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论文作者:张旭
准考证号:0***
作者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指导教师:高建华
主考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2011 年 7月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长达近百年的三国历史中,诸葛亮的活动虽只有二十七年,但在小说中却占了一半以上的文字,即从第38回诸葛亮出场的“隆中决策”,到第104回的“丞相归天”,共有66回的篇幅,这还不包括诸葛亮出山前水镜先生对他的赞美、离世后“魏都督丧胆”的余威。这将近70回中,又有一半以上的章回是专门写诸葛亮事迹的。如此着力刻画的人物,在全书中还没有第二个。因此,郑振铎曾说:“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三国演义的演化》)。小说中的诸葛亮是最具魅力、最有光彩的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几乎集中了忠臣贤相的所有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全部胆、识、才、智。通过这样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形象,寄托着作者圣君贤相的社会理想。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本书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讲述的是汉末三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它是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近一百年,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故事。全书主要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为主要人物,今天我分析的是诸葛亮这个人物。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这足可见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
那么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诸葛亮一生有两个亮点,一为忠贞,二为智绝。下面我就从他忠贞、智慧、贤明等三个方面对其形象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诸葛亮是忠贞的典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是诸葛亮的主导方面。从他的忠贞和智慧这两者来讲,他的忠贞更让人感动。忠于蜀国的政权,忠于兴复汉室的事业,忠于刘氏两代帝王,是忠贞无二的这样一个臣子,所以他成为千古名相。
在东汉末年的纷纷乱世之忠,刘备为了争夺天下,认识到招揽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认识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之后,就一直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创立蜀汉基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刘备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如枯苗逢甘雨。”自从有了诸葛亮,刘备集团的情形就大为改观,不但有了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而且占据了荆、益两州的大片国土,建立了自已的国家,并使刘备登上了皇帝宝座,承续了汉室的大统。
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地扶刘兴汉,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东征西讨大小数百战,终于夺得两川之地建立了基业。为了安定后方他炎夏渡泸,历尽艰险深入不毛,七擒孟获;为了北伐中原他六出祁山,百折不回。他身担军政要职,日理万机,然而他事必亲躬,日夜操劳,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是忠贞之士最突出的表现,最可贵的品质。
刘备虽然英明仁慈,但他却义气用事。关羽死后,他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也不顾赵云等文臣武将的阻谏,举倾国之兵伐吴,为关羽报仇,结果在彝陵惨败,全军覆没,不但严重地削弱了蜀国的军事力量,也给以后的斗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刘备本人悔恨成疾,一病不起,演出了“白帝托孤”的悲剧。尽管刘禅昏庸得难以点化,尽管刘备当初白帝城托孤时就曾说过,如果刘禅不材,可取而代之,但诸葛亮却从未萌生过些微野心,始终克尽人臣之职。
从刘备托孤的内容来看,一是肯定诸葛的才干,只有他才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二是要诸葛亮在佐禅或废禅自主之间进行选择。从刘备的本意和性格来看,他以统一天下的大业为重,他深知阿斗无能,不堪重任。刘备许诺诸葛亮在辅禅和废禅之间进行选择,应是实情。但这对诸葛亮的忠贞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要废禅,无论从诸葛亮的才干和威望还是权力和地位来看,都是能够做到的,而且有先帝的遗诏明喻,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从客观上看,于当时统一天下的大业也是有利的。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忠贞爱国”与忠君是一致的,刘禅是刘备的嫡亲长子,又是已立太子,太子继位是继承汉统,废禅自主则是篡逆,非忠臣所为,在这二者之间,诸葛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辅禅继刘,且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诸葛亮自白帝一回到成都就立刘禅即了帝位。此后,他上失英主,下失股肱。刘备在时对诸葛亮深信不疑,言听计从,就连关、张有居傲之言都要受到责备,刘备自已也团结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支持诸葛亮进行政治军事斗争。刘备驾崩之后,旧时的一批军事骨干关、张、马、黄等了相继去世,因此,斗争更为艰巨,但为完成先帝托孤之重,诸葛亮的工作也更勤勉了,真是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先是智平五路,化险为夷,接着南征夷越,七擒孟获,然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不辞劳苦,不避艰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形象的光彩,就在于他的为当时社会所推崇备至的人格力量。
建兴十二年秋八月,诸葛亮在北伐中殒命五丈原。作为文臣殉于职所,作为武将战死沙场,也就算“全忠”了。可诸葛亮死后还以木像吓退魏兵,用锦襄妙计殊杀反将魏延。他不但自已尽忠王事,他的子女们也尽殉国难,这不能不说是他忠贞言行教育影响的结果。
三国时各国都有不少的著名军师谋臣。东吴有周瑜张昭辈,周瑜虽有谋略,但他嫉贤妒能,气量狭小,不顾联刘抗曹大计,一心泄私仇害贤良,结果反使自已被气身亡,使吴国失去股肱之臣,不可为忠。至于张昭,大敌来临时只会鼓动君主投降,希图苟安;局势稍缓则尽出馊主意陷害贤良之士,其行为与“忠贞”挂不上号。魏国有奇谋之士司马懿,然而就是这个鹰视狼顾的大谋士,最终夺了曹家天下,篡魏兴晋,何忠之有?而在蜀国,一方面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刘备对诸葛亮礼贤下士,信任有加;另一方面从博望坡到五丈原,诸葛亮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情况下,他执著理想,力撑危局,顽强进取,坚忍不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确确实实堪称“忠贞”的典型。
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构成诸葛亮形象的另一基本要素在于他的足智多谋。他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他的形象就是智慧的化身。
第一、政治才能 早在隐居隆中时,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透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占荆、据蜀、联吴、抗魏的长远的战略思想。要刘备北让曹操占天时,东让孙权占地利,而蜀汉只能占人和。当时刘备因为屡吃败仗,檐下借居,正走投无路,忽然有这样明眼人的指点,使他眼前豁然一亮,从心底感激佩服。自此二人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形同鱼水。诸葛亮不仅有隆中高论,而且能实际用兵。第一次在博望坡就出奇制胜,以区区九千人马,一举用火烧退了曹操部将夏侯惇的十万大军。一下子就扭转了刘备集团长期以来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使得当初就对他冷眼旁观、并不服气的关羽、张飞,也不得不刮目相看、“拜服”再三。这样,诸葛亮很快就在刘备集团中树立了威信,站稳了脚跟。隆中对策,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审时度势,建立了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扶刘兴汉,采取了顺应时代民心的斗争策略,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才能。
第二、军事才能
