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失败故事

时间:2019-05-15 13:5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安石的失败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安石的失败故事》。

第一篇:王安石的失败故事

王安石是一位争议非常大的历史人物,在宋仁宗朝政时王安石已经名声远播,很多大臣都在皇帝面前称赞王安石的才华,宋仁宗听后也想用这位人才,只不过因为一件小事而让宋仁宗彻底改变了心意,而且还斥责王安石是奸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邋遢:王安石极度不修边幅

王安石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生活上的极度不修边幅。据说,他长时间的不换洗衣服,长时间的不洗脸、不漱口、不洗澡,他的外套上到处都是汤汁油渍汗迹等污斑。另外,宋人喜欢饮酒。于是,这种饮食习惯和上述卫生习惯相结合,产生的后果可以想见。

有一次,王安石洗澡时,一个朋友用一件干净的衣袍,换走了王安石的脏衣服,想看看他有什么反应。谁知,王安石根本没反应,穿上就是。人家问他穿的是谁的衣服,他茫然不知衣服已经换过了。

懒:王安石懒得只吃眼前菜肴

还有一次,王安石的朋友与王安石的夫人聊天。王夫人抱怨自己根本无法知道相公究竟喜欢吃什么菜。那位朋友很奇怪,他觉得王安石特别喜欢吃鹿肉丝。原因是,当天中午吃饭时,他亲眼看到王安石将一盘鹿肉丝吃得干干净净。王夫人问道:“那盘鹿肉丝当时放在什么位置?”朋友回答说:“在王安石眼前。”王夫人说:“那你们明天把鹿肉丝放得远一点试试。”第二天吃饭时,大家将鹿肉丝放得远了一点,将另外一盘菜摆在王安石眼前。结果,王安石将眼前的那盘菜,同样吃得干干净净。饭后大家问起来,他根本不知道刚才桌子上还有一盘鹿肉丝。

一件鱼饵小事 丢掉大好前程

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贤才,宋仁宗听多了,想重用王安石。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在娱乐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一次垂钓活动来考察王安石。

活动结束,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而且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王安石前程的判断:这家伙十有八九是个奸臣!为什么呢?

不是因为王安石不合群,而是一碟“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这碟其实是钓鱼用的鱼饵,王安石没有钓鱼,反而把眼前的鱼饵当做豆子吃了个干净。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颗,可以理解;错嚼两三颗,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不是作秀吗?不是故意装深沉吗?

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了起来。连王安石从地方上带来的万言改革书,也被宋仁宗束之高阁。

第二篇: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小时候的故事

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安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计效,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一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

王安石炼字的故事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王安石故事二则

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得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初读此诗使我联想到“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疑似唐伯虎作品,虽然比唐寅的诗空灵宁寂,但怎么也没想到作者竟是王安石。王安石名列“唐宋八大家”,古文造诣自不待言。其政治声明更以变法而著,意其文字必舒修齐治平之志,然读其诗,却多清新之作。如: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临溪放艇倚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近日看了王安石与蒋山赞元禅师的故事,方有所了解。王安石年轻时居江宁,在山中读经,与蒋山赞元禅师游,亲如兄弟。他问禅门祖师意旨,赞元禅师却不答。再三请教,赞元禅师告诉他有三重般若之障,今生学佛不易,但又有近道之质,经一两辈子就可以纯熟,可得证道。王安石问其详。赞元禅师说,受气刚大,世缘深重,以刚大之气加上深重的世缘,必然以一身任天下之大事,怀经世济民之志,如此则只能入世,难以出世。如果不能得君行道,才得其用,则心不能平,有怀才不遇之感,以不平之心持济世之志,则意不能安,不能安静,如何体味佛教一念万年、超越三世的境界?又性格多怒,多怒则多烦恼,此为烦恼障;学问尚理,崇尚理性、注重分别恰恰是所知障。心不能平、性多怒、学问尚理构成学习佛教、获得般若智慧的三重障碍,想到马上悟道成佛是不可能的。但是你不重名利,视之若落发,身无噬欲,自奉如头陀,这又是不可多得的近道之质,只要多读佛经、以教乘加以滋养就可以了。看来赞元禅师认为王安石不适合学禅,鼓励他读佛经、明教理,以此入道,这一说法有无道理暂且不论,说明王安石心底有淡薄根性。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爱向仕途中争名夺利。他的第二次罢相实属个人意愿和主动的选择,下定了再也不问政事的决心,幸得神宗理解,使他得以未到耳顺之年便与僧家为伍,同山川为伴,终老林泉。

