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逢病军人 卢纶》阅读附答案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
1.(1)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归乡(1分)。
2.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
第二篇:读《逢病军人》有感
读《逢病军人》有感
《逢病军人》是一首诗,是一首描写古代沙场老兵的诗,读来十分凄凉。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这首诗说的是,一个老兵长途跋涉,一身病痛,住下来歇息,却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从万里之外的沙场踏上归乡的路,如今却依然没有到家。他蓬乱着头发,在古城下叹息,他身受重伤,难抵这秋天的寒冷。是啊,漫漫长路,又拖着病躯,怎么能回到家呢!我的心情真的难以平静。我的眼前不由浮现出一幅凄惨的画面:一个蓬头垢面的老爷爷,衣衫褴褛,饿得两眼无神,神情呆滞地望着回家的方向。这个老兵为了保家卫国,也许一辈子驰骋沙场,征战四海,奋勇杀敌,经历了刀戈铁马的日子,直到伤痕累累不能再战。却才想起自己有家乡!
叶落归根,不错的!家是每个人无限眷恋的地方,即便我们老去,不能归来,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家乡也是最温暖的'地方。正如这位老兵,尚有一丝气力,都会坚定不移地朝家的方向出发。我不由想起了一句歌词:思乡,思乡,泪眼无限惆怅——
我突然特别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黑暗,没有残杀,有的只是阳光灿烂,无忧无虑。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沐浴着幸福快乐成长的时候,何不时常回头想想我们的古人,那凄凉而悲壮的故事,是否更能鞭策着我们成长?
第三篇:卢纶《塞下曲·其四》翻译赏析
【诗人简介】
卢纶:(739?-799?),字允言,祖籍范阳(今北京西南),后迁居蒲(今山西永济)。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奉亲避居鄱阳。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又受宰相王缙赏识,奏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后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德宗朝为昭应令,又赴河中节度使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 “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应酬赠答之作,但所作边塞诗却苍老遒劲,气势雄浑,体现盛唐之馀绪。
塞下曲·其四 卢纶
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①动山川。
【注释】
①雷鼓:旧时也以祀天神之八面鼓解。实即擂鼓。
【简析】
第四首写凯旋归营,设宴劳军的欢乐场面。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细吟组诗,军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第四篇:《塞下曲·其二》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塞下曲·其二》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塞下曲·其二
作者: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作品注解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作品韵译
夜里林深草密,忽然刮来一阵疾风;是猛虎吧?将军从容不迫搭箭引弓。
天明搜猎去,寻找白羽装饰的箭杆。发现整个箭头,深嵌入一块石棱中。
作品评析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作者简介
卢纶,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屡考进士不中,后得宰相元载的赏识,得补阌乡(在今河南省)尉。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卢纶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五卷。
严维,唐代诗人。字正文,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中,曾赴京应试,不第。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心恋家山,无意仕进,以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时年已四十余。后历秘书郎。唐代宗大历年间,严中丞节度河南,辟佐幕府。迁余姚令。终右补阙。官终秘书郎。工诗,与当时名辈岑参、刘长卿、皇甫冉、韩翃、李端等交游唱和。诗以送别赠酬居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严维诗》一卷,《全唐诗》辑其诗一卷。
第五篇:老兵和我的军人情结---逢八一建军节有感
老兵和我的军人情结
----八一建军节有感
小时候听到“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我都会很骄傲。因为我生长在军人大家庭。我的老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爷爷的弟弟、我的叔叔、伯伯、表哥都是军人,生长在他们身边让我对军人的敬仰一点点累积下来。
13岁时,爷爷带我去见了他的战友。我很开心我能见到和爷爷一样伟大的军人。可当见到他时,我却惊呆了。在坎坷不平的土路上颠簸了5个多小时,过了中午我们才到了一个小山村,能看出来村子很小,晌午时刻逗留在户外的不过是三两个行动不便的,懒洋洋躺在树荫下的垂暮老人。曲曲折折的小路尽头,一间木质结构的简陋小屋传来阵阵悉悉索索的洗涮声,一双满是褶皱,指尖发白的手在水盆中拨弄着,我有点害怕不敢上前去。
爷爷叫了声“升子”,那个老人才缓慢的转过身来,阳光打在他们身上。只见那张黝黑粗糙的脸先是笑了,然后垂下泪来,他脸上的每一个纹路里都填满了粗粝,花花白白的发透露着无尽的沧桑。爷爷和他怔住了,此时两个老男人不知道说些什么,最后深深的拥抱在一起,放肆的哭了起来。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我的大英雄哭,我吓住了。爷爷把我叫过来说:“快叫,这是你升子爷爷。”我诺诺的叫了声,老兵用他那粗粝的大手抚了下我的脸,粗粗拉拉得剌的生疼。
爷爷把带来的东西给他,我在旁边听着他们俩聊天,他们俩有时开怀大笑,有时难过落泪。不知过了多久,我们返程了。路上,爷爷说“升子”是他最好的战友,他们俩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互相支持鼓励才坚持到回国。战争结束后,升子拒绝了国家的安置回到家乡,回到自己的老母亲身边,而在战场上受伤腿有残疾的“升子”也没有结婚,就守着老母亲和这个简陋的家一直过了下来。
爷爷还说,因为升子一直艰难过活,政府有过要给他津贴补偿,可是他都拒绝了。他说:“我还能动,不给国家添乱。”在一旁默默不语的我被升子爷爷震撼了,孤寡过活的他还在用自己的方式奉献着,绝不拖累国家,即使是将青春和健康都献给国家的他完全有资格去享受那份国家津贴。
升子爷爷让我对军人有了更深的认知,我心中军人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每次偶遇军人,我都会驻足。每次感受到他们的情绪,我都会被感染。不为别的,因为军人是我从小到大的“偶像”,因为我的军人情结。
两年前一个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过安检时看到一抹绿色在候车厅闪闪飘动,那是一队穿军装的年轻人,领头的人低头嘤嘤地啜泣着,而后面的人早已泪崩。我也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泪光闪闪,眼泪连连。走进才知道,他们要复原回家了。是什么,掩盖了归乡的喜悦,是什么,有泪不轻弹的七尺男儿泪水在脸上肆虐。回想当初进部队时,还在抱怨,当兵好苦啊!可如今,哪怕让他们当一辈子兵,吃一辈子苦他们都愿意。因为他们已明白,有的苦值得选择,值得坚持,他们也心甘情愿的为了这样一份苦而挣扎而奋斗,而不舍。
他们是军人,是先他人后自己的军人。战争年代,年轻的战士义无反顾扛起枪,来不及告别,就去战场上拼杀,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他们将血液就躺进了战火烤焦的土壤。
他们是军人,是有火灾、洪水“我们先上”的军人。天津大爆炸,熊熊的火焰肆意飞扬,17、18岁的战士想都不想钻进随时都有坍塌,二次性爆炸的火场;洪水肆虐,他们用身躯筑起一道道防线,他们的期盼很简单,就是不能让老百姓被洪水损伤。冲天的烈焰,映照着他们毅然的身影。肆虐奔来的洪水,渲染着他们擎天的英勇。他们是军人,不管何时何地,他们都在践行着誓言,为人民利益冲锋陷阵在最前线。
八一建军节到了,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关爱我们的偶像,因为他们将青春甚至生命献给了国家,因为他们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受得起我们每一个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