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回归生活

时间:2019-05-14 14:0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作文回归生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作文回归生活》。

第一篇:让作文回归生活

让作文回归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指导他们感受生活,写作时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写自己想说的话,从而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每当上作文课,都是许多同学最纠结的时候。许多学生只能对着作文题目发呆,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与其绞尽脑汁的指导学生遵循何种模式进行作文,不如教会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作文写作中来呢?要引导每个学生张开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开启体味生活的心灵之窗。为此,教师首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很重要。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小学生对自然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对此,我们应予以肯定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到问题的答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记得开学初期的时候,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广播体操比赛。我觉得这是一次不错的作文契机。于是,在比赛开始之前,我就对同学们说:“这就是我们这次的作文题目”。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我坐在孩子们中间,告诉他们要仔细观察,用眼睛捕捉住最美的镜头。那一次,同学们表现得特别兴奋,比赛才刚结束,同学们就迫不及待的拿出作文本来,投入到写作中。教室里,只能听见孩子们“沙—沙—”的写字的声音。我环视教室,发现就连平时最害怕写作的几个同学都在一边写,一边微笑,好象有写不完的情趣似的。毫无疑问,那次的作文,全班大多数同学都写得很不错。我还特意把一些优秀的作文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展示。孩子们似乎也尝到了作文的甜头:作文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啊。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炎热的夏天——

那天下午,天气十分酷热。我象往常一样来到教师准备上课。可是,我发现教室里,同学们有的无精打采;有的在摇扇子;有的在抱怨天气;还有的„„正当我在犯愁的该如何让学生集中精力上课的时候,窗外响起了轰隆隆的雷声,还不时有闪电划过。接着,就下起了倾盘大雨。凉爽的风夹杂着雨滴飘进了教室,也飘进了许多学生燥热的心里。他们再也按捺不住了,眼睛不由自主地望向了窗外。此刻,我也意识到,就算我把同学们困在教室里,也留不住他们的心。何不让他们与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呢?于是,我宣布:全同学10分钟,到走廊看雨!教室的走廊上,一片雀跃。随即,我让学生们回到教室写一篇作文,题目就是《雷雨》。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后,他们都写得得心应手。在孩子们的眼里,普通的雨滴成了顽皮的孩子,在空中欢快的舞蹈。甚至他们还闻到了雷雨的味道„„这些,都是孩子们走近自然,走进生活,用心体验的结果。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若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作家,那是不可能的;但请不要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拥有发现的眼睛,而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这样,让作文回归生活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

第二篇:让语文回归生活

让语文回归生活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教学

近年来,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弊病的抨击不绝于耳,研究工作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别从各自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侧重点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观、教学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特别是写作教育的理论盲区。他们大都意识到了作文教学和实践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所要求的模式下畸形发展的事实:

一方面是中学生作文大多缺乏真情实感,思想肤浅贫乏,不能深入挖掘客观事物的深刻内涵;思维向度、文章结构单一,为了“合乎标准”而不惜借用虚假的故事路数、对虚构的情节生搬硬套;由于片面地割裂了生活和写作的联系,课外涉及的知识面较窄,因而写作语言的表现能力发展迟缓,相应地笔下也无法表现出同生活一样无限丰富多彩、无限复杂多样的情感。辞不达意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边热衷于大而无当的章法技巧的训练,一边又拿“考场作文”的框架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修枝剪叶;既而单凭借手中的一支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单向的评价(通常学生只是注意老师给的分数、等级或者老师所给的盖棺定论式的评语)。在这种极端的形势下,对中学生的写作倾向、作文质量又能抱多大期望呢?

人们往往把学生写作中“无米下锅”归结为他们两点一线、学习压力大没时间积累、体验等。其实正如刘国正所言:“事实上,中学生已经阅历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素材。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珍藏的缘故。”

那么,如何观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呢?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告诉过我们“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那么,我们说:写作素材来源就是一个人全部的生活热情以及其人生阅历!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前人在现实的写作实践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亦即创作必须立足现实生活: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尊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陆机《文赋》

