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见台湾观后感
环 保 概 论 结 课 论 文
题 目:
《看见台湾》观后感
班
级:
测绘1307 学
号:
姓
名:
——————————————导演:齐柏林
导读:
《看见台湾》耗资总计9000万新台币,可说是台湾纪录片影史以来拍摄成本最高的电影。导演齐柏林花费近三年时间拍摄,累积400小时直升机飞行时数。全片以航拍鸟瞰视角将台湾以一种你从未见过的角度与姿态呈现在大银幕上。正文: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被其如此之高的影评所吸引,当我真正看的时候,令我极为震撼!宝岛台湾真美!被其美景所倾倒!
开始这部影片给我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一道道极美的风景映入眼帘,让我一次又一次惊叹其景如此之美,蓝天白云,美丽的海岸线,朵朵浪花,山林葱郁,仙雾缭绕,房屋点缀其间,山川相连,与天相连,天地融为一体,极其壮观!仿佛仙境世外桃源一般,让我一饱眼福,令我极为震撼!慢慢的随着配乐及旁白的引导,沉浸在美景之中,跟随镜头去看山川起伏,雾气升腾,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虫鱼野兽,人们安居乐业,辛苦劳作,一片片稻田犹如一片片绿洲,坐落有秩,加之人忙碌的小身影形成一幅天然的画卷,一副和谐融融的景象,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一个美丽的小岛漂浮在海洋中.极为壮美!稻田在微风的轻拂下,犹如绿色的海洋,形成一道道绿色的波浪,绿波起伏,加上几个农民的点缀,极为壮观,其美不可言喻,接着镜头掠过一条涓涓细流,直至一条飞流直下的瀑布,像一条云梯一样,接着到了稻收时节,经过人们的辛勤的浇灌和呵护,稻田有嫩绿逐渐变为金黄,农机在稻田忙碌着,白鹤跟在农机后面捡拾漏掉的稻子,欢快飞落和人们一起庆祝丰收的喜悦,其乐融融,人们在这个宝岛上辛勤劳作,建立家园繁衍子孙,接着镜头来到茶园,茶农辛勤采摘优质嫩叶,以换取财富,尽头拉远,看到几点民房坐落在山间,然后镜头拉近,一群群雪白的鸭子飞奔向海里,欢快畅游,白鹤在水上轻盈漫步,渔民悠闲捕鱼,随后到达一个市区,人民在这座城市里辛勤打拼,农力为下一代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再接着聚焦在各种动物身上,动物在在绿林中嬉戏打闹。
最后,旁白话锋一转,“但是是谁惊动了这种平衡,埋下了灾难的种子”,灾难与此开始!接着遇到一场大雨,从近30年豪雨的变化开始转变这座岛的近来的变化,由于生态破坏,极端天气增多,每年都会出现象莫拉克那样的台风,台风肆虐,然后镜头来到大武山,莫拉克台风掠过的痕迹历历在目,豪雨成灾的台风乎每年都会有,然后灾难四起,大地的伤势多数人看不见,少数的人假装没看见,当大难降临之时,连神明都无法保护我们,更何况是渺小的我们。
由于人们破坏了山体结构,导致上体结构失衡,大量的山体滑坡,原本在高山上姿态傲然的森林,现在却毫无声息的堆积在岸边,一如浩劫过后无人收拾的尸体。
“人定胜天的象征其实是毁天灭地的开始”,人们在山林间画出了一道道最短的直线,路越开越高,直线同时切断了山体本来的纹理和结构,那些在这里成长几个世代的林木,就这样硬生生的砍伐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可以长出台币的槟榔树。森林被无情的砍伐,山地变为农地,房屋乱盖,从高处向下俯视,原本葱郁的山体满目疮痍,令人极为痛心,悲剧不断的发生。
“山林受伤了,他们的血肉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刷洗,最后坠入溪谷;砂石大量沉积在水库里,原本的蓄水池也变成了土石库;碧绿的湖水在也看不见了,看见的只是浑浊的泥潭”,听到这内心一股伤感!海是这个岛国通往世界的路,我们不能自我设限和揽阻,更不能改变它的颜色,不能破坏它原来的纯净。
湿地是这里的净水器,有毒物质会在这里分解,因此有地球之肾的美名,但因为过度开发及环境污染,湿地生态已经逐渐缩小。
介绍人语重心长的叹息污染的严重,流入海洋的污染水源,到时候怨天怨地怨政府。
而有限的土地资源,无止尽的利用,坪地开采之后进入山坡。垃圾的横流,埋藏,更多的人力物力,我们一边高唱节约能源爱护地球的同时,却一边制造大量垃圾,这些垃圾变成这个城市的毒瘤„„
仿佛看不见,这些垃圾就不存在。
这些密密麻麻的铁皮工厂,曾经创造过了台湾的经济奇迹,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制造了许多污染。
处理污水的速度赶不上制造污水的速度。
最后的一句给我很多感慨: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一个简单概念,为了后代的子子孙孙,我们没有权力在这块土地上放纵无穷的欲望,因为我们只是短暂的停留,我们只是过客,使我的内心一次又一次的升华。
后面的这首歌,很悲凄,很苍凉,震人发愧!耐人思索!
