深入人心,再加上单刀赴会,义释严颜等故事情节,将关羽勇武的形象刻画得更加淋漓尽致。而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则不仅仅显示其勇武,也表现了他的足智多谋,由此也可以看出关羽不仅有万夫不当之勇更有卓越的军事指挥领导能力,这也得到了普通百姓和刘备军事集团的认可。
2.正气凛然,性格刚毅。
小说开始,就对关羽的身形相貌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塑造了一个十分威严、具备大侠的豪气和英姿的形象,即“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素有“美髯公”之称)。因为将仗势欺人的恶霸杀了,所以才落得逃难江湖的下场,表现了关羽的疾恶如仇,浑身具备凛然正气,是一个威武的大侠形象。在乱世中,与刘备、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将报效国家,匡扶汉室作为毕生誓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说明其系国家安危于自身。除此之外,关羽对曹操的“篡汉”行为十分反感,义愤填膺,甚至一度要在天子面前斩了曹操。为了消灭奸臣贼子,不禁要冒犯天子圣颜,表现出了关羽对奸臣贼子的仇恨,这也是关羽正气凛然的生动表现。而“刮骨疗毒”的故事情节,则表现出了关羽性格坚强刚毅,充满正气的特点。刮骨疗毒并不是不痛,而是关羽以强大的毅力忍住了肌体疼痛,并以笑容等闲视之,不仅是对医者的鼓励,更是对将士士气的鼓舞,虽然受伤,但依然统帅全局。这也使得当时的名医华佗直呼:“君候真乃神人也”。
3.忠贞不贰,只为一主
关羽可以说一直都是忠贞不二的。从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时起,关羽便选择了一生都忠诚与刘备(而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从桃园结义时起,关羽便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帮助刘备打赢了许多胜仗。即便是刘备在最落魄的时候也不曾放弃过忠诚于刘备,就以刘备被打败之后来说吧,刘备各部被打散,刘关张也一度失散,关羽护着刘备家小被围土坡,本打算战死,却为了保存刘备家小,不惜自己的名节(当时是有忠臣不事二主的说法),委身曹营,在曹操一番威逼利诱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忠诚于自己的义兄刘备,在得知刘备去处后不惜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而去
4.义薄云天,肝胆照人
关羽一生都不曾不忘记过桃园三结义,在刘备兵败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兄嫂,不惜名节,委身曹操阵营,在曹操的利诱之下依然不忘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之志,当得知刘备的消息之后,毅然挂印封金,离开曹操,甚至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关羽的种种做法尽皆是为了一个“义”字,桃园之义,兄弟之情;当被围土坡时,拒不投降,视死如归,也表现出的是“义”;而关羽不顾军令状的约法,在华容道义放曹操,表现出了足够的“义”,也是对曹操当年珍惜将才的报答,表现出了知恩图报的一面。由此关羽也被人们成为“义帝”。
三、关羽性格形象中消极的一面
任何人都是这样的,有优点特长也必然有缺点和不足。对于关羽来说,他的不足和缺点就是骄傲自大和刚愎自用愎自用。
1、骄傲自大
凡是都具有两面性,正是由于关羽的忠贞不贰,万夫不当之勇,义薄云天,以及出色的智谋为他赢得了极大尊重,所以也造成了他心理上的骄傲和自满,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缺点也逐渐地暴露了出来。在吕蒙和和陆逊设计用陆逊替代吕蒙驻守荆州和东吴的边界地区,陆逊送来和书时,关羽大笑,并开口表达了自己对陆逊的不屑。并且十分自以为是的把驻守荆州的十万兵调往樊城攻魏。最终导致大意失荆州。关羽的骄傲自大的弱点导致了他与蜀国将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融洽(以致自己在大意失荆州之后,向驻守上庸的守将刘封、孟达求助时,刘封孟达拒不出兵相救,刘封还是刘备义子,他的义侄),虽然诸葛亮在中间还起到了一定的调解作用。最严重要的是这个弱点被敌人利用,并最终导致了蜀汉失去了荆州这块战略要地。
2、刚愎自用
如果说关羽的骄傲自大导致了他的失败的话,那么他的刚愎自用则导致了他的灭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关于麦城突围以后,关羽有两条路可退往西川,一条大路比较远但也较为安全,一条小路较近,但也容易受到攻击,在他决定走小路的时候他的谋士站出来反对,并提出相关建议。但他刚愎自用,不纳忠言,恃勇而行,最终走小路被擒后被杀,他的儿子关平也惨遭杀戮,一世英名毁于己手。还有一点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正是关羽的刚愎自用,导致其打破了与东吴联合抗曹的战略布局,自此之后,蜀国逐渐走向了衰落,尽管诸葛亮力挽狂澜,但是也没有摆脱灭亡的命运。
四、关羽形象总体分析
作为历史人物,关羽的性格特点是十分复杂的,但同时也十分鲜明和突出。在当今异常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立体的来审视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尽管关羽是一个有勇有谋,忠贞不贰,正气凌然,义薄云天的杰出将领,但是其战略眼光的缺乏以及自身性格生的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也注定了其只能作为一个比较有名的武将而为人熟知,而不能成为一个十分成熟的军事家。
