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广东卷作文解析与参考例文
2013年广东卷作文解析与参考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继续了去年的命题思路仍为新材料作文,总体衔接平稳。从所给材料的形式看为多则观点型,这点与去年的形式也基本相同,这与考前老师学生的备考基本符合。多则观点材料的作文在审题提炼观点时,可以采取“求同追异”的思路进行,先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观点),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后综合找出共同点,比如本次广东高考材料从富翁的行动和三家的不同态度看,他们共同的话题是关于“捐助”,富翁要捐助,其他三家受捐助,因此我们的审题立意中重点要谈“捐助”(或帮助),这是“求同”。另外我们还要“追异”,因为有三家对捐助不同的态度:有肯定、有提醒、有拒绝,考生可以针对任意一家的态度来写,还可以选取其中两家的对比思考。比如:帮助与面对帮助,捐助与面对捐助,理性面对捐助,捐助与施舍,爱心与信任,爱心与感激,获得与回报,热心的价值,不受嗟来之食等,但防止写成“富裕与贫穷”“如何致富”“关于慈善事业”“贫困家庭的梦想” “同情困难家庭处境”等这样大而空或有离题嫌疑的文章。
总之选择提炼出自己认同好写的观点,但千万不要只抓材料中的一个词去写或另起炉灶。从所选材料内容看,今年广东作文更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是一次“直面现实的感悟和思考”(陈少华),通过现实去的关注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慈善捐助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从汶川地震到雅安地震,从陈光标的高调捐款到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本则作文材料 与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关联,又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更多的是开放考察一个社会人格在当下的价值观念”(于丹),内容非常具体,直面现实,可以说如果平时学生不注意关注社会和生活是很难有作为的。于是有考生也感叹“切入点很小”,因为作文必须要围绕“捐助”,似乎准备的一些素材很难插入进去。其实这也正是给我们考生和老师提了个醒,那就是要不仅要学好课文,也要关注你生活的现实。其实从全国各地作文题看,也都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作”的思想,如全国卷“同学间人际关系”,浙江卷“三句话看青春”,四川卷“过一个平衡的生活”,山东卷 “莫言被挑错别字”等。
作文的命题与改革体现了命题者的立意,其实早在2012年阅卷后陈妙云教授就说“感觉学生文章缺乏思想性。”然而要培养有思想的学生必须从关注现实开始,而不是去死记一些所谓的作文素材。要有表达水平,还要有思想,特别是做个有思想的现代中学生,难怪有老师说,要通过思想的深浅拉开距离,我十分赞同这句话。
当然广东的作文自从“常识”以来,越来越贴近现实,这有其合理和现实主义的一面,能引导学生更关注现实生活,但由于我们的高考作文比较单一(每个省一次高考只有一个作文)
这样很难让学生有所选择,对于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想主义思潮的学生,象“雕刻心中的天使”这样的作文也许越来越远,思想可能越来越扁平。
【参考作文】
故事改编
捐 款
麦总搬到城中新居别墅三个月了,可街坊邻里没有一个与他来往。每天他总是西装革履,开着豪华小轿车下班回来,看到邻居们很热闹地围坐在一起喝酒打牌聊天,他对这份和谐与融洽实在很羡慕。
有几次,他主动停车下来与邻居们打招呼,大家也都表面上与他客气地聊上几句,可一会儿又陆续地散开了。他思来想去,自己没有什么对不住他们的地方,麦总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他推想可能他如今毕竟是有点钱,成了大伙眼里的“富翁”,住别墅、开靓车,邻居们大都还住的是普通民房,甚至有人家里还很困难,隔阂的原因就在这里。
机会终于来了,汶川大地震,全国上下都在捐款献爱心,麦总心想这回我得多拿点出来表达我的心意,决定干脆街坊邻里的捐款他都包了,并也同样写上他们的名字,按每户800元,他估算了一下这个老小区街坊邻里约60多户人家,也就5万多。这样他既为灾区捐了款,也替大家做了好事,这么想着他就印发了个通知,挨家挨户告知邻居们,晚上来他别墅,他请邻居们吃饭,顺便在捐款上签字。可大部分街坊邻里都找籍口说有事,到场人员寥寥无几。邻居们这样不领情,不给面子,他觉得很没趣。他迫不及待地问到场的小李子,询问林福家,薛大嫂还有看大门的老王这么都没来?小李子说他听老王说麦总的做法好像施舍,看不起他们,剥夺了他的爱心。麦总闻后怅然若失,不过他还是决定以小区的名义捐款5万。
几后天,街坊邻里大都对麦总为灾区捐款表示赞许,但他们每户也都各自捐了款。
周末的晚上,他脱下西装、领带和皮鞋,洗澡完,穿着便衣与拖鞋,拎着一扎啤酒,带上一次性的杯子,来到了邻居们喝酒打牌聊天的地方,麦总说:“各位兄弟,以后别叫我麦总,还是叫我麦惠民吧,或者干脆叫我阿民就好了。”不一会,大家就干掉了六瓶啤酒。酒量最大的林福喝得舌头有点发硬:“阿民老弟,你千万别看不起咱们这帮人常在这里闲聊,咱们也很想做些正经事,大伙还段时间正商量计划办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咱们准备把沈大哥的旧空房子装修一下,再购臵些桌椅,图书和活动器材,咱们几个发动社区的人每人都捐点钱,怎样?”阿民听了这话心花怒放了:“没问题,大伙说吧,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需要多少钱,我全包了!”林福说:“别,还是大家各尽所能吧。不用你全包,你就捐这个数,怎样?麦总说:“五万元,没问题!”林福哈哈大笑:“阿民老弟,我说的是五千元,咱们社区每人都要捐一点,总共有一万至二万元就行了。”阿民给大伙都满上酒,端起杯子说:“这些年我开公司做生意,也赚了些钱,咱们社区建文化活动中心,我当然要捐款,行,就按大家的意见,建成了,咱们社区就有一个象样文化活动场所了。”大伙听了都举起杯齐声说:“好!好!干!干!”
那晚,麦总喝得摇摇晃晃,哼着小曲回到家,面对妻子的质问与不解,他说:“我们有几千万身价,五千元对我们来说,值得噢!值得噢!”
