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现状与解决途径

时间:2019-05-14 14:4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现状与解决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现状与解决途径》。

第一篇:浅析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现状与解决途径

浅析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现状与解决途径

摘要:大学生中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是社会和谐发展和人才教育培养的迫切需求。近年来部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主要存在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机制建设不到位,性认识不到位、安全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形式单

一、队伍建设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评价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其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管理人才队伍;接着要完善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的实施性。关键词: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对策;教育与管理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且又复杂的工程,其教育内容涉及相当广泛,意义与作用也是深远的,对社会和人民的生活都非常重要。近年来,大学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关乎家庭、关乎学校的稳定,同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治安稳定均产生了极其严重危害和影响。因此,必须清楚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安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对于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首先它是一项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教育活动,主要的依据来自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了使大学生从人身到心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安全责任以及安全技能方面的知识,使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得到提高。它对于大学生教育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包括:其一,现代素质教育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开展,目前,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的一个大环境就是学校,没有足够的安全责任与知识,更没有安全的防范意识,这对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来讲是不符合的。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就是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强调,需要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教育,自我服务。现在的大学生从小都是在家庭的关爱下长大,没有经历过风雨挫折,所以,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薄弱。其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开展能够促进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实施,有很多安全事件发生在高校中,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成为受害者非常容易,当然,也非常有可能成为施害者。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不但要重视对学生安全技能与知识的培养,还要在安全防范意识上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责任的观念,让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甚至是整个社会都会受到自己不正当行为的严重影响。如果能够加强安全教育,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而且还能提高他们抗击打的能力,使他们的综合能力都得到提升。

二、高等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问题与现状

(一)、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高校逐渐形成了交际社区和小社会,一方面大 1 学校园在适应教书育人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进行校园社会化的改革,我们看到越来越便捷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进入了校园、师资的社会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等办学理念的改变,这一切都让大学生与社会更紧密的联系。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其社交活动的频度、一度和内容也在不断增加,而这在扩充了大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安全因素,即社交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跟大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相连的是财产安全问题。这主要是盗窃案件。盗窃犯罪是高校中常见的一种犯罪行为,对学校和犯罪木人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二)、信息网络安全问题

现在的社会可以说是信息的时代,信息速度非常快,也是网络的时代。现代人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网络社会”己经到来。学生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新的联系方式,互相联系,但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们也利用电脑和网络来消磨他们空闲的时间,因此就出现了一些人整天沉迷于网络和游戏,把精力都投入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使部分学生的心理出现障碍,例如孤独抑郁、网恋、游戏瘾、色情瘾等,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三)、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快速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紧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难免使大学生越来越不适应,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正值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在一时难以适应的较为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常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出现心理失衡现象。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因素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高等教育既面临诸多机遇也遇到严重挑战,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涌入加上社会上一些错误舆论的导向,且与网络信息传播相结合,给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带来巨大冲击,部分意志力不坚定、辨别能力差的同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忽视安全问题,给自己或别人带来不应有的伤害。在开放办学的态势下,校园周边环境也日趋恶劣,给校园安全造成很大影响。比如网吧、黑出租、无证的饮食摊点、不规范出租的民房,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往往成为高校学生的安全事件的常发地,大学生往往是受害的主体。高校所处的一些特殊地理位置:或身处闹市或依山傍水,也成为安全隐患所在。

(二)、学校因素

高校公共场所众多,宿舍、图书馆、餐厅、机房、自习室、运动场等都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地方,设施不健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少。如消防器材不能及时更新,逃生通道不畅;安装了门禁系统和监控摄像装置,但存在不开启或成像不清的现象;学校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存在心理咨询场所狭小,人员、设备不足的问题;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不到位。资料显示,各高校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定 2 了本校的校规校纪,但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缺乏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缺乏科学性和人性化,甚至缺乏法律依据,导致管理者的行为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发自内心的支持。同时,有些高校管理者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遵循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预防为主、教育优先”的原则,轻防范,重处理。

(三)、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缺乏真实社会经验、生活经验,自我防范意识薄弱。90后大学生从小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卜长大,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安全意识差,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应对问题掉以轻心,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教育的缺失使得许多学生缺乏实际学习和生活所必需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一旦遇到突如其来的险境,因缺乏救助常识,往往不知所措,难以应付,造成不应有的损失。遵纪守法意识差。部分同学违背学校相关规章制度,酗酒、打架或在宿舍使用违章电器,造成自己或他人利益受到损害。在实践教学中不遵守安全操作规定引发安全事故等。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由于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感情受挫、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困难等因素导致学生出现抑郁、焦虑、强迫、失眠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引发自残、自杀或攻击他人等安全问题。例如在每年毕业生离校期问,部分毕业生因种种原因拿不到毕业证,对学校心怀怨恨,或因感情、人际关系问题处理不当,加上离愁别绪,平时累积的矛盾在此期问集中爆发。于是一些毕业生情绪冲动,酗酒,打架,吵闹,摔砸物品,破坏公物,安全问题由此产生,毕业生的文明离校已成为困扰诸多高校的一大难题。

四、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高校安全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机制建设

首先,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领导机制。高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及相关校领导为副组长,办公室、保卫处、学生处、教务处、后勤管理处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校二级管理机构要明确以分管副书记任领导、辅导员为成员安全管理队伍。其次,明确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尤其是高校安全保卫部门要明确岗位职责,做好安全巡查、检查、防范等日常管理工作,搞好校内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安全工作法规,完善校内安全制度;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高校二级管理机构也要出台安全岗位职责。

再次,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高校安全工作应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立一系列的如安全工作责任、安全巡查、门卫管理、宿舍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疾病防控、交通安全管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申报、重点部位安全管理、教学场地、设施、器材及体育运动安全管理、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安全应急预案、安全隐患整改等制度曰。并且,这些制度要根据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发展而不断补充、完善、更新。比如,对于拥有电动车、汽车的学生在校园内驾车的管理规定,要及时出台。

(二)、更新安全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

在教育内容上,应该以高校校园伤害事件所暴露出的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认真研判安全问题的类型、发展变化情况,并根据安全问题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安全 3 防范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更新安全教育内容,使安全教育内容更加有针对更加科学。比如,要紧紧抓住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将心理疏导、就业安全、应对突发性安全事件比如应对地震、雪灾、台风、洪水作为重要内容等纳入大学生安全教育。在教育形式上,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丰富和创新。

一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高校要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新生必修课程,制定教学大纲,通过一定的课时里专业教师的讲授,让学生系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巧。二是以班级活动为拓展。辅导员要以安全教育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采用征文、演讲、视频教学、讨论、表演、讲座等方式让每一位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形成安全技能,并在日常管理中严格管理,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发现安全隐患立即纠正,并给相关学生以严肃处罚。

三是以安全演练为实践。高校要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演练,以防遇到地震、火灾等灾害时,老师和学生因缺乏必要的疏散和逃生知识酿成悲剧。四是以媒体宣传和安全讲座为重点。高校和二级管理机构要重点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利用报纸、橱窗、网络等媒介普及安全知识和防范技巧、通报情况,让每一个在校学生能获得知识和技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且,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法律法规知识、生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安全讲座,带领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加强学习的时效性。

(三)、加强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专职队伍建设川。通过业务培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从业人员的技术和素质。培养他们的政治敏锐感,心理分析和疏导能力,处理紧急情况的应变能力,并纳入考核范围。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检验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专职队伍的业务能力,并表彰一批业务精、能力强、工作勤的优秀教师,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其次,高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改进基础设施,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基础设施要及时维护、更新、升级,尤其要加快电路改造,对老旧电路要及时维修更新;改进安全保卫部门的保卫条件,加强车辆、通讯设备、网络设备等的配置和更新,建立和完善“校园110”综合服务体系,保证安全保卫经费;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科技化力度,以“科技创安”,建立和完善消防监控、视频监控等安全防控监控体系。