参考文献:
[1]杨秋;《另眼看关羽:<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2] 张真;《在人神之间徜徉: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关羽形 象之比较》[J];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03期.[3] 陈文利;《水陆画中的关羽形象——兼论宗教美术的世俗化倾向》[J];美术研究;2013年01期.[4] 罗贯中 《三国演义》
[5] 王斌;《<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分析》 空军航空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2
第二篇:三国演义-关羽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关羽就是一位为历代仁人志士推崇的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本文从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对其形象作辨证的分析。
【关键词】忠贞神勇 义薄云天 刚愎自用 因小失大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它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五大时期近百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成就最高。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作分析:
一、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三国演义》刻画的风云人物,关羽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质。
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2、忠贞不
二、知恩图报
关羽虽只是一名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劝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今天我虽然身处绝境,但已经视死如归!”辽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公曰:“汝且说我那三罪?”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关羽听了以后,觉得好象有一定的道理。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这三件事,首先说到降归大汉,其次说到保护兄长的妻子,最后说到寻找刘备,既有原则,又有策略;
3、武艺超群、威震华夏
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很是推崇,虽然不能说是天下无敌,但绝对也是数一数二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
当然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关羽的谋略在“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战场上的神勇与战场外的英雄气概、超人的顽强意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显英雄本色。
二、关羽的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作为一代的英雄人物,关羽也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丢了身家性命,害了刘备与张飞,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他的忠仁勇义流传与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先看关羽对内争强好胜、不睦人情这一点。关羽听说刘备收了马超,并知道马超武艺高强,于是就要从荆州入川来与马超比试高下,幸好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说服他才避免了他的这次行为。同样,当刘备做了皇帝,封关、张、赵、马、黄并列为“五虎上将”时关羽就很不服气。诸葛亮的信中和费诗的话中均肯定了关羽高于其他几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关羽的高傲心理,才使他取消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这一点。
荆州的失去也可看作是蜀汉事业的转折点。暂且不说荆州之丰裕富足,先看它作为军事要塞的一面。荆州是屏障,可以抵御吴、魏的进攻,保证蜀汉人民的安宁;同时,它也是入口,只有从这里打开缺口,才可以进一步入侵蜀汉内地。失去荆州,在军事战略位置上,蜀国已陷于被动。再看,荆州之失,关羽之死,使得刘备、张飞悲痛欲绝,为了复仇,丧失了理智,忘记了“联孙抗曹”的基本路线,使得他们相继为此丧命,也造成了巨大的军事损失,蜀汉王国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衰败。虽然有诸葛亮力挽狂澜,便最终未能避免亡国的悲剧。可以说,关羽的刚愎自用,高傲自大,对蜀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可以说,关羽对蜀汉王国的衰败,难辞其咎,害己害人害国,其悲剧命运可叹、可悲!