爱心与尊严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严的,这也是一种美。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既然捐助,捐助者应该有博大的胸怀,相信能够理解受捐者的心态,领者欣然,拒者敬然。爱心不仅仅是财与物的施舍求助,也应该包括对人的尊严的爱护关怀。
曾几何时,慈善家陈光标高调捐款,抛洒钱财,可谓爱心无限,然而这种无视受捐者尊严的行为也令许多人唏嘘;还有我们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高调公开贫困户的名单和展现他们受捐的场面,真实令人呼吸困难。有谁考虑过这些受捐者他们的感受呢?且不说古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美誉,至少拒绝了受捐的一家认为这是一种施舍,这背后当然他认为是尊严的丧失。希望工程发起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认为,“如果以丧失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某种满足,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如今假日“扎堆”献爱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记得五一节,某福利院老人们一天要接待四五拨志愿者,据说光洗脚一天就5、6次,反反复复聊天,反反复复被推出去晒太阳,令老人们不堪其扰。这样的爱心成了一种幸福的负担,老人们俨然成了丧失尊严的道具。
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捐赠对象的想法和需求,把并不需要的东西强加于对方,以致造成反感和抵触情绪;甚至一些爱心捐赠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或是为完成某项任务,那么其结果会使得受赠人丝毫感受不到真挚的关心,而更像是一种道具任人摆布。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无论是帮助他人和被他人帮助,其地位都应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付出了,就理所当然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从而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苛求对方全盘接受,俯首帖耳。别忘了,受捐者亦有自己的尊严,对于自己不需要和造成困扰的献爱心活动,也有说不的权利。须知,献爱心是要真切让人感到“被爱”,而不是“被迫接受爱”。
在北京四惠地铁,许多路人都会把自己看过的报纸送给收报纸的70多岁李大爷,而李大爷给每位过往的路人发这张感激卡片,上面还写着“再怎么急,也别忘了吃早饭。”表示在收报纸期间受到大家不少的帮助,一个老人质朴的感恩心情跃然纸上。这是一个爱与尊严交织的温馨的画面。很多时候人在接受别人帮助后都需要展现自己的尊严,无论是断然拒绝还是过后的偿还,正如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其中的“志”就包含了人的尊严。于是在汶川大地 4 震中我们看到了唐山救援队的身影,在雅安地震中我们也看到了汶川救援队的存在。
社会需要爱心,就像天边的白云之于大地;人需要尊严,如同水之于生命。虽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但唯一不变的是它们纯净的颜色,无论怎样的姿态,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第二篇:2012年高考作文广东卷全解析
关注精神,选择主动-2012年高考作文广东卷全解析
供稿/李剑林[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宋伟丽[深圳市翠园中学]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解析
对于新材料作文,广东称之为“给定写作范围”的作文。在2007届的高考备考中,一线教师就热情地呼唤这种作文命题形式,但直到2011年为止,这种作文形式似乎都与广东高考无缘。在历届的备考中,虽然“给定写作范围”的模拟试题屡有出现,但舆论共识表现为“对于广东考生而言,这种命题形式还不成熟”。因此,今年的这个题目令广大师生大感意外。
本题材料由两个独立的段落组成。命题没有采用“材料一”“材料二”的字样,是为了在命题形式上与往年的题目更加接近,从考生的心理层面降低题目的难度。写作要求中“上面的材料”的语言也是一个模糊的说法,其目的也是放宽考生理解题目的界限。因为写作要求中没有明确限定考生必须结合两段材料,所以,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可以就一段材料或两段材料自由选择。
针对第一段文字,汤因比讲述了自己选择生活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选择这一时间和地点的原因——文化交汇。考生如果以此立意,有三个写作范围,第一是“选择生活的时代”,第二是“选择生活的地域”,第三是“生活与文化”。针对第二段文字,涵娜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希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居里夫人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考生同样可以得出“选择生活的时代”的写作范围。如果把两段文字结合起来考查,考生很容易发现“选择生活的时代”是交叉的内容,以此确立写作范围是完全可行的。评卷场反馈的结果也是写“生活与时代”的考生占最大比例。
语文考试结束之后,鉴于考生反馈的“回到过去”和“生在未来”,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今年广东高考作文在考“穿越”。今年的作文写穿越并非不可,但穿越只是一个噱头,而不是题目的本质。因为,它恰恰忽略了材料中最核心的内容。
无论是“生在哪个时代”还是“活在哪一地域”都只是材料的表层含义。作文材料中最核心的含义是居里夫人提到的生活的“有趣”和“有用”。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时代感的写作范围。在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今天,许多人感到了生活的无聊和工作的压力,于是社会普遍反映幸福指数偏低。一部分人把工作和生活直接对立,于是二者矛盾重重,顾此失彼。一部分人把生活工作化,于是生命中只有工作没有生活,整天为工作疲于奔命。一部分人把工作生活化,于是对于工作敷衍了事,工作上毫无业绩可言。在多数普通人工作与生活的二元对立人生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幸福问题。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前提下,于是乎一种新的误区悄然进入我们的视野——强调生活的质量而弱化工作的投入。居里夫人“有趣”和“有用”的言论恰好回应了这一问题。
从第二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居里夫人和涵娜、伊雷娜讨论的是生活的问题。“有趣”即生活的娱乐性、艺术性和幸福感。“有用”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依据这一理解反观第一段文字,很明显汤因比的立足点是“事业”,即工作。汤因比“醉心”于古文化的研究,“醉心”一词反映了他工作的“有趣”。“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因此这对汤因比的工作极其“有用”,相对而言,汤因比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他的工作也会对整个社会更加“有用”,汤因比自身的人生价值也会获得提升。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写作范围,即“人生的有趣与有用”。如果对第一段材料再做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汤因比喜爱文化的多元实际上是追求“人生的精神富足”而不是物质的享乐。这便是第一段材料的深层含义。
汤因比、涵娜、伊雷娜三人和居里夫人相比,二者之间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很明显,汤因比、涵娜、伊雷娜都认为时代或地域对人生、生活影响巨大,所以他们渴望选择时代和地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他们的人生态度是被动的。而居里夫人则认为时代对人生没有影响,“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的前提当然是个人的积极努力,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居里夫人的人生态度是主动的。以“人生态度的主动和被动”为写作范围写作同样是合题的。
两段文字都涉及了“选择”的意思,于是有部分考生把“选择”一词当作了写作范围。在写作中,考生只注重了“选择”,而与“选择”相关的内容与材料没有任何关系,这属于题意残缺的问题。
第三篇:201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
201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与江西的《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四川的《过一个平衡的生活》、安徽的《为什么能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等作文考题相比,2013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题则是集中于社会热议的道德范畴,让考生根据三个贫困家庭对富翁捐助的三种不同态度,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文笔。广东高考作文直面近几年来备受社会热议的道德范畴:富人扶贫与穷人受施的关系,在2013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无疑独树一臶。
众所周知,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驱地,历史上也多受港澳和外来文化的多元化影响,考生思维多元,想法活跃,因此,自2004年广东成为全国高考作文首次实行分省区命题的地区后,每年高考,广东作文的考题,都成为全国的关注点。这次也不例外。不过,像今年这次直面社会热议的贫富关系的道德话题,在高考作文出题还是首次。
就审题来说,这则材料意思显豁,角度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慈善家以及贫困三家对“捐助”的不同态度,引出“如何做慈善及对待慈善事业”这一论题。我们可以把立意角度建立在“慈善”与“报恩”“偿还”“施舍”的关系中来理解,更能开掘此次作文审题的内涵。
可从四种人的四个角度任选其一来写。一个是慈善家,比如从这个角度说,可以赞扬他的行善之心、慈善之心,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三个不同的家庭,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个是“感恩”,从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对别人的信任和感激之情;第二个以后会偿还,强调“责任和自强”,从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要经过思考鉴别之后决定取舍等;第三个是因为“尊严而拒绝”,从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当今的信任危机,进而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说虽然贫困但不受嗟来之食,有骨气。其中每个角度又可以引起其他一些小角度,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来写。这三种元素都是时下社会多元化的折射。