他沿着“物-意-文”的基本线索精到地描述了艺术构思中作家的心理,并认为文学创作必须从观察万物、研习典籍以及怀有高洁的情志开始:观察万物,可以获得丰富的直观认识;研习典籍,可以从书本中获得间接的经验,可以“学先士之盛藻”、“得才士之用心”,不断提高写作的水平;同时怀抱高洁的心情而写出的作品才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妨尝试“语文的生活化”与“生活化的语文”相结合,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更加贴近现实。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

(1)尽情表演,再现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2)尝试实践,体验生活

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在山的那边》一文,作者用诗的形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生哲理。教学时,如果教师仅限于从语言文字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可能浮于表面,感受不深。为此,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带学生去爬山来感受要去看海的艰辛,从而引出主题。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的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地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自觉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从生活中找寻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此外,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应该致力于把学生写作向文学创作的高度引导,而不是像长期以来形成的为作文而作文的敷衍、应付的层次,引导他们树立为文的高度责任感,彻底搞清楚为何而作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情感深度地介入生活,并且要走进生活,自觉地联系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将写作与自我需要、个人兴趣、情感的发展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折射出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使文章真实生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个性鲜明。

二、“他山之石可攻玉,可把他乡认故乡”

有的学生为完成“任务”而绞尽脑汁,写勤奋总是离不开牛顿、居里夫人;一开讲成功在于后天的努力就是说爱因斯坦、爱迪生的小时候;一提起身残志坚就忘不了海伦•凯勒、张海迪„„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高考考场上更有大量的学生让焦裕禄、李素丽、黄继光等走上前台;屈原、杜甫、白居易也从历史中走来,有些材料使用起来也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这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盲目背诵,生搬硬套的学习现状——这种膏药似的写作套路与现阶段中学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十分复杂敏感的心灵是极为不对称的。

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若只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不强调同时关注与

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欠。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或媒介,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桥梁、媒介的重要基石。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观察不仅要善于深入外部世界的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地了解内部世界,能观察自己内心感受的特征,即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那么这种观察才是充满了灵性的,这种感受才是真实的。

观察决不能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形式上,它还应是一种能力,必须融入作者自我内心体验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必须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外在事物的相互渗透,它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作文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它不是生活的完整再现,而是生活浓缩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现形态。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就是把生活寓于情感之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人生便缺乏激情与深度;没有感悟的思想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感悟的文章是浅薄的。学生一旦具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的原来是动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却孕育着喜悦的鸟语花香。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创作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往往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的大作文所反映出的个性以及闪光点远不及小作文(或片断描写),而后者的总体水平又远不及随笔。这是因为学生在开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写作活动中所获得愉悦远远超过苦参或“硬挤”的产品,在随想中他们的参与性强,写作兴趣浓厚,创作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理因素因而得以伸张。大家在作文中都能敞开心扉说真话,诉真情,空话、假话、矫情的现象得到了很好的遏止;在随想中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消极被动的作文观念得到有效的校正,大家更能够自觉而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人、事、景、物,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与角落。

在这种情况下,模仿和借鉴是有效的写作提高途径。在写作之前,我们有必要去学习和借鉴别人(特别是名家)如何感受事物,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学习一种“文体”,做到“写啥像啥”;是散文,要做写景散文,就要做到情景交融,让“一切景语皆情语”,用景物来烘托情感;要写咏物散文,就要想到托物言志,借“物之性”传达“人之情”,从而表现主旨;欲做哲理散文,必须借助议论事物阐发道理,从“物之华”“人之神”揭示“事之旨”;是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要求刻画形象描写场面,语言具体生动;是议论文就要以理服人,要求分析推理,条理清楚,语言严密概括;是说明文便要以知启人,要求介绍知识,阐释概念,语言简洁准确。总之,通过对前人佳作的分析、学习、模仿弄清楚各种文体的写作目的、要求、语言特点。

三、“创新须有立异志,个性出自自由心”

提倡个性化作文,鼓励创新能消除惧怕作文的心理负担,特别是现在开放性、个性化的话题作文,更让同学们尽情尽兴有话可说,这有利于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整体水平的提高。那么学生在开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写作活动中所获得愉悦远远超过苦参或“硬挤”的产品。

高扬个性的大旗,在写作内容上:善于选材,巧于提炼,精于立意,即拥有主体之自得之见、自然之情与自在之趣;语言上:善于用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能够创造出新鲜活泼的言说形式,即拥有主体的自由之笔。世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而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其在各个方面表现的亦是无限多样的。如人或隐忍,或直白,或含蓄,或幽默,或冷峻,或典雅的气质一样,文章的风格也应因人之不同而摇曳出五彩斑斓的风采。

