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揭开大国崛起之迷
揭开大国崛起之迷---《大国崛起》观后感
乐趣老人看了CCTV2套21点30播出的12集《大国崛起》连续报道,感慨万分。英、法、德、日、苏、美等大国的崛起,展示了人类社会由爬、走、跑、飞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从1494年哥伦布通过航海发现新大陆开始,到今天500年的时间,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能不说这与大国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以经济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为标志的大国崛起之谜底是什么呢?
思想文化的进步,吹响大国崛起的号角。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情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英国正是有了莎士比亚的文学、牛顿的力学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等思想文化的进步,才有了大国的崛起。纵观各大国之所以能够崛起,都有其理论观念的更新和思想文化的进步,这是吹响大国崛起的进军号角。
社会革命的兴起,推动大国崛起的步伐。
各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种种阵痛,为了政治民主而进行的国内社会的变革和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大国的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苏联是在“一战”和国内推翻沙皇的战争后崛起;美国是在国内南北战争和“二战”后崛起。可见社会革命是带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人们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是大国崛起的推动力,而战争便成为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经济体制的创新,开辟大国崛起的途径。
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美国反托拉斯的政策出台,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等,都是由上至下的经济体制创新,市场经济不是不要计划,计划经济更不能离开市场机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是开辟大国崛起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大国崛起的基础。
500年间,从航海技术开始,全球经历了以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三次工业大革命,这些科技的发明创造及推广运用,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事实完全可以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大国的崛起,因此重视科学,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有4000所大学就足以说明教育和科学技术在大国崛起中的显著地位和重要作用。
民族精神的宏扬,掀开大国崛起的篇章。
任何大国的崛起都想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都想从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出发来调整世界格局,因此民族精神在大国崛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自强不息和秀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为大国的崛起谱写了一幕幕新篇章。当然本民族利益和全球利益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其距离也是越近越有生命力。正如德国的考问世界是伟大的,而拷打世界则以失败告终。所以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离开全球利益的民族利益是没有出路的。
500年前因为人类在海洋上的航行,开启了大国崛起之门;500年后因为人类在天空飞行和太空行走,将开辟大国崛起的新进程。500前通过战争使大国崛起,人类付出了昂贵的代价;500年后通过和平促进大国崛起,人类将得到和谐与幸福。500年前以残酷的竞争为主要手段,推进大国崛起;500年后将以公平正义友好为宗旨的区域结盟为主要途径,加强国内精神文明、政治民主和社会和谐的建设来推进经济富强,实现大国的崛起。500年前的大国崛起以称霸世界为奋斗目标,500年后的大国崛起将以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人类世界为努力的方向。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中国应当也有可能成为21世纪新崛起的大国。
恩里克王子、伊莎贝尔女王、奥登巴恩维尔特、伊丽莎白女王、拿破仑“波拿巴、俾斯麦、明治天皇、彼得大帝、乔治”华盛顿……
格物致知,我们不难发现,伟大时代的背后总会有一支巨擎、一只伟大的推手。历史呼唤英雄,英雄也领航着历史前进的风向标。
《大国崛起》显然是命定中国的,那么新世纪中国的这只推手——如果有找到的话——你准备好了吗?