(四)、加强大学生自主管理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其最终口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主人翁的姿态实现自主管理、自我选择。为此,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将管理者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管理观念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管理者为客体的观念;要从管理者“管理”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在服务中进行教育,寓教育于服务之中;要将管理者从管人、管物等“硬”管理向以引导、疏导为主的“软”管理转化。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制度的制定可以吸纳学生参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征求学生意见,鼓励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治安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在提高 4 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通过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安全检查组,在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负责监督和检查特别是涉及学生的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精神,形成领导重视,安全教育与管理队伍强化,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提高三管齐下的局而,才能更好的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效应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而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在经济快速的发展情况下,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同时要保证必要的措施去避免不必要发生的事情。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在每年的教学计划中要加入安全教育内容,注入大量安全教育方面的教师。老师们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完善安全教育体系和管理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把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的意义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冯思纯,《废名短篇小说集》[M].氏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2]吴晓东,《镜花水月的世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林世田,《佛教经爽精华》[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4]吴言生,《中国禅学》(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倪伟,《纺纸记》[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7 [7]郑雪.人格心理学[MI]广州:暨南人学出版社.2007.[8]杨天平.学校常规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胡艳杰.浅谈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J]陕西师范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10]董振寿,吴星旭.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12).[11]刘勇.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J].科技资讯,2008(6).[12]古月娟,白海琦.“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卜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探索[J].时代文学,2008(2).[13]黄维平,韦帮得.新建本科院校安全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1).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简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快速进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亦日趋严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本文从多个层面分析了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高校的原因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

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2.用人单位的原因

(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因此,他们更青睐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社会就业环境的原因

(1)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超过600万。毕业生人数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一方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

(二)、主观原因

从大学毕业生来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

1.基本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从事实际工作必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诚实守信等。基本工作能力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首要标准。近年来,一些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工作选择上拈轻怕重,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基本工作能力较差,导致在职场上的发展后劲不足。

2.专业技能不足

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能,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等。一些毕业生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缺乏,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频频遭遇困难和挫折。

3.求职技能欠佳

求职技能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与生产资料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在应聘是没有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未能将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恰当运用。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一)、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

业空间。

(二)、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三)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四)、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1.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2.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

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张颖,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

报,2004(6)

【2】 徐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 薛浩,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职业时空综合版,2006,2(7)

【4】 郭玉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人口与经济,2004(10)

第三篇:中国水问题:现状、趋势与解决途径

中国水问题:现状、趋势与解决途径

王浩博士

清华大学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水无所不在,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物质基础,是影响生态的控制要素,人的60%—70%.也是水,水问题不单纯是科学技术问题、工程问题,是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区域的发展、综合国力的问题,也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就下面四个方面谈水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中国水问题

二、如何看待水问题,造成此视的原因

三、目前水问题的发展趋势

四、解决的可能途径

一、目前存在的水问题:从现象上看,就是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的问题。

水多:洪涝灾害仍是部分地区发展的心腹大患。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年在洪涝灾害上的损失平均为100亿美元,其中洪水只占三成四,伴随洪水发生的涝灾占六或五。

水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较多,造成了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

水脏:水环境污染等。

水浑:包括水土流失,地下水下降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包括沙尘暴问题。

这四大类问题的基本情况是:

首先说洪水。从四个方面认识洪水造成危害的机制。先说洪水形成的生存环境。森林植被影响洪水,如森林植被好,同样的降水量,同样的气候条件,形成洪水的过程比较缓,总量也较小。换句话说,就是可能造成的灾害的风险小一些。第二个是洪水的演进环境,包括在河道里、江河湖泊里的吞吐、澄净的过程,这时就要看防洪的体系如何。第三方面,就是在洪泛区中的财产多不多。财产越多,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第四个方面,是说洪水造成的灾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做为社会来讲,就是对洪水的抗拒能力和耐受能力,即灾敏感性。这四个方面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这四个方面能做好,就能有效控制洪水造成的灾害。

就我国目前来说,水多仍是心腹之患。如长江98-99的大水。这样的灾害在今后的十年、十五年内,下非常大的力气,才能有所控制。就现在的情况来说,能有所缓解。目前,我国关于洪水的问题,大约和25年前或30年前的美国差不多。国家一方面就防洪的投入不断增多,98大水之后,防洪投入的力度非常大,每年都在200亿以上。防洪设施整体上的改善是很快的。但受综合性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国家的防洪的投入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洪水造成的损失也在同步的加大。《美国国家防洪总报告》关于这些方面有些反思。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人水争地的矛盾。也就是说,人的生存空间较小,人口密度较大。

在洪涝区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为了追求小利,一些人不服从洪泛区的管理,使得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能降下来。目前中国在洪泛区内生活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只要人口还保持在1000万,防洪工程做得再好,洪水造成的损失也不容易根治。第二,防洪的标准有待于提高。就黄河的例子说,从桃花源以下

到河口,大约有需要堤防的河道是700公里,两岸大堤就是1400公里。这1400公里中,低于黄河流域规划中的规定,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堤防大约是800公里以上,不够高,存在漫决的危险。洪水一来,漫过大堤。第二,堤防的质量不好!在有记载的2600年历史中,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的纪录,大约每3年有两次决口。历朝历代,大堤决口以后又重新修复,土质比较掺杂,有很多硬地和断面,即暗伤。这种情况下,就有溃决的危险,因为在结构上有危险。第三方面有冲决的危险。目前黄河断流的情况下,水很小,进入河漕的泥沙没有明显减少。每年大的有十亿吨上下。90年代以来,每年是在十三亿吨到八亿吨之间摆动。平均每年有十亿吨泥沙进黄河。出河口的泥沙很少,大部分在河槽中淤积,这种情况下,主槽被淤平了,在这种情况下水没有主槽的约束,在很宽的黄河河道里流动。在河南的黄河河道是299公里长,一般是十公里到二十公里宽。黄河水在很宽的河道里摆动。最严重的时候,4公里长的水带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就在它的中心摆动了十公里。

这种摆动造成了河道的控导工程失灵。河水没有约束,对着一个地方冲,很快就冲坏了。凡是河流稳定流动,对着冲的地方都有堤防工程。而游荡的河流,即所谓的斜河、横河、滚河等,使得防洪工程很难适应动的流态,就有冲决的危险。黄河的工防都是土质工防,存在着漫决、冲决、溃决三重危险。这仅是堤防。堤防是防洪体系中的一部分,还要和水库的防洪库容等、蓄水洪区几方面结合起来搭配使用。那么总体来讲,防洪体系的标准还不够高,洪泛区内的生产活动难以禁止。另外,这些年有大的防洪投入,但今年几年会怎样,还不能确定。总的说,洪水的灾害还比较严重。如果保持现在的投入力度,大约十年到十五年内,大江大河的大的洪水危险就基本缓解了,也能维持了。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单

位面积内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大,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在今后五十年,在物质财产和生命财产这两方面,看到的都是升值,一旦有危险,损失就非常大。在这些方面确实需要未调谬的措施。这是目前存在的比较紧迫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缺水的问题。水少的问题,相当于慢性病,虽然没有象洪水那样惊心动迫,但造成的损害,对发展的阻碍比洪水大的多。从几方面看:第一,从授灾的范围看,洪水是一条线,旱灾是一大片,旱灾是流域性的,影响的区域大的多,影响的人口、财产也大的多。

根据世界银行九十年代的一个统计,中国每年洪涝灾害的平均损失是100亿美元,而旱灾的损失是350亿美元。我国的水研究者,经过讨论认为,世行可能对洪水灾害的估计略小,对旱灾的损失略大,但是,结论没有错,也就是干旱造成的损失要大于洪水造成的损失,这是公认的。干旱带来的影响是大的。干旱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气候的影响,二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气候的影响就我国来说,北方地区这二十年来始终处于干旱化趋势。80年代这十年,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减少了10%.90年代以后,黄淮海一代的旱象没有基本解除,比80年代略有缓解,仍然是比多年平均偏旱。另一方面,降水少的中心逐渐向四川盆地、汉中地区,向泰岭以南、大巴山以南地区偏移。这是经过全国的雨量站网的分析,得到这样一个基本看法。从水资源的形成来看,是通过降水来形成。

通过降水来看,有这样一个规律,如降水量降低了10%,净流,就是形成的水资源不是减少10%,各个流域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至少要降低15%以上。这是最好的情况。如干旱区仍然在降雨,但基本上已不产净流了。第二大类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多方

面的,第一方面是大量的河道外引水造成的河道的断流。河水在重力场的影响下,都是在河床内向下流动。现在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使得形成了水循环的侧支循环。通过提水、引水,形成了人工供水的水网,这样使得原有的水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大类影响是使流域的产汇流特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同样的降水量,过去100份降水量能产生30份的净流,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会使得100分的降水只能产15份、10份的净流,甚至一滴水都没有。比方说,水土保持、水平梯田的目的就是不产流,这样使得雨水就地利用。这对当地的生产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但下游产生的净流就少了。总起来说,人类有各种改变土地地貌的活动,这是没有争议的。这些活动的总体效应就是使净流性的水资源减少。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对水的利用的总体有效性提高了。举个例子说,海河流域50年代内,在河北省界内,十年平均产生的水资源里223亿,到了90年代就降到94亿。

