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说课稿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博雅中学的李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围绕本节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四章第六节的内容。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们对本节的知识就有了大致地了解,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垫定的基础。而高中阶段的学习,则应该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同时,能量守恒定律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从机械能守恒定律向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拓展,阐述了能量守恒定律推出的艰辛历程,让学生感受物理规律得出的历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
二、学情分析
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课堂情况,适时加以引导,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我们还必须切实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好奇、善问,创造意识强烈,并具备了较高的逻辑推理能力,对物理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的各种物理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产生探究其本质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设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常规能源,什么是新型能源.2.知道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以及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3.通过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4.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能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大量的能源消耗带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2、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四、教学的重、难点
透过教学目标不难看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知道既然能量守恒为什么还要节约能源.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其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2、直观演示法:利用插图、实验、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真实呈现实验现象,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以上的教法、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具体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本节教学整体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2~3分钟)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导向,激励,铺垫的作用。好的教学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本节我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讲了一个关于一个人声称发明了“宇宙引力能永动机”,和另一个人说制造了永动车的故事,提出问题:永动机是否存在。第二环节:讲授新课(35分钟)
(一)能量守恒定律
通过问题引入能量守恒定律,问题是: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重物带着纸带下落时,计算结果发现,减少的重力势能的值大于增加的动能的值,即机械能的总量在减少.原因就是纸带和打点计时器之间的摩擦力和空气的阻力等.是不是考虑了各种摩擦和阻力后这部分能量就消失了呢?并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感受能量的转移与转化的过程。
(二)能源与能量耗散
通过问题: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不可能消灭,为什么我们还要节约能源?和一些实际的案例,引出能量耗散:流散的内能无法重新收集起来加以利用的现象叫做能量耗散.最后再给学生介绍一些常规能源以及一些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到这里我的新课内容基本结束。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接下来我会结合板书内容引导学生系统的回顾总结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第四环节:当堂检测
最后我还会提供一些能覆盖本节课主要知识点的典型习题作为当堂检测,以便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板书设计
最后我再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黑板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中间是主板书部分,上方我会写上本节课的课题,下方以知识框架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左边是学生讨论交流结果的展示;右边用来进行推理、演算的过程。这样的板书设计系统、直观,既有利于及时呈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又便于学生系统的理解掌握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既体现了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又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当然还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上就是我对本堂课的理解,肯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生物能源开发利用论文[小编推荐]
能源是世界经济的命脉和社会发展的动力。19世纪以来,石油、煤和天然气为主体的化石燃料为世界提供了约90%的能源,随着世界经济和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化石能源渐进枯竭。化石燃料的使用亦是全球环境污染的根源。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则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实现真正的绿色循环经济,其中生物能源将是清洁能源的重要组分。生物能源是指通过生物的活动,将生物质、水或其他无机物转化为气体或液体能源。目前,生物制氢、乙醇发酵、生物柴油和沼气发酵等是生物能源转化的重要途径。
关注现在的能源状况:21世纪,化石能源中有的即将开采殆尽,有的因开采成本高及开采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而失去开采价值。化石燃料最终完全耗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环境与生态问题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人们主要依靠化石燃料来满足能源需求,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当前世界性气候变化不仅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威胁,而且严重影响了人类生活。
反观生物能源:生物能源具有清洁、来源广泛等优点,是最有希望的石油替代能源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世界各国在调整本国能源发展战略时,把高效利用生物能源摆在技术开发的重要地位,制定了相应的研究开发计划,如美国的能源农场、日本的新阳光计划等。生物能源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受到世界各国的亲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发展中的大国,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能源资源总量虽比较大,但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对能源的需求呈日益扩大趋势,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也日益提高。环境方面,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已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增长的人口和不合理的土地使用,使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质恶化,河流、湖泊、地下水污染越发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不断增强。
