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皖政〔2008〕84号)

时间:2019-05-14 14:2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皖政〔2008〕84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皖政〔2008〕84号)》。

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皖政〔2008〕84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8〕84号 【发布日期】2008-10-14 【生效日期】2008-10-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

(皖政〔2008〕8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切实加强污染减排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2007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全省COD(化学需氧量)和SO2(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实现了双下降,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的幅度仍然偏小,实现2010年比2005年分别削减6.5%和4%的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同时,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污染物产生量持续增加;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结构性污染依然比较突出;少数地方对污染减排认识不深,措施不硬,力度不大,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重点减排工程特别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由于管网不配套,运行负荷率较低,没有发挥应有的减排效应,这些都为我省完成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增加了难度,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加强污染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污染减排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做好污染减排工作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和重要举措,摆上更加突出和紧要的位置,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要求、更强的力度、更硬的措施,全力加以推进,确保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污染减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和完善污染减排的指标、监测、考核三大体系,突出抓好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严格环境准入控制增量,以实施减排工程消化存量,以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容量,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扎实做好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实现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目标任务:2008年,全省COD和SO2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2.5%和1%。到2010年,全省COD排放量控制在41.5万吨,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6.5%,其中淮河流域削减11.6%,巢湖流域削减10.4%;全省SO2排放量控制在54.8万吨,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4%。

三、切实抓好污染减排重点环节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排放。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以污染减排倒逼结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坚决淘汰造纸、酒精、味精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快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及重点企业的“上大压小”步伐,推进减排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一批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努力实现增产减污。严格新建项目的环评审批,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准入要求、落实总量指标来源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切实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格实行新建项目排放容量控制制度,通过“以新带老”或区域削减等措施,从严控制新(扩)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促进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做到增产不增污。严格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对不落实环评批复要求和“三同时”制度的,一律不予验收和试生产,并责令限期整改。淮河、巢湖流域要逐步实行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实施有利于减排的经济政策,加大生产要素差别价格实施力度,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和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污染减排。

(二)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运行负荷率。

1.明确建设目标。2008年底前,淮河、巢湖流域所有市、县都建成一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长江、新安江流域全面启动县级污水处理厂建设。2010年6月底前,全省所有市、县都建成一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淮河、巢湖流域新建污水处理厂要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并分别配套建设脱氮和脱氮除磷设施;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要于2010年底前分别完成脱氮和脱氮除磷设施建设。长江、新安江流域新建污水处理厂要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2.提高运行负荷率。各地要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的原则,加快雨污分流的配套管网建设,保证污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运行,增强污水处理厂收水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减排效应。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后第1年运行负荷率要达到60%以上,第3年起要达到75%以上。到2010年,全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70%,县城所在镇要达到45%。

3.推进市场化运营。全省所有市、县要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吨水平均收费标准原则上不低于0.8元,已经开征但收费标准低于0.8元的,要及时调整到位。各地要依据《安徽省城市污水处理费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第183号令),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宣传力度,细化污水处理费征收方案,完善考核机制,做到应收尽收,足额收取。加强自备水源污水处理费的征收,落实征收主体,切实提高污水处理收费率。积极推进自备水源关闭工作,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的区域,一律不得批准新上自备水源项目,已有的自备供水设施,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关停并转。加强污水处理收费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项用在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运行和管理上。进一步改革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机制,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运行模式。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市场化融资模式,帮助各地积极争取国内外金融机构贷款,拓宽项目建设融资渠道,促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市场化运营管理。

4.落实扶持政策。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环保局,根据减排任务需要,抓紧修订完善《安徽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初步方案》,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外国政府贷款,支持我省污水处理厂建设。省财政对长江、新安江流域县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给予每万吨处理能力300万元的补助,并安排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各地配套管网建设。省国土资源厅对长江、新安江流域县级新建污水处理厂项目,要在用地计划指标安排上给予支持。

