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数学课堂的理解与思考
我对数学课堂的理解与思考
2016年10月26日,星期三全天在阶梯室进行了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科组第一届“创意杯”数学课堂教学比赛。本次赛课主要是35岁以上的数学教师参赛,主要围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优化教与学的方式,充分体现“充分让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对子课题——“生本、有效”课堂的学习,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也思考了很多。
“师本”向“生本”的转变,该作如何的转变呢?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一边在思考,同时也看到了一些榜样。“师本”向“生本”的转变并不是简单的老师退居二线,什么都不管;或者说老师没设计好问题,学生讨论、交流无从入手,不知方向,学生要不不会说,要不聊开了不着边际的问题。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把学生带到最近发展区,有层次,有梯度地架设好学习的框架,这样老师才能退居二线,学生才能自主的探索问题,有效进行小组交流。所以这就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好相应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在设计小组交流、讨论的时候,如何让学生交流、讨论的更有价值、更有效果,这就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听课的过程中,我觉得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几位老师。如:陈俊安老师上的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在学生认识了用数对表示位置后,设计了一个游戏。陈老师在学生玩游戏之前先用课件显示出游戏的规定,说清楚游戏的规则,学生在这个环节里就显得很有序,也明白自己可以怎样去做,小组合作也就显得有条不紊,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以往的观课中,有些老师在小组交流环节之前,由于问题比较难理解,预计学生很难达到,有些老师设计先让学生解说一下或个别举例说明,这些都是很好的办法,学生在交流时便不会由于不理解问题或不知道如何表达,而导致课堂不活跃或乱哄哄的一遍,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在向“生本”转化的同时,还要注意什么该让给学生,什么是不能让的,让了学生也得不出来的。对于数学来说,并不是什么知识都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说出来的,有些是必须由老师直接给出。引导是必须的,但有些新的概念之类的是引导不出来的,这时候就必须由老师直接给出。在这次的观课中,我也看到了有一些老师处理的很好。如,陈俊安老师的“确定位置”中,他对“数对”这个新名词的引出处理的很好。在做了相应的铺垫之后,学生已经有所意会到了,这时陈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直接怎样写,这叫做数对,这就是数对的定义,一锤定音,干脆、利落。
在这次的观课中,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我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学生表达的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做”的过程交给学生,这部分老师们大多数都做得很好。在这里,我觉得还需要添加一项:把汇报、展示的机会让给学生。让给学生去表达、质疑、解释。在学生汇报时,不是老师拿着学生的答案把它展示给大家就好了,也不是教师在一旁解说就好了。其实这也是一个学生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一个学生表达的机会,一个学生张扬个性、发展、提升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老师要给予学生机会去发现、研究、探索、表达出来,他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提示。
在本次的赛课中,我感觉到了大家都很认真对待本次赛课,都在不同层次上展示了自己的真正实力,让我收获颇丰!其中,我很欣赏罗晓斌老师的激趣、“放”,引导到位、详细;也很欣陈俊安老师的课堂设计的严谨和对小组合作的设计、操作;欣赏刘飞燕老师的激情满满、童趣盎然。同时也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看到了一些自己也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如教师的喋喋不休、缺乏学生的表达等。
第二篇:我对数学好玩的理解与认识
我对“数学好玩”的理解与认识
“数学好玩”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好玩,从而爱玩数学,能够玩好数学呢?
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好玩,就是要通过师生的沟通互动来创建问题情境。创建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过程能否成为学生进行自主的数学活动过程的必备条件,是践行数学好玩理念最重要的关键一环。良好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挑战性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持久的兴趣和不竭的探究动力。
“数学好玩”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方面体现。
1、有趣的数学好玩
学生如果对数学发生兴趣,他就会爱上数学的学习,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要实现数学好玩,首先要萌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参加学习探索数学的活动中。
(1)有趣的开始
吴正宪老师认为,第一印象太重要了,它往往会深深而长久地留在记忆里,不可磨灭、难以抗拒。老师都应把“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数学课”作为首先思考的问题,独具匠心地上好新班的第一课,使师生彼此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让孩子们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是感到数学是有趣的。
(2)有趣的探索
“数学是有趣的”这种感受不仅是在学习数学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中。要实现数学好玩,就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就要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东西,激发他们的惊奇感,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真的有趣。
例如学习三角形分类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下面的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学生甲试探性地回答:“只露出一个直角,它是直角三角形。”当从口袋中取出三角形纸片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耶,猜对了!”