首先,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
其次,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当然,处在那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是否为军事家,主要还要看他的军事实践,即是否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以及他的战绩。
火烧博望后,接着又火烧新野,诸葛亮再次用火攻把曹仁、曹洪的大队人马烧得焦头烂额。终于激起曹操重整旗鼓,统雄兵百万,率上将千员,假称帝命,逼近长江,要与东吴孙权联盟共伐刘备。面对曹操强大的实力和声势,东吴集团文官们都主降,只有一部分武官主战。这时,诸葛亮为了贯彻联吴抗曹的战略,又顶着危险,只身到吴,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力驳群儒,语惊四座。接着又用激将法,智激周瑜和孙权,最终争取了东吴这个强有力的军事同盟。然而,也就在此时,诸葛亮的精明智慧引起了周瑜的嫉妒不安,他三番五次找机会想杀掉诸葛亮。但诸葛亮凭着他的足智多谋和豁怀大度,虚与周旋,每次都巧妙地躲过了谋害:先是周瑜派诸葛亮去乌巢劫粮,断曹操的粮道,目的是想借曹操之手杀掉诸葛亮,结果却被诸葛亮巧妙地以言相激,点破劫粮必备擒的后果,并通过鲁肃告诫周瑜应以拒曹为重,不要相互谋害。接着是群英会,曹操派蒋干说降周瑜,不想自作聪明、愚不可及的将干反被周瑜愚弄,最终使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了自己的两员水军大将。周瑜对此计非常得意,以为别人不知,实际早被诸葛看破。于是周瑜再设障碍,令诸葛十天之内造十万只箭,想以此难住对方,进而对诸葛军法从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利用大雾横江,草船借箭,仅三天就赚获了曹军羽箭十万只。后来周瑜又用苦肉计,把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几次昏厥。为的是借此让黄盖去诈降曹操。周瑜这一计人人莫名其妙,就连鲁肃也蒙在鼓里,但诸葛亮却冷眼旁观,心内有数。在周瑜安排下,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赤壁大战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得意中的周瑜突然大叫一声,往后便倒。接着就口吐鲜血,卧病不起。这时,又是洞察一切的诸葛亮看透了此时周瑜得的是心病:因为在隆冬十月,西北风正盛,东吴放火要烧北方曹操的战船,无异于玩火自焚,就在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又是诸葛亮筑坛祭东风,这才使火烧赤壁一举告捷,直烧得曹军“强鲁灰飞烟灭”。因此,小说中引诗说: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赤壁之战的正面指挥者虽然是周瑜,但其中关键的人物却应是诸葛亮。不是诸葛亮顾全大局、维护联盟,不是诸葛亮火起前筑坛祭风,火起后又智算华容,截击焦头烂额的曹兵,那么,这场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简直难以想象。
火烧赤壁后,诸葛亮与周瑜的矛盾随着吴蜀双方对荆州的争夺而更加激烈。这时的诸葛亮,对周瑜一改退让而为进逼,先后凭借神机妙算,三气周公瑾:一是趁赤壁火起后,周瑜与曹仁交战的机会,夺了曹军的兵符,先于周瑜占领了荆襄九郡,使周瑜徒劳往返,一无所获。所谓“几郡城池非我有,一场辛苦为谁忙”,本来就战斗负伤的周瑜,看到荆州城上插的全是刘备的旗子,一气之下跌下马来;二是用锦囊妙计协助刘备一举粉碎周瑜用“美人计”索取荆州的企图,空落一个“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千古话柄,再次金疮迸裂,不省人事;三是粉碎周瑜虚名收川,实取荆州的“假途灭虢”之计,出其不意地以犒劳所谓的“过路”士兵为名,包围了吴军,把别有用心的周瑜好好羞辱了一场,周瑜一气之下金疮复裂,坠于马下。就这样,诸葛亮凭借他的胆识才智,一而再、再而三地挫败周瑜,使其一筹莫展,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最终因心劳力拙,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36岁。雄姿英发、少有才气的周郎,居然被诸葛亮活活气死,有力地烘托了诸葛的智谋才干。
诸葛亮后期主要对手是司马懿。司马懿老奸巨猾,见识手段都远远超过周瑜。不过,他到底比不过诸葛亮。司马懿能料定诸葛亮的一些计谋,并预作相应的对策,但诸葛亮因势利导、别出新意,他就穷于应付了。像著名的空城计就是如此。失街亭尽管有诸葛亮用人不当的微疵,但却因空城计的巧设而得到了补偿。面对司马懿率15万大军席卷而来,弹丸之地的西城仅有老弱残兵两千五百,战又不能,退又不是,诸葛亮便命“大门四开,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使得司马懿满腹狐疑,逡巡不敢冒进,最终“两路兵尽皆退去”,不动一刀一枪,就解了西城之围。这当然不是诸葛亮侥幸取胜,而是建筑在敌我双方的精确分析上。诸葛亮深知司马懿了解他“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进而出其不意,一反常态。从现象上看,这是军事战场上的较量,实际上是军事才能的较量,显示了诸葛亮在瞬息万变的事态面前的超人镇定,过人胆识,惊人魄力。连司马懿也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
第三、外交才能
诸葛亮也表现出杰出的才干。他出使东吴,建立了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刘备死后,他摒弃吴、蜀旧怨,重新巩固了孙刘联盟,为后蜀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国际环境;他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他西和诸戎为蜀国营建了安定的后方。
第四、文学才能
他的前后《出师表》理精言畅,情真意笃,千百年来受到后世的人的景仰称道。他还掌握了超越时代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发明创造的杰出才能。他所制作的木牛流马,不仅当时人觉得神奇,今天的人们也觉得是个迷。他临终前传授给姜维的连驽之法,是当时还未曾使用过的先进武器,也是他的重大发明创造。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三、诸葛亮是贤明的楷模
诸葛亮辅佐刘备,作军师之职,总理军国重事。章武元年刘备即帝位,封诸葛亮为丞相。建兴元年后主即位,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他二十七岁出山,至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为官二十七年。在这二十七年中,他兢兢业业勤于王事,夙兴夜寐恢复刘汉江山。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高尚的德行和优秀的品质,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崇拜景仰,被后世人们视为“贤相”的典型。
第一、他知人善任,任人为贤。
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第二、严于律己、谦恭待人。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虽然,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功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以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
刘备入川之后,从赵云之谏,使老百姓安居复业。令孔明拟定治国条例,刑罚颇重。法正反对,提出“宽刑省法,以慰民望”的观点,诸葛亮则指出“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弱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此论不仅法正叹服,而且诸葛亮从严治蜀也是史有明证的。正是由于他革除刘璋暗弱弊政,从严治蜀,恩荣并济,所以蜀国国内局势安定,生产发展,百姓日子相对平稳,有力地支持了南征北伐的军事斗争。
第三、赏罚严明,高风亮节。
诸葛亮赏罚分明,既包括功臣名将,也包括自已。无论是谁,只要有功,皆受赏赐,只要有德有能皆受重用,而且宫中府中皆为一体。马稷身为参军,是蜀军中的“高干”,他丢失街亭重地,导致北伐失败,诸葛亮挥泪崭之。可贵的是他能自责“用人不明”之过,上表自贬三级,自削俸禄。我们看到“文过饰非”者太多,能引咎自责者实在太少。即如曹操,误杀蔡瑁、张允,却说此二人怠慢军法,错斩杨修反污其惑乱军心,两相比照奸贤自明。
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过分的名位与特权。李严为曾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加爵称王。诸葛亮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庭,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其高风亮节,堪称典范。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志高品洁,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超凡脱俗。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人格之崇高,品德之纯正,堪称历代忠臣良吏之典范。
第四、勤政为民,不谋私利。诸葛亮一生勤于政务,兢兢业业,为蜀汉立下莫大功劳,他自已却不贪不奢,除了简单的吃穿用度之外,家无盈财。他为国家献出了生命,却未给子女留下多余的财富。他临终时上表后主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了。”以诸葛亮的功劳和贡献,赏赐多少都是应该的,可是他却能做到“不使内有余帛,外无赢财。”这是何等的廉洁,这与贪官污吏及以权谋私者相比是何等的鲜明!
