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时间:2019-05-14 14:5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篇: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梁维东

2012-11-15 13:50:56 来源:人民日报2012年11月06日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动以大部制改革为切入点的综合改革,并于去年开始全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基层治理改革,进一步形成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改革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小政府”、“强政府”。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是目前经济社会领域诸多矛盾的体制性根源。顺德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经济社会发展正全面进入转型期,改革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更为迫切。顺德坚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厘清政府与社会的边界,通过简政放权,打造“小政府”;通过强化监管职能、规范权力运作,打造“强政府”。按照决策、执行、监督既分离又协调的原则,重构各权力主体的职能定位和管理权限,巩固和深化大部制改革。区委区政府加大对重大决策的统筹和社会咨询力度,区属各部门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和行业监管上来,改变过去“重审批、轻研究、疏监管”的状况。区属有审批权的13个部门设立审批服务科,统一进驻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使核心审批权。把事务性的审批和管理事项下放给镇街,外移给事业单位、法定机构和社会组织。

改革社会体制,实行协同共治,建设“大社会”、“好社会”。改革社会体制,必须打破政府大包大揽的现状,让民间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构建政府、社会协同共治的局面。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顺德努力发挥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形成“大社会”治理格局;强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社会自治水平和社会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群众的幸福感,打造“好社会”。为此,不断拓宽社会参与平台,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参政议政职能,大力发展决策咨询,组建各类公共决策咨询机构37个。借助法定机构、学校理事会等平台,调动更多社会智慧和资源参与公共事务。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快群团组织去行政化步伐。加紧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增强其“枢纽”功能。推动协会商会参与行业管理,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事项。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建设十项行动计划。

改革基层治理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新格局。基层治理体制是保民生、促和谐的基础和保障。顺德启动城乡社区基层治理体制改革,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集体经济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化解基层矛盾,增进社区安定团结。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全区各级党代表每周轮流驻室接待党员群众,真正沉到基层一线,倾听民意,研究解决社区问题。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加强,党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确立。加强基层社区自治,让更多的社区自治组织自愿接受党组织的领导,提升自治能力,管理好本社区的经济社会事务。规范基层集体经济管理,建立集体资产交易平台,推进集体资产市场化运作。委托社会专业中介组织代理农村财务核算,建立农村财务网上监控系统和社会公开机制,全面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拓宽技能培训补贴的对象范围,增加免费培训次数,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同时提高新农保及完全被征土地农民养老保障待遇。

(作者为中共广东省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

第二篇:必须着重在构建有利于权力制衡的体制机制

必须着重在构建有利于权力制衡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有效的权力监督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一)建立廉政教育体系,筑起权力“防护墙”。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宣传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实行跟踪式教育。把权力观教育贯穿到干部培养、成长、成熟的全过程和考察、提拔、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分别制定长期的和阶段性教育规划,有的放矢地抓教育,使权力观真正入心入脑。二是实行一体化教育。拓宽信息化廉政教育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组织、机关、家庭和社会一体化权力观教育格局,把党纪国法以及道德规范对权力观的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三是实行分层次教育。根据各级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干部所处地位和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政典型教育、警示教育,增强权力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立风险防控体系,支起权力“避雷针”。围绕权力行使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和利益冲突,加强对权力运行过程的风险防控。一是固化权力流程。抓住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换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契机,推进合理分权机制的建立,对岗位职能设置中存在的流程不科学、衔接不紧密、职责不明确、监管不到位等缺陷和漏洞,实施流程再造和权力流程固化。二是强化对“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对“一把手”的权力进行科学配置,严格执行党政“一把手”六个不直接分管、末位表态制度。严格执行实行党政正职“届中经济责任定期审计制”,防止权力异化,实现由“离任审计”向“全程审计”的转变。推行“一把手”财产申报、公示制度。三是压缩权力的行使空间。对各部门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给付等主要行政权力进一步梳理优化,规范自由裁量权,压缩自由裁量空间。实行行政处罚网上公开。