【素材运用】
有一个富商,他到他所要帮助的贫困山村考察。村民们面色青黄,衣衫褴褛,这让他深感捐助钱财的必要。但当他发现村民用美丽的斑竹烧火时,十分吃惊。原来此地虽盛产斑竹,但村民们只用它来烧火。商人不禁感叹:如此资源却不懂好好利用,即使我捐再多的钱又能改变什么!他要改变村民们“等、靠、要”的传统观念。于是他决定不直接捐钱到人,而是投资斑竹的开发加工,他请来大学工艺美术的老师设计了很多斑竹日用品和工艺品,然后组织村民们生产,自己再出钱帮他们做广告销售。村民们终于意识到本村资源的财富潜力,转变了观念,搞起了农村经济,最终摆脱了贫穷,走上了富裕之路。(《富人,请改变一下你的观念》)
运用点拨:聪明的施予恩惠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及其所带来影响或许比我们所想象的还要深远。富人捐助时,如果从单纯的乐善好施的“好人”向慈善家的转变,也许效果更好,更有意义。
【优秀作文一】
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
一考生
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臵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省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的选择拒绝。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矣,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
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
【点评】
文章立意准确,能紧扣富翁热心慈善事业,捐助三个家庭的材料,引出有关慈善的话题,并以此为中心内容展开论述。文章富含哲理,思辨性强。作者认为真正有效的善行需要采用适合捐助对象的行善方式,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平等互信的桥梁,让善意顺利进行,让爱心顺利传播。并对当前慈善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较深入,认识较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理性而平实地论述了生活的真谛,娓娓道来,十分亲切,毫无空洞的说教。所用材料新鲜、典型,颇有时代气息,全文条理清晰,论证较有层次,结尾点题照应开头,首尾圆合,逻辑性强。
【优秀作文二】
让爱双向流动
一考生
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主流的。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
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臵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爱与正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我们也忘不了那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他支撑在讲台边。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
当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得不那么和谐。
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点评】
这是一篇观点新鲜、思辩性强、内容充实、论述深刻、富有说服力的典范议论文。作者认为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还是可以流动的。而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都应该互相尊重,互有沟通交流,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讲,作者这样的立意在众多考生中算是上乘的,也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种立意。全文思路清晰,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可以说,这是一篇构思缜密、阐述深刻到位的好文章。
【优秀作文三】
点亮万家灯火
一考生
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
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
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
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
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所谓虑,也是多虑了。
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
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要枯萎在手心里。
惟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
【点评】
面对富翁真诚的捐助,眼前贫困的家庭该不该接受呢?本文作者能很好地领悟命题者命题的意图,不沿惯常的定势、庸常的思维出发,从一个特定视角,以一种独出心裁的思维去关注、感悟、品评生活,自主体验,开辟并丰富考生思考生活的新视角——有利于善的传递、爱的弘扬,就应该接受。新颖的立意,赢得阅卷老师的赏识,再加上思路清晰,选材典型,阐述深刻,使全文具有了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优秀作文四】
悦纳捐助
一考生
人生如潮汐,有高潮,有低潮;人生如群山,有高峰,有低谷;人生如行路,有坦途,有崎岖。当人遭遇低潮,跌入低谷,甚至落入险境、绝境时,是否渴望一双援手?可真正当帮助、援助和捐助来临之时,犹豫者有之,怀疑者有之,拒绝者有之,让捐助者深为不解和尴尬。捐助者,怀抱一颗爱心,扶危济困,力行善举,受助者要勇于接纳,欣然受助。只要受助者把握“感”、“干”和“赶”三字诀,就可以把捐助者的爱心传递,善意传承。
“感”,是感谢、感激和感恩,只有心怀感恩才有远大胸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捐助者的行列,热心慈善,也有越来越多人的受助,走出困境。但是,这其中也有不谐和的音符,有人认为受助是天经地义的,有的人感觉像“中奖”、“天上掉馅饼”,甚至有的人恶意揣测捐助的动机和意图,这些确实是要不得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浣娘的一碗红薯饭,韩信牢记心中,为她养老送终。邻家大妈的一袭寒衣,欧阳公终生抚养;15岁时别人30元的帮助,陈光标接受媒体采访时经常提及。正是他们的感恩之心,才让他们有了远大的胸怀,才让他们有了追求梦想的情怀。受助者,“欲壑难填”不可取,一味拒绝,敬而远之,似乎也很难说是摆脱困境之道。摒弃抱怨,心存感恩,捐助者会开心,受助者会宽心。
“干”,是鼓足干劲,努力做事,只有拼命干才能走出困境。贫困,生活无以为继,别人的帮助是伸入大坑的扶梯,是深井探下的油灯,摆脱困境,还要靠自己努力。金钱的贫困不要紧,心灵的贫困最可悲。有些人面对困境,不是积极努力,而是“等”“靠”“要”,唯恐没有得到捐助,抱怨受捐少了,躺在别人的捐助上睡大觉,消极等待,不是把捐助的钱物化为再生产的资本、突出贫困的种子和走出困顿的动力。如此守株待“捐”,只能一穷再穷,永无翻身之日。人穷志不穷,把别人的捐助一部分用作日常所需,更多的要投入学习技能,子女的教育,用知识改变命运。只要认真做事,总有一天会拨云见日,摆脱困境。不放弃,不抛弃,大干快干,受助者尽心,捐助者舒心。
“赶”,是迎头赶上,是赶超超越。花无百日红,人无一世穷。懂得感恩,回报社会,努力做事,是感恩的做好方式。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超越平常的生活,是捐助者最愿意看到的结局。一个受捐助的贫困学生,好好学习,掌握科学
知识,是捐助者乐于见到的;一个受捐助的贫困家庭,真抓实干,尽快摆脱贫困,步入小康富裕,也是捐助者乐于见到的;一个受捐助的地方,大干快干,争取后发优势,尽快摘掉贫困的帽子,更是捐助者乐于见到的。面对捐助,受助者要有感恩之心,感恩之行,更要有感恩之志。
智明志坚者,难可除。别人的爱心善举,受助者要高兴接纳,要“拿来”,用感恩之心,化作感恩之行,激发感恩之志。让爱心善举和感恩回报良性互动,让社会遍洒爱心之甘露,让人间遍开幸福之彩花。
【点评】
本文作者在这个丰富多彩、变革日新的时代里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的新视野——“捐助者,怀抱一颗爱心,扶危济困,力行善举,受助者要勇于接纳,欣然受助。只要受助者把握“感”、“干”和“赶”三字诀,就可以把捐助者的爱心传递,善意传承”,深刻的立意,振聋发聩,引人警醒,更令人深思,足见该考生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思辨力。而后作者从“感,是感谢、感激和感恩,只有心怀感恩才有远大胸怀”、“干,是鼓足干劲,努力做事,只有拼命干才能走出困境”、“赶,是迎头赶上,是赶超超越”三个方面深入地加以阐述,最后再归纳升华全文的主旨,从而给读者以震撼心灵的思考和感悟。可以说,这是一篇很有力度的考场优秀作文。
第四篇:2014年广东卷优秀作文
2014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优秀作文
(广东卷)
【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简析】
1、富辩证意味 写作空间较大。两段材料并举,对比了照相技术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每则材料本身就富有辩证意味。材料精短易读,只陈述事实,不作价值判断,呈现了意义的容涵性、开放性,这些都给考生较大的写作空间。考生在审题时,既可以对两段材料表达看法,结合照相以及科技与人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联想;也可以在相似的科技与人的关系背景下,以一段材料为重点,结合自身的经验,围绕照相技术与分享方式、情感体验等展开讨论;还可以在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其他能反映科技与人关系的材料展开联想与想象。以上角度和立意,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
2、深层含义讲物质与精神。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思辨性,重点考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生活的思考,对现实的思辨;二是现实性,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题目具备了一定的难度,可以考出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下。素材的表层含义很明显,不过思考能力强的考生也可以思考出深层的含义,即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其实,不管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技术”,都是一个载体,和我们的传统书信与电子邮件类似,如果学生作一下类比,拓展思维,就可以触及到深层次的含义。
立意参考
1.真正流逝的不是时间,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单纯的感情!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淡了!