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一是要轻徭薄赋,让老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二是要保境安民,赏罚有度,秉公执法,惩治腐败;三是为官者要清正廉洁。诸葛亮就体现出这样的德行与操守,所以,他在老百姓心里是一个“贤相”,《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大量的事例描写,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贤相”的典型。
第五、不贪权势,治蜀有方。
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孔明治蜀刑法颇严,他与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还拟出,《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科条。
孔明促进了蜀地农业的发展。他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创设“堰官”专职管理,采用以农养战、耕战结合的政策,解决军粮问题。诸葛亮对手工业也非常关注,恢复盐铁专营,并亲到现场视察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况。并于城内设置“锦官”,专门管理。后世称成都为“锦官城”,即源此。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由于诸葛亮不仅是从征战的角度推动生产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稳定人民生活着眼制定政策发展生产的,其结果蜀地是“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一片繁荣安定景象。
总之,在小说中,诸葛亮是“智”的化身,是当之无愧的“智绝”。魏国的曹操、司马懿,吴国的周瑜、吕蒙、陆逊,蜀国的庞统、姜维等,尽管都长于计谋,但与诸葛亮一比,就都相形见绌。“智慧”与“忠贞”结合在一起,使诸葛亮无疑成了当时社会人们理想的“贤相”的典范。
诸葛亮一生足智多谋,无穷如天地。但作为一个凡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可避免的会犯错误。俗话说:“疵不掩瑕”,这些不足之处,这些历史局限性,并未对人物形象造成太多的不良影响,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参考书目及注释:
(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2)《中国小说史》,鲁迅著,上海社科出版社,1998。
(3)《诸葛亮的故事》,王凯著,襄樊日报社,80年代后期。
(4)《诸葛亮与隆中》,襄阳师专中文系著,襄樊市隆中管理处,1980。(5)《诸葛亮研究新编》,襄樊市诸葛亮研究会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6)《诸葛亮形象史研究》,陈翔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7)《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
论文提纲:
第一部分(1段)概括介绍三国演义
第二部分(2-7段)主要介绍诸葛亮的生平第三部分(8-9段)总述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特点
第四部分(10-最后段)对诸葛亮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一讲介绍诸葛亮的忠贞 第二讲介绍诸葛亮的智慧 第三讲介绍诸葛亮的贤明。
第二篇: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
06中文 王广好
[摘要] 《三国演义》超越历史原型 ,塑造了一个智慧、忠贞、充满理想色彩的诸葛亮形象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艺术创造。(1)充分突出诸葛亮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2)竭力渲染诸葛亮的智慧 ,特别是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3)多方刻画诸葛亮的忠贞品格。作品对诸葛亮的“多智”虽有夸张过甚之处 ,但对此应作全面、客观的分析。就总体而言 ,书中的诸葛亮形象仍然是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不朽艺术典型。
[关键词]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三国演义》写成于元末明初直到明代中期才被刻板印刷广为流传,罗贯中的原本已经找不到,比较接近的是《三国演义》二百四十则,明代末年有人将这二百四十则进行改编成一百二十回,到康熙年间毛纶毛崇岗父子对 《三国演义》进行全面的加工润色,并做了精辟的评点,成为《三国演义》的最好版本,以后出版的 《三国演义》大多是以这个版本为依据.而我研究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也将依此为依据,从全书来看共120回,写三国故事是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到晋康元年(280年)计113年,其中诸葛亮活动的28年,从(36回)元直回马荐诸葛这一节到(105回)武侯预伏锦囊计共用了69回与其他人物相比较,写诸葛亮的篇幅最多,而且占有了最显著的位置,这位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智者、“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人物,在作者笔下写成了光照万代流芳百世的智多星,赢得了从下层人民到君王领袖各类人的景仰和崇敬,他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他的身上到底有那些优秀的品质,从他的出场到死扣人心弦引人深思.而我将从他的品德操守,政治理想作为,军事能力和气质风度方面进行论证研究。
一、品德操守
平常人谈到修养问题很喜欢用一句话“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是诸葛亮告诫儿子如何加强修养及做人作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且看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从出世到死及这篇文章都可以看出他不慕虚荣,不求富贵,严谨朴素,严于律己,无 1
私奉献不争名夺利,知恩图报的品质,他的这些高贵品格实在另人佩服不已。
修身,养德,宁静,致远充分体现他清贫寡欲,顺其自然的品德修养,并非身退安乐消极避世,正因为如此从他跟随刘备的一生军旅生涯来看,始终以此为则,提倡节约俭朴,自刘备三顾茅庐出世以来,火烧新野博望,白河用水,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刘备死后的后半生都在戎马生涯中度过,渭水前线带病巡营,事无大小巨细均亲自过问,连二十军棍都一一说罚,且少食多虑,他别无所求,他身居高位却不被荣华富贵所累。始终过着清淡朴素的生活,他征战疆场始终是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智者隐士的形象,他几乎都是同一装束,诸葛亮真正做到生活俭朴,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从其居住的环境也不难看出其高超的操守,皇叔一顾茅庐归行数里时,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一派天然气息,一派恬淡清静平和幸福美丽的世外桃源。很自然的衬托诸葛亮这个南阳士子的“淡泊”“宁静”的品质,他亲自勤耕自食,诵经弹琴,不求闻达,顺其自然。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是个饮水思泉,知恩图报的重情人,“受任于败军之季,奉命于危难之间”,(前出师表)他全力以赴改变时局,使其转危为安,先帝临崩白帝城托孤,备言:“嗣子可辅则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立为成都之主”,他立即表示“臣安敢不尽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又曰:“臣岁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
诸葛亮的忠贞尽职另一表现是先主死后,后主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不理朝政;荒淫无度;不识忠贤;听信谗言,饮酒作乐,而他在这样的君下为臣,在这样情况下,他依然能坚守忠贞效国的信条,忍辱负重,励精图治,坚持北伐中原,扫除奸凶兴复汉室,其实此时他完全可以取而代之,自立为君,则一统天下或许有望,同时也顺天应民意。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没有越雷池半步,这即令人慨叹,也让人感动。真是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弃顺天应民,而守雷池不越,于德何有?)