(三)建立配套制度体系,穿上权力“防化服”。抓住权力运行中容易导致腐败的薄弱环节和制度漏洞,有针对性地完善规章制度,着力强化管理、堵塞漏洞。一是关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度创新。围绕土地管理、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权力集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完善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围绕组织人事权、行政审批权、资源配置权、执法和司法权相对集中的关键岗位,通过制定实施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等制度,保障权力规范透明运行。二是加强农村基层权力运行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通过建立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制度、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三资”监督管理制度、干部群众评价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涉农事项民主决策制度等,有效规范农村基层权力运行,从源头上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聚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完善保障和维护群众利益的科学决策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态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防范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发生。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制度。加强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建立“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网”,通过电子政务将各项权力的运行过程电子化、网络化、透明化,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运用“制度+科技”的理念和方式,对招投标、土地出让、资金监管、政府采购、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运用信息技术对权力进行固化,实行全程电子化运行,用无情的电脑管住有情的人脑,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和刚性,使权力运行“大小有界,运行公开,网上留痕,全程受控”。

(四)建立督查问责体系,架设权力“高压网”。一是进一步整合监督力量。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的制约功能,切实加强纪检监察与组织、人事、审计、信访、司法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合作,整合力量,加强配合,增强监督合力。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震慑功能和群众监督的辐射功能,增强监督的实效性,使领导干部全方位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督促干部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二是行使权力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将规范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加强工作纪律作风等建设情况的日常化、常态化监督检查。整合党风廉政考核、审计、财务监督、制度检查等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对存在的问题亮“黄牌”,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纠正、整改。三是对损害公众权利的违法违纪行为实行“零容忍”。着力推进开展市场中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进脱钩改制,切断国家机关与市场中介组织的利益联系,对不执行制度、不按制度办事的严肃查处,营造落实制度的高压态势。对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现象及时严肃惩处,处罚一个警示一片,促使达到权力行使者因畏惧揭露和惩处而“不敢腐”的目的。

(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构建“不想腐”的自律机制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以及党纪国法、廉政法规和从政道德教育,弘扬廉洁文化,培育廉洁价值理念,用公正法治、清正廉洁等核心价值观和廉洁文化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的党风民风社风。与此同时,强化警示教育,长鸣廉政警钟,促进领导干部把秉公用权、清廉自守内化为坚定信仰和行动自觉,真正地从心底里“不想腐”。

1、认真开展案件专题剖析。凡领导班子成员发生违纪违法问题的,在案件做出处理后,要及时召开专题会议,深刻剖析原因,认真汲取教训,并形成案件剖析报告予以通报;领导班子要深刻反思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每一名班子成员结合各自职责和工作实际,逐一对照发言,查找在班子内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分析从中应汲取的教训,提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2、通报曝光典型案件查处情况。纪检监察机关立案调查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在立案和做出党纪政纪处分并移送司法机关后,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站及时向社会公布。不宜向社会公布的案件,可在党内通报。已经结案、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采取适当方式及时通报。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的案件,及时通报曝光。

3、扎实开展警示教育活动。通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组织党员干部到警示教育基地现场参观、观看警示教育片、旁听庭审等形式,开展专题警示教育活动,做到一年一个专题。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各职能部门结合本地本部门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组织拍摄警示教育片,编印警示教育教材,运用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做到以案为镜、以案明理、以案示警,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深入开展廉政谈话提醒。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结合落实廉政谈话制度,对党员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运用查处的违纪违法典型案件,对谈话对象进行提醒警示教育,督促其认识危害、自觉纠正,防止小错误演变成大问题。

(二)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构建“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1、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一是科学配置权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依法开展权力的清理规范和审核确认工作,合理分解权力,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形成设计合理、配置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二是加强党内监督,强化对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落实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谈话和诫勉、询问和质询等监督制度,坚持和完善党代表、纪委委员闭会期间开展监督、联系党员和接受党员监督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巡视监督力度,不断增强巡视监督的威慑力和实效性。三是加强法律监督,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和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保证审判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开展行政审判活动,强化检察机关对立案侦查活动、审判和执行活动的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强化对政府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情况的监督,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四是加强民主监督、舆论监督,认真听取和吸收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建立健全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开展监督、联系选区和接受群众监督的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监督作用,支持和保证群众监督。加强舆论监督。高度重视网络监督,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全方位监督作用,形成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

