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网络对翻译的影响
网络资源对翻译教材建设的影响及思考
摘要:在翻译研究日益多元的今天,翻译教材建设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翻译界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翻译教学中由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所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传统翻译教材的不足之处,认为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开发立体的教材包将给翻译教材编写带来许多新的启示。
关键词:翻译研究、教材编写、网络资源
The Influences of Net Resources Upon Translation Textbook Compilation
Wang Xin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Liaoning University, Liaoning, Liaoyang, 111000
Abstract: As translation studies tend to be multi-directional in modern societies, the compiling of translation textbooks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of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textbooks used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China, points out that the textbooks stay to be improved.Therefore,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proper use of net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elements textbook package may bring up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coming translation textbook compilers.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textbook compilation;net resources 一门好的课程离不开一部好的教材。随着近几年翻译学科的兴起,翻译研究已经走出了传统藩篱,正以一种与相关学科接壤的态势发展,并逐渐成为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质的独立学科。随之而来的是翻译教学理念在发生转变,翻译教材的重新设计与改版已经成了当务之急。由于网络不断的深入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网络资源的利用似乎是大多数翻译教师愿意采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围绕翻译课程的教材建设,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关注并探讨。一是翻译教材应有哪些主要特点;二是有了充足的网络资源,我们还需不需要传统的纸质教材;三是网络资源与翻译教材建设应如何协调。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国内现有翻译教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翻译教材在翻译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作为翻译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材建设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不断有新的编著问世。就我国目前的翻译教材出版市场来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出版社在翻译教材的引进、出版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在我国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以培养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为了满足MTI教学的需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从St.Jerome Publishing,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Pal grave Macmillan 等国外著名出版社引进了一批翻译实践研究方面的优秀图书,分为“笔译实践指南丛书”和 “口译实践指南丛书”两个系列。该丛书的引进,弥补了国内翻译实践研究原版参考书的空白。但本系列教学类图书多为研究生使用的学术研究型教材或大众类翻译考试用书,难以满足本科翻译教材建设的需求。
国内各高校也纷纷加大了翻译教材建设方面的研究力度,出版了一大批新教材。但综观出版的翻译教材,一片繁荣之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比较普遍性的问题之一就是例证问题。众所周知,翻译教材的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通过大量例子来说明翻译技巧的运用。而目前很多翻译教材在举例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迄今为止国内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的适合翻译专业师生进行教、学的英汉互译教材,我国翻译教材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和制约了翻译人才的培养。
教材问题一直是翻译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国内翻译教材由于多种原因而难以用于教学实践。具体表现在:
(1)知识老化现象。传统翻译教材不少还滞留在机械地把翻译标准、理解与表达(词类转换、一词多义等)、句子结构对比与调整、英汉辞格比较与翻译、英汉思维异同与翻译等技巧问题灌输给学生,具有新理论、新内容、新方法的教材不多。大多数教材谈的是一些可用可不用的翻译技巧。如词类转换问题,其实人们在做翻译时很少去想某个词在译文中该用何词类。
(2)缺乏真实语境。传统翻译教材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许多译例脱离了语境,尤其是那些单独的词、句翻译。脱离了背景知识、背离了语境,学生就无法准确理解,正确表达。教师也无法给学生提出任何背景知识,结果翻译练习成了纯粹的语言练习,翻译评论也只能起到隔靴搔痒之功。我们认为,除了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外,必须提供翻译练习的背景知识,如文学作品的作者,选自哪部作品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单句译例也最好有上下文,这样学生才能把握作者意图,否则很难判断翻译是否准确。
(3)题材体裁单一。目前我国大部分翻译教材的引例来自文学作品,这是违背目的原则的。译例对小说散文情有独钟,科技文献、新闻法律、广告传媒、公文政论、信息技术、教育心理等内容往往被打入了冷宫。翻译依然被看作是文学欣赏的主要工具。对此,翻译教材应紧密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经济生活的现实,按照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组织编写各层次各类型英语专业适用的翻译教材。在题材安排上可以有文学、也可以有政治、经济内容的翻译、科技翻译、实用文体翻译;体裁设计上有散文,也可以有诗歌、书信、演讲辞、公告、法律文书,甚至医学研究等内容,大学阶段的翻译训练应该让受训者从一些翻译样本和翻译任务中获得归纳和演绎能力,发展综合能力并将其应用于日后工作中。
(4)缺乏实践性。目前许多翻译教材格外注重理论教学,忽略了本科翻译教学任务的核心本质,教学对象并非都是潜在的翻译理论专家,他们更需要的是在翻译理论指导下,开展翻译实践。因此,翻译教材应当突出翻译的实践性,做到把握时代脉搏、结合生活实际。描述和评价翻译理论及技巧时,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中取材。
二、翻译教材应有的特点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三大建设(师资、设备、教材)之一,教材建设的好坏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好教材是设计教学活动的基石,是牵动学生研究的引擎。正如Suarez(2001)所说,“研究发现98%的课堂指导来自教材而非教师,90%的学生课后作业也由教材来指导”(转引自李克等2008)。
教材是体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甚至教学模式的知识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教学方向、保证教学质量的作用。合格的教材至少应有四个基本特点,即目的性、针对性、体系性和可自解性。其中目的性是指教材的编写应有明确的目的,配合一定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针对性是指教材应有明确的学习者层次定位和要求。体系性是指教材的知识体系,要能反映本学科专业主要的知识点和方法论。可自解性是指教材要适应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便于学习者自学。在知识社会更应如此。不难设想,如果一部教材缺少这些特点,则其将很难得到读者的青睐和喜爱。
翻译是新兴的专业,国内刚刚获得正式承认,国外也没有现成的样板,大家都在摸索。翻译教材建设应充分体现翻译的学科特性:克服教材中的知识老化现象,在题材、体裁上尽可能多样化。教材整体内容应该覆盖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事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科技翻译等多学科内容;在体裁设计上包含散文、诗歌、以及书信、演讲辞、公告等。翻译实践教材应充分体现语境的作用、体现真实性。翻译专业的实践训练应超越机械的技巧练习,充分考虑教材内容的真实性原则,提供更广泛的文本语境。
本课程需要实施长远的教材建设战略,编写适合各科翻译课程的教材,并配备适当数量和难度的练习材料,选用适合的教学参考书籍,而贯穿其中的则是语篇翻译的观念,而不是传统的以句为单位的翻译讲解。因此翻译教材的撰写要能体现学习,即遵循“本章学习的问题导引—导引案例—理论阐述与实例解释互动并穿插学习问题—总结—自测—应用案例”的模式。鼓励教师建设网络,视频和纸质教材相结合的立体教材,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三、翻译教材建设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现代教育提倡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翻译教材的建设必须明确翻译教学的对象和目的。
首先来关注一下新一代读者学习方式、途径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学生和社会读者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已大大扩展。他们除了阅读纸质教材外,还会通过电子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软件等获取知识、探索学习。特别是,现在的大学在校生基本是“80后”、“90后”出生,他们更喜欢借助电子、网络途径和手段获取知识。要适应这些读者群,我们就应开发、编写电子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软件形式的教材。
其次,也应注意到,尽管“80后”、“90后”在校生更喜欢借助电子、网络途径等手段获取知识,翻译教材的形式创新还是应从纸质文字教材创新入手,因为纸质教材是电子、网络教材的“脚本”。如果纸质教材的知识体系陈旧,所用素材不精彩,陈述逻辑不严密,文字粗糙无语言魅力,那学生一定不喜欢这样的教材。这就如同要拍一部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如果脚本题材不诱人、剧情不精彩、编写质量不高,那就很难拍出观众赞誉的影视作品。而要编写出精品纸质教材,一是要研究国内外同类教材,发现现有教材的优点和缺陷。二是要在前一部工作的基础上,勾画有新意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三是要提出有新意的编写大纲,包括各部分应反映的知识点,可使用的素材,甚至为编写教材而展开学科相关研究工作。四是要就编排体例、图文色彩等借鉴现有共识的国内外精品教材,并有所创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网络资源已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和自我提升的重要信息源,它服务于教师,并给教师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无所不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教师要善于吸收周围的一切资源,并融成自己的职业资源。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仅仅是一纸本本,但在信息社会,翻译教材就应有所不同了,既应包括纸质文字教材,还应有电子教材、网络教材、教学参考书、参考文献、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软件等,是之成为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立体化教材。因此翻译教材的编写要体现创新性,结合最新教学手段(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开发立体的教材包,呈现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特色。结束语
优秀的教材都是适应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要求编写的,要紧跟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教材也是为学科发展服务的,在翻译学科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水平的任课教师或教学团队都会对课程的知识体系及主要内容进行重大调整,同时及时将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融入到教学和教材之中,使教材的知识体系、主要内容、教学理念、方法论等与时俱进。因此翻译教材的编写要真正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再到“授人以鱼场”的巨大跨越,创造一个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自由、宽松环境。
参考文献:
1. 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2. 高晓蔚.关于高校教材选题策划与出版的思考[J].中国青年科技,2008,7.3. 李克,李淑康.高校英语语言学教材的建设与思考[J] 外语界,2008,6.4. 孙卫.等.构建“以学习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08,12.5. 陶友兰.论中国翻译教材建设之理论重构[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2.6. 王建国.功能翻译理论与我国的翻译教材建设[J].语言与翻译,2004,2.