2.时代在变,载体在变,人的情感回忆永远不变。
3.科技发达给我们的感情世界带来的变化。
【优秀作文】(7篇)
用心观察与记录(叙述性散文一类卷)
如今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人们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不顾一卷三十六幅的胶卷几十元的高昂成本,与暗房里费心劳神的冲洗过程。1 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这种种麻烦逼着摄影师在按下每一次快门之前,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张逐渐显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记忆。
这种回味在如今数码照片泛滥的时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们用镜头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记忆,以为自己这样便抓住了时光。
我也曾经这样天真地认为。我初涉摄影之时曾去过一次西藏旅游,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蓝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对这一切难以用人类语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拍下来。于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间,我的眼睛几乎未从取景器小窗口上移开过,存储卡也被填得满满的,心想我已记录下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浏览这些相片时,却再找不回当时的那一份激动了。当时只顾着拍照,却忘了用心体会旅途的愉快,面对美景的新奇与感动,以及景观背后动人的故事传说„„我这才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相片记录下来的。
后来,有一次我带上相机出门“扫街”时,才真正领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区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诱人香味,原来是一家老字号肠粉店。走进店里,点一碟肠粉,看着老板在氤氲的烟气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住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在老城区我又见到一家打制传统铜器的小店。循着“叮叮”声走过去,与老师傅打声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铜的过程。老师傅看着我专注的神情,露出灿烂笑容,于是我又按下快门。当我回家翻看这两张照片,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又闻到肠粉的香味,又听到打铜的悦耳声音。
我这才明白,拍照只不过是给你一个观察体验的机会,而照片只不过是回忆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忆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又有何关系?照片的多与少又有何关系?只要用心体验,用心记录,定能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专家点评】
标题清楚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能够迅速透过所提供的材料的表象发现照片的本质,即“照片不过是回忆的引子”,它的功能在于记忆和记录。文章以辩证的眼光,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技术并不重要,量多量少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拍摄者应“用心体验”和“用心记录”生活,这才是拍照的真正目的。只要用心观察和记录,就能够“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文章内容完全符合题意,而且立意颇为深刻。作者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举了一正一反两个生动事例,来印证自己对拍照“真正目的”的领悟过程。文中多次出现“用心”一词,紧扣标题。文章中心突出,思路清晰,并有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语言表达流畅生动,文面整洁。
数码时代,珍存点滴(论
述性散文一类卷)
家中有不少老照片。
最古老的一张是属于妈妈的奶奶的,也就是我的外曾祖母的。她一脸安详地面对镜头,黑白照片略微泛黄,却丝毫无损于她的雍容气度。每当母亲提起她时,总有十分的崇敬。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她从香港给家里捎回了不少好东西。母亲一脸自豪地叙说着家里拥有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引来晚上全村人的大集会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尘封往事总能带来一段温馨的记忆,当然还有那逝去的伤痛。她的照片不多,屡次搬家之后便只剩下这张了,我们 2 的万千思绪,便全由这照片来承托。
我还见到过父母的婚纱照,寥寥几张,或是深情的凝望,或是相爱的依偎。甫一翻开,那爱意与幸福总能触动我的心弦。当然还有我刚出生时在父亲怀中的笑脸,那时父亲两鬓尚未斑白,模样正值年青。这些照片都被父母装裱起来,仔细珍藏。每当父母从照片下经过,我常能看见他们沉浸于记忆中的甜蜜微笑。
然而,时代的脚步却总不会留恋畴昔。生产胶卷的柯达早已倒闭,CMOS感光元件与不断扩充的储存卡为海量拍摄提供保障。或许在从前,我们还要细细取景,不想浪费手中的胶卷。而今,我们只须轻按快门,“咔嚓”便是一张。有时候嫌一张不好,便有事没事多拍几张,说是多留点纪念,其实最后都丢进了记忆的垃圾箱。而今我们每次出游归来,把单反里10多个G的相片复制到电脑上,接下来便是三个字:删、删、删。又或是空闲时,翻看手机上动辄成百上千张照片,大多都不记得自己当初在干什么,于是兴味索然,无心观看。
有人说,这是因为照片太多,在浩茫的照片之海中稀释了本应珍存的生活记忆。此话的确有道理,我们随手一拍,大多是日常琐事,拍完就忘。在照片中找记忆,再也不是先前的把玩珍珠了,而成了沙里淘金的苦差事。
说到底,这便是数码时代人与信息的困局。人生也有涯,而信息也无涯,我们不断地加快脚步,想要接住扑面而来的更多信息,比如照片。殊不知,这会应了庄生两千年前的谶语:“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已经无法停住自己的脚步,回望生活的点滴。生活的美好记忆,便是道旁串串遗落的珍珠,弃掷逦迤。为什么不停下来,看一看,再出发?
在数码时代,我们本应有更好的技术条件,去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为何不将这些生活的沙子放进蚌壳,结成令人惊艳的珍珠?数码时代,我们更应该珍存生活的点滴,让这点滴的记忆相伴一生。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较为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数码时代,珍存点滴》为题,先谈家中珍藏的外曾祖母照、父母的婚纱照等老照片所沉淀的温馨记忆,再描述数码时代照片虽多、生活记忆却被稀释的现实,在两个时代的对比中,自然而然地点出作品的主题。在作者看来,数据时代海量的照片是稀释生活记忆的原因,可说到底,是数码时代人与信息的困局,但这本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在结尾提出数码时代珍存点滴的希望,点明主题。文章中心突出,立意深刻。思路清晰,由事及理,情蕴其中,叙述、议论、抒情有机融合,文体特征鲜明。语言流畅,有文采,如“沙里淘金的苦差事”、“人与信息的困局”等表达准确形象,概括力强,显示出作者具有较好的语言素养。
谁为照片背后的价值流失负责?(议论文一类卷)
随着技术的进步,照相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只需手机或相机,每个人都能随意记录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可惜的是,这些照片上的种种细节却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胶卷越来越轻,相机越来越轻,而照得照片的价值的手也越来越轻。照片背后的故事和人文价值在清脆的快门声中渐渐流失。
试想当你家庭较穷困,而照相又需一笔不菲的开支时,你会轻易拍照吗?显然不会。这时的照片记录的必然是一些关乎整个家庭的大事。而这张造价不菲的黑白照背后也必然有着可以说一夜的故事和价值。可随着技术的进步,拍照的便捷,随手照下的一花一草只因一时心情愉快,其背后的故事与价值也就不再弥足珍贵。
可是,技术的进步并不为照片背后的人文价值的流失负全责。在技术发达的今天,仍有不少坚守传统工艺,拍黑白照片的人。在广州东山,祖宗三代一脉相承黑白照片的摄影店,而附近也有几个固定的客人,每隔一年来拍一张全家福,在黑白的底片上记下家人的音容笑貌。即使技术在飞快的进步,我们仍能用黑白照片记下我们的光阴,可为什么我们没有呢?我们随手的拍摄,随手的与陌生人分享照片,这种“随便”的快餐文化正因技术的快脚步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不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丢弃了照片后的人文价值,而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过于浮躁而急促。急速的脚步让我们与亲朋好友分疏,让社会间的人文关怀减少,让我们没有了静坐在一起,分享生活的耐性和人情味从而导致了人文关怀的减少。因此,现代先进的照相技术才拍不出人文价值与故事。这不是技术的过失,而是我们失去辨识能力,在技术的进步下越走越急,越来越浮躁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才是应该为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而负责的为祸者。
因此,我们不应再盲目指责技术的进步。“舌尖上的中国”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拍摄技术,而照出了邻里的互助,一家人合力煮饭的和谐,照出了所谓“肤浅”美食背后的人文价值。抛却浮躁的心,便捷的高科技相机也能照到温馨的故事。抛却急切的脚步,高科技的当代社会也能在时代的镜框下显出充满人文关怀的五彩美景。
22+22+9=53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
有人曾指出,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生过得越来越索然无味。人们纷纷怀念起黑白胶片的时代,以为它能收藏人生值得珍惜的瞬间。然而,愚以为,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诚如钱钟书在其《围城》中写道:“围墙里的人想出去,围墙外的人想进来。”我们处在黑白胶片时代时,总是抱着“胶片贵而少,照片拍不够”的遗憾;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码技术出现了,照片任意拍,却又萌发“值得珍惜的点滴被稀释”的感慨。但是,数码技术的时代,人生的可贵记忆不会被稀释,反而会加固、加深。
数码时代更能够唤起珍贵的记忆的原因,是数码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多样的照相需求,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柴静在其《看见》中抒发过这样的感慨:“生命不是用来比较而是用来完成的。”但是,假如用黑白胶片时代的技术来记录下一个生命完成的历程,未免太过单薄,缺乏厚实感。而数码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这个缺陷。让人随意地照相,不受时空之限制,唯需一台数码相机而已。人们记录下一个个生命的成长,从出生的满月酒到幼儿学步,从幼儿园取得“好孩子”称号到中学获得荣誉时的留影纪念,数码时代下更能保留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让人生变得更加厚实,更加充满韵味。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又一重要原因,便是它与网络的双向性,它能随时将照片上传至网络与人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情感的充盈,获得愉悦的享受。当我们把自己满意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与朋友分享时,我们可能会收获他人的赞美,让自己倍感有所成就; 4 抑或将我们至亲的人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我们可能会收获别人的祝福,让我们倍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我们的记忆也会随着幸福感而铭记在心,更容易保留彼此之间美好的印象与感觉,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之中的情谊,收获亲情、友情之美好。
或许由于数码时代的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照片能够快速浏览和频繁更新,以致值得珍惜的点滴也被稀释了,怀念起黑白胶片时代。但是,由于数码技术具有黑白胶片技术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更能够摄影、保存、分享等,而且永不泛黄,永不模糊,因而它更能唤起人们珍贵的记忆。
数码技术的时代,同样能够唤起人们永不褪色的记忆。让我们用手中的数码相机,记录下生活中值得珍惜的点滴。
【专家点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讲述材料和一些人看法的基础上,开门见山表明了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即:“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记忆”。围绕这个观点,文章从两个方面,一是数码技术便于细致记录生活的过程,二是网络的双向性,便于人们分享和加深交流,阐述了数码技术比黑白技术时代的照片更能唤起和加深人们的情感和交流。由于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和具体的描述,增强了对读者的说服力。全文值得肯定的是,观点鲜明,论述较有力,思路较清楚,语言较流畅。不足之处在于倒数第二段论证不够,全文中个别语言还欠推敲如第四段……“收获情感的充盈……”。
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
当曾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入侵和侵蚀。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和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每一首最爱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攻城占地,势如破竹。
然而,当我们臣服于现代技术那娆媚的风姿和高贵的裙摆时,是否也曾想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储存,光速的传播速度,便捷丰富的资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你是否也曾对曾经伴你度过艰辛峥嵘岁月的“鱼书”和“随身听”们,有过一丝不舍和留恋?