开启海洋时代的大幕之后,崛起的魔棒先后在9个国家中相继传递,粲然全球角落。当时在东方的泱泱大清帝国并不是没有机会图强,1840年国门破开之时,日本还没有步入明治维新时代,比肩而启的中日两国,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彻底改变格局。厘清落后的原因可能很繁杂,但其中根本之一要归咎于当时所谓大一统的封建文化:禁海、禁锢人文思想、四书五经等儒学教科书历经百世不更新,世世代代用“之乎者也”的老旧模型造人、造物、造社会,结果导致中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人文没有进步、科技没有创新、社会没有发展……,被人乐道的康乾盛世说白了也不过是农业盛世,老百姓混得有口饭吃饱而已,好像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就是以温饱为荣光的。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要呈现多元的文化,而多元的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这个民族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去接纳新思想,学习新文化,最终创造新的强势文明。
缪斯女神就这样被错过了,那时时间定格在19世纪。
20世纪,百年沧桑,然而图腾已经复健。
21世纪,新的千年,第三次信息革命风口浪尖中,谁主沉浮?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中国特色之大国崛起!我们拭目以待。
当结束语播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似乎自己的思维还停留在那些“大国”崛起的思考之中。无论是是葡萄牙,还是荷兰,还是英国,美国等等这些历史上的真正大国都直接受资本利益驱动而取得了最终的崛起。实践决定认识。是资本促进了崛起的发生发展和完成。奥斯曼帝国,使地中海贸易受到根本影响。航海家开始探索新大陆,有意思的是后来在地图上“瓜分世界”,用笔在当时还不是很完整的地图上划上界限,然后和别人签字,在他们眼中谁发现的,就是属于谁的phx002 后来殖民者都是这么瓜分殖民地的。而且航海的时候国王亲自参加投资,并且分红phxy001。后来的某国的崛起也挺有意思的,本来已经归顺另一个国家了,可是当要交纳一些税用,而影响到资本家利益的时候,却联合起来进行独立战争的反抗phxy004。……还有某国的崛起是一直向别人学习的,不过效果不错呢,我觉得主要是君主开明phx001。还有李鸿章千里迢迢拜访德国皇帝,(在这个片子里第一次看到他的身影)我猜想后来的洋务运动也就是向德国学习的吧?不过无奈的是当时清庭的制度是谁也改革不了的,否则的话我们早就富强了,现在的国情早就是另一个样子了,也许!
当一个地区或者国家,把资本看做第一的时候,就也许有崛起的迹象了吧?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来,只有把资本看作一回事了,才能是找到了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phx001 尤其是大国。而且可以看出来的是:和平是相对的和平,战争是绝对的战争。没有一个大国是用相对的和平而换得资本的雪球的。没有一个大国可以通过放弃武力手段而得到真正的崛起。从历史的第一天开始,武力就是广义经济发展的一种保障体系,甚至是直接的财富源泉。
认识的直接目的是找到真理,并最终付诸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
2.美化殖民主义
《大国崛起》充斥着美化殖民主义的言辞,对殖民人物往往赞赏有加。哥伦布被誉为“英雄”,麦哲伦被冠以“勇士”。麦哲伦的确是“勇士”,在入侵菲律宾时,狂妄自恃,率领一小股“远征队员”向目坦岛上的居民发起进攻,结果被愤怒的人群所杀。至于哥伦布显示了什么样的“英雄”本色,让我们仅仅引述一段历史记载加以说明。“到了1496年,即在哥伦布初次来到海地后的第四个年头,海地泰诺人饿死、累死、病死、自杀而死和被西班牙殖民主义强盗砍杀而死的泰诺人,就达全岛人口的三分之一,即三十万人中的十万人。”
又如,《大国崛起》在谈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形象时,可谓激情飞扬。女王在万国博览会上兴奋得反复讲:“光荣、光荣、无尽的光荣”。“她完整地见证和享有英国的荣光”;“恰恰是这位看起来什么都不做的女王,让那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了力量,开启了至今都让英国人津津乐道的维多利亚时代。”(第4集)但是,纪录片却只字不提正是在这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将屈辱强加给中国人民,把中华民族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也恰恰是这个“什么都不做的女王”,于1877年兼任印度女皇,把所有印度土邦王公都变成了她的臣属,确立了英王的最高权力地位。
《大国崛起》在谈到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新大陆上的生活,为什么没有在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中延续下去?”(第10集)请看这里的措辞:“田园牧歌式的氛围”!让我们引述一段史实,看看新大陆的生活怎样地“田园牧歌式”。“那些谨严的新教大师,新英格兰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们的立法会议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镑;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1744年马萨诸塞湾的一个部落被宣布为叛匪以后,规定了这样的赏格:每剥一个12岁以上男子的头盖皮得新币100镑,每俘获一个男子得105镑,每俘获一个妇女或儿童得50镑,每剥一个妇女或儿童的头盖皮得50镑!”[2]
这就是《大国崛起》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式的氛围”。
《大国崛起》对美国的“西进运动”也是极度赞赏。“那是一段历时近一个世纪、漫长而艰险的历程。到达西部的人们面对的是一无所有的荒漠。他们必须在这里学会生存,而且要一代代地生存下去。”“西进运动毫无疑问是美国历史上充满开拓、勇气与冒险精神的一页,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正是它,塑造了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个人梦想的美国精神。”“19世纪末,经过开垦和耕种的大草原变成了沃土桑田,曾经荒无人烟的西部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粮仓。”(第10集)这里提请读者注意《大国崛起》反复强调美国西部曾经是无人的荒漠。这样的话,老实说,连严谨的美国资产阶级学者都不会讲。