王安石有一个长女,诗歌造诣很深,王安石称她“出于蓝而更青”。她嫁吴充的次子。吴充与王安石虽是姻亲,但政治主张却不一致,数次上书反对新法,变法失败后,王安石罢相,就是由吴充继任。

王氏生活在吴家,感到孤独、忧闷,想念娘家甚切,“家书无虚月”、“书每说涕零”。她曾作了一首七绝给她父亲,诗写道:“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意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山千万憾,依然和泪看黄花。”

王安石收到爱女的诗笺,心下也不好受,他给女儿送去一部楞严经,并和诗一首劝慰:“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忆家。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惟有妙莲花。”楞严经是阐明心性本体的一部佛经,显而易见,王安石寄经和诗是要长女以参禅来修心养性,了却诸缘。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推敲诗句的故事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闲职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居住。初春一天晚上,王安石因事又来到瓜州(今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在岸边散步游玩。此时,王安石正在酝酿改革变法事宜,望着浩瀚长江,皓月当空春风扑面,对面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依稀可见,钟山巍然。。。想着自己虽然变法受阻,但宋神宗对自己还是信任,变法也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变法还可以继续下去,来日还可大展宏图。。。心潮澎湃、心情非常舒畅、兴致极高、情趣盎然,不觉口出一章:“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偶得佳句,王安石非常高兴。冷静之后,王安石又觉得此诗虽然可以,但句子比较平淡,诗味不浓,缺少画龙点睛之感。尤其是第三句那个“到”字,看了怎么也觉得不合适,于是他又想了“过”字,“春风又过江南岸”,也觉不妥,后来绞尽脑汗,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一连用了“临”、“度”、“来”、“吹”、“遍”等十几个字,都觉得不好,一时江郎才尽,一连三天寝食难安,茶饭不思。忽一日,家丁来报,“家乡来人,并送来两坛好酒”。王安石不善饮酒,且又在发闷,但一听见是临川老家来人,也只得强打精神出来相见。原来是老家李员外赴金陵经商,顺路来看看他。王安石一见两坛酒,问道:“这是什么酒”?李员外道:“是家乡特产四季香”。“何为四季香?”安石又问。李员外回答说:“丞相有所不知,此酒名为四季香,实为它有四大特色:此酒采用上等红米、精白糯米磨碎做原料,吸取黔地茅台,晋地汾酒,蜀地川酒和本地赣酒做法于一炉,延长发酵期陈酿五年。酿出的酒,春季清亮透明,入口怡畅;夏季色澄力猛,入口如火;秋季棕黄晶澈,入口甘醇;冬季瑞丽丰莹,入口绵甜。更有趣的是,春季香气清新如三月桃花初开,夏季香气浓郁如六月荷花绽蕾,秋季香气淡雅如八月桂花吐芬,冬季香气隽永如冰天腊梅豪放,故名四季香。四季香之所以质高品优,色香味俱佳,还得益于临川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尤其是临川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非常好。全国有名的临川温泉就在附近,地下水质清澈甘甜,是酿酒用最好水质。。。丞相一来离家久远,二来从政繁忙,没有顾及家乡之事,所以有点不知道。今天丞相应该为家乡的妙品感到高兴啊。李员外把四季香的来龙去脉,成因起势尾尾道来,而且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王安石听后,果然非常高兴,遂命人打开酒盖,只觉一股异香扑鼻、香气诱人;不觉舌根翻动,口水上溢,忍不住喝了一口,顿觉一股醇香入口,香气四溢,沁人心脾,顿时精神焕发,心旷神怡,满脸红光,不觉大喜,又一连喝了几口,几天来的愁思苦结一扫而光。忽然王安石眼前一亮,想到:四季香香气扑鼻,酒力一口涌全身,春风又到江南岸,万物复苏,江南不就绿了吗,对,春风又“绿”江南岸。就这样王安石酒后诗兴大发,用一个“绿”字,把江南的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大好景色“活”画了出来,一时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千古佳作。