这部纪录片意义很大,警示世人,不仅让整个台湾人,大陆人认识到我们对我们赖以生存大自然所做的无法弥补的破坏,而且警示了全世界;从这部片中我们看到台湾由原本一个美丽树木葱郁,犹如仙境一般,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宝岛,经过人们无情的剥蚀,逐渐变的满目疮痍,失去了原有的风貌。令人极为痛心!
通过这部片,也使我们认识到大陆的环境问题,大陆环境问题与台湾相比尤为严重。大陆近几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取得了令世人震撼的成绩,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这骄人的成绩背后我们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顾环境,一切为了发展的模式让我们付出了残痛的代价,现在我们面临着: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一系列问题。虽然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但民众的环保意识太差,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政府应加大环保教育,出台更加严厉的措施去阻止环境的进一步不恶化。
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历史 的宝贵经验,是人类肩负的重大使命与职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相互促进发展,相互扶植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地球的青春活力,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自然环境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每个中国人的行动,我们该怎么做,要有具体方向,不能浪费我们的资源,不能污源我们的环境,让最美的环境留给下一代,下一代,下一代,是我们的使命,因为我们人人都是过客,只是这渺小的沧海一粟!
第二篇:看见观后感
《看见》 ——“生命,美得让人流泪”观后感
《看见》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节目,它冷静剖析社会热点问题,直面社会矛盾;采访了很多平凡生活中的人物,发现细小中的美。《看见》并不因为是央视的节目就高高在上,它反而像个邻家小姑娘,特别接地气。
一直很喜欢柴静的采访,因为她总是那么温和平静,无论采访对象是谁,她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无论采访对象情绪是怎么激动,她总能冷静地进行采访,并使采访对象也冷静下来。柴静有一种魔力,你望着她清澈的大眼睛时,会很舒服,想信任她,向她倾诉很多。
这期节目,柴静专访一个美丽的女孩 —— 廖智。说她美丽,不只是她酷似明星张柏芝的外表,更多的是她的对生命积极、乐观的态度。
廖智是一个年轻美丽的跳舞老师,她非常热爱跳舞,舞蹈不仅是她的工作更是她生活的全部。但2008年的汶川的一场地震把她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打破了。地震夺去了她的双腿,还夺走了她深爱的十个月大的女儿虫虫和婆婆的生命。如果没有那场灾难,廖智应该有个幸福的家庭:健康长大的女儿,体贴照顾的婆婆。还有一份喜欢的工作。但是这一切因为一场地震都破灭了。我想这场灾难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都难免会无法接受乃至奔溃。但廖智没有,她痛苦过挣扎过想放弃过,但最后还是廖智接受截肢手术装上假肢,努力进行康复训练。她说:我的命是别人救的,是别人给的。我的生命里面已经不剩下什么可以被我挥霍的,所以我必须珍惜每一天,我必须把握好每一天。”
当廖智还在进行康复训练时,世界小组组委会的有关人员找到了她,希望她能够继续跳舞。他们的话激起了廖智一直掩埋在心底的对舞蹈的热情。舞蹈,一直是廖智的一个梦想,哪怕身体不能动弹,可心已经在起舞。于是在赈灾义演震撼人心的《鼓舞》出现了。廖智训练时,身体还未完全康复,《鼓舞》需要在一面大鼓上跪立、旋转、敲打。这对廖智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以前的廖智排一个舞蹈动作只需几分钟,可如今需要各个小时乃至更长。廖智每次刚跪一分钟不到双腿便开始颤抖,接着全身都颤抖起来,钻心的疼痛让她汗流满面。但她都咬牙坚持下来了,当双腿残缺、一袭红装的廖智在大鼓上翩翩起舞时,震撼了现场所有人。
2013年雅安地震后,廖智立刻赶往雅安救灾,廖智回忆雅安地震时她参与救灾的情景。有一个小姑娘带她到油菜地上厕所,她的假肢只能蹲到九十度,小姑娘不知道,一直叫她:“姐姐,蹲低一点,再蹲低一点。”可是她做不到。我想任何人听到这段话都会感到很心酸,可是廖智是捂着脸像个小女孩一样,害羞地笑着把它说出来的。这让我更加心疼这个乐观坚强的姑娘。