2、完善阳光运行机制。健全权力事项公开制度,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布、重大决策公示预告制度。深化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重大建设项目和社会公益事业信息公开,完善电子监察系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压缩权力滥用和暗箱操作空间。

3、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结合惩防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的贯彻落实,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制度,突出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形成风险预警、纠错整改、内部制约、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机制,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和离任从业限制,重点解决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资金拨付、公共产品供给等领域的利益冲突问题,防止领导干部权力寻租。增强制度刚性约束,明确制度制定、实施、反馈、监督责任主体,建立健全问责追究和监督保障机制,严肃查处、及时通报违反制度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

(三)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一是完善查办案件组织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反腐败协调小组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和联动效应。完善查办案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执纪执法部门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实行案件线索及时通报、定期反馈制度,建立重要案件、重大问题查处情况定期会商制度,增强查办工作合力,提高执纪办案实效。完善案件移送和通报制度,及时反馈查办结果。

二是完善问题及时发现机制。完善信访举报渠道,健全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鼓励和保护实名举报,构建便捷高效、反馈及时的信访举报平台,健全信访问题分类处置制度,加大对举报信息的及时梳理、综合分析和研判,提高案件线索转化率。推行纪检监察专项巡查制度,针对党风廉政建设薄弱环节、腐败问题多发易发部门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项巡查活动,拓宽发现案件线索渠道。建立案件线索汇集梳理和定期评估制度,对重要案件线索定期进行分析评估,开展集中排查。

三是完善案件有效查办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基础信息的收集,实现财产、房产等信息资源共享,开通涉案信息查询平台。加强办案工作的监督管理,完善办案绩效考核办法,落实执纪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办案全过程的监管。加强办案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办案工作人才库,推行案件主办人制度。建立抓早抓小的防范机制,针对执纪办案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注重运用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组织调整等多种处理方式,做到发现在早,查处在小,避免干部进一步滑向犯罪的深渊。

第三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2011-11-11 08:35:00

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专题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意义十分重大。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成功经验;二是明确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快进度、加大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前者是后者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六大厘清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概念及分类改革的要求,相应地提出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任务。这是对现代文化认识上的一次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带来了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央迅速部署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选择了35家文化单位和9个地区先行先试,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优惠政策。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试点任务全面完成,一批自愿参与改革的文化单位和地区也取得不少突破。中央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于2005年年底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其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在4个方面推进,并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变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各自回归本位,各自承担自己的任务,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是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文化单位是按照行政级次配备的,实为行政部门附属机构,没有独立经营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市场主体缺位,显然难以发展文化。所以,中央把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紧抓不放。从2003年到2011年先后完成了出版、发行、电影单位转企改制,部分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广电网络也完成了转企改制。转制后的文化企业迅速成长为新型文化市场主体,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

三是推动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主要是面向社会、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革命纪念馆等,完全变成公益单位,政府主导,向公众免费开放,创造社会效益。对于既是公共传播机构又有经营性产业的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实行“两分开”:编辑、出版、播发等新闻宣传业务,仍然实行事业体制;印刷、发行、广告、电视剧制作、网络传输等,则要剥离出来,转企改制,实行市场化运行。这两项改革也取得了突破,加上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四是调整结构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竞争力。在转企改制的同时,重视产业、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组建了一批新兴文化产业园区和集群,打造了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加快了文化创新与高科技的融合,文化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

正是有了将近10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实践基础和改革发展给文化领域带来的深刻变化,《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四篇:完善体制、优化机制、上海外事科学发展[范文]

完善体制 优化机制 营造上海外事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2009年1月23日)