总之,关羽的性格是十分复杂而鲜明突出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关羽这一文学形象。他起初是一位义薄云天的豪杰,英勇善战的英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关羽由一个普通的马弓手已经成长为勇冠三军,功高卓著的“五虎上将”之首。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迅速地膨胀,变得刚愎自用。关羽性格的发展,正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也给蜀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损失。但是作者如此刻画描写,不但没有影响关羽这个英雄形象的壮美,反而更加真实可信,至今为人们所推崇。
中国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
参考文献
[1] 《三国演义》(一百三十回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2] 《明代小说简史》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3] 《中国小说简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第三篇:《三国演义》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
《三国演义》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诸葛亮、曹操被称为“三绝”。作者精心加工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对关羽的传奇经历浓墨重彩,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精忠贯日月,大义薄云天”的忠义形象。但同时由于封建时代的局限性,关羽的忠义思想中又包含有诸多复杂的负面因素。
一、关羽忠义观的正面效应
1、舍生取义的精神。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见儒家的荣辱观认为生存必须“以义为上”,把人的道义价值看作高于物质利益,同时强调要把道德原则转化为行动主体的道德动机。关羽就是这种舍生取义精神的历史典型代表,为了成全忠义,他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儒家强调“主忠信”,要求对君主忠诚不
二、对兄长忠义、对朋友信义。关羽自幼读书,学春秋大义,深受儒家忠义、仁义思想的影响。关羽认为:“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桃园三结义,其誓词“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就体现了关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在三国演义败走麦城的章节中得到充分表现。由于樊城未能及时拿下,曹操又遣大将徐晃率军救援,致使进攻受阻,孙权则乘虚袭夺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北伐失败,退守麦城。虽然自己已然负伤,但关羽仍企图夺回荆州,面对敌将仍勇敢迎战,绝不投降东吴。面对东吴诸葛瑾劝其识时务者为俊杰,早日归降时,关羽义正辞严拒绝。关羽的忠义形象闪耀出愈加夺目的光彩。
2、蔑视荣华的气节。
义、利关系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一个主要论题,也是其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追求荣华富贵是人的初始本能,儒家贵义贱利认为“义”重于“利”,反对见利忘义,索取不义之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关羽从桃园结义直至战死沙场,长达35年的岁月里,在当时社会混乱,王室衰微,群龙无首的形势下,他始终忠实蜀国,至死不渝,视金钱如粪土,不贪图个人富贵荣华,不舍弃义这个根本去追求富贵,不因为贪图安逸的生活而放弃对义的追求。如建安五年初,他被曹操所俘获,深受曹操赏识,归曹后极受礼遇。关羽追随的刘备始终处在不得势的境遇中,长期颠沛流离、仰人鼻息。而曹操当时为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已成为汉室太上皇。曹操以客礼待关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时而赐金银,时而送美女,时而赠战袍,时而送宝马,真是关照备至。而这些都不能动摇关羽为见兄长一面,虽万死不辞的决心。在得知刘备下落后,便毅然挂印封金,弃曹归刘,斩关夺路千里独行。这种不恋高官厚禄,不图荣华富贵,不顾危难艰辛的丹心,体现出人民追求“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的理想境界。
3、知恩图报的品质。