生物能源是最佳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能源可以逐步摆脱因过度消耗煤炭、石油进口等受制于人的局面,减少为此付出的外交代价。发展生物能源,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减轻环境承载压力,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生态功能的恢复与提高。这将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提高我国能源自给率、改善能源结构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能源,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供求矛盾,而且有利于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从而保护环境。同时,对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来说,生物能源开发利用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政府重视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其作为能源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政策之中。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我国生物能源的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如今,我国生物能源利用技术快速发展,固、液、气体生物质燃料的开发利用已收获很大效益,能源产业初具规模。同时,生物能源,主要集中在农村,无论是用于发电还是生产液体燃料,都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直接受益,大大帮助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
在当前世界能源分外严峻的形势下,发展生物能源利远大于弊。作为能源消耗大国的中国当加快生物能源的发展,促使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国生物能源的发展还不是非常成熟,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但可以相信对一些国外在发展生物能源方面行之有效的经验借鉴后,我们会更加准确科学的规划出自己的生物能源的发展方向,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发展生物能源的具体对策,从而使我国生物能源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第三篇:山西能源开发教案
高二地理集体备课教案(补案)
主备人:席慧娟 备课组成员:郑紫剑 备课时间:2013年9月23—2013年9月27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源分类。
2、山西煤炭资源有哪些优越的开发条件。
3、我国怎样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
过程与方法:
1、阅读相关地图,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重要煤田和煤矿。
2、阅读相关图表,了解我国如何加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认识能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并自觉养成节约用能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山西煤炭资源的优越性和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2.理解山西能源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和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教学难点: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2)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1)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2)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02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③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2)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如:2002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思考 1.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 点拨: 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优势,煤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有什么意义?
点拨: 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为山西省煤炭的销售提供了广阔市场等方面思考。
(3)位臵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①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相距不远,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
②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神黄等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 挑战之一:人均资源量少。挑战之二:人均能源消费量低。挑战之三: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挑战之四: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大量的煤炭开发利用,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
挑战之五:能源安全受到威胁。能源安全是指保障能源(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可靠和合理的供应。
三、能源基地建设
1.目的:充分发挥山西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山西煤炭的开采和加工转化。2.措施: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形成了大同、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图3.4)。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一方面,建设坑口电站,使电力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另一方面,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炭(图3.5)。
活动
1.根据下面的资料展开讨论:对于山西省来说,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1)从价格来看,2002年1吨煤的平均价格为160多元,如果按平均发电煤耗400克/千瓦时测算,那么1吨煤可发电2500千瓦时。山西省向外省输电的价格为245元/千千瓦时。
(2)从环境效益来看,向外输电,会改善能源消费地区的环境,但燃煤发电会造成当地大气环境的污染。
(3)从运输成本来看,输电的成本较低,而输煤需要建设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煤炭在运输过程中还会有损耗,运输成本较高。
(4)山西省是缺水省份,而燃煤发电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点拨:课文的资料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说明或数据。(1)出口1吨煤的价格为160元,而1吨煤发出的电可值600多元;(2)输出煤会减轻本地环境污染,而造成使用地的环境污染;输出电会增加本地的环境污染,每一种方式对生产地和使用地会产生不同的影响;(3)从输出成本来看,输电成本低,而输煤成本高;(4)山西缺水,燃煤发电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其实,除以上外还可罗列一些资料数据,但就是以上几点,也足以让人感到世间事物的复杂性。输煤好,还是输电好?不是简单地否定一种和否定另一种,它们是各有利弊的,正因为如此,这两种方式一直并存。
2.阅读下面的资料,分析山西省煤炭的市场将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山西省应采取什么对策实现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 资料1:2002年,我国启动了“西气东输”工程,建成后每年将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市及沿线的河南、安徽两省供气120亿立方米,初步估算可代替原煤4000万一5000万吨。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煤炭的主要消费地,也是晋煤消费量较大的地区。预计山西省将可能失去2500万吨的市场。