让我们看一看尊重史实的学者们是怎样写的。“西部的开拓是在剥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过程中实现的。对特库姆塞领导的泛印第安人运动的镇压,结束了东部印第安人联合抵抗白人侵犯的历史。在1830年代,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中西部农业商品生产和南部棉花种植园经济的扩大使白人扩张主义者急切地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1830年国会通过了《迁移法》(Removal Act)。这是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法律依据。印第安人部族如索克斯(Saux)和福克斯(Fox)人在酋长黑鹰领导下进行了反抗斗争,于1832年试图返回伊诺斯西北部的家园,遭到伊利诺斯州长派出的民兵的杀戮。住在佐治亚西部至密西西比河和向北到北卡罗来纳西部和田纳西东部的四大印第安人部族奇卡索人(Chickasaws)、克里克人、乔克托人(Chocktaws)和切罗基人进行了抵抗。佛罗里达的塞米诺尔人也一直顽强抵抗,但都遭遇到失败。1844年,美国东部的3/4的印第安人被迫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而未迁走的30000印第安人大多留在苏必利尔湖的偏远地区。印第安人在迁徙中约减少了1/3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这段文字摘自杨生茂、陆镜生著《美国史新编》的第160-161页。这本书是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以上史实大学文科生是应该知道的。为什么《大国崛起》的制作者们就不知道呢?《大国崛起》这种无视历史事实、美化殖民主义的地方不胜枚举。
3.推崇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大国崛起》饱含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推崇,这里仅举两例。第12集讲:“英国最早地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比如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这样的一套政治制度,在英国都是最早地确立。这样的政治制度能够使得这个国家长治久安,长久地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所以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谈到美国时讲道:“这样的一个国家,它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宪法》,在《宪法》下面有一套很完整的法制体系,通过这个权力制衡,相对来说呢,就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和腐朽性,《大国崛起》则刻意掩饰,在这里阶级分析法不见了。
4.迷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大国崛起》始终贯穿着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褒扬,可以说达到了迷恋程度。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盛赞之中。《大国崛起》给了《国富论》异常高的地位,着墨极为厚重,不仅大量引用亚当·斯密的原话,而且排出强大的专家阵容叠加赞赏。让我们摘取几段精辟文字。“‘自由竞争’这个今天已经被人熟知的概念,成为贯穿亚当·斯密经济学说的基石。”“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1815年,英国人打赢了一场震动世界的战争,这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亚当·斯密对英国的贡献。这一年,英国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击败了拿破仑,对于这一轮新的英法较量,有人这样评价:‘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不列颠军队的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第4集)
对《国富论》是如此热情,而对《资本论》却是那般冷漠,只字不提。不错,《大国崛起》http:///733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第二篇:揭开大国崛起之迷
揭开大国崛起之迷---《大国崛起》观后感
乐趣老人看了CCTV2套21点30播出的12集《大国崛起》连续报道,感慨万分。英、法、德、日、苏、美等大国的崛起,展示了人类社会由爬、走、跑、飞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从1494年哥伦布通过航海发现新大陆开始,到今天500年的时间,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能不说这与大国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以经济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为标志的大国崛起之谜底是什么呢?思想文化的进步,吹响大国崛起的号角。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情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英国正是有了莎士比亚的文学、牛顿的力学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等思想文化的进步,才有了大国的崛起。纵观各大国之所以能够崛起,都有其理论观念的更新和思想文化的进步,这是吹响大国崛起的进军号角。
社会革命的兴起,推动大国崛起的步伐。