柴静问廖智:地震发生后有很多专业队伍都往灾区赶,为什么她还一定要去。廖智说她个子小,又有被救的经验,可以帮得上忙。节目后来有介绍:当年汶川地震时,廖智被压在地底下,救援人员怎么也无法钻下去救她,最后是一个小个子男人钻下去救了她。柴静问:被从废墟堆里救出来的人,一般这辈子都不会愿意再去接近这样的地方,你是怎么做到的?廖智回答:我觉得我的命是别人送给我的。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人有时候是要忘记自己的。因为这段话,对廖智更加竖然起敬,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廖智是一个很二的人,她会把别人吃剩的骨头当菜夹,她会挽着陌生人走了一条街才发现不是自己妈妈。她在博客中写道:我没有一分钟为自己身体的失去而感到哀悼。她连刚做完截肢手术,双腿包扎躺在病床上,都不会忘记自拍。柴静说最喜欢她刚洗完澡,裹着浴巾,穿着假肢,假肢就大大方方露出来,摆大力士造型的照片。我也是,照片里的廖智搞怪欢乐,她大大方方毫不遮掩,真的从来没有一分钟为她身体的失去而感到哀悼。我欣赏这样乐观的廖智。如果世间所有人都能如此乐观,我想世界会少了很多轻生者,少了很多破碎的家庭。
采访最触动我心弦的是采访结尾廖智提到一部电影《绿里奇迹》,最感动她的是电影的一个情节。一个黑人遭受虐待诬陷毒打种种悲惨遭遇后,一个老妇人问他:为什么你身上有那么多伤疤,谁伤你这么重?他回答:我记不清了,女士。廖智说她每次看到这一幕,眼泪马上就流出来了。黑人他承受了很多不该他承受的,可是他竟然说他忘记了。我想忘记是代表着一种饶恕,或者根本就选择不记得,不需要去饶恕什么。这大概就是一个人心灵的最高高度。
廖智在博客中写过:这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辛酸、软弱和悲哀,但是,只要还有呼吸,就有盼望。她说,每当想到这一点,就觉得,生命美得让人流泪。的确,生命,美得让人流泪。
第三篇:《看见》观后感
《但愿人长久》观后感
广电1102张洪乐
“ 一个90岁老人,为怀念已故妻子,画了18本画册,从她童年的模样画起,画她少女时初见面的样子,婚礼之上新娘的面容,直到她白发苍苍与猫为伴。他说:‘死亡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但是画下它时,心中所爱的人就可以存在。’”
这是CCTV1“看见”栏目一期名为《但愿人长久》的节目中主持人的开场白,节目讲述了年近九十的老人饶、、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将自己和爱人的故事画成了整整十八本画册,回忆着,怀念着,悲伤着,幸福着,他一直未曾离开她。节目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在此,我不在内容上细细地阐述故事是如何打动人的,仅从电视节目分析的角度,大致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节目内容上看,本期节目的选材便体现了这几点,选取平常人中的的不平常事,引领群众从老人对亡妻真挚的爱中走进他们的故事,平和细腻地去感受爱情,思考人生,完全符合节目的要求。
从节目结构上看,采用倒序的手法,先描述老人的概况,然后跟随老人的回忆进入他们年轻时代的岁月,时而讲述,时而展示老照片和相关影响,并穿插着主持人对老人的采访,是整个节目能够生动而温情,完整且结构严谨,时刻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从节目主持人表现上看,主持人柴静一如既往保持着她知性而冷静的特点,既冷静又保持关切,既言语犀利又善于倾听。平和朴实地与老人进行交流,并在节目过程中不时地加以总结评述性话语,引人思考,却最终又能拉回观众的思绪,深入浅出,同时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触动。
从节目制作上看,做工细致,大大提高了节目质量。比如在摄像和照明处理方面,节目一开始,镜头打在老人的额头和白发上,昏黄的灯下,黑色的阴影,悠扬的口琴声,这样的一组镜头把老人的执著与深情展现地淋漓尽致,流露出脉脉的温情,深深地触动人的心灵。又如在音效方面,在回忆老人与妻子年轻时从相识相恋到步入婚姻殿堂,再到后来长达20多年的分居生活时,非常合适地加入了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音乐,既使节目更加生动,增加了可观性,又能引发人的联想,加深印象。
从后期编辑上看,节目中使用了包括图片、影像等在内的大量素材以及对老人家属的采访资料,多角度、全面地展现了老人的故事,增添了节目的真实性、趣味性。
《看见》栏目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刻画这个飞速转型的时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人人都知道什么是石头,《看见》的任务是让人们看见它,感觉到它。”这就决定了《看见》把他的受众定位在了普通大众,因此话题的选择和深度的把握就要从普通大众的层次去定位,既要符合大众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又要适当地加以分析,用深度来显示内涵,保证了节目的品味。《但愿人长久》这期节目就成功地体现了这几点,因而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第四篇:看见观后感
读完看见后感慨万千,诸多事实,也是大家不为所知的,诸多真相也是大家不能理解的,这就是现实,血淋淋地出现在你的面前。唯一看完一小段后,再合上书本,给自己留点时间,重新调整自己的认知,再自己做出总结。这不像是看其他书籍,能置身事外,因为书里描述的现实往往能把你深深地拖进去,好像是要一起见证什么,一起去诉说什么。