分析这几年,水资源是直线下降,很稳定的从223亿下降到94亿。可看海河流域内的两个大省,上游山西省和下游河北省,从山西入河北的净流,从太行山到张家口,除去丰平枯的影响,十年年平切进入河北省的净流是102亿,到了90年代年平均就省下26亿。在此期间,是直线的衰竭。如官厅水库,50年代十年年平均入库水量为20亿,到现在,年平均的入库水量为3.7亿到3.8亿。所以,总的说水资源减少的情况比较明显。第三类的原因是,大量产生的温室气体使气温升高,全球的环流发生了变化,降水的时空分布发生了变化。地表的蒸发条件也发生了变化,整个水资源的循环转让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肯定的讲,对中国对水比较敏感的北方地区来说,基本上是不利的影响,除了西北干旱区是稍微是有利的影响。在西北地区,由于温度增加,生物量增加了,这是好事,但土壤的干躁化程度也加大了。由于温度高了,水份蒸发就厉害,土壤

干躁化程度加大。另一方面,气温升高以后,大量冰川融化补给净流,出山口的净流量增加了,这对于干旱是很宝贵的资源。但由于冰川是固体水资源,其循环是极其缓慢的。象这样的融化程度,几百多没有问题,但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今人担忧的。总体来说,干旱一个是气候的影响,另一个是人类发展的影响。

两方面最后一综合,造成了我国缺水问题比较突出。全国668个县级市,多少感到缺水的影响的大概是400个城市,比较严重的超过100个城市。有的城市用水十分紧张,如1995年西安,包括现在的西安,都是定时定点去领水。再有,就是大量农业用水被挤占,大的工业项目由于水源问题迟迟论证不下来。导致缺水、或水资源比较缺乏的省市,产业增长少了很多机会。那么还有就是生态环境这一方面。

第三个问题就是水脏的问题。现相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还远远不够。目前地表水的污深情况已十分严重。有专项的关于水污染对人的机能的影响的研究,研究结论十分明显。水环境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困难,而且现在对它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淮河过去是中国一级流域里污染最厉害的,过去每年排入淮河流域的COD 指标是150万吨。看到这一情况,国务院就下令治理,开始了治淮的零点行动。治理了几年之后,到最近一次的零点行动,排入淮河的COD 为90万吨,消减了60万吨。那么这60万吨是如何消减的呢?是靠关停并转一些中小企业,同时还采取检查行动,也就是靠临时的停产实现的。治污能力还在存活,只是在特定的时间没有生产。总之,综合措施的结果是减少了60万吨,还有90万吨。淮河流域的自降减能力是36万吨。还要从目前的90万吨做进一步的消减。从90万吨消减到36万吨,就要对一些大的企业采取行动。这些大企业要不是利税大户,要么就是生产短缺产品,不能要停下来的。总之,停的代价极其大。这一方面就需建立集中 的污水处理厂。建污水处理厂的成本也很高。一吨的处理能力,平均总在1500元人民币。就如准河流域,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平均28万平方公里上生活着2亿人,平均每平方公里总在800到900人,这么高密度的人口区域,建立污水处理厂,不用说设备投资,一日吨需1500元,就征地费用就很高。从90万吨消减到40万吨,消减50万吨,算一下设备的费用,再算上征地的费用,再算上15%的运营费,这就是将污染处理到自降减能力的代价。问题的难解决就难在这些地方。

第四个问题是和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即水浑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水土流失,我国整个水土流失面积,从荒漠化面积来说是367万平方公里,大约一半的面积是水失面积,即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主要是几个大区,最厉害的是黄土高原地区,第二就在西南的土石山区,别外还有长江中下游的红壤地区,黑龙江、内蒙古等西北的黑土冻融地区。水土流失每年损失大量的肥料,也造成表土丧失。如西南水土流失地区,一年剥蚀1公分的地区相当大。很多地方的土层也就在12-13公分。现在以1年1公分的速度被侵蚀。这些面积不在少数。如在黄土高原地区,最厉害地区年每水土流失大约是损失1500吨以上的物质,这是剧烈区。这样的地区,全国大约有4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大约占了3.7万到3.8万平公里。年5000吨以上的流失,黄土高原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这方面的每年的治理投入也很大,但问题是,一边在治理,另一方面在破坏,如砍树、养山羊、开矿等。比如黄土高原一很大的露天煤矿,那个地方属于强烈侵蚀区,每年一平方公里流失1万吨以上的物质。煤矿生产以以后,流失物质就从1万吨升到1.9万吨。这就是人类活动加大了土壤侵蚀量。那么,这种生产、建设活动,造成了问题的难以治理,这有其内在的深刻性,不能依靠几项措施就能实现的。

现在只是破坏势头得到扭转,但没有根本扭转。换句话说就是总量没有减少。另一方面是和水有关的其它生态问题,特别是中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退化问题,包括目前的沙尘暴问题。这些问题是一个链条,一方面在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为了许多的生产活动,大规模的河道外引水,以及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了下游地区极大范围内的地下水下降。地下水下降,地下水的浅水蒸发量就下降了。地下水有一个跑和的界面。这一界面在不停地往上蒸发。地下水越下降,蒸发量就越小。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是不够的,要靠植被的根系来捕捉浅水层蒸发的水汽。地下水下降,浅水蒸发量随着下降,根系捕捉到的水份就越来越少了,地表上的生物种群就开始演替。过去要600毫米支持的大一些的乔木、灌木,逐渐被小的灌木、草更替,如果再汗,湿生的草也不行了,就要被旱生的草,以至于被盐生的草,即极度干旱化程度下能生存的草代替。水份条件越差,地表的生物量就越少。地表生物量少,土壤里的有机质就越少,有机质越少,土壤干躁化程度严重,造成表土沙化。沙化以后更容易水土流失,更容易荒漠化。总之,和水有关的的生态问题是一个链条。

目前的水问题,从现象上归类,大体就是这些,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问题。下面探讨第二个方面。

二、如何的看待这些水问题。

首先应明确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目前出现的水问题有它的不可避免性。这是发展进程中,相对来说,难以避免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观点。第二,我国的水资源条件确实有不利的因素,而其不利的因素相对多些,这是自然条件禀赋上的限制。第三,我们经过努力,可以就现在的条件做得更好一些。第四,这些问题,我个人认为能够解决,并不是克服不了的,尽管水问题极其严重,极其广

泛,但是最终能解决,不会成为制约综合国力强大的特别严重的问题。

下面看一下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几个不利方面:

第一,从总体上说,水不够用。人均水资源量就少,这是最严重的一方面。从世界各国看,在参与统计的主要的150个国家中,各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如果排队的话,中国有的年份在120位,有的年份排在122位,也就是说,根据人口、水量的波动有些波动,但总的看,大数总是在120位之后,就是说人均水资源量少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在水少的的情况下,水的地域分布很不均匀。凡是人口多、经济发达、其它的自然条件相对好的地区,偏偏水就少。在荒无人烟、基本没有生产力的地区,偏偏有的是水。

所以,在大平均本来就不宽裕的情况下,地域的分布使问题更严重。这就是第二个不利条件。

中国有十大流域,以长江为界,北方六个,南方四个。东北两个流域,松花江辽河两个一级流域;华北地区是黄河、海河、淮河流域;西北是内陆河流域,这六大流域组成了北方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中国的南方四大领域是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还有就是长江、珠江以西的西南诸河,即澜沧江、怒江、稚鲁占布江,东南诸河,如寒江,瓯江等。南方四片儿人口和北方六片儿的人口大体相等,南方大约多了3.5个百分点。南方人口占53.5%,北方略少一些。也就是南北方人口基本一样。而土地面积,南方只占35%,北方占65%;而水,南方占81%,北方占19%.南方地少水多,北方地多水少,就这么一个分配情况。而西南国际渚河又没有怎么开发,几乎是白白流走。长江是9600亿,珠江是4—5千亿。而北方的水是相当少的。黄准海辽四个流域,这些地方的人均水资源,如果大平

均的话,都不够500立方。

在国际上是很低了。如在海河流域的水资源,比以色列还低,这还是按照很粗浅的评估方法做的比较,如按科学的比较方法,就更低了。现在就大处说,海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是320方,以色列是386方到387方。基本情况就如此。

