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蒋介石麾下黄埔系八大金刚人生结局[图集]
蒋介石麾下黄埔系八大金刚人生结局[图集]
民国年间,一批风云人物被冠上了外号,桂系三巨头,川军四巨头,唐生智手下哼哈二将,黄埔三杰四凶,黄埔系八大金刚等。黄埔系八大金刚一般是指: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刘峙、张治中、钱大钧、陈继承这八位将官。图为1924,蒋介石陪同孙中山出席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八大金刚第一位的是何应钦,此君当之无愧,老同盟会员,黄埔军校总教官,长期是国民革命军的第二号人物,历任陆海空三军总参谋长,军政部长,后来签定的《塘沽协定》,被指为卖国贼,亲日派,但依旧权柄在握,声势不改,直到到台湾后,才退出了决策层,安然过上了平淡生活。何应钦本人没怎么带过兵,一直在大本营主持,抗战结束后作为中国地区总受降官接受了日本的投降。何与蒋中正的关系,可以用互相利用为形容,何两次对蒋中正生出异心,一是联桂让蒋第一次下野,二是西安事变准备武力讨伐,按常理蒋中正早就该清除异己,但蒋中正没有,因为何应钦手下有国民党内很大一部分实力,蒋不得不借助,这也是何一直身居高位的原因。图为1948年,何应钦出席中华民国第一届全民直选国民大会。何深懂养生之道,待人宽和,提的起放的下,俊杰人物。也因此高寿,活到九十七岁,是国民党内长寿者之一。图为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上,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对华投降书上签字,并向中方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这是何应钦(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投降书。第二位应该是陈诚,这个浙江人,炮兵出身,东征中三炮定敌,大得蒋中正的欢心,后来与谭祥结婚,和蒋中正成了干亲家,更的蒋中正的重视,主持十一师时,联合李默庵,肖乾等驱走师长,在讨唐和中原大战中表现优异,在其后的围剿红军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隐隐形成与何应钦抗衡的实力,这是出于蒋中正的默许,蒋中正也想在党内找一股实力牵制何,陈诚自然是最好的人选,也因此陈诚形成的土木系,一跃成为国民党的横跨军政的强大的力量,其十八军,也成为中央军五大王牌之一。图为黄埔军校时期的陈诚。陈诚日益得蒋的器重,庐山军官训练团一直担任副团长,抗战后指挥了四次武汉会战,之后长期担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为重庆屏护。内战时主持东北,失败,去了台湾,数年经营,为蒋中正准备了良好的后路,也因此变为国民党二号人物。图为1953年蒋介石、宋美龄、陈诚等欢迎韩国总统李承晚夫妇。1965年陈诚去世,英雄早逝,举台湾悲。陈诚此人没有什么天赋,做事以勤稳着称,十分注重军人仪表,无论何时何地均精神不已,为人有胆识,曾在敌机轰炸时安然站立,历半小时之久。综观陈诚,实英雄也。图为1954年,陈诚视察台湾宜兰县林业。第三位是顾祝同,此人和何应钦有些相同,除了在北伐带兵,其后都在行营本部工作,西安事变后受蒋中正命瓦解张杨部队,完成的十分漂亮。抗战时主持第三战区,也有声有色,其间皖南事变的发生,从此为国人千夫所指。内战中主持国防部,负责蒋中正的军事进攻计划,深的蒋中正的信任,可惜手下有中共的地下党,因此失败连连。图为1966年,顾祝同(前排右一)、白崇禧(前排右二)出席“双十节”国军运动会。蒋经国夫妇在第二排就坐。此后去了台湾,依旧是重要人物,1987年死,也是国民党的长寿者。顾为人小心谨慎,锋芒不外露,有军中圣人的称号。胸中有沟壑,是成大事的人,其一生好追花逐柳,可谓英雄仗剑,美人相依。图为晚年顾祝同出席活动。第四位是刘峙,刘峙的生平从他的外号即可看出,北伐时是福将,中原大战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是长腿将军,到了内战时,主持徐州,为蠢猪将军。公正的说,刘峙在早期的军事生涯是很辉煌的,不管运气如何好,但能把吴孙打的没了脾气还是有一点能耐的,不象现在所公认那么不堪,或许是年岁过长,没有了拼劲,因此在后来的作战中一败再败。总之说来,刘峙在八大金刚中,打仗的才能是排在倒数的。其实他内战的蠢猪将军并不合适,中原突围或许有判断失误,但淮海战役刘峙几乎没有指挥过部队,上有蒋中正、顾祝同,下有杜聿明,刘峙自知不是这块料,没有插手部队指挥,但后来也成了替罪羊。图为1940年,韩国光复军在重庆成立,刘峙将军代表中国政府致贺。右为韩国临时政府主席金九。刘峙没有去台湾,流落印尼,当小学教师度日,后来回到台湾,已是物是人非,唏嘘而已。刘峙素有贪婪名声,敛财有方,后来的结局并不美满,看来为人莫贪为好。第五位是张治中,这个著名的红色将军,能列入黄埔系的八大金刚实在是出人意料,但细观张的为人,就清楚这是为什么了,张是一个很传统的儒家人,受孙中山先生的赏识,负责黄埔军校的组建,此后一直便坚持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在黄埔之初,与共产党关系很好,便是遵循了这三大政策,之所以张是唯一没有和共产党打过仗的人,也是因为他竭力逃避内战,认为有违孙中山先生的政策,张忠于的是孙中山,而不是蒋中正,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靠向大陆的根本原因。说起蒋中正和张的关系,蒋中正一直是很器重张的,对张的意见都要考虑,这固然是张自己本身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蒋中正对张的绝对信任,在中原大战时,张被委以重任,危局过后,便回到军校当教育长练兵,在后来的凇沪抗战,平定十九路军,凇沪会战的战役中莫不如此,不争兵权,也因此张在抗战开始后长伴在蒋中正的身边,担任政治部长和三青团书记长等要职,后来任西北行营长官,救了一批被盛世才囚禁的共产党,他还促成了两次和谈,第二次和谈时留在了大陆。图为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张治中、赫尔利陪同下乘专机抵达重庆。综观张的一生,不爱财,自律甚严,厌恶内战,爱国热情高昂,实在是个伟男子,真英雄!文革中受到冲击,但在毛周的保护下,没有受到大的伤害,随后逝世,一生坚持自己的信仰,伟哉张治中!图为1964年底,张治中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李宗仁、陶铸等人谈笑风生。第六位是钱大钧,此人的一生算是多姿多彩,带过很多次兵,也曾在大本营有过指挥全局的运筹帷幄时候,更有从政当上海市长的经历。钱大钧的军事生涯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早期的二次东征以六连士兵破陈炯明的四千之众算是绝唱。图为佩戴中将军衔臂章的黄埔军校总教官:钱大钧。此后的北伐,中原大战,剿共俱有钱大钧的参与,没功劳也有苦劳,或许是看到了这一点,蒋中正把钱大钧调来身边当了侍从长,西安事变中一度受到蒋中正的猜忌,但钱大钧中的枪伤帮了他一把,反而连累曾扩情。后来任军政部次长,抗战结束后出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总司令,后来去了台湾。钱大钧亦长寿,八十九岁方死。钱大钧爱财,犹胜刘峙,时人根据他的名字取“钓大钱”,抗战后作为接收大员狠狠的捞了一笔。到台湾后,转向于体育事业,为台湾的体育做了杰出的贡献。图为抗战胜利后,上海市长钱大钧(中)与政府各部门的负责人举行会议。第七位是蒋鼎文,原来是元帅府的副官,后来在军中有了一席之地,曾围剿红军,参加蒋桂战争,中原大战,解决福建事变,西安事变中传递信函,为蒋宋所感谢。抗战后任西北行营主任,后来出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在豫湘桂战役中一溃千里,引咎辞职,此后虽然还在国民党中,但已经不再担任重要职位,转而经商,倒是颇有收获。图为1941年,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去台湾后,衣食无缺,得以善终。蒋鼎文此人,贪花胜过顾祝同,尤其是中意“嫖”,长期的淫乱,使他染上了严重的性病,由花柳病专家杨槐堂作为贴身医生,专给他治性病,杨槐堂也因此受宠,一直追随蒋鼎文做到军医处长,在军中成为笑柄。当年日本侵略军在黄河北岸济源县一带,到处张贴蒋鼎文一手抱美人,一手提钞票的宣传画,可谓对蒋刻画得入木三分。第八位是陈继承,此人受蒋中正的重用,参与了诸多事件,却没什么关键的地方。正是没有什么大功,也没有什么大过,不出彩,唯一著名的一次是镇压青年学生的“七五”惨案,后来也是去台,52年退役,到招商局担任顾问,善终。综合看这八个人,他们都是蒋中正及黄埔系的第一批嫡系成员,他们或毕业于保定军校,或毕业于各省速成学堂,在黄埔中都是教官一级的人物,在国民政府中央部队中,他们是第一批军长师长,长期活跃在民国,活跃在国民党内,他们也是黄埔系的元老,可以说,在国民革命军中,就是在这一群人的带领下成长壮大的,尽管后来的结局各异,但他们在民国这个舞台上的角色是不应该被人淡忘的。图为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上正式发表抗日宣言。
第二篇:十大元帅人生结局
罗荣桓:英年早逝的第一位元帅
罗荣桓,湖南衡东人。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在山东敌后,因操劳过度,经常便血,有时出血量很大。1943年3月,中央准备让他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要求休养半年,没有获批准。他继续尿血,得不到确诊。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得知后,建议罗荣桓到新四军治病。新四军有位奥地利的泌尿科专家罗生特,医术高明。经八路军总部和中央军委批准,罗荣桓于4月出发,5月28日到达新四军总部。经罗生特全面检查,发现罗荣桓的两肾都有病变。因为没有X光机,不能确诊,只能采取保守治疗。罗荣桓对夫人林月琴说:我要订一个五年计划,争取再活五年,打败日寇,死也瞑目了。
