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史记》之《吕太后本纪》赏析
《史记》之《吕太后本纪》赏析
吕后名雉,字娥姁(xū,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野心家。这篇本纪成功地塑造了吕后这样一个残忍刻毒、权欲薰心的乱政后妃的形象,详细地记述了吕后篡权及其覆灭的过程:从吕后在刘邦死后培植吕氏势力、残害刘邦宠姬和诸子的罪恶行径,到周勃、陈平等元老大臣联合刘氏宗室诛灭诸吕的惊险斗争,到诛吕功臣们商议迎立刘恒即位的情况。王诸吕和诛诸吕是关系汉室存亡兴替的大事,作者紧紧扣住这个关键问题布局谋篇,充分体现了太史公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卓越识见。
作者多处运用简洁的漫画笔法辛辣地讽剌了吕后处心积虑培植吕氏势力的种种表现:惠帝死后,“太后哭,泣不下”;丞相陈平请拜吕台(yí,怡)、吕产、吕禄为将,掌握南北军军权,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则“太后悦,其哭乃哀”。同样是哭,稍事勾勒,就产生了绝妙的讽剌效果。又如写吕后欲王吕氏而“风大臣”的欲盖弥彰、“取美人子名之”的弄巧成拙、废帝更立时的装腔作势,都描绘得活灵活现,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作者对弄权女主的无情鞭挞。
值得注意的是,吕后阴鸷狠毒的性格特征和对权力的贪欲几乎又是中国古代统治集团内的许多女性共同的特征,诸如晋代的贾后、北魏的冯皇后、隋代的独孤皇后、唐代的长孙皇后和武则天、宋代的杜太后、辽代的萧太后、元代的察必皇后、明代的慈圣皇太后、清代的孝庄皇后和慈禧太后等,无不是这样。
中国民间还有一句老话,说道:“最毒妇人心”;汉字中表示刻薄、贪婪一类性格特征的贬意词也常取“女”字作偏旁,如“嫉”、“婪”、“妒”等等。中国古代是男人当政的社会,绝不允许女性过问国家事务。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奠定了封建社会蔑视女性的理论基础,孟子的“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确立了封建女性服务男性的伦理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男子处于在社会生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妇女地位低下,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独立的人格,只能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无疑的,轻视女性的社会现实使吕后的意识里不可避免地潜藏着一种自卑心理和无力感,尽管她事实上精明强干,《史记·吕太后本纪》写“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她尽力帮助刘邦诛杀开国功臣表面上固然出于维护其统治地位的目的,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这种行动本身也潜在地起着弥补自卑感的作用。
随着吕后年老色衰,生性好色的汉王刘邦已经对她失去兴趣,转而宠爱定陶的戚姬,甚至想改立戚姬之子如意为自己的王位继承人。《吕太后本纪》在一开篇就记录了这段小插曲,司马迁大抵认为此事是吕后性格发生扭曲的起因和转折点。应该说,这个事件的确给吕后的心理以极大刺激。赵王如意险些成为太子,让她感到现存的地位受到威胁。眼看着自己“色衰爱弛,而戚夫人有宠”,加之自己的儿子黯弱无能,这一切都大大加剧了她的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心理的落差和难以抑制的嫉妒导致了吕后性格的进一步扭曲,心理由“刚毅”的一面不断趋于变态。果然,一等到高祖刘邦驾崩,她便开始对戚妃母子疯狂报复。特别是对于戚妃的处置,其手段之凶残狠毒令人毛骨悚然,《史记·吕太后本纪》写到:“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面对如此悲惨的一幕,连她的亲身子孝惠帝也不禁指责:“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其实,《史记》中的吕后作为一个有心理缺陷的人,其刚毅专横、狠毒阴鸷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该视为一种病态的表象的。