第三,地区不均匀的情况下,该用的时候没有,不用的时候又来,就是时间不恰当。就如海河流域一代,包括北京。北京一年的水资源是40亿,降水量是100亿,这是按旧的方法计算,按新方法计算已没有40亿了。就是按1949到1956年的水文系列经过当时的水资源评价方法计算出的40亿的水资源量,到现在仍以这一计算结果为标准,但实际上远没有这些。就北京的情况,大约80%的水基本上都在120天内来到。换句话说,一年其余的240天的水量才是20%.来北京的水资源就很少,人均的水资源量大约是300个立方。在这样的情况下,80%的水来得很集中,实际上还有更集中的,在20天内来全年水量的50%以上。就是目前所说的七上八下,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北京市、海河流城、甚至整个华北地区降水净流的规律基本上是这样的,也就是在整个20天里产生的水资源以洪水的形式流走,因为这个阶段水来得很凶,只好防洪,防洪意味着来多少水就让它走多少。在这个情况下,一年的水资源在20天内就走掉一半。剩下的100天内又去掉了剩下的全年的30%.而在240天内只有20%的水。这是什么的样的水资源呢,整个海河流域的大平均是320方。北京是300方。

第四,时间窨布不均匀的条件下,人均量少的情况下,还要背起两个大包袱,就是用水的两个大需求。这不是各国都有的,而是我国特有。第一即农业用水。因为就气候条件而言,我国属大陆季风气候,雨水来得来相当不均匀,即急来急走,同时又是农业立国,是灌溉农业。不灌溉也可以,但农业生产总产值就低不

稳定,单产也上不去。在我国土地资源很短缺的情况下,要解决粮食问题,还要背起农业用水的包袱。农业用水量无法减少的。就目前来说,农业用水量是4000亿,而总用水量是5600亿,农业用水是最大的方面,大约占70%强。

而很多海洋性气候的国家,它们的降水规律,就极端的例子看,如北欧国家,月降水量大体是一条平线,365天的降水也大体是一条平线。进一步的分析,每天的降水又分3到4次,再换句话讲,就它们的植被来说,就象花匠每天定时用喷壶去浇水,大体上的水量一样。比较的稳定。这样的水,我们称为有效降水,全部都是资源性降水。如果所有的水一下子都集中到一个地方,一下子又走了,水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就农业的情况而言,我们是大国,不能学以色列,不能为了节约用水而发展高投入高产值的高效作物,我国必须保证粮食的自己供给,必保粮食需求的85%以上,这是没有争议的。目前我国的自给率是95%以上。现在许多人提议多进口粮食,因为进口水和进口粮食是一样的,粮食是最费水的。总之,这就是说,我国是灌溉农业,而其它国家不用灌溉,产量也很高,因为降水量很稳定。第二大包袱是生态环境用水很敏感。也是由于大陆气候造成的。冬天特别冷,夏天特别热,而春天旱又很突出,春天的水奇少。这是大陆季风气候的特点。植被的水份条件比较敏感。当然,如果不用去考虑植被问题,我国的水资源量会大大的提高。就是说,既使河道都断流了,都不害怕。而生态植被全靠天然降水去维持,我们可以把河里、湖里的水更多的往外拿。但是现在不行。在现在的气侯状况下,如果把水拿多了,就会引起以上所说的系列生态问题。非地带性生态植被是靠地下的净流维持的。而降水太集中,还没有利用就流走了,即来即走的形式,而不是分次降水,在这种情况下,在净流水资源开发的时候,要留够一份生态水。这就是经常提到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经济发展水水。合理按排生态环境用水就是河里看着有水但不能全用。地域分布不均匀,时空分布不利,农业灌溉用水负担高,生态用水敏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基本上就是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第二方面谈谈水资源的社会因素。

这个问题确实也是难以避免的。从49年以来,关于水的总的开发利用还是可以的。例如,黄河的一些规律大体上改变了。历史上黄河二千六百年的记载,百年一改造,三年两决口,十年九旱。从三年两决口来说,从1911年到1947年,这三十六年间,黄河发生了万流量的大洪水8次,决口7次,洪水发生的频率是4.1年一次,只要发生,几乎都决口。那么,从47年以来,黄河上发生的万流量的大洪水12次,一次也没决口。解放后也大约是4.1年发生一次洪水。没决口当然是好事,属建设成就,但另一方面,决口会出好多泥沙。没决口河床就会淤高好多。先说没决口是好事,但给防洪加大了困难。另外,在这几十年来,工业的发展,供水量的增加,增加速度也是全世界最快的,总起来看,经济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一般的国家,对水的需求的增加也是超过一般国家的。农业的生产,依靠着不太有利的大陆季风气候,通过灌溉支持农业。灌溉农业用水,城市用水,工业用水,如果做同步的比较,中国做的是比较好的。用水的效率也还可以。总之,目前发生的水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如现在有一种看法:中国的水利工程使得一些河流断流,为什么不考虑生态环境呢?可这以倒过来思考,生态环境确实很重要,但是说这样话的国家,一般将河道内水量的25%用于人工水网系统就可解决问题了。而我国的人口压力大,需要将河道内水的60%用于人工水网,才能够满足对水的需求。但是,我国没有60%的常年的水。因为在北方降水的70%,甚至是80%,都以洪水的形式流走,只有20%—30%的水可用。要想发展,甚至要想

生存,必须将洪水的相当一部分留住,转化成常年供给的水资源。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必须修水库,既使要损坏生态,但这是事实,要发展,要面对这么大的人口压力,有这么大的对水资源的需求,但自然条件又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就通过工程来控制。修工程确实对生态环境有影响,一定是不利的影响多,有利的影响少。有利的是对人有利,而对人以外的生态是不利的。因此,对中国的水问题,中国的生态问题,一方面要呼吁保护生态,另一方面要有一个清新的认识,有不可避免的一面。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水问题,还有两类问题。一类问题是怎样更好的处理好人和水的关系问题,另一类问题是更好的处理有关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通过人水关系的处理,更好的发展自然生产力,怎样更好的调整生产关系,使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协。

比如说,现在的水问题,现象是水多、水少、水脏、水浑问题,但在本质上一个是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每个区域,环境是比较脆弱的,资源是比较紧缺的。在这个阶段,又是发展中必经的阶段,百事待兴而资金有限,只能选择做该做的事。做要选择能促进发展的事情,更多的抢占一些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挤占一些生态环境的容量。另一方面,又把节约、保护的资金省下来,用于所选择的资源。如建一些工程取水,而不把钱花在水土保持、生态保护方面。这就是经济发展产生的外部性,但在外部性中就体现了生产关系中的问题。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是更加趋于集中性的管理,还是更加分散性的管理?是靠一个部门管,还是多个部门管?是中央多管还是地方多管?是按流域多管?还是按城市多管?还是按省级行政区多管?这其中有非常多的问题。如何看待?总之,水问题背后是如何管理的问题。另外的问题是,在管理的背后还有投入机制、价格机制 的问题。比方说,用水的效率问题,一方面是说现在我国用水的效率还可以,效率是中等,后中等学稍好一些。另外,还有很大的提高效率的余地。其中之一是水价不合理,市场经济下强调价格杠杆配臵资源。价格体系不合理,这是值得改进的一步。再有,就是开发利用的模式上,开发利用的组织形式、管理形式上,在工程建设布局、工程建设质量上等,都有可改进的地方。总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都有可改进的方面。这些原因都是改革所需解决的问题。

总之,就中国的水问题,首先要看到其发展进程中的不可避免性,其次要看到自然禀赋条件的客观性,第三,也要看到还有大量可改进的方面。这些改进的方面,一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促进人水关系的调整,二是要调整生产关系,保持人和自然的大关系的和协。在此过程中,法律、机制、体制、价格、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各种的规划布局问题,以及许多的水问题,包括西部开发中的水问题,黄河的水问题,南水北调的水问题,东部城市水问题,都需讨论。

三如何看待水问题的未来发展态势

总的看,水问题是人水关系问题。从主导方面来看,主要是人的影响。基本上看,中国水问题的发展和人口发展、城市化进程、现代化进程大的趋势完全一致。总起来说,从水资源的需求讲。我国目前的总人口大约是12.8亿,到人口的高峰期,大约要冲加到16亿人,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可能还有突破。中国人均水资源的需求,解放前是人均187方,到了1980年,稳步上升到450方。那个时候是中国水资源需求急速上升的时期,中国供水总量急速发展的时期。人均用水量是直线上升,从1949年的187方到1980年的450方,人口总量在飞速发展,解放时大约四万万五千万,到了1980年的10亿,翻了一番,用水总量急增。从1980年到现在,人均用水相对稳定,人口的增长,从10亿到12.8亿,用水

