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戴着镣铐跳舞——高考文言翻译复习备考攻略
语文教学心得
戴着镣铐跳舞
——高考文言翻译复习备考攻略
蕲春县横车高中
凌勐
文言文翻译要求考生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旨在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内容,进而测试其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水平,是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的综合考查。文言翻译题大都安排在第Ⅱ卷的第一板块内容中,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要求,是整张语文试卷中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如何做好这道题已成为广大师生普遍关注的焦点。笔者以为,只要科学复习,在平时的训练中强化要点意识,走出翻译误区,就能突破这一瓶颈。
一、研究文言翻译的命题特点
1、分值:稳定在6分到10分之间(2010年除北京卷、广东卷、浙江卷、天津卷、福建卷、重庆卷和上海卷外,其余均为10分)。
2、题量:2010年有7套试卷考两句,其余三句,2011年可能还在两句和三句之间,不会有大变化。
3、字数:30~50字。
4、可能出现的创新:2010年北京卷、广东卷、浙江卷、重庆卷将文言断句题与翻译题合在一起考查,2011年其他省市有可能效仿。
5、句子选择:侧重比较抽象的议论性句子。
6、难易度: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难度较大,虽然一般考生都能了解句子的大意,但要想将它准确地表达出来,拿全分,还不容易。
7、得分点所在: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句子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得分点。每到此处,翻译时便要凝神静气,格外小心谨慎,瞻前顾后,上下联系,然后下笔。
二、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技巧
面对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要树立一个基本原则,即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强化两种必备........意识,即语境意识,踩点意识;信守三条根本标准,即信,达,雅;掌握六种主要方法,即...........留,删,换,调,补,贯。......
1、虽然汉语言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有种种变化,但文言与白话,它从根本上是同一种语言,文言文翻译不同于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它的传承性和稳固性是显而易见的,高考备考文言文翻译当以直译为主,顺着其条理与脉络直接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表达方式。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第-1-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2、三条标准:信,达,雅。“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歪曲,不走样。“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实际上高考文言文翻译只要做到前两条即可。
3、文言文翻译过程中要强化两种意识。
首先是语境意识。语境,简言之即上下文。即要求我们能根据整个句子整个段落乃至整篇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准确判断某些字词的含义。
举例说明: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白土)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杂篇〃徐无鬼》
学生在处理这个句子时往往会卡在“质”这个词上。
引导:观照整段文字,我们不难发现庄子借郢人和石匠的故事表达了对惠子的思念,发抒“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之情。怀人之情以此出之,堪称神来之笔。文段中石匠刀法之快之准令人咂舌,但更令人佩服的是面对呼啸而至的大斧而不失容的郢人。郢人与石匠棋逢对手,庄子与惠子真堪知音,整段文字同时传达了一种没了对手的悲哀与寂寞。根据语境我们不难推断,这个句子中看似陌生的实词译为“对手”是恰当的。
参考答案:我以前的确能削砍(它),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文言文翻译过程中,我们还应具备强烈的踩点意识。点即得分点,这些点通常体现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活用、特殊结构等。根据文言文翻译的赋分原则,踩准这些点也就抓住了要害。否则,稍一疏忽即有可能劳而无获。
举例说明: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龙渊义塾记》
学生答案示例:
①章君的儿子或孙子,应当继承自己的志向,不要为了自己而更改。(0分)②章君的儿子甚至是孙子,只要继续按章君的志向办事,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谋私。(1分)
③章君的儿孙,应该把继承(章君的)志向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自私自利。(2分)..④章君的子孙们应该早晚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3分)
⑤章君的子孙们应该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4分).....
