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专题课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初中语文专题课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开放、实践和研究,在此背景下,诞生了语文专题学习。而作为专题教学应该有那些内容和要求,我们接下来将进行探讨。
一、语文专题课的内涵及要求
(一)语文专题课的内涵
语文专题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或跨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专题学习属于研究性学习,它以核心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体验与研究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
(二)对语文专题课的要求
专题课的课堂教学是课外学习和课内展示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和交流探究成果,是多种思维火花的碰撞。语文专题课的一大特点就是课容量大,既涉及课内知识又涉及课外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动手动脑,大胆实践,感悟体验,探索创造,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长城》一课的专题教学,笔者紧扣专题教学的要求来开展教学。
1.制订和交流计划
第一,思考重点:认真阅读教参《长城》中的分析及活动建议,思考可研究的问题,调查学生的兴趣点,查阅资料,充分准备。
第二,明确任务:把要掌握的问题化成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确定探究任务。
第三,组建小组: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成6个学习小组,每组6-8人,选出组长。
第四,制订计划:小组讨论制订课题探究计划,明确分工,计划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过程、成果展示方法及分工。
第五,计划交流:师生共同评议,完善计划。
2.分组活动
第一,要求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以W o r d形式或打印稿形式记录下来,要求随时记录和拷贝重要的信息,如文稿、图片等。
第二,擅长电脑操作的同学负责收集汇总资料,为制作幻灯片、手抄报和写文章做好前期准备。
第三,及时交流最新收集的资料。
3.展示、交流成果
第一,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究完成选题并展示成果,可分多种形式展示,如图片、幻灯片、书面报告等,整理成一篇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有自己观点的探究报告。
第二,组长主持组内讨论,小组成员分享、交流研究成果,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定稿。
第三,组长指定一人代表本组发言,在班内交流研究成果。
第四,课后写学习收获,并在班内展示交流,巩固知识。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开展语文专题课程的时候,要紧扣课程内容,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应对学生做合理的指导,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增加课堂内的互动性。让学生们更深刻的了解所学知识,以下笔者通过实际教学实例来说明初中语文专题课教学的开展方式及方法。
二、示例:《长城》专题教学计划
按照开展语文专题课的要求,我将《长城》专题教学按照以下步骤来安排:
(一)阅读教材
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学习的手段和途径,目的是要有益于学生的学习。了解长城的历史和建筑结构,感受其雄伟气魄,感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在阅读的同时,探索和挖掘长城的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保护长城的情怀。
(二)明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长城的结构、历史、价值、有关长城的文学、长城的现状及如何保护长城。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上网查资料的能力、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纷繁的资料中选择、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激发爱国热情,启发学生珍惜幸福生活,并引导他们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小组讨论
将全班学生分为六组(6―8人为一小组),各组确定探讨的话题,收集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提供的话题如下:
(1)历史顾问团:万里长城是如何建造出来的?
(2)建筑顾问团:万里长城由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价值顾问团:万里长城有哪些价值?