不久王安石第二次为相回到京城,见面第一天,宋神宗问道:“爱卿又得佳句,可否赐教。” 安石道:“过奖了,区区小作,怎么连皇上也知道了”。“天下人都知道了,怎么我不会知道”。神宗笑道。于是王安石告诉宋神宗,实乃饮酒所至。宋神宗愈发惊奇了,怎么爱卿家乡有如此好酒,不拿来与我品尝!王安石连忙叫人送了几坛四季香给宋神宗。宋神宗饮后,也连称,好酒、好酒。并下令要年年进贡,这就是临川贡酒的来历。

后来有人写了一首诗道:“丞相苦无句,幸得家乡人,一酒酿佳诗,千古传美名。”

后来还有人说,王安石能第二次拜相变法,成为名闻中外的千古一相,就是因为写了这首好诗,得到宋神宗赏识的缘故。

第三篇:少年王安石的故事

少年王安石的故事

(2009-03-26 22:46:41)转载文化 ▼

标签: 分类: 文学小园

1、“害”爹挨雨淋

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

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哪你不算聪明。”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晓林整理)

2、对联成婿

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求对下联。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众人齐声称好。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求对上联。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不久,王安石与小姐举行婚礼,正进行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兴奋,亲自下厨房烹饪菜肴,招待贺喜的四亲八邻。其中的一道“喜喜字肉”的菜别具特色,不但味道好,而且每块肉上都刻着个喜喜字。众人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饪技艺。

3、智胜厨师

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有一天,王安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计效,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一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

4、寻求生花笔

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四篇:少年王安石的故事

人物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轶事典故

1、“害”爹挨雨淋

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

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哪你不算聪明。‛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

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2、对联成婿

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求对下联。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众人齐声称好。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求对上联。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不久,王安石与小姐举行婚礼,正进行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兴奋,亲自下厨房烹饪菜肴,招待贺喜的四亲八邻。其中的一道‚喜喜字肉‛的菜别具特色,不但味道好,而且每块肉上都刻着个喜喜字。众人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饪技艺。

3、智胜厨师

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安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计效,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一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

4、寻求生花笔

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5.王安石节俭斥萧氏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顺便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吃饭。第二天,萧公子特意穿了漂亮衣服,高高兴兴地早早跑到王家。

以为到宰相府不说吃山珍海味,饮琼浆玉液,肯定少不了尝尝珍禽走兽、美酒佳酿吧。好不容易等王安石处理完工作,闲聊一会就到了中午。萧公子觉得饥肠辘辘,但不敢离去。

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萧公子一看,这那是请客呀?除了一张空桌和几把椅子,什么菜肴都没有准备。干喝了几杯浊酒,仆人才端上两块胡饼,再上了几块切成小条的猪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也没有什么菜,只在旁边搁了盆菜汤。萧公子那也是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主,在家那吃过这些东西呀。萧公子耐着性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也不顾宰相的面子,伸手把萧公子剩下的胡饼边取来大嚼起来。

萧公子看得目瞪口呆,自觉的脸上发烧,一散席便逃命似溜跑了,再也不来什么宰相府了……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却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

体现了王安石生活朴素、作风简朴、为官清廉、不主张浪费的精神。

6.拗相公

文中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7.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

8.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9.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

10.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11.酒色财气

相传苏轼有一日于京都相国寺和佛印和尚对饮。酒意正浓,佛印和尚便挥毫题写了一首“酒色财气诗”来: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轼看着别有情趣的“酒色财气诗”即度和道: 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后来宋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一同游相国寺,看到墙上的“酒色财气诗”颇感新鲜。神宗要王安石和一绝,王安石稍加思忖,便吟成一首诗。这首诗把人们恐惧“酒色财气”与国民生计联系起来,给“酒色财气诗”添上了积极向上的色彩。

> 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财富才发奋,国有朝气方生机。

王安石不愧为推行新法有独创的宰相,一绝“酒色财气诗”引来了神宗皇帝的诗兴。当即,神宗皇帝吟道: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宋如朝阳。

