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宁大老师讲数学文化
听宁大老师讲数学文化---培训点滴
叶群科 鄞州区集士港中心小学
本人作为一名普通农村乡镇小学的数学教师,能有幸得以跻身本次培训教师之列,得以现场聆听宁波大学这么多的教授博士授课,感受他们对最新教育理论成果的解读。自觉甚为荣幸,借此感谢本次培训的组织领导同志提供的机会,感谢宁波大学学校领导的安排。
人生三十余载,从一名普通的师范生毕业,走上讲台,没有读过大学,甚至没有走进过大学的校门,迈入宁大,走在白鹭翩飞的宁大校园,内心诚惶诚恐,课余时间,走遍宁大校园的每一条小路,曲径通幽处,思绪万千。
从教十余年,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成长为学校的中坚力量,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平时也自认为写过几篇论文,做过几项课题,却从没想到在日常的教学中,普通的数学课,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数学文化,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的数学广角内容:打电话的学问,鸡兔同笼问题,鸽子进鸽舍的抽屉原理问题,扑克牌的学问等等的问题,原来都可以在中外的数学著作中找到他们的出处,平时我在教学的时候,都是以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为教学目标,而没有从他们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的方面加以点拨,往往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宁大的娄亚敏教授的讲座,如迷雾中的航灯,夜空中的北斗星,为我拨云见雾。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有莫大的帮助。
一、利用数学的故事,渗透数学文化的人文教育价值 将数学发展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等,融入教学内容中,是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学生们可以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并在数学家们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的鼓舞下,正确规划自己成功的蓝图。
二、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渗透数学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 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获得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教育学家也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是数学学习的历史相似性;同时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一些数学文化的精髓都依附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能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这也正是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三、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渗透数学文化的应用教育价值 数学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更由于它的应用价值,从这个角度讲,数学应用教学是数学科学与数学文化的最佳契合点。课堂教学中可以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素材,或者将教材中问题适当开放使之更接近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如在执教“打电话的学问”时,可以穿插了解斐波那契数列的背景知识。又如在了解黄金比例的时候,可以结合穿衣打扮等日常知识百科,例如可以让学生来计算一下妈妈该穿多高的高跟鞋最符合黄金比例,(假设妈妈身高160cm,肚脐的高度为96cm,则妈妈应该穿多高的高跟鞋。)
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恍然间,培训的时间已经过半,能够聆听教诲的时间马上就要结束,真希望能够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使自己的眼界能够更加的开阔,为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十几年的数学学习后,那些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也许都会忘记,但是形成的数学素养却是终身受用的。----南开大学顾沛教授
第二篇:听李春明老师讲朗读
来自朗读式阅读教学的思考
——听李春明老师的讲座《在琅琅书声中学语文》心得
(马山县城北小学 黄以春)
听李老师的讲座是一种享受。
11月28日上午,我们在林圩镇中心学校听了李春明特级教师的讲座《在琅琅书声中学语文——朗读式阅读教学的定位与方法》,他讲的每一个教学案例,引用的每一个教学例子,宛如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引人入胜。在内心深处,为李老师的独到见解、深入实践的研究颇为认同,也触动了我对朗读式阅读教学实践的一些思考——
“学生的朗读,关键在老师”
讲座中,李老师利用生动的案例,道出目前语文课堂呼唤朗读式阅读教学的原因:“少闻书声,老师包堂,教学面面俱到,过分追求精准”,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缺少学生学习最有效的法宝——朗读。
不由得想起一次为期7天送教下乡的情景:刚到该学校的第一天,早读课上,听学生读书,学生扯着嗓子拖长了音齐读课文,一字一顿,一板一眼,从始至终一个腔调。让学生自由朗读,不到一会儿又开始整齐划一地齐读。请个别学生读,要么不是不会读,就是出于羞涩读不出来。接下来在教学中还发现:由于不会读,学生的口头表达以及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成了问题。
造成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有很多原因:首先农村教师由于自身朗读水平的原因很少范读;其次是学生朗读出现问题,由于课堂上没有太多时间一一纠正,教师也没有及时叫停,任其“泛滥”下去;还有就是没有朗读的检测,不能引起老师们的足够重视,认为学生能把课文读完、读大声就是朗读过关。
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读得好,读得生情并茂,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在讲座中,李老师也提供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文段,让我们试着朗读,可是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是否真正的像模像样地反复读文章呢?特级教师贾志敏、于永正等很多老师在教课文之前,也是对课文反反复复声情并茂地读,读透了,读得有感情了,也读出自己的理解。他们在学生面前范读,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记得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珍珠鸟》一课,读到“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一句时,于老师竟轻微地打起鼾声来!多么有趣的朗读!试想,如果不是课前反复的朗读,如果不是老师的朗读水平之高超,又怎能引领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乃是我们备课时需要备好的一项本领。朗读,是语文老师最见功底也最显才情的事。学生读得好,文章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了;学生读得好,关键靠老师指导。
“朗读,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结果”。
关于朗读式阅读教学的定位,李老师告诉我们:“教师的分析讲解之后的学生朗读,还是以分析讲解为主的教学,这不是以读代讲„„”往往,我们以为在课堂上以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书声朗朗,那就是朗读式阅读教学,现在,我对朗读式阅读教学的定位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教师认真引领学生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情感朗读过程中理解词义句义、了解内容、体会主题”。
“用心研究朗读教学的层次和策略”。
讲座中,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朗读指导的教学片段,需要我们用心去揣摩,去思考。那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运用,才能真正实现朗读式阅读教学达到的最佳效果?这是值得深究的问题。我们除了借鉴之外,是否能共同探讨出属于我们农村语文教学更实用更有效的朗读式阅读教学方法?