第二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翻译
论译学观念 现代化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摘要:本文认为,人类翻译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口语翻译阶段、文字翻译阶段和文化翻译阶段,目前我们已经处于文化翻译阶段。鉴于翻译所处的文化语境已经变化,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译学观念的现代化,调整、丰富和充实我们对翻译和翻译研究的认识,推进翻译学学科的建设。
关键词:翻译研究 译学理论 观念现代化
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aims to propose there are three periods in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the world, i.e., the period of oral communication(close to interpreting), the period of written translation and the period of cultural translation.Now we are in the third period whe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taken great changes.It’s time to modernize and adjust our concepts about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ring new dimensions to them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a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discipline.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theories, modernization of the concept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提出建立翻译学以来,国内翻译界围绕着翻译学的问题,围绕着翻译理论有用无用的问题,就一直争论不已。争论的双方各执其词,一方呼吁建立翻译学,认为翻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另一方则讥笑翻译不可能有“学”,建立翻译学的努力是一个未园而且也难园的梦。双方谁也没有说服谁,至今聚讼不已,各执其端,有时的反应甚至还相当激烈。
反对者中有人说:“译家不可能因为掌握了现有的任何一套翻译理论或遵循了以上任何一套翻译原则,其翻译水准就会有某种质的飞跃。„„如今我国译林之中的后起之秀,可谓人才济济,无论他们用什么翻译理论武装自己,无论他们对翻译的过程、层次有多透彻的认识,无论他们对翻译美学原理如何精通,无论他们能把读者分成多少个层次从而使其翻译更加有的放矢,也无论他们能用理论界最近发明的三种机制、四种转换模式把翻译中的原文信息传递得如何有效,他们的译作会比傅雷的高明多少呢?霍克思(David Hawks)与闵福德(John Minford),虽然是西方人士(后者还曾是笔者所在学系的翻译讲座教授),从来就不信什么等值、等效论,他们凭着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坚强的毅力,也‘批阅十载’,完成了《红楼梦》的翻译。在众多的英文版《红楼梦》中,他们的译作出类拔萃,在英美文学翻译界堪称一绝。霍克思在他写的翻译后记一书中也没有提到任何时髦的翻译理论,但东西方翻译界和翻译理论界仍然为其译作而折服。由此可见,翻译理论与译作的质量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还有一位自称“在20世纪出版了50多部中英法互译作品的译者”也声称:“从实践上讲,西方的‘纯理论’对我完全无用。”ii
i 这些话听上去振振有词,甚至咄咄逼人,其实明显失之偏颇,而且不经一驳。因为这些话的前提是:翻译的纯理论应该对译作的质量负责,翻译的纯理论应该对翻译实践“有用”。如此提出问题,已经到了幼稚可笑的地步。这就像一个泥瓦匠和一个小木匠跑去对一位建筑学教授说,“你写的《建筑学》对我们造房子毫无用处。”更有甚者,他们俩还硬牵着那位建筑学教授到工地上去,泥瓦匠对教授说:“你写了那么多的建筑学论文,你现在倒砌一垛墙给我们看看,有没有我砌的墙结实。”小木匠对教授说:“你研究了那么多年的建筑学理论,我让你刨一块木板,看你能不能像我一样刨得既平整又光滑。”看,这个泥瓦匠和那个小木匠对建筑学理论的否定,与上述两位作者对翻译理论(纯理论)的质疑和否定,真可谓异曲同工,何其相似乃尔。
然而,类似的认识和观点(甚至行为)在我国翻译界却有相当的市场。把纯理论研究与具体的实践指导相混淆,把翻译理论与译作的质量牵强联系,这正是我们某些翻译家、甚至某些翻译教师、翻译研究者在译学理论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这种情况也从一个方面表明,在我国翻译界严格意义上的译学意识还没有真正确立,我们的翻译研究、尤其是译学研究还不够成熟。
我们不妨把翻译界的情况与其他学科的情况作一个比较。试想:在文学艺术界会不会有哪位作家对着文艺学家宣称“你的文学理论对我的创作完全无用”?会不会有哪位歌唱家去质问音乐理论家:“为什么读完了你的《音乐原理》,我的演唱技巧仍然毫无长进?”当然,我们更难设想会有人质疑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对我们计算国民经济的总值有什么帮助,质疑科学史学者研究几亿万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对改善我们今天的空气质量有什么实用价值,等等,等等。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许多。譬如,对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作品,我们的文艺理论家们大多是表示“折服”的,但是难道会有人跑出来宣称文艺理论对作家的创作质量“没有必然的关系”?