学生乙站起来:“只露出一个钝角,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又猜对啦!”同学们沸腾起来。学生丙以此类推,胸有成竹地说:“只露出一个锐角,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肯定吗?”老师追问了一句,学生陷入沉思。“不一定。”有人忍耐不住,喊出来。当老师把只露出一个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纸片高高举起的时候,再也没有人喊是锐角三角形了。在“猜一猜”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有趣的数学在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2、奇妙的数学好玩
让学生喜欢数学就要让学生觉得数学是奇妙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常常发生疑问和感到惊奇,对数学时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还能不喜欢数学吗?因此,要实现数学好玩,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悬念,提供补充一些有趣的素材,和孩子们一起领略数学的神奇,使之更加喜爱数学。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分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上课开始,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老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学生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我们从家带来的三角形纸片,大的、小的、直角的、锐角的,老师又没有见到,为什么猜得这样准确呢?”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规律。有的把三个角撕下来,重新拼在一起;有的用折纸的方法;有的用测量后再计算的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计算等不同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了这个结论,学生们很快揭穿了“老师总能猜对”的秘密。接下来又是一次神奇的感受,“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你能推导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一百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同学们终于发现了多边形内角和等于180°×(边数-2)的规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
好奇心、奇妙感在学生进行探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奇妙感、好奇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
3、有用的数学好玩
如果学生对数学有一种需要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很有价值,他就会喜欢数学。数学很有用,不是靠说教,而是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例如,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从生活实际进入,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上课开始,老师将一把快散架的椅子摆在了同学们面前,说:“有件事情想让同学们帮忙,这把椅子摇晃了,需要加固一个,这根木条钉在哪里比较合适呢?”同学们热闹起来,有的说将木条横着钉,有的说将木条竖着钉,有的说能不能将木条斜着钉。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情况。到底把木条钉在什么位置就能使这把即将散架的椅子加固起来呢?带着这个问题,来研究三角形的知识,你们一定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学生带着疑问走进了数学知识的探索中。三角形的稳定性就在活动中被孩子们发现了。接下来,让列举生活事例来说明三角形稳定性……通过事例的列举,使学生感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4、简单数学好玩
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得听懂数学,觉得数学很简单,一点也不难。学生只有听懂了数学,才能学会数学,才可能喜欢学数学。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感到数学是简单的,有趣的,有用的,奇妙的。无论是怎样的一个学生,都会不知不觉的爱上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了好的问题情境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亲历探究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共同发展,体验着科学的探究方法,感受着成功的喜悦与合作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有趣,数学奇妙,数学有用,数学简单,“数学好玩”。
第三篇:对数学课堂评价语言的思考
对数学课堂评价语言的思考
教学评价语言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思维水平、道德行为、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定、启发、激励,引导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贯穿于教学中的即时的、情景性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推动学习进程的重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学语言艺术,他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由此可见,教师课堂教学评 价语言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而且关系学生的终身发展。现结合我们的实验研究谈一些看法:
一、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人,教学评价语言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提倡和运用。在实践中,我们选取了辖区内的新兴小学的师生作为调查对象,对教师使用课堂评价语言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对比分析,调查中,从教师不同的评价语言和学生所表现出的不同感受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评价语言的重要性。在实验前,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语言比较平淡,含糊不清,“很好”、“非常好”、“棒极了”、“大家表扬他”等成了教师课堂评价的流行语,学生对教师评价语言感受不深。实验中后期,教师能根据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对学生给予肯定和真挚的赞扬,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全身心投入学习,尽情发 挥,获得发展。