1945年春,罗荣桓有时一夜只睡两三个小时,病情日益严重,连续尿血。毛泽东曾来电询问病情。1946年1月,已经到东北的罗荣桓病情恶化。在沈阳的军医院经X光机检查,诊断为肾癌。中央考虑罗荣桓病情严重,让他先到朝鲜平壤的苏军总医院诊疗。在那里再次确诊为肾癌,院方建议他尽快去莫斯科动手术。2月下旬,罗荣桓到苏军管辖的大连休养,每天仍阅读文电,接待来访。
1946年8月,罗荣桓乘火车到莫斯科,切除右肾。术后伤口破裂,引起大出血,又再次缝合。1947年3月,复查发现他的左肾也有问题。加上高血压和心脏病,医院建议他到克里米亚疗养。但这时国民党军已占领了延安,罗荣桓决定立即回国。出院证上写着建议疗养三年,又规定每天工作不能超过三小时,但罗荣桓并没有休息。平津战役后,罗荣桓到天津视察,与干部谈话时突然晕倒。毛泽东派保健医生黄树则为他治疗,并让他安心养病,暂不要随军南下。
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出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950年4月,罗荣桓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并负责筹建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并兼部长。那段时间,适逢抗美援朝战争,部队精简整编,实行军衔制,罗荣桓的工作很多很忙。
1954年6月19日,罗荣桓被任命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6年,由于劳累过度,罗荣桓的心绞痛反复发作,有时一天几次。9月2日,罗荣桓给彭德怀转军委并报中央、主席:请求解除总政治部主任及总干部部部长等职,建议由谭政接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随后同意。
1960年,罗荣桓再次出任总政治部主任。
1962年,罗荣桓的病越来越重,血压不稳,心脏也不好。1963年9月28日,肾衰引起尿毒症,罗荣桓住进北京医院,进行腹膜透析。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对他的病情非常关注,指示医院大力抢救。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逝世。当晚,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会议。会前,毛泽东提议大家起立为罗荣桓默哀。几天后,毛泽东写成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这是毛泽东唯一的悼念元帅诗。12月19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北京医院,向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的罗荣桓的遗体告别。12月21日,首都各界6万多人来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吊唁。12月22日上午9时,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林彪等吊唁,并轮流守灵。10时,人民大会堂举行公祭大会,国家主席刘少奇主祭,朱德、邓小平、林彪陪祭。总书记邓小平致悼词,称罗荣桓是解放军的杰出领导人之一,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公祭结束,林彪与邓小平等护送罗荣桓的骨灰到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后来,罗家儿女将父母的骨灰合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区。
贺龙:“文革”中去世的第一位元帅
贺龙,湖南桑植人。新中国成立后,贺龙任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书记,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
“文化大革命”初期,贺龙在元帅中最先受到冲击。1966年12月28日,贺龙最后一次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年底,体育系统的造反派捣乱,周恩来建议贺龙到中央办公厅管理的新六所暂住。这时解放军政治学院的造反派要揪斗贺龙,贺龙的夫人薛明三次向周恩来告急后,夫妇俩躲进中南海。周恩来正在人民大会堂开会,叫他们留在西花厅,暂不要回家。但很快,周恩来也保不住贺龙了,1967年1月20日凌晨,贺龙被关进西山。
1968年3月26日,贺龙病倒,脑缺血失语,住院几天后出院。1969年6月9日早晨,贺龙再次被送进医院,六小时后去世。专案组6月11日的报告称:经多方全力抢救无效而死。没有哀乐,没有花圈,没有党旗,只有一条白床单。夫人薛明和子女贺捷生、贺鹏飞、贺晓明不知道贺龙的骨灰存放何处。专案组以王玉的名字将贺龙悄悄火化。
1971年5月17日,专案组写出贺龙“罪行”的审查报告,提出“开除党籍、军籍”,定为“党内军内通敌分子”、“篡军反党分子”。“九一三”事件后,这个结论不了了之。1973年12月21日,八大军区司令员调动,毛泽东在军委常委扩大会上说要为贺龙平反。1974年9月4日,毛泽东问,贺龙恢复名誉搞好了没有?不要核对材料了。197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25号文件,为贺龙恢复名誉,但仍写有审查是必要的。
1975年6月9日,贺龙逝世六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一室举行贺龙骨灰安放仪式。覆盖着鲜红党旗的骨灰盒镌刻着贺龙的生平,编号81。灵堂正中挂着贺龙遗像,四周摆满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界送的花圈。军委办公厅和殡葬处轮流守灵。左臂戴着黑纱的周恩来一进大厅就大喊:薛明呀,我没有保住他呀!叶剑英把中央军委主持追悼会改成由邓小平主持,并请周恩来致悼词。周恩来含泪向贺龙遗像鞠了七个躬,说贺龙是一个好同志,他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
1982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为贺龙同志彻底平反的决定》,高度评价了贺龙的一生,推翻对贺龙的一切不实之词,并为所有受贺龙案株连的人彻底平反。
林彪:死在异国的元帅
林彪,湖北黄冈人。在元帅中,林彪是最年轻的一位,恐怕再也没有比他更大起大落的元帅了。
林彪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分到叶挺独立团,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因为会打仗,井冈山时期,林彪就担任了红四军军长。长征中,他是红一军团军团长。到延安后,毛泽东提名林彪担任红军大学校长。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林彪担任一一五师师长。平型关大捷,使林彪的名字享誉国内外。解放战争中,林彪在东北率先发动辽沈战役,解放了全东北。接着,他率领百万大军,进军华北,一直打到海南岛。四野先后消灭国民党军达180万。1955年授衔时,资历较浅的林彪因赫赫战功位居朱德、彭德怀之后。毛泽东曾对彭德怀说,准备让长期休养的林彪脱军装,主管与台湾的谈判。实际上,这时林彪在党内的位置已经超过彭德怀。庐山会议后,林彪担任国防部部长,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被戴上接班人的帽子,并写进党章。但好景不长,1971年9月13日零时32分,在山海关机场,林彪登上三叉戟飞机。三叉戟强行起飞后,空军司令员吴法宪请示要不要拦截,毛泽东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9月13日凌晨,林彪乘坐的三叉戟坠毁在蒙古境内温都尔汗的荒漠上。当时到坠机现场的中国驻蒙古大使并不知道九具尸体中有林彪。因为天热,蒙古方面就地掩埋。后来,苏联两次派人到坠机现场,挖出林彪和叶群的头骨,带回苏联。
2001年,北京电视台拍《蒙古纪行》的电视片,专门到温都尔汗。他们的吉普车辛辛苦苦转了几十圈,就是找不到地方。天快黑了,有两个骑摩托车的当地人路过,这才把他们带到坠机现场。30年过去了,从来没有人扫墓,本来不大的墓堆早被风雨荡平。大块的飞机残骸已经散失,唯一与别处不一样的就是地面有很多白色碎片,不知道是不是当年飞机大火烧后的结晶。
陈毅:毛泽东亲临吊唁的元帅
陈毅,四川乐至人。1967年2月,陈毅对中央文革小组以及红卫兵的很多做法不满,他在大会上公开表态,遭到批斗。2月16日,作为“三老四帅”之一,陈毅在周恩来主持的中央碰头会上,与谭震林、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一起对江青一伙煽动的“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提出强烈批评,同康生、张春桥等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之后,这场斗争被定性为“二月逆流”。