正因为如此,在独断专横的行为背后,她的内心恰恰非常荏弱。“暴虐者之所以成为暴虐者,是因为他觉得无能,他想弥补这个缺陷,用的方法却是控制他人,使自己由一只无能的虫子变成一个神。但他即使有权力,仍会痛觉到自己人性的无能。他可以杀人、折磨人,但他却仍旧是一个没有人爱的,孤立的,担惊受怕的人。”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霍妮也曾指出:“对权力的正常追求源于力量,而对权力的病态追求则来源于虚弱”。
《吕太后本纪》记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 这个细节司马迁写得十分传神。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本来是人生极大的悲哀,何况死的是她唯一的儿子!然而,为何“哭”而无泪呢?还是年幼聪慧的张辟强看出了吕后的心事,向丞相建议:“帝无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 可见,吕后内心的胆怯疑惧之深之强,一时间竟压倒了晚年丧子的巨大哀痛。直到丞相听从张辟强的建议,吕后目的达到,“其哭乃哀。”
直到今天,人们也还是约定俗成似地把吕后视为乖戾跋扈、冷酷刻毒的专制者,予以批评谴责,却忽略了她更是一个人,一个和我们一样有着人性的善恶二重性的人。《史记》的伟大就在于它的忠实,对历史的忠实,对人性的忠实。为保证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司马迁写人常用“互见法”。同样地,对于吕后,《史记·高祖本纪》记着这样一件事:“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不难发现,贫寒时的吕后本来是一个乐善好施、富有同情心的人。
也许是司马迁痛苦的个人境遇影响了作者的关注点,大凡《史记》中的人物往往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如果说,《史记》中多数人物的痛苦源于主人公与周遭环境间的矛盾与对立,属于命运悲剧的范畴,(如冯唐、李广,屈原、贾谊的悲剧。)吕后的悲剧则主要表现为内在世界难以调和的分裂与冲突,从而具有心理悲剧的性质。她的悲剧归根到底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封建意识在她的心里驻下根深蒂固的自卑情结,严酷的现实环境、统治阶层争权夺势的斗争又不断压迫和吞噬着她的人性,功利心与道德心的二律背反与严重对立使她在成功之后,一面担心旧势力复辟,一面又背上道德的十字架,处于无法解脱的精神痛苦的煎熬中。超越自卑,实现自我的努力,最终只带给她人格的分裂和精神的变异。
第二篇:读《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小感
读《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小感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史记中唯一的女性“本纪”者吕后的分析小感。主要是对其生平中“此非人所为”行为的总体概述尤其是毒杀戚姬母子尤其是将戚姬做成“人彘”事件的简析以及在群臣中为吕家争夺权势的行为的简评。关键词:吕后、权力、残忍、野心
“本纪”一般是用于记述帝皇的,而司马迁却在吕后的记述中使用了“本纪”一词,着实令人好奇她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呢?凡是个人总有双面,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后的吕后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粗读《史记》,感觉到吕后真是一位野心家,总体感觉就是一个残忍刻毒、权欲薰心的乱政后妃的形象,作风蛮横,稍不如意便大发雷霆,而且一定会采取严厉的手段。吕后在刘邦死后培植吕氏势力、残害刘邦宠姬和诸子,之后又与诸吕一起和反对者进行惊险斗争,之后又是诛吕功臣们商议迎立刘恒即位。王诸吕和诛诸吕是关系汉室存亡兴替的大事。