期待我坊成员们同心协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朗读式阅读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把课堂还给学生
—— 听李春明老师《朗读教学专题讲座》心得
(马山县林圩镇中心小学 余 琦)
十年课改,十年历练,迷茫过,彷徨过,自从参加了李春明特级教师工作坊,犹如在大海迷途的小船找到了灯塔,加入坊里一年来,在坊主李老师的指导下,对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日前,聆听坊主李老师《朗读教学专题讲座》,更是受益匪浅,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李老师的讲座给我有了很深的体会。
一、书不读熟,不开讲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李老师的教学理念便是对这至理名言的诠释。让我知道作为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晨读,让每一位学生放开嗓子,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韵律美,指导学生用朗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直接传递给学生。
二、多层次读书训练,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李老师的“讲究朗读教学的层次”让我明白了,朗读永远是语文教学最古老有最有效的制胜方法。抛开繁琐的讲解,以读代讲,以读悟情。通过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通过分层次指导朗读,训练学生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把作者的情感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深层次地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李老师在讲课间还引用了王松舟老师一个课例《两小儿辩日》,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引领学生如何在轻松愉快中“玩”语文,玩出情趣,玩出效率,玩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构建简约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李老师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谈笑风生,诙谐风趣地点出我们当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他说: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之所以那么累,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太“敬业”了,课堂面面俱到,唯恐学生不懂,把一些思想。一些感悟强加给学生,一节课设置了许多教学任务。其实,一组教材中的单元训练项目,是一组教材训练的“纲”,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具体的读写训练的目标,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重点训练项目,根据学生的学情出发,有侧重地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紧扣课后思考题入手,引导学生掌握训练项目,理清训练层次,掌握学习方法,理清课文结构,准确把握教学的“量”。通过老师引导指路,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细节描写;重点段落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感受作者的写作特点,还让学生在自己兴致勃勃的探索中学会学习方法。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从容。
四、“读进去,写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一个称职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注重读写结合,并且结合年级特点充分发挥课文这一写作范例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仿写,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聆听李老师的教导,让我清楚认识到: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语文的世界丰富多姿,像一座神秘莫测、无穷无尽的宝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唯有不断“充电”,才能打造属于自己的灵动课堂。
“读”占鳌头,一“读”解千愁
——听李春明《朗读式阅读教学专题讲座》有感
林圩镇兴隆小学 黄雪莲
“广西特级教师李春明工作坊”成立快一年了,作为工作坊的一名成员,我对“朗读式阅读教学”的意义和定位还是有些疑虑:以朗读代替讲解,学生真的能理解文章并学到该掌握的知识吗?进行“朗读式阅读教学”快一年了,可我的教学成果不明显呀!
李春明《朗读式阅读教学专题讲座》于2013年11月28日在林圩镇中心学校如期举行,听了李老师的专题讲座,一年来盘踞脑海深处的疑虑终于烟消云散了。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李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朗读式阅读教学主张“老师要认真引领学生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过程中理解词句,了解内容,体会主题,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李老师的讲座让我知道:朗读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结果;李老师的讲座让我深信:只要“读占鳌头”,就能“一读解千愁”!