近日,市政府外办继续召开“2009年市政府外办工作会议”。市政府副市长唐登杰、副秘书长沙海林到会并作重要讲话。

办党组书记、主任李铭俊同志总结了昨天会议的讨论情况。他说,这次工作会议是一次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的工作会议,是对全市的外事工作作出部署的一次会议。大家谈思路、谈举措、摆观点、讲问题、讲思考,充分交流,统一了思想,基本达到了会议的目的。归纳起来对做好今后的外事工作,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在发展定位上,要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既要做好外事工作前瞻性的研究,也要做好当前外事服务上海经济发展、2010年世博会筹办等等服务工作。二是在工作安排上,要处理好软与硬的关系,既要抓好基础性工作,加强制度、规范建设,也要完成好中央、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三是在内部管理上,要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既要抓好外事干部队伍的建设,抓作风建设,严格队伍纪律,形成风清气正的风气,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外事干部队伍,也要抓好信息化建设等实事。在谈到今后要突出两个重点,为上海的经济和2010年世博会筹办做好服务方面,他提出外办的干部要克服三个局限性,即在知识、信息、部门分割上的局限,充分发挥每个同志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开拓,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使全市的外事工作向外事接待与管理并重,执行与开拓并重,小外事与大外事并重转变,建设一支由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的高素质外事干部队伍,确保外事工作科学可持续发展。

副秘书长沙海林寄语市外办要进一步做好两个服务,即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战略,服务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外事工作要做好四个增强,一是要增强大局观念,要跳出具体的部门分工,具体的操作程序,以及以往的条条框框,站在全局的立场上考虑大外事工作。二是要增强责任意识,要把握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把握好外事与内事的关系。三是要增强敏感性。四是增强执行力,要注重细节,注重基础,注重协同配合。

最后,副市长唐登杰作重要讲话。他首先充分肯定这次工作会议的召开,他说,新年伊始,外办中层以上干部聚集在一起,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本市外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体现了良好的工作状态。外办在过去的一年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中央、市委、市政府的肯定,成绩来之不易,外办、友协的领导和全体同志为国家总体外交和上海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对如何进一步做好2009年外事工作,他提出要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本市中心工作,进一步发挥外事工作的优势,积极、有效地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世博筹办工作服务。一要认清形势,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要深刻领会市九届六次全会精神要求,这是做好当前本市外事工作的重要前提。要分析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国际,也要看国内,只有看清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才能把握好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二要围绕中心,努力服务好中央总体外交大局。要切实增强全局意识,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对外方针政策,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服从服务于中央总体外交大局,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三要突出重点,为上海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要充分利用外事部门具有涉外活动多、对外交往广泛、涉外渠道多、来宾层次高、掌握信息广、境外人脉关系多等优势,充分发挥重要外宾来访、领馆、友城、友协等外事资源,增强为经济服务的主动性,积极为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四要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世博外事工作。要化被动为主动,多做针对性的争取和引导工作。要学习借鉴北京奥运会外事工作经验,加快筹划有关世博外事协调、管理与接待服务等工作。要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做好各项世博涉外工作。五要统筹兼顾,切实加强和改进外事管理工作。要加强研究,加强应对,加强统筹协调,坚持开放与管理并举,牢牢掌握对外工作的主动权,确保上海外事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确保上海社会和谐稳定。六要着眼未来,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外事干部队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进一步抓好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经得起风浪考验、特别能战斗的外事干部队伍,为外事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五篇:健全城乡规划体制机制 推动城乡科学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体制机制 推动

城乡科学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规划在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控制作用,加快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的进程,现就我县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城乡规划体制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率先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为目标,全面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着力健全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加快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六大规划机制,逐步实现规划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从静态蓝图向动态引导、从空间管制向空间与公共政策调控有机结合的转变,有效发挥规划协调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生产生活需要、尊重人的多样性选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乡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应人的生活情趣、行为习惯和多元文化需求,构建人性化和谐空间,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坚持城乡统筹。根据城市、镇和村庄发展的不同要求,发挥城乡规划在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调控导向作用,有效整合城乡资源,统筹城乡空间布局、镇村布局、生产力布局、交通布局。