另外他还具有谦虚谨慎,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的优点,渗透在他的言行之中。
二、理想作为
诸葛亮的政治理想也可以说是他的出世的目的,他要帮助刘备攘除奸凶,兴复汉室,救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他在三分隆中决策时就立下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毕生心愿,有人说:一个诸葛山野村夫,能有什么政治理想和目标,只是刘备的一谋士,耍耍雕虫小技报刘备三顾之恩而已,其实不然,他决定出世虽然有报恩的成分,但最主要的还是实现扶危治乱,兴仁义之师拯救天下的黎民百姓的政治理想,我为什么会这样说,且看下面分析。
诸葛亮未出世时在隆中时,就每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乃治世之能臣。在与皇叔的隆中对中未出茅庐时,他就作出了“三分天下”的精辟的分析,天下形势尽在胸中,还绘制出西蜀的五十州图,他还通古今之易变,还是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真儒,显而易见他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襟,而且确定他的人生所追求的目标。从其一生的事功来看,他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预见三国鼎立的局面,并正确确定了刘备的战略部署,行动计划和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先取荆州为落脚点,次取益州为其事业的根基,修明内政,养精蓄锐,占汉中地利以待天时,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时机一到,从汉中斜谷进军,再依上将军提荆州之兵相配合,然后取东吴,则汉室可兴,他科学的分析和果断的决策是刘备事业的灵魂,诸葛亮也以此奋斗奉献了一生,后来连吴抗曹及蜀魏的长期斗争都有利证明隆中对的正确性,这足以说明孔明是一位深谋远虑,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若刘备背离这条路线就会受挫,刘备因为兄弟遇害,起倾国之兵背离诸葛亮的政治路线,从而遭遇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惨败,一蹶不振,从而又充分反映诸葛亮的政治路线的正确性。
其次诸葛亮以政治家的眼光处理少数民族的问题,“七擒七纵”孟获真正做到以德服人,南征后没有留人置兵同守,而高瞻远瞩的说有三不易:留外人则当留兵,兵无所食,一不易也;蛮人伤破,父兄死亡,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祸患,二不易也;蛮人累有废杀之罪,自有嫌疑,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不留人,不运粮,与相安于无事而已。在北伐的过程中南方出现了安定的局面,有了稳定的后方。
另一方面在政治用人他能荐贤且能任人唯贤,对堪称“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庞统是极力的保荐而不是排斥和压抑,还有智收姜维表现其思贤若渴的情节,孔明临终还选用一匹贤人(如蒋琬等)维持蜀汉数十年,由以上可见诸葛
亮是一名卓越优秀的政治家,对蜀汉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经”。
诸葛亮在治蜀方面,他定制的律条颇重,法正曰:“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愿军师宽刑省法。以慰民望。”孔明曰:“君知其
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法正拜服。自此军民安堵。四十一州地面,分兵镇抚,并皆平定。诸葛亮以政治谋略治蜀的成效,律条的制订使蜀汉的人民的安居乐业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事的局面,真是可喜可贺。
三、军事才华
说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莫过于作者对其军事才华的塑造,其过人的军事才华后人有诗赞曰:“伯仲之间见尹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有如“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真是谈笑间,羽扇一挥,强敌灰飞烟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其制定的军事作战方案和军事作战的战略部署即带兵指挥作战。诸葛亮还博览群书,投师访友,云游四海,正因为如此他的作战的策略总是计高一筹,多种多样,他以不变应万变,他火烧新野博望,白河用水,赤壁之战等等。并依据具体情况使之变化莫测。诸葛亮还知己知彼的作出分析,最后作出总决策,如在隆中时他长期观察天下的形势而制定的“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的三分的精辟的战略。还有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他了解关羽和曹操的的性格才作出“智算华容道”的部署,放曹操一马,他深知若杀了曹操,中原无主就会天下大乱,孙权也会趁势连魏带刘备一起灭,那时纵然他有天大本事也无法挡住。这是诸葛亮作为军事家的深谋远虑和英明部署。又如“七擒七纵”孟获他用的是攻心战术。而北伐中原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但“智者千虑,终有一失”马谡拒柬失街亭,他就没有真正的了解马谡的为人及性格才遭此挫败,他更忘记了先主的临终遗言“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不能不说是其终身的未能扫平中原的遗憾及战略部署的一大失误。
其实诸葛亮与他人的对比中更能体现他的聪明才智及过人的军事能力,与曹操相比,曹操自幼奸猾,善用权术谋略,管渡之战中更是灵活多变,在缺粮的情况下以七万之众胜四世三公的袁绍的七十八万大军,但孔明却处处高他一招,火
烧新野,白河用水,败走华容道被算,诸葛亮又智取汉中。都是最好的例证,奸雄招数再多,还是难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周公瑾相比,只能慨叹的说“既生瑜,何生亮”。在联吴抗曹的过程中,他设计陷害诸葛亮,限诸葛亮在十天之中监造十万只箭,这就当时的情况是不可能的,加上周瑜又暗中阻挠,很明显,这是陷害亮的诡计。而诸葛亮明知其意,却漫不经心,随口答应,并主动要求缩短造箭之日,这一来,使故事气氛更加紧张,把鲁肃急的团团转。他越急,情节越紧张,就越显出诸葛亮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就越显出诸葛亮的军事才华。还有诸葛亮祭东风,他安排徐盛丁奉二将各领一百士兵去杀诸葛亮,而诸葛亮与接应的赵云却飘然离去,从而计策又败,这样更体现诸葛亮总高周瑜一筹。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诸葛亮曾说过“平生独患者,司马懿一人而已”,但他却一直败下阵来,截寨诸葛亮却早有准备,斗阵中被辱,学诸葛亮木牛流马被截粮,马谡街亭失守后司马懿帅十五大军蜂拥而来,众官皆失色,诸葛亮在身边无一大将的情况下,5000军还有2500去搬运粮食了,却毫无惧色,谈笑自如的谈琴退仲达,诸葛亮退军后司马懿观其营寨,只后叹曰“孔明真神人也”。与刘备相比亦能体现他的才能,出山前刘备一直依附他人,若得一时的栖息之地也随之失守,且屡遭失败,而诸葛亮出山后使他转危为安和节节胜利,不断壮大,三分天下有其一,刘备用其计策则战必胜,一旦坚持己见不听劝阻,意气用事,便一败不可收拾,最为典型的“彝陵之战”最终羞见先生面。这样更衬托出诸葛亮的丰满的军事形象。
四、外交手腕