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 王安石任宰相时,当时潮州(当今的广东)有位文人去拜访王安石,并要求王安石为他改诗,原诗是这么写王安石 乌塘的“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一看这诗就笑了,明亮的月亮怎么会叫呢?黄狗怎么能卧在小小的花心上呢?于是他提笔将这两句词改为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于情于理,那位潮州人看后笑笑,一言未发。王安石进拜宰相期间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王安石两起两落,熙宁七年(1074年)年罢相,次年复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为了疏解烦闷的心情,王安石游历南方,来到了潮州,他暂时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庭院,里面的花开得很艳丽,有一个花农在忙碌着,王安石便询问花农:“老农,这是在做干什么?”花农回答:“我在捉虫子。”王安石就很好奇:“你的花开得这么好,怎么还会有虫呢?”花农回答:“有一种虫叫黄犬虫,它很厉害的,它喜欢啃食花心,花的茎部还会流脓,被它这一折腾,花就活不了了”。花农话音刚落,王安石就想起了数年前那个潮州文人让其改的诗,原来诗中指的“黄犬”不是指黄狗,而是指黄犬虫呀,王安厂为此感到很不安,当夜他睡不着,让当地人陪他去散步,当时天上的月亮很明亮,寂静的夜里传来婉转动听的鸟叫声,一般的鸟儿都不会在半夜时分鸣叫,王安石感到好奇,便问:“这鸣叫声是什么鸟?”当地人告诉他:“这种鸟叫明月鸟,越是明月当空的时候叫得越欢。”王安石才知道那句诗中的“明月”指的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明月鸟,而当时那个潮州人并未告诉他这个情况,估计还暗笑他将近十年的时间了吧。

12.王、苏书童斗诗

北宋年间,有一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无限,苏轼携书童前来泰山游玩,两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佑庙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历代帝王将相所立,名家名人所书,苏轼与书童随人流进了铺庙,观赏碑林。

这时,打东边过来一位气宇轩昂,风度不俗之人,苏轼仔细一看,不觉大喜过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王安石。苏轼连忙招呼:“王大人,怎么这么巧,你也来游泰山?” 王安石见是苏轼,一边观赏碑文,一边回答:“只许你这位大诗人观赏泰山风光,铺庙碑刻,就不许我也来凑凑热闹?”苏轼急忙辩解:“哪里话,能与王大人同游佑庙碑林,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说完用手一指身后:“这是书童福德。”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轻人,说:“我的书童学智!” 王安石话音刚落,福德便跑过去与学智打招呼,谁知学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只是“哼”了一声,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紧不慢边看碑文,边朝前走去。来到一块微微向东倾斜的石碑面前时,四人止步,评头品足。福德因刚才看了学智的脸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抢先说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学智何等聪明,一听人家福德在讽刺自己的主人抛岂肯罢休,脱口接道:“轼前倾根基斜!” 听见两位书童斗嘴,王安石插话说:“学智说得一点没错,此碑确实因为根基斜了,才轼前倾啊!”苏轼“嘱”了一声,说:“王大人言之有理,不过,咱福德说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说完,王安石与苏轼相视着“哈哈”大笑起来。

见主人大笑,福德与学智也跟着吃吃地笑了。13.抬高米价度荒年

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杭州一带阴雨绵绵,到了八九月份收割庄稼的季节,田地里颗粒无收。米价一天一个价,到了十月,米价已从原来的每石400文猛涨到每石1500文了。为了阻止米价节节上涨,大宋朝廷连连下发官文,要求每石米的价格控制在500文左右,违者就地斩首示众。

杭州时任知府吕向高为了落实朝廷政策,限制杭州府下属各县市面上的米粮涨价,特派几名心腹到各县巡查。心腹们先后回来禀报说:“大人,惨不忍睹啊,街头到处都是饿死的灾民,请您快想办法啊,快向朝廷求援吧……” 自从规定大米不准涨价后,杭州府的米商都不愿意把米拿出来卖,导致市面上无米可供,饥民纷纷外迁,杭州街头到处是饿殍(piǎo,饿死的人)。吕向高已向朝廷求援3次,可朝廷来信说陕甘一带连年大旱,朝廷国库空虚,无力顾及江南一带的灾情,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吕向高无奈地叹了口气,这时他派往鄞县的心腹也回来了。这个心腹一回来就跪倒在地,大呼道:“大人,鄞(yín,属浙江省)县出大事了。” 在吕向高的催促下,这名心腹从腰间掏出一张盖着鄞县印鉴的告示,说鄞县县令王安石违抗圣旨,不但置朝廷每石米500文之规定于不顾,而且还公开发布告示允许大米涨价,鄞县的大米每石已涨到3000文了。