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后,陈毅被安排到南口机车车辆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后因毛泽东保他,他被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根据中央关于战备的统一安排,1969年10月20日,陈毅和夫人张茜坐火车来到石家庄,被“软禁”了将近一年。1970年7月,陈毅感到腹部隐痛,并伴有腹泻,厂医开了止痛片,但不见效。上庐山参加九届二中全会后,陈毅提出到北京看病,没有被批准。他回到石家庄后,腹痛加重,血压升高,夫人张茜不得不给周恩来写信。在周恩来关照下,陈毅回北京住院,又匆匆出院。直到1971年1月,因剧烈腹痛,陈毅再次入院,被诊断为亚急性阑尾炎。手术中发现是结肠癌,并有局部转移。经周恩来安排,陈毅转到北京日坛肿瘤医院,由院长吴桓兴亲自治疗。到4月下旬,陈毅的病情有所好转,每天可以看书,翻阅《参考资料》,也能在院子里散步。
9月,由中央军委安排,陈毅从中南海搬到北新桥永康胡同7号。9月21日,听“九一三”事件的传达,以后连续几天参加中央召开的老干部座谈会。陈毅拿着自己在医院写的几行提纲,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第二天又讲了一上午。刚讲完,一股鲜血从鼻孔冲出来,从此再也没有下床。11月6日,陈毅的病情突然恶化,不能进食,只能靠输液维持。11月下旬,陈毅住进北京日坛肿瘤医院。为解决进食问题,周恩来批准给陈毅做手术。术后病情略有好转,年底,陈毅又持续昏迷。
1972年1月2日下午,李先念来看陈毅。陈毅费力地睁开眼睛,说谢谢你,老同志了„„这天深夜,周恩来接到医生报告,陈毅神志非常清醒,似回光返照。周恩来立即从人民大会堂赶来与陈毅长谈。1月3日,陈毅陷入昏迷。1月4日下午,叶剑英刚离去,陈毅醒了,问叶帅来了没有,很快又昏迷过去。经医生抢救,恢复自主呼吸,认出守在床边的夫人和四个孩子。女儿姗姗握住爸爸的手,贴在爸爸嘴边,听他说“„„一直向前„„战胜敌人„„”这是陈毅留给家人的最后遗言。1月6日16时20分,叶剑英闻讯赶来,泪流满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上面抄着毛泽东为“二月逆流”平反的一段话。张茜叫姗姗赶快念,姗姗说,爸爸如果你听得到,就闭一闭眼睛。陈毅立即闭了闭眼睛。叶剑英和张茜几乎同时让念第二遍。而这时陈毅的眼睛虽然还睁着,却没有反应了。1972年1月6日23时55分,陈毅逝世。
双目失明的刘伯承极为悲痛,被人搀到医院,人还没进门,哭声先冲进去了。刘伯承用手代眼,从陈毅的面部摸到胸部,不停地说,陈老总啊,我刘瞎子离不开你这根“拐杖”哟,在场者无不失声痛哭。
陈毅追悼会定于1月10日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而党和国家领导人逝世都是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或市内的嘉兴寺,在八宝山举行中央领导人的追悼会,还是第一次。本来安排李德生主持追悼会,周恩来出席,叶剑英致600字的悼词。人员定在500人,政治局委员不一定出席。许多要求参加追悼会的民主人士包括宋庆龄等都被婉拒。
1月8日,毛泽东在陈毅追悼会的文件上画圈儿,将悼词中“有功有过”画掉。1月10日13时30分,毛泽东突然要调车,他连睡衣也没更换,穿上大衣就去八宝山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1972年1月11日,全国各大报纸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的消息和照片。《人民日报》还刊登了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友好人士的唁电和唁函。
彭德怀:庐山会议后饱受痛苦的元帅
彭德怀,湖南湘潭人。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1965年9月,彭德怀被分配到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担任第三副主任。
1966年12月22日,彭德怀被北京航空学院红卫兵从成都揪回北京,被关在五棵松北京卫戍区的营房里,轮番批斗,拳打脚踢。第二天,彭德怀不能起床,被送进267医院,发现两根肋骨骨折。就是这样,仍被批斗。1968年1月,因“里通外国”问题,彭德怀被连续提审十次,春节前后审讯更加频繁,有时连续11个小时,不让吃饭喝水,致使他多次晕倒。
1970年起,彭德怀经常便血,大便次数增多,他没有当回事,抗战时在敌后就有过。以后又便秘,以为是痔疮。1972年,彭德怀的病情明显恶化,每天便血四五次,总觉得肚子不舒服,连发怒的力气也没有了。1973年4月10日下午,便血近1000毫升,联系几所医院,都没住进去。4月17日,彭德怀被紧急送进301医院,内外科会诊发现是直肠癌,已经是中晚期了。
1974年元旦,彭德怀说这是最后一年了。此时他已经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专案组这才允许亲属探视。彭德怀说我瘫了,可我的案子还没有搞清楚呀!我死后,把我的骨灰送回老家,埋在地下,上面种上果树,骨灰可作肥料。
1974年9月,彭德怀病危,左侧肢体瘫痪,右下肢浮肿,小便失禁,舌头发硬,说话不清。他最后对专案组说,我一生犯有很多错误,但我不搞阴谋诡计,在这一点上我是清白的。已经审查我八年了,现在还没有结论。11月29日14时50分,深度昏迷两个多月的彭德怀突然脸露红晕,随之口鼻出血,呼吸停止,心脏停止跳动,这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专案组给中央的报告是:受审人员彭德怀因患直肠癌,经治疗无效病死。彭德怀批注过的62本书也一起被火化。申请火化表上写着王奎,住址301,与死亡人是父女关系。骨灰盒是用没上油漆的粗木板做的,存放在成都市东郊火葬场,代号273。上面贴一张纸条:王川,男,32岁。
周恩来指示,要精心保管彭德怀的骨灰盒,不准换盒,以备查找。1978年12月22日,彭德怀的骨灰被专机接到北京。到首都机场上空时已经是万家灯火,根据中央军委办公厅的指示,载有彭德怀骨灰的专机在北京上空绕飞一周。
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根据陈云的意见,审查和纠正了对彭德怀所作的错误结论。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彭德怀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彭德怀的遗像下是他的骨灰盒,上面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致悼词,称彭德怀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个全面、公正的评价,为彭德怀恢复了名誉。
经党中央决定,彭德怀的骨灰盒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说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等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
1981年12月,彭德怀在监狱写的交代材料以《彭德怀自述》为名出版,引起巨大反响,发行近300万册,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革命回忆录中的畅销书。
朱德:德高望重的元帅
朱德,四川仪陇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朱德常常一人独坐,很少说话。看到中央和地方许多领导干部被打倒,他内心十分苦闷。很快,朱德也受到冲击,文件被停发,保健医生被调走,行动也受到限制。红卫兵还要揪斗他,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朱毛红军,“朱毛”分不开,我要保他,朱德才免遭大难。1968年7月,康生抄录的八届中央委员名单,朱德被列入有错误或历史上需要考查的一类。1969年在中共九大上,朱德多次被批斗。10月,朱德被疏散到广州从化,1970年8月,回到北京。
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央军委会议上,看见朱德走过来,与他握手,说老总啊,你好吗?人家讲你是黑司令,我总是批他们。我说是红司令,这不是红了吗?朱德流泪了,这是他多年来第一次流泪。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因为朱德刚出院,工作人员没有告诉他。晚上7时,朱德从电视新闻中看到,立刻老泪纵横。1月11日,在去周恩来灵堂的路上,朱德一直流泪。路上,他就把帽子摘下来。到灵堂后,朱德缓步走到周恩来遗体前,又戴上帽子,敬了最后一个军礼。回到家,朱德一句话也不说,饭也吃得极少,许多天心情一直很沉重。周恩来追悼会那天,朱德还要去,但由于几天彻夜流泪,身体过分虚弱,两条腿怎么也上不去车,只得从电视上看着灵车经过十里长街。
此后,朱德的健康状况继续下降,睡眠很少,但他仍带病开会,会见外宾,找人谈话。他常常在办公室一坐就是半天,再三催促他才离开。孩子们劝他,您已经90高龄了,这样工作会吃不消。朱德说,总理去世了,毛主席身体也不大好,我应该更多地做些工作。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承担了大量的外事活动,一年半的时间,接受国书仪式就达40多次,还要代国家主席会见来访的各国元首。就在朱德去世前半年,仍承担了几十次外事活动。
1976年6月21日,朱德到人民大会堂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本来他的身体就不好,医生劝他不要去,朱德吃了药,坚持要去。没想到会见因故推迟,朱德在冷气房间等了近一个小时,感冒了。6月23日病情加重,6月25日医生会诊,建议立即住院。6月26日朱德住进北京医院。他与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作了最后一次谈话,说还是要抓生产。哪有社会主义不抓生产的道理呢?朱德向医生提出下午要接受外国驻华使馆递交国书。医生坚决阻止,直到秘书告诉他外事部门已另作安排,他才放下心来。