——坚持民主公开。倡导公众参与,推行规划评估、听证制度,使城乡规划从过去的专家规划逐步走向市民广泛深度参与的规划,将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等全过程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提高规划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障规划决策的民主科学。

——坚持与时俱进。在保持规划理念和总体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不同阶段城乡建设的主要矛盾和法定程序,适时进行检讨评估、动态修编和滚动更新,使得规划编制更加精细化、成果更具可操作性。

——坚持优化发展。正视区域资源支撑不足、环境容量超载的压力,加强城乡空间管控,用规划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强化“531”行动性规划的编制、实 施,发挥规划在资源配置中的调控作用,更好地推动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健全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集中统一性

3、建立县政府城乡规划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城乡规划决策机制,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市政府建立城乡规划联席会议制度,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吸收若干专家和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公众代表参加,主要职责是审查重大城乡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对规划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解决,指导、监督城乡规划的实施。县政府城乡规划联席会议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组成技术咨询委员会,就区域规划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

4、实行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模式。各地区重大空间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案,特别是未行使规划管理权集中的地区,必须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对建设工程项目的网络一体化管理。根据当前实际需要,对新城开发地区,经县政府同意,规划行政部门可设置独立派出机构、增设办公室或联络点、派驻固定人员等,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方式,既保持规划管理的集中统一,又为地区和基层提供高效服务;县政府确 3 定的重点功能板块,可以采用设立非常设性规划工作办事机构或增挂牌子等方式,承担具体规划建设事务。

5、构建覆盖城乡的规划管理网络。根据我省城乡规划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规划管理网络,加强农村地区规划管理队伍建设。乡镇应加快建立村镇规划管理机构,接受规划行政部门业务领导和指导,负责城乡规划和规划法律法规宣传、村镇规划业务培训、村镇规划编制协调、村镇建设工程规划报建以及规划监察日常巡察等工作。村镇规划管理必须配备专职人员,工作经费由镇政府统筹安排。

三、深化规划导向引领机制,增强规划动态前瞻性

6、加强城乡发展综合集成研究。强化城乡规划发展研究工作,构建规划发展改革综合研究平台,对城乡规划发展战略、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乡产业布局优化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化研究,积极研究制订与城乡规划相关的政策意见,为城乡规划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改进研究方式,采用开门研究、合作研究、引进智力等形式,提高规划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加强研究成果转化,为规划编制提供创新亮点、思路引导和决策参考。各镇乡、各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以城乡规划建设为主题的专题学习、考察和培训,感受和体验国内外先进城市、地区的规划建设成就,汲取和借鉴成功经验,指导我县的城乡规划 实践。各镇乡、各部门要保证规划研究经费来源和投入,确保城乡规划研究培训顺利进行。

7、建立“531”行动规划的编制实施机制。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基础上,与政府任期目标相结合,形成滚动编制五年期的城乡近期建设规划、三年期的城乡建设行动纲要和城乡建设规划的机制。五年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城乡发展目标和建设要求,统筹各项建设任务,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三年行动纲要系统安排各类城乡建设计划,细化各项重点建设工程;建设规划为政府协调各类建设项目、安排公共财政、调控土地投放强度提供支持,与投资主管部门的建设项目计划有效衔接,具体落实城乡建设工程,经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8、健全控制性详规的动态滚动修编机制。以现有法定规划体系为基本框架,适时编制完善各类城乡规划,既保持各层次规划的连续和衔接,又不留规划编制的空白和盲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变化,在法定规划大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建立控制性详规“一张图”的动态滚动修编机制,在保障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适时修正调整规划,动态编制城市设计等精细化规划,使规划保持适应城市动态发展的必要弹性。研究制定规划编制管理办法,按照法定程序调整、修改、重新审批城乡规划。

四、健全规划管控机制,强化规划约束刚性

9、实施区域发展“三区”管理。根据区域生态容量、人文环境和环境资源承载力情况,科学划定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明确不同行政区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开发导则,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保护区和水系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等的保护和空间管制。制定土地开发权补偿、转移的管理规定,对历史文化街区、自然生态保护区等范围内不能实现的土地开发权,通过规划指标转移等手段进行开发权的补偿。