总量跟着线性增长。今后总的态势是,经过努力的开源节流,按照可持续发展规律,以提高用水效率为中心,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如果在这一格局下能够坚持,一直到中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保持人均用水450方,实现各种既定战略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现在,我国从80年到现在,是保持人均用水450万大体稳定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二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这二十年的城市化进程,这二十年粮食从总产值三千五百亿公斤涨到五千亿公斤,人均用水量都没有发生变化。

所以,关于水的管理做的还是不错。那么保持人均用水量450方不变,保持今后五十年的发展,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总体来看,2050年是中国的用水高峰。人口在2050年前达到高峰,用水也大体上应在2050年达到高峰。到了2050年,人口就不会再增长了。人口高峰大约在2040年到达,用水高峰在2050年前达到。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相对稳定。我国现在的城市化进程大体是30%整,未来的城市化进程,最低预测是60%,最高是65%.目前我国城市化的速率以一年一个百分点在增长(以人口统计中的第二口径计算)。在这样的城市化速率下,城市化大体稳定,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基本稳定,城市的用水设施也很稳定了。各式各样用水稳定了,农村用水也稳定了,不会有什跳跃。城市用水大约是730亿,农村用水大约是370亿。第二块是工业,预测中国的工业增长在下世纪的中业最低是52万亿,最高是153万亿,最后一般的共识定在100万亿。按这样的量预测工业用水,并且考虑用水定额比今天的日本和美国略先进一步,50年后中国的用水效率比今天最发达的国家高一点,如果以这个尺度预测中国的工业用水,大约是2000到2300亿。这个预测应是保守的,可能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估计还有些不足。对经济结构没有戏剧性变革下的预

测,如果有这样的变化就会更好。农业用水大体保持不变,还是现在的4000亿上下,在这个过程中会突破这个数。由于2050年时,中国的人口不变了,对粮食的需求也大体不变了。即使不把生物工程、基因过程这种革命性的的蛋白获取、能量获取考虑在内,仍然是在传统方式下,农业用水的总量基本稳定。并在供水总量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用水的高峰在2050前达到。未来水资源的需求大体如此。

洪涝灾害在未来20年仍然是心腹之患,过这20年之后,就会有大的改观。有几个原因。

第一,国家近年来对防洪的投入比较大,防洪堤坊的修筑,每年在200亿以上。第二,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部大开发中,有大的控制性的水利工程要做,做这些事情时,防洪是做为大的因子在考虑。西部地区防洪设施做得好些,库容大些,对下游,中部和东部地区的洪水灾害能有一定的消减。在中国的整体发展布局中,对生态环境也提高到一个高度,也有一定的投入,对洪水的生成环境在改善。同样的降水不会引起同样的洪水。同时对洪泛区的控制也在加大。生产力布局方面,在各个流域普及防洪风险图,还有些强制情措施,总之,洪水在今后20年会有大的改观,会好转,当然不会全部解决。因为西部的河流还处于原始状态,没有大的调控,就会有洪泛区,那些地方还需整治。那么中国未来水的趋势,当务之急,不是洪水,比较长远的、根本性的制约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能解决,在2050年达到供需平衡。但目前水资源的短缺就比较严重,未来20年会明显加重,因为未来20年是人口快速增加、城市化快速增加的时期,城市化进程对水资源的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图景是,水资源短缺是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因为2030年之前,不可能有大的缓解,始终是保持紧张状

态,始终保持大的缺口。在这个过程中,洪水虽然今天是当务之急,十年以后,它的压力就小了。第三,水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会越来越大。一方面是资源的有效性,是质和量的统一,没有质就没有量。水质污染造成了有效水资源的急剧减少。

如珠江山角区到处都是水,但是到处都没有水用。水都是有毒的水。淮河流域水也不少,但污染严重。如上海是水乡,是水网地区,一平方公里的地面,河道的长度都是8—10公里,这么高的水分布密度,但不能用。污染使得本来紧缺的水没有了。第二,污染对人的影响很严重。如水污染中的三致物质,致癌、致退变、致畸变。还有雄性激素,化学结构相当稳定,在外环境境中不易降减,饮水中负积太多,就会带来身体的多种变化。

四如何解决

个人的观点是双管齐下。综合治理即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这个过程中,投入更少,见效更快的是调整生产关系,在调整生产关系方面是法制、机制、体制三方面入手。法制是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管理、规划等以法制的形式规定,使大家有共同遵循的标准。我国不是没有水法,在1987年通过了《水法》,还是其它一些有关水的法律,很多政策条例,但缺流域法。水法中有些大的规定是不妥当的,即分级分部门管理,就造成了多治水的局面。流域法是应建的。从体制上说,如何管理?第三方面是机制,经济上有哪些机制,行政上有哪些机制,公共参与上有哪些机制,怎么能保证这些机制运行?相互制衡?还有经济杠杆方面等。

李强:

我国过去更多的是强调水制,而王浩从水的资源角度入手,从更高的角度,水的经济、水的政治入手,既是宏观的角度,同时从微观的角度很好的把握水资源问题。在水的问题上,目前遇到的问题很严重;如果通过一些政策、策略使得人们的更多的了解水,这样会逐渐的影响人们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对水的短缺、水的污染有很大的影响。

我有几个问题:第一,中国目前地下水情况倒底如何?

王浩:

就地下水问题,从水资源总量上来讲,是28124亿立方,河川流量是27115亿,地下水资源量是8788亿,其中有1800亿是在平原区,这对发展的意义更大。而山区用水可以说微乎其微。所以1800亿的平原地下水对发展很重要。由于是在地下,埋藏条件很深,不具备开发条件,或开发出来在经济上不合算。而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对发展又具有意义的平原地下水,能够开采的量1300亿。我国实际开采的是1030亿,分布的地区主要在北方,南方不到100亿的样子。那现在来说,地下水开采量大体是1000亿,未来能开采1300亿,还要增加300亿的地下水。目前的开发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是地下水的超采,比如海河流域一年要超采30—40亿。严重的年份要超采60亿。淮河流域一年的超采量也在10亿以上,山东半岛超采量在5亿以上,辽中南地区超采量在5亿以上,汾河谷地、关中盆地两者相加超采量在7亿以上,四川盆地超采量在3亿以上,雷州半岛超采量在3亿以上。年地下水超采总量占80亿—100亿。超采的标准是以绝对合理地下水位为界,低于这个水位就认为是超采。合理地下水位的标准是,不太高,不容易造成地表的次生源次化,第二是不太低,蒸发量对植被合适,第三是位臵要适合汛前汛后适合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只要平均地下水位达不到合理的地下水位就认为是超采。还有就是水位持续下降,明显的造成漏斗,这几个

条件综合起来,确定是否超采。地下水有一个特点,水资源是在流域水循环中形成,在形成的过程中,水循环的速率不一样。换句话说,水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更新同期不一样。地下水更新最长的,象青藏高原的地下水,循环一周,即参与了海洋循环大陆循环,重新回到原来的位臵要7000年以上。在华北地区的地下水,最浅层的,即浅层地下水,周期是一年,成压力水周期是5—18年。越深越慢。对于循环同期是五年的地下水,每开采1方地下水,补充的时间要5年,连续十年每年都开采5方,就要花五十年的时间补给,这是对更新周期5年的地下水而言。

李强:第二个问题:请你谈谈南水北调。

王浩:

简要的说一下。首先对于其必要性没有人怀疑。评论一件事要先建立了一个标准。对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综合的财富,传统的看法很简单,不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没有价值。只有制造物才有价值。衡量制造物的价值以总量的多少来看,所以出现了工农业总产值等指标,社会总产值等指标。随着价值观念的改变,看事物的价值不在于制造出来的总量,而是通过这项社会活动,间接创造的财富有多少,经济效率的高低。总的说,这样的观点仍然是一元价值论,以制造物为财富,而现在是多元价值论,至少是三元价值论。一国的综合国力有三大资本构成,首先是人力资本;其次是自然资本;再其次是制造物,即传统的经济资本。西方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占一国财富的70%,自然资本占20%,制造物资本占10%.由于资源环境问题,我国的自然资本衰减严重,正是由于此,政府才投入于生态环境建设。整个发展的观念有所不同,内涵更丰富。从一元价值观到三元价值观,自然资源确实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

了这一价值观念来看南水北调。其目的在于对大部分北方水土资源不匹配的情况扭转,形成自然资的升值,因此,对于南水北调的争议不大。第二,南水北调的基本格局是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从长江下游,经过山东的东京湖过黄河,一直到天津;中线从湖北的丹江口一直过黄河,在华北的太行山前经过,到北京的燕山地区,在河北的徐水的西黑山100公里有一个叉道,通到天津,总长1250公里。西线是从长江水系的大渡河水系、金沙江水系、雅龙江水系,从这三条水系调水至少要100亿到北方。