二、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使用策略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评价语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评价语言要具有趣味性,体现课堂评价的激励性。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在实践中,我们认为教师教学评价语言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要求出发,根据目的的不同,或严肃、或温和、或激昂,但无论什么样的语态,都应具有激励性。只有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如我们观看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录像课《相遇问题》一课时,学生得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吴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时,一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之间有联系,吴老师说:高人在这呢!我都没看出来,像这样的学习多聪明呀!掌声给他。”老师热情昂扬的评价语言使这位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也引得所有学生羡慕不已,大家又纷纷发言,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
2.评价语言要准确到位,体现课堂教学的差异性。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因此,教师要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以白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语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
如一教师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当学生在方格纸(每个方格的边长是lcm)上画周长是1cm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填写表格并经过交流,汇报内容如下:
师: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讨沦后回答)生1:长越来越短。师:对。这个很容易看出来。
生2:宽越来越大。
生3:宽越来越大,面积也越来越大。
师:仔细再看一看,面积越来越大,只跟长或宽有联系吗? 生4:长加宽总是等于9。
师:你很会观察,比较。长加宽的和总是9,所以长越来越小,宽越来越大。经过刚才的讨论,你们有更新的发现吗?
生5:长和宽越来越接近,面积就越来越大。
师:这个发现真了不起。只是还要加个条件,就是“周长一定的时候”,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长与宽相等,就变成什么图形了?
生:(齐)正方形。
师:那么,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谁的面积大? 生:(齐)正方形的面积大。
3.评价语言要注重引导,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教师的评价,不只停留于表层的简单肯定,而是指出错在哪里,好在何处。评价语要同教学意图结合得相当紧密。”可见,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有的学生表达时,由于紧张或一时语塞或说错时,老师说:“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你的回答较完整,只要在这个地方再改一改,那不是更好吗?”用委婉的语句指出学生答题中的不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注意,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受益。
4.评价语言要关注情感体验,体现人文性。美国学者卡耐基也曾指出: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与鼓励。在课堂中,学生除了有渴望被认同、被赞赏的内心需要以外,他们还需要从教师那儿得到尊重,宽容和教诲。教师要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孩子的价值观去理解孩子,要把话说到孩子的心灵中去,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除了具有激励性以外,还应该饱含评价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关注,以富有真情的评价来促进被评价者知识、能力,情感的建构。下面是一则教学叙事:
别怕,请你勇敢试一试
在教学中,我总担心由于自己的批评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每当课堂上有些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喜欢以平和的心态鼓励他们,然后慢慢地用问题一步一步地提示,直至能答到点上为止。
班上学生A是一个有点特别的孩子,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只会在一边流泪,怎样办?在平时的课堂中,为了保护他的积极性,一般都是让他回答他已经做好的,然后鼓励他一番。今天课上的情况和以往也差不多,在进行全班校对的时候,他还只是完成了一半。
在提问一道基础题“300公顷=()平方千米”时,虽然没有看见他举手,但我还是叫起了他。磨蹭了半天,他才站起来,嘴里嘀咕着:“我还没有做好啊。”他 原以为我会叫他坐下,“没事,那你现在想想也来得及。”我反将他一军。“可是我真的没有做好啊”,他反复重复着这句话,说着说着,眼泪又出来了。而此时,旁边也有些同学在催促着:“快点说呀,别浪费时间了,等会儿还要做作业呢!”在老师和同学的双重压力下,他抽搐得越来越厉害,似乎受了很大的委屈。换了平时,可能我会就此打住,让他坐下,但是这道题只要稍微转个弯就能得出结果,何不鼓励他大胆回答,“你为什么不好好想想呢,其实你会的呀。”也许是因为没有把握,他始终还是不愿意开口。“别怕,勇敢一点,说错没关系的啊,如果你不说,你就永远都不可能战胜自己,就不可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试试看,你行的。”我在一边鼓励,希望他能拿出点勇气。“300„公顷=„=3„平方千米”,他一边哭泣一边回答问题,虽然声音断断续续,但我已经完全能听清楚他的回答,:“真了不起,你真的做到了。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教室里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他的心情在慢慢平复,在讲解下一道题的时候,当我转身想擦去黑板上的板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他忽然开口说话:“老师,这个能不能慢点擦,我想记在书上。”我太意外了,原本还在担心他会不会因此讨厌我,担心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就这样在我的坚持下被无情地毁灭,现在这种担忧不但完全没有必要,反而让他变得更上进,我暗自庆幸着。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新理念下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要真正发挥老师评价语言的导向、激励等作用,还需要在体现评价指标的操作性和构建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方面进一步努力。
第四篇:聚焦课堂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聚焦课堂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彭镇小学唐锐