一看这一章就被那段历史深深吸引了,作者紧紧扣住这个关键问题布局谋篇,太史公真不愧是卓越识见的伟人。太史公评人还是很客观的,主要是对历史进行陈述,在陈述中适当加入自己的感想,使人物更加丰满鲜活。在写到吕后培植自己吕氏势力的时候进行辛辣嘲讽,尤其那段惠帝死后,“太后哭,泣不下”与之后吕产和吕禄为将掌握实权之后“太后悦,其哭乃哀”,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不知道该说吕后可爱好还是可恶可恨好!之后叙述吕后“风大臣”的欲盖弥彰、“取美人子名之”的弄巧成拙、以及废帝更立的装腔作势,甚是活灵活现。这边都是太史公对她的贬,我们后来者也是深表赞同。
由于这篇是《史记》 中为数不多的以女人为主角的,更是唯一的通篇描写一位女性的,难免会让人更加深究,细细品读。细细读了,还是被吕后的狠毒震惊了,尤其对待情敌戚姬的时候,真是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一个女人怎么会残忍到把另一个女人的孩子毒杀之后,又砍去她的手脚,挖去眼睛,熏聋耳朵,灌了哑药,扔到猪圈里,还把她叫做“人彘”呢!这是多少年的积怨才能在那刹那爆发成这样呢!不过反过来想想,可能吕后在这方面心胸是狭隘了点,但按照前面戚姬每天在高祖耳边吹风的状况而言,要是今日成皇的是她儿子,估计吕后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去吧!吕后嫁与刘邦后长年待在家里甚至为其坐牢受苦,而刘邦却已在行军途中与戚夫人相遇,后来更是与戚夫人形影不离。吕后作为一个普通的女人,为刘邦生下儿子刘盈和女儿鲁元公主后,却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其他的女人在一起甜蜜,而自己却要为刘邦分忧处理相应的事务,这时她肯定会对戚夫人这个头号情敌产生嫉妒心理并导致了她做出了过激的行为。之后刘邦曾放话要将戚夫人的儿子赵如意封为太子,这从而构成了对其子刘盈太子之位的威胁。想当年刘邦还是个小吏的时候,自己却是位大家闺秀,嫁给了这样一个男人她并没有多说什么,在这个男人身后默默地付出着。等到后来刘邦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权势,要收获回报的时候却突然窜出个戚夫人来。你说吕后默默付出了这么多,到头来却要把所有的好处给了别人,她能甘心吗?戚夫人的错误还在时机尚末成熟之时出面挑衅吕后及其身后势力,大部分旧臣还是支持吕后的,之后又有张良的妙计作支撑,所以吕后在夺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这终将注定了戚夫人悲惨的结局这既是女人的斗争,也是政治斗争的结局,是难以避免的。
总的看来吕后还是不错的。自己的儿子在当皇帝的时候毕竟年纪尚小,在风云莫测的政坛中,能不能抑制群臣,做出良好的政绩还真是个问题,而自己陪着高祖打天下,这其中的经验或许是儿子需要用一生来学习的。至于吕后培植自己吕氏的力量也无可厚非吧,谁不想在有权有势之后帮衬下自己家的“穷亲戚”呢!而且自己家的人在某些特定时候确实好用很多,谁让那么多刘姓王爷都对皇帝宝座虎视眈眈呢,能放心用他们才有鬼。不过吕后的行为似乎谋私利的成分很高,所以,在太史公笔下,各方势力在最后联合把吕氏势力铲除显得十分大快人心。
但是不要忘了太史公自己在文章最后概括了“孝惠皇帝和吕后在位的时候,百姓得以脱离战国时期的苦难,君臣都想通过无为而治来休养生息,所以惠帝垂衣拱手,安闲无为,吕后以女主身份代行皇帝职权,施政不出门户,天下却也安然无事。刑罪很少使用,犯罪的人也很少。百姓专心从事农耕,衣食富足起来了。”而且整体看来,诸吕还是比较安分的,没做多少祸国殃民的坏事,并不如东汉的外戚问题那样严重。吕后虽然给当时的政坛带来较大变故,但总体还是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的,在历史上还是值得肯定的。何况,作为男权社会中难得一见的“女主”,作为卷入政治纷争的一名女性,作为以孤儿寡母的弱势统治大一统帝国的掌权者,吕后稍有差池,便会丢了江山,丢了性命,自然要处处小心,时时谨慎,以至于做出了很多“非人所为”的事情来,这都是情有可原的。
总而言之,吕后是典型的矛盾结合体,有错误残忍的地方,也有伟大的贡献,但都是一位值得人钦佩的伟大女人。以上是我在读了《史记》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的小感,虽然不大深刻又有些简短,但也算是我的“一家之言”了吧。最后谢谢老师陪我度过了一个学期的美好时光!