对于儒家而言,知恩图报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不能知恩图报,或者恩将仇报,以怨报德,那就是小人,甚至禽兽不如。由此而有人、禽之辨,有君子、小人之辨。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报答是一种境界,境界越高,其生命就越有意义。在关羽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儒家这种知恩图报的品质。如在他归刘之前,曹操命张辽探其口气,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虽然关羽不肯弃刘降曹,但他知道自己欠曹操很多恩情,表示要对曹操知恩图报后方才归刘。为了早日回报曹操的恩遇,尽快能够寻找刘备,当袁绍征讨曹操时,关羽主动请命出战,杀颜良、诛文丑,攻破州县,立下一系列显赫战功。事后,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关羽仍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投奔先主。而且关羽离开曹操前,还留书一封“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侯之异日”,这为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埋下了伏笔。而这些都是缘于恩义,这从另一个侧面为关羽的知恩图报增添了一笔。这些情节主旨就在于表现关羽义不负心、忠不顾死和新恩 1
虽厚、旧义难忘的品质,从而使关羽的“忠义”思想顿然生辉。知恩图报,信守诺言,明言相告,来去分明,如此坦荡胸襟绝非常人可及。
二、关羽忠义观的负面效应
1、忠一人而轻社稷。刘关张三人结义后,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刘备“稠人广坐,关张侍立,终日不倦”,表现出了情同手足的兄弟之义。关羽的义带有一种报恩的色彩,关羽终究是三国时代封建割据势力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忠义较为简单,他主要是尽忠于刘备。在封建社会,忠的最高体现就是忠君,忠君即是忠国。关羽所报的“国家”指汉室刘氏天下。对君之忠和对兄之义是由刘备汉室后裔这个纽带联系起来的,但在前期二者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关羽的忠义虽然首指对君之忠,但尤为突出之处还在于他的“义”,即对兄之义。曹操挟天子田猎,受礼于群臣,关羽首先出于忠君忠国、保存汉室刘氏天下的忠义思想,认为操贼欺君阁上,欲杀之,然而,刘备一个暗示就止住了关羽的行为。虽然关羽听命于刘备的同时,叹道“今日不杀此贼,后必为祸”,但在对君之忠和对兄之义的选择中,关羽明显倾向于后者。可见,关羽的对兄之义高于对君之忠。
2、重私义而废公利。
封建社会的忠义和个人的恩义相分离是以失去原则为代价的。在关羽的忠义价值观念中,义要高于忠。当忠与义处于矛盾对立的时候,天平倒向义的一方,朋友之义高于一切,在大是大非面前,关羽一直将个人的感情凌驾于集团利益之上,一切行为均以个人恩怨和情感为转移,坚持以自己所推崇的“义气”行事,甚至不顾国家、集体的利益,这也正是关羽讲义气的最大弱点。在华容道上,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在双方决战的严重关头放走了蜀汉集团的头号敌人就是一个以私废公的典型例子。华容道释曹是对蜀汉集团的忠与拼将性命酬知己的义之间的尖锐对立。关羽就此陷入了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之中,处境是十分矛盾。但是最后仍经不起曹操的软语求情,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仍冒着犯军令状的危险,冒着对兄长和自己蜀汉事业背叛的危险放跑了曹操,也就是为了一己私恩而背叛了原则。
3、常骄矜而失大势。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失败”用来形容关羽再适合不过。关羽性格最大的问题就是骄傲狂妄、目中无人,轻视士大夫,这也使之成为历史上因骄傲自大而误事的反面典型。在长达35年的征战生涯中,关羽战胜了重重艰险,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三国闻名天下的勇将。但在这过程中也逐渐养成了他骄矜的品性。功劳越大,声望越高,骄矜越甚。正是由于他太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凡事常违指令,任性而为,随意而行,只顾自己的个人喜好而考虑大局得失。可见关羽的忠义是短视、有缺陷的,不能称之为完美意义上的忠义。如刘备派关羽镇守荆州时,诸葛亮特意为他制定了“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而关羽上任后就把诸葛先生的话抛在脑后。由于实际中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导致错误行为,孙权派葛谨去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提亲,关羽却瞧不起孙权的孩子。于是孙权联合曹操攻打关羽,使之陷于两面受敌的危险境地,结果荆州陷落,自己败逃至麦城。
第四篇:三国演义读后感关羽
三国演义读后感关羽
你最喜欢三国演义里的谁?相信有不少朋友跟小编一样喜欢关羽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几篇关于关于的三国演义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四大名着之一,里面有许多精彩的英雄大战,告诉我们很多道理。
话说三国时期,天下大乱。这时,有三个国家最为强大,他们互相对立,互相争战,这就是“魏、蜀、吴”。吴国有一座城池,叫做“荆州”。但不幸被蜀国抢去。吴国派兵去攻打,结果三次失败。此时,吴国有一位年少的人,叫陆逊。他毛遂自荐去夺回荆州,吴皇准许了,并让他和吕蒙一起夺荆州。陆逊给吕蒙出了个主意,吕蒙连声叫“好”。