资料2: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目前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滇黔两省与广东省签订了“西电东送”协议,预计到2005年,滇黔两省将向广东输送500万千瓦左右的电力。此外,黄河上游水电的梯级开发和四川电力开发将进一步加大“西电东送”的力度,再加上三峡电站逐步并网发电,这将使山西煤炭在东部地区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
资料3:我国规划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将达到4 300万吨标准煤,每年替代6000万吨煤炭。“十五”期间,总装机容量为660万千瓦的秦山二期、秦山三期和岭澳、田湾4个核电项目将建成投产,并加快西部公伯峡、龙滩、小湾、洪家渡、三板溪等大型水电站建设。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我国过分倚重煤炭的能源结构必将发生重大变化。
资料4:由于长期开采,山西省煤炭的开采条件不断下降,开采成本不断上升,加之技术和设备更新缓慢,与相邻省区近年来开发的大型露天煤矿相比,山西省的煤炭开采不具优势。点拨:资料揭示的内容有:
(1)“西气东输”将使晋煤失去部分市场;
(2)“西电东送” 将使晋煤在东部的市场分额进一步减少;(3)今后核电和水电的比重将大幅上升,国内对晋煤的需求减弱;(4)山西煤的开采因种种原因不具优势。以上资料的引申信息有:山西煤炭工业将面临市场缩小、其他能源竞争的压力。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不预先采取预防措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山西经济将不可能持续发展。板书设计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②分布范围广: ③煤种齐全: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市场广阔⑶位臵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三、能源基地建设 1.目的: 2.措施: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44-P48,完成《非常学案》新知导学相关试题。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山西产业结构的变化
(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十分单一。
煤炭工业是全省经济的核心部门。这种经济结构不仅效益低下,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2)如今,实现了能源的综合利用
①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
山西省从“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图3.7),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思考
1.山西省构筑三条产业链依赖哪些资源条件? 点拨: 煤一电一铝:依赖煤炭和铝矿;煤一焦一化:依赖煤炭;煤一铁一钢:依赖煤炭和铁矿
2.煤炭的综合利用使山西省输出产品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点拨: 由原来输出煤炭,现在输出电力、煤气、液化气、焦炭、化工产品、水泥等;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②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A.使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B.在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的推动下,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图3.8),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C.促进了山西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缺水的山西省不适应能源重化工业发展需要,尤其以晋北地区(大同一带)和晋中地区(太原一带)突出。
2.万家寨引水工程是山西省为了保证能源重化工业的顺利发展建设的最大引水工程。
3.它由万家寨水利枢纽(图3.9)、引水总干线、南北干线和连接段组成。4.该工程的建设大大缓解了太原、大同、朔州三个中心城市严重缺水的局面。
活动
根据下面的图文材料,分析以下问题。能源资源的蕴藏状况、与其他矿产资源的组合状况、区位条件以及产业结构等因素都决定着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内蒙古东部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由伊敏、霍林河、元宝山等煤田组成(图3。10),探明储量640多亿吨,占全国煤炭总量的10%,全国褐煤总量的76%,是全国褐煤资源最集中的地区。(褐煤:煤化程度较浅的煤,热值较烟煤为低,除作为气化,低温干馏及其他化学加工的原料外,也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吸附剂等。)1.从煤炭资源蕴藏量和品种看,内蒙古东部地区与山西省有何异同? 点拨:从煤炭的蕴藏量和品种看,山西省煤炭储量占全国的1/3,矿种齐全、媒质优良、埋藏浅;内蒙古东部煤炭处在我国北方露天矿群的集中地带,储量占全国的1/
10、矿种单
一、煤质中等,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厚、埋藏浅。从开采条件看,两地都较优越,适宜露天开采和大规模开采。
2.比较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与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位和交通条件。
点拨:山西地处我国中部,有京包、石太等铁路通过,临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武汉等相距不远,煤、电输送都较近便。内蒙古东部紧靠能源有缺口的东北重工业基地,有滨洲线、京通线、通霍线等铁路,临近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等工业中心,运输煤炭也较近便。
3.内蒙古东部地区还有哪些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对该地区煤炭的综合利用有何影响? 点拨:内蒙古东部除煤炭资源外,还有部分石油、食盐、天然碱、铅锌矿、铬矿等,这些矿产在开采和提炼过程中,需要煤作燃料,有些和煤的副产品共 同作为化工原料。这些矿产为内蒙古煤炭的综合利用提供了资源条件。
4.读图3.11,从产业结构看,内蒙古东部地 区如何确定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 点拨:从图3.11可以看出:内蒙古和山西第三产业的比重差异很小,内蒙古的第一产业(主要是畜牧业)大于山西(主要是种植业),而山西的经济支柱是第二产业,占全部产业结构的50%。所以内蒙古也应改变其将煤作为燃料输出的单一经济模式,充分利用褐煤的特点,形成①煤→发电→有色金属→输出有色金属制品;②煤→气化、液化→输出煤气、液化气;③煤→化工原料→肥料、吸附剂等等多条产业链。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努力增加煤炭的附加值。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能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的背景:(能源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1)大面积开挖地表,排弃大面积土石,若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露天矿表土的剥离、井矿巷道的建设、矿区道路的铺设等,都需要大面积开挖地表,排弃大面积土石)
(2)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重化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2.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①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和废物利用技术
②加强炼焦、电力、化工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及环境保护。
③改变传统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逐步建立起一个具有多品种、多层次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2)调整产业结构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 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例如,煤炭工业向气化、液化产品发展;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与铝 制品系列发展;化学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建材工业向轻型、薄型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3)“三废”的治理
①对于占地面积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气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于发电、供热和充填露天矿坑及塌陷区;