然而,这种在其他学科都不大可能发生的对理论研究的怀疑和否定,却不断地在我们的翻译界发生。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翻译学学科、甚至我们的翻译研究至今还不够成熟呢?而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情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翻译界的译学观念还没有及时转变。如果仔细考察一下我们讨论的翻译,我们讨论的翻译研究,我们应该能够发现,翻译所处的文化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翻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翻译研究的内容也已经发生了变化,然而我们的译学观念却没有变化,我们的翻译研究者队伍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我们不少人的译学观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以前。而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尽快实现我国翻译界译学观念的现代化转向是目前我们译学界的当务之急。
译学观念现代化的问题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译学观念的转变
在讨论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时,我们认为必须把这个“最新进展”放到整个中外翻译研究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去看,而且,有可能的话,还要尽可能地联系我们国家自己的翻译研究现状,这样才有可能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外翻译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也比较容易发现我们国家翻译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这样,如果我们从整个中西翻译研究发展史的大背景上去看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可以发现,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也就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中西翻译研究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因为中西翻译界基本上都停留在传统的译学研究范畴之内,也即主要关心的是翻译的方法(如直译、意译等问题)、翻译的标准(如严复的“信达雅”,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等)、翻译的可能性(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等问题。但是进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西方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三个大的突破和两个划时代的转向,这使得西方翻译研究与此前的研究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实质性的变化。
所谓的“三大突破”,首先指的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巧性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翻译中的等值问题,等效问题,等等。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学者是这方面的代表,如卡特福特,纽马克,尤金·奈达,以及雅可布逊等。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我们国内译学界比较熟悉,这里就不赘言了。
其次,也即第二个突破,指的是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对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还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即组织或提议翻译某部作品的个人或群体)、翻译文本的操作者(译者)和接受者(此处的接受者不光指的是译文的读者,还有整个译语文化的接受环境)身上。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等。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以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S Holmes)、埃文-佐哈(Itamar Even-Zohar)、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利菲弗尔(André Lefevere)、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朗贝尔(José Lambert)、以及梵·登·勃鲁克(R.van den Broeck)等为代表一些学者,他们的研究就属于这种性质。他们竭力打破文学翻译研究中业已存在的禁锢,探索建立文学翻译研究的新模式。他们都把翻译研究的重点放在翻译的结果、功能和体系上,他们都对制约和决定翻译成果和翻译接受的因素、对翻译与各种译本类型之间的关系、翻译在特定民族或国别文学内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翻译对民族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所起的作用感到兴趣。这无疑是翻译研究的一大深化和进展,也是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第二个大的突破。
最后,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一个最大的、也即第三个大的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性质,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比较文学、哲学甚至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翻译在译入语文化语境里的地位、作用,以及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正如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到的,“符号学、语境分析、和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等表现出了重要的概念差异和方法论差异,但是它们在关于‘翻译是一种独立的写作形式,它迥异于外语文本和译语文本’这一点上还是一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译入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文学行为,而译本则是译者在译入语社会中的诸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在译入语社会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有时是举足轻重的角色。鉴于此,德国功能学派的另一学者贾斯塔·霍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anttari)甚至不把翻译简单地称作为“翻译”(translation),而是用一个杜撰的、含义更为广泛的新词“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代替它,以表示各种各样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这个词还不光局限于翻译、改编、编译,它甚至把与外来文化有关的编辑、查阅等行为也包括在内。在这种“行为”里,译者变得像是一个根据委托人要求设计“产品规范”(product specification)的专家,并生产符合接受者文化圈特定需要的“信息传递物”(message transmitter),而译作也不再寻求与原文的等值,而只是一份能满足委托人需要的目的语文本。
西方翻译研究中的三大突破,又可以归纳为两个转向,那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语言学转向和七十年代前后开始的文化转向。语言学转向使得当代西方的译学研究对翻译中的语言转换观察和分析更加具体细微;而文化转向则借用各种当代文化理论对翻译进行考察、剖析,进行新的阐述,体现为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它更注重诸如共同的规则、读者的期待、时代的语码,注重翻译与译入语社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的关系,更关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在译入语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这方面的例子有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有前几年去世的安德鲁·利菲弗尔提出的“折射理论”,也有最近几年在国际译学界相当活跃的西奥·赫曼斯、苏珊·巴斯奈特等人的著述,以及尼南贾纳、斯皮瓦克等人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研究。
当代西方学者谢莉·西蒙说:“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中最激动人心的一些进展属于被称为‘文化转向’的一部分。转向文化意味着翻译研究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维度。不是去问那个一直困扰翻译理论家的传统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翻译?什么是正确的翻译?’――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一种描述性的方法上:‘译本在做什么?它们怎样在世上流通并引起反响?’„„这种转向使我们理解到翻译与其他交流方式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视翻译为写作实践,贯穿所有文化表现的种种张力尽在其中。”当前西方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文化层面上审视、考察翻译,翻译研究正在演变为一种文化研究,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学术界的的一道最新景观。然而对翻译研究来说,这种文化转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当代翻
v
iv
iii译研究的一个新的层面,而且还对主宰中外翻译界几千年的一些译学观念,诸如“忠于原文”的翻译观,译作与原作的关系,译者与原作者的关系,等等,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从而为国际译学界、也为中国译学界展示出相当广阔的研究前景。
二.翻译的文化语境及其内涵的变化
如本文一开始所述,目前,人类翻译所处的文化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翻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翻译研究的内容也已经发生了变化,然而我们的译学观念却没有变化,我们的翻译研究者队伍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我们不少人的译学观念没有变化,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状态。然而,翻译所处的文化语境以及翻译的内涵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这里我们不妨对人类的翻译史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众所周知,翻译作为人类跨越语言界限的交往行为已经具有一、二千年以上的历史。在这一、二千年的时间里,翻译这个行为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实质性的变化。
回顾人类的翻译史,粗粗划分一下,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是一个口语交往阶段,这是人类翻译最早的阶段。这里我们有意不用“口译”而用“口语交往”,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口语交往”与目前严格意义上的“口译”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一阶段翻译的内容大多限于一般的交往和简单的商贸活动,如何达到交往双方基本信息的相互沟通是这一阶段翻译的主要目的。对这一阶段翻译的含义我们可以借用《周礼·秋官》和《说文》中对“译”的解释:前者称翻译为“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后者则简单明了地说翻译就是“传四夷之言”。当然,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这两则对翻译的定义,我们把它们用诸书面翻译也未尝不可,但当初如此解释翻译,其原始用意恐怕是偏向口语翻译的。
中期阶段我们也许可以称之为文字翻译阶段,也即人类进入文字翻译以来的阶段,借用施莱尔马赫的话来说,也就是“真正的翻译”的阶段。这个阶段有相当长的历史跨度,其翻译内容以早期的宗教典籍和以后的文学名著、经典文献(除宗教文献外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等)为主。我们一些最基本的翻译观,诸如围绕翻译“可译”与“不可译”的性质之争、“直译”与“意译”的方法之争,以及翻译的标准,如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严复的“信达雅”,等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