(4)文学顾问团:收集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传说、成语、谚语、诗词、歌词等。
(5)导游团:假如你是长城的导游,请你对游客做一个简单又精彩的介绍。
(6)保护团:列举长城遭到破坏的情况,并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
(四)学习方法
查阅资料法: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培养查找资料的能力,运用网络资源为学习提供服务,面对纷繁的资料,有选择地处理信息、加工信息。
小组交流学习法:小组成员各自搜集资料,然后进行组内讨论,汇总信息,完成一个小组发言稿。
(五)教学程序
(1)导入。当宇航员遨游在太空时,中华大地上唯一能被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它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长城彰显着人类的聪明与伟大,它凝聚着智慧,充满着神秘,洋溢着活力,展示着雄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那神秘的面纱,走进长城,了解长城。
(2)走进长城。第一,了解长城的历史、建筑;第二,探讨长城的价值;第三,挖掘长城的文化;第四,了解有关长城的故事;第五,探讨保护长城的措施。
(3)教师总结。长城是古代建筑的典范,它也是金戈铁马、民族英魂的见证,它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我们仰望长城时总会由衷地产生一种自豪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长城也在慢慢变老,尤其是出现了诸多问题:无人管理的野长城自生自灭,管理不善的旅游使长城遭到破坏,出于商业目的的过度开发以及种种有意无意的破坏行为已经给长城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巨大伤害,我们要用行动来拯救长城。
(4)作业。请学生课后以“我心目中的长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综上可以看出通过对语文专题教学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能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
语文专题课的开展对老师非常有考验性,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从以上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笔者增加更多的课外资料,增加学生的互动环节,这样以来就要求老师在开展语文专题课之前要做更多的备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开展好一堂生动的语文专题课。
第二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
肥西官亭中学孔峰
【摘要】:本文从游戏入门、激发兴趣,分组合作、体验成功,任务驱动、实践创作,学科整合、课堂创新,梳理总结、拓展延伸,五个方面出发,对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索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索的问题。我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策略,在此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一、游戏入门,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教学设计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恰好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热情。
二、分组合作,体验成功。
合理的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基于这种考虑,我将全班分成几个协作小组,让学生自由结合,并适时加以引导,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是本小组的重要一员,只有把小组每个学生的优势集中起来,才能使全组的学生取得成功。
三、任务驱动,实践创新。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已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课里
教师预定的任务。这是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四、强调学科整合,促进课堂创新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1、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及时报道校园新闻、点评学生行为规范等。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与学生有关的互联网资源,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网站和论坛推荐给学生,教师则以网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因势利导,让他们得到实在的帮助。
2、信息技术与知识教育的整合。
网络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由于他存储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教育资源共享,对于人、财、物是种节约,同时也使知识得到充分整合。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通过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对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教学不仅仅是纯知识教学,而是运用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教师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艺体培养的整合。
电脑绘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现行美术教材也安排有电脑绘画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最好例证。
五、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总结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单纯的热
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引发学生心灵感悟,激发深入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预先存入教师主机内,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送到学生计算机上,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的资料来完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教师询问已解决学习的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总之,来自网上、教师、同学的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教师只有不断总结、探索,才能找出更佳、更适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敏姚本先.《论师生心理关系的理想建构》.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9期
[2] 成尚荣.《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7期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教育部2000年
11月14日
[4] 《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