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大炉,5 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也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
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
于是,佳能的“感动常在”听上去更像一句难以实现的诺言。而偶尔翻开母亲的相册,我却总能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即使泛黄,却依然能看见那一抹动人的微笑。
【专家点评】
本文作者在认真研读材料内容、准确把握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择现代技术对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侵蚀”为观察角度,论述新电子技术时代带来的“美好”的“稀释”和传统的遗失。作者列举了数码技术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变迁的种种表现,认为这表明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与现今“冰冷而没有生命”的数码照片相比,母亲相册中那泛黄的老照片却保存了“一抹动人的微笑”。文章立意明确,中心突出。论述既能紧扣材料,又能进行丰富的相似联想,同时,相关古典诗句、现代作家的言论信手拈来,从而使得文章内容非常充实,反映出作者平时对现实生活有较为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且有较为广泛的课外阅读。
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本文文体特征鲜明,叙述、议论和抒情有机融合,既能以理服人,也能以情动人。在文字表达方面,作者的表现堪称优秀。文章语言清晰流畅、准确有力,尤其是对“风光无两”、“雄霸天下”、“令人咋舌”、“悲欢离合”、“冷酷无情”、“黯然离场”、“备受冷落”、“方兴未艾”、“大行其道”、“势如破竹”、“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如泣如诉”、“浑然不知”等成语和四字短语的运用显得得心应手,令全文文采斐然。
让记忆之花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
院子里的紫藤花开了,散发着清悠安宁的香气。
奶奶跟往常一样,搬着一张陪伴她多年的长躺椅,来到院中那棵古老苍劲的大树下,安静地歇息着。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温暖地照耀着奶奶,一切是那么的安详与美好。
跟以往一样,奶奶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相片。岁月的冲刷与销蚀早已摧毁了那张黑白的胶片,照片上的人物已不很清晰。可是奶奶并不在意,她紧紧地捏住那张珍贵的照片,让记忆之花在每一个宁静的午后静静盛放在那泛黄的纸片上。
那是一张怎样充满温情的照片啊!
奶奶说当年爷爷向她告白的时候,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紫藤花清悠的香气让她陶醉在与爷爷相识的点滴岁月里。相片中的奶奶,年轻貌美,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娇羞地依偎在爷爷的怀抱里,笑容灿烂。爷爷也是一脸幸福的样子。
这是一份永恒的回忆。爷爷已经不在,只剩下奶奶忠诚地守护着这份曾经美好的记忆。是这张泛黄了的纸张,给了奶奶情感的寄托与依靠,而不至于觉得空虚、寂寞甚至是害怕。一张小小的纸张,即使是泛黄,也可以给灵魂一个温暖的安身之处。
紫藤花的香气逐渐变淡。花开之后,一切的馥郁终归隐去,只留下一丝微微的痕迹。可记忆却是愈来愈加浓厚。
我蹑手蹑脚地走向奶奶,只是想进一步感受那份温情。奶奶不经意间睁开了眼,看着我天真的表情,笑了笑,然后抚摸我滑溜溜的短发。“奶奶,想爷爷了吗?”奶奶先是愣了愣,然后望向近处那株盛放的紫藤,微微地点了一下头。我看着奶奶那双眼睛,仿佛看到了岁月深处那份曾经的快乐。所有的忧郁,都在奶奶看到那张泛黄的相片时一扫而光。我知道,此刻她的心里是多么的幸福啊。
我回到里屋,拾起桌面上那些光彩亮丽的数码相片,回忆起相片上定格的那些美妙时光,幸福之花亦心底悄悄开放。我终于明白,其实什么照片并不重要,无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真诚地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这份回忆,贯穿你的一生,给你的心灵带来贴心的温暖与快乐。
于是,在紫藤花开的季节里,记忆之花静静地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给活着的人一份生存下去的美好与希冀!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全文紧扣材料,记叙了奶奶和一张照片的故事:岁月流逝,照片泛黄,但奶奶记忆犹在,对爷爷深情依旧,从而赞颂了人世间永恒的真情。文章如果到此为止,也许已经不错了,但未免还流于一般,其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作者还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进而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深化了主题。文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结构方面,从紫藤花起笔,紧接着描写了奶奶看照片的特写镜头,然后穿插进了奶奶对美好的往昔的回忆,再写到了“我”的观察,“我”的感悟,并于文末点题,线索清晰,行文流畅,构思巧妙。文中多次出现了紫中带蓝、灿若云霞的紫藤花,它贯穿始终,对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映衬作用。同时,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既有生动形象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又有发自内心的抒情,还有画龙点睛的议论,文体特色鲜明。
阿锦的黑白记忆
阿锦摊开那本泛黄的相册,周边的角被岁月磨出了须线,她定定地望着里面夹的黑白照,岁月竟将它装订得如此拙劣,落下斑驳的印迹。她忍着泪,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本就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唯有自爱,此生不老„„
阿锦对这个世界开始有认知的时候,她就觉得这个世界挤满了黑与白的单调色彩,黑白的电视,有常年晃动的“雪花”;笨重的黑色收音机,吱吱送出美妙的音乐;还有就是父亲最珍视的全家福黑白照片,被镶嵌在精致的镜框里,挂在墙上。父亲吃力地抱着微胖的自己,欢悦地指着照片的人儿给自己辨认,阿锦眨巴着自己水汪汪的大眼睛,摇摇头,转向一旁的毛绒玩具,父亲微微嗔怒,却也无可奈何。阿锦还小,无法将家的概念一针一线的纳入她的心底,这时刻的阿锦对于黑白照的第一抹印象,尚未在她的心里撩拢出动人的涟漪,她哪里会晓得,一张小小的照片,牵绊住了往后的岁月,绊住了那颗敏感的心。
阿锦渐渐长大,她开始渴求穿上漂亮的小花裙,欢心雀跃地跑去相馆,倚在父母怀里,7 照上一张全家福。她嘟着嘴,卖力地摇着父亲的手臂。父亲皱了皱眉,照上一张相,就该意味着这个月的饭菜无法合乎阿锦的心意,倘若她眼泪涟涟,嚷着要吃肉的话?父亲望望撒娇的阿锦,宠溺的眼神不言而喻,他弯下腰去,搂抱起阿锦,说:好,阿爸周末带你去照相!阿锦的牙齿亮白得像一道闪电,她狡猾地笑着,这世上最爱自己的人,愿意摘下最美星星给自己。那个周末,阿锦如愿拍下自己想要的全家福,她的笑靥如花,被定格在那个黑白岁月,即使日子艰苦,父母们愿付出一切去爱她的岁月。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锦渐渐长高,父亲的背更驼,母亲眼角的皱纹也愈深,可唯一不变是,每一年,父亲总要全家去照相馆照上一张全家福。阿锦的眼里色彩日渐丰富,黑白的照片也逐渐褪去它夺目的光彩,被一沓沓的彩色照片替代,可阿锦分明看见,父亲粗糙的双手,抚摸黑白全家福的专注与慈爱。
记忆站在一米外的光阴,朝阿锦点头微笑,阿锦轻轻合上相册,眼里顿时起了雾气,她觉得那泛黄的陈旧的黑白相册,装载着那么多的黑白记忆,却是明晃晃的耀眼,时代永远会变,可有一些东西,却固若金汤地躺在自己的心房,只待岁月静好!