(三)加快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提高综合脱硫效率。

各地要督促所有新(扩)建燃煤电厂,做到脱硫设施和发电机组同步完工、同步投入运行。对已列入计划的燃煤电厂现役机组,要按期完成脱硫设施建设;对尚未确定脱硫时间的现役机组,要在2010年底前建成脱硫设施并投入运行。加强对脱硫设施的运行管理,安装烟气自动在线监测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保证其综合脱硫效率至少达到70%以上。加大对燃煤电厂电煤硫份的监管力度,督促电厂使用低硫份优质煤,减少电力SO2排放。建立并实施电厂发电计划与SO2减排效果挂钩制度,继续实行差别电量计划,鼓励脱硫设施正常运行的电厂多发电,对未安装脱硫设施或脱硫设施不正常运行的,实行限产限排。严格执行燃煤电厂脱硫电价政策,对脱硫设施投运率不能满足要求的,从上网电价中扣减脱硫电价。

(四)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工业企业污染排放。

各地要落实水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排污单位无证或超总量排污。2008年底前,所有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和投入运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必须做到持证排污。2009年底前,所有排放水污染物的单位要全部持证排污。按照自愿审核与强制审核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对超标或超总量排污、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或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加强日常环境监管,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污的企业,第一次被查到,由环保部门按高限处以罚款;第二次被查到,由当地政府责令停产治理;第三次被查到,由当地政府责令关闭。对未批先建、不履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偷排偷放、无治理设施直排的企业,一律责令停建、停产治理,环保部门按高限处以罚款。

四、推进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污染减排统计体系。各有关部门要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办法,健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单位的污染排放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建立全省污染源普查数据库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数据库,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季报、半年报、年报和信息发布制度,向社会公布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

(二)建立和完善污染减排监测体系。各地要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督促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装置,保证正常运行。2008年底前,所有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要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加强淮河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管理,加快巢湖、长江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积极推进各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2008年底前,全省17个市全部建成环境监控中心。2010年底前,省、市环境监测站达到国家要求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能力,80%的县级站达到标准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建立和完善污染减排考核体系。从2008年起,省政府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结果,作为对各市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省政府每年对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的市政府,以及在减排工作中做出贡献和取得重大减排效益的单位、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的市,省环保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部门要优先加大对该地区污染治理和环保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对未完成年度减排任务,城市污水处理厂或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运行不正常,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未完成,存在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等环境违法行为的市、县,以及没有完成总量削减目标的企业,省环保局、省国土资源厅要暂停该地区或企业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和用地审批,直至整改到位;撤消省里授予该地区或企业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方面的荣誉称号,领导干部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

五、切实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强化政府责任。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领导。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地、本部门污染减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重要责任人。各地要将减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项目主体,建立健全责任制和问责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加强组织协调,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制定减排工作措施,督促城镇污水处理厂、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等重点减排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加强对电煤硫份的监管,及时协调解决减排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减排任务顺利完成。

(二)明确部门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支持各地做好污染减排工作。省环保局牵头负责制定减排计划,做好污染减排的统计、监测、考核工作,组织做好重点减排项目建设和运行情况的调度核查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争取国债资金支持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市场化融资模式,制订并实施发电计划与电厂SO2排放量挂钩制度,及时将已关停淘汰的小火电机组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省经委负责督促各地做好落后产能淘汰及关停工作。省监察厅负责对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未能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按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省财政厅牵头负责争取中央财政中西部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以奖代补等专项资金支持,落实有关补助政策,监督、指导中央和省财政性资金的规范使用。省建设厅牵头负责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的跟踪督查工作,做好有关数据统计工作。省统计局负责按季度及时提供用于计算污染减排的基础资料。省物价局负责落实脱硫电价和差别电价政策,研究建立有利于污染减排的价格体系和收费政策。省电力公司负责按月提供分机组的发电量。

(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污染减排的投入。从2009年起,省级环保专项补助资金由每年2000万元提高到8000万元。各市、县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相对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支持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和污染减排工作开展。

(四)加强督促检查。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地污染减排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促进各地减排工作扎实开展。省环保局要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建设厅等有关部门,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等重点减排项目的检查力度,对项目进展情况每月进行一次调度,对问题严重的地方和企业实行驻点督办,直至整改到位;对各市减排工作进展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督查,督查结果向各市通报。省环保局对减排工作进展缓慢、减排项目建设严重滞后、重点污染源治污设施和在线监控设施不正常运行的市、县,要及时发出预警提示,指导当地政府及时研究对策措施,切实加以改进。各市、县政府也要加强检查指导,督促有关地方和单位做好污染减排工作,确保污染减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月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安徽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皖政〔2008〕9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8〕9号 【发布日期】2008-01-29 【生效日期】2008-01-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