年第一期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多样化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多样化探索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每个模式的教学功能,避免陷入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误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中落后的因素,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教学方式呢?笔者谈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是要求我们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才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会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能促使学生对各种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研究。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引发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离不开生活,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是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⑵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要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⑷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⑸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要学会利用各种媒体工具,使学习信息呈现的形式多样化,扩展教育和学习的空间。如:①课本上的附图,看上去是静止的,但教学过程中,借教具分解、组合、画出图形的过程是运动的;②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添加辅助线,是十分典型的运动、变化、转化的过程;③借助于折叠、测量、检验等手段,认识、掌握两个图形是否具有轴对称的特性,这个过程是运动、变化的;④引导学生,用位似变换的方法,将一个已知图形放大(或缩小)若干倍,这个过程更是自然地运动、变化的……所有这些,都在向学生充分展示着“运动”,“变化”,“矛盾转化”等哲学思想。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有形形色色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等。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对这些直观形象的图片更感兴趣,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学生对多媒体上课很感兴趣,因此利用这些工具辅助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幻灯、投影等多媒体的运用使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互联网则更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资源和简捷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往往还会有些学生会主动问老师这些多媒体如何制作,如果能适时培养他们制作多媒体,这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具有更大的透彻性。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不能简单地停留于应用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即整合。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开展竞赛,多样化评价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比赛性、娱乐性的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引导学生从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开展速算比赛、解方程竞赛……这样,整节课就会在轻松与激动中度过,学生还会期盼下一节数学课。在每一章节学完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每人出一套试题,交叉考试,设立“优秀奖”“进步奖”,把单一的考试变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交流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奖机会。在教学“合并同类项”这节内容时,我们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课的结尾安排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式练习:每个学生都写出一个单项式,并找到自己的朋友,再试着与之交上好朋友。这节课以游戏的形式结束,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课堂掀起了小高潮。由只注重期末成绩的终结性评价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是现代基础教育评价观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教学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是否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等,都应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评价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有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等,从而使评价结果更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语文课的结尾环节教学策略
语文课的结尾环节教学策略
长春市三十中学 万樱楠
教师教学的每一节课,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对课堂教学来说,仅有好的开头还不能说是“成功的一半”,还需要有好的结尾与之相呼应。当一堂课快结束时,学生或久坐显得精力困乏;或是情绪被深奥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感染,这就要求结尾比开头和主体更吸引人。对于这一环节的精心安排,会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常见的结尾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总结式结尾
是在上课结束前用较短的一段时间,把所上的教学内容提纲挈领进行归纳、总结。要求教师用简明、扼要、有条理的语言进行总结。还可以配合板书的形式,既有系统性,又不遗漏知识要点,让学生的认识和记忆完整。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炼的语言归纳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如:在讲授《背影》这篇文章时,到了课堂尾声处,要总结全篇,可以运用总结抒情式的语言来介绍: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中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表现出母爱的细密绵长、深沉博大。这个镜头成为耸立在人们心目中的母爱的丰碑。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背影”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在逆境中仍爱心拳拳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蹒跚而伟岸、笨拙但坚韧的顶天立地的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个镜头则堪称慈父的不朽雕塑。
这样,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课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由此,学生就可以抓住重点、掌握要点。对所听课堂知识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二、发散式结尾
