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安石的十大经典名句
王安石的十大经典名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
又一个春天到了,江南又呈现出一片绿色.我还是不能回家,明月什么时候能把我的思念带回家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家家户户一派阳光明眉,喜气洋洋的喜庆气氛,都把门前的旧桃符换上了鲜艳的新桃符。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形容和赞美一个人的作品或成就的得来不易。“成功”的背后总是包含着无尽的辛酸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
远远一望就知道那雪白的不是雪花而是梅花。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诗站在远处已闻到了梅花淡淡的幽雅的芳香。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咏石榴花》 在浓绿的背景上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而妖艳;石榴之艳美、之珍贵,并不在于其万紫千红、妖娆多姿,纵叶稀疏而少,而那花却越发地显得鲜艳妩媚了。
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甘露歌》 折下握在手中的一枝花,香气四溢,应该是人间没有的吧。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商鞅
从古至今,做为领导者,想驱使百姓,必须要守信,诚实,说到那做到那,说出的每一句话,比什么都重要,多少金子,在你所说的话语面前,显得都是那么轻啊.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
因陶醉于春天美丽的景色,静静地细数落花久坐;因慢慢地寻找碧绿的芳草而回家晚了。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理论名句
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理论名句2012-04-26人民论坛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涌现了许多经典的理论名句,这些句子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很快记住,入脑、入心。那么,百姓最耳熟能详的理论名句有哪些呢 人民论坛记者在征求20余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系统筛选梳理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名句,通过公众调查,根据得票高低列出了关注度较高的十大理论名句,并配发了知名专家的精彩点评。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1962年,邓小平在《怎么恢复农业生产》讲话中,首次公开借用“黄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四川谚语来表述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1986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猫论”也随之成为世界人民知晓的名言。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李连科:邓小平的价值观的最大特色是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他不迷信各种条文,不拘泥于各种成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猫论”就是其典型代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王强华:这篇文章所起的作用就是讲了人民心里的话、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从而推动了一场对于真理标准、是非观念、道路选择的大讨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室务委员汪裕尧:邓小平根据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观察以及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概括,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984年6月,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说: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解放——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大论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其中至少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任何时候不能把“贫穷”作为社会主义的骄傲。二是把人民群众折腾得越来越穷的做法不是社会主义。三是贫穷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摸着石头过河
1980年12月16日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发表了《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的重要讲话,他指出:“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就中国经验来讲,中国最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就是“务实主义”,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在这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中,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教授周锡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宏观上揭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同时也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又一次给予科学的界定。
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邓小平这样说:“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名言,是对世界发展大趋势和基本规律的总结与展望,是支撑“中国奇迹”的思想精髓。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这是时任中纪委书记的陈云在1980年11月至1984年10月期间的三次谈话节录和两份批语中的重要观点。特别是1980年11月在中纪委召开的第三次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座谈会上,他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
山西省委党校教授刘树信:历史一再告诉我们,一个执政党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作风建设,听任各种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损害党群关系,就会失去民心,甚至丧失政权。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邓小平于1985年3月28日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提出的论断,他阐述道:“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 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管文虎:这一命题是就实现经济体制转变所具有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深刻性而言的,是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所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 和深度而言的,还是就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和时间的紧迫性而言的。
群众利益无小事
这是胡锦涛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的一句话:“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举措,是关系全局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作为执政党,如何使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利益,是获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的重要条件。群众利益无小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如此。
第三篇:李白的十大经典名句
李白最…的十大经典诗句
最大气悲凉的景色描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最自信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最狂傲不羁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最无奈的: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复出。
最脍炙人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最为经典成语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最细腻的景物描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最惊心动魄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最催人泪下的: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最熟悉最经典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四篇:毛泽东的十大经典名句
毛泽东的十大经典名句:
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4、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七律〃冬云》
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6、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7、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8、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
10、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第五篇: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9.[答案](1)政府要不要“理财”。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9.(15分)面对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北宋统治者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至真宗,内则升中告成之事举,外则和戎安边之事滋,由是食货之议,日盛一日。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然帝性恭俭寡欲,故取民之制,不至掊克。
材料二
从仁宗初年开始,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四川等地发生过暴动。——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据材料一回答,北宋真宗时期中央财政状况如何?(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原因。(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此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材料一、二所述现象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有何影响?(3分)答案
(1)状况:中央财政处于亏空状态。(2分)原因:北宋对辽、西夏作战,耗资巨大;给辽、西夏两国付岁币,加重了财政负担;中央对各级官员贪污问题处罚不严,使中央财政大量流失、更加匮乏。(6分)(2)主要原因: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税徭役负担沉重,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进而引发了农民起义。(4分)影响: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同时采取一些惠农利农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生活,以缓和阶级矛盾。(3分)10.(15分)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青苗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说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
在王安石诸多的变法内容中,青苗法一直是变法派执意坚持,反对派坚决反对,争论最久、斗争最烈的法令。自熙宁以降,对青苗法一向有“惠民”和“害民”两种意见。