10、严格城乡规划“6+2”强制性控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突出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橙线六类控制线和社会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两类设施的“6+2”强制性内容。对控规中已经确定的“6+2”必须实行刚性化管理,不得随意变更。相关专业部门应按照规划要求统一标准,切实加强建设实施监控和使用过程监管。社会建设单位不得侵占或随意改变以上设施的使用性质。

11、强化土地集约利用调控。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城市发展的人口规模,确定对应的城市建设规模总量,控制城市的增长边界。合理制定城市各类用地的开发强度、建设标准,优化城市用地的结构比例和空间投放。根据土地用途、地块区位、交通条件和城市设计的综合影响,合 理确定具体地块的开发强度,规定不同性质建设用地的最大合理容积率,发挥单块土地的最大开发价值。经营性用地出让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部门确定的规划条件和要求进行开发建设,不得擅自变更。在综合考虑地面土地的使用性质和建筑功能前提下,鼓励提高地下空间使用效率。

五、完善规划联动机制,提升规划编制协同性

12、推动“三规”的有机融合。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加强城乡建设近期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协调,既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内容在空间上得到落实,又保障空间规划在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体现,实现“三规”的有机融合。以城乡规划建设用地“一张图”为平台,按照功能定位导向、要素协调一致、综合集成实施的思路,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的“空间叠合”工作,保证发展“目标”、国土“指标”与规划“坐标”的相互衔接,做到规划目标、空间管制、空间数据的“三统一”。

13、强化专项规划编制的部门联动。打破规划编制中的条线分割、部门垄断和体内循环,实现各部门多元目标在空间上的叠加与整合。各行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城乡规划组织编制专项规划,细化和落实城乡规划的有关要求。各类专项规划必须遵循空间规划,明确、细化和落实城乡空间布局的目 标、内容和规模。专项规划编制部门应会同县规划部门组织专项规划的编制、评审、论证和报批工作。

14、加强镇村规划的编制管理。进一步完善镇村布局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村镇撤并方案,促进居住向中心村和城镇聚集。凡涉及规划保留村庄的镇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村庄规划并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在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后上报县政府审批。在村镇规划区内集体土地上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建设,以及镇村土地资源的置换工作,必须服从城乡规划的统一管理,纳入城乡建设用地“一张图”。各类村镇建设工程必须按规定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15、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思路,将文、教、体、卫、社区配套、水电气市政设施及公交等各类专项规划向广大乡村地区的规划保留村庄延伸和覆盖,推动教育、文体、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农业生产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等7个主要方面的职能整合。进一步明确在分类供给、经费保障、设施统筹建设、民主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工作落实机制,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增强规划决策民主性

16、完善城乡规划信息公开与反馈制度。做好规划草案的公示工作,依法保障各类规划编制和审批过程的公众参与。坚持让广大市民、社会团体特别是受规划内容影响的市民参与讨论,提高公众对规划的认同感。对各个阶段规划公示收集到的公众意见,合理的要采纳到规划编制和管理中。加强建设工程规划审批管理公开,按照规定进行规划选址、建设用地和规划设计方案的批中公示。加强规划批后公布,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全面实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公示牌制度。

17、建立公众深度参与城乡规划的制度。通过网上公示、媒体公告、模型展览、公共咨询、听证会等多种形式让公众更多地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完善规划听证制度,对于重大规划调整、规划许可事项,要举行听证会,充分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聘请市民担任城乡规划社会监督员,探索召开访谈会、问题研究会、邻里规划会议等举措,听取公众意见,完善规划决策,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18、完善规划知识的宣传普及方式。通过电视节目、互联网、公示通报等形式,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向市民通报规划管理的内容、范围、技术指标要求等,对社区居民进行问答讲解,促进规划知识的普及。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城乡规划展示馆、规划网站等载体,及时报道城乡规划编制的最新成 果、规划实施管理的最新动态、城乡规划建设的最新成就,加强规划宣传。分期分批组织开展大型规划宣传咨询、规划下基层、规划进社区等“规划零距离”活动,让市民更好的了解规划,更好的参与规划,增强规划透明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七、健全规划主体责任机制,确保城乡规划严肃性