是指把教学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积极思考。有的可将课文的内容进行比较,如《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中的两个人物,将其性格、所在的社会环境、所揭示的主题等进行比较;有的将题材相同,而意境主题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如《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虽然都是咏雪,但由于作者所表现的主题不同,诗中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通过比较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寻异,并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思路。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三、拓展式结尾
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教师应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岳阳楼记》时,了解了作者在这篇名文中所具有的政治抱负与旷达胸襟后,可引导学生关注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歌,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以及与之相关的对联、现代有关岳阳楼的散文等,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更让学生积累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句,一举两得。
四、回味式结尾
教师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结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在讲授《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充分领略了祥子的悲惨命运,领会作者要揭露的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后,可以让学生看一段《骆驼样子》电影的结尾——祥子穷困潦倒的走向黑暗、走向远处,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余音未了、余味无穷的效果。在讲授《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活动课时,安排学生欣赏《苏三起解》《红娘》《甘洒热血写春秋》片段,让学生在这些京剧唱段中沉醉、能够哼唱着走出课堂,并能够让学生关注祖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从而达到弘扬祖国国粹的目的,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回味式结尾,可以燃起学生的激情。
总之,一个绝妙精彩的结尾与令人钟情的开头有机结合,似锦上添花,促人振奋,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入入胜。反之虎头蛇尾,很难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甚至会使已达到的教学效果付之东流。教师在一堂课的最后,留下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消化、巩固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这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的结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培养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策略
课外阅读并不完全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课外阅读应该是在情趣性萌发,情感性熏陶的前提下,恰当地教给若干读书方法;大语文课外阅读模式理论认为,教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应该是有限的,而且是渐进的。在低年级,让孩子们掌握记住故事梗概,并加以复述的方法;还可以学习课外读物部分词汇,加以领悟和解说。在中年级教学生在阅读中注意用得比较好的语句和语段,学习语言美的鉴赏方法;此外,还可以学习就书中令读者感到有疑义的内容或语言提出自己的疑问与看法。在高年级,应该深入一步领会精美的语言与各种写作方法的运用及浓缩一本书内容的方法。还可主动学习做读书笔记与读书卡片。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阅读,获得读书的方法,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及时的总结指导。
大体上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有
“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欣赏课”、“阅读汇报课”、“好书推荐课”等几种课型。
阅读方法指导课的教学策略:
专题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实践——畅谈收获体会
1、专题阅读方法指导
学习目标:确定专题,学习阅读方法。
操作要领:此环节要在“专题”上动脑筋,花功夫。指导内容要目标集中,每次只能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甚至一种方法的一个方面。如品味性的精读可以分为词句的品味、段的品味、篇的品味等多个专题。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方法;可以学生先阅读尝试,然后总结方法;也可以由教师运用实例进行专题讲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但本阶段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
2、学生阅读实践
学习目标:运用方法,进行阅读体验,形成技能。
操作要领:在初步了解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阅读体验,通过实践,巩固所学,形成技能。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在学生阅读其间进行巡视,及时回答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随时指导。尤其要注意帮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此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为了便于训练,学生阅读的材料可以由教师统一发放或规定,可限制范围。如指导了浏览性的泛读方法后,可布置阅读报纸或故事类书刊;指导了探求性的速读方法后,可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阅读与此相关的材料寻找答案;而指导了品味性的精读方法后,就要引导学生欣赏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3、畅谈收获体会
学习目标:畅谈方法,交流收获,共同提高。操作要领:教师有组织地让学生结合阅读实践体验,谈出自己怎样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的,可以说这样阅读的好处、收获,也可以谈自己在实践中领悟出的新方法、发现的新问题等。教师根据掌握的学生方法运用情况,及时调控矫正。并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阅读体验,以利于彼此之间的启迪和提高。此环节要注意在交流过程要有组织,有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偏离了专题。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附主要读书方法:
1.三读法(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5)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以上“动笔墨”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在要求上体现差异。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中年级编提纲、作批注;高年级写体会、再创作。3.边读边思考的方法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阅读欣赏课教学策略:
选择读物创设情境,触发阅读欲望自主阅读,品评作品 交流汇报,各抒己见
诵读,获得情感体验
1、选择读物
学习目标:教师(或学生)选择推荐感兴趣的读物。