第-2-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赋分依据:译出句子大意1分,三个得分点分别为“为”“夙夜”“丰己”。
4、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即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不多余;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具体说,有六大基本方法。
⑴留。即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示例: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②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④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⑵删。就是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词语。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助词(凑足音节、句中停顿)、结构倒装的标志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示例:①夫赵强而燕弱。.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何厌之有?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⑶换。即单音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词语。示例:①项王军壁垓下——军队、驻扎 ..②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环绕 .③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询——都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不一定 ....⑷调。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过来。示例:①故不我若也!(调为“若我”)..②求人可使报秦者。(调为“可使报秦人”)....③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奉命于危难之间。(调为“以烟景召我,于危难之间奉命”)................⑸补。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
示例:①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主语)②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省谓语)③竖子,不足与
谋。(省宾语)④将军战
河南,臣战
河南。(省介词)
⑹贯。古文中使用借代、借喻、用典、互文等修辞手法以及委婉的说法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意译)
示例:①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代)曹操水军 ..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文 ....③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借喻)边疆 ..④权起更衣——(委婉)上厕所 ..
第-3-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附:文言文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清楚誊写,翻译完毕。
三、走出文言翻译的常见误区 【题目举例】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选自语文读本《庖丁解牛》)
【考查意图】
做任何题目,都要努力理解命题人的考查意图,这将十分有利于分析,把握直至正确解答题目。很显然,这里的考查意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考查“虽然”“至于”“怵然”“行为”等几个双音节词,它们或涉及本义,或涉及一词多义,或涉及古今异义等;二是考查重点实词,如“族”“为”等,不难看出,这里的“为”字十分麻烦;三是考查特殊句式,如“视为(之)止,行为(之)迟”等。
【错误例举】
这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文言翻译题例,但因多种原因导致不少考生翻译错漏百出。现略举几例,以供分析。
错例一 即使这样,每到那复杂的地方,我看到它难办,就十分惊恐地进行戒备,视觉停止了,行动延迟了。
错例二 即使这样,每每到了族那个地方,我看到很难办,很担心的样子引起警觉,眼睛停下来,行为迟缓。
错例三 虽然这样,每到了那筋骨错杂的地方,我看到很难办,就十分警觉,视觉停下来了,行为迟钝。
【错因分析】
从考查意图的分析中,我们明确了考查的要义。这里,考生所犯错误刚好就是在几个双音节词、两个重点实词和省略句理解与翻译上。致误的主要原因:一是忽视了上下文,致使“虽然”“行为”误译;二是“为”字的理解过于草率,没有从“为”自身、句式等角度细加分析,包括“族”等重点实词的不理解,这是很致命的;三是忽视了上下文的意脉,生硬地译为“视觉停止了”,相信考生再读时会哑然失笑的。
正解: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因此)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缓慢下来。
【努力方向】
第-4-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1、重温课本,加强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的积累,更要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2、要始终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的基本原则,切实用好上下文;
3、遇到一些很难理解的文句时,要学会联想和比较,将自己在课本学习中掌握的一些经典文句拿过来进行比较,往往会让自己茅塞顿开;
4、多读多练多反思多总结十分必要。
看来,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
1、误译文言实词
示例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误译: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的管理,这是危险的过错。【解析】考生主要是不能准确把握“殆”的意思,应是“大概”。
应译为:(章献太后)对李迪说:你先前不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的管理,(现在看来)你大概错了。
示例②: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正确译文: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了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解析】 此句中的“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而”之前,连词后的“吹”是动词,因此“窍”与其相对应,也是动词,其名词义是“孔”,其动词义应是“钻孔”。
示例③: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正确译文:(皇上)下诏不批准,但是非常欣赏他的想法。
【解析】 “壮”处在动词的位置,肯定做动词了,这里做意动词,根据意动词的译法,“壮其意”应为“以其意为壮”,如果直译为:把它的想法当作强壮。显然不妥。
示例④: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正确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第-5-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解析】 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的功能。具体翻译时可用替换法分别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
2、误译文言虚词
示例: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误译:于是,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解析】该考生没有准确翻译“于是”一词,他以为“于是”与现代汉语的“于是”完全相同,说明复习备考不全面,不到位。
应译为: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3、古今词义不对应
示例: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晋书〃王戎传》)
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而“政策”是个现代词语,它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如经济政策等。这里古今意义不对应,误用现代词语。
应译为:钟会讨伐蜀国,路过王戎时与其告别,问(他)有什么计策。
4、语言不合规范
示例:具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吹胡子瞪眼,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解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吹胡子瞪眼”显然是口头用语。
应译为: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并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5、不辨感情色彩
示例: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
第-6-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误译:无业人员,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征收商税。
【解析】“游手之徒”,有明显的贬义,而“无业人员”则是中性的,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网罗”一般情况下译为“搜集”,是中性词语,但这里有贬抑色彩,“征收”则指政府依法收取财物等,这里译为带有贬抑色彩的“搜罗”“搜取”“索要”比较合适。
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
6、误译原句语气
示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解析】译文把最后一句处理为陈述语气不恰当。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示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的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应译为“„„呢?”