朱德的病情发展很快,7月1日急剧恶化。高烧不退,除肺炎外,并发肠胃炎和肾病,还有心衰、糖尿病等多种病症,连说话都十分困难,医生要他绝对安静。但朱德一大早便把秘书叫去,说今天报纸发表七一社论了吧?拿来读读。还提出要听文件,秘书含泪躲开,朱德断断续续地低声说,我还能做事„„要工作„„革命到底。生命垂危之际,朱德嘱夫人康克清把2万余元存款交了党费。7月2日,朱德的病情更加严重,长时间说不出话来。
7月6日15时1分,朱德在北京医院逝世。送灵那天,从北京医院出口到八宝山的马路两侧,挤满了戴黑纱白花的群众。朱德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一室,骨灰盒编号101。
作为元帅之首,朱德从未拿过元帅工资。军队九大元帅(除林彪外)的传记,只有朱德的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撰写,而别的元帅传记都由军队编写。
刘伯承:第一位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元帅
刘伯承,重庆开县人。1958年开始的对“军事教条主义”的批判,矛头直指刘伯承。5月,时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的刘伯承被叫到北京。离开南京的头一天夜里,刘伯承想得很多,一夜未眠,左眼红红的。在火车上,他又是一夜没有合眼,左眼更红了。就是在眼压很高的情况下,刘伯承忍着剧烈头痛,被别人搀扶上台,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作了检查,成为第一位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元帅。后来,邓小平指出,这次反“教条主义”是错误的。此后,刘伯承唯一的左眼得了青光眼,视力逐渐减退。
1959年9月,刘伯承被任命为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这时,他年近古稀,健康状况越来越差,经常头痛,眼压增高。刘伯承常说自己是个残废军人,是军委的编外参谋。1964年7月4日,刘伯承在东北视察部队时眼疾发作,诊断为急性青光眼,不得不乘专车返回北京,住进北京医院,从此左眼只能分辨出衣服的颜色。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央军委战略小组被撤销,刘伯承没有了工作。
1972年刘伯承双目失明,长期住在医院。1973年他丧失思维能力,1975年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1986年10月7日17时40分,刘伯承与世长辞。10月14日,告别仪式在总后勤部礼堂前厅举行。邓小平率全家最先来到,流泪向刘伯承的遗像三鞠躬。聂荣臻臂戴黑纱,坐着轮椅来了,泪流满面。他多次看望病中的刘伯承,现在再也见不到了。徐向前挥笔写了一首诗:日暮噩耗遍京城,泪雨潇潇天地倾。垂首山川思梁栋,举目九天觅帅星。渊渊韬略成国粹,昭昭青史记殊荣。涂就七言染素绢,十万军帐哭刘公。
10月16日,刘伯承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主持,胡耀邦致悼词。
刘伯承夫人汪荣华给党中央写信,要求按刘伯承的遗嘱,把他的骨灰撒向他战斗过的地方。10月21日,刘伯承的长子太行、四女儿雁翎、幼子太迟手捧着父亲的骨灰盒,从飞机上将骨灰撒向太行山、淮海大地、南京、重庆,以及他的老家开县赵家场。
叶剑英:“为花欣作落泥红”的元帅
叶剑英,广东梅县人。1976年9月,毛泽东去世前,微睁双眼,看到站在面前的叶剑英,眼睛一亮,用手臂示意叶剑英。叶剑英只顾伤心,没注意到,低头走出病房。护士忙叫他回来,毛泽东双目微睁,嘴唇翕动,却说不出话来。毛泽东逝世后,江青在政治局会议上要开除邓小平的党籍。叶剑英挺身站出来,争取华国锋。叶剑英多次与华国锋交谈,请他放心,只要他站出来,大家都会支持。叶剑英又找汪东兴谈话,在叶剑英的努力下,10月6日抓获“四人帮”。大家提议叶剑英主持党中央的日常工作,叶剑英说,我是军事干部,对地方不熟悉,推掉了。
1980年,叶剑英被诊断为帕金森氏病。此病常常引起并发症,特别是肺部感染。1981年春,叶剑英在武汉对何长工说,中国有句俗话,叫“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我离84岁还差两个月。何长工说,那你这两个月得注意点。叶剑英说,大概阎王在这两个月不会请我,我也不会主动去。两人哈哈大笑。
1982年,叶剑英的病越来越重。医疗小组认为应该输抗生素。在叶剑英生命的最后三年,数十次肺部感染,有几次特别严重,持续时间很长,使用过几十种抗生素,静脉穿刺上千次,都没有产生副作用,两肺部炎症基本消失,这在医学界是少见的。
1983年11月19日,叶剑英突发心肌梗死,经抢救好转。
由于病情反复,叶剑英在军事科学院二号院的家中卧床两年半。1984年4月19日,他得了脑血栓、肺炎、腹泻,多次出现高烧,呼吸困难。7月仍高烧不止,呼吸困难,出现黄疸和腹水。7月16日、7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22、23号文件,向全党通报叶剑英的病情。专家妙手回春,叶剑英的病情再次好转。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叶剑英的第三次病情通报。
1986年10月13日,叶剑英昏迷,体温上升,呼吸急促,心律、血压都不正常。各种抢救措施都用上,仍没有什么效果。10月21日,病情进一步恶化。10月22日1时16分,心电图机上的波峰消失,成了一条直线。
10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中央召开的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大会上,宣布了这个噩耗。各地组织悼念活动,国际上也引起巨大反响,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发来唁电唁函,世界各大通讯社纷纷报道,称叶剑英是一位大战略家,在中国现代史上起过关键性的作用。
10月29日,首都天安门、新华门、外交部等下半旗志哀。人民大会堂举行追悼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各界人士5000余人参加。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修改悼词,并亲自主持追悼会。胡耀邦致悼词,高度评价了叶剑英的一生,特别是在中国革命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贡献。
追悼会后,中央领导和家属护送灵车到八宝山火化。叶剑英的遗愿是回到50多年前在他和张太雷等领导的广州起义中牺牲的战友身边。10月31日,专机将叶剑英的骨灰送往广州,暂时安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海内外十余万人前往吊唁。
1987年10月22日,是叶剑英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在广州红花岗烈士陵园举行叶剑英巨幅雕像和骨灰安放仪式。雕像座下端是邓小平题写的“叶剑英”三个大字。卧碑上刻有100多字的碑文,概括了叶剑英“为花欣作落泥红”的一生。
徐向前:一向很低调的元帅
徐向前,山西五台人。“文化大革命”初,徐向前受命担任军队文革小组组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为稳定军队作出了贡献。1967年初,徐向前作为“二月逆流”的成员靠了边。家被抄,中央文件也被停发。1969年1月,徐向前到二七机车车辆厂“蹲点”,10月被战备疏散到开封。
1990年3月以来,徐向前心绞痛频发,有时一日数次。紧急治疗后,仍没有完全消除。6月5日,又患了感冒、低烧,换了几种抗生素,都无效。6月27日,徐向前住进301医院。因为高烧,他好几天没有入睡,报了病危。6月30日,高烧39.8℃。因为以前徐向前得过三次肋膜炎,肺功能不大好,平时特别注意防止肺部感染,没发过这样高的烧,都以为这一关过不去了。医生用冰毯加上抗结核药物治疗,使他的体温趋于正常,慢慢地可以聊天,也可以下地了。医生说,9月可以出院。8月5日,夫人黄杰和儿女全来了,徐向前说,我说不了多少话,我要说的是,死后一不搞遗体告别,二不开追悼会,三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这就是我留给你们的遗言。
抗结核药物严重损害了徐向前的肝脏,造成亚急性肝坏死,多脏器衰竭。虽经医院全力抢救,终无力回天。1990年9月21日4时21分,徐向前的心脏停止跳动。当天,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讣告,高度评价了徐向前的一生。唁电从全国四面八方飞来,七个大军区党委分别致电中央军委。海丰、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太行山等老区人民也纷纷发来唁电。10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新华社《亿万军民沉痛悼念徐帅》和《徐帅病重期间谆谆寄语全党》的新闻稿。10月18日,天安门、新华门、外交部下半旗志哀。在301医院小礼堂,解放军仪仗队的礼兵持枪肃立。徐向前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中,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横幅上写着“沉痛悼念徐向前元帅”。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徐向前作最后的告别,并向守灵的亲属表示慰问。八名礼兵抬着灵柩缓缓送上灵车。当晚,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徐向前生平的电视片《光辉的业绩》。