韩愈在古文运动时就提出,创作的高下首要品评标准就是“能自树立,不因循”,即创新写作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范文,不因循守旧,要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独立思考、大胆探索。但是这种创新必须与盲目地立异标新、与轻率而毫无节制的个人情绪宣泄截然分开。

写作,首要提到的问题往往就是“立意”。精神是不是符合时代要求,格调是否积极向上等等。一个时代便有一个时代之文学,随着中心主义被进一步瓦解,世界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学创作领域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各种所谓的流派、团体、新的名词、新的概念,似乎又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写作的主体性、个性化倾向的日益明朗就不可能不影响到我们的中学生,甚至一些非主流作家的写作风格已经成为学生竞相模仿的对象:年少清纯便似饱览人世风霜而纵论世态炎凉,血气方刚就大讲出世入世始谈禅论道,再不就是假借痞子的外衣装扮老成世故„„中国传统文学文化观念中,“文学教化论”的根深蒂固是勿庸置疑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艺要为大众服务”等都是明证,马克思主义文论指出:文学必须有所寄托和负载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很多时候一提到文章的立意,学生不是心存恐惧往往就是对此嗤之以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新的语境下写作,如何给写作一个立足点和归宿就成了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这也是关乎人生观体系重新构建的一件大事。

我们认为,在创新写作的过程中,必须重申道德标准,必须引导学生建立符合实际的创作原则。首先,应该多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探究人性之美、人性之爱,逐步培养学生重视情感体验而降低政治理性和实用理性在写作中所占的比重。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逐步学会

全身心拥抱生活,体验生活,那么,他们才能在写作中体现真性情,才能体现出作文应有的个性来。其次,还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人生而带有深刻地历史的、民族的烙印,这也是促使个人向上、前进的精神动力。只有这两个方面能够紧密结合,创作才能凸现为文的个性,才能达到与传统文论殊途同归的目的。

高扬个性的大旗,首先要在写作的内容和语言的新颖上。前者为内在的,后者为外显的。因此,文章源于生活要求真实,就要通过对真的处理来体现其从内在到外显的新颖。内容上:善于选材,巧于提炼,精于立意,即拥有主体之自得之见、自然之情与自在之趣;语言上:善于用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能够创造出新鲜活泼的言说形式,即拥有主体的自由之笔。新颖是创新的火花,表现出来的是生命质体的活力。世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而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其在各个方面表现的亦是无限多样的。如人或隐忍;或直白,或含蓄,或幽默,或冷峻,或典雅,或通俗的气质一样,文章的风格也因人之不同而摇曳出五彩斑斓的风采。

具备个性、风格才可能会有精品传后而不用“假良史之辞”,无需“托飞驰之势”;精品亦承载鲜明的个性,从鲜活的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体察透析,形成自我写作创新的观念,并进一步借助语言外壳显情志于外,成愉悦之情于内,方成就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写作必须从鲜活的现实生活出发,学会用一双慧眼观览外物,用一颗真纯的慧心体察外物,并通过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体察透析,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创作风格,并进一步借助语言外壳显情志于外,成愉悦之情于内,方能让我们的写作入乎自由之境。

第三篇: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课堂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

让课堂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

宋金华百里洲小学电话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呢?作一名一线教师在这一次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认识到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师注重细节无疑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不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的要求。

二、关注生活,细节入手。

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学生品德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要“儿童化”,一切工作都要以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达到“天时、地利和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首先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天时地利人和”并非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有一点时机的不成熟,都会导致失败。

我发现学生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骂我了,打我了某某同学没关水龙头……,但他们不会发现某某帮同学关水龙头,某某同学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孩子们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于是,我针对这个现象开展了“分享快乐”的活动,我打印了一张表格,每天利用谈话课时间”请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能带给大家快乐的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凡是和大家分享快乐的同学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觉得快乐的人物都在表格里,他们的名字后面打上红五星。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乐在其中。有几次没有分享快乐,他们就追着我问:“今天什么时候分享快乐?、“今天还没分享快乐呢!”…….正确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品德培养中最基本的,与其做一个怨天尤人的人,不如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让课堂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