目前达到的共识是,这三条线路都是必要的,互相不能替代,同时,互相有补偿,即任何两条一起运行的合力都比一条要好。第三,工程拖延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东线的优点在于投资很少,工程很牢靠。任何大的技术问题都没有。工程的布局也没有争议。问题在于水污染。

长江下游的水质不干净,还过准河,准河是污染最严重的,而且是平交过准河,即融合了以后才过。这样以后,污染是最担心的问题。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很显明的用户站出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光依靠专家的判断,得有需求方。水污染制约东线的最大障碍。从长远看,东线的运费太高。东线不是自流引水,是提水引水,是在江西都江引水站,靠电力提水。提水的净高程是47米,毛高层就超过100米。中国能源长期紧缺,电力也不富裕,依靠电力抽水,就目前来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目前电力有富裕,供大于求,但以后就不同了。同时,目前东线的抽水容量还不大。中线的优点,一方面是水质好,覆盖面大,所有中国长江以北的精华地带都覆盖了。中国的总地势是东低西高,中线是在第一阶地落到第二阶地的最高的点走了一条线,所以能把第一阶地全部覆盖。最大的不利条件是工程风险高,要保持高水质,沿途不和任何一条河相交,、得跨过那些河,就要有220座跨河建筑物,每一个跨河建筑物都有工程实施风险。总串联之后,风险相当大,也没有好的实践,只能根据理论计算,要减少风险,就得加大投资,使得水费更贵。第二个不利因素是,有膨胀土问题。水一泡,渠道就会变形。另外还有高填方、高挖方问题。还有要自流,远行费很低,但有的地方就要控方、填方,超过8米就需控方、填方的路段超过三分之一。再有就是调节能力很差,从丹江口出来后,河水的容量是十亿,流经的时间超过十天途中可能出问题。还路过暴雨高峰区,太行山前等,雨洪可以避免,但要提高工程费,工程造价。还有就是跨黄河地区。因此,过黄河还有很大的争论。总的说,中线的问题都实际存在,但不是制约性的,不可解决的问题。

问题最终集中在中线的运行费用远远高于东线。东线的水大约一方1元5角,中线的水,至少要3元一方。西线的是最优的选择,战略性最好。西线的问题是前期工作还不够,主要是它在8级地震度的地方,搞工程要9级设访。另外要过过大的断层、长遂洞。大口径遂洞,世界上最大的洞是14.1米,而西线有多条12米以上的隧洞。世界上最长的大口径隧洞大约是30公里,西线最长的要130公里。中国还有断屋,一般有1公里宽,而且1000多米深,过断层不是大问题,主要是大遂洞的施工等工程问题。总起来讲,中东西这三条线,中、西、可以说基本上具备了开工的条件。只是东线受水质所控,中线造价高,有优化线路的余地。

李强:第三个问题:科技发展解决水问题的可能性。

王浩:

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层面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水,但真正对水资源有革命性贡献的是通过基因过程、生物过程实现,是整个用水方式、能量获取方式 的极大改变。展开讲,生态系统有两类物质,一类是无机的,一类是有机的。无机物又分两类,一类是太阳能,另一类是以水为中心的无机物。有机物是三类: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植物,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消费者是动物,形成食物链。还原者是细菌和微生物,包括污水二级处理的活性污泥,把有机质还原为无机质。生态系统是以水为纽带形成了物质演进,能量转换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不可逆,熵增加的方向就是增加无机物。能量是单一方向的运转。依靠太阳就能生存的地带性生态系统,和还得依靠地下净流性水资源的非地带性生态系统。所有的人造系统都是非地带性系统。城市都是非地带性系统。生态系统有其本质性,多样性规律。人工系统是反自然的,有另一套规律。自然系统追求多样化能量利用的充分性,人类系统追求能量利用总量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基因工程将人工能够固化太阳能的物质人工种植,将所有太阳能、雨水都通过这些植物生成的干物质、湿物质全都固化,人在想办法转化这些物质。这一天快到了,对粮食、水资源等是一个综合解决的工程。

敬一丹:济南的缺水问题能否解决,下一个济南是哪个城市?

王浩:

简单的说,目前解决济南用水的方式是在很小的余地内腾挪。从需求讲,要层化需求,首先保证生活用水,无关紧要的工业用水要取掉。中国工业制成品总量盈余,生产出来也是积压,如洗铱机,电视机等,都可以一刀切。这样经济效率高,水效率也高,农业生产继续保持。但由于库存问题,粮食收购压力问题,可以考虑适度的切掉一部分,保持生活用水,保证紧缺供水。这是需求的管制和分层次供水。从供给讲,要加强黄河全流域的水资源调配。

目前黄河水资源的调配仅仅是地表水、干支流的调配,还没有将地表水和地

下水统一调配,没有将当地水资源和过境的水资源统一调配。1987年国务院的分水方案仅仅对多年平均的黄河干流地表水进行了审计,1997年进行了黄河干支流地表水分月、分旬分配,但没有和地下水联系起来,没有和当地水资源联系起来。这两步需要做。这又引出一个大话题,上游一方面要水,当然黄河水分配应向上游倾,配合西部开发。但是,目前,到2010年还要坚定执行国务院的分水方案。在这个方案下,上游个别的省有超过的。这涉及到水资源谁占用,谁补偿问题,恢复机制、体制问题等。

下一个济南大约是东营地带,北京天津这不乐观。

就现在来说,黄河分水是用帐上的水分水,是今年汛后把来年的水进行分配的,是依照580亿这个基数分配的。实际上已没有580亿了。由于水资源的演变,从94—98的五年内,从水资源的公报表为参照,真实的水资源是505亿,这是按照旧的方法计算的结果,如果以新的方法计算,黄河真的地表水量是437亿。也就是说,过去旧的计算方法要改进,没有505亿,所以现在考虑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目前评价方法还有弱点,除了计算了505亿地表水,还计算了102亿的不存在的地下水。那么帐目上多了170亿。因为黄河非孤生存在,是北方环境演变的一个缩影。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都与和黄河流域有相似性问题。

敬一丹:第二个问题:如此多的年青人关注水,你怎么看?

王浩:

任何事情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年青人关心是好事,关心环境资源理所当然,同时,也对未来年青人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如,水的价值问题,也就是未来经济学重要的突破。

如何看待水的价值,水的资源价值,环境的价值,过去的人是如何看待,现

在的人是如何看,其中有没有发展?在哪一点上有发展。同时,水的价值尺度既和供求关系有关,又与劳动必要时间有关,资源权属的转让有关,和资源的稀缺有关。在经济学中也是重要的问题。学自然环境的对水没有相当透彻的了解就太遗憾了,对于社会科学,水也是一个很大的折射点,水巨大的公共财产,又是滚动性的公关财产,可以在区城性的流动财产,对于发展中的外部性,对于人文科学有很深刻的意义。例如,在中国水问题交流中,发现一个问题,日本水资源的管理是多部门管理,而我国主导是集中治水。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所谓日本“和”文体的精神,注重其它部门对水部门的影响,讲究协商。水问题其实就是利益分配问题,是多目标、多层次、多决策的问题。比如,水分配首先涉及到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用水权,而且每个人平均用水的量大体相等,其次,如果地区产水多就多用?这是产水优先,再有一个就是现状分配用水优先,用水效率高的优先分配,公平优先原则等等。

郑也夫:农村水价问题如何看?

王浩:

这个问题在康乾时期就反复提出过,农业用水价的如何处理。历史记录,一共七个省的财富治理黄河,就有农民水价问题的讨论。各国的国情不同,解决之道也不同。大的解决之道无非而条,一是不收取。另一个是,该收多少,然后用不同方式的返回。日本对农村用水的补贴是三条,第一条,把补贴总量和国民生产总值挂固定的比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加,水的补贴也增加,第二条,在水工程建设时,国家给60%,地方给20—25%,真正的受益者担负剩余部分。国家担负了水利工程的大头。中国的比例没有这么大。第三,这样的前提下,核算运行费,国家再负60%,还有一些白给的。用户真正担负的就很少。走少收费取向。

我国的农业水价问题现实是,收取的成本大约在4或到8成之间,没有按成本收费。从用户角度看,总的看,北方的水支出一般不超过总支出的10%,这样水费提价而余地。但是水费的取向,第一模式是国家拔款进行大规模灌溉区改造,改造费用不纳入水费收费。第二,改造之后,水价按成本核算。第三,水资源费和水费的统一收费。水资源费体现国家对水的管理。

第四,对农民的水收费要分阶梯累进收取。第五要坚决的剔除目前的按亩收费,改成按方收费,当然要加强按方收费。

听众:海水淡化解决水问题的可能性?