在外交上也是更高一筹,他结好孙权,以之为援,孤立曹操,由荆益两路出兵,北伐曹魏,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这种科学分析了当时形势的发展趋势,制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它是刘备事业的生命线,诸葛亮也为此奋斗了一生,《三国演义》中描绘的三国鼎立的形成,蜀、魏的长期斗争,蜀、吴的联合,抗曹等事实,都证明了“隆中对”的正确性。这说明诸葛亮是一位极有远见的卓越的外交家。后来,刘备事业的发展,如果背离这条战线即会受挫和失败,这又从另一方面对“隆中对”的正确性和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作了有力的补证.如诸葛亮刚出山不久,刘备兵微将少一开始节节败退,被逼至江夏,他临危受命搭鲁肃顺风船出师东吴,说吴联合抗曹,他知道要乡成功联合,首先要说服孙权的谋士,在《三国演
义》第四十三回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中可以充分体现其外交家的风范,与孙权初次洽谈,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须,堂堂仪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语激之便了.这又体现其具有外交加的胆识和魄力。还有吴派鲁肃和其兄长来讨要荆州对鲁肃他是软硬兼使而对兄长则是智辞,在彝陵之战,西蜀新败之季,士气大减,曹魏用外交联合五路大军大军犯境,他又接好孙权,他又慧眼识一外交英才邓芝出使东吴,邓芝不辱使命圆满完成接好东吴的任务.可见诸葛亮具有高瞻远瞩的外交家的眼光。
五、气质风度
诸葛亮的气质风度与其他人有着显著的不同,他与刘备的相处是“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这是他待人处世的处其厚的气质,他心胸器量博大,又是飘洒风神的雅士装扮。联吴抗曹他以大局为重,游说东吴谋士,智激孙权周瑜,从容镇定,不畏惧,潇洒自如,游刃有余,始终为大局着想,周瑜处处加以陷害,他却故装糊涂使周瑜诡计自然败露,他依然安然用计助吴破曹,博智机敏使周瑜计计落空,最终又因箭伤复发而死,东吴将士误以为是诸葛亮所害,而他在这样情况下为了他政治路线依然去柴桑口吊孝,他痛苦的几乎晕倒,祭文更是感情真挚,感天地泣鬼神。其次的忍辱负重豁达忠贞,善始善终的辅佐昏庸无能阿斗,他听信谗言而排斥孔明,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他临危不乱,依旧忠贞效国。可见孔明的气质风度真是超逸决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博采众长的智慧的化身,他远大的理想及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潇洒自如的气质风度。还具有忠贞效国恪尽职守的高尚情操,虚怀若谷任人为贤大公无私的坦白的博大胸襟,和虚心纳柬和严于律己的高尚风格,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和言行统一的高超品德,学以致用谆谆育人的伟大风范。他是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于一身的正义的代表。
第三篇: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姓
名:
学
校: 学
号:
班级:
摘要„„„„„„„„„„„„„„„„„„„„„„„„„„„„„„2
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2
二、具有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的智慧才能„„„„„„„„„„„„3
三、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6
四、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6 注释„„„„„„„„„„„„„„„„„„„„„„„„„„„„„„9 参考文献„„„„„„„„„„„„„„„„„„„„„„„„„„„ 10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被作者神化了的一个主要人物,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直为广大群众所传颂和喜爱的人物。诸葛亮有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才能,谦虚谨慎、严于责己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提供肤浅的借鉴。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
人物形象 在我国古典名著中,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不仅是最早出现的长篇章回小说,而且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以其宏大磅礴的历史布局,纷繁复杂的人物角色,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四大名著之一。在这本令人百读不厌的名著中,作者一反《三国志》“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记载,而将他写成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干与为将之谋略皆高的全才,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诸葛亮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鬼莫测的谋略智慧、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赢得了古今许多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诸葛亮为什么如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年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他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才能,谦虚谨慎、严于责己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等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全面分析,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提供肤浅的借鉴.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十年中,也是诸葛亮成长完善的重要时期。他摆脱许多的束缚,精心研习各类经典并大量阅读。《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学习方法提到过一句: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这三人,是指徐庶、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以独特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中国一贯陈腐的学习观念。这与诸葛亮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务实的态度有关。对他而言,知识与学问,不是用来卖弄和应试的,而是帮助他在日后运用的。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就在南阳的田间听到耕种的农民们高唱优雅的歌曲,他很惊讶这些农夫竟可以唱出如此高雅的田园歌曲,而农夫们告诉他,这些歌曲都是隆中的那位“卧龙”先生所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隐居时的诸葛亮,是和这些农民们有深入接触的,他们一起劳动和耕种。在后来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他也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也与他一贯事必躬亲的行事风格相一致。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诸葛亮有机会可以和广大的下层人民交流接触,并体味生产劳动的艰辛。对诸葛亮来说,这无疑是他非常重要的生活磨练和心理磨练。孔明以经世致用为己任,匡扶社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农工算计、医卜星相、兵器机械等都有相当的研究。诸葛亮不仅具有高远的理想和强烈的政治抱负,“志在靖乱”,而且积极进取,为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行动百折不挠,直到累死在前沿阵地。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如失荆州、败夷陵、刘备死、南中乱、多次出征祁山而无功。“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便是诸葛亮一 生的真实写照和总结.二、具有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的智慧才能。