享受生活。

三、以身作则,细节导行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老师又往往不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

小小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常常向学生说“谢谢”,向他们借书、借笔时说,他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

礼貌用语十个字几乎从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十个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真正学会就要真实地运用。

四、道德形成,细节升华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班级学生,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国家的公民淳质的直接体现。道德的形成 不一定是看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是细微之处见大局。

这天我班体育课,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小型竞赛,看得出孩子们兴致很高,叫我感动的并非是精彩的比赛场面,而是有一组同学赛完后,非常真诚地、由衷地对下一位同学说:“加油、加油!”这完全是他们自发的,没有老师刻意地教他们 这么去做。也没有人引导或者提醒他们,他们就这么做了。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做作或矫情,这会我又想到了课堂上他们给予进步同学鼓励的掌声。那也是他们自发的,我没有规定或说要求他们鼓掌,他们就这么做了。我欣慰,我骄傲,因为这就是我们班的孩子。也许他们不是很聪明伶俐,也许因为家境的缘故,他们很多很多地方却不如优越家庭出来的孩子,不如他们风多识广,不如他们灵牙利齿,不如他们乖巧世故……,但我可以骄傲地说:他们的纯真善良,是最值得我骄傲的。

在这个飞速发展又浮躁的社会,这样的感动曾经被人们忽略,甚至抛弃,当人们再次回头来寻时,是那么迷茫。忽略安容易,寻回安难哪!我们的孩子们从小也缺乏这种关注和感动,在成人的竞争中,他们也学会了竞争。竞争固然重要,但是,是否还有缘学会为他人加油,这样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人们去追求。

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我们小学和思想品德教育,其实是贵在坚持,把习惯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重视习惯的力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些道理,对其一生的影响更大,从看起来不起恨的小处着手,小到离开座位放好凳子,踩过的椅子,记得擦干净,下雨天逛超市,记得带个塑料袋盛起来,避免把伞上的水弄到别人的衣服上……,从细节入手,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第四篇: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本真

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本真

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东风小学

杜玲红

【摘要】作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抒写自己;让学生说真话且把真话说得更准确,写真事且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抒真情且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做真人且做得更有质量。

【关键词】内容生活化、过程生活化、方法生活化、评价生活化

新课程突出了这样一个理念: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郭元祥教授在《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一文中说:“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中小学课程设计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观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我国所处的这个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换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型的伟大时代,关注儿童整个精神生活,赋予教育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新课程所强调的人文素养呼唤着作文教学的改革。而改革作文教学的第一要着不是技巧先行的训练,而是培养一种正确的写作意识,在弄清“为什么写”的前提下再说“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抒写自己;让学生说真话且把真话说得更准确,写真事且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抒真情且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做真人且做得更有质量。

从上述意义来说,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必须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关注、体验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让学生回归生活中去,追寻生活本源,还原学生所认识的生活,引导学生描写原汁原味的生活。那么,如何使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呢?

笔者认为作文生活化,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作文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觉地对身边的事物留心观察,细心体味,用心感悟,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融入社会,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的方法。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通

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开学的第一天,当学生沉浸在兴奋与好奇中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放假,有好久没在一起了。现在,你最想对谁说?说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借此机会,我说:“咱们把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好不好?”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组织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组织开展趣味性强的体育竞赛和有意义的参观活动,组织学生泡豆芽、栽蒜苗,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受劳动的乐趣;参观文庙、云屏书院,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去污水处理厂,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读了文章后,给它续编一个结尾,或改写一个结局,或仿照作者“大展身手”;遇到节日、纪念日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畅所欲言”,结合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引导他们把活动写下来,“笔下生花”,将活动生动地记录在纸上,保存永久的回忆。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达到了我手写我口,我口抒我情。

如进行记事作文的训练时,我们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利用中队活动召开主题队会,组织学生郊游,定期举行班级艺术节„„让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是很重要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学生怎么能写出个性的感受?写出独特的体验呢?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我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因此,我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校园走向校外,融入现实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学做各种家务,参与家务劳动及学农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漫步文化公园、异龙湖畔,欣赏石屏的秀丽风光;在袁嘉谷故居与历史近距离接触;走向社区,开展敬老爱幼和环保活动,考察生态环境的变化,这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图景,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身临其境,情动而辞发,创作之泉,自然会汩汩而出。