② 对于选煤厂产生的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③空气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是:
A.做好消烟除尘工作,对矿区道路和作业面洒水降尘,对煤矸石自燃区域进行覆盖阻氧灭火,防止了对大气的污染;
B.营造防风林带,开展复垦绿化造林。对于废水,主要采取沉淀净化的办法(图3.12)。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山西安太堡煤矿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是: ——最大限度地回收煤炭资源,原煤回采率达到95%以上;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了采矿、运输、排弃、复垦一条龙的路子;
——积极开展“三废”的综合利用,基本上做到了全矿废水不外排,煤矸石的利用率达100%;
——加强矿区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美化矿区环境。活动 山西省总结出了许多重点工矿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即围绕煤田的露天开采区、居民点和主要交通线建设区,通过工程及生物措施,结合土地的复垦,充分利用厂矿的人力、财力和科技优势,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图3.13)。
1.说一说图中各种工程及生物措施的作用。
点拨:参考图3.13图中各工程及措施的作用:(1)隔离护坝:主要作用是将采掘区与河流隔开,以免河水流入采掘区。(2)排水沟:主要作用是引开可能进入采掘区的雨水或其他水源。(3)公路紧靠采掘区,方便运输车辆就近从工地上公路。(4)“固沙草方格”,即在流沙表面用麦草、稻草扎成1×1米的草方格,使流沙不易被风吹起,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并在草方格上栽种沙蒿、花棒、籽蒿、拧条等沙生植物,建立起旱生植物带,营造挡沙树林。(5)灌木、乔木:在草方格的后面是灌木。这是在草本植物成活的基础上栽种的,灌木比较矮小,需水量较少,容易成活;灌木成活以后再种植乔木。这个过程就像草、灌、乔组成三个梯队与流动作战,草本植物在草方格的保护下冲在最前面,灌木、乔木组成二、三梯队,三个梯队互相保护、互相支持,共同与流沙作战。(6)在复垦区的周围,同样种植了灌木和乔木,这是为了保护水土和防风。
3.对这个生态建设方案,你还有哪些更好的建议? 点拨:(1)从上游引水浇灌草、灌、乔木(2)引水浇灌复垦区(3)在河漫滩植树种草等。
4.板书设计: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山西产业结构的变化
(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单一。(2)如今,实现了能源的综合利用
①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②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能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的背景:
(1)大面积开挖地表,排弃大面积土石,若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2)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重化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2.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2)调整产业结构(3)“三废”的治理
作业设计:
完成名师一号练习册上的基础组和提升组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利用了案例教学、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从交通方式的选择到交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做到了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和发表意见、动手填图并完成习题,全程投入。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同时,本节课十分重视地图的使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各种地图,让学生阅读图册中的交通图,以及让学生在学案简图上标注铁路干线的名称和枢纽名称等。在读图、用图和填图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技能。
第四篇:北伐战争说课稿 利用
11课 北伐战争
——说课稿
阜蒙县苍土学校
白
淑
梅
2010年十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问题。北伐战争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同时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与历史的接触,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但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授课前让学生分组收集北伐战争小故事,课上通过情境创设、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进行质疑、动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设计思路
在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有效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发表观点的论坛。因此我在设计和构思本课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着力于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战场、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综合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高展示自我的意识;通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进行爱党情感教育。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开展质疑探究学习。
七、学法指导
1.运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解北伐战争的经过,培养学使用历史地图,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办法。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史料和图片,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八、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教师加以总结后,引导学生讨论,孙中山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析后教师明确失败的主要原因有缺乏自己的根本原因,脱离人民群众,从而引导分析学生得出孙中山从五四运动中得到的认识。于是进入到在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进行的国共第一次合作(课件展示国民党一大会场的图片同时说明一大的有关内容),从而开始新课的学习。(二、)学习新知
1、黄埔军校的建立
展示课件图片:黄埔军校(含军校校门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和课本知识及以往所学知识分组讨论:
(1.)孙中山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在讨论同时,教师多媒体设备给出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总结出答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行系统总结<总结略>。)
(2.)从对联可以看出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3.)让每组学生找一个代表以记者的身份报道军校建立的情况(结合学生课前的学生活动内容,让学生代表根据课本内容和对联以及刚才的对联,以一个记者的身份报道军校建立的情况)。
2、北伐胜利进军
(1.)引入:国共合作实现后,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军阀的革命新局面逐步形成。1926年,在国共两党推动下,广东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2.)课件逐一展示:①《国民革命军军歌》;②蒋介石在北伐誓师大会上发表讲话的图片及录音。③《北伐战争前形势图》;要求学生在阅读书本的基础上结合所给资料以及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国民革命军军歌》中的军阀主要指那些人?北伐的目的有时为了什么?革命军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其主要战场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
