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授课有感
听“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授课有感
“晋江市名师课堂第十七期活动”于8月24日在晋江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观摩了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及其报告《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张齐华老师绝妙的设计、睿智风趣的评价、真诚大方的鼓励、恰到好处的引导、必要的拓展与提升,以及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他的课,我才知道了数学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的美丽,他的课至今让我意犹味尽。
张齐华老师在授课《平均数》时首先以“1分钟投篮挑战赛”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是用一次投篮投中的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还是用几次投篮中的某一次投中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抑或是用几次投篮的总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这体现了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核心,让学生凭直觉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其次,张老师在课上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也可以),通过动态的“割补”来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所表示的均匀水平提供感性支撑。首先两次在直观水平上通过“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课堂精彩不断,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后,张老师将课堂知识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加深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挖掘生活中典型的小故事,小事例,让学生始终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时时有平均数,处处有平均数。实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也把求平均数这节课推向另一个高度。“①姚明所在篮球队的平均身高200厘米”,但在随后出示的篮球队照片中,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身高都是200厘米,“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而“某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深化了学生对于平均数反映“整体水平”的认识。“②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而东东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东东去河里游泳有危险吗?③《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一位老爷70岁了他看着眼泪都流出来了,他为什么流泪呀?这位老爷显然不懂平均数,你们是学过平均数的,赶紧商量商量怎样劝劝这位老爷爷。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去劝劝这位老人吗?”两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和检验,唤起了学生的进一步交流的热情。
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堂,让我感受到“思想产生魅力,魅力启迪灵魂”的真谛;聆听张齐华老师的讲座—《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他那精彩的学术报告、精典的学术问答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艺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向张齐华老师学习的有:热爱、读书、学习、有心、思考、实践、总结。此外,还需要有创新,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学习,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加强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份灵动,多一份智慧,让学生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二篇:听张齐华老师的课有感
听张齐华老师的课有感
走进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堂,我们会感受到“思想产生魅力,魅力启迪灵魂”的真谛;解读张齐华老师经营的数学课堂,你就会坚定当一名老师尤其是一名数学老师的信心。虽然我们跟他只有短暂的交流,但他精彩的学术报告、精典的学术问答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艺着实令人叹为观止,钦佩至极。
一、数学内在的知识底蘊。
在张齐华老师的课堂中,处处彰显了文化数学这一新理念。在他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随时能触觉到数学的源头、数学的精神。让我听课当天也如同一名小学生,充满了对授课内容的期待。在张老师的课堂里,数学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折射了枯燥数据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更增添了张老师数学课堂的一份轻松、开阔、浩瀚。
二、不做作、不矫情的语言艺术。
听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是一种享受,不仅在场的听课老师有此感受,当天配合张老师上课的学生更是感觉妙不可言。张齐华老师的经典语言非常吸引人,无论是对知识的引领启发,还是对学生的鼓励赞赏,张老师都倾注满腔热情,用生动、形象、准确、富于情趣的语言,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我认为:张齐华老师对学生的赞赏是由于赏识而胜于称赞,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是内心情感世界的迸发,他的赞赏鼓励有别于我们平日公开课中的“你真不错,非常棒,你真聪明,你真能干,你说得真好!”等苍白语言的重复表达。张老师的语言既质朴又真诚,既独特又有神奇功效,这使得他的课堂处处洋溢着真情,时时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用专家的话说张老师有语文老师的语言功底和扎实的文学修养,加之幽默、风趣、诙谐的禀性,致使他的许多语言都富有哲理,他的每句话都能说到听课者的心里。