(皖政〔2008〕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精神,省政府同意省统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和省环保局等部门分别制订的《安徽省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安徽省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安徽省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称“三个方案”)和《安徽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安徽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安徽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以下称“三个办法”),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

到“十一五”末,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按2005年价格计算)能耗下降到0.97吨标准煤,比“十五”末降低20%,平均年节能率4.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的节能降耗工作目标。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以下称“三个体系”),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问责制,是强化政府和企业责任,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从推动跨越发展、加快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三个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三个方案”和“三个办法”的要求,扎实推进“三个体系”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强化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的各项措施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加大工作力度,抓好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各项措施的落实。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统计制度,按规定做好各项能源和污染物指标统计、监测,按时报送数据。要实行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和巡查,严肃查处考核工作中的弄虚作假行为,确保各项数据的真实、准确、可靠。要严格考核工作纪律,对列入考核范围的节能减排指标,未经上一级统计和环保部门审定,不得自行公布和使用。要切实加强对各地和重点企业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三个体系”建设情况以及节能减排措施落实情况的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制,实行“一票否决”。

三、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工作机制

省政府已成立由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行职责,把“三个体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协作配合,抓好贯彻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省统计局和省环保局要加强指导和监督,及时掌握各地动态,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把“三个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科学组织,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监督核查工作,保证资金、人员到位和各项措施落实。要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监督节能减排工作的良好氛围。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一月二十九日

安徽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

省环保局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确保实现“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根据《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省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2007〕67号)和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的《“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各市、县人民政府“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情况的考核。

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十一五”期间国家确定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两项污染物,即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

第三条“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责任主体是各市、县人民政府。各市人民政府要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重点企业,并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项目和资金,严格监督管理,确保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第四条各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要求,确定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制定削减计划。削减计划应于当年3月10日前报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各市人民政府要及时调度和动态管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据、主要减排措施进展情况以及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台账。

第六条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依据《“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以及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和监测办法的相关规定予以核定。

(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依据各地有关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建设、运行情况的正式文件和有关抽查复核情况进行评定。

(三)各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依据污染治理设施试运行或竣工验收文件、关闭落后产能时间和当地政府减排管理措施、计划执行情况等有关材料和统计数据进行评定。

第七条各市人民政府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由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核查督查,每半年一次。

各市人民政府于每年3月10日前将上一本行政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的自查报告报省人民政府,并抄送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八条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对各市人民政府上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进行考核。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于每年6月底前将各市考核结果向省人民政府报告,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告。

考核采用现场核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运行情况较差,或减排工程措施未落实的,或未实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目标的市,认定为未通过考核。

未通过考核的市人民政府应在考核结果公告后1个月内,向省人民政府做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工作措施,并抄送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九条考核结果报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后,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依照《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规定,作为对各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对考核结果为通过的,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省发展改革、财政部门优先加大对该地区污染治理和环保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并结合全省减排表彰活动进行表彰奖励;对考核结果为未通过的,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暂停该地区所有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撤销省里授予该地区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方面的荣誉称号,领导干部不得参加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

对未通过且整改不到位或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监察部门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追究该地区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条对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工作中瞒报、谎报情况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一条各市人民政府需报经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审核确认后,方可向社会公布本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

第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皖政〔2006〕52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6〕52号 【发布日期】2006-07-10 【生效日期】2006-07-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

(皖政〔2006〕5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重大意义。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产业大军。我省有近千万农民进城务工或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农民工工作,事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我省奋力崛起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二)高度重视农民工权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在保障农民工权益、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如工资偏低、被拖欠和克扣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在技能培训、子女入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享受不到应有的平等待遇。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二、努力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工作

(三)建立健全农民转移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各地要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皖办发〔2003〕18号)和省编办《关于乡镇劳动保障机构编制问题的通知》(皖编办〔2003〕118号)精神,加快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各乡镇要明确负责劳动保障事务的机构,配备1―2名专兼职人员(工作任务重的乡镇应配备2―3名专兼职人员),负责农民工及劳动保障等有关工作。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劳务输出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利用社会力量扩大有组织的劳务输出规模。