(3.)要求学生阅读书本有关北伐军胜利进军的有关内容,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用动态的方式逐一展示北伐军的作战方针、进军路线和重要战役地点等,让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到台前自己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对表现好的、积极参与的同学、讲解精彩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在次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渲染有关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情况,以加深学生对叶挺独立团英勇作战的印象。
(4.)组织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武昌战役前独立团一营战士的请战情况,加深学生对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印象,发挥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5.)学生讨论: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声势震动了全国。那么,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呢?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资料和本课知识,分组讨论,看哪一组分析得最全面。
教师提示:一般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a.战争的正义性;b.军队的作战方针是否正确;c.各方面配合是否得力,官兵作战情况;4.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援、外援等。下面哪一位同学能根据各组分析的情况和这些方法来总结一下?(教师要给予表扬)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6.)课堂扩展:北伐战争期间,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重要原因之一,你们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仍在发扬?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7.)课件展示题目,学生分组讨论: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那么,国民革命的最终结果如何呢?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判断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8.)那么,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导致失败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四则材料分组讨论,分析其原因。看哪一组表现最棒。(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北伐战争期间,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四则材料。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总结。)3.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结合课本页两幅图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两幅图片。回答问题:在国民革命失败的同时,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这一政府的具体情况如何呢?它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一政府建立后,中国出现了哪三个对抗的政权?请同学们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后抢答,看谁反应最快(最后教师加以总结)。(三、)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并说明这节课的内容,最后教师以歌谣的形式对本课知识小结,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孙中山开一大,国共合作成一家。苏联、中共帮助下,黄埔军校建立啦。两党携手齐北伐,反帝反封保国家。齐北伐,打军阀,吴、张、孙基本被打跨。蒋、汪背信闹分家,另起炉灶独当家。对内镇压,又屠杀,内外勾结力量大。中共年幼大权撒,国民革命失败啦。
(四)、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题目,采用师问生答的方式展开竞赛,对答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五)、思维拓展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孙中山晚年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应当怎样评价孙中山的一生?
九、板书设计及依据(一、)依据
板书设计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直观手段,是课文内容的再现,是文章主题的外显,是教学精华的凝炼,为此我做了如下板书:
(二、)板书设计
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
2、北伐胜利进军
3、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a.目的a.目的
b.主要领导人
b.主要对象
a.时间 c.作用
c.主要战场
d.主要战役
b.性质
e.结果
十、说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来源于知识的力量,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知识的掌握中保持兴趣。但学生的兴趣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在课堂上往往让我们出乎意料。而多媒体的灵活性,可以让我们设计多种教学方案,设计教学预案,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他们的良性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五篇:化学反应的利用 说课稿
化学反应的利用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作为化学必修模块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最后一节,本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应用价值的认识的双重任务。
这是一节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主要从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个层面介绍了化学反应的用途。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2、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和尾气处理方法,了解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以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通过“活动·探究”—氯气的制取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交流·研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2、通过 “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材中活动栏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物质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讨论、对比。
下面我就分两课时为大家说一说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
引入:首先由教师展示各种图片(如合成氨工厂、电解食盐水装置各种陶瓷材料等)。指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被应用在新物质的合成、新材料的研制上,能量的变化被应用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
此部分的设计意图:重在分析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认识。肯定学生在课前准备中所作的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人们是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以及能量的变化。本节课先来探索氯气的制备。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阅读活动探究中瑞典化学家舍勒无意中制得氯气的内容,分析以下三个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
①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通电
② 2NaCl +2H2O=2NaOH+H2↑+Cl2↑ △
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角度分析,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
2、你认为哪个反应原理适合工业生产,哪个反应原理可以用在实验室中?