作为县令,王安石不仅不抑制米价上涨,而且还推波助澜,致使米价涨了6倍,这是杀头之罪啊。吕向高看完告示后,惊讶不已。他心想,这王安石仗着祖上世代为官,肚子里有些墨水,在江南有些名望,竟敢无视朝廷圣命,得找他算账去。

第二天一大早,吕向高就带着师爷和一帮心腹,兴师动众地来到鄞县。王安石早已领着手下在城门口等候他了。吕向高一见到王安石,就怒骂道:“王安石,你可知罪?大灾之年,违抗圣命,不积极抑制米价,我要亲自送你面君。”说罢便招手示意手下将王安石绑了。

这时,只见王安石的师爷来到他身边,在其耳边悄悄耳语,一旁的吕向高见状,朝那师爷大喊道:“你家大人已经快成朝廷的死囚了,有什么事不敢大声说出来让我听?” 那师爷吓得跪倒在地,王安石说道:“你就照实说吧。” 师爷点了点头,对吕向高说:“吕大人,是这么回事,自从我家大人发出布告允许大米涨价后,各地米商纷纷涌进鄞县,他们为了感谢我家老爷,不断给我家老爷送银两。前几天,一个外地米商没有给我家老爷送银两,老爷就派我跟那米商索要,这不,那米商拿着银两来了。” 师爷的一番话,更让吕向高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心想这王安石的胆子也太大了,大灾之年不仅不为朝廷着想,还擅自抬高米价,收贿索贿,发国难财,这样的人砍头100次都不够。

吕向高咆哮道:“将那米商带来。”不一会儿,一个肥胖的米商被推到吕向高面前跪下,他吓得哆嗦着身体道:“大人,草民有罪,但这不全是草民的错。鄞县发布公告说这里允许大米涨价,我作为商人当然想卖高价,就跑来了。至于给那位大人送礼,本不是我的意愿,是那位大人派人来索要,我才不得不……” “滚!滚!”吕向高不等那米商把话说完,就把他骂走了。随即,吕向高问鄞县师爷:“你们一共收了米商多少贿赂,可有账目?” 师爷答道:“回老爷,全部有账。” 吕向高下令将王安石和他的师爷押回鄞县县衙,准备审理后上报朝廷处决。

城门离县衙有一段路程,当吕向高带领一队人马路过一个集市时,那里人头攒动,闹市不远处还传来唱戏的声音和阵阵掌声。大灾之年,杭州其他县城都饿殍满街,一遍凄凉,可鄞县不仅集市繁华,还有唱戏的。吕向高满腹疑惑地来到那唱戏处,戏台前看戏的老百姓见有官府人马到来,正要散去,吕向高大喊道:“各位父老乡亲,我乃杭州知府吕向高,来本地视察灾情,大家不必惊慌。” 吕向高在讲话时,老百姓已看到他们的县令王安石被捆绑押解,纷纷围拢过来,下跪求情说:“大人,为何捆绑王县令,他可是好官啊。” 吕向高把王安石擅自抬高米价、收受贿赂的事情讲了一遍,突然一位老妇人来到吕向高面前大声说:“你说得不对,敢问大人,这大灾之年,咱杭州府哪个县不是街市萧条?你再看咱鄞县,米粮充足,街市繁华,没有一个人饿死。这是谁的功劳?是王县令的!请问大人,我们王县令何罪之有?”老妇人的话引来一片掌声。

吕向高无言以对,这老妇人说得没错,鄞县确实没有一点受灾的迹象。他沉默片刻后对围观群众说道:“我会好好调查,给大家一个交代。请放心,朝廷不会冤枉一个好官,也决不放过一个贪官。” 来到鄞县县衙,吕向高公开审理王安石。公堂上,吕向高问王安石为何置朝廷圣命于不顾,抬高米价。