各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种种阵痛,为了政治民主而进行的国内社会的变革和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大国的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苏联是在“一战”和国内推翻沙皇的战争后崛起;美国是在国内南北战争和“二战”后崛起。可见社会革命是带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人们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是大国崛起的推动力,而战争便成为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经济体制的创新,开辟大国崛起的途径。
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美国反托拉斯的政策出台,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等,都是由上至下的经济体制创新,市场经济不是不要计划,计划经济更不能离开市场机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是开辟大国崛起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大国崛起的基础。
500年间,从航海技术开始,全球经历了以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三次工业大革命,这些科技的发明创造及推广运用,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事实完全可以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大国的崛起,因此重视科学,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有4000所大学就足以说明教育和科学技术在大国崛起中的显著地位和重要作用。
民族精神的宏扬,掀开大国崛起的篇章。
任何大国的崛起都想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都想从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出发来调整世界格局,因此民族精神在大国崛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自强不息和秀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为大国的崛起谱写了一幕幕新篇章。当然本民族利益和全球利益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其距离也是越近越有生命力。正如德国的考问世界是伟大的,而拷打世界则以失败告终。所以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离开全球利益的民族利益是没有出路的。
500年前因为人类在海洋上的航行,开启了大国崛起之门;500年后因为人类在天空飞行和太空行走,将开辟大国崛起的新进程。500前通过战争使大国崛起,人类付出了昂贵的代价;500年后通过和平促进大国崛起,人类将得到和谐与幸福。500年前以残酷的竞争为
主要手段,推进大国崛起;500年后将以公平正义友好为宗旨的区域结盟为主要途径,加强国内精神文明、政治民主和社会和谐的建设来推进经济富强,实现大国的崛起。500年前的大国崛起以称霸世界为奋斗目标,500年后的大国崛起将以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人类世界为努力的方向。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中国应当也有可能成为21世纪新崛起的大国。
恩里克王子、伊莎贝尔女王、奥登巴恩维尔特、伊丽莎白女王、拿破仑“波拿巴、俾斯麦、明治天皇、彼得大帝、乔治”华盛顿……
格物致知,我们不难发现,伟大时代的背后总会有一支巨擎、一只伟大的推手。历史呼唤英雄,英雄也领航着历史前进的风向标。
《大国崛起》显然是命定中国的,那么新世纪中国的这只推手——如果有找到的话——你准备好了吗?
开启海洋时代的大幕之后,崛起的魔棒先后在9个国家中相继传递,粲然全球角落。当时在东方的泱泱大清帝国并不是没有机会图强,1840年国门破开之时,日本还没有步入明治维新时代,比肩而启的中日两国,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彻底改变格局。厘清落后的原因可能很繁杂,但其中根本之一要归咎于当时所谓大一统的封建文化:禁海、禁锢人文思想、四书五经等儒学教科书历经百世不更新,世世代代用“之乎者也”的老旧模型造人、造物、造社会,结果导致中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人文没有进步、科技没有创新、社会没有发展……,被人乐道的康乾盛世说白了也不过是农业盛世,老百姓混得有口饭吃饱而已,好像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就是以温饱为荣光的。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要呈现多元的文化,而多元的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这个民族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去接纳新思想,学习新文化,最终创造新的强势文明。
缪斯女神就这样被错过了,那时时间定格在19世纪。
20世纪,百年沧桑,然而图腾已经复健。
21世纪,新的千年,第三次信息革命风口浪尖中,谁主沉浮?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中国特色之大国崛起!我们拭目以待。
当结束语播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似乎自己的思维还停留在那些“大国”崛起的思考之中。无论是是葡萄牙,还是荷兰,还是英国,美国等等这些历史上的真正大国都直接受资本利益驱动而取得了最终的崛起。实践决定认识。是资本促进了崛起的发生发展和完成。奥斯曼帝国,使地中海贸易受到根本影响。航海家开始探索新大陆,有意思的是后来在地图上“瓜分世界”,用笔在当时还不是很完整的地图上划上界限,然后和别人签字,在他们眼中谁发现的,就是属于谁的phx002 后来殖民者都是这么瓜分殖民地的。而且航海的时候国王亲
自参加投资,并且分红phxy001。后来的某国的崛起也挺有意思的,本来已经归顺另一个国家了,可是当要交纳一些税用,而影响到资本家利益的时候,却联合起来进行独立战争的反抗phxy004。……还有某国的崛起是一直向别人学习的,不过效果不错呢,我觉得主要是君主开明phx001。还有李鸿章千里迢迢拜访德国皇帝,(在这个片子里第一次看到他的身影)我猜想后来的洋务运动也就是向德国学习的吧?不过无奈的是当时清庭的制度是谁也改革不了的,否则的话我们早就富强了,现在的国情早就是另一个样子了,也许!