一、要讲究朗读的教学层次和形式
回顾我的课堂,教师引领学生朗读是常见的,但是形式是单一的,几乎都是老师提问,学生读原文回答问题,没有多层次、多形式的引领。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新鲜感,也不那么认真读了,有些学生甚至开始开小差了。这样一来,学生失去了好奇心,学习心不在焉,感觉没兴趣,提不起精神,学生累,我更因为课堂没达到预计的效果而困惑苦恼、彷徨不已。我曾一度怀疑这“朗读式阅读教学”的功效,是李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幡然醒悟,使我如沐春风——原来,只有多层次、多形式的引领方式才能让学生持久的集中精力,主动学习;只有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方式才能让学生以读悟句、以读悟文、以读悟情。正所谓“读占鳌头,一读解千愁”!
二、要讲究朗读的目的
李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朗读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读的,而不是盲目地、没有任何要求地读;朗读是需要有深情的,只有动了情,才能达到目的。
当学生朗读感情不到位时,老师要及时范读,及时引领。朗读课文,要饱含情感,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感情,读出“喜怒哀乐怨与愁”、读出“快慢急缓刚与柔”,读出“阴晴圆缺美与丑”——也就是说,因情制宜,须激越时激越,须凄婉时凄婉,做到时有气吞山河之气概,时有满口流香之美妙,时有拔地而起之狂动,时有寒塘秋月之恬静,把文章中某些难以言表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朗读教学,何愁学生学不到知识呢?这是真正的“读占鳌头,一读解千愁”!
三、以实例阐述朗读的意义
为了让老师们深刻地认识什么是朗读教学,更为了让老师们掌握朗读教学的方法方式,李老师通过许多实例来阐述。
这些实例有美好的想象的,如《月光曲》中的片段;有体现母亲的辛苦劳累的,如《慈母情深》的片段;有兴奋感叹的,如《第一场雪》的片段;有尖酸刻薄的,如《晏子使楚》的片段;有挑衅蔑视的,如《陶罐和铁罐》;还有焦急难过,伤心流泪的等等。除此之外,李老师还通过王崧舟老师教学《两小儿辩日》和于永正老师教学《草》的课堂实录,让老师们扮演学生,再现情境。通过这样的互动,老师们充分领略了朗读式教学的魅力和作用。这些实例,只有感情朗读,书声朗朗,没有任何的讲解分说,真正是“读占鳌头,一读解千愁”!
整个讲座过程,李老师用自己特有的幽默和魅力,扎实的功底和渊博的知识,在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不像是在做专题讲座,更像是一位兄长与弟弟妹妹在随意地聊天。在不知不觉中,李老师把与会的老师们带入了特定的情景,随着李老师的娓娓叙说,老师们时而颔首凝思,时而跟着深情朗读起来。整个会场笑声阵阵,书声朗朗,高潮迭起,主讲者声情并茂,听课者如痴如醉„„这就是“读占鳌头,一读解千愁”!两个小时的专题讲座在老师们意犹未尽中结束了,大家怀揣着满满的收获和信心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会场。
聆听了李老师的专题讲座后,我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为自己知识的贫乏,语言的枯燥,激情的欠缺而愧疚。曾见过这样一句话:“ 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称为“人师”。教师不是机械的重复者,而是智慧的行动者。拥有智慧,才能轻松地操控课堂,才能完美地引领学生。朗读式教学,正是我们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老师们,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来“读占鳌头,一读解千愁”!
第三篇:听于永正老师讲朗读
听于永正老师讲朗读
于老师大病初愈,我们一行弟子前往老人家中看望。于老师三句不离本行,谈着谈着又谈到语文教学。谈到朗读教学,于老师更是特别兴奋。
于老师说:“教语文,首先要教好朗读:教好了朗读,也就抓住了语文。”他又说:“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朗读是学好语文最重要的途径。老师们一定要把朗读作为教好语文的首选之法!”