王浩:

在现实情况下,海水利用不能替代南水北调。但是非常值得考虑。同时还提出了海冰利用,因为冰是淡水。以前是电解,耗电,现在是膜技术,净化海冰较容易。勃海北部结冰120天,南部60天,冰层是1米到1.5米。如果把冰层拉到最近城市处理,一方水的价格大约是1.2元到1.5元。长期看,如果膜技术有进一步突破,海冰利用有一定前景。目前海水利用作为饮水,重要的问题是水质。不过是好的解决思路。海水净化的成本具说能在每方2.5元到3元。一些城市能做到每方水成本为5元到6元,这种情况下,竞争也很大。我国舟山群岛,淡水供应每方为10元—12元,所以海水淡化还是好的思路。

第四篇: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与解决途径

村镇银行的创业和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

1、小型的银行承担着支持三农的大任务,“小马拉大车”,负荷重,作为难。如果没有优惠政策的扶持和得力举措的推动,将会停而不前,或慢步移动,发挥不了以小支大的积极作用。

2、作为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必须坚持市场化运作。可是为三农服务,内含政策因素,因而在经营中难以全面顾及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从参与竞争中拓展业务,增加了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有机统一的难度。

3、面对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村镇银行竞争能力和实力不足,无法与其它商业银行抗衡。

4、村镇银行尽管冠以新型,但却存在若干与现代商业银行体制和机制相背离的短腿,缺乏许多扩展业务经营的必备条件。比如,分支机构下伸不易,市场覆盖狭窄;服务功能、设施和手段不全,一些业务难以办理;注册资本不多,影响规模扩张和风险承担;支农优惠政策不力,难以充分调动为农服务的积极性。

5、村镇银行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依法开展业务,不受外来干涉。但有些控股银行常以直管替代参与,这样做,虽然有助于起步阶段稳健运作,但同时也会削弱村镇银行的法人治理。

针对上述分析,村镇银行要认真研究为了谋求发展而要开展的各项经营活动,以及推动这些经营活动取得成功而要采取的谋略。基于村镇银行已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覆盖,因此其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也应按照地区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着重就设立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发展思路提出浅见,这里面涉及市场定位、经营宗旨、发展理念、战略选择、创新争优、推进举措,等等。

一、市场定位与经营宗旨

在银监部门印发的文件中,对村镇银行的性质、地位、任务和作用均有明确规定和阐述,界定村镇银行是设在农村地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这是确立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和经营宗旨的主要依据。市场定位包括区域市场和客户市场。作为设在县级的村镇银行,提供金融服务范围,应该立足县域,涵盖村镇,在主要服务三农的前提下,支持地方经济全面发展,这样才可能为促进三农发展提供支撑和基础,尤其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所以区域市场既要着眼农村,又要放眼全辖。客户市场的选择和进入,也要有主有次,不宜单一。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应包括:

1、农户、农业实体、涉农项目和企业,这是基本的客户,是第一方阵。

2、中小企业,这是拓展的客户,是第二方阵。

3、地方重点项目和企业,这是争取的客户,是第三方阵。在坚持以三农客户为主的前提下,要寻找和拓展其它优良客户,增加客户市场容量和份额。

按照这样确立的市场定位,村镇银行的经营宗旨宜是:以服务三农为主轴,以支持中小企业为己任,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全面发挥金融筹措和运用资金的功能与作用,把村镇银行办成地方自己的银行,三农依靠的银行,中小企业信任的银行。

二、发展理念与战略选择

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向。现阶段,尽管强调了设立村镇银行的重要意义,把它视为农村金融改革和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可是,村镇银行毕竟是一棵金融小树,而且先天不足。以何种理念引领今后走向,事关村镇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按科学发展的观点,小银行难为大事,何况村镇银行所关联的三农这件大事,关系国家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因此,村镇银行的发展理念,应是不甘居小,着眼于大。要立足办实事,力求办好事,力争办大事,经过数年努力,逐步达到机构网点下伸,区域覆盖扩大;适时增资扩股,注册资本扩大;积极开拓业务,经营规模扩大;加强市场营销,客户群体扩大;严格实施管理,质量效益扩大;努力完善服务,品牌效应扩大。做大必须建立在做好、做强的基础上,杜绝无序扩大、盲目扩大。为达此目的,初创阶段,要夯实基础;拓展阶段,要稳中求进;扩张阶段,要奋力争优,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真正实现稳健经营,有效扩张,不断开拓,持续发展,成为在当地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新型农村商业银行。

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制定,是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从村镇银行的实际出发,按照显

示自身特色,创造竞争优势,全面拓展经营,保持稳定发展的要求,本着同质性和差异性兼顾的原则,认真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在现阶段,村镇银行发展战略宜为:“立足县域,面向三农,介入中小企业。要以负债业务带动资产业务,以资产业务扩大负债业务,实现良性循环。要从强化负债业务入手,大力组织资金来源。要加大营销力度,吸收农村资金用于农村,引流城镇资金反哺农村。要合理组织贷款投放,优先解决三农资金需求,择优解决中小企业和重点企业资金困难。要完善经营功能和手段,全面办理各项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 实施发展战略,要始终围绕资金做文章。村镇银行能否对地方经济尤其是对三农提供有力支持,关键看手中掌控的资金和资金的合理使用。所以,着力竞争和扩大存款、贷款市场,是实施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三、创新思维与发展举措

村镇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关键还在于要创新思维,研究和实施各项举措。要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以新创优,以优取胜,依靠创新营造发展机遇。以创新的思维实施各项发展举措,必须把握:

1、合规合法,符合金融监管要求和改革方向。对于没有触犯现行政策法规和银监管理规定的创新举措,要勇于实践。

2、要围绕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研发新的业务品种和服务项目,满足市场需求。

3、创新的着眼点要放在拓展业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盈利水平方面,使创新发挥更大潜能。

4、创新设计的核心在于新,在于同传统的不相适应的现状相异,并能提供其他金融机构难以满足的条件,创造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

5、创新要和体制、机制改革紧密结合,成为推进改革的动力。

就当前来看,村镇银行创业和发展的主要举措,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强化市场营销,全力拓展资产、负债业务。在创业和发展的道路上,村镇银行最重要的任务是,筹措更多资金,为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提供资金保证。实施这条举措,面临许多困难:基层网点少;客户资源缺;支付手段差;结算渠道不畅;业务品种不全。因此,要针对性地提出各个时期拓展业务的方案,积极组织实施。

在负债业务方面,要着重研究扩大存款来源的渠道。在东部农村地区,村级经济比较发达,农民进城务工较多,有一批人在外地投资办企业,收入比较高,盈利比较多,积累了资金和财富,不能忽视农村闲散资金潜力,要千方百计把这方面的资金动员吸收进来。要多方面寻求和开辟其它资金来源,尽可能多地引流城镇资金用于三农需求。目前制约村镇银行开展组织资金工作的因素是,缺少适中的营业网点;缺少相应的营销人员;缺少完善的支付系统;缺少理想的吸储品种。一定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解决,尤其要尽快开发信用卡,以此为载体,把业务带动起来。

在资产业务方面,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其一,在贷款结构方面,要把握好贷款投放的倾向性和合理性。对三农资金的需求,要优先安排,重点支持,保证供给。掌握上,宜以生产性为主,消费性为次;农业为主,涉农为次;短期为主,长期为次;质押为主,信用为次。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要视资金可能,积极给予支持。要适当介入当地的重点项目。保持贷款结构的倾向性和合理性,一靠计划安排,二靠能动调整,使各个层面的贷款比例大体符合要求。其二,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使用,发挥效益。村镇银行的贷款投放,风险控制的难度比较大,有相当多的借款户,尤其是农村借款户,金额不大,零星分散,又无可靠的还款保证。要研究如何既方便借款,又避免风险的具体措施;要研究如何在网点少、人员少的情况下,开展贷款的“三查”工作;要研究农村的贷款如果出现风险,如何及时处置和化解。要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损失减到最小。