由于这一阶段所翻译的对象主要是宗教典籍、文学名著、经典文献,译者、甚至读者对这些原著都是取仰视态度,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这一阶段,“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成为翻译家们最核心的翻译观――宗教典籍、文学名著、经典文献这些著作都是翻译者以及译作的读者顶礼膜拜的对象,翻译时译者当然要小心翼翼,字斟句酌,否则一不小心歪曲了原文,招致批评不说,甚至因此获罪都有可能。与此同时,随着文学翻译数量的急剧上升,文本形式的传递也开始引起重视,这样,我们对翻译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翻译不仅要传递原作的内容,还要传达出原作的形式意义。但是这一阶段的译学观基本上还是建立在两种语言的转换的基础上,基本上还是局限在原文与译文的文本之内。
第三阶段,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翻译阶段,因为这一阶段的翻译已成为民族间全方位的文化交流,成为极重要的一项人类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的视野大大拓宽。第三阶段的开始大致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当时雅各布逊提出了翻译的三种类型、也即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时,这种翻译的定义显然已经背离了传统的译学观念,它越出了单纯语言的界限,使得翻译的定义不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而是进入了宽泛意义上的信息转换和传递。至于之后的德国功能学派翻译学学者汉斯·威尔梅(Hans Vermeer)的翻译行为理论(action theory of translation)竭力强调译者的目标(skopos)在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英国的斯坦纳提出“理解也是翻译”、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斯皮瓦克提出“阅读即翻译”等概念,更是大大拓展了翻译的含义,使得翻译成了几乎渗透人类所有活动的一个行为,从人际交往到人类自身的思想、意识、政治、社会活动,等等;当代西方文化理论,则进一步把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等联系起来,翻译的内涵更是空前扩大。如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尼南贾纳声称:“我对翻译的研究,完全不是要去解决什么译者的困境,不是要在理论上再给翻译另立一说,以便能够找到一个‘缩小’不同文化间之‘隔阂’的更加保险可靠的‘办法’。相反,它是要对这道隔阂、这种差异作彻底的思索,要探讨如何把对翻译的执迷(obsession)和欲望加以定位,以此来描述翻译符号流通其间的组织体系。关于翻译的论述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却都没有或缺乏或压制了对历史性和不对称的意识。就这一状况进行考察,便是我的关怀所在。”
不无必要强调说明一下的是,这里所谓的第三阶段、也即文化翻译阶段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第二阶段、也即文字翻译阶段的结束。这两个阶段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将会是相互交融、并存并进的,而相关的译学观也将是并存互补。所以我们应该看到,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给传统译学观带来的是冲击,而不是颠覆,文化翻译阶段出现的新的译学观是丰富、深化原有的译学观,而不是取代、更不是推翻传统的译学观。
然而,不少事实表明,在翻译的文化语境和翻译的内涵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我们相当一部分翻译研究者和翻译教学者的译学观念还没有来得及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文字翻译阶段。有人曾直率地指出:“有关语言与翻译的政治,是我们大陆学人思考中的一个盲点。”换句话说,有关语言与翻译的政治问题,我们国内译学界至今还没有人把它当作一个翻译研究中的学术问题认真地思考过。其实,冷静思考一下的话,我们当能发现,我们译学研究中的“盲点”恐怕还不止“翻译的政治”这一个问题吧。这恐怕也就是为什么至今在国内译学界对于翻译学、翻译理论等问题仍然争论不休的一个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国的译学理论建设与翻译学科建设现在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口了。
vii
vi如果再不迅速实现译学观念的现代化转向,这种一定程度上译学观念的滞后,势必会阻滞中国译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我们整个翻译事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译学观念的现代化与翻译学的学科建设
译学观念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但是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两组概念必须予以区分,这就是翻译研究与译学研究的区别,以及翻译事业与译学学科建设之间的区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国内翻译界在讨论翻译学或翻译理论问题时,经常把这两组概念相混。本来,只要稍微仔细地辨别一下,这两组概念的差异是很容易辨清的:翻译研究泛指一切与翻译有关的研究,同样,翻译事业不仅包括翻译实践,还要包括翻译研究(有具体翻译的研究,也有理论研究),而后者,也即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则偏重于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问题,既有翻译学科在学校里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更有译学理论等方面的探讨。
但是国内翻译界总是有人在一提到要深入进行译学研究时,就会搬出一些联系具体翻译实践的“翻译研究”,以此来否定纯理论的译学研究,还有人则强调翻译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靠的是“走出象牙之塔,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靠的是“编印一系列有关‘入世’及为外商准备的中外文对照的资讯材料”,这样就会“受到全社会的欢迎”
viii
。他们抓住一点,即在西方翻译的稿酬也比较低,以此证明尽管在西方翻译的理论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翻译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等等。然而,他们却没有看到在西方普遍开设的独立的翻译系、翻译学院、翻译学硕士、博士学位点,而在我国,尽管早在清末马建忠就已经提出设立翻译书院的提议,但直至最近几年才陆续有学校设立了单独的翻译系和翻译学院。然而,至今仍然没有独立的翻译学的学位点。
由此可见,讨论译学观念现代化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多余的问题。
那么如何实现译学观念的现代化呢?或者说,译学观念的现代化转向应该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首先,要能够正确处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不要一提翻译理论就想到对我的翻译有用还是无用,另外也不要把个别译者的经验体会误认、或者更严重的是冒充为理论。香港浸会大学张佩瑶教授于2002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的翻译研讨会上通过追溯“theory”一词的来源,指出“理论”意即“道理、法则、规范”,是系统的东西,科学的东西,是现代建构出来的产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中西,早期的翻译论述中其实是有“论”而无“理论”。她认为,重经验讲实践,不只是中国特色,中外皆然,不同点是西方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大力发展纯理论的东西,从多角度探讨翻译的本质,而中国的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脱离传统的巢臼,仍然强调以实践为基础,很少探讨翻译的语言哲学问题,追问翻译的本质,所以在中国译学观念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应该首先重估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价值,然后再考虑如何引入西方新的译学理论范式。
香港中文大学王宏志教授也有相似的意见。他分析了中国传统译学中讨论的ix主要内容,认为徒有理论之虚名而无其实,只是经验的堆砌而已。虽然这些经验之谈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它们不能看成是真正的译学理论研究,因为真正的译学研究是有逻辑性的,是客观的,科学的。翻译研究不是价值判断,不是用作指导实践。鉴于中国至今尚无真正的译学理论研究,王宏志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学科,确立新的研究方向,实现从原文为中心向译文为中心的研究范式的转型。
其实,对于翻译理论有用无用的困惑,不光在我国翻译界存在,在国外也同样存在。2002年出版的一本《理论对翻译家有用吗?――象牙之塔与语词表面之间的对话》讨论的也是这个问题。该书的两位作者Andrew Chesterman和 Emma Wagner指出,那种指令性的研究(prescriptive study),也就是要去规定翻译家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研究,已经过时了(old-fashioned),现在的研究者(显然是指的纯理论研究者),要做的是描述性的研究(descriptive study),他们的研究是“描述、解释、理解翻译家所做的事,而不是去规定翻译家该怎么做。”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相对于传统翻译研究的实用主义观念,翻译的纯理论研究也许可定义为“无用之用”。因为从传统的实用观念来看,翻译的纯理论研究是“无用”的,如同本文开首引用的两位作者所说的那样。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纯理论研究也有它的功用。以笔者本人的译介学研究为例,它对具体的翻译实践虽然“无用”,但是它在在区分“翻译文学史”和“文学翻译史”的概念方面,在界定翻译文学的概念方面、在确立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方面,又有传统翻译研究所无法替代的功用。
其次,译学观念现代化要求我们从事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人中间有一部分人应该有成为专门翻译理论家的追求。我们当然不反对从事翻译理论的专家学者们在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从事一些翻译实践。但是,从目前我们国内译学界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更迫切需要一批有独立译学理论意识的、能全身心献身于中国译学学科建设的人才队伍。
关于这个问题,前几年王东风教授就已经提出了“21世纪的译学研究呼唤翻译理论家”的观点。他指出:“虽然从理论上讲,实践与理论之间的互动始终存在,但从根本上讲,实践和理论是不能互相取代的。说白了就是,实践家不是理所当然的理论家,理论家也未必就是理所当然的实践家,实践家可以成为理论家,但前提是他必须花费与他的实践几乎相同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理论。反之亦然。”
xiixi
x当代学科建设的特点之一就是分工越来越细,研究队伍开始分流,各有所重,这意味着每一门学科需要有一支专门的研究队伍,我们再也不可能像从前俄国的罗蒙诺索夫那样,一个人既是诗人,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又是化学家,物理学家,等等,等等。
从相关学科的发展史看,这个问题也许可以看得更清楚。学科的建立固然离不开具体的实践以及对实践的研究,但更需要专门的理论工作者。文艺学学科的建立、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主要不是靠的从事实际写作和创作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而是靠的文艺理论家和比较文学家,其中的主力更是在高等学府从事研究生教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的学者。现在,中国翻译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的情况也一样。
最后,译学观念的现代化意味着要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这是与上述学术队伍的分流、分工,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一门独立的学科当然需要专门的学科理论的支撑,但是由于现代学科、尤其是我们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翻译的特殊性(它几乎与所有的学科都有关系),所以我们这门学科的理论,也即翻译学,也必然是开放性的,它必然、也必须借用各种当代文化理论,以拓展它的研究视野,以展示它的方方面面。翻译研究的界限不再像以前那么分明,学科之间的重叠、交叉、接壤的情形将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这一点从当代国外以及我们国内的翻译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证实,这里无须赘言。