于老师告诉我们,朗读有四大技巧,把握了这四大技巧,也就把握住了朗读。
1、停顿
题目读过了,要停顿;句号要停顿,逗号也要停顿;段与段之间要停得时间稍微长一些;特殊情况下,没有标点也要停顿。为什么停顿呢?一是时间、空间的变化。让听者知道到了什么时候,到了什么地方。二是思考、想象的需要。阅读要把文字还原为形象,必须有思考、想象的介入。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没有停顿,便没有想象。三是为了变换语气的需要。停顿是能显示语气变化的。艺术求变,不变不是艺术。
2、重音
谓语要读出重音,读出动感。定语、状语也要读出重音,加以强调。文本中,作者要强调什么,就要读出重音。重音,是朗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
3、语气
朗读中,语气是最难的。朗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多数情况下,不太好表达。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朗读要自然。何为自然?叶圣陶先生说,朗读就像说话那样。读书像生活中的说话那样,才叫自然。把课文自然地朗读出来了,才算把课文读好了。
怎样才能读好对话呢?这是最难的。读谁的话必须像谁自己说出来一样。我们在朗读之前,要好好琢磨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的心理、境界、情感等。戏剧界有这样一句话,不像不是戏,全像也不是戏,似像似不像,才是好的戏。
4、节奏
朗读一篇文章,要有节奏----快慢、轻重、虚实等。朗读时,要从整体上综合把握一篇文章的节奏。
拿到一篇文章,要先读几遍,内容、情感把握得差不多了,再看全文的节奏。何处快,何处慢;何处停,何处连;何处实,何处虚;何处重,何处轻,要通篇考虑。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于老师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好的文章要能背诵下来,背下来了朗读的技巧才能自如地运用,才会把课文朗读得更好。课堂上我给学生朗读课文,许多段落、篇目我都是背诵的,学生看我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他们便有了兴趣,来了劲头,并且感受了课文,朗读的效果也好了许多。”
于老师讲了朗读的技巧,又给我们朗诵了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于老师是背诵下来的,从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朗读技巧的实际运用以及良好的效果。课文读完了,于老师泪流满面,我们在场的人也都流泪了。之后,于老师又给我们朗读了一篇低年级的课文《乌鸦喝水》这次,于老师把这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读得活灵活现,神气十足,引得我们由衷感叹!一位老者,一位带病的老者,能把课文朗读得这么好,又教给我们这么多,令我们在座的既汗颜又感激!
第四篇:听于丹老师讲《论语心得》
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之一是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几年来坚持收看阎崇年、刘兴武、易中天等许多专家学者讲历史、讲政治、讲文学„„获得了不少知识,从中也得到了不少人生的启示。
听惯了老学者们讲历史、讲经典,给人的往往是一种厚重沧桑之感。而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讲座却让人耳目一新,她对《论语》进行感悟式的解读,从中阐发出的“最简单的真理”直指人心,让人怦然心动。
随着于丹老师字正腔圆的京韵发音,不疾不缓的娓娓道来,让我们走进了《论语》世界,走进了2556年前的圣贤孔子为我们讲述的《天地人之道》、《人生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和《理想之道》。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追求享乐的时代。面对太多的诱惑,整个社会浮躁,现实对心灵的冲击,人们有太多的思想迷茫和困惑,2500年前的人类智慧,是否对现代人消除心灵困惑会有一些帮助呢?我想听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也许会改变许多人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审视社会人生,审视自己的行为准则。
于丹认为:《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一个真正的君子他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内心的强大可以让他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能凭借我们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孔子说:“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论语》中孔夫子以他天地人合一的宽广胸怀,告诉他的学生们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关于理想,孔子认为不一定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种权势,或者金钱,而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在乎的东西,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就是一个人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也就是行为有所制约,有内心坚决的、做人不妥协的标准,而这个人要为社会做事。孔子讲的并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内心的修养就可以每天光陶醉在自我世界,一定要出去,不管你拿到的是什么样的使命,在做到不辱君命。
有个学生要出去做官,孔子告诉他出去后要多闻、多见、慎言、慎行。做到以后,还要“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一个人如果在他说话里面少了很多的指责、抱怨,在他行为中少了很多的让自己后悔的经验,这个人出去做官做事,禄在其中,他就能成功了。就这么简单。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
孔子说,“过犹不及。”于丹认为,“我们的困惑是选择太多了”。因为曾经选择少,所以我们现在才贪多。“在信息时代,我们的悲哀是信息的过犹不及”。其实,在上班下班吃喝拉撒人情世故休闲娱乐等等方面的日常生活中,做到有原则,有分寸。真正恪守这一点,仍然是今天我们面临的基本命题。
于丹认为《论语》有被当下大众接受的可能,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认为“半部《论语》修自身”就足够了。“一部经典,它可以延续子孙万代的幸福,所谓圣贤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站在文化的源头,看着一代一代人在他们的简单真理里面受益,然后他们会在千古前沉默地微笑着,也就如此而已。
第五篇:听余映潮老师讲《咏雪》(课堂实录 )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打开书,也要拿起笔。看第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谢太傅就是谢安,与谢安有关的成语是什么?我提醒一下,东山? 生:东山再起。
师:对,谢安很有作为,年轻是隐居东山,后来又出山,所以叫东山再起。看谢安的有关材料。
(屏幕)“谢太傅即谢安,是东晋后期的一代名相,死后追赠太傅。《世说新语》是追记前朝的事情,所以写谢安的官衔。故事中的谢道韫当时还是小女孩,文中称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是追书之词。
(屏幕)学习任务:课文细读 读得清楚 读得好听 读得有味
板块一:读得清楚:
(屏幕)读得清楚:其标志就是讲得清楚。师:下面先看几个词语含义(屏幕):
子侄:指子侄辈的年轻人
雪骤:雪下的很快。骤:迅疾(师:有个成语要写下来:暴风骤雨)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趁着(师:有个成语“因势利导”就是趁着意思。)即:就是。
师:下面根据注解,自己给自己讲得清楚,讲不清楚问老师。(生自主讲述课文)师:两个小组互相讲。(师巡视)谁来讲清楚呀?