二、作文过程生活化

1、作文课结构生活化。

把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提高生活认识水平的过程。在写作中激发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融合训练作文与生活作文。放手文与训练文相结合,在优化作文训练“真——假——真”(即从表达生活、表达思想的目的出发,进行训练作文的强化,最终达到生活作文的目的)的过程中,使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提高表达能力,提高思想水平。

(1)在生活中训练写作。树立大作文观,把作文视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创设生活条件训练写作,教学要研究学生的生活,引进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活,缩短课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离,训练学生提高正确表达生活的能力。

(2)在课堂中创设生活。作文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决不排斥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要在生活化策略指引下,提高语言表达力,使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生活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思想能力协调发展。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条件,利用各种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方法,创设作文的生活氛围,给予机会,激发成功欲。

2、技能训练生活化

除了注重作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开展作文技能指导,把作文训练建筑在学生真实需要的基础上,学生作文才会有“质”的飞跃。

(1)从点切入,夯实基础。小学生作文,往往对客观事物描摹得不够具体,不够真切。而单项素描,是小学生作文十分重要的写作基础训练。基本功练得好,学生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笔自如。因此我们强化学生的单项素描,指导学生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动作等多方面的特点 进行形象的描绘,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教学中我们将具体抓物件、植物、动物、景物、场面、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素描。通过训练,学生练就写作基本功,为作文综合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分线入轨,掌握写法。小学生习作,无非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法,把握规律。比如,写人可通过一件事写人,可通过几件事写人;可表现人物一方面的特点,可表现人物几方面的特点。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必须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特点;必须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选取范文剖析指导,学生从读写中领悟方法,掌握技巧。

(3)全面拓展,自由倾吐。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因而学生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绚丽多姿的生活。

3、完成方式生活化

不同的话题,学生的生活积累各不相同,或多,或少,甚至毫无经验。教师需针对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的空间完成写作任务。

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作文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是有创造性的智慧结晶,只有开放作文教学,让学生在广阔自由的作文天地里训练习作,才能使作文教学这片贫瘠的土地开出艳丽的花朵。我曾看到这样一个例子:写《我的父亲》,中国教师要求当堂交稿,致使学生无法从生活中摄取丰富的感性表象,作文时苦于“无米之炊”,临时“闭门造车”,结果假话、空话连篇;美国教师却让学生走出课堂,去采访父母、祖母、祖父、伯伯、叔叔,乃至邻居和同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深刻了解父亲,于是,呈现在美国教师面前的是一篇篇生动而富有真情实感的调查报告或纪实作文。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1、生活化的作文指导教学

在作文指导上,目前不少教师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来讲什么选材要新颖,主题要鲜明,结构要严谨,事例要典型等等,讲起来头头是道。至于如何才能新颖,却又说不清楚,最多就是拿一篇课文中的范文或作文选中的佳作说说而已,课文虽然也是一种范例,但毕竟离学生的实际太遥远了,教师缺少亲自写作经验,只能纸上谈兵,不能现身说法,因而指导的力度有限。因此,可以采取下水作文和自由作文的方式,这样作文指导的空泛无味就会大大减少,能够体验写作中的甘苦,就能取得文章写作中难以看到的鲜活经验。从而提高教师自身语文能力、语文整体素质,同时提高作文指导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2、灵活多样的作文写作要求

写作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不必也无须给学生过多的束缚。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写多少多少字,限多少时间内完成,否则就怎样怎样。学生作文应当跟作家创作一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实在写不出时不硬写,不必一气呵成。允许能力稍差的学生有停顿、间歇,亦可迟交、缓交(但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写作速度,努力赶上,以便尽快地与大家同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没有重压,能轻松地作文。有时候,在写作过程中,同学间还可以停笔讨论、争辩。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亦可在讨论、争辩中得以提高,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质量。

3、生活化的作文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作为作文教学重要环节的修改环节必须采用生活化的方式。具体来说,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修改;也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找几个功底较扎实的学生,修改同学的作文;还可以让学生面对面互相修改。在具体修改活动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