通过两天的县骨干教师培训,学习了成都市教科所的张乃文专家《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和刘旭《新课程的课堂》的专题讲座后,我对课堂教学较深的认识,收获颇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开放、民主、科学的探索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转变观念,以生为本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把教学内容仅仅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备课的重点要备学生,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课程知识体系的前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要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的创新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要改变过去全部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在开放、充满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二、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把学习的主动权教交给学生,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发挥主导作用,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开放式教学最根本的体现,就是“教学社会生活化”。这就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这一要求,努力设计开放性的内容,理性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求教学内容的社会生活化,才能真正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新教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材中的情景图、习题设置,都可以让学生以他们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理解、去思考、去探究。作为教师要善于作好开发教材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四、开放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共同的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必须贯彻开放性的教学原则。
①开放教学手段。
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采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并连接Internet,利用网络资源的声、色、艺、动画等功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教学的网络化。另外,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采用动手实践、实际操作、研究讨论、实验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内自主探索、自我发现、合作研究。
②开放学习形式。
开放的学习形式是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我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把“秧田式”的学习座位改为“马蹄形”等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便于学生合作交流;开放教学空间,倡导课堂教学以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学习形式,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同时,在教学环境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努力营造出了自由的民主的氛围,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成功地实施了开放式课堂教学。
③开放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化。
开放思维空间,我们应一改过去的“问答式”的教学为“学问式”的教学,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有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同时,教学思维空间的开放,给了学生以充分想象的自由。在学生完全理解并掌握了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搜索和整理的材料,去编一编、想一想、理一理、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到哪些数学结论?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篇:我对数学好玩的理解与认识
我对“数学好玩”的理解与认识
在许多人看来,学生时代最最头痛的莫过于数学了。可是,古今中外,很多颇有建树的数学家却是因为“数学好玩”才涉足这个领域的。学生学习数学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如何让数学也变得“好玩”起来,使学生乐于学数学,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开始有趣化
吴正宪老师认为,第一印象太重要了,它往往会深深而长久地留在记忆里,不可磨灭、难以抗拒。老师都应把“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数学课”作为首先思考的问题,独具匠心地上好新班的第一课,使师生彼此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让孩子们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是感到数学是有趣的。
2、素材生活化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就已经知道“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正好是一年”。这是多好的解读!他们把十分抽象的时间观念,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物化”出来,上学之前的活动与经历使学生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可能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不严格的,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但却为正规学习数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学前积累下来的生活经历,会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被“重新解读”,学生以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为桥梁,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的结论;同时,他们还将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3、表达通俗化
对于学习者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听不懂、学不会,还得被强迫着听,强迫着学”。教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听得懂数学,觉得数学很简单,一点也不难。学生只有听懂了数学,才能学会数学,才可能喜欢数学。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感到数学是简单的,有趣的,有用的,奇妙的。无论是怎么样的一个学生,都会不知不觉的爱上数学。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学中要尽量大的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