应译为: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7、误译语法关系
示例: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这句话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窘的情状,用“终身不用”这个被动句表达。这里翻译为主动句,将责任归咎于杜甫“不利用”是错误的。
应译为: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8、误译分句关系
示例: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臵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误译: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虽然年代很久了,但是应该小心地把它当做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解析】画线句的引号内部分,是一个没有关联词的因果关系的复句,“此五代时物也,古矣”说明砚年代久远,这是古物的重要标志,是“因”;“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是对待古砚应持的态度,是“果”。翻译时处理为含有“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复句,是一种误解。
应译为: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像收藏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第-7-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9、不懂文化常识
示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史记•鸿门宴》)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解析】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应译为: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10、不懂修辞
示例: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误译: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发愁没柴烧,不能上朝复命。【解析】“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应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高考对文言翻译的考查,表面上看是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对文言文语句中的重要实词、重要虚词、词类活用及句式特点的综合考查,同时也是对语句所处语言环境的考查。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四、加强文言翻译的规范训练
(一)高考真题训练(2010年)
1、【全国卷Ⅰ】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4分)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6分)
【参考答案】(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2)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解析】(1)注意“会”“遣”“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的翻译。(2)注意“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2、【山东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第-8-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参考答案】(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兵法,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各位高官大臣,一直不被听从信任。(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
【解析】(1)注意 “复”“故”的翻译,“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数”“以”的落实,“见”表被动。(3)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的含义。
3、【湖北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4分)
【参考答案】(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2)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解析】(1)关键字:“为吏”然”“簿书听断”;(2)关键字:“督” “用者”“计其出入”;(3)关键字:“苟知” “而” “窃食”。易错处:“簿书听断”词类活用。
4、【安徽卷】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4分)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2分)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4分)
【参考答案】(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2)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解析】(1)关键字:“初”,刚刚之意;“致”,送达之意;(2)关键字:“是”,代词,此次;“安“,意动词,感到心安;(3)关键字:“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
(二)课外迁移训练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第-9-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曾子不受邑》)
【参考答案】①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②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③接受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盛气凌人。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 ①‚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 ②令以为贤,举为孝廉。(《后汉书〃袁安传》)