《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塑造成有远大政治抱负和忠贞不渝的节操、有超世才能和智慧的德才兼备的完人形象,使之成为智慧和忠贞的典型。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称他是“古今来贤相第一奇人”,把他的“智”与曹操的“奸”、关羽的“义”并称为“三绝”;鲁迅评价说:妆诸葛亮之智近于妖。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蜀汉的兴衰,三国之间的每一次重大的军事、政治斗争,几乎都与诸葛亮有密切的关系,显示了其经天纬地之才和其精通军事、政治、外交的才能。
作为一个杰出的的政治家,诸葛亮在辅助刘备建立蜀国、打击豪强、任人唯贤、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从三十八回谈起,书的作者为突出诸葛亮的大智大勇,一开场就把他给描绘了出来。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1]
接着作者把玄德等人渴求拜见大贤的心情表露出来。诸葛亮初见刘备时便提出了拒蜀、联吴、抗魏的长远战略思想,显露了一个政治家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2]
他所预见的这些情况是否正硧呢?是否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物?作者接着就把诸葛亮超人智慧展现开来,博望坡一仗,曹操令夏候惇带十万人马进犯当时只有几千人的新野,企图把刘备扼杀在摇篮之中。诸葛亮分析了敌情,利用了敌人的弱点,巧伏奇兵,以少胜多,将曹军杀得大败而逃。
孙子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做为一个军事家的诸葛亮深知其中的奥妙,为保全实力,避免被曹军吞没,他采取了联吴抗曹的策略,以实现取荆州、占西川的目标。在分析了敌情后,诸葛亮只身入吴,先以博大精深的知识和口若悬河的雄才驳倒了吴中众多谋士,巧言说服孙权,智激周瑜,使吴蜀两国确立了联盟关系,终于在赤壁之战中使曹军败北。在 争夺荆州之事上,诸葛亮显示了超人的手段,周瑜发现了诸葛亮的过人之处,便处处先发制人,企图达到除去诸葛亮的目的。诸葛亮为保全大局,采取了既斗争又联合的策略,使周瑜损兵折将,在争夺荆州城池时还中了一箭。周瑜先后使用了“美人计”、“假途灭虢之计”,其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周瑜最后病急交加,命丧黄泉,并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死后,为保证联盟不被破坏,诸葛亮冒生命危险去吴国吊丧,使吴国又与蜀国重归于好,从而表现了诸葛亮的外交才能和过人的胆识。
在六十回张松献图的事情上,也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政治家的智慧,他深知西川是刘备立足的必争之地,但是曹操、孙权也认识到占领西川的重要性,恰巧张松又是西川一个要弃暗投明的要员,所以他事先就派去了间谍刺探军情,当他得知张松在曹操处碰壁之后,立即派人远道迎接张松,用仁义之心感动了张松,使其把西川的地图献于刘备,实现了刘备多年夺取西川的夙愿。
街亭本是夺取中原时的咽喉要地,由于诸葛亮用人不当,失去街亭,因此丧失了进取中原的有利战机,诸葛亮又使用空城计使司马懿兵退千里,没有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勇气是很难做到的。
做为汉承相的诸葛亮,他之所以要为汉家天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除了有封建的正统思想之外,其原因是:为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和“托孤”之重,他竭忠尽智,从博望坡到五丈原,为蜀汉霸业建立了巨大的功绩。[3]
当然,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智慧不是天生就有的,虽然书中某些地方对他的智慧进行了神化般的描写,但他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表现出的宽容和睦的外交家风采方面还是说明了他智慧。蜀汉建国之后,刘备不听诸葛亮的苦劝,坚持要给二弟关羽报仇,以致夷陵大败,身死白帝城。蜀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南中各路豪强又先后起兵叛乱,一时间南中诸郡并皆叛乱。非但如此,叛军还煽动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乘机叛乱。为了安定蜀国后方,诸葛亮亲率大军征讨,制定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来平定叛乱。南王孟获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在当地影响甚广。为了能使孟获从内心诚服,诸葛亮又一次开创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将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诸葛亮恩威并施,折服了孟获,也赢得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民心。为后来的以夷制夷,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的外交风采的篇章还有很多,如第四十三回的“舌战群儒”和第四十四回的“智激周瑜”。如曹操取得荆州南下 时,诸葛亮已经历过战争,对敌我双方的长处和弱点都已作了比较,而诸葛亮在其它的战争中之所以取胜,也是由于他对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查的结果;如在几次战争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知道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诸葛亮不但善于分析情况,而且善于解决问题,他不但满腹经纶,而且善于组织,他运筹帷幄,料事如神,又安详沉着,指挥若定,使诸葛亮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因此,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正确判断来源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锻炼一个人。
三、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