(四)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全省范围内登记求职和务工,可以到户籍所在地或就业所在地的市、县(区)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申领《安徽省就业服务卡》,按规定享受免费职业介绍、一次性职业培训(或创业培训)补贴和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就业服务政策。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开辟专门窗口,为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和指导,同时对农民工求职登记、申请培训、申报鉴定等免费提供“一站式”服务。各级劳动保障、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或以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行为,取缔各类非法职业中介机构,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和企业招用工行为。

(五)建立健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发展改革、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建设、财政、扶贫等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实行责任目标管理。要把农民工培训工作与转移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要降低农民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收费标准。督促用工单位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义务,对农民工的岗位培训列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督促企业落实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规定,对按计划完成教育培训任务的,允许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当年节余部分留作本企业下使用;对未按规定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和未完成教育培训任务的企业,由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在企业工资总额1?5%以内提取培训调剂资金,用于政府组织的职业培训。

(六)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对经培训、鉴定合格,初次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给予经费补贴;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发给“培训券”,抵交其培训学费,并对其中的住校生按月给予生活补助。开展对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试点工作,先在技工学校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制定。要增加对公共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面向农民工培训的公共实训基地。

(七)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培训实效。各地要引导和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主动参与农民工培训。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发挥规模效益。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调整农民工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和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先进的现代化培训手段,提高农民工培训质量,打造安徽劳务输出品牌。

三、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

(八)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用人单位对招用的农民工,应按照本单位同工种(岗位)同技能职工的工资水平确定工资标准,并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资要以现金发放,不得以实物相抵,更不得克扣、拖欠。用人单位调整职工工资水平和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时,不得把农民工排除在外。对实行计件工资的,用人单位应按照标准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不得变相降低工资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对延长工时和安排休息日、法定节假日工作的,用人单位要依法支付加班工资。

(九)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关系,并在签订劳动合同后的30日内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用工登记手续。劳动合同的内容应符合《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需确定试用期的,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并在劳动合同中予以明确。劳动合同必须由用人单位与农民工本人直接签订,不得由他人代替。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工会组织、企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等有关组织,指导和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劳动合同签订、履行、变更、续订、解除和终止等各环节的管理,建立劳动合同台账。各级劳动保障、工商和建设部门要加强对以招用农民工为主、承揽建筑劳务分包工程的劳务企业的监管,对不具备承担农民工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用工管理、安全管理能力或者采用挂名承包工程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十)切实加强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权益保护。用人单位要依法维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权益,不得安排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从事禁忌劳动范围的工作,并在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保护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以女职工结婚、怀孕、生育、哺乳为由,降低其工资水平或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招用未成年农民工须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并实行定期健康检查制度。严禁使用童工,对介绍和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四、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问题

(十一)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我省境内招用农民工的单位,应依法为农民工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手续,履行缴费义务,使其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同等待遇。也可依据本人意愿,选择参加原籍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后,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可以根据本人申请,将其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也可以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保留其养老保险关系,保管其个人账户并计息,重新就业时由新用人单位接续缴费,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农民工在省内异地重新就业的,社保经办机构应及时转移、接续个人和单位养老保险关系,做好管理服务工作;终止养老保险关系后重新就业的,应重新参保缴费,缴费年限重新计算。农民工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按规定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累计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其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其养老保险关系。用人单位招用的农民工在合同期内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由用人单位按规定标准发给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困难补助费。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按国家规定执行。在省内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由省劳动保障厅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十二)大力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所有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切实保障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农民工发生工伤后,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做好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工作。因工致残被鉴定为1―4级或因工死亡的农民工,本人(或供养亲属)自愿一次性领取待遇的,由用人单位按照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农民工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2005〕83号)规定的标准支付有关费用。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由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地的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机构负责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规定的标准支付费用。加快推进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煤炭、建筑、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等生产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各地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煤矿监察、国防科工和建设部门要密切配合,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建筑施工企业在参加工伤保险基础上,还应为从事特定高风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十三)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工作。按照“保大病”、“保当期”的原则,可采取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办法,重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缴费率根据当地实际合理确定,由用人单位缴费。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开设专门窗口,不断完善医疗保险结算办法,为患大病后自愿回原籍治疗的参保农民工提供医疗结算服务。要做好农民工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个人基础档案资料,做好缴费记录。