三、不可或缺的课前谈话。
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学生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紧张。如果把这种紧张的情绪带到教学中,肯定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影响。张老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谈话内容。张老师从自我介绍入手,让学生发现老师说话快,告诉学生张老师是个急性子,让学生说说急性子的人有什么优点,学生是纯真的,他们把老师的特征毫无顾及地说出来,比如:没想到张老师这么年轻!没想到张老师这么帅!没想到张老师是个男的!没想到张老师戴眼镜等,张老师均以幽默、机智的语言回应学生,听后让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顿时学生,全场哗然。短短的一二分钟课前谈话,不仅快速地拉近了学生、教师、听课者的距离,打开了学生的自信之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潜能,也让人耳目一新,拍手叫绝。
张老师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只言片语难以说清楚道明白,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理应向张齐华老师看齐。
第三篇:听张齐华老师的课有感
听张齐华老师的课有感
一节课有很多种上法,怎样上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怎样上可以引导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与碰撞?怎样上可以使听课教师心潮澎湃、蠢蠢欲动?怎样上可以让更多的老师感悟到数学教学的魅力所在?走进张齐华老师经营的数学课堂,你就会充分感受到“风格产生魅力,魅力启迪智慧”的真谛;解读张齐华老师经营的数学课堂,你就会坚定当一名老师尤其是一名数学老师的信心。虽然我们跟他只有短暂的交流,但他精彩的学术报告、精典的学术问答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艺着实令人叹为观止,钦佩至极。2007年12月22日,我有幸聆听了张老师的课“圆的认识”。籍此,我想简要谈谈自己感触最深的四点认识。
一、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张齐华老师的课堂中,处处彰显了文化数学这一新理念。在他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随时能触觉到数学的源头、数学的历史、数学的精神。张齐华老师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地整合进本课教学,并在课题上打破常规,大胆演绎为“走进圆的世界”,惊诧之余着实令我大开了一回眼界。让我听课当天也如同一名小学生,充满了对授课内容的期待。在张老师的课堂里,我们不仅联想到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阳光下朵朵绽放的向日葵,“长河落日圆”中夕阳下落日的余辉,古老的阴阳太极图等生活现象,也深刻领悟了墨子笔下的“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经典古训。这不仅充分放大了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折射了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更增添了张老师数学课堂的一份厚重、开阔、深邃和美丽。
二、高超的语言艺术。
听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是一种享受,不仅在场的听课老师有此感受,当天配合张老师上课的学生更是感觉妙不可言。张齐华老师的经典语言非常吸引人,无论是对知识的引领启发,还是对学生的鼓励赞赏,张老师都倾注满腔热情,用生动、形象、准确、富于情趣的语言,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比如:你的表达接近完美,但迟了3分钟;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边听别人发言边捕捉有用信息,成就自己的观点;如果你生在古代,一定是个了不起的数学家等等。我认为:张齐华老师对学生的赞赏是由于赏识而胜于称赞,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是内心情感世界的迸发,他的赞赏鼓励有别于我们平日公开课中的“你真不错,非常棒,你真聪明,你真能干,你说得真好!”等苍白语言的重复表达。张老师的语言既质朴又真诚,既独特又有神奇功效,这使得他的课堂处处洋溢着真情,时时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用专家的话说张老师有语文老师的语言功底和扎实的文学修养,加之幽默、风趣、诙谐的禀性,致使他的许多语言都富有哲理,他的每句话都能说到听课者的心里。
三、精彩的课前谈话。
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学生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紧张。如果把这种紧张的情绪带到教学中,肯定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影响。张老师因学生而异,因年龄而异,在两堂课中都精心设计了课前谈话内容。第一堂课中,张老师从自身的形象入手,让学生谈谈见到张老师最出乎意料的是什么。学生是纯真的,他们把老师的特征毫无顾及地说出来,比如:没想到张老师这么年轻!没想到张老师这么帅!没想到张老师是个男的!没想到张老师戴眼镜等,张老师均以幽默、机智的语言回应学生,听后让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第二堂课中,张老师设计了一个补充填空的小游戏,二年级的学生也回答得十分精彩,顿时掌声四起,全场哗然。短短的一二分钟课前谈话,不仅快速地拉近了学生、教师、听课者的距离,打开了学生的自信之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潜能,也让人耳目一新,拍手叫绝。
四、广泛的读书爱好。
从张齐华老师的学术报告中得知,张老师仅仅是一个教龄不足15年的小学一级教师,他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取得如此成就?除了与他的个人天赋和个人素养息息相关之外,还源于张老师不懈地进行“文化数学”的探索与实践。为了使自己的数学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和文化意韵,张齐华老师认真阅读了大量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文献资料,广泛涉猎了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不同领域的书籍。从他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不难悟出他的成功秘诀:阅读能让人的眼界不断开阔,阅读能让人有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见地,阅读能让智慧和灵动充盈整个课堂。
张老师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只言片语难以说清楚道明白,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理应向张齐华老师看齐。