操作要领:在上课前一周,教师或者学生自由选择读物。选择读物时,要主要选取符合学生阅读心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启智增知。注重推荐名家名篇。
2、创设情境,触发阅读欲望。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进入作品情景,唤起阅读欲望。
操作要领:教师借助插图、课件、文章精彩片断、配乐欣赏、语言描述等各种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唤醒学生欣赏的热情。此环节要不能脱离阅读情景,注意手段与阅读内容的有机结合。时间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
3、自主阅读,品评作品。
学习目标: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理解、欣赏作品能力。
操作要领:此环节是重点环节,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欣赏为主。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层次。这一环节大致又分为“快读初步感知——精读勾画批注”两个层次进行操作,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能力,独立品评,勾画词句,批注所感。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
4、交流汇报,各抒己见。
学习目标: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
操作要领:教师要精心安排交流环节,注意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互结合,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结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知识信息世界的机会。要照顾到学生之间阅读欣赏能力的差异,针对学生阅读交流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谈具体、谈深刻,以真正实现阅读欣赏的目的。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
5、诵读,获得情感体验。学习目标:学生朗读或者背诵值得自己欣赏的部分,也可再补充相关的作品进行诵读,感受作品的魅力。操作要领: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欣赏的内容进行诵读,借助诵读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在此环节中,推荐与本次阅读内容有关的作品进行补充阅读,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诵读、体会、欣赏。此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阅读汇报课教学策略
准备汇报提纲——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个性阅读汇报展示
1、准备汇报提纲
学习目标:进行阅读,列好提纲,准备班级汇报。
操作要领:进行阅读汇报课,一般要提前一周告诉学生,让学生选取汇报要点,列好汇报提纲。教师要根据年级特点以及汇报的内容提示学生选取汇报的侧重点。
提纲一般包括:(1)阅读的书名、作者、出版社或文章的题目、作者;(2)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3)主要收获:包括思想教育、阅读知识、写作方法、语言积累及其他知识等;(4)疑问、困难或建议。对提纲中第三方面的内容,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全部涉及,而是根据自己读书所得,选准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谈细谈深,可吟诵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诗词,可抓住一个情节或一个细节来阐述,可抓住一个人物的特点来分析,可抓住一种写作方法来介绍,也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来谈。总之,要求学生依据个人实际,抓住一两点引发出去,谈要谈具体,说要说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对第四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学生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即使问题可笑,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此环节在汇报课之前进行。
2、学生交流
学习目标:交流阅读所得,发表自己看法和见解,互相补充阅读认识,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和听说习惯。操作要领:这一环节是中心环节,又分为以下程序进行:
(1)教师启发谈话。汇报之前,教师可用激励、简洁语言,唤起学生汇报兴趣。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
(2)小组交流。小组交流以4人为宜,交流时间约为8分钟左右。此时,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交流情况,为全班交流搜集情况,了解信息。
(3)全班交流。学生可自由发言。为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对少数不善发言的学生,教师也要指名发言。此环节,教师要做适当调控和升华。所谓“调控”,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确立汇报内容的先后顺序。如第一位学生汇报的是思想教育方面的收获,那么,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先交流一下此方面的内容。待这类内容汇报差不多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汇报另一方面的内容。这样交流,一是眉目清楚,易于别人听记;二是对同一个问题或同类内容,学生易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所谓“升华”,即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用三言两语进行指点,或指点迷津,或概括总结,依据情况,灵活发挥。时间为20分钟左右。
3、教师总结
学习目标:依据汇报情况,进行概括总结。
操作要领: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总结。一要以总结成绩、表扬鼓励为主。表扬时要注意策略,体现层次性、多样化,使优生不断进步,后进生也能看到自身价值,切忌只表扬发言中的“佼佼者”。二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点明不足,以利改进。例如少数学生阅读时不下苦功,汇报时应付了事,这属态度问题、习惯问题,总结时,教师应提出批评,使其端正态度,养成好习惯。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左右。
4、个性阅读汇报展示
学习目标:使学生运用各自的特长展示个性阅读体会,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保持阅读兴趣。
操作要领:教师在总结后,让学生对自己阅读情况进行自我完善、纠正,然后让学生把自己阅读的体会用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形式可以是背一背,可以是画一画,可以是演一演,也可以写一写等等。学生从准备到展示大约需要9分钟左右。好书推荐课教学策略:
准备推荐——学生推荐——评价——质疑问难——鼓励阅读
1、准备推荐
学习目标:广泛阅读好书,整理推荐材料。操作要领:推荐课前两周安排学生进行阅读,选取认为好的书籍或者文章做好推荐准备。推荐形式可以是表格式、卡片式、可以是文字式。不管采取何种形式,要有理有据,阐明向大家推荐的原因。推荐的原因可以是语言、人物形象品质、表达方法或者是蕴藏的哲理等等方面。
2、学生推荐
学习目标:推荐好书,实行资源共享,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操作要领:这一环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小组中进行推荐。学生以4至6人为单位,进行推荐,向小组成员陈述推荐的理由。小组同学可以对推荐者进行提问、评价。评选出最值得读的好书,准备在全班进行推荐。教师要参与其中,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帮助、鼓励。这一过程10分钟左右。(2)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进行推荐。小组推选最值得读的书,向全班进行介绍,介绍者要把书的作者、出处、时代等有关信息和推荐的原因向大家进行陈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陈述时要点突出,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对倾听者也要提出一定的要求,让他们能够静心去倾听别人的陈述,记住陈述的要点。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等介绍完后向介绍者进行提问。这一过程需要15分钟左右。(3)教师小结。全班介绍完回,教师及时对学生推荐情况进行小结。主要以鼓励为主,同时也要点明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以后改进。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