4、营造自由宽松氛围,搭建张扬个性的舞台

作文,还有着比较明确的操作性能,是一种动手的技术。李白坚教授曾说他希望的写作课是“一种技术操作的艺术实践,一种课堂环境的社会缩微,一种心理体验的工场,艺术生成的园地”,“为学生缔造一个创新发挥的探索空间和潜心研究的自由环境”。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和一个张扬个性的环境。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的需要。要让学生乐于作文,应允许学生写他们想写、喜欢写的话题,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如:学生作文不好,考试时经常作文空白,考试也就不及格。我没有责难他,而是说:“你的作文不做也可以,但你写一写你为什么不会作文的原因。”这位学生一口气写了差的原因,列举了上课不认真、不看课外书、没话可写等等许多原因,我看后,非常欣慰,肯定了他写的原因实际上就是一篇好文章。这种做法远比逼学生写作文要高明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

四、作文评价生活化

作文讲评中也应当实现生活化,即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具体方式可多种多样,或对照比较,或归纳演绎,或赏析评改。在这种生活化的讲评中,师生共同参与讲评,有利于学

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通过欣赏自我、剖析自我,可逐渐融入悦纳自我的意识,从而培养成既能展示自己的成功,又敢于直面自身不足的宽广胸怀恢宏气度,防止和克服自卑或狂妄,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写作潜能。因此,我们觉得教师在作文评价时应注重实际效果,贴合学生的需要。

(1)采用激励性批语。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乐趣,享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呈现给孩子的常常是冷酷的一面,作文写得再好也不能得满分,评语是冷冰冰的:描写不具体,语句不生动,中心不明确„„如此一来,谁还敢“亲近”作文呢?其实,只有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用心灵对话,才能真正激起他们对作文的热爱。首先,要做到评语情感化,呈现出评语“温情”的一面,如:“你观察得真仔细,老师都没发现这一点呢!”“好可爱,老师真想见见它!” “这一处写得不错,如果能把外貌部分再修改一下,就更好了。”“谢谢你这么信任老师,告诉老师这个小秘密”“老师很高兴与你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忧愁”„„学生很喜欢看这样的评语,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又增强他们习作的信心。因为这是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对话,即使老师指出了作文中的不足,他也能从评语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每次改作文,教师们都应努力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用红波浪线画出来,让学生感受自己的作文得到别人欣赏的喜悦,更愿意畅所欲言。

(2)注重思想引导。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能感悟生活,才能使作文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对学生作文的评改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积极的作文与做人的态度,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因此,作文评价还要适时地、自然地把学生的思想行为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方向引导。一次写“假如我是„„”为话题的作文。有几位学生写了“假如我是神笔马良”,他们想象到“假如我是马良,有一支神笔,我要把荒山变成绿洲,把沙漠变成油田。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假如我是马良,有一支神笔,我要让贫民安居乐业,让战争远离,让世界充满阳光。”“假如我是马良,有一支神笔,我要改造坏人,拯救他们的灵魂。我要让每个人都快快乐乐,心想事成。” 在批语中,我充分肯定他们的美好愿望,肯定他们的善良心灵,这样的评语,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这也是我们开展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重要目的。但遇到学生很“另类”的想法时,要尊重异议的存在,做适当的引导,保护他们这种“与众不同”的精神。

总之,开展生活化作文教学,不仅要达到教学生活化,更应达到使作文生活化的目的,只有通过创设系列生活化情境和各种实际生活体验,才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追求“生活本真”,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第五篇:让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让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内容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数学学习就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

体验

“为了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为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为了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的学习不能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有效途径。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周围事物的具体形象中感知,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把数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 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感悟数学。

抽象的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小学生尽管年纪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必须让学生从生活的具体事例、现象中认识数学知识,使学生感悟数学,如“用数学”这一课我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谁愿意做个自我介绍呀? 生1:我叫小丽,今年7岁,读一年级。

生2:我叫小明,今年7岁,读一(A)班,我家在绿茵华庭采风居第三层,E301号。师:你真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他们都讲了7、1、5。生2:我发现他们的回答中都有数。生3:我发现我们说话时常常都有数。师:很好!谁还想介绍一下我们班的情况呢? 生1:我们班有46个同学。生2:我发现我们教室有4把风扇。生3:教室有2块黑板,4扇窗。