第三篇:史记本纪
前些年看《史记》只顾其中的故事吸引了,而这两天重新看《史记》则有另一些感悟,也有很多不解的疑问。就拿前12个本纪来说吧。
《五帝本纪》
我认为这个本纪只能当参考而不能定论,因为上古的历史众说纷纭,先秦百家记载也不尽一致。黄帝这个人在先秦诸子百家很少见到,先秦诸子百家说起古代圣人常称尧舜禹。而西汉人写的书有很多黄帝事迹,所以我很有个怀疑,黄帝这个人是汉朝的民间流传起来的,跟汉朝初期宣扬的黄老思想有关。黄帝有没有,现在无法考证,只是说传说时期,这是人类口口相传而来的古代没有完整的文物留下来。有超自然的力量存在肯定是非科学的。但我想肯定有原型,有可能是氏族公社那样,我的主观世界也希望有三皇五帝的存在。作为中国人都希望自己的历史能长些,但毕竟历史是严谨的。还有禅让,我以前的提出,这中间很蹊跷。尧接哥哥的天下,舜接岳父的天下,禹接仇人的天下。尧把自己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舜杀了禹的父亲鲧。按照《史记》的说法,尧舜禹都是皇帝的后代,还是有亲戚的。(放勋——尧的老爸是帝喾,而帝喾是黄帝之曾孙。还有舜也是,“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而昌意父就是黄帝。再来看看禹“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也就是说尧舜禹都是皇帝的子孙后代,明明是自家人传自家人,怎能说是禅让呢?
《夏本纪》
西方学者不承认中国有夏朝存在。因为至今没有发现夏朝文字,也没有出土夏朝的文物,至于夏都二里头也可能是商朝的遗址。现代流传的夏朝事迹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书上说的。而这些思想家是为了证明自己思想的正确性可能捏造一些事实,但我疑惑的是为什么这些思想家都有夏朝的记载不谋而合,这么巧合?还有周朝说夏朝存在是为了自己推翻商朝的合法性,而编了一个商朝取代的夏朝,因为尚纣王和夏桀都是暴君。其实西方以前也不承认商朝的存在,后来发现了殷墟甲骨文和青铜器,上面的文字有商朝王位继承表,这和《史记》殷本纪记录的差不多,既然这样那同样是《史记》夏本纪的王位传代表就不对吗?关于存不存在夏朝我们都不知道。但我想夏禹治水有他的痕迹吧,在各国的传说中在这个时代都有洪水的记载,比如西方的诺亚方舟。夏朝可能也有但还不是那种成熟的国家。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关键那段古老模糊的历史给我太多的遐想,如沐春风一样,想想太康失国,作《五子之歌》,以及夏桀狂妄的说:“我和天上的太阳一样”。真想回到那段模糊的历史去看看那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啊!当然古代的话我是听不懂的。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他若回到孔子时代,听到孔子和弟子们谈论也听不懂。因为岁月的沧桑也使语言发生了变化,就象《史记》其实就是西汉时期的口头语,但我们至今读仍很涩口。况且我若真回到夏朝看到衣不蔽体的人那也是很黄很暴力的事啊!现在有的人看穿越小说就想穿越回到过去,其实真正的历史是靠感知自己去探究才魅力无穷。
《殷本纪》
原文第一句就很扯淡,“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按这么说,商汤还是大鸟的后代!所以说《史记》还有很浓重文学色彩的。这个本纪里辅太甲伊尹还政成为后世称颂的义举。为什么我觉得,当皇帝都希望出一个想伊尹这样的忠臣来培养接班人,而都不喜欢出一个王莽那样的人。还有帝辛——纣王,目前有很多学者为他翻案说他不是暴君。是不是暴君我不知道?但他征讨东夷贡献很大,甚至周还趁他打东夷的发兵,也就是纣王两面受敌。
《周本纪》
首先说周武王,这个被后世称为圣人的人看他怎样对待纣王尸体的。“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一个圣人竟然如此的虐待一个死人的尸体,真心狠啊!明末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皇帝也自杀了,但李自成把尸体好好厚葬。一个武王圣人连个流贼都不如。另外这个本纪能知道我国最早的“共和”——国人暴动后的昙花一现,还有褒姒——“金难买一笑“和”烽火戏诸侯“。
《秦本纪》
佩服秦缪公,善于用人,五张羊皮赎来百里奚,但是肴之战太冒进了。西方有的学者说秦朝人来于西域,甚至还有说是格鲁吉亚白人,我也认为纯属扯淡,那些人蛋疼的不行了胡扯的。早先秦人与殷人和其他东方部族一样,同样以玄鸟和燕为图腾。姓赢也与燕有关,参考《释赢》“赢,燕,实为同类双声”史记中记载秦人后来被东方虞舜封赢姓。
《秦始皇本纪》
以前读“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这句话把我吸引注了,秦始皇的老妈曾经是吕布韦的老婆,结果被秦庄襄王看上便ooxx了,随意始皇帝到底是谁的血脉也很难搞清了?还有这《史记•秦始皇本纪》里的记录是自相矛盾的。比如胡亥的生日,一会说“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赵高为郎中令。”(公元前229年),后面又说:“赵高为丞相安武侯,二世生十二年而立。”(公元前220年),看来这胡亥当上皇帝要么是二十一要么是一十二,呵呵。