【参考答案】①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该再求别人。②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推荐(他)做了孝廉。(要注意几个词: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干:求;举:推荐。)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庄周家贫,故往货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②‚周咋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 ‛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③‚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
【参考答案】①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注意点:含介宾短语后置。)②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注意点:“焉”字是兼词,要翻译好。)③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注意点:“常与”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郑子产有疾,谓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①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嶿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聚人于萑苻之盗。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①②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左传·子产论政宽猛》)
注:①萑苻(huán 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参考答案】①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注意点:“鲜、焉、玩”三个字是重点,“宽”含词类活用。)②派步兵去攻打萑苻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注意点:“兴兵” “少止”的意思,“尽”的活用)
第-10-页(共10页)
第二篇:临床监察员:戴着镣铐跳舞的行业(转自丁香园)(
临床监察员的任务就是,让我们不敢得罪的医生们,按照我们不敢得罪的药监局的要求,完成临床试验。
定义:
临床监察员(Clinical Research Associate,CRA)是由药品研究注册人任命的,主要负责与临床研究承担单位的联系工作,其任务是保证临床试验严格遵循以批准的实验方案,并及时报告和监查试验的进行情况和审核数据,确保临床研究报告真实、客观。在《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中还明确规定,为确保监查员工作的规范化,必须制定详细的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以确保整个试验研究是在监查员监督下按临床方案进行。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合同研究组织。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申办者可委托其执行临床试验中的某些工作和任务,此种委托必须作出书面规定,其目的是通过合同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服务。CRO 可以作为制药企业的一种可借用的外部资源,可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一个具有高度专业化的和具有丰富临床研究经验的临床研究队伍,并能降低整个制药企业的管理费用。
简而言之,CRA是指sponsor透过CRO等方式雇用的从事监督、监测、协助和管理临床试验的工作者,介于受试者与研究员之间。职责是确保临床试验有序进行。CRA自己的理解和定义:
首先,作为一个准备应聘临床监察员这个职位的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明白,这个职位是干什么的。
我先说自己的看法,我的理解,监察员的工作,广义的来说,是从事临床试验组织工作的一个行业,也就是说,从一个项目,从拿到国家的临床批件开始,到整理出临床试验所必须的资料上交给注册部门,这中间的所有环节,都是一个监察员所需要涉及的,包括基地和研究者的筛选,费用的调研,方案草案的制定,试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牵涉的一系列问题,试验结果材料的整理,等等,有的可能还包括和销售部门一起组织总结会的召开等;而这中间,有一部分是属于总经理的事情,有一部分是属于项目经理的事情,但是,虽说一个新的监察员不会被直接安排负责整个项目,但是并不代表着工作的时候完全不会涉及,因为有的老板会让你帮助他们做其中的一些具体的工作,比如说在筛选基地的时候,很有可能让你以私人的身份去打电话到那些目的医院的检验科去了解检查项目的收费情况,从而在费用谈判的时候不至于太被动,也可能会让你翻译一些相关的国外文献以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者手册等。
而狭义上的临床监察员的工作一般是负责上面所说的那些环节中间的一部分,而其中最核心的是去医院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包括资料的完整性,内容真实性,时间的逻辑性,医生的合作性等,发现试验中所存在的各种不同的问题,包括坏的问题比如不良反应、好的问题比如新的适应症等。
这其中,你未来所做的事情最大的差别的原因可能是你所在的单位不同而引起的,一般来说,大的公司分工比较明确,做的事情比较专一,小的公司分工较为模糊,所涉及的面更宽。
可以说,上面所说的这个问题可能是一个应届生应聘监察员这个职位的时候,所被问到的最多的一个问题,一般的面试人员都是先让你做一个自我介绍,然后就让你谈一下对这个职位的理解,去年我找工作的时候,几乎每一次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
那么,第二个问题接着就来了,对于这个职位的性质,我们是怎么理解的。
和前面的那个问题不一样,前面说的是做什么,属于有规定答案的东西;现在问的是对于职位个人的看法,完全是个人感想,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这个问题很难回到,包括到了现在,我加入这个行业已经好几个月了,都不敢说假如再次面试的话,我的回答能够让对方感到满意。
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这是一个处在销售人员类似的身份地位,却非要去做有着管理人员职责的工作不可的职业,用一句文艺理论上常用的话说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像前面所说的那些工作,其实,什么制定方案、什么整理材料等都是比较简单的事情,在这个行业中间最难的是如何和那些医院的医生们打交道。
众所周知,医院的医生们都是牛气哄哄的人物,而我们所合作的往往都是在某个领域内有一定权威的专家们,属于牛人中的牛人们,他们对于我们来说是得罪不起也绝对不敢得罪的家伙;但是,我们的另外一头,是药监局,属于国家机关,那更是说一不二的地方,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我们不敢得罪的医生们,按照我们不敢得罪的药监局的要求,完成临床试验。
于是,这个行业是一个很考验人的能力的行业,我们对于医生采用各种办法,使尽浑身解数,包括好言好语请求,拿着国家局的牌子吓唬,使用经济方法刺激,哭丧着脸苦苦哀求等等。总之就是想方设法的让他们能够按照要求国家局的要求,不出任何差错或者尽量减少差错的把这个试验给做下来。
这中间可能还要考虑到公司的经济支出,注册和销售部门的特殊要求等等,总之来说是多头受气,一切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就是我对这个职位的理解!