五、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十四)进一步完善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通知》(皖政〔2004〕51号)精神,在对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工资保障金制度的同时,要对交通、电力、通信、水利、铁路等施工企业实行工资保障金制度。施工企业在承接施工工程时,应按照省劳动保障厅、省建设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暂行办法的通知》(劳社字〔2004〕68号)的规定,办理工资支付保障手续。要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做到工资发放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重点监控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工资发放情况,建立工资月报制度或欠薪报告制度。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要加大处罚力度,除责令限期支付工资报酬外,还要按照应付金额50%以上1倍以下的标准,向农民工加付赔偿金。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劳动保障部门继续加大工资清欠力度,并确保不发生新的拖欠。

(十五)妥善处理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针对农民工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行业从业的特点,各地要通过建立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及时调解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发生的劳动争议。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要依法及时进行处理,对生活困难的农民工,酌情减免应由其承担的仲裁费。

(十六)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与监察队伍建设,全面建立省、市、县(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并配备专职监察员,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和投诉举报专查工作。重点检查劳动密集型和使用农民工较多的单位落实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险等有关情况,对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从快从严查处。

(十七)发挥群团组织依法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作用。各级工会组织要依法加强对用人单位履行法律规定义务的监督,完善群众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群众监督。同时,积极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指导企业工会开展维护农民工权益活动,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监督检查作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协调用人单位与工会或职工推举的代表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集体合同,并对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实施监督。同时,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

(十八)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招用农民工的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要有农民工代表,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在评定技术职称、晋升职务、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方面,要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看待。依法保障农民工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严禁打骂、侮辱农民工的违法行为。农民工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在换届选举或决定涉及农民工权益的重大事务时,应及时通知农民工,确保他们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十九)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服务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各地要将农民工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法律援助机构对农民工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事项,开设“绿色通道”,不再审查其经济状况;对农民工申请其他法律援助事项的,要简化程序,快速办理。各级政府应将开展农民工法律援助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供经费保障。各级司法机关和律师、公证协会,要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以及人民调解组织,积极参与涉及农民工的诉讼活动、非诉讼协调及调解活动。鼓励和支持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接受农民工委托办理有关法律事务,并对经济确有困难而又达不到法律援助条件的农民工适当减少或免除法律服务费。积极拓展劳动合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拖欠工程款或工资还款协议公证服务。各地要组织开展一系列服务于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农民工增强法制观念,知法守法,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

(二十)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各地要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坚持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原则下,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深化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改革,探索土地流转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切实解决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家庭承包地闲置、抛荒等问题。各地可根据不同情况,在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前提下,积极通过代耕、转包、租赁、置换、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促进抛荒地向生产能手、种植大户集中创造条件,逐步发展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农民进城务工为由对未改变户籍关系的农民收回承包地,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土地流转收益。

六、努力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十一)做好农民工生产安全卫生工作。用人单位是职业安全卫生的责任主体,要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加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建立健全责任制,改善职业安全卫生条件,安装、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职业安全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并对设施及时进行保养和维修,确保设施的完好性、有效性;要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依法检测、检验,并定期对从事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二十二)加强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和培训。用人单位在农民工上岗之前,必须进行职业安全和职业危害防护的“三级”教育,如实告知本单位及其本人所处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确保农民工的知情权,提高农民工预防安全生产事故和职业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从事高危和特种作业的农民工要经过专门培训,接受考试考核,依法取得上岗证书和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书。用人单位要为农民工足额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并指导其正确使用。

(二十三)努力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用人单位要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生活条件,农民工人均住宿面积不得低于2?5平方米,并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严防疫病传播和食物中毒。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农民工集中的聚集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情况下,可以建设廉租房供农民工租住。对纳入经济适用房计划的廉租房用地,可以通过划拨方式提供。各地要向农民工开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有条件的用人单位还要开辟阅览室、棋牌室、文体活动室等文体活动场所,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七、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服务