当一个地区或者国家,把资本看做第一的时候,就也许有崛起的迹象了吧?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来,只有把资本看作一回事了,才能是找到了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phx001 尤其是大国。而且可以看出来的是:和平是相对的和平,战争是绝对的战争。没有一个大国是用相对的和平而换得资本的雪球的。没有一个大国可以通过放弃武力手段而得到真正的崛起。从历史的第一天开始,武力就是广义经济发展的一种保障体系,甚至是直接的财富源泉。
认识的直接目的是找到真理,并最终付诸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
2.美化殖民主义
《大国崛起》充斥着美化殖民主义的言辞,对殖民人物往往赞赏有加。哥伦布被誉为“英雄”,麦哲伦被冠以“勇士”。麦哲伦的确是“勇士”,在入侵菲律宾时,狂妄自恃,率领一小股“远征队员”向目坦岛上的居民发起进攻,结果被愤怒的人群所杀。至于哥伦布显示了什么样的“英雄”本色,让我们仅仅引述一段历史记载加以说明。“到了1496年,即在哥伦布初次来到海地后的第四个年头,海地泰诺人饿死、累死、病死、自杀而死和被西班牙殖民主义强盗砍杀而死的泰诺人,就达全岛人口的三分之一,即三十万人中的十万人。”
又如,《大国崛起》在谈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形象时,可谓激情飞扬。女王在万国博览会上兴奋得反复讲:“光荣、光荣、无尽的光荣”。“她完整地见证和享有英国的荣光”;“恰恰是这位看起来什么都不做的女王,让那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了力量,开启了至今都让英国人津津乐道的维多利亚时代。”(第4集)但是,纪录片却只字不提正是在这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将屈辱强加给中国人民,把中华民族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也恰恰是这个“什么都不做的女王”,于1877年兼任印度女皇,把所有印度土邦王公都变成了她的臣属,确立了英王的最高权力地位。
《大国崛起》在谈到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新大陆上的生活,为什么没有在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中延续下去?”(第10集)请看这里的措辞:“田园牧歌式的氛围”!让我们引述一段史实,看看新大陆的生活怎样地“田园牧歌式”。“那些谨严的新教大师,新英格兰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们的立法会议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镑;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1744年马萨诸塞湾的一个部落被宣布为叛匪以后,规定了这样的赏格:每剥一个12岁以上男子的头盖皮得新币100镑,每俘获一个男子得105镑,每俘获一个妇女或儿童得50镑,每剥一个妇女或儿童的头盖皮得50镑!”[2]
这就是《大国崛起》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式的氛围”。
《大国崛起》对美国的“西进运动”也是极度赞赏。“那是一段历时近一个世纪、漫长而艰险的历程。到达西部的人们面对的是一无所有的荒漠。他们必须在这里学会生存,而且
要一代代地生存下去。”“西进运动毫无疑问是美国历史上充满开拓、勇气与冒险精神的一页,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正是它,塑造了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个人梦想的美国精神。”“19世纪末,经过开垦和耕种的大草原变成了沃土桑田,曾经荒无人烟的西部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粮仓。”(第10集)这里提请读者注意《大国崛起》反复强调美国西部曾经是无人的荒漠。这样的话,老实说,连严谨的美国资产阶级学者都不会讲。
让我们看一看尊重史实的学者们是怎样写的。“西部的开拓是在剥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过程中实现的。对特库姆塞领导的泛印第安人运动的镇压,结束了东部印第安人联合抵抗白人侵犯的历史。在1830年代,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中西部农业商品生产和南部棉花种植园经济的扩大使白人扩张主义者急切地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1830年国会通过了《迁移法》(Removal Act)。这是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法律依据。印第安人部族如索克斯(Saux)和福克斯(Fox)人在酋长黑鹰领导下进行了反抗斗争,于1832年试图返回伊诺斯西北部的家园,遭到伊利诺斯州长派出的民兵的杀戮。住在佐治亚西部至密西西比河和向北到北卡罗来纳西部和田纳西东部的四大印第安人部族奇卡索人(Chickasaws)、克里克人、乔克托人(Chocktaws)和切罗基人进行了抵抗。佛罗里达的塞米诺尔人也一直顽强抵抗,但都遭遇到失败。1844年,美国东部的3/4的印第安人被迫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而未迁走的30000印第安人大多留在苏必利尔湖的偏远地区。印第安人在迁徙中约减少了1/3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这段文字摘自杨生茂、陆镜生著《美国史新编》的第160-161页。这本书是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以上史实大学文科生是应该知道的。为什么《大国崛起》的制作者们就不知道呢?《大国崛起》这种无视历史事实、美化殖民主义的地方不胜枚举。