第四篇:听张齐华老师《分数的意义》一课有感
教学的勇气——听张齐华老师《分数的意义》一课有感
在听张齐华老师上《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脑中总是在跳跃着几个字,那就是“教学的勇气”,这可能是美国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更是张老师那种对教学执着
追求的精神与智慧给我的感动。
很多时候,数学的课堂总感觉没有语文课堂那么优美,可是,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堂却不一样,无论是他执教的《轴对称图形》,还是《圆的认识》,都给人以美仑美奂之感,把数学的美非常好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去喜欢数学、享受数学。而能做到这一点,无疑,张老师花费了很多心思,他敢于向现状挑战,敢于去做别人还未能做到的东西。而更使我敬佩的是,张老师不断地向自我挑战,他有能力在课堂上把数学的形式美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但他并未因此而满足或陶醉,而是又潜下心去追求数学的内在美,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贴近数学的本质,努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内在价值,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这更需要一种自我反思和不断求真的精神,更需要一种教学的勇气。《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就是这种精神与勇气的体现。《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大家感觉到一个非常成功的亮点,就是对于“单位1”的教学。很多老师上此课时,都基本上满足于把书本的素材,逐一地呈现给学生,然后就直接得出“单位1”的概念;还有一些比较好的老师,能够在从“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过渡到“1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过程中下一些功夫,让学生切实从认识上对“1”有了个升华。但是,很少有老师能够象张老师这样,把学生对“1”的认识提升到计量单位这个层面,而把“1”与计量单位联系起来,才真正地让学生触及到了“单位1”的本质。同时,教学中还把“1”、整数与分数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一个数的系统中进行学习,认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单位1”及分数的理解更深刻。本节课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对于3/4的理解。张老师让学生自主地对几个素材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后,舍去3/4的非本质特征,揭示它的本质意义,这样学生的理解也很深刻,尤其是把几张图放到一起让学生比较。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张老师在教学中又推进了一步,把数轴与前面几个素材结合起来,巧妙地渗透了由分数的无量纲性向有量纲性的过渡,这一点也是其他老师在上本节
课时所不及的。
这样的教学,如果没有教师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可能达到如此效果的。而这个理解来自于哪里?来源于张老师的求索精神,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追问,不断地探索,不让自己停留在现状,而是始终保持那份心灵的敏锐与开放。“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让我们再回味《教学勇气》书中的这两句话,我想,它在张老师这里得到了验证。教学无止境。祝愿张老师凭着自己的教学智慧与勇气,在数学教学上不断跨越,让自己的教更加服务于学生的学,让学生的学在整个课堂结构中更加处于主体的地位,让学生能够尽情地
享受属于自己的数学
第五篇:观张齐华老师课有感
------观张齐华老师课有感
绵阳市塘汛小学:王萍
本次有幸参加2010小学数学“后课改”时代课堂教学研讨会。感受张齐华老师的独特课堂魅力、席争光的装傻艺术、刘松老师的幽默等等。这次每位老师的课堂很平实,接近我 们的日常教学。尤其是 张齐华老师的课,肯定所有的数学老师对张齐华老师都早有所闻,张齐华老师是当今数学教学界的王子,我认为他的课堂是集智慧与激情于一体的有效课堂,智慧一:有目的地分错材料,比较中绽放睿智。
在摸球的实验环节中,张老师有意识地在6个小组里安排了三种不同的材料(4组一样,另外2组各不相同)。此为何意?其实,这里浓缩了教师的智慧,将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操作蜷缩在一个环节里同时展开,难道仅是节省教学时间?我想这里肯定张老师在磨课时特意雕琢出来的创意,把三个承载不同知识点的活动压缩在一起,凸显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异质材料中,有了更多鲜活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和理解“事件中随机现象”。这个环节,难道不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吗?难道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所提供的材料都要一样的吗?难道我们不可以将一些冗长的教学环节润化得更精致一些吗?
智慧二:独特的教学设计,互动中智慧升级。
听过几次 “可能性”一课,我自己也设计教学过程上过,从没有这节课的教学环节给我如此强烈的感觉——清晰。从“摸球”到“判球”,从“放球”到“猜球”,行云流水,单一的学习材料(彩球),变换出不同层次的探讨活动,俨然摆上一顿多维的思想盛宴,在多个活动中,没有凌乱的形而上的喧闹场面,而是引领学生不断地在活动中静静地思辨。可能,不可能,一定,在操作中学生体验至深,互动中情感的真实表白,正是张老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张老师的语言,仍是我需要认真学习借鉴的技能,评价学生时,总是不说重复语,“有时鼓励别人,就是肯定自己”,让我感同身受他评价语言的丰富。
在张齐华老师看来,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作为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她拥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特有的教育与文化价值,比如理性精神的滋养,或者数学思想方法的培育等等。数学就是一种文化。这种“作为文化的数学”一旦进入课程,尤其是教学视野,势必会呈现出一般课堂所不具有的文化气质,她既可能表现在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组织上,也可能表现在对儿童数学需要的把握上,更多的还表现在对具体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作上。有人说,张齐华的数学课有一种淡淡的“文化味”,大抵就是指这层意思。能达到如此水平,当中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可想而知的,这正是我辈当努力的方向。