国家的强大,必须具有健全的法令和制度,也要靠执政者的仁政,在诸葛亮身上可以说两者都具备,做为统治者的一员更重要的是具有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也说“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我们以博望坡初用兵为例:曹操差夏候惇率兵十万,杀奔新野,为解新野之急,诸葛亮第一件事并不是如何调兵,而是如何用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剑印”。由于剑印的确立,才使关、张二将用心,才赢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李严是蜀国托孤重臣之一,他在一次督运粮草、器械中误了期限,为了逃脱罪责,竟假传皇上诏令命诸葛亮退兵,诸葛亮了解李严为一已之故废国家大事,立即予以严厉处分,李言被“谪为庶人,徙于梓潼郡闲住”。而李严的独生子李丰有才能,他又任命李丰为长史。诸葛亮之所以法度严明,还在于他的以身作则。马谡做为一个军事要员,在街亭之战中,由于居功自傲、刚愎自用,不听王平劝告,失去了战略要地街亭,导致进取中原计划的破灭,针对此事,诸葛亮并没因马谡是重臣,又与自己私交甚密而废军法,最终挥泪斩死马谡。用孔明的话说:“昔孙武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4]
而他的哭也体现出了他对汉室的忠贞:“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5]而诸葛亮对此次战争的失误,不是只追究他人的责任了事,而是从自身寻找原因,他意识到这次战争的计划失误,是用人不当,为能使军法严明,他自作表文,令蒋琬 申奏君主,请自贬承相之职。诸葛亮还知人善用,推举有才有志的人出来为官,那怕是敌方阵营中的人才,他也要千方百计收他归顺,象老黄忠、魏延,最令人称颂的是计收姜维这个有智之士,都显示出他的过人之处。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将相能做到这一步十分难能可贵,这也是他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原因之一。
四、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义肝忠胆,六经以来二表; 托孤寄后,三代而后一人。”
这是陕西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的一副赞扬诸葛亮的对联。这副出自佚名者之手的对联,没有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泛泛一般的叙述,而是对他忠于蜀汉、托孤寄命、竭忠尽智、死而后已的精神加以赞扬。五丈原是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死于军中的地方,诸葛亮以自己的生命实现了他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诺言。作者没有按一般楹联的方式概述他的生平事迹,而是重点赞扬了他“托孤寄命”、“死而后已”的精神,很符合五丈原诸葛亮庙的特点地点和环境。而把诸葛亮推崇到“三代而后一人”的地位,也赞美到了极至。千古一帝康熙也称他“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它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把这种矛盾斗争反映的如此真实、深刻、全面,这是作者的杰出的成就之一。《三国演义》正是通过记叙惊心动魄的军事和政治斗争,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刘备死后,阿斗年幼,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独立支撑局面,如在八十五回魏国联合孙吴政权及南蛮诸兵,起兵五路(五十万人)来进攻蜀国,在满朝文武惊慌失措的情况下,诸葛亮稳如泰山,将敌人的情况做了周密的分析,安排了退敌之策(安居平五路)。当后主刘禅面见诸葛亮时,他笑谈: “先帝以階下付托与臣,臣安敢旦夕怠慢。成都众官,皆不晓兵法之妙,贵在使人不测,岂可泄漏于人?„„” [6]
又如在七擒孟获的斗争中,他认真分析敌情,做到知已知彼,为消除进取中原的后患,采取了马谡的建议:“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此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功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 心足矣。” [7]
把孟获抓了放,放了擒,用诸葛亮的话说: “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直须降伏其心,自然平矣。” [8]
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经过七擒七纵,南人不复反矣,消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达到了预期目的,胜利班师回朝。
诸葛亮为汉室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为突出的表现在他的前后出师表上。
在《前出师表》中,他分析了形势,认为现在天下三足鼎立,益州又是穷困偏僻之地,在存与亡的关健时刻,只要内臣和外臣忠心于汉室,将先帝的高尚品德发扬光大下去,“亲贤臣,远小人”,汉室兴隆就指日可待了,如果不这样就会重蹈桓灵二帝的复辙。又剖析自我,认为正是由于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出身低微,曾经三次求助于草庐之中,令我十分感激,虽然自己奔波二十一年,取得了一些战果,但为先帝托孤之任不敢有半点懈怠,因此我应该报答先帝之恩,忠于自己的职守,出师伐寇,兴复汉室的大业。在此基础上他指出了哪些大臣是可以依靠的,哪些大臣是必须疏远的,满纸忠义之心,读之使人潸然泪下。陆游曾赞之曰:“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认为先帝身边虽然人才济济,伐贼虽还不能胜,而偏安蜀都,这是坐以待毙。伐寇,有人认为不可行,他认为这是可行之计,因此,他阐述了几个方面的“未解”,即:(1)蜀幅宇狭小,难以与敌国持久地抗衡,若不乘敌国空虚之时北伐,不仅不能实现先帝遗愿,而且可能导致坐以待毙。“此臣之未解一也”;(2)失去作战良机使孙权势力扩大,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权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3)以为不危害目前而认为安定,而欲以为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4)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5)蜀地人才匮乏,人才损失惨重,若不抓紧利用目前的人才资源,数年之后,就会丧失北伐中原的人才资源,就可能永远丧失北伐中原的机会。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6)人民要求统一,而不以此时出战,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9]于是他追述先帝的遗德,认为应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睹也”。无怪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称赞说:“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不仅表现在对汉室,也表现在对待部下的态度,从马谡的被斩到李严的降职,这些看来是被对方咬牙切齿的事,诸葛亮却处 理的十分自然,使人心服口服,毫无怨言,其原因就是他的忠义之心和为人师表的本性,不为一已之私而废国家大事,天子犯法与民同罪。正是这样,他才赢得了上下的一致拥护,我们从不同的人,闻听诸葛亮的死讯后的反映,就可看出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后主闻言大哭曰:“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吴太后闻之,亦放声大哭不已。多官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后主连日伤感,不能设朝。[10] 就算是被诸葛亮处分的蜀长水校尉廖立和李严亦大哭,李严因“尝望孔明复收己,得自补前过;度孔明死亡,人不能用之”,甚至大哭而忧郁病死。他们哭的原因是蜀国失去了一位贤相,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材,可见诸葛亮的情操何等高尚!