第三篇:高考复习攻略
2014高考复习攻略高三数学学习计划
1.第一阶段,即第一轮复习,也称“知识篇”,大致就是高三第一学期。在这一阶段,老师将带领同学们重温高
一、高二所学课程,但这绝不只是以前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旧知识产生全新认识的重要过程。因为在高
一、高二时,老师是以知识点为主线索,依次传授讲解的,由于后面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学到,不能进行纵向联系,所以,你学的往往时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而在第一轮复习时,老师的主线索是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以章节为单位,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他们系统化、综合化,侧重点在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所以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应做到:
① 立足课本,迅速激活已学过的各个知识点。(建议大家在高三前的一个暑假里通读高
一、高二教材)
② 注意所做题目使用知识点覆盖范围的变化,有意识地思考、研究这些知识点在课本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到老师选题的综合性在不断地加强。期末复习方法
③ 明了课本从前到后的知识结构,将整个知识体系框架化、网络化。能提炼解题所用知识点,并说出其出处。期末复习方法期末复习方法
④ 经常将使用最多的知识点总结起来,研究重点知识所在章节,并了解各章节在课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2.第二轮复习,通常称为“方法篇”。大约从第二学期开学到四月中旬结束。在这一阶段,老师将以方法、技巧为主线,主要研究数学思想方法。老师的复习,不再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而是以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用“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方法解决一类问题、一系列问题。同学们应做到:期末复习方法期末复习方法
①主动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找出某个知识点会在一系列题目中出现,某种方法可以解决一类问题。期末复习方法期末复习方法
②分析题目时,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点,渐渐地向探寻解题的思路、方法转变。
③从现在开始,解题一定要非常规范,俗语说:“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所以大家务必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期末复习方法
④适当选做各地模拟试卷和以往高考题,逐渐弄清高考考查的范围和重点。
第四篇:2008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断句翻译题
2008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断句翻译题
1.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注]“辞”,辞令、口才。“怿”,喜悦。“莫”,安定。
请用/给下边的句子断句。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8.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怎么能舍弃根本的(百姓)而问末梢的(国君)呢?
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注]“辞”,辞令、口才。“怿”,喜悦。“莫”,安定。
请用/给下边的句子断句。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8.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9.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4.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9.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0.为下列语段中的画线语句,加上标点。
汉成帝将立赵飞燕为后,怒刘辅直谏,囚之掖廷狱。左将军辛庆忌等上书救辅遂得减死朱云请斩张禹上怒将杀之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臣敢以死争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庆忌此两事,可与汲黯、王章同科。
【试题答案】
为下列各文段加标点。
1.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2.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第五篇:高考复习:2011年文言翻译与断句练习
高考复习:2010年文言翻译与断句练习
第一部分 六年高考题荟萃
2009年高考题
1.(09年广东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答案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09年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答案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3.(09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解析 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2008年高考题
1.(08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 朱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答案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
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解析 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义和结构,正确断句。2.(08浙江)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 姊 荣 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 其 名 姓暴 其 尸 而 县 之 千 金 乃 於 邑 曰 其 是 吾 弟 与 嗟 乎 严 仲 子 知 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市 而 死 者 果 政 也(《史记·刺客列传》)
答案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解析 先整体阅读,弄懂文意再断句。
3.(08福建)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答案(1)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
(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
解析(1)①重点词语:行(推行)、藏(退隐)、是(这样)。②重点词语:由(实行)、行(走)。
(2)第一段话要抓住“舍之则藏”这句话来理解。第二段话要抓住“独行其道”四字来理解。比较出二人处世态度的不同:一个是归隐,一个是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
4.(08江苏)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班 固 论 司 马 迁 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先 黄 老 而 后 六 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微 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答案 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解析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对句子进行断句。
2004~2007年高考题
1.(07福建)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节选)
【注】 ①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答案 ①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②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解析 ①句中,“夫子”是对老师的尊称,此处可译为“您”。“豫”是“快乐,高兴”的意思。“然”是“„„的样子”。②句中“治”是“治理”的意思。“舍”是“舍弃”的意思。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
解析 抓住关键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来分析。
【参考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之时。(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以外,还会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2.(07北京)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弓 十 数 自 谓 无 以 加近以 示 弓 工 乃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 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答案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解析 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思正确断句。
【参考译文】
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就喜欢弓箭,搞到几十个好弓箭,自己认为没有能可比的了。近来我把收藏的弓箭拿给做弓箭的人去看,工匠却说我这些弓箭都不是好木材做的。我问原因,工匠说,木材的质地不平直,纹脉都是斜的,弓箭虽然有劲,然而射出的箭不会平直。我才明白从前辨识(弓箭)的方法还不准确。我凭借弓箭打天下,认识这些弓箭还不完全,况且天下的事物这么多,怎么能都了解清楚呢!