——摘编自《青苗法之得失及其原因探略》
(1)材料一中王安石就青苗法的哪一方面进行了说明?(2分)其理由是什么?(3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青苗法“惠民”和“害民”两种意见的理由。(10分)答案(1)收取利息方面。(2分)理由:保证救济工作的延续性,缓解财政困难。(3分)
(2)“惠民”:青苗法规定在青黄不接之时,贷钱于民,使饥乏者得解燃眉之急,它的推行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抑制了土地兼并,缓解了自耕农的贫困化趋势。(6分)“害民”:在青苗法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强行乱摊派、逼迫百姓借钱的现象,从而加重了农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也使新法遭到了许多农民的反对。(4分)1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期,“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澶渊之盟后一直相安无事的契丹也于1042年遣使求关南之地,并且“聚兵幽燕,声言南下”。最终宋仁宗遣富弼为使,“岁增银、绢各十万两、匹”才得以解决。……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责成范仲淹、富弼等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精贡举、减徭役等十项改革主张。
材料二 范仲淹选派了一批精明干练的按察使去各路检查官吏善恶。他坐镇中央,每当得到按察使的报告,就翻开各路官员的花名册把不称职者的名字勾掉。在范仲淹的严格考核下,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寄生虫被除了名。……随着改革的推行,封建腐朽势力诬蔑范仲淹、富弼等结交朋党,并串通宦官不断在宋仁宗面前散布范仲淹私树党羽的谗言。到庆历五年初,宋仁宗终于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将他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富弼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继被逐出朝廷。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庆历新政的时代背景,并扼要评析范仲淹的改革措施。(9分)(2)材料一、二表明宋仁宗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6分)答案(1)背景: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北方边疆受到威胁。(3分)评析:有利于提拔一批干才能员,提高官府的办事效能,也有利于改善财政状况;但其目的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必然招致腐朽势力的强烈反对。(6分)(2)初期励精图治,这是因为面对内外交困局面,想通过改革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最终完全退缩,这是因为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仁宗迫于他们的压力废止了改革。(6分)3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亦增加了岁币,增银l0万两,绢l0万匹。然后和议得以维持。给付岁币的名义,《宋史》说是纳字,《辽史》却说是贡字,未知谁真谁假。然即使用纳字,亦已经不甚光荣了。仁宗在位岁久,政颇宽仁,然亦极因循腐败。兵多而不能战,财用竭蹶而不易支持,已成不能振作之势。1063年,仁宗崩,英宗立,在位仅四年。神宗继之,乃有用王安石变法之事。——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聪明的王安石,吸取了范仲淹从政改入手陷入被动的教训,他的变法是从经济即“理财”切入的。
王安石理财,重点是贯彻神宗最关心的“富国强兵”。当然,王安石多次说过,他推动变法,是为了“摧制兼并,均济贫弱”,“凡此皆以为民”。
——马立诚《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材料三
熙宁二年(1069)初春,变法开始。参知政事唐介反对新法,常与王安石争论。唐介看到神宗总护着王安石,气急攻心,竟至恶疮发作而死。
当时朝官们给五位宰相和副宰相编了一句顺口溜:“生老病死苦”。
“生”指王安石,生气勃勃锐意新法;“老”指宰相曾公亮,因年老精力不济,搞模糊哲学;“病”指宰相富弼,反对新法,称病不上班;“死”指唐介;“苦”指参知政事赵拤,每见一个新法出台,就叫苦数十次。
——马立诚《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在北宋中期存在怎样的社会问题?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是什么?(6分)(2)王安石在“富国”、“强兵”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3)根据材料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5分)答案(1)北宋中期的社会问题:冗官、冗兵、冗费(2分)局面:积贫积弱(2分)根源:由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致(2分)(2)富国: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或募役法、市易法和均输法。(2分)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省兵。(2分)(3)原因:直接原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及变法支持者一宋神宗的病死;根本原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新法的实行过于急进,没有注意实行的策略问题;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5分)3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头会(kuixi)箕敛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年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如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4分)(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11分)答案(1)是节流还是开源。(2分)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2分)
(2)免役法。(1分)作用: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4分)原因: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别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6分)6.(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5题)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第6题【答案】(1)冗官。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8.(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
第8题【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16.(2009年广东高考31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2分)16题【答案】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3分)(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2分)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3.(2009·黄冈月考)根据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联系你所学的知识,简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2)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3)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
答案
(1)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在理财方面,实行了“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在整顿军队方面,他精简军队,实行了“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在教育方面,改革了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
(2)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的事情。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子驷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教唆太子故意犯法,商鞅毅然对公子虔和公孙贾分别施以劓刑和 黥刑。《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了当时一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的评断,说他时刻盯着秦国不法的贵族子弟。材料二
公元1074年,河北大旱,农民断粮逃荒。有人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京,到江宁府去休养。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上出现了彗星。一些人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无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
材料三
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 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效?
(2)材料二中的“人”主要代表哪些阶层的利益?王安石采取的哪些主要措施导致他们不断攻击新法?(提示:答案需符合题意,请勿将其措施全部罗列。)(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请简要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位改革家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顺应历史潮流;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畏权贵;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法家思想的传播和
商鞅对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秦孝公的支持。(2)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3)片面但有合理成分。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强烈反对;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宋神宗支持不力;用人不当使变法派分裂等。
(4)学习两位改革家观察敏锐,以高瞻远瞩的气魄应对形势、勇于改革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不懈,勇于斗争,以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改革的进取精神。 3.(2012·江西南昌一模)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进行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哀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续资治通鉴》
材料2: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宋史·食货志》
材料3: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4: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分别概括其规定或“建言”的目的。
(2)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3)材料3、4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归纳评价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1从租佃关系的角度思考:根据材料2从增加国家收入的角度来思考。第(2)问从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土地兼并加剧来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容易看出其结论。在评价王安石变法中,材料共同点都是从王安石变法对地主阶级影响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1)目的:材料1,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2: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3)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1,基本肯定,材料2,基本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