十六大以来,我国报刊媒体有一个词的出现率相当高,这就是“与时俱进”。现在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把这个词(这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词,而是代表了一种观念)用到我们的译学界来,让我们的译学观念也能与时俱进,实现译学观念的现代化转向,以推进我国译学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呢?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3]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4]张柏然、许钧(主编).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Anderman,Gunilla and Margaret Rogers, ed.Translation Today—Trends and Perspectives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Clevedon, 2003.[6]Chesterman, Andrew and Emma Wagner.Can Theory Help Translators? A dialogue between the ivory tower and the wordface [M].St.Jerome Publishing, Manchester,UK & Northampton, MA, 2002.[7]Niranjana, Tejaswini.S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ley·Los Angeles· Oxford,1992.i 李克兴《中国翻译学科建设的出路》,载《译学新探》,青岛出版社,2002年,第147页。
许渊冲《关于翻译学的论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11期。iii Lawrence Venuti 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Routledge, 2000, p.215.iv 同上,参见p.216-7。v Sherry Simon, Gender in Translation, Routledge, 1996,p.7 vi 尼南贾纳《为翻译定位》,载《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22-123页。vii 参见《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页。viii 参见《中国翻译》2002年第6期第35页。ix 参见李小钧《促进译学观念转变 推动译学建设――2002年上外中国译学观念现代化高层学术论坛综述》,载《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x 同上。xi Andrew Chesterman and Emma Wagner,Can Theory Help Translators?—A dialogue between the ivory tower and the wordface,St.Jerome Publishing, Manchester, UK & Northanmpton, MA, 2002, p2.xii
王东风《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载张柏然、许钧《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58页。
ii
第三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之二
外文资料文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Halloween On October 31st, dozens of childrendressed in costumes knock on their neighbors' doors and yell “Trick or Treat” when the door opens.Pirates and princesses, ghosts and popular heroes of the day all hold bags open to catch the candy or othergoodies that the neighbors drop in.As they give each child a treat the neighbors exclaim over the costumes and try to guess who is under the masks.Since the 800's November 1st is a religious holiday known as All Saints' Day The Mass that was said on this day was called Allhallowmas.The evening before became knownas All Hakkiw e'en, or Halloween.Like some otherAmerican celebrations, its origins lie in both pre-Christian and Christian customs.October 31 st was the eve of the Celtic new year.The Celts were the ancestors of the present-day Irish, Welsh and Scottish people.On this day ghosts walked and mingled with the living, or so the Celts thought.The townspeople baked food all that day and when night fell they dressed up and tried to resemble the souls of the dead.Hoping that the ghosts would leave peacefully before midnight of the new year.Much later, when Christianity spread throughout Ireland and October 31 was no longer the last dayof the year, Halloween became a celebration mostly for children.“Ghosts” went from door to door asking for treats, or else a trick would be played on the owners of the house.When millionsof Irish people immigr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840s the tradition came with them.Today' school dances and neighborhood parties called “block parties” are popular among young and old alike.More and more adults celebrate Halloween.They dress up like historical or political figures and go to masquerade parties In larger cities, costumed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gather at shopping malls early inthe evening.Stores and businesses give parties with games and treats for the children.Teenagers enjoy costume dances at their schools and the more outrageous the costume the better!Certain pranks such as soaping car windows and tipping over garbage cans are expected.But partying and pranks are not the only things that Halloweeners enjoy doing.Some collect money to buy food and medicine for needychildren around the world.Symbols of Halloween Halloween originated as a celebration connected with evil spirits.Witches flying on broomsticks with black cats, ghosts, goblins and skeletons have all evolved as symbolsof Halloween.They are popular trick-or-treat costumes and decorations for greeting cards and windows.Black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Halloween colors, probably because Halloween festivals and traditions took place at night.In the weeks before October 31, Americans decorate windows of houses and schools with silhouettes of witches and black cats.Pumpkins are also a symbol of Halloween.The pumpkin is an orange-colored squash, and orange has become the other traditional Halloween color.Carving pumpkins into jack-o'lanterns Chinese Valentine's Day Raise your head on August 19 and gaze at the stars, you will find something romantic going on in the sky.VALENTINE'S Day in China, 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falls on August 19 this year.That is, on Sunday evening, Niu Lang and Zhi Nu will meet on a bridge of magpies across the Milky Way.Chinese grannies will remind children that they would not be able to see any magpies on that evening because all the magpies have left to form a bridge in the heavens with their wings.Hungry Ghost Festival The 14th and 15th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Unlike other celebrations of the dead in Eastern cultures that seek to honor dead ancestors, the Hungry Ghost Festival seeks to pacify the hungry ghosts, the ghosts of strangers and the un-cared-for dead.These are the ghosts of those who died by their own hands, by accidents, by drowning or hanging who have been denied entry into heaven.Angry because they are forced to dwell in hell without food or comfort, when released, they search for souls to take their place in misery.The most important days of this month are the 14th and 15th, the days of the great feasts.On the 14th, a great feast would be held to honor family ancestors.Prayers and offerings would be made at family altars.On the following night, the 15th, they would feast for the hungry ghosts.Held outside under the full moon, these feasts feed the evil spirits so that they will leave the living alone and bribe the ancestors for luck with money and the harvest.Winter solstice Winter solstice is a very important solar term in Chinese Lunar calendar.Being a traditional holiday as well, it is still now celebrated quite often in many regions.Early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2500 odd years from now, Winter solsticewas first determined a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olar term among the total 24 terms.In Gregorian calendar, it is around Dec 22nd or 23rd.Ancient china di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is holiday, regarding it as a big event.There was the saying that “Winter solstice holiday is greater than the spring festival”.Nowadays, many regions still celebrate it as a big holiday.Northerners may have dumplings and raviolis that day while southerners may have dumplings made by rice and long noodles.Some places even have the tradition to offer sacrifices to the heaven and earth.Spring Festival The New Moon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year--the full moon 