3.推崇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大国崛起》饱含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推崇,这里仅举两例。第12集讲:“英国最早地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比如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这样的一套政治制度,在英国都是最早地确立。这样的政治制度能够使得这个国家长治久安,长久地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所以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谈到美国时讲道:“这样的一个国家,它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宪法》,在《宪法》下面有一套很完整的法制体系,通过这个权力制衡,相对来说呢,就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和腐朽性,《大国崛起》则刻意掩饰,在这里阶级分析法不见了。
4.迷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大国崛起》始终贯穿着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褒扬,可以说达到了迷恋程度。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盛赞之中。《大国崛起》给了《国富论》异常高的地位,着墨极为厚重,不仅大量引用亚当·斯密的原话,而且排出强大的专家阵容叠加赞赏。让我们摘取几段精辟文字。“‘自由竞争’这个今天已经被人熟知的概念,成为贯穿亚当·斯密经济学说的基石。”“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1815年,英国人打赢了一场震动世界的战争,这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亚当·斯密对英国的贡献。这一年,英国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击败了拿破仑,对于这一轮新的英法较量,有人这样评价:‘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不列颠军队的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第4集)
对《国富论》是如此热情,而对《资本论》却是那般冷漠,只字不提。不错,《大国崛起》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第三篇:大国崛起之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观后感
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央视播出以后,以宏大的主题,丰富的史料,壮美的画面以及富有思辩性的解说,展示了自十五世纪以来相继登上世界舞台中心的九个大国的发展历史,引发了我们对大国崛起的一系列思考。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映经济。经济脆弱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大国,在近代社会发展史中,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很说明问题的实例,你落后了就会挨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时,历史告诉我们,所有企图靠战争来征服、压迫和掠夺其他国家的崛起之路,是行不通的。2003年3月美国用武力攻打了伊拉克,造成百万流民,国家经济倒退,政治体制崩溃,萨达姆被处死,但是,一个民族仍然存在,也许他的国家破烂不堪,生活、工作等条件都极为恶劣。可是作为一个民族的人群,他们依然在努力拼搏和抵抗,为自己美好家园的重建付出着自己的艰辛劳动,让自己的精神家园得到修复和满足。
大国的崛起,需要有强大的经济,政治作为后盾,同时,国家的强大也离不开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可以带领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500年只是忽忽一瞬,而如今九个大国的发展状况已参差不齐,有的继续保持领先,有的已风光不再。而作为一贯发展中国家——中国,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与拼搏,中国已经开始崛起,而我们将走哪条发展道路呢?大国
之崛起将如何崛起?