3、评价
学习目标:评价推荐者推荐情况,获得语言和阅读体验的共同发展。操作要领: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推荐者的陈述对推荐的进行评价,评价可以是其语言表达,可以是陈述的内容,可以是其理由的信服程度等等。此环节大约需要6分钟左右。
4、质疑问难
学习目标:质疑问难,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操作要领:学生推荐完后,引导学生提出阅读中遇到问题,进行解疑。教师顺势指导学生获得解决阅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此环节大约需要6分钟左右。
5、鼓励阅读
学习目标:鼓励阅读推荐的好书,拓宽阅读范围。
操作要领: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选取本节课中推荐的好书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验证同学所得,并鼓励获得个体阅读体验。此环节大约2分钟左右。
课外阅读并不完全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课外阅读应该是在情趣性萌发,情感性熏陶的前提下,恰当地教给若干读书方法;大语文课外阅读模式理论认为,教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应该是有限的,而且是渐进的。在低年级,让孩子们掌握记住故事梗概,并加以复述的方法;还可以学习课外读物部分词汇,加以领悟和解说。在中年级教学生在阅读中注意用得比较好的语句和语段,学习语言美的鉴赏方法;此外,还可以学习就书中令读者感到有疑义的内容或语言提出自己的疑问与看法。在高年级,应该深入一步领会精美的语言与各种写作方法的运用及浓缩一本书内容的方法。还可主动学习做读书笔记与读书卡片。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阅读,获得读书的方法,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及时的总结指导。
大体上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有
“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欣赏课”、“阅读汇报课”、“好书推荐课”等几种课型。
阅读方法指导课的教学策略:
专题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实践——畅谈收获体会
1、专题阅读方法指导
学习目标:确定专题,学习阅读方法。
操作要领:此环节要在“专题”上动脑筋,花功夫。指导内容要目标集中,每次只能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甚至一种方法的一个方面。如品味性的精读可以分为词句的品味、段的品味、篇的品味等多个专题。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方法;可以学生先阅读尝试,然后总结方法;也可以由教师运用实例进行专题讲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但本阶段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
2、学生阅读实践
学习目标:运用方法,进行阅读体验,形成技能。
操作要领:在初步了解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阅读体验,通过实践,巩固所学,形成技能。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在学生阅读其间进行巡视,及时回答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随时指导。尤其要注意帮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此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为了便于训练,学生阅读的材料可以由教师统一发放或规定,可限制范围。如指导了浏览性的泛读方法后,可布置阅读报纸或故事类书刊;指导了探求性的速读方法后,可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阅读与此相关的材料寻找答案;而指导了品味性的精读方法后,就要引导学生欣赏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3、畅谈收获体会
学习目标:畅谈方法,交流收获,共同提高。操作要领:教师有组织地让学生结合阅读实践体验,谈出自己怎样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的,可以说这样阅读的好处、收获,也可以谈自己在实践中领悟出的新方法、发现的新问题等。教师根据掌握的学生方法运用情况,及时调控矫正。并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阅读体验,以利于彼此之间的启迪和提高。此环节要注意在交流过程要有组织,有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偏离了专题。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附主要读书方法:
1.三读法(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4)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5)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以上“动笔墨”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在要求上体现差异。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中年级编提纲、作批注;高年级写体会、再创作。3.边读边思考的方法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阅读欣赏课教学策略:
选择读物创设情境,触发阅读欲望自主阅读,品评作品 交流汇报,各抒己见
诵读,获得情感体验
1、选择读物
学习目标:教师(或学生)选择推荐感兴趣的读物。
操作要领:在上课前一周,教师或者学生自由选择读物。选择读物时,要主要选取符合学生阅读心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启智增知。注重推荐名家名篇。
2、创设情境,触发阅读欲望。
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进入作品情景,唤起阅读欲望。
操作要领:教师借助插图、课件、文章精彩片断、配乐欣赏、语言描述等各种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唤醒学生欣赏的热情。此环节要不能脱离阅读情景,注意手段与阅读内容的有机结合。时间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
3、自主阅读,品评作品。
学习目标: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理解、欣赏作品能力。
操作要领:此环节是重点环节,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欣赏为主。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层次。这一环节大致又分为“快读初步感知——精读勾画批注”两个层次进行操作,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能力,独立品评,勾画词句,批注所感。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
4、交流汇报,各抒己见。
学习目标: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