15 days later Chinese New Year starts with the New Moon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year and ends on the full moon 15 days later.The 15th day of the new year is called the Lantern Festival, which is celebrated at night with lantern displays and children carrying lanterns in a parade.The Origin of Chinese New YearThe Chinese New Year is now popularly known as the Spring Festival because it starts from the Begining of Spring(the first of the twenty-four terms in coodination with the changes of Nature).Its origin is too old to be traced.Several explanations are hanging around.All agree, however, that the word Nian, which in modern Chinese solely means “year”, was originally the name of a monster beast that started to prey on people the night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a new year.Traditional New Year Foods Probably more food is consumed during the New Year celebrations than any other time of the year.Vast amounts of traditional food is prepared for family and friends, as well as those close to us who have died.On New Year's Day, the Chinese family will eat a vegetarian dish called jai.Although the various ingredients in jai are root vegetables or fibrous vegetables, many people attribute various superstitious aspects to them.Other foods include a whole fish, to represent togetherness and abundance, and a chicken for prosperity.The chicken must be presented with a head, tail and feet to symbolize completeness.Noodles should be uncut, as they represent long life.In south China, the favorite and most typical dishes were nian gao, sweet steamed glutinous rice pudding and zong zi(glutinous rice wrapped up in reed leaves), another popular delicacy.In the north, steamed-wheat bread(man tou)and small meat dumplings were the preferred food.The tremendous amount of food prepared at this time was meant to symbolize abundance and wealth for the household.Lantern Festival The 15th day of the 1st lunar month is the Chinese Lantern Festival because the first lunar month is called yuan-month and in the ancient times people called night Xiao.The 15th day is the first night to see a full moon.So the day is also called Yuan Xiao Festival in China.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a new year, when there is a bright full moon hanging in the sky, there should be thousands of colorful lanterns hung out for people to appreciate.At this time, people will try to solve the puzzles on the lanterns and eat yuanxiao(glutinous rice ball)and get all their families united in the joyful atmosphere.Besides entertainment and beautiful lanterns, another important part of the Lantern Festival,or Yuanxiao Festival is eating small dumpling ball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We call these balls Yuanxiao or Tangyuan.Obviously, they get the name from the festival itself.It is said that the custom of eating Yuanxiao originated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in the fourth centuty, then became popular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periods.The fillings inside the dumplings or Yuansiao are either sweet or salty.Sweet fillings are made of sugar, Walnuts, sesame, osmanthus flowers, rose petals, sweetened tangerine peel, bean paste, or jujube paste.A single ingredient or any combination can be used as the filling.The salty variety is filled with minced meat, vegetables or a mixture.The way to make Yuanxiao also varies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The usual method followed in southern provinces is to shape the dough of rice flour into balls, make a hole, insert the filling, then close the hole and smooth out the dumpling by rolling it between your hands.In North China, sweet or nonmeat stuffing is the usual ingredient.The fillings are pressed into hardened cores, dipped lightly in water and rolled in a flat basket containing dry glutinous rice flour.A layer of the flour sticks to the filling, which is then again dipped in water and rolled a second time in the rice flour.And so it goes, like rolling a snowball, until the dumpling is the desired size.The custom of eating Yuanxiao dumplings remains.This tradition encourages both old and new stores to promote their Yuanxiao products.They all try their best to improve the taste and quality of the dumplings to attract more customers.Qing Ming(Tomb Sweeping Day)
Celebrated two weeks after the vernal equinox, Tomb Sweeping Day is one of the few 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s that follows the solar calendar--typically falling on April 4, 5, or 6.Its Chinese name “Qing Ming” literally means “Clear Brightness,” hinting at its importance as a celebration of Spring.Similar to the spring festivals of other cultures, Tomb Sweeping Day celebrates the rebirth of nature, while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planting season and other outdoor activities.Easter
Easter is a Christian holiday celebrating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Now for most people, Easter is a good time to enjoy the festival.Time is the first full moon after the vernal equinox on Sunday, probably in the March 22-April 25 any day between.Easter gift with a typical spring and regeneration, such as eggs, Easter Bunny, etc..Easter morning, children will find the bed of the Easter basket filled with chocolate eggs, Easter bunnies, chicks and baby plush toys.It is said that the Easter Bunny will be eggs hidden in the room or the grass to get the kids to find.The Christian believers will go to church for the christening in the pre-holiday, and then put their new robes to celebrate the new life of Christ, the custom of wearing a new reservation now, people think the festival is to be out of luck do not wear new clothes, so the resurrection Day comes, people will have clean houses, put on new clothes, new life.外文资料译文
翻译对等
万圣节
在十月三十一日这天,成群的小孩穿着节日的盛装并去敲邻居的门当他们打开门时就叫喊着:“不请吃就捣乱”。孩子们装扮成的海盗,公主,鬼魂和当时流行的英雄们都手持着袋子去接邻居散发的糖果或是其他好吃的食物。当邻居分发给孩子们食物时就会试着猜猜盛装以及面具下面是谁。
万圣节最早起源于公元八百年的十一月一日,这天的聚会被称作万圣节聚餐。前一天的傍晚就是我们熟知的万圣节前夕,或是万圣节。像一些其他的美国节日一样,它也是起源于圣诞节以及圣诞的风俗。
十月三十一日是凯尔特人的新年前夕。凯尔特人是现在的爱尔兰人,威尔逊人和苏格兰人的祖先。在这天,鬼魂就会走出来并且混到活人中去,凯尔特人是这么认为的。城里的人们这天会烹制好食物,并且等候到夜幕降临时,他们就会乔装打扮成已故的灵魂。希望鬼魂能够在新年午夜前平静地离开。
过年以后,当基督教传播到爱尔兰时,十月三十一日不再是每年的最后一天了,万圣节变成了主要是孩子们庆祝的节日。“鬼魂”走家串巷叫嚷着要求请吃东西,否则就会在主人的房子上做恶作剧。当为数目众多的爱尔兰人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移民到美国后,也将他们的文化带到了那里。
现在,像学校学校的舞会和社区的聚会之类的“群众聚会”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一样很喜欢。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庆祝万圣节。他们打扮成历史或是政治上的人物并参加化装舞会。在大城市里,盛装打扮的小孩和他们的父母会在傍晚时早早地就在购物广场里集合。商场和商店会举行派对并有游戏和食物提供给小孩。青少年们就正在享受着学校的盛装舞会,服装越是怪异越好。
经常能见到恶作剧,比如用肥皂涂抹车窗和弄翻垃圾箱。万圣节狂欢者不仅仅是聚聚会或是做点恶作剧。有些人会募捐善款来购买食物和药品给全世界那些需要的孩子们。万圣节的象征
万圣节的起源和邪恶的灵魂有关。万圣节的象征物包括骑在飞行扫把上的巫师,他们身边有黑猫,鬼魂,小精灵和骨架。
他们都是比较流行的孩子们用来trick or treat的服饰或是用在问候卡片或是窗户上。黑色是万圣节传统的颜色之一,很有可能是因为万圣节及其习俗活动都在晚上举行。在十月三十一号以前的几个星期里,美国人都会把家里的窗户或是学校装扮上带有巫师和黑猫轮廓的图案。
南瓜也是万圣节的象征之一。南瓜是一种橙黄色的瓜类,并且橙黄色是万圣节的象征颜色。通常是把南瓜雕刻成南瓜灯笼。七夕节