看见。认识。呈现。
柴静的文字让我看到这样三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概念。在既定的,相对封闭的经验世界里,我们的“看见”是有限的,从而对“看见”的“认识”和“呈现”也是值得去推翻,质疑,甚至是重建的。在药家鑫的案件里边,既定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依法处置了一个应该处置的人。而在柴静的节目中,我们看到的药家鑫,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坏人,是一个“做了坏事的人”。
然而,是什么让一个人做了不该做的事呢?这是柴静这一期节目的坚持。而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追问或忽略,其实是我们“看见”,“认识”,“呈现”状态的真切体现。
现实中面对此类人事,我们的习惯做法往往是选择忽略,再贴上诸如“富二代”的标签,然后任意挥洒我们的情绪。我们就这样在对他人的迷失中,也迷失了自己。
如何看待自己?这几乎是柴静每做一次调查访问,都要直面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将节目做得客观,不失于主观臆断,或不被情绪左右。“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多年来的调查经历让柴静深知: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的最大敌人。
自我的认知和触动不该理所当然地成为“看见”世界的依据。书中柴静谈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特区法院院长吴经熊,曾在自传中写道:„„我只是在人生舞台上扮演一个法官的角色,每当我判一个人死刑,我都秘密地向他的灵魂祈求,要他原谅我这么做,我判他的刑只因为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为这是我的意愿。这是一个法官对“自己”的认知,因而他“看见”的不仅仅是坏人,是死囚,还是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对此,刑事法官何帆的成长及改变也颇让人一番琢磨:何帆学生时代读到吴经熊这番话时,在一边批上“伪善”二字,如今他再读这段话时,划去了先前的批语,在旁边郑重地写上,人性。
以上是汲取书中几段感想。这是一本好书,读完后,你就知道,她那个作为记者的习惯一直都存在着,记录事实,诉说事实,从没夹杂着任何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看法。这本书也是,她只是一个传递着,告诉千千万万的我们,有这样的事存在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
第五篇:纪录片《看见》观后感(定稿)
纪录片《看见》观后感
用眼去看见真情,用心去感悟人生。
自从在网上看了《看见》的系列纪录片,我的心被那种无奈所折磨,又被那种暖和的人情所牵绊。我不知道这是好久没有心动的缘故,还是好久没有给心灵喂一勺心灵鸡汤缘故。罢了,一切都罢了。因为这一切在“兰考弃婴”的面前都是浮云,都是无力的表述。
当我看见一个没有丝毫打扮,肥肉累赘,头发乱糟糟的袁厉害因为得知和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九个孩子因为火灾而离世时而心脏病突发躺在病床的时候,我心不由地颤了一下,没办法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我眼前这个人,这个女人,这个吃了太多艰辛的“母亲”。她躺在病床上,用着手指甲里满是掺着黑泥的黝黑的手一遍一遍地擦拭着从眼里涌出来的泪水,这泪,是对自己的懊悔,是对那逝去的孩子的祭奠,是对生活的无奈和悲伤。我们或许无法明白这镜头下袁妈妈那心里那撕心的嗷嚎。我泪流了下来,却不想被室友看见,因为这段片片时光是我和袁妈妈在共同祈祷那九个可怜的孩子,这片片的时光是自私的,是不愿被室友打扰的。
当镜头从袁妈妈身上转到那些被她照顾的孩子身上时,我是多么高兴与悲伤呀!高兴的是这些美丽的生命还存在,尽管艰难着;悲伤的是上帝在他们身上咬了那么狠心的一口,让他们在生下来是就被注定成为弃婴的命运的。幸好,袁妈妈收留了他们,用爱的乳汁哺育了他们。当我在他们脸上还看见那洋溢的笑容时,我想那笑,应该是这世上最纯的,最好的笑了吧。他们在一起嬉戏着,打闹着,也许只有他们在一起时才会不那么感到可笑的自卑吧,也许只有他们在一起时才会不那么感到可伶的痛苦吧。他们成为了亲人,或许没有血浓于水的联系,但却有了同病相怜的关怀吧。他们身上的那份情,那份爱,是用命运结晶的,是用时间浇筑的,是用痛苦无奈培育的。他们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亲人…
最后当我看见政府有所为时,当我看见政府为这一个一个孩子安排进好的福利中心时,孩子们笑了,袁妈妈哭了,她一遍一遍看着柴静给她在医院放的关于她那一个个孩子的录影时,她哭了,我明白,这是一个母亲的幸福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