3.(07浙江)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颜氏家训·勉学》)
答案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解析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文段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还应注意文段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这段文字要注意几组动宾结构的对称句子。4.(06北京)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齿 之 有 唇 也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答案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解析 这段文字主要说了赵国与齐、楚的利害关系,再加上我们非常熟悉的“唇亡齿寒”的成语,所以,难度较小。 5.(05福建)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①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②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③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答案 ①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②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③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属地。
解析 本题共有三小则语段翻译。第一则用倒装更方便译释。大、小可以活用成名词。“王”也是要活用的,称王之意,在孟子文章多见。此即为“王道”。第二则,“困”表被动,“于勾践”是向勾践,是状语后置。“请命”是难点,“求哀”是提示,请命是求哀的具体内容。下文也有提示,勾践欲赦而范蠡不可。第三则文意与前一句类比,否则不能构成相互理解之便。“之”是结构助词,用法是分开主谓关系。“解”是突围,“而”是顺接,“东”是活用动词“向东走”。此“国”当不同今天之国,标准答案仍旧解释为“回国”不妥,应该是封地或是属地。此字为具有政治意义的古今异义。
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
2009年联考题
1.(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5月高三年级抽样测试语文试题)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孟 子 曰 言近而 旨 远 者 善 言 也 守 约 而 施 博 者 善 道也 君 子 之言 也 不 下 带① 而 道 存 焉 君 子 之 守 修 其 身 而 天 下平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芸 人 之 田 所 求 于 人 者 重而 所 以 自 任 者 轻。
【注】 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不视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答案 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
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2.(北京市海淀区2009年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在下面短文中用“/”断句。
鲁 有 恶 者 其 父 出 而 见 商 咄 反 而 告 其 邻 曰 商 咄不 若 吾 子 矣 且其 子 至 恶 也 商 咄 至 美 也 彼 以 至 美 不 如 至 恶 尤 乎 爱 也 故 知 美 之 恶 知 恶 之 美 然 后 能 知美 恶 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
答案 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
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
3.(北京市丰台区2009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诗 人 多 用 野 老 字 不 过 谓 田 野 老 人 耳 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七 篇 注 云 六 国 时 人 在 齐 楚 间 应 邵 曰 年 老 居 田 野 相 民 耕 种 故 号 野 老 则 二 字 所 出 最 古 矣。(《陔余丛考·野老》)
答案 诗 人 多 用 野 老 字/不 过 谓 田 野 老 人 耳/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 七 篇/注 云/
六 国 时 人/在 齐 楚 间/应 邵 曰/年 老 居 田 野/相 民 耕 种/故 号 野 老/则 二 字 所 出 最 古 矣。
4.(北京市崇文区2009届高三二模第二学期统一练习<二>语文试题)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取材于晋·徐广《弹棋经》)
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
(取材于魏·邯郸淳《艺经·弹棋》)
答案 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5.(北京市朝阳区2009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答案 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2009年9月更新
1.(2010届广东省梅州揭阳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这个句群断句。
对 曰 夫 兵 在 御 之 得 其 道 不 在 众 多 陛 下 取 其 壮 健以 道 御 之 足 以 无 敌 于 天 下 何 必 多 取 细 弱 以 增 虚 数 乎!