遵照徐向前的遗嘱,中央军委指示,11月1日至10日,中央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总参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陪同徐向前的亲属乘专机飞往徐向前生前战斗过的地方,撒放骨灰。
徐向前的骨灰盒和遗像安放在他的故乡五台县烈士陵园。
聂荣臻:最后去世的长寿元帅
聂荣臻,重庆江津人。1991年9月,聂荣臻因心衰住院。经两个多月治疗,转危为安。出院回家后,他的生活不能自理,稍活动就气喘,心衰一天比一天严重。1992年2月14日下午,聂荣臻对两位秘书说,我已经93岁了,1922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算来已经70年了。无论从寿命还是革命时间来说,同党内尚健在的老同志比,我大概算是最长的一个了,现在死了也无憾无悔。目前我的病情日见沉重,你们可要作好准备。3月,聂荣臻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说话时上气不接下气。4月2日,301医院发出病危通知。由于聂荣臻坚持不住院,就在家中监护。
4月12日下午,聂荣臻自觉病情沉重,对秘书说:我心力衰竭,恐怕很难熬过这一关。趁现在头脑还清醒,说几句话,就算临别遗言吧。我入党70年,从未离开过党交给我的岗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虽然没作过多大的贡献,但党赋予我的任务都是坚决完成的。我坚信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坚信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分正确的。我很想多看一看几十年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喜人形势,也很想多听一听祖国科技事业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现在行将归去,临别依依„„聂荣臻对女儿聂力说,死,我是不怕的,这是自然规律,人活百岁,终有一死。你们不要为我悲伤„„这次谈话,经秘书根据录音整理,给聂荣臻念了一遍,他表示可以。
这期间,聂荣臻依然听文件,医生只同意上午半个小时,下午半个小时。1992年5月14日上午10时,聂荣臻听《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下午仍听文件。晚上,他看电视新闻,休息片刻,又看动物录像片。看到一半时,工作人员关了,他同意剩下部分明天看。大家围着聂荣臻聊天,说到菜价贵,聂荣臻说,这可是个大问题,中国人吃肉少,吃菜多,政府要多想些办法,多搞些暖棚嘛。大家说,北京和各大城市都在按中央指示搞菜篮子工程。聂荣臻点头,还想说什么,医生进来请聂荣臻休息。已经是21时多了,护士给他洗脸洗脚。聂荣臻问他的军事文选怎么样了,秘书说解放军出版社讲,今年建军节一定出版,请您放心。聂荣臻说,那好。随后对家人说,你们也休息吧,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
平时聂荣臻入睡不久,大家可以听见鼾声,今天却没有。正好这天301医院副院长汪石坚和几位专家都在,十多分钟后发现聂荣臻的室性心律严重紊乱,极度心衰,赶快进行抢救。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心脏停止跳动,他的脸上没有一点痛苦的表情。
按聂荣臻的遗嘱,他的部分骨灰被撒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棵桧柏树下,树旁竖立一块汉白玉石碑,正面刻着聂荣臻80岁时的诗句“喜松柏之气概,念四化之早成”。背面刻着“聂荣臻骨灰撒放处”。他的另一部分骨灰被安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周围栽满了沙漠特有的胡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聂荣臻亲自选定的,现在已经发展成航天城了。
第三篇:八大金刚气功
八大金刚气功 冼其昌 邓迎
练功方法
一、枯树盘根
直立,两足前后分开,前足尖向前,后足尖与前足尖垂直,前足跟与后足弓相距约10厘米,呈丁步站立,两臂下垂,两掌指尖相对,掌心向下(图1)。徐徐弯腰,掌心触地,同时以鼻呼气。至两掌触地时,气刚呼尽(图2)。两掌翻腕,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徐徐直腰(手臂不动);同时匀、深、长地吸气(吸气时牙关紧咬,双唇微开,以牙缝吸气),当腰完全伸直时,两掌随即上捞(如捞物状,爪心向上),至两肋旁时,气吸满(图3)。口腔喉头配合,象吞咽食物—样把气吞入少腹(丹田)。两手放下,呼气。
以上动作连做三次,两足交换位置,再同样做三次。
二、海底捞月
直立,两腿略分开呈八字形,两臂下垂,指尖相对,掌心向下(图4)。
其余动作与“枯树盘很”同,做三次。
三、气贯丹田
直立,两腿略分开呈外八字步,两臂左右平伸,掌心向下,以鼻将气呼尽(图5)。掌指叉开变爪形,直臂划弧向下抓落,同时匀、深、长地吸气(图6)。两爪落至两腿外侧时,屈肘上捞,两爪至两肘旁时气吸满(图7)。憋气,随即以右拳在左胸上猛击三下(不可用力太大,以不感疼痛为度)(图8);然后换左拳在右胸上猛击三下,以气贯入丹田。两手放下,呼气。
四、罗汉托天
直立,两腿略分开呈外八字步,两臂左右平伸,掌心向下,以鼻将气呼尽。掌指叉开变爪形,直臂划弧向外抓落。同时匀、深、长地吸气,胸部自然挺起;两爪落至两腿外侧时,屈肘上捞,至胸部时,外旋成仰掌(拇指分开,其余四指并拢,掌心向上)(图9);继续两手向上托举过头顶,此时气吸满。口腔喉头配合,象吞咽食物一样地把气吞下。两手放下,呼气。
五、金刚怒目
动作基本与“罗汉托天”同,但两掌上捞至胸部时,臂外旋两掌心相对,掌指向上,继续上举至两耳旁为止,此时气吸满(图10);憋气,两眼珠上转(眼白露出越多越好);将气吞下,随即两眼闭合;两手放下,呼气。
六、怀中抱月
直立,两腿略分开呈外八字步,两臂左右伸出,略低于肩,掌心向前,以鼻将气呼出(图11)。掌指叉开变爪形,直臂向内前方划弧,同时匀、深、长地吸气;至两臂平行,掌心相对时,屈腕使爪心向后(图12);然后屈肘向怀中搂抱,待两爪搂至肘旁时为止,此时气吸满(图13)。将气吞下少腹。两爪心向后,上臂带动小臂向后猛力伸直击出(图14),同时“嗨”地发出声。两手放下,呼气。
七、霸王开弓
直立,两足前后分开成丁步,右臂向右平伸,掌心向上,右掌心向上,屈肘置于左肋下,徐徐将气呼出(图15)。右臂以肩关节为轴,向左下划弧至左掌左上方;同时匀、深、长地吸气(图16)。将气吞下。右小臂内旋,使掌心向下,迅速用右掌向左下方向在左掌上擦击一下后,即臂外旋变仰掌,以右拇指和食指之外缘向右横砍,同时“嗨”地发出一声(图17)。两手放下,呼气。
八、大圣登陆
直立,两腿分开呈外八字步,两臂左右平伸,掌心向下,徐徐将气呼出,掌指叉开变爪形,直臂划弧向下抓落,同时匀、深、长地将气吸进,两爪落至两腿外侧时,两手变掌,指尖向下,掌心向后,此时气吸满(图18)。向左转腰,同时提右脚于左膝内侧(左脚支撑),右手向左手靠拢置于左大腿外侧,两掌心向右,将气吞下(图19)。右脚以外缘为着力点,同时“嗨”地发出声(图20)。
注意事项
一、以上八个动作中,“枯树盘很”、“霸王开弓”、“大圣登陆”分别做6次,其余动作分别做3次。
二、吸气时,全身成劲(即肌肉紧张用力),呼气时全身放松。
三、手掌的翻掌变化,应在手掌行进过程中完成,不可停下。整个动作都要连贯协调。
四、宜早晚练习,不可中断,满百日后即感气血充盈,能意领气走;功深者可将钢筋铁棍在头上击弯;能将石板置腹,用锤击碎,而人却安然无恙。此外,常练此功,能固齿明目,增强体质。
八大金刚功的封口
黄剑斌
八大金刚功是武林中的一种硬气功练法。练成此功可表演油锤贯顶、腹压千斤、空腰开石等精彩节目。但作者只介绍了练功方法,而没有介绍封口,似有不足。现将该功的封口方法介绍于下。
练封口之前,须选择好练封口的重物(最好长形而有把可提,如盖房用的水泥预制板,中间有若干圆孔,将圆形木棒穿入,露出两头,便于手提),封口用的重物因人而异,重量一般以练功者勉强能提起而稍加一点就难以提起为宜,重物高度与练功者膝关节等高。练功时,先将腰带扎紧,两腿横开与肩同宽,直身站立于重物之前。两手用力握拳,大拇指向前,两臂下垂伸直,凝神调息将丹田内气聚足之后,两腿屈膝下蹲,双膝略内扣,挺胸塌腰,臀部内收,两手臂伸直,双掌握持重物,采用逆式呼吸,以鼻猛吸入一口气后,将气憋住(吸气时小腹用力并内收,胸部凸出)。舌尖紧抵上腭,谷道紧缩,十趾抓地如树生根,十指攒紧,全身用劲将重物缓慢提起,直至双腿站立伸直时,即将重物缓慢放下至原位,同时以鼻将气慢慢呼出(注意不要呼气过猛过快)。如此将重物一提一降为1次,每日寅、卯二时起练,每日练至精疲力尽为止(一般不能少于36次)。共练习18天,不可间断,断则气散,应从头再练。
反应:练封口的头一星期可感到全身发胀,手臂酸痛,困乏无力。1星期后,反应渐渐减轻。练过18天后,会出现力气倍增之感,似乎有用不尽的力气,一吸气、一用力,提物、使劲感到力量充沛。这是封口的良好效应,注意事项:练封口要在清晨进行,封口前不能吃东西,不可大小便。腰带要扎紧,以防伤腰(伤腰即行家所谓“炸桶子”)。须舌尖紧抵上腭,地(肛)门紧缩,用力集中在两手臂和腰部。练封口时如实在太累,可暂停。暂停时间不得超过呼吸10次的时间。练功时必须集中精力,扎好马步,臀部内收,腰部稳实地下塌,切忌掀臀曲腰和上身过于前俯。练功期间绝对禁止性生活,以防阳亢走泻,影响功效。同时,练封口期间要保证充分营养及睡眠时间(8小时以上)。
八大金刚功的呼吸法及排打法
黄剑斌
八大金刚功属武林中的一种硬气功功法。功成后能表演腹压千斤、空腰开石、头顶开砖等令人不可思议的绝技项目。因此,爱好此功者甚多。但许多人由于练功不得法而遭致失败,实际练成者并不多见。我认为,只要是身体健康、头脑正常的人,在掌握了正确练法的前提下,加上顽强的毅力,完全可以达到上述功效。
呼吸法
掌握八大金刚功之关键何在?我认为主要在于正确的呼吸方法。兹详述于下。