王安石神情严肃地说:“大人,如果执行朝廷规定的米价政策,鄞县跟其他县一样会饿死很多人。不放开米价,哪个米商愿意出售大米?” “这样高的米价,老百姓买得起吗?” “大人有所不知,江南历来富庶,不仅鱼米丰饶,商业也十分发达,普通人家几十年下来,都小有积蓄。乍遇荒年,人们需要的只是粮食,米价虽高,俭省一点,也能坚持一年半载。那些家庭贫苦,无力买粮的人家,我会发给他们银两救助。”王安石边说边叫师爷将救助名册拿来呈递给吕向高。救助花名册上,不仅详细记录了受助人的名字、住址、家庭人口,而且还有受助人按的红手印。吕向高翻看完毕后,语气有所缓解,问道:“救助的钱来自哪里?” “大人有所不知,那些米商发财后,个个欢呼雀跃,纷纷给我王安石送来金银。如果我拒收,他们一定会诚惶诚恐,我就收下他们奉送的银两,登记造册后又发给那些无力买粮的穷人。”王安石叫师爷将那份收受米商银两的花名册拿来。吕向高将两个花名册进行比对,一收一支,分毫不差。

吕向高这才发现王安石的高明处,大灾之年他将鄞县治理得这么好,实在不简单。他不仅没有治王安石的罪,反而将鄞县的做法上报朝廷,请求朝廷嘉奖王安石。他甚至还向王安石请教下一步应对杭州府灾情的办法。

王安石建议杭州府境内都将米价彻底放开,说一开始米价会节节攀升,但不出3个月,米价就会回落到1500文左右一石。吕向高根据王安石的意思,通令江南各地放开粮价,米价一下子冲上每石3500文。全国各地的米商得知消息后,都源源不断地把米贩到江南来。江南市面上大米充足,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不到3个月,米价果然又回落到1500文一石了。

江南民众终于渡过了难关,杭州府却又面临新的问题,陕甘一带因大旱缺少米粮,朝廷下令要求各地支援。

王安石又给吕向高出主意,让他即刻发布公告,以每石1000文的价格收购大米。大米1000文一石,米商们肯卖吗?吕向高半信半疑,王安石却胸有成竹地说:“大人有所不知,前阵子这里的米价飞涨,全国各地的商人都把米贩到我们江南来了,赚足了腰包,眼下米粮越积越多,再过几个月江南新米就上市了,那些商人不好再把米粮运回去,只能降价销售,否则就会赔本。我算了一下,1000文一石,米商已经保本了。” 吕向高采纳了王安石的建议,以1000文一石收购了大量米粮,运往陕甘一带,受到朝廷嘉奖。王安石也因此名声大振,后来成了北宋的一代名相。

救东坡

苏东坡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由于政治见解和主张不同,两人逐渐疏远,最后到王安石晚年,他们为各自的政见闹得水火不容。王安石改革每推进一步,苏东坡都要写诗文相讥讽,弄得王安石十分恼怒,也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

元丰初年,那些记恨苏东坡的人抓住他写诗讥讽朝廷的事奏了他一本。神宗看了,十分震怒,派人把苏东坡抓来投入了大狱。苏东坡很清楚这次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

再说王安石,罢相后早已退隐山林,所以不知苏东坡入狱的消息,等这场轰动朝廷的“乌台诗案”传到江宁时,苏东坡的罪名已定。想起国家多难,人才难得,王安石连夜写信派人飞马进京给神宗皇帝。信中说,哪有国家正在用人之际,反而为些小文字惹的麻烦去杀那有学问才华的士子? 宋神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曾任用王安石做宰相推行变法。王安石虽然早已退隐,但神宗对他还是十分敬重。神宗看信后,思之再三,觉得很有道理,便下旨将苏东坡放了,贬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做小官。从此,“王安石一言救东坡”的事,便成为历史上“文人相亲”的一段美谈。