《项羽本纪》
本纪一般是写皇帝的,但项羽不是皇帝,司马迁老兄把他列为本纪,可见项羽在他心中还有很重要位置的。也有一定道理,因为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而且重创秦军的也是项羽的巨鹿之战打败秦军猛将章邯。不过“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和下个本纪刘邦说的“大丈夫当如此也!”我认为不可信。毕竟他俩说这话,又没谁听见过,司马迁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想想,写史书的话,只要没有胡编的太离谱,加上适当的想象是可以的。还有鸿门宴人物对话太多近乎演义。另外这篇本纪司马迁也暗杀射影的攻击自己朝代的太祖刘邦,“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刘邦自己要喝自己老爸煮的汤。最后“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厉害!厉害!项羽临死之前能杀那么多人,果然是武侠高手。我眼中的项羽是个很复杂的人,他残暴不仁,屠咸阳杀义帝。同时他有妇人之仁,鸿门宴没杀刘邦。
《高祖本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句话真逗!刘邦的老母竟然与蛟龙有染!果然是真龙天子。以后正史都跟《史记》学,开国皇帝出生总有异常现象所谓君权神授么,比如《明史》记载朱元璋出生是这样写的“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
很多人贬低刘邦,其实刘邦也是个人才不然怎么会成为开国皇帝了,汉朝修养生息的国策也就他定的,他还会用人。正如他自己所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
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诛灭了韩信等异性王看似残忍,但也确保了汉家江山的稳定。而且刘邦当皇帝时大部分都是出巡到民间了解情况的。
《吕太后本纪》
汉高祖以后的皇帝是汉惠帝,但他太窝囊没实权,基本上是他的母亲吕后执政。所以连司马迁都看不起,没汉惠帝本纪却有吕太后本纪。“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一个女人竟然能做出把另一个女人手脚剁掉扔进粪窖,太恐怖了,心理变态啊!更糟糕的是吕后的几位兄弟后来也把持着朝柄引起“诸吕之乱“。其实这也不能怪刘邦没娶好老婆,女人专政是因为制度上的缺失,皇帝太小要么要么外戚,要么依靠宦官。还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狠,杀母立子,临死前把自己心爱的钩弋夫人给杀了。
《孝文本纪》
在我眼中汉文帝刘恒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不同意的朋友可以来反驳我。因为我找不到第二个比他英明仁慈更关心天下苍生的皇帝了。也许以后的皇帝有魄力大的,有聪明的。但成就自己的同时,天下的黎民往往很苦,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好皇帝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让老百姓过的安宁幸福。可惜好皇帝未必有人记住他,而暴君却往往被人崇拜,因为犯斯德哥尔摩症的中国人特别多,所以,怀念好皇帝的人特别少。我看孝文本纪几乎看哭了,尤其是由缇萦而废肉刑的事。
《孝景本纪》
我感觉这篇不象司马迁写的,跟前几篇的风格一点也不一样,太简短了,也没人物对话。只写了某某年发生了哪些事。想想也对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人,而汉景帝是汉武帝的老爸。一个史官能对皇帝的老爸指手划脚吗?所以想想以前的孝景本纪可能散失了。
《孝武本纪》
这篇更不象司马迁风格,完全是求神封禅的。后来才知道是汉成帝时的褚少孙根据《封禅记》改编的。原来的孝武本纪早就被汉武帝给砍了。正如卫宏给《汉书旧仪》这本书作注所说:“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现在的愤青往往说天朝没言论自由,其实自古以来都是啊!汉武帝肯定不允许自己的史官言自己的过失啊!但为什么司马迁写汉高祖刘邦的一些负面东西没被删掉呢!我想到汉武帝时候已经是独尊儒术了,时代变了而不是尊崇以前的黄老思想。正如我国现在仍然是某党执政,知识份子敢大骂本朝太祖但不敢骂当今圣上。
《五帝本纪》是《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所谓纪传体的“纪”就是指本纪。《史纪》共有本纪十二篇,以历史上的帝王为中心,上自黄帝,下至司马迁当时的帝王汉武帝,依次记叙了他们的言行政迹,同时也记载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可以说,本纪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编写的帝王简史或系统的编年大事记。本纪排在全书的最前头,历来被视为全书的纲,它保存了许多历代相传的历史资料,对于后人了解历史年代发展顺序有着重要的价值。纵观本纪十二篇,就思想内容来说,处处反映了司马迁的唯物主义史学观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往往是从客观史实出发总结出历史经验教训,而不