生:一个大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讲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孩子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满天飞的柳絮。”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师:讲得很好,“白雪纷纷”好,她要是换成“咏雪的这个女孩”就更清楚了。这三句话可以用原文更雅致些。(屏幕)一起来读: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何所似?”他的侄子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的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太傅高兴得大笑。咏雪的女孩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师:三句没改,可考试时要写出来,要不老师说你不会。(屏幕)再来读: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侄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侄女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咏雪的女孩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板块二:读得好听(屏幕)读得好听:其标志就是能把握停顿。(生齐读文章)
师:读得不大好听。“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读得好听就是要读出停顿,要把句子读清楚,你们刚才那叫念。
(屏幕)朗读停顿:顺应语法的停顿 清晰音节的停顿。(生再齐读)师:还有一处不大好听,“即公大兄无奕女”怎么停顿?要注意特殊语境的停顿。(师示范读)师:“公大笑乐”怎样读?你试试。(生读,师适时点拨:很灵气、一点也不乐,有一点乐……师演读后,生齐读)
板块三:读得有味
(屏幕)读得有味:其标志就是品味语言
俄而雪骤 公大笑乐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看这几句话,你们每个人选一个地方,说说你的理解,写出观点,准备你的表述。(师巡视)
师:四分钟已到,小组交流,互相提意见。
生:“俄而雪骤”这是一个转折,引出了下面故事,第二个意思就是写出了雪下得很快。
师:说得很好,你们记下来了吗?
生:“未若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的轻飘,柔美。
师:我再给你优化一下,还给人温暖,给人想象。后来把有才的人成为“咏絮之才”。
生:“公大笑乐”说明谢太傅对道韫称赞。
师:也不尽然,不仅在夸奖谢道韫,也可以理解为孩子多可爱。
生:还有“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有层次感,先写了谁,再写了什么事。
师:你又带给我一个境界,这一句写出了人物、环境和事件,多简洁,这叫开门见山。你们很会学习,旁批了那么多的好东西。还有什么发现?
生:“撒盐空中差可拟”盐是细的,跟雪一样美。
师:“差可拟”大有文章,是什么意思?
生:差不多。
师:语气表达得很漂亮,表达了人物的不自信。他是抢答的。好,我要表扬你们努力地发现课文,下面听老师讲:
“俄而雪骤”在文中的作用渲染氛围,引发故事,因为雪骤引发吟诗;
“公大笑乐”在文中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神情意态,渲染了欢快轻松的气氛,也与“欣然”形成呼应。呼应要写得大大的,将来读课文时仔细看看有没有呼应之处。谢安对小孩很好,不便当面批评。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表现了侄儿不假思索,抢先回答而又觉得心中没底。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表现了谢道韫是思考后回答,自信且文字优美。
师:读书还要多思,你们看,还有很多奇妙之处:
(屏幕)奇妙发现之一:三种表达方式很奇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叙述)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描写)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说明)
奇妙发现之二: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故事要素)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故事主体)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故事补说)
奇妙发现之三:详略表达很奇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略)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详)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略)
奇妙发现之四:
这堂课,你们高雅的对话、智慧的对话,表现了学生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接受文学教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