后元微之赞孔明曰: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入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11]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塑造成为了一个集众人之长,超轶绝世的相对完善的艺术形象。他在作者笔下成为了一位表面及内在气质超凡脱俗、心胸宽广、具有远大理想和卓越的政治及军事才能、忠效祖国、一生清正廉洁、为人公正并知恩必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诸葛亮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他进行了完美的刻画,他是智惠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忠于职守的模范——料事如神,才能卓越,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政治、军事、外交无所不能,为后人传颂和学习。诸葛亮死后1700多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形成诸葛亮社会文化现象。诸葛亮一生清廉俭朴,没有给家人和自己的后代留下多余的私产,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留下了一篇篇见解深刻,内容丰富的政治、军事论文,他留下了不少精巧的发明创造,而他的美德和智慧更是受到人们永远的崇敬和怀念。
【注释】
[1]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200页 [2]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200、201页 [3] 白本松 王立群 孙克强,《简明中国文学史稿》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年10月第一版 第185页
[4]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512页 [5]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512页 [6]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451页 [7]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461页 [8]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464页 [9]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516页 [10]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560页 [11]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557页
【参考文献】
⑴ 罗贯中 《三国演义》,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⑵ 白本松 王立群 孙克强,《简明中国文学史稿》,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年10月第一版
⑶ 秦耀辰 许兆真,《学术论文写作通论》,西安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一版 ⑷ 罗贯中 《三国演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版 ⑸ 陈寿《三国志》, 岳麓书社 1990年4月版
第四篇: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定稿)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一、故事
诸葛亮的故事
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 旷世济民
诸葛亮的故事
2、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诸葛亮的故事
3、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诸葛亮的故事
4、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诸葛亮的故事
5、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诸葛亮的故事
6、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诸葛亮的故事
7、祭七星坛借东风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诸葛亮的故事
8、孔明巧布八阵图
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诸葛亮的故事
9、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 沉着冷静 知己知彼 胆识过人
七擒孟获
一擒一纵
孔明大败南蛮的三洞元帅后,又布下伏兵,让王平、关索诱敌。二人假装战败,引南蛮王孟获入峡谷,再由张嶷、张翼两路追赶,王平、关索回马夹攻。
南蛮叛汉孟获抵挡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诸葛亮也不勉强他,爽朗地放他回去了。
二擒二纵
孟获被释放以后,由于他本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又乖乖被活捉了第二次。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回去要与孔明再战,若再被擒才服。孔明听后爽朗的大笑说那你准备好了再来吧,便放他回去。
三擒三纵
孟获对弟弟孟优说,我们已知蜀军军情,你领百余精兵去向孔明献宝,借机杀了孔明。孔明问马谡是否知道孟获的阴谋,马谡笑着将孟获的阴谋写于纸上。孔明看后大笑,命人在酒内下药,让孟优等蛮人吃喝。当夜,孟获带三万兵冲入军中要捉孔明,进帐才知上当,孟优等蛮兵全部烂醉如泥。魏延、王平、赵云又分兵三路杀来,蛮兵大败,孟获一人逃往泸水。孟获在泸水被马岱扮成蛮兵的士兵截获,押见孔明。孟获说这次是弟弟孟优饮酒误事,仍不服气。于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四擒四纵
孟获为了报仇,借了十万牌刀獠丁军,来战蜀兵。孟获穿犀皮甲,骑赤毛牛。牌丁兵赤身裸体,涂着鬼脸,披头散发,像野人般朝蜀营扑来。孔明却下令关闭寨门不战,等待时机。等到蛮兵威势已减,孔明出奇兵夹击,孟获大败,逃到一棵树下,见孔明坐在车上,冲过去便要捉拿,不料却掉入陷坑里反被擒获。孟获仍然不服,孔明又一次放他回去。
五擒五纵
孟获躲入秃龙洞求援,银冶洞洞主杨锋感激日前孔明不杀其族人之恩,在秃龙洞捉了孟获,送给孔明。孟获当然不服,要再与孔明于银坑洞决战,孔明又放了他。
六擒六纵
孟获在银坑洞召集千余人,又叫妻弟去请能驱赶毒蛇猛兽的木鹿大王助战,正在安排要与蜀军决战之时,蜀军已到洞前。孟获大惊,妻子祝融氏便领兵出战。祝融氏用飞刀伤了蜀将张嶷,活捉了去,又用绊马索绊倒马忠一起捉了去。第二天,孔明也用计捉了祝融氏,用她换回了张嶷、马忠二将。孟获要木鹿大王出战。木鹿骑着白象,口念咒语,手里摇着铃铛,赶着一群毒蛇猛兽向蜀军走去。孔明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木制巨兽,口里喷火,鼻里冒烟,吓退了蛮兵的怪兽,占了孟获的银坑洞。次日,孔明正要分兵缉擒孟获时忽得报,说孟获的妻弟将孟获带往孔明寨中投降。孔明知道是假降,喝令军士将他们全部拿下,并搜出每人身上的兵器。孟获不服,说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孔明于是又放了他。
七擒七纵
孟获又请来兀突骨带领的乌戈国藤甲军,与孔明决战。孔明用油车火药烧死了无数蛮兵,孟获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到了孟获第七次被捉的时候,打心底里敬服。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就重新归蜀汉控制。至此,孟获已被诸葛亮活捉七次。
二、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收录其中一部分)
1、三个臭匹匠,赛过(顶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解释〗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2、事后诸葛亮:〖解释〗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3、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4、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5、不出茅庐知三分天下
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7、聪明莫过于诸葛亮
8、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9、死孔明吓走活仲达
三、有关诸葛亮和三国的成语:(收录其中一部分)赤壁之战 苟全性命 俭以养德 草船借箭 初出茅庐 淡泊明志 鞠躬尽瘁 既生瑜何生亮
计日而待 集思广益作奸犯科 坐以待毙
开诚布公 临危受命 众难群移空城计
七擒七纵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三顾茅庐 三足鼎立 思贤如渴 危急存亡 死而后已 所向无敌 上楼去梯 识时务者为俊杰; 妄自菲薄欲擒故纵
四、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收录其中一部分)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用空城计——迫不得己 诸葛亮开口——尽是计谋 诸葛亮借雕翎――少箭(见)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斩马谡(su)——执法如山 诸葛亮斩马谡(su)——不念旧情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头 诸葛亮住茅庐——怀才不遇
Q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著想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R
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 诸葛亮舌战群儒------从容不迫 诸葛亮舌战群儒------引古论今
S 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
W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X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Y
诸葛亮的羽毛扇-----神妙莫测
Z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孔明弹琴退仲达------好沉着 诸葛亮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其他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孔明夸诸葛——自夸 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凿壁偷光----孔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是请你这个诸葛亮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
五、关于诸葛亮的诗句:(收录其中一部分)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书愤[南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无题
[唐]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无题
[唐]元稹(zhěn): 世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观八阵图
[唐]刘禹锡: 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波涛无动势,鳞介避余威;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六、关于诸葛亮的对联:上联:非淡泊无以明志 下联:非宁静无以至远 ——成都武侯祠中的对联
(收录其中一部分)
上联:摇二川,通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想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成都武侯祠中的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成都:赵藩题武侯祠诸葛亮殿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成都:郭沫若题武侯祠诸葛亮殿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成都:刘咸荥题武侯祠诸葛亮殿。陈庶子。
南华经相如赋班固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少陵诗摩诘画屈子离骚古今绝艺,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雾巫山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宇宙奇观
——(共64字)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
第五篇:《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有关的诗词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三顾茅庐(37、38 回)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火烧博望坡(39 回)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草船借箭(46 回)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七星坛祭风(49 回)
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智取华容(50 回)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三气周公瑾(51、55、56 回)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巧布八阵图(84 回)
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七擒孟获(90 回)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空城计(95 回)
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挥泪斩马谡(96 回)
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
造木牛流马(102 回)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上方谷困司马(103 回)
长星半夜落天枢,奔走还疑亮未殂。关外至今人冷笑,头颅犹问有和无!
死诸葛走活仲达(104 回)
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预伏锦囊计(105 回)
董卓专权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
(9回 192年诸葛亮才十余岁,还没到“隆中卧”,这首诗不通)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38回)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38回,这首写得不错)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38回)
数万阴兵绕定军,致令钟会拜灵神。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116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