【专家点评】
文章以黑白全家福照片为线索,娓娓叙述阿锦幼时生活的温馨记忆。全文内容表面上叙写的是阿锦对黑白相册的翻阅和回忆,实际上是表达阿锦对那个日子清贫艰苦却充满父母疼爱的岁月的怀念和感慨。这一主题符合题目材料第一段中陈述的黑白相片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的内容。文章首尾呼应,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真挚细腻,表现出作者较强的表情达意的能力。
当然,文章在内容上还显得不够充实,立意也较浅显,只是基于题目材料的表层意思,没有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探究,许多地方的语言表达还十分稚嫩,不一定更准确,但与同龄人相比,能够在高考考场上构思出这样一篇文章,也是实属不易的。(Yan)
第五篇:2012年广东中考作文解析
2012广东省广州市(省会卷)
作者
袁其顺
联通信息
广东省开平市第一中学(529367)电话*** 署名 袁其顺
一、原题
请以“改变一点点”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600字以上,3、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考题解析
【高分指导】
这个题目出得很朴实,有助于学生的发挥。可以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近年来广州中考作文多是命题作文,这次作文延续了以往的传统,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也更容易操作。
“改变一点点”,这个题目对大多数考生来说不难写,不容易跑题。从选材来看,改变是初中学生对生活学习的感悟,这样的题目贴近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发,有理可讲。从作文的主题立意来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选材范围很广,拿高分应不难。广州市第二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长董穗星说:这个题目的审题难度不大,对考生的限制比较少,给他们发挥的空间比较大。选材范围很广,可以以小见大,既可以写身边的小事,也可以剖析自己内心,还可以把眼光辐射到社会。无论是写身边还是社会的人和事,学生都应该有对生活的感悟。这个题目无论从什么角度写,都是有事可写,有话可说。考生也不容易套作。学生如果审好题,选吸引的材料,注意详略得当,再有一些细节描写和语言优美流畅的话,拿高分应该不难。
实际上,这个题目告诉今后的考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时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写好这篇作文,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审题立意。改变一点点,主人公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自己改变了什么一点点,自己取得了怎样的进步。这里面涉及到情感和生活,学习与进步。学习方法上改变一点点可以提高成绩,家庭亲情上改变一点点,自己和父母的情感会更融洽,友情上改变一点点,朋友之间更欢乐„„这都是改变带来的。别人身上是通过改变了什么取得了成功:思维改变一点点,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情感改变一点点,邻里之间更融洽。在构思上,应该注意的是,主题和中心一定要做到一致,防止大而空。
当然,立意上邪可以从反面入手,人之处性本善,人性的恶也是一点点善的改变而形成的,从这方面着笔,要求考生能够善于观察生活,比如吸毒人员,从一点点的好奇到成瘾;比如贪腐,也是从一点点的改变酿成的,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积少成多,积重难返等等。
最佳的立意应该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化大为小,例如城市面貌的一点点改变,家乡的一点点变化,人心的一点点改变,都应该落实在某一个人物或事物对象上。
二、素材集萃。“改变”一词,成为广东的热词。这道试题,切合广东社会人文特点,从大的方面来说,是社会的转型,广东精神的改变;从小的方面来说,每一个人都需要改变,只须改变一点点,就能收到奇效。所以熊育群(作家、广东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学奖” 得主)评价说:题目人性化,发挥空间大。这个题目很不错,只要涉及生活的改变、人生的改变、社会的改变,哪怕很小的一点感触,都能成篇。人生的体悟不在于大小,只要有所发现。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变化无处不在,正在剧烈变动,不存在找不到,除非学生的感受能力为零,否则他们都有话说,而且可以与自己的真实生活对接,写出真情实感。对于命题作文而言,能让人写出真实感受、不生搬硬造,是非常可贵的。
在“改变一点点”这一考题下,可选用的素材很多。比如千古江山,风流人物如天上繁星,数不胜数,文有李白、杜甫,武有吕布、张飞,能文善武者也很多,却少有人像吕蒙一样,把纯粹武将的自己改变成文武兼具的精英。“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经孙权提点的吕蒙不甘于只做一个有勇无谋的“粗人”,遍读群书,让闪光的知识改变他粗鄙的凡身,改变他简单的头脑,使他终成一代英雄!“我只是想让这个世界为着我的存在而有一点点的改变”,为着这个理想,九把刀坚持网络创作十余年,最终由他导演的《那些年》一炮走红,改变了整个电影界;“生命的长度已经限定,那我就拉长生命的宽度,从而,做大生命的面积”,面对不可改变的现实,张荥鑫开始改变自己心境,用另一种眼光看人生,最终这位“半心女孩”用变通的心态书写了不一样的人生;王澍不断改变自己的设计,在探索中求变,将中国乡土风融入建筑设计,成为荣获建筑界“诺贝尔”奖的中第一位国人,改变了世界对中国建筑的偏见„„
三、文体选择。
1、记叙文当属于首选,可以记叙自己,也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如果只是把改变过程写成记叙文,则不够出彩,应该把小改变升华一下,写出每天小改变日积月累的作用、量变引起质变。记叙文的构思在于升华主题,即在叙述的过程中,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写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夹叙夹议的文章可以获得高分。议论文的构思在于例证的是否恰当,语言表达是否准确,行文是否流畅。
2、议论文容易入题,如果考生善于驾驭论述,可以获得高分。
考场佳作
改变一点点
广州一考生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变成了路。
——鲁迅
路,是人走出来的,一个人走只能改变一点点,每个人改变一点点,这世上就有了路。
如果我们细心,如果我们留意,曾经年轻的爸爸妈妈们随着我们的长大,慢慢地一点点地改变了容颜;春蝉蜕变,幼鸟长羽,小草妆点大地,无不是一点点地改变的。这是成长的过程,每天改变一点点,小树能参天,禾苗变成熟,雄鹰振翅飞。
曾经发生在佛山的小悦悦事件,震惊中国社会,这不仅仅是道德的沦落,是整个社会的伤痛记忆。十九个路人的过而不救的冷漠,是什么让他们视而不见?难道这是固有的吗?急人之困,救人危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九个路人是怎样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点点丢弃的?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人们的物质生活一点点地上去了,但是道德精神却一点点地丢弃了。
其实只要我们也像世上没有的路那样一点点走过,路可以走出来,人的道德素质也会一点点地改变,只要我们改变一点点,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歌星韦唯曾经唱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谭千秋老师、张丽莉老师、司机吴斌,这一个个英雄般的事迹奏响了我们这个时代道德情操的最强音,他们正在一点点地改变着世人的冷漠和旁观。君不见,鲁迅先生曾经弃医从文,毅然拿起笔杆子指向那个黑暗的社会,他还全力支持新文化运动,以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他改变了自己一点点,更改变了世界一点点。如果我们的社会像谭千秋、张丽莉、吴斌那样的人多一些,每个人改变一点点,我们社会道德的大厦就会越来越高,我们的和谐之路也会越来越平坦。
让我们一起改变一点点,走出一条社会和谐的道德大路吧!
