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信青史尽成灰读后感
不信青史尽成灰:彭德怀的铁骨与柔肠
第二章主要讲述的是1939年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同时顽固派加紧了反共活动,彭德怀的兄弟荣华、金华回到湖南乌石发起的一些列爱国主义革命活动引起了当地国民党的注意,次年百团大战的出师大捷,加深了敌人要谋害彭家的决心。最终,彭家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惨遭国民党的毒手,荣华、金华及家人相继死去。还在远方前线打仗的彭副总司令肩负历史使命,将丧亲之痛埋在心底,咬紧牙关驱逐倭寇。
彭德怀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叱咤风云,统帅千军万马在战场上拼杀。他出身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历经沧桑的命运与中国近代历史息息相关。习主席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国精神。老一辈革命家几十年浴血奋战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在历史转折关键期,能够坚定的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驾驭局势,做出正确的决定。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应有的素质。这种素质不单是有为人民利益着想的朴素的阶级感情而能做到的,而是在一切从民族的、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的基础上,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的胆识。我认为,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为了人民和国家利益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甘下油锅的伟大英雄。
第二篇:《青史》读后感
管·宣奴贝所著《青史》,因其历史资料丰富、年代记录准确、传记生动详实而在国际藏学界以及藏族史学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是藏族佛教史乃至藏族史研究宝贵经典史料。
王启龙老师的《青史》译本,是以1986年四川民族出版社藏文版的《青史》为依据,参照郭和卿汉译本和乔治·罗列赫英译本而进行的全面汉译。以权威藏文版为基础,以其他汉文和英文版进行对照、印证、补充,无疑从一开始就为《青史》的全面、严谨汉译打下了基础。这种跨越多语种的繁重工作对我们学生进行研究学习无论在方法上还是态度上都是一种示范和启发。
由于阅读的局限和对藏族宗教、文化、历史的陌生,初读《青史》,倍感生涩。但越是这种陌生的阅读体验,在对其部分章节阅读后越是产生了很多感想和感触,同时也对民族史研究方法方面有所启发。
一、《青史》的史料来源广泛而严谨。
《青史》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其中的许多史料都是极其珍贵的。考证这些史料的来源及其价值对于认识《青史》在藏族史学上的地位和对藏族史学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看出,作者创作之初就将《青史》定位为经得起推敲的严肃的历史著作,非常注重史料的挖掘、搜集及印证。他所写的佛教人物和佛教事件,有的取材于先前的典籍,有的得来于寻访和听闻,取材广泛。同时,注重对材料的核实,经过认真分析和选择,淘汰了经不起推敲的说法,对一些不能查清的问题,或者采取存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供后人考证。这种研究方法和态度客观、诚恳,也符合现代学习研究要求。《青史》所采用的史料大抵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各种藏族史籍 如《布敦佛教史》、《可爱钥》、《红史》、《蔡巴·贡噶多吉之白史》、《新红史》、《西藏王统记》《王统世系明鉴》、《雅龙教法史》、《汉藏史集》等。发掘出的“伏藏”文献、大量的高僧传记和大批的历史名著,成了《青史》的主要资料来源。
管·宣奴贝对传记史料的运用是非常谨慎的。所选高僧大德的传记大多出自其嫡传弟子之手,因为嫡传弟子与他们上师的关系是最亲近的,所写的关于自己上师的传记自然更具有说服力,可信度更高。
2、寻访和听闻
管·宣奴贝先后拜过六十多名高僧为师,在来西藏传教的印度、尼泊尔等国的许多班智达座前听受过教法,精通梵文,熟悉梵文经典,译经多部,著作弘富。这些经历为他撰写《青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一些非常珍贵的史料是寺庙中没有的,这些史料往往掌握在许多高僧大德手中,尤其是密宗高僧,由于他们的修行和传承次第不公开,所以手中珍藏的经典也不外传。对于这部分史料,一般人士很难觅得,甚至对享誉全藏的大译师来说,管·宣奴贝求得这些史料也不太容易
3、道情歌集和碑文史料
藏族的道情歌是指藏胞们用歌唱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道情歌中的唱词即是非常珍贵的史料。歌词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状况,反映了学者们求学的经历及对某一事物的情感。高僧们唱出的道情歌表达了他们求学佛法的艰辛、对人们学习佛法的鼓励以及对佛法的热爱和歌颂等。《青史》中多处引用了道情歌方面的史料。
碑文史料是对历史的真实的再现,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和历史事实。对碑文史料的运用是管·宣奴贝在藏族史学家中的一大创见。以前的藏族史学家们对碑文史料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以至于碑 文方面的研究还只是一个空白。管·宣奴贝开创了运用碑文史料的先例,为藏族史学的深入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4、汉文及梵文资料
自元代大一统以来,西藏与内地的关系日益密切,雕版印刷术于公元13世纪由蔡巴·噶德贡布传播到西藏,从而促进了藏族文化的繁荣和文献数量的迅猛增长。汉族创造的优秀文化由藏族的学者们译成藏文而在西藏得到广泛传播。这些汉文史料开阔了藏族史学家的视野,使他们对西藏地方史的研究有了更新的认识。
5、佛教典籍
藏传佛教寺庙既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又是藏书和印刷中心。作为藏书机构,佛教寺庙类似于现代意义的图书馆,越大、越有名的寺庙,收集的书籍越丰富,种类越齐全。寺庙所藏之书以佛经为主,兼及历史、文学、医学等大、小五明类,应有尽有。作为一名高僧。管·宣奴贝在寺庙中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故事。
正是对于史料来源的不拘一格,对史料选用又严谨推敲,才使《青史》成为藏佛教乃至藏历史研究的经典著作。尤其是采用“寻访和听闻”的方式,使得《青史》的史料获得没有拘泥于当时现有的资料,而是采用一种主动的态度,在缺乏完整系统的历史记录资料的环境下,积极的挖掘、搜集,体现了一种进取的研究态度。对“道情歌集”的引用,更是注重了对细碎的社会生活的采集,是对当时社会生活、文化、宗教的生动记录。这种开阔的视野,多元、生动的资料来源,让我联想起《诗经》的《风》、《雅》、《颂》。