答案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2.(广东顺德伦教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
答案 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
3.(湖南省浏阳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用/给文中句子断句。
陵 卒 从 汉 王 定 天 下 以 善 雍 齿 雍 齿 高 祖 之
仇 陵 又 本 无 从 汉 之 意 以 故 后 封 陵 为 安 国
侯。
答案 陵 卒 从 汉 王 定 天 下 / 以 善 雍 齿 / 雍 齿 / 高 祖 之 仇 / 陵 又 本 无 从 汉 之 意 / 以 故 后 封 陵(/)为 安 国 侯。
4.(重庆市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用斜线(∕)断句:
刘 俯 身 窥 之 见 十 数 人 儿 女 杂 坐 罗 列 盘 馔 环 绕 之而 共 食 见 其 妻 在 坐 中 语 笑。
答案 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2008年联考题
1.(08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赏 罚 之 政 谓 赏 善 罚 恶 也 赏 以 兴 功 罚 以 禁 奸 赏 不可 不平罚 不 可 不 均 赏 赐 知 其 所 施 则 勇 士 知 其 所 死 刑 罚 知 其 所 加 则 邪 恶 知 其 所 畏 故 赏 不 可 虚 施罚 不 可 妄 加 赏 虚 施 则 劳 臣 怨 罚 妄 加 则 直 士 恨。
答案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 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参考译文】
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被给予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地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随便地惩罚,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
2.(福建福州5月质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①。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②,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③。王命相者趋④射之,狙执⑤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⑥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⑦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庄子·徐无鬼》
【注】 ①狙(jū):猕猴。②委蛇(wēi yí)攫搔(jué zào):“搔”字以“爪”代“虫”,音zào;从容转身,手舞足蹈的样子。③搏捷:接住。④趋:通“促”,急。⑤执:同“即”。⑥敖:通“傲”。⑦助:通“锄”。
(1)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
(2)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答案(1)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仗着它身子敏捷轻视我(或:不把我放在眼里),以至于遭到射杀。
(2)颜不疑回来后以董梧为师,铲除自己的骄色,取消音乐歌舞,辞别显贵高名。
3.(08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夫 童 心 者 真 心 也 若 以 童 心 为 不 可 是 以 真 心 为 不可 也 夫 童 心 者 绝 假 纯 真 最 初 一 念 之 本 心 也 若 失 却 童 心 便 失 却 真 心 失 却 真 心 便 失 却 真 人 人 而 非真 全 不 复 有 初 矣
答案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参考译文】
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做人的心;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具有的真诚的本性。
2006~2007年联考题
1.(07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三期末联考)断句、翻译。
(1)用“/”给文中的句子断句。
不 得 行 绝 粮 从 者 病 莫 能 兴 孔 子 讲 诵 弦 歌 不 衰。
(2)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②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答案(1)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①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忍。
②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2.(06东城综合练习<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洛 阳 之 俗 大 抵 好 花 春 时 城 中 无 贵 贱 皆 插 花虽 负 担 者 亦 然 花 开 时 士 庶 竞 为游 邀 往 往 于 古 寺 废 宅 有 池 台 处 为 市 井 张 幄 幕 笙 歌 之 声 相 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答案 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邀/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3.(07西安市重点中学高三综合测试<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短文,按要求完成(1)(2)两题。
帝问公权(柳公权,书法家)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常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浣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
(1)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五处停顿,请加标点断开。
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2)翻译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②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
答案(1)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译文:皇上应当选拔贤臣,罢免没有才德的人,采纳臣下的劝谏,赏罚分明。穿洗过的衣服,这是小节,不是有益于治理国家的事。)
(2)①心术端正运笔就端正,运笔端正就可以学会书法了。
②当时皇帝荒淫放纵,所以柳公权说了上面这些话。
4.(06东城区高三综合练习<一>)用斜(/)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答案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5.(06福州高三质量检测)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英雄之言(唐)罗隐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1)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
(2)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3)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答案(1)物品隐藏不露的原因是为了防备盗贼。
(2)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
(3)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不被人们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
【参考译文】
物品隐藏不露的原因是为了防备盗贼。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看见财宝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出于寒冷饥饿;看见国家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于寒冷饥饿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说;拯救百姓困苦的人,应该以百姓的心为心。但是汉高祖刘邦却说:“我的住室应该像秦皇这样。”楚霸王项羽也说:“秦皇可以取而代之。”想来他们并不是没有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秦皇的奢华尊贵,然后产生了取而居之与取而代之的想法。像他们这样的英雄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人呢?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不被人们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