蜀国荆州守将关羽早已视吴国将士为草芥,又听是吕蒙和小将陆逊,不禁哈哈大笑:“吴国派他俩来,不是卖命的吗?”于是点兵三百,令他们坚守城池。周仓前去劝说关羽不要轻视吴国,以防失败,关羽不听,还说道:“吴国前三次攻打,不都空手而归?还损了兵,折了将。再说了,吴国士兵能有多厉害?即使厉害我也不怕!只需三百兵马足够!”于是周仓不再劝阻。
几天后,吕蒙和士兵们乔装打扮成白衣商人,划着大船过了荆州城外的江,对把守城池的蜀国士兵说:“我们是商船,江上起风了,我们来避险。”蜀国士兵放松警惕,吕蒙突然袭击,带领吴国士兵一起将蜀国士兵捉去一大半。趁蜀兵混乱,吕蒙又杀进荆州城。吴国兵多将广,蜀国兵稀将少,毫无防备。吕蒙不仅很快夺了荆州,还杀死了关羽。
这个故事流传千古,关羽因轻敌而失去了荆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考试中困难的题目,我谨慎思考,小心应对,把这个题目解决了;但越简单的题目,我越不把它放在眼里,结果出了错。这可真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啊!这件事告诉了我,困难即使点滴之小,也不可轻视;成功即使就在眼前,也要全力以赴,不可松懈,只有这样,你才会成为“战争”中的胜利者。
我今天读了《关羽走麦城》这篇文章后,感到非常伤心,我的眼泪都随着剧情的高潮不知不觉的落下了,那是因为关羽是我最崇拜的英雄人物。你可别笑话我!自古以来,关羽就是人们心中正义和英雄的化身。
可是,关羽在这以前曾经斩庞德降于禁、夺樊城、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等等……留下许许多多倍受后人广为传诵的事迹。然而,在这场战争中却被足智多谋的吕蒙和陆逊施计谋打败了。
但是,关羽的失败不只是因为吕蒙和陆逊的原因,还有关羽取得胜利后的骄傲自满,使得东吴方面得到机会,使计谋得逞。
想到我们在学习中,做完一道难题后,得意洋洋、骄傲自满,是不是也像当时的关羽呢?
三国演义关羽读后感
《三国演义》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诸葛亮,就是关羽了。
关羽,河东解县人氏,因杀恶霸而逃到涿州,与刘备、(.)张飞结识,三人进而桃园结义,自此关羽成为刘备身边最为重要的大将。期间他温酒斩华雄、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因轻敌被东吴所擒斩。
我对关羽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刮骨疗毒,华陀的刀子在他的骨头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众人皆失色,而关羽却谈笑自若的与马良下棋,光这件事就让我钦佩不已了。
但关羽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太过自傲了,孙权为子向他的女儿求婚,他不但不许,而且竟然说了“虎女焉能嫁犬子”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孙权,他还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误判形势,导致被吕蒙偷袭,丢了荆州也丢了性命。
但不管怎么说,关羽在很多方面还是很出色的,也是我所崇拜的人之一。
第五篇: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其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可以看出关羽过人的胆量。华雄是董卓帐下的一员大将,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而且武艺超群,勇不可当。你看他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风四将,令十八路诸候‚众皆失色‛。而当时的关羽只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很多人不了解他、看不起他。但他不惧外强内疑,毅然提刀出帐,飞身上马迎战华雄。面对如此强敌,关羽却有‚必胜之心‛。曹操在他临行前‚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于是便有了‚酒尚温时斩华雄‛的千古美谈。试看‚某去便来‛说得多么轻松!试想,没有必胜的信心,没有视敌如草芥的胆量,怎么能如此洒脱?在白马,曹操指着河北大将颜良在山下排的‚旗臶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的阵势对关公说:‚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却说:‚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真是豪气冲天。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英雄孤胆,无所畏惧。单刀赴东吴,更是他无畏胆略的极致表现。当然,关羽的无所畏惧并不是蛮勇、肓勇。绝伦超群的武功是他藐视一切敌手的实力,‚一身忠义‛的浩然正气更是他超人胆量的源泉。
(二)刚毅果敢、深通谋略
关羽的刚毅,常为世人称道。就连蜀汉的对立面孙权、曹操,以及他们手下的部将也是公认的。周瑜说他是‚熊虎之将‛,陆逊说他是‚当世雄杰‛,张昭说他是‚为人强梁‛。正是如此,刘备才放心让关羽留守荆州,独当一面。成大事者必定具有超于常人的胆量,关羽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胆识过人、不畏艰难痛苦的英雄。