在八月十九时当你仰望星空时,你就会发现带有浪漫气息的一幕。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农历七月七,也就是每年的八月十九日。在周日的晚上,牛郎和织女将会穿过银河在鹊桥相见。中国的奶奶们就会告诉他们的孙辈们在那个晚上将看不到喜鹊,因为所有的喜鹊都会离开并用翅膀在天堂建起一座鹊桥。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不像其他的东方节日是为了祭奠过世的先辈。中元节是为了安抚恶鬼,陌生人的鬼魂和游魂。这些人是因为自杀或是车祸,或是溺死或是上吊身亡的,他们都没有来得及进入天堂。他们因为被迫逗留阻在地狱而没有食物或是慰藉。当释放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寻找哀魂来替代他们。
对于中元节来说,最重要的日子是这个月的十四号和十五号,即大摆宴席的时候。在十四号这天,举办盛大的宴席是为了能够惦念先辈们。人们会把祭奠物品摆放在家里的祭坛上,并会祈福。在第二天的晚上,即十五号,他们会为孤魂野鬼摆宴席。一般是摆设在满月下,用来喂饱恶鬼,然后他们才会离开,并且也是希望祖先能够带给他们福气,财运和丰收。冬至
冬至是中国农历里一个很重要的节气。
也同样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现在仍然很多地方都过冬至。早在春秋时期,距今大约2500年,冬至率先被确认为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里,大约是十二月二十二或是二十三。
在古代,人们很重视这个节日,把其列为一项大事。有这样的说法“冬至贵于春节”。时至今日,很多地方仍然把冬至当做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来庆祝。北方人在那天会吃饺子和小方饺,南方人会吃米饭烹制的饺子和长面条。有些地方甚至仍然保留着祭天地的习俗。春节
新月是新年的第一天,满月是在十五天之后。
中国的新年是以新月为开端即正月初一并且一满月收尾即十五天之后。新年的第十五天叫做元宵节,为了庆祝元宵人们会在晚上举办灯节,小孩排着队伍提着灯笼。
中国新年的起源:中国新年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春节,因为它起始于立春(中国二十四节气之首)。其起源过于久远难以追溯。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一种普遍认可的说法是,汉语中的“年”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英文意思是“year”。最早是一只怪兽的名字,这种怪兽在新年的前夜就会把来猎取人作为食物。传统的新年食物
通常在庆祝春节时消耗的食物比平时任何其他时候要多。丰富的食物被供给家里人和朋友们享用,和祭奠逝去的人。在新年的这一天,中国家庭通常会吃斋。尽管在斋食中都是写普通的根茎类的含有纤维的蔬菜,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会加之以各式各样的迷信观念。其他的食物包括整条的鱼,代表着团聚和富余,鸡则代表着繁盛,鸡必须保留头,尾,和爪子象征者完好。面条也不能弄断,因为他们象征着长寿。
在中国南方,最受欢迎和最具典型的食物是年糕,甜美的烹制糯米布丁和粽子(用芦苇叶包裹的糯米)--另一美食。在北方,馒头和小肉饺子很受欢迎。对于家庭来说,这时准备大量的食物意味着丰富和财富。元宵
正月十五就是中国的元宵节,因为农历第一个月被称作元月并且在古时候人们将其称作宵夜。正月十五是能看到元月的第一天,所以这天在中国又被称作元宵节。
根据中国的传统,在新年伊始时,每当明亮的满月悬挂在空中,都会有成千上万的色彩各异的灯笼挂在外面供人们欣赏。在这时,人们就会解灯笼上的字谜和吃元宵(糯米团)并且一家人融入到欢乐愉快的氛围中。除了娱乐和漂亮的灯笼外,元宵节很重要的另外一部分吃元宵。我们把其称作是元宵或是汤圆。很明显,他们的名字从节日本身得来。据说这种习俗源自于公元四世纪的东晋,并在唐宋得到流行。
元宵的馅儿有甜有咸。甜馅儿通常有糖,核桃,芝麻,桂花,玫瑰花瓣,甜制的橘子皮,豆泥或是枣泥。一种简单的配料或是任何组合都能用来做馅儿。咸馅儿是用肉泥或是蔬菜或是混合物。
中国南北方元宵的做法也不相同。通常在南方的省份制作的方法是将糯米揉成球状,然后做出个孔,填入馅儿,然后双手揉搓使其成光滑球状。在中国北方,通常采用甜的或是素的原料。馅儿被挤压进坚硬的孔里,轻轻地沾点水,然后放到一个盛有干糯米面粉的篮子里。当沾上一层面粉后,就再将其占点儿水再在面粉中滚第二次。按照这样的方法继续下去,就像滚一个雪球一样,直到元宵达到理想的大小。
吃元宵的习俗依然延续着。这个传统习俗鼓励着无论新店还是老店都推出他们的元宵产品。他们都尽力提升元宵的口味和质量以便吸引更多的客户。清明节(扫墓节)
这个节日是在春分后的两周后庆祝的,清明节是依据阳历来定的少数几个节日之一,通常在四月四,五,六号。其中文名清明字面有清晰明亮之意,暗示其庆祝春天的重要性的节日特性。和其他文化中春天的节日类似,清明节是为了庆祝自然的重生,同时也标志着植树季节的到来和其他户外活动的开始。复活节
复活节是基督教的节日,是为了庆祝基督的复活。而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复活节更多的是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复活节通常是在春分后的第一场满月,在某个周日。通常是在三月二十二日到四月二十五日中的某一天。复活节的礼物,通常带有典型的春天或是新生命的气息,如鸡蛋,复活节兔子等。在复活节的早晨,孩子们会在床边的复活节篮子里发现巧克力蛋,复活节兔子,小鸡和毛茸茸的玩具小娃娃。据说人们会将复活节兔子和蛋藏在房间里或是草地里让孩子们去寻找。基督教徒们就会去做礼拜,在节前做个洗礼,然后穿上他们的新礼服庆祝耶稣的重生,现在的做法一般是来接受新的圣任,人们通常认为在这个节日不穿新衣服就会与好运擦肩而过,所以在复活日到来之时,人们都会把房子打扫的干净,穿上新衣服,迎接新生活。
第四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南京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训练与检验。为规范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特制定本论文格式规范。
1.论文组成部分(见附页:论文范文)
※ 封面(Cover)
※ 标题页(Title Page)
※ 致谢(Acknowledgements)
※ 英文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Key words)※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 目录(Contents)
※ 论文正文(Body Part)※ 注释(Notes)
※ 引用书目(Works Cited)※ 参考文献(Bibliography)
2.封面(Cover)
论文封面按照南京林业大学统一格式。
3.标题页(Title Page)
单独起页。本页的内容全部居中,论文标题首字母大写,采用三号加粗字体,其余部分采用四号加粗大写字体(论文作者姓名首字母大写)。
4.致谢(Acknowledgements)
单独起页。在起始页第一行居中位置注明Acknowledgements(三号加粗Times New Roman)字样,往下至行文第一行之间空一个double space。本部分内容为对自己在论文写作中提供过实质性帮助的人表达谢意,内容要简明、得体。学生可以参照毕业论文范文中的致谢形式和内容。
5.英文摘要(Abstract)
单独起页。在起始页第一行居中位置注明Abstract字样,往下至行文第一行之间空一个double space。摘要内容须能反映论文的主题思想。摘要内容书写完毕以后,往下空出一个double space的位置标注Key words:字样,随后给出能反映全文主要内容的关键词3—6个。居中打印Abstract(三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空一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及关键词(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字符空格。摘要内容后下换行打印Key words(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6.中文摘要
单独起页。中文摘要即英文摘要之汉译。在起始页第一行居中位置注明“摘要”二字(三号加粗宋体),“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每段开头空二个汉字的距离。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字样(小四号加粗宋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中文关键词也为英文关键词之汉译。
6.目录(Contents)
单独起页。在起始页第一行居中位置注Contents字样,往下空一个double space。靠左位置分条目(依照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出论文的如下各个部分:论文的各个章节标题、Notes、Bibliography,靠右注明相应的起始页码数。所有条目的措辞、大小写、以及标点符号与其在文章中的严格一致。列出论文的大标题、一级和二级节标题,逐项标明页码,标题应该简明扼要,点出各部分主要内容。
“Contents”居中(三号加粗Times New Roman),下空两行为章、节、小节(靠左)及起始页码(靠右)。各大小标题与页码之间用“--------”连接。
7.论文正文(Body Part)
单独起页。正文由Introduction, Demonstration和Conclusion三大部分组成,论文标题位于正文首页第一行居中位置,采用小三号加粗字体,三大部分标题采用小四号加粗字体,而每部分小标题用小四号斜体,正文用小四号字体。正文行距为1.5倍,论文标题与第一部分Introduction之间空一个double space,每一小点之间也为一个double space距离(上下两个小标题连在一起除外)。正文一律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8.注释(Notes)
英语专业论文注释及参考文献格式参照目前国际上比较常见的MLA style,分别由Notes,Works Cited和Bibliography组成。
Notes为解释性注释,使用尾注形式,单独起页。该页根据各论文的实际需要可有可无。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尾注须单独起页,在起始页第一行居中位置注明Notes字样。所有尾注按照在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统一用上标1、2、3„„格式编号。上标符号与每一条注释第一个单词之间空一格,每一条注释第一行缩进五个空格。
9.引用书目(Works Cited)
Works Cited是指在论文中实际引用的书目,它是按照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的,并且按照英文书目在前、中文书目在后的顺序排列。
单独起页。在起始页第一行居中位置注Works Cited字样,往下空一个double space。每一条书目无需序号,首行靠左边顶格开始,第二行起往右缩进五个字母的位置。每条书目内部及之间空一个double space.其规范格式如下所示: 1)The author’s name(last name first), followed by a period;2)The title of the book, italicized and followed by a period(for an essay, a poem, a short story, or a play in a collection, the title of the relevant selection, followed by a period and enclosed in quotation marks);3)The city in which the book was published, followed by a colon;4)The name of the publishing company, followed by a comma;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5)The copyright date, followed by a period.For example: Ryan,Edwin.A College Handbook to Newman.Washington, D.C.: Catholic Education P, 1930.10.参考文献(Bibliography)
单独起页。在起始页第一行居中位置注明Bibliography字样,往下至第一个文献条目之间空一个double space。Bibliography的规范格式和Works Cited页相同,不同的是Bibliography中所列各条目必须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过,但未必直接或间接引用过的与论文内容相关的论著。
11.中文参考文献格式
• 各类参考文献著录标识: • 专著
[M] • 论文集
[C] • 期刊文章
[J] • 从专著中析出的论文
[A] • 学位论文
[D] • 报刊文章
[N] • 其它标识不明的文献
[Z]
专著、编著、译著
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申丹.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柳御林主编.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论文集文章
冯庆华.论译者的风格[A].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与文化透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29-338.期刊文章
程爱民.原型批评的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J].外国文学, 2000(5): 67-74.报纸文章
冯宪光.借鉴与重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N].文艺报, 1999/11/23(3).10.页面标示
封面与标题页不计页面数;致谢、英文摘要、中文摘要、目录用小写罗马数字(i、ii、iii、iv、v、vi„„)标示页面数,居于页面底部中间位置;从正文开始一直到附录部分的最后一页一律用阿拉伯数字(1、2、3„„)标示,居于页面底部中间位置。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11.引文
引文要准确,尽量短小、适度。
比较短的直接引文(散文在40单词或诗2行之内)使用段中引文形式,即前后加引号,与论文融为一体、无需独立起段。诗歌的两行之间用斜线(/)分开,且斜线的前后空一格,保留原文的大小写,如:
(例1)George Orwell, the English essayist and novelist, explains that“Dickens’s criticism of society is almost exclusively moral.”