【简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佳构,其亮点在于直击时代,鞭辟入里,考生敏感地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地议论,开头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入题新颖,接着运用排比类比的手法,将文章引入自己的论点,巧妙地提出观点。考生对于社会现实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善于阐发,直击人们的内心,抓得紧,挖的深,结构精巧,善于阐发。佛山小悦悦事件、谭千秋、张丽莉、吴斌等事例,通过正反对比证明论点,论证技法运用恰当,结尾发出倡议,干净利落。
整篇文章一气呵成,立意深刻,显示了考生驾驭议论文的能力。【抢分要点】
时代感强
鞭辟入里
改变一点点 广州一考生
拿起笔来,我突然觉得沉重而又轻松,沉重的话题是想写写我的奶奶,轻松的话题也依然是我的奶奶,为什么?请听我诉说。
事情还得从我爸爸说起,听我爸爸说,奶奶的命很苦,爷爷是一个跑长途运输的司机,经常把奶奶一个人丢在家里,一出差就是半个月或者半年。直到后来爸爸出生,才让奶奶有所寄托。可是,爷爷在爸爸只有五岁的时候,在路上遭遇了车祸,不幸身故。从那时候开始,奶奶就一个人带着爸爸生活,一直没有再成家。
爸爸后来娶了妈妈,奶奶就一直唠叨,要妈妈一定要生个男孩,为此,不知道和妈妈争执了多少次,婆媳一直冷战。到了我出生之后,奶奶的脸色就更不好看了,要求我妈妈再生一个男孩,可是妈妈有了我之后,再也不愿意再生。说新时代了,男孩女孩都一样。妈妈和奶奶再次陷入冷战。
小时候,奶奶偶尔也会很疼我,她告诉我爸爸说,她答应过爷爷一定要把我们家的香火延续下去,坚持让爸爸说服妈妈再生一个男孩,可是爸爸说服不了妈妈,就这样一直僵持着。
小时候的我异常聪明伶俐,早早就明白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嘴特别甜,人特别乖,看到这些,奶奶会经常在我的面前说,要是女女是男孩子多好啊。这个时候,我也会回答奶奶,女孩也不比男孩差。
上了学,读了书,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最优秀的,奶奶对我的态度也慢慢改变了一点点,常常在外人面前夸我是一个好孩子,直到我以第一名的身份考入重点初中,奶奶对我态度再次改变了一点点。
现在,坐在中考的考场上,逐渐的,我感觉越来越轻松,因为我的成绩,因为我越来越优秀,奶奶改变了一点点,再改变一点点,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奶奶彻底改变重男轻女的思想。我今天安然坐在考场上,那些沉重的往事都如过眼云烟,奶奶,您的孙女真的很优秀。
【简评】
这篇考场作文是一个优秀的女孩子的内心独白,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独具玲珑心的女孩子,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奶奶证明自己,让奶奶改变重男轻女的思想。文章选材立意很好,是一篇真实剖白,主题上虽然早就写过,但是依然感动人心。语言平实自然,发自肺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叙述的故事较为生动,按照时间的顺序安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显示了考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抢分要点】
真情剖白
独具慧心
改变一点点
广州一考生
一个人的改变,是从一点点开始的,当一个人每天向着好的方面改变一点点的时候,这个人就与成功不远了。
孔夫子是一个。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改错是改变自己走的错误的道路,是不断完善自己、适应世界的过程。当年孔子出游,途中遇雨,作下诗句,却被渔夫指出谬误,孔子非但没有生气,还虚心接受了渔夫的意见,改变了自己的诗句,这难道不是孔子在完善自己,改变自己吗?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延续千年,未曾落后,在新时代中仍有其重要的价值,是因为孔子能每天改变自己一点点,不断修正与更新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思想能与时俱进,甚至超越时代。
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适应这个世界的人不是完美的人,而是能不断改变自己一点点的人。从一点点改变开始是改变自我、适应世界的第一步。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吕蒙是一个。
千古江山,风流人物如天上繁星,数不胜数,文有李白、杜甫,武有吕布、张飞,能文善武者也很多,却少有人像吕蒙一样,把纯粹武将的自己改变成文武兼具的精英。“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经孙权提点的吕蒙不甘于只做一个有勇无谋的“粗人”,遍读群书,让闪光的知识改变他粗鄙的凡身,改变他简单的头脑,使他终成一代英雄!
每天改变自己一点点,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谋求发展与进步,使自己更适应世界的高要求。吕蒙的改变自己一点点是为了更好地报效国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历史已然渐行渐远,数风流人物,怎能不看今朝?
乔布斯是一个。
成功的光环对于一些人来说是枷锁而不是永久的荣耀,因为成功路上的风景最易让人失去自我,失去改变自己的动力。谁能在一次的成功面前勇敢地改变自己,谁就能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就。大家都尊称乔布斯先生为“苹果教主”,若他只拥有一样产品敢担当如此称号吗?当年,麦金塔计算机让他暂露头角,后来iMac、iPod、iPhone、iPad又接二连三让他在科技领域、甚至全世界红上加红,多次的成功并非偶然,他根据市场的需求,一点点地不断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改变自己对产品的开发方向,当同行还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中,乔布斯已悄悄赶超时代,独领风骚。
英雄俱往矣,世界却从未停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每天改变自己一点点,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世界才有你的一席之地。
【简评】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考场议论文一类卷,结构安排完整清晰,例证恰当,过渡自然。孔子、吕蒙、乔布斯,三个主要人物都能准确地服务于文章的中心论点,对人物的深入议论做得好;语言上流畅优美,例如“千古江山,风流人物如天上繁星,数不胜数,文有李白、杜甫,武有吕布、张飞,能文善武者也很多,却少有人像吕蒙一样,把纯粹武将的自己改变成文武兼具的精英。”显示了考生丰富的知识面,尤其是卷面整洁,字体美观,深得阅卷教师的好评,文好、字美成为本文成功的关键亮点。【抢分要点】
过渡自然
文质兼美
改变一点点 广州一考生
人物:吕蒙,一个勇猛彪悍,却不思进取的将领;孙权:东吴皇帝。时间:公元252年6月
背景:吕蒙检查完军务,刚回到家。孙权召见吕蒙。地点:养心阁
孙权:(盯着吕蒙,点头微笑)爱卿鞍马劳顿,辛苦了!虽然现在曹贼被打败,但是爱卿依然整顿军纪,训练士兵,一刻都没闲着。
吕蒙:(不知孙权找来何事,听到这句话很开心)为皇上操劳那是应该的,我这个人啊,不喜欢闲着。孙权:(很欣赏的样子)爱卿是否愿意改变一点点呢?
吕蒙:(疑惑)啊,我一个大老粗,只知道军务是国家大事,只有专心做好,才能为国分忧,我不知道还要改变一点点什么?烦请皇上明示!
孙权:(哈哈大笑)吕爱卿不必紧张,我没有责备你的意思哈!我是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以后还会有更大更艰苦的事情等你去完成呢。
吕蒙:(哭丧着脸)陛下啊,你这不是为难我嘛,我现在军务如此繁重,还有水军需要训练,招募的新兵还没有整顿好,成天为此烦恼,哪有时间嘛。孙权:那你和我相比,比我的事情多吗?