历史上的‚刮骨疗毒‛足能显示其坚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胆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尝为流矢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有毒,毒入于骨,当 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关公这一壮举的描述更是绘声绘色,艺术上,作者善于层层蓄势,使本来并不复杂的情节显得起伏跌宕,并且运用衬托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用众将士的‚皆掩面失色‛来衬托关羽的‚全无痛苦之色,举棋自若‛。使得关羽坚忍性格更加生色。华佗本是一代奇才,他那刮骨疗毒的方法也很奇特,而遇上关羽这样的奇人,三奇相结合,相映成趣,共同演义了一场小说史上的佳话(在此我们姑且不讨论此故事的真实性,单就本书而言)。
关羽的智勇双全足智多谋在他镇守荆州时发动的襄樊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关羽选择了十分有利的战机:
(一)刘备刚得到汉中,又攻占了上庸等地,蜀汉士气正盛;
(二)前不久孙权在东方进攻合肥,关羽可与孙权遥相呼应;
(三)七八月间正是雨季,便于发挥关羽水军的优势。其次,关羽在进攻襄樊时,对孙权可能从后方偷袭,是有准备的,在后方留有相当多的军队,以备不测。第三,他指挥得当,机智勇猛。襄阳、襄樊两地隔汉江水相对,互为犄角,是曹军抗拒南方军的战略要地。曹操派他的族弟镇南将军曹仁重兵驻守,并派平寇将军徐晃屯兵宛城,随时支援。后曹操又派于禁领兵助守,曹仁命令于禁和庞德在襄樊城北屯驻。可见曹军的部署已经相当完备。但关羽并不畏惧敌人的严密防守,利用自己水军的优势,趁着暴雨,漳河水涨溢,樊城被洪水包围的形势发动进攻。当时,城北的曹军已被淹没,于禁只得率领众将士逃避到高阜之处。关羽早就抓到于禁平地扎营的弱点,趁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魏军猛攻。于禁支撑不住,只能投降。庞德率领一部分魏军继续顽抗,关羽集中力量围歼这部分魏军。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庞德率领的魏军箭尽失竭,于是双方短兵相接,魏军大败,庞德突围企图乘小船向樊城逃去,关羽紧追不放,最终擒获了他。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关云长水淹七军。在这场战役里,关羽的勇猛、机智、锐利的眼光、卓绝的军事领导才能一并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三)忠贞冠绝、义薄云天
‚忠‛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历代文人作品中,表现这两方面主题的内容比比皆是。如宋江的忠义,岳飞的忠义等。‚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本义指忠诚,尽心竭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以后引申特指忠于君主,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义‛本作‚宜‛、‚谊‛,‚谊‛从宜,故《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宜即适宜,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一切做法, 正合其‚度‛,即有一定的尺寸,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义,否则,即是不义。因此,就有君臣之义,老幼之义,贤愚之义,尊卑之义。所以‚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
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曹操为了收买其心,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虽如此,仍未能收得关羽之心。后有人以诗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礼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又放曹操。当初若不是这样,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四)骄傲自满,刚愎自用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另一个性格特点是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这是造成其败走麦城,惨遭杀害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关羽是刘备政权中一名重要成员,五虎上将之首,他历尽坎坷,身经百战,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刘备尽忠尽义,可谓一代忠臣良将。然而关羽自身‚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性格弱点却断送了蜀国大好河山。如同在蜀汉这局棋中,关羽这一子走错,兵败麦城,便落得个满盘皆输的结局。分析关羽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性格的成因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自身原因:创业时身经百战未尝做过别人的手下败将,唯一的一次失败还不是由于自己的武艺不如别人,还博得曹操的折节招降曲意相待,这何尝不是自己骄傲的资本?