19、明确城乡规划编制责任。各镇乡、部门应当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以法定组织编制单位为主体,构建条块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城乡规划编制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根据规划编制计划和规划编制任务书要求,按照法定程序编制各类规划,执行规划审批程序,确保编制规划的法律效力。对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或者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要对有关人民政府通报批评、责令改正;对有关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将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应投尽投”的投入保障制度。

20、严格城乡规划实施责任。各级政府是城乡规划的实施主体,必须严格执行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乡规划,切实提高规划的落地转化力。执行“六线”管理规定,严格非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在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大型公共绿地、风 景名胜区和历史保护街区等用地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规划确定的功能和布局要求。加强对开发区和各类园区的规划统一管理,严格实行规划管理“一书三证”制度,保障城乡建设活动顺利进行。严格执行规划强制性内容,提高建设工程实施组织程度,增强各级各类开发建设实施主体职能。各乡镇(街道)要积极配合行政执法部门,坚决遏制辖区内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

八、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提高规划执行力

21、建立规划实施联合监管机制。将城乡规划监督检查贯穿于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密切协同,防止和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房管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和房屋使用性质及规划部门出具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核发房屋产权证明。工商及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许可的用途批准注册场所的工商登记及相关许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必须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违法建设,并立即责成当事人纠正违法行为,消除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城管综合执法部门建立违法建设每月通报制度,并将乡镇(街道)的违法建设情况上报县委、县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法定职责做好土地使用的监管工作。

22、建立规划评估报告制度。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对规划的前瞻性、可行性、经济性以及公共政策属性进行客观评估,对规划内容、规划成果、规划实施绩效等进行评估,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规划进行动态评估,适时调整规划目标、规划内容和规划措施,实现规划实施管理的引导调控功能。完善规划报告制度。县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报告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对同级人大关于城乡规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在规定时间内将整改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告人大或其常委会。

23、健全规划督查考核制度。将县政府下达的规划工作任务纳入全县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层层分解落实,认真组织实施。以督查督办为主要方式,按照“目标明确、责任清楚、督查落实、绩效考核”的要求,加强对各镇乡执行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各项规划任务的完成。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的专项督查,对不按照规划实施的工程项目或规划执行不到位的镇乡部门,及时进行通报并责令整改;对不能完成任务的镇乡部门,要根据相关文件、制度、规定进行惩处和责任追究。

24、实行规划行政问责制度。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规划行政问责制度。对违反规定调整城乡规划、违反城乡 规划审批用地、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违法建设后果的,坚决予以纠正,并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规划行政问责由县纪检监察部门承办,相关问责信息经核实确认后,通过实施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停职检查、责令辞职、建议免职或免职等方式对履职不力的公职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下载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有企业构建“不能腐”体制机制研究

    国有企业构建“不能腐”体制机制研究 摘要: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结构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而对国有企业的腐败现象必须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腐败现象不仅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

    构建“不能腐”体制机制的实施办法

    关于着力构建“不能腐”体制机制的 实施办法 公司机关各党支部、区域公司党委: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中央纪委工作要求,推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国国有企业党的......

    街道机制体制调研

    六台街道运行体制机制等情况调研材料 按照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调研工作要求,现就我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运行体制机制等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六台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

    关于体制机制创新

    怀仁县中医院文件 怀中医学组发[2009]15号 关于体制机制创新 方面的意见、办法和规章制度 一、意见方面: (一)、是对医院科学发展认识不足,思想解放不够,发展质量不高,发展速度......

    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 大力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下决心清理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2008年,市权范围内仅保留行政审批项目11个、核准事项49个、告知承诺事项10个,保留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62个......

    体制机制创新

    荣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管理创新工作情况 荣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政务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管理创新工作精神,以维护人民......

    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党的十七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为深化司法......

    完善体制机制

    完善体制机制 ———三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 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