以个人好恶评价英雄的成败和朝代的兴衰;就艺术特色来说,最为突出的是取材慎重,剪裁适当,布局合理,详略有致,抓住重点,渲染抒情,在多数篇目中都有精彩之笔,人物真实,场面生动,感情饱满,或敬慕,或憎恶,或惋惜,或悲壮„„
《五帝本纪》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zhuān xū,专须)、帝喾(kù,酷)、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些虽为传说,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地下文物的发掘来看,有些记载亦属言之有征,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社会,提供了某些线索或信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是从这远古的传说开始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的联合,战争,最后融为一体,在黄河流域定居繁衍,从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创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灿烂文化。
司马迁写作《五帝本纪》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尚书》。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的突出特点,如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并非不可以重笔描绘,但都只是平平带过,而把笔力集中到尧、舜二帝身上去。这或许有材料不足的原因,但其效果是既突出了由黄帝开创,由尧、舜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帝王事业,又使历史事件与全篇的结构极其和谐。在叙写方式上,本篇开头对黄帝、颛顼、帝喾的记述,都是用叙述的口吻,侃侃道来;到了本篇的中心部分,则又利用了叙议结合,叙事中穿插对话的方式,既突出了尧、舜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部落联盟首领的政治家风貌,也烘托出为历代儒家所日夜思慕的自由、民主、君臣和睦的祥和政治气氛。
五帝开创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开端,《五帝本纪》又是十二篇本纪的首篇。这篇本纪,在记事上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根基,在写作上又为以后各篇的铺展设下了伏笔。司马迁利用了连环锁的叙写方式,一环紧扣一环。如在写尧时提出舜,而重在写尧的知人善任;写舜时一方面继续扣紧对尧的叙写,一方面又突出了对舜的刻画,同时还带出了禹、契、后稷等,为以后各篇打下了基础。
五帝的传说,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里,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炎黄子孙”早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亲切称呼,“人皆可以为尧舜”、“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早已成为鼓励人们贤能为善的有力口号。
第四篇:史记 高祖本纪
史记 高祖本纪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诸侯将无敢隐朕①,皆言其情②。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③,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④。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⑤,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⑥,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⑦,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①无敢:不能。隐朕:瞒我。②情:真情,这里指心里话。③慢:简慢无礼 ④同:同享、共享。⑤害:忌妒,嫉恨。
⑥筹策:谋求,计谋。帷帐:军帐,幕府 ⑦馈饷:粮饷。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项籍