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之势已定,刘备等人也有了荆州这块安身立命的地方,后来蜀汉版图节节扩张,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国,将荆州的防守大任交给关羽。关羽如此的受重用,于是他的骄傲,自负,目中无人,骄傲轻敌的性格弱点便慢慢滋生开来。
第二,外在因素:刘备定益州时,马超从汉中来降,关羽写信给诸葛亮,欲与马超比武,诸葛亮知关羽好胜,故回信说:‚梦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琼,彭之徒,当于翼德并驾争先,犹未及髯公之绝伦逸群。‛关羽得书后很高兴,像个孩子得家长夸奖般将信遍传给宾客们观看。诸葛亮的这个举措固然平息了事端,但无形中也进一步滋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
关羽高傲自负,还表现在唯我是大,目中无人。无论对友,还是对敌都是如此。刘备攻取益州,汉中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当刘备派费诗将封关羽的敕令送至樊城前线时,关羽竟看不起黄忠,大怒说:‚大丈夫终 不与老兵同烈!‛不肯接受印绥。最后经费诗百般劝说后方肯接受。这样的目中无人怎不让黄老将军乃至手下的诸将心寒和气愤呢?我们且看费诗的说辞:‚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又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有这样美妙的誉词,试想有谁还不飘起来呢?
高傲自负自然容易麻痹轻敌,孙权大将吕蒙正是利用关羽的这一性格弱点设下圈套。先是让孙权将他调回,另换一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陆逊接替他的位臵。陆逊此人非同小可,后来的八百里火烧蜀军连营就是出于其手,可以说是据蜀汉第一功臣,当然这都是后话了。他刚到任时,便修书一封恭维关羽,关羽得到书信后,觉得陆逊还是个年轻的后生,不足为道,收到陆逊的‚名马、异锦、酒礼等物‛,听到来使谦卑的说辞,‚关公览
毕,仰面大笑‛。将后方的军队调出一半增援襄樊,如此,荆州的防守便不足,给了吕蒙可趁之机,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白衣渡江、劝降士仁、糜芳、瓦解蜀军士气,并最终夺取了荆州。关羽见此势,只得带领残兵败卒向西退守麦城,后在麦城突围后,依然一意孤行,不听谋士的劝谏,走小路最终被生擒,惨遭杀害,落得个凄凉的下场。
悲剧命运
关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是本书中难得的有性格形成过程的人物,我们可以分析他的性格形成过程来看她最终悲剧的原因。
任何悲剧人物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性格特征,汉末诸侯纷争、三分天下的社会环境,是形成关羽悲剧命运的外部原因,而关羽缺乏战略眼光、骄傲自矜的性格缺点,又是导致其命运悲剧,乃致孙刘联合破裂、葬送蜀国大好河山的内因。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性格的悲剧性,首先在于他带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关羽自幼熟读兵书,识书知理,且武艺超群。忠心的希望能够作一个上报国家、下报黎庶的人,然而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却使他被迫杀了仗势欺人的权贵,‚逃亡江湖五六载‛郁郁不得志。后遇上刘备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后,虽然情同手足,同食共寝,但是在诸侯割据、群雄角逐中由于刘备没有地盘,只好寄人篱下,看着别人的眼色过日。关羽出身卑微,不得朝廷重用,尽受豪门士族的白眼,受尽侮辱。‚温酒斩华雄‛是常为后人称赞不已的情节,透过‚小将愿往斩华雄首级,献于帐下‛的疾呼,透过袁术‚量一笑弓夫,安敢乱言,与我打出‛的无理呵斥,透过‚如不胜,请斩某头‛的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和‚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这一系列的情节描述,与其说是表现了关羽过人的武艺和勇敢,不如说是表现了其不愿甘于人下的性格和久寄人篱 下的悲剧处境。可以说,关羽前期一直随刘备过着沉于下僚,奔波劳碌的生活。