二、《青史》的综合体体例的运用 管·宣奴贝创造了藏族史学中一种独特的史书编撰体例——综合体。管·宣奴贝所创造的综合体是把藏族史学中已有的史册体、教法史、传记体、编年史、王统记和世系史等多种体裁形式,加以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巧妙地组合成一部新型的全面叙述数百年西藏及藏传佛教历史的著作。《青史》以史册体为纲,综合了教法史、传记、编年史、王统记、世系史等多种体裁形式,铸成了一部综合叙述藏族史和藏传佛教史的巨著。这几种体裁在综合体体例中的关系是:史册体是骨架,是总纲;教法史是经脉,是线索;人物传记是血肉,是内容;编年史、王统记、世系史是整个躯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种体裁有机地融合于综合体体例中。管·宣奴贝萃取了各种体裁的精华,采用综合体体例写成了这部巨著,堪称藏族史学的典范,为后世史学的编纂提供了模板。
综合体例,作为一种记述方式,其实质是在对历史记述过程中,采取一种形式完全为内容服务的态度,以明确的记录目的为前提的,采用一种超越形式的形式的一种严谨而潇洒的研究方法。
三、求真实、重考证的思想
尽管《青史》是一部佛教史,宗教史观是管·宣奴贝的指导思想,但作为一名史家,管·宣奴贝在撰写史著时处处体现着追求历史真实,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意识。追求历史的真实反映了管·宣奴贝的史德和治史的严谨态度。在著作快结束时,管·宣奴贝学习司马光撰述《通鉴考异》的办法,特地专辟一章来解释其对所采史实的考证分析,还原了历史的真面目。
对于一些杜撰的史料,管·宣奴贝没有附和,而是弃之不用。在西藏的道情歌中,有很多是为了说明自己以前所受的苦痛之深,通过 4 煎熬最终得道的事迹。也有些是为了歌颂上师的功德而进行了夸张。对于这些史料,管·宣奴贝是经过严格摘取的,力求做到史料的真实。
四、从《青史》看出当时社会、经济、宗教发展的不平衡性 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一个受宗教影响很深的民族,她们的文化艺术的发展,始终与宗教、特别是与西藏佛教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藏近1400年的文化史实际上是一部佛教史。《青史》是一部全面叙述明朝中期以前西藏和藏传佛教的综合体通史,从中可以看出,西藏社会生活处处与佛教紧密相连,宗教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构成超过了正常社会生活平衡发展应有比例。社会经济发展构成要素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宗教之外的政治、文化非常的边缘化。人们内心世界全面的与宗教联系,政治、宗教完全没有独立,至于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的发展都不充分。缺乏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丰富性。
五、对民族史研究方法的启发
通过对《青史》的阅读,在民族史研究方法方面也受到几点启发: 1.处理好史料搜集广泛性与严谨性的关系
对于各民族的历史资料的搜集往往是困难的,尤其某些少数民族的史料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多方位开拓资料来源,开阔搜集的思路,无论是引经据典,还是求之于乡野,只要是能为主旨服务,都可以为我所用。在“开源”的同时,注重对搜集资料的整理、推敲、分析、印证,做到对资料的“宽进严出”,平衡好广泛性与严谨性的关系。
2.注重多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资料来源具有多样性,同时很多资料缺乏直接的完整证据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渠道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对比与印证就成了史料是否可靠的重要判定方法,也是对众多存疑史料进一步分析的研究方法。例如,《青史》中大量的藏历与干支纪年法的相互印证,完成了大量时间点的最终确认。
3.注重记录形式的多样,平衡严谨与生动的关系
从事历史研究,是一项严肃而艰辛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采纳史料的形式的单一,更不意味着必须以一种程序化的语言去记录、传播和总结。《青史》中创造性的综合体例的应用,以一种完全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服务于写作目的务实、灵活态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史学研究方法、一种史学著作编撰方法。在其引用的《道情歌集》中,不惜篇幅的记录了众多细碎的社会生活现实,这种刻画性的细节内容,不仅没有影响到史学著作的严肃性,反而使整个记述更加生动,更逼真的传递了跨越千百年的历史信息,为轮廓性的描画增加了色彩。
第三篇:5灰雀(本站推荐)
灰 雀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读中感悟(让孩子们充分读书,从字词句中解决问题。)课前准备:
1.自读生字表,利用工具自行解决.2.提前按照预习方法预习课文,做到能把课文语句读通顺。3.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图片、事迹等)课时安排: 2课时
板书设计:
灰 雀
列宁 爱(放飞自由)-----有爱心、宽容 爱(宽容)灰雀 回归自然
小男孩 爱(占为己有)-----诚实、敢于认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 明确目标 合作学习
1.出示列宁照片,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学习小组交流资料(教师下组参与,发现有价值的交流资料)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二、熟解课文生字、新词,自主学习自学指导一: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2.解决文中的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并记下来,自行解决不了的要做好记号。)
八分钟后检查自学情况,看谁的方法好,记得快。3.检查字词认识情况,并领读。
4.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三、读通课文,了解内容,自主学习自学指导二: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顺的地方要做个记号多读几遍。2.3.通过读能简要说出大意。
八分钟后进行赛读,比一比看谁的声音亮,看谁读得流利。4.指名读课文,进行适当点拨。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6.说一说课文大意及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渗透写作方法。