操作要领:教师要精心安排交流环节,注意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互结合,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结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知识信息世界的机会。要照顾到学生之间阅读欣赏能力的差异,针对学生阅读交流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谈具体、谈深刻,以真正实现阅读欣赏的目的。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
5、诵读,获得情感体验。学习目标:学生朗读或者背诵值得自己欣赏的部分,也可再补充相关的作品进行诵读,感受作品的魅力。操作要领: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欣赏的内容进行诵读,借助诵读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在此环节中,推荐与本次阅读内容有关的作品进行补充阅读,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诵读、体会、欣赏。此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阅读汇报课教学策略
准备汇报提纲——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个性阅读汇报展示
1、准备汇报提纲
学习目标:进行阅读,列好提纲,准备班级汇报。
操作要领:进行阅读汇报课,一般要提前一周告诉学生,让学生选取汇报要点,列好汇报提纲。教师要根据年级特点以及汇报的内容提示学生选取汇报的侧重点。
提纲一般包括:(1)阅读的书名、作者、出版社或文章的题目、作者;(2)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3)主要收获:包括思想教育、阅读知识、写作方法、语言积累及其他知识等;(4)疑问、困难或建议。对提纲中第三方面的内容,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全部涉及,而是根据自己读书所得,选准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谈细谈深,可吟诵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诗词,可抓住一个情节或一个细节来阐述,可抓住一个人物的特点来分析,可抓住一种写作方法来介绍,也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来谈。总之,要求学生依据个人实际,抓住一两点引发出去,谈要谈具体,说要说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对第四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学生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即使问题可笑,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此环节在汇报课之前进行。
2、学生交流
学习目标:交流阅读所得,发表自己看法和见解,互相补充阅读认识,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和听说习惯。
操作要领:这一环节是中心环节,又分为以下程序进行:
(1)教师启发谈话。汇报之前,教师可用激励、简洁语言,唤起学生汇报兴趣。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
(2)小组交流。小组交流以4人为宜,交流时间约为8分钟左右。此时,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交流情况,为全班交流搜集情况,了解信息。
(3)全班交流。学生可自由发言。为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对少数不善发言的学生,教师也要指名发言。此环节,教师要做适当调控和升华。所谓“调控”,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确立汇报内容的先后顺序。如第一位学生汇报的是思想教育方面的收获,那么,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先交流一下此方面的内容。待这类内容汇报差不多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汇报另一方面的内容。这样交流,一是眉目清楚,易于别人听记;二是对同一个问题或同类内容,学生易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所谓“升华”,即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用三言两语进行指点,或指点迷津,或概括总结,依据情况,灵活发挥。时间为20分钟左右。
3、教师总结
学习目标:依据汇报情况,进行概括总结。
操作要领: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总结。一要以总结成绩、表扬鼓励为主。表扬时要注意策略,体现层次性、多样化,使优生不断进步,后进生也能看到自身价值,切忌只表扬发言中的“佼佼者”。二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点明不足,以利改进。例如少数学生阅读时不下苦功,汇报时应付了事,这属态度问题、习惯问题,总结时,教师应提出批评,使其端正态度,养成好习惯。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左右。
4、个性阅读汇报展示 学习目标:使学生运用各自的特长展示个性阅读体会,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保持阅读兴趣。
操作要领:教师在总结后,让学生对自己阅读情况进行自我完善、纠正,然后让学生把自己阅读的体会用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形式可以是背一背,可以是画一画,可以是演一演,也可以写一写等等。学生从准备到展示大约需要9分钟左右。好书推荐课教学策略:
准备推荐——学生推荐——评价——质疑问难——鼓励阅读
1、准备推荐
学习目标:广泛阅读好书,整理推荐材料。操作要领:推荐课前两周安排学生进行阅读,选取认为好的书籍或者文章做好推荐准备。推荐形式可以是表格式、卡片式、可以是文字式。不管采取何种形式,要有理有据,阐明向大家推荐的原因。推荐的原因可以是语言、人物形象品质、表达方法或者是蕴藏的哲理等等方面。
2、学生推荐
学习目标:推荐好书,实行资源共享,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操作要领:这一环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小组中进行推荐。学生以4至6人为单位,进行推荐,向小组成员陈述推荐的理由。小组同学可以对推荐者进行提问、评价。评选出最值得读的好书,准备在全班进行推荐。教师要参与其中,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帮助、鼓励。这一过程10分钟左右。
(2)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进行推荐。小组推选最值得读的书,向全班进行介绍,介绍者要把书的作者、出处、时代等有关信息和推荐的原因向大家进行陈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陈述时要点突出,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对倾听者也要提出一定的要求,让他们能够静心去倾听别人的陈述,记住陈述的要点。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等介绍完后向介绍者进行提问。这一过程需要15分钟左右。(3)教师小结。全班介绍完回,教师及时对学生推荐情况进行小结。主要以鼓励为主,同时也要点明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以后改进。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
3、评价
学习目标:评价推荐者推荐情况,获得语言和阅读体验的共同发展。操作要领: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推荐者的陈述对推荐的进行评价,评价可以是其语言表达,可以是陈述的内容,可以是其理由的信服程度等等。此环节大约需要6分钟左右。
4、质疑问难
学习目标:质疑问难,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操作要领:学生推荐完后,引导学生提出阅读中遇到问题,进行解疑。教师顺势指导学生获得解决阅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此环节大约需要6分钟左右。
5、鼓励阅读
学习目标:鼓励阅读推荐的好书,拓宽阅读范围。
操作要领: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选取本节课中推荐的好书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验证同学所得,并鼓励获得个体阅读体验。此环节大约2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