苏洵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钜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钜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唉!以项籍百战百胜的才能,而最后却兵败垓下(地名,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沱河北岸)而死,对此倒也不必奇怪。我从钜鹿之战中,即看出他的谋略缺乏远见,度量不够宽大,未尝不对他很晚才死在垓下感到奇怪。当项籍渡过黄河北上之时,沛公才开始整顿兵马向武关进发,这时项籍如果率领军队去进攻秦国,趁着刘邦军队的锐气而利用它,就可以攻占咸阳,控制住全天下。但他不知道运用这种策略,却愚蠢地去同秦国的将领争一日胜负的名声,既然已经在钜鹿大获全胜,却又在黄河以南新安县一带往返作战,等到他到了函谷关时,刘邦早已经进入咸阳几个月了。秦地人民既然已经安心接受沛公的统治,而对项籍产生了仇视心理,那么势必不要再强迫他们臣服项籍了。所以项籍虽然把刘邦改封到汉中,而自己最后建都在彭城,致使刘邦仍然能够再次占领三秦。这样,天下的形势就要归汉,不会归楚;楚虽然能百战百胜,还有什么用处呢?所以说:项籍终于在垓下战败身亡,钜鹿之战就已出现预兆了。
史记
项羽本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
①周生:汉代儒者,姓周。盖:大概。重瞳子:两个瞳人儿。②苗裔:后代。
③何兴之暴:怎么起来得这么突然。
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势”,权势,权柄。又:有人认为“尺寸”指尺寸之地,这句在“寸”字后断句,“乘执”属下句,是趁势的意思。⑤陇亩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间。“陇”,同“垄”。⑥五诸侯:指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⑦位 :指王位。不终:指没有维持下来。“终”,到最后。⑧背关:舍弃关中。“背”,弃。
⑨矜:夸。功伐:功劳,“伐”与“功”同义。
⑩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过:错。
(14)乃:竟然。引:拿过来,这里有找词儿的意思。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第五篇:《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
《史记》读书笔记(高祖本纪)
刚刚拿到这一堆《史记》,四本,一厚摞,还是古本的,不仅仅没有白话译文,连解释都是文言文,实在没有什么读下去的欲望,只想着让它当个摆设。
我翻开《史记》的第一次,翻的就是高祖本纪第八,其实这符合逻辑,五帝夏商周都太具有神话特色,而且很乱,体现不了《史记》的精髓,秦始皇秦朝,也过于熟悉。汉高祖则处于我不太了解的领域,又毕竟《史记》写于汉朝,不看看这位老汉朝祖宗有些不太妥。
读完之后,感觉是,很乱,天下分分合合,今天我归附你,明天我就可能归附他,诸侯名称不断更换,人也在不断更迭,举一个例子,韩信在短短几年中就变过三个诸侯名,齐王,楚王,淮阴侯,书也不交代,所以说没有译文的确很难看。
刘邦最后成功了,最终战胜了项氏,最终建立大一统帝国,让人真切的感受到历史的豪迈,悲壮与些许心酸。司马氏在写的时候,重点还是写了这位开朝皇帝成功的一面,那些陋习,像奸诈、虚伪,作者有所摒弃,可见《史记》并不很真实(有时候很不真实,五帝夏商周就暂且不算了,毕竟缺少文献,较为落后,高祖本纪开张就说“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也就是说高祖石龙的后代,你说高祖“隆准而龙颜”长得有龙貌就算了,非得说人家是龙的后代,这不是瞎说么),项羽呢?一生正气,勇猛无比,但却也只能是一个失败者,毕竟“强者为王,败者为寇” 历史就是这样残酷冰冷,不得不让人感慨,无奈。刘邦自己没啥本事人品差劲,出身低微,胸无大志,无雄才伟略,但他却领着一帮豪杰推翻暴秦,打败英雄盖世的项羽,建立汉国,不可思议是吗?不是的 《史记》中有“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可见这个人的确有一双能赏识人才的慧眼,也难怪那么多人追随他呢。高祖的一生可谓坎坷,他和项羽争霸,输多赢少,但也就是最后一仗,刘邦统一了天下,世界真的很无情吗?是的,但它至少选择了一个正确的人。
内容方面不多说,自己理解得也不是特别好。
今后在社会中,有着特殊才能的人会越来越多,那么,就必须要有汉高祖刘邦这样自身其它能力不行,但善于发现“千里马”的“伯乐”,这种人注定是伟大的。就像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完全不需要是在各个方面都是精英级的人,甚至根本不需要,拿我们的国家主席习近平来说,人家不也是大学本科期间学化学的吗,研究生也就是在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读,博士是读的法学,由此看来,他没有系统地学过经济知识,对经济学的很多公式闻所未闻,那么***就不能当国家主席吗?当然可以,他一样可以带动中国经济发展,因为他有着李克强、张德江、王岐山、张高丽这四个学经济、金融的大将。
能笼络一帮人为自己干事的是真英雄,汉高祖刘邦是也、毛泽东是也、习近平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