四、当堂训练(1)辨字组词
郊()惜()低()渣()诚()校()借()底()查()城()(2)近义词
可惜—— 肯定—— 严寒——(3)听写词语
搜集、郊区、散步、桦树、胸脯、饭渣、遍地、勇敢、可惜、低头
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 ?找出来读一读.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 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听写词语
搜集、郊区、散步、桦树、胸脯、饭渣、遍地、勇敢、可惜、低头 2.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二、指导学习,读懂第一自然段。自学指导一:
1.快速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两分钟后看谁能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3.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深入学习,读懂第3至10自然段 自学指导二: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 六分钟后交流自学情况。
4.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5.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指导学生加强语气。6.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7.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 8.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9.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四、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自学指导三:
1.自由朗读11-13自然段。
2.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小组交流,提出疑问并讨论,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四分钟后交流小组内有价值的问题。
3.共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4.小结。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当堂训练
(1)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我从这句话中读出
我能用上面划线的词语说一说我平时喜欢做的事:(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列宁或小男孩儿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我真想对你说:“ ”(3)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去了?”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儿问灰雀?
六、作业
1.摘抄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为开展讲故事比赛作准备。
教学反思:
开课前学生准备了部分关于各个名人的故事,所以课前主要以交流有关于列宁的资料为主,结果发现学生找的并不多,后来我只好给他们介绍一下,看来学生还是不太会抓住重点进行预习。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最后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然后学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会,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话的技巧和爱鸟的真心,最后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雀问,却没问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答。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起每课时都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是很熟练。
第四篇:5 灰雀(本站推荐)
灰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教学重难点: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过程: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 教学过程:
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板书:
5、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 男孩
教育 知错就改
第五篇:5《灰雀》
5《灰雀》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1)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 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外()步 胸()
()孩
一()
()者()是面包()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
()地说
()地歌唱
()/
()/
三、填空,再想想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灰雀在枝头()唱歌,()惹人喜爱。
2.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1.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2.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给文中带点词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写出文中的数量词:
3.从哪些地方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
4.你喜欢哪些动物呢?为什么?
我喜欢,因为它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