(二十四)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和免疫预防接种问题。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拔付学校公用经费。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就业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与城镇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各市、县教育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就读学校,并清理取消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各项不合理收费,对在定点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一律不得收借读费,对受市、县政府委托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要在办学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好农民工留守子女的义务教育、心理疏导等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各市、县卫生部门要将农民工子女中适龄儿童免疫预防接种纳入当地工作规划,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及时得到免疫预防接种服务。

(二十五)为进城农民工在城镇入户提供便利。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全面推进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凡在我省城市(含大、中、小城市)、城镇范围内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工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可根据本人意愿登记城镇户口。鼓励被征地农民向城镇转移,市、县(区)公安机关要本着就近、属地办理的原则,及时为被征地农民办理农转非户口手续,办证机关除收取证件工本费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二十六)加强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农民工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以输入地为主、输出和输入地协调配合的管理服务体制。按照谁用工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农民工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劳动用工和社区等相关管理工作中。加强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建设。用工单位要依法履行农民工计划生育相关的管理和服务职责。输出地要免费为农民工发放《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在已婚育龄妇女外出前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及时掌握农民工婚姻、生育、节育等情况,向农民工输入地通报信息。输入地要做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工作,督促未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农民工在规定的期限内补办,并及时向农民工输出地通报有关信息,及时为农民工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服务,使流动育龄夫妻享受国家规定的免费基本计划生育技术项目服务。

八、完善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

(二十七)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农民工创业活动采取正确的分阶段引导政策,对可能成为“基础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产业集群式的“种子企业”要予以大力扶持,并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逐步指导规范,引导规模企业进入园区发展。各地可以根据需要,结合小城镇规划,开辟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营场地,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小城镇集聚创业。各级工商部门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指导及相关政策、法规和信息咨询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及时依法核准登记、办理证照。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农民工创业扶持专项补助资金,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支持。

(二十八)落实有关税收减免政策。对农民工返乡创办服务型企业(除广告、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或农村富余劳动力,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实际安置人数定额依次减免其当年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外出务工农民回小城镇从事工业生产,凡符合条件的按当地规定享受外商投资优惠政策。

九、加强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九)统筹规划农民工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做好农民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计划。要按照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不断完善落实政策措施,全面做好农民工管理和服务等工作。要建立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涉及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维护、计划生育、子女教育、治安管理、农民工管理机构和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等有关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劳动保障厅、省人口计生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等部门制定。要加强和改进农民工统计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统计、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为加强农民工管理和服务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三十)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将农民工工作纳入就业工作范围,统筹协调和指导全省农民工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各项政策,真心实意为农民工搞好服务,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三十一)营造关心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全社会都要树立理解、尊重、保护农民工的意识,开展关心帮助农民工的公益活动,对优秀农民工给予表彰奖励。有关部门要总结推广关心支持农民工的好做法、好经验,提高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农民工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农民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和先进典型,树立农民工的良好形象,加强对保障农民工权益的舆论监督。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及具体办法,积极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确保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七月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08目标管理考核工作的通知(皖政办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8〕62号 【发布日期】2008-12-04 【生效日期】2008-12-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08目标管理考核工作的通知

(皖政办〔2008〕62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就2008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核内容

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各市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2008年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皖政秘〔2008〕48号)下达的目标任务进行考核。

二、考核办法

(一)对各市政府的考核。

1.自查。各市政府按照皖政秘〔2008〕48号文件规定,对完成2008年工作目标任务情况进行自查,并于2009年1月底之前向省政府提交自查报告(文字报告并附表格,一式20份)。

2.复核。省政府有关部门于2009年2月底之前向省政府提供下列情况:

(1)省统计局负责提供各市政府2008工作目标任务得分情况。请省政府有关部门于2008年1月底之前向省统计局、省政府督查室提供各市政府完成22项工作任务的有关数据(具体考核指标数据提供部门见附件)。

(2)省政府督查室负责提供省政府领导对各市政府工作评议、各市政府推进工作落实、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等情况。

(3)省政府纠风办负责提供各市政府政风评议情况。

(4)省经委、省劳动保障厅、省人口计生委、省环保局、省安全监管局、省综治办分别提供各市政府节能目标、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计划生育、污染减排目标、特大事故和危害社会稳定并造成恶劣影响事件方面需实行“一票否决”的意见。