—、吞气:大气是人类的至宝。此中包含了天地万物之精华。吞气就是通过吞食空气而达到收集其精华的采气法,这是硬气功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具体操作是:身体面南而立,两眼平视,先徐徐吐出口中浊气,再深长匀细地吸入一口气,然后将吸入口中的气如吞食物般咽下去,使之沉入丹田,憋气几秒钟,呼气。吞气一定要吐尽吸足。吞气法有两种方式,一为鼻吸,一为口吸。口吸法只可在清晨日方出,空气清新时采用,其它时间切勿用口吸法,以防吸入浊气,造成腹胀、气机不顺等偏差。练习呼吸,最好使内气沿经络运行,这样进步比较快。吞气法气行路线为:吸气时意想气沿任脉下行,聚于丹田。呼气时,意想会阴穴上提,气走命门归丹田。
二、喷气:深深吸气,然后将吸入口中的气猛烈地向外喷去。有口喷和鼻喷两种方法。喷气时丹田应用力外鼓,意想气由丹田发出,而达于口、鼻。此法多用于四肢发力和排打时,喷气的同时,配合四肢动作行意念,上肢发力,则意念气走劳宫穴,下肢发力,则意念气走涌泉穴,以求达到气与力相统一。全身力量集中于发力点或受力点。
三、顶气:此呼吸法多用手法引领,身体面南而立,双手抬于胸前,掌心向下。吸气时,手掌下按;呼气时,手掌翻转,掌心朝上,向上托起,使气运于头部和双手。气行路线为:吸气时,意想气沿任脉下行,沉于丹田。呼气时,意想气走会阴,接督脉,至大椎穴时,一支直上行至头顶百会穴,另外又左右分支直达劳宫穴。练顶气配合头部排打可练成铁头功。
四、沉气:此呼吸法配合下肢运动,专练腿部功夫。身体面南而立,吸气略停,十趾抓地,腿部肌肉绷紧,向下蹲成矮子步,同时呼气。运气路线为:吸气,意想气沿任脉下行,沉于丹田,略停片刻,再呼气,意想气绕腿部肌肉缓缓下行至涌泉穴。练此法156次后,辅以升降提腿运气法、金刚沉地法及排打法,可练成铁腿功。
以上4法是八大金刚功之要点,只要把这4法弄懂了,掌握了,八大金刚功也就基本学会了。至于8个动作,实际上就是导引功夫,使内气在体内运行。这就是“内练一口气”。
排打法
原文作者没有介绍“外练筋骨皮”的方法,在此我想介绍一种排打功法,以全此功,使得有志者能练成硬气功。所有的硬气功都是内外兼修的。排打功练法如下。
准备一条用帆布制成的长条形砂袋,长约50厘米,直径约8厘米,内装1~2斤细砂,作为练功器材。
正式练习时,可采用站立式或马步桩姿势。站好后,单手持砂袋排打。
排打原则:先右后左,先上而下。
排打路线:上肢部位是,先从右臂正面至右臂反面,再从右臂下侧面至右臂上侧面。
体前部位是,从体右侧自肩前起经乳中往下沿大腿正面,再至脚背达脚趾。抬右臂,自右肋下开始向下经体右侧、腿右侧,再经踝部至脚外侧达脚趾。自颈部向下,经胸正中线,过小腹沿大腿内侧,经内踝至脚尖。
体背部位是,自肩部开始,直下至大腿、小腿、足踝、足指。从背脊大椎穴开始,沿夹脊直下至臀部。
以上排打练功法,先从右半身开始排打练习,完毕后再排打左半身,路线、顺序同上。
排打要求:用力均匀,由轻到重。并要“声、气、劲”三者配合,禁止蛮练。当手持砂袋下落接触身体之际,要全神贯注受击部位,并配合喷气式呼气,发出“嗨”声,以贯气增劲,使声到气到,气到劲到。这样练习,方不致于因不得法而受伤。
注意事项:
1.初练时宜轻,随着功力增长才能逐渐加重。
2.排打前吸气,打时喷气。吸气要满,喷气要短。
3.要注意安全。对于身体薄弱部位的排打要慎重、小心。
4,练功后,可将受击部位进行按摩,或揉擦一些舒筋活血的正骨药水,以促进血液循环。
5.在用细砂袋排打身体而抵抗力绰绰有余时,可将袋内细砂逐渐换成铁砂。
练八大金刚功的一点心得
露群
我是一名中学生,从去年始练“八大金刚功”,虽只练了3个多月,但我注意功法的调整,已收到很好的效果。练功之前,我先放松全身,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排除杂念,舌抵上腭,轻闭双目,两手合抱在少腹(丹田)前,做长、匀、细的呼吸。吸气时,意想天地之精气呈黄色从双脚涌泉、两手劳宫、头顶百会穴源源不断地进入丹田内;同时,轻轻提肛。呼气时,意想精气被丹田吸收,身体内的浊气从上述穴位排出,同时松肛。如此做5分钟,然后开始正式练功。
练枯树盘根和海底捞月向下弯腰时,应注意腰要挺直,不可弯曲。这样,初学者有时手触不到地,但不必强求,平时应压腿。我练气贯丹田、罗汉托天、金刚怒目、怀中抱月时,改变了原功外八字步的双脚姿式,而是两足分开相距40分钟,蹲成半马步,这样既增强了下肢的力量,练出的内气也足。另外霸王开弓、大圣登陆的出掌、登脚时,要腰部发劲,使声、气、劲三者合一。
本功的每一式都有其内气运行路线,故不宜用意强行引导,应顺其自然,百日后内气自现。
为了加强运动量,尽快练出内气,我把每式做3次改为做9次(结合自己体力可增可减),而且还参考了少林金刚罗汉功的练法,增加了些内容:练完大圣登陆后,按前边的准备功要求站好,然后两手成自然掌,掌心向下,靠近胸前,用鼻进行长、匀、细的吸气,吸满后用唾液吞送到丹田,吸气同时,手向下移;意想所吸之气被双手推送至丹田,手移到丹田时,左手在里,右手在外,抱住丹田,气在丹田略停几秒后,匀细地呼出。如此做10分钟,注意练时一定要放松入静。
按上法练功1月后,便会出现丹田发烧,有气团感。这时,每天应做一周天运行,时间长短自定,此时行步轻快,内劲及耐力大增。待通大周天后,还可辅以排打功,效果更佳。
“三田合一”在八大金刚功中的妙用
张强
“八大金刚功”是武术气功的一种硬功练法(见《气功》1983年第2期),因练此功体力消耗过大,故体弱者甚至身体一般者欲连贯练完八节动作,较有困难。即使身体健康者,也时常在连贯练功中出现口内干燥、气短等情况,影响练功效果。针对上述两种情况,经本人体验,在其间运用“三田合一”(见《气功》1983年第1期)作为一种调解手段,经初学者检验,效果较好,具体练法如下:
在练“八大金刚功”前,把“三田合一”作为预备功,练时与原功法稍异:即把百会穴看成“上丹田”,两涌泉看成“下丹田”,意念一想到“上丹田”,立即转想“下丹田”,在意念中三丹田贯穿在一条直线上(也可在会阴以下分为两条,至涌泉下再合为一条),把泥
九、膻中、丹田、会阴、委中等穴想在此线上,并意想该直线贯通任脉及下肢经脉,通天无限远,人地无限深,汲宇宙之精华于丹田,出现“三田合一”。舒适感片刻后,即可转练八大金刚功。每练完一节,立加“三田合一”即可。
这样做一方面使练功者体力在短时内得到恢复,为做好下一节做好物质准备;另一方面使之容易入静,为进一步练功作好精神准备。意守人体上、中、下各大穴位,促进了人体内气血运行,并使口中津液大增,为练功中吸气和吞咽提供了有利条件。
【化乙散人按:黄剑宾的《八大金刚功的封口》一文明显是抄袭孙斌的《十八罗汉功的封口和运气》。其文中词句大多相同,甚至连举例所用的“水泥预制板”都一样。因此这里附录的黄所写的两篇文章是否能作为《八大金刚功》的封口和应用,读者须自行鉴别。】
第四篇:相同的人生不一样的结局
有一对农村孪生兄弟,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哥哥乖巧的躺着,弟弟一直哭闹。大人说,看哥哥多乖,弟弟一点都不好。上学的时候,哥哥努力上进,年年考试第一名;弟弟天天调皮捣蛋,每次都考倒数第一名。大人说看,哥哥多好,是个好孩子,千万不要学弟弟。
终于哥哥考上了大学,弟弟却早早步入了社会。哥哥在大学依旧发奋图书,总是想着多考证。而弟弟因为没有学历,没有文凭,进入了到了建筑工地,开始了和钢筋混凝土打交道的日子。
哥哥毕业了,作为一名技术人员被应聘的建筑到位做技术管理工作,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晚上还要和老板出去喝酒应酬。弟弟白天在工地,晚上和一群哥们喝酒,日子异常潇洒。
哥哥结婚了,媳妇是城里人,娘家也很有钱,哥哥也在城里安了家。弟弟也结婚了,媳妇是邻村的,和弟弟家里一样穷。
哥哥,把媳妇留在家里,让他做起了全职太太,自己一个人在工地忙活。隔了一年,生了个大胖小子,哥哥更加拼命工作了,晚上多了些应酬,每天就休息四五个小时。弟弟把媳妇带到工地上,白天弟弟工地上干活,媳妇给他洗衣做饭。媳妇怀孕了,回了农村,带起了小孩,弟弟还在工地打工。
哥哥慢慢的熬到了主管,当上了公司领导,家里媳妇说,想着孩子让去国外留学。哥哥依旧很拼命。弟弟的孩子也上学了,农村的条件也好了,媳妇叫弟弟一起回家,合伙办起了养鸡场。生意不是大红大紫,可是在农村过得还乐滋滋的。转眼间,哥哥和弟弟都快奔六十了,哥哥退休了,可是想着给孩子多攒点钱,又被公司返聘了回去,当上了技术顾问。弟弟媳妇说,老了该享福了,儿孙们的事不操心了,让孩子们自己来吧!弟弟天天转悠,晒太阳。
哥哥因为常年劳累,得不到休息,终于病倒了,躺着病床上,妻子陪儿子在外国图书,偶尔听到远方儿子的嘱咐。一个人孤零零的,没过多久,便去世了。
弟弟虽然也生了病,毕竟身子骨好,天天儿孙你来我往,没过几天出院了。
清明节,弟弟驼着背,砸吧着烟斗,看到哥哥的坟前长满荒草。忍不住拔了几根,看着夕阳西下,不由得坐下来,抽了一股子烟,然后慢慢的起身拍了拍屁股的土,抖掉烟灰,慢慢的下山了,余晖把他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
第五篇:殷显政的黄埔人生
殷显政的黄埔人生
缘起――巧合与喜悦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黄埔校歌这雄壮的歌词,心中早已熟稔,熟稔到每次看到它时似乎已经没有太多的感触。但当我第一次听到它自一位黄埔老人口中激昂唱出的时候,我深为震动,仿佛我与老人一起,回到了那个壮怀激烈的岁月。
这位老人就是已90高龄的黄埔18期11总队毕业生殷显政先生。与殷老的会面,说起来也有很大的机缘巧合在其中。
2014年6月16日,黄埔90周年校庆的当天,我收藏到一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十九期十六总队同学录》,这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鲁干部训练班(简称鲁干班)的一手文献。在鲁干班毕业的,只有18期11总队、19期16总队两期黄埔生,而这本同学录在最后“先期同学”的部分,收录了18期11总队毕业生的名字和籍贯。这等于包含了鲁干班全部毕业生的信息,其史料价值可谓弥足珍贵,而且目前在国内其他地方未曾得见。因此,我立即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整理工作,于7月下旬首先发布了18期11总队的全部名录,继而在9月间完成了19期16总队的全部整理工作。