后来频繁的战争,又造成三兄弟几度失散,关羽在刘备投奔袁绍后,死守下邳,保护刘备妻小,但不幸中敌人调虎离山计,被夏侯惇、徐晃围困在土山,不得已,投降曹操,对于一个叱诧风云的英雄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性行为。这种悲剧色彩在入曹营之后,仍然明显地表现着。虽然曹操待他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又是封爵,又是送马,赠袍。但这一切优厚的物质待遇都无法掩饰其内心的痛苦,关羽醉后自绰其髯说道:‚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酒后吐真言,这也彻底表明了他心在曹营心在汉,不愿久居于曹下的心境。
关羽杀死颜良文丑后,刘备写信指责他‚中途相违,割恩断义,欲取功名,图富贵‛。关羽忍辱负重,无奈遭此谴责,难怪他会看完书信后放声大哭。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以哭闻名,以哭得天下的,而提到关羽哭的地方,全书只有两次,这是第一次(另一次
是败守麦城时)。‚男儿有泪不轻弹‛,关羽的此次放声痛哭,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泪,多少悲凉之气。而后关羽在遇到失散多日的弟弟张飞时,却被张飞不容分说地拒之门外,要和他拼个你死我活。关羽有口难辨只得杀死蔡阳来替自己伸冤。蔡阳迅速成为刀下鬼,这与其说是关羽高超的武艺使然,不如说是他受尽委屈,急于辩解的心情所致。关羽这种被二位兄弟误解,内在性格压抑性,使得他的许多英雄行为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
另一方面,关羽武艺超群,胆识过人,然只能称其为勇将、儒将,相比军事家、政治家而言,关羽缺乏的乃是战略眼光,不能从长远上看问题。孔明入川前,将镇守荆州的重任委托给关羽时,给他留下‚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但是由于他的骄傲自大,没有意识到联合孙权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性,竟然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的骄横态度,侮辱性地拒绝了孙权的求和之意,即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后来关羽又以极端骄傲自信的态度,拒绝了司马王甫的建议,用糜芳、傅士仁、潘睿镇守隘口,主管粮草的供应,也为后来留下隐患。正是糜芳、傅士仁这两个平时就嫌弃关羽轻视他们的人,在粮草供应前线不力后,关羽指责他俩办事不尽力,战后算账,使得他们在陆逊的招降下动摇军心,弃蜀投吴。这下关羽不但没有了粮草供应,还丢失南郡,江陵二郡。
由此可见,由于关羽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不能良好执行诸葛亮嘱咐的联吴抗曹的政策,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同时,由于他高傲自大,不能很好地团结部将共同抗敌,致使吕蒙的离间之计得逞,自己也妄送了性命。荆州失守,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因为它失去的不仅是一个战略要地,而且使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一旦时机成熟,分兵两路北伐曹操并最后实现一统天下的战略部署化作乌有。可以说,蜀汉 失荆州便失去了天下,作为荆州守将,关羽自然罪不可赦。
综上所述,对于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毫不掩饰地描述了他对蜀汉集团灭亡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了他武艺超群,勇武忠义,忠肝义胆的正面形象,反而在悲剧的结局中使英雄人物的人格进一步升华,从而让亿万读者为之潸然泪下,产生无比同情和崇敬之情。关羽是当时时代下的悲剧英雄,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他的死之所以震撼我们的心灵,是因为在他的悲剧结局中,被否定的只是他性格的片面性,而他的义贯古今,英雄豪杰之气,永远会在历史英雄人物画廊之中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