吕蒙:(不吱声)
孙权:爱卿莫急,那些训练的事情你可以交给你部下去督促训练,你只需要改变一点点策略,你是做大事的人,要从长远着眼,不学习怎么行呢?
吕蒙:(迷茫)可是那么多的书,我要读什么呢? 孙权: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谢过主公,我改变一点点试试看。后记: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我只是改变了一点点。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简评】 《孙权劝学》是学生背诵得很熟悉的一篇短小的文言文,该考生巧妙地把本文改编成一个对话形式,扣合文题进行写作,令人惊喜。考生对于文题的把握恰到好处,创新意识强,对话形式新颖独特,后记也作为尾声的形式交代了吕蒙通过改变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阅卷教师一致给予满分。只是因为考生的卷面不够整洁,出现了两个错别字,被扣掉一分。本篇作文也成为广州中考作文的压卷之作。【抢分要点】 结构完整
浑然一体
功底深厚
改变一点点 广州一考生
拿起笔来,我突然觉得沉重而又轻松,沉重的话题是想写写我的奶奶,轻松的话题也依然是我的奶奶,为什么?请听我诉说。事情还得从我爸爸说起,听我爸爸说,奶奶的命很苦,爷爷是一个跑长途运输的司机,经常把奶奶一个人丢在家里,一出差就是半个月或者半年。直到后来爸爸出生,才让奶奶有所寄托。可是,爷爷在爸爸只有五岁的时候,在路上遭遇了车祸,不幸身故。从那时候开始,奶奶就一个人带着爸爸生活,一直没有再成家。
爸爸后来娶了妈妈,奶奶就一直唠叨,要妈妈一定要生个男孩,为此,不知道和妈妈争执了多少次,婆媳一直冷战。到了我出生之后,奶奶的脸色就更不好看了,要求我妈妈再生一个男孩,可是妈妈有了我之后,再也不愿意再生。说新时代了,男孩女孩都一样。妈妈和奶奶再次陷入冷战。
小时候,奶奶偶尔也会很疼我,她告诉我爸爸说,她答应过爷爷一定要把我们家的香火延续下去,坚持让爸爸说服妈妈再生一个男孩,可是爸爸说服不了妈妈,就这样一直僵持着。
小时候的我异常聪明伶俐,早早就明白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嘴特别甜,人特别乖,看到这些,奶奶会经常在我的面前说,要是女女是男孩子多好啊。这个时候,我也会回答奶奶,女孩也不比男孩差。
上了学,读了书,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最优秀的,奶奶对我的态度也慢慢改变了一点点,常常在外人面前夸我是一个好孩子,直到我以第一名的身份考入重点初中,奶奶对我态度再次改变了一点点。
现在,坐在中考的考场上,逐渐的,我感觉越来越轻松,因为我的成绩,因为我越来越优秀,奶奶改变了一点点,再改变一点点,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奶奶彻底改变重男轻女的思想。我今天安然坐在考场上,那些沉重的往事都如过眼云烟,奶奶,您的孙女真的很优秀。
【简评】
这篇考场作文似乎是记叙文,但是纯乎是一个优秀的女孩子的内心独白,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独具玲珑心的女孩子,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奶奶证明自己,让奶奶改变重男轻女的思想。文章选材立意很好,是一篇真实剖白,主题上虽然早就写过,但是依然感动人心。语言平实自然,发自肺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叙述的故事较为生动,按照时间的顺序安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显示了考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抢分要点】
独具慧心
叙事生动
平实自然
改变一点点
广州一考生
你相信一个曾经经常逃学、打游戏、旷课、打架、考试从不及格的人,今天能够从容地坐在中考的考场的吗?告诉你,这就是我。今天,我借着这次中考作文,说说我是怎样一点点地改变的。
诲人不倦
父母赋予了我生命,老师塑造了我的灵魂。我的老师在初一开学的时候就曾经对我说,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从前,独来独往,用冷眼看世界的我。我自己认为,我就是第三种人,小时候爸爸就没少用棍教过我。因为我打了幼儿园的同学,因为我逃学去游戏室,因为我考试不及格„„老师,是你用真诚温暖了一颗冰冷的心!是你教会我用满腔的热情,是你让我变的热情奔放!初一的时候,我改变了一点点,开始变得安静了许多。初二的时候,我再次改变了一点点,上课再不逃学,课堂上开始认真听讲,成绩开始进步„„初三的时候我已经完全跟上了学习的节奏,成绩开始突飞猛进。老师,这一切一点点的改变都是因为有你。是你的诲人不倦,彻底改变了我。
铭记终身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值日,按照要求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言,我抄写的名言是刘伟的——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一个残疾人,用双脚弹奏出生命的最强音。那一刻,我在这句话前站了很久很久,那一刻,也是我顿悟的时刻,原来,一句话竟然如此地震撼人心,渗入到了我的骨髓。
于是我开始收拾整理曾经被我视为最爱的玩具,那些曾经诱惑过我的游戏室再也不去光顾,好友被欺侮我好言相劝,我开始捧起久违的书本,每天改变一点点,我成为爸爸妈妈眼中的好儿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语言,果真是最有魅力的天使!一句话,改变了一个漂泊的心;一声棒喝,可以使人警醒;一句名言,可以改变我们的一生„„
【简评】
这是一篇散文化的记叙文,其亮点在于审题准确,取材独特,内容上虽然旧了一点,但是考生能够把内容写活。用阅卷教师的话来说,似曾相识却有别有深意。结构上采用两段教师的教诲和自己的名言顿悟作为主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改变一点点的主题。以教师的语言和名言的教育为主旨,一点点地改变我的人生观,得出“语言,果真是最有魅力的天使”的结论,可谓水到渠成。
【抢分要点】
名言顿悟
取材独特
水到渠成
改变一点点 广州一考生
敏敏:
你好!
上次你来信说,你打算离家出走,再也不想呆在家里了。你说你妈妈唠叨,爸爸粗暴,老师不理解你,今天,我想和你说说我的故事,好吗?
坐在今天的考场上,我突然想用这样的方式和你说话,我也有和你相同的经历。今天我突然想起初二时因为爸爸让我滚出去而离家,晚上回来后站在大门口,发现其实门还为我而留着,当我关上大门的那刻,父母卧室的灯才熄灭。初三时第一次给妈妈写信说我不想再学习了。我也像你一样离家过,只是自己是那样的无助,离家之后才知道家的温暖。
我知道,我和你一样,都处在青春的叛逆期,也许我们都是女孩子吧,所以我特别能理解你,我听专家们说,青春期女孩也会处于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女孩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她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她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施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也是她们和父母产生叛逆的原因。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突然明白,我只需要改变一点点,我们就会和父母、老师、长辈和睦相处,我们只要知道父母都是为我们好,我们自己学会调适自己青春的心理,改变这一点点,我们才能顺利地成长。
敏敏,你知道吗?父母、老师们经常说我们不成熟,但是我们总觉得我们已经长大了,现在想来,我们真的不成熟,真的很幼稚,当我们离开父母的时候,我们是那样的无助,那样的手足无措,我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那个时候的我才能体会到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为什么我们当时就不能改变一点点呢?为什么当初我们就是听不进去父母和老师的话呢? 敏敏,现在的你,只要改变一点点对父母和老师的看法,你的心眼就能转过弯来了;另外,你自己也要改变一点点,不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因为你说的,你理解的,不一定是正确的。
顺祝 学习进步,开心成长!
你的朋友
诗雅
2012年6月23日
【简评】
以书信体写成的考场作文,在历年的中考作文中总有出彩的地方,本文就是从众多书信体中脱颖而出的一篇佳作,文章立意在中学生最大的最敏感的青春叛逆期中落笔,立意新颖,说理也委婉含蓄,劝告理由充分,显示了考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理性思维,语言表达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即能讲清楚道理,也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起到了很好的劝告别人的效果,格式把握准确,属于上乘之作。
【抢分要点】
文体新颖立意独到 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