拓展存款、贷款业务,需要多项措施配套,而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市场营销。强化营销既靠策略,也要靠人。合格的营销人员应具备:有公关能力,有社会资源,有良好服务态度,有坚韧不拔精神,有熟练的业务知识。要通过培训,在现有员工中挑选合适对象担任客户经理;通过招聘,录用和充实营销人员;还可以适当运用社会力量,协助开展营销。要把以诚促销、以新促销、以优促销,作为扩大营销的中心环节。要适应农村情况,采取适合的营销手段和方法。营销人员要尽可能多地走村串户,登门宣传和拓展业务,既扩大影响,又使农民接受和钟爱村镇银行。强化市场营销既包括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也包括其它所有面向市场的业务领域,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营销。

2、强化内部管理,全力打造“遵纪守法,高效合规,行为严谨,健康运行”的新型银行。村镇银行要根据“规范经营,内控缜密,制度先行,依法治理”的原则,严格界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为准则,保证经营管理少出或不出风险和事故,把村镇银行办成真正的现代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强化内部管理,有几个重点必须常抓不懈。

其一,坚持和完善一级法人治理的组织管理体系。《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村镇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干涉。规定还指出,村镇银行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这些条款,十分清楚地界定了村镇银行自主和股东参与的关系。有些控股的银行,为推动村镇银行办得更好,采取了一些统抓直管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镇银行的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村镇银行既要接受控股银行的指导、支持、监督、参与和帮助,借鉴和运用控股银行的成功经验做法,又不能成为控股银行的分支机构,重要的经营决策,应通过董事会或股东会讨论决定。

其二,正确处理开拓业务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保证各项业务安全运行。要增强风险意识,守好防范风险这道堤坝,构筑自身的金融安全区。这里要强调的是,金融作为高风险行业,其风险具有反映的滞后性、控制的被动性、涉及的广泛性和危害的深远性,这种特性,决定了防范金融风险的高度和难度。必须把防范金融风险作为村镇银行创业和发展的基石,一刻都不能放松。

其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村镇银行经营行为和员工办事行为。要把约束和激励结合起来,提高员工按章办事的积极性;要有严格的检查考核办法,推动员工按章办事的持久性;要把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作为对员工进行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启发员工按章办事的自觉性。要从加强机制建设入手,逐步形成以规章制度为核心的稳健而又适应竞争的经营机制,严谨而又充满生机的管理机制,合理而又面临挑战的分配机制。

3、强化团队建设,以优秀人才开创一流业绩,争创一流银行。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技能熟练、道德品质优秀的人才队伍。要强化教育培训,要积极引进人才,要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得到充分信任和使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团队建设的核心。村镇银行领导班子应该是努力奋进、勇于开拓、团结务实、发挥表率、关爱部属的领导班子。既要为员工提供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比较丰厚的工资福利待遇,更要重视用企业理念和文化去塑造他们,引导员工全心全意为村镇银行的发展争作奉献。

四、剖解难题与抓紧实施

村镇银行创业和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要在不断战胜困难中前进。为有助于更快成长,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1、抓紧增资扩股。在银监部门、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发起银行的支持配合下,东部地区村镇银行股本金宜扩充到1亿元以上,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2、加强网点建设。村镇银行的发展,必须借助网点的合理布局,要加快在村镇设立分支机构的进度。

3、加快支付系统和电子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尽快实现拓展业务和加强管理现代化、网络化。

4、争取更多更好的政策扶持。除了享受国家已经明确的支农惠农各项政策,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得力的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在资金存放、税收减免、优质项目推荐等方面,对村镇银行倾斜和关顾。

第五篇:大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与解决

大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一、引言:

调查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正确进行学习指导和学习理论研究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更直接地、较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情况和主要问题。因此,我们对我校的60名大学生,包括文、理、工、管、经等(其中各类专业12人,男、女各6人)专业一、二、三、四年级在校生进行了学情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共15 项。调查采用问卷法,所得结果可信度较高。现将调查结果作如下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

为提高素质的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31%,就业而学习的占40%,的占16%,没想过为什么学习的占13%;另外,在课余时间谈恋爱的占18%,参加文体活动的占22%,上网的占30%,打扑克的占8%,搞兼职的占11%,自习的占11%。以上调查从某些侧面反映了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有朝气、积极进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与引导。

(二)学生自我评价

从调查结果看自我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占15%,良好的占32%,中等占47%,差的占6%。这个评价比较符合实际,不过也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不太理想,同时也说明了大学生已具备了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优化学习过程,对学习活动的效

果进行价值判断,通过调节自己的学习状态,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潜力,了解自己学习目标所达到的程度,从而改善自己的学习情况,这种学习自我评价活动应在学生中正常开展起来。

据调查自认为学习态度很好的有23%,一般的有59%,很差的有8%,无所谓的有10%。用什么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学习,也是我们在这次调查的一个项目!调查表明,大学生用以评价自己学习的标准基本上是正确的。他们对自己确定的目标已经达到的程度很重视的,同时也较重视考试分数。

(三)学习心理

在学习心理方面:按照大学生的学识和心理、年龄的特征,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心理需要大致可以概括为:(1)为了兴趣、爱好的为22%;(2)为了获得文凭的占33%;(3)为了以后就业的占39%;(4)为了社会作贡献的占8%。这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不是很健康,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为了为社会作贡献而学习。

(四)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在学习方法方面:每天课余自学时间四小时以上的占5%,2-3小时的有17%,1-2小时的有34%,一小时以内的有23%,不自习的有21%。由此可见,学生的自学时间不足,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当问及“你拟订学习计划,并按计划看书、学习吗?”的时候,15%的人回答“总是如此”,47%的人回答偶尔如此,还有38%的从不制定

计划。这表明学习盲目性现象普遍存在与广大学生中。共有23%的课后立即复习,一周或者一月内复习的占37%,考前一个月复习的有40%。大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在大学里是很常见的现象。在调查中有35%存在“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思想,而且有29%的大学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不必再踏踏实实地搞学习,这说明在校大学生中,学习态度不端正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警惕!作业情况:据这次调查统计,能独立认真完成作业的占33%,自己做偶尔也抄袭别人作业的占55%,经常抄袭别人作业的有12%。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学风存在一个大问题。不认真做作业的人数高达61%,这是值得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我们大学生注意的。在各类考试中经常作弊有6%,偶尔作弊的有58%,从不作弊的有12%。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树立良好的考风,抵制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歪风,创建一个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结合当前大学教育实际,经过分析,在此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商榷。

(一)加强对大学生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必须使之正确认识学习是为了怎样一个目的。我们要善于帮助学生正确树立学习目标,消除盲目心理,克服

不良价值观的影响,确立学习与生活的目标,勇敢地面对现实,为学习和生活、理想去拼搏和努力。要树立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和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学习和工作目标,而不仅仅考虑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二)加强对学生的自我认识教育和学习心理的正确引导

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学会控制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学习是艰苦的劳动,没有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决心是学不好的。要教育学生学会控制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平衡,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尽可能地保持一种积极、愉快、舒畅的情绪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心理需求,及时地予以帮助和引导,使他们的心理得到优化,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要教育学生把追求健康、高尚的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统一起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三)要重视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指导,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进一步影响到其学习效果和成绩。

同时,外部大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也有极大影响,必须有一个优良的学校环境,它包括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教师的水平、教改的成效以及校风学风和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要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形成一个优化的育人环境。特别要让大学生多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正确认识社会,要看到社会的积极面,自觉抵制其消极面,主动学习,不断进步。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

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努力过的充实,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下载浅析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现状与解决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现状与解决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中国的基本矛盾与解决途径(定稿)

    当代中国的基本矛盾与改革措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

    当前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与解决途径

    “三农“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摘要:“三农”问题是近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不断被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问题,特别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

    浅谈当前农村小学图书馆的现状分析与解决途径

    浅谈当前农村小学图书馆的现状分析与解决途径 摘 要 图书馆是小学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场所,因此,图书馆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保证,也是......

    浅谈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现状与途径(本站推荐)

    浅谈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现状与途径 广元市昭化区朝阳乡小学薛春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在科技高速发达,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意识形态中的“礼仪......

    浅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途径[合集]

    试析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 【摘要】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人口比例大。总体就业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城镇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较为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

    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龙泉三小 王淑恒 摘 要:安全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抓好安全教育,对维护校园稳定、正常教学以及确保学生人身财产安......

    浅谈中国贫富分化原因与解决途径题库

    浅谈中国贫富分化原因与解决途径 江雪,2015 转载请注明出处 摘要:我国自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高速增长, 与此同时, 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农业经济转......

    浅对小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浅对小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中杰小学崔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新变化、新矛盾不断的出现 ,小学生的人身安全的威胁来之更多的方面,无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