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可得出这两个反应都是利用了氧化剂把-1价的Cl变成了0价的Cl。再由多媒体展示电解食盐水装置,说明工业上利用反应②通过电解食盐水制备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总结说明反应①从原料、反应条件分析都可以用于实验室制氯气,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制取氯气的方法之一。
此部分的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小组讨论、逻辑推理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确定了反应原理和药品,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仪器装置。回忆实验室制取氢气、二氧化碳、氨气时所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比较得出在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取上遵循的一般原则。思考选择哪些实验仪器组装成制取氯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较为合适?
由学生得出结论:可以采用固—液混合加热制气装置,向上排空气法。仪器有:铁架台、酒精灯、烧瓶、分液漏斗、导气管、集气瓶等。
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连接制取氯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再引导学生思考氯气有毒、有刺激性气味,对环境有污染,多余的氯气应该如何处理?从而引入尾气处理装置:将多余的氯气通入盛有碱液的烧杯。
然后由教师演示实验室制取氯气,学生填写探究报告。
最后请同学们回味“探究氯气的制取”过程,结合教材48页活动探究栏目的问题3及教材49页第一段内容,体会物质制备的一般思路: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反应原理及发生装置,设计实验过程应符合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等。
约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49页的“化学前沿——分子设计与新物质的合成”。
此部分的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课堂练习:54页3题;57页5题
布置作业:
1、预习50页交流研讨中问题,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归纳总结两个小题中的共同点。
2、收集废旧的电池。
【板书设计】
一、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
1、探究实验室制取氯气
△
反应原理:MnO2+4HCl=MnCl2+Cl2↑+2H2O 发生装置:固—液混合加热制气装置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尾气处理装置:碱液吸收
2、制备物质的一般思路
第二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
1、引入:从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生成”入手,让学生理解当破坏旧化学键时会吸收能量,生成新化学键时会释放能量,所以化学反应发生时都会伴随能量变化。用多媒体展示教材50页 “交流·研讨”的内容(即热饭盒的原理),组织学生分析和整理。
2、过渡:即热饭盒能加热食物,铝热剂能焊接钢轨,都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被人们所利用。
教师给出讨论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鼓励合理的方案。
①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的实例?
②为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和热能利用率提供建设性的意见。③预测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应用前景。
3、重点内容讲授:说明化学能不仅可以转变成热能,人们还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从而引入原电池的教学内容。展示学生收集的废旧电池。由教师演示“活动探究”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思考:你观
察到了什么现象?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提出质疑:尝试用氧化还原知识分析锌片、铜片上发生反应的情况。
用媒体动画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分析: 在实验中,当把铜片和锌片同时浸入稀硫酸时,由于金属锌比金属铜活泼,锌原子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成Zn2+进入溶液中,锌片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H+从铜片获得电子而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逸出。可见,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4、让学生观察所收集的电池的外观,初步分析电池的类型、用途,交流结果。
多媒体投影各种各样的电池。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电池是一种能源,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本节内容。
最后阅读教材52页第二段:化学能与光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说明化学能以多种途径进行着转化,在能源问题备受瞩目的今天,化学科学将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5、概括、整合
通过两课时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价值。【练习】本节练习1、2。
【作业、预习】
1、本节教材习题4、5。
2、本章内容自我小结。
效果分析:
(1)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实验能力来看,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比较差,需要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加以锻炼提高。
(2)教学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作用: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高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来,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化学学科观念的认识得到提升,力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板书设计】
二、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
1、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
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
3、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