14.字谜

王安石打算身边再要个书童,可连着看了几个都不中意。这一天,家人又找来个书童,请王安石过目。王安石问了他几个问题,小家伙答得不错。王安石看他聪明伶俐,也没说什么,在纸上写了几行字,交给了家人: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家人看了,沉思了一会儿,终于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把小家伙留下了。答案是用。

第五篇: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抚州临川县(今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今天就由小编就来分享一下王安石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下棋不动脑子

王安石爱下棋,不过他的棋艺实在不敢恭维,因为他从不思考,总是随手而应,落子极快,发现要输了,便痛快地推秤认输,从未有柳暗花明之想。有人劝他,每走一步棋都需深思熟虑,起码要想出后几步棋的应对之策……他听得不耐烦,回答说:“下棋本来就是图放松,既然要劳神费力,不如算了。”说完起身就走了。

佳茗利于吃药

一次,王安石去拜访书法家蔡襄。蔡襄很高兴,对他盛情接待。蔡襄是茶道大家,亲自选择了绝品茶叶,清洁了茶器,并亲手烹点。经过一系列堪称艺术的复杂程序,一杯飘着浓浓香味的茶水终于端到了王安石面前。然而王安石仔细看了一下茶汤,忽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撮药末,撒入茶杯里,晃了几下,一饮而尽。蔡襄不禁大惊失色,他从未见过有人竟将佳茗当作服药的凉白开来喝。王安石却神情自若地说:“茶味很好。”

风流等于行善

王安石只有一个老婆,不纳姬妾,从政多年也从未有过绯闻。夫人看不下去了,便偷偷把一个侍妾送到他的`书房,说这是安排来伺侯他起居的,若是看得上就留下,说完就关上门走了。王安石正在读书,也没在意。过了很久之后,他才发现一个美貌的女子站在身边,很是吃惊。再三追问之下才知道,这侍妾本是一个军官的老婆,老公因为弄丢了公粮,不得已把老婆卖了还债。王安石不仅没有纳这个侍妾,还让女子回到了丈夫身边,并免了他们的债务。一场本该美妙的风花雪月,变成了行善做好事。

不是只有鱼才吃鱼饵

宋仁宗请大臣们到御花园钓鱼,不管谁钓上来鱼,一律交给御厨去做。大家都觉得这种请客方式很有趣,顿时兴致高涨。唯独王安石呆坐在一边,不知道在想什么,他一边发呆,一边把手边的鱼饵往嘴里送,没多大会儿就把一盘鱼饵吃光了。

白吃饭需要智慧

王安石小时候,经常在离家不远的街口面馆吃面。一天,老板有心考考他,就让他自己去厨房端面。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说:“这碗面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如果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并保证不泼一滴汤,我就免费让你吃。”王安石灵机一动,用筷子轻轻地把面条挑起来,碗内就只剩下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着汤碗,右手拿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下载王安石的失败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安石的失败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安石思乡的小故事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诗人,其早期作品以政治诗与咏史诗偏多,更有赠别诗等;其晚期作品多以描写山水景较多,其中更有不少的思乡诗句。王安石思乡的作品有很多如《泊船瓜洲》、......

    历史名人王安石的故事(合集5篇)

    历史名人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的简介朝代:宋代出生地:今江西临川生卒年:1021—1086身份: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

    王安石斟酌绿字的故事

    王安石斟酌“绿”的故事 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

    励志故事:失败计划

    励志故事:失败计划励志感悟:太多的悲剧大都因为把当作唯一的目标,其实,失败计划里深藏着求胜的意愿、成功的契机和超然的心绪。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上下五千年文明没有象西方那样......

    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

    历史名人王安石变法的故事[本站推荐]

    历史名人王安石变法的故事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

    王安石与佛缘的故事[精选合集]

    王安石与佛缘的故事归心向佛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二次罢相,回到江宁(今南京市)任“判江宁府”一职。次年辞官,在江宁府上元县城外筑了座“半山园”,过起了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他......

    王安石与苏东坡辨别三峡水真假故事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与苏东坡故事:真假三峡水 话说苏东坡自从看了黄州菊花落瓣后,终日闷闷不乐。过了几天,便去马太守家做客。饮茶之间,苏东坡又谈起错改菊花诗得罪王丞相一事,马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