其后不久,我就收到了殷老之女殷元红女士的邮件,来信热情洋溢,除了告知我殷老的消息之外,并表示老人看到了这许多同学的名字很是激动,邀请我有机会见面。事后我才了解到,是殷老想念他的同队同学覃仕西,因此让女儿在网上找寻,结果找到我所发博文的唯一信息,覃仕西与殷显政的名字赫然在列。如果不是这份想念,就不会去找寻,如果搜索得更早,则我名录还没发布,也会因此错过,仿佛冥冥之中就有着某种缘分。
经过数次的沟通联络,我与殷元红女士约定好了拜访日期,后由殷女士亲手整理了一份殷老的简要经历发给我,使我在见面之前得以预先了解并找寻相关的资料。2014年12月11日,在北京亚运村全聚德烤鸭店,我有幸见到殷老,并与之叙谈了半日时光,直至晚饭后方才依依话别,相约再见。这次会面,承蒙殷老全家盛情招待,我深受感动,在访谈中对殷老的平生经历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结合相关史料,特作文以记之。
早年经历――贫寒与艰辛
1924年农历4月,殷老出生在湖北省利川县一个贫农家庭,祖辈由广东逐渐迁来,在此世代务农。到了他这一辈,家中兄弟姐妹共有6人,上有两姐一兄,下有一弟一妹。1937年春,当他还只有13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从此,父亲一个人承担起所有家务,生活更加困苦。即便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父亲依然支持他继续读书。1939年7月,他在利川县高小(6年制,殷老9岁入私塾读了两年半,后插班考入高小三年级)毕业,这6年的求学经历,使他具备了之后投考黄埔军校所必须的基本文化知识。
当时的利川并无中学,如想继续升学,就需到一百多里外的恩施去,殷老拿着父亲凑的几元路费,与其他4个同学一起赶赴恩施,长途跋涉了3天到达,却发现公立中学的招考已结束,只有一个私立中学尚在招生。大家赶忙去考,都被录取,但学费需要22元现大洋,他与同来的刘恩章(黄埔18期11总队毕业)却掏不起。二人沮丧地回到旅馆,得老板好心告知,附近还有一“职业中学”招生,管吃管住不要钱。天下有这等好事?二人略带狐疑前往,发现所谓职业学校,就是发给一台纺机让你干活,管得很严,时常加班,伙食也差,以现在来看,这无疑就是雇黑工了。坚持了半个多月,实在感觉不对劲,二人私下商议决定,偷偷跑路,此时他们身上已无多少盘缠,连放在旅店的被子都不敢去取,一路摸黑挨饿跑回家,尝尽许多苦楚。
当年中秋节之后,从同学那里得知了黄埔18期在万县招生的消息,在家闲住的殷老很受鼓舞,遂与父亲商议。这次父亲却有些为难了,一来是路费难筹,二来也担心他还是个不满16岁的少年,到万县300多里的山路能否吃得消?看到他志向坚决,已经出嫁的大姐回家拿出了10元钱,终于让他踏上通往黄埔之路,从此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黄埔往事――收获与坚持
利川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境内多崇山峻岭,民国时期,交通极不便利,消息相对闭塞。抗战爆发已两年,烽火在半个中国蔓延,而这里一直远离硝烟,生活倒还平静。
黄埔招生的消息,是由殷老的同乡谭玉山告知,这个谭玉山年长殷老几岁,在当地小伙伴里是“大哥”一样的人物,他的亲戚谭秉政在黄埔军校任队长,写信回家乡动员有志青年从军报国。因为阅历尚浅,当殷老决心报考黄埔军校时,实际上对黄埔军校也是只知其名,并没有更多的了解,也没有考虑更多的后果,诸如考不上该如何回来等。很快,他们一行9个同学在谭玉山的带领下上路,从利川赶赴万县高峰场,这是一段300多里的山路,常常要翻山越岭,才走到第二天,大家都觉得腿已不听使唤了。这些十几岁的少年当时所历经的艰辛,我们现已很难体会,他们全靠着互相鼓励、咬牙坚持着一步步走,终于在第7天到达万县报到。此时大约是1939年的9月,殷老虚岁也才刚刚16岁。
休息3天后,就是考试和体检,考试分语文和数学两门,语文对于这些高小毕业的学生来说倒不是多大难事,数学的那些几何、三角啥的可是把大家考蒙了,基本都不及格,这也是当时教育状况使然。于是大家去找谭秉政队长想办法,所幸国难当头招生条件有所放宽,大家最终都算通过了。考试通过了还要体检,殷老又因身材矮小差点被拒,无奈之下又去找了谭队长向负责体检的廖医官关说,始得过关。紧接着就是编队,发给装备,准备开始训练。每人所发装备计黄军装两套、棉被一床、步枪一支、子弹200发、手榴弹4枚、斗篷一件、黄皮鞋两双、米袋一条(内装大米四斤)。
这一阶段的训练是非常艰苦的,每天早晨起床后,要在十分钟内全副武装,然后晨跑一小时。殷老身材瘦弱,也从未接受过军事训练,咬牙坚持了两天,第三天就实在跑不动了,一个星期后仿佛得了一场大病一般,瘦得皮包骨头,哭着想家但又回不去。当时他的区队长(姓焦,军校17期毕业留校)对他十分关照爱护,不但在他实在坚持不住的时候帮他扛枪,还经常以自己的经历来鼓励开导,让殷老明白了这6个月的基础训练就是磨练意志,坚持下去就是胜利的道理。休息几日之后,殷老的体质和信心开始逐渐增强,慢慢习惯了学习、训练生活,他觉得甚至已经爱上了黄埔军校,整个人都脱胎换骨了。
1939年11月,上峰突然下令,要长途行军到敌人后方去建校,具体的原因和路线都是保密的,大家都不明白也不敢问。这一路几乎都是山村小路,还要通过鬼子的封锁线,通常昼伏夜出。这种夜行军非常难熬,边走边打瞌睡是常有的事,有时还有人连人带枪一起掉进路边沟里。在襄阳附近,上峰传达敌人有可能已发现队伍,为了避免轰炸,要急行军到目的地,50多里的急行军,人人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还有人掉队了……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殷老再也支撑不住,在老乡家的空屋里倒头就睡,醒来后发现地上都是水,衣服已经全湿透了,当时竟疲劳得浑然不觉。行军到河南汝南附近时,从利川一同出来的同学牟来贡,因患重感冒又缺医少药,竟至病死在路途,大家哭着把他埋了,因为已在敌后,想给他的家属去个信都办不到。行军的伙食由沿途的保甲长会同百姓供应,当地普遍贫穷,能拿出来的大多只有红薯了。同学们从万县出发后,经过湖北老河口、襄樊、河南汝南等地,走了一个多月,12月初到达目的地――安徽西北部的临泉县吕大寨(现名吕寨镇),成为了中央军校鲁干班18期学生。(注:1939年秋,蒋介石为增加国民党军在山东的力量,决定派遣第92军军长李仙洲率部入鲁,李仙洲是山东人,黄埔1期毕业生。9月,蒋介石电召李仙洲赴重庆面授机宜,李仙洲提出打回山东收复失地需要大批基层干部,需办干训班培养人才,蒋介石允准,是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鲁干部训练班成立之起因。后因各种复杂的原因,李部入鲁的行动最终失败,所部滞留于安徽阜阳一带,而鲁干班直到1944年底撤销时,始终在安徽临泉县吕大寨,因此该班虽名为“驻鲁”,实则从未到过山东。鲁干班所留下的史料很少,关于18期11总队生员的组成,目前尚未找到明确的记载,据笔者整理的名录统计,学生主要来自皖鄂川鲁豫冀六省,其中安徽280人、四川162人、湖北148人、河南150人、山东89人、河北82人。结合殷老口述的情况,笔者推测很可能是李仙洲在重庆活动期间,调了一批刚招考的入伍生到安徽,此批人包括殷老在内,同时在军校所在地附近省份/地区展开招生,二者组成了鲁干班18期的人员。李仙洲名义上是鲁干班中将班主任,但因军务繁忙无暇兼顾,班内工作由少将副主任易谦主持,易谦是康泽系统人士。据殷老回忆,只是在队伍到达河南龙泉寨时听李仙洲训过一次话,从此直到毕业再未见过,而易谦对学生训练要求非常严格。)
此时吕大寨军校的设施已草就,教室、宿舍、操场、器械都有,只是比较简单。学习之余,学校还发动学生动手修路,修建露天饭堂等等。所谓露天饭堂,即在地下画一个桌子一样大的圆圈,围着圆圈挖一道沟,人站在沟里往后一坐,就可以吃饭了,这也真是他们才智的体现。除简陋的露天饭堂,教室的桌椅是由木板搭起来的,宿舍里是每个班睡一个大炕。伙食保障尚可,尚能维持一日三餐,也常吃到白面馒头,殷老回忆很可能是由李仙洲所部负责供给的。当然,战时敌后的整体情况无疑是较为艰苦的,我曾看过该班19期毕业生的回忆文章,曾提到他们所用的装备、教材,很多都是18期生留下来的,此亦可从另一角度佐证当时的情况。
到达吕大寨后,殷老所在的连队改编为第11中队,驻夏庄,当时训练班的情况,大致是以连(中队)为单位,分散住在一个个村庄里。1940年1月,军校开始进入正规学习,从入伍生教育开始,循序渐进至军官教育,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要务令、攻防追退的战术要领等每日操练,直到烂熟于心。其中术科的野外教练所占的比重很大,要求也很严格,战术教育方面,要求学生可以指挥到团一级的部队。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政治课,讲孙总理、三民主义、蒋委员长、抗战建国纲领等等,学习所占比例大致是七分军事、三分政治。学校生活中的文体活动也是有滋有味的,殷老身材矮小,但是酷爱打篮球,每逢周日常与其他中队的同学切磋球技,玩得不亦乐乎,这一爱好他一直保持着,在其后各个时期的经历中,还是常常听他提起。
在这种条件下,大家夜以继日地苦练,热情空前高涨。直至1942年3月间,完成了军校全部课程,开始3个多月的实习,其后,于7月份正式毕业。综观整个学习过程,与本校并无多大区别,甚至在学习时间上还较本校更长,这也是鲁干班毕业生能享有黄埔正期学历的一个原因。
在黄埔军校近3年的时光里,殷老从一个贫苦农家少年蜕变为一名具有组织训练与作战能力的基层军官,在思想上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转变,国家与主义扎根心头。直到今日,殷老仍然保留着在黄埔军校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当时熟唱的校歌和其他抗战歌曲仍然牢记在心,这便有了访谈开始前的那一曲高歌。
戎马生涯――热忱与平凡