(例2)In his “Hymn to Intellectual Beauty,” Shelley personifies the immaterial, spiritual world:“The awful shadow of some unseen Power / Floats though unseen amongst us.”
比较长的直接引文(四行及以上)则使用提引文形式,即须单独起段落引入。引文上下空一个double space,整体向后退缩10个空格,无需使用引号, 如: Albert Bigelow Paine ³ points out in Afterword of Mark Twain’s Notebook,Always from youth to age he strove against oppression, superstition, sham, hypocrisy, evil in every form.He fought in the open, with that most powerful of all weapons, truth – unanswerable logic supplemented by ridicule.He believed that no abuse could withstand ridicule, and he went far toward approving it.12.打印及装订要求
论文内容一律采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用A4规格输出,即常规打印。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2009年12月
第五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发表与写作指导中心:www.xiexiebang.com QQ:765769776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教学调查分析
摘 要 通过对桂林航专2005级新生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部分A级班、B级班进行英语语音课堂问卷调查分析,英语论文范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英语语音课堂逆向教学的概念、应遵循的原则及具体做法。
关键词 英语语音 逆向教学 英语学习
笔者于2005年10月在桂林航专2005级新生正式上课前对2005级商务英语专业3个班、旅游英语专业2个班、2005级大学英语2个A级班(其中一个文科A级班、一个理科A级班)及1个B级班进行英语语音课堂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中学英语学习的基本情况、英语语音基本知识及英语语音基本技能。英语课堂调查问卷分析及结论英语课堂调查问卷结果如表1。
1.1 问卷分析(1)桂林航专05商英/旅英绝大部分学生与大学英语A/B班学生一样从初中开始学英语;(2)桂林航专05商英/旅英学生有38.8%高考参加理科考试,大学英语A/B班学生有44.8%高考参加理科考试;(3)桂林航专05商英/旅英学生有68.8%所在学校高考前没有没有为报考英语专业的同学开设英语专业基础训练,大学英语A/B班学生有68.4%所在学校高考前没有为报考英语专业的同学开设英语专业基础训练;(4)桂林航专05商英/旅英学生有20.1%的所在学校高三时才有一周1-2节英语听力课,大学英语A/B班学生有15.5%的所在学校高三时才有一周1-2节英语听力课。
1.2 结论在总共23项英语语音基本知识及英语语音基本技能测试项目中,桂林航专2005级商英/旅英学生有12项的平均正确率低于2005级大学英语A/B班的学生。由此不难看出桂林航专2005级商务英语专业、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的英语语音基础知识及英语语音基本技能比2005级大学英语A级班、B级班学生差。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他们一开始进入大学进行英语学习时就“先天不足”。如何让他们在短短的一个学期内使他们的英语语音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高?这是摆在桂林航专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对《英语语音》课程的教学教师来说,是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显然,传统的英语语音教学方法很难实现这一目的,唯一办法只能是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而英语语音课堂逆向教学无疑是个可以一试的方法。英语语音课堂逆向教学顾名思义,逆向教学是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对而言的。传统的英语教学大都遵循这样的路向:必须打好“基础”或练好“基本功”。所谓“基础”或“基本功”,说的是学英语得从音素、音标、字母开始,接着是强记单词、词组,然后是按语法规则造句,最后是靠单词表或词典的释义来理解和翻译短文、篇章。传统的英语语音教学则是先花大量的时间教英语的26个字母的正确朗读、48个音素的读音,后教单词重音,单词的强读弱读,句子及段落停顿,再到文章的朗读。教师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是用来纠正学生在中学遗留下来的语音问题。对教师而言,教语音必须“有错必纠”,这样做的结果是:不知不觉中把英语
职称论文发表与写作指导中心:www.xiexiebang.com QQ:765769776
语音的课堂教学目标从“重教”转移到“重纠”。这样学习的结果使学生先前的英语学习热情顿失,枯燥的“纠音”越纠越枯燥,纠音纠到最后,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话,英语语音训练是越练越提不起兴趣,从而形成一种英语学习过程的“恶性循环”。而英语语音逆向教学则从逆向思维出发,采取听力训练与语音、语调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语音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课堂内外精听旋律悠美的经典英美名歌名曲,模仿歌曲的语音语调。在学生模仿过程中穿插进行英语语音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采取“另类”训练法进行英语语音教学:打破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给学生“打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是先教英语的48个音素、音标,后教单词、句子、段落,再到语段、篇章的教学,而是在精听旋律悠美的经典英美名歌名曲,模仿歌曲语音语调的基础上,把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听写技能结合起来,教学生用不完整的语句表达出交际的意图,鼓励学生运用有限的英语能力来让交际对象领会自己的意思,最终使学生的英语语音的实际运用能力得以提高。对学生而言,讲英语,学语音不必“有错必纠”,教师应学会如何把英语语音的课堂教学目标从“重纠”转移到“重学”上,认定英语语音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英语语音的课堂教学以听懂为基础,以模仿为过程。这个训练过程是在学生对语音材料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此过程是艰苦的,它即练听,又练读,是否听懂取决于是否能模仿出来。训练的结果是:学生的英语语音语调得到了提高和改进的同时,听力得到了增强,交际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英语语音课堂逆向教学应注意的几点
3.1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会学生如何学好英语。从第一节语音课开始,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谈语音语调的重要性以及语音语调的学习方法,还有告诉学生语音训练的难度,提醒学生除了语音课集中训练外,还有做好课后自己长期训练的思想准备。教师通过课堂内精听旋律悠美的经典英美名歌名曲,通过模仿歌曲的语音语调去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同时对于发音较差的学生,一旦发现其有点滴进步,就要及时鼓励。
3.2 灵活进行课堂设计,突出重点由于进入大学的多数同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语音模式,因而自我辨音的能力较差,这就需要老师有目的地不断纠正和提醒,必要时配以详细的语音发音器官图指导学生,要求学生课后多听、多模仿来校正自己的语音错误,从而提高自己的语音能力。
3.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构成了语音教学的立体教材。它使学生好像置身于现实的自然情景和言语交际的环境中,让学生在视听理解及有意识地模仿、操练的同时,将语音的韵律成分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自然消化吸收。结束语
英语语音课堂逆向教学实际上是融英语听、说、读、写为一体的综合教学,它使学生的英语发音、听力、词汇、文化素质等都得到提高。笔者通过对桂林航专2005级商务英语2班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英语语音课堂逆向教学试验后发现:在总共50个测试项目的期末检测分析中,试点班2005级商务英语2班与2005级商英/旅英非试点班相比,其答题正确率有35项高于非试点班(9项持平/略低于非试点班),而且试点班学生在英语语音基本知识的掌握、英语听力能力方面比非试点班有较大提高。这证明了英语语音课堂逆向教学的可行性。
职称论文发表与写作指导中心:www.xiexiebang.com QQ:765769776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论外语教学的逆向思维[J].外语界,2004(6): 2-3.[2] 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72-100.[3] 李斯洁.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业[J].中国轻工教育,2005(3): 79.[4] 李臻.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语音教学思考[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8): 62.[5] 庞新.当前英语发音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广西教育,2005(11):39.[6] 魏恩文.大学英语中语音教学的重要性[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