大国崛起需要两个方面的势力,一个是自己的硬实力,即综合国立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处于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处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跃进的新阶段,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物质和经济保障。
而我们,恰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兼容并蓄,积蓄力量和势力,坚持科教兴国,自力更生,逐渐社会相融合,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加强技能素质的提高,使自己更加具有竞争实力。为自己的“崛起”积累经验和实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奋斗拼搏
第四篇:大国崛起之意大利
大国崛起之意大利
1、据史书记载,古代史上最早与中国交往的西方国家是哪一个?沟通东西方往来的陆路交通要道是什么?
2、公元前27年,谁建立了罗马帝国?1——2世纪,罗马帝国经过扩张,疆域达到最大规模,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以罗马为中心的是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什么?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是东罗马帝国,也叫拜占庭帝国,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哪一帝国灭亡?
3、8世纪前期,西欧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改革,标志西欧什么制度形成?丕平献土后,使得谁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4、13世纪晚期,一位意大利人来到中国,17年后回国,完成一部记述东方经历和见闻的著作,这本书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成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原动力。这个人是谁?著作是什么?
5、15世纪末,一位意大利热那亚水手得到西班牙王室的资助,漂洋过海横渡大西洋,到达一块新大陆,历史上称之为地理大发现。请问这位航海家是谁?他发现了哪一块大陆? 6、14世纪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首先从意大利兴起,它是什么呢?其产生的背景和性质如何?有什么意义?
7、、有一位意大利人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先驱,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是谁?代表作是什么?他首先对什么进行批判?
8、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著名的艺术大师是谁?代表作有哪些?体现了什么精神?
9、一战前意大利加入哪一个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又加入了哪一方作战?这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什么外交原则?
10、二战前,意大利是最早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国家,原因是什么?怎样建立的?二战中,意大利又是最早投降的法西斯国家,于何时投降?
第五篇:大国崛起之德国
大国崛起之德国
德国之盛世,依我看,胜在两处,一为教育的普及,二为统一的国家。
教育之重要,无需赘言,放在当今中国也可见一斑。教育的根本就是推动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而小平同志也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整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言而喻。只有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方能带动作家腾飞。
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说:“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 正是基于教育为本的思想,普鲁士普及全民教育,实行强迫性教育制度,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义务。颁布《学校法草案》,将这一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障,规定教师享有公职人员的一切权利与义务,学生免交学费。即便是在遭到法国入侵,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时,下决心要办教育的国王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每年为柏林大学拨款15万塔勒。
在危难之时仍然以教育为本,不得不佩服当时普鲁士的统治者的魄力。而且更难为可得的是统治者为教育提供资金的时候,并没有限制学术的思想。
洪堡提出:国家必须对教学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为科学而生活”成为柏林大学的校风。
也正是在这样的空前自由的氛围下,在这个大学的讲台上出现了黑格尔、叔本华,出现了格林兄弟,出现了爱因斯坦、出现了费希尔、马克思、俾斯麦、费尔巴哈、海涅、拜耳、赫兹、诺伊曼等等。
教育给德国带来的利益在之后的几十年,显而易见。国前总理科尔这样说过,我们德国人对大学教授的尊重远远超过对商业巨子、银行家和内阁部长,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德国与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的很大区别在于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德意志被拿破仑征服之后,一直是处于分裂状态,又300多个小的邦国构成,彼此相互独立。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很长时间,工业革命之后,德国与其他周边的国家差距很大。
国家的分裂对于经济腾飞是一个很大的毒瘤,资源不能及时流通,经济交流困难,各个国家进出口产生的税,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摩擦等等,这些都极大的阻碍着德国的发展。时势造英雄,一位伟人有可能成就一个国家的崛起,这个人在德国就是俾斯麦,被人们称为“铁血宰相”的他,利用铁血战争的思想使普鲁士迅速壮大,然后,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快统一了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则在欧洲列强环饲的夹缝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准备后,最终以三场对外的战争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
最终德国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短短一个世纪的时间,德国崛起。从德国的经验看,教育与国家统一都是极其重要的,这对我们中国很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