1942年7月,鲁干班18期学生毕业后,除了一些由部队指名调走的同学,学校发给每人一张志愿表,表上列出了附近驻防的部队番号。当时许多同学选择了李仙洲的部队,而作为湖北人的殷老,看到“鄂东挺进军”的番号时眼前一亮,他更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做贡献。于是他与覃仕西、李元林、张浩然等11名同学被分配到鄂东挺进军任职。
鄂东挺进军,是第五战区下属的敌后游击部队,其前身是由湖北第二行政督查专员公署所属部队改编的鄂东游击总指挥部,程汝怀任总指挥。1942年9月,由于国民党内派系斗争,程汝怀被迫离职,由桂系将领程树芬(湖北人,保定军校毕业,淞沪抗战时曾任桂系主力部队第7军172师师长)接任总指挥,同年10月改名为鄂东挺进军。
鄂东挺进军总指挥部驻扎在黄冈、罗田一带,殷老他们这批新毕业的军校学生前往报到后,被分配到鄂东挺进军干部训练班任少尉区队长,从事军事教育工作。训练班的少将班主任是邓兴,办班是轮训部队中行伍出身的班长,以增进其军事技能为目的,每批为期3个月。大概训练了四、五批学员之后,殷老被调到班本部教育科任中尉科员,负责教育计划的制定和检查等工作。鄂东挺进军是一支有桂系背景的部队,这几年虽然部队历经战阵,但殷老这些外来的军校学生始终没有得到带兵的机会,一直在训练班默默无闻地工作,直到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大量裁军。1946年3月,殷显政所在的鄂东挺进军被裁撤,没有学历的行伍军官资遣回家,有学历的成为编余军官,到汉口蔡甸的中央训练团第8军官总队(总队长朱鼎卿)集中待命。此时殷显政腿上长了一个脓疮无法随队行动,又不能不去报到,且因医疗条件不佳,病情继续发展将会很危险。为此,同学覃仕西专门雇了一个滑竿抬着他上路,这3天的行程中,覃仕西几乎不离左右,悉心照料,就这样到达汉口,经过治疗,殷显政的腿逐渐好了起来。这份浓浓的同学情谊,朝夕相处近7年的感情,殷显政一直铭记不忘,只可惜其后的分配使二人失去联系至今,从此再未见面,也不知其是生是死。殷显政期盼能得到覃仕西和他的后人的消息。
在军官总队度过了半年无所事事的时光,直到9月,每人发给一份志愿表,上有部队番号和驻地,同来的同学包括覃仕西在内大部分去了陆军第18军,这是号称国军五大主力之
一、战功显赫的部队。而殷显政看重的是曾为远征军的207师,并萌生了到边疆保家卫国的志向,于是他与60多名军官一起,前往沈阳东大营报到,接受了一个多月的东北地形作战训练(主要是江河、山地作战方面)。之后分配到207师干训班,换发美式装备,驻抚顺新里屯,继续从事军事教育工作。也正是在抚顺,殷显政邂逅了他日后的妻子。(注:207师,青年军,是在国民政府抗战后期提出的“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下组建的部队,兵员的主要构成是大中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准,番号编为201-209师。1945年11月,207师由云南曲靖调往东北,初隶属于新六军,后直隶于东北剿总,并于1947年9月扩编为3旅9团制,师为全美械装备,极为精良。此一阶段207师师长先后为罗又伦、戴朴。在解放沈阳的过程中,207师是少有的还在顽强抵抗的部队,也只有这支部队在师长戴朴、旅长王启瑞的带领下,历经周折突围出一部约3000余人,其后以此为基础重建,成为撤台国军的一支重要力量。)
1947年的东北战场,国共双方的形势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5月13日,林彪指挥发动了夏季攻势,标志着东北民主联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也正是在5月间,殷显政调到207师5团8连任副连长,驻抚顺。7月,奉命前往平顶山支援52军侧翼作战,当部队刚到达指定地区,还没有看到前线,就发现52军已然溃退下来,连长简光礼当即下令向后撤退。这次一枪未放的失败行动,成为了殷显政唯一一次上战场,终其整个军事生涯,也未在战场上开过一枪。随后,207师由2旅6团扩编为3旅9团,殷显政于10月升任9团9连上尉连长,但这是一个没有士兵的空头连长,上级命令他带领4个排长到辽宁北镇县去招兵,共计招兵百余名,率部返回驻地抚顺旧保丁训练。由于大环境的不利和带兵经验的缺乏(殷显政自己说是性格不够厉害),新兵开小差者甚多,团长认为他不适合带兵,又将他调往207师干训班(后改称教导总队)阻击队任教,驻扎在沈阳东大营。现在看来,此事也算是因祸得福,如果殷显政一直在部队担任连长,那么日后207师第3旅随廖耀湘兵团在辽西战场被全歼时,殷显政自然也难逃厄运。
随着国军部队在东北战场上陆续被歼灭、围困,国民党在东北的民心士气日益颓丧。1948年10月28日,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在辽西会战中被全歼,解放军乘胜马不停蹄开赴沈阳。此时国军在沈阳的卫戍部队虽尚有十余万之众,但已是兵无斗志、将无战心了。卫立煌仓皇逃走后,沈阳的国军由第8兵团中将司令官周福成统一指挥,此时207师已从抚顺、本溪等地调回沈阳加强守备力量,殷显政所在的207师教导总队改编为一个步兵连和一个卫生连,由他统一指挥,驻扎在孤家子车站。11月1日拂晓,解放军展开对沈阳的总攻,11月2日沈阳解放,也宣告了东北全境的解放。
11月3日,沈阳城内的枪炮声已停止,殷显政所率领的这支小部队,早已与上级失去联系,并与解放军发生战斗。依据在黄埔所学的战术知识,殷显政率部向最近的友军207师第5团靠拢,当所部急行军到浑河桥头时,遭到第5团哨兵的阻拦,经请示该团团长后,命令他们在桥头构筑工事,此举无疑也有让他们给5团当炮灰的意思。时值深秋,大家已两天没吃饭,又冻又饿,连里有一位班长叫董贵,建议殷显政带领队伍向解放军投诚。但当时殷显政对解放军和共产党的政策没有任何了解,心里也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思想,一时踌躇不定,难下决断。经过良久思想斗争,殷显政决定接受董贵的建议,率部寻找解放军接洽,可是一直走到南关还是没有遇到解放军,他命令部队先停下来做饭休息,待天明再行动。
当夜,殷显政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到一旦此时与解放军遭遇,不明真相地打起来,对大家和自己都没好处。因此他决定将部队遣散,奉劝大家各自回家,自己则带着一个副排长和一个通讯员,扔掉武器,乘夜渡过浑河。然何去何从?去抚顺找妻子一家,怕连累了他们;去北平再往湖北老家,长路漫漫又谈何容易?他的心里,一片茫然。
殷显政的国军生涯,在这一天晚上正式结束。
新生――坎坷与幸福
3人走出南关不久,就遇到了解放军部队,看到他们3人的着装知道是干部,又未携带武器,显然没有恶意,遂劝说他们加入解放军队伍,说以他们的学历和知识,将来定能有用武之地,经过再三考虑,3人表示同意。不久之后,转至瓦房店解放团集中,受到热情招待,也上交了所有证件,填写了履历表,此时的殷显政心情已是非常平静。随即开始接受近半年的思想改造,由于自己也是苦出身,殷显政对听到的这些观点很容易产生认同,思想在慢慢转变,对共产党产生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以前走错了路,因此积极参加发言与讨论。1949年3月,团里挑选了60多名先进学员,转赴东北军区政治部哈尔滨青年干部教导团学习,通过忆苦思甜等活动,他对共产党、对革命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坚定了参加解放军的决心,并在五四青年节当天宣誓入伍。通过组织关系,殷显政也与在抚顺的妻子一家取得了联系,思想上也更为安定。
1949年9月,殷显政被分配到黑龙江齐齐哈尔军政大学(1952年改为二七步校)任助教,后任训练参谋,继续从事军事教育工作,为“部队正规化”培养干部。在校期间,殷显政兢兢业业,几乎每天都很忙,连续3年荣立三等功。1955年首次授衔时,被授予中尉军衔,符合了携带家属的条件。1956年妻子来到齐齐哈尔,一家人终于团聚。
1958年,因响应毛主席“十万官兵支援地方”的号召,殷显政从部队转业到黑龙江省肇东四方山军马场,同年被评为一级先进生产者。1960年,任场文教助理,组织全场扫盲工作,其后历任供销股股长、粮供科副科长等职,分管全场生产物资供销和汽车运输业务。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殷显政的黄埔军校背景,毫无疑问也给他和他的家人带来了许多坎坷。在1964年场内一次粮食霉变事故中,因为某些领导的挟私报复,致使殷显政代人受过,撤职降级并下放连队劳动改造,长达9年之久。在这期间,他的预备党员身份一年到期即将转正时,也被取消。这些不公正的处分让殷显政很长一段时间耿耿于怀,在亲朋好友的屡次劝说下,才逐渐看淡开来。9年的劳改生涯,虽然失去了许多,但也让殷显政拥有了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宽广的胸怀。当他离休之后,仍然觉得自己还有使不完的劲,于是又在街道主任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了14年。
殷老家教有方,儿女个个事业有成。1998年,大儿子将他接往海滨城市葫芦岛养老。2009年,又迁居北京,住进了女儿给他买的大房子,还在当年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实现了心中多年的夙愿。随着国家日益进步,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们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前在黄埔军校的历史,对殷老来说不再是一个沉重包袱,反而成为一种光荣,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与尊重。如今的殷老身体健康,儿孙满堂,他喜欢参加各类有益的社会活动,喜欢练书法唱京剧,喜欢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游览……虽已年逾九旬,但内心依然年轻,享受着快乐、充实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