3.全面综合考核。以各市政府2008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得分为基础,结合推进工作落实情况、政风评议、省政府领导评议得分和“一票否决”情况,确定其目标考核位次。

凡没有承担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任务的市政府,按有该项任务市政府得分的平均分计算。

(二)对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的考核。

1.自查。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按照皖政秘〔2008〕48号文件规定的考核内容,对完成2008年工作目标任务情况进行自查、评分,并于2009年1月底之前向省政府提交自查报告(文字报告并附表格,一式20份)。

2.复核。省政府有关部门于2009年2月底前向省政府提供下列情况:

(1)省政府办公厅、省统计局负责提供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完成2008年工作目标任务得分情况。

(2)省政府督查室负责提供省政府领导对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工作评议,推进工作落实、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等情况。

(3)省直效能办负责提供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效能建设得分情况。

(4)省经委提供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节能目标需要实行“一票否决”意见。

3.全面综合考核。以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完成2008工作目标任务自查报告、省政府有关部门复核得分、效能建设得分为基础,结合推进工作落实、省政府领导评议得分和“一票否决”情况,确定其目标考核位次。

凡没有承担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任务的单位,按有该项任务单位得分的平均分计算。

三、考核结果的审定

(一)在年终考核工作中,省政府不组织考核组到各市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进行考核。根据复核情况,省政府督查室可会同有关部门对重点事项进行抽查。

(二)省政府督查室负责提供全面综合考核情况,报省政府常务会审定。

(三)受到国务院表彰或省政府认为其在工作中取得特别突出成绩的市政府或省直单位,可授予单项奖。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十二月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财政增收节支工作的通知(皖政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8〕34号 【发布日期】2008-06-27 【生效日期】2008-06-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财政增收节支工作的通知

(皖政办〔2008〕3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做好当前我省财政增收节支工作通知如下:

一、严格收入征管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财政收入工作的领导。各级财税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细化工作措施,依法加强收入征管。要坚持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努力做到应收尽收。要严格非税收入管理,不断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各市、县要加强组织协调,分解落实收入任务,有条件的地方要力争多收、超收,确保圆满完成全省财政收入目标任务。

二、严格控制会议及活动

要建立健全会议审批制度,从严控制会议数量、会期、规模。尽量采用电视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召开会议,少开会,开短会,注重会议质量,提高会议效率。要严格执行会议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严格控制会期和参会人员,节约会议开支。严禁会议主办单位组织与会议无关的参观游览活动。会议一律实行自助餐制,不得发放洗漱用品、纪念品及与会议无关的物品。

三、严格控制公务接待

要认真贯彻招待费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实行“三员分离、三单合一、严格标准、定点接待、规范管理、单独列支、定期公布、实名登记”制度。要严格执行招待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等有关规定,严禁超范围、超标准接待。各部门因工作需要的调研、考察活动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推行工作餐制,简化公务接待。

四、严格控制出国团组

要加强出国团组管理,压缩出国团组规模,控制出国人数。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关于制止党政干部公款出国(境)旅游有关文件的要求。除涉及外交和国家安全重要工作及商务谈判、签署重要协议与合同、出席国际会议等确需出国外,严格审批其他出国团组,严禁因公出国(境)旅游。要严格审查因公出国团组的经费来源,严格执行财政部制定的临时出国人员费用开支标准及管理办法,强化人民币用汇限额预算审核管理、出国人员实际经费开支核销管理,严禁出国经费超预算、超标准。

五、严格控制公务用车

要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机关公务用车管理,严禁超编制、超标准配置公务用车。严格公务用车更新配置,实行单位申请、集中审批、政府采购、统一分配。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节约、压缩车辆修理费、燃油费等支出。

六、严格预算管理

要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和“雪中送炭”的原则,统筹安排各项支出,确保18项民生工程、社会建设、“三农”、抗震救灾、应急保障等各项重点支出需要。要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切实减少预算追加,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各级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严肃财经纪律,加大对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坚决纠正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讲排场、比阔气等各种铺张浪费行为。

今年是奥运之年,又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我省“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各地各部门要从政治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增收节支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记“两个务必”,牢固树立节俭意识,强化工作措施,确保财政增收节支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六月二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皖政〔2008〕84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皖政〔2008〕84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