师:通过刚才的介绍,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1:我发现我们班也有数。

生2:我发现我们身边很多事物也有数字。

师:对!数学就在我们周围,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数学”。

教师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生活知识。先让学生从自我介绍中发现,在我们日常谈话中常常离不开数。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就像学生2的回答:“我叫小明,今年7岁,读一(A)班,我家在绿茵华庭采风居E301号。”他想到了自己家的门牌号也和数学有关系。这个发现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这个学生思维很敏捷,而且平时也很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从而激励其他小朋友向他学习。学生一开始只是把这些数作为基数理解,表示几个物体,后来逐步拓宽到表示序数,如第几号、第几层、表示特定的号码等等。这些精彩的例子都来自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到的、用到的、想到的,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喜欢上数学。同时,在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增强数感。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做了较好的铺垫,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他们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想办法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成果,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一种满足,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如在讲授《比多少》的新课内容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感知多和少的概念。再设置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我们身边找一找有哪些数量可以用多或少来描述的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兴奋地开始寻找。

生1:我发现听课的老师比我班的同学少很多。生2:我发现教室的日光灯比风扇多。生3:我发现课桌比讲台多很多。

生4:老师,我知道我们班有28个男孩、26个女孩,所以男孩比女孩多。

师:这人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我刚才数出来的。

师:嗯,也是一个好方法,很能干。„„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今天我们来学习“比多少”。比较多少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应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对比较多少的体验。这节课教师利用现场环境,从学生身边的事例中,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近的学习情境,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时觉得有东西讲,比较起多少来实实在在。接着引入新课,为新知做铺垫。既复习了旧知,又灵活运用了现实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具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我们教学能否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挖掘教材“生活资源”,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

如,学习“分类”之前,先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生活中什么地方有分类这个数学问题,它们又是怎样分的。学生们调查后汇报:“超市中有分类,生活用品放一起,食品放一起,学习用品一起„„”“书店也有分类,工具书放一起,儿童书放一起„„”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这时请同学运用学到的分类方法,将自己的书包整理一下,看看怎样分类整理。学生马上将从生活中学到的分类方法运用到整理书包上,有的按学科内容不同分,有的按书本不同性质分,有的按书本大小不同分。总之,方法不一,但都能将自己的书包由原来的无序整理为有序。然后布置学生回家运用分类的方法帮妈妈整理房间,从而检查分类方法及生活能力的掌握情况。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分类的知识,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来认识、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回归“生活实践”,让学生活学活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教学中,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去,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购物活动”这节课,我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景,运用“现场模拟、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认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上课前,我先把教室创设成一个小小商店的情景,在具备现实生活的情境后,我提出问题:“小朋友,今天我们的教室漂亮吗?像哪里?”生兴奋地说:“超市。”师:“下面,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小小商店进行购物活动,看看大家是否能正确使用人民币购买商品,你们想去吗?” 让学生联想到去商场购物的情境,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求知欲旺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再以逛商场为题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模拟购物的活动体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尝试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运用和发展数学,进一步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生活,运用于生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 6 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标,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体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与生活融于一体的境界。

参考文选:

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2、陆书环 傅海伦著 《数学教学论》 2004科学出版社出版。

3、《小学数学教师》

4、《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数学卷

2004海南出版社出版。

下载让作文回归生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作文回归生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安徽明光市第三中学张艳 一、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呼唤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但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

    让语文回归生活 作者**

    让语文回归生活 摘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室就成为了讲堂而非学堂。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学堂而非讲堂。如果在课堂上,老师将重点和难点讲完之后,都没有一个学生提出......

    让德育回归生活-德育(大全五篇)

    让德育回归生活今天,有幸参加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武昌区解放桥小学校长孙民题为《创新德育视野下的生命安全教育》,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小......

    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回归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回归课堂 (226200)江苏省启东市特殊教育学校 沈杰 数学对智残儿童来说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科,即使是简单的数字、简约的图形、简单的加减乘除也是他们难......

    让化学实验在实践中回归生活

    让化学实验在实践中回归生活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 (斯宾塞语)。可见,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初中科学......

    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摘要]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

    注重体验让德育回归生活

    注重体验让德育回归生活罗田县落梅河中学我校近几年来,一直把德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低起点、小坡度”原则,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致力于实现学生在个人修养上从文......

    让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推荐5篇]

    让美术教学回归生活 一、回忆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的一切,也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创作激情。因此,尽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了解五彩缤纷的世界扩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